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欧洲大陆国家的“开明专制”改革

欧洲大陆国家的“开明专制”改革

欧洲大陆国家的“开明专制”改革
欧洲大陆国家的“开明专制”改革

第二节欧洲大陆国家的“开明专制”改革

一、何谓“开明专制”?

十八世纪中后期欧洲的普、奥、俄、丹麦和瑞典的封建专制君主,利用人们对所谓“开明君主”的幻想,自上而下地进行了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经济与军事的一系列改革,来稳定和加强自已的统治,但并没有触动封建专制制度的基础,也没有废除农奴制度。历史上称为“开明专制”。

二、奥地利的特利萨-约瑟夫改革

从十五世纪以来,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一直兼任着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因此,奥地利既是神圣罗马帝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它又是一个独立的帝国。十七世纪中叶,奥地利帝国的版图除了奥地利本土及其领地捷克外,还占有匈牙利的其余部分。到十七世纪末,奥地利又从土尔其手中夺取了匈牙利的其余部分。十八纪初,通过参加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它又夺得了西属尼德兰(今比利时)和意大利帝国的一部分领土。

至此,神圣罗马帝国虽然早已名存实亡,但奥地利帝国却通过一系列战争扩大了版图,逐渐形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封建帝国。

玛丽亚?特利萨(另译作玛丽亚?特蕾西亚,1740—1780年在位);约瑟夫二世(1780—1790年在位)

1、改革出现的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早在17世纪,奥地利就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分散的手工工场;到18世纪它又发展为集中的手工工场。波希米亚(又称捷克)是奥地利工业最先进的地区。

(2)缓和帝国内部复杂、深刻的矛盾对帝国的延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这个多民族的庞大帝国内部是矛盾重重的。

第一,奥地利封建统治者对捷克、匈牙利等地区进行残酷的民族统治和封建剥削。如在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后,曾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捷克中、小贵族都被逐出国门,或者被没收土地。这些土地都落到日耳曼人(奥地利人属于日耳曼人)手中,这些日

耳曼人都成了剥削当地农民的地主。此外,奥地利统治者还无情地摧残斯拉夫人的民族文化,以德语为波希米亚、匈牙利的官方语言。

第二,整个帝国境内存在着地主剥削农民的残暴的农奴制度。

到17世纪后半期,奥地利帝国境内也强化了农奴制。地主残酷地剥削农奴,任意增加劳役时间(在波希米亚甚至达到每周六天)。农民不得到封建主的允许不能结婚,不能随便迁居。他们还承担很沉重的军税(国税)及什一税(教会税)。

第三,帝国专制政府与贵族封建主也有矛盾。

长期的对外战争和不断扩大的行政官僚机构,使国库愈益入不敷出,但是大小贵族却竭力维护自己的免税特权,这意味着国库收入的减少。

第四,宗教矛盾。

天主教会与王权的矛盾;天主教与基督教新教的矛盾。

(3)对外战争的失利也刺激了改革的出现。

1740—1748年发生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在战争中失败。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是法、普为争夺奥属领地,借口奥地利王位继承权问题而同奥、英、俄联盟而进行的一场国际性战争。它于1740—1748年以中欧为主要战场展开。奥皇查理六世于1740年10月20日死后无嗣,其长女玛利亚·特蕾西亚承袭父位。查理六世死后,普鲁士、法国等王国拒绝承认玛利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而奥地利、英国、荷兰、俄国从其各自的既得利益出发,则全力支持玛利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由此而爆发了长达8年之久的由两次西里西亚战争所构成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8年参战各国签订《亚琛条约》,战争结束。通过战争,玛丽亚·特蕾西亚获奥地利王位继承权,但奥地利丧失大片领土。普鲁士占领西里西亚大部,成为中东欧的强国。

2、改革的主要内容

(1)减轻农民负担和取消部分地区的农奴制度。

玛丽亚·特利萨在1771年和1775年颁布法令,宣布减少农民劳役地租及代役租的数量,劳役固定为每周3天,每天10小时,同时宣布取消皇室领地上的农奴制度。约瑟夫二世在这方面更前进了一步。他于1781年宣布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大约在今斯洛伐克地区)和奥地利帝国其他地区的农奴为自由人。此后,他们可以自由结婚,有权利自由地离开地主的庄园,并且可以选择任何职业。但是,留在地主庄园上的农民如果继续使用地主的份地,必须照旧为地主服劳役,并且缴纳其他贡赋。奥地利统治者之所以决定采取这个重要措施,是由于考虑到:封建贡赋过重,农民无力负担国税,也无力按时应征人伍。同时,这样做可解决手工工场只有劳动力缺乏问题,也可以缓和农民反对地主的斗争。

(2)实行教会改革,变天主教为中央集权的工具,承认基督教新教的合法地位。

约瑟夫二世在位时下令解散大约400座富裕的天主教修道院,没收其财产为国有,并且要求天主教主教向君主而不是向教皇

宣誓效忠。1781年颁布宗教宽容令,宣布天主教以外的其他基督教各派都享受合法的地位,各派教徒与天主教徒享受同等的公民权利。

(3)奖励发展工商业。

约瑟夫二世为了奖励工商业,实行保护关税;成立国家工场,以增加国家收入。(4)加强中央集权及专制统治。

玛丽亚·特利萨看到普鲁士之所以屡次在对外战争中取得胜利,是由于普鲁士实行中央集权,所以她着手改革中央和地方的政府组织,建立起一个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管理系统,有效地排挤了地方贵族势力。如成立最高咨询指导机关“国务会议”,将宫廷事务部、宫廷审计处、宫廷财务署、宫廷军机处、最高司法处等都置于它之下。

为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帝国政府还建立警察制度,并建立严格的书报检查制度以控制舆论。在司法方面,实行司法和行政分离的原则,颁布刑法典。

(5)军事改革。

在军事方面仿照普鲁士实行募兵制,建立

常备军,兵力到18世纪80年代达到27万。

3、客观效果: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也有很大的发展,国立随着增强,科学文化事业出现了繁荣局面(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三、普鲁士的“开明专制”

普鲁士的“开明专制”是腓特烈二世(1712年出生,1740-1786年在位)推行的。在他统治之下,普鲁士终于发展成欧洲强国,他自己也获得“腓特烈大王”的称号。

1、推行“开明专制”的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较高程度的发展

靠近北海的地理位置对普鲁士经济非常发展有利。

17世纪以来,霍亨索伦王朝注重实行保护工商业的政策,如吸引法国新教徒移居普鲁士。

(2)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腓特烈二世推崇法国的启蒙思想,自称是伏尔泰的朋友和庇护者。他说自己“论秉性是哲学家,论职责是政治家”,他主张哲

学家与君主共同治国。他还爱好音乐,善写诗词,高谈阔论地评论文学,甚至请伏尔泰教他用法文写作。他开办学校,奖励科学,扶助艺术,重视教育,从任何方面看,他都是“开明君主”的典型,因此深得法国哲学家们的赞誉。

(3)力图进一步增强国力,成为欧洲强国。

2、内容

(1)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建立高效率的政府。

腓特烈二世在位期间,权力变得更加集中,最后集中到国王一个人手里。他改组“财政、军事与王室领地最高管理处”,使实权不至落到大臣手里。他设立新的政府部门也是名义上属于总管理处而事实上属于他自己。他恢复内阁的作用,而自己亲自在内阁工作,每天阅读并批示从各部及各省呈交来的各种报告。他十分注意让所有官员都只了解局部情况,而只有他自己掌握全面。他要求官员讲求有效率,却不准有丝毫的主动性。他对官员说:“你们绝没有任何主动权,

一切事必须直接通报我。”普鲁士的官僚机构这时成了国王手中驯服的工具,国王是惟一的头脑,官僚机构只是他的手脚。显然,这就是腓特烈理想中的“哲学体系。”政府必须有效率,而这显然是做到了。在欧洲,普鲁士很快以效率高、守纪律闻名。

(2)发展经济

腓特烈二世还发展工商业、招徕外国移民、疏通道路、修筑桥梁,使普鲁士的经济获得相当发展。

(3)建设强大的军队

腓特烈二世统治期间,军队从8万增加到20多万,军费占国库开支的4/5。他用这支军队不断进行扩张战争,1740年借口奥地利继承问题夺取西里西亚大部,1756年又参加七年战争,1772年它与俄、奥共同瓜分波兰,取得西普鲁士(格但斯克附近),使它在波罗的海沿岸的领土连成一片。腓特烈二世的继承人腓特烈·威廉二世(1786—1797)又分别在1789年、1795年两次参与瓜分波兰,使普鲁士的领土达30.5万平方公里,人口860万,俨然成为欧洲的一个大国。

(4)重视文化、教育,标榜用科学和理性治国。

腓特烈二世标榜科学与理性,并且表白自己的统治是合乎科学与理性的。

3、效果

普鲁士在18世纪70-90年代成为欧洲强国,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却更强化了。

四、俄国彼得一世改革

近代的俄罗斯帝国是由中世纪的莫斯科公国经过几个世纪的扩张逐渐发展起来的。1480年,莫斯科公国摆脱了蒙古金帐汗国(钦察汗国,1243年拔都所建)的统治。1547年后,伊凡四世建立起君主专制制度,出现沙皇俄国。1613年,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伊凡诺夫(1613--1645年在位)登上沙皇的宝座,开始了罗曼诺夫王朝在俄国的统治。1649年,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1645—1676)颁布一部《法典》,正式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农奴制度。从此,俄国逐渐成为一个典型的封建农奴制国家。

1、背景

※俄国彼得一世(1682-1725年在位);中国康熙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法国路易十四国王路易十四(1643-1715年在位),长达七十二年。

(1)巩固和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防止他人争夺自己的皇位,并保持政局稳定。 1682年,国家政权落入阿列克谢沙皇前妻的女儿索菲娅公主(1657-1704年)手中。彼得(阿列克谢沙皇的新皇后纳塔利娅所出)虽被宣布为沙皇,但和他的同父异母兄伊凡(索菲娅公主同母弟)共享皇位,伊凡还是“第一”沙皇。彼得随母亲隐居到莫斯科附近的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村,他在那里和一群小伙伴们玩军事游戏,把他们组成娃娃兵团。他在军事游戏中接受了最初的军事训练,娃娃兵团也成了他日后组建近卫军时最早创设的两个团。1689年,索菲娅企图借射击军的力量铲除彼得,彼得在最危急关头依靠已长大的“娃娃兵”安渡难关,并且很快把政权夺到自己家族手里。这以后,他在宫中继续他的学业,不仅仍玩“军事游戏”,而且系统地向西方人学习数学、科学和军

事。他还学会了许多手艺,在他一生中大约会20种不同的技艺,从造船到拔牙几乎样样都会做。1694年他母亲纳塔利娅(原阿列克谢一世的第二位皇后)去世后,他开始实际掌握政权。1696年伊凡去世,他成了惟一的沙皇。

【沙皇俄国女摄政索菲娅公主的传奇:《鹿鼎记》第三十六回中,描写了主人公韦小宝与罗刹国公主苏菲亚之间的一段奇遇。先是韦小宝在雅克萨城阴差阳错地遇到了苏菲亚,随即被后者带到了莫斯科,并由此引发了一段异国情缘。后来,凭着听书看戏学来的谋略,韦小宝竟然帮助他的这位金发碧眼的情人成为了罗刹国摄政女王。

这场浪漫的跨国艳遇当然纯属虚构,但苏菲亚这个人物却不是空穴来风,她的原型就是俄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女摄政索菲娅公主(1657年—1704年)。】

(2)掌权初期对外战争的失利,使彼得一世认识到只有改变俄国工业、军事的落后局面,才能为贵族地主、新兴商人夺得南北出

海口。

□北方战争1700~1721年,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及沿岸部分地区而与瑞典进行的战争。瑞典是长期称霸波罗的海的强国。到17世纪末,瑞典与丹麦、波兰、俄国等国的领土争端激化。1699年,俄国沙皇彼得一世、丹麦国王和萨克森选帝侯兼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签订条约,建立反对瑞典的“北方同盟”。1700年 8月30日,俄国对瑞典宣战,以 4万军队围攻瑞典占领的要冲纳尔瓦(位于芬兰湾南侧),查理十二世率军8000驰援纳尔瓦瑞军。11月30日,两军交战,俄军惨败,退守诺夫哥罗德。1709年 4月底,瑞典军进抵战略要地波尔塔瓦。查理十二世企图攻占该地,以打开进军莫斯科之路,但历时两月余未能攻克。7月6日,彼得一世率军来此,决定同瑞典军决战。当时俄国的军事改革已基本完成。7月8日凌晨,3.2万瑞典军同4.2万俄军展开激战,至11时许瑞典军伤亡近万,被俘数千。7月11日,瑞典军残部约1.6万人在佩列沃洛奇纳不战而降,查理十二世带马泽帕和少数随

从逃入土耳其。波尔塔瓦会战是北方战争的转折点。此后丹麦、萨克森恢复同沙俄的结盟,奥古斯特二世重登波兰王位,普鲁士和汉诺威也加入北方同盟。1710年,俄军乘胜在波罗的海沿岸先后攻占里加、雷瓦尔、维堡、凯克斯戈尔姆和厄塞尔岛等要地。1713年连克芬兰许多城市。1714年,新建立的俄国海军在芬兰湾口汉科角附近大败瑞典舰队。此后,俄国的盟国在英国压力下,先后同瑞典议和。1718年,瑞、俄也开始议和。1721年,俄、瑞在芬兰尼斯塔德签订和约,结束战争。俄国夺取了卡累利阿的一部分和英格曼兰、爱斯特兰、立夫兰等大片土地,从此得以自由进入波罗的海。战后,俄枢密院奉上彼得一世以“大帝”尊号,俄国正式称“俄罗斯帝国”,一跃而成为东欧强国。

2、改革内容

(1)在军事方面,扩大军队数量,增强军队战斗力。

彼得一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增强俄国

的军事、经济实力,适应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因此,军事改革就成为各项改革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纳尔瓦战役失败后不久,彼得一世立即下令解散贵族军队,实行征兵制,把陆军扩充到二十万人,包括步、骑、炮、工四个兵种,海军扩充到拥有大小战船八百五十只,兵员二万八千人。采用西欧方法训练军队,利用各种军事学校以及留学来培养军官。为了保证这支日益增长的军事力量所需要的装备,彼得大力兴建军用工场,发展军火生产。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俄国一跃而成为欧洲的陆军强国,也成为波罗的海的海上强国,为此后打败瑞典、土耳其,夺取波罗的海和黑海出海口,并四处侵略扩张打下了基础。

(2)大力发展工商业。

围绕对外战争的需要,彼得一世采取各种办法,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如鼓励私人兴办工厂企业,国家给予贷款或提供劳动力等优惠,同时又兴办国家工厂、实行重商主义、保护关税等等。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到了彼得一世晚年,俄国的手工工场已经从二

十多个增加到二百多个。

(3)加强中央集权,加强沙皇的专制权力。

第一,剥夺领主杜马的权力,以参政院监管分工明确的中央政府部门。

为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他参照西方的模式进行行政改革。领主杜马的职能被剥夺了,成了徒具虚名的空架子。1711年成立的参政院掌管国家行政,监督并指导各部门工作。旧的部署取消了,建立了类似西方各部的12个“院”,每个院分管一项工作。消除了职权重叠分工不明的现象。

第二,把教会置于政府管辖之下。

他还把教会置于政府管辖下,设立宗教院进行管理,大教长的职位被取消,教土一律从国家领取薪金。这样,教会就成了国家政权的一部分。

第三,建立完善的地方行政机构。

1708年他把全国分为8个大省,大省长直属中央政府。1719年他又重新划分全国为50个较小的省,省以下再设更小的区划。由于这些改革,完整的中央集权的行政体系建立起来。

第四,建立与贵族阶级融为一体的庞大的官僚队伍。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官僚队伍的需要,他下令所有贵族从16岁起就要为沙皇服务,其中2/3从军,1乃任文职。1722年他颁布一个“职级表”,把文武官员分成14个等级,所有官员都要从最低一级干起,据军功或政绩获得提升。这样,一支庞大的官僚队伍就建立起来,而贵族也就与官僚融为一体。

(4)在科学、文化、教育和风俗习惯方面学习西方。

彼得十分重视贵族子弟的教育。他要求贵族子弟在10--15岁期间都要上学,为此,仿照西方的模式开办学校,翻译大量科技书籍,并简化了俄文字母。在他的倡导下,贵族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开始穿戴西方衣帽,模仿西方时尚,舞会、沙龙等社交活动也成为上流社会的癖好,而俄罗斯传统的大胡子则成了落后的象征,遭到彼得禁止。他还采用儒略历法,废弃东正教会历法,使用阿拉伯数字,创办科学院,建立喜剧团,兴

办报纸等。

3、改革的历史意义

彼得一世的改革具有进步性。它保护了俄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俄国资产阶级的诞生和成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俄国的落后面貌,开始成为东欧强国。所以,彼得一世改革是俄国走向现代化的开端。

五、叶卡特琳娜二世与俄国的“开明专制”

叶卡特琳娜(也译成叶卡德琳娜、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5年在位)。原名索菲娅?弗里德里克?奥古斯特,1729年5月2日生于奥得河畔的什切青市(今波兰境内)。父亲是德意志安霍尔特-策尔布斯特王族的职业军官(一说小公爵的女儿),母亲是德意志霍尔施坦戈多普王族的公主。1745年8月,16岁时,同俄国皇位继承人彼得大公(女沙皇伊丽莎白胞妹安娜之子,1728年出生,1742年被立为皇位继承人),即后来的彼得三世结婚,改名为叶卡捷琳娜?阿列克谢耶夫娜。彼得三世执行亲普鲁士方针,损害俄国利益,引起了贵族的不满。1762年7月9日,叶卡捷琳娜在近卫军军官奥尔洛夫

兄弟(格里戈里?格里戈里耶维奇和阿列克谢?格里戈里耶维奇)帮助下发动宫廷政变,处死了彼得三世,登上了皇位。

1、在俄国推行“开明专制”的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她幼年时即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开始与启蒙思想家(特别是孟德斯鸠)书信来往。这种书信联系一直保持了很长时间,她当女皇后仍是这样。与启蒙思想家的交往给了她“开明君主”的美誉,而事实上,她在年轻时也许确实有过启蒙运动的理想。1744年她15岁时被带到俄国与皇储彼得结婚,这以后她在一个孤独陌生的环境中生活,和丈夫的关系又非常不好。她把时间用在读书和了解俄国上,为自己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3)力图进一步增强国力成为欧洲强国。

2、改革内容

(1)发展经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成长。

第一,让贵族取得完全的土地所有权,强调发展农业生产。

在土地政策方面,她逐渐让贵族取得完全的土地所有权,取消了对于转让、买卖土地的限制,从而为完全的土地私有制开辟道路。

女皇强调发展农业生产,为此甚至允许发表一些批评农奴制的言论。她接纳许多外国移民进入俄国,把他们安置到南方新征服的空旷土地上。

第二,注重发展工业。

女皇努力发展工业,削弱行会的控制,鼓励各阶层人士开办工场。手工工场在她统治下增加了一倍多,达到1000多所。铁产量从1750年的3万吨增加到1800年的16万吨。政府的税收也从1769年的2400万卢布增加到1795年的5600万卢布。

第三,逐步放弃重商主义政策,开始容忍自由贸易。

商业方面她逐步放弃由国家进行控制的重商主义政策,而开始容忍自由贸易。(2)政治上标榜学习启蒙思想,准备在专制权力不动摇的情况下改革国家权力的分配制度。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重点与难点(精)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重点与难点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 也开展了政治体制改革, 但政治体制改革跟不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政治体制改革的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长期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 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到现在为止,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已经取得许多具体的成果, 比如领导干部终身职务制的废除, 党与政府重叠的对口部门的取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 村民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的创新; 人事制度的改革; 公务员制度的初步建立; 行政机构的多次改革等等。 我觉得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与难点就是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而要做到这一方面, 则必须要坚决维护司法公正和坚决反对腐败。 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的路线,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由此可看出中国领导阶层对民主、人民主权也是相当看重的。 30多年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还应看到,与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相比, 政治体制改革还在外围进行。它至今仍然是一种根据经济体制改革需要而有选择地进行适应性改革, 各部分之间进展很不平衡, 行政体制改革进展很大,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取得一定进展, 政府间管理体制改革在曲折中前进, 党政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论文完整版

西南财经大学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的方向选择 小组成员: 刘畅 213020204114 王月213020204063 邹琳213020204112 赵宁洋213020204118

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政治体制改革的概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已经有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始终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历经30多年的改革历程,政治体制改革确实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由政治体制滋生的问题也层出不穷、群体性社会事件接连发生、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民众中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也从未消退甚至,这种声音越来越多。可见,目前我国政治体制已经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建设。 (一)我国政治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治体制已经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建设,其问题归纳如下: 第一,权利过分集中。在政党权利配置上,政治协商制度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目前,由于政治协商在党政决策中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程序不规范,协商难免流于形式。在政府与市场的权力分配上,市场往往被权力过大的政府所吞没,政府在与市场企业利益关系中过多运用权力,制约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二,权力缺乏制约和监督。权力缺乏监督是腐败的根本问题。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答中外记者问指出“腐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权力过分集中,而又得不到有效的制约和监督”。现有的权力制约机制对一把手权利的制约常处于缺位状态,因此一把手往往是腐败几率最高的一个群体。 第三,机构臃肿、官僚主义严重。我国是官员最多的国家之一,辽宁省铁岭市有一个县长,9个副市长,20个副秘书长;河南省新乡市有16个副秘书长。官员如此之多必然造成机构臃肿、官僚主义、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并增加了行政成本。 (二)现行政治体制弊端导致了诸多社会问题 1、制约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方式转变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国家不仅仅是从外部间接影响经济生活的上层建筑,而是作为构成经济基础主导部分的国有经济所有者,从内部对经济生活有直接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重大举措如,党政关系、政企关系的调整,及时一种经济现象有是一种政治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在经济运行上打破条块分割,引进市场机制,完善宏观调控,实行政企分开,放权市场,就必然涉及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政府机构的调整,这种调整这能依靠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匹配的政治体制改革来完成。 其次,市场经济体制正常有效的运行的外在条件是指市场经济体制能否独立有效运行而不依赖于其相对的计划指令,即国家权利的运用,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关于这一点,马克思从经济与政治的关系来论述的。公共选择理论中集权利与团理论创始人满色奥尔森,强调了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促进经济增长与繁荣的作用,在他的书“权利与繁荣”中他总结了政府在促进市场繁荣是所需要的两个条件,即“清晰的个人权利界定”,并且他认为“这些权利从来都不是由自然所赋予的,而是社会的—而且通常是政府的—规划设计的产物”。这就强调了这附在保障个人权利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个主张是“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强取豪夺”意味着要规制政府权力,使其发挥更好促发展的作用。主张政府权力的恰当配置与规制对经济繁荣的用意,正好也说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离不开政治体制改革。 2、权力过分集中导致法制、腐败问题 在政党权利配置上,政治协商制度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目前,由于政治协商在党政决策中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程序不规范,协商难免流于形式。在政府与市场的权力分配上,市场往往被权力过大的政府所吞没,政府在与市场企业利益关系中过多运用权力,制约市场经

中国政治改革的关键

中国政治改革的关键 提要:本文提出了分析政治制度变革的“规则与秩序”的思考方法。对众所注目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本文对民主至上的方案如恢复人民代表大会的宪法地位、农村基层直选为突破口等等,在价值上和知识上两个方面都提出了批评,提出了替代性的宪政联邦主义的政改思路并做了相应的论证。本文希望的是引发人们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这一问题认识模式的转换。 一、内在的探究方法 什么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在政治改革中,政治学家能够做什么?要直接回答这些问题,是突兀的,我想首先要交待一下我观察和分析这些问题的理论视角是什么。我的方法简单说是“规则与秩序”的研究方法。这个方法的背后当然包含着许多人们的努力。从正统的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法和经济学那里,我们学习到了在一定规则下人类社会秩序之形

成的洞见。这种学术努力的源头在亚当·斯密那里,而在更久远的时代也早有其思想的萌芽。而规则,这个词本身就有规范的含义,辨别是非,是古往今来所有人们的日常语言实践。西方早有自然法学说,当代康德传统下的道德哲学家和政治哲学家们对正义规 则进行了异常细致的辨析和提炼。中国也有着孔孟传统下的源远流长的道德言说。当然极为重要还有法学家们的理论和实践《美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强世功译 ,北京:三联书店)。对这两种思考方法的结合,我承认在当代哈耶克是这种努力的一个最杰出的代表者,正在兴起的宪法经济学我相信也走在同一条路上,而美国宪法的创立及美国建国之父们特别是詹姆斯·麦迪 逊是将此种结合运用于实践的杰出典范。我刚才所说的规则与秩序的理论,严格说都是一种内在的探究方法。对于人类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现象,并不采取一种客观的观察者的立场来研究,就象通常自然科学家所作的那样,以一种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社会和人类的制度。这正是我并不认同的研究方

中国政治改革的阻力分析

中国政治改革的阻力分析 (1)“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这些权钱变相纠缠而成的利益集团在政治上主要表现在其拥有一些超国民待遇的特权,责任与权力不对称,有权者未能承担应有的责任。故不愿自己的权利及利益受损。如在房价问题、税收政策、土地政策等方面所有这些宏观政策的背后都有既得利益集团的身影,任何政策的变化都会影响相关利益集团的权力与利益。 路径依赖性阻力:长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模式作为新时期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对其起着很强的束缚作用;过去都是这么过分集中权力的,于是现在就继续照着做。 (2)理论阻力:在中国现阶段的政治理论研究当中,理论的研究还不充分,这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所面临的理论困境。中国到目前为止有政治革命的理论、有政治保守的理论,从来没有政治改革的理论这样一种理论、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能名正言顺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3)社会阻力:突出表现在大众的公民观念状态1978年发展市场经济以来,中国忽视了政治体制改革,也忽视了全面思想体系建设。公民们有强烈的政府依赖,公民们不认为政治体制改革是跟自己有关的,总是期待最高领导人替自己包办一切。这样一种依赖,使政治体制改革所能仰仗的三种力量——政党-国家力量、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变成了一种力量,就是政党-国家力量 (4)目标阻力: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始终设定的就不是一个政治

目标,而是“审美目标”。如,各代领导人提出的目标都是“尽善尽美”,试图将各种相互冲突的政治关系美妙地结合起来——这是审美表达,不是政治表达——因为政治表达是不平衡的,边际关系是绝对不平衡的。这样一种“审美”主导,导致我们对不平衡的政治体制有着一种平衡的审美要求。 (5)技术性阻力:其一:国家越大,民主化越难:一个国家越大对专制的要求就越高。因为它必须依靠权威的、绝对的力量来动员资源,豢养军队、官僚,以维护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再加上,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主化的程度是影响国家统一与稳定的关键。这导致我们所有的决策者不得不考虑民主化所可能带来的后果。 其二:我们缺乏一个从总体上设计政治体制改革的机构。这个机构需要从全局的角度、全民族的角度来设计规划政治体制改革,而不是从某个部门,某个行业的利益出发。

新起点上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科学社会主义》(双月刊)2015年第3期 新起点上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李海青赵玉洁 摘要立足全面深化改革新起点,回顾30多年的政治体制改革历程,可以揭示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演进逻辑:从过分理想化的党政分开思路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党政关系模式,从更为注重经济民主到日益重视和发展多样化的政治民主,从强调更具工具色彩的法制到强调更具超越性与权威性的法治。结合改革形势,认真分析中央相关决策,对于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大致可做如下研判:改革要秉持现实问题推动的原则,更为深入地推进政治体制的结构性改革,愈益关注执政党自身机构与制度的改革,以选择性集权作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策略性手段。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党政关系法治选择性集权 作者李海青,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教授(北京100091);赵玉洁,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北京100029)。 自1978年改革大幕开启以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已走过30余年的不平凡历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点上,有必要较为系统地回顾政治体制改革的阶段历程,总结经验教训,把握演进逻辑,并依据改革现实与中央顶层设计对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的政治体制改革路向进行分析与研判。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回顾 对于政治体制改革历程的阶段划分,学术界已有多种观点,有的划分还颇为细致,但总体而言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划分的原则与依据不清晰,随意性较强;过于侧重改革措施的列举,关于各阶段改革特点的分析不够深入;过于强调某些阶段之间的区别,对于各个阶段之间变与不变的复杂关系认识简单化。实际上,看似简单的对改革阶段的划分,需要对各阶段改革的条件、任务以及阶段演进的多重原因进行细致分析。基于改革具体条件、具体内容与具体要求在不同阶段上一定程度的变化,本文将迄今为止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大致分为如下五个时期。 第一个阶段,1978年三中全会至1986年是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与初步启动时期。建国之后陆续遭遇的一系列挫折特别是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人们对原有政治体制的弊端有了清醒的认识。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舆论先声。同年12月13日,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讲话,初步分析了原有政治体制的弊端,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改革目标。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吸收了这次讲话的精神,正式以党的会议公报的形式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1980年8月18日,在现实改革与进一步思考基础上,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了建国以来我国政治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我国政治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及其产生根源,再一次强调了改革的必要性与 — 89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教案

《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教案 本课概述 ●知识与能力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法国和德国是欧洲大陆两个重要国家,随着这两个国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代议制在欧洲大陆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有着各自的特点,其特点的形成和各自的具体国情密切相关,如:法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资产阶级内部不同派别的长期斗争,德意志统一过程中继承了普鲁士浓厚的专制传统等等。但不管有着怎样的局限,法国和德国代议制的确立,不仅为两国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制度的基础,更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欧洲范围的重大胜利,其影响远及世界。 思路设计 本课是本单元最后一课,教师要注意将讲授新课和单元总结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能够用在本课时涉及的新的历史知识论证与本单元相关的规律性认识:比如民主进程的复杂性、曲折性、发展性的特点;不同历史背景是不同国家有不同政治制度选择的主要原因等。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景,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在教学中注意适时检测与反馈,用习题的形式来使学生掌握新知识巩固旧知识。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基本内容;对两部宪法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认识资产阶级宪法的本质;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情景再现,分析材料;反思历史,体会现实;发现问题,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的艰难性和曲折性,学会历史地和客观地认识和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次巨大进步。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导入 复习旧知识导入:由学生回顾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途径、内容和特点,进一步明确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具体形式是由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新旧阶级力量对比、历史传统和政治习惯等因素决定的这一基本认识,从而导入法国和德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的历史背景。 导入 创设情景导入:播放《大国崛起》法国篇《激情岁月》和德国篇《帝国春秋》相关片段,让学生谈谈对法德这两个历史悠久的欧陆大国崛起的认识,教师引导比较两国在崛起过程中和英美的相似之处,并归纳得出结论: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是崛起的重要因素。 推进新课 问题情境1: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问题探究:英法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相距约百年,两国革命爆发的背景有何异同? 教师可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和讨论,并及时点拨,提出解答思路: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条件有哪些?这些条件在两国革命中是否都已具备?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英法革命的起因都源于资产阶级和封建统治的尖锐矛盾,英国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反封建的同盟,法国则是由资产阶级独立领导,英国革命的思想指导带有宗教改革的背景,而法国革命前则经受了启蒙思想的充分洗礼。因而法国革命将会比英国革命更气势磅礴,对封建制度的改造更为彻底。 问题探究:比较英法两国革命的过程和结果,分析形成不同结果的原因。 教师点拨思路:英法资产阶级革命过程可以从哪几方面去归纳?对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可以从哪些方面去评价?评价的依据是什么?

浅谈新中国政治制度改革及其发展历史

浅谈新中国政治制度改革及其发展历史 公管院 09 行政管理 03090223 陈明 新中国建国已逾60年,值此祖国花甲有余之际,我仅以一学生的角度浅析一下祖国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进程并就“党政分开”这一政策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还望老师批评和指正! 1、新中国建国以来政治制度改革侧重点回眸 (1)党政关系改革 虽然十二大提出了党政分开,但党政关系改革正式启动应该是在十三大以后。十三大报告指出,党政分开即党政职能分开。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思想领导。政治领导亦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党对国家事务实行政治领导的主要方式是: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通过党组织的活动和党员的模范作用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十三大以后,开始试行党政分开的改革,各级党委撤销了与同级政府部门重叠对口的职能部门,大量事务性和行政性的工作开始由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承担。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简单地运用西方多党制条例下的党政关系来理解党政分开的改革,看不到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通过共产党)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先发规定了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二是认为实行平党政分开哦就会削弱党的领导,看不到党政分开即党政职能分开,是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改变,不仅不会削弱反而会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这两种倾向都表明雪球符合我国国情的党政分开的运行机制是个尚需继续探索的课题,同时还应看到,党政分开阻力重重还有深层次的原因。这待会儿再详细阐述。 (二)关于大部制改革 大部制改革按照业内专家的提法,是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和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

怎样看待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有哪些特征? 答:1、政治改革基于社会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 2、政治改革是对于政治权利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的调整。 3、政治改革由政治权利主体发起和领导。 4、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变革。 5、政治改革是渐进而缓慢的过程。 6、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你如何看待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是关系到中国能否长期保持社会和谐,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其中,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走势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此我主要谈两个方面。 第一,我们要立足中国现实,客观地全面地认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的走势。多年来,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改革是从经济体制改革起步的,中国的改革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似乎中国至今未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因为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能够提出改革的任务,就在于当年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造就了思想解放的氛围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国的改革一开始就是在民主政治推动下起步的。我们国家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我们党是一个有几千万党员的大

党,这就决定了在我国搞改革开放,搞现代化,没有民主是不行的,不能有序地推进民主也是不行的。联系三十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可以注意到,我们党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既有战略,又有策略。从战略与策略相结合的角度讲,至少有以下五点是值得注意和重视的: 一是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并且以经济体制改革的名义推进。比如,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取消了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了乡政权,设立了县人大常委会,并由公民直接选举县和县以下人大代表。事实上,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每推进一步,政治体制改革也深化一步,从来没有停止过。特别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当前正在实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具有这一特点。这次大部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这次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努力建设一个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并将按照权力制约的原则,形成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机制,这对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具有极大的意义。 二是把发展民主与健全法制结合起来,强调民主要制度化、法律化,坚持依法治国。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一开始就强

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

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属于《政治文明史》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建立》第3课时,教材主要讲述法、德两国近代政体的确立。学习本课内容有利于学生对近代西方民主政体的建立形成整体认识,理解经济发展与政治民主化的相互关系。由此可见本课在正本教材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重、难点: 重点:法兰西1875年宪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难点: 法、德近代政体的异同 二、教学目标 1、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法、德近代民主政体确立过程,掌握1871年宪法和1875年宪法内容,认识两国政体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论结合分析方法,与学生共同探讨法兰西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意义,引导学生归纳出两部宪法的异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确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作用是一致的,即为资产阶级管理国家提供了政权组织形式,保障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权力。认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具有反封建主义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 三、学情分析:高三学生已经在高一学过这一课的内容,但由于时间的久远和学生掌握的不够牢固等原因,需要做细致和全面的分析和复习。 四、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提问法 五、教学流程 导入: 1)同学们知道现任的法国总统和德国总理吗? 一,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历史背景——震荡中的法国; 1)法国近代政体的演变:政局动荡不安(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来,法国政权更迭频繁,政局动荡。) 自1789年以来,法国政局是如何变换的?艰难的法兰西共和国之路 教师总结:在各种政治力量的角逐中,在广大工人群众和士兵的强烈要求下,保皇派恢复帝制的幻想只能是破产,法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艰难的斗争中得以确立。 2,宪法的通过——“一票共和”;1875年1月国民议会通过 老师总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通过,使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起来。 3,宪法的内容;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法国1875年宪法主要有哪些内容? 1)1875年宪法赋予了总统极大的权力?(行政权归总统) 2)对议会是怎样规定的?(立法权归议会) 4、宪法的影响; 法国宪法的颁布有什么影响呢?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有什么积极的意义,请同学们思考。 1)进步性:确立了共和政体,符合时代的潮流,是法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进入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必然结果。它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这部宪法又有什么局限性呢? 2)局限性:宪法中规定总统和参议院的权力很大,这是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相妥协的产物。(法国共和政体没有因为1875年宪法的颁布而巩固。为巩固共和政体,共和派人士还需进行长期顽强的斗争) 【问题探究】法国民主共和制度确立的标志是?确立的根本条件是什么? 1)标志: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通过。 2)根本条件:工业革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延伸拓展】1875年宪法只是以一票的多数通过,说明当时保皇派的势力非常强大,但法国的共和制度是逐步得到了巩固,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1)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增强。 2)法国人民包括资产阶级为民主共和而进行的不懈的斗争。 3)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政治体制改革是解决中国深层次问题的关键

政治体制改革是解决中国深层次问题的关键 作者:平常心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11-2-4 本站发布时间:2011-2-5 17:31:51 阅读量:878次 作为成人,作为负责人的成人,理所当然地期待和乐观自己的国家和同胞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作为负责人的成人,不迷信任何一种制度名称和理想标签,而是具有了透视本质的判断力。作为负责人的成人,不会奢求社会重大变革一撮而就,但会明白这一过程必然以公开、坦诚的行动开始,必须有足够的坚持。在这个紧要关头,所有真正捍卫国家和国民利益的力量应该互相珍惜、团结一起,所有的汉奸和卖国行为会被声讨和孤立。 政治体制改革的宗旨无比清晰:公开、公正、公平、民主、科学。公开、公正、公平、民主、科学,不只是心怀良知的知识精英的期望,也是每个普通百姓和政府高层共同的愿望。因为这些是我们焕发国人责任感和创造力,坚定国人正义感,实现国民真正地有尊严生存所必须的,是建设具有人文理想又包容多元价值观的健康社会所必须的。没有这个变革的完成,教育、经济等的问题就不可能有根本性的解决。温总理一句“风雨无阻,至死方休”的决心充分体现政治体制改革的艰难和紧要。 如果不舍弃希望,就得承认我们确实生活在问题的漩涡中: 从腐败的高、大所及看,其脉络辐射的深度、广度,应该不需要任何人“别有用心”地去夸大其词。腐败直接导致了巨额社会财富的国外流失,构成对社会公正、公平、良知、道德的践踏。而腐败的根源却在缺乏有效监督的体制本身。否则,腐败的毒瘤怎么可以如此的长久、深入、广泛!所谓社会财富,其实是纳税人的劳动血汗。 教育有问题。目前的教育制度使得其产品——人才,典型的问题是缺乏创造力,因为他们在多大程度上是自己摧残后的剩余?当然,剩余中有精华,然而,这样的精华是至精至微,其多数中的一部分会逐渐走入并就范既成规则。基础教育的嚼头之多,成本之大,应属罕见。而有的课程需要贯穿整个教育过程来十几年轮番的灌输,也匪夷所思。……当我把以上意见和教委一位官员电话交流后,他的回答是他知道的情况更严重,也一直在努力解决。事实是这些问题的不是他能解决的。 医疗卫生有问题。过度医疗,药物滥用等问题都存在已久。现在,这些问题又繁殖了新的“子孙”:被新农合覆盖的农民如果到临近其他区县就医,费用自付的比例就被提高,而主管部门给出的解释是他没法控制非辖区的过度医疗! 科研学术有问题。学术腐败的硕鼠时有过街,谁看见哪个被咎被打了?似乎咎假打假就是断他人财路的“不仁”之举了。当学术再不是出于学者对真善美的主动内驱的追求,当内驱的追求动机不再被鼓励,当科学的氛围有了别样的气味,当所谓的“学者”有了另类的身手,一些人依稀的良知就荡然泯灭了,而后相从者将争相食利而置学术初衷于不顾。法不责众,无道者久为而不现愧色。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和趋势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和趋势 摘要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从1980年开始至今的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功的建立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政治体制,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暴露了许多问题,本文就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进行详细阐述的同时,也展望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趋势。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现状;趋势 在九十年代以邓小平同志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反省和总结我国计划经济、文化大革命以及领导干部任用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当时的政治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开始了自上而下渐进式的政治体制改革,在三十多年的政治体制改革中,我国已经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我国的政治体制已经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国社会主义的持久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我国在党政体制、法制建设以及其他社会基本制度建设中都取得了完善和发展,但是,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由于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只能依靠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这就造成在政治体制改革的进行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 (一)政治体制改革中取得的成就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完善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对国家机关的领导以及相关工作人员有选举、决定和罢免的权利,同时作为最高权力机关其还拥有着对国家大事的最终决定权。

在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中,不断强化人民代表大会最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地位,并且建立了一整套的包括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刑法、社会法和诉讼法在内的法律体系。同时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建立了公开征集机制、听证会机制等一系列拓宽民主立法渠道的有效机制。在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方式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 2、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会议的进一步完善 在我国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会议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多党合作制,随着多党合作制以及政协工作的不断完善,其在团结我国各阶层人民群众,完善和加强统一战线工作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政协在各级人民政府中起到的作用也越加明显,各民主党派积极的参政议政对党和政府的工作监督,积极建言献策。 3、行政管理体制不断深化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另一个重大成就就是行政管理体制的不断深化和完善,经过我国政府领导人的不懈努力,使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更加正规化,以国务院为首的行政体系在行政决策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广泛争取民意、重大事件的处理要提交全国人大进行审议的一整套的行政管理体制。同时政府政务公开、听证制度在基层的建立,都使得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更加的完善。 当然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所取得成就还有很多,比如基层民主活力的增强以及司法体制的不断深化,都代表着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政治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在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没有前车之鉴,只能够依靠自身在不断摸索中积累经验,所以在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出现问题是在所难免的,正因为这些问题的暴露才能够为进一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提供经验。 1、政治体制改革依然落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双转轨的最后的攻坚阶段,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由于政治体制改革具有极强敏感性,所以其必然会落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又因为在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中存在着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政府机构过于细化、权力过于分散、各级政府之间职责权限不清晰、依法行政不到位等问题困扰

浅析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与前景

浅析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与前景 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政治体制改革也就逐渐的被提上日程,但由于我国实际国情和政治改革自身的滞后性使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显得缓慢和落后。更具一份新加坡亚洲事务研究所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中国的相当一部分民众认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滞后的,甚至有些人认为中国是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这是一个可怕的信号。它不仅反映了民众对现有的政治制度的不满,也成为西方敌对势力攻击批判中国的借口。当然,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迫在必行。 1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饿现状 改革是一个必要和迫切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有许多阻碍的因素。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并不是停滞不前的,到目前为止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已经去得许多具体的成果。比如: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废除、党和政府重叠的对口部门的取消、人事制度的改革等等这些可喜的变化都是我国始终坚持政治体制改革的结果和证明。当然,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政治体制改革任然困难重重,但我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决心不会改变和动摇。 2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与任务 目标是方向,内有目标的改革是盲目的,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二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三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在当前和今后的的一段时间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精简结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3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对策探讨 政治体制改革困难重重,需要有切实可行的对策,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一方面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住进政府角色转变;另一方面要建立1 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严惩政治腐败;再者要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发扬基层民主;最后改革选举制度,深化人事制度管理改革。 总之,政治体制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立足国情,既不能照搬西方的民主政治模式,也不能固步自封,只有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博采众长、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实现政治体制改革深化发展,才能带来真正的中国式民主政治。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飞速发展,与此同时,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性也越来越成为阻碍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随着我国领导人最近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公共表述,政治体制改革再一次成为更多人关注的焦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要而紧迫。但由于种种原因,进展又相对缓慢但我国并非没有政治改革,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联系起来,具体在行政、立法、司法等方面寻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突破口。【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现状前景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十分重要但有十分敏感的问题,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牵涉到权

第10课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

第10课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 【学习目标】 1.了解法国共和制度建立的曲折历程及其原因;了解德意志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途径及其特点。 2.牢记法国1875年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 3.通过列表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能够分析出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感悟高考】 1.(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3)雨果在小说《九三年》中描述1793年法国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这里的国民公会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 A.三权分立 B.君主立宪 C.人民主权 D.法律至上 2. (2017·海南高考·17)一位在狱中受过军事队列训练的德国老鞋匠,在1906年刑满释放后的某日,打扮成一名少尉,带领在街头偶然遇到的一小队士兵,来到某镇财务所,说:“我是皇帝派来的,赶快把钱给我。”财务官员立即把钱交出,老鞋匠敬了一个标准军礼,拿着钱带着士兵扬长而去。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德国( ) A.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B.专制体制臻于极盛 C.政府官员纪律松弛 D.军国主义弥漫社会 预习案 一、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一)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 1、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1)原因: 经济原因(根本原因):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政治原因:阶级矛盾(特权等级与第三等级之间的矛盾) 思想原因:启蒙思想的动员作用 导火线:财政危机引发的三级会议召开 (2)爆发:1789年7月14日,群众攻克了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取得初步胜利。这一天后来成为了法国国庆日。 2、《人权宣言》的颁布。于1789年由制宪会议颁布,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内容:人生来自由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意义:《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核心内容是人权与法治。它否定了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3、君主立宪派的统治:《1791年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实行三权分立。 4、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年 (二)法兰西共和的曲折历程: 1、政体演变: 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又称拿破仑帝国。在位期间, 对内:颁布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法典》等措施,①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②成为近代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法典的范本。对外:打击“反法同盟”,扩大疆域。对外战争既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

《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教案最全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欧洲大陆的主要国家确立了立宪政体。了解法国共和制度的初步建立、曲折过程和共和政体最终确立的发展线索,理解各个阶段的突出特征和颇具特色的共和政治制度。了解德意志统一前的分裂状况及对社会发展的阻碍、德意志统一民族国家的形成;德意志帝国时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局限性,加深对德意志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特点的理解。 教学重点: 法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体制的确立。 教学难点: 法国走向共和的曲折历程;德国体制的发展历程。 课时安排:1 课时 导语:18 世纪末法国爆发革命,由此开辟了欧洲大陆的政治变革时代。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曲折发展,到 19 世纪后期,欧洲大陆主要国家纷纷确立了立宪政体。法国建立了稳定的共和政体,德国也建立了联邦制的君主立宪政体。 一、走向共和的曲折历程 1、背景: (1)17、18 世纪,法国波旁王朝是欧洲大陆上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法国君主制下原有的三 级会议长期停开。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宣称“朕即国家”,实行专制。 (2)法国启蒙运动中涌现出一批卓越的启蒙思想家,他们批判专制和特权,宣扬自由和平 等地,提倡法治、人民主权和三权分立。如伏尔泰、孟德思鸠和卢梭。 在启蒙运动和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下,法国于 1789 年爆发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1792 年法国废除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共各和国。此后,法国政局不断震荡,政体反复变换。 2、政体转换 (拿破仑 1769 年出生于科西嘉岛的小贵族家庭,身材矮小,却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 1793 年土伦战役中,他率领法国军队以少胜多,只用了三天就打败了反法同盟军,他被从不起眼的上尉破格提升为少将。1795 年他镇压了王党的叛乱,被任命为巴黎卫戍司令。 1796 年他翻越阿尔卑斯山,征服了意大利成为欧洲人所共知的英雄,时年才27 岁。1799 年,拿破仑通过政变上台,1804 年称帝。在1804——1813 年期间,拿破仑率领法军曾经多次打败欧洲各国组成的反法同盟。1813 年的莱比锡之战,拿破仑战败,1814 年被迫退位, 囚禁在地中海的厄尔巴岛1815 年2 月,拿破仑偷渡回国,受到热烈欢迎,重登帝位。英、俄、普、奥等国立即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在滑铁卢打败了拿破仑。拿破仑第二次退位,1821 年死于南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 波旁王朝复辟1815--1830 法兰西第一帝国 1804—1814 七月王朝1830--1848 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48—1852 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立法权:众议院——普选;参议院——间接选举 行政权:总统——选举产生,国家元首、军队统帅,任命部长;内阁——总统命令经各部部长副署

十八大之再看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期末论文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摘要: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改革的保障,是解决目前某些深层次问题的有效途径。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针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本文介绍我国当今的国情、政治体制,并回顾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介绍了十八大推行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以谋求更加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关键词:基本国情;政治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十八大; 1 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1]。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升到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2 我国的政治体制 所谓政治体制一般指一个国家政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及相关法律和制度,简称政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域,政治体制都不尽相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治体制[2]。它是我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历史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 3 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是指以不改变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为前提的政治管理体制的改革。包括领导体制,行政机构,干部人事制度,行政法规等方面的改革,是国家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目的在于调整部分社会关系,提高政治与行政管理工作的效能,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不改变社会主义政治总格局和权力结构形式的前提下,对政权组织、政治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完善。 4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及标志性成就 4.1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突破口的探索 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分析了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3]。 4.2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蓝图的规划 党的十二大之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和深入,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愈益迫切的要求,1986年,邓小平多次指出,重要的是政治体制改革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7)十三大将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列为重要内容,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性质、目标以及方法、步骤等一系列问题。(8从此,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开始由单项改革进入到有目标有步骤地全面配套改革的阶段。 4.3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全新目标 十四大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步确立了以坚定党的领导,确保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寓意的治国相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更加广泛、充分、健全的人民民主为全新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1992年10月,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绝不搞西方的多党制。并提出今后政治体制改革的十大主要任务[3]。1996年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总要问题的决议》。这一决议的贯彻为继续深化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氛围。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在北京召开,对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论断。大会指出,依法治国是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4]。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步入了新里程。2004年9月中共十

高一历史练习题及答案: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在会议的闭会时期,如果两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这说明() A.总统控制议会 B.总统权大,议会权小 C.总统的权力受议会限制 D.总统没有创议法律之权 2.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主权的制度,这种代表民意的机关就是议会。以下有关议会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英国“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制 B.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向国会负责 C.法国总统对议会负责 D.德意志帝国议会掌握完整的立法权 3.19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推动了欧美代议制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这一进步趋势的是() A.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B.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C.美国联邦共和体制的建立 D.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4.世界近代新制度的建立并非一帆风顺,获得“各种政体的实验场”称号的国家最有可能是()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5.18世纪德意志诗人席勒曾用诗句探寻民族的未来:“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德意志在哪里?后来,推动解决这个历史性问题的主要动力是() A.德意志广大人民的强烈要求 B.铁血首相俾斯麦的领导 C.工业革命的推动和市场统一的需要 D.普鲁士强大的经济、军事力量 6.从政治经济结构来看,德意志帝国呈现的是“经济巨人、政治跛子的半资本主义或者说半*主义的社会形态”。以下能支撑这一观点的史实不包括() A.德意志工业化进程加快 B.皇帝拥有主宰议会、创制法律等权力 C.德意志皇帝是国家的元首 D.宰相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7.某国的宪法中有以下一些条文:“皇帝任命帝国首相”;“皇帝任命帝国官吏……可决定其免职”;“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根据所学知识判断颁布该宪法的国家最有可能是() A.英国 B.德国 C.美国 D.法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