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廖氏谱系

廖氏谱系

廖氏谱系
廖氏谱系

廖氏譜系注①

嘗聞周之子孫不至狂惑,皆為天下顯諸侯,周文王別子伯廖,封于河南,其嗣以王父字命名,故廖氏自此始矣。厥后分封,枝繁累世,史不具載,莫考其祥。至後漢,有廖湛,封為禳王,見於史附於馮異,劉玄列傳,猶為著聞,鳴呼,自晉而後,夷狄穢中華,士民遷徙,族氏墓丘毀棄,加以譜系廢失,而士夫缺其所自出者,可勝嘆哉。爾後,自晉陽舉族南奔,散於甌閩、江、湘間。在閩者族最大,居延平號龍池廖氏者,乃其裔也。今劍南之將樂,世有冠冕、経亂、譜諜散缺,不能詳之。唐末有諱斝【jiǎ】者,當王氏擅閩,為百勝將軍,將軍生廖侁,不以財產雄里閈,生二子,長瓂次璞,瓂為左軍都虞候。璞為右軍都虞候,左軍生元素,為瓊林庫史。右軍生五子,善為文,內仁昉為校書郎,任建陽令,仁昉生逖驤。逖驤高蹈無聞,世稱處士。生三子敷、徹、淳。淳生子孟。其後枝派甚盛。在江南族者,居新喻,始祖諱庸、庸生惟馨。惟馨生五子,自此族氏始多,分派數百人,其間由武功顯於後世,繼有以登科文儒進顯者,為刺史郎官,御史尚書,以及國初,皆有冠冕,亦其盛興。在湖湘族者有五代梁時有諱光圖者。當馬氏拒湖南掠地,欲杀光圖,或曰馬得廖當肥,於是釋縛任用,有恢復大功國平,文人弄笔以正邦典,十八學士之中,独推光圖第一,其後宗派,稍以文稱,登立廟堂,

字清虛,生於宋明帝泰豫元年壬子。早以儒術著聞,任本郡主薄,湘東王為荊州

跨虎鞭蛇,居山三十八載,至南陳文帝後,臨海王光大二年,春秋九十七壽,一朝身輕,白日飛昇,為真仙。至唐穆宗長慶四年,歷二百五十載,有唐內翰蔣防

作碑銘記焉。英宗注③皇帝屢降御書一百二十一軸,神宗皇帝賜號曰“靈禧真君”。繇我仙祖昇仙之後,迄今六百餘年,於是遺下子孫居連之陽,至五代後晉,高祖天福中,為偽劉侵,至今棣廣南,涉之久,先世淪亡,無有紀次,思考缺失,以續譜系,竞不克全。今其所述,特以諸族遺文參校,与夫故老傳聞者耳。姑敘其畧,示諸族黨。嗚呼,吾家世德之遠,陰功甚盛,分枝烈派皆自晉陽,河東府也。連之靜福山,七十二福地,仙祖靈禧真君上昇之所,子孫居其目擊之區,聚族近百家,分為兩族,居山前者為北廖,居新興坊者為南廖,二族子孫間以儒術進者遠祖雙塚,在靜福山西南,長洲之源,今北廖子孫,收贍瑩田薄,傳數百年,管佃收租,除輸官外,以供寒食祭祀,思考奉先,未賞或缺。紹興初年,兵火之後,北廖尚探其塚,棺槨如新,信乎風土之善,或者真君道陰所至也。

今北廖有諱誥,誥生滔,滔生思誠,思誠生三子,光習、光義、光捷,自此又分派,光習五世孫有讳居詹者,宋建隆間,至左班殿直,光義生于唐季,猶見國朝之太平,任英州浛光縣尉,光義生鹄,鹄生昌及,任康州司刑曹事,昌及生昕,以累贈奉直大夫。昕生蒙,熙寧九年,蒙登進士弟,入仕迪功郎,英州真陽縣主薄,用賞關陞職,官任端州高要知縣,又惠州歸善縣知縣,循州軍事推官,用酧獎減舉,改宣政郎,知虔州安遠縣次通判,韶州、知南恩州、康州、循州,用勘磨轉通政郎。知安遠縣,用酧獎轉奉義郎,以哲宗皇帝登寶位,轉承議郎,賜五品服。用勘磨轉朝散郎,又以徽宗登極,八寶赦轉朝請郎,知循州,用酧獎轉朝大夫,致士,以子累贈太中大夫,政和四年八月初四日終於康州,享年六十有九,蒙生二子,仕偕、仕佳。仕偕健中靖國元年,以父康州捧表,蒙恩補授郊社斉郎,任惠州河源縣尉,方書兩考,連丁父母憂,服闕從吉後,廣東部使者,辟清遠縣令,明年嘉禾秀田畝,甘露零庭槐,父老摘殼露,聞者稱善政,諸司奏韶下稱獎,賜減二年勘磨之恩,時有凶賊劉花三,嘯聚二十餘年,出沒於循韶數

郡,分兵屯戎,大帥督捕,軍需紛至,隨宜經書,轉輸不絕,而民間若無毫髮事,在任八年,無受貸者,以格省罷,赴京師,改官賜五品服,通判肇庆軍府,到任首治西江,大擢漿沉舟,賊徒無復犯境。有坑治發泄,為之厲禁,歲不入貲,處己清約廉持。待官满去任,民感其惠,有立生祠者。值郴寇寓居康州,至靖康初,以疾辭養性,凡十有三年,參政王公次翁,欲起以要津,又以疾辭,畧不介意,取友必端士,家藏書數千卷,蓄故今名畫墨帖,雖杯酒燕居,與家人語,必莊嚴謹厚,雖子弟致愛,亦不假以顏色,日以撫琴自樂,而陰陽地理,醫術無所不究,時與鮑候専講究三命,未幾掛冠。欲葺靜福故居,為終然計,未果其志。官致朝請郎,紹興十一年正月十一日終於德慶府,壽五十有五,仕佳以父陰授從政郎,又轉宣教郎,知惠州歸善縣,享年四十有二,仕佳生世隆世陞,世隆以父致仕恩授將士郎,入仕迪功郎,宜州思恩寨主簿,任满以酧獎轉從仕郎,貴州司理,橫州推官,知象州來賓縣,未幾終於來賓縣,享年五十有九,生一子延慶,而世陞亦生一子延賞,所謂北廖者,謹十大房,分枝列派不啻百餘家,子孫日盛,然興亡屢變,因冠而徙他鄉者多矣。

南廖分枝,有諱曰沖,沖生崇美,崇美生倫,生平處世,性直持公,鄉人有爭,必就決曲直,不信邪崇,不奉淫詞,無所拘忌,鄰家有喪,問破財出何方,則以胡床坐彼擋之,人皆敬畏,每問命於日者,皆曰壽四十八,纔至四十七歲,即置棺,日入其中盡寢,享年九十有四,不疾而終,初無服餌,亦不修煉,蓋本性自然也。生子繼華,寬仁長厚,壽享六十有四,生二子,法真、法現,法真八歲,兩足拳攣、屈伸不得,既而出家之,明年,足正能行,至二十歲,試經中魁選,剃度為僧,雲遊荊湘南北,京東京西,幾甸,淮南江浙,所至必熟閱貴人家風水甚多,善辨陰陽。忽還家,慨然曰:“我云游參學之餘,甾心風水,得其要訣,特歸家遷葬祖先”,永現祖素有大志,聞此語欣然承命,伯仲辛勤擇地,不恤寒暑

饑渴,遷葬諸祖,當時郡侯,知法真禅行最高,特請主持北山,期年勿與弟永現訣曰:我歸來與弟同遷考妣及祖母,皆得吉地,其後必有興吾家者,我無恨矣,我本尚空宗,若戀鄉土眷屬,非我志也,於是又出雲遊不複回矣。宣和初年,祖父知東莞縣時,法真禪師尚無恙,主持豫章大剎,已然旺健有餘,明年祖父遣人訊,已坐禪臺,昇為禪師辭世。頌曰:“八十餘年雲水無蹤”,永現祖素有大志,賦性嚴正,識見過人,修已聽命,不事進取,惟教督子弟力學。以祖父累贈右中散大夫,享壽六十有六,生二子,伯祖諱珙,祖父諱玖,伯祖篤學明經,治易三章,歲試屢中前列,乃校高等,鄉試誠不利矣,宣和初年,獻守邊策,朝廷命以承信郎,不願祇受,未幾即辭世,享年五十有七。祖父失牯恃時纔冠,伯祖不以家事累祖父,使專意力學,親師就友,盡是伯祖應辨日用之需,祖父入仕,以舍法兩上魁貢,初任從州教授,移観州教授,以部使者薦授德州文學,就榷司曹事,以破蠻功,改承奉郎,循州司錄,以破賊功,遷特差知循州,以年勞遷宣教郎,以覃恩轉通直郎,奉議郎,又以年勞遷右承議郎,請辭歸鄉,遷右朝奉議郎,知潯州太守,祖父為教官時也,喻以彝倫,勉以孝弟,斯民化焉。其為司戶曹也,安化群蠻,門掩不備,夜半蠻到,城下吏民,驚竄無餘,祖父概然左郡守拒之,宜融二州,有二百許人,負米來輸,駐城外數十里,祖父單騎出城,引以為援,分城東西,聲喏相應,蠻驚且疑,乘其不備,渠魁授首,餘眾破散,邊境以安,其攝循州府也。虔寇劉花,何陳長者,踵跡相蹑出沒,循、梅、潮、惠四郡間,騷然不寧,承平日久,人不知其兵,祖父集僚佐問計策,眾愕然相顧,喑不吐一辭,乃以郡事属曹椽,躬率官兵,出城討之,部使者壯其行,委督捕拏,祖父指揮戰士,廣設方畧,歷崎嶇,披篷籊,與眾同甘苦,偹辛酸,將士弥厲,郡寇以平,其宰東莞也,則勵廉儉,崇信義,興學校,決滞訟,治效為一路冠。部使者列薦召審察都堂,除提點九路,坑治力辭,時燕公瑛,尹開封府,薦司儀曹,又

辭,四十八歲,再守循州,則嚴威信笃,惠愛蠲逋,治城池,修器械,號令分明,常若寇至於今賴焉。兵官訓練嚴酷,士卒苦之,指日將作亂,祖父呼群卒立庭下,且呼兵官來曰:“汝何為不撫士卒”,又厲聲群卒曰,“汝果欲為亂耶?殺吾一人足矣”,群卒泣且拜曰,我以公故,不敢有他心。乃至教場,立程格,遂以無事,紹興初年,祖父奉詞錄居鄉井,時有奉化東鄉,頻年為盜,兇熖甚熾,祖父單騎深入巢穴,特設言誓,招撫以平,祖父為人,孝悌慈祥,寬厚恬靜,平居恂恂,雖遇變不測,慷慨直前,無所顧望,其如榮利,淡如水也。自知循州以來,不計年勞,不敘賞典,凡二十年,曰:“吾布衣至此足矣”,歷三郡不受供結,遇水旱不受圭租,曰:“民甘苦吾何忍乎,真仁君子之為矣”。狀元郎張九成墓記,具述前言,以先祖累贈右中大夫,紹興十九年四月十九日終於德慶府,享壽七十有三。伯祖珙生先伯諱預,世受祖父奏薦入仕迪功郎,英州浛光縣尉,處性靜重,不願仕官,袛居鄉井,享壽六十有五,先君諱颙,大觀四年生於從州,得兩歲,祖妣唐夫人捐舘,祖父自赴觀州教授,先君托伯祖撫養,九歲祖父改官授循州司緣,再取祖妣陶氏。商翁女孫也。先君方還祖父付下,伯祖常與人稱賞先君,曰:“吾此兒器識遠大,必能光顯家門”,先君十七歲,以祖父知循州捧表。二十六歲登科入仕右迪功郎,容州司戶兼錄參,任內承勘公事,皆以方畧,引誘招服,不施威逼拷訊,推勘重囚,已得真情,守貳逼令換案,必欲就死,先君詳繳節次稟議,畧無轉意,先君遂成有功,賢儒釋之,諭一篇投獻,方解囚徒無辜之罪,因此守曹交薦,任滿關陞,左從政郎,外移肇慶府高要縣令,以政平頌理,諸司交章奏薦,任滿趋闕,改宣教郎,封州教授,時郡新創缺,生徒初不習禮,先君至營,立學校,製造祭器,釋謁先聖,置六經講職,衣冠襜如,是歲秋,被曹檄充肇慶府考試官,有親舊受所知請託,納金於懷,先君驚愕,揮之不顧,叱之曰:“欲污吾而敗人門戶耶,請從此止”。其人慚謝而去,祖父聞之曰:“吾有子矣,吾復何憂”,時奉親

寓居肇慶,未幾,丁祖父憂,扶櫬歸里,荷橃蓑,頂篛笠,登山臨水,不顧險夷,樵牧不識其為官人,卜於萬石崗牛眠處,得葬地焉,時官有挽詞,有擇地卜牛眠之句,先君蘆於墓側,丞相張公浚喜而慕先君之孝,屢訪其蘆,親加問勞,從吉後,以年勞轉左奉議郎,任廣州簽判,大帥方公滋,任內專委定奪,戶婚田土,凡所予決,皆緣情應法,平允詳定,訟者折伏,不爭而去,公私無不推服之者,直司承勘,不施拷訊,皆得實情,士大夫甚推重之,帥之子喜慕而問之,答曰:“一公字耳”。任滿市舶司委部,乳香崗赴行,在權貨務交納,以年勞轉左承議郎。除钦州通判,未遝家間,丁陶祖妣憂,從吉後,到闕,年四十八歲,除知化州,以年勞轉右朝奉郎,值軍賊凌鉄嘯聚,動以萬計,蹂踐雷化境土。民不安居,先君力行招撫,賊徒感謝,相與來歸,羅拜庭下。事既就绪,而诸将争功,復苦寇攘,盜賊震擾,先君密約曹使鄧公酢遠臨化郡,同奮機謀,剿蕩兇醜,綏撫脅從,招復流民不啻萬數,兩郡安然,功成不處,以覃恩轉左朝散郎,除知德慶府,以祖父捐舘之地為辭,次權藤州,替下廣州寄居,無差遣,又以年勞轉左朝請郎,時郴寇李金嘯聚,動以萬計,廣東郡邑遭躪者幾半。圍閉連城,凡三十有一日,攻擊城壁,閤郡嗷嗷。朝不保暮,有奉化西鄉李偕一等,為合千餘眾,乘時響應。圍劫山寨,繼而官軍四合,必欲盡誅。奉化西鄉從亂之徒,難求更生之路,大帥顯謨,林公安宅,率諸司同謝先君,攝守鄉郡,就委捕剿,既至連城,不事郡事,深念鄉民,招撫從亂。寬詿誤之典,蠲【juān】剽掠之辜,俾奉化鄉愚官何盺,招降盡釋,而弗問一鄉生靈,幸免屠戮。此方之民,感戴恩德,在星子場,惠濟寺處,立生祠。有碑記存焉,先君退五年閑居,大帥敷文陳公,荐奏朝廷,辟知英州,招集流民,盡剗宿獘,以年勞轉左朝散大夫,除知循州,又轉左朝請大夫,奉聖旨令,打造鐵甲,極精緻稱旨,特與轉一官,以員數拘礙,吏部給處比拆,與減四年勘磨,仍令再任,未幾就除提舉廣南鹽事,廣東常平茶事,偶一路荒歉,

連州尤甚,發義倉賑糶,尚慮不給,繼以家庄米谷,添同賑施,其活人也不啻萬數,案牘可考,轉國之民,在永祐寺,立生祠焉。任滿赴闕,以年勞轉朝議大夫,除廣南西路提刑,在肇慶府寄居待闕,先君為人,以忠孝存心。靜淡處性,清正行己,惠愛及人,平時布素不好華飾,奉上端謹,臨政寬和,事無大小,皆帰於恕,居仕途不敘恩賞,歷三郡不請圭租,淳熙三年二月初十日終於肇慶府,享年六十有七,先君辭世,有頌曰:“六十七年在人間,於今出世更安然。本源自性真明了,一字圓光照大千”,先君生五子,清漨洪演潒。先兄清,十七歲受祖父致仕恩澤,補授將士郎,銓中入仕迪功郎,容州陸川縣尉,兼主薄,方兩考,以疾終於陸川,年三十八歲。三弟洪以先郡致仕恩澤,補授登仕郎,銓中入仕迪功郎,欽州司法,任滿替赴廣西漕司,參選授瓊州高要縣令,兩考舉薦及格,省陞從政郎,外移贛州會昌縣令,四弟演,以先君蔭授文林郎,潯州平南縣令,未回家,丁母憂,從吉後,部押廣東鹽司錄,綱赴行,在左藏庫交納,以綱賞轉承直郎,現任新州簽判。五弟潒,二十歲以先君知化州捧表,補授將士郎,銓中入仕迪公郎,橫州司法,在任得四考,用薦舉及関陞從政郎,外移韶州翁源縣令,未赴任間,丁母憂,從吉後,赴廣東漕司參選,現授梅州程鄉縣令,噫,吾家支派如此,實由先祖靈禧真君默賜道庇,長洲之祖,峰戀聳壑,源清流長所致。予子子孫孫,綿綿瓜瓞,無有窮紀。吾祖歷年多久,未全譜系。漨自忖角時,常聞先君語,欲畫搜集源流出處,追自晉陽,以廣宗派。然而官居外郡,未遂其志,漨雖任香山,次閒居鄉里,因北廖之族叔世陞,垂刻譜意,以敘宗派,出示長洲祖贍螢田規,漨再拜。祇領跪誦,應命,以同諸族譜系,熟披飫覽,參校先後而后編。特書於前,以示將來,使知祖先所自出也。

大宋绍熙三年閏二月吉日:

嗣孫儒林郎知廣州府香山縣令兼勸農公事漨重編。

注①此廖氏譜系是根據連山黑山村永芳公後裔保留的手抄本整理修訂,此手抄本是永芳公後裔在續修譜系時回河村抄錄的廖氏譜系,其中雖有一些錯別字,但他沒有添加任何按語,是真實的河村廖氏譜系。

注②原文:“遺逸召士”,今修訂為隱逸居士。

注③原文:“炎宗皇帝”,今修訂為英宗皇帝。查北宋沒有“炎宗皇帝”這個稱號,據廣州話“英”與連州河村話“炎”是同音,故而“炎”應該是“英”。所以修訂為英宗皇帝。而且符合先頒布聖旨,后封靈禧真君的順序。

观传整理

家谱格式

X氏家谱目录 第一章谱序 谱序是每部家谱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家谱卷首应有数量不等的序文。谱序包括新序、旧序、阖家或某几位族人撰写的序和当时名流、族外人写的赠序、客序,以及跋语等。谱序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家族世系渊源、传承关系、修谱缘由和经过以及修谱任事人员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谱的直接切入点,是了解我X氏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资料。主要说明了为什么要进行此次修谱以及如何组织此次修谱等内容。 【续谱时间】2012年。 【地点】XX省XX市XX县XXX镇XX村。 【续谱主持人】族长XXX及各支系长者等族人。 【执笔人】XXX等。 【说明】修谱小组说明: 1.据2012年统计,XX村共有登记在册人口XXXX人,其中X氏总人口XXXX人,占全村人口的XX.X%,其中本支系共有XX户,人口XX人。户口在外地、国外居住工作的人口约XX人,本支系合计有XXX人。(此处以此次修谱具体人口统计数字为准) 自XX二年X氏始祖由XXXX县XX迁徙到XX省XX县XX庄(现XX市XX县XXX镇XX村)XX多年来,世代繁衍,根深叶茂,现已繁衍到了第XX代,现在是X世同堂。各分支系长者均参与了本次修谱事宜。

2.修谱有一个原则,即可以补叙、补遗、补新等,但不能对先人的修谱予以修改或评论,其目的是避免引起其支系后裔的异议,避免产生族群矛盾。 3.本次新修谱包括总目录、正文、后记总共XXXX字(标点符号在内),不包括书封计有XX幅照片、图片。 全谱用16开本印刷,共计XXX页(不包括所附空白页),共一卷。 此说明的目的是,一旦家谱遇到特别原因而破损,后人也能知道到底是部分散失还是大部散失。 【X氏家谱的修谱定义与内容结构】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亦称祖谱、宗谱、族谱、世谱、支谱、系谱、统谱、家乘、私谱、谱传等。 我X氏家族按始祖的习惯统称为家谱。 一部完整的家谱是一部宗族、家族史或宗族、家族的百科全书。通过一部家谱,可以了解到我X氏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婚姻状况;我家族成员在科第、官职等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我家族的经济情况和婚配、丧葬、礼典、家规、家法等典章制度等。而家谱也正是将这些内容以书、图、史、表、志的形式记录下来,成为宝贵的文史资料。 家谱以文字内容为主,图片资料为副,不局限于文字记录,将好图片、地图、照片、合影、遗像、正面肖像画纳入家谱,更能反应时代风貌和精神气质,并节省许多文字描述,成为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历史图籍。 据现代有关资料统计,中国家谱保存至今较为完整的以清代和

家谱版式体例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816544136.html,/cpz/proview.asp?id=51 版式体例 传统版式:欧阳修、苏询从谱学理论上进行探讨,提出了编修族谱的方法与体例,并编出自家内容全面、形制科学的族谱,成为后人修编的规范。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了欧式、苏式两种基本格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图),用起来非常方便。欧式中,每人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最大优点是父子兄弟世系关系清晰。 样式组合:欧式(单页/筒子页)—(有/无)照片——(有/无另提)共12种 欧式单页无世系线有照片行传欧式单页有世系线有照片行传 欧式筒子页无世系线有照片行传欧式筒子页有世系线有照片行传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询创立。苏氏行传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以行号排序,由右向左排列,主要强调宗法关系。最大优点是同一代人之间大小关系清晰。苏式行传家谱必配世系图,于是也有人将世系图称为欧式,后来就有欧苏同体的说法,也就是欧式和苏式同在一套家谱中,不过这样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样式组合:(单页/筒子业)——(有/无)照片——(单栏/双栏)——(有/无承前项)共16种 苏式单页双栏无承前项行传苏式单页有照片行传 苏式筒子页有照片行传苏式筒子页有照片行传 ●宝塔式:宝塔式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其特点是将

始祖置于上方正中位置,后世子孙按辈分依次排列,每一父辈必置于子辈的上方正中,这样家庭成员的亲疏、血缘关系表现的非常明了。但宝塔式的缺点是,当家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将世系在一张纸上画出,而且由于各支系子嗣多寡不一,难以保持图谱整体上的均衡,容易给人一种不整齐的感觉,另外宝塔式图谱在附记履历时由于篇幅有限也受到较大的限制。 ●牒记式: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 一个相关的简介。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牒记式家谱类似于每位家庭成员的简历汇编,其起源大约是源于欧式图谱,大致相当于欧式图谱后面的传记部分。其优点是世系固定,依次分明,因此有不少家谱采用这一图谱。 宝塔式牒记式 传统版世系图:

曾氏家谱

曾氏排辈诗文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贤扬,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蔚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据《曾氏彰户族谱》(四修)整理 天下曾姓,自古同宗。作为中国的四大圣裔,曾氏子孙从六十三代“宏”字辈开始,用与孔、颜、孟统一的字辈。 据《曾氏彰户族谱》(四修)记载,将曾氏班次如下 彰户房曾姓四十六世祖曾泰谕公的老班次为: 泰延文仲德 承仕思友子 时克欣永原 蒙正大光明 显志德功成, 大字班,实宗圣公六十三派,今谨遵御赐班字于大字班,以后班字悉为更易。” 明熹宗皇帝天啟四年御赐班次十五字(自宗圣六十三派起宏字班):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纪广 昭宪庆繁祥 清仁宗睿皇帝嘉庆二年御赐班次十字: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清光绪三十四年,宁乡总局拟定班次 正心诚意 知定静安 家齐国治 康阜熙咸 派者分也,行者同也。祖、孙、父、子名,兄、弟、叔、姪之分,自古有之。只有区别层次,才能以礼相称。全国曾氏起源之说基本一致,然而,曾氏繁衍至数代后,在全国各地文形成无数派行,各派又有各派字辈。虽然清圣祖仁皇帝(康熙)为孔、颜、曾、孟赐了统一的名派,但仍有一些派行没有使用钦定派语。至清代著名“中兴”名臣曾国藩(派名:传豫)方从曾参第六十四代起达到全国统一。 武城派行从曾参至六十二代无全国统一派行,自六十三代以清圣祖仁皇帝所赐“弘、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15字,为圣裔排行命名,故谓之名派。其它各派行先人定的字句,以之取字,故谓房派。孔氏从六十一代始用此15字为名派。“弘”因敬避改作“宏”,曾氏尊孔从六十三代始用此字,迭至“祥”字则是七十七派。“继”字因曾族避太宗讳名改作“纪”。因此,后来全国各派行统一使用名派15字是: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 清朝道光年间,宣宗皇帝又续赐名派20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 民国元年(1911年)大总统袁世凯还续赐名派20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尔、常、裕、文、焕、锦、瑞,永、锡、世、绪、昌。 曾姓,全国按统一世系排辈命名。曾氏御赐统一名派,来自曾参。曾参一生“尽传孔子之道”,故世尊他为。“宗圣”。曾谱称为第一派祖至曾国藩已是第70派了,清康熙年间,圣祖仁帝为孔、孟、颜、曾姓御赐统一的名派,以致使他们四姓的辈份,互相串联,在全国得到统一。湘乡大界曾氏于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始修族谱时,从第六十三派起使用了圣祖仁帝御赐的三句十五字名

如何利用家谱资源编纂县志

·方志论坛· 如何利用家谱资源编纂县志 陈平军 摘要家谱集中了哲学、历史、地理、礼仪、风俗等多方面的知识,是研究社会发展、进步和研究过去社会状态、生活情景最基本的资料之一。当然,家谱也有局限性,应当甄别地继承,吸取精华,扬弃糟粕,去伪存真。作为史志工作者应充分重视家谱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方志编纂提供更多、更可靠的史料。 关键词家谱志书资料关系 家谱是族人为寻根留本、清缘备查、增知育人、血肉联情、承前启后,秉承百善孝为先、奉先思孝、不忘根本的家族史料。在社会发展中有彰显家族声誉、弘扬传统美德、凝聚亲族、弘扬正统观念、规范人际社会关系、巩固统治的作用。是一种能够比较真实反映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的载籍。家谱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多方面是县志所欠缺的。县志是公开性文献,家谱为私藏性资料,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后人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参考文献,应该受到重视。县志记述内容往往仅能及于朝政之实施、与制度之创立、地方之建置、财计之丰歉、人物之得失以及边民之入居。家谱是家族史,可以补充县志资料的不足,是研究编纂地方史志的重要史料。家谱是溪流,县志是江河;家谱是目,县志是纲。不知历史和根底的家族,如无根的浮萍,读了家谱,会使自己变得充实踏实起来。 家谱记载的许多优秀人物品格和事迹,对读者有很好的引导、启迪作用,还能让后人吸取先人或亲人的经验教训,是综合性很强的文本,里面牵涉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文艺、体育等各个方面,人们生产、生活的全部内容,家谱里几乎都有记载,它集中了哲学、历史、地理、礼仪、风俗等多方面的知识,是其他任何文本都无法达到和取代的。因而家谱是研究社会发展、进步和研究过去社会状态、生活情景最基本的资料,这一点,县志是不可比的 家谱编修历史演变 中国家谱编修的历史源远流长。周朝开始设史官修谱。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设掌管宗族世系的官员,负责王族修谱。秦汉时期,帝王、诸侯、士大夫谱牒相继出现,家谱编修在世家大族中已相当普遍。隋朝的谱牒已达百余种。唐朝设立宗正寺,官修《氏族志》、《姓氏录》等,私家族谱开始出现。宋代,随理学兴起,宗法倡立,作为宗族典籍的家谱,其编修已经扩散到广大平民族群。元明以来,家谱的体例逐渐向史书、志书学习,出现史志化倾向,体例繁杂,在世系之外,传志齐全,到明代业已定型。清代家谱在世系之外,人们的着重点是在传记方面。明、清两朝是族谱编修最为兴盛的时期,朝廷设宗人府,掌管皇族谱籍。新中国成立后,谱学研究基本停止,家谱的文献价值在我国一直处于尚未被开发利用的状态。家谱大多深藏民间、秘不示人,学者在搜集家谱资料时十分困难。历次政治运动使家谱成为封建残余被扫地出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民间旧存族谱相当一部分遭到焚毁的厄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港、澳、台地区及世界各地宗亲寻根问祖热的兴起,民间修谱再现高潮。20世纪90年代,民间流传“政府在修志,百姓忙修谱”之说,就反映了这个不容忽视的历史现象。 回顾家谱编修史与方志编纂史,不难发现它们的历史进程非常相似。目前全国上下都已经进入

宫氏族谱

宫氏族谱 胶东宫姓源于姬姓,得姓始祖为春秋时期宫之奇。史载,武王姬发克商建立周朝,分封天下诸侯时,封同一曾祖的族侄仲为虞君,是为虞仲。又封虞仲之子为<;宫阝>;(tong,音“同”)国之君,宫阝国传数世即为晋国所灭。宫之奇原姓姬,名之奇,又名奇,是宫阝国后世国君的族人。宫阝国被晋国灭时,他离宫阝奔虞国,将宫阝字去右耳(右“阝”旁的原字型为“邑”字,“邑”为诸侯之国的意思,去邑表示离开故国,“宫阝”去邑为“宫”),改姓宫,名之奇。从此以后,即有了宫姓,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 宫之奇到虞国后,就任虞国上大夫,辅佐虞公,是一位贤臣。“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这两个著名的成语典故,讲的就是宫之奇的故事。<<;左传.僖公五年>>;、<<;春秋谷梁传.虞师晋师灭夏阳>>;、<<;史记.晋世家>>;、<<;汉书.辛庆忌传>>;等都有关于宫之奇的记述。 就全国人口数而言,宫氏一族是小姓。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从七省抽样结果,宫姓排在152位;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统计,宫姓排名在212位。 宫姓的渊源,在全国范围内,宫之奇的后裔,是宫姓的主体。另外,宫姓还有以下几个起源:1.南宫氏的后裔,有的改姓宫。2.周官“宫人”的后裔,以官职为姓。(此两支宫姓,皆为姬姓之后。)3.共氏、龚氏有的改为宫姓。4.明朝,回族宫火因,以宫为氏。5.清朝,满族恭佳氏,改为宫氏。6.蒙古族,亦有改为宫氏者。(注:“<;宫阝>;”,可能有的微机不显示,就是“宫”字加右耳旁。《康熙字典》解释:宫

阝,tong,第二声。古国名)(邑:1.国也,诸侯之国。2.都邑也,都城的郊区为邑。3.‘邑’作偏旁时为右‘阝’。) 始祖 宫熙儒,字得先,号四知,五代后周(公元951-960年)时期,授为元州防御使。在后周阐位与宋朝时,解除印绶,偕妻带子,远离京师,隐居于不夜城西昆嵛山前柳林村(即今文登市界石镇柳林庄村),是为不夜宫氏的鼻祖。现在胶东的宫姓,都是熙儒公的后裔。熙儒公隐居后,潜心钻研《易经》,得其精髓。后遇道教大师谭真人并拜他为师,道号昆前.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熙儒公坐化于昆嵛山前之南原(今界石镇昆阳村,原名宫家庄,1981改名)。宋太祖得知消息后,下旨在南原建祠庙塑肖像,以供子孙后人祭祀。祠庙、蛟龙碑、茔碑等遗迹,在清朝乾隆时代仍存,其祠庙在后世被称为神仙殿。熙儒公是胶东宫姓的始祖,其后裔遍布于胶东并散播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可谓子孙兴旺,瓜瓞绵绵。(熙儒公的事迹根据《东莱宫氏族谱》记叙)(注:因条件所限,本人至今未能亲到柳林村和昆阳村实地查验,不知现今是否还有何遗迹?望知者告之。) 迁徙流布 宫氏的始祖宫之奇,原姓姬,祖籍宫阝国,居于上宫里(今山西省平陆县东部)。宫阝被晋灭时,避难迁于虞国,居于辛宫里(亦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上宫里和辛宫里即因宫之奇居住过而得名。公元前655年冬季,虞国又被晋灭,宫之奇再次避难,率领族人东奔曹国(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南),在他逝世后又回葬于平陆县虞里乡辛宫里。自此

世彭源流谱基本表格49

世彭源流谱基本表格 说明: 1、该表是彭氏源流谱的基本形式,即母表。 2、表格的左上角的“代数”表示该栏纵向的数字是连续的,即 从第“1代”起,到“2代、3代、4代、5代……N代”。 3、表中的“各地代数”表示祖先发生迁移,到新的县域居住地 后各代的定性情况。 例如: 第“1代”的“始祖”是指你的族谱上记载的最早的祖先。 他不是齿录上记载的始祖,而多是族谱上源流介绍、谱序等

部分记载的情况)。 第“2代”右边一栏填写“二世”。如果该“二世”迁移到其他县域,该“二世”在此栏就应该填“始祖”,即某某县某某村彭氏始祖。 4、具体填写时要注意凡是发生祖先迁移时,要空一行。即这一 行的“代数”和“各地代数”栏内不要填写,在“基本情况” 栏里填写“某某县某某村彭氏始祖”。接着在下一行的“代数” 栏内填写相应的代数,在“各地代数”填写“始祖”。 5、从以上简介中可以了解“代数”栏的数字是连续,不可断“代” 的。 “各地代数”栏的内容是以迁徙来决定的,没有迁徙的就按世系传承填写;发生迁徙后就按新的县域里始祖的世系填写。故它是一个变化的栏目。 6、此二栏可以清楚的反映在第“几代”发生迁徙,同时也可以 知道祖先们在一个地方生活了多少代后又发生迁徙。结合“基本情况”栏的内容从而折射出迁移的原因、动机、时间、方式等社会情况。所以该表的设置不仅仅是解决人口迁移后最容易产生与祖居地世系传承脱钩而出现一系列错讹情况的基本矛盾。 世界彭氏通谱编修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六月卅日

“世界彭氏源流谱”表格填写说明 这里填写:第一个始祖地的彭氏世系名称(宋体四号字加粗)最后一个始祖地的彭氏世系名称(宋体小四号字加粗)

万氏族谱

《万氏族谱》的序言印有一篇为《新大门创修族谱支序》,民国元年壬子岁庆公十六代会孙华炳虎文。 有6篇人物志,其中是大门十八代会孙义梅碧山氏敬撰的《万青亭公行状》、族侄启嘉美吾氏写的《处士成炳公序》,内侄郭树声修写的《万公华钰行述》,澧洲附贡生郭树声写的《万君高炳行述》、还有郭树声写的《长荣公行序》、《松山先生序》。修谱总领为,万名选(字青亭)、万成炳(字华钰)、万启澄(字载清)、万义发(字松山)、万义梅(字碧山)、万义金(字高炳)、万长荣(字兴顺)。 序言《新大门创修族谱支序》讲到,我万氏自封魏受姓以来,椒衍爪绵各省皆有祖祠,老谱已被兵焚,诸父老佥说,我祖庆永公系江西…(原书缺角文字不全)….栗树土地人氏,自大明洪武二年迁…(原书缺角文字不全)….家居焉后名其地名叫万家岗则我支始祖,再传忠厚公,忠厚公生玉清,适逢始祖应恭公由白竹山来,我祖爱如手足,情栽一统,各受分居间有爱,百户职者名字既忘,不敢妄指,传至九代正乾公生三子炳、焕、光,炳迁乾滩河,焕第四房孙安绍迁黄溪峪,二房之重孙维邦迁红岩脑,迄今万家岗之外分三支,皆乾公之所出,也即永公所出。 《万君高炳行述》讲到,...乾隆55年,育民…创建祠堂,代遗祀田? 《处士成炳公序》讲到,炳公身材魁梧、性情刚直、家法严。写序的庆公十六代会孙华炳虎文,虎文是不是谦虚或现今斧正的意思,我没搞很懂,修谱时间为民国元年,即公元1911年。但为什么叫新大门我没研究,谱书记载了二门、三门的人事,应该算个合谱,但门是怎样划分的,二门始祖是谁,万家湾的万姓怎么划为三门我却闹不清。通过这段家谱序言介绍,可以了解到我们万姓是由封魏受姓而来。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毕万,乃毕公高之后,因辅佐晋献公有功,受封于魏(今山西省芮城北,原为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功灭,把他封给了毕万),又称魏万,其子孙以祖父的字“万”为氏,称万氏。这段文字也即或可说明我氏万姓起源。而迁出地由于谱书保存不全,只记载来自有江西…..栗树土地人氏,查互联网百度,江西栗树,有6种可能性,一为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大栗树迁湘、二为吉水县十二都急水滩拖船埠大栗树、三为吉水县鹅公桥糯米坟大栗树、四为吉水县北门外大栗树、五为吉水县五保村柳树乡大栗树土地、六为吉水县三曲滩细砂坝土地就是现今吉水县金滩镇。 但江西的大栗树,除了这几处,应该还有不少,不知是哪个县的?也没办法明确是哪处,对于究竟是何时移民而来,我也查了些资料,有人说,“大栗树”就和“大槐树”一样,是个象征性的地名,大栗树移民就和大槐树移民一样,是个集中出发地。 类似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尤其以江西最多。 如鹅颈丘、瓦屑坝、猪市巷、南京柳树湾、圳上等等。而在几百年的岁月中,这些地名由于不同方言的传播又有了各种版本。比如猪屎巷,因为名字不雅,而慢慢改为“猪市巷”、“珠市巷”等。结果是些寻根问祖的人劳心费力,苦不堪言。 大栗树的移民方向比较统一,那就是湖南的湘西北,今天的常德、张家界、慈利一带。年代和永乐年间“江西填湖南”是一致,所以肯定是大规模有组织、有目的地的移民,不可能众多的人像无头苍蝇一样两眼一抹黑跑到湖南。这里出了个移民时间问题,万氏族谱记载迁徙时间是洪武二年即1369年,而史上记载却是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至1424年移民较多,相隔40年多,不知究竟哪个正确,如果有江西填湖南之说,大明洪武二年的时候,为开国之初;百废待举,北方未平,朱元章在时间上似来不及,难道万庆永先祖是第一批移民试点而来。谱书中讲的“土地人氏”倒是较好理解,其实即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每个人都有户口,也就对应有个派出所。我们也只有在给死人烧钱的时候才知道属于哪个土地管,我父亲死后,道士们给他定位的土地是鸡公社。 对《万氏族谱》记载,我还考证了一下地名,书中讲了万家岗和万家湾两个地名,其实,生

家谱撰写格式方法范例 计划等

通渭李家店青草湾车家家谱撰写计划 第一部分家谱通用格式简介 中国家谱保存至今的,以清代和民国的为主,约占全部数量的将近90%。 就这部分现存家谱来看,尽管其编纂形式有所不同,编纂体例有详有略,记载 范围有大有小,记载内容有多有少,编修重点各有侧重,但其格式基本上是相 同的,是统一的,是有章可循的。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下面的24项。 下面的这24项是家谱的基本格式。一部家谱也许不可能将上述基本格式全部用到,但格式中的主要部分如谱序、凡例、世系图、传记、家规、艺文、字 举例: 虞邑范氏族谱凡例 一、本谱总分五卷,共列内容十六章。历次谱序列于卷首,其一至四卷为 世系图,第五卷为世系考、旌表诰命、官秩与名宦、族礼、祭礼、祠堂、义田、传记、艺文、史料等综合卷。第一卷中列明本谱总目录,其余卷仅列本卷目录。 二、谱中世系图所载之世系支派,一律按世次排列,概不冠姓。妻室有姓 名者列入全名,无名者只称姓氏,列于夫男简历之内,不另记述。

三、旧谱记男不记女,本次续修于女均予入谱。女子简历记入父辈简历中,已婚子女列明夫男姓名。 四、遵旧谱惯例,仍以竖排从右至左阅之,每页列五世,起始世次族人标 明父辈名字,以便衔接。为方便阅谱,原谱中的繁体字、异体字,此次续谱时 均改为以《现代汉语词典》为准的通行简化汉字。无简化字者,仍以原谱登之。 五、谱中文字凡出现族人姓名、名讳、字、号、官衔、封号者,皆加着重线,以便识别。现代文章中多未标注。外族人员与官衔等不在此例。 六、本族新增之传记、艺文、史料等,有出处的皆注明出处,明示作者, 以期族人核对。原实行、忠义、节烈贤孝被另外刊载的,亦予标明。 九、祠堂: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 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记 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十、五服图: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是根据生者与死者的远近亲疏关系而 穿着的一种服饰。因五服本身就表明生者与死者的亲疏远近关系,同时又表明 与死者同有关系的生者与生者之间的远近亲疏关系,所以不仅在执行丧礼时要

段氏族谱

段氏族谱 族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一个宗族传承发展壮大不脱离同族的纽带,随着历史发展和进步,家庭不断发展变化,所以需要整理续记本族誌谱。 追根求源寻根问祖查寻老谱 笔者一九七一年由部队转入地方参加县委整党工作队,七二年调铁桥中兴任武装部长职务。第二年正月携妻带子从温泉迁往铁桥居住,行前抄录了叔爷段照书家里段氏族谱,据说石垭子有一本,因失火烧掉了,叔爷一本,是祖祖段文举留存下来的。 八三年调入区公所任职,出差达县市,一商贩老板便追述我,他是开县九龙山人,姓段,上辈来达县,现在愁下代不知怎么取名,向我诉求谱书,回来开始调查寻老谱,段氏之多,知谱者少也,从此产生追根求源,完善段氏宗谱念头,边工作边调查,2001年退休专到开县镇东,天白、白合、重庆、大进等调查都听说或听老人摆谈,来自湖南,没见谱书,派行说法不一。十二月又去大进调查,73岁的绩堂,他拿出2003年去万县绩福家保存的乾隆48年在湖南归阳水口段氏重修谱书抄录本,什么年代入川无记载,只记载苦我本支之谱,因兵火居无定所,失落谱书,后各地出现同姓甚繁多派,乾隆丁卯年一七四八年六十九岁人,在湖广(元代属湖广中书省清朝改为湖南),水口书屋抄录其序,记载前人录不分贫贱,富贵,望后嗣知源实现联宗修谱,三十六年后直到乾隆四十八年一七八四年才在湖南永州府祁阳县归阳水口段氏重修族谱“一锡衮昌生……”三十派,族谱重修后,又何时传入川,前为啥脱代,无记载。我先祖雍正七年,公元一七二九年从湖南入川,入川后遗失谱书接湖南正字辈,含正接编谱,正位国世天,……二十派,又调查达州渠县的建甫。他用署假期外出访谱走了14个省,78个地区,收集了280套族谱,经查,因迁各地,又与原迁地联系困难,或者字辈取完,或者失落,只能自行议定字辈,就出现了多支多派,形成多个族谱。他先祖康熙35年从湖南永州府零陵县入川为翊公之后,入川后自议自辈“成忠懋昌……”五十派。他为景字辈是四十二世,成为三十五世。回来在正安玉华村77岁段吉树听说姓段在查谱,就把家中一本谱书拿出来,因他不识字是一货郎感恩送给他的,是本湖南邵阳段氏重修谱书,两本核对,前者有错或误,全国查,光湖南段氏重修或编谱,十多个版本,上接无记载,如湖南邵阳段氏族谱(四川崇州段裕堂提供),一九零六年(光绪三十二年)段极生等编修记载,迁入始祖段正永,上查无更多数据,下查版本各样。调查发现段氏家族树大根深,同族不知同呼,究其根源,都来自湖南同一根。迁居各地,经纬万端遗失谱书,或者用完,以居住为族,自编为派,同根不同谱,同姓未能同册。段氏宗族都渴望本族谱书,接根复原。众归宗祠。 2001年,腊月在石垭子段乾红家商议到场段氏家族各主意见,都赞同完善整理段氏谱书,并当力支持。2012年清明前后,又联络绩中,完善族谱凝聚族人一事,他积极支持,并推荐绩海,辉跃联络。漫漫三十年走访谱路,悠悠六载寻根情,不惧路途多坎坷,只求后世少遗憾,同宗血沸千秋过,共祖脉通万代兴。 为了不再失传段氏史谱资料,以抄录段氏族谱为依据,以调查发现各支谱为史料,老辈照礼讲述为内容,整理充实完善、拟编新续谱四十派与原二十派衔接共六十派,并增写了段氏发源及变迁之根和近代家族各房成员资料(自报为主,调查为辅)为本支族谱书续本。也是追根求源修谱的历史依据。续其新谱,编辑新章,吾子孙传人,遵照执行,不乱经伦,传承优德,自此以后,世代盛势,繁荣兴旺。

庞氏族谱

山东东平庞口庞氏族谱 第一部分.总谱 住址上辈名子排行本辈名配偶子女及备注 毕公高姬周华之后封于庞乡,即在始平(今陕西西安兴平县,晋曰始平),今兴平有始平原其地.原籍浙江省绍兴余姚县,北宋时自浙江迁麻城,在今湖北黄州府所考.元朝时,由湖北迁任果城副府,解祖启遂落业城西西罗垭,庞性坟山犹存,共启其后挨考. 升荣 庞家营普祯兄弟三人因元末兵变由烦太平里庆府城西西罗垭移民避难.普公领井坠碗卜居庞家营.启显二公入籍东乡县太平里.后改为太平县,今为万源市 太平里二房启祯 太平里三房显祯 一世系 显祯 二世系 显祯子九达 三世系 九达子赞元落业堡子坪杉木岭飚子口 四世系

赞元子庞鳌龙氏洪化元年迁(城口)庙坝河赛金山老屋基(葬衫木)生子二.长正规,二正基. 地址五世系 庙坝河庞鳌长庞正规张氏生子二长成,次庆(无传) 庙坝河庞鳌次庞正基蔡氏生子二长纯(焚),次辰(夫妇俱葬庙坝木瓜河) 六世系 单名 正规子庞成王氏崇政,崇元(无传)崇学(夫妇俱葬鹅项颈) 七世系 崇字辈 庞成子崇学袁氏 八世系 崇学长庞郁杜氏 崇学次庞全何氏 九世系 庞郁长成宗柏杨氏子四升(过与庆宗译嗣)轩,昌,璋 庞郁次庆宗子五早,旦,昴,昊,?9俱正立成宗长子升为继) 庞全子应宗何氏子一熙 十世系 单名 成宗长庞轩子一文韶

成宗次庞昌源氏子二文涛,文济(原住安徽??,后住长沙府知府.迁葬修山领 三庞璋子二文焕(原住长沙府知府,后升微州知州.文提(字怀安) 庆宗子庞升子二文佩,文俸. 庆宗子庞熙子一文英 十一世系 文字辈 庞轩子文韶子一任 庞昌长文清方氏子一显(禀生) 庞昌次文济陈氏子七尊(原住陕西巡阳县知县,迁葬修山领)化(痒生).洽(痒生.未续)贞(痒升,未续)仰(痒生,未续)?(痒生未续)道(痒生原住惠州府教谕,后任湖广长沙府知府,迁任灰州府知府)以上七人之后有一淳字削去(原本住). 庞璋长文焕陈袁氏子四江(止)河,举,玄(未续) 庞璋次文提袁氏子一明 庞升长文佩子一栋 庞生次文俸子一树(止) 庞熙子文英子二绪,光平(号腾武) 十二世系 单名 文韶子庞任子一世举(字福蛟) 文清子庞显子一世达

家谱编修

家谱编修【之一】——序言 盛世修谱,家谱族谱作为与国家史志、地方史志并称为重要历史载体,编修的意义极为重大: 一、寻根、留本。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了你从哪里来。 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在世上几十年,但总要静静地离开人世,古人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生一世死了,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在世上,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连祖先是谁都不知道,那不是枉活一生,白活一世,换言而之,你的孩子也就是失去了根本。 过去和现在,有很多人为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打碑,一者表示后人的孝心,二者是不忘先人,但它又能保藏多外?世代变迁,人为的损坏,年代长久日月的风化,也就失去了树碑的作用。而几千年谱书之风,代代相传”从远古至历朝历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传至今,着不是修谱的作用吗?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底在哪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修谱,意义重大,一者可以帮你查清你的祖先是谁,让你的名字与先祖一起流芳千古,二者你如果真的断线,把你的祖辈、父辈和你一周记载下来,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永远知道你们是他们的先祖,将来和他们一起流芳千古。 二、清缘、备查。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庭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人不管漂泊多远,总是望不了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埋葬着他们的祖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人们有着他自己祖宗的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的习惯,这就是谱,只要有了谱书,凡与族人有关的人和事,谱上都有记载,比如,你要知道本族来由、远祖世系,可查本族由来。你要知道老、新派别,可查老新语录。你想给自己的子女取个好名字,你想了解本族先人在各个历史朝代的功绩和对社会的贡献,一套谱书在手,家族情况都有。 三、增知、育人。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几十年来由于对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观念的教育,导致现在有很多人没有家庭观念和人伦的教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义全无,有老不养,有子不教,嫖娼有余,赌不竭力,吃喝玩乐无度,为官不体恤黎民,馋奢无底,为民不尊师长,横蛮逆行,用什么教育他们,谱书中很好的教材,家训族规中规范了本族后人的言行。谱书中收录了历代经典,不如,如何立志?如何敬业?如何治学?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等,有很多东西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她能很好的陶冶我们的情操鼓舞我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贡献,为族争光。 四、血肉联情。俗话说:“亲不亲,故乡情。”“多个朋友多条路。”在大流通的社会中,在国际一体化世代,人们不可能禁锢封闭。走出家门,走出国门,这是今后人子孙必行之路,通过联宗族谱,本族同一血脉的同胞更进一步加深了解。一个人走在外,路人(路上随意向隅的人)不如乡人(自己家乡的人),乡人怎与血肉之情相比。经济开发中的往来,生死祸福的降临,人与人之间自然也非常必要相互提携、帮助,有了谱书,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哪怕相见恨晚,血肉亲情一定更好、更深厚。 五、承前启后。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上对先人,二是下对后辈,先人千心万苦创业,育人,为本族、为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不能从我们这一代丢掉,必须通过修谱,为他们立传,把他们的精神,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对后人来说,我们应该给他们留点什么?是金钱?房屋?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美如玉。”先人只能留给后人知识,精神财富,思想财富,留给他们祖宗的品德,儿孙们才有生财之道,才能发迹万贯,这些都溶聚在我们的谱书之中,只有把这些留给他们,才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人。 寻根留本,清缘备查,增知育人,血肉联情,承前启后。纂修族谱意义如此重大,古时祖先将其高度概括为“敬宗收族”。“敬宗”当然是尊敬祖宗,“收族”,除有不遗漏每一个族人的意思外,更重要的是要在全体族人之中形成一股向心力,团结全体族人,使大家处于同一价值观念之下。 家谱编修的时间间隔,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族谱宜三十年一修。 修谱,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修好一次族谱,有四个方面的工作必须做好:一、组织,二、经费,三、编辑,四、制作。

孔氏家谱

先儒修谱论 程子曰: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 致堂胡氏曰:谱谍身之根本也,根本不明颠倒无据或妄委其姓氏,古人户贯而混,亡宗支,何上托汉婿,而骨姓刘以朱耶,而附李属籍者也。 五峰胡氏曰:甚矣!谱之不可作也,谱谍作照而穆有序,而亲疏不遗,百世之下犹足,以知其一本,而万殊谱谍不作喜,不庆忧,不吊不以至亲相识如途人者先矣! 景濂宋氏曰:甚矣,谱之难稽也,君子当尽其心于所,不知信其心于所,可古人有古,三世不修谱为不孝。 新安程氏曰:扑之修要在明一本而浚其源,所以尊祖敬宗也!究万派而清其流,所以别亲疏之远近也!辨隆杀之等,别亲疏运近之识尊卑之次次弟也,行吉凶庆吊之礼,敦孝友睦姻任恤之行,所以崇宗族之典礼也。 兆溪陈氏曰:凡作谱者为祖宗重也,人之重乎,祖宗则所存,惟仁而匪仁。不存所行,为义而匪义,不行恐得罪于祖宗也。 深山董氏曰:先祖有善而弗明,日不智,而弗佛日:不仁,止谱之由作也。 白涯彭氏曰:谱之保姓受氏也,天子赐之,司农协之,宗法已联属之,而后孝弟之,教成朝廷之,势尊天下之,家正保族者,保天下之道也,个保其族而天下治矣。 山谷黄氏曰:世之巨族者。微有谱则失其所从也,考其所由分世日益远,族日益繁,必至于不想维而昭穆之辨淆矣。 一峰罗氏曰:自宗法废而谱乘兴矣,其本之所出尊尊也,别其支所由分亲亲也,尊尊亲亲只道尽而族之,大本立也。 孔氏家谱 【简介】 孔氏家族的族谱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罗内容最丰富、谱系最完整的族谱。孔氏宗族视修谱为合族大事,通过修谱可以把居住分散、血缘关系相对疏远的孔氏族人组成一体,从而达到“详世系、联疏亲、厚伦谊、严冒紊、序照穆、备遗忘”的目的,修谱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和清查“外孔”的渗入。 孔氏历代修谱都非常严格,明天启年间修谱规定义子不能入谱,违者重究。清康熙时修谱,规定更加详细: 1)凡不孝、不悌、犯义、僧道、邪巫、优卒、贱役等,都被认为是“辱祖玷宗,丧名败节,皆不准入谱”; 2)因修谱都是集资,所以规定族人每丁交银八分,违者不准入谱; 3)孔氏子孙不仅行辈字有一定规定,即使用字亦随行辈而定,不准乱用。修谱时,如有不依规定乱取用者,必须改正,否则不得入谱。乾隆甲子修谱除继承康熙时的规定外,又提出凡“养异姓为子、赘婿冒姓、子随母嫁携来同居”者,亦不得入谱。对以上各方面,不仅各户头要认真作保证,而且还发动族人知情者履行检举之责。 在孔氏宗族中,除大宗主衍圣公主持纂修的全谱外,各户、各支派还有自己纂修的小谱或支谱。这些谱牒各具特色,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比如,《林前户支谱》记载了

编修家谱的一般步骤

编修家谱的一般步骤 1、成立“修谱机构”及确定“修谱主持人” 凡一个家族准备新修或续修家谱,首要的工作就是成立“修谱机构”。“修谱机构”通常称为“×氏家族修谱理事会”(或委员会等)。其次,就需要确定“修谱主持人”,由“修谱主持人”全面负责,并组织有关人员开展修谱工作。 2、“登记入谱”的准备工作 “登记入谱”是决定修家谱之后就要开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此项工作按以下要求办理: ①分发“家族成员入谱登记表”必须使用专门设计、统一印刷而成的,与《家谱》配套使用的专用底稿纸:“家族成员入谱登记表”,将每一房人、每个家庭的成员全部正确的进行填表登记。 ②确定始祖 ③确定修谱的范围 3.整理、审定“家族成员入谱登记表”,使每个入谱人员的填写情况都正确无误后,即可正式填表修谱了。 4、填表修谱前的准备工作 ①确定填写谱册的人

由于《家谱》填表方法简明易懂,填写人具有初中文化水平即可,只要认真细心、书写工整、责任感强就可以胜任。 ②墨水最好使用炭素墨水,以保证字迹永不褪色。 ③所有文字资料已准备好“家族成员入谱登记表”已全部收回并经整理审核无误。由修谱主持人组织人员拟定序、凡例、先世考、个人传记…有关文字资料已定稿。 ④将已定稿的基本文字部分,以及家族成员的生平传记,和家族大事记等文字记叙部分抄写在“谱序、源流、凡例…”和“生平传记”、“家族大事记”、“家族荣誉册”等表式中。将家族成员个人情况、血缘关系情况分别填入“家族名册”、“世系表”等表式中。 ⑤如家族人口多,分支多所需要的谱册套数较多时,则可以依照已修好的第一套“家谱”作样本,可由一人或数人填写复制所需要的套数。 ⑥如所需谱册不只一套时,必须在每一套谱册的内封页右上角空白方框内填上每一套谱册的编号,并将每套谱册内的“第几次修谱套分存情况表”分别填好。 ⑦将修好的谱册,分发给每一位收藏“家谱”的持有人,妥为保存。至此,采用《家谱》修谱这一工作即告完成。

【9A文】张氏家谱世系图

张姓祭祖歌 巍巍中华,山高水长,浩浩张姓,族史辉煌。始祖挥公,英武非常,轩辕嫡后,帝胄世昌。其父玄嚣,封邑青阳,清河之滨,滋润成长。手足情深,颛顼臂膀,生而颖悟,巧技尤强。体恤民疾,苦苦思量,主祀孤星,夜观天象。顿生灵感,折枝效仿,始制弓矢,史书记详。用于狩猎,猎物盈仓,衣食无忧,黎庶赞扬。用于御敌,威力无双,大胜凯旋,拓土开疆。诸侯咸服,颛顼帝王,华夏共主,万民敬仰。挥公功德,万古流芳,颛顼嘉之,封为弓长。以职为姓,乃赐姓张,张姓始祖,肇始四方。瓜瓞绵延,繁荣盛昌,遍及全球,远播五洋。英贤辈出,峥嵘自强,为将为帅,入阁拜相。科技艺文,工农学商,不乏大家,星辰相映。而今我等,飞临濮阳,不远万里,祭祖上香。始祖功德,铭记心上,不忘故土,为国增光。挥公后裔,再创辉煌,祖神有灵,来格来尝。 家谱编修 谱牒加深了豪门大族与庶族寒人之间的鸿沟,使世家大族内部嫡庶尊卑关系得以强化。它用血缘关系的纽带模糊了阶级意识,使封建宗法制度得以维持和巩固。但是,家乘、谱牒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文献价值。就张姓的家乘、谱牒而言,它记录了张姓诸家族的氏族来源、世代系统、人物传记、迁徙居住、婚姻嫁娶、子孙繁衍和与此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不失为研究家族史、社会史的重要原始资料。 在修撰谱牒之风相当兴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张姓这样的大姓氏,也应该有家乘、谱牒的修撰,只是因为时间久远,没有能够保留下来。现在我们可以考知的张姓家乘、谱牒,有唐朝人张太素的《敦煌张氏家传》20卷,此后又有《曲江张氏家谱》一卷。宋元明清诸代,各地的张姓家谱不断修撰,以至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修续家谱。明朝嘉靖年间 (1522-1566)张浚等人修纂的《张氏统宗世谱》有18卷,后来又扩展到2l卷,并附有《文献》l1卷,卷帙极为丰富。这部谱书将当时全国各地的张姓家族的有关情况全部收入,书中还附有《张氏古今迁居地理图》17幅。这是张姓的一部极为重要的谱书。民国时期,张姓聚族修续家谱之风方兴未艾,建国后一些地方也有续修家谱的情况。 张氏祖训 笃忠敬言,急公守法。完粮息讼,营生业言。士农工商,各执其业。 慎丧祭言,慎终追远。宜尽诚敬,慎婚姻言。娶媳嫁女,咸宜配择。严内外言,治内治外。不可易位,敦孝悌言。事事亲敬,敦宗睦族。笃教学言,养不废教,作养人才。厚风俗言。吉凶庆恤,孤寡有体。敦和睦言,捍忠御灾,协力同心,严杂禁言,奸盗赌博,占欺谋吞。 继承祖德 清河张氏,广居丁旺,黄帝赐姓,源远流和。缅怀先辈,精忠善良,圣贤众多。功高德望。劝我族人,继承发扬,效郡报国,雍泽民心。孝敬父母,弟恭兄让,族和邻睦,遵纲守常。礼信仁义,嫉仇豪强,慎婚传嗣,家教有方。读书习文,勤为农桑,禁戒非为,习武自强。 忠效国家 国家与民,关系互相。民忠国盛,国富民康。国泽黎民,民增国光。天经地义,效国理当。劝我族人,以此为尚。奉事国家,蹈火赴汤。为国稳安,戎马扛枪,为国振兴,农工学

修谱知识

修谱知识 家谱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家谱记载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内容越来越多。上古时期的口头和结绳家谱,只有单一的世系,先秦时期只有世系和姓名。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繁荣发展后,到了宋代由官修进人民间,私修家谱最有代表性的是欧苏体例家谱,主要内容有谱序、谱例、世系、世系录和先祖考辨等五项。到明清时期,家谱体例更加成熟完善,内容十分丰富,除主要记载世系之外,普遍都有官职、迁徙、赞像、遗像、树堂、祭田、坟墓、恩荣录、五服图、字辈谱、家训族规、人物传记、契约文书、艺文著作、领谱号等。不同时期的家谱都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英勇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以主人翁的姿态,满怀革命豪情,开展了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的思想大解放,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大潮,建立市场经济制度。国门已打开了,中国人民以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为平台,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大显身手,大展宏图,进行了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社会

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伟大胜利,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太平盛世。新家谱必须充分反映社会主义时期和民主革命时期,各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建设祖国,创造新生活的事迹,突出家谱的时代特点和家族特点。续修家谱是我国家谱发展的一个历史传统,新家谱要贯通古今,古代、近代和现代都要记载,但重点要记载社会主义、民主革命时期的内容,使家谱形成一个资料翔实、全面、准确的“金字塔”。新家谱应如实记载如下内容:1.姓氏源流姓氏是一个家族的标志和名称。考证姓氏源流,就是考证始祖是谁,家族的根在哪里,说明家族的得姓缘由和姓义。我国姓氏源远流长,一个家族的得姓也很复杂,有的多途径得姓,有的因不同原因,使姓成为难解之谜,考证起来十分困难,比如中国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军事家郑和的郑姓都是明成祖赐的,他真实的姓、祖先、籍贯、身世,五百多年无人知晓,《明史·郑和传》也只称他是云南人。直到民国元年(191)发现郑和父亲墓碑和昆明《郑和家谱》,才知道郑和原姓马,名和,祖籍云南昆阳。研究郑和的专家、学者李士厚先生和昆明市市志办副主任、编审马颖生同志以大量的铁的史实证实,郑和是元朝名将赛典赤·赡思丁六世孙,但还有人有异议。因此,姓氏源流,需要下工夫认真、慎重、准确考证,不要使家谱成为无源之水。过去编修的“原谱”已考证无疑的,可以照实收录,有疑则考,或补充诠释,“原

施氏族谱

施氏族谱、墓志真伪辨 王为刚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早期的文献记载少而简略,传说亦各不相同。然而,到了近现代,关于施耐庵的资料突然大量出现,笔者拟就已公布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 一、关于出土文物的考证及辨伪 关于施耐庵家族的出土文物主要有以下几件文物: 1、1962年兴化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赵振宜在施家桥农民陈大祥家发现兴化施氏三世祖施文昱为其父母所立的地券,是1958年该村农民掘取墓砖时所得。[1]券文如下: 维 大明景泰四年二月乙卯朔越有十五日 壬寅祭主施文昱等伏缘父母奄逝未卜 茔坟夙夜忧思不遑所厝遂令日者择此 岗原来去朝迎地古袭吉堪为宅兆梯已 出备钱财买到墓地一方东至青龙西至 白虎南至朱雀北底玄武内方勾陈分掌 四域丘承墓伯封步界畔道路将军齐整 千秋万载永无殃咎若有干犯并令将军 亭长缚赴河伯今备牲牢酒脯百味香新 共为信契财地交相各已分掌令善匠修 □安厝已后永保清吉 知见岁月主代保今日直符故气邪精 不得干犯先有居者永避万里若违此 约地府主史自当其祸助葬主里外存 亡悉皆安吉玉帝使者女青敕令 券奉后土之神收执准此 过去的研究者多将其定为施让地照砖(即地券),其实这是对地券和祭文不了解而产生的错误认识,古人在斩草日举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包括诵读祭文和掩埋地券,祭文和地券具有不同的格式、载体和功能。 首先从行文格式来分析。 祭文的格式是:“维年月日,祭主某乙致告于五方五帝、山川百灵、后土阴官、丘丞墓伯、阡陌诸神,某亲以某年月日奄逝,伏惟永往,五内分割,礼制有期,龟筮袭吉,宜于某州某县某乡某山之原,宅兆于霜年月日迁坐幽室,用今吉辰斩草,谨用信币柔毛酒礼之仪,致告于山川百灵,主供奠于后土神,既葬之后,永无咎艰,尚飨。”[2] 地券的格式是:“某年月日,具官封姓名,以某年月日殁故,龟筮叶从,相地袭吉,宜于某州某县某乡某原安厝宅兆,谨用钱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贯文,兼五彩信币,买地一段,东西若干步,南北若干步,东至青龙,西至白虎,南至朱雀,北至玄武,内方勾陈,分擘四域,丘丞墓伯、封部界畔,道路将军,齐整阡陌,千秋万岁,永无殃咎。若则干犯呵禁者,将军亭长收付河伯。今以牲牢酒饭,百味香新,共为信契。财地交相分付工匠修造,安厝已后,永保休吉。知见人、岁月、主保人,今日直符、故气邪精不得忏恡。先有居者,永避万里,若违此约,地府主吏自当其祸,主人内外存亡,悉皆安吉。急急如五帝使者女青律令。”[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