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基笔记

马基笔记

马基笔记
马基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任何一个学说都有自己特殊的规定性,有着特定的内涵,所谓内涵,就是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基本内容、基本规定。马克思主义也有自己特定的科学内涵。

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的进一步解读

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

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从狭义上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有两种主要的表现:

一是否定其逻辑方面的彻底性和严密性

二是否定其历史方面的彻底性和严密性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更精确一点说,它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特定的阶段——机器大工业的社会化生产的新的阶段。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工业革命的胜利带来生产力的大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内在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也日趋激化并深刻地暴露出来。

2、无产阶反对资产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强烈了的需求

19世纪30年代,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发展发生了重大转折。这就是:

在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和1832年的英国议会改革中,资产阶级在同封建势力的斗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1831年11月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4年4月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838—1842年的英国工人争取政治权利的“宪章运动”

1844年6月爆发的德国的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斗争表明,无产阶级已经开始作为一支有组织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斗争表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在当时欧洲的发达国家,已经逐步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工业无产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

时代提出的又一重大课题

实践表明,无产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理论武器又从哪里来?(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黑格尔哲学的特点

黑格尔哲学体系是唯心主义的,但是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是他的体系中的“合理内核”。但是,他的保守的体系闷死了革命的辩证法。

费尔巴哈哲学的特点

费尔巴哈哲学是唯物主义的。但是,他的唯物主义也是不彻底的,不但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

而且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他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却丢掉了他的辩证法。列宁批评费尔巴哈,说他是如同泼洗澡水时连同小孩子也一起倒掉了。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亚当·斯密(1723-1790)大卫·李嘉图(1772-1823)

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亚当·斯密形象地把这种规律称为“看不见的手”。

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从而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但是,一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他们的“公正性”就荡然无存。李嘉图认为“资本家追求利润符合社会最终利益”。

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

昂利·圣西门(1760-1825)沙尔·傅立叶(1772-1837)罗伯特·欧文(1771-1858)

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对未来的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和谐”社会作了许许多多天才的构想。但是,他们在对世界历史发展动力、资本主义社会前途等重大问题的理解上,仍然裹足不前。

自然科学的伟大发现

19世纪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三大重要成果

揭示了自然界的主要过程的唯物而又辩证的性质。也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理论,解答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提供了客观的基础和现实的可能性。

为什么只有马克思恩格斯才成为了真正科学理论的创立者,诞生了马克思主义呢?

列宁说:这是因为他们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

莫塞·斯赫斯说:“设想一下,如果把卢梭、伏尔泰、霍尔巴赫、莱辛、海涅和黑格尔结合为一人——那么结果就是一个马克思博士。”

结论: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但是伟大的思想家,而且首先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工人运动的精神领导者。

革命的实践促使了他们政治立场和世界观的自觉改造,实现了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革命转变。

(四)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2月发表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需要继续发展自己的理论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体表现为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世界观: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观点。

方法论:人们用世界观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就是方法论。就是人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给予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世界观与哲学

哲学的产生关键在于生产实践

哲学萌芽于原始社会,形成于奴隶社会。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社会中的一部分人有可能静下心来从事这种理论研究,并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把不系统的、非理论形态的世界观形成思想体系,即形成了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和哲学派别。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的基本问题在内容上包括两个方面: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2.思维能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的问题。

这两个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研究重点有所不同;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但第一方面更为根本,它要决定第二方面。

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形态

凡是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第一性的哲学观点,就是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把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唯物主义运用于考察人类社会发展,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

唯心主义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

休谟:

不可知论的代表,他对感觉之外的任何存在持怀疑态度,对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性和因果必然性持否定态度。

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意义

首先,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其次,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从素朴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

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

休谟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

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统一的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从而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

指时间和空间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速度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性。

时空既是客观的、绝对的,其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相对的,时空是客观性、绝对性和具体特性可变性、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4)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时间和空间有限性的涵义

具体事物所经历的时间是有限的

具体事物所占有的空间是有限的

时间和空间无限性的涵义

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

整个物质世界在空间上无边无际

3、社会的物质性

1、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曾经有过各种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1)唯心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

把实践归结为纯粹主观的、精神的活动,把实践理解为道德伦理活动

在实践的本质上:

唯心主义强调实践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但把实践限制在精神观念的范围内,离开了实践的物质性。。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所谓实践,就是人类有目的地进行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所有这些,强调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这正是实践的本质所在。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科学的实践观,是理解社会生活的一把钥匙。

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

实践的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是受客观条件制约和客观规律支配的。

能动的认识世界

(2)自觉能动性

能动地改造世界

3、实践的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物质生产活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发展的基础。

(2)调整处理社会关系的活动:社会交往、组织、管理、改革、阶级社会中的阶级斗争(阶级社会的主要形式),受生产实践决定又反作用于生产实践。

(3)科学活动:观察、实验、科学研究,其中实验最重要的形式。

3)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首先,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

其次,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第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相互制约的

1、联系的含义:

事物或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种种关系。

1)联系具有客观性:

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本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事物之间的联系,而只能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地反映它们之间的联系,并在正确反映的基础上整合和利用这些联系。

2)联系具有普遍性

有三层含义: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第二,事物之间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没有任何事物是脱离这个统一整体而孤立存在着的。(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由于矛盾的性质及斗争形式不同,矛盾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对抗性矛盾指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在根本性质和利益上互相对立、不可调和的矛盾。它表现为剧烈的外部冲突,要通过爆发式的即外部冲突的形式去解决。

非对抗性矛盾是指自然界和社会领域中双方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产生的矛盾,这种矛盾斗争一般不表现为激烈的外部冲突,它的解决不采取外部对抗的形式。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出现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是进行科学认识和科学研究的前提。

正确地把握因果联系有利于总结实际工作经验。

准确地把握因果联系,能增强工作中的预见性。

3、可能性和现实性

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实际存在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是现实存在的客观事物的综合。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可能性与现实性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可能性与现实性是对立的: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可能的东西不一定都会成为现实;现实性也已不再是可能性,而是已经实现的可能性。

可能性与现实性又是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可能性存在于现实性之中,是潜在的还没有展开的现实性;现实性是可能性发展的结果,是充分展开并已实现了的可能性。可能性具有发展成现实性的内在根据,现实性的事物又包含着产生新的可能性的内在根据。

学习这对范畴的意义:

1)做事要立足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的基础上,要力求正确地反映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全面地把握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性,这是促进事物由可能变为现实的客观前提。2)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经过主观努力和积极斗争,创设有利的条件,力争实现最好的可能。在立足现实的前提下同时还要放眼未来,争取把好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3)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联系是普遍的,因而在这种关系中是内容,在另一种关系中却是形式,反之也是如此。

4)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基本适合

5)内容和形式的复杂关系:第一,同一个内容可以有多种形式。第二,同一个形式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第三,新内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利用旧形式,旧事物有时也借用新形式。学习这对范畴的实践意义:

1)重视内容,反对形式主义。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时候,必须注重事物的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反对只注意形式而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2)善于运用形式,反对只重视内容而忽视形式的形式虚无主义。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1、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1)归纳与演绎:个别——一般

2)分析与综合:局部——整体

3)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实践)感性

具体—理性抽象—理性具体(实践)

4)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历史的东西—逻

辑的东西;历史的方法—逻辑的方法

2、现代科学思维的一般方法:

1)控制方法2)信息方法3)系统方法4)结构-功能方法5)模型化方法

3、正确认识和处理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

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关系。

辩证思维方法是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方法,是根本方法。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是它毕竟是解决具体科学中的问题的具体方法,从根本上说,它是辩证思维方法在具体科学中的运用和体现。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体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一)规律及其特点:

1、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特点: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

区别:

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活动实现的;

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二)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尊重客观规律性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键

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意义: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现实条件出发,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4、主体和客体之间四种基本的关系:

实践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是基础。

认识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价值关系:主体追求客体的价值和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

审美关系:主体为什么要这样改造客体,主体按照美的尺度来审视。依求真、求善、求美达至审美境界。

新航线开辟原因

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增加商业资本,扩大对外市场

社会根源:欧洲人狂热追求货币和黄金

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

当时的实践即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客观上需要大量的金银,金银到哪找?到东方去。可见,开辟新航路的认识是适应当时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1)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推动着人类的认识不断发展。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三个依次递进的问题需要回答:

首先是世界能否被认识?

其次是世界怎样被认识?

最后是世界能否被正确的反映?

(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世界能否被认识?)

1、什么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所谓可知论,就是主张整个世界及其本质是可以认识的,肯定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人的表象和概念能正确地反映世界的认识理论。

所谓不可知论,就是主张整个世界的本质不可能认识的认识理论。

2、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有力工具

(二)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世界怎样被认识?)

1、什么是反映论和先验论

先验论:是指把人的认识形式、认识能力看作是先于感觉经验的东西,是人先天就有的或头脑中固有的东西的认识理论。

反映论:是指把人的认识看成是人的头脑对外部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认识理论。

柏拉图的回忆说

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

洛克的白板说

2、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论路线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反映论。

(三)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区别(世界能否被正确的反映?)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并作为认识的基础。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把认识主体看作脱离实践和社会的人,看不到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认为认识的发展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

2.反映具有创造性

5、非理性因素的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是人类认识活动结构中不可分离的两个部分。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

非理性因素本身并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和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

2)人们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的符合,那么对于这个具体事物的认识过程来说,可以说是完成了。但是,对整个世界来说,认识又没有完成。

2、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也就是说,人们的认识和客观过程的符合是在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符合,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的具体历史阶段上的符合。

必须防止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当客观实践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主观认识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如果主观认识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就会犯右的保守主义错误。

当客观实践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原有的矛盾尚未得到充分的暴露和展开,向另一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时,如果硬要强制推移,把将来才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历史阶段,就会犯“左”的冒险主义错误。

总之,“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实践论》

对真理形形色色的认识

实用主义真理观

“有效果即真理”或“信念即真理”:实际效用是信念真理性的标准,人们相信,接受某个观念,认为它是真理,在于它是对人们各实际效用的。

“有用即真理”:真理就是能给人的行为带来满意效果的信念。“真是一种观念的名称,有用是真观念在经验中的表现。除非有用,一种观念才会被当作真观念挑选出来。”“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等于“它是真的,因为它用的”。

“真理即工具”:真理是使人“满足”的东西。一个命题或者一种理论是真的,当且仅当它是有效用的。概念、命题、理论都是理性的东西,是帮助人改造排除困苦的工具,工具没有真假,只有有效与无效,理论的真理只有在工具主义上,有效意义上的真。

“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

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1)真理是客观的,有其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所以真理必然是一元的。

2)真理是一元的,因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没有阶级性。

“有用就是真理”的要害在于抹煞了真理的客观性,混淆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并会导致真理多元论。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为不同的理论对于不同的人来说都是有用的。

真理的确是有用的,因为真理具有价值性,它能够满足人的需求。但是,价值性并不是真理的根本属性,真理的根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价值性是以真理的客观性为基础的。

“真理是有用的”是一个正确的命题,但是不能把它换位成“有用的就是真理”。显然,并非所有“有用的”理论都是真理。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

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人类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从相对性真理走向绝对性真理、接近绝对性真理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4)这一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观。

绝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为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

相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必然导致理论上的相对主义和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

第二,树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真理性认识,对待马克思主义真理必须采取坚持和发展相统一的正确态度。

一方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真理具有绝对性,因而必须坚持;

另一方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真理又具有相对性,因而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其加以发展。

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辩证统一的。

思维的至上性:人的思维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人类没有不能认识的东西,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

思维的非至上性:是指每一个人、每一代人所达到的认识又只能是有限的、不完全的。这就决定了人们把握的每一个真理都是相对真理,都具有相对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

所谓逻辑证明,就是运用已知的正确概念和判断,通过推理从理论上来论证另一种概念和判

断的正确性的逻辑方法。作用:

1)逻辑证明能够把特殊的实践结论提高到普遍。

2)逻辑证明可以论证实践无法直接检验的认识。

3)逻辑证明能在实践检验前初步判定认识的正确性,为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逻辑证明不能代替实践标准:

1)逻辑证明中的推理前提是在以往的实践中被证明的正确的认识。

2)逻辑证明中使用的逻辑规则是在实践中产生,并被实践证明过的。

3)逻辑证明所得的结论还要再回到实践中去由实践最后判定其真理性。逻辑证明在根本上依赖于实践标准。

(三)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1、价值和真理的区别

真理――主体认识和客体状态的符合关系――按世界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

价值――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按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去改造世界

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第一,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辨证统一为前提的。

第二,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具有价值性

第三,真理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坚持两者的统一,必须在实践中既弘扬科学精神,也弘扬人文精神。

建立科学的真理观和价值观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建立科学的真理观――坚持真理尺度――弘扬科学精神――崇尚科学至上

建立科学的价值观――坚持价值尺度――弘扬人文精神――提倡以人为本

(四)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价值观是人们对人和事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致的。

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体现历史发展趋势。代表了人类的未来。

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观、集体主义的道德观、真善美相统一的积极健康的审美观等。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社会主义荣辱观。

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作用:

第一,地理环境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第二,地理环境通过对社会生产的不同影响,对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

第三,地理环境能够影响生产部门的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其发展方向。

第四,地理环境的生态环境平衡系统维持如何,也是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1)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

地理环境基本相同的国家,社会制度不一定相同,甚至根本对立。而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地理环境却有很大的不同。

2)地理环境的作用受着社会制度的制约

社会制度制约着人们对地理环境的治理、开发和利用,制约着地理环境的作用的发挥。同样的地理环境,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就会发生不同的作用。

掌握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作用的原理的意义:人与自然必须协调发展。

首先,要人们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端正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态度。

其次,要提高人们利用自然的科学性,把利用与保护、开发与培育、排污与治理合理地结合起来。

再次,要把当前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2)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人口因素不仅指人口的数量,而且还包括人口的质量、构成、分布、迁徙、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A、只有一定数量的人口才能进行社会生产;

B、人口的数量、密度、增长速度可以促进或者阻碍社会的发展;

C、人口的素质的高低也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用:

1)人口因素不决定社会的性质和更替

人口的状况如何不决定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人口的变化也不是引起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2)人口因素受着社会发展的制约

人口的繁衍和发展,不是纯粹的自然过程,总是受着社会物质生产状况的制约,受着社会制度的影响。

掌握人口因素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作用的原理的现实意义: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人口过多过少,都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因此,要实行计划生育。有计划地控制人口的增长速度。在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速度的同时,要努力提高人们的素质。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决定作用的具体表现:

首先,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其它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再次,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发展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形态更替。

2)从对社会存在反映的不同层次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心理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地形成的不系统、不定型的社会意识。具体表现为情感、意愿、风尚、习惯等。

社会意识形式: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艺术、宗教等。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从对经济基础的不同关系可分为:

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自觉反映,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大部分社会科学。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

社会意识的其他形式:是社会意识形式中的非意识形态部分,不具有阶级性,不属于上层建筑,如各种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以及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中的某些管理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第二,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第三,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第一,社会意识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

一种是社会意识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这里指某一社会意识,当它赖以存在的物质条件根本改变以后,还可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着,并对社会的发展起一定阻碍作用。

一种是先进的社会意识超前性、预见性,它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预见社会的发展趋势,成为社会实践的向导。

第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甚至暂时改变社会经济发展的前进方向,造成社会历史发展的严重曲折。

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的发展究竟是起阻碍作用还是起促进作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思想本身并不能实现什么,要实现思想就要诉诸实践。而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因此,一种社会意识发挥作用的程度及范围大小、时间久暂,同它实际掌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密切联系在一起。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1)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2)正确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推动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3)正确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充分认识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具有重要意义

1)劳动对象

是人们运用劳动手段所能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它包括未经加工的自然物和已经过加工的物体。

2)劳动资料:

也叫劳动手段,是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体。

劳动资料的构成十分复杂,且是历史地变化的。它包括:生产工具系统;动力系统;能源系统;储存系统等。

其中生产工具是最主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3)劳动者

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科学技术不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而是间接的潜在的生产力,即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只有把它应用到现实的生产过程中去,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物质生产力。这种转化的具体途径是: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生产关系

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生产关系的本质,这是因为:

第一,只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才能把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即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结合起来,从而构成物质生产的基本前提,才能生产使用价值,创造物质财富。

第二,生产资料归谁占有,是不同生产方式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

第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其他各个环节或方面的基础。

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

以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为标志,可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1)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2)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生产关系由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变成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人类“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

第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具体经济制度,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2、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

政治、法律思想

是人们关于社会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国家、阶级或社会集团及其相互关系的观点、理论的总和。法律思想是关于法的关系、规范和设施的观点、理论的总和。

道德

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和教育等起作用。

宗教

是统治着人们的那些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颠倒的反映,是由对超自然实体即神灵的信仰和崇拜来支配人们的命运的一种意识形态。

2)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二者的关系是:

首先,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国家的起源:

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列宁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

国家同原始氏族组织相比,具有不同的特征:

1)按照地域而不是按血缘来划分和组织居民;

2)依靠强制性或暴力手段以及征收赋税来维系。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是经济上占支配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强制性暴力机关。

国家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力量。

国家的对内职能

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职能

国家的对外职能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哪个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是统治阶级,哪些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国家政权,压迫敌人,管理国家。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未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

2)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更为复杂。

3)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时期,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则变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3、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形成的特点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形成方面的特点: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是先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而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借助于上层建筑的力量而建立起来的。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建立的这一特点,并不违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因为:

第一,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产生,仍然根源于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

第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其中主要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一经确立,就必须立即着手建立、巩固和扩大自己的经济基础,否则这个政权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

第三,只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部分内容先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而产生,完整、统一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只有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基本形成以后,才能逐步得到巩固和完善。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1、含义: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

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2、社会形态与社会经济形态

社会经济形态就是人类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经济基础,即一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定的社会形态总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出来,所以,社会制度也被视为社会形态的同义语。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和进步就是通过社会形态的更替实现的。

(二)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指社会形态发展具有共同性、普遍性,即具有共同的发展规律,这是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表现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

1)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在没有外来条件严重干涉的情况下,其社会形态将按照自然历史的进程,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一般都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方向向前发展。

2)属于同一社会形态的国家、民族,都具有共同的本质特征。他们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大致相同的生产关系体现以及大致相同的上层建筑。

2、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

1)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

2)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选择的时间和方式是多样化的,不是同步同时,也不是同一种方式。

3)在某些特殊的国家、民族和地区,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其社会形态的发展,可以超越五种社会形态其中某个发展阶段。

4)在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发展序列中,某些国家和民族还会出现一时或相当长时间的倒退和旧制度复辟现象。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主体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规定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主体的历史选择性是指社会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指向确定对象的创造性活动。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进步性、渐进性主要是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其历史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但是,社会形态更替的进步性、渐进性并不否认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跨越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主要内容: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再次,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

由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根本条件、集中体现,因此,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质内容,就是新生产力不断取代旧生产力的历史过程,“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过程。”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去代替腐朽的社会制度,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手里转到另一个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

社会革命的类型

推翻奴隶制的新兴地主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的新兴资产阶级革命,以及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最彻底的革命,它不是以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以一种剥削形式代替另一种剥削形式,而是要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消灭任何形式的人对人的剥削和压迫,以至最后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过渡到无阶级社会。

社会革命的形式

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社会革命通常采取暴力革命的形式。

马克思主义并不排斥在特定的条件下,出现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性。

但是在考虑革命道路问题时,不能轻易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原则,让无产阶级放下武器,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缺乏根据和有害的。

首先,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

其次,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互相联系: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当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越来越大,当旧社会制度向新社会制度过渡之时,会出现改革的潮流。但是当旧制度的维护者疯狂的抵制和破坏改革时,社会进步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实现。

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特点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主动的、自觉的;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应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而进行的,有广阔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不断得到解决,使社会主义社会进入到更高的阶段,并在条件具备时前进到共产主义社会。

科学技术作为一个整体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客观性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作为科学研究和技术运用的对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客观物质世界是科技成果必须符合的对象,也是科技活动发挥作用的对象。离开了客观物质世界,科学技术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前提和意义。

第二,实践性

科技活动本身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科技成果是人们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实践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是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标准,也是人们开展科技活动的目的。

第三,继承性。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科技革命首先通过改变社会环境来促使思维方式的发展,如扩大了人们的交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现代科技革命对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更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三)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技术决定论”:在如何看待科技革命对人类发展前途影响的问题上,认为现代科技革命取消了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改变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进程,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技术决定一切的历史阶段的观点。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出发,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二)人民群众创造作用的社会制约性

1、经济条件:从广义上说,经济条件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每一历史时代的人们所遇到的现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于历史发展的作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政治条件: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大不相同。

3、精神条件:精神力量尽管不起决定作用,但也不可忽视,它对群众的创造活动有着重要影响。

精神条件包括传统,既存的各种思想观念、思维习惯、价值观念。这些精神条件中有先进的,有落后的,先进的思想、文化能激励和鼓舞群众的创造活动,而落后的思想、文化和习惯势力会严重阻碍、束缚群众创造作用的发挥。

三、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1、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杰出人物是指那些反映时代要求、推动历史进步、并在历史进程中留下深刻印记的“知名人士”。

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主要倡导者、发起者。

2)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者、组策划者、指挥者。他们总要在历史事件上留下自己鲜明的引记,并使具体的历史事件具有独特的“个性”

3)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

2)在阶级社会中,历史人物都具有阶级的制约性

每一个历史人物,一般地说,都是一定的阶级的代表。所以,历史人物就又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的局限性。

3、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作用

(1)无产阶级领袖的含义

列宁的定义:

无产阶级领袖是无产阶级政党内“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

这个概括,包括四层含义:

①个人条件——最有威信,影响和经验;②产生方式——是被推选出来的,而不是自封的;

③所处地位——担任最重要职务,是群众和党员中的一员,又不仅仅是普通的一员;

④构成状态——即不是单指一个人,而是复数。是比较稳定的集团。

(2)无产阶级领袖的优秀品质和伟大作用

表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理论上:创立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无产阶级的解放和人类解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使无产阶级由一个自在阶级变为一个自为阶级。

实践上:不断开辟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为实际推动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需要尊敬领袖,发挥领袖的核心作用。但不能夸大个人作用,搞个人崇拜。

西方政治学经典著作选读笔记

西方政治学经典著作选读 导论 1、人类为什么要组织起来:实现自足。 2、政治学要处理好的关系:①神权与俗权的关系,涉及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如何安排的问题。 ②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涉及到社会自律与政府管制的尺度如何把握的问题。 ③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个人与他人,集体、局部与整体关系如何处理的问题。 ④平等与等级的关系,涉及基于社会差别的公民权利和社会价值如何分配的问题。 ⑤自由与权威的关系,涉及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如何划分的问题。 ⑥权利与权力的关系。涉及公民权利范围与政府权力界限如何界定的问题。 ⑦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涉及公民权利的内容和条件如何确定的问题。 ⑧大众与精英的关系。涉及大众参与经营管理的关系如何协调的问题。 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涉及权力结构以及地域分布如何安排的问题。 ⑩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涉及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如何平衡的问题。 3、为什么名著的魅力是永恒的:是因为它们所讨论的议题是永恒的,它们所阐发的价值取向 和道德意义是永恒的,它们的话语是政治思维永恒的源泉。是时代的具体问题有感而发的著作,而它们的内容却又都有超时代、永恒的意义……它们是我们了解西方现代文化的基础,它们也是构成我们对西方人的了解所需的知识的核心。 三种研究方法:①历史主义研究途径:该方法认为,对于历史上任何一种政治理论的理解,都必须把它置于它所产生的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之中,并且是对于某种特定政治事实的反应,研究者的任务在于发现并揭示历史当中的“伟大传统”。 ②哲学研究途径:该方法强调政治思想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复活历史上的巨人,而在于更新今天的生活,解决今天的问题。 ③语境主义研究途径:该方法强调通过分析思想家的语言环境来完整准确地理解各种思想的真实含义,如主权、平等、权利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含义。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理想国。 1、柏拉图式的爱情:追求心灵的沟通,排斥肉欲。 2、柏拉图的评价:正如耶稣在基督教中的地位,柏拉图在思想领域也扮演着相同的角色,他就是思想 界的耶稣。诚如美国哲学家怀特海所说的,“欧洲哲学传统的一个最大特征就是,它是由对柏拉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基)课本整理

§1:绪论 一、什么就是马克思主义p1-3 二、产生与发展p4—13: (一)时代产物:经济社会得条件与基础?阶级实践基础 (二)马克思继承与创新 (三)实践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得鲜明特征: 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 (一)科学得世界观与方法论 (二)鲜明得政治立场 (三)重要得理论品质 (四)崇高得社会理想 四、自觉学习与运用马克思主义 理论与实际结合;把马义作为行动得指南 第一章世界得物质性及其规律 §1、1:物质世界与实践 一、物质世界得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p28 1)哲学得产生&意义——通过劳动分离人&自然;两大现象(物质&精神);两大活动(认识&改造世界) 2)其她思潮&马恩诞生?哲学基本问题(物质&意识;思维能否认识&正确认识存在) 3)对于基本问题得回答 4)社会历史观得基本问题(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5)世界怎样存在(联系发展or孤立静止) 6)马哲得解答 (二)物质得客观实在性:p30

1)科学物质观、物质范畴、物质唯一特性 存在意识之外,可被意识反映 2)意识&物质(作用&反作用);意识发展阶段;社会实践(劳动)决定性作用 意识内容客观,形式主观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p32 (三)世界得物质统一性:p32 1)运动&物质?世界就是物质得,物质就是运动得,运动就是有规律得,规律就是可以被认识得 物质就是运动得物质,运动就是物质得运动 2)绝对得运动,相对得静止 3)时间&空间-—物质运动得存在形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马哲之前得物质观 5)社会得物质性表现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就是实践得 (一)实践就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得物质活动p35 1)实践得基本特征 2)实践得具体形式 3)实践就是人得存在方式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得本质p37 1)把握两大方面?实践分化&统一人&自然;?人类社会得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找到根源,得到科学说明 2)社会生活得实践性表现在 三、客观规律性&主观能动性: (一)规律及客观性p40 事物发展中得偶然&必然;自然&社会规律 1)规律得特点——本质、必然、稳定 2)规律客观性——根本特点 不依赖与人得意识,意识受规律支配;不能蔑视、创造、消灭规律(二)意识得能动作用——意识就是物质得产物p41?积极反映&改

历年马基试题精华整理版

历年马基试题 【辨析题】 1、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答:不完全正确。人类的认识和实践就其现实性即它们的具体实现来说是有限的。(1分)然而,有限与无限是对立的统一。有限是无限的环节、部分和因素,有限包含、体现着无限。人类认识和实践发展的本性,决定有限的界限必然不断地被打破和超越,而趋于无限。(2分)人类已有的认识和实践的成果不是限制、束缚新的认识和实践的框框,而是认识和实践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前提和基础。因而,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3分) 2、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答:错。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2分)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的东西,却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尽管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3分) 3、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答:错。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1分)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又按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1分)由于资本家普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的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该命题的错误在于颠倒了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因果关系。(3分) 4、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力商品创造的价值是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 答: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工人的劳动,而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不仅补偿劳动力的工资,还创造出了更多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5、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客观标准。 答:不完全正确。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标准是生产关系。但生产力起间接作用。 6、量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答:错。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但量与事物的存在则不是直接同一的。量的变化在度的范围并不影响事物性质的变化,只有量变突破度,才会引起质变。 7、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答:错。本论强调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如没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盲目的,这有合理之处,但是,不能以此而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欧洲文明的进程读书笔记

第四章:“民族国家”——近代欧洲政治文化之一 本章的主题是近代欧洲的“政治文化”。所谓“政治文化”,可总结为两条线:一是近代国家形态的出现,即民族国家成为欧洲的普遍现实;二是欧洲人的相互认同感,即欧洲观念。前者通向主权国家,后者通向所谓欧洲统一进程。 一、泛说“民族国家” “民族国家”指的是基本上一个民族构成一个国家的那种国家形态,语族与民族重合在一起,“国家”便有了雏形。这是一个欧洲概念。 1、“民族国家”观念成为普遍的政治现实,是欧洲近代时期的事,但它的观念在中世纪已经自发地存在; 2、“民族国家”观念是政治的,经济的以及文化的(宗教、语言)综合观念; 3、“民族国家”观念的普遍出现,结束了神权大一统时期,古典意义上的“帝国”观念从此让位给近代国家观念。 二、近代政治学的创始人: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 马基雅维利根据自己的政治经验认为国家最重要的是强有力的统治。在当时就是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君主,君主必须不惜一切可能的手段建立强有力的国家。霍布斯是新时期政治学的开创者,他的理论是按约建国的契约论,他的主要贡献是把政治学从神学的道德人格中解放出来,把政治学变成了人的政治学。马基雅维利着眼于意大利的各个分裂邦国,霍布斯已经着眼于欧洲的普遍现象,从马基雅维利到霍布斯,民族国家的观念产生了一种质的飞跃。 三、从黑格尔的国家学说看欧洲 黑格尔把此前的关于民族国家的学说作了一个集大成的工作。虽然黑格尔有浓厚的日耳曼国家情节,但是黑格尔关于国家理念以及与之相关的法哲学,无论如何批评它是“国家主义”或“极端民族主义”,其中的精神——民族要变成“国族”、要变成“国家”——则是近代欧洲政治中的普遍性问题。黑格尔历史哲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即把近代欧洲政治的基本因子抽象为“神”的理念指导下的国家学说。黑格尔将“国家理念”分作三个层次:(一)直接现实性,它是作为内部关系中的机体来说的个别国家——国家制度或国家法;(二)它推移到个别国家对其他国家的关系——国际法;(三)它是普遍理念,是作为类和作为对抗个别国家的绝对权力——这是精神,它在世界历史的过程中给自己以它的现实性。 四、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民族国家”的观念在中世纪便已经孕育,但成为普遍现象则在近代,并且出现的时间各不相同。从欧洲整体来看,建成民族国家的道路是曲折而复杂的。 西欧在三十年战争之后,各国签订《威斯特伐里亚和约》,“民族国家”的形成与主权的的观念不仅在条约里,更在人们的观念中显现。从三十年战争到拿破仑战争,国家的存在不断凸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近代欧洲是在战争的砧板上打出来的。 东欧的民族问题较之东欧要复杂得多。各民族长期受到异族的压迫,经常在强族的驱赶下东离西散,居无定所,在十九、二十世纪还未建立自己的国家。在独立之后,其自身的特性由于种种原因也未能充分发展,以致于建立享有充分主权民族国家的任务完成的并不彻底,至今东欧地区仍存在频繁的民族冲突。 第五章:“欧洲观念”——近代欧洲政治文化特征之一 对于“欧洲观念”这个欧洲的政治文化,可以得出如下两点看法: “欧洲观念”首先是一个历史哲学问题,它的出发点是欧洲人对于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它反映了在基督教文明若干个世纪的浸染渗透之中积累起来的欧洲人特有的“思想底格”和“心性”。可以说,“欧洲观念”是反映欧洲的“自性”的,然而“自性”同样应该理解为

中学生的读书笔记六篇

中学生的读书笔记六篇 我们看了一本书名字叫《会跳舞的坎肩儿》,讲述了一只会跳舞的火狐狸红霞为了自己的愿望而牺牲了自己。从前,森林里有只被誉为舞蹈皇后的火狐名字叫红霞,好用有一身排红的皮毛。每当翩翩起舞时,他身上的毛就散发出绚丽的红光如同傍晚的霞光。 如今,森林老了,全身萎缩了。曾经广袤、繁荣的林海取失了,只剩下一小片稀疏的森林,勉强苟延残喘一般过活。唉!不过过去一百年,生机勃勃的森林衰败了。火狐红霞对自己的好朋友文利说自己要去参加全世界的舞蹈大赛。于是,红霞跑到了一家店里藏起来度夜一天,一个非常喜欢跳舞的小女孩来了,于是,红霞决定教她舞蹈红霞经过了三天三夜小女孩终于像红霞一样跳的美丽,可是红霞却不行了她看自己没希望了,于是,把希望全放在了小女孩身上。红霞死了以后,在临死前告诉她让她的妈妈用自己的皮毛做成,马夹。最终完成了红霞的心愿。 我的感受:我要是主人工红霞,我会给一个好心人在夜光下跳一段舞蹈,当他被我的舞蹈吸引住以后,她个人会收养我,他让我参加舞蹈大赛,这样,我不仅被人人成为舞蹈皇后,而且人人见了我都说:你瞧,那只狐狸多厉害身上可以发出红光。 我看到了:火狐红霞被锁在高大的水晶盒里,已经六天

了,六天来,他没有喝一滴水,没有吃一粒粮食,尽管这样,红霞每天晚上,依然会在小羽来之前跳一段舞。读了这一段,让我知道了,动物为了我们人类而牺牲自己,何况我们人类。 昨天,我读完了这本《埃米尔擒贼记》。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居住在德国新城的小男孩,他叫埃米尔。一天,他的妈妈把他送到了车站,并千叮咛万嘱咐他千万别把给外婆的140马克弄丢了。埃米尔点点头,就上了火车。后来,一个小偷趁他熟睡之际,偷走了埃米尔的140马克。埃米尔醒来之后发现并跟踪了他。后来,埃米尔在柏林的一站下了车,开始一路地跟踪他。埃米尔在跟踪的时候,结识一了一些好朋友。在他们的帮助下,埃米尔成功地抓到了小偷,拿回了自己的140马克,另外还收到了柏林警局奖励的1000马克。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还觉得意犹未尽。喇叭男孩古斯塔夫,教授,小礼拜二和一些可爱的侦查员们都令我感到吃惊。没想到柏林的男孩们都这么勇敢,这么有智慧,这么团结。我也明白了,团结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没水喝。他们之所以没有水喝了就是因为他们不团结。你如果只想靠自己一个人成功的话,那根本就不可能。现实社会是残酷的,它弊病丛生,什么样的人都有。就像文中的那个小偷一样,他为了140马克,为了欺骗一个小孩子,光是姓名就有三个,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如果没有教授他们的帮忙,恐怕那个小偷早就逃之夭夭了。我很是佩服柏林的

马基试卷8(选择题)

试卷8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问题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关系问题 C.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源泉和动力 B.状态和过程 C.方向和道路 D.可能性和现实性 3.社会精神文明包括 A.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性质 B.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 C.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D.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关系4.时间是指 A.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B.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C.运动着的物质的客观性 D.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 5.国家的职能是由 A.国家的地理位置决定的 B.国家的大小强弱决定的 C.国家的形式决定的 D.国家的本质决定的 6.经济基础是指该社会的 A.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 C.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7.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A.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8.阶级对立的根源是由于人们之间的 A.政治立场的根本对立 B.价值观念的根本对立

C.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根本对立 D.经济利益的根本对立 9.风俗、习惯、乡土观念,它们是 A.低水平的社会意识 B。高水平的社会意识 C.对社会生活过程的正确反映 D.对社会生活过程的错误反映 10.事物的度是 A.事物发展的一定程度 B.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 C.质要求量达到的高度 D.量要求质达到的深度 11.历史上存在的两种基本的国家类型是 A.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B.君主立宪国家和民主共和家 C.剥削阶级国家和无产阶级国家 D.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2.物质的肯定方面是指 A.事物的积极方面 B.事物的消极方面 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D.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1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B.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C.某些不可知论也承认的观点 D.某些唯心主义也承认的观点 1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 A.17世纪40年代 B.18世纪4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 D.20世纪40年代 15.在世界是否有统一性问题上,存在着 A.一元论于二元论的对立 B.唯物论于唯心论的对立 C.辩证法于形而上学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16.唯心主义否认联系的 A.普遍性 B.客观性 C.多样性 D.复杂性 17.列宁说,唯物主义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辨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这段话揭示了 A.矛盾的客观性 B.矛盾的主观性 C.矛盾的普遍性 D.矛盾的特殊性 18.划分阶级的依据是 A.人们收入的来源忽然收入的多少

复旦大学选修课程给分情况不完全总结

复旦大学选修课程给分情况不完全总结 复旦大学选修课程给分情况不完全总结 09606Bobers课程经验不完全总结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近纲:1.高晓林:不错的。 2.杨宏雨:从来不点名,期中会有一篇论文。不按书讲,布置影片,但是不想发言的 可以不看。据说给分很好B+无限。 思修:1.陈果。众人皆知什么都好。2.邵晓莹。同上。什么都好。3.王贤卿。人挺好。给分一般。 马基:1.刘学礼:无可挑剔刘学礼。不点名。上课轻松。B+无限。不写论文。考试划重点。2.瞿晓敏:人好。 毛概:1.孙谦:人挺好的,感觉比较随便。作业少。应用伦理学:1.瞿晓敏:同马基。 体育课程 网球:1.陈琪:唯一的体育教授。不是很难。 剑术:1.陆根秀:完全无基础的同学也可以大胆的选。就是南区食堂有点远。而且不能迟到。 计算机课程 张向东:人好。考试简单。考前复习。 李大学:平时完全没作业。考试巨难。上课过于激情。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之六大模块 科技: 1.材料科学与社会是不错的 2.微电子技术:考试很方便,但只有pass和fail,注意绩点的同学慎选。 3.网络虚拟环境与计算机应用:老师严重歧视电脑盲。慎选。生态环境: 1.人类与社会多元文化:人多好混。 2.生命科学中的伦理问题:这老师挺好的。朱伟&瞿晓敏都很好。 3.生物力学与人类健康:闭卷考试,但是很简单。且每次都要签到。不给B-以下。艺术审美: 1.影视剧艺术:龚金平。考试写影评。老师超级有魅力。有才华。给分好。但是也 有人说考试不太好考。大家自己看着办吧。 2.中外音乐审美:钱武杰注:此人为女老师。从来不点名。上课轻松。给分好。喜欢自己傻笑。 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 1.犯罪与文明、:汪明亮,老师长得很可爱,讲课很搞笑。从来不点名。一学期有两 次小作业。期末考试开卷,听过课,看过PPT就够了。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1.影视艺术审美:老师很有气质。讲的也很好。只不过又要考试、又presentation、 又论文。所以建议大家旁听吧。

《心流》读书笔记6篇

《心流》读书笔记6篇 《心流》读书笔记6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流》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流》读书笔记1 最近用三天时间仔细阅读了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一书,英文原版名称为“flow”,此书的副标题为“最优心理学体验”。书中的字里行间都蕴含着智慧的光芒,也解答了好多困扰我多年的心理疑问,更是一本能够提升我们生活幸福感的指南。 ”心流”一词指的是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并且在做完这件事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给大家举一些常见的例子可能会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种体验,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的时候就容易体验到心流,比如爬山、打球、游泳、玩游戏、阅读、演奏乐器还有做自己喜欢的工作的时候。 书中采用了大量的案例来阐述心流理论、进入心流的状态,并从日常生活、休闲娱乐、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

分析如何进入心流状态,获得最优的体验。下面就选取书中的一些有启发之处与大家分享。 1、为什么幸福感如此的难能可贵? 幸福如此难能可贵,主要要从人与其他动物的差异说起。其他动物的心灵只能容纳环境中确实存在的,并且与自身切身相关、靠直觉判断的资讯。比如一只饥饿的老虎智能注意到猎物的资讯,而一只吃饱后的老虎则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温暖的阳光上面......除了人之外,其他动物都不会自作自受,它们的进化程度还不足以感受悲伤、沮丧这些复杂的情绪,只要没有外在的干扰,它们就能保持自身的和谐稳定,体验到人类所说的“心流”。而人类的神经系统过于发达,这无疑有利于我们的生存,但却也是我们感知更多苦恼的罪魁祸首。也可以说,自然选择出的生理机制只是服务于人类的生存繁衍,从来没有考虑过增加幸福感。 2、是什么在阻碍我们获得幸福感? 幸福并非只发生在一瞬间,它与运气和概率无关,用金钱买不到,也不能依仗权势强取豪夺,它不受外在事物的操纵,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外在事物的阐释。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就取决于一个人在内心如何阐释这件事。比如同样是遇到堵车,有的人就会变得脾气暴躁,感觉似乎整个世界都崩塌了,毫无耐心的按着喇叭或者破口大骂,虽然这些做法对于解决问题无一点用处,但有些

马基考试题目

原理思考题2011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及其来源。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4、马克思一生中两个最伟大发现。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内容。 2、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4、如何理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5、简述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6、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7、什么是联系?联系有哪些特点? 8、发展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说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9、什么是矛盾?简述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及其对立统一关系。 10、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1、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12、简述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3、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14、简述规律及其特点。 15、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16、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简述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2、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的本质的回答。 4、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区别。 5、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6、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意义更为重要? 7、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8、认识发展的总规律是什么?为什么说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 9、什么是真理?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10、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统一关系原理。这一原理对正确认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何指导意义?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帕累托的非理性实证论)【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帕累托的非理性实证论 1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学术背景 1.家庭和教育背景 维尔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1848—1923)出生于巴黎。帕累托的父亲出身意大利贵族家庭,长期在法国生活,曾经追随马志尼的自由主义事业,做过土木工程师。帕累托读完中学后到都灵工艺学校学习土木工程。读书期间花了大量时间专攻数学。 2.学术生涯

1889年,帕累托在父母去世后放弃了从事近20年的商业活动,开始学术生涯。46岁那年,帕累托被聘为洛桑大学终身政治经济学教授。 20世纪初,帕累托的学术兴趣扩及社会学领域。1900年,他首先在一篇名为《意大利社会学评论》的长文中阐述了非理性主义社会学观点。1916年,帕累托的社会学代表作《社会学通论》发表,系统地阐述了他的非理性主义社会学理论。 3.思想来源 较早对帕累托产生影响的有三个方面:古代史学、现代数学和现代数量经济学。对于帕累托社会学观点更具体的影响主要有: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学、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孔德的社会实证论、莫斯卡的精英统治论以及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 (1)古代史学方面的知识是帕累托在中学读书期间作为基础教育而吸收的,现代数学是在都灵工艺学校学习的主要课程,现代数量经济学的影响主要继承于洛桑大学的瓦尔拉教授,这三个方面的影响属于知识基础和实证方法方面。 (2)马基雅维利是近代意大利社会科学学术传统的奠基人,注重从人的那些非理性的本性来分析社会问题,是从马基雅维利那里继承下来的意大利学术传统之一。帕累托从非理性方面来解释社会现象,无疑是这个传统的继承和展开。 (3)帕累托在斯宾塞和孔德那里接受的影响是矛盾的。他对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观点表示赞同,但最终还是放弃了社会可以进化的观点,转向了马基雅维利的历史循环论。从孔德那里帕累托不仅继承了实证原则,而且也肯定了孔德关于宗教情感在社会生活中起凝聚作用的观点,但是他又反对孔德试图为现代人创造新宗教。 (4)帕累托从莫斯卡那里吸收了阶级划分理论,并且莫斯卡关于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对立与冲突理论,也使帕累托受到很大启发。帕累托还接受了马克思阶级斗争学说的许多观点,对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作了更丰富的论述。

读书笔记高中六篇

读书笔记600字高中【六篇】 【篇一】呐喊读书笔记600字高中 《呐喊》是鲁迅先生是正值五四革命精神高扬时期所作,作品真实的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 *族生活的 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其实在读完《呐喊》 人们的思想进行彻底的教育。 我对《呐喊》中的阿Q正传,比较感兴趣,尤其是阿Q 今发达的21世纪,也几乎没有象啊Q 是空想。 如今,像这样发达的21 昧的国* 区别,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是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这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在经过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坚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而母亲已在这片沃土上洒了第一把种子。

文中,作者朴实的一句话应当成为名言: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儿都是要加倍的。难道,我们的母亲天生就是来为我们承担苦难的?难道,你真忍心自己的母亲成为这世上最痛苦的母亲?难道,你真的愿意让你的母亲在夜深人静时肚子哭泣?母亲深深地爱着我们,她们为了自己的儿女默默地奉献着,而我们又该为自己的母亲做些什么呢? 史铁生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顽强地艰难地一步步走了过来,因此,文坛上多了一名新秀。当他的第一篇文章被发表的时候,他想与母亲分享快乐,但已是“子欲养而亲不待”了。母亲没有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是恪守的教诲,她只想让儿子活下去,简单快乐地活下去,此时此刻,作者也感受到了母亲坚忍的一直和毫不张扬的爱。 《我与地坛》给予了我们警示—要勇敢面对挫折,珍惜亲情,正确对待人生,不要轻言放弃,要懂得理解,坚强等等,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又加深了理解。 【篇三】《喜福会》读书笔记600字 运的航行,控制不了剧情的发展; ”。君, 是的,母亲最后成为了一只天鹅,拥有了自己向往的生活,而那根仅留在箱底的天鹅毛,至死也没敢送给女儿,她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 当爱已无声的时候,我们还能错过什么?打个电话,送个平安,说声妈妈,我爱你! 【篇四】《西游记》读书笔记 本书作者是罗贯中,他为读者讲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个徒弟一路上的历尽艰险、斩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的故事。这,就是《四大名着》中的《西游记》。

(09年下)马基试卷AB及参考答案

(09年下)马基试卷AB及参考答案 发布时间:2010-03-10 浏览次数: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A卷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代码:__PTSS110054 _开课院系:___社会科学基础部____考试形式:开卷 姓名:学号:成绩: 一、辨析题(请先判断下列命题正确与否,再简单说明理由。每小题8分,共40分) 1. 真理是有用的,有用即真理。 2.“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3. 历史的发展最终会通过人民的意志表现出来。 4. 人的本质在于人自身。 5.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因此货币本身就是资本。

二、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来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关于一切历史的东西的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原理否定了。” 请分析一下这段话的内涵。

2. 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 简要分析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主要原因。

4.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 三、论述题(20分) 针对金融危机的产生以及中国的应对,联系马克思主义某些基本原理加以论述。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A卷参考答案 (答案仅供参考,鼓励学生有所发挥、有所见解。请各位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按教务处有关要求认真批改试卷和综合给分。) 一、辨析题(请先判断下列命题正确与否,再简单说明理由。每小题8分,共40分)

马基辨析、材料题题库完整

复习资料 辨析题部分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但商品经济并非就是市场经济。 正确。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发达商品经济的表现形式和现代形态。只有建立了统一市场和市场体系的商品经济才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市场化的商品经济。只有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才能成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经济关系货币化,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全面介入经济运行,才能形成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货币化的商品经济。只有在开放条件下,才能与世界经济接轨,把国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起来,形成现代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开放化的商品经济。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的变化就是价值变化的表现。 价值是价格的容和基础。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价值的变化必然引起价格的变化。但是,在现实的交换活动中,影响价格变化的不仅仅是价值的变化,还有供求关系、竞争、货币币值和政府政策等因素。 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的东西,却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尽管价格是价值既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 现实中,商品的市场价格常常与价值不符,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因商品价格虽然时升时降,但商品价格的变动总是以其价值为轴心。一般情况下,影响价格变动的最主要因素是商品的供求关系。同时,价格的变化会反过来调整和改变市场的供求关系,使得价格不断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另外,从较长时期和全社会来看,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偏离有正有负,可彼此抵消。因此总体上商品的价格与价值还是相等的。所以,现实中商品的市场价格常常与价值不符是必然的,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正是其表现形式之一。 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此观点错误。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同等的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

四十堂哲学公开课-读书笔记与心得20161020

四十堂哲学公开课20161020笔记 哲学的本质:引导我们像哲学家们那样思考、争论、论证和质疑。 怀疑式的追问、探索及论证是哲学的核心!也是探知我们内在与外在世界及未来的核心! 希波克拉底:人生短暂,艺术(医术)永存! 读这本书使我明晰与坚定了导引我人生现实与未来的这段话! RYD的座右铭——凡事皆有度!(事业、业绩、成长、共鸣、共振、共情、爱、视野、家庭、快乐、幸福、美好、体验、健康、读书、学习、团队、友谊、旅行、音乐、衣食住行!自由!智能化、激励、用心、甚至生与死!) 1 提问的人——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我们一直自以为懂,其实我们并不懂;生活的美与圆满绝对不是你看到的那些!苏格拉底的智慧来自于他不断提问与寻觅!他未著作,他被指控教唆雅典青年为非作歹反抗权威而被大陪审团投票毒杀,宁死不肯沉默,宁死不肯停下来思考事物真正本质,喝毒芹酒而去,柏拉图写《对话录》让他活了下来,柏拉图以之精神培养出了大不相同的亚里士多德!什么万万结什么蛋蛋,竟然各有独特魅力的大家精彩! 苏格拉底:我知之甚少,这就是我知道的一切! 2真正的幸福——亚里士多德 一燕不成夏是他的名言;感触:一人不成圆满家庭;一事不成圆满人生!一才(产)不成强国、强企、强区域; 幸福不是短暂的快乐!真正的幸福需要长时间的生活!苏格拉底、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是三代师承大师,前者是大演说家,中者优秀作家,后者兴趣于世间万物细节; 要知道猫是什么,你就必须观察真实的猫~ 人类的最佳生活就是运用人类理性的力量! 他的研究方法是调查、研究与清晰论证! 良好的行为模式就是美德,不良的行为模式则是恶德! 你是否幸福部分取决于好运气!培养正当的人品可以增加你获得幸福的机会! 3 我们一无所知——庇罗(怀疑论哲学家与师祖,未写过一本著作) 人们都一无所知——连这一点也不确定。 你不该相信被你认为真实的事物。你很可能犯错。 你可以质疑一切,怀疑一切! 最好的办法是一直保持开放的头脑!不执著,你便不会失望! 他认为:你若想快乐,就必须克制自己的欲望,别去关心事情的结果!如此一来,任何事情便不会影响你的头脑,儿那将是一种真正内心平静的状态! 4 学园之路——伊壁鸠鲁——如何面对死亡 死亡毫不可怕!时刻想到自己必死,会使人们更努力地更好活着! 消除人生中的痛苦,增加快乐,就会使人生更幸福!最佳的生活方式就是非常简朴地生活着,善待周围的人,置身于朋友当中,欲望很少很简单很容易得到满足,如此你便有了时间与精力去享受更有意义的东西! 他的墓志铭:我过去不存在;我存在过!我现在不存在了;我不介意! 美好的回忆能止住痛苦! 5 学会坚忍——埃皮克提图、西塞罗、塞内加——斯多葛派哲学观点重在心理调适 我们只应担心我们可以改变的事物;我们不必在意其他任何事物; 哪怕肉体北奴役,精神仍然可以试自由的!哪怕你拥有50亿元,你精神仍可能是贫困的! 我们既然无法改变此事,就不能让此事影响到我们!——集中营里那人; 我们的思想全由我们自己支配——埃皮克提图 不用试图去改变我们无法改变的事物,我们应最充分地利用好短暂的人生——西塞罗 问题不在于我们的人生何等短暂,而在于我们糟蹋了自己拥有的时光——塞内加 要最充分地利用好人生!努力去体验更多更有价值与更有意义的事情! 最富有成果的生活方式就是研习哲学!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塞内加 6 谁拉着我们的线?——奥古斯丁 上帝给了我们自由意志!上帝让我们选择,道德之恶是我们选择的结果!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大全(共6篇)

篇一:《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让教育充满爱 --读《爱的教育》 关庙小学高军建 最近一段时间,我认真地阅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 可以说,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 这也是一本永远不会过时的书。 它告诉我们:教育就是爱的别称,教育孩子就是爱孩子。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作为一名教育者,传播爱心,不仅仅是我们的一份责任,更是我们对学生、对社会的一份责任。 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爱是融融春风,即使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 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 让教育永远充满爱! 篇二:《爱的教育》读书笔记范文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范文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就总被我们忽略.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波,单是往书架上新置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咳嗽,药片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深深的爱.当我们陷入困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在身边,晚上不忘叮嘱一句:早点睡.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认识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爱的教育》(原文是cuore,翻译为心)是通过艾得蒙多·德·亚米契斯的儿子的日记改编的。这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以一个四年级男孩安利柯的眼光,讲述了从四年级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到第二年10月份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全书共100篇文章,包括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还包括亲人为他写的许多劝诫性的、具有启发意义的文章,以及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9则感人肺腑的每月故事。通过塑造一个个看似渺小,实则不凡的人物形象,在读者心中荡起一阵阵情感的波澜,使爱的美德永驻读者心中。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部流传世界各地的著作,它是以一个小孩的日记方式来写的,虽然每篇的篇幅不长,但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爱”,一个多么闪亮,多么令人钟爱的字眼。人们追求爱,也希望能拥有爱,爱能使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美好。我们要完全的拥有它,就必须去充实它,让我们携手,共创出人世间最美好的爱。 在这本书里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卖炭者与绅士》还有《义快的行为》这两节,第一节写了一个父亲对他儿子诺琵斯的爱,诺琵斯骂培谛的父亲是个“叫花子”,诺琵斯的父亲知道后,非要诺琵斯向培谛和他父亲道歉,虽然培谛的父亲一再拒绝,可诺琵斯的父亲还是坚持要让诺琵斯道歉,从这里可以知道,诺琵斯的父亲是一个多么正直的人啊,他用他的爱来熏陶他的儿子,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基)课本整理

§1:绪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1-3 二、产生和发展p4-13: (一)时代产物: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阶级实践基础 (二)马克思继承和创新 (三)实践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 (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崇高的社会理想 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理论与实际结合;把马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规律 §1.1: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p28 1)哲学的产生&意义——通过劳动分离人&自然;两大现象(物质&精神);两大活动(认识&改造世界) 2)其他思潮&马恩诞生 哲学基本问题(物质&意识;思维能否认识&正确认识存在) 3)对于基本问题的回答 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5)世界怎样存在(联系发展or孤立静止) 6)马哲的解答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p30 1)科学物质观、物质范畴、物质唯一特性 存在意识之外,可被意识反映 2)意识&物质(作用&反作用);意识发展阶段;社会实践(劳动)决定性作用意识内容客观,形式主观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p32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32 1)运动&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绝对的运动,相对的静止 3)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马哲之前的物质观 5)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p35 1)实践的基本特征 2)实践的具体形式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37 1)把握两大方面 实践分化&统一人&自然; 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找到根源,得到科学说 明 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在 三、客观规律性&主观能动性: (一)规律及客观性p40 事物发展中的偶然&必然;自然&社会规律 1)规律的特点——本质、必然、稳定 2)规律客观性——根本特点

政治学概论课堂笔记

第二讲政治的概念 一. 共和主义传统的政治概念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概念:1. 政治具有最高性:在亚里士多德时代,政治和其他领域是没有区分的,一切问题都是政治的问题;而在现代社会,分为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 2.政治具有公共性:各种权威有不同类型,政治家所治理的是自由人,主人所管辖的是奴隶。“政治中没有专制者的位置”。武力不是政治的解决方式。 3. 政治是理性言说;人性的特征是in-between,神兽之间,有朽与不朽之间。人最根本的追求就是正当性。 二. 现实主义的政治概念 韦伯认为德国的政治不成熟:1.经济取代政治:经济是普遍主义的,经济考虑的是利益问题,而政治在本质上关乎生存,政治是指争取分享权力或影响权力分配的努力,发生在国家之间; 2. 在考虑国家政策时怀抱理想主义,以信念替代责任; 3. 主要阶级鼠目寸光,没有担当领导国家重任的阶级,追求一些信念伦理,或是追求一己私利,靠政治为生还是以政治为业; 施密特论政治的概念:1.施密特对自由主义的批评:自由主义的根本误区是不懂什么是政治,在对待凡尔赛和约和处理德国内部事务中很幼稚; 2.理解政治的范畴:所有政治活动和政治动机所能归结成的具体划分便是朋友与敌人的划分。人类总有一些事情无法用说服与沟通的方法解决,必须诉诸暴力手段。施密特十分精彩地诠释了韦伯关于国家的定义“当各种冲突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需要国家介入”,政治最高形式是杀人; 3.处理国内政治:将政治问题转化为法律问题,良好的法律构建的政治体系能将大部分政治问题转化为法律问题,面对一些危机国家存在的例外状态主权者可以用法外的权力保卫法; 4.处理国际政治:政治的问题体现为主权的问题,政治的本质是生存问题,不受国际法和国际规范的约束以争取国家的生存。

六年级读书笔记100字【六篇】.doc

六年级读书笔记100字【六篇】 【篇一】《小鹿斑比》有感 今天我和妈妈读了《小鹿斑比》中的四段故事,故事讲得是小鹿斑比慢慢的长大了,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他认识了美丽的花蝴蝶,还见识了齐心协力的蚂蚁。斑比一天天地长大,不断学会新的本领,斑比要学会自己独立的生活。 我从斑比的身上学到一些东西,我也像斑比一样一天天长大,每天要学习新知识,丰富自己,将来也要自己独立生活。 【篇二】《种金子》读书笔记100字 今天我看了种金子,我觉得大富翁不要那么小气,因为每个人都要相亲相爱、互相帮忙,才会有好报。虽然阿凡提帮助了穷人,但是他的方法不对,我们不应该学习。阿凡提捉弄了富翁,富翁也得到教训,所以做人不要太贪心,也不要太小气,有能力就应该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篇三】草房子的读书笔记100字 过不一会,就下起晚雨来。窗外就是河。桑桑坐在窗口,一边继续吃烀藕,一边朝窗外望着。岸边有根电线杆,电线杆上有盏灯。桑桑看到了灯光下的雨丝,斜斜地落到了河里,并看到了被灯光照着的那一小片水面上,让雨水打出来的一个个半明半暗的小水泡泡。他好像在吃藕,但吃了半天,那段藕还是那段藕。文中的雨丝,就像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哀愁。一个个水泡就像堵在胸口的心事。桑桑似乎从父亲的表现中看出了什么,他在思索,因此,吃了半天,那段藕还是那段藕.

【篇四】《安徒生童话》读书笔记_100字 她的希望破灭了,但是她并没有把刀子刺进王子的身体,而是把刀子投入了大海中。小美人鱼化成了泡沫。这个故事打动了成千上万读者的心,也深深地打动了我 读完了这本童话书,我明白了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我们都要和小美人鱼一样,做一个善良、宽容的人。 【篇五】狼牙山五壮士读书笔记100字 当五星红旗在中国上空冉冉升起的时候,当全国人民为申奥成功欢喜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在中国近代,曾经有过一个噩梦。那是一段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也是一段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历史。 当我学完《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我觉得狼牙山五壮士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連击队主力,他们跑到了狼牙山顶峰和敌人拼个你死我活,他们的子弹打没了,班长马宝玉说:“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坚硬的石头像敌人砸去,敌人纷纷滚落山崖。最后五壮士胜利完成了任务,夺过敌人的抢砸碎了才昂首挺胸从悬崖上跳了下去。 五壮士是多么的勇敢啊!他们在危机时刻,把生的机会留给别人,而把死亡留给自己。他们是多么的勇敢啊!他们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篇六】稻草人读书笔记100字 在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稻草人》。 稻草人这本书里有叶圣陶老人写的许许多多的故事,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故事我都喜欢看。但我最喜欢看的故事还是这本书的名字稻草人。 这篇童话讲的是:一个扎在田里稻草人,心地善良。在一个漆黑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