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之植树问题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之植树问题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之植树问题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之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

例1在一段路边每隔50米埋设一根路灯杆,包括这段路两端埋设的路灯杆,共埋设了10根。这段路长多少米?

例2小明要到高层建筑的11层,他走到5层用了100秒,照此速度计算,他还需走多少秒?

例3一次检阅,接受检阅的一列彩车车队共30辆,每辆车长4米,前后每辆车相隔5米。这列车队共排列了多长?如果车队每秒行驶2米,那么这列车队要通过535米长的检阅场地,需要多少时间?

小学奥数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 先介绍四类最简单、最基本的植树问题。 树木的株数、株距与总路长之间有如下基本关系: 株数=总路长÷株距+1 对于一条有端点的线路,其基本关系如下: 总路长=株距×(株数-1) 对于一条没有端点的封闭路线,其基本关系如下: 总路长=株距×株数 为使其更直观,我们用图示法来说明。树用点来表示,植树的沿线用线来表示,这样就把植树问题转化为一条非封闭或封闭的线上的“点数”与相邻两点间的线的段数之间的关系问题。 显然,只有下面四种情形: (1)非封闭线的两端都有“点”时, “点数”=“段数”+1。 (2)非封闭线只有一端有“点”时, “点数”=“段数”。 (3)非封闭线的两端都没有“点”时, “点数”=“段数”-1。 (4)封闭线上,“点数”=“段数”。 最简单、最基本的植树问题只有这四类情形。 题库: 1.一条河堤长420米,从头到尾每隔3米栽一棵树,要栽多少棵树

2.在一段路边每隔50米埋设一根路灯杆,包括这段路两端埋设的路灯杆,共埋设了10根。这段路长多少米 3.小明要到高层建筑的11层,他走到5层用了100秒,照此速度计算,他还需走多少秒 4.下图是五个大小相同的铁环连在一起的图形。它的长度是多少十个这样的铁环连在一起有多长 5.一次检阅,接受检阅的一列彩车车队共30辆,每辆车长4米,前后每辆车相隔5米。这列车队共排列了多长如果车队每秒行驶2米,那么这列车队要通过535米长的检阅场地,需要多少时间 .学校有一条长60米的走道,计划在道路一旁栽树。每隔3米栽一棵。 (1)如果两端都各栽一棵树,那么共需多少棵树苗 (2)如果两端都不栽树,那么共需多少棵树苗 (3)如果只有一端栽树,那么共需多少棵树苗 7.一个长100米,宽20米的长方形游泳池,在离池边3米的外围圈(仍为长方形)上每隔2米种一棵树。共种了多少棵树 8.一根90厘米长的钢条,要锯成9厘米长的小段,一共要锯几次 9.测量人员测量一条路的长度。先立了一个标杆,然后每隔40米立一根标杆。当立杆10根时,第1根与第10根相距多少米 10.学校举行运动会。参加入场式的仪仗队共180人,每6人一行,前后两行间隔120厘米。这个仪仗队共排了多长 11.在一条长1200米的河堤边等距离植树(两端都要植树)。已挖好每隔6米植一棵树的坑,后要改成每隔4米植一棵树。还要挖多少个坑需要填上多少个坑12.一个车队以5米/秒的速度缓缓地通过一座210米长的大桥,共用100秒。已知每辆车长5米,两车之间相隔10米,那么这个车队共有多少辆车 13.在路的一侧插彩旗,每隔5米插一面,从起点到终点共插了10面。这条道路有多长 14.在学校的走廊两边,每隔4米放一盆菊花,从起点到终点一共放了18盆。

小学数学奥数基础教程(三年级)--22

小学数学奥数基础教程(三年级) 本教程共30讲 第22讲横式数字谜(二) 第2讲我们初步介绍了简单的横式填数问题。这一讲再继续介绍一些此类问题。 例1在下列各式的□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1)237÷□□=□; (2)368÷□□=□□; (3)14×□□=3□8。 解:(1)将除法变为乘法,可以转化为“在 237=□□×□ 中填入合适的数字”的问题。因为 237=237×1=79×3,所以只有一种填法: (2)问题可以转化为“在368=□□×□□中填入合适的数字”的问题。因为 368=368×1=184×2=92×4 =46×8=23×16, 其中只有368=23×16是两个两位数之积。因而有如下两种填法: (3)由被乘数的个位数是4,积的个位数是8知,乘数的个位数只可能为2或7,再由被乘数的十位数是1,积的百位数是3知,乘数的十位数不能填大于3的数字。所以乘数只可能是12,17,22,27,32或37。经试算,符合题意的填法有两种:

例2在下列各式的□里填上合适的数: (1)□÷32=7……29; (2)480÷156=□……12; (3)5367÷□=83……55。 分析:根据有余数的除法(简称带余除法)知: 被除数=不完全商×除数+余数, 被除数-余数=不完全商×除数。 上式说明,(被除数-余数)是不完全商或除数的倍数,并且有 (被除数-余数)÷除数=不完全商, (被除数-余数)÷不完全商=除数。 由此分析,可以得到如下解法。 解:(1)由7×32+29=253,得到如下填法: (2)由(480-12)÷156=3,得到如下填法: (3)由(5367-55)÷83=64,得到如下填法: 例3在下列各式的□里填入合适的数字,使等式成立: (1)□5□×23=5□□2; (2)9□□4÷48=□0□。 分析与解:(1)首先,从个位数分析,可知被乘数的个位数只能为4。

二年级奥数植树问题练习及答案(提高班)

二年级奥数应用题练习 1.把一根粗细均匀的木头锯成6段,每锯一次需要3分钟,一共需要多少分钟? 2.把一根粗细均匀的木头锯成5段需要20分钟,每锯一次要用多少分钟? 3.一根木料长10米,要把它锯成一些2米长的小段,每锯一次要用4分钟,共要用多少分钟? 4.公园的一条林荫大道长300米,在它的一侧每隔30米放一个垃圾桶,需多少个垃圾桶? 5.学校有一条长60米的走道,计划在道路两旁栽树。每隔3米栽一棵,(两端都栽),那么共需多少棵树苗? 6.测量人员测量一条路的长度。先立了一个标杆,然后每隔5米立一根标杆。当立杆第10根时,第1根与第10根相距多少米? 7.一个圆形池塘,它的周长是27米,每隔3米栽种一棵树.问:共需树苗多少株? 8.有一正方形操场,每边都栽种5棵树,四个角各种1棵,共种树多少棵? *9.有9棵树,要求栽成8行,每行3棵,应该怎样栽? ◎开动脑筋:小叮当家有个老式的钟,每敲响一下延时3秒,间隔1秒后再敲第二下。他每天就听着这个钟起床,假如从第一下钟声响起,小叮当就醒了,那么到小叮当确切判断出已是清晨6点,前后共经过了几秒钟? 参考答案 1. 15分钟 2. 5分钟

3. 16分钟 4. 11个 5. 42棵 6. 45米 7. 9株 8. 16棵 9. 只有9棵树,要求栽的行数多,使我们自然想到正方形有4条边,两条对角线,就有了6行,再把对边的中点连起来,又是2行,一共有8行了。这样就有9个交点,每边3个交点,在交点处栽树,正好9棵树栽成了8行,每行3棵。栽法如图20-4所示。 ◎小叮要确切判断是否清晨6点,他一定要等到“间隔1秒”结束后而没敲响第7下,才能判断出是清晨6点。(3+1)×6=24秒

小学数学奥数基础教程(六年级)目30讲全[1]

小学数学奥数基础教程(六年级)目30讲全[1] 第1讲比较分数的大小 第2讲巧求分数 第3讲分数运算的技巧 第4讲循环小数与分数 第5讲工程问题(一) 第6讲工程问题(二) 第7讲巧用单位“1” 第8讲比和比例 第9讲百分数 第10讲商业中的数学 第11讲圆与扇形 第12讲圆柱与圆锥 第13讲立体图形(一) 第14讲立体图形(二) 第15讲棋盘的覆盖 第16讲找规律 第17讲操作问题 第18讲取整计算 第19讲近似值与估算 第20讲数值代入法 第21讲枚举法 第22讲列表法 第23讲图解法 第24讲时钟问题 第25讲时间问题 第26讲牛吃草问题 第27讲运筹学初步(一) 第28讲运筹学初步(二) 第29讲运筹学初步(三) 第30讲趣题巧解

第一讲比较分数的大小 同学们从一开始接触数学,就有比较数的大小问题。比较整数、小数的大小的方法比较简单,而比较分数的大小就不那么简单了,因此也就产生了多种多样的方法。 对于两个不同的分数,有分母相同,分子相同以及分子、分母都不相同三种情况,其中前两种情况判别大小的方法是; 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那个分数比较大; 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大的那个分数比较小。 第三种情况,即分子、分母都不同的两个分数,通常是采用通分的方法,使它们的分母相同,化为第一种情况,再比较大小。 由于要比较的分数千差万别,所以通分的方法不一定是最简捷的。下面我们介绍另外几种方法。 1,“通分子”。 当两个已知分数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比较大,而分子的最小公倍数比较小时,可以把它们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大小,这种方法比通分的方法简便。 如果我们把课本里的通分称为“通分母”,那么这里讲的方法可以称为“通分子”。 2,化为小数。 这种方法对任意的分数都适用,因此也叫万能方法。但在比较大小时是否简便,就要看具体情况了。 3,先约分,后比较。 有时已知分数不是最简分数,可以先约分。 4,根据倒数比较大小。

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通过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的活动,是一种分析教学技能的技术。下面由小编精心整理的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教学反思,希望可以帮到你哦!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教学反思1 “老师,我觉得不用求出来间隔数,只用求棵数就行了。” “不对,老师,我觉得知道总长,应该求出来间隔数,才能求出来棵数。” “老师,我认为薛增硕说的不对,柳文睿说的对,应该先求出来间隔数,只有求出间隔数,才能求出棵树。” …… 这是我在讲授植树问题时,课堂上孩子们激烈的探讨和争论,我觉得数学课堂就应该是这样的,可以有不同的声音,可以有不同的想法,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材在编写时,都是给出路的长度,求间隔或棵数,我用手指数与手指间隔数以及排队人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既有趣味性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对这一种类型的例题接受掌握的不错。但在练习时,很多题都是间隔和棵数,求路的长度。这就要求孩子们能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然后在探讨这样问题的时候孩子们出现的不同的想法,我针对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对学生提出质疑,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然后更深

一步的去想,这是为什么。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发现单纯的用规律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对学生有些难,所以我在课堂中重视规律更强调方法,注重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 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直接例题导入,引导学生可以画图模拟实际栽树,通过线段图的演示,让学生充分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树”之间的关系,就此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让学生自主选择短距离的路用画图的方式得出结果。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展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孩子们的争论通过自己画图获得了圆满的解决,而后面更深一步的举一反三没有再进行思考,有点意犹未尽。另外,师生间的沟通交流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有时过高的估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理解能力,造成站位过高的局面。今后的教学中要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充分做好更方面的准备。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教学反思2 “植树问题”是人教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课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在于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 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

最新小学数学奥数基础教程(五年级)--图形的分割与拼接

小学数学奥数基础教程(五年级) 图形的分割与拼接 怎样把一个图形按照要求分割成若干部分?怎样把一个图形分割成若干部分后,再按要求拼接成另一个图形?这就是本讲要解决的问题。 例1请将一个任意三角形分成四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分析与解:本题要求分成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因此可以利用“同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这一性质来分割。 方法一:将某一边等分成四份,连结各分点与顶点(见左下图)。 方法二:画出某一边的中线,然后将中线二等分,连结分点与另两个顶点(见右上图)。 方法三:找出三条边上的中点,然后如左下图所示连结。 方法四:将三条边上的中点两两连结(见右上图)。 前三种方法可以看成先将三角形分割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然后分别将每部分再分割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本题还有更多的分割方法。 例2将右图分割成五个大小相等的图形。

分析与解:因为图中共有15个小正方形,所以分割成的图形的面积应该等于15÷5=3(个)小正方形的面积。3个小正方形有和 两种形式,于是可得到很多种分割方法,下图是其中的三种。 例3右图是一个4×4的方格纸,请在保持每个小方格完整的情况下,将它分割成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两部分。 分析与解:因为分割成完全相同的两块,所以每块有8个小方格,并且这两块关于中心点对称。下面是六种分割方法。 例4将下图分割成两块,然后拼成一个正方形。 分析与解:图形的面积等于16个小方格,如果以每个小方格的边长为1,那么拼成的正方形的边长应是4。因为题图是缺角长方形,长为6宽为3,所以分割成两块后,右边的一块应向上平移1(原来宽为3,向上平移1使宽为4),向左平移2(原来长为6,向左平移2使长为4)。考虑到缺角这一特点,可做下图所示的分割和拼接。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五篇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五篇 《植树问题》就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 的能力。下面给大家分享《植树问题》教学反思,一起来看看吧!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这一内容主要涉及到的知识点有:两头植、 两头都不植、封闭情况下的植树问题(一头植和一头不植)这三种情况。w我选取的是第一课时两端种植,怎样才能让学生即能学会,还要学的轻松呢,我反复研读教材,两端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 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 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模型思想,同时使学生感 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我这节课重点教学两端都 栽的植树问题,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奇 妙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 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一、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渗透“以小见大”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节课设计基于我班学生实际情况,课前创设情境让学生欣 赏美丽的风景,同时引导学生明确要学习的内容,紧接着引出例题,探讨植树问题,同时改小数据,将长度改成20米。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开放的情景中,突现知识的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

想方法让学生理解段数+1,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可引导通过“以小见大”数形结合来找规律加以验证,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活动。然后以例题展开,让学生动脑、动手反复验证,最终总结出:段数+1=棵数。这节课的设计依据了认知规律:通过例题感知间隔,以例题为载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探讨对象,了解植树问题实质,多角度应用拓展。从而不失时机给学生渗透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将来的后续学习积累更丰富实用的思想经验。 二、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反映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间隔,由于路线不同、植树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间隔数和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现时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如安装路灯、设立公交车站等等。让学生从中悟出植树问题的模型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在学生已经自主地寻找到植树中前两种的规律后,我适时的提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植树的情况呢?通过学生的举例,让他们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整节课,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表现的很活跃。

小学奥数《植树问题》练习题及答案(A)

小学奥数《植树问题》练习题及答案(A) 一、填空题 1.红领巾公园一条长200米的甬道两端各有一株桃树,现在两棵桃树之间等距离栽种了39株月季花,每两株月季花相隔米. 2.学校召开运动会前,在100米直跑道外侧每隔10米插一面彩旗,在跑道的一端原有一面彩旗还需备面彩旗? 3.在一条长50米的跑道两旁,从头到尾每隔5米插一面彩旗,一共插 面彩旗? 4.街心公园一条直甬路的一侧有一端原栽种着一株海棠树,现每隔12米栽一棵海棠树,共用树苗25棵,这条甬路长米? 5.街心公园一条甬道长200米,在甬道的两旁从头到尾等距离栽种美人蕉,共栽种美人蕉82棵,每两棵美人蕉相距米. 6.有一条长1250米的公路,在公路的一侧从头到尾每隔25米栽一棵杨树,园林部门需运来棵杨树苗? 7.在一条绿荫大道的一侧从头到尾每隔15米坚一根电线杆,共用电线杆86根,这条绿荫大道全长米. 8.红领巾公园内一条林荫大道全长800米,在它的一侧从头到尾等距离地放着41个垃圾桶,每两个垃圾桶之间相距米. 9.在一条长2500米的公路一侧架设电线杆,每隔50米架设一根,若公路两端都不架设,共需电线杆根. 10.在一条公路上每隔16米架设一根电线杆,不算路的两端共用电线杆54根,这条公路全长米. 二、解答题 11.一个圆形养鱼池全长200米,现在水池周围种上杨树25棵,隔几米种一棵才能都种上? 12.明明要爷爷出一道趣味题,爷爷给他念了一个顺口溜:湖边春色分外娇,一株杏树一株桃,平湖周围三千米,六米一株都栽到,漫步湖畔美景色,可知桃杏各多少? 13.一个圆形池塘,它的周长是300米,每隔5米栽种一棵柳树,需要树苗多少株? 14.一个圆形水池周围每隔2米栽一棵杨树,共栽了40棵,水池的周长是多少米?

小学数学奥数基础教程(四年级)--25

小学数学奥数基础教程(四年级) 本教程共30讲 智取火柴 在数学游戏中有一类取火柴游戏,它有很多种玩法,由于游戏的规则不同,取胜的方法也就不同。但不论哪种玩法,要想取胜,一定离不开用数学思想去推算。 例1桌子上放着60根火柴,甲、乙二人轮流每次取走1~3根。规定谁取走最后一根火柴谁获胜。如果双方都采用最佳方法,甲先取,那么谁将获胜? 分析与解:本题采用逆推法分析。获胜方在最后一次取走最后一根;往前逆推,在倒数第二次取时,必须留给对方4根,此时无论对方取1,2或3根,获胜方都可以取走最后一根;再往前逆推,获胜方要想留给对方4根,在倒数第三次取时,必须留给对方8根……由此可知,获胜方只要每次留给对方的都是4的倍数根,则必胜。现在桌上有60根火柴,甲先取,不可能留给乙4的倍数根,而甲每次取完后,乙再取都可以留给甲4的倍数根,所以在双方都采用最佳策略的情况下,乙必胜。 在例1中为什么一定要留给对方4的倍数根,而不是5的倍数根或其它倍数根呢?关键在于规定每次只能取1~3根,1+3=4,在两人紧接着的两次取火柴中,后取的总能保证两人取的总数是4。利用这一特点,就能分析出谁采用最佳方法必胜,最佳方法是什么。由此出发,对于例1 的各种变化,都能分析出谁能获胜及获胜的方法。 例2在例1中将“每次取走1~3根”改为“每次取走1~6根”,其余不变,情形会怎样? 分析与解:由例1的分析知,只要始终留给对方(1+6=)7的倍数根火柴,就一定获胜。因为60÷7=8……4,所以只要甲第一次取走4根,剩下56根火柴是7的倍数,以后总留给乙7的倍数根火柴,甲必胜。 由例2看出,在每次取1~n根火柴,取到最后一根火柴者获胜的规定下,谁能做到总给对方留下(1+n)的倍数根火柴,谁将获胜。 例3将例1中“谁取走最后一根火柴谁获胜”改为“谁取走最后一根火柴谁输”,其余不变,情形又将如何?

《植树问题1》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1》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1》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课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在于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植树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解决,这一内容具有很强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老师的引领,也需要学生的探究。 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节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我这节课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这节课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1、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数学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开始,我利用植树节节日时间进入给学生渗透植树造林的环保意识。以校长要为学校建设为由,在校园门口植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关注学生的起点,引导学生画图理解。 植树问题的思维有一定的复杂性,对于刚接触植树问题的学生来说,则更有一定的难度了。我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初步感知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两端都种。王老师则适时引导学生借用画图的方法去帮助学生理解。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很好的理解题意,找到其数量间的关系,而且能很好的培养其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等学生找到规律后再解决这类问题就简单多了。 首先,设计流畅简单易懂。 整节课设计基于我班学生实际情况,课前创设情境使学生明确要学习的内容,紧接着引出例题探讨植树问题,不规定间距,同时改小数据,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开放的情景中,突现知识的起点,从本题数字有些大,以化繁为简理念来画图表示。画图之后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在这里改小数据,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主要照顾后20℅的学生。然后以例题展开,让学生动脑、动手反复验证,最终总结出:段数 1=棵数。这节课的设计依据了认知规律:通过例题感知间隔,以例题为载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探讨对象,了解植树问题实质,多角应用拓展植树问题的认识。整节课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浅显易懂,始终围绕重点内容进行难点的突破。 3、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小学数学奥数教案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四年级)第1讲速算与巧算(一) 第2讲速算与巧算(二) 第3讲高斯求和 第4讲 4,8,9整除的数的特征 第5讲弃九法 第6讲数的整除性(二) 第7讲找规律(一) 第8讲找规律(二) 第9讲数字谜(一) 第10讲数字谜(二) 第11讲归一问题与归总问题 第12讲年龄问题 第13讲鸡兔同笼问题与假设法 第14讲盈亏问题与比较法(一) 第15讲盈亏问题与比较法(二) 第16讲数阵图(一) 第17讲数阵图(二) 第18讲数阵图(三) 第19将乘法原理 第20讲加法原理(一) 第21讲加法原理(二) 第22讲还原问题(一) 第23讲还原问题(二)

第24讲页码问题 第25讲智取火柴 第26讲逻辑问题(一) 第27讲逻辑问题(二) 第28讲最不利原则 第29讲抽屉原理(一) 第30讲抽屉原理(二) 第1讲速算与巧算(一) 计算是数学的基础,小学生要学好数学,必须具有过硬的计算本领。准确、快速的计算能力既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思维训练,既能提高计算效率、节省计算时间,更可以锻炼记忆力,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促进思维和智力的发展。 我们在三年级已经讲过一些四则运算的速算与巧算的方法,本讲和下一讲主要介绍加法的基准数法和乘法的补同与同补速算法。 例1 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10名同学,某次数学测验的成绩(分数)如下: 86,78,77,83,91,74,92,69,84,75。 求这10名同学的总分。 分析与解:通常的做法是将这10个数直接相加,但这些数杂乱无章,直接相加既繁且易错。观察这些数不难发现,这些数虽然大小不等,但相差不大。我们可以选择一个适当的数作“基准”,比如以“80”作基准,这10个数与80的差如下: 6,-2,-3,3,11,-6,12,-11,4,-5,其中“-”号表示这个数比80小。于是得到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年级五下册“数学广角”的资料,以前被演绎出了许多经典课例。因此在教学准备阶段,我认真地研读了很多课例,普遍采用了“学生独立探究(或分组探究)、反馈交流、教师总结”的模式进行教学。并将“三种状况”的区分以及相应的计算法则(“加一”“不加不减”“减一”)看成一种“规律”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从而能在应对新的类似问题时不假思索地直接加以应用。同时在这些课例的反思中,我又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很多学生能找到规律但不能熟练地运用规律,不能把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生活中相似的现象进行知识链接。 透过对教材和各种相关的教学资料的深入解读,我认为“植树问题”就教学而言,可分为两个不同的教学目标: 一、明确引出“间隔数”与“棵数”这两者的关系,突出“一一对应”的思想,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植树问题三种不同的状况,即“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与“两端都不栽”,使学生真正理解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二、总结出相关的计算公式“颗数=间隔数+1”,并透过公式帮忙学生更好地去掌握这一解题模式。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还是处理得比较好 1、这节课主线明朗清晰,即从生活中抽取植树现象,并加以提炼,然后透过猜想,验证,建立数学模型,再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于生活实际。 2、我注重教学资料的整体处理,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和重构,设计的例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开放性的设计,使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自由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用心地去探究,使学生完整的体验“植树”这一实践活动让。 3、植树问题的思维有必须的复杂性,对于刚接触植树问题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则更有必须的难度了。所以,我让学生根据示意图用算式来表示出植树的棵数,学生在列式计算的过程中,透过直观的观察初步感知两端都栽“棵树=间隔数+1”, 4、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巩固练习之后,我以图片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生活中与植树问题相似的现象,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都内含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能够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好处。 我感觉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之一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本节课没有让学生体验到“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过程。 2、一堂课上下来,觉得还是对学生扶的很牢,没有完全放开,以至课堂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期盼日后调整改善。 3、对课堂的生成问题处理还不够灵活,不能进行很好的利用。 在今后的教学中,期望能透过自己一点一滴的积累和改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调控、处理课堂生成的潜力,在不久的将来,能看到更棒的自己。

(完整版)小学奥数《植树问题》练习题及答案(A)

植树问题 1.红领巾公园一条长200米的甬道两端各有一株桃树,现在两棵桃树之间等距离栽种了39株月季花,每两株月季花相隔米. 2.学校召开运动会前,在100米直跑道外侧每隔10米插一面彩旗,在跑道的一端原有一面彩旗还需备面彩旗? 3.在一条长50米的跑道两旁,从头到尾每隔5米插一面彩旗,一共插 面彩旗? 4.街心公园一条直甬路的一侧有一端原栽种着一株海棠树,现每隔12米栽一棵海棠树,共用树苗25棵,这条甬路长米? 5.街心公园一条甬道长200米,在甬道的两旁从头到尾等距离栽种美人蕉,共栽种美人蕉82棵,每两棵美人蕉相距米. 6.有一条长1250米的公路,在公路的一侧从头到尾每隔25米栽一棵杨树,园林部门需运来棵杨树苗? 7.在一条绿荫大道的一侧从头到尾每隔15米坚一根电线杆,共用电线杆86根,这条绿荫大道全长米. 8.红领巾公园内一条林荫大道全长800米,在它的一侧从头到尾等距离地放着41个垃圾桶,每两个垃圾桶之间相距米. 9.在一条长2500米的公路一侧架设电线杆,每隔50米架设一根,若公路两端都不架设,共需电线杆根. 10.公路上每隔16米架设一根电线杆,不算路的两端共用电线杆54根,公路全长米. 11.圆形养鱼池全长200米,现在水池周围种上杨树25棵,隔几米种一棵才能都种上? 12.明明要爷爷出一道趣味题,爷爷给他念了一个顺口溜:湖边春色分外娇,一株杏树一株桃,平湖周围三千米,六米一株都栽到,漫步湖畔美景色,可知桃杏各多少? 13.一个圆形池塘,它的周长是300米,每隔5米栽种一棵柳树,需要树苗多少株? 14.一个圆形水池周围每隔2米栽一棵杨树,共栽了40棵,水池的周长是多少米?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专题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专题 植树问题的三要素】 总路线长、间距(棵距)长、棵数.只要知道这三个要素中任意两个要素,就可以求出第三个.植树问题的分类: ⑴直线型的植树问题 ⑵封闭型植树问题 ⑶特殊类型的植树问题小学数学植树问题专题 植树问题公式】 (1)不封闭线路的植树问题: 间隔数+1= 棵数;(两端植树) 路长+间隔长+仁棵数。 或间隔数-1=棵数;(两端不植) 路长+间隔长-1=棵数; 路长+间隔数=每个间隔长; 每个间隔长X间隔数=路长。 (2)封闭线路的植树问题: 路长+间隔数=棵数; 路长+间隔数=路长+棵数=每个间隔长; 每个间隔长X间隔数=每个间隔长X棵数=路长。 (3)平面植树问题: 占地总面积+每棵占地面积=棵数 基本类型: 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植树 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不植树 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只有一端植树 封闭曲线上植树 基本公式: 棵数=段数+1 棵距X段数=总长

棵数=段数-1 棵距X段数=总长 棵数=段数 棵距X段数=总长 关键问题:确定所属类型,从而确定棵数与段数的关系。 封闭型植树问题是指在圆、正方形、长方形、闭合曲线等上面植树,因为头尾两端重合在一起,所以种树的棵数等于分成的段数. 基本关系式为:棵数二总距离+棵距;总距离二棵数X棵距棵距二总距离十棵数. 植树问题的三要素: 总路线长、间距(棵距)长、棵数.只要知道这三个要素中任意两个要素,就可以求出第三个. 植树问题的分类: ⑴直线型的植树问题⑵封闭型植树问题⑶特殊类型的植树问题。 ①两端都植树:棵数比段数多1. 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下: 棵数=段数+仁全长+株距+ 1;全长=株距X (棵数—1);株距=全长+ (棵数—1). ②一端植树:棵数与段数相等. 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下: 棵数=全长+株距;全长=株距X棵数;株距=全长+棵数. ③两端都不植树:棵数比段数少1棵. 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下: 棵数=段数—仁全长+株距—1;全长=株距X(棵数+ 1 );株距=全长+ (棵数+ 1). 直线型的植树问题例题及答案分析 封闭型的植树问题例题及答案分析 特殊类型的植树问题例题及答案分析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3篇)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3篇)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第一篇: 《植树问题》是智慧广场中的内容,主要是向学生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发现规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植树问题分为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三种情况。本节课教学的是植树问题中的第一种情况,即两端都栽的问题。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及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对五指的手指个数与手指缝之间关系的探究,在直观形象的手指演示中让学生初步感知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本课伊始,我首先出了个谜语:“一棵树,五个叉,不长叶子不长花,能写能做还会画,就是不会开口讲讲话。”随后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手指,引导学生得出:五个手指有4个间隔,4个手指有3个间隔,3个手指有2个间隔,2个手指有1个间隔。使学生清楚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间隔数之间是相差1的。接下又通过做快速问答的游戏,使学生加深认识了植树问题中间隔数和棵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激发了起。由此可见,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放低起点,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在探索新知这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快乐探究: 在20米长的小路一边等距离植树,两端要栽,可以怎样栽树苗? 1、把上表补充完整。 2、“两端要栽”的时候,我发现:棵树比间隔数 我能用等式表示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棵数=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画图,很快就发现了其中蕴含的规律。展示环节,我让展示小组的学生利用展示台给大家展示,学生指着自己画的线段图边讲解边说,让其他同学清楚地看到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两个端点,一共有5个点,也就是要栽5棵树。改变间距后,段数和棵数相应也发生了变化。 通过自学,小组交流,小组展示,学生很容易的得出了在两端栽的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是:总长÷间距=间隔数,棵数=间隔数+1。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学生自主探索的结果。学生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全部自己展示了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 三、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 规律总结出了,我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让学生找生活中的类似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许多事例看上去跟植

(完整word版)三年级奥数-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 1.在路的一侧插彩旗,每隔5米插一面,从起点到终点共插了10面。 这条道路有多长? 2.在学校的走廊两边,每隔4米放一盆菊花,从起点到终点一共放 了18盆。这条走廊长多少米? 3.在一条20米长的绳子上挂气球,从一端起,每隔5米挂一个气球, 一共可以挂多少个气球? 4.在一条长32米的公路一侧插彩旗,从起点到终点共插了5面,相 邻两面旗之间距离相等,相邻两面旗之间相距多少米?

5.在公园一条长25米的路的两侧放椅子,从起点到终点共放了12 把椅子,相邻两把椅子距离相等。相邻两把椅子之间相距多少米? 6.有一根木头,要锯成8段,每锯开一段需要2分钟,全部锯完需 要多少分钟? 7.一根木料,要锯成4段,每锯开一处要5分钟,全部锯完要多少 分钟? 8.一根圆木锯成2米长的小段,一共花了15分钟。已知每锯下一段 要3分钟,这根圆木长多少米?

9.小明爬楼梯,每上一层要走12级台阶,一级台阶需走2秒。小明 从一楼到四楼共要走多少时间? 10.在一个周长是42米的长方形花园周围,每隔2米放一盆花,一共 可放多少盆花? 11.要在一个水池周围种树,已知这个水池周长为245米,计划要栽 49棵树,相邻两树之间距离相等。相邻两树之间相距多少米? 12.在一个边长为12米的正方形四周围篱笆,每隔4米打1根木桩, 一共要准备多少根木桩?

13.一个圆形池塘,它的周长是150米,每隔3米栽种一棵树.问:共 需树苗多少株? 14.有一正方形操场,每边都栽种17棵树,四个角各种1棵,共种树 多少棵? 15.有一条2000米的公路,每相隔50米埋设一根路灯杆,从头到尾 需要埋设路灯杆多少根? 16.某大学从校门口的门柱到教学楼墙根,有一条1000米的甬路,每 边相隔8米栽一棵白杨,可以栽白杨多少棵?

小学数学奥数基础教程(六年级)--19

小学数学奥数基础教程(六年级) 本教程共30讲 近似值与估算 在计数、度量和计算过程中,得到和实际情况丝毫不差的数值叫做准确数。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得到的是与实际情况相近的、有一定误差的数,这类近似地表示一个量的准确值的数叫做这个量的近似数或近似值。例如,测量身高或体重,得到的就是近似数。又如,统计全国的人口数,由于地域广人口多,统计的时间长及统计期间人口的出生与死亡,得到的也是近似数。 用位数较少的近似值代替位数较多的数时,要有一定的取舍法则。要保留的数位右边的所有数叫做尾数,取舍尾数的主要方法有: (1)四舍五入法。四舍,就是当尾数最高位上的数字是不大于4的数时,就把尾数舍去;五入,就是当尾数最高位上的数字是不小于5的数时,把尾数舍去后,在它的前一位加1。例如:7.3964…,截取到千分位的近似值是7.396,截取到百分位的近似值是7.40。 (2)去尾法。把尾数全部舍去。例如:7.3964…,截取到千分位的近似值是7.396,截取到百分位的近似值是7.39。 (3)收尾法(进一法)。把尾数舍去后,在它的前一位加上1。例如:7.3964…,截取到千分位的近似值是7.397,截取到百分位的近似值是7.40。 表示近似值近似的程度,叫做近似数的精确度。 在上面的三种方法中,最常用的是四舍五入法。一般地,用四舍五入法截得的近似数,截到哪一位,就说精确到哪一位。 例1有13个自然数,它们的平均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数是26.9。那么,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是多少? 分析与解:13个自然数之和必然是整数,因为此和不是13的整数倍,所以平均值是小数。由题意知,26.85≤平均值<26.95,所以13个数之和必然不小于26.85的13倍,而小于26.95的13倍。 26.85×13=349.05,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3篇)植树问题教学反思第一篇:《植树问题》是智慧广场中的内容,主要是向学生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发现规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植树问题分为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三种情况。本节课教学的是植树问题中的第一种情况,即两端都栽的问题。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一、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及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对五指的手指个数与手指缝之间关系的探究,在直观形象的手指演示中让学生初步感知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本课伊始,我首先出了个谜语:一棵树,五个叉,不长叶子不长花,能写能做还会画,就是不会开口讲讲话。随后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手指,引导学生得出:五个手指有4个间隔,4个手指有3个间隔,3个手指有2个间隔,2个手指有1个间隔。使学生清楚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间隔数之间是相差1的。接下。由此可见,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放低起点,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在探索新知这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快乐探究:在20米长的小路一边等距离植树,

两端要栽,可以怎样栽树苗? 1、把上表补充完整。 2、两端要栽的时候,我发现:棵树比间隔数我能用等式表示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棵数=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画图,很快就发现了其中蕴含的规律。展示环节,我让展示小组的学生利用展示台给大家展示,学生指着自己画的线段图边讲解边说,让其他同学清楚地看到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两个端点,一共有5个点,也就是要栽5棵树。改变间距后,段数和棵数相应也发生了变化。 通过自学,小组交流,小组展示,学生很容易的得出了在两端栽的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是:总长间距=间隔数,棵数=间隔数+1。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学生自主探索的结果。学生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全部自己展示了出了,我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让学生找生活中的类似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许多事例看上去跟植树问题毫不相干,但是只要善于观察题中的数量关系,就明白它与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很相似,如计算公共汽车从起点站到终点站所行的距离及爬楼梯问题。求路边的电线杆、排座位、在路两旁安装路灯、插彩旗等等,目的是让他们利用所学植树问题的知识得及出示,有的内容讲解比较仓促。练习巩固时间不充分,没有检测时间,使教师没有及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心中没底。 二、本节课,我本想借助一一对应的思想去突破本节课

小学数学奥数基础教程(三年级)--27

小学数学奥数基础教程(三年级) --第27讲 本教程共30讲 第27讲巧用矩形面积公式 同学们都知道求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的公式: 正方形的面积=a×a(a为边长), 长方形的面积=a×b(a为长,b为宽)。 利用这两个公式可以计算出各种各样的直角多边形的面积。例如,对左下图,我们无法直接求出它的面积,但是通过将它分割成几块,其中每一块都是正方形或长方形(见右下图),分别计算出各块面积再求和,就得出整个图形的面积。 例1右图中的每个数字分别表示所对应的线段的长度(单位:米)。这个图形的面积等于多少平方米? 分析与解:将此图形分割成长方形有下面两种较简单的方法,图形都被分割成三个长方形。根据这两种不同的分割方法,都可以计算出图形的的面积。

5×2+(5+3)×3+(5+3+4)×2=58(米2); 或 5×(2+3+2)+3×(2+3)+4×2=58(米2)。 上面的方法是通过将图形分割成若干个长方形,然后求图形面积的。实际上,我们也可以将图形“添补”成一个大长方形(见下图),然后利用大长方形与两个小长方形的面积之差,求出图形的面积。 (5+3+4)×(2+3+2)-2×3-(2+3)×4=58(米2); 或 (5+3+4)×(2+3+2)-2×(3+4)-3×4=58(米2)。 由例1看出,计算直角多边形面积,主要是利用“分割”和“添补”的方法,将图形演变为多个长方形的和或差,然后计算出图形的面积。其中“分割”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例2右图为一个长50米、宽25米的标准游泳池。它的四周铺设了宽2米的白瓷地砖(阴影部分)。求游泳池面积和地砖面积。 分析与解:游泳池面积=50×25=1250(米2)。 求地砖面积时,我们可以将阴影部分分成四个长方形(见下图),从而可得白瓷地砖的面积为 (2+25+2)×2×2+50×2×2=316(米2); 或 (2+50+2)×2×2+25×2×2=316(米2)。

部编版数学五上《植树问题(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植树问题(一)》教学设计、反思 教学内容 植树问题(一)。(教材第10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掌握“植树问题”的第一种情况:“两端都要种”(即间隔数比株数少1的情况)。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两端都要种的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掌握已知株距和全长,求株数的方法,以及已知株数和株距求全长的方法。 教具学具 毛线绳一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激情引入。 春天是植树的季节,同学们,你们每年都参加植树造林的活动吗?美化绿化自己的家园,你们可曾注意到植树中也有很多学问,由于植树的线路不同,植树的情况也就不同,你们想了解植树中的学问并学会怎样解决植树问题吗?这个单元我们共同来研究你们想要解决的问题。 2.小游戏。 师生共同在毛线两端系个扣,然后等距离每隔一段系个扣,看一看,数一数,一共可以系几个扣。

学生动手试一试。 小组讨论,看一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集体交流,通过刚才的游戏,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后得出系扣的个数比间隔数多1。 3.验证。 学生拿出一根20厘米的毛线绳,每隔5厘米系一个扣,绳子两端也要系,数一数,一共系了几个扣。 指名说说自己系了几个扣。 验证扣的个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4.练习。 同桌两人各拿一张纸条,互提要求在纸上分段,要求两端均画上标志。 相互评价,互提建议。 二、合作探究 1.出示教学教材第106页例1。 (1)读题,理解题意。 (2)交流从题目中获取的信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3)学生动手试一试。 (4)小组看图讨论,各自交流。 想法一:100÷5=20,所以要准备20棵树苗。 想法二:我用画线段图的方式帮助思考,如果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两端也要栽树,这样就可以栽5棵。照此思路,可以推出间隔数比棵数少1。 (5)猜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