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明清大陆文化在海南的扩散及海南海岛文化的形成_朱竑

明清大陆文化在海南的扩散及海南海岛文化的形成_朱竑

明清大陆文化在海南的扩散及海南海岛文化的形成_朱竑
明清大陆文化在海南的扩散及海南海岛文化的形成_朱竑

第27卷 第1期热 带 地 理

V o l 127,N o 11

2007年1月

TRO P I CA L GEOGRAPHY

Jan .,2007

收稿日期:2006-05-13;修订日期:2006-07-1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40301011)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朱竑(1968-),男,甘肃人,副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文化与旅游地理研究方向,(E -m ail )eesz hh @m ai.l s ysu .edu .cn 。 1 5元史6卷63,志十五,地理六。 o 5元文类6卷47,5屯田6条,嘉靖刻本。 ? 5元史6卷38,本纪38。

明清大陆文化在海南的扩散及海南海岛文化的形成

朱 竑1

,许 然2

,韩亚林

1

(1.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510275;2.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郑州450015)

摘 要:明清是大陆文化在海南迅速扩散和产生巨大影响的时期。明代将海南划归广东和将琼州升格为府,建置的提升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土官制度、卫所制度和屯田制的实施,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大陆先进文化

的推广。置驿开道、兴修水利、移民、文化教育等则是大陆文化在海南传播的最直接表征。这种以政治为目的、军事为保证、经济为手段、文化为结果的文化扩散直接导致海南在地域分布上具有明显环带状海岛型文化的最终形成。

关键词:明清时期;文化扩散;海岛型文化;海南岛

中图分类号:K 901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21(2007)01-0086-06

海南岛早期开发至少可以追溯到三千年以前的

殷周[1]

。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在平定南越国之后,乘势进入海南,置儋耳、珠崖两郡十六县,把海南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管辖之下,从而拉开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大陆文化在海南扩散的帷幕。这个过程是漫长而又艰难,但总趋势是大陆文化逐渐被吸收而成为海南文化的主体。从历史的大视野看,明清时期是海南文化快速发展并渐趋成熟的重要阶段。该时期海南地域文化的形成明显地表现出中央王朝在对待/蛮夷0的政策上由专制走向宽容、由政治和军事征服向文化渗透与影响转型的特点。

1 明清是海南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唐宋以降,随着我国东南部的开发,国内经济重心发生转移,徐闻、合浦作为早期对外交通中心已逐渐衰落,而广州成为我国南方最大港口,海南作为广州通西洋必经之地与广州的经济联系得到加强。另一方面,朱明王朝为加强集权统治,将/诸蛮0多有起义的广西分而治之,结束了壮、黎、瑶三大少数民族同留一省的局面,将海南划分出去,明洪武二年(1369年),海南岛第一次划归广东,结束了海南岛长期与广东大陆行政分离的历史,本岛自此成为广

东的一个地方行政区1

。历史证明:这一举措,在政

治、经济或文化等诸方面无疑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

意义的事件,可视为一个重要的开疆举措。在具体的行政建置方面,明代较之前朝诸代虽无形式方面大的变动,州县建置比元代也无增加,但一些局部的区划性调整,在解决某些具体问题的深度方面有了一些新的探索。如洪武元年,改琼州乾宁安抗司为

琼州府o

,到洪武三年(1370年)琼州府统辖全岛三

州十三县,后省为十县?

。海南行政建置自汉开郡以来,虽间有唐都督府、宋安抚都监之类兼领军政的机构,但全岛没有统一的治理机构,缺乏一个统割各州的首府,因而弊多利少。琼州升格为府,成为全岛的行政中枢,无疑是海南政区沿革上的一件大事[2]

。也是明朝注重经略海南,肯定海南特殊地位和作用的体现。

与元代/夷平城廓0的政策不同,明王朝实现了对海南岛的统治以后,便积极构筑修理州、县城,巩固各州、县据点,彻底改变了过去大多数州、县有治无城的状况,形成日后州、县较少搬迁,建置更趋固定的新局面。此外,明代建置地域的扩大和深入,还表现在以少数民族的归附和受编为标志的实际统治区域的变化上。换言之,建置更侧重于/质0的改进,而不仅是/量0的变化。不少黎峒相继招抚,加入熟黎之列。居住在沿海平原河口地带的,以及州、

1期

朱 竑等:明清大陆文化在海南的扩散及海南海岛文化的形成

县附近与汉人杂居的黎人,由于长期与汉族人民较频繁地交往,受到汉族文化影响颇深,其民族特点日益减少,在逐渐被汉族同化的进程中,黎族社会在各方面均有了较显著的变化。尤值一提的是,洪武年间,海南岛户口和土地调查工作几近完成,与大陆其他地区一样,编篡了作为赋投基础的黄册和作为回税根据的鱼鳞图册。为了适应黎族地区的统治,明王朝在熟黎聚居的地区采取编入都图,直接治理的方式,加快了中原汉文化在民族区域的传播。

有明一代,中央王朝对海南的开拓较之前朝更为深刻和系统。综观明代治黎政策,洪武、永乐年间最为得法。在完成了疆域上的一统之后,朱元璋的治黎观即以/天下一家0为前提,以/化导0为核心[3]

。据5明太祖实录6载:/前代谓儋、崖为化外,以处罪人。朕今天下一家,何用如此。若其风俗未淳,更宜择吏以化导之,岂宜以有罪人民耶0?。从中足见明王朝对海南开拓的态度所发生的根本性转变。当然,也应看到,由于海南本身的发展,从另一层面也改变了其/贬谪之地0的故有面目,明朝治琼态度的政变是历史的必然,在实际执行中也得到很好的贯彻。

首先是明朝土官制度的施使。洪武初年,州县官曾/不用土人,兵屯子孙尽革为民,以峒管黎0?,后根据实际及时纠偏,于洪武末重又恢复土官制,致使地处海外、汉少黎多的琼州实现了/黎民帖服,军民安息0。至明成祖采取授予向化黎首官职,使永乐间黎首朝贡创造高潮,黎人归附人数达到空前水平。使黎人与汉人无形中从对立走向融合,完成了汉文化在广大黎区的传播过程。根据吴永章梳理统计,从洪武三十年(1397年)到崇祯四年(1631年),见于史籍记载的有姓名可考的黎族土官就达60多

人,初具相当之规模[3]

。从文化传播看,明代黎族土官制度当有积极的历史意义。首先,大批黎人归附中央王朝给海南岛原住民接受系统、全面的汉文化熏陶和渗透,从而为潜移默化中完成文化的提升提供了可能。永乐朝授抚黎土官以后,就有了3万多户,10万人以上的黎人得以化抚。按当时的人口规模而言,这是十分可观的数字。大批黎民/向

化0,在密切了黎、汉民族关系的同时,通过在制度

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各个层面的传输扩散,也促进了海南黎族社会自身的发展。此外,还通过/土官陈迪孙,以其能抚黎人之逋逃复业者,厚赐之0?等手段,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保持了当地社会的安宁。总之,两种文化接触的历史景遇,对文化接触的性质、方式和后果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4]

。明朝土官制度给大陆文化传播创造了基础性的历史条件,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黎人对汉文化的抵触和对立情绪,为主动地认同、吸收汉文化中先进的因素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明代卫所制度的实施。/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0?,从而使海南岛兵备较前朝大为增强。洪武二年(1369)设海南分司,五年(1372)改分司为卫。海南卫下辖前、后、中、左、右五所。海南全岛还先后在儋、万、崖各州和清澜、昌化、南山设立六个守御千户所作为外隶à,故/国朝(民)而吾边郡卫所之役,则规模之度超前代,此也一验矣。当时军士已万数千人,继而又迁配垛集,生息,数目增倍0á。可见,卫所制度的实施,使驻琼军士数目巨增。由于卫所驻地防御完备,故有县治徙于防御千户所在地之举。如陵水县治与南山所,昌化县治与昌化所就

并在一起 l

u 。这种举措促使其所地成为当地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客观上有利于海南地区城

市(墟市)体系的形成和发展[3]

,使明朝墟市数量比宋元时显有增加。而且明代卫所旗兵不同于元代戍兵。元代/戍琼之兵0三年一换,明代则革元之弊,

/将士来自中土,与民杂居0 l

v 。在习于岛上风土人情的同时,通过其自身文化元素的传播,仰仗他们本身所具有的统治、镇压者的特殊地位,在推动黎地文明进程,宣扬大陆文化方面作用卓著。此外,不同于宋元墟市多设在城内,明时墟市较多地出现在水陆

交通较便利之地 l

w 。据5正德琼台志6记载:全岛共有121个较大的墟市,其中琼山39个,汀(澄)迈20个,临高14个,定安8个,文昌9个,会同6个,乐会3个,昌化2个,万州6个,崖州2个,儋州10个(感恩、陵水在城内设市)。墟市数量的增多反映了当时贸易的发达和经济的繁荣,使民族间的联系得以加强,使

87

????àá

l u

l v

l w 5明太祖实录6卷48,/洪武三年正月壬寅0条。5天下郡国利病书#广东下6卷104。5明史#广西土司列传三6卷319。

5明史#兵志一6卷89。5明宪宗实录6卷77,/成化六年三月甲申0条。5正德琼台志6卷18,兵防。

5明英宗实录6卷19、卷31。

明#钟芳:5平黎碑记6,载5钟筠溪集#记6。

杨德春.海南岛古代简史.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教师进修学院印,1982。

热 带 地 理27卷

汉文化在岛内从沿海到腹地,从城镇到乡村全面扩散,成就了一种面上文化传播加强的态势。

和卫所制度共生的屯田制当属王朝政府最直接、鲜明的开琼方略。大量驻岛卫所军队屯田耕种以解决给养,客观上使海南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提高。明代驻军屯田是一种全国性的措施,按照边地兵士十分之三守城,十分之七屯田的政策,海南岛11个

卫内外所,额设屯田22处,共田96顷[3]

。从土地来源上看,除侵占黎人田产外,还大量开垦矿土荒地。经过明代的努力,琼岛农业生产在资源利用、技术进步和发展水平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根据当时田亩数量的统计,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本岛

官民田地为18914万亩(1216@104hm 2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加到38315万亩(2516@104hm 2),225年时间就增加了1倍多[2]

。这足以证明,明代在原有基础上广泛开展的屯田制度推动了海南岛的农业生产。屯田制度在客观上有利于汉族先进的生产工具与技术在黎区的推广,有利于汉文

化的传播和黎汉民族间的融合[5]

。故而明钟芳有/明初,始设沿海卫所,仗兵威以宣政理,而将士来自中土与民杂居,久之,语言习俗诗书礼让之风,渐摩届乎穷绝,而科第与中州等,乃知圣神不言之化,

卓冠万古不易测者矣0 l

x 。从效果上讲,屯田制度也是一种较好的开疆之举。

第三,置驿开道、兴修水利、移民、文化教育等则可以视为明代开疆文化在海南传播的最直接表征。明代驿制在保证政令畅通、军事情报传递、人员往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明代在海南多设驿站将明王朝的统治势力深入到了海南岛黎区。明统治阶级中一些具有政治眼光的开明人士还纷纷提出/开通道路0的建议,认为/开辟五指山十字道路,均通四处

往来0 l

y 。还曰:/皆以建州县,开十字路为妥,论者

韪之0 l

z ,并建议在/兵威削平之际,开通十字大路于其间0,经过/通力合作,相其溪壑,易其险阻,假以

数月,琼崖之路可由黎峒中行矣0 l

{。其结果便是

/东达万,西通儋,渐次疏通0 l

|的海南道路格局建立起来。概言之,置驿开道在扩大州县实际管辖范围,开发黎区,密切沿海汉人与腹地黎人之关系方面发

挥了一定作用。明朝海南岛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

成就也是相当可观的。通过水利之兴修,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使与汉族杂居和较接近汉区的黎族人民的生产力水平与当地汉人相近,如汉区铁质农具如犁、锄、钩、刀等渐输入黎区,使黎族社会整体文化水平有较大提高。

移民历来就是海南岛开疆文化传播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明朝为了削弱和防止黎人高涨的反抗活动,而有移黎人于汉区之举。此所谓/其新附之民中犹有异志者,或迁之海北地方屯田,或编入附近卫

所戍籍,又择仁明慈惠之长,久任而安辑之0 l

}。可称之为一种彻底的/改头换面0式的/文化0改制。当然,客观上实为一速效/文明进化0方式。其二,移汉族军民于黎区。/以其遣地移吾兵民杂居之,则其子孙耳濡目染乎吾居之言语习尚,皆可化为百

姓0 l ~,/不数年间,皆良居矣0 m u 。这种方法虽然会使黎汉之间土地问题更加尖锐,但对促进汉文化在黎区的传播,起到一种很好的示范作用,可称之为一种循序渐进式文化传播方式。洪武以来,来自苏浙、闽湘及中原地区的大量移民,在不同时期成批从内地来到海南岛,如同一批批文化使者带来了其原住地的技术、物产、工具、习俗等文化因素,使海南岛沐浴一次又一次的文化雨露。

遵照明太祖提出的在南方民族地区实行/文德以怀远人0和重/教化0的方针,海南地区的文教事业亦有了相当规模的发展。如社学在成化年间琼州

府就有179间,尤以琼山县最多,有81间 m

v 。明代各朝的海南地方官员亦多重视兴学育才。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学校人才风化所关0,而/帝王之治天下未有不本学校孝弟之教,后代英明之君无不重学

者0 m w 。经过努力,明代海南地区的府、州、县学以及书院、社学得到全面发展。文教体系的健全,直接生产了一批又一批的本地人才,使民风文物发生显著变化,迅速缩短甚至在有些方面消除了与内地的文化(教育)差距。整个明代,全岛登进士者共62人,而中举人计594人。故明代丘浚有/今日衣冠礼乐之盛,固无以异于中州,其视齐鲁亦未或有过之

者0 m x 之傲称。/前代珠崖郡,于今少窜臣0 m y ,也正

88

l x l y l z l { l | l } l ~ m u m v m w

m x

m y 明#钟芳:5平黎碑记6,载5钟筠溪集#记6。引自:5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6卷1392。明谊:5琼州府志#名贤6卷32。

5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6卷1392。

载:5天池草6卷2,转引5黎族史6243页。5明世宗实录6卷351,"嘉靖28年8月庚申甲"条5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6卷1392。清#光绪5定安县志6卷90。5正德琼台志6卷17。

5正德琼台志6卷15、卷16。

5琼山县学记6,载5邱文庄公集#记6卷5。

转引:刘耀荃.黎族历史记年缉要.广东民族研究所编,1982。

1期

朱 竑等:明清大陆文化在海南的扩散及海南海岛文化的形成

是因为文化的兴盛,才结束了本岛长期作为官员流放地的历史,被誉为/海外衣冠盛事0。当然,这一切与汉文化长期、持续不断的刻意或无意传播息息相关,可以说,是先进文化传播成就的全面体现。清代全部袭用明代行政体制,经过一系列整顿,中央政令已可渗透海南腹地。随着对黎族直接统治的加强,黎族普遍受编,使过去不入版籍/不服王化0状态得以改变。经过历朝设置,仅靠建置兴撤来体现开拓程度的时代已成历史。因此,在具体建置上,清代和前朝相比并无大变,文化传播的形式已从一些表面性的内容向深层演进。虽到明末海南已

出现/鼎臣相继,名满神州0 m

z 的盛世,但仍有大量的地区处于相对落后的情状。大批生黎民众依旧游离于汉文化和中央王朝管理之外。所以,清代继续着对生黎的/向化0过程,故有/雍正七年(1729年),

各峒生黎咸愿入版图,悉为良民0 m

{的记载。到道光年间(1821)1850年),几乎所有黎区都划入州县统治范围。据统计,单从明嘉靖到清道光不到300年

的时间里黎村峒就减少了30%[2]

。这说明清代在促进琼岛落后黎人社会进步方面成就斐然。

清代还沿袭了前朝的黎族土官制度,在黎村/村峒0设峒长、总管、哨管、黎户、黎长、黎首等职,即使是偏僻山区的黎地,也同样设有黎族土官。如清张庆长5黎歧纪闻6载:/(生黎)各食其土,不入版籍,止设有黎练、峒长之类统辖之0。这说明,清代的统治势力已深入到整个黎族地区。但需明确,海南岛土官制度是一定历史、民族和地理条件下的黎族地区的一种较有效统治办法的选择。尽管颇多抨

击和抹煞土官制度的观点 m

|,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它不啻是一种方法得当、因地制宜的政策,对汉文化的传播,汉黎民族间的往来、融合,以及黎人社会的进步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清政府为了稳定黎区统治秩序,也采取了一些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通过招集流亡,奖励开荒、劝课农艺,减轻赋税负担等办法,使/黎瑶向化,行乡

约0 m },采取/度隙地,立墟市0 m ~等措施,使土地得到充分利用,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有些地方还大力发展水利,如万州通过修治洪口坡深陂,使/灌

田数千顷,旱岁无扰0 n

u 。此外,伴随着清政府在边疆地区实行屯田制度,琼岛在雍正末、乾隆年间及嘉庆年间的屯田运动使可垦荒地得以有效开垦。随着移民增多和汉黎人民的深入融合,许多黎族地区的耕作方法和/力农之具,均与内地无异0 n

v ,生活习惯也渐与汉族基本相同。农业生产产量也有所提高。/富庶地区不仅可保证粮食供给,甚至有余粮出卖0,/所产稻谷,足敷一年之食0,/崖陵一带,尚有

黎米出粜0 n

w 。这与苏东坡诗:/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0的情形相较,着实有天壤之别。

从移民的规模来看,清代创造了海南历史上的新记录。有清一代,琼岛移民总数高达217万人,比明代增加近四倍。大批移民前赴后继地来到海南岛,作为历史时期文化传播的最主要载体,无疑成为海南开疆文化的核心部分。此外,清政府为安抚黎人,也采取对/互市0的扶植政策。黎汉经济、贸易的沟通,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更大程度上成就了先进的汉文化向黎人深处扩散的过程。而作为贸易中心的墟市,还渐成政治、军事要区,对海南近代城市

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3]

。到清末光绪十二年(1886),冯子材奉令进军五指山区,

/开通山路,收抚黎众十万人0 n

x ,曾在定安、临高、陵

水三年设立抚黎局 n

y ,并推行大汉族主义同化政策,客观上有助于五指山腹地的发展。冯子材还将一部分人留在五指山区,而冯本人亲自进入五指山区,更成为文化拓荒者的化身,将近代文明的曙光散落于落后封闭的琼岛腹地。此外,随着近现代科技发展,清末一些具时代特征的措施也在海南得到初步施使。如在抚黎局内附设招商局;开发森林资源;助商

开矿、开采昌化等地的金、铜、锡矿;开创电讯、发展现代通讯工具,铺设琼州至廉州海底电线,在海口、兴隆、陵水、南丰、崖州五处设立电报局等措施,在开发和建设海南岛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尤其值得强调的是现代通讯设施的应用,无疑对传播文化、宣扬文明具有划时代作用。

清代还广设学校、开科举,推行同化政策,使海南文化更上新台阶。清初,海南岛各州县普遍建立起儒学,并创建了一大批卓有成效的书院,如琼台书

89

m z m { m | m ~ n u n v n w

n x

n y 5天下郡国利病书6卷102,第41册,广东中。

阮元:5广东通志6卷330,列传63,岭蛮。

王兴瑞在5历代治黎政府检讨6一文中认为:实行土官制度是

m } 阮元:5广东通志#宦绩录三十6卷260,丁斗柄条。永乐治黎政策的主要失败。

阮元:5广东通志#宦绩录三十6卷260,陶元淳条。阮元:5琼州府志#宦绩录三一6卷261,张光祖条。

5琼黎一览6,转引自:杨德春,5海南岛古代简史6。5琼黎一览6,转引吴永章.黎族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张庆长:5黎岐纪闻6全一卷,宣统刻本。

光绪5昌化县志6卷1,风土。

热 带 地 理27卷

院,东坡书院等18家较著名的书院,在清代本岛的教育方面起到突出作用。在黎族教育上采取/文教为先0之策,并用特殊的规定来促进以往薄弱落后地区的文化发展。如清代重视黎区教育,为之设学择师,使俊秀黎人子弟习汉语、汉字及封建文化

n z ,很快收到效果。顺治间陵水县/抚定流移,兴复学

校,政教大行,三十九峒闻风向化0 n

{。姜焯任感恩县令时,/以振兴文教为己任,创义学,士类蒸起,

,,晓黎众以礼义,一时向化0 n

|。尤到清末,黎区的学校数量和黎人子弟入学已较前普遍增加。光绪

时/崖州黎村每有学堂,有塾师课孩子读书0 n

},更有/近边熟黎,耳濡目染,渐慕华风,其黎酋有遗子出外就学者,有延师课读者,其富人有欲授例以求顶戴

者0 n ~。从中看出,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已出现因羡慕华风,而主动送子外出求学)))这种主动接受先进文化的良好现象。可以认为,文化接受者从被动状态转向主动,无疑是一巨大的进步。

总之,明清两代大陆文化在海南岛各个方面及各层次的传播和扩散,使海南岛基本上摆脱了过去落后蒙昧的状态,与广东全省一起迎来了文化发展的兴旺局面。教育制度日臻完善、人才辈出;农渔业有了较大发展,甚至黎区生产水平也接近汉区水平,黎族的黎饰、黎锦等手工纺织品也发展到高峰,经济和贸易日趋繁荣。清末更是出现了许多颇具近代色彩的科技和产业。此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也从丰富的文化成果上得到反映。明清海南岛所修志书在数量和质量上均达到较高水平。现今留下来的大量海南岛史料也主要集中于明清,如明四十四卷的5正德琼台志6是本岛人士编辑的最早的一本地方志,而清代海南的府志及各县县志可统计的总卷数高达595卷,充分体现出文化繁盛的情势。但是,也不可否认,琼岛不少地方仍处在较落后的水平,明清海南发展也是一种相对水平上的发展。

2 海南海岛型文化的形成

从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看,海岛一直扮演着大陆文化的接受者和被传播者的角色,具有较强的外源性特征。但是,海岛型文化又不是大陆文化

的简单复制和全盘/照录0[6]

。海岛型文化的形成

既受外源文化特质的影响,又受传播途径、传播方式、传播群体等文化载体的影响,还受海岛本身自然

条件和文化本底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就是形成文化的空间差异。这种差异一方面表现在海岛型文化与大陆型文化的差异,另一方面表现为海岛型文化内部的差异。海南文化的内部差异明显地表现为随着海拔高度而分异的环带状分布。/黎母山高大而险,中有五指七指之峰,生黎兽

居其中,熟黎环之。0 o

u 在熟黎的外围则是汉族为主体的移民群体。显见,海南文化的分布与地形条件

具有高度的复合性,其中间高、四周低的地形为海南文化的发育提供了基本的空间基础,从而在海南文化的空间特征上不可避免地留下了自然的烙印。海南位于大陆的南疆,大陆文化自北上岸,其扩散总体

上是沿等高线而进行的[7]

,一是由于高地的阻碍,同时也是由大陆文化本身的平原特质所决定的。由于大陆文化力量之强大,本地文化在沿海低地为大陆文化所融解和取代,与此同时又向高地退却,从而在山区表现为以本底文化特色为主。

正是经过了明清时期的发展,海南海岛型文化的分布格局才最终形成。西汉时期为地方建置的开创时期。唐代时基本完成了环岛开发,并把一些州县深入到岛内地,但重点仍在东南部和南渡江下游地区。自宋代开始,从沿海到内地的汉族-熟黎-生黎三个地带的环带形格局渐露端倪。所谓/熟黎,其先本南恩藤高梧化人,言语犹仍其旧,因从征至此,利其山水,迫掠土黎,深入荒僻,占据其地,人多从之,以故闽楚之亡命,视为逋逃薮0,另有经商

者,因/乐其俗,而为(熟)黎者0 o

v ,还有古代贬官逐臣的后代转化为黎人的,如传说唐重臣李德裕之后数百人均成为黎人。大多数/熟黎能汉语,变服入

州县墟市,日晚鸣角,结队而归0 o

w 。可见,在大陆文化进驻海南的同时,也伴随着海南本地文化对大陆文化的同化过程。在明清时期的快速发展以后,海

南海岛型文化最终形成,呈现出/黎人环居其(指黎

母山)旁,内为生黎,外为熟黎,各以所迩,分隶四

郡。熟黎之外,始为州县,四郡各占岛之一陲0 o

x 格局。

90

n z n { n | n } n ~

o u o v

o w

o x 5清史稿#庆复传6卷297。

阮元:5广东通志#宦绩录三十6卷260。

阮元:5琼州府志#宦绩6卷31,/姜焯传0。

清#胡传:5游历琼州称峒行程日记6,转引吴永章.黎族史.广唐丙章:5平黎疏6,引自:民国5儋县志#艺文志十五6卷11(下)。 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屈大均:5广东新语6,卷七,黎人。

清#郝玉麟:5广东通志6,卷57,岭蛮志,俚户。范成大:5桂海虞衡志#志蛮6。清#郝玉麟:5广东通志6,卷57,岭蛮志,俚户。

1期朱竑等:明清大陆文化在海南的扩散及海南海岛文化的形成

3结束语

明清时期,以汉文化为代表的大陆文化在海南岛迅速扩散。首先,始于明代的行政建置划归广东和将琼州升格为府,是建置上的一大转折。以/天下一家0为前提、以/化导0为手段的明代土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变黎人对汉文化的抵触和对立为主动地认同和吸收。明代卫所制度和屯田制在客观上促进了大陆先进的生产工具与技术在海南的推广和黎、汉民族间的融合。置驿开道、兴修水利、移民、文化教育等则是大陆文化在海南传播的最直接表征。清代继承和发展了明代在开疆上的成功经验。可以认为明清是海南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如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一地文化发达与否的人才情况表明,明清时期海南的进士数量为94人,占海南历史上所有进士的88168%,举人数量为786人,占98113%,而武举82人,也是从明才开始的[8]。历经明清时期的发展,大大缩短了海南与大陆文化的差距,使海南文化水平达到了空前的历史高度。但不能不看到,随着大量大陆移民的到来以及对海南土地开垦等进程的加剧,破坏了海南岛原本自然良好的环境,也使得海南岛早期的本土文化在与大陆文化的交融中逐步被同化,使文化的多样性受到威胁,如黎族民众被迫迁居五指山腹地就是这一时期的直接结果[9]。但不能否认这种以政治为目的、军事为保证、经济为手段、文化为结果的文化扩散直接导致海南在地域分布上具有明显的环带状的海岛型文化的最终形成,并为日后海南文化的兴盛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符永光1海南文化发展概观[M]1香港:香港新闻出版社,2001:

5-10.

[2]司徒尚纪1海南岛历史土地开发[M]1海口:海南出版社,1991:

46-52,138.

[3]吴永章1黎族史[M]1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203-235.

[4]朱竑,司徒尚纪1海南地域文化的空间分布研究[J]1地理研究,

2001,20(4):464-470.

[5]朱竑,贾莲莲1戍边屯田及现代农垦等政治措施对海南文化发

展的作用[J]1人文地理,2006,21(5):55-60.

[6]陈伟1岛国文化[M]1上海:文汇出版社,1992.

[7]朱竑,司徒尚纪1开疆文化在海南的地域扩散与整合[J]1地理

学报,2001,56(1):99-106.

[8]朱竑,薜德升,曹小曙.论历史时期官吏在海南开疆文化发展中

的作用[J].地理科学,2002,22(2):144-1491

[9]朱竑,曹小曙,司徒尚纪.海南文化特质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1,41(4):115-1191

The D iffusion ofM ainland Culture during the M ing-Q ing Dynasties i n

H ainan and t he For m ation of t he H ainan Insular Culture

Z HU H ong1,XU Ran2,HAN Y a-li n1

(1.Schoo l of G eography and P lanni ng,Sun Yat-sen Uni versity,Guangzhou510275,China;

2.Zhengzhou Institute of A reonau tical Industry M anage m ent,Zhengzhou450015,China)

Abst ract:Duri n g the M i n g-Q i n g Dynasti e s,m ainland cu lture represented by H an culture d iffused rapidly i n H ai n an Island.Q i o ngzhou prefecture w as established for the island under the jurisd icti o n ofGuangdong Prov ince,t h atw as a great transition of the adm i n istrative syste m si n ce the M ing Dynasty.A slogan of"people a ll over the world are i n a fa m il y"w as ra ised and assi m ilation m ethod w as adopted,to a certa i n ex ten,t the localization o f governm ent off-i cia ls changed the c l a sh and oppositi o n o f the L i nati o na lity to theH an cu lture i n to acceptance.The syste m o f garr-i son and w aste land recla m ation duri n g the M ing Dynasty acce l e rated the generalization of the advanced techno logy for producti o n fro m the m a i n land i n H a i n an,and a lso pro m oted t h e har m ony bet w een t h e t w o peop le.Those e m bodied t h e fo ll o w ing aspects:explo iting the roads,constructing the w ater conservancy pro j e cts,encourag i n g m igration,in-i tiati n g education,and so on.Th is cult u re diff u sion,w hich took politics as t h e pur pose,m ilitary affairs as the guar-antee,econo m y as the instrum enta lity,and cu lture as the resu l,t directly led to t h e fi n al for m ati o n o f the i n su lar cu lture in H a i n an w ith an obv i o us structure o f ring belts in accor dance w ith its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K ey w ords:M i n g-Q i n g Dynasties;Cu lture d iffusion;I nsular culture;H ai n an Island

91

海南省三亚市保平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海南省三亚市保平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第一章总则 规划范围 本保护规划的规划研究范围为保平村的村域范围,共计约10平方公里;其中重点规划区老村,面积37.91公顷。在规划范围内进行保护、整治及其它各种建设活动,均应执行本规划。 规划期限 本保护规划期限与崖城镇总体规划一致,为2009~2020年。规划近期为2009~2015年。 指导思想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传承发展。 规划原则 (1)历史真实性原则; (2)完整性原则; (3)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原则; (4)区域系统保护原则; (5)合理利用、永续利用原则; (6)居民参与原则。 规划目标 通过保护规划和村庄建设相关规划,要使保平村同时满足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成为: “历史风貌完整、生态环境优美、革命传统悠久、以遗产保护为核心、兼顾旅游发展的热带传统明清古村落”。 规划总体策略 (1)重点保护、修复保平村内具有历史价值和历史风貌的历史建筑、遗存,保持保平的历史真实性。 (2)保护保平内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成为海南古村传统文化及红色文化的集中展示区。 (3)保护保平的历史风貌、传统肌理以及整体山水格局,使其成为中国海南传统古村落的活化石。 (4)整治保平居住环境,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使其成为居住环境优美、生活条件舒适的村庄聚落。 (5)合理利用保平历史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资源,发展特色明显的文化旅游产业,形成三亚传统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第二章价值特色评价 村落特色 保平古村历史悠久、遗存众多、风貌完整、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其特色可概括为:(1)明清海南传统民居群的活标本 (2)中国最南古城的州治海门 (3)山水倚望、防灾避害的选址典范 (4)尊礼重教的文明古村 (5)三亚红色革命的策源地 历史价值 保平古村山水格局典型,村内建筑遗产、历史文化遗迹分布集中、颇具规模、风貌较好,周边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古村是古代保平港的要塞村镇、南海崖州大疍港的重要门户;儒学礼教、宗族文化底蕴深厚,流传至今;更是海南地区近代红色文化的摇篮。保平村保留了古村落选址、聚落结构、建筑形制以及古代海防等方面大量的历史信息,对研究古代琼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古村落选址于河岸北部,形成临水望山景观格局,极具特色;村内院落布局因地制宜、统一而富有变化,院子布局正房与照壁为核心;建筑外形独具特色,是崖州古建筑最有代表性、又最集中的古代民居建筑群;建筑风格是民族融合和中西合璧的体现,屋顶为“一剪三坡三檐”的接檐风格,其结构多为插梁式构架;民居建筑又不乏装饰,木雕、彩画、灰塑等工艺纯熟、内涵深刻,体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科学价值 古毕兰村受洪水灾害侵袭,北迁至宁远河北岸高地,是古代堪舆学中聚落选址“龟背”理论的极佳诠释,这对研究古代村落选址原则中趋利避害的原则与方法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同时,从毕兰村到保平村的发展过程是一部移民建村史,为研究海南地区宗族文化的变迁、民族融合和中西文化交融提供了历史佐证,对文化人类学与历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文化内涵 保平村自古以来文教昌盛,保平书院是古崖州重要的书院,历史上曾有保平多贡生的美誉,村中传承着较为浓郁的儒学文化与宗族文化,是琼州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保平村是一个具有八十多年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革命老区村,是革命烈士的故乡、重要的革命与战争纪念地,是三亚红色革命的策源地,具有极为深刻的红色文化内涵。同时,保平村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崖州民歌最重要的传承地。

海南史

明代海南文化 明代是海南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表现有十:一是各类学校多;二是科举考试中式人数多;三是"鼎臣继出,名满神州";四是两位海南人分别掌管明代全国两所最高学府;五是九位海南人入选《明史》;六是各种著作多;七是俗尚礼文和读书风气浓;八是许多家庭妇女都有文化,并出现冯银等五位女诗人;九是各种楼亭、坊表和名胜古迹及名人墓葬多;十是海南岛被称为"海滨邹鲁"或"海外邹鲁"。明代海南文化之所以获得高度发展,主要原因有九,其中最重要的,当是明王朝对本岛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洪武元年戊申(1368)三月,明军挥师南征,至六月,元朝海南海北道和海南分府元帅归降。同年十月,海南岛改乾宁安抚司为琼州府,并改吉阳军为崖州,南宁军为儋州,万安军为万州,3州隶于琼州府,仍属广西。不久又将南建州改为定安县。洪武二年六月,海南州府改隶于广东省。从此,海南岛归广东省管辖。洪武九年,海南岛属广东布政使司海南道。当时领县情况是:琼州府领琼山、澄迈、临高、定安、文昌、乐会、会同7县;儋州领宜伦、昌化2县;万州领万宁、陵水2县;崖州领宁远、感恩2县。海南岛1府3州13县。统四年(1439)六月,儋州附郭(州治所在地)宜伦县并入儋州,崖州附郭宁远县并入崖州,万州附郭万宁县并入万州,也就是说,州治所在地的县,归并入州,其地由州直接治理,以免机构重叠。琼州府领3州10县,并成了明代的定制。 明代南海诸岛改归崖州管辖。 明代还把“归附”的黎族编入图、都、乡等基层组织,于州县,和汉人一样纳粮当差。贬官制,是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一种行政惩罚制度,一般是对所谓的“罪臣”制度加以贬谛,在帝王朝中使用普遍。贬官,顾名思义,就是官职贬低,或挂一虚衔,或一贬到底,被充配到某地度晚年。在古代封建社会,孤悬海外的海南岛由于交通不便利, 相对偏僻路遥,生活条件艰难,且远离中央皇权的统治中心,无疑成为历代帝王发配贬 官的理想场所。加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的大一统思想,封建统治者把贬官发配到边陲海南岛,也是“皇恩”所至,象征王权的统治。 贬官文化可以说是无可奈何地成为海南文化的一个特殊的景观。它由一些不幸的政客、文人构成。有当朝宰相,有“千古风流”的大文豪。也有可谓“金戈铁马”的大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海洋文化论文:海洋文化与海南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思考

海洋文化论文:海洋文化与海南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思考摘要:发展海洋经济需要有海洋文化。海洋文化是海南海洋资源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海南海洋文化文化产业发展乃至整个海洋经济发展的先进生产力。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深入挖掘区域海洋文化的内涵,将有助于形成全社会关注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的良好氛围,推进区域海洋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有效提升海洋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海南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 关键词:海洋文化;海洋文化产业;文化资源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陆地可供开发资源的减少,世界各国之间在海洋经济、科技、资源、海权等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不同的海洋思维、海洋意识、海洋观念、海洋理论、海洋战略等海洋文化因素,决定着竞争的格局和态势,决定着竞争的成败。然而,种种激烈竞争的背后,实质上是海洋文化的竞争。对海南而言,建设国际旅游岛,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巨大海洋文化资源,构建现代海洋文化产业体系。但是,与广东、山东、江浙一带相比,海南海洋文化的竞争力、影响力还不够强,缺乏自己的海洋文化品牌,在建设、开发和研究探索上还有很大差距,海洋文化研究总体发展水平不高。 一、海洋文化的定义

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海洋文化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 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民间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1]海洋文化的内涵可分为四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一切与海有关的物质存在与物质生产;二是精神层面,一切与海有关的意识形态;三是社会层面,一切因时因地制宜的社会典章制度、组织形式、生产方式与风俗习惯;四是行为层面,一切受海洋大环境制约与影响的生产活动与行为方式。在这个概念中要强调的一点就是海洋文化的划分并不是以地域作为划分 的标准,并不是所有海滨城市的文化都是海洋文化,只有源于海洋的文化才能归属海洋文化的序列。 二、海洋文化产业的概念、分类及其与海洋产业的关系 作为一个海洋大省,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就是海南的文化优势和文化特色。海南应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制定和实施海洋强省战略,科学规划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经济,形成

海南历史名人

海南历史名人 丘浚 丘浚(1418~1495)明代著名政治家、理学家、史学家、经济学家和文学家,海南四大才子之一。字仲深,号深庵、玉峰、别号海山老人,琼州琼台(今属海南)人。景泰五年进士,历官经筵讲官、侍讲、侍讲学士、翰林学士、国子临祭酒、礼部侍郎、尚书、纂修《宪宗实录》总裁官、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等职。丘浚学问渊博,熟悉当代掌故,晚年右眼失明仍披览不辍,研究领域涉政治、经济、文学、医学等,著述甚丰,同海瑞合称为“海南双壁”。 海瑞 海瑞(1515-1587),字汝贤,号刚峰,广东琼山(今属海南)人。明朝著名清官。历任知县、州判官、尚书丞、右佥都御史等职。为政清廉,洁身自爱。为人正直刚毅,职位低下时就敢于蔑视权贵,从不谄媚逢迎。一生忠心耿耿,直言敢谏,曾经买好棺材,告别妻子,冒死上疏。海瑞一生清贫,抑制豪强,安抚穷困百姓,打击奸臣污吏,因而深得民众爱戴。他的生平事迹在民间广泛流传,经演义加工后,成为了许多戏曲节目的重要内容。 王弘诲 王弘诲,字绍传,号忠铭,广东琼州(现海南省)定安县人,生于公元1541年,于公元1617年病逝于定安老家,享年76岁。卒后被朝廷赠太子少保,赐祭葬。王弘诲是明代名臣、教育家。历任庶吉士、翰林院检讨、 编修、会试同考官、国子临祭酒、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礼部尚书等。在文学上卓成一家,著有《尚友堂稿》、《吴越游记》、《天池草》、《来鹤轩集》、《南溟奇甸录》、《南礼奏牍》、《文字谈苑》等名篇。他一生为官贤能清正、同情民众、关心教育事业,流芳千古。王弘诲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群书,20岁时乡试中举人第一名,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登进士。 邢宥 邢宥(1416—1481),广东文昌人,现海南省文昌市文教镇水吼村人。明代的政治家、学者。小时候就聪敏异常,五岁读《三字经》,日记数十言;10岁作《勉学诗》,初露他已具治国齐家之志。入乡校时,每次月试季考均名列前茅。十四岁补文昌弟子员,26岁乡试中举,正统十三年(1448)年,登二甲进士第。 邢宥一生为国为民光明磊落,刚正不阿,在政治上有很大的作为,在学问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他一生中非常喜欢读书写作,对书法也有一定的研究。著作有《湄丘集》传世,对于海南文化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清代海南探花张岳崧将其同海瑞、邱浚誉为海南三贤。 张岳崧 张岳崧(1773—1842),字子骏,又字翰山、澥山,号觉庵、指山。广东定安人,今海南省定安县龙湖镇高林村人。海南在科举时代唯一的探花,官至湖北

高三作文(写景)海南特色文化

海南特色文化 海南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海南的乡土文化更是具有特色。海南省是我国热带资源面积最大的省份,这儿一年四季树木常青,山峦叠翠,河流纵横,湖泊遍布,山光水色交相辉映,海南四周有许多风景优美的海湾,那儿海水清澈见底,沙滩洁净,阳光明媚,岸边翠绿的椰林中鸟儿争鸣,旖旎的滨海风光令人心驰神往。海南省的历史传统文化悠久灿烂,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丰富多采,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黎族同胞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 海南的文化事业也在不断发展,从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陵水县光坡镇文化站积极开展电影放映、歌舞联欢、体育比赛、科普讲座等活动,丰富和活跃了当地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五指山市番茅黎族风情村和三亚鹿回头文化村开展的文化艺术活动,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情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使中外游客在娱乐中得到美的享受。建设一条线,带动一大片。文昌市以建设文化长廊为依托,结合当地开展“生态文明村”“十星级文化乡镇”活动,突出抓好农村文化站、室建设,使文化长廊建设由点及面迅速发展,出现了一批新的文化长廊点;琼海市在建设国道线上的文化长廊点的同时,构筑了万泉河沿岸文化长廊线,大长廊套小长廊模式,有效地推动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此外,白沙黎族自治县制定并实施的无门至邦溪的“百里文化长

廊”,万宁市制定并实施的龙滚至南桥的“万州南北线文化长廊”等,都生动地展示了海南千里环岛文化长廊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海南的文化产业犹如朝阳般喷薄而出,9项民间文化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省级图书馆全面竣工;省博物馆破土动工;乡土文化大放异彩,民族歌舞艳惊世人;普通市民也能享受高雅音乐大餐;农民足不出村即可看电影……曾几何时,说到海南,总有人套上“文化沙漠”这个名词。但过去几年来,生活在海南的人,都能慢慢感受到身边越来越浓厚的文化气息。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进行,海南的文化建设,已经并将继续一点一点地进入人们的生活。此外,海南的民族歌舞也是夺目光彩,除了琼剧文化,海南的民族歌舞也在几年中一次又一次地挑动着人们兴奋的神经。以黎族舞蹈《三月三》、《草笠舞》、《喜送粮》、《摸螺》、《种山兰的女人》,海南人偶剧《鹿回头》、黎族歌舞诗《达达瑟》、大型黎族舞剧《五朵红云》、《甘工鸟》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剧(节)目,带来海南民族艺术创作上的重大收获。 海南的文化活动在热热闹闹的展开,海南的节日文化旅游,海南佛教文化旅游,海南红色旅游等文化旅游也正悄然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海南的旅游业。目前,海南的许多传统节日都开发了相应的文化旅游活动。如海南黎族的“三月三”、儋州的“调声节”、苗家的“花山节”、府城的“换花节”、“冼夫人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重点知识整理

第一章天文 1、五星:太白(金星)、岁星(木星)、辰星(水星)、荧惑(火星)、镇星(土星) 2、古人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们将它们人格化,并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飞廉、雨师屏翳、云师丰隆、日御羲和、月御望舒 3、七政(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 4、五纬:金、木、水、火、土 ①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其光色银白。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②木星:古曰岁星,迳称为岁。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 ③水星:一名辰星,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 ④火星:古名荧惑,指恒星中的大火(心宿) ⑤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5、二十八星宿: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分别是: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6、四象: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 7、有关天象的词: “月离于毕”:月亮附丽于毕宿 “荧惑守心”:火星居于心宿 “太白食昴”:金星遮蔽住昴宿 8、参商:指参宿和心宿,后世把兄弟不和睦比喻为参辰或参商。又因参宿居于西方,心宿居于东方,出没两不相见,所以后世把亲朋久别不能重逢也比喻为参商 9、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名曰紫微垣。在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 10、北斗: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前四组成斗身,古曰魁;后三组成斗柄,古曰杓。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 北斗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发展海南文化创意产业思考与建议

文以载道博览天下 ——发展海南文化创意产业的若干思考 去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我省文化产业呈现跨越发展良好势头,成果显著,文化与旅游融合趋势明显,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全面推进,文化产业结构也日趋合理。然而,我省文化产业虽然取得了较为长足的进步,但既缺乏世界级的文化产业产品,又缺乏国家级的文化产业单位,与北上广等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的差距仍然非常巨大,究其原因,根本还在于缺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釉下五彩瓷,也叫“毛瓷”,因为毛泽东生前所用的瓷器基本上都是在醴陵用釉下五彩瓷做的。小平同志在1978年10月访问日本时送给日本天皇的礼物,据说也是醴陵釉下五彩瓷器。尽管醴陵釉下五彩瓷富有盛名,但是推销起来非常费劲,自从参加了第六届深圳文博会之后,中国湖南醴陵的釉下五彩瓷影响便一发不可收拾,之前经营五彩瓷的小企业——游艺堂现在已是珠三角地区醴陵釉下五彩瓷艺术收藏市场“影响最大、规模最大”的行业龙头,而在醴陵釉下五彩瓷的亚洲市场,游艺堂也已占到了半壁江山。 这一切就发生在最近的这几年里,而它的原动力便是全名叫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的平台。官方提供的数字是,九届文博会累计交易额约为8100亿元。游艺堂总经理张纯说,

文博会带给她的机会是,她可以将釉下五彩瓷这张醴陵文化名片,经由文博会这个平台,递到世界艺术收藏界的面前了,以前人们一说中国瓷器也许就只会想到景德镇,但现在多少已经会提及醴陵了。 同样的例子枚不胜举,一家卖投影设备的公司叫雅图,第四届文博会上雅图与西安曲江新区签订的5亿元数字连锁影院项目是公司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第六届文博会它便创下了40亿元人民币的交易金额,现今雅图的投影产品已行销世界100多个国家与地区,2013年其出货量便名列世界同行业的第5位。 经由文博会这个平台,雅图以“文化+科技”的创新路径,以不到十年的时间,不但完成冲破日本等国在投影行业上的垄断局面,而且以加速度的上升势头迅速崛起成为世界投影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文化创意产业,对于深圳这样一个没有太多资源禀赋的城市来说,是一项可以通过制度创新、人才吸聚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兴战略性产业,附加值也高、环境污染几乎没有;此外,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移出后的“三旧”改造来说,散布全市的54个像深圳设计产业园这样以文化创意产业为面向的文博会分会场来说,它已给了相关居民带来包括生活品质、生活环境等在内的多方面提升。 官方的说法是,文博会已经成了中国文化产品项目融资交易和出口的一个主渠道,九届文博会累计出口成交额已经超过了

海南省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海南省财政厅关于做好2018年度海

海南省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海南省财政厅关于做好2018年度海南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股权投资项目资金申 报工作的通知 【法规类别】专项资金管理 【发布部门】海南省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海南省财政厅 【发布日期】2018.05.24 【实施日期】2018.05.24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海南省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海南省财政厅关于做好2018年度海南省文化产业发展 专项资金股权投资项目资金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相关文化企业(单位): 为支持文化产业项目加快发展,根据《海南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琼财教〔2012〕1893号)和《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财政专项资金股权投资管理的通知》(琼府办〔2013〕188号)、《海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海南省财政专项资金股权投资管理操作规程(试行)>的通知》(琼财企〔2014〕381号)有关规定,现将2018年度海南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下文简称文化产业专资)股权投资项目资金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扶持方式

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省内文化产业项目实施股权投资。 (一)实施股权投资须遵循的原则 1.公开公正。文化产业专资股权投资项目资金采用竞争性分配方式,项目筛选过程公开、公正。 2.市场化运作。授权专业股权投资管理公司代表省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按市场化方式运作。 3.不干预企业经营决策。财政资金出资额占被投资企业的总股本不超过30%,且不做第一大股东,不干预企业经营决策。 4.严守工作规程。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股权投资实施程序及方式、投资考核、投资退出、收回投资管理、风险管控等严格按照《海南省财政专项资金股权投资管理操作规程(试行)》执行。 (二)实施股权投资的形式 1.投资已上市公司的,委托股权投资管理公司参与定向增发,或与该公司合资设立项目公司。 2.投资非上市公司的,委托股权投资管理公司对该公司进行直接投资,或合资设立项目公司。 (三)实施股权投资的基本流程 1.企业本着自愿原则,根据本通知要求,直接向省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文简称省文化办)提交申报申请及相关申报材料。 2.省文化办会同省财政厅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筛选出符合扶持条件的拟投资企业或项目建

海南黎族的风俗及受教育情况

海南黎族的风俗及受教育情况 黎族是中国岭南民族之一。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其人口数目达到1247814.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民族语言为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支,不同地区方言不同。在接近汉族的地区和各民族杂居的地区,黎族群众一般都能讲汉语(指海南方言),苗语等,同时黎语也吸收了不少汉语的词汇,尤其是解放后吸收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词汇。海南黎族分为哈方言、杞方言、闰方言、赛方言和美孚方言,五大方言区,各地方言区的黎族服饰各有特色,黎族服饰工艺细致精巧,严谨大方,花纹和色彩的运用与调配非常讲究,主要与黑、白、宗,为基本色调,加入红、蓝、黄、青、绿等调配。勤劳智慧的黎族人民,通过美丽的服饰来寄托美好的愿望,渲染喜庆气氛,表达对平安吉祥幸福美满的热切追求,现代的黎族服饰设计者正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把黎族服饰之特点与个名族服饰之精华,巧妙而完美的融合起来,在原有的服饰基础上不断创新,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它标志着文明的升华,也标志着名族的发展和进步。 黎族文化考究:黎族的是海南最早的居民,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步形成了本民族独有的文化。海南黎族的历史考究主要认为是古骆越人渡海入岛,与岛上古人类相互融合,造就了今天的黎族。1992年,我国考古专家在三亚市落笔洞发掘出约一万年前的古人类牙齿化石,以及近年在五指山、陵水、乐东等地考古发掘出了约四、五千年前的人类活动遗迹(主要是石器),说明在四、五千年前或至一万年前,海南岛就已人类居住。这些人是不是当今之黎族,尚待考证。所以,目前我国学术界当前对黎族来源的研究观点认为,海南岛黎族来源于古骆越人(因为当时骆越人的分布地域包括当今之海南岛),于殷周之际(约三、四千年前)渡海入岛。殷周之际渡海入岛的这批骆越人是当今黎族的组成部分,他们与生活在海南岛上的古老人类相互融合,不断演变,造就了今天的黎族。黎族的形成,渡过悠悠岁月,趟过漫漫长河,其称谓源自何时呢?黎族在与汉族等其他民族交往时自称“赛”。西汉曾以“骆越”、东汉以“里”、“蛮”,隋唐以“俚”、“僚”等名称泛称中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包括黎族在内)。“黎”这一专有族称,是汉族对其称谓,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黎族先祖依靠的原始生产工具,打鱼狩猎,刀耕火种,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最早开拓了海南岛。秦汉时期,封建王朝开始统治海南岛。汉武帝于公元前110年打开琼岛,设置珠崖、儋耳两郡。南北朝时,俚人领袖冼夫人统领了包括海南岛在内的岭南地区,岛上1000余峒俚人均归附冼夫人。冼夫人率其先请命于梁朝,后又归属于隋朝。唐朝以后,海南岛成了与南海诸国繁荣贸易往来的交通要冲。随着中央政权对海南岛统治不断巩固,部分大陆汉人、苗族和回族也陆续先后不断迁徙入岛,与黎族土著居民杂居。大量移民的迁入,带来了先进的铁器生产工具和农耕生产技术,使黎族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明、清两代,封建地主经济在黎族社会中已占统治地位,大部分黎族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与当地汉族相近,出现了定期的市场和墟场。但在五指山腹地则仍保留原

海南岛的发展

借助科普工作的平台.作为科技界.露出地面的小块陆地像竹笋一样冒出了地面.最小的海岛仅几十平方米.珊瑚虫是群体生活.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是海南省第一个被批准建立的 一、海南科普旅游的意义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有必要大力推行科普旅游。因为,海南有独特的地理环境,辽阔的海域,星罗棋布的海岛,茂密的热带森林,良好的生态环境,使海南科普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科普旅游是在旅游中普及科技知识,借助科普工作的平台,可以拓展海南科普旅游的影响,能够提高海南旅游的文化品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普及对社会的作用日显重要。“天在变,天空变了天体,天体变了天空。天空就是疏散了的天体,天体就是密集的天空。乡村是疏散了的城市,城市就是密集的乡村。蒸气是疏散的水滴,水滴是密集的蒸气。”这出自我国著名科普作家、化学家高士其手笔的哲理诗句,不仅形象地说明了自然界事物变化的规律,也形象地表达了科学发展和科学普及的互动关系。人类进入高新技术不断涌现、经济与自然不断调整的21世纪,迫切地呼唤旅游与科普活动的结合。 目前,世界越来越重视科普旅游,对科普旅游的研究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例如中科院长春分院、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所、东北师范大学等单位3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编著的《东北地区科普旅游规划研究》一书,近日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介绍东北地区科普旅游资源、科普旅游文化,是对大力开发东北科普旅游事业的重要贡献。法律道德论文世界对科普的重视,也表现在科普旅游之风盛行,例如“访黄道婆纪念馆的活动”被上海科技部门列为重点科普旅游活动,最近,海南也在推行科普旅游。 科普工作是以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促进公众理解科学、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的全民终身科学教育。科普包括科学知识的普及,技术技能的推广,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传播。新时期的旅游活动应与科普结合起来。中国的科学普及事业,是一个世纪以来,一代代知识分子,特别是科教文工作者,从国情出发,经过不懈地艰辛努力,一步步发展起来的社会文化教育事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普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为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国民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旅游与科普结合起来,要把握适度。因为科普旅游宣传的科普知识太深奥,人们不懂;太肤浅的东西,又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科普旅游可以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进行,使旅游者在大自然中接受生态科普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给水排水论文使每一个旅游者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件保护自然环境的小事做起,重视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爱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野生动植物,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使生态善恶观、生态良心、生态正义、生态义务成为全民的自觉行为和道德规范。对旅游者而言,科普生态旅游应该在大自然中,唤起游客绿色的激情,带来游客绿色的愉悦,引起游客绿色的思考。最后,使游客体验大自然的和谐、有序,体会“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达到热爱自然、师法自然,启迪人生的目的。 生态旅游景点的开发,要与科普旅游开发一致。例如,在硬件建设方面,海南应该在海洋生态旅游方面突出科普特色,建立海洋生态科学馆或海洋科技知识馆。在林区、山区、湖区、小岛地区设立永久性营地,完善营区配套设施,解决可进人性,通过营地活动,促进科普旅游发展。生态科普旅游要让游客欣赏其自然特征,并对野生生物和自然资源进行非消耗性的利用。科普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各种文化特征的旅游发展。如书画旅游、山水旅游、名胜旅游等,与生态科学旅游结合起来,互为补充。科普旅游依赖于严格的管理,保护自然环境不被破坏,促进整个旅游文化的繁荣。 科普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环节。除了政府重视,作为科技界,在搞好科研工作的同时,也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三) (五)天文历法 【星宿】宿(xiù),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 【四象】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参商】参宿在西,商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 【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 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 【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 【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实际上农历为阴阳合历)。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

海南省《关于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决定》

海南省《关于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决定》 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决定 (2010年10月29日) 为贯彻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根据建设国际旅游岛的目标要求,作出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部署。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不懈奋斗,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700美元,文化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文化建设步入快速发展新阶段。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决策,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国各省区市快速反应,抓紧贯彻中央部署,呈现出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 (二)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对国际旅游岛建设特别重要特别紧迫。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建设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加快培育魅力独特的海南文化,是国际旅游岛提升品质、增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全省居民和游客基本文化权益的迫切需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加快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是实现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加快搭建国际文化交流重要平台,是国际旅游岛提升国际化程度的迫切需要;加快提升公民文化素质和文明素质,是营造多元开放、包容祥和人文环境的迫切需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迫切需要。切实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必将对国际旅游岛建设发挥巨大的引领、支撑和推动作用。

海南概况

海南概况: 海南省简称“琼”,古有“南溟奇甸”之称,今有“南海明珠”之誉。海南省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和中沙群岛等岛礁及其海域,全省陆地面积约3.5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0.35%;海洋面积约21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海洋总面积的60%,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小、海洋面积最大的热带海洋岛屿省。其中陆地面积最大的是海南岛,面积3.39万平方公里,次于台湾岛,是我国的第二大岛。 海南省现辖2个地级市(海口、三亚),6个县级市,10个县(含6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以及属海南省人民政府派出机构的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和洋浦经济开发区管理局。省会设在海口市。2005年全省户籍人口819.03万人。其中,男性428.66万人,占52.34%,女性390.37万人,占47.66%;非农业人口313.73万人,占38.31%,农业人口505.30万人,占61.69%;汉族675.55万人,占82.48%,黎、苗、回等少数民族143.48万人,占17.52%(其中黎族129.60万人)。海南是全国著名的三大侨乡之一,有海外华侨、华人近300万人,归侨、侨眷100多万人。华侨、华人分布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东南亚地区居多,仅泰国就有100多万人。在世界各地的海南华侨、华人成立社团组织310多个。 海南岛位于东经108°37′—111°03′,北纬18°10′—20°10′之间,岛屿轮廓形似一个椭圆形的大雪梨,长轴作东北至西南向,长约290公里;西北至东南宽约180公里。海南岛地形中间高,四周低,呈穹隆状,中部超过1500米的山峰有五指山、鹦哥岭、猴猕岭、霸王岭、吊罗山等。从中部最高峰五指山(海拔1867米)向外围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海涂逐级递降,构成层状垂直分布和环状水平分布带,梯级结构明显。山地和丘陵是海南岛地貌的主要特征,占全岛总面积的38.7%。山地主要分布在岛中部偏南地区,山地中散布着丘陵性盆地。丘陵主要分布在岛内陆和西北、西南部等地区。在山地丘陵周围,广泛分布着宽窄不一的台地和阶地,占全岛总面积的49.5%。环岛多为滨海平原,占全岛总面积的11.2%。土壤类型主要有砖红壤、赤红壤、黄壤、水稻土等15种。海岸主要为火山玄武岩台地的海蚀堆积海岸、由溺谷演变而成的小港湾或堆积地貌海岸、沙堤围绕的海积阶地海岸。海岸生态以热带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为特点。西、南、中沙群岛地势低平,多在海拔4至5米之间,西沙群岛的石岛最高,海拔也仅有15.9米。因受地势影响,海南岛上江河呈辐射状,由中部山地向四周独流入海的河流有154条,集水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淡水总面积205.4万亩。海南岛海岸线长约1618公里,有天然港湾84个,浅海滩涂38.5万亩,渔场面积6.56万平方海里。海南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2℃—26℃,年日照时数1780—2600小时,太阳总辐射量4500—5800兆焦耳/平方米,年降雨量1500—2000毫米,光、热、水资源充足,适合热带经济作物和水稻生长。但全年常风较大,夏秋有热带风暴、台风侵袭,冬春易发生干旱等灾害性天气。 海南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方面,主要有石油、天然气、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稀有稀土分散元素、冶金辅助原料、化工原料、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地下水、热矿水、饮用天然矿泉水等种类。探明储量位于全国前列的优势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玻璃用砂、钛铁砂矿、锆英砂矿、宝石、富铁矿、铝土矿(三水型)、饰面用花岗岩、饮用天然矿泉水、热矿水等,是中国重要的富铁矿、水晶矿、钛矿、锆英石、钴矿生产基地。动植物资源方面,海南岛天然物种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最大的热带植物园和最丰富的物种基因库。

海南民族风俗和民俗介绍

海南民族风俗和民俗节庆活动 1)海南民族风俗 海南省的居民,分属于汉、黎、苗、回、藏、彝、壮、满、侗、瑶、白、泰、佤、畲、水、京、土、蒙古、布依、朝鲜、土家、哈尼、僳僳、高山、锡伯、门巴、纳西、仫佬、哈萨克、鄂伦春等30多个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汉等族。千百年来,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本岛社会风貌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与苗族的生活习俗。据历史记载,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早在远古时代,黎族同胞就在这块土地上刀耕火种,民族风情质朴、敦厚,长久以来就以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绚丽的织锦工艺著称于世。黎族同胞主要聚居在五指山区地势较平的山麓或临河的盆地,村寨大小不等,错落有致。低矮的茅草房掩映在严严实实的椰子树与槟椰树间,树的空隙间用竹篱笆围成小块菜地,各色蔬菜娇嫩欲滴。清澈的小溪淙淙流过房前,让人有“走进山间别墅”的感觉。槟椰是黎胞走亲访友的贵重礼物,以数目多少表示情意厚薄。 2)特色活动 海南民俗节庆活动: 海南省的居民包括汉、黎、苗、回、彝、侗、瑶等30多个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汉等族。千百年来,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本岛社会风貌显得丰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的生活习俗。 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他们世代聚居在海南岛中部五指山区及西南

部,现有人口130余万。黎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黎语支,文化特征与国南方的壮族和布依族有着密切的渊源。黎族又分杞、孝、润、赛和美孚五个支族。 黎族村落多位于山谷坡地或山间盆地之中,村寨周围长有茂密的树木或刺竹。黎族传统住宅以茅舍为屋,称为“船形茅草屋”,传说黎族的祖先是乘船渡海而来的,所以住船形屋被作为传统保留了下来。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喜庆佳节,黎族男女要相互对歌或载歌载舞通宵达旦。每年农历“三月三”是黎族的传统节日,黎族人民都要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 黎族人很早就掌握了纺织技术。元代女纺织家黄道婆就是从黎族人那里学到了先进的棉纺技术。黎族人织的黎锦一般以黑、棕为基本色调,青、红、白、蓝、黄等色相间,花纹图案有人物、动物、植物、山水和吉祥物等等。黎族的传统服饰为男子缠红色或黑色头巾,上衣开襟,布巾缚腰;妇女的服饰各支系不同,但筒裙是她们共同的服饰。 海南岛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衍生了许多独特的民间节庆活动。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在海南琼山市将举行一年一度风情独具的换花节。每年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九,琼山市新坡镇和全省不少地方,举行一次为期四天的“军坡节”。这是纪念冼夫人而举行的民间奉祀活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和幸福的传统佳节。海南黎族、苗族都有欢度“三月三”的习俗。每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农历“三月三”期间)均举行海南国际椰子节,它是融旅游、文化、民俗、体育、经贸于一体的大型旅游文化节庆活动。每年中秋为儋州民间歌节。歌节的主

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

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海南本土文化 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 黄克己,杨 葵,陈扬乐 (海南大学 旅游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摘 要]该文在分析海南本土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总结了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的不足,提出了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的若干模式和路径对策,并对国内的文化旅游研究体系进行了完善和改进,同时,该文提出的新观点对该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本土文化;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国际旅游岛;海南 [中图分类号]F590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31-0076-04 文化旅游是旅游产品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自提出至今,旅游界对文化旅游和文化旅游产品的研究呈现百家争鸣之态。李巧玲认为,文化旅游是旅游者为实现特殊的文化感受,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进行深入体验,从而得到全方位的精神和文化享受的一种旅游类型。马勇等认为文化旅游以旅游文化为消费产品,旅游者用自己的审美情趣,通过艺术的审美和历史的回顾,得到全方位的精神上与文化上享受的一种旅游活动。重庆工商学院张陆等认为:所谓文化旅游产品是指以地域和民族文化为基础,以知识、信仰、风俗、艺术、习惯、历史、传说、现代风貌等为内容,通过各种形式提供给旅游者消费的旅游产品。袁成等从旅游者的消费方式和特征来看,文化旅游产品应该是一条完整的旅游线路,这条线路包括了旅游者文化旅游过程中所需的各项要素 文化旅游吸引物的文化蕴涵与主体、文化旅游设施的文化内涵与风格、文化旅游与管理的文化指向、文化旅游产业的文化定位等,核心因素是文化旅游吸引物和文化旅游吸引服务。由此观之,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旅游和文化旅游产品进行的解读,致使文化旅游和文化旅游产品的内涵有所不同。 海南有种类齐全的本土文化旅游产品,但在开发途径、开发模式以及开发的广度、深度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文化旅游产品结构体系亟待构建。目前,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大背景下,如何正确认识海南的本土文化旅游资源,并将资源优势转化成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1 海南本土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现状分析 1 1 海南本土文化资源分析 海南本土文化是指在海南区域范围内土生土长的以及经过一定时间深度沉淀的外来文化海南化的人文资源和现象。其涉及人文的各个层面和领域,主要有历史文化、南洋文化、贬官文化、民族文化、风情文化、艺术文化等。依据国家标准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T 18972 2003)的分类方法,将海南旅游资源要素实体划分为480处。其中,本土文化旅游资源拥有4个主类,15个亚类,70个基本类。在资源要素中,遗址遗迹类22个,占4 53%;旅游商品类25个,占5 21%;人文活动景观类45个,占9 38%;旅游建筑及设施类142个(含在建),占29 58%。人文旅游资源有234个单体。 由此可知,海南本土文化旅游资源在构成上,占海南旅游资源总量的49 39%,涵盖了国家标准人文类的主类和亚类的全部,表明海南旅游资源拥有丰富的本土文化内涵,适合发展本土文化旅游。 1 2 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分析 本土旅游文化产品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承袭性、变异性、多元性、交融性等特点,如何在保护和继承中实现开发,在开发中进行保护和继承,对海南国际旅游建设过程中的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统计,截至2009年年底,国家旅游局对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的景点景区进行的星级评定共16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1处,省级87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人;本土节庆活动7项。 表1 海南已建成的本土文化旅游产品概况 类型属性 星级 数量 代表性旅游产品吸引物类型 历史 文化类 静态 文化 5 天涯海角风景区、五公祠、博鳌 亚洲论坛永久会址景区、红色娘 子军纪念园、海瑞墓、东坡书院、 古崖州城 静态吸引物 (历史古迹遗 迹建筑) 民俗 文化类 动态 文化 1 鹿回头公园、冼夫人文化节、三 月三、黎族打柴舞、黎族民间 故事 动态吸引物 (民族表征符 号) 风情 文化类 活 文化 5 南山大小洞天旅游区、椰子大观 园、兴隆亚洲风情园、农垦万嘉 果农庄、椰寨农家乐、东南亚风 情园 动态吸引物 (艺术展览专 题路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