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组织学

组织学

组织学
组织学

绪论

一、组织学及其意义

组织学(histology)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细胞:构成机体形态和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组织:由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的群体结构,是构成机体器官的基本成分。四种基本组织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器官:由组织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构成,执行特定的生理功能。

--系统:由一些结构连续、功能相关的器官结合而成,完成连续的生理活动。二、组织学研究内容

微细结构:通过普通光学显微镜、特殊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等进行观察。

--人眼分辨率:0.2mm(毫米)

--普通光学显微镜:分辨率为0.2 μm(微米)

--电子显微镜: 分辨率为0.2nm(纳米)

--普通细胞大小(以血细胞为例):

红细胞约8μm 白细胞约10~20 μm

三、组织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一)光学显微镜技术(Light microscopy, LM)

--应用普通光镜观察组织切片(tissue section)是组织学研究的主要技术,可获得有关组织细胞结构与功能的许多信息。

--光镜的放大作用由其光学部分实现,后者主要由聚光镜、物镜和目镜组成。

光学显微镜基本结构

(一)光学显微镜技术

1. 普通光镜组织切片标本的制备方法

生物组织和器官不能直接在光镜下观察,制备能使光线透过、微细结构清晰可辨的组织切片是组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固定、切片、染色等步骤,常用石蜡切片、HE染色。

1. 普通光镜组织切片标本的制备方法

--包括:取材与固定;脱水、透明与包埋;切片与染色;封固等步骤。

(1) 石蜡切片的制备

取材与固定: 新鲜、快速,洗涤后投入甲醛、乙醇等固定剂使蛋白凝固

脱水、透明包埋: 乙醇逐级脱水,二甲苯透明,浸入石蜡

切片与染色: 切片机切成5~10 μm切片捞于载玻片上,烤干,此时为石蜡切片,脱蜡后染色(HE 染色)

封固: 切片脱水、透明,滴加中性树胶,覆以盖玻片

(2) HE染色:苏木精(Hematoxylin, H)和伊红(Eosin, E)。

(2) HE染色:苏木精使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核糖体等酸性物质染成紫蓝色,伊红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碱性成分染成淡红色。

--与碱性染料亲和力强、易被染色的特性称嗜碱性(basophilia) ;

--与酸性染料亲和力强、易被染色的特性称嗜酸性(acidophilia);

--若与两种染料的亲和力都不强,则称中性(neutrophilia)。

(3) 其它染色方法及技术:

--重铬酸盐处理后呈棕褐色:嗜铬性;

--硝酸银染色呈棕黑色:亲银性与嗜银性;

--甲苯胺蓝染色呈紫红色:(某结构显示的颜色和染料本身的颜色不同,该结构具有)异染性;

--火棉胶包埋,恒冷箱切片等

(4)涂片、铺片、磨片等的制备:

2. 几种特殊显微镜

(1) 相差显微镜与倒置相差显微镜:把透过标本的可见光的相位差变成振幅差,从而提高结构之间的对比度,主要用以观察生活细胞和未经染色细胞;

(2) 荧光显微镜:紫外线光源激发标本中荧光物质呈现不同的颜色的荧光。(二)电子显微镜术(Electron Microscopy)

--分为透射电镜术(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和扫描电镜术(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电子显微镜技术以电子束代替可见光,用电磁场代替玻璃透镜来观察标本,其对标本制作过程有特殊的要求。

1. 透射电镜术:用电子束穿透标本,经过电磁透镜的会聚、放大后,在荧光屏上成像,直接观察,或将影像投射到照相底片,制成电镜照片进行观察。透射电镜的分辨率可达0.1~0.2 nm,放大倍数从几千倍到几十万倍。由于电子束穿透力弱,电镜标本需制成50~80 nm的超薄切片。

2. 扫描电镜术:用于观察细胞、组织和器官表面的立体微细结构。将小块组织(直径约0.3 cm)经固定和临界点脱水干燥后,在其表面喷镀薄层碳膜和金属膜。扫描电镜发射的细电子束在样品表面按顺序逐点移动扫描,使样品表面金属膜发射出电子(称二次电子),二次电子信号被探测器收集,经过放大,在荧光屏上成像。扫描电镜的景深长,图像清晰,富有立体感。

(三)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技术(histochemistry and cytochemistry)

--应用化学反应原理检测组织和细胞的化学成分并进行定位和定量的技术。组织细胞中的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酶等均可与相应试剂反应,最后形成有色反应终产物或电子致密物,应用光镜或电镜进行观察。

1. 糖类物质常用过碘酸-希夫反应(PAS反应)显示。PAS反应主要用以显示多糖和蛋白多糖。

2. 脂类常用苏丹染料、油红O、锇酸等脂溶性染料染色。

3.酶组织化学是通过酶对特定底物的催化反应最后形成可视性沉淀来观察。

4. 核酸: DNA用Feulgen法,也可以用甲基绿-派若宁法同时显示DNA和RNA。(四)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immunocytochemistry)

--应用带有可见标记的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检测组织、细胞中多肽和蛋白质等

大分子物质的一种技术。

--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时,首先要获得被检多肽或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的抗体。其次,要对抗体进行标记。常用的标记物有荧光染料,酶类,重金属。最后,应用标记抗体孵育标本,标记抗体即与组织细胞中的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可分别在荧光显微镜、普通光镜和电镜下观察。

其他方法:如原位杂交术,放射自显影术,组织培养及组织工程及组织细胞定量研究术(流式细胞术)等。

上皮组织

一、概述: 上皮组织是由大量形态规则、排列紧密的上皮细胞及少量细胞间质构成。人体四大基本组织之一。

分类: 根据功能分4类-- 被覆,腺,感觉,肌上皮。

特点:

A. 细胞排列紧密,间质很少。

B. 内无血管、淋巴管,但神经末梢丰富。

C. 被覆上皮分布于体内、外表面。有极性。

极性: 细胞的游离面和基底面的结构和功能不同。

D. 功能: 保护、分泌、吸收、排泄、感觉

二、被覆上皮(covering epithelium)

(一)分类: 依据细胞排列的层数和表层细胞的形态。分为单层上皮和复层上皮,按细胞形态(浅层细胞)进一步分为扁平、立方和柱状等多种类型。(二)各型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

1. 单层扁平上皮(Simple squamous epithelium): 整个上皮由一层扁平细胞构成。特点:表面观—细胞呈不规则形或多边形,细胞边缘呈锯齿状,互相嵌合,核扁圆形位于细胞中央;垂直切面—细胞核椭圆形,细胞质很薄,只有含核的部分略厚。

* 内皮(Endothelium): 分布于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

* 间皮(Mesothelium): 衬于体腔内表面。

* 其他类型:分布于肾小体、和肺等处。

2. 单层立方上皮(Simple cuboidal epithelium): 由单层立方细胞构成。分布于肾近曲小管和甲状腺等处。

表面观—细胞多边形;垂直切面—正方形,核圆,居中

3. 单层柱状上皮(Simple columnar epithelium): 由单层柱状细胞构成。分布于小肠和肾集合小管等处,有吸收、分泌功能。

表面观—细胞多边形;垂直切面观—柱状,核椭圆,靠近基底部。其间可见杯状细胞(goblet cell)

*杯状细胞(Goblet cell) :高脚杯状。胞质顶部被大量分泌颗粒占据,颗粒内含黏液。胞核位于基部,小,染色深。分泌黏液,润滑表面。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Ciliated pseudostratified columnar epithelium): 分布于气管内表面。由柱状,梭形和锥体细胞构成,常夹有杯状细胞。垂直切面观—细胞核高低不同;所有的细胞均位于基膜上,但只有柱状和杯状细胞可以达到游离面。只有柱状细胞顶部有纤毛。

5.复层扁平上皮(Stratified squamous epithelium): 由3种细胞构成。表层细胞扁平形;中层细胞多边形,基底层细胞立方或柱状,排列凹凸不平,且增殖能力强。*未角化(Nonkeratinized)的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口腔、食道、阴道等的腔面。

所有的细胞均是活细胞。

*角化的(Keratinized)复层扁平上皮: 分布于表皮(或皮肤)。角化层内的细胞已死亡。耐受刺激、防止水分蒸发,异物入侵。

6.变移上皮(Transitional epithelium): 衬于膀胱内表面。细胞层数可随所在器官的收缩和扩张状态不同而改变。

被覆上皮的类型和主要分布:

单层扁平上皮内皮: 心、心血管和淋巴管

间皮:胸膜、腹膜和心包膜

单层立方上皮肾、甲状腺等

单层柱状上皮胃、肠、子宫等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呼吸管道

复层扁平上皮口腔、食管和阴道(未角化)

皮肤(角化)

复层柱状上皮眼睑结膜和男性尿道

变移上皮肾盂、输尿管和膀胱

三、上皮细胞的特殊结构: 属胞膜相关结构

(一)上皮细胞游离面(Free surface):

1. 微绒毛(Microvillus):

a. 指状突起,外覆细胞衣。长约1μm,直径约0.1μm。

b. 内含20~30根由终末网发出的纵行微丝。

c. 扩大细胞表面积,微丝可使微绒毛产生伸缩。

* 纹(刷)状缘(Striated (brush) border): 密集排列的微绒毛在光镜下的结构。分布于小肠内表面(肾近曲小管) 。

2. 纤毛(Cilia)

a. 细长毛发样结构,可运动。5 ~ 10 μm长,直径0.3-0.5μm。协调摆动时象风吹麦浪。

b. “9 + 2”结构: 内部由周边的纵行9组二联微管和居中的2条纵行单独微管构成。

c. 纤毛与基体相连。基体位于胞膜下方,与中心体结构相似。

d. 微管与纤毛摆动有关,其二联微管的两条动力蛋白臂,具有ATP酶活性。(二)上皮细胞的侧面(Lateral surface):

1. 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单柱上皮和单立上皮侧面多见。

a. 带状,相邻细胞的细胞膜内蛋白质“嵴”相贴,细胞膜融合。

b. 10~15nm宽的胞间隙。

c. 相邻细胞顶部形成闭锁屏障,常存在于体内各种屏障内。

2. 中间连接(Intermediate junction):

a. 带状,常分布于紧密连接下方。

b. 15~25nm宽的胞间隙两侧的胞膜内有电子致密斑附着,其中充以丝状物连接相邻细胞膜。

c. 由终末网内发出的微丝插入致密斑。

d. 粘着相邻细胞。

3. 桥粒(Desmosome) :

a. 盘状,很牢固,皮肤、食管等多见,因易受摩擦。

b. 20-30 nm宽的胞间隙内有电子致密的中间线。胞膜内侧有附着板。两者由跨

膜细丝相连。

c. 大量“U”形的张力丝穿入附着板。桥粒在表皮细胞间大量存在,构成细胞间桥。

4. 缝隙连接(Gap junction):

a. 有2~4 nm胞间隙。常群居。

b. 相邻胞膜上的直径8nm的柱状蛋白质颗粒(Connexons, 由6个亚基构成) 相贴,中间留有2nm 的亲水性通道。

c. 信息交换: 分子量小于1500 Da 的信息分子可以通过该通道。

*连接复合体(Junctional complex):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连接排列在一起构成。(三)上皮细胞的基底面(Basal surface):

1. 基膜(Basement membrane):

a. 位于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之间的一层薄膜状细胞外基质。

b. LM:可见的嗜酸性、嗜银性结构。PAS (+)。

c. EM:由基板和网板构成。基板由上皮细胞分泌产生,由透明层(Lamina lucida),致密层(Lamina densa)组成,透明层紧贴上皮细胞。网板由结缔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分泌产生的网状纤维和基质构成。

d. 半透性(Semi-permeable)膜。有利于物质交换。还有支持、连接、固着的作用,能影响细胞的极性,调节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最厚的基膜位于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下方。

2. 半桥粒(Hemidesmosome): 桥粒的一半。

3. 质膜内褶(Plasma membrane invagination): 细胞底部胞膜向内折迭形成,可扩大细胞表面积,促进物质交换。该处有大量纵行排列的线粒体。

四、腺上皮与腺(Glands):

腺上皮:由腺细胞组成,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

腺: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所构成的器官。

(一)概述: 分两类,即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取决于有无导管。

(二)外分泌腺:

1. 分类:一般由分泌部和导管组成。分为以下几种。分泌部由单层腺细胞构成,呈泡状、管状等;导管一般为单层或者复层上皮构成。

2. 腺细胞分泌方式:有3种。

* 全浆分泌(Holocrine): 细胞破裂,死亡,分泌物排出胞外。

* 顶浆分泌(Apocrine): 分泌颗粒连同细胞顶部少量细胞质被排出胞外。乳腺。* 局浆分泌(Merocrine): 分泌颗粒内的分泌物通过胞吐方式排出胞外。最普遍的方式。

3. 腺体分泌的调节: 内分泌腺释放的激素和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均可影响腺体的分泌活动。

(三)几种腺上皮细胞:

1. 浆液性细胞(Serous cell): 即蛋白质分泌细胞。

a. 多边形或锥形,极性明显。

b. 基底部嗜碱,含大量的RER。

c. 顶部嗜酸,含大量的分泌颗粒,内有蛋白质(酶) 。

d. 通过胞吐释放颗粒内容物。

2. 黏液性细胞(Mucus-secreting cell): 即糖蛋白分泌细胞。

a. 细胞顶部有大量分泌颗粒。

b. 颗粒内有强亲水性粘液。

c. 杯状细胞是体内典型的粘液性细胞。

浆液性腺:腮腺;粘液性腺:十二指肠腺;混合性腺:下颌下腺、气管腺。

固有结缔组织

一、结缔组织概述

1. 定义:细胞和大量细胞外基质(又称细胞间质)构成。

2. 特点:细胞少,无极性,散在于细胞外基质内;后者包括无定形的基质、细丝状的纤维和组织液。

3.分类及功能:广义的结缔组织包括液态的血液及淋巴、柔软的固有结缔组织和坚硬的软骨和骨。一般所说的结缔组织指固有结缔组织,包括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 结缔组织具有连接、支持、营养、运输、保护、防御、修复等多种功能。

*细密结缔组织:消化管固有层的的结缔组织

4. 来源:由胚胎时期的间充质(mesenchyme)发生而来。

二、疏松结缔组织(loose connective tissue,LCT)蜂窝组织

1. 细胞较多,纤维较少,排列稀疏。

2. 位于器官之间、组织之间以至细胞之间,具有连接、支持、营养、防御、保护和修复等功能。

(一)疏松结缔组织的细胞--种类多,随部位和功能状态不同。

1. 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 LCT的主要细胞。

LM:细胞扁平,多突起(HE染色轮廓不清);核较大,扁卵圆形,色浅,核仁明显;胞质呈弱嗜碱性。

EM:胞质内富含粗面内质网(RER)和游离核糖体(free ribosomes)以及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Golgi complex);

功能:合成和分泌细胞外基质。静止时称为纤维细胞。

2. 纤维细胞(fibrocyte):成纤维细胞功能处于静止状态。

LM: 小,梭形;核小,长扁卵圆形,色深,核仁不明显;细胞质少,嗜酸性。EM: RER少,细胞器不发达。

功能:创伤修复、CT再生时,纤维细胞又能再转变为成纤维细胞。

3. 巨噬细胞(macrophage): 是体内广泛存在的具有强大吞噬能力的细胞。20~50μm。

LM:A. 形态多样,常有钝圆形突起,常伸出伪足;B. 核较小,呈卵圆形或肾形,偏在,色深,核仁不明显;C. 胞质丰富,多呈嗜酸性,常含空泡和吞噬颗粒。EM:细胞不规则,有皱褶、微绒毛等。胞质内含大量初级溶酶体、次级溶酶体、吞噬体、吞饮小泡和残余体。此外,还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细胞膜附近有较多微丝和微管。

来源:巨噬细胞由血液内单核细胞穿出血管后分化而成。在疏松结缔组织内的巨噬细胞又称为组织细胞。

巨噬细胞的功能:

A. 趋化运动沿某些化学物质的浓度梯度向浓度高的部位定向移动,聚集到产生和释放这些化学物质的部位,这种特性称为趋化性(chemotaxis)。

B. 吞噬作用:

特异性吞噬作用:血清识别因子(抗体或补体)识别→包裹被吞噬物→巨噬细表面受体与识别因子(包裹的吞噬物)特异性结合,启动吞噬过程。主要吞噬某些抗原物质如细菌,病毒等。

非特异性吞噬作用:不需要识别因子而直接黏附和吞噬被吞噬物的过程。黏附被吞噬物→然后伪足包围→摄入细胞质内→形成吞噬体或吞饮小泡。吞噬体和吞饮小泡与初级溶酶体融合,形成次级溶酶体,吞噬物被溶酶体酶消化分解后排出细胞外,或形成残余体。主要吞噬碳粒、粉尘等。

C. 合成、分泌生物活性物质:

溶菌酶:溶解细胞壁杀灭细菌;

补体:参与免疫反应及病原微生物的溶解等过程;

红细胞生成素(EPO):促进红细胞的生成;

白细胞介素1(IL-1):刺激骨髓中白细胞的增殖;

D. 参与和调节免疫应答(作为抗原呈递细胞):

对抗原进行加工活酶解处理再转变为抗原肽,在与其自身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分子(MHC)结合,形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运输到细胞表面,淋巴细胞接触抗原肽,激活增殖,分化,产生抗体,发挥免疫效应。

4. 浆细胞(plasma cell)

LM: 卵圆形或圆形;核圆,偏向细胞一侧,染色质为团块状沿核膜内面呈辐射状排列(车辐状排列);胞质丰富,嗜碱性,核旁有一浅染区,称核周晕。

EM: 胞质内含有大量平行排列的RER、游离核糖体、Golgi。

浆细胞来源于B淋巴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B淋巴细胞被激活、增殖,转变为浆细胞。

常出现于慢性炎症或者病原微生物易于侵入的部位,如消化管、呼吸管的固有层结缔组织中。

合成与分泌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 即抗体(antibody)的功能,参与体液免疫应答。

5. 肥大细胞(mast cell)

LM: 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小,圆形或卵圆形,位于细胞中央,着色浅;胞质内充满嗜碱性颗粒,易溶于水,并呈异染性,内含组胺、肝素、过敏反应性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CF-A)和蛋白多糖。

EM:大量圆形或卵圆形膜包颗粒,颗粒内含结晶体样或细颗粒状物质。

功能:1. 合成和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生物活性物质参与过敏反应。肝素有抗凝血作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可吸引嗜酸性粒细胞向过敏原所在部位迁移;组胺和白三烯可使微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组织水肿(荨麻疹),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支气管哮喘,严重者导致全身小动脉扩张,血压下降,引起休克---过敏反应;

肥大细胞参与过敏反应的机制:机体初次受过敏原(如花粉、某些药物等)→巨噬细胞抗原呈递→B淋巴细胞转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IgE→肥大细胞表面有IgE 受体→IgE一旦与肥大细胞的IgE受体结合对该过敏原呈致敏状态。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与IgE结合→激活肥大细胞→肥大细胞脱颗粒内物质释放→生成并释放白三烯,引起过敏反应。

6.脂肪细胞(fat cell)大,1圆球形或多边形。脂肪细胞有单泡脂肪细胞和多泡脂肪细胞,CT中常见的为单泡脂肪,细胞质和细胞核被一个大脂滴推挤到细胞周缘,成为很薄的一层,包绕脂滴。核被挤压成扁圆形,位于细胞一侧。在HE 染色标本中,脂滴被溶解,细胞呈空泡状。脂肪细胞可合成和贮存脂肪,参与脂质代谢。

7.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undifferentiated mesenchymal cell)是保留在成体结缔组织内的一些原始的细胞,仍保持着多向分化的潜能,在炎症及创伤修复时可增殖分化为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等。

8.白细胞:疏松结缔组织内的白细胞以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多见。

(二)疏松结缔组织中的纤维:包括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

1. 胶原纤维(collagenous fiber): 又名白纤维,分布最广,含量最多。

LM:HE染色呈嗜酸性,着粉红色。纤维方向不定、粗细不等,直径1~20μm,呈波浪形,分支且互相交织成网。

EM: 由胶原原纤维构成,有明暗交替的周期性横纹,横纹周期约60-70nm,其化学成分为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由成纤维细胞分泌)。

特点:韧性大,抗拉力强。

2. 弹性纤维(elastic fiber)又名黄纤维。

LM:HE着色淡红,折光性比胶原纤维强,醛复红或地衣红染成紫色或棕褐色。弹性纤维较细、直,粗细不等(0.2~1.0μm),表面光滑,断端常卷曲,可有分支,交织成网。

EM: 核心部分由电子密度较低的弹性蛋白组成,外周覆盖电子密度较高的微原纤维。弹性蛋白分子借共价键广泛交联成网,能任意卷曲。在外力牵拉下,卷曲的弹性蛋白分子伸展拉长,除去外力后,又回复为卷曲状态。

3. 网状纤维(reticular fiber)直径0.2~1.0μm,分支多,交织成网。LM:HE 不着色;因纤维表面被覆有蛋白多糖和糖蛋白,故PAS反应阳性;具嗜银性,经银染法染成黑色,故又称嗜银纤维(下图)。

EM:具有60-70nm周期性横纹,主要由Ⅲ型胶原蛋白构成。

功能:网状纤维多分布在结缔组织与其他组织交界处,如基膜的网板、肾小管和毛细血管周围。

(三)疏松结缔组织的基质无定形胶状物,有一定粘性。包括蛋白多糖和结构性糖蛋白、组织液。

1. 蛋白多糖:由糖胺多糖和蛋白质构成。糖胺多糖:又称氨基己糖多糖,包括硫酸软骨素、硫酸角质素、透明质酸。透明质酸自然状态下为一种曲折盘绕的长链大分子。

* 糖胺多糖中的硫酸软骨素,硫酸角质素以核心蛋白为中心形成蛋白多糖亚单位。后者通过连接蛋白连接在透明质酸分子上,形成一种稳定的蛋白多糖聚合体称,为分子筛。透明质酸酶能分解透明质酸,破坏分子筛结构。

* 蛋白多糖聚合体的立体构型中有许多微细孔隙,称分子筛,成为限制细菌等有害物质扩散的防御屏障。癌细胞和溶血性链球菌分泌透明质酸酶,能使分子筛结构破坏。

2.结构性糖蛋白:包括纤连蛋白、层粘连蛋白和软骨粘连蛋白等,其中纤连蛋白是最主要的。

3.组织液:毛细血管动脉端水和溶于水中的电解质、单糖、CO2等小分子物质在

此穿过毛细血管进入基质,成为组织液。静脉端,大部分组织液和组织液中的CO2及代谢产物又通过毛细血管壁回到血液中,小部分组织液及部分大分子物质则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液,最后回流入血液。

三、致密结缔组织(dense connective tissue)

1. 是一种以纤维为主要成分的固有结缔组织,纤维粗大,排列致密,以支持和连接为其主要功能。

2. 根据纤维的性质和排列方式,可区分为规则致密结缔组织、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弹性组织。

规则致密结缔组织:主要构成肌腱、韧带和腱膜,其大量密集的胶原纤维顺着受力的方向平行排列成束,纤维束之间有形态特殊的成纤维细胞,称腱细胞。

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见于真皮、硬脑膜、巩膜及许多器官的被膜等,其特点是粗大的胶原纤维彼此交织成致密的板层结构,纤维之间含少量基质和成纤维细胞。

弹性组织:以弹性纤维为主的致密结缔组织,粗大的纤维排列成束,如项韧带和黄韧带。

四、脂肪组织(adipose tissue)

主要由大量密集的脂肪细胞构成,由疏松结缔组织分隔成叶。根据脂肪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不同,脂肪组织分为两类。

1.白(黄)色脂肪组织由单泡脂肪细胞构成;主要分布在皮下、网膜和系膜等处,是体内最大的贮能库。

2.棕色脂肪组织由多泡脂肪细胞构成,成人极少,新生儿及冬眠动物较多。在寒冷的刺激下,棕色脂肪细胞内的脂肪可迅速分解、氧化,产生大量热能。五、网状组织(reticular tissue)由网状细胞、网状纤维和基质构成。网状细胞是有突起的星状细胞,相邻细胞的突起相互连接成网,胞质较多,弱嗜碱性;核大浅显。网状纤维由网状细胞产生。网状组织可为淋巴细胞发育和血细胞发生提供适宜的微环境。

第5章血液和淋巴Blood and Lymph

一、血液

1. 组成:血液(blood ) 由血浆(plasma)与血细胞(blood cell) 组成。血浆相当于血液的细胞外基质。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2. 血液中加抗凝剂(肝素或柠檬酸钠)离心沉淀后分三层:上层为淡黄色的血浆,下层深红色的是红细胞,中间薄层灰白色的是白细胞与血小板。

(一) 血浆:

占血液容积55%,淡黄色半透明的黏稠液体。

组成:90%水+血浆蛋白、脂蛋白、酶、维生素、无机盐和各种代谢产物等。

理化特性:pH 7.3~7.4,相对密度1.025~1.030,渗透压313 mOsm,有黏滞性。

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大多数来自肝脏。γ球蛋白来自于浆细胞.

无抗凝剂,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包裹细胞及大分子血浆蛋白→血凝块,其上层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称血清(serum)。

(二)血细胞

A. 约占血液容积的45%,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血细胞有稳定的形态结构、数量和比例。

B. 通常用Wright或者Giemsa染色血液涂片。

C. 血象:血细胞的形态、数量、比例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是疾病诊断的和治疗的重要依据之一。

1. 红细胞(erythrocyte,red blood cell, RBC)

(1)形态:直径7~8.5μm,呈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约0.8μm,周边较厚,约2.6μm,表面积增大,有利于气体交换;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细胞内充满了血红蛋白。

(2)血红蛋白(hemoglobin,Hb)与功能:

A. 易与酸性染料结合,染成桔红色。

B. 含铁蛋白,能与O2和CO2结合,运输O2和CO2 ,是红细胞在体内完成气体运输和交换功能的化学基础。与CO的结合能力强于O2,严重时可导致缺氧死亡. (3)红细胞形态的可塑性: 膜内面有血影蛋白(spectrin)和多种膜骨架蛋白连接形成的网络状膜骨架,维持正常形态,并且能适当变形,通过窄小的毛细血管。(4)膜上的嵌入糖蛋白决定ABO血型;

(5)溶血:自身疾病或者外环境异常时,红细胞膜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为溶血,存留的红细胞膜囊称为血影;

(6)数目形态的生理性变化:儿童>成人,运动>安静,高原>平原

刑侦剧中,常见喷洒某种液体即可以显示血液的残留。

这种液体是应用鲁米诺+氢氧化钾+过氧化氢溶液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

鲁米诺(luminol),又名发光氨。一种在犯罪现场检测肉眼无法观察到的血液,可以显现出极微量的血迹形态(潜血反应)。化学名称为3-氨基苯二甲酰肼。常温下是一种黄色晶体或者米黄色粉末,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由于血红蛋白含有铁,而铁能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让过氧化氢变成水和单氧,单氧再氧化鲁米诺让它发光。所以鲁米诺广泛应用于刑事侦查、生物工程、化学示踪等领域。

(7)贫血(anemia)与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数目<3×10 12/L, 或血红蛋白低于100g/L时;红细胞增多症时也会组织缺氧;

(8)红细胞的寿命:120天,衰老的红细胞经过脾脏和肝脏时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新生红细胞由骨髓补充。

(9)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网织红细胞内残留部分核糖体,可以用煌焦油蓝显示。网织红细胞占外周血红细胞的1%左右。

* 成人较少,儿童多,骨髓造血障碍的患者少。是评估贫血等血液疾病的指标之一。

2. 白细胞(Leukocyte, white blood cell, WBC)

A. 一般特点: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 能作变形运动,参与机体的防御和免疫功能; 数量会有生理性变化;寿命短,不分裂。

B. 分类:根据白细胞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溶酶体)可将其分为有粒白细胞(granulocyte) 和无粒白细胞(agranulocyte)两大类。有粒白细胞又依其特殊颗粒的

染色特点,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无粒细胞又分为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含有嗜天青颗粒。

(1)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 granulocyte,neutrophil)

LM:数量最多, 50~70%,球形,10~12μm;核呈杆状或分叶状,分叶核呈不规则卵圆形,染色深,叶之间有细丝相连,可分为2~5叶。

LM:胞质内充满大量细小、分布均匀、染成淡紫色和淡红色的颗粒。其中体积较大,淡紫色的颗粒为嗜天青颗粒,较细小,淡红色的为特殊颗粒。

EM:嗜天青颗粒圆形或椭圆形、膜包颗粒,大、电子密度高,是一种溶酶体,含髓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等,能消化分解吞噬的异物, 占20%。特殊颗粒占80%,颗粒较小,呈哑铃状或椭圆形,中等电子密度,内含碱性磷酸酶、乳铁蛋白、胶原酶、溶菌酶等,能杀死细菌,溶解细菌表面的糖蛋白。

中性粒细胞的功能:

A:吞噬与分泌变形运动,穿越毛细血管壁进入周围组织。当局部组织受到细菌等侵害时,在趋化因子等作用下,集中于病变部位,进行吞噬和分泌活动(死亡形成脓细胞)。因此机体受到某些细菌感染发生炎症时,除白细胞总数增加外中性粒细胞的比例显著提高。

寿命:1~4天,衰老的中性粒细胞核分叶多,疾病时,可出现1~2叶核中性粒细胞增多的情况,称为核左移,反之为核右移。

(2)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 granulocyte, eosinophil)

LM: 呈球形, 直径10~15μm; 核为杆状或分叶状, 但以2叶核居多。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分布均匀的、染成桔红色、略带折光性的嗜酸性颗粒。

EM: 颗粒为圆形和椭圆形的膜包颗粒,内可见细颗粒状基质和方形或长方形的致密结晶体。颗粒含酸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过氧化物酶和组胺酶等,故亦为溶酶体。

(2)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 granulocyte, eosinophil)

功能:A. 吞噬与分泌:作变形运动穿越血管壁进入组织,并在趋化因子的作用下,进行活跃的分泌和吞噬活动;其吞噬功能主要表现为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减轻该复合物沉积引起的病理损害。

B:抑制过敏反应:细胞颗粒内的组胺酶可分解组胺,芳香硫酸酯酶可分解白三烯,从而减弱过敏反应;

C. 杀灭寄生虫:与蠕虫表面接触,促进颗粒内物质释放,直接杀死虫体或虫卵;(3)嗜碱性粒细胞( basophilic granulocyte, basophil)

LM: 0~1%, 球形, 10~12μm; 核分叶或呈S形,着色浅淡,轮廓不清; 胞质内含大小不等、分布稀疏不均、深浅不同的蓝紫色嗜碱性颗粒有异染性,颗粒常覆盖在核上。

EM: 颗粒数量少,大小、形态不规则,颗粒内含肝素、组胺等,可被快速释放;而白三烯则存在于细胞质内,缓慢释放。

功能:类似肥大细胞,参与过敏反应,并有抗凝血作用。

(4)单核细胞(monocyte)LM: 球形, 14~20μm; 核呈肾形、马蹄形或卵圆形, 核染色质呈细网状,着色较浅。胞质丰富、呈灰蓝色,胞质内有较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

EM: 细胞表面有皱褶和短的微绒毛,胞质内含许多膜包颗粒和吞噬泡。颗粒具溶酶体样结构特点,内含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非特异性酯酶和溶菌酶等。单核细胞的功能:

A. 可做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具有明显的趋化性。

B. 骨髓生成的单核细胞进入血液循环,短期停留后穿越血管壁进入全身结缔组织和肝、肺、肾、淋巴器官等分化成不同种类的巨噬细胞。

单核细胞寿命:血液中存留1~5天,穿越血管壁进入结缔组织,分化为各种类型的巨噬细胞。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ononuclear phagocytic system, MPS)

A. 定义: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及来源于单核细胞的,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群体,称为MPS;

B. 包括:淋巴器官内的树突状细胞;神经系统的小胶质细胞;骨组织的破骨细胞,肝脏中的库普弗细胞,肺脏的尘细胞等。

C. 功能: 消灭入侵机体的病原微生物、异物进行; 消除体内衰老病变细胞,参与调节免疫应答; 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机体造血调控等功能。

(5)淋巴细胞(lymphocyte)

LM:1. 球形, 大小不一,直径6~8μm的为小淋巴细胞,9~12μm的为中淋巴细胞,13~20μm的是大淋巴细胞。外周血以小淋巴细胞数量最多。

2. 核圆,一侧常有凹陷,染色质呈粗块状,染色深。胞质很少仅在核周形成一窄缘,染成蔚蓝色,含少量较粗大的嗜天青颗粒。

3. 大、中淋巴细胞细胞核椭圆形,染色质较疏松,着色较浅,胞质较多,可见少量嗜天青颗粒。

EM:含丰富的游离核糖体,少量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

淋巴细胞分类及功能:淋巴细胞是体内功能与分类最为复杂的细胞群。根据发生过程、形态结构与功能等的不同,分为:

①胸腺依赖淋巴细胞,T,占75%,参与细胞免疫,并具有调节免疫应答的作用。

②骨髓依赖淋巴细胞,B,占10%~15%,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③自然杀伤细胞,NK,10%,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 淋巴细胞是唯一能从组织回到血液的血细胞,寿命不等。

3. 血小板(thrombocyte,blood platelet)

LM: A. 巨噬细胞脱落的细胞质小块,2~4μm, 成群存在; 双凸扁盘形, 可伸出小突起,呈不规则形; 无核,表面有完整的细胞膜。

B. 中央有密集的紫色颗粒称颗粒区(granulomere), 周边呈浅紫蓝色,弱嗜碱性称透明区(hyalomere)。

EM: 血小板膜表面有较厚的糖衣。血小板内有两套小管系统;

①开放小管系与细胞表面通连,有与表面膜一样的糖衣,血浆能进入小管,使血小板与血浆的接触面积增大,有利于摄取物质和释放颗粒内容物;

②致密小管系是封闭小管,分布于血小板周边透明区,管腔电子密度中等,相当于滑面内质网,有收集Ca2+和合成前列腺素等功能。

EM: 血小板颗粒有两种

①特殊颗粒又称α颗粒,内含有血小板因子IV、血小板生长因子、凝血酶敏感蛋白、纤维蛋白原等;

②致密颗粒,又称δ颗粒,内含5-羟色胺、ADP、ATP、Ca2+、肾上腺素等。上述颗粒内容物都是参与止血和凝血的主要物质。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参与止血和凝血过程。

来源:是骨髓巨核细胞胞质部分脱落的细胞质小片,寿命10天。

止血凝血:血管受损→血小板黏着→聚集封堵;释放内容物→血浆凝血酶原→凝血酶→纤维蛋白形成→凝血块形成。

四、淋巴(lymph)

1. 淋巴管内的液体,由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内而形成。

2. 在流经淋巴结后,细菌等被清除,出现淋巴细胞和抗体,有时还可见单核细胞和粒细胞。

3. 不同部位淋巴成分也不同:如肢体的淋巴亮而透明;小肠淋巴管中的淋巴因含许多脂肪小滴而呈乳白色,称乳靡(chyle),当进食脂肪性食物较多时乳糜中含脂滴也增多;源于肝脏的淋巴中含大量血浆蛋白。

4. 淋巴是组织液回流的辅助渠道,在维持全身各部分的组织液动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造血器官和血细胞的发生

---人胚胎时期的卵黄囊、肝脏、脾、胸腺和骨髓均能造血;出生后,红骨髓是终身主要的造血器官。

(一)骨髓的结构

红骨髓(red bone marrow)

A. 主要分布在扁骨,不规则骨与长骨骺端的松质骨中。

B. 红骨髓主要由造血组织和血窦构成。

1. 造血组织: 由网状组织、基质细胞和造血细胞组成。网状细胞与网状纤维构成造血组织的网架,网眼内充满不同发育阶段的各种血细胞(包括造血干/祖细胞、形态上可识别的原始、幼稚和成熟等不同阶段的血细胞)和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间充质细胞等骨髓基质细胞。

2.血窦: 不规则, 内皮有孔,间隙较大,基膜不完整。血窦内皮细胞能黏附造血干细胞,也分泌多种调控因子。血窦壁周围和窦腔内的巨噬细胞有吞噬清除血液中异物、细菌和衰老死亡血细胞的作用。

3. 造血诱导微环境(hematopoietic inductive microenviron-ment, HIM)是造血细胞赖以生存、增殖与分化的场所,包括骨髓的神经成分、微血管系统、纤维、细胞外基质与骨髓基质细胞。在造血器官中不同区域的造血微环境不尽一致,每一特定区域适应某种造血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向特定方向分化。如幼稚红细胞常位于血窦附近,形成以巨噬细胞为中心的幼红细胞岛。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嵌在巨噬细胞周围。

4. 骨髓-血屏障: 造血组织内不断成熟的血细胞通过血窦壁进入血液循环,血窦壁成为造血组织和血液循环之间的特殊屏障结构,称为骨髓-血屏障(bone marrow-blood barrier, MBB),由血窦壁的内皮细胞及其外周的外膜细胞、周细胞和巨噬细胞组成。内皮细胞呈扁平状,外膜细胞是一种有分支的成纤维细胞,覆盖在内皮细胞的周围。

(二)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

1. 是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在一定的造血微环境和因子的调节下,先增殖为各类血细胞的祖细胞,再进一步定向增殖分化成为各类成熟血细胞。出生后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于红骨髓中,约占骨髓有核细胞的0.5%。

2. 造血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能分化成各系造血祖细胞,并由此分化为各系血细胞。

3. 造血干细胞的发现,最初是通过小鼠脾集落和体外细胞集落形成实验证实的。

4.生物学特性:

A. 自我复制:

B. 很强的增殖潜能:

C. 多向分化能力:分化为各系的祖细胞+其他细胞

D. 不均一性:生物特性和表面标志并不完全相同

(三)造血祖细胞

造血祖细胞(hematopoietic progenitor cell, HPC)

1. 是由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的分化方向确定的干细胞,故又称定向干细胞。造血祖细胞表面已出现某些调节因子受体,如EPO、GM-CSF受体等,能接受相应因子的调控而定向分化。

2. 造血祖细胞失去了自我复制的能力。其数量的维持依赖于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但祖细胞仍保持很强的增殖能力,各系造血过程中细胞的大量扩增主要依靠造血祖细胞的增殖。

3. 根据分化方向的不同,造血祖细胞可分为:红系造血祖细胞、巨核细胞系祖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系造血祖细胞、髓系多向造血祖细胞和淋巴系祖细胞。造血祖细胞经定向增殖分化,形成各系的成熟或终末血细胞。

(四)血细胞发生过程中的形态演变

1. 血细胞的这一发生过程可分为原始阶段、幼稚阶段(又可分早、中、晚三期)和成熟阶段。

2.在各系血细胞的发生过程中其形态演变有着以下共同的变化规律

①随着血细胞的发生胞体由大逐渐变小,但巨核细胞胞体是由小逐渐变大

②胞核由大逐渐变小。

③胞质由少变多,嗜碱性逐渐变弱,胞质内特化的功能物质从无到有,并逐渐增加;

④细胞分裂能力从有到无,但成熟的淋巴细胞仍有很强的潜在分裂能力。

3. 红细胞发生:原红;早幼红、中幼红、晚幼红;后者脱去细胞核称为网织红,网织红成熟形成成熟红细胞。

4. 粒细胞发生:原粒;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成熟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

5. 单核细胞发生:原单,幼单,单核细胞。

6. 血小板发生:原巨核,幼巨核,巨核细胞,胞质突起脱落形成血小板。

7. 淋巴细胞系发生:原淋巴、幼淋巴;一部分迁入胸腺,分化发育为T淋巴细胞,一部分迁入骨髓发育为B淋巴细胞。

第6章软骨和骨Cartilage and Bone

概述(Introduction)

1. 由软骨组织和骨组织为主要成分构成的器官。

2. 软骨组织和骨组织是高度特化的结缔组织,其内无血管分布;细胞外基质呈固态;功能差异主要决定于细胞外基质中无定形基质和纤维成分的性质和比例。

一、软骨(cartilage)

软骨由软骨组织和软骨膜组成,软骨组织由软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构成,根据软骨基质内所含纤维的不同,可将软骨分为透明软骨、弹性软骨和纤维软骨 3 种。(一)透明软骨(hyaline cartilage)

1. 分布:较广,成体的肋软骨、关节软骨、呼吸管道壁的软骨均为透明软骨。

2. 组成:包括软骨组织、软骨膜构成;软骨组织由软骨基质(细胞外基质)和软骨细胞构成。

A. 软骨基质:凝胶状,由基质和纤维构成。

基质:强嗜碱性

纤维:

---透明软骨中的纤维是由Ⅱ型胶原蛋白组成的胶原原纤维。由于胶原原纤维纤细,且其折光率与基质的折光率相近,故在光镜下难以分辨。

---含3种糖胺聚糖: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和硫酸角质素。类似于疏松结缔组织,硫酸软骨素含量高。

---软骨陷窝(cartilage lacuna): 软骨基质内的小腔, 软骨细胞即位于此陷窝内。

--软骨囊(cartilage capsule): 软骨陷窝周围的基质含硫酸软骨素较多,故嗜碱性强,染色深。

B. 软骨细胞(chondrocyte):

LM:---位于软骨陷窝内。

---周边部为幼稚的软骨细胞,软骨细胞较扁,小,散在。

---从周边向深部,逐渐长大成熟,变为椭圆形或圆形,常成群分布,每群2~8个细胞。这些细胞是由一个幼稚软骨细胞分裂增殖而来的,故称同源细胞群(isogenous group)。

EM:表面多突起和皱褶,胞质含RER、Golgi,线粒体少,糖原和脂滴较多。

功能:软骨细胞合成和分泌软骨组织的基质和纤维。

3. 软骨膜(perichondrium):

---软骨组织周围的薄层致密结缔组织;

---可分为两层:软骨膜外层,软骨膜内层。

外层含较致密的胶原纤维,主要起保护作用。

内层纤维较疏松而细胞较多,其中有些梭形的小细胞,称骨祖细胞,可增殖分化为软骨细胞。

(二)弹性软骨(elastic cartilage)

1. 分布:于耳郭、外耳道、会厌等处。

2. 构成:软骨基质+软骨细胞;基质含有大量交织成网的弹性纤维,中央弹性纤维更为密集,而胶原原纤维较少。新鲜时呈不透明的黄色,具有较强的弹性。(三)纤维软骨(fibrocartilage)

1. 分布:椎间盘、关节盘、耻骨联合以及某些肌腱和韧带附着于骨的部位等处;

2. 构成:基质中含平行或交织排列的胶原纤维束,有I型胶原蛋白组成,软骨细胞常成行分布于纤维束之间。纤维软骨具有较大的韧性,并可对抗压力和摩擦。(四)软骨的发生、生长和再生

1. 发生:来源于胚胎时期的间充质。中央间充质细胞→骨祖细胞→成软骨细胞→软骨细胞,分泌基质和纤维→软骨组织→周围间充质细胞形成软骨膜。

2. 生长方式:软骨的生长有两种不同的方式。

①间质生长(interstitial growth):又称软骨内生长,是通过软骨组织内的软骨细胞分裂增殖,并产生基质和纤维,使软骨从内部增大。间质生长主要见于年幼的软骨。

②外加生长(appositional growth):又称软骨膜下生长,是通过软骨膜内层骨祖细胞的分裂分化,产生成软骨细胞,向软骨组织表面添加新的软骨细胞,并产生基质和纤维,使软骨从表面向外扩大。

3. 再生:再生能力较弱。

二、骨(bone)

1. 骨由骨组织、骨膜和骨髓等构成;

2. 功能:

具有支持软组织、构成关节参与身体的运动、以及保护某些重要器官等作用;骨组织与钙、磷代谢有密切关系,是人体重要的“钙、磷库”,体内99%以上的钙和85%的磷贮存于骨组织内。

骨髓是生成血的部位。

(一)骨组织(bone tissue)

--由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构成,细胞外基质发生了钙化,又称为骨基质(bone matrix), 细胞成分位于基质内。

1. 骨基质:由有机质和无机质构成。

A. 有机质:大量胶原纤维(骨胶纤维),占有机质的90%,由I型胶原蛋白组成。凝胶状,含蛋白聚糖,以及多种糖蛋白,如骨钙蛋白,骨粘连蛋白。

B.无机质:少量无定形基质,又称骨盐。为羟基磷灰石[Ca10(PO4)6(OH)2]结晶,细针状,长10~20 nm,沿胶原原纤维长轴规则排列,也可存在于胶原原纤维内胶原分子间的空隙中,这种结合使骨基质既坚硬又有韧性。

C. 骨板:骨基质中胶原纤维规律地成层排列,且与骨盐晶体和基质紧密结合,构成骨板(bone lamella)。同一层骨板内的纤维相互平行,相邻两层骨板的纤维相互垂直,在HE染色的骨切片上呈不同折光的红色。

2.骨细胞

---有骨祖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共4种,其中骨细胞包埋于骨基质内,其他细胞均位于骨组织的表面。

1. 骨祖细胞(osteoprogenitor cell)由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而来,位于骨组织的表面。

LM:小,梭形,胞质弱嗜碱性,含少量核糖体和线粒体;核染色淡,椭圆形或扁平形。

功能:当骨组织生长和改建或骨折愈合时,骨祖细胞在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ic protein)等因子的刺激下活跃分裂,并分化为成骨细胞。

2. 成骨细胞(osteoblast)

LM:常排成一层,胞体较大,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核大而圆,细胞质呈嗜碱性。

EM:大量RER、丰富的游离核糖体和发达的Golgi体。

A. 合成和分泌类骨质。

B. 细胞膜以出芽方式释放一些膜包小泡,称为基质小泡,膜上有钙结合蛋白、AKP、碱性磷酸酶、焦磷酸酶和ATP酶等,小泡内含钙、小的钙盐结晶等。基质小泡在类骨质矿化的起始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

C. 特异性糖蛋白和生长因子,调节骨组织的生成、吸收和代谢。

3. 骨细胞(osteocyte)

LM:最多,成熟的骨细胞较小,呈扁椭圆形,有许多细长突起,胞质弱嗜碱性或嗜酸性。单个分散于骨板之间或骨板之内。胞体位于骨陷窝(bone lacuna)内,突起位于骨小管(bone canaliculus)内。

EM:细胞器较少,相邻骨细胞的突起形成缝隙连接,以传递细胞间的信息和沟通细胞间的代谢活动。相邻骨陷窝通过骨小管彼此连通,骨陷窝和骨小管内含组织液,可营养骨细胞并带走代谢产物。骨细胞对骨基质的更新和维持有重要作用。

4. 破骨细胞(osteoclast)LM:少,常位于骨组织表面被吸收形成的小凹陷内。破骨细胞是一种多核巨细胞;其胞质为嗜酸性,贴近骨基质的一侧有皱褶缘(ruffled border)。皱褶缘在LM下呈浅色带。

EM:皱褶缘为不规则形并分支的指状突起,其结构与微绒毛相似,可扩大细胞的表面积;皱褶缘周围的环形胞质区稍隆起,含有许多微丝,而缺乏其他细胞器,故电子密度低,称为亮区(clear zone)。

功能:破骨细胞有溶解和吸收骨基质的作用。溶解的骨盐和降解的有机质经皱褶缘吸收,在溶酶体进行消化。

(二)长骨

--长骨由骨密质、骨松质、骨膜、关节软骨、骨髓及血管、神经等构成。

1.骨密质(compact bone)分布于长骨的骨干(diaphysis)和骨骺(epiphysis)的外侧面,其中的骨板排列十分规律,按骨板的排列方式可分为环骨板、骨单位和间骨板。

(1) 环骨板:环绕骨干外表面和内表面,分别称为外环骨板和内环骨板。横向穿越外环骨板和内环骨板的小管称为穿通管,与纵向走行的中央管相通,它们都是小血管和神经的通道,并含组织液。

(2) 骨单位(osteon): 又称哈弗斯系统, 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最多,是骨密质的主要结构单位。

A. 骨单位呈圆筒状,其长轴与骨干长轴平行,可分支相连。其中轴为纵行的中央管,又称哈弗斯管;

B. 周围为4~20层同心圆排列的骨单位骨板,又称哈弗斯骨板。

C. 表面有一层黏合质,在横断面的骨磨片上呈折光较强的轮廓线,称为黏合线(cement line)。

D. 骨单位内的骨小管相互通连,最内层的骨小管均开口于中央管,构成血管系统与骨单位中骨细胞之间营养物质和气体交换的通路。最外层的骨小管在黏合线以内反折,与相邻骨小管不相通。

(3) 间骨板(interstitial lamella)

A. 呈扇形或不规则形, 其中无血管通道;

B. 是原有的骨单位或内、外环骨板被吸收后残留的部分,填充于骨单位之间或骨单位与环骨板之间。

2. 骨松质(spongy bone): 骨小梁构成,的多孔隙网架结构,骨小梁之间的网孔为骨髓腔。骨小梁为板层骨,由几层平行排列的骨板和骨细胞构成。

3. 骨膜:

A. 分为骨外膜和骨内膜;

B. 骨外膜:致密结缔组织,两层。外层主要含粗大的胶原纤维束,相互交织成网,有些纤维穿入外环骨板,称穿通纤维,其作用是将骨外膜固定于骨;内层结构疏松,纤维少,含骨祖细胞和小血管、神经等。骨的外表面还有骨被覆细胞,与骨祖细胞不易区分。

C. 骨内膜:较薄,纤维细而少,主要是一层扁平的骨被覆细胞。

骨膜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和营养骨组织,并为骨的生长或修复提供新的成骨细胞。

肌组织

肌细胞=肌纤维

横纹肌:骨骼肌,心肌;随意肌:骨骼肌。

分化:间充质→成肌细胞→肌细胞

一,骨骼肌

1.层次:肌外膜→肌肉→肌束膜→肌束→肌内膜(膜内含有大量毛细血管及神经纤维)

2.肌纤维的光镜结构:骨骼肌纤维呈长圆柱形,肌膜外面有基膜贴附,一条肌纤维内含多个细胞核,核呈扁椭圆形,位于肌膜下方;肌浆内含大量肌原纤维,每条肌原纤维上都有明暗相间的横纹,后者由明带和暗带组成。明带又称Ι带,为单折光性,其中部为Z线;暗带又称A带,为双折光性,其中部较浅的窄带称H 带,H带中央为M线。

肌节:为两条相邻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由?I带+A带+?I带组成;是肌原纤维的结构与功能单位。肌节递次排列构成肌原纤维。

肌卫星细胞,位于基膜与肌膜间,是储留在骨骼肌组织中的生肌干细胞,参与骨骼肌纤维的再生。

3、骨骼肌肌纤维超微结构:(为何形成明暗带?)

I 肌原纤维:由粗、细两种肌丝规律排列组成。

粗肌丝位于肌节的暗带,中央固定在M线上,两端游离。

细肌丝位于肌节两端,一端附于Z线,另一端伸至粗肌丝间,末端游离,止于H带外侧;

Ι带仅有细肌丝;H带(A带中部) 仅有粗肌丝;H带两侧的A带既有粗肌丝,又有细肌丝;

(1)粗肌丝的分子结构:

由肌球蛋白分子组成,肌球蛋白形似豆芽,分头和杆两部分,头部称横桥,具有ATP酶活性,杆部与其他的肌球蛋白杆部平行排列,集合成束形成粗肌丝。(2)细肌丝的分子结构:

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组成。

肌动蛋白球状的肌动蛋白单体构成的双螺旋链,单体上有与肌球蛋白头部结合的位点。

原肌球蛋白双股螺旋丝状多肽链,嵌于肌动蛋白双螺旋链的浅沟内。

肌钙蛋白由三个球形亚单位组成,分别简称为TnC、TnI、TnT。TnC能与Ca2+相结合引起肌钙蛋白分子构型变化;TnT能与原肌球蛋白结合,将肌钙蛋白固定在原肌球蛋白分子上;TnI能抑制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相结合。

II 横小管

又称T小管,是肌膜向肌质内凹陷形成的与肌纤维长轴垂直的小管。人类和哺乳类动物的横小管位于A带和I带交界处;横小管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导至肌纤维内部。

III 肌质网

是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纵行包绕每条肌原纤维,又称纵小管;

横小管两侧的肌质网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共同组成三联体。

肌质网膜上有钙泵和钙通道,可将Ca2+泵入肌质网内储存,有调节肌浆中Ca2+浓度的作用。

**骨骼肌的收缩机制

1. 神经冲动→肌膜→横小管→三联体→终池→Ca2+ 泵→肌浆Ca2+浓度上升。

2. Ca2+ 与TnC 结合→TnI 位置变化→横桥与肌动蛋白位点结合→ATP酶水解ATP 获得能量。

3. 横桥向内弯曲→细肌丝滑向M线,肌节缩短,肌纤维收缩。

舒张时横桥与肌动蛋白分离,此时亦需要ATP。

4. 结果: A带,粗肌丝和细肌丝的长度不变,但I带,H带和肌节长度变短。(四)骨骼肌纤维分型:

1. 红肌纤维: 肌红蛋白和线粒体丰富。ATP主要靠有氧氧化,纤维收缩慢但持久。

2. 白肌纤维: 肌红蛋白和线粒体较少。ATP主要来源于糖原的无氧酵解,收缩迅速但不持久。

3. 中间型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特点介于前两者之间。骨骼肌中同时含有三型肌纤维。

(A表示红肌纤维,An表示白肌纤维,I表示中间型肌纤维)

心肌:分布于心壁和临近心脏的大血管壁上,收缩有自动节律性。

LM:胞核1~2个,位于心肌纤维中央;有闰盘(intercalated disk);可见横纹EM:肌原纤维粗细不等,分界不明显;

横小管较粗,位于Z线水平;

肌质网不发达,终池扁小,形成二联体(diad);

闰盘位于Z线水平。闰盘呈阶梯状,横位部分有中间连接和桥粒,起牢固连接作用;纵位部分有缝隙连接,能快速传递信息,使心肌纤维同步收缩和舒张。

4.心房的肌纤维:横小管少,缝隙连接较多。有些心房的肌纤维内有膜被颗粒,颗粒内含心钠素(Atrial natriuretic factor,ANF) ,该激素可以排钠,利尿和降低血压。

三、平滑肌(smooth muscle )

LM 结构:长梭形,核一个,位于细胞中央;无肌原纤维,无横纹,大小不等。EM①肌膜上有小凹,相当于横小管;可见粗肌丝和细肌丝及中间丝,若干粗(肌球蛋白)细(肌动蛋白)肌丝聚集形成肌丝单位,又称收缩单位(肌丝滑动导致收缩);

②肌膜内侧有密斑,胞质内有密体,为细肌丝附着处,与中间丝组成细胞骨架;

③细胞间有发达的缝隙连接,使功能同步化

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是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的,它们都是有突起的细胞。

神经元(Neuron): 接受刺激,整合信息和传导冲动。

分泌性神经元:在下丘脑等部位具有分泌功能的神经元。

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起支持、营养、保护、绝缘、修复等功能。

一、神经元

神经元分为胞体和突起(树突和轴突)。

结构

胞体:神经节内,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

细胞膜:可兴奋膜,静息时外正内负,膜上有特定受体、离子通道(电位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

细胞核:大而圆,位于细胞中央,着色浅,核仁明显

尼氏体:光镜下:尼氏体呈嗜碱性颗粒或小块,分布于胞体和树突的细胞质中,轴突内无尼氏体。

电镜下:可见尼氏体由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

尼氏体是神经元合成蛋白质的场所,主要合成更新细胞器所需的结构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的酶类以及肽类的神经调质。

神经原纤维:胞质、突起都有。

光镜下:在银染切片中,神经丝与微管呈棕黑色细丝,称神经原纤维。

电镜下:神经丝与微管常交叉排列成网,并伸入树突和轴突内。

神经原纤维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参与物质运输。

(2)突起

树突:结构与核周质相似,有树突棘,棘器。功能:接受刺激和传导冲动

轴突:胞体发出轴突的部位称轴丘,无尼氏体,染色淡;轴突内的东西是流动的,称轴质流。

轴突运输:神经元胞体和轴突间物质交换的途径。包括慢速轴突运输,快速双向轴突运输。运输轴突、轴膜更新所需蛋白至终末,运回代谢产物。

分类

突起数量: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

小肠功能相适应和组织学结构的特征

小肠功能的相适应和组织学结构的特征 小肠位于腹腔内,整个腹腔均有分布。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三部分。其中空、回肠被小肠系膜固定于腹后壁,故合称系膜小肠。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也是进行消化吸收的最主要部位。小肠的上端起自幽门,下端与盲肠相接,成人全长约5--7米。 小肠以吸收和分泌功能为主。人的小肠长约5~7m,它的粘膜具有环状皱褶,并拥有大量指状突起的绒毛,因而使吸收面增大30倍,达10m2;食物在进入小肠内时已被初步消化,适于吸收;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也相当长。这些对于小肠吸收非常有利。小肠内有两种腺体:十二指肠腺和肠腺。十二指肠腺分泌碱性液体能保护十二指肠的上皮不被胃酸侵蚀。肠腺的分泌液构成了小肠液的主要成分。小肠液可以稀释消化产物,有利于吸收的进行。小肠液中含有多种酶,这些酶能将各种营养成分进一步分解为可吸收的物质。 小肠具有促进消化,消化营养物质,将剩余物推入大肠的功能。《黄帝内经》的《素问》篇也指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小肠具有受盛化物,分清泌浊,主液的功能的。在中医也讲,从胃下来的精微物质会在小肠停留一段时间,这时候,由小肠对其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并分清泌浊,将水谷化微可以被机体利用的营养物质,精微由此而出,其中一部分自己吸收,一部分由脾升清到心肺,通过心主血脉和肺朝百脉的功能再营养全身;接着糟粕由此下属于大肠和膀胱,通过大肠传化糟粕和膀胱储尿排尿的功能,将废弃的固态物质放进大肠,废弃的液体进入膀胱,即所谓的化物作用。 上述说了小肠具有消化吸收的功效,我们的营养的吸收主要是通过胃肠道,小肠在这里起到重要的作用。胃主要是储存功能,大肠主要是吸收水分,而营养的吸收主要是小肠,那么,如果小肠切除的话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呢?实际上,小肠切除一部分也对人体也不会有很大的危险的,但是如果切除掉大部分的小肠,比如切除到70%的小肠,或者是小于1米的小肠存在,那么就会致命,营养维持不住,会导致严重的阴阳不良的现象,甚至会导致病人的死亡。另外,小肠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作用往往被一般人忽视,就是我们的人体消化系统,包括胃,十二指肠,小肠本身,每天要产生大量的消化液,这个数量大概是8000到10000毫升,就是这些器官本身产生的液体,99%是在小肠重新吸收,如果没有小肠的,或者小肠不能重新吸收,病人就会表现为严重的腹泻等的状态,这时候病人很快就不行了。就是血容量的丢失。所以这样的病人,虽然他胃肠道时通畅的,他可能能吃点东西,但是消化液的大量消失,会很快的直接的危害病人的生命。所以接受小肠切除术的患者需要重视手术后的饮食习惯。因为小肠短导致食物在小肠的停留时间短,小肠不能够吸收食物的营养与水分。所以这样的患者容易出现腹泻等的症状。建议术后饮食高能量,高蛋白质,高碳水化合物或者流食。如果患者好转后可以换半流食。 小肠的组织学上的结构可以分成4大类: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外膜。粘膜是在小肠的环形皱襞自十二指肠中断开始出现,在十二指肠末段和空肠起始段最发达,至回肠中段后基本消失。小肠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内突起形成肠绒毛,是小肠特有的结构。肠绒毛的表面为

组织学内容

绪论 一.组织胚胎学的定义 1.组织学:研究有机体微细结构及机能的科学。 2.研究范围: (有机体的构成方式:细胞→组织→器官→有机体) ①基本组织、②细胞形态和结构③器官的组织形式和联系、④三者间的关系及对环境变化的反应 二.组织学的分科 1.依研究对象分:动物、植物、人体2.依研究方法分: 1)叙述组织学:用描述的方法记述有机体内细胞及细胞间质如何有机结合为组织,不同组织以何种形式构成器官。是组织学其他学科的基础。 2)病理组织学:研究疾病发病机制、组织病理变化及其结局和转归。活体组织病理检查是疾病诊断和研究的主要方法。 三.组胚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1.活体观察研究 (1)活体染料:细胞吞噬活性 (2)体外培养的细胞和组织的观察(3)显微电影:用摄像机拍摄显微镜下的纤毛运动、有丝分裂过程 2.组织切片技术 (1)常规光镜切片:取材-----固定----脱水-----浸蜡-----包埋----切片---脱蜡----染色----脱水---透明---封固 第一章基本组织 组织是由形态、结构、机能及来源相同或相似的细胞及其周围的细胞间质所组成的有机结构。由胚胎早期的胚层逐渐分化而成。 ?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四大组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器官→系统→有机体 ?细胞间质的特点: 1)不具细胞形态; 2)由细胞分泌的; 3)位于细胞之间的; 4)内含纤维和基质的。 第一节上皮组织 又称上皮,由排列紧密的细胞和少量细胞间质组成,呈膜状。 ?据分布和功能:被覆上皮、腺上皮、感觉上皮。 一、被覆上皮 (一)一般特征 1.组成:大量排列紧密的细胞和少量细胞间质 2.形态:带状或膜状结构 3.分布:覆盖体表;衬贴在体内各管、腔、囊的内表面;脏器外表面(朝向体腔) 4.具有极性和特化结构 上皮有两个面: ?游离面:面向空间,不与任何组织相接触 ?基底面:与游离面相对、附着于基膜上并借此与结缔组织相连 ?极性:指上皮的游离面和基底面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明显的差异 ?特化结构:在游离面、基底面和细胞间的邻接面形成 5.功能:保护、吸收、分泌 6.再生能力强(分化程度低) 7.无血管、具神经 (二)被覆上皮种类和结构 1.单层扁平上皮(2种) 分布:内皮—心脏、血管、淋巴管等的内壁 间皮:腹膜、胸膜、心包膜、肠系膜的表面 (浆膜=间皮 + 结缔组织)

国际组织学复习重点

一、国际组织的形成、发展和现状(只出选择填空题,其他可能的知识点自己另外补充) 1、直到19世纪初期,民间交往才以民族国家的体制作为其活动的基础。从这个意义 上说,它们才真正带有“国际”的性质。 2、民间交往的特点:一方面受到各国政府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也对各国外交政 策与对外联系产生作用。 3、17世纪中叶召开的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开创了国家间通过大规模国际会议这种形式 来解决国际问题的先例。 4、一般来说,平等原则是组织国际会议的最基本的原则。 5、“欧洲协作”的特点:第一,其宗旨在于调整封建君主间平时国际关系的各个方 面;第二,规定“定期举行会议”,使多边外交成为一种较稳定的体制;第三,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形成了不少新议事规则。 6、国际行政联盟为常设国际组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第一,其 所涉及的事项,主要是重大政治问题以外的行政技术事项;第二,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常设机构,为后来国际组织的三重结构,即代表大会、执行机关和国际秘书处分立的体制开创了范例;第三,其在长期历史发展的基础上,改进了各种程序规则。 7、二战后国际组织的发展呈现如下特点:第一,数量在爆炸性地增长;第二,职能 涉及范围更广;第三,组织间的协调在日益加强;第四,把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直接因素是经济和技术。 8、国际协会联盟是一个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成立于1907年。它的总部设在布鲁塞 尔,其主要任务是从事注册和协调各国际组织的活动,通报他们的活动情况。 二、国际组织的类型

三、国际组织的一般形态 1、 基本文件:国际组织的基本文件是其产生、存在和进行活动的法律基础,常被称为国际组织的“宪法”。 2、 成员资格:成员是国际组织的主体。国际组织是为实现成员之间共同利益的而进行活动的机构,是为成员共同利益服务的。 3、 成员资格的取得:政府间组织的参加者只能是主权国家,而专门性组织由于职能单一狭窄,服务范围广,为扩大活动范围、增强职能,专门性国际组织吸纳会员的条件一般比政府间组织宽松,加入程序也相对简单。 4、 国际组织成员的分类: 关于国际组织成员的接纳问题,一般来说,开放性组织采取普遍原则,而封闭性组织则采取限制原则。

公共组织学理论

传统经济理论主要是关于消费者和企业家如何做出关于商品购买、工作选择、生产及投资决策的,而布坎南则相应地创建了公共部门的决策理论,被称作“新政治经济学”或“公共选择”理论。布坎南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将经济学中个人间相互交换的概念移植到了政治决策的领域中。于是,政治过程便成为一种旨在达到互利的合作手段。但政治秩序的形成要求人们接受一套规则、一种宪法。这反过来又强调了规则形成的极端重要性和宪法改革的可能性。布坎南认为,劝导政治家或试图影响特定问题的结局常常是徒劳的,事情结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规则体系决定的。[1] 一、公共选择理论产生的时代与背景 公共选择理论的渊源可追溯至19世纪末瑞典经济学家威克塞尔,他提出了政治的资源较易学说和一致性原则。真正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60年代70年代初形成一种学术思潮。,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理论选举规则,党派经济学,利益集团理论,寻租理论,政府失灵论和宪法经济学。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经济人假设和政治交易市场是公共选择在研究方法上最具特色的三个方面。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是指一切行为都是人的行为;在个体成员的行为被排除在外后,就不会有社会团体的存折现实性。经济人假设是指在政治领域内活动的人,其目的也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也以成本—收益分析为依据。政治交易市场概念是指政治是个人、集团之间出于自利动机而进行的一系列交易过程,政治过程和经济过程一样,其基础是交易动机、交易行为,是利益的交换。 20世纪30年代遍及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市场万能”的幻想——完全竞争的市场制度能够自动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这在客观上促使了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凯恩斯经济学主张放弃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政策,实行政府的干预以矫正市场失灵,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然而随着政府干预的加强,政府干预的局限性和缺陷也日益显露出来,政府财政赤字与日俱增,政府规模扩张,大量政府开支落入特殊利益集团的私囊,政府的社会福利计划相继失败,经济停滞膨胀。而公共选择理论正是克服了西方主流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市场上的供求行为及其相应的经济决策而把政治因素当作经济决策的外生变量的局限性,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运用到政治市场的分析当中,向我们打开了政府这个黑匣子,目的在于揭示“政府失灵”并试图克服政府干预的缺陷。正如布坎南所说,“市场的缺陷并不是把问题交给政府去处理的充分条件”,“政府的缺陷至少和市场一样严重”。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框架与分析模式 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是布坎南等人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运用于政治分析的一 种新公共经济理论,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2]、经济人假设和政治交易市场是公共选择在研究方法上最具特色的三个方面。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丹斯·缪勒给公共选择理论下的定义常常被西方学者引用:“公共选择理论被定义为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或者可以简单地定义为把经济应用于政治科学。公共选择的方法仍然是经济学的方法。”但其与主流经济学在分析框架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第一,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经济市场上的供求行为及其相应的经济决策,而把政治决策视作经济决策的外生因素或既定因素。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认为,在经济市场上,个人受利己动机支配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在政治市场上,个人的动机和目标是利他主义的,超越了个人利益。公共选择理论试图把人的行为重新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或理论模式,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基本假设来统一分析人的行为的两方面,从而拆除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在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竖起的隔墙,创立使二者融为一体的新政治经济学体系。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由两个市场组成:一个是经济市场,另一个是政治市场。在经济市场上活动的主体是消费者(需求者)和厂商(供给者),在政治市场上活动的主体是选民、利益集团(需求者)和政党官员、政治家(供给者)。经济市场上,人们通过货币选票来选择能给他带来效用的私人物品;但在政治市场上,人们通过民主选票来选择能给其带来最大利益的政治家、政策法案和法律制度。在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上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 释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1.微绒毛细胞表面的细胞膜及细胞质共同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仅在电镜下可见,微绒毛内有许多纵行的微丝,可使微绒毛伸长或缩短。微绒毛可扩大细胞的表面积。 2.纤毛是细胞游离面向外伸出的粗而长突起,在光镜下可见。电镜下纤毛表面细胞膜包绕,细胞质内有纵行微管,微管排列方式为9×2+2,微管的滑动可使纤毛摆动。 3.紧密连接又称闭锁小带,位于相邻细胞间顶端侧面,呈箍状环绕细胞顶端。相邻细胞膜外层呈网格状融合,细胞间隙消失;未融合处有极窄的间隙。紧密连接使细胞机械性连接,防止物质穿过细胞间隙进入组织。 4.中间连接又称黏着小带,呈带状环绕上皮细胞顶部。相邻细胞间有充满细丝状物质的间隙,连接相邻的细胞膜,膜的胞质面有微丝与终末网相连。中间连接除细胞间连接作用外,还有保持细胞外形的作用。 5桥粒呈板块状,又称黏着斑。大小不等,相邻细胞膜之间有间隙,间隙内有丝状物,并在中间形成致密线。细胞膜胞质面形成附着板,有张力丝呈袢状附着于该板。桥粒有很强的机械性连接作用。 6.缝隙连接又称通讯连接,呈斑点状。连接处相邻细胞膜上有等距离的连接点,此连接点细胞膜内有6个亚单位蛋白颗粒围成直径约为的小管。细胞膜两侧小管相互连通,成为细胞间交通管道。此处电阻低,可传递电冲动。小分子物质可在细胞间交换。 7.连接复合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细胞连接同时存在,称连接复合体。 8.基膜是连接于上皮基底面与其深面结缔组织之间的一层均质膜。电镜下分为基板和网板。基板由上皮细胞分泌产生,由蛋白多糖、IV型胶原蛋白和层黏连蛋白等组成。网板由结缔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分泌产生,由网状纤维和基质组成。基膜是半透膜,有支持、连接、固定细胞、选择通透等作用。

组织学问答题

1、结缔组织的特征 2、浆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3、肥大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4、上皮组织的一般特征 5、简述肾血液循环的特点。 6、简述近曲小管的光镜结构。 7、简述远端小管的光镜结构。 8、简述细段的结构特点。 9、试述肾小囊的结构。 10、试述肺呼吸部的组成。 11、试述气-血屏障的组成。 12、试述呼吸性细支气管的结构特点。 13、试述气管的管壁结构。 14、试述气管上皮的类型及细胞组成。 15、试述主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16、试述骨骼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17、试述肌原纤维的电镜结构。 18、试比较骨骼肌纤维与心肌纤维光镜下的异同点。 19、试述心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20、试比较平滑肌纤维与心肌纤维光镜下的异同点。 21、试述胸腺上皮细胞的位置、结构和功能。 22、试述血-胸腺屏障的结构和功能。 23、试述淋巴细胞再循环及意义。 24、简述睾丸间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5、简述血-睾屏障的结构和功能。 26、简述青春期后精子的发生过程。 27、简述生精小管支持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8、简述精子细胞到精子的演变过程。 29、简述初级卵泡的结构特点。 30、简述次级卵泡的结构特点。 31、简述黄体的形成、演变及功能。 32、简述子宫内膜的结构。 33、简述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及其与卵巢激素的关系。 34、试述神经元的形态结构特点。 35、何谓突触?其电镜结构如何? 36、试述周围神经系统中有髓神经纤维的结构。 37、试述肌梭的形态结构特点极其功能。 38、何谓运动终板?并叙述其电镜结构如何。 39、试述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 40、试述壁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41、试述肝小叶的组成。 42、试述胰岛的细胞组成及各种细胞的功能。 43、试述大动脉内膜的形态结构。 44、试述大动脉中膜的形态结构。

人体组织学解剖学

人体组织解剖学一、名词解释1、正中矢状面:矢状面是按矢状轴方向与水平面和冠状面相垂直,将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纵切面。通过人体正中,将人体分为左右相等两半的矢状面又称正中矢状面。2、骨盆:是由骶骨、尾骨及左右髋骨借骨连接构成的一个完整骨环。具有保护盆腔内的脏器和传递重力的作用。可分为大骨盆和小骨盆。3、细胞毒性T细胞:是白细胞的亚部,为一种特异T细胞,专门分泌各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作用。受抗原激活后可增殖形成大量效应Tc细胞,能特异性地杀伤具有抗原性的靶细胞。与自然杀伤细胞构成机体抗病毒、抗肿瘤免疫的重要防线。4、扁桃体:咽部黏膜内含丰富的淋巴组织,除分散的淋巴组织外,有些部位的淋巴组织聚集形成轮廓清楚,大小不等的隆起称扁桃体。按其位置分别称为腭扁桃体、咽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和舌扁桃体。5、麦氏点: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通常以脐与右侧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为标志。6、病理性再生:由于炎症或创伤等病理原因所致的上皮损伤,可由周围未受损伤的上皮细胞增殖补充,形成新的上皮,此为病理性再生。7、造血干细胞:又称多能造血干细胞,起源于人胚卵黄囊血岛,是生

成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具有自我复制能力、有很强的增殖潜能和多向分化能力。出生后,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于红骨髓内。8、骨单位: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较多,呈圆筒状,与骨干长轴平行排列。每个骨单位由一个位于骨单位中央的中央管和数层围绕中央管呈同心圆排列的骨单位骨板组成。各层骨单位骨板间有骨细胞分布。骨单位表面有一层黏合质。9、房室结:位于房间隔下部、冠状窦口的前上方,呈扁椭圆形,向前发出房室束进入心室壁。正常情况下,其作用是传递窦房结的冲动至心室肌纤维,但在窦房结障碍时,也可产生冲动。10、胸膜腔:指脏、壁胸膜在肺门处相互移行,二者之间围成的封闭的腔隙。左右各一,腔内有少量浆液,呼吸时可减少脏、壁胸膜之间的摩擦,腔内为负压,有利于肺的扩张。11、可视人:即虚拟人,主要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将冷冻人的人体锉削为0.1mm厚的标本断面,并对每个断面进行定焦距扫描,然后将采集到的信息储存于计算机中,最后再按解剖顺序把断面图像进行三维重构整合成虚拟人。12、间充质细胞:是分化程度很低的细胞,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不仅是各种结缔组织的共同祖先,分化成各种和发育成血管的内皮及平滑肌等其种类的组织。在成年的动物的结缔组织中仍

2021学年高中政治第四单元国际组织8.1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学案人教版必修1.docx

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 学习目标 必备知识: 1.国际组织的分类与机构 2.国际组织的产生与作用 关键能力: 1.理解国际组织的分类与机构,科学地分析国际组织的作用 2.理解国际组织产生的原因,看到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通过对国际组织的分类与机构的学习,认同国际组织的积极作用 2.科学精神:结合当前时事政治,全面理解分析国际组织的作用,培养科学精神 3.公共参与:培养关心国际事务的意识,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基础梳理 1.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既有,又有国际组织。国际组织指的是若干国家的政府或民间团体经协商联合建立的经常性组织。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基石,是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 2.按照成员的性质,国际组织可以分为国际组织和国际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成员是主权国家或地区的政府,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成员主要是团体或个人。 3.按照地理范围,国际组织可以分为国际组织和国际组织。世界性国际组织向全世界开放,区域性国际组织的成员限于某一特定的地域范围。 4.按照职能范围,国际组织可以分为国际组织和国际组织。一般性国际组织的职能范围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专门性国际组织则具有专业职能,主要开展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 5.国际组织为实现其宗旨设有多级机构。一般来说,全体成员参加的大会是,享有广泛的权力,包括制定和修改章程、接纳新成员、选举执行机构成员和最高行政官员、审核财政预算和决算、审议各机构年度报告等。大会休会期间,部分成员组成执行机构,执行相关的决议,履行各项职能。秘书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为其他机构提供服务。有些国际组织还设有司法机构,解决成员间的矛盾、纠纷。 6.国际组织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形成和发展反映了,也表明人类交往的日益频繁和面临的问题日益复杂。国际组织的出现,适应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新情况

组织学与胚胎学思考题及解答

1)心内膜:包括内皮、内皮下层(内层为细密结缔组织,外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即心内膜下层,含心脏传导系统的分支)。 2)心肌膜:主要由心肌纤维构成,螺旋状排列,大致三层。左心室最厚。 3)心外膜:心包的脏层,为浆膜。表面为间皮,间皮下为疏松结缔组织。有血管、神经,常含脂肪组织。心包的脏、壁两层之间为心包腔,内有 少量浆液,可减少摩擦,利于心脏搏动。心腔内还可见由心内膜向 腔内凸起形成的结构——心瓣膜,其作用是防止血液逆流。 3.肺泡上皮有几型?各有何功能? 肺泡上皮包括:Ⅰ型肺泡细胞:数量少,无增值能力,细胞扁平,有吞饮小泡,紧密连接,参与构成气血屏障,是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 Ⅱ型肺泡细胞:数量多,在Ⅰ型肺泡细胞之间,细胞呈圆形或立

方形,核圆,着色浅,细胞器发达。增殖分化为Ⅰ型肺泡细胞, 分泌表面活性物质,降低肺的表面张力,稳定肺泡的大小。 4.气-血屏障 是肺泡的气体与血液中的气体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结构。由表面活性物质层、Ⅰ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组成。 5.淋巴组织的组成及类型。什么是淋巴小结? 组成:以网状组织为支架,网孔中充满大量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 类型:弥散淋巴组织:有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管,还有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柱状,又称高内皮后微静脉),它是淋巴细胞从血液进入淋巴组织的重要通道。 淋巴小结:又称淋巴滤泡,为直径1-2mm的球形小体,含有大量B细胞和一定量的Th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生发中心,此时称为次级淋巴小结。无生发中心的则称为初级淋巴小结。 6.胸腺的功能。 产生初级T细胞的场所,培育、选择、输送T细胞。分泌胸腺素和胸腺生成素(胸腺细胞发育的必需物质)。 7.淋巴结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被膜:致密结缔组织;和门部的结缔组织伸入淋巴结实质,形成小梁。 皮质:浅层皮质:主要是淋巴小结,B细胞为主,有时可见生发中心。 副皮质区:以T细胞为主,胸腺依赖区。 皮质淋巴窦:包括皮膜下窦和小梁周窦。窦壁为内皮、少量网 状纤维和网状细胞,窦内有星状内皮细胞支撑窦 腔,有巨噬细胞附着于内皮细胞。 髓质:a髓索:条索状的淋巴组织。以B淋巴细胞为主,还有浆细胞 和巨噬细胞。 b髓窦:与皮质淋巴窦相似,更大,巨噬细胞多,有滤过功能。 功能:滤过淋巴;产生免疫应答。 8.什么是淋巴窦?淋巴在淋巴结内的通路。淋巴结是如何滤过淋巴的? 淋巴窦:是淋巴结内淋巴流动的通道,根据分布的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皮质淋巴窦:包括被膜下方的和小梁周围的淋巴窦,分 别称为被膜下窦和小梁周窦,二者是相通连的) 淋巴结内淋巴通路:输入淋巴管→被膜下淋巴窦→小梁周窦→皮质淋巴组织 ↓ 髓窦→输出淋巴管滤过过程:输入淋巴管→皮质淋巴窦→髓质淋巴窦→输出淋巴管。 9.脾的结构与功能。 结构: 1)被膜与小梁:被膜较厚,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表面有间皮;被膜和脾 门的结缔组织突入脾内形成小梁,构成脾的粗支架。

行为组织学模拟考试题

判断对错题,共11题 1、集权和分权的统一的关键是上级和下级之间通过直接的交流渠道而形成的联结关系。√ 2、如果作业比较复杂,而且人们还没有掌握完成作业的熟练技巧,当有别人在场观察时则往往发生社会抑制作用。√ 3、人的行为是在外力的作用下引发的。(×). 4、黑胆汁占优势的属于胆汁质气质。X 5、由本我支配的行为受社会规范道德标准的约束。X 6、利克特发现,那些用管理方式四去从事经营活动的领导者,大都是最有成就的领导者。(√) 7、组织结构是要将组织的个体和群体以分散的方式去完成工作任务。(错) 8、如果作业比较简单,而且人们能熟练地完成作业,当有别人在场观察时会发生社会抑制作用。X 9、人们在心理上通常会低估他人的工作绩效,高估他人的得益。(√) 10、.根据公平理论,无论投入多大,只要获得相同的产出结果,员工就会感到他们是被公平对待的。(错) 11、麦克利兰认为可以通过教育和培养造就高成就需要的人,所以,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都要注意发现、培训有成就需要的人。(√) 单选题,共15题 1、一家产品单一的跨国公司在世界许多地区拥有客户和分支机构,该公司的组织结构应考虑按什么因素来划分部门?__C____。 A. 职能 B.产品 C.地区 D.矩阵结构 2、下面描述组织变革主要内容的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D ) A.组织的环境、组织的任务及技术、组织的结构、组织的人员 B.组织的人员、组织的任务及技术、组织的结构 C.组织的任务及技术、组织的结构、组织职能 D.组织的结构、组织的任务及技术、组织职能、组织环境 3、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于(A ) A.晕轮效应 B.首因效应 C.定型效应 D.知觉防御

组织学与胚胎学(有答案)

广东医学院成人高等教育业余大专班 《组织学与胚胎学》辅导题(A) 1、人体的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基本单位是:A A、细胞 B、细胞间质 C、组织 D、器官 2、关于细胞的描述,哪项不正确?D A、细胞大小不一 B、细胞形态各异 C、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D、染色体是细胞质的结构 3、参与蛋白质合成的细胞器是: A A、粗面内质网 B、滑面内质网 C、线粒体 D、溶酶体 4、关于被覆上皮的特点,哪项不正确? D A、细胞紧密排列,细胞间质很少 B、有游离面和基底面 C、基底面借基膜与结缔组织相连 D、含丰富的血管 5、被覆上皮的分类依据是 B A、上皮的来源和部位 B、上皮细胞的层数和形状 C、上皮的部位和功能 D、上皮的功能和层数 6、分布于心血管腔面的上皮是: A A、内皮 B、间皮 C、单层柱状上皮 D、复层扁平上皮 7、单层柱状上皮分布于 C A.输精管和输卵管 B.膀胱和尿道 C.食管和胃 D.气管和支气管 8、胃肠道的粘膜上皮是 B A.单层扁平上皮 B.单层柱状上皮 C.单层立方上皮 D.复层扁平上皮 9、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分布于 D A、输精管和输卵管 B、膀胱和尿道 C、食管和胃 D、气管和支气管 10、关于变移上皮的特点的描述,错误的为 B A、分布于大部分排尿管道 B、表层细胞呈扁平状 C、细胞层数和形状可发生变化 D、含许多杯状细胞 ?11、关于结缔组织的特点,哪项正确? C A、细胞紧密排列,细胞间质很少 B、有游离面和基底面 C、细胞数量少,种类多 D、细胞间质很少,包括基质和纤维 12、在疏松结缔组织中,合成纤维和基质的细胞是 A A、成纤维细胞 B、浆细胞 C、肥大细胞 D、未分化间充质细胞 13、巨噬细胞的功能不包括:D A、变形运动 B、吞噬作用 C、参与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 D、合成抗体 14、在疏松结缔组织中,合成抗体的细胞是:B A、成纤维细胞 B、浆细胞 C、肥大细胞 D、未分化间充质细胞 15、关于骨膜的叙述中,哪项不正确?B A、包绕在骨外表面的骨膜称骨外膜 B、有丰富的血管,但没有神经 C、含有骨原细胞 D、对骨的生长、骨折修复有重要作用 17、血液的有形成分不包括:D A、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小板 D、血浆 18、关于红细胞的叙述中,哪项不正确?B A、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胞 B、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但有丰富的细胞器 C、呈双凹圆盘状 D、细胞质有大量的血红蛋白 19、关于白细胞的叙述中,哪项不正确?B

常见国际组织的标志及象征

常见国际组织的标志及象征 (2011-06-11 09:03:30) 转载▼ 标签: 杂谈 联合国(United Nations ),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取得胜利的产物,现有192个会员国,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一幅从北极看去的世界地图,图上标有陆地和海域,象征联合国是一个世界 性的国际组织组织;周围环绕着橄榄枝环,象征着联合国的根本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简称“世贸组织”(WTO),1995年成立,前身是成立于1947年的关贸总协定(GATT),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 该标识由六道向上弯曲的弧线组成,上三道和下三道分别为红、蓝、绿三种颜色。标识意味着充满活力的世贸组织在持久和有序地扩大世界贸易方面将发挥关键作用。六道弧线组成的球形表示世贸组织是不同成员组成的国际机构。标识久看有动感,象征世贸组织充满活力。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简称国际奥委会(IOC),1894年成立,总部设在巴黎,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领导机构,是一个非政府性的,非盈利性的和永久性的国际组织。根据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的理想,恢复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在于增强各国运动员之间的友谊与团结,促进世界和平以及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发展世界体育运动。 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设计,五个不同颜色的圆环(天蓝色代表欧洲,黄色代表亚洲,黑色代表非洲,草绿色代表大洋洲,红色代表美洲)连接在一起象征五大洲的团结,象征全世界的运动员以公正、坦率的比赛和友好的精神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友好相见,欢聚一堂,以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管理组织学基本知识深刻复习资料

管理学原理复习资料 一、相关概念举例 1.管理幅度 2.决策 3.管理 4.非正式组织 5.组织 6.计划职能 8.直线职能制结构 9、管理层次 10、领导 11、沟通 12、激励 13、正强化 二、单项选择题举例 ⒈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持这一定义的国外学者是( D ) A 彼得·德鲁克 B 泰罗 C 哈罗德·孔茨D法约尔 2.部门化原则是组织设计遵循的重要原则,根据这一原则,组织划分部门的依据通常包括(A ) A 职能部门化、产品或服务部门化、地域部门化、顾客部门化、流程部门化 B 职能部门化、产品或服务部门化、地域部门化、流程部门化 C 职能部门化、地域部门化、顾客部门化、流程部门化 D 职能部门化、产品或服务部门化、业务部门化、顾客部门化、流程部门化 3.万向集团公司既有汽车零部件业务,又有投资银行、汽车租赁、酒店服务等业务,不同业务市场差别很大。即使汽车零部件业务,也有国内公司和美国、英国公司等地域差别。最适合万向公司发展业务的组织结构是(D ) A 职能型组织结构 B 网络型组织结构 C 矩阵型组织结构 D 事业部型组织结构 4.被管理学界称为“现代管理之父”是(A )A 彼得·德鲁克 B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 C 迈克尔·波特 D 哈罗德·孔茨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的须序为(B )A.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社交需要 B.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 C.安全需要——生理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 D.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社交需要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作业(一)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作业(一)1-5章 名词解释 骨连接:骨与骨间的连接装置。 椎间盘: 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环。 胸廓:由12块胸椎、12对肋骨、1块胸骨和它们之间的骨连接共同围成。 骨盆:由骶骨、尾骨及左右髋骨连结而成的完整骨环。 深筋膜:是覆盖肌表面的纤维结缔组织膜。 突触:是指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的一种传递信息的特化结构。 闰盘:心肌纤维相接处,肌膜特殊分化,形成阶梯状结构。 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的轴突或感觉神经元的长树突及其套在外面的神经胶质细胞所组成的纤维状结构。 神经末梢:又称神经终末(nerve terminal),是指周围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 小循环:即肺循环,血液从右心室出,经肺动脉,毛细血管,肺静脉流回左心房。 大循环:即体循环,血液从左心室出,经主动脉,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 免疫:指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反应,其作用是识别“自己”与“异己”,并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卵圆窝:在房间隔的下部,有一卵圆形浅窝,称为卵圆窝。 动脉韧带:肺动脉干分叉处与主动脉弓之间相连的纤维索,是胎儿时动脉导管闭琐后的遗迹。 颈动脉窦: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位于平甲状软骨上缘处。 颈动脉小球:是一个扁椭圆形小体,借结缔组织连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后方,属于化学感受器。 静脉角:左、右头臂静脉分别在同侧胸锁关节后方由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汇合而成。汇合处的夹角称静脉角。 咽峡: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的狭窄处。十二指肠大乳头:降部的中部后内侧壁上有一纵行皱襞,它下端的突起。

肝门:在“H”形的横沟处。有肝管、门静脉、肝动脉、淋巴管和神经出入。 问答题 2、比较三种肌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分布。 答一.平滑肌Smooth muscle (一)结构特点:纤维长梭形,成束整齐排列,不显横纹,一个核位于细胞中央。EM下,肌原纤维由肌微丝构成,化学成分为肌动蛋白、肌球蛋白,不受意识支配。 (二)分布: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血管等 二.骨骼肌 (一)结构特点:(横纹肌,受意识支配)肌纤维呈长圆柱状,肌浆内有大量肌原纤维。根据肌原纤维与肌红蛋白含量的不同, 肌纤维分两种: 红肌纤维:肌红蛋白多,肌浆多,肌原纤维少,收缩力弱,持 久(鸟类) 白肌纤维:肌红蛋白少,肌浆少,肌原纤维多,收缩力强,易疲 劳(哺乳类) (二)分布:全身 三.心肌Cardiac muscle (一)结构特点 1.肌纤维圆柱状,肌原纤维少,横纹不明显 2.1-2个圆形核位于中央 3.肌纤维有分支,并吻合,但有明显的界线 4.OM线可以见到较深的阶梯状横线,是肌纤维间的结合处,叫闰盘5.二联体 6.浦氏纤维 (二)分布心脏本身核心脏附近的大血管,无再生能力。 5、试述骨的构造和形态。 答每个骨块都由骨质、骨髓和骨膜以及关节软骨构成,并有神经和血管分布。骨有不同的形态,基本可分为四类: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第重要的国际组织教学设计教案

第五章第三节重要的国际组织 一、内容解析 本节课主题:“重要的国际组织”一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世界的发展差异”的第三节。前两节分别讲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及“国际合作”。三节内容虽重点不同,但总的来说是层层深入,紧密相连的,即先介绍国家和地区,然后讲述各国各地存在着发展差异,之后讲述为了和平与发展,世界各国要加强国际合作,而国际组织在维护世界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大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为造就适应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充分开发自身的潜能,教给学生终身学习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真正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着力于基础,着眼于发展,给学生提供成长与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这节课兼容了许多政治、历史知识,与当今许多热点、焦点问题息息相关。 2、本节内容怎样上更好?没有以往的经验,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参考。本节内容以让学生了解、知道为主。与其让老师来平铺直叙,不如放手给学生。现在的中学生视野开阔信息灵通,动手能力强。像这节课从收集资料(图书馆、报纸、网络等)到课件制作、巩固练习的形式(有四人小组、男女生、小队、同号)都是学生自己设计完成。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是最主要的学习动力,?他们喜欢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普遍渴望了解有关

国际方面的知识,尤其是本内容广泛,涉及到政治、经济、体育、卫生等各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广泛喜爱。现在是信息社会,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生喜欢上网,喜欢查找新知识。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学生普遍喜欢表现自己,展示自己,这堂课的形式涉及就是符合了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熟悉世界主要国家的分布,知道或会利用世界地图查找有关国家的首都和主要城市。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地球概况和世界地理知识概况之后,对世界知识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的知识拓展,学生在此前已经形成的利用地图查找信息、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本节课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从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途径搜集资料,培养学生 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在资料搜集与分析整理的基础上,了解国 际组织的产生,认识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2)能举事例说明联合国在国际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3)结合时事,了解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红十字会等 重要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4)通过重要国际组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使学生认识

《行政组织学》各章学习知识重点

行政组织学各章知识点 第一章行政组织学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为()。 A.非正式组织 B.企业组织 C.行政组织 D.正式组织 2.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一种人际关系,此种组织为()。 A.非正式组织 B.互利性组织 C.规范性组织 D.正式组织 3.以镇压、暴力等控制手段作为控制和管理下属的主要方式,此种类型的组织为()。 A.企业组织 B.规范性组织 C.强制性组织 D.功利性组织 4.以组织的参与者或成员为主要的受惠对象,组织的目的在于维护及促进组织成员所追求的利益,此种类型的组织为()。 A 服务性组织 B.互利性组织 C.文化性组织 D.群众性组织 5.行政组织是追求()。 A.公共利益的组织B.利润最大化的组织 C.公共价值的组织D.行政权力的组织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两个和两个以上正确答突) 1.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去透视组织,给子不同的定义,目前学界对组织界定的取向,主要有以下几种()。 A.静态的组织观B.动态的组织观 C.生态的组织观D.精神的组织观 2 按组织内部是否有正式的分工关系,人们把组织分为()。 A 营利组织B.正式组织 C.非营利组织D.非正式组织 3.美国学者艾桑尼以组织中人员对上级服从程度、上级对下级权力运用的关系,将组织划分为()。 A 强制性组织B。功利性组织 C.规范性组织D.集权性组织 4.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交换学派的代表布劳及史考特,根据组织目标和受益者的关系,把组织划分为()。 A.互利组织B.服务组织C.企业组织 D.公益组织 5.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社会组织大体都发挥三种功能:()。 A.“调节”功能B.“聚合”功能 C.“转换”功能D.“释放”功能 6.组织是一个纵横交错的权责体系,构成组织权责体系的三大要素为()。 A.职务 B.职权C.职责 D.职位 7.世界银行在其1997年的《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以下几项基础性的任务处于每个政府使命的核心地位,这些使命是()。 A.建立法律基础 B.保持非扭曲的政策环境

人体组织学复习题

第1章绪论 一、选择题(单选题) 1. 最常用的组织学标本制作方法有:A A. 石蜡包埋切片法 B. 铺片(撕片)法 C. 涂片法 D. 磨片法 2. 一般情况下,对苏木精染料亲和性强的结构是: B A. 细胞质 B. 细胞核 C. 细胞膜 D. 线粒体 3.HE染色中易被苏木精着色的物质具有: B A. 嗜酸性 B. 嗜碱性 C. 中性 D. 异染性 4.苏木精作为一种染料具有: B A. 嗜酸性 B. 嗜碱性 C. 酸性 D. 碱性 5.HE染色中所说的嗜酸性是指: A A. 对伊红亲和力强 B. 对苏木精亲和力强 C. 对过碘酸亲和力强 D. 对甲苯胺蓝亲和力强 6.HE染色中, 嗜酸性结构被染成: C A. 紫蓝色 B. 天蓝色 C. 红色 D. 黑色 二、填空题 1. 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2. 电镜下观察的结构称(超微结构),常用电镜有(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 3. 组织学常用的切片是(石蜡切片),常用的染色法是(苏木精)和(伊红) 染色,简称(HE)染色,易于被酸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为(嗜酸性),易于被碱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为(嗜碱性)。 4. 细胞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部分。 三、名词解释 1.超微结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构。 2、光镜结构: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构。 第2章上皮组织 一、选择题(单选题) 1.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分布于:D A食道B小肠C膀胱D气管E外耳道 2.单层立方上皮分布于: E A血管B胃C子宫D输尿管E肾小管

3.下列哪个器官有单层柱状上皮:D A血管B膀胱C皮肤D小肠E食道 4.未角化复层扁平上皮分布在下列哪些器官:A A食管B气管C输卵管D输精管E输尿管. 5.具有明显极性的细胞是:A A上皮细胞B结缔组织细胞C神经细胞D肌细胞E卵细胞 6.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不存在于:C A口腔的腔面B食管的腔面C胆囊的腔面D阴道的腔面E角膜的腔面 7.变移上皮分布于:A A 膀胱 B 阴道 C 口腔 D 胃 E 淋巴管 8.下列何器官的粘膜上皮是复层扁平上皮:A A 食管 B 小肠 C 膀胱 D 胃 E 气管 二、填空题 1. 心血管及淋巴管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内皮),位于胸、腹膜及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 平上皮称为(间皮)。 2. 被覆上皮根据细胞的层数可分为(单层上皮)(复层上皮),根据细胞的形态,前者 又可分为(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后者分为(复层扁平上皮)(复层柱状上皮)(变移上皮)。 三、问答题 试述被覆上皮的类型和结构特点。 第3章结缔组织 一、选择题(单选题) 1. 结缔组织中能产生肝素的细胞是 C A成纤维细胞B浆细胞C肥大细胞D巨噬细胞E间充质细胞 2. 参与免疫应答,有强大吞噬作用的重要细胞。 B A.成纤维细胞B巨噬细胞C浆细胞D肥大细胞E间充质细胞 3.主要由Ⅲ型胶原蛋白构成,并具有嗜银性的纤维是C A胶原纤维B肌原纤维C网状纤维D张力原纤维E胶原原纤维 4.新鲜时称为黄纤维的是 A A弹性纤维B胶原纤维C网状纤维D张力原纤维E神经原纤维 5.胶原蛋白由下列何种细胞分泌E A脂肪细胞B巨噬细胞C肥大细胞D浆细胞E成纤维细胞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整理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组织学绪论 LM和EM的分辨率 光学显微镜(简称光镜,LM光镜下观察的结构称显微结构)分辨率0.2 μ m 电子显微镜(简称电镜,EM电镜下观察的结构称超微结构)分辨率 0.2nm是光镜的1000倍 EM的种类 1. 透射电镜(TEM) 电子密度高一一色深 电子密度低一一色浅 2. 扫描电镜(SEM) 石蜡切片术 取材固定~?脱水一透明一包埋一*b切片一染色一圭寸片 HE染色 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法) 苏木精为碱性染料,使染色质和核糖体着紫蓝色----嗜碱性 伊红为酸性染料,使细胞质着粉红色----嗜酸性 对碱性和酸性染料都缺乏亲和力----中性 PAS反应 过碘酸希夫反应,显示多糖和糖蛋白的糖链,紫红色反应产物为阳性。 第二章细胞 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 细胞膜 细胞质:细胞器 细胞核 单位膜的化学构成及分子结构模型 生物膜细胞外膜(细胞膜) (单位膜)细胞内膜(内膜系统) 化学成分:膜蛋白膜脂糖类 分子结构模型:液态镶嵌模型:以液态类脂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功能不同的蛋白质,具有流动性和不对称性 细胞器的主要种类及相应功能 PPT2 P10~24 『游离核糖体合成细胞自身的结构蛋白 核糖体 -附着核糖体合成细胞向外输岀的分泌蛋白 染色质的组成 PPT2 P29 常染色质、异染色质及染色体间的关系 PPT2 P28

第三章上皮组织 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 一上皮组织特点: 1、细胞多、间质少。 2、细胞有极性,有游离面、基底面和侧面。 3、无血管,营养物质来自于结缔组织内的血管,通过基膜渗透。 4、神经末梢丰富。 上皮组织的分类 被覆上皮保护 腺上皮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 感觉上皮接受某种特殊感觉机能的上皮。 被覆上皮的分类 详见完美笔记 微绒毛、纤毛、紧密连接、缝隙连接、桥粒、基膜和质膜内褶的位置、结构和功能细胞衣 (一)上皮细胞游离面微绒毛 纤毛 1. 微绒毛(光镜下看不到) (1)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直径0?1um. (2)组成:细胞膜,胞质,纵行微丝(微丝下端可附着于终末网) (3)形成光镜下可见的纹状缘(小肠)和刷状缘(肾小管) (4)功能:增加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物质的吸收 2. 纤毛 (1)上皮细胞游离面较长突起,长 5-10um,直径约0.2-0.5um,光镜下可见 (2)内部结构(9+2):周围九组二连微管,中央 2条单微管(动力蛋白臂,分解 ATP后附着相邻微管, 产生位移或滑动) (3)功能:节律性定向摆动 (二)上皮细胞的侧面 1. 紧密连接(又称封闭小环) (1)位于细胞侧面顶端 (2)相邻细胞膜间断融合,非融合处有极窄的间隙;在紧密连接区,相邻两细胞的细胞膜上具有呈格状的 脊,脊脊相互紧贴,细胞间隙消失,无脊的部分可有10-15 nm的间隙。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