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19章 代谢总论

第19章 代谢总论

第19章 代谢总论
第19章 代谢总论

第19章代谢总论

1、合成代谢

2、分解代谢

3、在能量贮存和传递中,哪些物质起着重要作用?

答案:

1、又称生物合成,是生物体利用小分子或大分子的结构元件建造成自身大分子的过程。

2、有机营养物,不管是从外界环境获得的,还是自身贮存的,通过一系列反应步骤转变为较小的、较简单的物质的过程。

3、高能化合物(如磷酸肌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等)可将其高能磷酸基团转移给ADP生成ATP,生成的ATP分子又可将其高能磷酸基团转移给其他化合物使之获得能量,所以ATP 不仅是机体细胞最直接的能源,同时A TP在能量的传递中起中间题的作用。

物质氧化产生的高能位电子和脱下的氢原子通过辅酶Ⅰ或辅酶Ⅱ传递给生物合成中需要还原力的反应。

FMN和FAD都能接受两个电子和两个氢原子,它们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特别是在氧化呼吸链中起着传递电子和氢原子的作用。

乙酰-CoA形成的硫脂键和A TP的高能磷酸键相似,都在水解时释放出大量的自由能。因此可以说,乙酰-CoA具有高的乙酰基转移势能。

第20章生物能学

1、生物氧化

2、氧化磷酸化作用

3、磷氧比值

4、底物水平磷酸化

5、解偶联剂

6、怎样判断一个生物化学反应在标准状态下进行的方向?A T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

肌酸、葡糖糖-6-磷酸在水解时的标准自由能变化分别为-30.5kJ/mol、-61.9 kJ/mol 、-43.1kJ/mol、-13.8kJ/mol,当反应物、产物的起始浓度都为1mol/L时,判断下列反应进行的方向:①磷酸肌酸+ADP→ATP+肌酸;②磷酸烯醇式丙酮酸+ADP→ATP+丙酮;③葡糖糖-6-磷酸+ADP→葡萄糖+A TP。

7、从ATP的结构特点说明其在机体细胞能量传递中的作用。

答案:

1、生物氧化指有机物质在生物体内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形成ATP

的过程。由于生物氧化是在细胞内进行,氧化过程消耗氧气而放出二氧化碳和水,所以生物氧化又称为“细胞呼吸”或“呼吸作用”。

2、伴随着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发生的ATP的合成称为氧化磷酸化。氧化磷酸化是生物体内

的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分解,并合成ATP的主要方式。

3、在氧化磷酸化过程中,每消耗1摩尔氧原子与所消耗的无机磷酸的摩尔数称磷氧比值

(P/O)。

4、在底物被氧化的过程中,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产生高能磷酸键(或高能硫脂键),

由此高能键提供能量使ADP(或GDP)磷酸化生成A TP(或GTP)的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5、使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作用偶联过程分离的一类化学物质称为解偶联剂。它使呼吸链

电子传递过程中泵出线粒体内膜的质子不经质子通道回流,但能通过其他途径使质子返回线粒体基质,从而破坏了内膜两侧的电化学梯度,结果使电子继续传递、组织耗氧增加,但没有A TP合成。

6、在标准状态下,生物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可根据反应的标准自由能变化判断:若△G0’

小于零,反应向正方向进行;若△G0’大于零,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若△G0’等于零,可逆反应达到平衡。

①对于“磷酸肌酸+ADP→A TP+肌酸”的反应,可以看成是磷酸肌酸→肌酸+Pi和

Pi+ADP→ATP相偶联的反应,ATP进行磷酸基团水解的△G0’为-30.5 kJ/mol,那么

其逆反应的△G0’为+30.5 kJ/mol,根据偶联反应△G0’的可加和性,磷酸肌酸+ADP→

ATP+肌酸反应△G0’=-43.1kJ/mol +30.5kJ/mol =-12.6kJ/mol,所以“磷酸肌酸

+ADP→ATP+肌酸”向右进行。同理可知,②反应向右进行,③向左进行。

7、ATP是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典型代表,一个ATP分子由一分子腺嘌呤、一分子核糖和三个

相连的磷酸基团组成。三磷酸腺苷中的三个磷酸基团依次与核糖5’-羟基形成磷酸脂,分别称为α、β、γ磷酸基团,α磷酸基团与腺苷之间的磷酸酯键为普通磷酯键,而β和γ磷酸基团之间和β、γ磷酸基团之间的磷酸酯键为高能磷酸键。β、γ磷酸基团在水解或者基团转移时都能释放出30.48kJ/mol的自由能,而普通磷酯键在水解或者基团转移时能释放出的自由能在20kJ/mol以下,在生物机体细胞内还有一些高能化合物,在磷酸基团水解或者基团转移时能释放出40~60kJ/mol的自由能,甚至更多。这些高能化合物(如磷酸肌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等)可将其高能磷酸基团转移给ADP生成ATP,生成的ATP分子又可以将其高能磷酸基团转移给其他化合物使之获得能量,所以ATP不仅是机体细胞最直接的能源,同时ATP在能量的传递中起中间体作用。

第21章生物膜与物质运输

1、钙调蛋白

2、协同运输

3、基团转运

4、什么是Na+泵和Ca2+泵?其生理特点是什么?

5、什么是生物膜的流动性?膜脂和膜蛋白有几种主要运动模式?

答案:

1、钙调蛋白是由Cheug和Kakiuchi等在1970年发现的一类蛋白质,它在调节神经突触膜、

脂肪细胞膜、小肠基底膜以及红细胞膜等的Ca2+运输中起着重要作用。

2、一些糖和氨基酸的主动运输并不是直接通过水解ATP提供能量,而是依赖于以离子梯度

形成贮存的能量。例如小肠或肾脏细胞中葡萄糖的运输是伴随Na+一起运输入细胞的,所以这种运输成为协同运输。

3、物质通过膜运输需要对该物质进行化学修饰,加上一个基团。例如有些糖在通过细菌膜

时需要进行磷酸化反应加入一个磷酸基团,以糖-磷酸的形式才能通过膜。

4、Na+泵也称为Na+-K+泵,它是一种跨膜的酶,又叫Na+,K+-ATP酶。Na+泵通过水解ATP

提供的能量主动向外运输Na+,而向内运输K+,对维持细胞内外Na+和K+的浓度梯度极为重要。

Na+,K+,Mg2+

ATP ADP +Pi + H+

Ca2+泵是指存在与肌质网膜上的Ca2+-ATP酶,催化以下反应:

2 Ca2+(外)+ATP(外)→2 Ca2+(内)+ADP(外)+Pi(外)

Ca2+泵能够激活Ca2+-ATP酶活性,心肌和骨骼肌中Ca2+主动运输是通过Ca2+-ATP酶的作用来实现的,Ca2+泵主动运输Ca2+是通过水解ATP提供的能量驱动的。每一分子的ATP 酶大约可以水解10个A TP分子,每水解1分子的ATP运输2分子Ca2+;Ca2+-ATP酶是肌质网的主要成分。

5、膜的流动性是指膜的运动状态,是生物膜的主要特征之一。

膜脂的运动方式:(1)磷脂分子在膜内侧作侧向扩散或侧向移动;(2)磷脂分子在脂双层作翻转运动;(3)磷脂烃链围绕C-C键旋转而导致异构化运动;(4)磷脂分子围绕与膜平面相垂直的轴左右摆动,从整个磷脂分子来看,这种运动还表现出梯度现象;(5)磷脂分子围绕与膜平面相互垂直的轴做旋转运动。

膜蛋白的运动方式:(1)膜蛋白的侧向扩散:指膜蛋白在生物膜二维流体的侧向移动;

(2)膜蛋白的旋转扩散:膜蛋白围绕与膜平面相互垂直的轴进行旋转运动。

第22章糖酵解作用

1、EMP途径

2、糖酵解途径中第二次底物水平磷酸化是________酶催化的2-磷酸-甘油酸的分子内脱水

反应,造成分子内能量重新排布,产生高能磷酸键。

3、糖酵解途径中三个酶所催化的反应是不可逆的,这三个酶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

4、用14C标记葡萄糖的第一位碳原子,用作糖酵解底物,写出标记原子在糖酵解各个中间

体化合物中的位置。

5、为什么砷酸是糖酵解的毒物?氟化物和碘乙酸对糖酵解过程有什么作用?

6、在EMP途径中,磷酸果糖激酶受A TP的反馈抑制,而ATP却又是磷酸果糖激酶的一种

底物,试问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并不使酶失去效用?

答案:

1、在细胞液中,糖或糖原分子经一系列的酶促反应而转变成丙酮酸的过程,它是糖酵解、

生醇发酵及有氧氧化的必经途径。

2、丙酮酸激

3、己糖激酶、果糖磷酸激酶、丙酮酸激酶

4、在糖酵解过程的第一阶段即活化阶段,葡萄糖-*C1标记原子在从葡萄糖-6-磷酸→果糖-6-

磷酸→果糖-1,6-二磷酸的过程中位置不变。在生成磷酸丙糖时,标记原子位于甘油醛-3-磷酸的第3位,即生成CHO-CHOH-*CH2OPi。在随后生成的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2-磷酸甘油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乳酸等中间产物中,标记碳原子的位置不发生变化,都在第3位,即丙酮酸和乳酸的甲基所在的位置。

5、①砷酸的结构和性质与磷酸相似,糖酵解中,它替代磷酸生成1-砷酸-3-磷酸甘油酸,砷

酸化合物很不稳定,迅速水解生成3-磷酸甘油酸,而不能像高能化合物甘油酸-1,3-二磷酸那样,能与底物水平磷酸化相偶联,在生成甘油酸-3-磷酸的同时,使ADP磷酸化生成ATP。②氟化物和碘乙酸是一些巯基酶的抑制剂,糖酵解中,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就是含有巯基的酶,所以氟化物和碘乙酸能抑制该酶的活性,影响糖酵解的正常进行。

6、磷酸果糖激酶(PEK)是一种调节酶,又是一种别构酶。A TP是磷酸果糖激酶的底物,

也是别构抑制剂。在磷酸果糖激酶上有两个ATP的结合位点,即底物结合位点和调节位点。当机体能量供应充足(ATP浓度较高)时,ATP除了底物结合位点结合外,还和调节位点结合,使酶的构想发生改变,酶活性抑制。反之机体能量供应不足(A TP浓度较低),ATP主要与底物结合位点结合,酶活性很少受到抑制。

第23章柠檬酸循环

1、三羧酸循环

2、回补反应

3、组成丙酮酸脱氢酶系的三种主要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种辅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羧酸循环每循环一周,共进行_______次脱氢,其中3次脱氢反应的辅酶是________,

1次脱氢反应的辅酶是_______。

5、将乙酰辅酶A的两个碳原子标记后,经一轮三羧酸循环后,这两个标记碳原子的去向是

_______,两轮循环后这两个标记碳原子的去向是______。

6、如果将柠檬酸和琥珀酸分别加入到三羧酸循环中完全氧化成CO2,形成的NADH和

FADH2,经过呼吸链将H交给氧生成H2O,各需要经过多少次循环?

7、利用分离出的线粒体可以研究细胞呼吸,可测定各种不同状况下氧的消耗。如果将

0.01mo/L的丙二酸钠添加到正在进行细胞呼吸的线粒体(以丙酮酸为燃料来源)中,呼

吸作用很快会停止,并造成代谢中间产物的堆积。问为什么会有中间产物的堆积?堆积的中间产物是什么?氧的消耗为什么会停止?

8、然后理解三羧酸循环的双重作用?三羧酸循环中间体草酰乙酸消耗后必须及时进行回

补,否则三羧酸循环就会中断,植物体内草酰乙酸有哪几种回补途径?

答案

1、又称柠檬酸循环、Krebs循环。即在线粒体中,糖、脂、氨基酸等有机物代谢的共同中

间体——乙酰辅酶A首先与草酰乙酸合成柠檬酸,再经过脱氢、脱羧等一系列的酶促反应,将乙酰辅酶A转变成CO2并生成NADH和FADH2的过程。它是生物体内糖、脂、氨基酸等有机物代谢的枢纽。

2、若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代谢物进入糖异生途径或转变为氨基酸等其他物质了,为了维持三

羧酸循环的正常进行,需要补充某些中间物,如在丙酮酸羧化酶的作用下由丙酮酸生成草酰乙酸,天冬氨酸,谷氨酸在转氨酶作用下生成草酰乙酸和α-酮戊二酸等,这种使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体得到补充的过程称为回补反应。

3、丙酮酸脱氢酶,硫辛酸乙酰转换酶,二氢硫辛酸脱氢酶,TPP,硫辛酸,CoASH,NAD,

FAD;

4、4、NAD+,FAD;

5、草酰乙酸,CO2和草酰乙酸;

6、①柠檬酸净降解的过程是首先沿三羧酸循环生成草酰乙酸,草酰乙酸暂时脱离三羧酸循

环,脱羧生成丙酮酸,丙酮酸氧化脱羧转变成乙酰辅酶A。如果只考虑进出三羧酸循环的碳原子数,乙酰辅酶A使2个碳原子进入循环,再经过1轮三羧酸循环,即可将其两个碳原子转变成CO2。如果用同位素标记乙酰辅酶A的两个碳原子,则其中的羰基碳原子必须经过两轮三羧酸循环,才能转变成CO2,甲基碳原子经过3轮三羧酸循环,才能有1/2转变成CO2。②琥珀酸含有4个碳原子,它依次转变成延胡索酸、苹果酸、草酰乙酸、丙酮酸、乙酰辅酶A,然后再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分解,从消耗的碳原子数考虑,完全氧化琥珀酸需要2轮三羧酸循环。

7、在以丙酮酸为燃料来源的线粒体有氧呼吸体系中,加入0.01mol/L的丙酮酸钠时,会造

成三羧酸循环途径中许多中间产物的堆积,主要原因在于丙二酸是琥珀酸的结构类似物,它是琥珀酸脱氢酶的竞争性抑制剂,丙二酸与琥珀酸脱氢酶能结合,但不发生反应,从而使琥珀酸不能转化成延胡索酸,琥珀酸、α-酮戊二酸、乙酰辅酶A等中间体堆积。

由于琥珀酸脱氢反应的受阻,使草酰乙酸的再生困难,三羧酸循环途径中断。乙酰辅酶

A的堆积又使丙酮酸氧化脱羧受抑制,因而整个体系中的NAD+、FAD+都呈氧化态,生物氧化停止,自然也就没有氧气的消耗了。

8、①在绝大多数生物体内,糖、脂肪、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物质,都必须通过三羧酸循

环进行分解代谢,提供能量。所以它是糖、蛋白质、氨基酸等物质的共同分解途径。另一方面三羧酸循环中的许多中间体如α-酮戊二酸、琥珀酸、延胡索酸、苹果酸、草酰乙酸等又是生物体进行物质合成的前体。所以三羧酸循环具有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双重作用。②植物体内,草酰乙酸的回补是通过以下四条途径完成的:a.通过丙酮酸羧化酶的作用,使丙酮酸和CO2结合生成草酰乙酸:丙酮酸+CO2+A TP+H2O→草酰乙酸+ADP+Pi;

b.通过苹果酸酶的作用,使丙酮酸和CO2结合生成苹果酸,苹果酸再在苹果酸脱氢酶作

用下生成草酰乙酸:丙酮酸+CO2+NADPH→苹果酸+NADP+,苹果酸+NAD+→草酰乙酸+NADH·H+;c.通过乙醛酸循环将2摩尔乙酰辅酶A生成1摩尔的琥珀酸,琥珀酸再转变成苹果酸,进而再生成草酰乙酸;d.通过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CO2+ H2O→草酰乙酸 +Pi。

第24章生物氧化—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

1、摩尔葡萄糖酵解能净生成________摩尔A TP,而1摩尔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成

二氧化碳和水可产生_______摩尔ATP。

2、糖酵解过程中产生的NADH+H+必须依靠________穿梭系统或________穿梭系统才能进

入线粒体,分别转变成线粒体中的_______和_______。

3、以NADH为辅酶的脱氢酶类主要是参与_______作用,即参与电子从______到_______

的传递作用;以NADPH为辅酶的脱氢酶类主要是将分解代谢中间产物上的_______转移到_______反应中需电子的中间物上。

4、鱼藤酮、抗霉素A、CO对呼吸链的抑制部位分别在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5、线粒体内膜外侧的α-磷酸甘油脱氢酶的辅酶是_______;而线粒体内膜内侧的α-磷酸甘

油脱氢酶的辅酶是_______。

6、在线粒体生物氧化体系中,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作用有何联系?

7、在抗霉素A存在时,通过氧化磷酸化能否产生ATP?如果可以,双电子供体还原时的

P/O比值为多少?

答案

1、6,32

2、甘油-3-磷酸,苹果酸-天冬氨酸,FADH2,NADH

3、呼吸,底物,氧,电子,生物合成

4、NADH和C O Q 之间,Cytb和Cytc1之间,Cytaa3和O2之间

5、NAD+,FAD

6、在线粒体氧化体系中,电子传递链也称为呼吸链。从功能上看,呼吸链有脱氢酶、传递

体、氧化酶三部分组成,作用是将代谢物上的氢激活脱落,再经过一系列传递体的传递,最后交给被氧化酶激活的氧(O2)而生成水,同时电子的传递是线粒体内膜两侧产生了跨膜电位。氧化磷酸化作用是指伴随呼吸链电子传递而出现的A TP的合成。电子传递链的功能和氧化磷酸化作用是在线粒体内膜上发生的,电子传递链是氧化磷酸化作用发生的物质基础,而氧化磷酸化作用是完整线粒体内膜上电子传递的必然结果

7、抗霉素是A属于电子传递抑制剂,它能抑制电子从还原型C O Q到细胞色素c1的传递,

使经泛醌的电子被阻断,氧化磷酸化不能进行。但有些底物如抗坏血酸(Vc)、还原性谷胱甘肽(GSH)等可将两摩尔电子经细胞色素c和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传递,最终交给氧,这样就能通过氧化磷酸化产生ATP,其P/O比值是1。

第25章戊糖磷酸途径和糖的其他代谢途经

1、乙醛酸循环

2、磷酸戊糖途径

3、丙酮酸羧化支路

4、糖异生作用

5、向含有磷酸戊糖途径全部有关酶和辅助因子的溶液中,加入C6标记的葡萄糖,试问那

些物质上会带有放射性标记?

6、什么是糖异生作用?糖异生过程的原料是什么?简述其生理意义?

答案

1、在植物和某些细菌、酵母中,由于异柠檬酸裂解酶和苹果酸合成酶的存在,能将两分子

的乙酰辅酶A合成琥珀酸,该途径有乙醛酸参与,故称为乙醛酸循环途径。它是三羧酸循环的补充

2、磷酸戊糖途径又称磷酸己糖支路,它是以葡萄糖-6-磷酸为起始物,在细胞浆中经过氧化

和非氧化两个阶段,代谢产生NADPH和核糖-5-磷酸的途径。在该途径的氧化阶段,葡萄糖-6-磷酸转化为核酮糖-5-磷酸和CO2,并生成两分子中NADPH;在非氧化阶段,核酮糖-5-磷酸异构化生成核糖-5-磷酸或转化为酵解中的两个中间代谢物——果糖-6-磷酸和甘油醛-3-磷酸。磷酸戊糖途径生成的NADPH是动物体内还原力的主要来源,核糖-5-磷酸是合成核酸的基本原料,一些其他中间物为生物体内多种物质的合成提供了碳骨架。

3、丙酮酸羧化支路:在糖异生途径中,由丙酮酸羧化酶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催化丙

酮酸经草酰乙酸转变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过程称为丙酮酸羧化支路。丙酮酸羧化支路消耗ATP是丙酮酸绕过“能障”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进入糖异生途径

4、非糖物质如乳酸、丙酮酸、甘油、脂肪酸及某些氨基酸在生物体内转化成葡萄糖或糖原

的过程叫做糖异生作用。

5、C6标记的葡萄糖在己糖激酶或葡萄糖激酶的作用下生成葡萄糖-6-磷酸,接下来的代谢

转变包括氧化、碳单位的转移、异构体的互变中都不涉及标记碳原子,标记碳原子在各中间体化合物中都可出现,并且标记碳原子均位于各中间体化合物的最高位碳原子上。

即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酸-6-磷酸、核糖-5-磷酸、核酮糖-5-磷酸、木酮糖-5-磷酸、甘油醛-3-磷酸、赤藓糖-4-磷酸、果糖-6-磷酸和景天酮糖-7-磷酸最高位碳原子都可能标记。

6、非糖物质转化成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用。糖异生的原料是一些非糖物质如乳酸、

丙酮酸、生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物质。糖异生作用的生理意义:在空腹或饥饿状态下,对维持血糖稳定具重要意义;在特殊生理条件下,加速乳酸、丙酮酸的利用以防止其堆积,糖异生作用节约了氨基酸在体内的分解消耗。

第26章糖原的分解和生物合成

1、糖原的α-1,4-糖苷健在细胞内的分解是由____________ 酶催化的________反应,

α-1,6-糖苷健的分解是由_________酶催化的_________反应。

2、植物细胞内将淀粉磷酸解为葡萄糖-1-磷酸,需要_________ 、__________和_______

三种酶协同作用

3、在糖原的生物合成中,糖基的供体是_______

4、糖原合成的关键酶是__________,糖原分解的关键酶是________

5、为什么说葡萄糖-6-磷酸是各个糖代谢途径的交叉点?

6、简述血糖的来源和去路。人体如何维持血糖的恒定?

7、为什么糖原降解选用磷酸解,而不是水解?

答案

1、糖原磷酸化,磷酸解,去(脱)分支,水解

2、磷酸化酶,寡聚-(1,4-1,4)葡聚糖转移酶,脱支酶

3、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

4、糖原合成酶,糖原磷酸化酶

5、葡萄糖经过激酶的催化转变成葡萄糖-6-磷酸,可进入糖酵解途径氧化,也可进入磷

酸戊糖途径代谢,产生核糖-5-磷酸、赤鲜糖-4-磷酸等重要中间体和生物合成所需要的还原性辅酶Ⅱ;在糖的合成方面,非糖物质经过一系列的转变生成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6-磷酸在葡萄糖-6-磷酸酶作用下生成葡萄糖,葡萄糖-6-磷酸还可以在磷酸葡萄糖变位酶作用下生成葡萄糖-1-磷酸,进而生成糖原。由于葡萄糖-6-磷酸是各糖代谢途径的共同中间体,由它沟通了糖代谢分解与合成代谢的众多途径,因此葡萄糖-6-磷酸是各糖代谢途径的交叉点。

6、(1)血糖的来源:食物淀粉的消化吸收,为血糖的主要来源;贮存的肝糖元分解,

是空腹时血糖的主要来源;或由非糖物质如甘油、乳酸、大多数氨基酸等通过糖异生转变而来。(2)血糖的去路:糖的氧化分解供能,是糖的主要去路;在肝脏、肌肉等组织中合成糖原,是糖的贮存形式;转变为非糖物质,如脂肪、非必须氨基酸等;转变成其他糖类及衍生物如核糖、糖蛋白等;血糖过高时可由尿排出。(3)人体血糖水平的稳定:主要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激素来调节。血糖水平低时,刺激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的分泌,促进糖元分解和糖异生作用,抑制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使血糖水平升高。当血糖水平较高时,刺激胰岛素的分泌,促进糖元合成抑制糖异生作用,加快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从而使血糖水平下降。

7、糖原水解反应的产物是葡萄糖,而糖元磷酸解的产物是葡萄糖-1-磷酸。机体内磷酸

葡萄糖异构酶广泛存在,因此糖元磷酸解的产物——葡萄糖-1-磷酸很容易转变成葡萄糖-6-磷酸,不需要消耗能量,直接进入糖的分解代谢。而糖元水解反应产物葡萄糖要进入分解代谢,还要消耗能量转变成葡萄糖-6-磷酸,所以糖原降解选用磷酸解是机体的一种节能行为。

第27章光合作用

1、光和磷酸化

2、光反应

3、暗反应

4、卡尔文循环

5、比较底物水平磷酸化、氧化磷酸化、光合磷酸化三者的异同点。

6、根据放氧测定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时,用680nm波长的光照射时比用700nm光照

射效率高,但用这两种光一起照射时给出的光合作用速率比单独使用这两种波长中的任何一种光时更高,请解释这种现象。

7、当光系统Ι在标准条件下吸收700nm红光时P700的标准氧化还原电位E0由+0.4V变为

-1.2V。被吸收的光能有百分之几以NADPH(E0=-0.32V)形式被储存

答案

1、光合磷酸化: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伴随着光合电子传递链的电子传递合成ATP称作

光合磷酸化

2、光反应:即光合色素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形成ATP和NADPH的过程。

3、暗反应:是利用光反应生成A TP和NADPH的化学能,使CO2还原成糖或其他有机物

的一系列酶促过程。

4、也称为还原戊糖磷酸循环和C3途径。它是在光合作用期间将CO2还原转化为糖的反应

过程,是植物用于固定CO2生成有机物的主要途径。

5、底物水平磷酸化是底物分子氧化分解过程中,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由无机磷酸酯化,

形成高能磷脂键,后者在酶的作用下将能量传给ADP,合成ATP。氧化磷酸化是指与呼吸链相偶联的磷酸化过程,发生在线粒体中,生物氧化过程中的电子传递在线粒体内膜两侧产生的H+浓度差,推动了A TP的合成,能量的最终来源是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还原性辅酶所含的化学能。光合磷酸化是指与光合作用相偶联的磷酸化作用,发生在叶绿体中,光照引起的电子传递在叶绿体类囊体膜两侧产生的H+浓度差,推动了ATP的合成,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光能。

6、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中,光能的捕获由两个光化学作用中心完成,即光系统Ι(PSΙ)和

光系统II(PSII)。光系统Ι作用中心色素最大吸收波长为700nm,他接收光能而成激发态,然后释放电子,电子流的传递使NADP+还原。光系统II的作用最大吸收波长为680nm,它接受光能使水解,并夺取水分子中的电子供给光系统Ι。对放氧绿色植物而言,当单独用680nm波长的光照射时,光系统II的作用能满足,光系统Ι的作用可以进行,只是此时的效率降低了。当单独用700nm 光照射时,光系统I的作用能满足,但光系统ΙΙ的作用受到较大影响,水光解效率降低,光合速率要比单独用680nm波长的光照射时低。当同时用这两种光一起照射时,光系统Ι和光系统II的功能都能很好满足,光系统Ι和光系统II还能彼此协同促进,两种光一起照射时的光合作用速率比单独使用这两种波长中的任何一种光时更高

7、光系统Ι处于基态的P700吸收光子的能量转变为激发态P700*,P700的标准氧化还原

电位E0由+0.4V变为-1.2V,其吸收能量为ΔG0=-nFΔE0=-2×

96.49kj/v(-1.2v-0.4v)=308.77kj/mol;激发态P700*+NADP+→P700+NADP,其储存的能量=-2

×96.49kj/v(-0.32v-0.4v)=138.95kj/mol。所以NADPH(E0=-0.32V)形式被储存吸收光能的百分数=138.95/308.77×100%=45%

内分泌及代谢病学

内分泌及代谢病学 内分泌及代谢病学 第一章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内分泌疾病诊断共同规律,原则,方法及治疗原则。2.熟悉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范围和分类。 3.了解内分泌激素及其生理功能神经-内分泌-物质调节。一般了解临床内分泌学研究泛畴,国内外内分泌学发展的概况。[教学内容] 1.概述内分泌系统的概念,神经-内分泌-物质调节,了解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反馈调节。 2.一般了解内分泌系统分类原则,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体病及代谢病的糖尿病,低血糖病。 3.掌握内分泌疾病的诊断原则。 4.掌握内分泌疾病的治疗原则。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授课学时] 1学时 第八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目的要求] 1.掌握其他甲状腺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诊断原则及其与Grave’s病的鉴别。

2.熟悉Grave’s病的发病机理;结合激素生理功能熟悉本病的临床表现,特殊临床表现。熟悉诊断方法及本病的治疗方法,同位素,手术治疗的适应症几甲亢危象的处理原则。3.了解本病的病因分类。 [教学内容] 1.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概念与分类。 2.Grave’s病病因的现代观点及病理特点。 3.临床表现重点讲述甲状腺激素增多时的临床特点及自体免疫的临床表现:突眼及甲状腺肿大。 4.特殊临床表现重点讲浸润性突眼,甲亢危象,甲亢心脏病,T3,T4型甲亢。 5.诊断与鉴别诊断 ⑴ 根据临床表现。 ⑵ 重点讲述激素的实验室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其功能检查,影像,同位素检查的意义。 ⑶ 鉴别诊断与其他甲状腺肿大疾病鉴别;与其任一临床表现和体征鉴别。 5.治疗 ⑴ 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症与不适应症。 ⑵ 阐述口服药物作用机理及副作用。 ⑶ 特殊临床表现的诊治原则 首先介绍特殊临床表现的临床表现,提出诊断依据及治疗原

第五章 代谢总论与生物能学

第五章 代谢总论与生物能学 1.1、代谢和代谢途径的概念 p306 1、代谢(新陈代谢):机体中各种化学反应(代谢反应)的总称。 3、代谢途径:完成代谢反应的一系列过程。 4、中间代谢:代谢途径中的个别环节、个别步骤。 1.2 、代谢的分类 p306-307 1.3、代谢的特点 1、具方向性 不可逆反应决定了代谢途径进行的方向,为代谢途径的重要调控位点。 2、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途径不相同。 3、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过程常在细胞的不同部位进行。 代谢的区域化分布是代谢的一种重要调节方式(细胞水平的调节)。 4、各种代谢途径相互联系,交织成网。 代谢 合成代谢:小分子 大分子 分解代谢:大分子 小分子 (贮能) (放能) 物质代谢 能量代谢

5、调节方式多样、灵活。P308-309 机体中的代谢可通过酶水平(分子水平,如酶量、酶催化能力的调节),代谢的区域化分布(细胞水平)、激素和神经(整体水平)等多种方式进行灵活的调节。 代谢途径中,还存在下述常见调节方式: ⑴、反馈抑制作用p128-129 代谢途径中后面反应的产物对催化前面反应的某个酶的抑制作用。 ⑵前馈激活作用 代谢途径中前面反应的产物对催化后面反应的某个酶的激活作用。 ⑶、相反途经酶的协同控制p308 两条相反途径协调控制的关键是限速酶的协同调节,一条途径的限速酶被激活,相反途径的限速酶活性一定会受到抑制。

1.4、生物能学原理p339-347 1、生物体能量的转换遵循热力学定律p339-341 ⑴、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在任何物理和化学变化中,体系中的总能量保持不变。能量可以改变成不同形式,也可以从一个地方输送到另一个地方,但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 ⑵、热力学第二定律 体系总是趋向于增加紊乱程度。在所有自发过程中,体系的熵增加。但熵增加不一定发生在反应系统本身,可以在其环境中。 2、自由能的概念p340-341 某一反应体系中,恒温恒压下体系用来做功的那部分能量。用G表示,为一状态函数。 3、自由能的变化-△G p341,p343 对于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体系来说: △G = - nF△E △G:标准自由能变化,n:得失电子数 △E:标准电极电势差F:法拉第常数 生物化学中,标态下(25℃,1atm,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均为1mol/L,pH7.0)△G0’= - nF△E0’ 常见△E 0’的值:

第八章 代谢总论

第八章代谢总论 ?一基本概念 ?1. 代谢:即新陈代谢,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 ?广义:营养物质在生物体内一切化学变化的总称。 ?狭义:营养物质在活细胞内一切化学变化的总称。 ?2. 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物质代谢:生物大分子的合成和分解。 ?能量代谢:伴随物质代谢各种能量间转化。 ?载体:有机大、小分子,ATP、NADPH等。 ?二者关系:对立统一、依存和制约。 ?3. 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 ?分解代谢:营养物质逐步降解,伴随能量的释放。 ?合成代谢: 小分子或大分子元件构建自身大分子,伴随能量的利用。 ?二者关系:对立统一,相互联系。 ?4. 代谢途径 ?每种物质分解或合成代谢所经历的系列酶促反应的总过程。?中间代谢:代谢途径中的酶促反应。 ?代谢底物 ?代谢产物 ?二. 代谢的基本特点 ?1. 代谢途径是一系列酶促反应 ?代谢途径的形式:线形途径,环状途径。

?代谢途径的多酶系统:溶解状多酶体系,多酶复合物,膜结合酶体系。 ?(1)分解代谢会聚到少数几个终产物 ?生物大分子降解为主要构建分子;构建分子降解为小而简单的中间物;中间物最终降解为CO2 、、H2O、NH3等。 ?分解代谢开始是多头绪,逐步形成少数中间物,最后完全降解,会聚趋向。 ?细胞内有数百种小分子在代谢中起关键作用,构成成千上万种生物大分子,如果这些分子各自单独进行代谢而互不相关,那么代谢反应将变得无比庞杂,以至细胞无法容纳。 ?细胞代谢原则:将各类物质分别纳入各自共同的代谢途径,以少数种类的反应,如氧化还原,基团转移,水解合成,异构反应等,转化种类繁多的分子。不同的代谢途径可通过交叉点上关键的中间代谢物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这些共同的中间代谢物使各代谢途径得以沟通,形成经济有效运转良好的代谢网络通路,其中三个最关键的中间代谢物,G—6—P,丙酮酸和乙酰辅酶A。. ?(2)合成代谢分叉产生许多产物 ?利用小分子物质合成构建元件前体;合成生物大分子的构建元件;构建分子合成大分子化合物。少数小分子物质经多步分支途径合成多种类型的生物大分子, 发散趋向。分解阶段的中间物也可以直接参与大分子物质的合成。

小结-代谢总论

小结 体内各种物质代谢相互联系并相互制约。体内物质代谢的特点:①整体性; ②在精细调节下进行;③各组织器官物质代谢各具特征;④代谢物具共同的代谢池;⑤ATP是机体能量储存和利用的共同形式;⑥NADPH提供合成代谢所需的还原力。各代谢途径之间可通过共同枢纽性中间产物互相联系和转变。糖、脂肪、蛋白质等作为能源物质在供应能量上可互相代替,互相制约,但不能完全互相转变。各组织、器官有独特的代谢方式以完成特定功能。肝所具有的代谢特点使其成为通过糖、脂和氨基酸代谢途径与肝外组织联系、分配资源、调整物质代谢的“中枢”器官。 在进化过程中,代谢调节发生分为三级水平,即细胞、激素和中枢神经系统主导下通过激素实现的整体调节。细胞水平调节主要通过调节关键酶的活性实现,其中通过改变现有酶分子的结构调节酶活性的方式,包括酶的变构调节及酶蛋白的化学修饰调节,发生较快。也可通过改变酶的含量影响酶活性,调节缓慢而持久。两种调节各有作用、相辅相成。 激素水平调节中,激素与靶细胞受体特异结合,将代谢信号转化为细胞内一系列信号转导级联过程,最终表现出激素的生物学效应。激素可分为膜受体激素及胞内受体激素。前者为蛋白质、多肽及儿茶酚胺类激素,具亲水性,需结合膜受体才能将信号跨膜传递进入细胞。后者为疏水性激素,可透过细胞膜与胞内受体(大多在核内)结合,作为转录因子与DNA上特定激素反应元件(HRE)结合,以调控特定基因的表达。 整体调节是指神经系统通过内分泌腺间接调节代谢和直接影响组织、器官以调节代谢的方式,维持机体代谢稳态。饥饿及应激时通过整体调节改变多种激素分泌,引起体内物质代谢的改变。代谢组学是通过内源性代谢组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生命体或生物样本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健康与病理、干预前后等状况下,代谢组或目标代谢组分的变化及其规律。正常食欲、进食和能量消耗的平衡受到神经、内分泌系统复杂调节,肥胖是物质/能量代谢调节失衡引起的代谢紊乱,还是导致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的主要病因。

内科学(第七版)代谢疾病和营养疾病第一章 总论

第八篇代谢疾病和营养疾病 第一章总论 新陈代谢指在生命机体中所进行的众多化学变化的总和,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通过新陈代谢,使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转化,同时体内物质又不断进行分解、利用与更新,为个体的生存、劳动、生长、发育、生殖和维持内环境恒定提供物质和能量。新陈代谢包括物质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两个过程。合成代谢是营养物质进入人体内,参与众多化学反应,合成为较大的分子并转化为自身物质,是需要能量的反应过程,其中三大营养物质以糖原、蛋白质和脂肪的形式在体内合成和储存;分解代谢是体内的糖原、蛋白质和脂肪等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降解反应,是产生能量的变化过程。中间代谢指营养物质进人机体后在体内合成和分解代谢过程中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营养物质不足、过多或比例不当,都能引起营养疾病。中间代谢某一环节出现障碍,则引起代谢疾病。营养疾病和代谢疾病关系密切,往往并存,彼此影响。例如维生素D缺乏症属营养病,但常表现为钙磷代谢失常;糖尿病为代谢病,常伴同蛋白质和能量缺乏。 【营养和代谢的生理】 GAGGAGAGGAFFFFAFAF

(一)营养物质的供应和摄取 人类通过摄取食物以维持生存和健康,保证生长发育和各种活动。这些来自外界以食物形式摄入的物质就是营养素。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Chinese DRIs》对营养素分类如下:①宏量营养素:包括糖类、蛋白质和脂肪,它们在消化时分别产生葡萄糖及其他单糖、肽和氨基酸、脂肪酸和甘油。宏量营养素是可以互相转换的能源,脂肪产热37.7kJ/g(9kcal/g),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产热16.7kJ/g(4kcal/g)。 GAGGAGAGGAFFFFAFAF

第19章答案

第十九章 碳水化合物 (一) 写出D-(+)-葡萄糖的对映体。α和β的δ-氧环式D-(+)-葡萄糖是否是对映体?为什么? 解:D-(+)-葡萄糖的对映体为 2OH HO H H HO OH H HO H CHO (L- (-)-葡萄糖)。 α和β的δ-氧环式D-(+)-葡萄糖不是对映体,因为α和β的δ-氧环式D-(+)-葡萄糖之间不具有实物与镜像的关系。 α和β的δ-氧环式D-(+)-葡萄糖分子中均含有五个手性碳原子,其中有四个手性碳的构型相同,只有苷原子的构型不同,所以它们互为差向异构体或异头物。 (二) 写出下列各化合物立体异构体的投影式(开链式): (1) O OH OH O CH 2OH H (2) O OH HO C OH OH H 2OH (3) O OH HO C NH 2 OH H 2OH 解:(1) CH 2OH OH H HO H HO H OH H CHO (2) CH 2OH OH H H OH H OH OH H CHO (3) CH 2OH H OH OH H NH 2H H OH CHO (三) 完成下列反应式: (1) COOH CH 2OH OH H H OH H OH CH 2OH O HO

(2) O HO HO OH CH 2OH 3dry HCl O HO HO OCH 3 CH 2OH (3) CHO 2OH OH H H OH 3 内消旋酒石酸 (4) 4CHO 2OH OH H HO H 旋光性丁四醇 (5) O OH HO HO OCH 3 CH 2OH HIO 4 + HCOOH C O C OCH 3C H H O H 2OH (6) 2KOH O O PhCH 2O OCH 3 O O Ph PhCH 2H O O HO 3 O O Ph (7) CH 2OH OH H OH H H H CHO HIO H H CHO HCOOH HCHO ++ (8) (CH CO)O H O 2OH CH 2OH HOCH 2HO HO O HO OH O CH 2OOCCH 3CH 2OOCCH 3 CH 3COOCH 2 CH 3COO CH 3COO O O OOCCH 3 CH 3C O CCH 3 O 蔗糖八乙酸酯 (四) 回答下列问题: (1) 单糖是否均是固体?都溶于水?都不溶于有机溶剂?都有甜味?都有变旋光现象? 答:一般一般情况下,是。 (2) 下列两个异构体分别与苯肼作用,产物是否相同? (A) OHC CH 2 CH CH CH CH 2OH OH OH OH (B) CH 2 CH CH CH 2CH OH OH OH CHO

第19章参考答案

第十九章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 产业是按社会分工而从事物质产品生产或提供劳务的一切经济活动群体的总称。产业结构一般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它是国民经济结构的一个基本方面。一般来说,产业结构的变动可以从两个方面衡量:一是产值的部门构成,二是劳动力的部门构成。 区域结构 指一国范围内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状况与相互关系,它涉及经济增长要素的空间分布。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客观上反映出生产要素空间分布的状况。我国区域结构不合理,将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为此,采取得力措施,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应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二元经济 指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形成的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同时并存的经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是在资本积累不足、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科学技术极为落后、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严重缺乏等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现代化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这期间,发展中国家一般都会同时存在两种性质不同的结构和部门:一种是以传统方法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极为低下,收入只能维持劳动者最低生活水平的乡村农业部门;另一种是以现代方式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较高、劳动者工资水平也相应较高的城市工业部门。这就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二元经济。 可持续发展 其实质就是将当前经济发展与长远经济发展相结合,既要满足当前的需要和利益,又要重视后代人的需要和利益,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可持续发展包括三方面内容: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这三个方面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当前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统一、精神文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都取得明显进展的社会。我国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定为21世纪前20年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其内容是: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二〇二〇年力争比二〇〇〇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2、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3、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内科学(第七版)代谢疾病和营养疾病第一章总论

第八篇代谢疾病和营养疾病第一章总论新陈代谢指在生命机体中所进行的众多化学变化的总和,是人体生命活 动的基础。通过新陈代谢,使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转化,同时体内物质又不断进行分解、利用与更新,为个体的生存、劳动、生长、发育、生殖和维持内环境恒定提供物质和能量。新陈代谢包括物质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两个过程。合成代谢是营养物质进入人体内,参与众多化学反应,合成为较大的分子并转化为自身物质,是需要能量的反应过程,其中三大营养物质以糖原、蛋白质和脂肪的形式在体内合成和储存;分解代谢是体内的糖原、蛋白质和脂肪等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降解反应,是产生能量的变化过程。中间代谢指营养物质进人机体后在体内合成和分解代谢过程中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营养物质不足、过多或比例不当,都能引起营养疾病。中间代谢某一环节出现障碍,则引起代谢疾病。营养疾病和代谢疾病关系密切,往往并存,彼此影响。例如维生素 D 缺乏症属营养病,但常表现为钙磷代谢失常;糖尿病为代谢病,常伴同蛋白质和能量缺乏。 【营养和代谢的生理】 (一)营养物质的供应和摄取人类通过摄取食物以维持生存和健康,保证生长发育和各种活动。这些来自外界以食物形式摄入的物质就是营养素。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Chinese DRIs》对营养素分类如下:①宏量营养素:包括糖类、蛋白质和脂肪,它们在消化时分别产生葡萄糖及其他单糖、肽和氨基酸、脂肪酸和甘油。宏量营养素是可以互相转换的能源,脂肪产热37.7kJ/g(9kcal /

g),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产热16. 7kJ /g(4kcal /g)。②微量营养素:指矿物 质,包括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是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需,消耗甚微,许多微量 元素有催化作用。③维生素: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④其他膳食成分:膳食纤 维、水等。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见表 8—1 — 1,其中一些必须由外界供给,主 要来自食物,另一些可在体内合成。食物的营养价值指食物中所含营养素和热 能是否能满足人体需要。营养价值高低决定于其所含营养素的种类是否齐全、 数量多少、各种营养素之间比例是否合适,是否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等。同一 种食物的营养价值还因贮存、加工和烹调方法不同而异。必需营养物质需要量 指正常情况下维持机体正常组织结构与生理功能,并可防止因缺乏而出现相应 生理、生化或病理变化所需的最少量。为维持体重稳定,能量的供给和消耗必 须平衡。每日所需能量为基础能量消耗、特殊功能活动和体力活动等所消耗能 量的总和。基础能量消耗可因性别、年龄、身高和体重而异。特殊功能活动指 消化、吸收所消耗的能量,可因生长、发育、妊娠、哺乳等特殊生理需要而增 加。体力活动所需能量因活动强度而异,轻、中、重体力活动所需能量分别为 基础能量的30%、50%、100%或以上。生物效价为80以上的蛋白质,成人每 日每公斤理想体重约需1g 左右。蛋白质生物效价的顺序依次为:动物制品、豆 类、谷类、根类等。 牛奶与鸡蛋蛋白质的 生物效价为93,牛肉 为76,麦片和米为 65,玉米为50。如供 应的食物中蛋白质的 生物效价较低,则每 日所需蛋白质的量应增加。脂肪所供应的能量不宜超过总能量的 30 %。在供应 的脂肪中,饱和脂肪、多价不饱和脂肪与单价不饱和脂肪的比例应为 1: 1: 1, 每日胆固醇摄入量宜在 300mg 以 下。每日所需总能量除由蛋白质憫类I 駿水忙台梯》町在体内合但雾标上大部分由侔外供给 趙篇霰斗叶亮祀幡亮販懒締籾轉蛊菽战 苏嬴隔包凰稱 半必需氯筍靳f 为舉趣儿所必需)憫利威 非必需気基離:可在障内合应 脂类 必需斯脚離?亚油梅貶麻SC 花 牡必需術肪義I 可在体內合说 席戟元裁:惦岬诺锤績氯建 戯醫元盍:啟锌屈键钻嘿祸 it 生累 水群性*集生JTBt.也、出2烟恤 街眶性t A 维牛.事U 维生索E 曙倉幷堆*水 堆生案鲨

医学临床讲义资料-内分泌及代谢疾病总论--图文解说

内分泌及代谢疾病总论 内分泌系统 知识点一:内分泌及代谢疾病总论 一、内分泌概念 无管腔结构、不直接分泌到体外腔是内分泌与外分泌腺体的区别。 二、内分泌系统及其调节 见后 内分泌腺体或组织 分泌细胞 激素 靶器官 功能 垂体前叶 促性腺激素细胞 促性腺激素(FSH ,LH ) 性腺(卵巢或睾丸) 促进性腺发育和性激素分 泌 甲状腺 滤泡细胞 甲状腺素(T4) 三碘甲状腺氨酸(T3) 各器官系统 生长、发育、代谢 滤泡旁细胞(C 细胞) 降钙素(CT ) 骨骼 抑制骨溶解,降低血钙 续表 内分泌腺体或组织 分泌细胞 激素 靶器官 功能 甲状旁腺 甲状旁腺细胞 甲状旁腺素(PTH ) 肾小管、骨骼 促进肾小管重吸收钙、促进骨溶解 肾上腺 球状带细胞 醛固酮 肾小管上皮细胞 潴钠排钾 束状带细胞 糖皮质激素 各器官系统 调节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 网状带细胞 性激素主要为雄激素 生殖器官 第二特征 肾上腺髓质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心血管系统 参与兴奋心肌、升高血压 续表 内分泌腺体或组织 分泌细胞 激素 靶器官 功能 性腺 睾丸间质细胞 雄激素 生殖器官 维持男性第二特征和性欲 卵巢细胞 雌激素和黄体酮 生殖器官 维持正常月经周期

续表 常见内分泌代谢病的诊疗原则 一、内分泌功能紊乱 (一)内分泌腺体功能亢进引起激素分泌过量 原发或继发性 (二)内分泌腺体功能低下引起激素分泌过少 原发或继发性 二、内分泌疾病病因、病理及定位诊断 (一)功能诊断 激素分泌情况 激素的动态功能试验 放射性核素功能检查,摄131I率 激素调节的生化物质水平测定 (二)定位诊断 1.同位素内分泌腺体扫描,既可发现病变部位又可了解功能状态。 2.X线影像学检查蝶鞍像;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 3.磁共振成像(MRI)。 4.B型超声检查。 5.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兴奋/抑制试验 (三)病因学诊断 见各论,略 三、内分泌疾病的治疗 (一)治疗原则 1.有因可寻者,针对病因的治疗最为理想。 2.原因不明者,治疗的重点在于纠正功能紊乱。 (二)功能亢进的治疗 1.手术切除腺体肿瘤或大部分增生的腺体 2.放射治疗 3.药物治疗

生化复习资料(经典大题):代谢总论

第八章代谢总论 ATP可以以多种形式实行能量的转移和释放。 ①转移末端磷酸基,本身变成ADP。例如糖酵解中,葡萄糖激酶催化的反应: 葡萄糖+ATP → 6- 磷酸葡萄糖+ ADP ②转移焦磷酸基,本身变为AMP。如核苷酸生物合成中: 5-磷酸核糖+ATP → 5- 磷酸核糖-1- 焦磷酸+ AMP ③将AMP转移给其他化合物,释放焦磷酸。例如在蛋白质生物合成时,氨基酸要先“活化”才能接到肽链上去,氨基酸的活化即是AMP转移给氨基酸生成氨酰-AMP。 氨基酸+ ATP →氨酰-AMP + PPi ④将其腺苷转移给其他化合物,释放焦磷酸和磷酸,如S-腺苷甲硫氨酸的合成。S-腺苷甲硫氨酸参与生物体内许多甲基化反应,是活性甲基的直接供体。 甲硫氨酸+ATP → S-腺苷甲硫氨酸+ ppi + pi 8.2.1 生物氧化的特点 ①生物氧化是在37℃,近于中性水溶液环境中,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下逐步进行的。 ②生物氧化的能量是逐步释放的,并以ATP的形式捕获能量。这样不会因氧化过程中能量的骤然释放而损害机体,同时使释放的能量得到有效的利用。 ③生物氧化中CO2的生成是有机酸脱羧生成的,由于脱羧基的位置不同,又有α-脱羧和β-脱羧之分。 ④生物氧化中水的生成是代谢物脱下的氢经一系列的传递体与氧结合而生成的。 ⑤生物氧化有严格的细胞定位。在真核生物细胞内,生物氧化都在线粒体内进行,在不含线粒体的原核生物如细菌细胞内,生物氧化则在细胞膜上进行。 (5)氧化磷酸化的抑制剂 氧化磷酸化的抑制剂主要分为4类。 ①呼吸链阻断剂前面提到的呼吸链阻断剂可以降低或完全中断质子和电子的传递,使质子很难或不能转移到膜间隙,因而氧化磷酸化的速度也会降低。若阻断剂如氰化物和CO,在呼吸链的下游阻断,即会完全中断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生物体会因得不到可利用的能量而致死。这类抑制剂的特点是,耗氧量和ATP生成量同步下降。 ②解偶联剂这类物质如2,4-二硝基苯酚可以在膜间隙结合质子,穿过内膜,将质子转移到线粒体基质,降低或消除内膜两侧的电化学势,因此而抑制ATP的合成。在电化学势被降低的情况下,呼吸链将质子转移到内膜外侧会更加容易。因此,解偶联剂作用的结果是耗氧量增加,而ATP生成量则下降。 ③离子载体类抑制剂这类抑制剂可将一价阳离子从膜间隙转移到线粒体基质,降低内膜两侧的电位差,使线粒体的耗氧量增加,而ATP生成量则下降。如缬氨霉素可以将K+离子从膜间隙转移到线粒体基质,短杆菌肽可以将K+、Na+及其它一价阳离子从膜间隙转移到线粒体基质,因而抑制氧化磷酸化。 ④质子通道阻断剂这类抑制剂可阻断ATP合成酶的质子通道,质子不能返回线粒体基质,呼吸链将质子转移到内膜外侧会面临更大的电化学势。因此,耗氧量和ATP生成量同步下降。寡霉素就是通过这一机制抑制氧化磷酸化的。

第六章代谢总论 第七章 糖类代谢

第六章代谢总论第七章糖类代谢 一、名词解释: 1、新陈代谢 2、能量代谢 3、、自由能 4、高能化合物 5、糖酵解 6、糖酵解途径(EMP) 7、糖的有氧氧化8、三羧酸循环(TCA) 9、磷酸戊糖途径10、糖的异生作用 二、填空题 1、糖类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和。 2、糖酵解途径是在_________中进行,该途径是将转变为,同时生成________和_______的一系列酶促反应。 3、1分子葡萄糖转化为2分子乳酸净生成______________分子ATP 4、糖酵解过程中有3步不可逆的酶促反应,催化这三步不可逆反应的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5、三羧酸循环是从草酰乙酸和结合成开始,经过一系列的、,又返回草酰乙酸的过程。 6、调节三羧酸循环最主要的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分子乳酸异生为葡萄糖要消耗_________ATP。 8、丙酮酸还原为乳酸,反应中的NADH来自于________的氧化。 9、在磷酸戊糖途径中,7-磷酸景天庚酮糖与________________在转醛醇酶作用下,生成4-磷酸赤藓糖和。 10、磷酸戊糖途径可分为______阶段,分别称为和,其中两种脱氢酶是和,它们的辅酶是。 11、酶催化与ATP反应生成1,6-二磷酸果糖,其逆反应是由酶催化的。 12、动物体内糖的运输形式是_________,糖的贮存形式是_________。 13、一次三羧酸循环共有次脱氢反应和次底物磷酸化反应。 14、组成丙酮酸脱H酶系的三种酶分别是、和,五种辅酶分别是、、、和。 15、TCA循环中有两次脱羧反应,分别是由和催化。 16、催化糖酵解途径中消耗ATP的反应的酶是和。 17、乳酸脱氢酶在体内有5种同工酶,其中肌肉中的乳酸脱氢酶为型,对__________ 亲和力特别高,主要催化反应。 18、在糖酵解中提供高能磷酸基团,使ADP磷酸化成ATP的高能化合物是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 19、通过磷酸戊糖途径可以产生和___________这些重要的化合物。 20、酵母菌通过途径产生使面包发起来。 21、在磷酸戊糖途径中,酶催化二碳单位的转移,酶催化三碳单位的转移,二碳、三碳单位的供体是,受体是。 22、参与糖原合成的核苷酸是,它和葡萄糖结合的形式是。 23、糖异生作用的关键酶有、、和。 24、糖原合成的关键酶是,糖原分解的关键酶是______________。 25、6-磷酸葡萄糖在磷酸葡萄糖变位酶催化下进入途径;在葡萄糖6-磷酸酶作用下生成;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催化下进入途径;经磷酸葡萄糖异构酶催化进入途径。 26、磷酸戊糖途径是在内进行的,磷酸戊糖途径与糖酵解途径共同的中间产物是和。 27、在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最重要。生物体能量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都是以此为中心的。 28、化学反应中的自由能变化用_________表示,标准自由能变化用_________表示,生物化学反应中pH 7.0时的标准自由能变化则表示为_________。 29、△G为负值是反应,可以进行。 30、高能化合物通常指的化合物,其中最重要的是_________,被称为能量代谢的_________。 三、单项选择题 1、由己糖激酶催化的反应的逆反应所需要的酶是: A.果糖二磷酸酶B.葡萄糖-6-磷酸酶 C.磷酸果糖激酶D.磷酸化酶 2、糖酵解细胞定位是: A.线粒体B.线粒体及细胞液C.内质网D.胞液 3、糖的有氧氧化的最终产物是: A.CO2+H2O+ATP B.乳酸C.丙酮酸D.乙酰CoA 4、三羧酸循环中间代谢物的正确顺序应为: A. 琥珀酰CoA,琥珀酸,α-酮戊二酸,延胡索酸,苹果酸 B.α-酮戊二酸,琥珀酰CoA,琥珀酸,延胡索酸,苹果酸 C.琥珀酸,琥珀酰CoA,延胡索酸,α-酮戊二酸,苹果酸 D.α-酮戊二酸,琥珀酰CoA,琥珀酸,苹果酸,延胡索酸 5、在原核生物中,一摩尔葡萄糖经糖有氧氧化可产生ATP摩尔数: A.12 B.24 C.32 D.38 6、糖代谢中间产物有高能磷酸键的是: A.6-磷酸葡萄糖B.3-磷酸甘油醛C.1,6-二磷酸果糖D.1,3-二磷酸甘油酸 7、不能经糖异生合成葡萄糖的物质是: A.α-磷酸甘油B.丙酮酸C.乳酸D.乙酰CoA 8、丙酮酸激酶是何途径的关键酶? A.磷酸戊糖途径B.糖异生C.三羧酸循环D.糖酵解 9、丙酮酸羧化酶是那一个途径的关键酶? A.糖异生B.磷酸戊糖途径C.糖酵解D.TCA循环

第十一章 代谢和代谢调控总论习题与参考答案

第十一章代谢和代谢调控总论 一、名词解释 1.新陈代谢:是机体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2.同化作用:从外界环境摄取营养物质,通过消化吸收并在体内进行一系列复杂而有规律的化学变化,转化为自身物质,就是同化作用; 3.异化作用:机体自身原有的物质也不断转化为废物而排出体外的作用; 4.基础代谢:指人体处于适宜温度以及清醒而安静的状态中,同时没有食物消化与吸收活动的情况下,所消耗的能量称为基础代谢; 5.抗代谢物:指在化学结构上与天然代谢物类似,进入人体可与正常代谢物相拮抗,从而影响正常代谢的物质; 6.代谢激活剂:指能激活机体代谢某一反应或某一过程的物质; 7.代谢抑制剂:指能抑制机体代谢某一反应或某一过程的物质; 8.激素:指体内的某一细胞、腺体、或者器官所产生的可以影响机体内其他细胞活动的化学物质。 二、填空题 1.生物体内物质代谢的特点主要有整体性、途径多样性、阻止特异性、可调节性。 2.体内能量的直接利用形式是ATP 。在生物体内可产生能量的物质有 糖、脂肪、蛋白质等。 3.常用的物质代谢研究方法主要有利用正常机体方法、使用病变动物方法、器官切除法、立体组织器官法、组织切片或匀浆法、酶及其抑制剂法、同位素示踪法、使用亚细胞成分的方法、致突变法、分子生物法。 4.细胞或酶水平的调节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酶活力的调节,属快调节;另一种是酶含量的调节,属慢调节。 三、简答题

1.简述蛋白质与糖代谢的相互联系。 答:①糖是蛋白质合成的碳源和能源:如糖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许多α-酮酸,通过氨基化或者转氨作用可以生成对应氨基酸; ②蛋白质分解产物进入糖代谢: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除亮氨酸和赖氨酸外,均可产生糖异生的中间产物,经糖异生作用生成糖。 2.简述糖与脂类代谢的联系。 答:①糖转变为脂肪:如乙酰CoA是唐分解的重要中间产物,正是合成脂肪酸与胆固醇的主要原料; ②脂肪转变为糖:脂肪分子中的甘油可通过糖的异生作用转变为糖; ③能量的相互利用。 3.简述蛋白质与脂类代谢的联系。 答:①脂肪转变为蛋白质:脂肪酸β-氧化所产生的乙酰CoA,虽然可以进入三羧酸循环而生存α-酮戊二酸或草酰乙酸,后者可通过转氨作用二成为谷氨酸或天冬氨酸,但十分有限; ②蛋白质转变为脂肪:无论是生成糖氨基酸或者酮氨基酸,其对应的α-酮酸再进一步代谢过程中都会产生乙酰CoA,然后转变为脂肪或者胆固醇。 4.简述核酸与糖、脂类、和蛋白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答:糖、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的代谢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而这些代谢又以三羧酸循环为枢纽,其成员又是各种代谢的共同中间产物。

代谢和代谢调控总论

1.代谢途径的终产物浓度可以控制自身形成的速度,这种现象被称为。 2.连锁代谢反应中的个酶被激活后,连续地发生其他酶被激活,导致原始信使的放大。这样的连锁代谢反应系统称为系统。 3.酶对细胞代谢的调节是最基本的代谢调节,主要有二种方式:和。4.高等生物体内,除了酶对代谢的调节外,还有和对代谢的调节。 5.生物合成所需的基本要素是、和小分子前体。 6.不同生物大分子的分解代谢均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将大分子降解为较小分子的;将不同的小分子转化为共同的降解产物;经完全氧化。7.沟通糖、脂代谢的关键化合物是。 8.不同代谢途径可以通过交叉点代谢中间物进行转化,在糖、脂、蛋白质及核酸的相互转化过程中三个最关键的代谢中间物是、和。 9.真核生物DNA的复制受到三个水平的调控:、和的调控。10.遗传信息的表达受到严格的调控,包括即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变化和即随细胞内外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11.1961年,法国生物学家Monod和Jacob提出了关于原核生物基因结构及表达调控的学说 12.对一个特定基因而言,其内含子在基因表达过程中需要被切除,除了RNA剪接(拼接)方式外,近年来还发现有。 13.真核生物产生的分泌蛋白N端有一段氨基酸构成的信号肽,可以引导蛋白质穿过内质网膜,信号肽插入膜并随后被切除是与翻译过程同时进行的,称为插入; 真核细胞内的大部分线粒体蛋白质、叶绿体蛋白质等,是在合成并释放后再进行跨膜运送的,称为插入。 14.在哺乳动物细胞中,一种特殊的蛋白质与特定蛋白质的结合可以使后者带上选择性降解的标记。 二、是非题 1.在动物体内蛋白质可能转变为脂肪,但不能转变为糖。 2.多数肿瘤细胞糖代谢失调表现为糖酵解升高。 3.代谢中代谢物浓度对代谢的调节强于酶活性对代谢的调节。 4.真核生物DNA复制起点的序列专一性要低于细菌和病毒。 5.基因表达的调控关键在于转录水平的调控。 6.乳糖可以诱导乳糖操纵子的表达,所以乳糖对乳糖操纵子的调控属于正调控系统。7.蛋白质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是可逆反应,该可逆反应是由同一种酶催化完成的。 8.细胞内许多代谢反应受到能量状态的调节。 9.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单位是操纵子。 10.酶的磷酸化和脱磷酸化作用主要在高等动物细胞中进行;酶的腺苷酰化和脱腺苷酰化作用则是细菌中共价修饰酶活性的一种重要方式。 11.研究表明,蛋白质的寿命与成熟蛋白质的C端氨基酸有关。 12.蛋白质的选择性降解需要ATP提供能量。 三、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人最能耐受下列哪种营养物的缺乏?() (A)蛋白质(B)糖类(C)脂类(D)碘(E)钙 2.利用磷酸化来修饰酶的活性,其修饰位点通常在下列哪个氨基酸残基上?()(A)半胱氨酸(B)苯丙氨酸(C)赖氨酸 (D)丝氨酸(E)组氨酸

第19章-代谢总论

第19章代谢总论 1、合成代谢 2、分解代谢 3、在能量贮存和传递中,哪些物质起着重要作用? 答案: 1、又称生物合成,是生物体利用小分子或大分子的结构元件建造成自身大分子的过程。 2、有机营养物,不管是从外界环境获得的,还是自身贮存的,通过一系列反应步骤转变为较小的、较简单的物质的过程。 3、高能化合物(如磷酸肌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等)可将其高能磷酸基团转移给ADP生成ATP,生成的ATP分子又可将其高能磷酸基团转移给其他化合物使之获得能量,所以ATP 不仅是机体细胞最直接的能源,同时A TP在能量的传递中起中间题的作用。 物质氧化产生的高能位电子和脱下的氢原子通过辅酶Ⅰ或辅酶Ⅱ传递给生物合成中需要还原力的反应。 FMN和FAD都能接受两个电子和两个氢原子,它们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特别是在氧化呼吸链中起着传递电子和氢原子的作用。 乙酰-CoA形成的硫脂键和A TP的高能磷酸键相似,都在水解时释放出大量的自由能。因此可以说,乙酰-CoA具有高的乙酰基转移势能。 第20章生物能学 1、生物氧化 2、氧化磷酸化作用 3、磷氧比值 4、底物水平磷酸化 5、解偶联剂 6、怎样判断一个生物化学反应在标准状态下进行的方向?A T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 肌酸、葡糖糖-6-磷酸在水解时的标准自由能变化分别为-30.5kJ/mol、-61.9 kJ/mol 、-43.1kJ/mol、-13.8kJ/mol,当反应物、产物的起始浓度都为1mol/L时,判断下列反应进行的方向:①磷酸肌酸+ADP→ATP+肌酸;②磷酸烯醇式丙酮酸+ADP→ATP+丙酮;③葡糖糖-6-磷酸+ADP→葡萄糖+A TP。 7、从ATP的结构特点说明其在机体细胞能量传递中的作用。 答案: 1、生物氧化指有机物质在生物体内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形成ATP 的过程。由于生物氧化是在细胞内进行,氧化过程消耗氧气而放出二氧化碳和水,所以生物氧化又称为“细胞呼吸”或“呼吸作用”。 2、伴随着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发生的ATP的合成称为氧化磷酸化。氧化磷酸化是生物体内 的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分解,并合成ATP的主要方式。 3、在氧化磷酸化过程中,每消耗1摩尔氧原子与所消耗的无机磷酸的摩尔数称磷氧比值 (P/O)。 4、在底物被氧化的过程中,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产生高能磷酸键(或高能硫脂键), 由此高能键提供能量使ADP(或GDP)磷酸化生成A TP(或GTP)的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5、使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作用偶联过程分离的一类化学物质称为解偶联剂。它使呼吸链

代谢病总论

总论 新陈代谢指在生命机体中所进行的众多化学变化的总和,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通 过新陈代谢,使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转化,同时体内物质又不断进行分解、利用与更新,为个体的生存、劳动、生长、发育、生殖和维持内环境恒定提供物质和 能量。新陈代谢包括物质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两个过程。合成代谢是营养物质进入人体内,参与众多化学反应,合成为较大的分子并转化为自身物质,是需要能量的反应过程, 其中三大营养物质以糖原、蛋白质和脂肪的形式在体内合成和储存;分解代谢是体内的糖原、蛋白质和脂肪等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降解反应,是产生能量的变化过程。 中间代谢指营养物质进人机体后在体内合成和分解代谢过程中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营养物 质不足、过多或比例不当,都能引起营养疾病。中间代谢某一环节出现障碍,则引起代谢 疾病。营养疾病和代谢疾病关系密切,往往并存,彼此影响。例如维生素D缺乏症属营养病,但常表现为钙磷代谢失常;糖尿病为代谢病,常伴同蛋白质和能量缺乏。 【营养和代谢的生理】‘ (一)营养物质的供应和摄取 人类通过摄取食物以维持生存和健康,保证生长发育和各种活动。这些来自外界以食 物形式摄入的物质就是营养素。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hinese DRIs》对营养素分类如下:①宏量营养素:包括糖类、蛋白质和脂肪,它们在消化时分别产生葡萄糖及其他单糖、肽和氨基酸、脂肪酸和甘油。宏量营养素是可以互相转换的能源,脂肪产热37.7kJ/g(9kcal/g),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产热16.7kJ/g(4kcal/g)。②微量营养素:指矿物质,包括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是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需,消耗甚微,许 多微量元素有催化作用。③维生素: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④其他膳食成分:膳食纤维、 水等。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见表8—1—1,其中一些必须由外界供给,主要来自食物,另一些可在体内合成。食物的营养价值指食物中所含营养素和热能是否能满足人体需要。营 养价值高低决定于其所含营养素的种类是否齐全、数量多少、各种营养素之间比例是否合适,是否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等。同一种食物的营养价值还因贮存、加工和烹调方法不同 而异。必需营养物质需要量指正常情况下维持机体正常组织结构与生理功能,并可防止因 缺乏而出现相应生理、生化或病理变化所需的最少量。为维持体重稳定,能量的供给和消 耗必须平衡。每日所需能量为基础能量消耗、特殊功能活动和体力活动等所消耗能量的总和。基础能量消耗可因性别、年龄、身高和体重而异。特殊功能活动指消化、吸收所消耗 的能量,可因生长、发育、妊娠、哺乳等特殊生理需要而增加。体力活动所需能量因活动 强度而异,轻、中、重体力活动所需能量分别为基础能量的30%、50%、100%或以上。 生物效价为80以上的蛋白质,成人每日每公斤理想体重约需1g左右。蛋白质生物效价的《乡j:第八篇j代谢疾病和营养疾病j j jj 顺序依次为:动物制品、豆类、谷类、根类等。牛奶与鸡蛋蛋白质的生物效价为93,牛肉为76,麦片和米为65,玉米为50。如供应的食物中蛋白质的生物效价较低,则每日所需 蛋白质的量应增加。脂肪所供应的能量不宜超过总能量的30%。在供应的脂肪中,饱和脂肪、多价不饱和脂肪与单价不饱和脂肪的比例应为1:1:1,每日胆固醇摄人量宜在 300mg以下。每日所需总能量除由蛋白质和脂肪所供应外,余下的由糖类供应。 表8一l一1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糖类(碳水化合物)可在体内合成,但实际上大部分由体外供给 蛋白质 必需氨基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 半必需氨基酸:组氨酸(为婴幼儿所必需) 精氨酸 非必需氨基酸:可在体内合成 脂类。 必需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非必需脂肪酸:可在体内合成

内分内分泌及代谢疾病总论考试重点总结

内分内分泌及代谢疾病总论考试重点总结 内分泌系统及激素 一、内分泌概念 1.内分泌:是指内分泌腺体或内分泌细胞将所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激素直接释放到血液中发挥作用的过程。 2.无管腔结构、不直接分泌到体外腔是内分泌与外分泌腺体的区别。 3.特殊内分泌概念 (1)旁分泌:激素释放后未进入血液循环,仅通过组织间液在局部发挥作用。 (2)自分泌:激素作用于自身细胞。 (3)胞内分泌:激素合成后不是直接分泌到胞外,而是先运送到核内,结合到核受体,通过控制基因的转录,发挥调控作用。 (4)神经分泌:神经元合成的激素直接分泌到血液中,经血流输送至靶组织发挥作用。 二、内分泌系统及调节 (一)内分泌系统的组成人体的内分泌腺主要有:下丘脑、垂体、松果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胰腺、肾上腺皮质和髓质、性腺。除了内分泌腺具有内分泌功能,还有一些细胞也能合成和分泌激素。 甲状腺、甲状旁腺

胰腺 肾上腺 下丘脑激素垂体激素靶腺靶腺激素 生长素释放激素生长素肝脏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 促皮质素释放激素促皮质素肾上腺皮质皮质醇 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黄体生成素(LH) 促卵泡素(FSH) 性腺睾酮、雌二醇、孕酮、抑制素 生长抑素生长激素多种细胞

多巴胺催乳素(PRL)乳腺、性腺LH、FSH、性类固醇激素 (二)内分泌系统功能调节 1.内分泌系统的反馈调节 负反馈调节是内分泌系统维持机体激素水平相对平稳的重要机制,它可以将内分泌系统联系起来,以达到内分泌动态平衡。 正反馈调节主要用于完成生理功能。 2.神经系统对激素的调节:在多种神经递质的调节下,形成一个神经-内分泌网络,一种神经递质就能引起多种激素的改变。内分泌系统对神经系统也有调节作用。 3.免疫系统对激素的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有调节作用。免疫系统在接受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的同时,亦有反向调节作用。 三、内分泌激素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一)根据化学结构,一般将激素分为四类 1.肽类激素和蛋白质激素:该类激素由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的一级结构,其合成过程即为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如胰岛素、降钙素、甲状旁腺素、生长激素。 2.胺类激素:由氨基酸转化而成,如儿茶酚胺、褪黑素。 3.氨基酸类激素:这类激素由氨基酸衍生而来,如甲状腺激素。 4.类固醇类激素:其基本结构为环戊烷多氢菲,如性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 (二)激素的作用机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