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湖北省农村低收入人群生存现状

湖北省农村低收入人群生存现状

湖北省农村低收入人群生存现状
湖北省农村低收入人群生存现状

一、低收入人群构成情况

湖北省地域广阔,各地经济发展状况较大,各地政府对农村居民收入分组标准的制定也存在一定差异,由此而产生的低收入群体占农业人口比例也存在一定差异。由实地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乡村及县一级农村居民中,低收入人群占农业总人口的比重在79.5%-91.3%之间。如利川县各村的收入人群划分情况,高收入人群划分标准为2000元/月及以上,低收入人群为125元/月及以下。整个利川县农村居民高收入人群占农业总人口比例为0.47%,但低收入人群所占比重达到了88.89%。但作为特别情况,龙凤村、西坪村、纳水村和大

岩村按照政府划分标准,没有高

收入者,其中,大岩村不仅没有高

收入者,而且低收入者占农业人

口比重达到了最大的99.2%。对

于市区及郊区的村,收入构成情

况就不一样了,以当阳为例,调查

的几个村中,中等收入人群占据

较大比例,处于87%-90%之间,

变化不大,低收入人群所占农业

人口比例为3.2%-5%之间,呈现

中间大两头小的趋势。

二、农村低收入人群家庭概

1.家庭成员构成情况:残疾

人和老人、病号多,患病者缺医少

药。以宜昌调查数据为例,当阳市

庙前镇沙河村二组一户人家共3

口人,户主屈万雄,男,49岁,小

时因患天花失去左眼,妻子右腿

严重残疾,基本上不能从事田间

体力劳动,只能靠屈万雄一个人

来种植4.3亩责任田,2010年产

稻谷、小麦、玉米3400公斤,仅出

售1250公斤,剩下的全部用于养

家糊口。女儿读大学每年4500元

学费及每月1000余元生活费,要

靠屈万雄在煤矿挖煤打工供给,

家庭负担相当重。像屈万雄这样

因残疾造成的低收入农户和因疾

病导致的低收入农户占有相当大

的比重,而且相当部分低收入农

户医疗保障能力不足,普遍缺医

少药、无钱治病,无法从一个病人

湖北省农村低收入人群生存现状

□朱运清张玉莲王正元祁华清杜江

变成身体健康的正常劳动力,严重影响了这类家庭的生产生活。2.农业劳动力特点:劳动力少、

文化程度低,较少参加农技知识培训。农村低收入家庭户均劳动力1.5人,比一般家庭少1人左右。低收入户中劳动力的文化

程度普遍较低,只有小学、

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一半,具有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不到10%。劳动力文化程度低,缺少职业技能培训,是低收入家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3.家庭成员就业特点: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少,从业门路窄,非农就业比例低。以宜昌调查为例,从调查地区劳动力的就业情况来看,在本地从业的占90%以上,而且大部分主要从事种植、养殖业,经营二三产业的很少,离开本乡本土外出打工者更是少之又少。秭归县茅坪镇建东村地处县城郊区,具有一定的创收门路,但被调查低收入农户傅先红一家3口,其女儿还在读初中,主要靠在家种地养猪、在本地打短工维持生计。

三、低收入人群增收难度较大

依据各地政府对高、中、低收入人群划分标准和所占农业人口比例来看,市区及郊区的村中,虽然低收入人群所占农业人口比重不大,但高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差距较大(收入比),最大的群丰村达到了58.33:1,最小的金河村也有25.29:1。县一级乡村中,低收入人群所占农业人口比重很大,同时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差距为16:1。此外,根据各地调查结果显示,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不高,增收难度较大。

1.收入来源以家庭经营收入为主。将调查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划分为生产收入、打工收入、政府求助和其他这四大类,2010年农村低收入农户人均家庭生产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均占据了主要部分,成为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中,利川县农村低收入人群生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达

到61.69%,

调查村庄中,比例最高的苏家桥村更是达到84.86%,

最低的鱼泉村虽然没有达到50%,但仍然是收入的主要来源。此外,整个江夏区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构成中,生产收入达到了49.75%,是主要收入来源。以调查数据为例,由于低收入农户人均耕地面积少,秭归县茅坪镇建东村傅先红一家3口,只有1.8亩责任田,全部退耕还林种上茶叶和板栗,结构调整还未发挥效益,连自食的口粮都要从市场购买获得。由于农田面积小,农业收入很低,只有2000多元,占家庭总收入的38%,加上缺乏资金,除在本村帮瓦工打点小工外,再无其他经营门路和创收渠道。因此,一方面,低收入农户家庭收入来源渠道狭窄,缺乏增收的必要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受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和低收入者面向市场扩大农业生产规模障碍较多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农村低收入户增收将面临更大的困难。

2.农业生产投入不足,贫富收入差距扩大。由于低收入农户收入很低,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产出的经济效益就相对较低。在享誉省级文明单位、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的秭归县茅坪镇建东村调查发现,即使同处一个村,低收入农户与高收入农户的家庭收入相差悬殊。低收入农户傅先红一家3口,全年种植、养殖、退耕补助及打工总收入只有5300元,人年均仅1766元。而同村高收入户傅明福一家5口,人年平均收入

10682元。两家收入相差8916

元,也就是说低收入农户的年收入,仅为高收入农户年收入的16.5%,家庭收入悬殊令人难以置信。

3.非农产业收入比重低。随着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非农产业已成为全国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尤其是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湖北省低收入户工资性收入数量少、非农产业的收入比重低。2010年低收入组农户中,利川县打工的工资性收入占据了一定比例,但份额不高,

所占比重为13.28%,

各个村的打工收入比重也在4.91%-15.34%之间波动。江夏区的打工收入比

重为23.35%,比生产收入低26个百分点,低了一倍多。可见,非农产业收入虽然构成了低收入群体的一部分,对于增加收入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其比重相对于生产收入低很多,对于显著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作用不明显。

4.收入货币化程度低。因为农民人均纯收入是由货币和实物折算价值两部分构成,而工资性、家庭经营非农收入少,造成了低收入户收入货币化程度低。低收入农户收入微薄、手头拮据,不仅导致他们日常生活消费受到限制,而且市场活力也受到制约,由此形成恶性循环,难以维持扩大再生产和向其他行业发展。

四、低收入人群生活消费入不敷出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收入支撑消费,收入决定消费。从综合情况看,低收入农户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一般家庭高出一成多。从分户情况看,超过一半的低收入农户,人均家庭生活消费支出超过收入水平,不少低收入户要靠吃老本或借贷来维持最起码的日常生活开支。

1.在食品和衣着消费水平方面,消费水平低,食品消费支出比重过高,仅仅满足生存需求。总体来看,低收入农户的食品消费仍以主食为主,肉禽蛋奶等营养价值较高的动物性食物消费量则相对较少,低收入农户的饮食习惯和消费方式未发生质的提高。低收入农户衣着消费档次总体较低,服饰成衣化、品牌化与高收入农户相差甚远。农村低收入户的食品支出在家庭生活消费支出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有的农民形象的说:“一年忙到头,为了一张嘴。”从生产消费的角度讲,辛苦一年又一年,并非为了赚大钱,只是赚了个肚儿圆。

2.在居住质量方面,居住质量很差。宽敞舒适的住房一直是农民家庭向往的目标,也是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目前高收入农户的住宅已向楼房式、庭院式、花园式发展,高收入农户拥有住房面积高,而低收入农户拥有住房面积低,并且房屋内部装修也明显不如高收入人群。“进村看房子、入户看被子、吃饭看盘子、穿衣看料子、家底看折子(存折)”。据调查,当阳市庙前镇沙河村二组低收入户屈万雄家周围农户有的已经住上小洋楼,而他家仍然住在上世纪80年代初买的一栋干打磊的土墙屋子里,墙壁已裂缝,而缺钱修缮,更无钱新建。

3.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较少。虽然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热水器、抽油烟机等已经陆续开始进入某些低收入农户家庭,但低收入农户购置家庭耐用消费品和大件文化娱乐机电消费品较少,比高收入农户拥有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热水器、摩托车的数量低很多。以当阳市庙前镇沙河村二组低收入户屈万雄家为例,家中相对高档的商品

仅有一辆普通的摩托车,为方便

到煤矿挖煤打工所用,还有一台

不超过14寸的电视机,除此之

外,再无其他高档大件商品可言。

摄像机、计算机等高档新型耐用

物品及家用小汽车等,开始进入

高收入农户家庭,低收入农户家

庭还无力涉及。

4.医疗保障水平较低。2010

年,宜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参保254.51万人,参合率达到

97.23%。低收入农户由于收入水

平低,其参合人数、人均医疗保健

消费支出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更

低于高收入农户水平。低收入农

户由于入不敷出,因病致贫、因病

返贫的现象普遍存在。

5.文化教育投入低,精神生

活相对贫乏。在物质条件改善的

同时,高收入农户的精神生活已

日益充实,在文化教育、娱乐用品

及服务消费人均支出方面显著提

高,而低收入农户则相对贫乏。

此外,低收入农户旅游、休闲娱乐

消费人均支出也不高,精神文化

生活有待于进一步充实和提高。

6.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

活动区域狭窄。近年来,农村交

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得到进

一步发展,多数农村地区的消费

环境得到改善,但低收入户的基

础设施无论是在数量、质量,还是

档次上都明显滞后。交通、通讯

状况落后不仅导致了农产品开发

和外运困难,造成农产品商品化

程度低,而且不利于外部的生产

资料、生活资料和农业科技的输

入,制约低收入农户消费需求的

进一步升级。

五、农村低收入人群的形成

原因

农村低收入人群的产生,既

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经济

等外在方面的原因。在按劳分配

的社会经济制度下,人们生存的

基础条件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差

异,必然产生经济收入上的差异,

这是农村低收入人群产生的根本

原因。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处于重大的社会变革和经济

转轨的历史时期,人们的收入差

距不断扩大,农村低收入人群弱

势程度不断加深,这其中社会经

济因素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1.自然条件较差,增收难度

较大。湖北省许多低收入农户位

于偏远地区或丘陵山区,自然条

件较差,是造成农村低收入人群

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些地方交通

信息闭塞,乡村工业和市场经济

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渠道较

为单一。虽然这些地区近几年来

享受国家及省政府优惠政策资

助,加大了投资与开发力度,生产

生活条件大为改善,但历史上长

期积累的差距远非朝夕之间所能

改变。多年以来由于农村人口的

过快增长,农业生产技术推广滞

缓,农村经济的发展过多地依赖

于农村资源的消耗。农村土地资

源中水源充足、排灌设施齐全的

优质耕地面积少,耕地基本上是

山区、丘陵,土地质级差,产出量

低。加之近年来价格不断走高的

农业生产资料,使农业产出率和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很低。加上自

然灾害频发,进一步提高了脱贫

成本,且每年出现部分农村人口

返贫,增加了低收入农户增收的

难度。

2.低收入户家庭负担重,劳

动力素质低。农村居民人口负担、

素质的差异,直接导致效率的差

异,进而导致收入结果的差异。低

收入户虽具有劳动力量的优势,

但却不具备质的优势。劳动力文

化素质是影响农民收入最重要的

因素之一,因为文化素质高的人,

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技术,对市场

致富信息反映灵敏,具有较高的市场适应能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而低收入农户受自

身素质的制约,市场经济、

市场主体意识不强,抵御市场风险、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很弱,勤劳不能致富、增产不能增收的现象时常发生。

3.家庭“畸形”结构,经济收入较低。农村低收入家庭人口中老少比重高、病号多、劳动力少。低收入农户中老人、妇女、小孩所占比重高,有人戏称为“803861”部队。有的由于家庭成员患大病或慢性病、有的因残疾、有的因缺少劳动力等原因造成家庭收入锐减,变成低收入农户。文化程度低、科技知识缺乏也是造成低收入农户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村低收入户中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只有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的占绝大多数,具有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为数不多,由于文化程度低、了解信息渠道窄、缺乏农业科技知识和转移就业技能,难觅创业增收门路。因此,低收入家庭的大多数劳动力只能在家从事传统的种植业,由于劳动力被束缚在单一的种植业上,再加上缺少外出打工的就业信息,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外出打工就业的“半径”小到仅仅限于本乡镇范围内。况且在日常生活中,低收入家庭劳动力一方面要照顾老幼、病号,另一方面文化素质又较低,直接限制了其外出务工从业,要经营二三产业也困难重重,他们中绝大部分劳动力只能从事单一的种植业,或兼营家庭式的养殖业,其家庭经济效益较低。

4.病、残、缺少劳动力,严重制约了农户增收。农村社会保障措施不健全,农民一旦遇到重大自然灾害、或家庭成员任何一人患有重大疾病,其昂贵的医疗支出就会导致这类家庭致贫,加入低收入农户行列。第一,因病致贫而成为农村低收入人群。由于因病导致低收入的农户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特别是因家庭成员患大病,药费、手术费更是高的惊人。尽管湖北省有些地区大力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补偿比例较低,有时会因一个大病病人,拖垮一个家庭,如果没有外界帮助是很难脱贫致富的。第二,因残致贫而成为农村低收入人群。在农村,劳动力是家庭的顶梁柱,也是家庭经济收入的源泉,耕田养殖、外出务工都离不开劳动力,一些残疾农民如果没有手艺的话,其收入无法达到正常农户的水平,另外,一般残疾人其配偶较多也是残疾人,家庭收入更加难以保证。第三,因缺劳动力而成为农村低收入人群。在农村,一般子女长大成立小家庭后就开始独立生活,剩下的老人因缺劳动力,其收入就得不到保证,也很难摆脱农村低收入人群行列。

5.低收入农户从业类型集中,主要集中在农业。由于低收入农户中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总体上偏低,不善于全方位、多渠道地开展各种经营活动,因而对农业的依赖程度最高。按农业和非农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份额的不同,将调查户分为生产收入、打工收入、政府求助和其他四种类型。调查地区低收入农户收入来源比重中,生产收入占据了最大份额,但打工收入份额很低。而且,各地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所占比重较大。目前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较低的生产回报率。农业劳动力比重大、生产收入比重大,低收入农户收入提高速度缓慢是必然

的。

6.低收入农户资产占有少,投资主体单一,且生产成本高,经

济效益低。

投入是产出的基础,只有不断增加投入才能逐渐增加收入。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家庭固定资产和金融

资产的再增值。低收入农户人均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与高收入户相差很多,两者人均生产投入也相差甚远。此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按照人均总收入扣除相应的成本费用后计算得出,在总收入相同的情况下,生产成本越高,相应地纯收入则越低。提高农村低收入户的收入水平,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7.因教致贫、因灾致贫,严重影响低收入农户增收。随着教育产业化的加速推进,学费负担加重,成为多数农民的沉重负担。尽管目前已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但义务教育免收的仅是学费,其他的教育收费却不断增长,高中和大学教育费用使普通农民家庭难以承受。供养一个在校大学生往往会导致一个中等收入的农村家庭陷入贫困状态。高额的教育费用更是导致低收入农户长期陷入贫困状态。

农村低收入人群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一部分返贫的低收入人群基本上处于脱贫与致贫的临界状态,有一种不稳定性。自然灾害的发生,使其收入主体的农业收入减少;投资失败,使其经济蒙受到巨大损失,形成新的经济负债;外出打工失业,容易失去生活的来源和保障。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低收入农户的增收。(作者单位:湖北省粮食经济学会、武汉工业学院经管学院)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分析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分析 1、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中国经济从改革开始至今一直处在转型之中,30多年来中国收入差距的不断过分拉大已成为无可争辩的事实。总体来看,贫富差距呈现过大趋势。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最富裕的20%人口与最贫困的20%人口所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之比为10.7。据此看来,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突破了合理的限度。而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的联合调查,中国大陆的基尼系数已高达0.53或0.54左右。据调查,近年来富人收入来源呈多样化,增殖速度加快,而穷人收入来源逐步萎缩,呈递减趋势,形成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的马太效应。 2、分析收入差距的原因 2.1经济发展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历史原因造成的差距,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造成了一定生产力水平下的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首先,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采取的是先沿海后内

陆,先东部后中西部的阶梯式发展战略,在开放的时间、程度和优惠条件的差别,使得先开放、先改革、先搞活的东部地区得到优先发展,这样东西部经济发展速度更加失衡,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不同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其次,我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建国后为了改变一穷二自的落后面貌,我国实行了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抉择。在国家财力匮乏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国家通过“剪刀差”低价收购农产品,使农民承担了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的重任。同时还采取了严格的户籍制度,把农民禁锢子农村和农业。城乡在资金、技术等发展上的失衡,政策上的差异,造成城乡发展机会和条件的不平等。这种二元经济结构至今还没有根本改变,这是造成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另外,研究表明,经济发展过程中,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教育资源集中在经济发达、资金充裕的地方,而教育资源的分布状况和教育水平的状况与居民收入差距相关。个人收入与个人受教育程度、年龄、性别、政治身份等有关系,其中受教育水平对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的作用越来越 重要。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农村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9.1%,远低于城市人口65.4%的水平,小学文化程度42.8%,15岁以上文盲率为8.35%,分别高于城市23.8%和4%的水平。农村人口主要由受过初中和小学教育的群体构成,城市人口主要由接受了高中及以上

2021年关于农民收入情况以及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的调查报告

时间过的很快,转瞬间就到了升入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如何安排好自己的第一个暑假也成为了我们要考虑的重要问题。经过认真的思考,我决定对农民的收入情况进行以及如何提高农民收入进行调查。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7%以上,做大范围的调查对于我个人来说几乎不可能。几经思考,我决定对我的老家——沈庄村进行调查。 沈庄村地理位置沈庄村隶属与平顶山市叶县,地形以平原为主,紧邻许南公路,有河流通过,东有大型水库(正在兴建中)。 沈庄村具体情况沈庄村共有5多人口,全部是汉族,在外务工人员占1/2左右,留守家中的多为老人和儿童。沈庄村共有耕地1亩以上,人均耕地2亩左右。 沈庄村农民现阶段收入情况经过对沈庄村农民的走访调查发现,收入主要来自两部分。一、粮食收入。据调查发现每亩地每年中种两季,除去化肥、农药等支出,年收入仅为5元左右。二、在外务工收入,按某人每年在外务工1个月,每个月平均工资1元计算,该农民年均收入1元。这两项收入几乎占总收入的9%以上。其次还有个别农民通过饲养牲畜获得一定的收入。考虑到平均两个壮年劳动力有两个孩子,两个老人,这样综合算来,沈庄村农民的年人均收入为44元左右。 从以上沈庄村的各项情况可以看出,沈庄村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没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没有特殊的地理位置,有的只是那1多亩地和一个未建成的大型水库。因此,沈庄村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农村。想要使这么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村庄富裕起来,我们必须认真充分的利用那仅有的资源——耕地与水库。 一、从耕地说起,耕地直接产出的是粮食,而单单卖粮食已经被证明在现阶段是不能够提高农民收入的。而结合现阶段沈庄村的具体情况(没有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沈庄村的唯一出路就是进行粮食的深加工。经过在市场上的调查发现,小麦的单价是.8元每斤,而经过初步加工的面粉的单价则达到了。。。。。元每斤,而进一步加工生产出的速冻食品如饺子、汤圆等,单价更是达到课惊人的。。。。元每斤。由此可以清楚的发现,只要对粮食进行初步的加工,就能带来更加丰厚的利润。更重要的一点是进行粮食加工这一行业的门槛并不高。所以,只要有国家的政策支持,走粮食深加工这一路线是可行的。 具体措施(1)国家政策支持,设立专项资金用以农村设立乡镇企业;(2)吸引人才,国家应加大对于回农村工作的大学生的补助。 其次,走农业产业合作化道路。说白了就是将农村的土地合并起来,成立一个公司。每个农民都是股东,由专业人员经营土地。这样不仅会提高耕种效率,增加农民在市场上的话语权,而且能解放出大量优质劳动力。他们可以去从事第三产业等增加收入。 优点(1)农民从此不再是一个人面对险恶的市场,农民的话语权增加。增强了农民的自主性,农产品的竞争力以及抗风险的能力。(2)有利与农业高科技的推广。(3)便于大型机械化耕作,提高了耕种效率。(4)解放生产力,通过走农业产业合作化道路,剩余劳动力可以更加安心的在外务工或者进入第三产业。 具体措施(1)成立农业合作化产业集团公司。(2)吸纳人才。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基本的分析

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调查 一城镇居民社会保障调查 姓名:李泽方 学号:0915030202 学院:商学院 班级:09级会计二班

一、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现状的基本评价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总体上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同收入群体的分布呈现出“中、底部大,上头小” 形状,基本反映出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调节的作用;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统一的分配体制被打破,根据统计年鉴统计数据计算得出的描述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的基尼系数比较适中,从此角度看,大多数人的收入分配基本合理;分配正在向科技含量高的行业和新兴产业倾斜,脑力劳动者、技术密集领域的劳动者以及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劳动者的收入正在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是,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确实还存在着诸多不良现象和问题,如体制内平均主义分配倾向仍较严重,同时,不少单位工资外收入失控,少数行业存在着垄断分配不公,通过捞取非法收入暴富的情况时有发生,部分地区、行业、企业、群体之间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等等。这些现象和问题虽然是局部性的,但在全社会产生了很坏的影响,应尽快加以解决。 (一)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反映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的客观规律性 1、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一是收入差距总体上正在合理拉开。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有关统计数据计算,1994年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仅为0.2754,偏向于平均;到1999年上升为0.3015,比较适中。 另从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基尼系数来看,1994年仅为0.2089,过于平均,说明绝大多数人的吃、穿、住、用、行都是清一色的模式;1999年为0.2714,有所扩大,但依然偏向于平均。当然,必须指出,这里的结论与人们实际感觉上的差距会有不同,与事实上的基尼系数也会有出入,主要原因是统计年鉴中可能存在该统计而未统计的数据所致,如非法收入,就很难调查统计出来,其造成的实际收入差距的扩大,就不可能包括在上述的基尼系数之中。如果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基尼系数就会增大一些,据估算,大体在0.4以内。即使如此,考虑到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别是我国仍处于二元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从全国看,我国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比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高一些是也正常的,不能简单照搬0.4警戒线的理论。 二是我国行业间的收入分配在“八五”和“九五”时期,有一个大的调整,分配开始向科学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向新兴产业倾斜。传统的体力劳动、资本含量少、劳动密集、竞争充分的行业的收入在相对降低,最为典型的如采掘业,由1990年其职工工资水平在各行业中排名第一,到1999年变为倒数第三;科技含量高的行业、新兴行业的职工工资水平在显著增长,最为典型的如金融保险业,由1990年其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与对策思考(一)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与对策思考(一) 摘要:在今后一个时期,“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给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现状,分析其实质并对其进行分类,探讨了我国理想的收入分配格局,提出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并在中长期发挥有效作用的一揽子对策建议,旨在消除我国不合理的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合理居民收入分配格局。 关键词:收入差距;收入分配格局;分配制度;收入政策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开始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与国际接轨的新阶段,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在诸多挑战中,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不合理扩大问题日益严峻,并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居民收入差距不合理扩大问题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并引发政治与社会层面的诸多问题。近年来,有关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及对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颇多,但相当程度上存在统计口径不统一,对差距产生的实质与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成因分类过于复杂,制度设计与政策工具的配合使用缺乏具体数量(如时间、力度、投入量等)的支撑,系统性和持续性不够。因此,需要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政治及社会变革实际,对该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期得出有益的成果。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现状一般来说,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在总体上可以通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加以体现,但仅从这三个方

面直接体现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难以反映我国居民多元化分层的收入格局,在制度设计和政策建议方面过于宽泛笼统,不易于解决共性问题中的特殊性问题,更不易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现实社会中多元化的收入差距问题及其他经济社会问题。(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表现形式分类 根据我国国情,为系统地反映我国全社会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分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中的合理因素与不合理因素,并研究相应的具体对策,须以国际上通用的基尼系数为参考,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具体细分为城乡之间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差距、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差距、城镇贫困人口与城镇居民平均实际可支配收入水平差距、乡村贫困人口与乡村居民平均实际可支配收入水平差距、国家垄断行业与一般竞争性行业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差距、公共部门(政府职能部门、地方公共事业部门)与社会成员平均实际可支配收入水平差距、同一行业(部门、企业)内不同职级或岗位成员间实际可支配收入差距等。在分析实际可支配收入差距的基础上,须结合居民实际可享受的社会基本公共福利(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才能够真正反映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出实际差距。(二)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具体表现 通过对相关统计资料加以归纳总结,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状况可以通过各年度的实际可支配收入比、生活水平差距以及细分的基尼系数变动等指标具体体现出来。研究表明:2005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已经达到3.7:1.0,如果考虑城镇居民享有的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各类保障性因素,实际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之比将达到6∶1。①我国

农民收入问题调查报告(1)

农民收入问题调查报告(1)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保障农民收入快速健康发展。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农民收入依然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加大,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严峻的挑战。作为一个农村人,我不禁要问: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农民增收困难,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利用假期时间对自己所在县农民增收问题做了一次深入调查,以期为本地农民增收困难问题的解决提供合理化建议,帮助当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选取惠民县有代表性的部分村庄进行调查,采用入户走访、实地调查等方式,同时,充分发挥同学、亲戚优势利用电话、短信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完成此报告。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解决农民增收的根本条件。然而,从调查情况看,我县农民就业问题严峻,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并且,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推进、农业科技水平的逐步推广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过剩程度必然会进一步增加,相应的需要更多的劳动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然

而,我县乡镇企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2.农民素质偏低,与农业现代化不相适应。在农民素质方面,我主要调查了以下四点:一是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年,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占9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只占%。二是农民的科技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民农业科技素质不高,进行农业活动大多依靠传统经验,接触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不足15%。三是思想观念。我县农民思想观念保守,缺乏进取精神,很多农民表示只要能够吃饱穿暖就别无所求,因此,很多农民仅依靠传统的种植业维持生计。四是农民对农业政策的关注力度。调查结果显示,有%的农民从未关注过三农政策,%的农民不知道三农指哪几方面,%的农民仅靠听说获取农业政策信息。从这四方面来看,我县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一大障碍。 3.生产力低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矛盾凸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国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改革初期,它的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消极作用已开始显现。精细的生产模式不能形成规模,农业机械化和先进生产技术推广缓慢,且农产品批量小、质量差,无力面对市场竞争。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不仅效率低下,还将大批劳动力禁锢在农业上,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家庭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

造成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走上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条件下,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综合考虑了当时具体国情与国际复杂环境之后,确立了沿海地区先发展,内陆地区后发展,先富带后富的发展策略。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硕果,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然而,繁华背后,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摆在咱们面前:收入分配差距严重扩大化。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即实现共同富裕)是背道而驰的,所以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分析探讨引起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化的原因及解决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现状 1.1 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现状 据王亚娟[1]报道,截至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高达3.23倍,如果将各种社会福利补贴因素考虑在内的话,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有可能超过6倍。而来自世界银行的资料显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1.5倍,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形势极其严峻。 1.2 地区收入分配差距现状 目前,国内不同地区的收入分配差距水平也较大(见表1),东南沿海到中部地区再到西部地区,呈显著的阶梯式分布。 表1 2009年不同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 地区上 海北 京 浙 江 广 东 天 津 江 苏 福 建 山 东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8 83 7.7 8 26 73 8.4 8 24 61 0.8 1 21 57 4.7 2 21 40 2.0 1 20 55 1.7 2 19 57 6.8 3 17 81 1.0 4 地区内 蒙 古辽 宁 重 庆 广 西 湖 南 河 北 云 南 河 南 湖 北 陕 西 安 徽 宁 夏 江 西 吉 林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5 84 9.1 9 15 76 1.3 8 15 74 8.6 7 15 45 1.4 8 15 08 4.3 1 14 71 8.2 5 14 42 3.9 3 14 37 1.5 6 143 67. 48 14 12 8.7 6 14 08 5.7 4 14 02 4.7 14 02 1.5 4 14 00 6.2 7 地区山 西四 川 海 南 西 藏 贵 州 青 海 黑 龙 江 新 疆 甘 肃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3 99 6.5 5 13 83 9.4 13 75 0.8 5 13 54 4.4 1 12 86 2.5 3 12 69 1.8 5 12 56 5.9 8 12 25 7.5 2 119 29. 78

关于农民收入的调查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3176-31 关于农民收入的调查报告 (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关于农民收入的调查报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 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保障农民收入快速 健康发展。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农民收入依然增长 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加 大,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严峻的 挑战。作为一个农村人,我不禁要问:到底是哪些因 素导致农民增收困难,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 样的疑问,我利用假期时间对自己所在县农民增收问 题做了一次深入调查,以期为本地农民增收困难问题 的解决提供合理化建议,帮助当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选取惠民县有代表性的部分村庄进行调查,采用 入户走访、实地调查等方式,同时,充分发挥同学、

亲戚优势利用电话、短信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完成此报告。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解决农民增收的根本条件。然而,从调查情况看,我县农民就业问题严峻,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并且,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推进、农业科技水平的逐步推广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过剩程度必然会进一步增加,相应的需要更多的劳动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然而,我县乡镇企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2.农民素质偏低,与农业现代化不相适应。在农民素质方面,我主要调查了以下四点:一是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8年,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占9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只占7.8%。二是农民的科技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民农业科技素质不高,进行农业活动大多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与对策-张存刚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摘要】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都偏低;分配关系不合理,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大;分配行为不规范,分配秩序比较混乱。”体制性弊端是形成现有收入分配格局的根本原因,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劳资集体谈判制度缺失,劳动力价值被严重低估;经济社会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也导致分配不公。劳动报酬占比下降是公有制的比重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下降、政府和工会未能在市场经济中充分发挥作用的客观结果。要明确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综合配套改革。 【关键词】居民收入、差距、表现、原因、对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不断完善,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不仅关系调整优化需求结构、增强消费拉动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且关系体现社会公平正义、效率提高和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对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201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进一步明确了解决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方向和政策措施。 一、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表现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都偏低;分配关系不合理,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大;分配行为不规范,分配秩序比较混乱。” 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偏低主要表现为:第一,我国劳动者报酬占比连续下降,全国总工会及很多学者均对此进行了统计和测算,虽然各测算结果之间存在差别,但劳动报酬占比下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第二,与世界重要经济体相比,初次分配中我国劳动者报酬在GDP中的占比明显偏低,而企业盈余占比则明显高于这些国家;第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劳动报酬份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普遍经历了一个上升过程,并且一百多年来,他们的劳动报酬份额一直在不断提高,而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①据《人民日报》报道,从1993—2007年,居民部门的劳动者报酬由49.49%降至39.74%,降幅9.75个百分点。又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从1997年到2007年的10年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从53.4%下降到39.74%,降幅13.66个百分点。再据《新京报》报道,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从1983年的最高峰值56.5%降至2005年的36.7%,22年间,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下降近20个百分点。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从1978—2005年,资本报酬占GDP的比重则上升了20个百分点。劳动报酬占比是一个相对量,而劳动报酬是一个绝对量。劳动报酬高不等于劳动报酬占比高。与劳动报酬相比,劳动报酬占比更能反映劳动者在收入分配中的经济社会地位,劳动报酬占比越低,劳动者的经济社会地位越低。②

关于农民收入问题的调查报告[1]

关于农民收入问题的调查报告 _关于灵台县独店镇白玉村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保障农民收入快速健康发展。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农民收入依然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加大,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严峻的挑战。作为一个农村人,我不禁要问: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农民增收困难,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利用假期时间对自己所在村农民收入问题做了一次调查,以期为本地农民增收困难问题的解决提供合理化建议,帮助当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我村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男丁的外出务工,其次就来源于庄稼的一些微薄收入。对于外出务工的男丁来说,每年基本上可以为家里带回两万元左右,这部分的钱基本上可以提供一个四口人家基本的生活、子女的学费以及就医等。之所以说庄稼的收入是微薄的,是因为我村土地少,每户人家所分的土地也就几亩,再加上劳动力外出,或者遇上灾荒,收获的粮食只够家里吃,更不用说拿去换钱了,如今粮食的价格也不高,所以大多数的劳动力宁愿出去,也不愿呆在家里。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我村在住人口,采用入户走访、实地调查等方式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普遍较多,除了大多数的男丁外出务工之外,基本上所有的妇女以及年纪较大的人都呆在家里无所事事。 农民素质偏低,与农业现代化不相适应。在农民素质方面,我主要调查了以下四点:一是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占9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只占7.8%。二是农民的科技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我村农民农业科技素质不高,进行农业活动大多依靠传统经验,接触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不足15%。三是思想观念。我村农民思想观念保守,缺乏进取精神。四是凝聚力。我村农民整体凝聚力不高,看上去像一盘散沙,缺乏必要的团结精神。 生产力低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矛盾凸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消极作用已开始显现。精细的生产模式不能形成规模,农业机械化和先进生产技术推广缓慢,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不仅效率低下,还将大批劳动力禁锢在农业上,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城乡教育差距继续扩大,留守儿童教育受制约。我村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当地教育发展受限,同时,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其父母常年在外,对他们的辅导、教育乏力,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像心理发育不健全、学习成绩下降等。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是农民在“起步”方面就比城镇居民差。

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问题、成因与对策

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综述: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 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调整取得积极成效。但是,居民收入在 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依然存在。这既有资源禀赋、市场竞争机制、发展阶段性等合理因素,也有体制机制不健全、政策措施不完善、发展不平衡等不合理 因素,特别是收入分配中掺杂垄断、寻租、腐败等因素,使问题更加复杂,不仅积聚矛盾, 影响社会稳定,也影响市场运行效率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深刻认识解决收入分配领 域问题的紧迫性,遵循增进公平、兼顾效率的原则,重新审视财税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倾 向性问题,以及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进程的影响,关注行业层面的垄断现象和企业分配 机制不合理的问题,注重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要求,加强政策研究和工作协调,推进机制改革和制度完善,抓紧解决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 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与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企业、居民三者分 配关系的演变大体可分为向居民倾斜(~年)和向政府、企业倾斜(年至今)两个阶段。 ~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从下降到,下降个百分点,政府和企业占比则分别提高个和个百分点,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比重从下降到(见表)。 .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无论是城乡之间、城乡内部,还是行业之间、地区之间, 居民收入差距均呈扩大趋势,低收入群体增收难度较大。 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年超过的国际警戒线之后,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年达到。其中,城 镇居民基尼系数为,农村居民为,分别比年提高和(见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 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从年的扩大到年的,绝对差距已经超过万元。就业人员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年,在城镇职工中,国有单位、集体单位、其他单位职工实际工资分别增长倍、倍和 倍;行业门类间的工资差距由年的倍,扩大到年的倍;年证券和纺织两大行业的职工平均工 资之比达到创记录的倍。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幅放缓,~年,城乡低收入家庭人均收入分别增 长和,明显低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和的增幅。 .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特别是腐败和灰色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收入分配差距,社会 影响恶劣。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会王小鲁的一项研究表明,加上隐性收入后,年城镇最高与最低收入 家庭间的人均收入差距从统计显示的倍扩大到倍。主要是企业家、个体经营者、专业技术人员、医生、教师、文艺工作者以及部分公职人员存在大量隐性收入。这些收入主要来自公共 资金的流失、银行贷款在正常利息之外的额外收费、行政许可中的寻租、土地收益流失、垄 断收益等。 二、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下降和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分析(统计学角度)

我国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区域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可能危及社会和政治稳定,阻碍国民经济健康顺利发展;过大的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可能会加剧落后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特别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生活在经济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如果持续扩大的收入差距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将有可能激化民族矛盾,危及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本文分析了我国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和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测度方法和指标选取 (一)绝对差距 1.极差(R):反映总体中指标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离差,用以说明指标值的变动范围和幅度,其值越大,说明收入的绝对差距越大。 2.标准差(S):反映指标值与其算术平均值的偏离程度,其值越大,说明收入的绝对差距越大。 计算公式为: nS i x/)(2 (二)相对差距 1.变异系数 将标准差计算公式中的收入水平进行标准化处理,就得到变异系数。分组和不分组的情况下计算公式分别为: 1

2()/uwi Vxn 2()/wii Vpx V是变异系数或加权变异系数,V越大,表示收入差别越大。V UW表示不加权变异系数,V W表示加权变异系数。 2.泰尔指数 1967年泰尔(Theil)根据统计信息理论提出一种新的测度指标,用收入的对数值与等值分配的对数测度它们之间的差别,并用收入比重加权。一般主要使用下列分解公式: Nii yLOGNI11)0( GggggGggg vpLOGpIpI11)0()0( 其中,p g是第g组的人口比重,v g是第g组的收入比重。 二、现状分析 (一)东中西部城镇居民收入差距 1、绝对差距逐步扩大 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是348元,东部372元,中部317元,西部346元;东部比全国高24元,是1.07倍,比中部高55元,是1.17倍,比西部高26元,是1.07倍。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是13786元,东部16974元,中部11634元,西部11309元;东部比全国高3188元,是1.23倍,比中部高5340元,是1.46倍,比西部高5665元,是1.50倍。无论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值还是相对倍数都是呈逐步扩大趋势。 2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和原因分析及对策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和原因分析及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既有经济结构变化?经济 政策变化?市场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也有接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就业机会的不均等方面的原因。为了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应该采用坚持和扩大就业优先及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强化收入制度改革,发展经济和教育体系,完善工资保障制度等。 关键词:中国,居民,收入分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民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居民收入状况和生活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度平均主义的收入分配格局被打破?但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结构的转型,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趋势? 一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现状 1.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78年我国的基尼系数是0.16,1988年为0.386,2001年为0.395,现在已达0.45左右,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据测算,在我国现有80 000亿元左右的居民储蓄存款中,20%的高收入者拥有了80%,即64 000亿元,人均近25 000元;而80%的人口只有20%,即16 000亿元,人均约1 500元?另据资料显示,中国目前最富裕的20%家庭的收入占有社会全部家庭收入的50.24%;而最贫穷的20%家庭的收入仅占有社会全部家庭收入的4.27%? 2.城乡?地区?行业及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具体表现为:(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据统计,按可支配收入计算,城乡差距为3∶1;若按货币收入计算,差距为4∶1;若加入各种有利补贴,差距为6∶1?朱光磊认为,1979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1.75∶1,1995年为2.47∶1,1998年为2.54∶1,1999年为2.65∶1?如考虑住房?医疗?物价等补贴,城市居民收入要比农村居民收入至少要高出4倍?陈益龙认为,农村居民人均在1 000元以下的有12%左右,与城市居民10%最高收入户的收入相比,比例为1∶12[1]?(2)地区之间收入呈东高西低的特征,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据国家统计局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划分来看,东?中?西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系数在1978年分别为1.20∶1.09∶1,1998年则提高到1.94∶1.35∶1?另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北京?广东?江苏1988—1995年期间人均收入实际增长率分别是81.9%?78.9%和64.7%,而同期甘肃仅为0.6%?(3)不同阶层?行业?职业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据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2000年初对全国15万户城镇居民进行的抽样调查,全国城镇居民不同阶层?不同行业差距明显拉大?如果按户人均收入由低到高分线,计算各组户人均收入及其在全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其中,20%的高收入户占总收入户的42.2%,户人均收入达992元,20%的低收入户仅占总收入的6.5%,户人均收入124元,高收入组与低收入组的户人均收入比为8∶1,差距相当大?行业之间的差距亦呈扩大趋势?1978年,我国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的工资之比是1.38∶1,1998年则升为2.35∶1?一些垄断行业?新兴行业部门,金融?烟草?电信?电力部门收入增长很快,各类奖金?福利很多?而一些传统部门如冶金?煤炭?纺织等行业的职工收入增长就相对缓慢[2]?而私营企业主?外企中的中方雇员?项目经理?明星的收入与下岗工人?失业人员和落后地区的农民收入对比鲜明?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研究 (2)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研究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扩大,无论在城乡居民之间、城镇居民之间、不同行业之间、地区之间都存在收入差距。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将影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文研究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了差距形成的原因、提出调节收入差距的对策。 [关键词] 收入分配;收入差距;对策 引言 收入分配问题既是经济理论研究中的重大难题,始终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日益显现出来,城乡居民之间、城镇居民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差距都不断拉大,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问题。 1现状分析[1-3] 1.1收入分配差距的衡量 考察和分析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比较常用的衡量指标是基尼系数,基尼系数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最小等于0,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最大等于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高度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超过0.6表明收入分配出现两极分化。国际上公认0.4为收入差距的警戒线,超过这一警戒线将引起一系列的经济风险、社会风险,甚至引起社会动荡。 1.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经历了由迅速缩小到逐渐扩大,由扩大到逐渐缩小,再由逐渐缩小到加速扩大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1978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是2.57:l,从1984年开始,改革的中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了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到2005年,城乡屠民收入比为3.22:1。 1.3城镇居民内部差距不断扩大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是0.15,现在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 1.4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东中西地区间的收入差距难在不断拉大,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

农民工收入调查分析报告

农民工收入调查报告

————————————————————————————————作者:————————————————————————————————日期: 2

农民工收入调查报告 导言: 农民工人,他们是农业户口,但从事着非农业的工作;他们是生活工作在城市,为城市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一类特殊的群体。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我国大约有两亿的农民工。农民工群体在社会生产上所占的比例是巨大的。他们在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关注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和生活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暑假期间,我走访了长株潭部分农民工的集中地区,调查了他们的就业状况,薪酬状况,生活环境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发现农民工的工作薪酬在长株潭地区内还是有待改善的,与本地工人的薪酬相比,农民工的工资相对较低,而且农民工的就业环境大多是在建筑及服装等劳动强度相对较大行业,这些地方工作环境艰苦,工作量也相对较大。经过国家最近几年对农民工的关怀与帮助,我们也发现,像类似于拖欠工资与工伤赔偿等劳务纠纷问题也相对少了许多。另外,农民工在类似于医疗保险与养老保险等工作待遇上与本地劳务工人并没有享受同等待遇,他们大多没有这方面的保障。最后农民工子女在入学教育这方面也缺乏必要的保障。因此,再次呼吁社会对农民工的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更多实际的帮助,为农民工兄弟们创造一个更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调查背景及目的: 现在中国有两亿多农民工,他们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从事着各个职业,他们是默默无闻的一群人,他们工作勤劳刻苦,但往往得不到最公正的待遇,他们是社会的顶梁柱,同时他们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城市的正常运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离不开这一群默默无闻的人们,对于他们我们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帮助。暑假期间,我对长株潭地区就本地的农民工工作生活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希望从中发现农民工们存在的一些问题,研究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希望通过这次调查,能更加了解现实,同时引起社会更加关注农民工兄弟,为农民工兄弟创造一个更加公平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一视同仁,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也希望通过这次调查,能够锻炼我的调查能力,观察能力,协调交际能力等工作能力,为以后出身社会工作奠定基础。 调查过程: 调查时间:2013年8月1日至8月7日 调查地点:湘潭市株洲市长沙市

浅论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问题、成因与对策

浅论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问题、成因与对策 【摘要】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城镇居民失业、下岗,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社会分配两极化趋势愈加明显。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调整取得积极成效。但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依然存在。这既有资源禀赋、市场竞争机制、发展阶段性等合理因素,也体制机制不健全、政策措施不完善、发展不平衡等不合理因素,特别是收入分配中掺杂垄断、寻租、腐败等因素,使问题更加复杂,不仅积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也影响市场运行效率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深刻认识解决收入分配领域问题的紧迫性,遵循增进公平、兼顾效率的原则,重新审视财税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以及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进程的影响,关注行业层面的垄断现象和企业分配机制不合理的问题,注重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要求,加强政策研究和工作协调,推进机制改革和制度完善,抓紧解决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收入分配问题对策 一、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 第一、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比重逐年下降 政府、企业和居民收入分配是最重要的宏观收入分配关系。近年来,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比重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64.81%下降至2008年的57.11%,十年间下降了15.38个百分点。同期,企业收入和政府收入占比均呈波动上升,其中企业占比由2000年的15.65%上升至2008年的21.60%;2004年,居民收入和政府收入占比骤然下降,分别较2003年下降2.91和2.51个百分点,同期企业收入占比增加了5.43个百分点。 第二、劳动报酬在居民初次分配中比重逐年下降 收入分配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层次。初次分配是对生产要素的分配,由劳动者报酬、营业盈余总额和财产性净收入组成;再分配则是生产环节之后通过经常转移的形式对收入的分配。劳动报酬是居民初次分配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约占80%以上。2000年~2008年,劳动报酬占居民初次分配总收入比重整体呈下降趋势,由93.69%下降至83.71%;特别是2004年该比重骤然下降了8.61个百分点,自此劳动报酬占居民初次分配总收入比重由2000~2003年的93%左右,下降至2004~2008的83%左右。

浅谈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浅谈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但居民收入在提高的同时,收入分配差距却越来越大,尤其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阶层之间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在不断的扩大。某种程度上说,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在中国,造成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十分复杂,有收入分配制度的因素,有腐败、市场失序等非正常因素,也有社保和税收方面的因素。发展经济学先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瑟·刘易斯认为:“收入分配的变化是发展进程中最具有政治意义的方面,也是最容易诱发妒忌心理和混乱动荡的方面。没有很好地理解为什么这些变化会发生,以及它会起到怎样的作用,就不可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①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影响和原因这几个方面,从而提出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建议,进而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二、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呈现加速扩大的趋势,其差距不仅反映在基尼系数这个总量指标上,而且也体现在城乡、地区、行业、阶层等各个方面。在一定意义上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不可避免,这是改革和发展必经的阶段。 (一)我国基尼系数总的来说呈现一种上升的趋势 国际公认的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衡量指标为基尼系数。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在0.2~0.3之间时,收入分配差距较为合理;0.4是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0.5以上说明收入分配差距悬殊过大;0.6被认为是两极分化的标志。据世界银行的①林秋玲:“关于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若干思考”,《泉州学林》,2004年第5期。

居民收入分析报告

中国居民收入增长及其不平等状况研究
杨宜勇 池振合? 摘 要: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与居民收入密切相关。本文考察了 2010 年中国收入增长 和收入分配状况。总的来说,2010 年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全国总体收入不平等水平下 降。经济增长是 2010 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而中国总体收入不平等水平的下降 则是农民工工资上涨、农产品价格上涨和高涨的通货膨胀率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关键词:收入分配 收入增长 收入不平等
一、居民收入增长状况
(一)农民收入增长状况 农民收入水平继续提高,收入增长速度加快(见图 1) 。截至 2010 年,中国农民名义人 均纯收入达到 5919.01 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12.94%。按照 1985 年农村价格水平计算,2010 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为 1466.92 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10.88%。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农民收 入增长速度提速。从图中可以看出,2003 年农民实际纯收入增长速度仅有 4.27%,是 2002 年以来农民收入水平增长最慢的时期。 2003 年开始, 从 农民实际纯收入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到 2007 年达到 9.51%。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2008 和 2009 年农民实际纯收入 增长速度有所减缓。然而,2010 年农民实际纯收入增速再次加快,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 增长速度要高 0.58 个百分点。
图 1 2002-2010 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实际增长速度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1》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国家统计局,国家统 计数据库,http://219.235.129.58/indicatorYearQuery.do。
农民纯收入增长加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按照收入来源划分, 农民纯收入主 要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构成,所以农民纯收入增长速 度由不同来源纯收入增长速度共同决定。2010 年中国农民不同来源纯收入增速变化各不相 同(见表 1) 。在不同收入来源中,农民纯收入增长速度加快的有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 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最快。2009 年中国农民家庭经营性纯收入实
?
杨宜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劳动人事科学发 展研究院院长;池振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