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用形象跨越台阶

用形象跨越台阶

用形象跨越台阶
用形象跨越台阶

构建形象物理课堂跨越初高中台阶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运动规律等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特别是高中阶段的物理具有高度概括性和严密逻辑性。然而,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学习,面临着学习环境、身心状态、教材内容、学习方法的变化。学习物理这门学科,要求他们必须从物理学的思维方法上,进入到高中物理的学习中,这对高一学生来说,是不适应的,是有台阶的。有关调查统计结果显示:80%的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时都很喜欢物理学科,但一学期结束后,有60%的学生对物理保持着原有的热忱,一学年结束后,就只剩40%的学生对物理保持着较高的热忱。一些学生觉得学习物理的压力太大、学不好,所以选择放弃。可见,在不违背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适度降低物理学习的难度,迫在眉睫,用形象的语言、比喻、模型、生活经历等与抽象的物理知识类比,可以适度降低学习的难度,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具体化,将复杂的物理规律简单化,使学生摆脱无所适从、望而却步的状态,减少物理学习的困难。

下面先谈谈学生面对的台阶,而后再谈谈一些个人的做法。

台阶一、从思维方法上,要求学生从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必须完成认识的一大飞跃。例如,初中研究直线运动问题,仅了解匀速直线运动,掌握有关速度的初步概念。而进入高中后,要对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等全面的定向研究,这是横在高一学生面前突起的台阶,跨不过它,高中物理将很难过关。

台阶二、从能力要求上,应培养的能力有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运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在初中,物理规律大部分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在高中,如牛顿运动定律则要经过推理得出,而且在处理问题过程中要较多的运用推理和判断。因此,科学思维能力提不高就学不好高中物理。初中阶段以常识性介绍、说明为主要学习内容,对数学的工具的应用只是简单的触及。进入高一,在学习和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时,就体现了数学能力的培养和要求。学生要善于把数学知识运用于计算合力、分力的大小和方向,这对高一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台阶。

一、用生动形象的故事跨越抽象的概念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学的基础,掌握物理概念是开始理性认识的第一步,是进一步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只有在掌握了物理概念的前提下,才能理解物理现象,掌握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所以,物理概念的准确建立,是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重要环节,是提高物理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用“形象”的宏观模型、生活经历作比,可以加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跨越好初高中的台阶。

如速度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之分,但一般习惯上或日常生活中都不会说这是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这就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在碰到实际情况时经常弄不清是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具体情况下速度的具体意义,我们不妨引入下面的趣闻轶事。一位女士因驾车超速被警察拦住,警察对她说:“太太,你刚才的车速是70公里每小时!”女士反驳说:“不可能,我才开了7分钟,还不到一小时,怎么可能走了70公里呢?”“太太,我的意思是说,如果你继续像刚才那样开车,在下一个小时您将驶过70公里”,警察解释说。这位女士不屑一顾地说:“这也是不可能的,我只要再行驶10公里就到家了,根本不需要再开70公里的路程。”

在听完这一故事后,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纷纷说这位女士胡搅蛮缠,混淆了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是否超速的标准是瞬时速度而不是平均速度。老师趁势说了一句:“同学们受过高中物理教育,果然跟这位驾驶员不一样”。学生听完后哄堂大笑,当然这故事也留在大家记忆深处。很少有学生再弄不明白那时那景中所说的速度是平均速度还是瞬时

速度了。

可见,形象的模型、小故事等都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与实际生活相差甚远的知识,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是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

二、用形象的比喻理解因果逻辑关系。

因果关系是客观世界中一种普遍的、本质的关系。在物理教学中,深入揭示物理事物、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及物理问题中的因果关系,即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灵活运用它们解决问题,也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光的反射定律最后一句话,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学生往往不注意因果关系,把它说成“入射角等与反射角”。为了纠正这种错误,本人举了一个例子:你只能说“我长得像我爸爸”,而不应该说成“我爸爸长得像我”,因为先有你爸爸才有你的,学生听完后会心的笑了。

再如讲到功和能的关系时,提出了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很多学生因此把功和能等价起来,认为物体做了多少功,就意味着物体具有多少能量,为了让学生理解“做功的物体一定具有能量,而有能量的物体不一定做功”,本人将功和能的关系比喻成有钱和花钱的关系,学生很容易理解,“花钱的人一定有钱,而有钱的人不一定花钱。”

可见,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可使学生在比喻中受到启发,激活学生的灵感,使他们有一种“茅塞顿开,恍然大悟”的感受,使他们在微笑中寻找答案,在点头中悟出真谛,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三、用形象的事例突破重难点知识

衡量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物理知识,就是要看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如何带领学生突破物理学习中的重难点,使学生真正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物理中有许多概念意义相近,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具有不同的本质属性。有的学生对它们意义理解不透、区分不清,加上头脑中没有完整的物理情景,容易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简单化,导致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似是而非,记忆模棱两可,为后期的学习埋下隐患。

如加速度a是运动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对速度和加速度很容易混淆。两者都是描述物体运动的物理量,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而加速度描述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即速度的变化率。其中,学生对“加速度逐渐减小,速度逐渐增大”难以理解,觉得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跨越这一台阶,我们可以用下面的事例,使之形象化直观化。如加速度和速度跟存钱相比,把每月存钱数比喻为加速度,存钱的累计数比喻为速度,假设第一月存钱1000元,第二月存钱900元,第三月存钱800元,尽管存钱数在减少,但存款总量在不断增加,即“加速度逐渐减小,速度逐渐增大”,学生一听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一个疑难重症就这样被化解了。学生终于明白了,速度大小与加速度大小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加速度减小,速度可以增大,反之亦然。

总之,形象的作比可以弥补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不足;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认识形象化、具体化,不仅可以准确描述知识的内在本质,也降低了教学难度,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一种言传意会的效果。

在物理教学中,在不失科学性的前提下,用形象的语言、比喻、模型、生活经验等来说明抽象的物理概念、复杂的物理原理,可以将事物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具体、浅显,从而帮助学生克服认识理解中的困难,最大限地揭示自然界客观事物的本质。只要我们根据具体情况,做到“形”之有理、“形”之有物、“形”之有据,就可以使讲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师生间的隔阂、融洽师生间的关系,最终让学生排除心理上的障碍,激发学习兴趣,跨越学习上的台阶。

孔子对仁的论述

孔子对仁的论述 一、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二、“仁”的价值内涵。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三、“仁”的表现方式。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四、“仁”的实践价值。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

教师的几个层次与境界

教师的几个层次与境界 1.教师的含义 关于教师的含义,在古代,以韩愈在《师说》中的表述为代表,即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在近现代,教师特指专门学科的讲授者,而前苏联的加里宁认为,教师就是有威望的、明智的、对人们有巨大影响的人。 针对教师的这些刻画和描述,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的职业内涵。 2.教师的专业特点 一般地,教师的工作具有如下特点: 教师的工作完全是为了学生,教师的工作需要专业知识、专业经验、专业判断,教师必须经过长期的培训、严格的资格考核,教师的工作需要有充裕的专业自主空间,教师的工作必须有足够的监察与纪律,教师的社会地位在于教师的不断学习。 3.教师劳动的特点 首先是复杂性,即教师劳动的目的和任务,与教师劳动的对象-学生,是复杂的,劳动方式和影响因素也是复杂的。 其次是创造性,具体先在:需要对不同对象的因材施教,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处理,对教学原则和方法的遵循与运用。 第三是示范性,即身教胜于严教。 最后是长期性,具体表现在人才培养的周期长,教师劳动成果显效时间长,劳动成果的效用十分长久。 4.教师的知识 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两方面:一是关于理论方面的知识,即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二是关于实践的知识,即,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包括案例知识(学科教学的特殊案例、个别经验)与策略知识(运用原理于案例的策略,核心是反思)。除此之外,条件性知识与底部宽厚的文化知识,也构成教师知识结构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教师成长的关键在于,将外在的理论知识通过自己的反思转化为自己自觉的教学行为。就教师知识的积累和发展来说,需要细于留心,善于积累,乐于交流,勤于反思。 5.现代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 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现代中小学教师,其专业能力应该包含教师的教育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反思能力和教师的科研能力(如上图所示)。 6.教师人格的三境界 (1)经师——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经师是指教师就像传道士一样,严肃、严格、严谨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做一位不误人子弟的合格教师。(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 (2)能师——具有教育智慧的专家型、研究型教师,有深厚的专业功底、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出色的教学效果,对教育教学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3)人师——教师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人师以自身独特、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塑造学生人格,以自己的德、才、情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终生受益的影响和感化。该境界是教师完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享受境界。 7.教师的几个层次 有学者认为,教师分为若干个层次:大教师,好教师,教书匠,以教谋生者,与因教

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一、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是一个较浅易的思维过程,但考虑问题的时候需要注意几个细节: 1、凡是文中涉及的人物描写方法都要考虑到,重点是分析主要的描写方法。 2、要关注人物描写时能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词。 3、关注具有双关意义或较含蓄 (具有深层含义 )的描写词语。 二、通过情节、环境补充人物性格 小说的三要素包括人物、情节和环境,但这三者之间实际上不是并列的,从某个角度而言,情节与环境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它们对人物性格的补充作用有时候会体现得相当重要。 自然环境描写除了推动情节发展这一作用之外,其他作用都是围绕人物展开的,它们包括:烘托人物心理活动,烘托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故事情节在塑造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需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简而言之,就是我们要看清通过事件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三、通过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应该是人物性格与其身份地位的综合。人物性格的分析为人物形象的分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就如同要造一幢楼房,结构上的大多数建材都已具备,就只等着将这些材料组合在一起了。 从表达上而言,人物形象用如下的方式概括:××是一个 (人物性格 )的(人物身份地位、性质、评价等 )形象。概括时,如果能够确定人物身份的,则以“工人” 、“农民” 、“小市民” 、“手工业者”??概括。 四、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在于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这里的“社会矛盾” 与“现实生活”就是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 因此,每一个形象的塑造都是有其目的的,分析时如果能抓住人物形象,把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目的揭示出来,就能顺利达到分析主题思想的目的。

论孔子思想的存在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论孔子思想的存在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儒家思想今天遇到了无比强劲的敌手,这就是由西方工业文明引起的西方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必将带来一定程度和范围的西方化,孔子的思想,还有其存在依据吗?我认为,孔子对社会对人生的一些根本问题的思索是不会过时的,而他一生的经历及其精神境界,作为人的生存,也具有典型意义。 卡西尔说:语言与存在同一。那么我们只要看看这些词汇吧:仁爱、礼节、天命、中庸等这些都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不可想象,如果他们有朝一日从人类的生存中消失那将是怎样的后果? 孔子的一生,遇到了重重困难和磨难,贫穷恓惶,理想没有实现,那是一个十分沉重凄婉的悲剧。但是,孔子建立了一个阔大的精神境界,创立了一套与现实抗衡的学说,视富贵若浮云,过着一种不忧不惧、坦荡荡乐陶陶的生活,把悲剧变成了正剧。人生多艰,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每个人面对这一事实的时候,难道不能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吗? 孔子强调个体人格的修养,这是让人自己受用自己生命价值的学说。人自己精神生活的质量就是他的精神本身的质量,因此,不息地充实自己,追求自我完善,以内在的质量屹立于人世,他才能有种自满、自足的感觉,才能不为各种物欲的追逐、成败的计较、名利的诱惑所压倒,才能有一份宽松泰和、博大包容的心境,真正享受人生!但是,孔子的学说,决不至于独善其身的心性修养。个人修养的目的在兼善天下,即努力改造社会、造福人群。这是孔子真正伟大的地方。他的学说的根本——仁,即是爱人,即是人道。爱人或人道,就是使人都好起来,使人人生活得好,尤其是使人人都受到教育。总之是把自身一己的人道修养推广开来,在每个人身上加以实现,使每个人都得到提高和升华,造成一个君子国,造成一个以人道为根本原则的大同世界! 孔子的思想、观点是很丰富的,但贯串于他一生的精神却很简单,一是知天命,一是弘毅。这两点,支撑着“任重道远”四个大字。极伟大的任务,极沉重的担子,极高远的目标,困难、挫折,甚至终身奋斗毫无结果,都是可能的,没有知天命的精神,生出许多一己的主观妄求,在不合理的事面前表现出不可理解和天真的愤激,甚至为忧烦、悲观、荒诞感所压倒,等等,这样的心理首先失却了宽和健康,还能有什么作为呢?在这里我理解的知天命即上天命我来做这件事和上天注定我命运多舛两方面。所以有志向和真正干事的人,一定要懂得孔子知天命的正确涵义和积极精神。 命这个字眼儿很通俗也很高深。大别起来,人们对命的理解有两种,一种认为,命是先天注定,无法改变的,所谓“命里只有八合米,走遍天下不满升”,就是老百姓对命运观的极好概括。另一种认为,命是非人力可以改变的某种事实,比如某种外在的机遇,或是自己内在性格的偏长偏短,它们常常决定人的生活道路。比如仕途,前几年有一句话:“德才兼备加一碰。”这一碰特别重要。所以重要,就是你是否逢着了某种机会有决定意义。因为这两种不同的理解,就产生了两种“知名”的态度。持前一种理解的人生活态度消极,认为世事一无可为,“听天由命”;他们还很迷信,抽签算卦,奉算命先生为“铁嘴”,说他们某年有“水凶”,他们就不敢在沟渠边走,说他们某年不宜早出门,他们就日上三竿后离家。持后一种理解的人也认识到人生的无可奈何处,但却并不消极,更不迷信。拿孔子自己来说,他一生克己复礼,游列国,说诸国,但它的政治抱负和主张,却根本无法实现。所以他们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尽了一切努力,而又归之于命。 严格说来,只有后一种“知名”才真正是人生智慧,而且是很高境界的人生智慧。国家元首、亿万富翁,以至村民百姓,芸芸众生,无论地位高低,能力大小,总有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总有些无法做到的事情,总有够不着的、达不到的、无可奈何的,一句话,总有限定,总有失败,总有不如意。怎么办?在尽了一切努力之后,就是平静安然地接受那必然到来的

教育的最高境界:灵魂教育

教育的最高境界:灵魂教育 教育,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学习,更重要是对生命的尊重。一位美国教师在中国某医学院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位男士在海边散步,注意到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被困的小鱼尽管近在海边,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然而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小鱼就会干涸而死。 这位男士突然发现海边有一个小男孩不停地从浅水洼里捡起小鱼,扔回大海。 男士禁不住走过去:“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回地回答。 “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还大海。

其实,这个故事恰好对应了泰戈尔老人的一句话: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 因此,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美好的“善根”,也就是让学生拥有“这条鱼在乎”的美丽心境。 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教师来到学校,他就会交给那位教师一封信。信中写道:亲爱的老师,我亲眼看到人类不应该见到的情景: 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 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 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 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有人性的人。 只有使我们的孩子在成长为有人性的人的情况下,读写算 的能力才有价值。 很显然,人类有兽性的一面和天使的一面。教育者的目的是使人的灵魂得到锻炼,克服兽性而转化向天使的一面。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单纯的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这是教育久远而宏大的终极旨趣。否则,你拥有的知识愈多,对人类,对生命的危害愈大。 在这方面的教训太沉痛了: 李政道博士的一位弟子卢刚,因论文奖落选,嫉恨、失望 困绕着的他,竟然开枪打死了4位太空物理学家,继而仇 杀了自己的获奖同学。 河南宣化一位16岁少年刘某因与女友吵架,竟然丧心病狂 地开着轿车朝行人一路碾轧,致使2死13伤。 时下,我们的学校教育往往忽略了学生基本人格、基本道德、基本情感的养成,以致于有些学生对生命、对世事愈来愈冷淡、冷漠甚至冷酷。 所以,一位日本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们要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 这种情怀就是在乎沙滩上每一条小鱼的生命的男骇所拥有 的情怀。

阅读理解技巧之分析人物形象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之分析人物形象 一、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 1.从人物的正面描写入手 所谓正面描写即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神态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 1.1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 人物行动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心理,体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或品质。 记叙文阅读中,大多依据人物的事件来分析人物性格及品质。所以,在概括人物形象时,大家要紧紧抓住事件,从中体会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及品质。 1.2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 它的作用不只在于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特征,而是为了以“形”来传“神”,因此分析人物外貌可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 注意区分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前者刻画人的长相和衣着等,是一种先天的和经常性的状态;后者是指某一具体情境下人物的神情状态。 1.3心理描写 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有时描写了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同时也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2.从人物的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入手 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耍人物的性格特征。 3.从人物的细节描写入手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场面、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 分析细节描写,首先要注意细节的真实性,要经得起推敲;其次看是否具有典型意义,看其是否经过精心选择,巧妙安排。 4.从对比、抑扬结合等写作手法入手 不同人物形象的対比,人物自身不同言行、境遇的对比,多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态度对比等,都能有力地揭示人物性格。 二、做题步骤和思路 1.人物形象分析一般可按以下四步进行步骤一:找出描写或评价人物的语 句。步骤二:概括文章人物形象特点。 步骤三:品味相关语句的艺术手法(修辞或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及作

执行力的三种境界和三个层次

执行力一直以来是企业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无论是国际大公司还是国内民营企业,无论是生产型企业或是服务型企业。在企业界,我们时常通过报刊媒体可以了解到很多企业宏伟的蓝图、激奋的愿景、庞大的规划、创新的思路最终没能很好地得以实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该企业的组织执行力出现重大偏差。因此,一个企业是否能够持续稳健发展离不开高效的组织执行力。 而做为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其所具备的执行力境界、其所创导或引导的执行力组织氛围直接关乎所在企业的长远发展,甚至可以讲起到生死攸关的关键作用。因为中高层管理者在组织架构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功能,具有中流砥柱般的存在价值,其能否很好的领悟领会公司领导者的战略意图,并转化和分解成阶段性工作任务和目标,最后有效组织实施达成,就是其执行力强弱好坏的最终表现。 执行力的三种境界 做为中高层管理人员,其所具备的执行力应有三种境界,分别是“做正确的事情”、“把事情做正确”、“把事情做圆满”。每一种境界都需要中高层管理人员应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管理能力以及见识、经验等来支撑,而且要求越来越高,相对应的就是对企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如果中高层管理人员执行力的境界不高或不好,直接结果就是劳命伤财耽误时间,从而给企业发展带来阻碍,甚至危机。 首先,做正确的事情。这是中高层管理人员执行力最基本的要求,也是首要达到的境界。做正确的事情,就是要求在开始做时,工作的方向导向就把握得很到位,做出来的工作规划计划没有偏差和失误,否则就会造成差之毫厘,缪之千里,后面做得再正确也是徒劳,反而损害更大。举个简单比方:本来要去北京,结果我等却往广州方向前往,这是南辕北辙;其实经费有限制,我等却谋划头等舱机票,这是异想天开;近期正遇高铁瘫痪,我等按之前惯例执意选择高铁出行,这叫自以为是,都属于没有做正确的事情。 因此,做为中高管理人员,做正确的事情就需要认真研究分析公司领导者的战略构想和意图,把握其中的重点和要点,并根据现实条件和状况,结合现有的资源和能力,拟定出可行性方案和计划。 其次,把事情做正确。这是中高管理人员执行力的第二个境界,也是最容易出现各种各样问题的阶段。把事情做正确,就是按照既定的工作计划和方案,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的组织实施,逐一实现各个阶段性任务和目标。举个简单比方:要去北京到中央电视台上节目,我等也拟定出可行性出行计划,可是一出门就有人走失找不见、到了北京只会人家听不懂的宁波话、迷路却找不见也买不到北京地图、路上分开打几辆的士人员又走散、不断有人要找厕所耽误很多时间、背包被偷没了通讯工具、开销出现超支……结果就是没把事做好,错过节目录制时间,无功而返。 因此,做为中高管理人员,把事情做正确需要在既定的工作规划基础上,进行人员的组织分工、必需的训练和宣导、必备资源的整合和备选、阶段性回顾和总结、因地制宜进行优化调整、必要的评估和奖惩等。 第三,把事情做圆满。这是中高管理人员执行力的最高境界,也是任何企业都最期望和需要的,同时也是要求最高。把事情做圆满,简而言之就是自动自发、没有任何借口、善始善终,能够基于现实的状况和条件,灵活整合和运用现有的资源,把现有的能力发挥至极致,锁定目标,不达目标誓不罢休。如同电影《斯巴达300勇士》:影片中展现最深刻的就是强大的执行力,国王列奥尼达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命令希腊联军的主力迅速撤退,以保存实力。自己亲率300名斯巴达士兵面对潮水般汹涌而至的50万强大的波斯敌人奋勇迎战,一不恐惧、二不怯战,在不成功则成仁的精神感召下,他们用长矛猛刺,把长矛都折断了,又拔出佩剑劈砍,把佩剑都砍断了,斯巴达的勇士们杀退了敌人四次猛烈的进攻,最后斯巴达300勇士全部壮烈牺牲,用鲜血唤醒了世人,并将此精神永传后世。柳传志称联想为“斯巴达方阵”,王石称“万科要成

浅谈孔子的主要思想及核心

浅谈孔子的主要思想及核心 10级汉英1班李婷学号:101301054089 Abstract: Confucianism is the mainstream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 including a lot of great thoughts , “benevolence” is the core of Confucianism among them , occupying the center position . “ The ritual”and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are also very important part in Confucius’s thought. “benevolence”and them constitute the great thought system of Confucius’s . Key words: Confucianism benevolence the ritual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摘要: 孔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中包含了许多伟大的精神,其中“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占据着中心的统治地位,而“礼”;“中庸”等思想则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仁”共同构成了伟大的孔子的思想体系。 关键词:孔子思想礼中庸仁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人。孔子的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孔子的思想影响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孔子思想中的“礼”与“乐” 孔子思想形成的具体来源相当复杂,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和当时社会中逐渐形成的。从他所处的战争频繁和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可以

提升教师的教育境界

提升教师的教育境界-《教学的道德尺度》简介 内容简介 《教师教育力译丛·提升教师的教育境界:教学的道德尺度》是一本富有思想的著作。美国著名教育理论家与教育改革的引领者约翰I.古德莱德携手美国众多资深教育专家,就学校教学中的道德这个看似老套的话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试图完善学校教育与教学中的道德基础和道德举措。全书从道德与伦理的角度,对学校教学中的专业主义进行了重新定义,论述了美国公立教育的作用与功能、教师在民主社会中承担的道德角色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内在的道德伦理关系。书中提出的教师专业化、自由诚信原则、公立学校的道德责任、专业问责、行业道德准则等理念,对当代学校教育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 在思考学生到底要学习什么以及怎样学习之时,学校教师及教育管理者们研读一下本书,从道德角度来进行探索,或许会豁然开朗! 《教师教育力译丛·提升教师的教育境界:教学的道德尺度》被美国教育研究协会评论家甄选小组评为教育研究领域的杰出著作。 编辑推荐 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理论家与教育改革的引领者约翰I.古德莱德(John I.Goodlad)就关注到了学校教育的道德问题。他携手美国众多资深教育专家,基于对美国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状况及其在教育中遇到的道德问题进行反思与研究,编撰了本书——《提升教师的教育境界:教学的道德尺度》(作者约翰I.古德莱德、罗杰·索德、肯尼思A.斯罗特尼克)。书中反复提到“教学是一种道德活动”,“教师是道德教育者”,“教师要成为具有反思能力的道德行为者”,“学校是道德学习共同体”。这些理念也许算不上新颖,但足够让当下许多教育工作者感到震撼。 目录 序言 第1部分教学作为专业化职业的属性与责任 第1章学校中的教学职业 第2章论教师职业专业化 第3章教师专业化的限度 第4章关于教学作为专业化职业的道德思考 第2部分教育的道德使命及其对教学行业的影响 第5章公立学校的道德责任 第6章教师的法律责任与道德责任 第7章责任、信任与行业道德准则 第8章教师与学生:课堂中的道德交流 第9章学校——符合道德规范的学习共同体 第10章社会、学校教育、教学以及教师职前教育 书摘

分析人物形象精选.

记叙文人物形象分析之 ——《社戏》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课本中典型人物形象;结合近几年中考及期末考试,总结人物分析试题的答题 方法并实际运用。 2、分析《社戏》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1、总结人物分析试题的答题方法。 2、分析《社戏》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1、中考及期末考试人物形象分析常见题型: ①结合具体情节概括分析人物形象。②结合人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2、方法总结: 题型一:概括人物形象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表述形式:________特点(1分)+具体______________(1分) 注意:①标清序号、增加条理;②多角度、忌重复;③理清情节、简明概括 题型二:结合人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1)常见的人物描写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述形式:________方法+__________特征 概括人物形象常用语言:善良、有爱心、助人为乐、尊重他人、勤劳、能干、勤奋刻苦、宽容隐忍、谦虚、刚强、知恩图报、关爱(儿女学生)、教育有方、严格、贪婪、自私、势利、虚伪、虚荣、见风使舵 3、《社戏》人物形象分析 (1)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双喜的言行,谈谈双喜是怎样的孩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谈谈六一公公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阿发的言行,谈谈阿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家庭作业:1.复习巩固人物形象分析方法。 2.完成阅读练习。 四、学后反思: 课堂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存在的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孔子的文学思想

论孔子的文学思想 摘要:孔子不仅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重要奠基者。孔子的文学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古往今来无出其右。以往学者多是了解研究孔子政治哲学思想, 对他的文学思想的研究有所忽略。我将从孔子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文学批评的原则与标准、文学与道德修养并重、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相协调四个方面,对孔子的文学思想进行解读,稍作介绍。 关键词:孔子;文学思想;现实主义;文学批评 一、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纵观我国二千多年的文学史长河,出现过浪漫主义等诸多流派,但现实主义却是这条长河中首尾贯通的主流.《诗经》虽在文学创作方面开了中国古代文学现实主义的先河, 然而一部诗集只能成为创作的楷模而已, 而为现实主义古典文论奠定基础并对些一理论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的算是孔子的文学思想。 (一)文学具有实用性 文学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学实用于政治;孔子认为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不仅密切而且非常直接。他认为从事政务的人员必须具有相当的文学修养,就是要“诵诗三百”。不然等做了官再学习,势必走弯路。他说: “先进于礼乐, 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 他选用人才的态度很鲜明,宁选择先具备文学修养的常人, 也不录用做了官再学习文学的卿大夫子弟。因为没有必要的文学修养, 就不具备从政的起码的能力和资

格。其次,从政者必须把所具有的文学修养灵活地卓见成效地用于政务的处理, 就是授之以政而达,使于四方而能专对。不然,“虽多, 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孔子聚徒讲学,也正是为了培养从政的人才。对于那些善于把文学修养运用于政务并取得政绩的学生, 孔子总给予热情的鼓励。他夸奖子贡为宗庙里盛黍樱的瑚琏,赞扬子路“片言可以折狱”, 甚至把侄女嫁给了“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的南宫适。二是文学实用于风化;天下之所以动荡,社会之所以昏暗, 孔子认为根源在于“礼崩乐坏”, “知德者鲜矣”。(《论语、卫灵公》) 他充分认识到文学在改革世风中所具有的巨大作用。他说: “博学于文, 约之以孔, 亦可以弗畔矣夫!”( 《论语、颜渊》) 不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 言行便不切仁义之道, 世风便恶浊不堪。孔子的这一认识, 早已为古今史实所证明。只有能动地发挥文学的“兴”“观”“群”“怨”的积极功用, 社会的风气才得以淳厚, 人民的精神才归于文明。三是文学实用于教育;孔子兴办教育, 意在培养以仁义治国的人才, 不断扩大宣传和推行“忠恕”之道的队伍。由于认识到文学对培养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所以除了直接向学生教授政治之外, 孔子把文学作为重要课程。 (二)文学具有现实性 《论语、述而》云:“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主张以“仁”治天下, 反对依恃暴力。认为以力治国,百姓慑于严刑峻法,仅能短期内不犯法,却没有廉耻之心;而以“德”、“礼”治国, 百姓便“有耻且格”了。文学必须紧紧围绕现实社会中各类重大问题进行反映。脱离

阅读人物形象分析方法

中考阅读:辨析多种表达方式,分析人物形象 (一)表达方式:常见的表达方式共有五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方式,而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起辅助作用。 1叙述是一般的交代,把人物的概貌、事件的过程、场景的全貌条理清楚地陈述出来; 2描写是对人物、事件、环境作绘声绘色、细致入微地刻画,使之形象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常用的描写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人物描写,也有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描写也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分; 3议论是作者对所写人物、事件的认识、评价。 4抒情是作者对人物、事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和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思想感情。 5记叙文中有时也用说明但很少,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等特征。 以上表达方式各有特点,但在记叙文中,它们又往往是综合使用、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在文章中各自起着自己独有的作用。叙述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起决定作用;描写起渲染气氛、塑造形象、增添文采的作用。议论在记叙文中往往起到锦上添花、画龙点睛提示主题的作用;段与段之间的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抒情可以使文章感情表达更加充分,更能感染读者,引起读者共鸣。 1.指出下列各句所用表达方式。 (1)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2)南阳为古宛县,位于河南省南部,因其地理形势及所处位置,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 (3)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 (4)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 (5)这时渔翁站起身伸出竹篙,挑上鱼鹰,一捏它的长脖子,那鱼便被吐进竹篓里去。()(6)为什么要改名呢?就让这极美的江山,永久刻下千百年来我们人民艰难苦恨的生活记录吧,这是值得深思的。() 2.下列这段文字中,有叙述,也有议论,请指出哪些句子属于叙述,哪些句子属于议论。 ①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②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③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④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⑤这位先生明明是探察外界却误认为探讨自己。 属于议论:__________________ 属于记叙:__________________ (二)怎样分析人物的形象呢? 一、从品析人物的正面描写,尤其是细节描写入手。 人物描写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其中,外貌描写不仅能勾画出人物的外部面貌、衣着打扮,也能以“形”传“神”,反映人物的身份地位、生活处境、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人物的言行最能体现人物鲜明的性格,而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描写更能揭示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多维的性格;人物的心理描写能真实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神态是人物内心变化的面部表现,把握神态描写便于理解人物思想情感的变化。总之,人物描写能显示人物的身份、处境、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分析人物形象必须结合人物描写进行,尤其要善于捕捉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中的关键词句进行。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主题. 例如:朱志清的<背影>一文中,通过写父亲带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走路蹒跚,为远 行的儿子爬铁道买橘子,表现出父亲在连遭遇不幸的情况下,还时时牵挂着儿子,更表现出父爱之深沉. 二、从分析侧面描写的作用入手。 侧面描写又称间接描写,主要是通过对与特定人物相关的其他人、事、物、景的描写,来烘托、渲染特定人物形象,间接表现特定人物的思想、精神面貌和心理、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例如,记叙文常通过描述旁观者的述评、态度和反应来衬托主人公的形象,也常用自然环境描写来以景衬情、暗示人物命运。 三、结合对比、抑扬结合等写作手法来分析。 不同人物形象的对比,人物自身不同言行、境遇的对比,多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态度对比等,都能有力地揭示人物性格。如一篇《最美的善举》的记叙文就运用了对比和欲扬先抑的写法,生动刻画了“络腮胡子”看似外表粗俗、大大咧咧,实则细心善良、扶危济困的形象。 四、结合具体事例,按人物成长的不同阶段来分析。 写人离不开记事,人物形象因事迹而丰满。另外,分析人物形象还要有动态的眼光。年龄、生活状况、命运际遇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人物人生观或价值观的改变,进一步影响到人物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质、性格特征的变化,所以分析这样的人物形象要依阶段进行。

人物形象分析方法

人物形象分析 【学习目标】 一、掌握中考记叙文阅读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 二、熟悉中考记叙文小说人物形象题答题模式 【教学重难点】 如何理解、分析中考记叙文人物形象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明星图片导入人物形象的分析 二、导入复习内容: 通过九年级学习的几篇小说:《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导入课堂复习——小说阅读之分析人物形象 三、小说相关知识回顾 1.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所以构成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2.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有: 肖像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四、了解考点及常考题型:

1.“人物形象分析”考点概要: 1)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并概括人物性格。 2)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或精神品质。 3)对精彩字、词、句进行赏析,说说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4)通过具体的人物描写,揣摩人物心理。 2.常见的提问方式: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人物具有哪些性格特征。 2)对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评价。(×××是一个怎样的人?) 3)文章(画线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4)文中的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揭示了人物的什么性格(心理)? 5)根据语言环境,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 五、展示经典人物描写语段,指出描写人物的方法及作用: 语段一: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项带银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 语段二: 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有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只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两个语段各自用到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描写了什么样的人物性格

论孔子

学本一班20090513895 罗露 论孔子 孔子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是大变革时代社会矛盾的反映。从他对社会变革的态度来看,他属于奴隶主阶级的改良派,在政治上偏于保守,但在教育上却倾向革新。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建树了丰功伟绩。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一些首创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孔子奋发求知,力学成才,博通多能,一面为师,一面继续学习,向一切有知识的人学习,还利用机会出去游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说,创立了儒家学派。中国自古就重视教育,孔子也继承了重教的优良传统,并进一步在理论上加以发展。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认为先要抓好经济建设以建立物质基础,之后再抓教育建设,国家才会走上富强康乐之路。在政治上他主张实行利民的德政,强调以教育作为施政的手段,宣扬忠君孝亲、奉公守礼,加强感化性的礼教。孔子首次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从“习相远”的观点出发,他认为人的生活环境应受到重视,一方面强调居住环境的选择,另一方面强调社会交往的选择,主张“就有道而正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孔子人性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他把人性分为三等:上智、中人、下愚,这是不科学的,是他人性论的一个缺憾。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作为办学方针,这一方针对孔家私学的教育对象作了原则性的规定,指导着他的教育实践活动。“有教无类”本意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实行这一方针满足了平民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是历史性的进步。孔子对于贵族统治者实行不人道的奴役和剥削不满,要求消除苛政,避免贫富两极分化,改变动乱的社会现状,主张改良政治就应当“举贤才”,他所说的贤才是经过教育提高,才成为有道德有才能可从政的人,即君子。对君子强调三方面的修养要求,“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条培育人才的路线称之为“学而优则仕”,它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求,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直到现在还有实际意义。基于此,他选择地安排了教学内容:老师以文献、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在他的整个教育中,道德教育居首,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授,灌输道德观念。 孔子以《诗》、《书》、《礼》、《乐》、《易》、《春秋》教育弟子。这六种教材对人的思想教育都有重要的价值。《诗》教以人态度温和,性情柔顺,为人敦厚朴实,而不至是非不辨;《书》教以人上知自古以来历史,通晓先王施政之理,而不至乱作评论;《礼》教以人恭敬严肃,知道道德规范,而不至做事没有节制;《乐》教以人心胸宽畅,品性善良,而不至奢侈无度;《易》教以人知道人事正邪吉凶,事物之理的精微,而不至伤人害物;《春秋》教以人知道交往用辞得体,褒贬之事有原则,而不至犯上作乱。但他的教学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按这种倾向培养的结果,绝大部分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使得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造成深远的历史影响。对于教学方法,他遵循的是“学而知之”,以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认识为基础。主张学、思、行结合,应该“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学而时习之”,对学过的知识要时常复习、练习,才能牢固掌握,把学习与思考相结合,这种见解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初步揭示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他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把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一、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因为篇幅短小,小小说的人物并不复杂,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是一个较浅易的思维过程,但考虑问题的时候需要注意几个细节: 1.凡是文中涉及的人物描写方法都要考虑到,重点是分析主要的描写方法。 2.要关注人物描写时能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词。 3.关注具有双关意义或较含蓄(具有深层含义)的描写词语。 二、通过情节、环境补充人物性格 小说的三要素包括人物、情节和环境,但这三者之间实际上不是并列的,从某个角度而言,情节与环境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它们对人物性格的补充作用有时候会体现得相当重要。 自然环境描写除了推动情节发展这一作用之外,其他作用都是围绕人物展开的,它们包括:烘托人物心理活动,烘托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故事情节在塑造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需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简而言之,就是我们要看清通过事件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三、通过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应该是人物性格与其身份地位的综合。人物性格的分析为人物形象的分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就如同要造一幢楼房,结构上的大多数建材都已具备,就只等着将这些材料组合在一起了。从表达上而言,人物形象用如下的方式概括:××是一个(人物性格)的(人物身份地位、性质、评价等)形象。概括时,如果能够确定人物身份的,则以“工人”、“农民”、“小市民”、“手工业者”……概括。 四、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在于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这里的“社会矛盾”与“现实生活”就是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因此,每一个形象的塑造都是有其目的的,分析时如果能抓住人物形象,把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目的揭示出来,就能顺利达到分析主题思想的目的。 四步分析法概述 通过描写分析人物性格——通过情节、环境补充人物性格——通过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