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藏象理论研究进展

藏象理论研究进展

藏象理论研究进展
藏象理论研究进展

藏象理论研究进展

发布人:常务斑竹发布时间:2012-05-16 点击数:313次字体:[大中小]

1.《内经》藏象精神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胡昌珍.中医临床研究.2011,21

2.浅析《黄帝内经》建构藏象思维模型之认知心理.杜立英;吕爱平.辽宁中医杂志.2011,06

3.论《内经》藏象精神理论及其临床应用.刘春援;卢丹;邹敖萍;秦绪花;陈荣荣.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01

4.儒家思想对《内经》藏象理论的影响.王平.光明中医.2011,03

5.《内经》“藏象病因”认识论及应用研究.王进.光明中医.2010,02

6.《内经》脏腑概念形成的发生学研究.王国英;鞠宝兆.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07

7.《内经》藏象理论研究近况.刘小霞.河北中医.2008.04

8.《黄帝内经》藏象学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与结构简析.张宇鹏.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01

9.《内经》有关心藏象理论发生的文字文化基础.鞠宝兆;周新灵;李吉彦.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12

10.《内经》肾藏象理论发生的语义基础.鞠诣然;鞠宝兆.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04

11.《内经》“肾藏象”理论在慢性肾炎治疗中的应用.李慧.国医论坛.2007,04

12.先秦哲学的精气观念与《内经》肾藏象理论的发生.鞠诣然;鞠宝兆.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03

13.古代形神观念与《内经》肾藏象理论发生的关系刍议.陈韦.吉林中医药.2007.05

14.《内经》肾藏象理论发生的解剖基础概述.付东升;鞠诣然.吉林中医药.2007,03

15.《内经》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方迪龙.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03

16.《黄帝内经》象思维之研究.吴润秋;杨绍华.湖南中医杂志.2007,01

17.《内经》脏腑概念形成的发生学研究.王国英;鞠宝兆.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07

18.从《内经》看脏腑病与经络病的异同.蒋狄;胡卡明;胡婷.中医研究.2009,05

19.《内经》之喘与脏腑关系浅析.程绍民;陈利国.江苏中医药.2009,04

20.从“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看《内经》脏腑观.王建纲;郭伟民.河北中医.2009,01

21.《内经》藏象理论研究近况.刘小霞.河北中医.2008,04

22.从《内经》探讨藏象之涵义及其意义.陈慧娟;梁尚华.湖南中医杂志.2007,04

23.《黄帝内经》脏腑学说与运动性疲劳.窦光镇;刘鹏.河北中医.2007,03

24.《内经》脏腑概念形成的发生学研究.王国英;鞠宝兆.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07

25.从《内经》看脏腑病与经络病的异同.蒋狄;胡卡明;胡婷.中医研究.2009,05

26《内经》之喘与脏腑关系浅析.程绍民;陈利国.江苏中医药.2009.04

27.从“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看《内经》脏腑观.王建纲;郭伟民.河北中医.2009,01

28.《内经》藏象理论研究近况.刘小霞.河北中医.2008,04

29.从《内经》探讨藏象之涵义及其意义.陈慧娟;梁尚华.湖南中医杂志.2007,4

30.《黄帝内经》脏腑学说与运动性疲劳.窦光镇;刘鹏.河北中医.2007,03

31.试从阴阳、气血、经络论《黄帝内经》中心肝关系.孙海娇;邱仕君.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04

32.从《黄帝内经》中论经络病机.李雪青;石志敏;马树祥;崔建美;李旗.时珍国医国药.2012,02

33.《黄帝内经》脏腑病机特点研究.卢红蓉.时珍国医国药.2012,01

34.《黄帝内经》“脉”字考.张永乐.江苏中医药.2012,02

35.从《内经》“以痛为输”看中医经络诊疗的运用.唐宏亮;庞军;杨扬.辽宁中医杂志.2011,10

36.《内经》中心身疾病相关症状经络辨证特点的研究.谷忠悦;关怀玉.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04

37.《黄帝内经》脉辨病机初探.廖华君.: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01

38.《黄帝内经》经络虚实辨.罗鸿宇.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10

39.《内经》经络虚实辨别方法及临床应用.罗鸿宇.中国针灸.2010,08

40.隅于《黄帝内经·素问》一书之经络.骆传祖.中医杂志.2010,S1

41.《内经》论络病.刘春援;薛小虎;高丹;卢丹.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01

42.《内经》经脉二元论初探.咸培伟;孟繁征;李平.天津中医药.2009,05

43.浅析《内经》中的“脉气”“经气”“络气”及几个相关问题.徐宁;孙广仁.光明中医.2009,09

44.从《内经》看脏腑病与经络病的异同.蒋狄;胡卡明;胡婷.中医研究.2009,05

45.从《内经》浅探经络的实质.彭拥军;孙建华;王和生.甘肃中医.2009,02

46.从马王堆医书到《黄帝内经》看经络辨证的早期发展.石全福;王宫博.针灸临床杂志.2008,11

47.《黄帝内经》所涉经络相关概念间基本关系的系统解读.马晓彤.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04

48.《内经》经络探析.何宗宝;吕有魁.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04

49.读《黄帝内经》中经络腧腑表里关系.蔺晓源;李西林.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06

50.《内经》经络诊察体系及临床应用.徐振华;符文彬;刘建华.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02

51.对《内经》精气神理论的思考.郭海;龚婕宁.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05

甘蔗的根系研究进展

一、研究的最新进展 1. 气象因素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导致作物蒸发蒸腾量(ET0)和作物需水量(ETc)的空间分布不均,进而导致灌溉定额的空间分布差异,其中以降水的影响最明显。全区多年平均日均有效降水量全区相对差异达65%,东兴和百色分别为全区最大值和最小值点,分别为5.37 和1.94 mm/d。滴灌、小管出流、微喷灌和沟灌4 种灌水方式下日均ETc 分别为3.48、3.48、3.59 和3.52 mm/d,北海为全区峰值点,田东为区域性峰值点。全区多年平均灌溉定额在滴灌、小管出流、微喷灌和沟灌灌水方式下分别为135、135、354 和457 mm。不同灌水方式下全区糖料蔗灌溉定额呈现出相同的空间分布规律,即桂林至田东一带为灌溉定额的高值区,田东为全区的峰值点(郭长强等,2016,广西糖料甘蔗需水量和灌溉定额空间变异)。 2. 对目前易倒伏期甘蔗的基本参数匮乏、甘蔗的倒伏动力学机理和相关的数值模拟研究无法顺利开展等问题,采用物理试验和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易倒伏期新台糖22号和柳城03 / 1137号品种甘蔗的几何参数和物理特性参数进行测量,且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不同品种甘蔗的物理特性参数存在差异性,柳城03 / 1137号品种甘蔗比新台糖22号的强度大,且相同品种不同甘蔗的个体其物理特性参数差别也较大;分别测定了新台糖22号和柳城03 / 1137 号品种甘蔗的叶片、叶中肋、根须、蔗皮轴向、蔗皮径向、蔗芯轴向、蔗芯径向的拉伸强度和茎秆轴向、径向压缩强度、茎秆轴向、径向剪切强度及茎秆抗弯强度,为开展甘蔗倒伏动力学机理和抗倒伏技术措施的研究提供依据(杨望等,2016,易倒伏期甘蔗基本参数的试验研究)。 3. 甘蔗不同农艺性状的遗传方差比率、加性遗传方差比率和遗传力在不同试验间表现不同。茎径和锤度是遗传方差比率、加性遗传方差比率和遗传力较高的性状;蔗茎产量和蔗糖产量是遗传方差比率、加性遗传方差比率和遗传力较低的性状;有效茎数的遗传方差比率、加性遗传方差比率和遗传力呈中等;株高是遗传方差比率、加性遗传方差比率和遗传力最低的性状。数据进行联合分析时宜选用随机+家系分析方法,通过增加家系信息,可明显提高分析精度;甘蔗主要农艺性状遗传方差比率、加性遗传方差比率和遗传力均受性状和试验的影响;在亲本和后代按不同原则和标准对蔗茎产量和蔗糖产量、茎径和锤度、株高和有效茎数等性状进行选择,可提高选择效率(杨荣仲等,2016,甘蔗家系农艺性状遗传力分析)。 二、根系研究情况 1. 云南省农科院

LES,DNS,RANS三种模拟模型计算量比较及其原因

LES,DNS,RANS模型计算量比较 摘要:湍流流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流动,数值模拟是研究湍流的主要手段,现有的湍流数值模拟的方法有三种:直接数值模拟(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 DNS),Reynolds平均方法(Reynolds Average Navier-Stokes: RANS)和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 LES)。直接数值模拟目前只限于较小Re数的湍流,其结果可以用来探索湍流的一些基本物理机理。RANS方程通过对Navier-Stokes方程进行系综平均得到描述湍流平均量的方程;LES方法通过对Navier-Stokes方程进行低通滤波得到描述湍流大尺度运动的方程,RANS和LES方法的计算量远小于DNS,目前的计算能力均可实现。 关键词:湍流;直接数值模拟;大涡模拟;雷诺平均模型 1 引言 湍流是空间上不规则和时间上无秩序的一种非线性的流体运动,这种运动表现出非常复杂的流动状态,是流体力学中有名的难题,其 性。传统计算复杂性主要表现在湍流流动的随机性、有旋性、统计[]1 流体力学中描述湍流的基础是Navier-Stokes(N-S)方程,根据N-S 方程中对湍流处理尺度的不同,湍流数值模拟方法主要分为三种:直接数值模拟(DNS)、雷诺平均方法(RANS)和大涡模拟(LES)。直接数值模拟可以获得湍流场的精确信息,是研究湍流机理的有效手段,但现有的计算资源往往难以满足对高雷诺数流动模拟的需要,从而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雷诺平均方法可以计算高雷诺数的复杂流动,但给出的是平均运动结果,不能反映流场紊动的细节信息。大涡模拟基于湍动能传输机制,直接计算大尺度涡的运动,小尺度涡运动对大尺度涡的影响则通过建立模型体现出来,既可以得到较雷诺平均方法更多的诸如大尺度涡结构和性质等的动态信息,又比直接数值模拟节省计算量,从而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相似理论的研究进展

宁夏大学硕士生考试考查卷面纸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姓名王艳伟学号12013130620 院(所、部)土水学院年级2013级 专业水利工程研究方向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课程相似理论与水工测试技术考试方式考查

水文相似的研究进展 王艳伟 (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水文相似是近年来工程水文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主要从水文相似的概念和水文模型试验测量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两个方面阐述水文相似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期对水文相似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关键词水文相似概念水文模型试验测量技术 Abstract Hydrologic similarity is the hot problem of research for the engineering hydrology in recent years, the paper summarize the research status of hydrologic similarity from the concept and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hydrologic model test measurement technology, in addition, points out some problems of the research,which has the reference value to the research on hydrologic similarity。 Keyword hydrologic similarity concept hydrologic model test measurement technology 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水利工程开发利用日新月异,大量工程的实施,对水生态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如何科学高效地开发利用河流海岸资源,协调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成为水利科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不断提高水文模型试验测量技术的水平。本文着重论述水文模型试验测量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以期对实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2 水文相似的概念 在工程领域,物理模型试验是通过对试验中主要因素进行独立控制,使得工程中发生的现象在实验室中得以再现出来的一种常用方法,其指导理论即为“相似理论” [1]。物理模型试验中的相似理论结合了数学解析法和试验法的优点,所谓“相似”指组成模型的每个要素必须与原型的对应要素相似,这些对应要素包括几何要素和物理要素。在作为水文学理论基础的流体力学领域中,若两种流动现象相似,一般应满足: 几何相似、运动相似和动力相似[2]。

湍流研究简史-温景嵩

湍流研究简史-温景嵩 长春实验所发现的湍流不连续性及其对柯尔莫果洛夫理论基础的冲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春实验是指作者1972年9月在长春郊区采用类似热线风速仪的仪器测量大气湍流的温度脉动,也称温度脉动仪,然后通过频谱分析仪进行各谱段频谱分析。作者从中发现了湍流不连续性,也称间歇性。)因为湍流不仅是流体运动中的一个重大的世纪性的前沿课题,不仅它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也普遍地存在于工程界,它是基础科学中一个重大的前沿分支---20世纪下半叶兴起的非线性科学的先驱和归宿。正由于以上两个原因,所以湍流问题的研究不仅吸引了众多的流体力学家,力学家的兴趣,而且也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大气科学家,甚至包括了众多的工程技术界的专家学者的兴趣,大家都想在这一领域里一显身手。可以说湍流这一领域真正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自1883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著名流体力学大师雷诺发表他的现代湍流开创性工作以来,一百二十多年里在湍流领域中已积累起浩如烟海的文献,发表了成百上千种的学说和理论,尽管如此,由于湍流这一课题固有的十分严重的困难,一百二十多年的众多科学家的奋斗结果,真正成功的理论并不多,算起来也就四个。 1. 普朗特的半经验混合长理论 第一个是1925年普朗特发表的半经验混合长理论,以及由此而导出的平板平均流速与所在高度的对数成正比的对数分布律。(冯. 卡尔曼1930,普朗特1933)这个对数分布律已由大量实验所证明。在工程上有很好的应用,可以用以计算平板表面所受的摩擦阻力,经过推广后,现在还可以用以计算飞船模型表面所受摩擦阻力。应该承认普朗特的半经验混合长理论解决了工程应用上的一大难题。后来前苏联学者莫宁(Monin)和奥布霍夫又把它成功地推广到近地面边界层大气风速的分布问题中去,为解决大气物理中的大气扩散等难题开辟了道路。然而普朗特的混合长理论并不是在工程应用中产生,也不是在大气中应用产生,也不是由实验带出来的结果。相反,它是在解决湍流这一学科发展中所面对的难题而产生的。它产生了以后,才有了工程的应用,才有了在大气中的应用,并且也才有了实验的证实。普朗特的半经验混合长理论是为解决雷诺方程的不闭合难题而创造出。1895年,也就是雷诺用实验证明湍流发生规律工作后的十二年,同样是由他研制成著名的雷诺方程。该方程从支配黏性流体运动的基本方程---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出发,然后把瞬时流场分解为平均流场和湍流脉动速度流场的和,把这个和式代入到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再取平均就形成了雷诺方程,这是一个支配湍流场中平均流场变化的方程,不幸方程不闭合。因为除了待求的平均流场外,又多了一个未知数,即同一点上湍流脉动速度的两个分量相关矩,它具有应力的量纲,又叫雷诺应力。它表征了湍流脉动场对平均场的影响,相关矩肯定不为0 ,即雷诺应力不是0。否则有湍流发生后的平均流场分布规律就应和没有湍流发生时的层流流场规律相同。而实验已证实,两者确实不同,这就证实湍流场的雷诺应力对平均场确有重要影响。可惜这是未知的。于是一个雷诺方程无法同时解出平均场和雷诺应力两个未知数,形成湍流研究中著名的不闭合难题,这个难题是由纳维-斯托克斯的非线性,以及湍流特有的随机性,在对方程求取平均值过程中必然产生。所以是湍流研究中固有的一个难点。用同样的雷诺方法,原则上可以求出湍流脉动速度两个分量相关矩的方程,这样方程就多了一个,此时和原来的雷诺方程一起现在有了两个方程,两个未知数,似乎可以闭合,其实不然。从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非线性特点,可以断定在建立两个分量的二阶相关矩方程时,必然又会增加一个新的未知的三阶相关矩,方程仍然不闭合,依此类推,若建立三阶相关矩方程,则同样还会多出一个未知的四阶相关矩,可以断言,沿着这条路线下去,未知数永远要比方程多一个,方程不可能闭合。这样下去,湍流问题就无法严格在数学上求解。雷诺方程建立后又过了三十年,即1925年由普朗特用混合长理论解决了这个难题。他的解决办法就是用物理模型方法来切断雷诺方程在数学上的不封闭链条,在雷诺方程那里就打住,引入混合长的物理模型,使雷诺

果树根系研究进展概况

一、果树研究的最新进展 1. 根据双作物系数法计算的全生育期平均作物系数为0.90-0.91,液流法和水量平衡法的测定值分别为0.88 - 0.91 和0.93 -0.97。除生育初期计算值明显大于实测值外,其余生育期以及全生育期平均作物系数计算值与液流法测定值基本相似;而作物系数计算值在生育初期和生育末期均小于水量平衡法的测定值,在其它生育期则与水量平衡法测定结果相似。虽然利用双作物系数法计算的土壤蒸发系数和基础作物系数与实测值有一定的差异,但计算的蒸散量以及作物系数与实测值基本一致。因此,可以利用双作物系数法估算干旱半干旱地区充分灌溉条件下桃树的蒸散量和作物系数,并据此初步制定桃树灌溉制度。(仝国栋等,2016,双作物系数法计算华北地区桃树蒸散量的可靠性评价)。 2. 由于水分利用效率可在单叶、植株、群体上分别表达,目前大部分研究中的水分利用效率仅仅是体现在单叶瞬时水平上,但从农业灌溉上说,植株水平和群体水平上的长时间跨度(至少3-5年)的研究才更有说服力,同样的,对植株光合作用的相关研究也应注重在群体水平上的表达。设施栽培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但是对水分管理要求高,要想提高品质,保证产量,就需在适宜的生长阶段提供适量的水分。研究应注重设施栽培下节水灌溉技术体系研究,包括灌溉方式,灌溉制度,水肥耦合效应等。针对本文讨论的调控亏缺灌溉和交替根区灌溉这两种制度而言,由于涉及农业气象、土壤条件、植物生理等多种因素,因此在生产实践方面做的研究比较薄弱,今后的研究应考虑到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土质、不同品种下适宜的土壤水分调控方法,包括水流入渗特性,含水量下限阈值等,才能做到因地制宜,摸索出适于当地的节水灌溉制度(王晓玥等,2016,两种新型灌溉制度-调控亏缺灌溉(RDI)和交替根区灌溉(APRI)在葡萄上的研究进展)。 3. 二年生母枝不同修剪程度直接影响樱桃树体高度、树冠直径、树干高度、干周,二年生母枝长度和直径净生长量,新梢长度、直径、发枝量和节间长度,二次梢长度、直径、发枝量和节间长度等,修剪越重,树体越矮,反之,树体越高。通过合理的修剪能够调节樱桃树树体的高度和树干的粗度,也能够促进母枝、新梢和二次梢的生长。二年生母枝着生位置直接影响樱桃树体二年生母枝长度和直径净生长量,新梢长度、直径、发枝量和节间长度,二次梢长度、直径、发枝量和节间长度等。不同年生母枝直接影响樱桃树体母枝长度和直径净生长量,新梢的长度、直径、发枝量和节间长度等。一年生母枝着生位置直接影响树体母枝长度和直径净生长量,新梢长度、直径、发枝量和节间长度等(金方伦等,2016,夏季不同修剪方法对樱桃生长发育的影响)。 二、果树的根系研究情况

湍流的数值模拟方法进展

3 大涡模拟(LES ) 湍流大涡数值模拟(LES )是有别于直接数值模拟和雷诺平均模式的一种数值模拟手段。利用次网格尺度模型模拟小尺度湍流运动对大尺度湍流运动的影响即直接数值模拟大尺度湍流运动, 将N-S 方程在一个小空间域内进行平均(或称之为滤波),以使从流场中去掉小尺度涡,导出大涡所满足的方程。 3.1 基本思想 很多尺度不同的旋涡一起组成了湍流运动平均流动主要取决于大漩涡的流动,大尺度运动则受到小旋涡的影响。流动中的大涡实现了动量、能量质量、热量的交换,耗散主要是由于小涡作用的。大旋涡中受到流场形状、阻碍物的影响,,使大漩涡的各向异性更加明显。然而小漩涡之间各项同性,相互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建立统一的模型比较容易一些。综上所述,大涡模拟将湍流瞬时运动量通过滤波将运动分成小尺度和大尺度。大尺度的运动受到小尺度的运动的影响可以通过应力项(类似于雷诺应力项)来表示,即为亚格子雷诺应力,以建立这种模型的方法来模拟。而大尺度则是求解运动微分方程而计算出来的,也就是说大涡模拟,要先过滤掉小尺度的脉动,然后再推出小尺度的运动封闭方程以及大尺度的运动控制方程。 3.2 滤波函数 正如上面提到,大涡模拟要先将流动变量分解成小尺度量和大尺度量,我们把这个作用叫做滤波。滤波运算就是在一区域内按照一定的条件对函数进行加权平均,作用是将高波数滤掉,使低波数保留,滤波函数的特征尺度决定了截断波数的最大波长,下面三种滤波函数是最为常用的主要有以下三种:盒式、富氏截断以及高斯滤波函数。 不可压常粘性系数的湍流运动控制方程为N-S 方程: j ij i j j i i x S x P x u u t u ???+??-=??+??)2(1γρ 式中:S 拉伸率张量,表达式为:2/)//(i j j i ij x u x u S ??+??=;γ分子粘性系数;ρ流体密度。设将变量i u 分解为方程(11)中i u 和次网格变量(模化变量)'i u ,

学习理论研究进展

学习理论研究进展 张瑜 122327

学习理论研究进展 摘要:学习理论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过去。早在心理学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前, 就有不少哲学家、思想家论及学习的问题。自19 世纪心理学从哲学和生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 一批心理学家对学习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形成了系统的学习理论。从最开始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到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再到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具身认知学习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学习理论越来越关注解决实践问题。 关键词: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具身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 引言:所谓学习理论, 顾名思义, 就是人类怎样学习的理论, 它旨在阐明学习是如何发生的, 学习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有哪些条件和规律, 如何才能有效地学习, 等等。学习理论指导人类的学习, 特别是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学习离不开学习理论的指导,学习创新更需要科学的学习理论的指导。 1. 学习理论的哲学基础和心理学渊源 1.1学习理论的哲学基础 在哲学史上, 一些哲学家对人的认识过程作了各种各样的探讨, 其内容包括知识的起源、实质及其获取方法等。而关于知识的起源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在西方哲学史上历来存在着两种立场: 一种是唯理论或理性主义的立场, 一种是经验论或经验主义的立场。二者的主要分歧在于: 经验主义传统强调行为的发展取决于经验, 而理性主义则注重行为先天的、预定的心理倾向, 这就是所谓的后天与先天之争; 经验主义认为对行为的分解是必不可少的, 而理性主义则看重事物的整体性, 这就形成了部分与整体之争; 经验主义认为经验证据和材料是至关重要的, 而理性主义则强调通过预感、直觉和推理可以更有效地了解行为, 这可以称为实验与推理之争。这些争论对后来的学习理论流派的形成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尽管上述哲学思想和学习理论并非严密地一一对应, 但20 世纪初形成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典型的经验主义, 与之对立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则是偏向于理性主义的。 1.2学习理论的心理学渊源 学习的心理学研究始于19 世纪末。1879 年冯特实验室在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建立是人类试图通过科学的方法系统研究人类心理的开端, 它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家们的理论思辨中摆脱出来, 成为一门重视实验的科学。当时, 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钠试图运用内省法对人类的意识进行精确分析。他们提出的基本假设是心理由各种观念联结而成, 要研究复杂的心理, 就必须把这些

湍流的数值模拟

2012年秋季学期研究生课程考核 (读书报告、研究报告) 考核科目高等流体力学 学生所在院(系)机电工程学院 学生所在学科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学生姓名高强 学号12S008123 学生类别工学硕士 考核结果阅卷人

湍流的数值模拟 一、流体力学概述 流体力学是研究流体的力学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主要研究在各种力的作用下,流体本身的状态,以及流体和固体壁面、流体和流体间、流体与其他运动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力学分支。除水和空气之外,这里的流体还指作为汽轮机工作介质的水蒸气、润滑油、地下石油、含泥沙的江水、血液、超高压作用下的金属和燃烧后产生成分复杂的气体、高温条件下的等离子体等等。它的主要基础是牛顿运动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常常还要用到热力学知识,有时还用到宏观电动力学的基本定律、本构方程和高等数学、物理学、化学的基础知识。气象、水利的研究,船舶、飞行器、叶轮机械和核电站的设计及其运行,可燃气体或炸药的爆炸,汽车制造,以及天体物理的若干问题等等,都广泛地用到流体力学知识。许多现代科学技术所关心的问题既受流体力学的指导,同时也促进了它不断地发展。 二、数值计算在流体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数值计算是研究流体力学的重要方法。它是针对流体运动的特点,用数学语言将质量守恒、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等定律表达出来,从而得到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此外,还要加上某些联系流动参量的关系式(例如状态方程),或者其他方程。这些方程合在一起称为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组。 求出方程组的解后,结合具体流动,解释这些解的物理含义和流动机理。通常还要将这些理论结果同实验结果进行比较,以确定所得解的准确程度和力学模型的适用范围。 从基本概念到基本方程的一系列定量研究,都涉及到很深的数学问题,所以流体力学的发展是以数学的发展为前提。反过来,那些经过了实验和工程实践考验过的流体力学理论,又检验和丰富了数学理论,它所提出的一些未解决的难题,也是进行数学研究、发展数学理论的好课题。按目前数学发展的水平看,有不少题目将是在今后几十年以内难于从纯数学角度完善解决的。

病证理论研究进展

病证理论研究进展 发布人:常务斑竹发布时间:2012-05-16 点击数:393次字体:[大中小] 1.略谈《内经》中的热病、伤寒与温病.徐喆;王兴华.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01 2.《黄帝内经》对外感热病的认识.张国雄;李丹.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06 3.《黄帝内经》“阴阳交”病解析.袁志国;鞠宝兆.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07 4.《内经》厥病考释.陈士玉;谢鑫.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04 5.《黄帝内经》中厥阴风气、少阴热气、太阴湿气淫胜的用药规律浅析.晋钰丽;晋利芳;晋钰;晋玉林.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06 6.《内经》“厥”及相关病名探析.陈士玉;王彩霞.辽宁中医杂志.2011,08 7.黄帝内经阴阳离合论篇第六.家庭医学(下半月).2011,04 8.《内经》寒厥、热厥证治简析.陈英;陈思义.四川中医.2010,04 9.解《内经》厥义.刘文;王云霞;王洪荣.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9,04 10.《内经》中“两感于寒”临证应用体会.张守林.中国实用医药.2009,08 11.《内经》论“厥”.刘春援.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04 12.浅析《内经》中“厥”的含义.徐宁.四川中医.2007,04 13.《内经》中厥的含义及相关的几个问题.徐宁.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02 14.《内经》厥病考释.陈士玉;谢鑫.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04 15.《黄帝内经》中厥阴风气、少阴热气、太阴湿气淫胜的用药规律浅析.晋钰丽;晋利芳;晋钰;晋玉林.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06 16.《内经》周痹浅析.周昱畅;周昱上;赵国惠.湖南中医杂志.2012,01 17.基于《内经》理论的治痒验案.欧阳晓勇.四川中医.2012,01 18.论《内经》中积证.储檀;李益生.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2 19.《内经》腹部剧痛证初探.焦颖;周国琪;王丽慧.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06

湍流与层流_湍流研究概述

第一篇 大气的组成与物理特性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大气的气体成份 大气中的粒子群 大气的运动、能量与构造 大气的光学特性 大气的电学特性
1

第二篇 大气湍流
粘性流体的两种形态: 层流和湍流。 层流是流体运动中较简单的状态, 普遍的却是湍流。
2

湍流研究的意义
湍流的研究与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中 的航空、船运、环境保护、气象、化工、 冶金、水利、医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如果 能掌握它的运动规律,对它进行合理的应 用和有效的控制,那么对基础研究与实际 应用将有重大的意义。
3

湍流研究的成果
人们对湍流结构、湍流边界层、湍流 剪切流、湍流的传热传质、湍流扩散、湍 流统计模型、大气湍流、晴空湍流、等离 子湍流、湍流测量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 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4

本节的内容
湍流的一般定义和描述; 湍流与层流的区别; 湍流理论发展的历史; 湍流理论简介; 湍流的特点; 大气湍流的复杂性; 湍流研究技术的发展。
5

湍流的一般定义和描述
1. 湍流是随机的(Reynolds,Taylor,Von Karman ,Hinze等),又具有拟序结 构。 2. 流体的湍流运动是由各种大小和涡量 不同的涡旋叠加而成的,其中最大涡 尺度与流动环境密切相关,最小涡尺 度则由粘性确定;流体在运动过程中, 涡旋不断破碎、合并,流体质点轨迹 不断变化。
6

关于湍流理论研究进展精品资料

关于湍流理论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对近年来湍流理论在某些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概要介绍,对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假设的思想方法,进行了扼要阐述,指出了相应的实用价值和局限性。 关键词湍流湍流统计理论混沌理论湍流拟序结构湍流剪切流动 1 无处不在的湍流现象 湍流是自然界中流体的一种最普遍的运动现象,它广泛的存在于我们生活周围。在大风吹过地面障碍物的旁边,在湍急的河水流过桥墩的后面,在烟囱中冒出的浓烟随风渐渐扩散等地方,都能观察到湍流运动现象。简单地说,湍流运动就是流体的一种看起来很不规则的运动。由于湍流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工程技术的各个领域,因此湍流基础理论研究取得的进展就可能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广泛领域带来巨大的效益。例如,提高各种运输工具的速度以大量节约能源,提高各种流体机械的效益;改善大气和水体的环境质量,降低流体动力噪声,防止流体相互作用引发的结构振动乃至破坏;加强反应器内部物质的热交换与化学反应的速度等等。 然而像湍流这样,虽经包括许多著名科学家在内长达一个世纪多的顽强努力,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系统的湍流理论至今还没有建立,在整个科学研究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因此,可以说湍流是力学中没有解决的最困难的难题之一。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一直坚持把湍流研究列为需要最优先发展的若干重大基础研究课题之一。 2 湍流理论的发展历史 湍流理论从它的思路来说大体可分为两类[1]。一类是先把流体动力学方程组平均以后,然后再设法使方程组封闭,求解后再和实验结果比较,看封闭办法是否正确。湍流中绝大部分理论是属于这一类型。另一类是先求解,取特殊模型,再引进平均,得到要求的物理量,和相应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2.1 Reynolds方程和混合长度理论 十九世纪70年代是Maxwell-Boltzmann分子运动理论取得辉煌成果的时代。它成功地解释了气体状态方程、气体粘性、气体热传导和气体扩散等

根际研究方法

根际研究方法 (一)根系“表观自由空间”中养分测定方法 根系“表观自由空间(AFC)”,就是根系内部的细胞间隙和细胞壁微纤丝中的空隙在植物体内相互连通行程运输通道,容许水分和溶液的自由移动。 根系“表观自由空间”值得测定有一些不同的方法,如用非电解质——甘露糖醇测定不同植物的AFC体积,应用同位素标记法测定养分离子在AFC中的转移,等等。70年代以来产生了一种比较简便的化学方法,其原理是应用低温蒸馏水(4O C)降低根系活力,使进入AFS中养分离子只能向外扩散,以此了解AFS的养分状况。 基本测定步骤将待测水培根取出,用蒸馏水冲洗,重复3次,每次10S。用滤纸吸取多余的水分,称1~10g鲜根,置于250ml烧杯中备用。 若为土培的根系,小心取出后置于一块60cm×60cm的尼龙薄膜上,用手工出去容易抖落下来的土壤,这部分可作为原土体的土壤。然后将土根移至另一薄膜上抖动多次,分离出松散附着于根表面土壤,这部分可作为距根1~4mm的根际土。仍然粘附于根表的极为紧密附着的根际土,约距根0~2mm,一般不易从跟表面分离出来,一般采用蒸馏水浸洗的方法收集。洗净根系后,吸干多余的水分,称1~10g鲜根,置于250ml烧杯中。所收集的不同部分的土壤可用于不同的研究目的。 将备用的已知鲜重的根系按1:20的比例加入预先准备好的4O C的蒸馏水中,用玻璃棒轻轻搅拌1~2min,放入冰箱中浸提2h后取出,过滤,对滤液进行所需研究的养分测定。 测定要点样品的处理要求尽量在短时间内完成,以保持原有的养分状况。在土培条件下除去根系上附着的土壤时,主要尽量不要损伤根系,以免细胞内养分由破口处进入AFS 中,使测定结果偏高。 (二)根际土壤的冰冻切片法 冰冻切片法最早是1964年由Brown等建立并应用与土壤养分扩散的研究。主要分两步,首先是根际微环境模拟培育方法,可采用根垫法、集束根——土地接触法、隔层法等,然后将土块冰冻切片,供测试用。 1. 集束根——土地接触法集束根——土地接触法是一种根际微环境的模拟研究手段,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一种允许养分和水分自由通过而根系不能穿过的隔膜使根系和土壤之间分离开来,分别逐层切取土壤薄片和进行分析,借此了解不同根表面不同距离土壤的物理化学性状。首先,要进行集束平面根的培育,一般地可采用有机玻璃的漏斗形框架(4×13×0.3cm3),在漏斗上放入尼龙网,密集地播种30颗露白的种子(禾谷类植物,如水稻),连同漏斗框架放入溶液中培育。根系通过漏斗颈往下生长,一个月后形成定型的集束平面根。其次,要进行土块的制备。将供试土样磨碎后过100目筛。城区一定量体积为2×4×4cm3的长方形有机玻璃盒内,盒的两端开口,以便连接根系和外界。将制备好的两块土块在某一根段处对称地紧贴于平面根的两侧(根土界面为2×4cm2),中间隔一层能容养分和水分自由通过,而根系无法穿透的隔膜(可用尼龙网或孔径为1.2μm的混合和纤维素脂)。然后放入盆钵中,装进石英砂或土壤,在温室内培育。 2.冰冻法当植株在盆钵中生长了一段时间后(一般低于20天),取出有机玻璃盒和土块,随即置氮液中速冻。将土块在切片机上切成1mm厚的薄片供化学测试。 优点:比较严格地解决了不同层次的微区土壤的区分、定量地研究各种养分、水分在根——土界面上的动态及迁移规律,并可以区分有效养分以及利用同位素方法难以测定的微量养分变化。 主要限制:只能进行短期试验,一般只在2天内。实验技巧要求很高,且每次技能得到有限的土壤样品量。

湍流大涡数值模拟进展

第22卷第2期空气动力学学报Vol.22,No.2 2004年06月ACTA AERODYNAMICA SINICA Jun.,2004 文章编号:0258-1825(2004)02-0121-09 湍流大涡数值模拟进展 崔桂香,许春晓,张兆顺 (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北京100084) 摘要:本文简要陈述湍流大涡数值模拟的原理、优点,着重讨论湍流大涡数值模拟方法的关键问题及其可能解决的途径,包括脉动的过滤、亚格子模型、近壁模型和标量湍流的大涡数值模拟中的特殊问题。文章强调大涡数值模拟中亚格子应力的本质是可解尺度湍流和不可解尺度湍流动量间的输运,并以作者最近提出的新型亚格子模型说明发展亚格子模型的正确途径。文章最后提出湍流大涡数值模拟近期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和其他具有挑战性的方向。 关键词:湍流;大涡数值模拟;亚格子模型;近壁模型;标量湍流 中图分类号:V211.3文献标识码:A * 0引言 复杂流动的准确数值预测是当前航空、航天器研究和设计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空气动力学前沿问题之一。随着计算空气动力学方法的不断完善,计算机品质的不断提高,湍流的数值模拟方法成为提高数值预测航天器空气动力特性的瓶颈。 目前,数值预测湍流的方法有:直接数值模拟(DNS),大涡数值模拟(LE S)和雷诺平均模拟(RANS)。 直接数值模拟(DNS)是精确数值模拟湍流的方法,它的主要困难在于湍流是一种不规则多尺度运动,无论在空间上或者时间上湍流都有十分宽广谱。准确数值模拟湍流既要精确计算大尺度流动;又要足够准确地计算小尺度运动。在最简单的各向同性湍流中湍流的空间尺度有以下估计:L ma x/l mi n~Re3/4K,同样最大和最小时间尺度之比T max/t min~Re3/4K,它们都和流动的泰勒雷诺数Re K有关。按照上述估计,空间网格数至少应有:N=N x@N y@N z~Re9/4K,运算量超过Re3K,航空航天器复杂绕流计算的网格数和运算时间远远超过上述估计。因此,目前不具备直接数值模拟复杂工程湍流需要的计算机,湍流直接数值模拟只能作为低雷诺数简单湍流的研究工具。 工程中常用的复杂湍流数值模拟方法是求解雷诺平均的控制方程,这种方法只计算大尺度平均流动,而所有湍流脉动对平均流动的作用,即雷诺应力,用模型假设封闭。由于雷诺应力主要由大尺度脉动贡献,而大尺度脉动和流动的几何特性密切相关,因此雷诺平均模式不是普适的,而是和流动有关,就是说,不存在对一切流动都适用的统一模式;对于不同类型的流动,模式的形式或系数需要修正,而这种修正常常带有经验性。所以,雷诺平均模式不是理想的封闭方法。 湍流大涡数值模拟是有别于直接数值模拟和雷诺平均模式的一种数值预测湍流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基于对各种尺度湍流脉动在输运和耗散中作用的认识:大尺度湍流脉动具有主要的能量和动量并支配湍流脉动的动量和能量输运;而湍动能的耗散主要发生在小尺度脉动中[1];根据这一认识产生了湍流大涡数值模拟。它的具体实施方法如下:首先,用滤波方法将小尺度脉动从湍流脉动中去掉,假设空间任意一点的滤波函数为G(x-x0),最简单的滤波器是盒式滤波: G(G)=1,|G i|[$/2, G(G)=0,|G i|>$/2(1)利用滤波器对湍流速度场过滤,过滤后的速度脉动中不存在过滤尺度$以下的脉动成分,称为可解湍流: u i(x,t)= 1 $3 m D u(y,t)G(x-y)d y(2) *收稿日期:2003-03-26;修订日期:2003-06-0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10272065,10232020). 作者简介:崔桂香(1950-),女,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教授,从事湍流大涡数值模拟和标量湍流的研究.

湍流的研究进展

湍流的研究进展 XXX (XXX大学化工学院,青岛 266042) 摘要:本文对一百多年来湍流研究的进展作了简要回顾,并概述了湍流产生的原因及湍流对流体造成的影响,从不同的方向阐述了当今流体湍流的研究成果,展现了湍流研究的深入对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产生的重要作用,展望了对于湍流研究的前景,并对湍流研究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设想。 关键词:湍流;湍流模式;流体湍流;湍流强度; The Turbulence of Research Progress XXXXX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42) Abstract: Stupid hundred years Turbulence Research progress made brief review and an overview of the the turbulence causes and turbulent fluid caused today's fluid turbulence research, elaborated from a different direction, to show the turbulentdepth study of the important rol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future prospects for turbulence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turbulence research has made some suggestions and ideas. Keywords: Turbulence; Turbulence models; Fluid turbulence; Turbulence intensity; 一、湍流研究的历史进程 人类很久前就已经观察到湍流运动了,但对它系统地进行研究则仅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经过一百多年的研究工作,人们的认识日益深化, 预测方法不断改进。回顾一下湍流研究取得进展的历程对于进一步揭示这一十分复杂流动现象是有益的。 涡团粘度概念首先是由波希尼斯克(Boussinesq)于1877年提出的,他的观点是湍流是一团杂乱无章的涡团。而现代湍流理论的创始人O.Reynolds则认为,湍流是由层流不稳定性发展起来的。这两位湍流研究的先驱者对湍流的认识有所不同。 本世纪二十年代湍流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有电子管补偿线路的热线风速计为湍流实验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从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末湍流研究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没有很大的突破。但是应用热线风速计测量各种湍流特性的资料大大充实了湍流的数据库。 六十年代末以后, 湍流研究又出现了一个新高潮,切变湍流中拟序结构的发现,复杂的湍流模式的建立和发展。湍流的直接数值模拟的尝试以及在方程中发现奇异吸引子或其它混沌现象的探索是近二十多年来湍流研究中的重大突破。

现代灌排理论与新技术带答案

《现代灌排理论与新技术》课程考试题 一、试述充分灌溉理论的发展历程。(20分) 答:1.19世纪初至19世纪80年代,是充分灌溉理论及技术的起萌阶段。 2.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充分灌溉理论与技术模式形成与逐步完善的时期。 3.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是充分灌溉理论及其技术模式快速发展时期。 充分灌溉理论的发展历程(第二阶段) 三方面: 一是以作物需水量为主的灌溉理论基础试验研究,包括有效降雨量和地下水利用量的测定和开始用水量平衡的理论进行灌区用水的分析。二是系统的灌溉制度和灌水方法的对比试验研究。 三是在前两项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灌溉设备的试验和研制。 此时期的灌溉技术模式主要是根据作物的灌溉制度大量采用田间开沟进行大水漫灌和少量的以充分满足作物需要、充分湿润田间土壤为条件的喷灌。 充分灌溉理论的发展历程(第三阶段) 该期作物系统的灌溉制度和灌水方法已经形成,充分灌溉理论发展到了最高峰,并逐渐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以大水漫灌为特征的技术模式得到了大面积的应用,同时以作物

充分灌溉为前提的喷灌也得到了较大面积发展。 二、简述节水灌溉、非充分灌溉、调亏灌溉、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的概念,你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20分) 答: 节水灌溉:就是指以较少的灌溉水量取得较好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节水灌溉的基本要求,就是要采取最有效的技术措施,便有限的灌溉水量创造最佳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 非充分灌溉:就是在灌溉水源不能充分满足限定范围内作物需水要求时,制约作物正常发育,达不到最大单产的条件下,可通过抑制作物非关键生育期的需水量,允许水分亏损和降低单产,以一定量的水补灌限定面积内种植作物的需水,使群体统存并长,获得总体产量较大的一种灌水技术。 调亏灌溉:其基本思想是作物的某些生理生化通道受到特性或生长激素的影响,在其生长发育的某些时期施加一定的水分胁迫(有目的地使其有一定程度的缺水),即可影响作物的光合产物向不同的组织器官分配的倾斜,从而提高所需收获的产量而舍弃营养器官的生长量和有机合成物质的总量。

中国湍流研究的发展史_中国科学家早期湍流研究的回顾

中国湍流研究的发展史 I 中国科学家早期湍流研究的回顾 黄永念 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 摘要总结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国老一辈科学家(包括物理学家,力学家)周培源、王竹溪、张国藩、林家翘、谢毓章、张守廉、黄授书、胡宁、柏实义、陈善模、庄逢甘、陆祖荫、李政道、蔡树棠、是勋刚、李松年、谈镐生、包亦和等诸位先生的湍流研究工作。介绍他们对流体力学中最为困难的湍流问题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 关键词湍流统计理论,能量衰变规律,均匀各向同性湍流,剪切湍流。 引言 湍流一直被认为是物理学中最难而又久未解决的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课题。从1883年Reynolds圆管湍流实验研究算起已经跨越了两个世纪,湍流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在跨入二十一世纪时,很多从事湍流研究工作的科学家都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二十世纪的湍流研究留给我们哪些宝贵财富?二十一世纪又应该如何面对这个老大难问题?Yaglom在2000年法国举行的一次湍流讲习班上回顾了二十世纪的湍流理论发展过程[1],指出了其中两个最重要的成就:一个是Kolmogorov的局部均匀各向同性湍流理论,另一个是von Karman的湍流平均速度的对数分布律。同时又一次向世人介绍著名科学家Lamb在临终前对解决湍流问题的悲观看法。由于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文字和语言上的差异和长期缺乏国际间的交流,历次湍流研究工作的总结和回顾中,人们往往忽略了中国科学家的作用。只有周培源教授在1995年流体力学年鉴上发表了“中国湍流研究50年”才打破了这种隔阂[2]。但是这篇文章也只局限于周培源教授率领的北京大学研究组所做的系列研究工作。实际上有很多中国科学家在上一世纪中做了非常出色的工作。本文仅就半个世纪前的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他们的湍流研究工作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目的是要引起大家关注中国科学家的湍流研究和对湍流研究所做的贡献。 中国科学家的湍流研究工作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在国内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开展的研究工作,这方面的工作国际上鲜为人知。另一方面是在国外开展的研究工作,这部分工作国内也不很熟悉。因此,本文将把他们的不懈努力介绍给大家。 胡非在1995年发表的专著《湍流,间隙性与大气边界层》中曾专门介绍了中国学者的湍流研究工作[3],但他的介绍还不够全面,特别是缺少对早期工作的报道。本文可以弥补其中的不足。 1 三十年代的研究工作 在我国最早发表湍流论文的是当时在清华大学的王竹溪先生。他在周培源先生的指导下

湍流理论若干问题研究进展

第15卷第4期水利水电科技进展1995年8月 湍流理论若干问题研究进展 刘兆存 金忠青 (河海大学 南京 210098) 摘要 本文对近年来湍流理论在某些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概要介绍,对拟序结构发现后人们对湍流内部结构的新认识和近年来发展很快的从微分方程分析角度出发对湍流机理新的探索进行了评价,说明引入混沌后在时、空演化方面对湍流机理的模拟,最后阐述了流动稳定性和层流向湍流的转捩。 关键词 湍流 N-S方程 流动结构 流动机理 封闭性 近年来,在围绕湍流结构和统计两条主线的研究工作中出现了新观点和新趋势,虽然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有些可能是错的——在科学容忍的范围内,但在现阶段却是研究的主流。 1 简要回顾及发展 1.1 半经验理论和模式理论 湍流的控制方程是N-S方程,但和层流相比,方程不封闭。为满足工程需要,发展了一系列的以普朗特混合长理论为代表的湍流半经验理论或早期模式理论。这种理论虽然对于增进对湍流机理的了解没有提供更多的贡献,但对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却起了重大的作用[1]。半经验理论是一种唯像理论,并不涉及湍流内部机理。以速度分布公式为例,半经验理论的速度分布公式大致有对数型和指数型。对数型速度分布得到的假定是充分发展的剪切湍流中主流区(不含边界层的)的流速梯度和分子粘性无关,指数型(或渐近指数型)则假定分子粘性不能忽略[2],两种类型的流速分布公式在工程实践中都获得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半经验理论的一个发展方向是吸收统计理论的成果,用统计理论的精细成果丰富半经验理论不足并保留便于应用的优点,如文[3]所作的工作。 近代的模式理论在封闭湍流基本方程组时特别吸收了统计理论的成果,如二方程模型、应力通量代数模型、应力通量方程模型等。关于这方面的详细论述,将另文给出。 1.2 统计理论 湍流的统计理论的目标则是从最基本的物理守恒定律——N-S方程和连续性方程出发,探讨湍流的机理。理查逊-柯尔莫哥洛夫湍流图像部分被实验所证实。统计理论中湍流的能量传递关系被更符合实际的U. Fr isch等所提出的B-模型所代替。湍流统计理论历时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经泰勒、陶森德等人的努力,取得丰硕的成果,但仍不能绕过封闭性的困难,所得成果都还是很不完善的。湍流统计理论的重要性目前已有所下降[1]。我国周培源等提出了均匀各向同性湍流的准相似性条件以及相应均匀各向同性湍流的涡旋结构统计理论并得到实验的验证[4],进一步将在均匀各向同性湍流中得到的准相似性条件推广到一般的剪切湍流中,然后对关联方程的耗散项作出假定,利用逐级近似方法发展了湍流的统计理论[5],所得结果部分经实验证实。文[6]采用逐级迭代法对湍流平均运动方程和脉动速度关联方程 · 1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