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诗词鉴赏》七、鉴赏常用名词术语-(附古诗鉴赏口诀)汇总

《诗词鉴赏》七、鉴赏常用名词术语-(附古诗鉴赏口诀)汇总

《诗词鉴赏》七、鉴赏常用名词术语-(附古诗鉴赏口诀)汇总
《诗词鉴赏》七、鉴赏常用名词术语-(附古诗鉴赏口诀)汇总

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诗歌鉴赏格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语言:高亢清婉秀丽用语华丽极尽铺陈之能事用语平易含义隽永

语言

(一) 语言风格

1.激越高亢。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豪放派,其他象边塞诗中反映诗人渴望建功立

业,保家卫国决心的诗作。

2.清婉(新)秀丽。如李清照《声声慢》等婉约派,其他象山水田园诗人。

3.语言绮丽(重视修饰,色彩绚丽,词藻华丽,极尽铺陈之能事)。

如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其他象婉约派中反映儿女情长的诗作。

4.语言平易(浅显易懂,口语化,但含义隽永)。如李绅《悯农二首》。

(二) 语言特点

1.清新自然。如王维的山水诗。

2.平淡质朴。选用确切的词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陶渊

明的诗,李煜的词。

3.绚丽。色彩绚丽,词藻华丽,渲染气氛,极尽铺陈之能事。如李商隐的诗。

4.明快。斩钉截铁,一语中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5.含蓄。不直接叙述,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引而不发,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耐人

寻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6.简洁。干净利落,言简意赅。如贾岛的诗。

7.形象,凝练,富有表现力。

表达技巧

(一)修辞手法

1.比喻:化平淡为神奇,深奥为浅显,抽象为具体,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

2.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

3.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4.夸张: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对偶: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反问:加强语气。

7.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双关: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含蓄蕴藉。

(二)表现手法

1.情景交融: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情感爱憎。

2.对比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3.联想想象:想象犹如天马行空, 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

4.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

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象征: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

6.使用叠词: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7.托物言志: 感物抒怀,隐晦的表情达意, 含蓄蕴藉。

8.细节:真实准确传神。

9.白描: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

10.动与静

11.乐与哀

12.虚与实

13.抑与扬

14.渲染

15.写景角度与技巧

16.浪漫与现实

(三)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情景交融、借景衬情、托物言志。)

思想情感

(一)忧国伤时

1.反映社会的黑暗。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杜牧《过华清宫》、林升《题临安邸》

3.反映离乱的痛苦。杜甫《春望》

4.同情人民的疾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5.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杜甫《登楼》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杜甫《兵车行》(“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二)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曹操《龟虽寿》、王昌龄《从军行》

2.报国无门的悲伤,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山河沦丧的痛苦。文天祥《过零丁洋》、陆游《示儿》

4.年华消逝,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三)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2.思亲念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思乡。范仲淹《渔家傲》

4.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李白《子夜吴歌》

(四)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王维《山居秋暝》

2.昔胜今衰,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感慨。

姜夔《扬州慢》、李白《越中览古》、刘禹锡《石头城》

3.借古讽今的情怀。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李商隐《贾生》、韦庄《台城》

4.青春易逝的伤感。李清照《如梦令》

5.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悦。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五)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念。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2.情深意长的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3.坦陈心志的告白。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诗歌名家风格特色

隋唐五代

王勃劲健婉畅韩愈古朴奇险陈子昂古朴雄浑

柳宗元明净幽峭高适苍凉高壮白居易流丽坦畅

岑参雄奇瑰丽元稹精警浅切王昌龄自然雄浑

刘禹锡清新豪丽王之涣晴朗雄健李贺奇诡璀灿

孟浩然闲静淡远杜牧俊爽明丽王维幽静谐和

李商隐幽婉典丽李白飘逸豪放温庭筠精巧艳丽

杜甫沉郁顿挫李煜凄婉柔丽

宋金

梅尧臣朴素平淡陈师道雄劲幽邃苏舜卿轩昂奔放

欧阳修清新疏畅王安石遒劲峭拔晏殊闲雅婉丽

柳永伤感缠绵苏轼豪放旷达秦观清丽典雅

黄庭坚瘦硬新奇范成大清新妩媚杨万里浏亮晓畅

周邦彦富丽精工陆游雄放流畅李清照凄婉清丽

姜夔峭拔雅丽辛弃疾沉郁豪放文天祥沉郁悲壮

元明清

萨都剌清丽俊爽王冕纯朴自然马致远清隽流畅

关汉卿泼辣清新张养浩警辟深远睢景臣新奇辛辣

于谦朴直浅近顾炎武苍劲沉郁王士祯含蓄清远

袁枚空灵浮坦朱彝尊清新疏淡纳兰性德抑郁婉约

龚自珍清奇瑰丽郑燮刚劲清新黄遵宪浅俗新颖

具体术语的含义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等。

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托物言志(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寄寓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衬托烘托: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

侧面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烘托、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起兴(xìng):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语言特点类

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

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体物入微穷形尽态(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

诗情画意:语言典雅,意境优美。

议论类

富有哲理、淋漓尽致。

语言风格类

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

简洁洗炼: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明快:明白通畅。

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雄健雄浑:雄壮、强健、浑厚。

平淡无奇

质朴清新淡雅

词藻华丽

文章结构类

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呼应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行文技巧类

虚实相生:虚,多指文章中想象的部分。

水乳交融:紧密结合在一起。

其它

构思精巧、颇具匠心

新颖、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作法感情细腻、感情真挚

跃然纸上

曲折层次分明。

古诗鉴赏口诀

内容

自古诗歌常写景,景情相生第一种。边塞生活多磨难,惜别伤怀遥思念。怀古咏史吊前贤,壮志难酬空自怜。目睹耳闻收眼帘,即事感怀时世惨。羁旅情怀备煎熬,行役戍边心日劳。

形象

天生我材必有用,洒脱豪放显个性。泪沾青衫忧民怨,推己及人见一斑。相见时难别亦难,儿女情长泪涟涟。山村风光隐田园,胜友欢聚乐忘返。不拘一格重抖擞,良才难得信难求。

情感

桃花潭水深千尺,离愁别绪话情丝。桥边红药悲黍离,物是人非叹惋惜。佳节思乡身为客,明月千里归渐迫。春风骀荡明日花,怀古凭吊寄天涯。商女不知亡国恨,讽喻时政热肠人。但使龙城飞将在,报国情怀入梦来。玉壶冰心送亲友,临行壮别一壶酒。

语言

质朴又平实,天然去雕饰。白描真且深,平易又近人。

隽永出灵气,悟性托含蓄。诗画境开阔,生动自生色。

色彩多绚丽,变幻生飘逸。

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分得清,叙描议论与抒情。记叙方式不单一,事后必然有余情。景物描写切注意,借景托物常寓情。具体方式咀嚼细,比喻比拟和象征,夸张衬托和借代,抑扬关系虚实生。寓褒于贬明秋毫,言此意彼擒故纵。互文关系巧拼合,曲笔逆笔龙点睛。含蓄美来多变幻,羚羊挂角迹难寻。化景为情转隐晦,透视窥探断肠衷。托物起兴套双关,语浅情深隽味永。旁敲侧击弦外音,空谷传响哀乐鸣。讽咏时事用曲笔,史实连线促精警。以小见大旨意远,见微知著诉衷情。欲言又止多伤感,欲说还休痛思痛。眷恋伤感郁心头,黯然收笔胜有声。

风格

江山代有才人出,星河灿烂出巨匠。豪放高唱须铁板,婉约妙龄来浅唱。屈原绚丽与沉雄,三曹慷慨兼顺畅。渊明寄情山与水,恬淡自适心内旷。子昂愤激兼慷慨,李白飘逸又顺畅。王维恬然又含蓄,诗中有画有暗香。浩然恬静又浑健,语淡情浓蕴味长。杜甫沉郁又顿挫,乐天流丽又顺畅。商隐典丽寓幽婉,杜牧明丽加俊爽。苏轼豪放又旷达,弃疾深沉又豪放。柳永伤感又缠绵,陆游流畅又雄放。清照凄婉多清丽,姜夔崎拔注感伤。致远清俊又酣畅,汉卿泼辣又清爽。景臣新奇出辛辣,养浩警僻又深广。

古诗词鉴赏常用词语

一、熟悉鉴赏术语,准备对号入座。

1、感情基调:忧愁、伤感、惆怅、寂寞、孤独、郁闷、闲适、恬淡、喜爱、喜悦、欢乐、激愤、悲壮、慷慨激昂等。

2、思想内容:托物抒情、托物言志、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报国无门、怀才不遇、愤世嫉俗、孤芳自赏、孤傲高洁、坚贞不屈、不流于俗,不同流合污、怀古伤今、怀古伤己、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感时伤怀、淡泊宁静、超然物外、闲适恬淡、闲情逸趣、惜花伤春、悲秋悯己、热爱自然、思乡怀亲、赠人送友、富含哲理、哀怨忧愁、激愤憎恶、欣喜欢快、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坚守节操等。

3、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4、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5、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仗、借代、反问、设问、双关、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等

6、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想象和联想、渲染衬托、正面和侧面、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明暗、白描、象征、用典、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意象(饱含作者思想感情的人、事物、景物)、意境(诗人抒的情和诗中绘的景合二为一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等等。

7、语言:清新自然、平淡质朴、民歌风味、绚丽、含蓄(蕴藉)、简洁、明快、瑰丽等。

8、风格:陶渊明,朴素自然;李白,豪放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明白如话;高适,悲壮苍凉;王维,诗中有画,诗中有道;陆游,宏丽悲壮;柳永,雅俗杂陈直抒胸臆;李清照,清新且委婉含蓄;苏轼、辛弃疾雄阔、激昂、悲壮,辛弃疾还擅用典。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含蓄、清新、风趣

9、体裁:古体诗(唐以前的诗,包括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乐府)、近体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曲)

10、意境: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娴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意境深远、意境优美、幽静,宁谧,苍莽,深远,热烈,高昂,壮阔,悠远,空灵,辽阔,苍凉,幽美,朦胧,淳朴,荒芜,孤寂,冷寂,慷慨悲凉,缠绵宛转,空寂寥落,萧条荒凉

11、情感载体类:杨柳——惜别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大海——开阔流水——叹惜古迹——怀旧梅花——傲骨

二、牢记解题方法,万变不离其宗。

①关注标题

②关注作者

③关注情景

④关注手法

①细节提取类: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什么环境?环境有什么

特点?什么氛围?什么心理?从那些词语(语句)可以看出?

②意境描写类:描写(描绘)某句诗的画面。

③语言赏析类:哪个词语(句子)好在哪里?赏析某个词(某句诗)。把“某词”改为“某词”好不好?

④主题情感类:什么主题?什么情感?什么思想?

三.古代诗词的常见意象

1.月——思乡,怀人

怀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怀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2.菊花——清高人格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3.梅花——高洁人格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4.松——孤直傲岸,岁寒三友之一

岂不罹严寒,松柏有本性。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莲——爱的象征,莲与怜谐音,所以可借以表达爱情。另外还表示高洁的人格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6.梧桐——凄凉悲伤,落寞的心境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泪梦三更后。

7.秋蝉——高洁,悲凉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8.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也是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9.柳——与“留”谐音,离情依依挽留惜别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0.南浦,长亭,霸陵,劳劳亭——送别之所表达依依别情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11.芳草——离愁别恨与美人或理想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12.芭蕉——孤独与忧愁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13.羌笛——凄凉悲切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4.乌鸦——衰败荒凉

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15.孤帆、晓风、残月――伤别情怀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6.流水――年华易逝思旧怀人绵绵愁绪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学生版

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竹里馆(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意】我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竹林深处清幽寂静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似解人意,来相照映。 【主题】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练习】 1.鉴赏“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一句。 答:这句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写诗人在幽深宁静的竹林里独自弹琴啸歌,以琴声歌声衬托出月夜竹林的幽静,表现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2.作者在对自然的叙写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答: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表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3. 赏析“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倾洒银辉的明月当成与自己心心相印的知己,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4.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请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展现的画面。 答: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意】不知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发出悠扬的笛声,伴随着春风传遍了整个洛阳城。就在今夜的乐曲中,听到了令人哀伤的《折杨柳》的曲调,此时此刻,谁能不被勾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主题】这首诗主要叙述了诗人在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抒发离别行旅之苦的笛声,抒发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练习】 1.理解诗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答: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了故乡《折杨柳》的曲调,此时此刻,谁能不被勾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呢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的思乡怀亲之情。 2.“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为什么说“折柳”是全诗的关键词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杨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逢入京使(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意】离开长安已好多天了,回首东望故乡,路途遥远。思念远方的亲人,泪水潸然而下,擦拭的两个衣袖全都湿了。途中与回京办事的驿使相遇,想要写信却没有纸笔,劳烦您给我的家人捎个口信,就说我一切安好。 【主题】本篇即作于此次赴边疆的途中,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时的思乡怀亲之情。 【练习】 1.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所展现的画面。 答:离离开长安已好多天了,回首东望故乡,路途遥远。思念远方的亲人,泪水潸然而下,擦拭的两个衣袖全都湿了。 2. “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答: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却无可寄托,又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3. 第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墨重彩与第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赏析古诗词的一般方法

赏析古诗词的一般方法归纳总结如下: 一、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 这些背景知识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掌握了这些内容,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能对诗歌进行高屋见瓴的分析。如: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在气势雄伟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王维诗含蓄生动,白居易诗雅俗共赏,李商隐诗清丽俊逸,李煜词颓靡伤感却又细腻感人,欧阳修词清丽明媚而又语近情深,柳永词缠绵悱恻,苏轼词雄健豪放,李清照词婉约凄切,陆游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二、掌握几类常用的赏析术语 1、常见的意境:恬静优美、清幽明净、明丽清新、雄浑壮丽、壮阔苍凉、萧瑟凄凉、孤寂冷清、清冷幽静等。 2、常见的表现技巧: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对比、双关、设问、反问等。

(2)描写手法主要有:托物言志、小中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联想想像、正侧面结合、比较衬托、乐景写哀、欲扬先抑、象征、渲染、白描、用典等。 (3)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画龙点睛)、间接抒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事抒情)。 (4)语言风格: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华美绚丽、委婉含蓄、简练生动、雄浑豪放、沉郁顿挫……需要强调的是,用以上这些术语赏析诗词时,不能空洞,更不能一概而论,需“因诗而异”,根据各诗不同特点,结合相关诗句,有的放矢地进行赏析。 三、积累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 1、写景诗:写景抒情,寄情于景,常用白描、衬托的写法描绘山川美景,抒写热爱祖国河山之情,或抒闲适情调,表达自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鉴赏一

课外古诗词鉴赏(一)(七年级上册) 一、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映影。首句是仰望,写静态之景;次句是俯视,写动态之景。第三句写出发和前往的地点,第四句写思念友人之情。全诗连用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语言自然流畅,构思新颖精巧,意境清朗秀美,充分显示了青年李白的艺术天赋。 峨眉山月歌⑴ 峨眉山月半轮秋⑵,影入平羌江水流⑶。夜发清溪向三峡⑷,思君不见下渝州⑸。 [1] 白话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4] 作品鉴赏: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被视为绝唱,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5] 二、江南逢李龟年 《江南逢李龟年》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抚今思昔,感慨万千。前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着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之情;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全诗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表达了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 江南逢李龟年⑴ 岐王宅里寻常见⑵,崔九堂前几度闻⑶。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⑷。 [1] 白话译文: 岐王府邸里时常相见,崔九堂前您的音乐多次听闻。如今正是江南的大好风景,在落花时节又重逢李君。 [3] 作品鉴赏: 此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有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 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这两句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集中的地方,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诗人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当年诗人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多年过后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这里所蕴含的天上人间之隔的感慨,读者是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的。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流露了诗人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犹如要拉长回味的时间。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诗人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如同是即景书事,又如同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这四个字,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但诗人丝毫没有在刻意设喻,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飘流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日”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一场翻天覆地的大动乱,使杜甫和李龟年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沦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是很深的,但诗人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这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显得蕴藉之极。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沧桑巨变。世境离乱,年华盛衰,人情聚散,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却表现出了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乱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这首诗的成功创作表明: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生活体验的大诗人那里,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可以具有很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又能达到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 [4] 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全诗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古诗词鉴赏方法与技巧 古诗词鉴赏方法整理

首先看到诗后先看题目和作者,因为题目往往有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再看注释,看注释可以看出作者的事迹;最后看诗句翻译,一般的诗歌可以通过注释翻译出来,通过翻译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诗眼”或“炼字”型题 设问方式: ①对诗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②从某两句中分别找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③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音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 哪个更好?为什么? ④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答提示: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设计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出这些经古人锤炼出的字,妙在何处。回答问题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题旨和诗人的感情来分析。 答题要点: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述景象; 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示例:如王湾《次北固山下》第三句“湖平两岸失”的“失”字,与“湖平两岸阔”的“阔”字,哪个更好? [答]①“阔”字更好。②阔是空阔、开阔之意(这一步有时可并入一点来说)。③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④“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此题只答“阔”字好,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卷面回答时,一般可省去序号,这里分点列出,提示不要漏掉一些步骤或要点。下同。) (2)句意型题 设问方式: ①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语表义和语里义,并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 答题要点: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示例:谈谈对李白《听蜀僧洛弹琴》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②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3)意境型题 设问方式: ①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②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③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答提示:意境是指诗人主观情意和观事物的形、神水乳交融后所产生的艺术境界。由于这种艺术境界所展示的美的意味,往往超出了诗作的原意,它既体现了诗“言在此、意在彼”的基本特点,又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故而意境也就成了诗词鉴赏中的核心问题。

七下古诗词赏析13首-最新版

七年级下期课内课外古诗词赏析(13首) 登幽州台歌 【作者简介】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年),字伯玉,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代表作: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等。有《陈子昂集》传世。 【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陈子昂多次向其进言,武攸宜皆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报国宏愿成为泡影,适逢登上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的故事,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 燕昭王,战国时燕国第39任君主。即位之后,招贤纳士,招揽了一批卓越的人才,造就燕国一时盛世. 【译文】(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看去,也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然泪下。 【赏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古人”和“来者”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 时间角度。诗人直抒胸臆,纵观古今,感叹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不可见,后世的明君也不可遇,写出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孤独和感伤。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空间角度。诗人吊古伤今,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这茫茫宇宙虽无边无际,却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而怆然泪下。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独“,独自,诗中有孤独之意。纵观古今,寻遍天地,报国无门,怀才不遇,体现了诗人理想破灭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孤独、寂寞和悲凉之情。 ●写作特色: 1.直抒胸臆。全诗没有具体的描写,而是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前两句 俯仰古今,写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垠;第四局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2.意境雄浑。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 浩瀚空旷的画面。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渺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为背景。第四句饱含感情,凌空一笔,一个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深感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立于画面之上,十分鲜明。 登飞来峰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祖籍临川人,也称“王临川”;“唐宋八大家”之一 散文:雄健刚劲诗词:遒劲清新,豪气纵横著作:《游褒禅山记》《泊船瓜洲》等。 【写作背景】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yín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30岁,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1

古诗词鉴赏常用术语(经典)

古诗词鉴赏常用术语(经典) 古诗词鉴赏常用术语 一、常见的思想感情 欢快、愉悦、激动、现实、浪漫、雄浑、旷达、豪放、忧愁、寂寞、伤感、 惆怅、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忆友怀旧、别恨离愁、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热爱自然、沉郁、悲慨、婉约、清新、明丽、豪迈、豪放、奔放、刚劲、低沉、幽怨、哀伤、凄凉、缠绵、消极、积极、朴实自然、清新飘逸、沉郁顿挫、淡雅高远、华妙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 对统治者的愤怒、面对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壮志难酬的悲叹、怀才不遇的愁苦、寄情山水的悠闲、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 二、诗歌分类

赠友送别、咏史怀古、边塞征战、山水田园、写景抒情、咏物言志、闲适隐 逸、谈禅说理、思妇闺情、羁旅行役、悼念亡者 三、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分类 忧国忧民、心系社稷历经磨难、坚持追求胸怀宽广、豪放洒脱转战沙场、舍身保国寂寞愁苦、身世飘零孤傲高洁、坚持操守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慷慨愤世、矢志报国送别友人、思念故乡反对征

李白: 愤世嫉俗 清新飘逸 杜甫: 忧国忧民 沉郁顿挫 张九龄: 委婉含蓄 孟浩然: 语淡味重 恬静浑健 王维: 恬淡含蓄 气韵生动 王昌龄: 雄健浑厚 情思婉约 咼适岑参:雄浑质朴 苍劲悲壮 韦应物: 清新典雅 韩愈: 气势磅礴 奇特新颖 贾岛: 萧瑟悲愁 李贺: 奇诡变幻 忧郁激愤 元稹: 艳丽浅近 白居易: 平白清新 雅俗共赏 刘禹锡: 清俊明朗 李商隐: 清丽俊逸 杜牧: 豪迈俊爽 遒劲峭拔 温庭筠: 浓艳香软 清新疏朗 李煜: 颓靡伤感 细腻感人 欧阳修: 清丽明媚 语近情深 四、著名诗人的风格 羁 (“诗中有画”) 范仲淹:苍凉悲壮 豪放洒脱淡泊富贵傲视圣贤 广阔深厚意境雄浑感情深沉 傲岸不

诗歌内容鉴赏口诀

诗歌内容鉴赏口诀 1.从题目认识对象 2.从字面读出感觉 3.从注释破解难点 4.从作者了解背景 5.从原作找到根据 6.从题干得到启示 7.从首联找到特点 8.从尾句参透主旨 9.从景物把握情感 10.从意境洞察心胸 一、咏物诗 咏物诗的常用手法特点: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这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注意题干提示的信息) 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具体指出哪里是真实描写,哪里是想象之词? 3.这首诗赋予了春雨怎样的品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落花①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注】①这首诗作于会昌六年(846)闲居永乐期间。 ⑴颔联是怎样从不同角度描写落花“乱飞”的具体情状的?请作简要分析。 ⑵刘煕载《艺概》中提出咏物诗应该做到“不离不即”,就是既要切合于物,又要在咏物中表现作者的情思。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阐述这首诗是如何体现的? 3、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①~③题。(10分) 咏笼莺①(清)纳兰性德 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注释]①莺:黄莺,别名金衣公子。

①本诗题为“咏笼莺”,第三联却写了燕子飞于梁间、鸾鸟在梧桐上筑巢。试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②本诗最后一联的“空”字历来为人们称道,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二、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①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②内容特点: a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b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c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d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③手法:(整体上)常用借古讽今,用典,对比 1、[2004年青海卷(全国IIII)]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2、2005年(天津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3、登金陵凤凰台①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初中古诗词分类及赏析复习课教案

初中古诗词分类及赏析复习课教案 复习目的 了解设题特点。 掌握古诗鉴赏基本术语,熟悉各类题型,提高解题能力。 复习重点 古诗鉴赏须知的术语。 各类题型示例及训练。 复习方法 识记积累,讲练结合。 复习过程 一、导入 诗词曲的赏析,今年已成为中考题型之一。它是我们初步欣赏文学作品能力的一种常见题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类试题的做法,希望能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那么中考诗词赏析的基本考点有哪些呢? 二、分析考点 【例1】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问)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查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 【例2】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问)结合对具体诗句的理解,说说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怎样的特色? (考查作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例3】(05年广州课改区)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问)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考查对诗歌语言的品析) 考点归纳 1、诗词曲的思想内容、情感倾向; 2、诗词曲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3、诗词曲的名句赏析、语言品味。 三、答题技巧 第一种模式【内容情感型】 提问方式: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例4】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七年级古诗四首赏析

(一)、古诗阅读与赏析4分。初中只要求从手法、修辞、炼字、思想情感、内容等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赏析,而高中则是全面的赏析。具体赏析复习资料另附。 1、整首诗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某句诗句表现出的作者思想感情或者某部分所表现出的作者思想感情)。解题原则:虚实原则:实+虚(内容概括+思想感情) 2、名句赏析。解题原则:根据题目的要求或者是题目规定的角度进行赏析,公式:点+内容概括+思想感情(对象+作者),要符合虚实原则。若是没有规定角度,可从炼字、修辞、表达方式、写作手法、内容、思想感情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按虚实原则进行就行。近年来还常考画面描述,其实就是内容概括,只不过是语言表达较为丰富一些罢了。 【七年级上册古诗赏析】 *1、观沧海两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1]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这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2] 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以上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3] 以上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这是千古名句。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表现出作者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诗词鉴赏》七、鉴赏常用名词术语-(附古诗鉴赏口诀)

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诗歌鉴赏格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语言:高亢清婉秀丽用语华丽极尽铺陈之能事用语平易含义隽永 语言 (一)语言风格 1.激越高亢。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豪放派,其他象边塞诗中反映诗人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决心的诗作。 2.清婉(新)秀丽。如李清照《声声慢》等婉约派,其他象山水田园诗人。 3.语言绮丽(重视修饰,色彩绚丽,词藻华丽,极尽铺陈之能事)。如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其他象婉约派中反映儿女情长的诗作。 4.语言平易(浅显易懂,口语化,但含义隽永)。如李绅《悯农二首》。 (二)语言特点 1.清新自然。如王维的山水诗。 2.平淡质朴。选用确切的词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3.绚丽。色彩绚丽,词藻华丽,渲染气氛,极尽铺陈之能事。如李商隐的诗。 4.明快。斩钉截铁,一语中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5.含蓄。不直接叙述,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引而不发,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耐人寻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6.简洁。干净利落,言简意赅。如贾岛的诗。 7.形象,凝练,富有表现力。 表达技巧 (一)修辞手法 1.比喻:化平淡为神奇,深奥为浅显,抽象为具体,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 2.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 3.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4.夸张: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对偶: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反问:加强语气。 7.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双关: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含蓄蕴藉。 (二)表现手法 1.情景交融: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情感爱憎。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诗及译文赏析

1 / 12 第一首: 山中杂诗年代:南北朝作者:xx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译文: 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赏析: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时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第二首:xxxxxx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xx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2 / 12 3.xx:指“幽篁”。 4.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译文: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皎洁的月亮从空中映照。 鉴赏: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阅读题 教师版

专题:诗词鉴赏 (一)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解】雪:指梨花。 1、除了以“雪”比喻梨花,诗歌还用了哪些词来描绘梨花?写“柳深青”有什么目的? 2、看着雪白的梨花,诗人为什么会产生“惆怅”的心情?(请用原诗回答),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淡白、清明,是为了衬托梨花的洁白以及繁盛。2、“人生看得几清明”,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 (二)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 1、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 2、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答案1、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2、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三)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答案:1、答:水面如同刚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来表现水面的平静。2、答: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了静态又写了动态,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四)送友游吴越 杜荀鹤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注释】①吴越,指今苏杭一带。 1、这首诗表现了吴越之地哪些特色? 2、“夜市桥边火”,请赏析“火”这个字的妙味。 (答案:1、江南水乡,风光秀美,物产丰饶,市镇繁荣,民风淳朴。2、“火”字,既可使人想象夜市繁荣、热闹的景象,而“火”与桥下的水相映照,波光粼粼,更增添诗情画意。) (五)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2、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答案:1、这个“弄”字,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客人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仿佛是要让客人自己意识到——如此美景,留下来是值得的!2、轻阴,入云深处亦沾衣。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游月陂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阅读练习和答案

部编版七下课内课外古诗赏析(全) 竹里馆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独坐、弹琴、长啸 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月夜,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一、【译文】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译:月夜,我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会儿弹弹琴,一会儿吹吹口哨。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译: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二、【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三、【考试链接】 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暗”和“散”的表达效果。“暗”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3、“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历代评论家说“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4、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5、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简单作一下分析。 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6、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

古诗词常用的赏析术语

古诗词常用的赏析术语 1. 常见的意境:恬静优美、清幽明净、明丽清新、雄浑壮丽、壮阔苍凉、萧瑟凄凉、孤寂冷清、清冷幽静等。 2. 常见的表现技巧: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对比、双关、设问、反问等。(2)描写手法主要有:托物言志、小中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联想想像、正侧面结合、比较衬托、乐景写哀、欲扬先抑、象征、渲染、白描、用典等。 (3)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画龙点睛)、间接抒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事抒情)。 (4)语言风格: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华美绚丽、委婉含蓄、简练生动、雄浑豪放、沉郁顿挫……需要强调的是,用以上这些术语赏析诗词时,不能空洞,更不能一概而论,需“因诗而异”,根据各诗不同特点,结合相关诗句,有的放矢地进行赏析。 诗词常用典故和惯用意象: 古诗常用典故,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效果。平时接触过后和常识的一定要尽可能多掌握。如“武陵人”、“烂柯人”、“廉颇老矣”等。古诗中的一些惯用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如送别诗中常用“柳”、“月”等意象,抒愁写恨的常用“流水”、“春雨”等意象,表达思念的常用“雁”、“红豆”等,表现志节的常用“竹”、“兰”,“梅”、“菊”等。 古诗词常见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 1. 写景诗:写景抒情,寄情于景,常用白描、衬托的写法描绘山川美景,抒写热爱祖国河山之情,或抒闲适情调,表达自己的高洁品格。 2.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 3.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颂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 4.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宝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涵。 5.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东晋的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等。 6.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这类诗成就最高明的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

七年级古诗词鉴赏

专题三:诗词鉴赏(适配七年级) ?分析意境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意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1.题型 ⑴描绘画面型: A:具体描绘:一般有字数要求或有“加以描绘”“具体描绘”等关键词。 B:概括介绍:没有字数限制,不加具体要求。 ⑵分析意境型: A:直接型: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B:变式型(常见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2.答题要求: (1)描绘画面型:A:具体描绘: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有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三语言力求生动形象,优美流畅。例: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B:概括介绍。一般用一两个四字短语加以概括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李清照《声声慢》)、恬静优美(王维《鸟鸣涧》)、雄浑壮阔(唐代边塞诗,宋代的豪放词)、萧瑟凄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例: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诗人借景抒情,描绘了一幅孤寂冷清、萧瑟凄凉的深秋晚景图。 (2)分析意境型: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答题可分三步走: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步一)的画面,营造了一种(步二)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步三)的情感(心情,心境)。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前两句描绘的意境。 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答: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塞外辽远阔大、雄奇险峻的画面(衬托出边塞“孤城”之小)(步一),营造了一种雄阔、苍凉的氛围(步二),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步三)。 ?二、分析技巧型 1.题型: ⑴一般提问: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⑵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2.解答分析:表现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达技巧分 (1)表达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①直抒胸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东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 春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③托物言志,如王冕的《墨梅》、借(墨梅)来表达自己(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思想感情.)于谦的《石 ④托物寓理,如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 源头活水来”,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 缘身在此山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