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川老县城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与研究

北川老县城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与研究

北川老县城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与研究
北川老县城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与研究

北川老县城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与研究

——如何防止地震遗址遭受次生灾害的威胁

魏娇何孝海徐源黄云川陈志荣康莹

(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101)

摘要

北川老县城在5.12大地震中被严重摧毁,现已被弃用,但由于北川地理环境复杂,震后岩层裸露面积大,岩石土体破碎,植被破坏严重,加上降雨量大且集中,地质灾害对北川的影响还将长期存在,北川仍面临着地质次生灾害的威胁。

2008年9月国家已通过了在北川建立博物馆的相关文献,届时北川会受到来自自然和人为的双重威胁,为了让北川承载的大量本土文化和抗震精神能传递下去,对北川及其地震博物馆的保护势在必行。本团队通过前期的资料收集和对北川的具体分析已对北川的情况有了大致了解,暑期经过实地调查采集到了大量北川地理环境的第一手信息和资料。同时,通过整理归纳并运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综合比较法等方法[6],对采集的相关地质灾害数据进行了运算处理,得出了北川地质灾害数量特征。此外,本文通过采用选取地质灾害样点与选取的11个地址灾害因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各因子进行量化和权重赋值,进而对北川地质次生灾害的危险性进行了预测分析,并得出了北川不同区域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危险性程度结论。

在此基础之上,本文针对北川地震遗址次生灾害的发生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思路和措施。最后本文从逆向角度探讨了北川老县城聚落及人口的发展趋势。通过本文对北川县相关地质灾害的预测分析以及保护措施的探讨和区域聚落的形成和演变趋势分析,希望能为北川遗址博物馆的建立提供可参考性的意见,唤起人们对北川的保护意识。

关键词:遗址博物馆;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保护;聚落发展

Abstract

Beichuan county seat at the 5.12 earthquake, the old was severely destroyed, has now been abandoned, but because of the complex physical environment of Beichuan after the earthquake exposed an area of large rocks, rocks, broken soil, vegetation severely damaged, together with large and concentrated rainfall, geologicalthe impact of disasters on the North River will be a long time, the North River is still faced with the threat of secondary disasters of geological.

In September 2008 the State has adop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museums in the North River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then from the North River will be the twin threats of natural and man-made, in order to allow a large number of Beichuan carrying the spirit of local culture shock can be passed on to the North River and the Earthquake Museumprotection is imperative.The team through the pre-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Beichuan, the specific situation in the North River have generally understood that after the summer field survey collected a large number of Beichuan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first-hand information and data.At the same time, by summarizing and applying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expert scoring method, a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method and other methods of collecting data related to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the computational processing, obtained the number of feature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the North River.In addition, this kind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through the use of selected points and the selected 11 addresses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factors of disaster, by quantifying the various factors and weight assignment, and then on the North River geological risk of secondary disasters were predictive analysis, and may beout of Beichuan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possibility and extent of the risk conclusions.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the earthquake in Beichuan ruins the occurrence of secondary disasters put forward ideas and corresponding protection measures.Finally, the paper explores, from a contrarian point of view the old county town of Beichuan settlements and population trends.In this paper, Beichuan County, through the relevant prediction analysis of geological hazards and protection measures for exploration and settlement of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regional trend analysis, hoping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orth River site museum provide indicative advice to arouse people's awareness of the protection of the North River.

Keywords:ruins museum;geological hazards;risk analysis;protection;settlements development

目录

摘要....................................................................................................................I

Abstract............................................................................................................ II

引言.................................................................................................................. .4

北川县自然地理环境概述 (5)

北川县城地质灾害现状及地质灾害分析方法 (7)

一、北川震后灾害现状 (7)

(一)北川地质灾害诱发因素分析 (7)

(二)北川县地质灾害分布 (8)

(三)地质灾害潜在威胁 (9)

二、地质次生灾害危险性分析方法 (9)

(一)灾害影响因子的选取及相关联系 (9)

(二)地质灾害影响因子权重横向赋值 (11)

(三)地质灾害影响因子权重纵向赋值 (11)

(四)局地地质灾害评价标准 (12)

(五)危险性程度计算方法 (13)

北川县地质灾害预测分析 (14)

一、北川地质灾害样点分析选择 (14)

二、龙尾山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 (15)

(一)龙尾山区域总述 (15)

(二)从地质灾害相关影响因素来分析龙尾山地质灾害问题 (16)

(三)龙尾山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17)

三、王家岩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 (17)

(一)王家岩区域总述 (17)

(二)从地质灾害相关影响因素来分析王家岩地质灾害问题 (18)

(三)王家岩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19)

四、景家山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 (19)

(一)景家山区域总述 (19)

(二)从地质灾害相关影响因素来分析景家山地质灾害问题 (20)

(三)景家山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21)

五、北川入城点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 (21)

(一)入城口灾害现状 (21)

(二)从地质灾害相关影响因素来分析入城口.地质灾害问题 (21)

(三)入城点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分析 (22)

六、基于四样点分析后的结论 (23)

地质灾害保护措施探讨 (23)

北川老县城聚落形成与发展可能性探讨 (27)

结论 (31)

参考文献 (32)

论文作者介绍 (32)

引言

5.12汶川大地震是中华民族的一次重大灾难,给全国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北川是所有

灾区中受损最大的地区,据统计,北川县死亡人数达15645人,此次地震导致北川羌族自治县的县城变成了一片废墟,现已被弃用。

北川位于汶川东北方向的断裂带上,由于离震中一百多公里,地震既有垂直方向的震动又有很强的水平方向的震动[4],地震后北川成为破坏最严重和次生灾害最集中的地区,几乎囊括了地震和地震次生灾害的全部特征,其中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破坏面积大且分布密度较大,据统计,县城境内崩滑流共计581处,基本上摧毁了整个北川老县城。但是地质灾害的发生并不会随着地震的结束而结束,对北川的影响还将持续。从北川的地理环境来看,北川地质环境复杂,岩土碎屑物多,植被破坏严重,多高山且陡峭,加上夏季强降雨和其他的触发因素,北川受到次生灾害的极大威胁。

2008年9月16日,专家组提交的《“5·12”汶川地震遗址、遗迹保护及地震博物馆规划建设方案》,正式通过中国地震局、国家文物局专家委员会的评审,这意味着在北川凝聚的抗震救灾精神和北川地方文化将传承下去。然而,随着博物馆的建立,北川将会承受着来自人类和自然因素的双重压力;另一方面,地质次生灾害将直接威胁到博物馆的建设和使用,所以对北川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和对北川的保护迫在眉睫。

通过我组的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并结合地质灾害的影响因子,得出了北川地质灾害危险性的分析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北川的地质次生灾害进行分析【7】,以为遗址博物馆的建立提供可行的意见,并得出危险性的分析结果进一步提出保护思路,减少地质次生灾害对北川老县城和遗址博物馆的威胁和伤害,使北川所承载的精神永续的传递下去。

北川县自然地理环境概述

一、地理位置

北川县隶属四川绵阳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埋座标:北纬31°14′~32°14′,东经103°44′~104°42′。东接江油市,南邻安县,西靠茂县,北抵松潘、平武县,幅员面积2867.83平方公里(国土详细面积2869.18平方公里)。老县政府驻地曲山镇,距绵阳市中区72公里,距省会成都186公里。

二、地质地貌环境

县境大地构造为扬子准地台与松潘一甘孜地槽褶皱结合部。以桂溪一曲山一苏宝一线(即北川大断裂通过地段)为界;东南面属扬子准地台西北边缘龙门山一大巴山台缘凹陷西部的龙门山褶断带;西北面属松潘一甘孜地槽褶皱系巴颜喀喇冒地槽褶皱带东缘的茂汶一丹巴地北斜(即后龙门山褶皱带)。

全境皆山,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山脉大致以白什、外白为界,其西属岷山山脉,其东属龙门山脉,最高点插旗山海拔4769米,最低点香水渡海拔540米,相对高差4229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平均每公里海拔递降46米。密布的溪流分别汇集于湔江、苏宝河、平通河,顺山势自西北向东南奔流出境。县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4769米,最低海拔540米,县城所在地海拔652米[17]。

三、气候状况

县境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较显著。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县城曲山,年均气温15.6℃,降水量1399.1毫米,极端最高温度36.1℃、最低温度一4.512℃。气象要素因地势不同而产生明显差异。2002年属偏暖年份,气温偏高,降水较常年明显偏少,且年内无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属历史罕见。但降水量分布较均匀,没有造成大的旱灾损失。2002年全年平均气温16.512,最高值为37.2℃,比历年平均气温高1.1℃,属县内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值;最低值为一1-512,比历年最低值偏高3.0℃。年总降水量619.8毫米,比历年平均值减少54%:年日照总时数1096.3小时,比历年平均值偏多19%。

四、土壤、植被状况

土壤和植被呈带状分布,自下而上依次为黄壤和常绿阔叶林,黄棕壤和常绿落叶混交林、暗棕壤和针阔叶混交林、亚高山草甸土和亚高山灌丛草甸、高山草甸土和高山草甸。土壤有11个土类、15个亚类、16个土属、35个土种。

五.水文状况

县境年均降水量28.76亿立方米,年均地表径流量23.2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5.6亿立方米,容水径流量18.08亿立方米,减去重复水流量,年均水资源总量为25.96亿立方米。有一江(湔江)五河(白草河、青片河、都坝河、苏宝河、平通河)四大沟(小寨子沟、太白沟、后园沟、白坭沟),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49万千瓦,可开发量34.86万千瓦;已开发4.12万千瓦,仅占可开发量的12% 。河流落差大,枯季节明显,调节性能能差。河流汛期主要集中于5—8月、枯季为11—3月。

六、北川丰富资源

北川资源丰富。境内的土壤酸碱度适中,有机质含量较高,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森林覆盖率达46.93%,境内污染小,空气质量和水质量均达到国家1级标准。县境内水资源十分丰富,有一江五河四大沟(即湔江、白草河、青片河、都坝河、苏宝河、平通河、小寨子沟、太白沟、后园沟、白坭沟),河流总长488公里,年径流量18.08亿立方米,水能储量达49万千瓦,可发电量达34.86万千瓦。野生动植物355种,有大熊猫、川金丝猴、羚羊、獐等一级珍稀动物10余种,野生植物1000余种,药用植物549种。县内矿产资源蕴藏丰富,可采矿种达15种以上,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和燃料矿产均有分布。

县境内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有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以全球同纬度地区生态环境保存最完整的小寨子沟、千佛山、片口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自然生态旅游开发区,兼有九寨之秀、青城之幽;以禹里为中心,方圆数公里的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以猿王险山自然风景区为代表的川西北最大溶洞群,集奇、险、秀于一身。此外,还有明代所建的古城堡遗址永平堡,浓郁羌族文化旅游资源。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有集惊、险、奇、秀为一体的四川省著名风景名胜区、绵阳市重点旅游区——猿王洞自然风景区,有被称为“野生动物的乐园”,“罕见的物种基因库”、“第二个九寨沟”的小寨子沟生态旅游风景区,有千佛山生态旅游开发区、有片口自然保护区、香江湾旅游开发区,还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最大的古城堡遗址之一永平堡遗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伏羌堡遗址以及众多的红军遗迹。旅游业必将成为全县的重点支柱产业。

北川县老城地质灾害现状及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方法

一、北川震后灾害现状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该断裂带位于我国的南-北地震构造带的中段、青藏高原东缘的北东向,并且周围地质构造条件与自然地理条件相当复杂。据相关资料显示,龙门山断裂带属于中生代造山作用形成的断裂褶皱带,新生代以来、至晚第四纪以来仍然有不同程度的活动,是一条大型的活动断裂带。受5.12汶川大地震影响,北川县遭受了严重的地质灾害,造成了北川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一)北川地质灾害诱发因素分析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该断裂带位于我国的南-北地震构造带的中段、青藏高原东缘的北东向,并且周围地质构造条件与自然地理条件相当复杂。据相关资料显示,龙门山断裂带属于中生代造山作用形成的断裂褶皱带,新生代以来、至晚第四纪以来仍然有不同程度的活动,是一条大型的活动断裂带。

而北川县在这次地震中属于极重灾区。地震引起了北川老县城大面积的滑坡、崩塌、滑落等地质灾害,加上强降雨的发生,更诱发泥石流和再次的崩塌、滑落。

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地理环境是引起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从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来看,主要有:地形地貌因素、地质构造因素、地层岩组因素、降水因素等【8】。

1.地形地貌因素

北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地理坐标东经103° 44′~104° 42′,北纬31°14′~32°,该县周围皆山且陡峻,地形地貌条件复杂,北川县就坐落于深山峡谷中,极易受到地质灾害的威胁。

地形地貌的复杂程度直接影响崩滑流的形成和规模大小,崩塌所处的位置坡度一般都在60°以上,而北川的大多山体都符合该条件,再加上强降雨和后期博物馆建设施加的一些工程活动,北川老县城极易发生再次崩塌;滑坡多易发生在各阶地斜坡地带,尤其在汇水面积大的环状地形易产生沿基岩面滑动的土层滑坡,而在老县城内的滑坡大多数集中在20°—30°范围内;在积水面积大,多沟谷,沟谷长的地形条件区域内极易发生泥石流[1]。

2.地质构造因素

龙门山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交界处,是中国南北地震带的构成部分,该断裂带总体呈北东至南西向延伸,是由多条挤压逆冲断裂和多个推覆构造体组成的巨型复合推覆构造带,自西向东依次包括后山断裂、中央断裂和山前断裂[4] 。

根据调查发现汶川地震断裂活动显著集中在龙门山断裂带的中段和北段;。映秀-北川断

裂是汶川地震的发震断裂,沿断裂带同震地表变形破裂现象比较明显,主要表现为挤压隆起、挤压膝折、挤压破碎带和断续分布的破裂。而汶川至北川之间断裂活动尤为明显。

3.降水因素:

降水是主要地质灾害的触发因素,在强降雨的条件下,很容易产生泥石流和滑坡,而降雨量大的地区,在长时间影响下,降水的入渗既可增加土体容重和坡体自重,又会对岩土体起到软化,降低岩土体力学性质,是滑坡和泥石流产生的催化剂和润滑剂[2]。

北川位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并且该区又属于四川区域著名的鹿头山暴雨区,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399. 1mm,降雨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雨量83%,且北川县内年降雨分布不均,从上述降雨量情况可看出,北川降雨量丰富,且集中在夏季,所以降雨对北川的影响很大,尤其在夏季,极易诱发地质次生灾害[4]。

4.地层岩组因素

地层岩组也是形成地质灾害的重要条件,北川县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如残坡积层、冲积、冲洪积,由于其结构松散,易受到侵蚀、冲刷而形成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北川老县城内出露的软弱千枚岩、板岩易风化,坚硬岩层使得岩石节理裂隙发育,易形成粗大块石,软硬相间岩层,这些基岩的风化物由于重力作用堆积在坡脚为滑坡、泥石流提供了物质来源[2]。

(二)北川县地质灾害分布

北川老县城区域内地质灾

害受地质环境、气象水文、植

被覆盖率动等条件影响的控制,

具有点多面广(以中小型地质灾

害为主)、时空分布不均、暴发

时段集中等特点。5·12汶川地

震造成北川县境内大约581

处发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

区内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海拔

800m~1500m之间【5】。图1为

北川老县城地质灾害大致分布

图。图1. 北川老县城地质灾害大致分布图

由图中可看出,北川县内西侧比东侧受灾更为严重,发生地质次生灾害的可能性也较大。

(三)地质灾害潜在威胁

5.12地震给北川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诱发了一系列的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由于北川地理环境复杂,这些灾害又可以衍生出破坏性更强的次生危害,并且,这种生性灾害还将长期存在。

一方面,由于崩滑产生的巨量松散岩土体堆积在谷坡山脚,这些堆积体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物源[3],泥石流灾害在震区将长期存在。

另一方面,一些崩滑体堵塞江河形成堰塞湖,进一步破坏老县城遗址。再者,强烈的地震使山体结构受到严重破坏,其稳定性大大降低,易在降雨或很小的余震中再次发生崩滑,造成新的灾害,同时崩滑堆积体本身就是非稳定地质体,也极易再次发生崩滑[2]。

二、地质次生灾害危险性分析方法

危险性主要用于表征自然灾害作为一种致灾体本身具有的自然属性,主要反映灾害的强度和概率,从实地调查与搜集的资料中提取信息,将北川的地质灾害现状和潜在威胁用危险性指标表达出来,划分危险性等级,为地震遗址博物馆的建立提供可参考性的建议。

(一)灾害影响因子的选取及相关联系

地质灾害的发生本身受地理环境相关因子的诱导和制约,如水文、地质地貌、植被、土壤、气候等,在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不同的地质地貌特征和地理现象。但同类或不同等级的地质灾害的发生其诱导和作用因素又存在主次轻重之分,这便需要明确和界定不同要素对促使相关地址灾害发生可能性的权重和等级。

在前面章节已详细分析了北川县城地理环境状况和地质地貌特征,明确了北川县城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理环境。因此,对于如何分析及预测北川县城局域地质灾害的发生同样需要对构成该区域地质灾害地理环境因子进行量化赋值,以便于客观横向比较和纵向等级划分以及预测不同区域地质地貌灾害不同走向及演变趋势。北川既然处于完整的地理大循环系统和地理、生态系统之中,该区域地质地貌环境的演变及地质灾害发生同样受到地理环境中的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因素和人为要素影响。

通过对北川县城周围地理环境的实地调查和测量,明确并罗列出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性状、植被、余震等十一大因素。由此,采用专家打分法对与北川县城地质灾害相关的十大

因素进行分类和权重赋值。

图2 地质灾害各要素关系示意图

(二) 地质灾害影响因子权重横向赋值

由要素主次原理可以明确对于同一地质灾害的发生存在主要和次要、关键和普通要素之

分.由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假定各要素权重最高限度为5分。据调查可以得出:

1.降水 降水方面北川县城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内,因此,气候对北川县城局域影

响较小,作为该区域地址灾害影响要素不是很突出,可以视作普通因子。故对于气候因素中

的降水要素最高限度赋3分的权重;

2.地质地貌 在地质地貌作为地质灾害发生的载体和必要因素,其中的坡度、岩性、高

程、产状四要素起关键作用。由调查及分析可赋予此四要素最高限度为5。

3.植被 植被作为山体土体的固结和发育的催化物和依托体,植被的覆盖面、密度、种

类等要素对区域山体地貌保护起着重要作用,如植被丰富的地方可有效防止山体滑坡、和泥

石流的发生。因而,根据植被重要的生态意义可对植被权重的最高限度赋4。

4.土壤 土壤作为山体表层的覆盖物,对山体植被和山体本身地貌发育和演变起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如土壤理化性质的土壤松紧度、持水量等要素对蓄水护坡以及保持山体整体地

貌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可对土壤性状最高限度赋予4分的权重;

5.余震 因为北川县城整体地处龙门山断裂带,因此,余震对于北川县城区域影响都是

一样的,赋予2分的权重;

6.地质构造 不同类型的地质构造,如断层、褶皱等对地质灾害的发生起着重要促使作

地形地貌 产状 岩性 高程 坡度 地下水 降水 气候 水文 地质灾害 地表水 气温 植被 人类活动

余震 地质构造 土壤

用。因此,可对其赋予5分权重;

7.人为因素 人类工程建设以及人类不合理活动同样会对局域地貌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和破坏。如区域修路、建房、砍伐植被等活动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地理环境链性反应。因此,

对人类活动权重最高限度赋予2分权重。

8.水文 经过调查,对北川老县城内影响较大的河流为湔江,基本无其他河流,河流对

山体有侵蚀作用,并且会增加土体的重力,通过比较分析,对水文因素赋值为2 。

综上信息如下表:

表1地质灾害要素横向权重表

(三) 地质灾害因子纵向权重赋值

1.地质地貌:

(1) 坡度:通过对北川县城周围山体综合测量和考察,发现该地山体坡度在56°

—84°左右绝大部分属于高坡。同时,根据学术界长期调研得出高坡(》60°)发生地质

地貌灾害的可能性更大,其次是中坡(30°-60°),低坡(《30°)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最

小。因此,可以将坡度因子划分为三个等级,对应权值3--1。

(2) 高程:北川县城山体大多为中高山,海拔均在1000m 以上。同理,可将山体分

为高中低山体。总所周知,高程逾高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愈大。因此,按高程级别可将其

划分为三个等级,高山(3500m---5000m),权值2;中山(1000m---3500m ),权值1.5;

低山(500m---1000m ),权值1。

(3)岩性:北川县城岩石大多为碳酸盐和石灰岩,根据其坚硬程度,同样可划分为三

个级别:坚硬:权值2;较坚硬:权值1;一般:权值0.5。

(4)产状:产状的不同类型和走向可引起不同类型的滑坡和崩塌,如顺层滑坡等。同

样,根据具体岩层产状性质和危险程度,可在权值1的范围内划分不同等级。

2.降水:据资料查证,北川年降水量在28.76亿立方米左右,但反应在北川县城局域影响要素 地质地貌(8)

植被 土壤性状 气候 水文 地质构造 余震 人类活动

坡度 高

岩性 产状 降水量 径流 最高权值

3

2 2 1 4 4 2 2 5 2 2 权重% 10% 7% 7% 3.5% 13% 13.5% 7% 7% 17% 7% 7%

内则差别很小,所以在该区域内可赋相同的权值2。

3.植被:根据拉样方测得北川县城周围山体平均植被密度在13棵/平方米(乔木和灌

木),最高密度为24棵/平方米(乔木和灌木),覆盖率46.93%;植被呈带状分布,自下而

上为黄壤和常绿阔叶林。因此,可以覆盖率和密度划分为三个等级。

4.土壤性状方面:根据土壤松紧度和土壤质地以及土壤湿度的不同状况赋值。

5.余震方面:局域影响相同,赋相同权值。

6.人为活动方面:根据具体人为活动情况的严重性赋值。

7.地表径流方面:则根据湔江对北川老县城的影响程度赋值

8.地质构造方面:地质构造对地质灾害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的地质构造类型,如

向斜、背斜会有产生不同的地质灾害,可根据其不同的影响程度赋值。

综上信息得出下表:

表2 地质灾害各影响因素纵向权重赋值

(四) 局域地质灾害评价标准

通过上述各要素横向和纵向分析,对各区域所有影响要素权重进行加权平均,依据区域

权重总值得出相应的危险程度,进而预测各区域地质灾害发生情况,为有效防止地质灾害发

生提供科学决策和保护措施。如表3所示。

表3 区域危险性评价标准分类

因素

非常严重 较严重 稳定 绝对稳定 地质地貌 坡度

2—3 1—2 《1 《0.5 高程

1.5—2 1—1.5 《1 《0.5 产状

1 0.5—1 《0.5 《0.

2 岩性

2 1.5—2 《1.5 《1 植被状况

3—4 2—3 《2 《1 土壤性状

3—4 2—3 《2 《1 水文 降水

2 2 2 2 地表水(径流

1 0.5 《0.5 《0.

2 地质构造

4—5 2—4 《2 《1 余震

2 2 2

人类活动

2 1—2 《1

因素极度危险条件中等危险条件低危险条件极低危险条件标准赋值标准赋值标准赋值条件赋值

地形地貌坡度

》75°2—3 60°—75°1—2 30—60°0.5—1 《30°《0.5

高程

/m

》3500m 1.5—2 1000—3500m 1—1.5 500—1000m 0.5—1 《500m 《0.5 产状 1 1 1 1 岩性岩性柔软、疏

松,风化侵蚀严

重。如沉积岩、

砂岩等

2 岩石处于风化

侵蚀的过渡阶

1.5—2 岩石较坚硬。

如碳酸岩、石

灰岩发育

《1.5 岩石非常坚

硬、结晶程度

高,岩石发育

完整

《1

植被状况(种类、密度、覆盖度)

草本、地被植

物为主;密度《5

棵/m2,覆盖率

《10%

3—4 草本和灌木

为主;密度

5~13棵/m2,覆

盖率10~20%

2—3 灌木、草本、

乔木为主;密

度13~24棵

/m2,覆盖率

20~46.93%

《2 乔木和灌木为

主;密度》24

株/m2,覆盖

率》46.93%

《1

土壤性状(质地、湿度、松紧度)黄土与沙土组

合类,松散碎屑

物类;孔隙度

30~35%

3—4 砂岩夹泥岩

类;

总孔隙度

35~45%,湿度

较大

2—3 纯黄土与沉

积岩类;总孔

隙度

40~55% ,湿

度较小

《2 坚硬岩组类

(花岗岩、变

质岩成分)、毛

管孔隙度

95~98%

《1

气候(降水、温度) 区域内相同 2 区域内相

2 区域内相同 2 区域内相同 2

水文(地表水、地下水)

充分出露隔水

层,地表径流散

流,地下水位深

1 局部出露隔水

层,地表水不

恒定,地下水

位较深

0.5 基本不出露

隔水层;少地

表水,地下水

位较浅

《0.5 不出露隔水

层,地表不可

能出现汇流现

象,地下水位

《0.2

地质构造(断裂、褶皱)位于断裂带内,

且位于断裂与

河谷斜坡交汇

的部位;褶皱发

育明显且受到

侵蚀和堆积

4—5 位于断裂带

两侧2km的范

围内;有明显

解理或阶步。

2—4 位于断裂带

两侧4km的

范围内,解理

发育不明显,

侵蚀度较小。

《2 位于断裂带两

侧4km以上的

范围;岩层发

育完好;

《1

余震 2 2 2 2

人类活动(工程、住房建设)人类活动强烈

区;工程建设

2km以内区域。

2 人类活动中等

区;建筑、道

路等两侧2km

以内范围

1—2 人类活动较

弱区;耕作

区、果林区

《1 人类活动极弱

区,未开发的

原始区域

《0.5

总权值23.5—

27 15.5—

23

14—15 《10.7

(五)危险性程度计算方法:

1.Y=X1+X2+ ……+X11

Y:危险性程度总权值X:各影响因子纵向分值

2.Y a= (X1+X2+ ……+X11)/11

Y a:危险程度平均权值X:各影响因子纵向分值

北川县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分析

一、北川地质灾害样点分析选择

北川县城位于32°N、101.5°E左右,整个县城沿涧江呈带状分布,县城大致坐落在河流第二三四级阶地上,河流两岸3km范围以内皆是高山,整个县城被高山怀抱,县城坐落地呈一个山间狭长盆地地形。5.12地震之后,北川县城周围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相当严重,多数滑坡体超过历史滑坡水平,给当地带来巨大生命财产损失。然而,目前县城周围仍然存在诸多地质灾害威胁,因而,分析研究该地现有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及演变趋势具有巨大的价值。

图3 北川县城震后地质灾害严重区域航空遥感图

此次调研预测分析,我们在北川县城东南西北四个大方向选取了四个点作为调研分析切入点,如图4所示。它们分别是景家山、王家岩、龙尾山和北川县城入口处。之所以选取该死点作为地质灾害研究分析的突破口,有以下原因。首先,这四点均代表北川县城周围一定区域,且所带表区域多与北川县城区域重叠或相交接触,即一旦该区域发生地质灾害将对县城造成一定危害和影响。其次,这四点本身在5.12地震后发生过严重的地质灾害,比如其滑坡、泥石流均超过历史水平,且有发生次生灾害的可能性和诱导因素的存在。再次,这四点多代表的区域具有较为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具有潜在研究价值,具备地理特殊性。所

以,以此四点作为调研切入点,能够做到以点带面,有效预测北川县城地质次生灾害的发生。

图4 在北川县城周围选取的四样点分布图

表4 四样点相关地理特征

现有灾害类型距北川县城距离(km)序号样点名位置与北川县城

相对方位

1 县城入口处31°14′N,

东南崩塌 2.7km

103°44′E

2 王家岩31°23′N,

西南泥石流、滑坡 1.5km

103°12′E

3 景家山32°14′N,

正北滑坡0.6km

104°34′E

4 龙尾山32°34′N,

西北滑坡、泥石流 2.8km

103°25′E

二、龙尾山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

(一)龙尾山区域总述

龙尾山位于北川西北方向,受2008年5月12号的汶川大地震影响,该山已遭受严重破

坏,山坡体发生大面积滑坡,滑坡面积达3500㎡,植被严重破坏,植被覆盖率约40%,岩

石裸露多,基本破碎物质组成。大面积的滑坡把山脚下的道路和受损房屋大部分覆盖。另外,2008年9月23号北川强降大暴雨,加重了龙尾山滑坡度及其破坏度,进一步损坏北川地

震遗址。

(二)从地质灾害相关影响因素来分析龙尾山地质灾害问题

依据前面章节所选取10个地质灾害的影响因子和相关因素赋值权重,可针对龙尾山区域内这10个影响因子的特定状况和具体现状,推求出龙尾山地是否具有危险性条件,进而推求出龙尾山地区域的地址灾害危险程度和是否对北川县城构成地质灾害威胁。

1.坡度:利用罗盘测得该地坡度为76°是高坡,岩层走向为北偏东36°.该处坡度很大,在其他因素共同作用下,极

易引起严重的滑坡问题。根据区

域地质灾害危险评价标准可知,

该地为极重危险区,权重赋值为

3。

2.高程:借助高程全站仪测

出该山的高程达1425m,属于中

山。虽然该地高程不算太高,但

图5 龙尾山滑坡严重区

是由于山地坡度很大,在强降水

的作用下,会发生巨大滑坡灾害。根据区域地质灾害危险评价标准可知该地为中危险区,权重赋值为1.2。

3.岩性:据调查发现,龙尾山区域岩石以石灰岩和碳酸岩为主,同时,区域表层岩石风化较为严重,山体表层多为岩土混合物,即多是由碳酸盐和黄土夹杂的土状体。岩性较为坚硬,依据评价标准其权值应介于中度危险条件范围内,取权值1.6。

4.降水:北川县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气温和降水季节变化大,年均降雨量1399. 1mm左右。夏季降水集中且强度大,多暴雨发生,强降雨的冲刷作用会加大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度,综合区域地质灾害危险评价标准分析,该处为极重危险区,权重赋值为2。

5.水文:从图5可以看出,龙尾山滑坡严重处位于山脉走向大山脊的侧面,即山坡。从图中可以看出滑坡严重区域位于山脉侧面山坡的一个山谷处,即坡面山谷。也就是说,在雨季该区域将成为雨水汇流区域,产生坡面沟渠,地表径流很集中,极易造成雨水侵蚀和冲刷,加之该地植被多为草本和灌木,植被覆盖率低,故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但由于受山体岩层的阻隔,该地地下水位较浅。依据评价标准,水文因素取权值1。

6.植被:经过5.12特大地震之后,该地大面积滑坡,植被因而遭到严重破坏,经大约测算该地的植被覆盖率大概在40%左右,根据区域地质灾害危险评价标准可知,该地的植被覆盖分值为4。

王家岩

图6王家岩滑坡区 7. 土壤性状:北川在四川省境内,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地带性土壤是黄壤。通

过在北川实地考察,带回土壤样本,回来通过土壤实验测出,该地土壤较疏松,湿度适中在

地震和强降水的作用下,山坡坡体非常不稳,极易发生滑坡现象。根据区域地质灾害危险评

价标准可知该地的土壤性状赋值为3。

8.地质构造:据岩层新老分析得出龙尾山属于向斜褶皱构造,中间岩层发育年代较晚,

易受外力破坏;两侧岩层较为古老、稳定。同时,山体斜坡与河流斜交,也易受河流侵蚀影

响。因而,从地址构造角度讲,该山体抗外界作用了差,易受风化、侵蚀、搬运等破坏。故

赋权值4。

9.人类因素:该地人为影响很小,可以不考虑人类活动因素。依据评价标准,赋权0.5。

10.余震:余震对北川县小区域的作用力都相等。因而,依据评价标准,同赋权值2。

11.产状:此处产状不具特殊性,所以统取1。

(三)龙尾山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综上各因素相关权重,求得Y= X 1+X 2+ …… +X 11

=3+1.2+1.6+2+1+4+3+4+0.5+2+1

=24.3

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标准知当某点地质灾害各要素总权值Y ∈(23.5,27)时,该

点所涵盖的区域属于极度危险区;所以,龙尾山滑坡区域属于极度危险区,将极有可能发生

次生地质灾害。

三、王家岩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

(一) 王家岩区域总述

王家岩位于北川老县城西南

方向附近,受地震影响,该点所在

的区域主要的地质灾害为滑坡,滑

坡面积接近2000㎡,且对周围地

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大面积商业

区和居住区被掩埋,人员伤亡1000

余人[5]。震后,该点土质松散、植

被大面积受损,坡度大,再加上复

杂的地质构造和强降雨,极易诱发再次滑

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二)从地质灾害相关影响因素来分析王家岩地质灾害问题

依据前面章节所选取10个地质灾害的影响因子和相关因素赋值权重,可针对王家岩区域内这10个影响因子的特定状况和具体现状,推求出王家岩地是否具有危险性条件,进而推求出王家岩地区域的地址灾害危险程度和是否对北川县城构成地质灾害威胁。

1.坡度:坡度的大小对地质灾害的诱发产生极大的影响,地震后,该点的坡度加大,大量土体滑落,通过罗盘实地测量,得知该点滑坡后的坡度为75°左右,为高坡,属于极重危险区,运用上述指标,得出该点的分值为3。

2.高程:高程越大,土体下滑的位移就越大,影响规模也越大,破坏程度就越强,该点高程900m,属于中山,较周围山体高,从地震后的情况可看出,破坏较为严重,再加上坡度较陡,地质环境复杂,发生地质次生灾害的危险性也较大,通过比较分析可得出该点高程的分值为1.5。

3.岩性:岩石的碎屑程度直接影响崩滑流的强度和规模,碎石不仅是泥石流的物质来源,同时也加大了滑坡发生的可能性[2]。该点的岩性为碎石夹土,碎石含量大于50%,且岩石结构零乱[5],发生地质次生灾害的危险性极大,根据该点的实地情况可得出该点的岩性分值为1.8。

4.降水:北川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降雨量大,年均降雨量1399. 1mm左右[3],但反应在北川县城局域内则差别很小,所以在该区域内可赋相同的权值2。

5.水文:地表径流会影响山体岩石和土壤的性质,河流越密集,经过长时间侵蚀,土体就越湿润,岩石就越松散,相应还会增加其重力[1]。北川老县城内的主要河流为湔江,根据该点距离湔江的距离和四点的比较分析可得出该点的地表径流分值为0.6。

6.植被:地震对该点的植被覆盖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大面积的滑坡覆盖了以前的土壤和植被,根据现场情况来看,地震后该点的植被覆盖率大概在30%—40%左右,植被情况极为不好,所以得出该点的植被覆盖分值为4。

7.土壤性状:根据实地调查发现,各点的土壤性质差别不大,从该点未被覆盖的部分土壤来看,土壤质地较为疏松,湿度适中,但该点表层土壤已被破坏,岩层裸露面积较大,根据各点的相互比较得出该点的土壤性状分值为3.5。

8.产状:产状的不同类型和走向可引起不同类型的滑坡和崩塌,但通过调查发现,相对

景家山 于其他因素来讲,产状对四点的地质灾害威胁作用相对较小,所以都赋值为1 。

9.地质构造:映秀-北川断裂是汶川地震的发震断裂,地震后,北川地表变形破裂现象

比较明显,主要表现为挤压隆起、挤压膝折、挤压破碎带和断续分布的破裂[4]。根据实地调

查发现,该点的地质构造特征为背斜构造,地震使得该地的岩层裸露,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和

其他外力作用,山顶部分很容易受到侵蚀,进而使得岩石更为破碎,增加了发生地质次生灾

害的可能性,根据比较分析得出该点的地质构造分值为3.6。

10.人类因素:王家岩山体下有一机耕道穿过,经调查发现,此路是北川当地居民进出

老县城的主要道路之一,势必会长时间使用,因此,通过比较分析,得出该点的人为因素分

值为1。

11.余震:余震对北川县小区域的作用力都相等。因而,依据评价标准,同赋权值2。

(三)王家岩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由危险性程度的计算方法可得该点的危险性程度为

Y= X 1+X 2+ …… +X 11

=3+1.5+1.8++2+0.6+4+3.5+1+3.6+1+2

=24

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标准知当某点地质灾害各要素总权值Y ∈(23.5,27)时,该

点所涵盖的区域属于极度危险区; 所以,王家岩滑坡区域属于极度危险区,将极有可能发

生次生地质灾害,要做好保护措施。

四、 景家山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

(一)景家山区域总述

景家山大概位于北川县正北,该点地震后造成了很严重的崩塌,崩塌体积约30×104m 3,

崩塌体摧毁了茅坝中学,覆

盖了山下大面积的房屋,人

员伤亡惨重[5],该点大多数

岩石为灰岩,土质松散,尤

其是地震后,该点的土石碎

屑物增多,岩层裸露,再

加上降雨、风化等其他因素

影响,该点地质次生灾害发

生的可能性也很大。

(二)从地质灾害相关影响因素来分析景家山地质灾害问题

依据前面章节所选取10个地质灾害的影响因子和相关因素赋值权重,可针对景家山区域内这10个影响因子的特定状况和具体现状,推求出龙景家山是否具有危险性条件,进而推求出景家山地区域的地址灾害危险程度和是否对北川县城构成地质灾害威胁。

1.坡度:经过实地调查,采用罗盘测得该点的坡度大于50°[5],属于中坡,该地崩塌后土石碎屑物质大量增加,土质较为松散,且该点离湔江很近,很容易受到侵蚀,一旦再次发生崩塌或泥石流,很容易造成河流堵塞,对根据比较分析和上述指标可得出该点的坡度分值为2。

2.高程:根据实地估测可知该点的高程大约为800m[5],属于中山,高程略低于王家岩,但其高程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仍然很大,因此对其赋值为1.3。

3.岩性:该点岩性为泥盆系上统沙窝子组灰白色灰岩、白云质灰岩,[5]土质更为松散,尤其是地震后产生了大量的碎屑物,为泥石流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来源,所以,该点的岩性条件相对较差,赋值为2。

4.降水:北川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降雨量大,年均降雨量1399. 1mm左右[3],

但反应在北川县城局域内则差别很小,所以在该区域内可赋相同的权值2。

5.水文:该点距离湔江很近,并且位于湔江的转弯处,河流的冲击和侵蚀作用对其影响很大,增加了山体的不稳定性,从而加剧了崩滑流发生的危险性,通过比较分析,该点的地表径流赋值为1.5。

6.植被:该点主要是由于崩塌对其植被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并且只要是崩塌所覆盖的区域,其他区域的植被相对较好,植被覆盖率大约为50%—60%,通过比较分析得出该点的植被覆盖分值为3。

7.土壤性状:通过比较分析,各点的土壤性质差别不大,但各点的裸露岩层面积有较大的差别,分析得出该点的土壤性状分值为3。

8.地质构造:,地震后,北川地表变形破裂现象比较明显,主要表现为挤压隆起、挤压膝折、挤压破碎带和断续分布的破裂[4]。根据实地调查发现,该点的地质构造特征为背斜构造,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和其他外力作用,山顶部分很容易受到侵蚀,增加了发生地质次生灾害的可能性,根据其危险性比较分析得出该点的地质构造分值为2。

9.产状:产状的不同类型和走向可引起不同类型的滑坡和崩塌,但通过调查发现,相对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又称地质灾害灾变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是在查清地质灾害活动历史、形成条件、变化规律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行危险性评学科,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与防治价。该评价主要是对地质灾害活动程度和危害能力进行分析评判。 破坏能力的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对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进行调查、监测、分析、评估的工作,主要评估地质灾害的破坏能力。地质灾害危险性通过各种危险性要素体现,分为历史灾害 危险性和潜在灾害危险性。历史灾害危险性是指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要素有:灾害活动强度或规模、灾害活动频次、灾害分布密度、灾害危害强度。其中危害强度指灾 害将活动所具有的破坏能力,是灾害活动的集中反映,是一种综合性的特征指标,只能用 灾害等级进行相对量度。 破坏强度的评估 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评估是指未来时期将在什么地方可能发生什么类型的地质灾害,其灾害活动的强度、规模以及危害的范围、危害强度的一种分析、预测。地质灾害潜在危 险性受多种条件控制,具有不确定性。地质灾害活动条件的充分程度是控制点,地质灾害 潜在危险性的最重要因素,包括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气候条件、水文条件、植被条件、人为活动条件等。历史地质灾害活动对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具有一定影响。这种影响 可能具有双向效应,有可能在地质灾害发生以后,能量得到释放,灾害的潜在危险性削弱 或基本消失。也可能具有周期性活动特点,灾害发生后其活动并没有使不平衡状态得到根 本解除,新的灾害又在孕育,在一定条件下将继续发生。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方法主要有:发生概率及发展速率的确定方法,危害范围及危害强度分区,区域危险性区划等。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作业指导书

四川省地矿局区调队管理体系作业文件QB/SCQD/ZY027—2007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版号:A/0 作业指导书页码数:20 1引用标准或相关文件 1.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03年11月24日国务院394号令发布) 1.2《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国土资发[2004]69号文 1.3《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川国土资发[2004]240号文 2 基本工作方案 2.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的定义 2.1.1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1.2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2.1.3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 2.1.4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是指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 2.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的范围 2.2.1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不同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程序。 2.2.2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各类建设工程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及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3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的基本要求

2.3.1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必须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3.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必须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该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价,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 2.3.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 2.3.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2.3.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必须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的遥感影象、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气象水文等资料基础上,进行地面调查,必要时可适当进行物探、坑槽探与取样测试。 2.3.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应按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组织专家审查、备案(附件一)后,方可提交立项、用地审批使用。 2.3.7本作业指导书规定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不替代建设工程和规划各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或有关的评价工作。 2.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的编写 2.4.1地质灾害危险性一、二级评估,提交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三级评估,提交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 2.4.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包括: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书或说明书,并附评估区地质灾害分布图、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图和有关的照片、地质地貌剖面图等。 2.4.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是评估工作最终成果,应在综合分析全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编写。报告书要力求筒明扼要、相互联贯、重点突出、论据充分、结论明确;附图规范、时空信息量大、实用易懂、图面布置合理、美观清晰、便于使用单位阅读。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及范围确定-模板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及范围确定 摘要:本文作者长期从事地质灾害勘查、评估、设计和治理工作,通过总结长期一线工作经验,得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几条原则,并提出了确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原则和范围的几点方法。 关键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原则范围方法 0 引言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XX]69号)规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分级进行。评估工作级别按建设项目的重要性和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程度分为三级。具体分级标准和评估技术要求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 分级评估、备案的原则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进行,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与建设项目重要性划分为三级。 一级评估应有充足的基础资料,进行充分论证,一级评估由获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评估报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局)备案;二级评估应有足够的基础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二级评估由获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乙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评估报告报市(地)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三级评估应有必要的基础资料进行分析,参照一级评估要求的内容,做出概略评估,三级评估由获得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乙、丙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 分区(段)评估的原则依据评估区(段)地质环境条件差异和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危险程度以及拟建工程的特点,将评估区划分为若干个危险性程度不同的区域。将不同的评估区(段)按照各种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规模、和承灾对象社会经济属性(承灾对象的价值,可移动性等)的基础上,从致灾体稳定性和致灾体与承灾对象遭遇的概率上分析入手将地质灾害危险性划分为大、中等、小三级,并按区(段)对场地进行适宜性评估,将评估区(段)划分为适宜性差、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 1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1.范围 1.1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不同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程序。 1.2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各类建设工程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及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定义 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 2.1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2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2.3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 2.4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是指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 3.总则 2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 3.1为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今第39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 ]35号)的精神,规范全国建设工程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特制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3.2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必须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3.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必须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该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价,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 3.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 3.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3.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必须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的遥感影象、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气象水文等资料基础上,进行地面调查,必要时可适当进行物探、坑槽探与取样测试。 3.7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应按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 3 2020年4月19日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 本标准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技术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规划区、建设用地和矿山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8306-2001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330-200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DZ/T0218-2006 滑坡防治工程勘察规范 DZ/T0220-2006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 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国家煤炭工业局2000) 3 术语、定义和符号 下列术语、定义和符号适用于本标准: 3.1 术语和定义 3.1.1 地质灾害geological hazard 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3.1.2 致灾地质作用geological process probably resulting in hazard 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地质作用。 3.1.3 致灾地质体geological body probably resulting in hazard 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地质体。 3.1.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assessment of geological hazard 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综合估量。 3.1.7滑坡landslide 斜坡(含边坡)上的土体和岩体沿某个面发生剪切破坏向坡下运动的现象。 3.1.8危岩dangerous rock 陡坡或悬崖上被裂隙分割可能失稳的岩体。 3.1.9崩塌rock fall 岩(土)体离开母体崩落的现象。 3.1.10泥石流debris flow 大量泥沙、石块和水的混合体流动的现象. 3.1.12 地面塌陷ground collapse 土体或岩体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坑、洞的现象。由岩溶造成的地面塌陷称为岩溶塌陷;由开采造成的地面塌陷称为开采塌陷。 3.1.13地面沉降land subsidence 区域性的地面下沉现象。 3.1.14 地裂缝ground crevice 区域性的地面开裂现象。 3.1.16 采矿影响范围the range of mining effecfs 采矿地表移动涉及的范围。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点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点 国土资源部下发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中,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不同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程序,对地勘单位更好地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现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评估程序 《技术要求》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工作程序作出如下规定:

评估范围 《技术要求》规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不能局限于建设用地和规划用地面积内,应视建设和规划项目的特点、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种类予以确定。若危险性仅限于用地面积内,则按用地范围进行评估。崩塌、滑坡其评估范围应以第一斜坡带为限;泥石流则必须以完整的沟道流域面积为评估范围;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的评估范围应与初步推测的可能范围一致;地裂缝应与初步推测可能延展、影响范围一致。 建设工程和规划区位于强震区,工程场地内分布有可能产生明显位错或构造性地裂的全新活动断裂或发震断裂,评估范围应尽可能把邻近地区活动断裂的一些特殊构造部位(不同方向的活动断裂的交汇部位、活动断裂的拐弯段、强烈活动部位、端点及断面不平滑处等)包括其中。重要的线路工程建设项目,评估范围一般应以相对线路两侧扩展500米~1000米为限。 《技术要求》规定,在已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工程建设,建设工程处于已划定为危险性大—中等的区段,还应按建设工程项目的重要性与工程特点进行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区域性工程项目的评估范围,应根据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及工程类型确定。 评估的三个级别 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与建设项目重要性,《技术要求》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划分为三级,分级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求在充分收集分析已有资料基础上,编制评估工作大纲,明确任务,确定评估范围与级别;设计地质灾害调查内容及重点,明确工作部署与工作量,提出质量监控措施和成果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具体分级和分类分别见表1、表2、表3。 表2 地震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

康定城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

第十一章康定城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 11.1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康定城区受高山峡谷地形地貌和断裂构造条件的控制,断裂发育,岩体破碎,在降雨、地震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下,地质灾害十分发育。康定城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危石群和变形体),共计地质灾害25处,其中滑坡14处,崩塌3处,泥石流5处,不稳定斜坡3处(包括危石群1处、堆积层变形体2处)。地质灾害多沿城区河流两岸斜坡和支沟分布(图11-1),对人口稠密、商业繁华的城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 11.1.1滑坡 康定城区有滑坡14处(表11-1),主要分布于城区河流两岸和支沟岸坡地带,后者滑坡虽因谷内人口稀少而滑坡灾害自身所造成的危害较小,但其产生的松散堆积体为沟谷泥石流提供大量松散物源,从而危害城市,如子耳坡沟内发育了5处滑坡,为子耳坡沟泥石流产生提供了丰富的松散物源。分布于城区河流两岸的滑坡一方面直接威胁城区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另一方面因距河流较近,一旦发生大规模的崩滑,往往可造成河流堵断,上游洪水泛滥,如果溃坝将威胁下游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如城区白土坎古滑坡体前缘1995年局部复滑,滑体坍塌滑入折多河中,堵塞河道,洪水冲毁河堤进入城区街道,造成33人死亡,100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5.6亿元人民币的巨大损失。 现就城区内主要滑坡灾害特征阐述如下: 1、二道桥滑坡(H01) 二道桥滑坡位于雅拉乡二道桥温泉附近,雅拉河右岸,滑体后缘高程2546m,前缘高程2515m。滑坡体发育于第四系坡积层(Q h el+dl)中(图11-2),滑坡2004年雨季发生,主滑方向50°,滑体长50m,宽110m,平均厚8m,体积4.4万m3。滑坡体由碎石土组成,碎石含量10%~15%,块度10cm~25cm。第四系坡积层下伏基岩为志留系通化组一段(S t1)大理岩,地层产状280°∠50°。滑坡体平面形态呈“舌状”,沿主滑方向滑体表面波状起伏,其滑坡体后缘陡崖坡度71o,垂直下错位移8.9m;滑体上部地形坡度21o~25 o,滑体中下部地形坡度约33o。滑坡冲毁堡坎,堵塞人行通道(照片11-1)。滑坡体后缘发育一条长20m~30 m,宽20cm~30cm的拉裂缝(照片11-2)。 二道桥滑坡为牵引式后退土层滑坡。斜坡变形从1987年开始,土层变形体变形逐年加剧,变形范围逐年扩大,直接对滑坡体前缘的温泉宾馆和居民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2、水泥厂北侧滑坡(H02) 水泥厂北侧滑坡位于雅拉乡二道桥附近,雅拉河左岸,滑体后缘高程2680m,前缘高程2510m。滑坡体发育于第四系坡积层(Q h el+dl)中,滑坡1995年雨季发生,主滑方向245o,滑体长80m,宽100m,平均厚5m,体积4万m3。滑坡体由碎石土组成,碎石含量20%~30%,块度5cm~10cm。第四系坡积层下伏基岩为泥盆系危关组一段(D wg1)绢云母片岩夹泥质条带灰岩,地层产状330°∠65°。滑坡体平面形态呈“舌状”,沿主滑方向滑体表面波状起伏,其滑坡体后缘断壁陡崖坡度65o;滑体上中部地形坡度25o~30 o,滑体前缘地形坡度35o~40°(照片11-4)。滑坡后缘发育一条长80m~100m,宽10cm~20cm拉裂缝。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标准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 本标准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技术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规划区、建设用地和矿山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 规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8306-2001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 GB50330-200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 DZ/T0218-2006 滑坡防治工程勘察规 DZ/T0220-2006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 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国家煤炭工业局2000) 3 术语、定义和符号 下列术语、定义和符号适用于本标准: 3.1 术语和定义 3.1.1 地质灾害 geological hazard 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3.1.2 致灾地质作用 geological process probably resulting in hazard 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地质作用。 3.1.3 致灾地质体 geological body probably resulting in hazard 可能导致灾害发生的地质体。 3.1.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assessment of geological hazard 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综合估量。 3.1.7滑坡 landslide 斜坡(含边坡)上的土体和岩体沿某个面发生剪切破坏向坡下运动的现象。 3.1.8危岩 dangerous rock 陡坡或悬崖上被裂隙分割可能失稳的岩体。 3.1.9崩塌 rock fall 岩(土)体离开母体崩落的现象。 3.1.10泥石流 debris flow 大量泥沙、石块和水的混合体流动的现象. 3.1.12 地面塌陷 ground collapse 土体或岩体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坑、洞的现象。由岩溶造成的地面塌陷称为岩溶塌陷;由开采造成的地面塌陷称为开采塌陷。 3.1.13地面沉降 land subsidence 区域性的地面下沉现象。 3.1.14 地裂缝 ground crevice 区域性的地面开裂现象。 3.1.16 采矿影响围the range of mining effecfs 采矿地表移动涉及的围。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划分几个等级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划分几个等级? 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见表12)与建设项目重要性(见表13),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为3级,见表14。 表12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 注:每类5项条件中,有1条符合较复杂条件者即划为较复杂类型。 表13 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表

表14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 不同等级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是什么? 一级评估必须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地质灾害是否应危害建设项目安全、建设项目是否诱发地质灾害、因治理地质灾害增大的项目建设成本等进行全面的评估。其具体技术要求如下: (1)滑坡的评价必须查明评估区内地质环境条件、滑坡的构成要素及变形的空间组合特征,确定其规模、类型、主要诱发因素、对工程的危害。对斜坡

地区的工程建设必须评价工程施工诱发滑坡的可能性及其危害,对变形迹象明显的,应提出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2)泥石流评价必须查明泥石流形成的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水流条件、植被发育状况、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确定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规模、活动特征、侵蚀方式、破坏方式,预测泥石流的发展趋势及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3)崩塌的评价应查明斜坡的岩性组合、坡体结构、高陡临空面发育状况、降雨情况、地震、植被发育情况及人类工程活动。确定崩塌的类型、规模、运动机制、危害等,预测崩塌的发展趋势、危害及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4)地面塌陷的评价必须查明形成塌陷的地质环境条件,地下水动力条件,确定塌陷成因类型、分布、危害特征,分析重力和荷载作用、地震与地震频率、地下水及地表水作用、人类工程活动等对塌陷形成的影响,预测可能发生塌陷的范围、危害。 (5)地裂缝的评价必须查明地质环境条件、地裂缝的分布、组合特征、成因类型及动态变化。对多因素产生的地裂缝,应判明控制性因素及诱发因素。评价地裂缝对工程建设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除地震成因的地裂缝外,对其他诱发因素产生的地裂缝应分析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采矿活动、人工蓄水以及不良土体地区农灌地表水入渗、松散土类分布区潜蚀、冲刷作用、地面沉降、滑坡等作用的影响。 (6)地面沉降的评价必须查明评估区所处区域地面沉降区的位置、沉降量、沉降速率及沉降发展趋势、形成原因(如抽汲地下水、采掘固体矿产、开采石油、天然气、抽汲卤水、构造沉降等)、沉降对建设项目的影响,以及拟采取的预防及防治措施。对评估区不均匀沉降应作为重点进行评价。

地质灾害基本知识

地质灾害基本知识 一、什么是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产生和人为诱发的对环境及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 二、什么是渐变性地质灾害? 主要是指地面沉降。渐变性地质灾害常有明显前兆,对其防治有可预见地进行、其成灾后果一般只造成经济损失,不会出现人员伤亡。 三、什么是突发性地质灾害? 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其发生特点是突然,可预测性差;其预防工作常处于被动状态;其后果既造成经济损失,也造成人员伤亡。所以突发性地质灾害是地灾防治的重要对象。 四、什么是滑坡? 滑坡(也称为“走山”)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滑坡的别名叫做地滑,多发生在坡度小于50度的斜坡上。 五、哪些因素会诱发滑坡?

(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放;(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9)乱砍乱伐(破坏植被)。 六、滑坡发生有什么规律? 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1)江、河、湖(水库)、沟谷的崖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3)易滑(坡)岩、土分布区。(4)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七、如何预防滑坡? (1)在工程选址中尽量避开已有或易于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 (2)工程设计和施工中注意避免因开挖、弃土、排水而诱发崩塌划坡。 八、当发现斜坡开裂进入加速变形阶段或接到临滑警报后,应采取什么紧急措施? (1)组织危险区的居民及有关设施立即疏散搬迁。(2)派人上山昼夜巡视,封闭路经危险区的路口,禁止闲人进入危险区,制定警报信号,在快速滑动(崩塌)开始前及时发出警报信号。(3)滑坡发生后,派人到滑坡后缘调查,分析、确认不会继续滑坡后,解除警报。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确定

浅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确定 陈社斌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西安 710054) 摘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确定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基础性工作。本文论述了建设工程所处地形地貌条件,地质灾害可能产生地貌条件,分析地质灾害影响范围,确定了评估范围确定方法。为准确评估地质灾害对拟建工程的影响,提出针对拟建场地减灾防灾打下基础。 摘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评估范围 1前言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评估范围的确定是评估技术要求最基础的一项工作,范围确定的是否合适、精确,体现了野外调查工作的质量,评估人员对建设工程所处区位条件的认识,对现状地质灾害的认识程度,也是最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能够达到评估目的的先提条件。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中第5.1条规定评估范围不能局限于建设用地和规划用地面积内,应视建设和规划项目的特点、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种类予以确定;第5.2条规定若危险性仅限于用地面积内,则按用地范围进行评估;第5.5条规定,重要的线路工程建设项目,评估范围一般应以相对线路两侧扩展500-1000m为限;为了精确针对建筑工程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应选择合适的评估范围,实事求是的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及建设工程特点确定适当的评估范围,则能针对性的作出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综合评估,为进一步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减灾防灾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评估范围确定思路 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中第5.1条和5.2条要求,地质环境条件控制着所能发育地质灾害种类的微地貌,如崩塌一般发生在陡崖及高陡边坡位置,其威胁范围一般包含陡崖、高陡边坡坡体上缘开裂范围以及坡体倾向范围,根据坡体高度、坡体岩性特征估计其威胁范围、威胁目标;滑坡发育在边坡上,其威胁范围与可能产生滑坡的主滑向相关;泥石流发育于沟谷中,根据沟谷形态、发育期、历史泥石流堆积情况等确定泥石流威胁范围等。为了准确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工程建设中、建设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作出评价,为下一步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 5.5条的规定则是对工作量的量化管理,也是对第5.1条和5.2条的补充。因此其提出一般向两侧外扩500-1000m。其中对地质灾害分布范围威胁区域及工程场地相对位置考量以5.1条和5.2条为准。 在评估范围的确定中,考虑现状地质环境及建设工程施工中地质环境变化,依据可能发生或引发的地质灾害特点来确定准确的评估范围。 3地质灾害发育特点及威胁范围分析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重点评估对象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六大灾种。以下针对地质灾害发育特点、影响范围来进行分析,为评估范围的确定提供依据。

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风险管理

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风险管理 1 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意义 对滑坡的研究是从19世纪后期阿尔卑斯山区开始的,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近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压力不断增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防范和减轻滑坡等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1979年国际工程地质协会滑坡委员会估计,滑坡引起的灾害损失占到了整个自然灾害损失的14%。在意大利,因其特殊的地质和地貌条件,滑坡造成的死亡人数占所有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37%。在美国、日本、阿尔卑斯山区国家(奥地利、法国、意大利和瑞士)和印度,滑坡引起的损失大抵都在同一量级(10~50亿美元每年),日本的损失可能是最高的。Hutchinson曾在1995年指出,很多发展中国家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大抵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2%(P. Aleotti等,1999),近年来,我国每年因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几乎都近千余人(如图1所示,中国地质调查局,2002b)。足见自然灾害将直接影响并造成经济停顿和发展滞后。 这一切无不表明,崩塌、滑坡、泥石流这些地质灾害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已经受到当今世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要求政府采取切实措施来有效防治和减轻这些地质灾害的呼声越来越高。 然而,由于滑坡地质灾害自身的特点导致认识和管理水平的

局限,同时受制于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目前还只能调用有限的资源、采取有限的措施来应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在广大偏远山区,常常只能是灾后由民政部门出面妥善解决善后工作,国土和地质管理部门和科研单位对地质灾害的响应则显滞后,主动防灾和减灾措施不足而且范围狭窄,还不能完全达到社会的期望。同时,虽然民众普遍认识到地质灾害的危害性,但在防灾和减灾实践中民众参与的广泛性仍然相当有限。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时间、规模和方式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虽然政府和公众都能意识到地质灾害所带来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缺乏更进一步的了解,进行地质灾害防灾决策时缺乏必要的依据,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可见,要想主动有效地预防和减轻滑坡地质灾害,首先需要对灾害本身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具体地讲,一个行政区、一个地区乃至全国,在制定区域性的地质灾害宏观对策时,为了分清轻重缓急区别对待,需要首先弄清楚区内哪些地方易于发生地质灾害,哪些地方发生地质灾害的几率相对小一些,这就要求地质工程师基于对地质灾害因果分析,从区域上对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价,划分出高危区和一般区,进而评价地质灾害一旦发生之后可能造成的危害的大小。这就需要在考察地质灾害的自然属性的同时,考察其社会属性,围绕地质灾害进行社会经济易损性分析,进而进行风险分析。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1.范围 1、1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得原则、不同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得内容、要求、方法与程序。 1、2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各类建设工程时得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及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与集镇规划时得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定义 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 2、1地质灾害:就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得危害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得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得灾害。 2、2地质灾害易发区:就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得区域。 2、3地质灾害危险区:就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与严重经济损失得地区。 2、4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就是指地质灾害造成得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得程度。 3.总则 3、1为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今第394号)与《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得通知》(国办发[2001]35号)得精神,规范全国建设工程与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特制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3、2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与集镇规划时,必须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3、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必须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得可能性与该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得可能性做出评价,提出具体得预防治理措施。 3、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得灾种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与矿山采空塌陷)、地裂缝与地面沉降等。 3、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得主要内容就是:阐明工程建设区与规划区得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与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得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与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3、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必须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得遥感影象、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与气象水文等资料基础上,进行地面调查,必要时可适当进行物探、坑槽探与取样测试。 3、7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应按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得有关规定组织专家审查、备案后,方可提交立项、用地审批使用。 3、8本技术要求规定得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不替代建设工程与规划各阶段得工程地质勘察或有关得评价工作。 4.工作程序 工作程序见下面得框图: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4】69号文件附件1)

附件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1.范围 1.1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不同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程序。 1.2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各类建设工程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及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定义 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 2.1 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2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2.3 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 2.4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是指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 3.总则 3.1 为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 号)和《国务

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35 号)的精神,规范全国建设工程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特制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3.2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必须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3.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必须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该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价,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 3.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 3.5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3.6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必须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的遥感影象、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气象水文等资料基础上,进行地面调查,必要时可适当进行物探、坑槽探与取样测试。 3.7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应按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组织专家审查、备案后,方可提交立项、用地审批使用。 3.8 本技术要求规定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不替代建设工程和规划各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或有关的评价工作。 4.工作程序 工作程序见下面的框图: 5.评估范围与级别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收费规范标准

重庆市物价局重庆市国土房管局 关于重庆市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收费标准(试行)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市)物价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国土资源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 我市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四个地区之一。地质灾害防治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为切实做好工程建设活动中防治地质灾害工作,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35号文、《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第4号部长令)、《关于实行建设有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通知》(国土资源部国资发[1999]392号)、《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115号)以及《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在工程建设活动中加强防治地质灾害工作的意见》(渝府发[2001]39号)等有关规定,特制定《重庆市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收费标准(试行)》,现通知如下: 一、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指:工程建设可能诱发、加剧地质灾害和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程度的估

量。 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包括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选址的工程项目、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移民工程项目和其它可能引起地质灾害的工程项目。 凡不属地质灾害易发区内选址的工程项目以及不会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工程建设项目不得强行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行政机关不得向被评估单位收取评估费用。 三、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内容包括: 1、工程建设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2、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3、建设用地的适宜性。 四、从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评估机构必须是经有关部门审核、符合国家规定资格条件的评估机构。评估机构的选择,由工程建设项目业主自主确定。评估收费用作评估(审)人员的工作报酬,国家规定的有关税、费,评估工作的测量、勘查、物探等工作成本费用。 五、关于重庆市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收费标准(试行)的有关规定: 1、移民工程项目或国家级贫困县内的项目,在本标准的基础上,乘以0.75的系数; 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需要投入地质钻探、浅井、槽探、

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1(范围 1(1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不同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程序。 1(2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各类建设工程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及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定义 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 2(1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2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2(3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 2(4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是指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 3(总则 3(1为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今第39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35号)的精神,规范全国建设工程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特制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3(2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必须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3(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必须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该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价,提出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 3(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 3(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3(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必须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的遥感影象、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气象水文等资料基础上,进行地面调查,必要时可适当进行物探、坑槽探与取样测试。 3(7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应按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组织专家审查、备案后,方可提交立项、用地审批使用。 3(8本技术要求规定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不替代建设工程和规划各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或有关的评价工作。 4(工作程序 工作程序见下面的框图: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流程

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一、相关法律法规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第二十一条规定: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可行性研究报告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不得批准其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第4号令)第十五条:城市建设、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项目建设和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在申请建设用地之前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评估结果由省级以上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认定。不符合条件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二、评估级别核定和确认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分级进行,评估工作级别按建设项目的重要性和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程度分为三级,由评估中介机构根据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和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发布的广西《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地方标准(DB45/T382-2006)确定,并由评估单位对评估级别的准确性负责。

承担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单位应具备相应资质条件,一级评估应由获得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二级评估应由获得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乙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三级评估应由获得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乙、丙级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根据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相关文件规定,一级、二级评估报告报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备案;三级评估说明书报市国土资源局备案。 三、评估报告(说明书)的备案 (一)建设单位自行委托评估中介机构编制《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说明书)》,经市地质环境管理(含矿山土地复垦)专家组审查通过后,报市国土资源局备案。 (二)评估报告备案需要提交如下材料:1、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审定稿);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备案登记表;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专家评审意见;4、评估单位资质等级证书(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5、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大纲;6、评估合同(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7、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内部审查意见(内部专家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8、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质量等级评定表;9、《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会审会专家组名单;10、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登记表;1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修改说明;1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说明书》相关附图;13、评估报告光盘。以上申请材料一式两份。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

第五章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 5.1评价思路 城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是建立在地质灾害易发性与地质灾害的社会经济易损性基础上的,易发性偏重于地质环境的自然属性,而易损性偏重于社会属性。对一个地质灾害点而言,首先是易于发生地质灾害,并且对社会造成一定损失(易损),我们可认定地质灾害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因此,危险性评价是由易发性与易损性叠加而成,反映地质灾害危害程度。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思路见框图5-1,分为两部分:易发性和易损性,易发性从五个方面分别予以评价,其中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和其他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评价。易损性评价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生命损失、财产损失、社会经济损失和资源与环境损失。 图5-1 地质灾害危险性要素图 5.2地质灾害易发分区评价 城市地质灾害易发性是指城市的地质结构体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程度。根据城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灾种的形成条件、诱发因素以及稳定状态和发展趋势,建立不同灾种的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的判别模式,对工作区的各地质环境分区单元进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判,做出城市地质灾害易发分区评价图。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四种不同类型区域。 5.2.1滑坡易发程度判别方法 1、滑坡形成的环境条件 (1)地层岩性

不同地层岩性,其物理力学指标不同(表5-1,2),岩土抗破坏强度也不相同。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低,在水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变化的松散覆盖层、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易滑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内在物质基础(表5-3,4)。 表5-1 西南地区岩石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