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唐诗的形式美和韵律美

唐诗的形式美和韵律美

唐诗的形式美和韵律美
唐诗的形式美和韵律美

唐诗的形式美和韵律美

范瑞萍

【内容摘要】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唐诗代表着中华诗歌的最高成就,其形式之优美,对仗之工整,音韵之铿锵,节奏之和谐,既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又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唐诗是中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任何一篇唐诗佳作的美都是因为形式与韵律的完美结合,高度统一,从而将唐诗的艺术推到极致,使得唐诗能深入人心,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掘蕴含其中的美的要素。

【关键词】唐诗形式美韵律美

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能在有限的诗行中容纳丰富的思想内容,反映多彩的社会人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而诗歌要能脍炙人口,千古流传,不但是其独特的形式艺术,同时也在于其动感的韵律。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唐诗代表着中华诗歌的最高成就,其形式之优美,对仗之工整,音韵之铿锵,节奏之和谐,既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又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唐诗是中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任何一篇唐诗佳作的美都是因为形式与韵律的完美结合,高度统一,从而将唐诗的艺术推到极致,使得唐诗能深入人心,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掘蕴含其中的美的要素。

一、多彩的形式美

唐诗的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推陈出新。这里所说的形式主要是指唐诗的语言和言语的形式。唐诗的形式既包括语言文字、词语、句式、语法等语言形式,同时也包括篇章结构、表达方式等言语形式。唐诗的形式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形式,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的形式,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作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把我国古典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

的艺术特色,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了一个典型的形式,至今尤为人们所喜爱。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绝句,一种叫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唐诗在形式结构上,一句一气象,而且颇有讲究。短短四句或八句,其内容高度浓缩,形式臻于完美,内涵极其丰富。数千年的古代文化历史,生成了或韵或散,或律或绝,五彩斑斓,绚烂多姿的诗歌语言。若是四言诗是汉语大厦的基石,那么五七言是汉语展翅飞翔的形式之一。所以四言诗作为汉语的阶梯一直保留使用至今,但五七言诗是具体历史环境中的产物,是那个时代人们抒情、吟咏时结出的果实,是汉语的节奏之一种,但它们的结构形式还是整体逻辑形式。

汉语诗歌的形式可谓是世界语言中最奇特的语言形式:汉语最整饬,但其内部形式又出人意料地千变万化,所以又是最自由的。为了达到最整饬的形式,它甘愿打破一般性的语言规范,以求形式对仗和节奏协调,而这种方式又作为一种传统被汉语语族承认。

五、七言诗首先表现为整体形象的浑然一体,消弭了意象与意象之间的界线,没有语法标记确定它们的所属关系。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也叫“互辞”,也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这种语言形式是这样的,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像这样的句子很多,如杜牧的《泊秦淮》诗中“烟笼寒水月笼沙”,意思是烟雾和月光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若是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就很难讲得通了。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中“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是否仅仅是说主人下马送客,客人上船而别呢?原来,此句是“主人客人下马,客人主人在船”的省略。可见,互文见义这种语言现象在古汉语中是非常常见的。

由于中国文字的表意性质,古代诗词中词语的组合丰富复杂,又因为格律诗受字数、平仄、押韵等因素的限制,在语言表意日益精工,丰美的同时,唐诗中的省略现象更成为诗词句式上的一大特点了。我们应该看到诗句中特殊的句式用法给诗句带来的丰厚作用。唐诗追求简约之言表繁复之意,省略成分为其最有效的表达方式。如杜甫的《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江

南逢李龟年》中“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在实际欣赏之时要按照句意的需要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才能表达意境。杜甫的这两句诗可补充为“映阶碧草自(生)春色,隔叶黄鹂空(有)好音”;“岐王宅里寻常见(汝),崔九堂前几度闻(歌)”。可以看出语法成分的省略在唐诗创作中常用,其主要功能是为了达到简洁凝练的表达效果。

唐诗的结构倒置现象,也是内容表达的需要,如杜甫的《秋兴八首》中“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是妙用倒置的典范,正常顺序应该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为了适应平仄的要求,诗人巧用心思将宾语前置,从而强调了香稻粒的宝贵,碧梧枝的优美,不仅使句法新奇,而且构思新颖,引起了读者美妙的想象,开拓了诗句深邃的意境。又因为诗人所咏的是“香稻”和“碧梧”而不是“鹦鹉”和“凤凰”,这样才合乎《秋兴》的题目,所以运用了倒置的句法,给人以新鲜奇特的语言美感,而且使诗意浓郁,令人回味。

唐诗在形式方面最大的特点即是对仗,所以在古代,儿童学作诗主要是先从对对联即对仗开始的。因此有一些专门指导学童们学习对仗的教材,如清车万育《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影响最大的启蒙读物。其文如①: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可见该书声韵协调,琅琅上口,让学童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通过这种对仗学习方式,使学童对律诗的节奏和音乐等形式美有了更加直观感性的认识。

对仗在唐诗中屡屡出现,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②这首诗,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又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联,对仗工整而气势流走,充分发挥了“流水对”的优点。它歌颂野草而又具有

①(清)车万育《声律启蒙》,成都古籍书店,1983年版.p1

②(清) 沈德潜编; 英巍整理《唐诗别裁》中国致公出版社, 2011

普遍意义,给人以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蔑视“野火”而赞美“春风”,又含有深刻寓义。它在当时就受到前辈诗人称赞,直到现在还被人引用。对仗在唐诗中的要求是非常严整、优美的,读来让人感觉形式之规整、节奏之鲜明,均妙不可言,使得唐诗成为后世格律诗创作的范式,也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在世界诗歌苑地中的独特体制与风格。

二、和谐的韵律美

诗词是最精美的语言艺术。汉语这种单音节的声调语,最适于运用声音的相似、相异、相错与相间来构建和谐的韵律美。韵律,可说是与我国古诗生而同具的艺术属性。尤为神奇的是从南到北,包括北国的古谣谚,诗经的风雅颂,到江南的楚骚,用韵基本相同。这表明南北之间有着广泛存在的通用语言。它为诗歌的繁荣提供了丰饶的沃土。

韵,本义是和谐悦耳的声音,本身就是一种代表美好的事物。律,是古代校正音乐的标准。此外,律,还有规范、规则的意思。那么,“韵律”便可以理解为:能够将文字排列得更加和谐美好的规范。韵律强烈的乐感,可直接入乐,是诗歌美学特征之一。诗的韵律是经过长久的历史演变,不断成熟而臻于完善的。

(1)韵之美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为什么熟读唐诗了也能吟上一两句呢?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就是唐诗的“韵律”在起作用。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格律中用韵,叫做“押韵”。为什么要用韵呢?是因为有韵的诗词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记起来容易。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甚至连民歌都会押韵。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于是,“押韵”又称为“合辙”。一首诗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能觉察出来的。至于要说什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但是,通过平常的汉语拼音也能感受到诗词的韵律美。

汉语拼音,有声母,有韵母。例如“公”字拼成gong,其中g是声母,ong是韵母。声母总是在前面,韵母总是在后面。再看“东”dong,“同”tong,“龙”long,“宗”zong,“聪”co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韵脚在一首诗中有规律的重复可以起到联想的作用,使诗歌中的句与句之间能有机统一的联想起来。俄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说得好:“没有韵脚,诗行就松散了。韵脚可以使你回到前一行,使你联想

其他,使讲述的一个思想的几行诗结成一体。”③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押韵,古又称叶韵或协韵。古体诗押韵比较自由,韵脚也比较宽,邻韵可通押,不避韵字重复使用,既可一韵到底,也可中途换韵,即可句句通押,也可隔句押韵,还可以几句才押韵,韵脚可平可仄。格律诗押韵则很严格,一般只押平声韵,且须一韵到底,两句一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不能用重韵字。韵作用不仅能调节诗句的节奏,而且对诗中的意脉结构起着扣含关联作用,还能体现出声韵的和谐呼应,情韵的回环荡漾的特殊韵味,动听易记,便于背诵和流传,而且可以入乐,有一贯的审美因素。从《诗经·关雎》开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句句押韵的句尾韵:鸠、洲、逑)……到唐代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卷长林梢,下者飘转沈塘坳。”(句句押韵的句尾韵:号,茅,郊,梢,坳)……从中可以看到古代诗人就懂得用韵的道理,懂得韵之美。

唐诗音韵的象征功能最鲜明直接地表现在对自然界和生活中各种音响效果的描绘,其具体表现形式是双声叠韵词、叠音词的大量使用。李重华《贞一斋诗话》曾对诗词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词做过总结性的评论:“匠门业师问余:‘唐人作诗何取于双声叠韵,能指出好处否?’余曰:‘以余所见,叠韵如两玉相扣,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相连,取其宛转。’”④王力先生认为:“双声叠韵也是一种回环的美,这种形式美在对仗中才能显示出来。”⑤有时候是双声对双声,如白居易《望月有感》“田园零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以“零落”对“流离”,又如李颀《古从军行》“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以“刁斗”对“琵琶”;有时候是叠韵对叠韵,如杜甫《秋日荆南述怀》“苍茫步兵哭,展转仲宣哀”,以“苍茫”对“展转”,又如李商隐《春雨》“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以“晼晚”对“依稀”;有时候是叠韵与双声互对的,如王维《老将行》“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以“苍茫”对“寥落”;又如李商隐《过陈琳墓》“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以“埋没”对“荒凉”。

唐诗中双声叠韵的运用杜甫是最精于此道的。现在随手举出一些例子:《野人送朱樱》“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以“细写”对“匀圆”;《吹笛》“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以“律吕”对“关山”;《咏怀古迹》第二首“怅

③宋志芹《俄罗斯诗歌韵脚的结构及其历史沿革》,载《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4年03期

④顾易生等《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宋金元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p12。

⑤王力《略论语言形式美》,载《光明日报》1962年4月。.

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以“怅望”对“萧条”(“萧条”是连绵字,但“怅望”不是连绵字),第三首“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以“朔漠”对“黄昏”。又如被胡应麟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杜甫《登高》诗,其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萧萧”、“滚滚”为重言叠字的象声词,二者纵横交叉,极具气势。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艰难”叠韵,“潦倒”双声。如此搭配益显声情之美。杜甫写诗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壮举,这都不是偶然的。

(2)乐之美

唐诗在声律、韵辙、对偶、节奏等方面很有考究,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很有音乐美。对偶带来了本身结构的均衡对称美以及非对偶形式相比的变化美;押韵形成规律性的重复,由此形成整体音响上的和谐美;声音有规律的高低起伏、长短变化,能产生悦耳动听的效果,构成了抑扬顿挫之美。“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是动人的悲歌;“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是欢快的小曲;“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是美丽的音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那石上流出的清泉声不正是箜篌在演奏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这不是千年前的洗衣歌吗?还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等等,唐时的乐章全用当时士人绝句,配之以管弦和唱,成为筵席演唱最为流行、传唱最久的乐曲。

上古时,“诗、舞、乐”一体。随着时代的变迁,诗以一种独立的面目出现,但它依然与音乐有关,故仍旧称为“诗歌”。唐代出现成熟的律诗,律诗对于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写律诗的人按照要求来用韵,通过押韵可以增强诗歌的旋律美,通过反复地吟诵感受诗歌外在形式韵律美,同时用心体会诗歌的内在情意美。在诵读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古诗的韵脚,不能忽略了这一元素,要不就感受不到古诗的音乐美。但是强调韵脚并不是特别地加大音量,提高嗓门,使劲地突出韵脚。殊不知,强调并不是大声嚷嚷就够了,不是有句谚语“有理不在声高”吗?重音的处理方法也有很多。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是诗人在外漂泊多年,怀才不遇时,面对大自然抒发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静”,韵脚是“闲、厌、山”。读的时候也要根据诗里所表达的情感,来确定重音的处理方法。“闲”要读得长而低,借以表达诗人孤独的心境;“厌”要读得长而高,与本句的“相、两”呼应,对敬亭山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山”要读的长而虚,越是突出山的“有情”,越

能体现出当时社会的冷酷“无情”,诗人那种看透了人情冷暖,壮志难酬的抱负表现得淋漓尽致。正如周汝昌《唐宋诗词鉴赏讲座》说:“音乐性极强,节奏性特美,乃是世间千种语文的唯一的一种‘诗的语文’,无与伦比!”⑥所以在古诗词的诵读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古典诗词的发音来处理,这样才能还原诗词的本来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押韵合辙最便记忆,《百家姓》、《汤头歌》这些应用文书,一经押韵就极便记诵。佳诗词,以其声情,意象之美妙,更使人印象深刻,乃至过目不忘。从心理学上讲,韵的有规律的配置,能勾起回忆与心理的预期而活跃记忆功能。诗词的停顿与押韵程式,实际类似信息上的“组块”,构成了最佳的记忆模式。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诗。”就在于其音律谐婉好记而易传。新诗无韵律,因此难以流传。

总结:

唐诗内容丰富、博大精深、雄浑大气、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凝聚着中国文化的精华,它将我国古典诗歌的文字精练、音韵和谐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是我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唐诗之美,在于其多彩的形式和动感的音韵,尤其是唐诗的韵律,读来朗朗上口,配合乐曲,还能用于吟唱,促使唐诗更广泛的传流。唐诗是国人传承文明的重要途径。

注释:[1](清)车万育.《声律启蒙》.成都古籍书店.1983年版.p1.

[2](清) 沈德潜编; 英巍整理《唐诗别裁》.中国致公出版社. 2011.

[3]宋志芹《俄罗斯诗歌韵脚的结构及其历史沿革》.载《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4

年03期 .

[4]顾易生等《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宋金元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p12.

[5]王力《略论语言形式美》.载《光明日报》1962年4月.

[6]周汝昌《唐宋诗词鉴赏讲座?千秋一寸心》.华艺出版社2000年版.

参考文献:

[1] 王力.《汉语诗律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2] 李浩.《唐诗美学精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 林继中.《唐诗的形式美》.载《古典知识》.1997.4.

⑥周汝昌《唐宋诗词鉴赏讲座?千秋一寸心》,华艺出版社2000年版。

[4] 李雅春.《古典诗歌教学探幽》.载《阅读与鉴赏》.2010.04.

[5] 梁文娟.《试论李白诗之形式美》.载《文学艺术》.2011.2.

[6] 李海莉.《简论唐诗中的音乐美》.载《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3.

我发现唐诗的美

我发现唐诗的美 我发现唐诗的美-600字美文摘抄 漫天飘雪,是谁披蓑戴笠,乘一叶孤舟,在寂寥的江边垂钓,冒着凛冽的寒风,书写着孤独与失意?明月相照,是谁英勇地守卫着边关,忠于国家,视死如归,用自己的鲜血铸就着祖国的未来?春暖花开,是谁窗鸣雀啼,在落红之中,扫开一片凄美,用欣喜迎接春天的归来?重阳之时,又是谁举杯邀明月,情重故乡,让心飞翔遥远的故园,洒下一片温情? 是唐诗,为我们讲述着这些悲欢离合,是它,牵动着我们的情思。细细品味,还真别有一番韵味。它,承载着中华数千年的文化;它,铸就着华夏今日非凡的成就。它,并不比史记逊色,它以它的感情征服了所有世人的心;它,并不比离骚雄浑,它以它的韵律让后人连连称赞;它,并不比名著单调,它以

它不同的感情为华人编织着一幅幅生动的篇章;它,更不比宋词乏味,它以它悠久的文化和言简意赅的诗章,为后世的作品奠定了基础…… 唐诗,大都比较悲情,但在悲情中也蕴含有爱国的雄浑。当我读到杜甫的《春望》时,我的眼前立即涌现出了残破的国都、荒深的草木。经久不息的战火蔓延了数月,故乡已被侵略者占领,挚爱的土地已被侵略者的铁蹄狠狠的践踏。面对着这番情景,杜甫的眼中只觉得一股酸痛,眼眶中流下滴滴的泪花。故乡,今后难道就要离我远去了吗?难道大丈夫不能以一人之力为祖国报仇吗?他拭去泪水,奋袖出臂,悲伤的离开了。此后,他开始坚持作诗,颂出了国家的赞歌,留下了一篇篇名垂青史的佳作。我,从唐诗的悲情和爱国中,感受到了唐诗独特的美。 唐诗,许多的篇章都含有思乡之情,流露出了淡淡的忧伤。当我读到“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我的眼前也展现出一轮皎洁的明月,透过它,我看到了故乡的风光,大好的山河,雄壮挺拔的山脉,可是却无法回到遥远的家乡,只得借着淡淡的月光,寄托自己“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福,只得抬头仰望明月,来抒发“低头思故乡”无奈与心伤,在远方送上自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思念。我,从唐诗的思乡与忧伤中,品味了唐诗爱与思凝聚而成的美。 唐诗,也抒发着自己的赞美之情。当我读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时,我被诗人对自古以来人们都异常厌恶的秋天却执着的喜爱中,看出了秋天的美好风光,金黄的落叶纷纷扬扬地在空中旋转、起舞,秋风扫开落叶,叶片又仿佛如仙女一般翩翩起舞,好一幅美丽动人的秋画。我又看到了“晴空一鹤排云上”的场面,便不禁随着作者一同融入了“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意境中去了……我,从唐诗的美好赞颂之中,思

唐诗美学精读

唐诗美学精读 中华文明一直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其本质特征,意境的最高审美目的也是为了实现“天人合一”,来去自由的人生哲学。儒、释、道三家思想融合而成的天人合一奠定了意境理论的诞生。《周易》中有“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语,也有“意”与“象”的概念,而作为道家的老庄表现的更为突出,老庄的“浑”之三义在美学意义上的开拓也重新检视了道家意境美学的思想形成史及其体系的建构。庄子提出“言”与“意”的关系问题,并通过“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将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描绘的更形象彻底,道家的自然并非是大自然,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天人合一即与道合一。在佛家教义中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点,人皈依佛门,与佛成为一体,摆脱烦恼获得解脱,成佛是佛教“天人合一”的境界。 自从有诗歌,即有意境客观地存在于其中。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中的风、小雅、大雅,都有着深浅厚薄不等的意境。儒、道思想主要在文学起源问题上对中国文学理论产生影响,物感说主张文学应表现物我交融的情感,言意形神之辩则主张文学作品应贵意不贵言,重神而不重形,儒家的诗言志与交感理论主要从情景交融方面影响了意境理论。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也强调言意形神的关系,并引入“境”、“境界”的概念,到唐代随着佛教的发展以及各宗派典籍的完备,崇尚佛学的士人们从佛学典籍里了解的“境界”理论也较

之前更为系统深入,这些理论对晚唐以至后世意境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交错影响和推动下,并随着诗歌创作经验的积累意境理论产生和形成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理论在五言诗产生、繁荣、成熟的基础上,开始孕育它的审美理论。“诗言志”说这一诗论的“开山纲领”开始有了“缘情”的迫切追求。于是晋代陆机《文赋》第一次铸成“诗缘情而绮靡”这个新语。《文赋》中所谈到的物与我、情与物、情与词等的关系,无疑是适合诗歌创作的。而意境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一次质变发生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他把情与景、意与象、心与物融合在一起,对意境理论的形成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无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术文之首,谋篇之大端。” 刘勰认为艺术构思的过程导致意象的生成。而“意象”生成的过程,也是艺术构思的过程。他明确地提出了“意象”的概念,指的是创作构思时浮在脑际的一种艺术悬想,是客观现实反映在作家诗人脑中所形成的一种创造性想象表象,这是意境说的先声。 情景交融 盛唐诗人王昌龄的《诗格》首次提到了“意境”,后至中唐时期诗僧皎然将之发展为意、境相融合的“意境”说,以意境论诗是从唐代诗僧皎然开始的。自此以后,在诗歌创作与诗歌鉴赏中对意境的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①“诗中有画”,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表情达意,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体验,展示出一幅幅多彩的画卷。 ②许多诗人写诗在运用色彩上往往追求复色搭配之美。用色时,或组合,或对比,方法多样。

③诗人通过多种色彩的组合给诗歌带来了浓郁的画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④诗人爱用鲜明的色彩对比,来增加感情的浓度。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杨万

里赞美西湖荷花风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佳句都是用鲜明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丽,使情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这种“着色的情感”,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 ⑤诗人还善用色彩的暗地对比,初看似不觉得,一加玩味,就感到富有含蓄的画意

美。杜甫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都是先用大块黑色,用暗色调作底色,又用亮光点染,色调明暗差别很大,构成一幅色调分明的画面。 ⑥诗人用色有时还不局限于一句一联,所写诗词全篇用色,色彩更加丰富,诗的境界更为开阔。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开始便出人意料地用洁白的梨花比喻落在树上的积雪,生动地勾画出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接着又以空旷荒凉的塞外、乌云沉沉的天空、纷纷扬扬的白雪构成了送别的背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在一片银白的世界中,诗人特别描绘了那面鲜艳的红旗。在整个背景和个别事物的映衬上,在色彩的调配上,是那

意境很美的古诗词

白海棠(红楼梦)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编袂,秋闺怨女试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画堂春(纳兰容若)I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n 浆向蓝桥易取,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仿日牛津,相对忘贫。―| 一字连(陈沆) 一帆一江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七绝 黄昏雨落一池秋,晚来风向万古愁。 不厌浮生唯是梦,缘求半世但无俦。 一颦一笑一伤悲,一生痴迷一世醉。 一磋一叹一轮回,一寸相思一寸灰。 功名万里赋予谁,去年秋江水, 醉卧不识今夜愁,哀筝惹泪落,谁劝我千杯? 往事难追战马肥,胡笳送君归, 修道心事无人猜,青云羡慕鸟,尊前图一醉。

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去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长相思(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

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八至(李治)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深至浅清溪。 雁丘词(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 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 山鬼喑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 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江城子(苏轼)

唐诗格律简述

唐诗格律简述 (1)唐诗的种类 唐诗有两种,一类是古体诗,顾名思义是指唐代诗人继承唐代以前的诗体而写的诗;一类是今体诗,顾名思义是唐代诗人按照当时新兴的诗体而写的诗。 唐代的古体诗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五言古诗,又称五古。五言古诗字数不限,但每句五个字(一字称“一言”)。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尽管每首都有几十句,但句句五字。而孟郊的《游子吟》,一共只有六句,每句也都是五个字。另一类是七言古诗,又称七古。七言古诗字数也不限,但每句七个字。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全诗长一百二十句,但每句都是七个字。而柳宗元的《渔翁》一共只有六句,每句也都是七个字。 古体诗中还有一种杂言诗,诗中三字句至九字句互为参杂。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四十五句,除了三字句、八字句以外,其他字数的诗句都有。因为杂言诗更多的是七字句,一般把杂言诗归入七言古诗一类。 唐代的今体诗(近体诗)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律诗。律诗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五言律诗,也城五律。五律的每句五个字,每首八句。例王维的《山居秋暝》;一种是七言律诗,也称七律。七律每句七个字,每首八句,例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律诗中还有一种五言长律,或称五言排律。五言排律每句五个字,但句数超过八句,一般十二句,有的更多。例如韩愈的《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就是十二句。 近体诗另一类是绝句。绝句也分为两种。一种是五言绝句,又称五绝。五绝每句五个字,每首四句。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种是七言绝句,又称七绝。七绝每句七个字,每首四句。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绝句比律诗起源早,而且唐以前的绝句在用韵、平仄方面不太讲究,没有规定,因此后人把没有规定的绝句称为“古绝”,把有规定的绝句称为“律绝”,但古绝中也有不少用的是“律绝”中可以变通的句子,因此两者界限不是十分清楚,一般统称为绝句。 唐诗的种类如下表所示: 五言古诗(五古) 古体诗七言古诗(七古) 杂言诗(可归七古) 五言律诗(五律) 律诗七言律诗(七律) 今体诗(近体诗)五言长律(五言排律) 绝句五言绝句(五绝) 七言绝句(七绝) (2)唐诗的平仄 平仄是古人对汉语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的进一步归类。平就是四声中的平声。平声和柔圆润、尾音较长、起伏小。仄就是四声中上、去、入三种声调的总称。仄是侧、不平的意思。仄声起伏大,音尾短,甚至没有。律诗按照一定的规则安排平仄,使平声仄声互为调节,产生高低变化,充分表现了汉语声调的和谐性。 下面试以王维的五律《山居秋暝》和杜甫的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例,介绍一下律诗安排平仄的三条主要规则: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冷门又惊艳的诗词

冷门又惊艳的诗词 1、周公之孙,庄公之子。 2、开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 3、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4、善化不足,恶化有余。 5、旋开旋落旋成空,白发多情人更惜。 6、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 7、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8、皎皎白驹,贲然来思。 9、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10、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11、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12、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13、送君九月交河北,雪里题诗泪满衣。 14、日暮两寂寞,飘然亦同归。 15、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16、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17、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18、山无陵,江水竭,冬雷震,夏之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19、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20、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 21、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绝。 22、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23、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24、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25、若问相思何处歇,相逢便是相思澈。 26、惜分长怕君先去,直待醉时休。 27、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 28、月色入高楼,相思两处愁。 29、暗相思,无处说,惆怅夜来烟月。 30、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 31、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 32、断送一生憔悴,只销几个黄昏。 33、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34、鹫岭峰前阑独倚。愁眉蹙损愁肠碎。红粉佳人伤别袂。情何已。 35、西园何限相思树,辛苦梅花候海棠。 36、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37、山河拱手,为君一笑。 38、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39、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40、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

初中古诗词中的映衬美 (1)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 初中古诗词中的映衬之美 乌苏市头台乡中心学校:陈革红 王维的诗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语是说王维的诗不仅意境优美,而且色彩 艳丽,犹如一幅幅山水画,让人赏心悦目。其实,在初中所学的众多古诗词中,不仅有意境优美的诗,更有一些诗借助景物互相映衬,营造出一幅幅色彩鲜艳,意境美妙,让人回味无穷的画面。 一、青山、绿水、翠树、行舟互相映衬。 曹操的《观沧海》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的诗句,写的是海水起伏荡漾,山岛高高的耸立,山岛上的树木葱葱苍翠,百草丰美茂盛。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互相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以此衬托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犹如大海一般吞吐日月。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诗句,传达出的是小村庄被绿树围绕着,城外苍翠的山峦依依相伴的美妙意境,那绿树、青山映衬出小村庄的安详静谧,令人无比惬意和舒适。另有王湾的《次北固山》中“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诗人途经青山之下,乘船在绿波中前行,那青山、绿水映衬着诗人的行舟,流露出的是诗人行舟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二、色彩明暗的对比映衬。 杜甫的《春夜喜雨》中“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写的是雨夜中,野外黑茫茫一片,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那暗与明的对比分外分明。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的诗句,意思是战局像乌云一样重压过来,想要把城墙摧垮,铠甲在阳光下像鱼鳞般闪烁着光芒。诗人先用大块的乌云作底色,又用铠甲闪耀着光芒来凸显明亮,黑色与金色的反差,构成一幅色彩对比鲜明的画面。另有岑参的“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的奇异景象:尽管雪大风急,但辕门上的红旗已冻僵了,一动不动。那冷色基调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的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这一红一白,对比鲜明。 三、多种景物的互相映衬。

如何欣赏古诗中的意境美

如何欣赏古诗中的意境美 欣赏古中的意境美 古典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它需要感性理解和情绪体验,王国维《人间词话》“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说的也便是诗的“意境”。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支离破碎地分析和指令包办,学生就会兴趣寡然,更谈不上去体味挖掘诗的意境美了。教师要根据古诗的体裁特点,采用形象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古诗中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美的情愫,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鉴赏美的水平。 一、观图——初步感知美 诗歌是一种感性形象,就要让学生先有最直接的感性理解,观图便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小学教材中的每一首古诗都配有相对应的插图,图上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具体可感的,比起文字来更能让学生进入意境,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让学生进入意境的第一步应是指导学生观赏插图。 观赏插图应做到细致而全面,既要有局部的细致观察,又要有整体的观赏,做到点面结合。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的《所见》这首诗中的插图,既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牧童,也要让学生感知这幅图中的整体环境,从而初步感知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和所处环境:某个夏天的早晨,风和日丽,一个牧童骑着黄牛来到了一片茂密的树林中,他身穿红衣、头戴斗笠,神采奕奕,此刻正盯着柳枝上的一只蝉儿,柳条正随风轻轻飘动……这样,学生已初步感知到一种美的意境。 二、读诗——尽情渲染美 古典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它凝练精辟、生动形象,往往一字千钧、震人心灵,留给读者很多想象的空间,鉴赏诗歌的语言,有助于理解思想内容。古诗中的意境美,要让学生在反复的咏诵过程中自行感知和体会。所以,朗读是古诗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体会诗的意境,也离不开读。所以,理应把课堂教学上成诗文朗读课。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朗读要有新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学生朗读时能够小声自读,轻言慢语,读出韵味;还能够高声诵读,,慷慨高昂,读出激情。同时注意停顿、轻重音、语调、语速的变化,读出明快的节奏感。古诗音韵和谐,平仄错落,琅琅上口,要读得爽口,读出灵感,读出音韵美。还能够根据儿童活泼好动、表现欲望强的特点,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做一些动作和表情,既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又助于学生理解,让学生其乐融融。如读《小儿垂钓》时能够做钓鱼的动作,将诗歌中的景象表现得活灵活现,别有一番情趣。 三、品情——深入体会美 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所以,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为之动情。 在逐一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学生的理解较初步感知阶段深化了。这时,教师应该即时地把学生带回到全诗的把握上来,着重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表明的道理,深入地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往往和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教师能够向学生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协助学生体会诗中的情感。如《春日偶成》的作者程灏是宋朝理学家,他是得闲一日到大自然中游玩,能够忙里偷闲并得以轻松,他的心情定是愉悦轻快的。而柳宗元在写《江雪》时正是仕途不顺之时,孤处独立的老翁实际是诗人心情意绪的写照。仔细品味,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人生境界便突现出来。学生试着带着诗人的心情再去赏插图、读诗歌,实行深层的意境美的体会。 古诗,不但仅是语言艺术,更是中国文化精神,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不但仅是弄懂诗句的意思,更要引导学生步入诗的意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受到一种文化的熏陶、感染。

唐诗的音韵美

唐诗的音韵美 ——中国古典文学论文 中国向来有诗的国度之称,不仅因为中国诗歌源远流长,更是因为有才学的诗人辈出,文学派系林立,优秀作品繁多。不少诗歌作品,或音韵和谐、或气势磅礴、或意境幽美、或写物淋漓尽致、或达意感人肺腑,传唱至今。更重要的是诗歌在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中一直占据非常特别和重要的地位。 一、诗歌的起源 中国的诗歌源于先秦,历经汉魏南北朝直至隋唐,诗歌开始步入盛世。中国传统诗歌的源头是先秦时期的乡野民歌,隶属于通俗文学。孔子择其精华删减成文,于是就有了《诗经》。先秦以后,出现了专门从事诗歌创作的文人,中国传统诗歌也由此迈入雅文学的行列。无论是?建安风骨?还是?汉魏乐府?,都将这一个雅字发挥得淋漓尽致。乃至后来的唐诗更是将中国传统诗歌推向雅文学的高峰。 二、诗歌的兴起 到了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是五言的。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渊明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诗。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发展。乐府诗的代表作《孔雀东南飞》,《陌上桑》在诗歌历史上有很大的文学价值。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只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内容需要和声韵感觉进行创作。到了魏晋,由于受到印度(古称天竺)的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齐梁的周喁和沈约总结了汉字的发音规律,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三、盛唐诗风 如果把中国诗歌流变的历史,譬作九曲黄河,那么究其源始,犹如雪水消融,点点滴滴,接下来则如轻溪泻地,随意流转,灵动自如,终于在汉魏六朝间进入了一个汇湾,吸纳他源,积蓄能量,汗漫浩荡。直至隋唐则突然变化为飞瀑万卷,声势浩大,奔腾不息,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对唐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怎么估价都不算过分的。鲁迅答杨霁云函锐:?我认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甘而不必动手。?(《鲁迅书信集》 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约300年中,流传下来的诗歌就将近5万首,比西周到南北朝的1600多年留下的诗篇多出2倍多。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以大诗人李白、杜甫的诗歌成就最高,达到诗歌创作的高峰。令后世诗人豪士可望而不可及。这是中国诗歌的宝藏,也是中国诗歌的丰碑!

很美的古代诗句

很美的古代诗句 抒情诗句 很美的古代诗句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4、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5、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6、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7、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杜甫《曲江二首》 8、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9、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纳兰性德《临江仙寒柳》 1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1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12、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陈与义《襄邑道中》 13、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14、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王维《汉江临泛》

15、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陈与义《春寒》 16、花自飘零水自流。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17、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 18、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19、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毛泽东《沁园春雪》 20、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21、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杜甫《天末怀李白》 22、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2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24、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25、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26、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刘长卿《别严士元》 27、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青松》 28、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29、枝上柳绵吹又少。苏轼《蝶恋花春景》 30、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31、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32、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唯美古诗词

唯美古诗词 1.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一曲一场叹,一生为一人。 2.是不是月老和孟婆曾是情人,一个牵了情丝,一个断了红尘。 3.黄泉路上,忘川河中,三生石旁,奈何桥上,我可曾见过你 4.我一生渴望被人收藏好,妥善安放,细心保存。免我惊,免我苦,免我四下流离,免我无枝可依。 5.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6.仗剑红尘已是癫,有酒平步上青天;游星戏斗弄日月,醉卧云端笑人间。 7.兰舟一去人别后,远岫幽幽忍折柳。唾壶敲缺谁共酒?冷风吹帽,黄花空瘦,醉把茱萸嗅。 8.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弄轻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9.岁月蹁跹人知否,花开雪融又一秋。青丝已换满白头,谁知此生几回眸 10.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怎奈何,如花美眷,终不敌,似水流年。 11.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12.风华笔墨,后庭尘埃。便天光云影,不与徘徊。纵三千里河山,亦四十年蓬莱。青丝染霜,镜鸾沉彩。 13.既不回头,何必不忘。既然无缘,何须誓言。今日种种,似水无痕。明夕何夕,君已陌路。 14.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15.人生一梦,白云苍狗。错错对对,恩恩怨怨。终不过日月无声,水过无痕。 16.相思弦,尘缘浅,红尘一梦弹指间。轮回换,宿命牵,回眸看旧缘 17.今生原为戏中死,余世何如一梦中。 18.醉花泪,苍天饯,一萧似催。是红尘中,谁的眷念。那含笑的眸眼,是如此的梦魇。只待一瞬,转身破灭。

19.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20.想人间婆娑,全无着落;看万般红紫,过眼成灰 21.问花花不语,为谁落?为谁开?算春色三分,半随流水,半入尘埃 22.一砚笔墨为谁候,画一生情入颜容。朱砂秀,钗头钩,蓦然回首。 23.我笑花,花醉太红,何意笑春风?花笑我,我醉尘梦,何意笑花红? 24.若有来生,我愿为树,一叶之灵,窥尽全秋 25.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26.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27.诉不尽的前尘往事,忘不掉的浮生三千 28.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29.油纸伞下,谁的情话,谁的天涯 30.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31.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32.最肯忘却千般虚名,求一世清闲,朱颜已变,惟有把酒再叹。 33.终为那一身江南烟雨覆了天下,容华谢后,不过一场,山河永寂。 34.画一朵苍凉,捕一段时光,尘世里的遇见,寂如烟花。谁素心写诗,把前世的繁华,今生的落寂都吟成落叶上一楼清霜!红尘紫陌,缘来缘去,多少愁绪绾成轻怨,多少凄凉落成花冢,多少离别结成清泪,多少等待凝成相思。时光就这样在指间徘徊,纠缠成美丽的风景,在一切风景过后,寂寞如烟,散尽惆怅。 35.谁将烟焚散,散了纵横的牵绊。 36.浮生若梦,浮尘如空,为欢几何,百转千折。我是你朝圣路上虔诚且卑微的信徒,路过你的眼,即走完我一生。 37.萧鼓入梦来,长门花事哀。镜中朱颜改,何处惹尘埃。 38.慧极必伤,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意境很美的古诗词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试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画堂春(纳兰容若)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取,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仿日牛津,相对忘贫。 一帆一江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七绝 黄昏雨落一池秋,晚来风向万古愁。 不厌浮生唯是梦,缘求半世但无俦。 一颦一笑一伤悲,一生痴迷一世醉。 一磋一叹一轮回,一寸相思一寸灰。 醉卧不识今夜愁,哀筝惹泪落,谁劝我千杯?往事难追战马肥,胡笳送君归, 修道心事无人猜,青云羡慕鸟,尊前图一醉。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去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八至(李治)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深至浅清溪。 雁丘词(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 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 山鬼喑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唐诗的艺术美特点

唐诗的艺术美特点 唐诗,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一直流传至今,长盛不衰。唐诗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一直被许多学术界的专家青睐,甚至如今还有很多人继续创作诗词。究其原因,是唐诗具有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而其中一个十分大的魅力,就是唐诗的艺术美。不少诗歌作品,或音韵和谐、或气势磅礴、或意境幽美、或写物淋漓尽致、或达意感人肺腑,让文字的美丽达到了一个极致的境界。而且从古至今,诗人辈出,派别林立,让优秀的诗词作品层出不穷。所以,诗歌在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中一直占据非常特别和重要的地位,中国更是被称为诗的国度。 中国的诗歌源于先秦,历经汉魏南北朝直至隋唐,诗歌开始步入盛世。中国传统诗歌的源头是先秦时期的乡野民歌,隶属于通俗文学。孔子择其精华删减成文,于是就有了《诗经》。先秦以后,出现了专门从事诗歌创作的文人,中国传统诗歌也由此迈入雅文学的行列。到了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是五言的。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渊明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诗。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发展。直至唐朝,诗的发展到了一个极其鼎盛的地步,用什么话来形容都不算过分。鲁迅曾言:“我认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甘而不必动手。”事实上,唐朝300年流传下来的诗歌将近五万首,比西周到南北朝的1600多年留下的诗篇多出2倍多。而且唐诗内容丰富,风格繁多,其中李白,杜甫的诗歌被公认成就最高,是诗歌历史中的两座高峰。 唐诗至今为人所津津乐道,其所蕴含的艺术美功不可没。那么,唐诗之中的艺术美是如何表现的呢? 在我看来,唐诗艺术美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音韵美,另一个是修辞手法的运用。 音韵美,是押韵,节奏,平仄,对仗等诸多因素融合之后表现出来的一种在韵律上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表现。具体可从押韵,节奏,平仄三个方面来说。 押韵,是唐诗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也是古典诗词的一个基本要素。所谓韵,就是相当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凡是同韵部的字都可以押韵,也就是把同韵的几个字都放在句尾,所以也叫“韵脚”,一首诗里都用一个韵部的韵脚,就叫“押韵”。古诗中的绝句和律诗一般情况下奇数不押韵,偶数句押韵,一押到底不变韵,在朗读的时候对韵脚就要恰当的重读。同类的音韵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这样的诗读起来,不仅会铿锵有声,朗朗上口,还能自然而然的读出音乐感,让人能够感觉到悦耳顺畅的音韵之美。 诗人在诗歌中抒发情怀不是平板的,而是波澜起伏的,这诉之于文字便成了诗歌的节奏。诗歌的节奏感一般可通过停顿来表现,写在诗中就是词语的运用。在五言诗中,一般是一句三顿,二二一或二一二句式。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二一二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七言诗的诵读,通常是四顿读,一是“二二二一”如:梅子|金黄|杏子|肥。二是“二二一二”如:泉眼|无声|惜|细流。三是“四三”如三万里河|东入海。四是“二二三”如:月落|乌啼|霜满天。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不管是五言还是七言,后面的三个字往往构成一个较大的间歇,俗称“三字尾”,在这三字尾的停顿处实为“音断气连”,即前面的字音虽然断了,但气息要缓缓地连接后面的“三字尾”。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当然,古诗的诵读也不是千篇一律的、一成不变的,但一般应该遵循顿不破词的原则。诗词有了节奏的停顿,就会给人产生抑扬顿挫之感,十分让人愉悦。 除了押韵和节奏之外,诵读格律诗还应注意平仄。平仄是指声调的抑扬,平即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仄即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入声在普通话里已不复存在,分别归入阴、阳、上、去四声)。古人写诗,对平仄要求相当严格。有本句交替、对句对立、上下相黏之说。即一句之内平仄交替,一联之内上句和下句平仄相对,两联之间上联下句和下联上句平仄一致。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平仄平平仄),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更上—层楼(仄仄仄平平)。”平声字高扬,仄声字低抑。格律诗在字数、语节、韵脚已定情况下,有了平仄,诵读起来语势将更为错落有致,节奏回环也将更加鲜明。 而另外一个方面,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十分重要。 比喻是诗歌创作中极其重要的手段,它通过在事物的显隐、虚实、真幻、远近、古今之间建立联系,搭置桥梁,引起人们的联想,达到认识和体验的目的。唐诗中,使用比喻这种修辞也特别多,而且也写得极其传神。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一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作者以“如急雨”、“如私语”、珠“如玉盘”、“间关莺语”、“幽咽泉流”、“水浆迸”、“如裂帛”组成一组博喻,不仅写出了乐声轻柔尖细、清脆圆润的变化,也写出了乐声的刚劲有力、宏大惊人的气势,作者所表之意、所抒之情都得到透彻的说明,从而

冷门的五言绝句唯美

冷门的五言绝句唯美 导读:意境超美的五言古诗句 1.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李白最著名的五绝,也是整个唐诗中最负盛名的五绝之一。这首《静夜思》,看似平凡,其实艺术水准极其精湛,且蕴意深刻;令人百读不厌,常读常新。 2.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的这首《春晓》,为我们描绘了春天早晨的情景:鸟啼,夜雨和夜风,以及落花。此诗语言流畅,意境优美,使人回味无穷。 3.绝句·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圣杜甫一生写了不少绝句,有七绝,也有五绝。这首五绝,是描写春天的景色。借描绘春风花草、燕子、鸳鸯之状,寄托了自己对于和谐大自然的赞美、爱慕之情。 4.行宫——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元稹的五绝,当属这首《行宫》艺术成就最高。此诗正面描述了古行宫的寥落,在此环境下,“宫花”孤独凋落。又描写了年老的宫女闲说玄宗的细节,表达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事实。 5.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的五绝非常著名,除了上面的《春晓》,这首《宿建德江》也是千古名篇。该诗意境辽阔、清丽,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很冷门但绝对优美的古诗句陶渊明《人生无根蒂》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陶渊明《荣荣窗下兰》 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 中庭多杂树,偏为梅咨嗟。 阴铿《江津送刘光禄不及》 依然临送渚,长望倚河津。 鼓声随听绝,帆势与云邻。 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 林寒正下叶,晚钓欲收纶。 如何相背远,江汉与城闉。

那些意境美到心醉的古诗词

那些意境美到心醉的古诗词 最难忘却古人诗,不屑一顾是相思。那些意境美到心醉的古诗词,首首经典。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园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白海棠(红楼梦)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试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画堂春(纳兰容若)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取,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仿日牛津,相对忘贫。 一字诗(陈沆) 一帆一江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七绝 黄昏雨落一池秋,晚来风向万古愁。 不厌浮生唯是梦,缘求半世但无俦。 一颦一笑一伤悲,一生痴迷一世醉。 一磋一叹一轮回,一寸相思一寸灰。 功名万里赋予谁,去年秋江水, 醉卧不识今夜愁,哀筝惹泪落,谁劝我千杯?往事难追战马肥,胡笳送君归, 修道心事无人猜,青云羡慕鸟,尊前图一醉。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去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长相思(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八至(李治)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深至浅清溪。 雁丘词(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 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 山鬼喑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江城子(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古诗的音韵美

古诗的音韵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我们都知道,古诗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文章,它在乐曲的韵律,节奏,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等方面都是有着严格的要求的。因此,对于新学的一首古诗,一定要充分的朗读,读出诗韵,读出它的音乐感。 1.押韵 韵是古典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所谓韵,就是相当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凡是同韵部的字都可以押韵,也就是把同韵的几个字都放在句尾,所以也叫“韵脚”,一首诗里都用一个韵部的韵脚,就叫“押韵”。古诗中的绝句和律诗一般情况下奇数不押韵,偶数句押韵,一押到底不变韵,在朗读的时候对韵脚就要恰当的重读,非韵脚的音要读得轻一点而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音韵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所以说,古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应该铿锵有声,自然而然的读出音乐感,让人能够感觉到悦耳顺畅的音韵之美! 2.节奏 诗人在诗歌中抒发情怀不是平板的,而是波澜起伏的,这诉之于文字便成了诗歌的节奏。伟大的诗人郭沫若说:“大概先扬后抑的节奏,便沉静我们;先抑后扬的节奏,便鼓舞我们。”《论节奏》一文中指出:“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型,也是她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要想读出诗的节奏感,就一定要注意诗句中的停顿。 在五言诗中,一般是一句三顿,二二一或二一二句式。“2-2-1”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2-1-2”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七言诗的诵读,通常是四顿读,一是“2-2-2-1”如:梅子|金黄|杏子|肥。二是“2-2-1-2”如:泉眼|无声|惜|细流。三是“4-3”如三万里河|东入海。四是“2-2-3”如月落|乌啼|霜满天。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不管是五言还是七言,后面的三个字往往构成一个较大的间歇,俗称“三字尾”,在这三字尾的停顿处实为“音断气连”,即前面的字音虽然断了,但气息要缓缓地连接后面的“三字尾”。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实际的诵读中,收尾句的“三字尾”为了形成曲终音止的听觉,其音步常常一字一顿,读成“1 / 1 / 1”的节奏。 当然,古诗的诵读也不是千篇一律的、一成不变的,但一般应该遵循顿不破词的原则。3.平仄 除了节奏和韵脚之外,诵读格律诗还应注意平仄。平仄是指声调的抑扬,平即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仄即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入声在普通话里已不复存在,分别归入阴、阳、上、去四声)。古人写诗,对平仄要求相当严格。有本句交替、对句对立、上下相黏之说。即一句之内平仄交替,一联之内上句和下句平仄相对,两联之间上联下句和下联上句平仄一致。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平仄平平仄),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更上—层楼(仄仄仄平平)。” 平声字高扬,仄声字低抑。格律诗在字数、语节、韵脚已定情况下,有了平仄,诵读起来语势将更为错落有致,节奏回环也将更加鲜明。 诵读格律诗,强调平仄但不必拘泥平仄。这是指没有必要把入声字读成又短又促的古入声调子,而应按照普通话标准音读。入声字按照普通话标准音读,可能会出现上下句平仄不相对情况,这时只要通过适当的诵读技巧处理,就可以使平仄不相对情况得到改观。比如诵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本来上句的“识”是古入声字,和下句的平声字“缘”平仄相对,但“识”若按普通话标准音读阳平,就变得和“缘”不相对而相同了。怎么办?

唐诗的美

在源远流长的我国古典诗歌长河中,唐诗以其美的意境,美的形象,美的情趣,美的音律,美的色彩,使古往今来无以数计的读者为之击节倾倒,为之情随梦迁。唐诗之美,真的是美不可言,“妙处难与君说”! 意境美。清末大学者王国维说诗词:“有意境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意,即诗人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境,即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二者的有机结合,就构成引起读者回味无穷的想象和联想的优美意境。唐代诗人十分重视对雄浑、俊逸、典雅、含蓄等多种境界的追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前两句一连用八种景物描绘出一种特定环境,创造出一种凄清的气氛,后两句写夜半钟声传到客船,诗人将自已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同他面对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了一种情景交融的典型化的意境,意蕴无穷,动人遐想。 形象美。别林斯基说:“诗人用形象来思考,他们不证明真理,却显示真理。”形象是意境的基础,优秀的诗词作品所创造的都是美的形象。唐诗中所创造的美的形象,有自然的美,有社会的美,有静的形象,也有动的形象,有单个的人物形象,也有群体的人物形象。“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甫),刻画的是波澜壮阔的洞庭湖;“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描绘的是雄奇壮伟的庐山瀑布;“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张若虚),属静态写生;“江间波涛连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李白),是动态取景。“回眸一笑百眉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描画的是老幼皆知的杨贵妃。“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描绘的是才高命舛的琵琶女。唐诗中有很多篇章通过多种手法塑造形象对生活中假、丑、恶的东西进行揭露和嘲讽,对真、善、美的东西进行推崇和赞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色彩美。诗,是语言的艺术;画,是色彩的艺术。苏东坡说,好的诗往往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因而,诗的语言也应讲究色彩艺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杜甫),黄鹂,翠柳,新鲜、明丽,显示出活泼飞跃的气氛。白鹭、青天,给人以平静、安适的感觉。恰到好处的色彩的调配,使得全诗具体、细腻,生机勃勃,情趣盎然。写出了初春宜人和诗人此刻那种淡泊、喜悦的情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红的火红,绿的碧绿,旭日初照,金碧辉煌,作者将红、绿、蓝三种颜色搭配组装在一起,鲜明而强烈,充分显示了江南风光的“好”来了。 音律美。古人说:“凡作近体诗,诵要好,听要好......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此诗之关也”。这里所强调的就是作诗要讲究音律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落天走九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的这组黄河之歌,气势磅礴,高亢激越,音节的匀称,句式的整齐,声调的抑扬,使得全诗有无限的音律美。读杜甫的诗,能给人以沉郁顿挫的慨叹之美;读高适的诗能给人以急促明快之美;读王维的诗能给人以舒缓流淌之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