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结构性冗余下政府副职的机理反思与进路选择_徐刚

结构性冗余下政府副职的机理反思与进路选择_徐刚

结构性冗余下政府副职的机理反思与进路选择_徐刚
结构性冗余下政府副职的机理反思与进路选择_徐刚

2013年第2期(总第211期)学习与探索Study &Exploration No.2,

2013Serial.No.211

·政治发展研究·

结构性冗余下政府副职的机理反思与进路选择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州510006)

要:当前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及部门都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副职泛滥现象,它所产生的不仅是单

纯的编制问题,还有因人员结构失衡而凸显的人力成本耗损及可能引发的工作职能重叠、人员晋升阻滞等问题,同时也引致了“倒金字塔式”的政府人员结构性冗余。通过对政府行政副职的作用、生成及构造机理进行反思可知,副职的负面性功用相对更大,且作为特定历史产物,其设置并非必然性的制度安排。为此,在政府改革进路上可以尝试对政府副职予以撤除,通过副属职位让渡、分管职能转化,并配套建立行政首长负责制、专业助理制及专家咨询委员会制来实现正职辅佐重心由副属到下属部属的转移。

关键词:政府行政副职;中国行政管理体制;副职结构性冗余中图分类号:D63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 (2013)02-0060-07

收稿日期:2012-10-20;修订日期:2013-01-0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我国政府机构编制改革综合研究”

(10CZZ02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政府机构‘人员—职位’适配性研究”(09YJC630093)

作者简介:徐刚(1973—),男,教授,管理学博士,从事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从总体上看,它基本适应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这既影响了政府职能全面而高效的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

因而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切实加以解决。大部制改革正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而进行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其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以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社会服务与管理为主,其目标是通过解决政府部门机构重叠、职权交叉、政出多门的矛盾来提高行政效率。然而,在当前的大部制改革过程中,一些部门出现了极为夸张的副职干部泛滥现象。如广东省农业厅共有19个副厅级以上干部[1],而佛山市高明区市场安全监管局共有副局长15人,其中常务副局长4人、副局长10人、党组成员1人,并细分为5类4级;国土城建与水务局的副局长更是多达19名,

其中常务副局长7名、副局长12名[2]。这一现象通常被解释为政府在改革过程中为减少改革阻力、维持工作稳定而产生的,是可容忍的“合理”现象。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的是,

政府部门副职泛滥并非区域性现象,已经成为全国性的普遍问题,

它所产生的不仅是单纯的编制问题,还有因人员结构失衡而凸显的人力成本耗损及可能引发的工作职能重叠、

人员晋升阻滞等一系列衍生问题。总之,“副职泛滥”直接涉及政府干部制度的效率及对干部的选拔培养、考核激励等一系列关键问题。在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的背景下,行政副职泛滥问题时刻不能脱离政府机构改革视线,

并应对其予以深度审视[3],从而力促实现“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中国特色行政体制目标[4]。

一、政府人员结构的“倒金字塔”式生态

当前,无论是欧美还是中国,政府组织在层级形态上基本都是

“金字塔式”的管理系统,尽管意识形态不同,

但政府的机构设置及相应人员分布在宏观上都大体相仿,通常是较大比重地集中于政府组织系统的最基层领域[5]。如美国共有3000多个县政府、2万多个市政府和1.7万个镇政府,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约192.5万;日本共有777个市政府、846个町政府、198个村政府,基层政府工作人员120.2万;而中国则共有近3000个

县(区)政府、4.4万个乡(镇)政府,县及县以下的基层政府工作人员高达1316.2万。尽管中国基层政府公务人员数量占有绝大比例,然而从微观维度来看,在各层级政府内部人员结构中又普遍存在着一般公务人员所占比例相对较小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组织一直面临着“官多兵少”、尤其是“精官”少的问题,表现为政府领导人员和一般公务人员比例明显失衡。资料显示,在中国政府公务员系统中,“负责人”与“办事人员、其他人员”的比例为1?0.84,明显高于美国的1?1.7和日本的1?3.6[6]。即使这个说法不一定十分准确,但也大体反映了中国目前的现实情况。的确,在政府部门的实际运作中,单位领导干部数量众多、副职干部较多的现象普遍存在。如通过一些政府网站可以查到,山东沾化县有15个县长助理、辽宁铁岭市有9个副市长和20个副秘书长、安徽芜湖市有11位副市长、深圳市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有20个副局长等等。正是政府组织单元设置10个以上乃至20个以上的正副职领导,才导致其下属的一般工作人员寥寥无几的惯常状况,这使政府机构在人员结构上呈现出了明显的“倒金字塔式”形态。

“倒金字塔式”人员结构形态反映了政府编制管理中公务人员的结构性冗余状况。结构性冗余是政府人员结构失衡、比例失调而映现的人员“相对过剩”的问题,虽然其根源在于政府系统组织架构中的部门构建及机构设置的重复性、交叉性及时滞性而引致的机构臃肿,但在本质上它所昭示的仍是政府机构人员规模超过财政承受能力的相应性人员冗余[7]。尽管政府人员的结构性冗余与定势思维中政府人员的绝对性数量冗余存在明显差异,但是其结构失衡、比例失调在政府人员配置上最终仍表现为人员在数量上的过剩和臃肿状态,这可归属为政府人员的相对性冗余。

在政府人员相对性冗余的状态中,除了正式的正职“长”数量过多之外,更为严重的是副职领导的“扎堆”现象。纵观各级政府及部门的行政副职,通常都是一长串名单,非但名正言顺的副职已经是数量相当可观,而且还有一些“附加”或“加注”的“括号领导”。而这些“括号领导”除了因为降职使用或部队转业等原因而拥有正级但安排副职外,还有因为照顾提级、外部调进、上级挂职等原因而安排的不等于副职级的副职级,因而形成了“相当副职”这一群体。这种普遍性的臃肿状态直接导致了最为典型行政副职的结构性冗余现象,与十八大“优化领导班子配备和干部队伍结构”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精神要求存在差距。

二、中央政府行政副职的结构性冗余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务院可设置副总理若干人和国务委员若干人,对于国务院副职并无具体人数限制。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对国务院组成部门的副职职数则给予了明确规定:各部设部长一人、副部长二至四人,各委员会设主任一人、副主任二至四人。可见,该法不仅直接、明确地规定了国务院各部委的副职职数为“二至四人”,也规定了国务院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和精简原则而设置各直属机构及办事机构,其负责人为二至五人。这样,减去正职负责人一人,副职负责人职数仍确定为“一至四人”。因此,国务院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办事机构都是把副职负责人职数限定在四人以内[8]。而《国务院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及国务院行政机构“三定”规定也对国务院组成机构及司级内设机构领导职数作了类似规定。

目前,国务院共有副职负责人10人,其中副总理4人、国务委员5人及国务院秘书长1人。虽然这没有超出现行法律法规的职数规定,但在中央政府现有26个组成部门(未包括国家安全部)中,副职平均人数为8.30人,除个别部委外,都超过了法定职数要求,不符合规定的部委高达96.15%,副职最多的达到了16人;而在国务院17个直属局中,副职平均人数为6.24人,其中,超过4人的部门达到了14个,占82.35%,副职最多的达到了11人;而在国务院18个部委管理局(未包括国家保密局、国家密码管理局和国家核安全局)中,副职平均人数为4.32人,有8个局副职人数超过4人,占42.11%,其中副职最多的部委管理局人数达到了8人。总体而言,国务院所有组成机构的副职平均人数为6.54人,副职人数超过4人的机构共计38个,在62个部门中占61.29%,而绝对超出的总人数则达到了172人。①

三、地方政府行政副职的结构性冗余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

①此处统计的副职人数仅指在中央人民政府网站以及国务院部门网站上明确标明职位名称的副部长、副主任、副局长、副行长、副署长等的人数,尚不包括行政级别为副部级的其他职位人数。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各厅、局、委员会分别设厅长、局长、科长,在必要时可设副职,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关于规范地方政府助理和副秘书长配备问题的通知》并未明确地方政府副职的具体配额。目前,山西、江西、辽宁、安徽及甘肃等部分省份的机构编制管理规定明确要求政府行政机构或内设机构正、副职领导职数与下属人员比例为1?3或1?4,这样就把副职限定在3或4人之内。①同时,在2004年中央政府明确要求压缩地方副职职数的“减副”号召推动下,很多地方也出现了“一正三副”、“一正两副”等不同的副职职数要求。

然而统计还显示,目前在31个省级政府中,省级副职人数平均为8.59人,如果把部级“一正四副”的规定作为标准,这一数字远远超过了法定要求,其中副职人数最多的达到10人,最少的也有6人。在省级政府各组成机构中,其副职平均人数为7.64人,如依据山西、江西、辽宁、安徽等省《机构编制管理规定》或《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办法》作出的省级机构“一正三副”的规定,也远远超过了法定要求,其中最高的达到了10人。而在省级政府的具体组成部门中,副职平均人数为8.81人,除个别省份外,都超过了“五副”职数,其中最多的达到了11.6人。在省级政府的直属局中,副职平均人数为6.33人,除了个别省份外,都超过了“四副”职数,其中最多的达到了8.56人。在省级政府组成部门下属管理局中,副职平均人数为5.48人,基本上也都达到或超过了“三副”职数,其中人数最多的达到了8人。②

目前,中国市级政府为333个,但由于某南方省份政府副职人数及各组成机构副职平均人数泛滥现象严重,且出现了众多受公众质疑的事例,因而在此以该省为例,并选取其所辖的21个市级政府及组成机构作为统计样本,进行市级政府及组成机构行政副职数量的具体分析。依据统计资料,在该省21个市级政府中,市级副职人数平均为7.76人,远远超过正在实践探索并日益提倡的“一正三副”的最高限定,其中最多的是其省会城市政府,副职平均人数达到了10人,最少的地市也有6人。在市级政府各组成机构中,其副职平均人数为5.58人,也远远超过了山西、江西等省《机构编制管理规定》或《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办法》作出的“一正两副”的规定,其中最高的仍是省会城市政府,为7.62人,最低的也为4.07人,都超过了“四副”职数。而在市级政府的具体组成部门中,副职平均人数为6.25人,其中副职平均人数最多的还是省会城市政府,达到了8.11人,尽管最低的为4.48人,但也超过了“四副”职数。而在市级政府的直属局中,副职平均人数为4.75人,其中副职平均人数最多也是其省会城市,达到了6.71人,虽然最低的仅为3.14人,但也超过了“三副”职数的规定。而在市级政府组成部门下属管理局中,副职平均人数为3.21人,其中副职平均人数最多的达到了5.67人,尽管最少的仅为1.33人,但总体上仍有80.95%的市级政府组成部门超过了“两副”职数。③

目前,中国的县级政府为2862个,但由于该南方省份的省会城市政府的副职人数及各组成机构的副职平均人数较多,因而在此仍选取其所辖的12个县级政府及组成机构为统计样本,进行县级政府及组成机构行政副职数量的具体分析。同时,考虑到其相邻两个地市在大部制改革试点中因部门合并而出现的副职堆积状况,在此也将其作为样本并予以分析。统计资料显示,在该三地市所辖的23个县区级政府中,县区级副职人数平均为7.52人,远远超过实践探索并日益提倡的“一正两副”的要求,其中副职最多的高达12人,较少的也有6人。在县区级政府各组成机构中,其副职平均人数为4.09人,远超过“一正一副”的一般要求,其中最高的为5.52人。而在县区级政府的具体组成部门中,副职平均人数为4.91人,也大大超过“一正一副”的要求,其中副职平均人数最多的达到了5.88人。而在县区级政府的直属局中,副职平均人数为3.39人,也超过“一正一副”的要求,其中副职平均人数最多的达

《山西省机构编制管理规定》、《江西省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办法》、《辽宁省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规定》、《安徽省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规定》及《甘肃省机构编制管理办法》等都对此作了明确规定,其中山西和江西规定省级为1:3、市级为1:2,辽宁和安徽统一为1?3,甘肃为1?4。

此处统计的副职人数仅指在各省级人民政府网站上明确标明职位名称的副省长、副厅长、副主任、副局长、秘书长等的人数,不包括行政级别为副省级或副厅级的其他职位人数。在1489个省级政府及组成部门中,共计201个部门(占比13.5%)没有网站或无数据,因而未列入统计。

此处统计的副职人数仅指在各市级人民政府网站上明确标明职位名称的副市长、副局长、副主任、秘书长等的人数,不包括行政级别为副市级或副县级的其他职位人数。

到了6人。而在县级政府组成部门下属管理局中,副职平均人数为3.06人,同样超过“一正一副”的要求,其中副职平均人数最多的达到了6.5人。①

四、政府行政副职的内在机理反思

通过对目前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及部门的副职领导的统计分析可知,无论是国务院组成机构,还是各省、市、县级政府及部门,其副职领导配置绝大多数都远远超过了法律法规的限定,或是超过了实践探索中规定的行政副职配备的职数要求。因此,应以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为精神指引,对行政副职的内在机理予以深入反思。

(一)负面性:政府副职的作用机理分析

副职是作为组织系统中辅助正职负责人开展工作的管理层成员,其在领导决策的制定和执行中承担着参谋、协调任务,因而在领导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9]。政府副职的基本功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管理效率。副职可在正职管理下属太多、管理幅度太宽及工作内容太重时为其分担工作任务,以避免正职领导疲于应付过于集中的行政事务。二是规范行政权力运作。副职在正职可能滥用职权、违规操作并造成重大损失的情况下监督和牵制正职,以保障政府机构安全运作及正常发挥效能[10]。三是培养和储备后续干部。副职可在干部成长和接替中需要能力锻炼和经验积累时进行事先培养及储备,从而为其胜任正职打下坚实基础,并能够有效缓解正职岗位空缺的临时性危机。

尽管设置副职的初衷是为了发挥其正面功用,然而在现实中,政府副职起到的负面性功用更多[11]。首先,副职的存在有时会影响工作效率。其增加的行政组织层次及相应的工作程序复杂化和协调化必然使信息传递速度减慢以及传递质量降低,从而导致“副职太多,效率难以提高,容易助长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12]。其次,副职的存在还会影响责任落实。其在领导分工细化中通常因“归口分管”而分解正职部分权责,但由于缺乏合理化的权限区分极易混淆正职、副职及相关下级职能部门之间职责,从而在人格化责任淡化中形成“有官无管”的状态[13]。最后,副职的存在在现实中还会影响干部成长与发展。长期以来副职的独立决策权有名无实,他无需担负直接性问责责任,其必然会满足于现状而形成“隐性失职”状态。

不过,副职最为直接的负面影响则是造成管理成本的提升。虽然在历次政府机构精简中,行政副职职数膨胀趋势受到一定程度遏制,但“一正多副”仍是政府编制的惯常状态,并且只要设置副职职位,就必然会引致自行增加下属职位及相应机构、甚至形成“上行下效”的局面。而副职领导及附属人员的增多,则必然要增加行政管理费用。据统计,自“一五”到“十一五”期间,政府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已经由112.18亿元增加到68169.95亿元,增长了607倍,占政府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也由8.5%增加到19.32%,增长了1.3倍,这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社会可承受的经济极限和认同极限,也形成了对政府财政支出造成巨大压力的“吃饭财政”状态[14]。

(二)历史性:政府副职的生成机理分析

在生成机理上,中国政府的副职设置具有明显的历史性特征,是在特定历史因素影响下应运而生的现象。

首先,政府副职设置主要受苏联计划体制的影响。苏联政府机构较早地设置了副职职务,并且赋予其相当大的实际权力,而这种任实职的行政副职对中国行政职务设置产生了较大影响[15]。虽然中国已进行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但是长期以来借鉴苏联政府体制所形成的多设副职、分工管理、分别把关的政治行政习惯迄今并未出现根本性革新。政府机关习惯于管理整个社会的一切方面和所有过程,这不仅造成了管理部门设立越来越多,而且部门管理工作也需要由具有各种身份和能力的多人来分工承担。

其次,政府副职设置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官本位”意识对当前社会管理模式仍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在缺乏其他人才评价通道及优厚待遇的背景下,全社会的精英都试图通过“为官”的途径来实现自身的追求。但是,由于政府正职受既定的规律制约不可能多数化,因而副职职数就必然在众人争走“独木桥”的压力下不断膨胀以满足追求者的欲望。正是由于副职设置的任意性和弹性化,使各级政府及部门都倾向于把副职职位当成组织机构的必设层次,并

①此处统计的副职人数仅指在各县区级人民政府网站上明确标明职位名称的副市长、副区长、副局长、副主任、秘书长等的人数,不包括行政级别为副县级或副科级的其他职位人数,其中因数据缺失,有三个区未进行统计。

把副职作为解决安置人员、稳定队伍等问题的做法默认为契合历史传统的政府机构管理的应然趋势。

最后,副职也是政府职能扩张的产物。面对日益扩张的政府调控、监督、管理、服务等职能,要求正职领导对所负责的各方面工作全面熟悉及控制并不现实,因此需要副职协助正职工作以加强行政权威和提高行政效率[16]。尽管设置副职或为了完成临时性、阶段性的任务,或为了平衡协调工作过程中的复杂关系,或因为一些才华突出的干部需晋升至高层管理岗位而进行干部职位的调整,但是在政府职能扩张的利益驱动下,设置副职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政府系统中极为普遍的组织现象,且职务设置之普遍、数量之巨大已经成为其明显的组织特征。

(三)或然性:政府副职的构造机理分析

根据《现代汉语大词典》,“副”意为“居第二位的”、“辅助的”,而“副职”可解释为“副的职位”,亦即辅助的职务或担任辅助职务的人。由此可知,在汉语中副职是一个表示地位的规定性概念,一般是指在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或单位担任辅助职务的领导干部。而“副职”在英文中有多个相近的词汇,如deputy、assistant、vice等,它们的原始含义均为代表、助理、受委托代理工作职权的人等。可见,在英语中“副”的含义就是辅佐、代理。因此,“副”的本初含义在中、英文中是相近的。但在中国政府机构中,“副”的功能出现了偏离,副职常常通过分管相近若干领域的业务工作,承担着较为特殊的独立分担功能。如从行政学原理出发,任何层级的行政领导都是指行政首长,其为行政职权职责的担当者,而政府副职则属于可然性范畴,一般是作为助手而存在的,也有作为预备补正职缺位而存在的[17]。因而各国法律对政府副职一般都采用可以设置若干人的或然性规范,而不是必然性规定,“需要”通常是设立行政副职第一的和基本的因素[18]。由于不同人对“需要”的理解和认识不同,现实中也出现了不同的设立行政副职的模式和使用副职的习惯,但行政机关副职设置显然并不是一种必然性的制度安排,一般只有出现事务太多正职难于应付、工作专业性太强正职难以把握及政治分权的需要时,副职的设置才是必要的。

从政府的历史实践来看,中国从秦汉到明清,地方行政建置先后历经了郡县二级制、州郡县三级制、道(路)州(府)县三级制、省(司)府州县复合制等多种形式的变化,但各级政府官员的设置并非都是同设正、副职的。纵观行政体制较为完善的国家也会发现,很多国家的中央政府在通常情况下均没有副职设置或是以助理代替副职设置。如英国政府仅设首相而没有副首相,日本政府设总理大臣而不设副总理大臣,而美国政府仅设国务卿助理来辅助国务卿工作[19]。在中国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实践中,有些地区是因为过渡需要而导致了其政府或部门负责人配置偏多,但也有些地区如深圳盐田、龙岗及佛山高明等,其部门副职数量已经很少。这些都在实际上对副职职位未来走向起着一定程度的预示意义。

五、从副属到下属部属:政府行政副职的进路选择

通过对政府副职的功能、生成及构造机理进行反思可知,副职的负面性功能相对更大,并且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并非是必需设置的。为此,鉴于行政副职的层次、数量与行政效率成反比、与增加财政负担成正比的现实规律,我们应当在管理效率越高、行政费用越少越符合民众利益的思维导向下,通过副职撤除来实现政府机构管理的帕累托选择[20]。由此,在行政层次设定上应强调由正职一人来担当本职工作,如若其不能担当,就考虑人员轮换以保证其胜任,如确有必要时才考虑设置行政副职,并通过职位让渡、职能转化及建立配套机制来填补副职撤除留下的缺位,实现正职辅佐重心从副属到下属部属的转移[21]。

(一)目标定位:副属职位让渡于部属职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各厅、局、委员会、科分别设厅长、局长、主任、科长,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设副职。办公厅、办公室设主任,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设副主任。”这一规定的本义是只有在必要时才可以设置副职,意味着“不设为原则,设置为例外”。而江西省《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办法》中就对县级行政机构作了仅设领导人1名的规定,广东省《关于严格干部职位职数配备管理的若干规定》要求省直机关和市、县、镇(含乡、街道)及其工作部门不设置领导助理职位。这些规定在实际上已经凸显了不设副职的法律端倪。因此,在依法行政的要求下,面对已经设置副职但又极难遏制副职泛滥的现实情势,各级政府完全可以对副职职位予以撤除,将副属职位让渡于下属部属职位而实现正职辅助重心的转移。

在政府副职沦为缺乏积极作用的“负职”时,

多数人认为其职数越少越好,且将“零副职”作为最终选择,因而主张实行副属职位让渡于附属职位,即仅设置上级正职和下一层级部属职位,不再设置实际的中间副职职位层次。同时,在撤销行政副职职位的情况下,可将其基本职能让渡于下级部属职位,从而使下级部属任职者同时具有行政附属的身份。不过,在确有必要为下级提供锻炼机会或有升职考虑时,也可以设置临时性的助理职位,但是必须由下级部属来兼任助理,并且特别强调该助理职位采取轮流任职方式,并不具有固定不变的级别含义。

尽管有些部门副职过多是大部制改革中出现的特有现象,但是任职领导从来就不应该只上不下,因而实行副属职位让渡于附属职位的改革必然冲击“官本位”、“台阶论”等陈旧思想,并能在根源上杜绝政府任职领导“只上不下”的意识及态度。同时,实行副属职位让渡于附属职位也会引致晋升通道顺畅,促使相关组织部门在正职职位空缺时不再从副属中而只能从下级部属中选拔后备干部,这能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任职竞争,要求下级部属不是按资排辈而是必须在“差额竞职”中胜出才能晋升至上级职位[22]。另外,实行副属职位让渡于附属职位更为直接的作用还是能够直接减少政府机构任职人员数量及财政供养成本,进而减少对社会公共资源的过度占用。

(二)实现机制:分管职能转化为辅佐职能

目前,在服务型政府理念引导下的各级政府部门正在积极实践简政放权,强调简化行政流程、下放行政权限,按照行政决策、执行、监督职能三分的理念及行政审批相对集中原则进行政府管理职能的剥离整合及下移前移,以实现与“小政府、大部门”行政管理组织模式在体制与机制上更大程度的契合[23]。为了顺应政府简政放权的变革趋势,政府机构在实现副属到部属职位归位的同时,也应倡导在行政管理职能变迁中冲破存量利益对行政职能定位的制约,改变既往的副职分别归口分管某些具体工作的职能状况,实现分管职能向辅佐职能的转化[24],并通过法律或部门规章等形式确定转化后的职能职责。

实现分管职能向辅佐职能的转化,应基于行政副职职位已经让渡给部属职位的同时,将行政副职原本承担的分管职能相应地转移至下级部属承担。不过,考虑到分管职能所必然导致的组织人格化、职能重叠化、程序复杂化等严重负面倾向,还应实行职能转化,将转移至下级部属职位的分管职能转化为辅佐职能,在确定下级部属助手化身份时,将其职能定位为只为上级正职承担辅助或替补任务[25]。另外,对于在必要时可能兼设的助理职位,也特别强调其担负职能的辅佐性特征,只能在“侧面”协助正职领导完成具体工作,并在特定的情况下代理正职工作。

实现分管职能转化为辅佐职能,无论在理性逻辑还是技术操作角度都可以回避行政副职既往的难以“名副其实”的尴尬角色,使其在客观上保持政府机构上下级之间正常权力距离并提升上下级之间的权力“势能”,避免权力重叠下的权威分散问题[26]。同时,由于更为明确地厘清了行政层级之间的职责界限,也必然更加强化上级正职和下级部属各自应承担的行政职责,从而有利于行政问责。另外,因政府组织结构趋于扁平状而减少中间实际决策和管理职能,必然会减少部门间横向协调和纵向沟通的阻碍,使上下级之间信息传递速度加快且信息传递质量提高,从而以流程规范化增强政府决策效率和决策质量[27]。

(三)配套措施:首长制、专业助理制及咨询委员会制

1.行政首长负责制

在实行副职撤除的情势下,为建立或强化相关系列制度来保障其结构调整后的行政运作机能,必须严格遵循行政首长负责制。行政首长负责制作为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首长对本政府或本部门工作负全面责任的制度,目前为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用,而且也是中国宪法所明确要求的、适合于中国行政管理的政府工作责任制。尽管首长负责制本质上要求“独长制”,其也是民主集中制的一种形式,它强调重大事务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由行政首长定夺,但并不意味行政首长可以独断专行或者滥用职权。尽管在行政首长负责制运行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行政效率不高状况,但通过健全法律监督机制完全可以消弭副职撤除可能留下的负效应。

2.专业助理制

在副职撤除过程中还可适时推出专业助理制度。专业助理不同于一般助理,主要强调在正职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难以准确把握的情况下,为减少对带有部门利益色彩的部属专业能力的依赖,通过特定专业事务分类而设置的专业性助理职位,并由首长以特别聘用的方式为其提供政府管理方面的专业性咨询和协助[28]。为规范专业助理的运作,通常可通过建立选用程序、咨询权限、协助方式等系列的专业助理制度来确定专业助理的具体事宜,并强调专业助理任期依政府管

理需要可长可短,但必须将其限定为临时性的非固定职位。同时,鉴于专业助理职位一般会占用政府行政编制额数,通常还会用严格的立法来限制各级政府及部门中专业助理数量的上限。

3.专家咨询委员会制

另外,为配合行政副职撤除,还可以设立相对独立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即为弥补领导专业能力的不足,除专业助理之外可借鉴国外经验设置专家咨询委员会,通过给各级领导配备决策、信息和监督等多方面的专家顾问,为其提供最高决策咨询及监督[29]。对此,也应制定专家咨询委员会地位、权限、程序等具体制度,明确咨询、信息、监督等方面的咨询委员会与政府行政决策、执行机构的合理比例关系,且专家咨询委员会一般不属于政府行政机构,除极少数官方咨询机构外,更强调大量的半官方和民间的咨询组织来为政府行政决策提供专业服务[30],并要求其作为“专业智库”必须保证行政决策方面相关建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农业厅自曝有7个正厅19个副厅[EB/ OL].人民网,(2012-03-07)[2012-05-09].ht-

tp://www.sz.people.com.cn/n/2012/0307/c2028

46-16818521.html.

[2]佛山高明区副局长扎堆:一个局14个另一个局19个[EB/OL].人民网,(2012-03-16)[2012-05-

09].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4562/17

407733.html.

[3]高兴翔.中组部:副职减负进行时[N].时代周报,2009-05-11.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人民网,

(2012-11-19)[2012-11-20].http://www.xj.

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l.[5]ROSSER J,FOLKE C.Discontinuous Change in Multi-level Hierarchical Systems[J].Systems Research,

2008,(5):90-109.

[6]江曾培.官民比的几个版本[J].廉政瞭望,2005,(7).[7]张光.“官民比”省际差异原因研究[J].公共行政评论,2008,(1).

[8]熊文钊.部委行政副职多少为宜[J].瞭望,2007,(31).

[9]郭峰濂.论副职的角色定位[J].中国行政管理,2005,(12).

[10]于新恒.论领导副职角色[J].理论探讨,2001,(1).[11]夏书章.再谈“副职”[J].中国行政管理,2005,(9).[1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6.

[13]汤森詹,沃马克布.中国政治[M].顾速,董方,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出版社,2010:

65-67.

[14]财政部.中国财政年鉴2011[M].北京:中国财政杂志社,2011:455.

[15]俞可平.当代各国政治体制:俄罗斯[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255.

[16]PELTZMAN S.The Growth of Government[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2006,(23):209-288.[17]MILTZER H,RICHARD F.A Rational Theory of the Size of Government[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

my,2003,(8):914-927.

[18]刘惊海.关于“副职”过多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1,(5).

[19]金太军.设置领导副职职数管见[J].中国人事,1995,(8).

[20]GULIEK L.Politics,Administration and the New Deal [J].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1993,(6):63.

[21]ROTHSTEIN H.Organizational Staffing and Work Ad-justment by Aharon Tziner[J].The Academy of Man-

agement Review,2002,(3):621-625.

[22]周湘智.创新副职管理的新锐读本———湖南平江“差额竞职”改革透视[J].决策,2009,(12).[23]MINOGUE M.Changing the State:Concepts and Practice in the Reform of the Public Sector[C]//Be-

yond New Public Management.London:Edwald El-

gar Publishing Limited,2000:17.

[24]朱光磊,李利平.从“分管”到“辅佐”:中国副职问题研究[J].政治学研究,2007,(3).

[25]生健红.话说副职分管制[J].探索与争鸣,1999,(7).

[26]赵松鹍.滥配副职有此四弊[J].领导科学,1987,(3).

[27]赵超.副职过多的副作用及其对策[J].领导科学,1999,(7).

[28]毛寿龙.副职领导过多该怎么减?[EB/OL].南方报业网.2004-10-13.

[29]COLEMAN P,HERBERT A.A Rationale for Differ-entiated Staffing[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02,(6):41-78.

[30]言一.谈发达国家政府机构设置的特点[J].行政与法,1994,(2).[责任编辑:朱磊,巩村磊]

浪漫爱情对选择性注意的影响及其机制

浪漫爱情对选择性注意的影响及其机制 浪漫爱情是一种指向特定个体的复杂又强烈的情感体验,与成人依恋(或友伴之爱)不同,具有特定的基于多巴胺能系统的神经生理改变。虽然目前已有一些基于浪漫爱情本身的神经机制研究,但是,对于浪漫爱情是否影响了认知功能的基础——个体的选择性注意,仍然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基于Lavie的认知负载理论,结合知觉负载任务和工作记忆负载任务,采用ERP实验技术,探索浪漫爱情是否影响了选择性注意的不同阶段,以及影响的可能机制。研究一首先修订了Hatfield Elaine于1986的激情之爱量表(Passionate Love Scale),该量表能够测量出个体当前体验到浪漫爱情的强烈程度,被广泛地用于浪漫爱情有关的实验中,用以筛选处于强烈爱情的被试。修订的激情之爱量表中文版(Chinese Version of Passionate Love Scale,C-PLS)一共14题,包含一个反映总的激情之爱的程度的维度,解释了总方差的64.64%。量表具有较为良好的结构效度(χ ~2/dF=3.576,GFI=0.928,CFI=0.936,NFI=0.950,RMSEA=0.072),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57,分半信度为0.946。修订的激情之爱量表中文版被用于随后的实验筛选恋爱组被试。在研究二的知觉负载实验中,行为学实验结果显示,恋爱组和单身组被试的反应时在不同知觉负载条件下干扰效应无显著差异。但是,事件相关电位的结果显示,恋爱组被试在知觉负载任务中,刺激诱发的P1的波幅相对单身组较小,反映了在选择性注意早期的知觉负载任务中,恋爱组的注意资源投入相对单身组更小。在研究三的工作记忆负载任务中,行为学结

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教师教学反思的作用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在经济,文化与教育等瞬息万变的今天,教学反思无论对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还是对教学效果的提高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反思可以检查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中的不足;记录教学中的困惑;发现某种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对学生有伤害;可以发现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等。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教师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等。 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逐步培养和发展自己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为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实践性知识,直至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例如有的教师已从教数年,但课堂教学的效果一直没有达到最佳,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不够重视教后反思,作为教师,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固然重要,但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对日常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不断积累的意识,教师很难掌握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只有通过反思,教师才会不断地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细致地、冷静地加以推理总结,具体地对于某一个问题的对策、某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质疑,甚至某一个辩论回合展开思考。在反思中,已有的经验得以

积累,成为下一步教学的能力,日积月累,这种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日益形成。所以我们只有通过教学反思,教师的有效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进行教学反思能够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为其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教学反思鼓励教师通过多种策略和方法审视、分析自身的教育观念及教学活动,充分尊重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了教师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写教学日记、描述──解释自己的教学活动、观摩──分析教学事件、主动征求同事及学生意见和建议等多种方式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这实际上为提升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总之,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也是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实践的过程,是一个成长的必要环节。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等。

价值链与成本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经济、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和管理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的竞争核心已从提供价低质优的产品竞争转变为争取客户最大满意度的竞争,竞争范围也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企业,企业被看作是一个为最终满足顾客需求而设计的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能够创造价值的价值活动集合,形势的发展呼唤更加先进的管理理论的指导和管理方法的推广。 著名企业战略专家迈克尔?波特教授早在1985年的《竞争优势》一书中为我们贡献了三种基本的竞争战略,即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其中低成本战略又是最为基础战略选择,是不同战略条件下同样适用的选择。波特在《竞争优势》中同时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价值链分析法被广泛地用作企业的战略分析工具。此后,价值链的思想被逐渐引入会计理论和实践中,其被运用于成本会计领域的探索开辟了成本管理的新天地,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成本分析模式。本文将重点研究在价值链理论指导下的新的成本分析的内容、原则、乃至方法意义,继而探索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运用。 一、价值链理论在成本分析中的引入和运用 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把不同企业的生产制造不同产品的活动抽象概括为一系列的价值活动,组织生产流程就是一个价值创造和转移的过程。约翰?桑科(john?shank)在此基础上认为企业应当把自己的价值链放到整个行业价值链中进行考量,至此价值链的理论已经基本成熟,为其引入成本领域的运用奠定了基础。成本控制是成本分析的目的和更高阶段。波特在他的《竞争优势》一书中也提及了如何利用价值链进行成本分析:确定成本分析的价值链;分摊成本和资产;具体的成本分析。波特的见解对我们进行成本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价值链理论下成本分析的内容 在价值链理论框架下,成本分析的内容总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根据分析的目的确定分析的范围和对象;其二,把该价值链的业务活动细分为价值增值业务和非价值增值业务,把价值增值过程划再划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价值链上的每一项业务活动都会占用公司的资产或者劳务,花费一定的成本,无论是价值增值活动和非增值活动都是我们分析的重要内容;第三,成本动因的分析;最后,引入和运用相关的财务指标和手段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一)根据成本分析的视角不同把需要识别的价值链分为三个层级 根据成本分析的目的不同,可以把需要识别的价值链分成三个层次:战略管理、管理控制和作业层次。 战略管理层级价值链成本表现为企业价值链上的整体成本结构。战略泛指重大的带有全局性或决定全局的谋划,是实现和引导企业潜力、实现企业目标、应对日益复杂和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的核心概念①。在这一层级的成本分析中,需要把企业价值链浓缩成一个价值结点②放在整个市场这条大的价值链上去分析,寻找最优整体成本结构,判断企业的整体成本结构是否在接受的范围内,是否可以做出降低整体成本的努力。 管理控制层级价值链成本显示了一种典型的战术成本特征。管理控制是落实企业战略的过程,是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保证。管理控制层级价值链基本等同于企业价值链。该层级的成本分析主要是针对各个价值活动进行的。按照波特的理论,企业的价值活动包括主要活动和支持性活动两种,前者指采购、制造、产品发送、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后者指基础性管理、技术开发和人力资源管理等。 (二)根据成本分析的范围把需要识别的价值链分为三个方面 可以通过范围的划分,把需要识别的价值链分为企业价值链、竞争对手价值链和行业价值链,相对应的成本分析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 1.企业价值链

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注意的有关理论模型 09心理李佳俐0906080046 一.过滤器模型 主要观点 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Broadbent)在1958年提出了过滤器理论,他认为同一时间可以被注意到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如果信息量超过限度,注意过滤器就将选择让一些信息通过,并将另一些信息排斥在注意之外。过滤器模型是一种“全或无(all-or-none)”的模型,这就是说,由于过滤器的作用,来自一个信道的信息由于受到选择而全部通过,来自另一信道的信息由于“闸门”被关掉,就完全丧失了。由于信息的选择球决于刺激物的物理性质,因此,过滤器的位置可能处在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 注意的过滤器信息加工模型 实验支持 ①该模型的研究最初是由彻里(E.C.Cherry)1953年的双耳分听实验引发的。在一项实验中,彻里给被试的两耳同时呈现两种材料,让被试大声追随一个耳朵听到的材料,并检查被试从另一耳所获得的信息。注意指向的耳朵被称为追随耳,未受注意的耳朵被称为非追随耳。结果发现,从追随耳进入的信息由于受到注意,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工处理;从非追随耳进入的信息由于没有受到注意,没有进一步接受加工,被拒绝在信息加工系统之外。 ②Broadbent的双耳分听实验:他向被试的右耳呈现3个数字,同时向左耳呈现另外3个数字。呈现的速度为每秒2个数字,然后要求被试再现。实验结果表明,一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接受的信息,准确率为65%;以双耳同时接收到的信息为单位,按顺序成对地再现,准确率为20%。 评价 Broadbent的过滤器模型强调对注意信息的加工,认为注意处于信息加工的知觉阶段,在识别前对信息进行选择。过滤器模型提出不久很快就遇到困难,它无法解释人对有意义材料的信息加工和分配注意等现象,比如语义,被试人仍能够经由非注意耳识别到自己的名字,也就是类似于鸡尾酒会现象。此外,实验所用的材料都是听觉材料,因此信息的选择与过滤只发生在同类性质的材料间。当材料的性质改变,信息输入来自不同的感觉信道时,模型的预测力量就不强了。因此,过滤器模型只是一个单信道模型。 二、衰减器理论 主要观点 特雷斯曼(A.M.Treisman)在1960年对注意的过滤器模型进行了修正,提出了衰

油井堵水技术方案

第一章前言 油气井出水是油田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采用注水开发方式,随着水边缘的推进,由于地层非均质性严重,油水流度比的不同及开发方案和措施不当等原因,均能导致油田含水上升速度加快,致使油层过早水淹,油田采收率降低。目前油田随着开发进入中后期,而地下可采储量依然较大,其高含水情况特别明显。严重影响油田的经济效益。找水,堵水,对油田出水进行综合治理是油田开发中必须及时解决的问题,因此堵水变得日益重要。 1、油井出水原因 油井来水按照来源分为 所以油井出水原因一般包括: (1)、注入水及边水推进。对于用注水开发方式开发的油气藏,由于油层的非均质性及开采方式不当,使注入水及边水沿高、低渗透层及高、低渗透区不均匀推进,在纵向上形成单层突进,在横向上形成舌进或指进现象,使油井过早水淹。 (2)、底水推进。底水即是油层底部的水层,在同一个油层内,油

气被底水承托。“底水锥进”现象:当油田有底水时,由于油井生产压差过大,破坏了由于重力作用所建立起来的油水平衡关系,使原来的油水界面在靠近井底处呈锥形升高的现象。“同层水”进入油井,造成油井出水是不可避免的,但要求缓出水、少出水,所以必须采取控制和必要的封堵措施。 (3)、上层水、下层水窜入。所谓的上层水、下层水,指油藏的上层和下层水层。固井不好,套管损坏,误射油层采取不正确的增产措施,而破坏了井的密封条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地质上的原因,如有些地区由于断层裂缝比较发育,而造成油层与其它水层相互串通。 (4)、夹层水进入。夹层水又指油层间的层间水,即在上下两个油层之间的水层。由于固井不好或层间串通,或者补水时误射水层,都会使夹层水注入油井,使油井出水。 2、油井出水的危害 油井出水后若不及时进行堵水作业,可能会造成以下后果: (1)油井出砂,使胶结疏松的砂岩层受到破坏,严重时使油层塌陷或导致油井停产。 (2)油藏停流,见水后含水量不断增加,井筒液柱重量随之增大,导致油层被压力封住停止外流。 (3)形成死油区,油井过早见水,会导致在地下形成一些死油区,大大降低了油藏的采收率。 (4)设备腐蚀,会腐蚀油井设备及破坏井身结构,增加修井作业任务和难度,缩短油井寿命。 (5)增加采油成本,增大地面注水量,相应增加了地面水源、注水设施及电能消耗。 因此,油井堵水是油田开发中必须及时解决的问题,是油田开发中一

教学反思和意义

教学反思作为在校本教研中推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的一项重点内容在全校开展,部分教师的教学反思不但详尽而且深刻,但大部分教师对教学反思的理解以及看法还存在一定差距。那么,如何做好“教学反思”工作,通过学习我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 作为一个日常反思概念,人们容易将“反思”等同于“反省”,在这个意义上,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思想、心理感受的思考,对自己体验过的东西的理解或描述。在我国,“反省”观念由来已久,孔子提倡“仁”的观念并强调士人的内省能力,反省一直是儒家弟子的自我要求,例如在《论语·学而》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人们一直强调通过反省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而最先把反思引进教学过程的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他在名著《我们怎样思维》中认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积极的、坚持不懈的考虑。”我国学者熊川武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由此,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是教师通过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的活动,是取得实际教学效果并使教师的教学参与更为主动、专业发展更为积极的一种手段和工具。教学反思是分析教学技能的一种技术,是对教学活动的深入思考,这种深思使得教师能够有意识地、经常地将研究结果和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它的目的是指导控制教学实践。经常性的教学反思可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研究型,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 显然,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性质,是校本教研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这种反思与通常所说的静坐冥想式的反思不同,它往往不是一个人独处放松和回忆漫想,而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而且常常需要教师合作进行。另外,反思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教学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的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因此,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二、教学反思的意义 教学反思有两大目的: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学会教学”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作为“学习教学”的过程,向自己的经历学习,逐步成为学者型教师。学会教学是反思教学的直接目的,学会学习是终极目的,要求教师从学生学会学习的角度去思考,最终实现两个“学会”的统一。 新课程对教师的传统教学经验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经验反思的重要性也因此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只有教师自己才能改变自己,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其局限性

集成注意力机制的行人重识别方法与制作流程

本技术提供一种集成注意力机制的行人重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构造嵌入多粒度注意力机制的CNN;步骤二,把train数据集输入CNN训练CNN,得到CNN模型,其中CNN的损失函数为分类损失和Trihard损失之和;步骤三,把gallery数据集输入到步骤二所述的CNN模型中,得到一个图片特征数据库,其中每个特征都有唯一的行人id;步骤四,输入query图片得到特征,检索步骤三中的图片特征数据库计算出相似度,选出相似度最高的这张图片,这张gallery图片的行人id就是query图片的行人id。该方法设计了一种新的注意力模块,相应提出了多粒度注意力机制,把该机制集成到CNN中,以提升CNN的特征提取水平,增强CNN的不规则采样能力,更强地适应行人姿势、背景等变化,以适应行人重识别任务。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集成注意力机制的行人重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构造嵌入多粒度注意力机制的CNN; 步骤二,把train数据集输入CNN训练CNN,得到CNN模型,其中CNN的损失函数为分类损失和Trihard损失之和; 步骤三,把gallery数据集输入到步骤二所述的CNN模型中,得到一个图片特征数据库,其中每个特征都有唯一的行人id; 步骤四,输入query图片得到特征,检索步骤三中的图片特征数据库计算出相似度,选出相似度最高的这张图片,这张gallery图片的行人id就是query图片的行人id。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成注意力机制的行人重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的CNN具体为:包含多个stage,每两个stage之间插入注意力模块; 所述注意力模块由卷积层conv、relu层、第一全连接层fc1、第二全连接层fc2、sigmoid层、tile层和element-wise层依次拼接而成;conv在通道维度上进行学习,并将通道数量压缩为1,将每张图片的输入张量的规模变成了二维平面;relu层起到非线性变换的作用,fc1起到在空间维度上的压缩作用,fc2起到在空间维度上的还原作用,fc1和fc2整体对特征图的筛选过滤;sigmoid层执行sigmoid运算,其输出结果为每个通道上的掩码矩阵;tile层在通道维度上进行广播运算,elment-wise层对经过tile运算的张量和原输入张量进行相乘运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集成注意力机制的行人重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注意力模块进行参数设置,具体为:conv的输入通道数为C,输出通道数为1,卷积核大小为 1x1,偏置为true;fc1层输入特征数为H x W,输出特征数为H,fc2层的输入特征数为H,输出特征数为H x W。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集成注意力机制的行人重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意力模块的计算流程为: 步骤1.1,conv接收前一个stage输入,记为A,规模为(n x C x H x W),并执行卷积运算;其

油井选择性堵水技术研究_谢水祥

油井选择性堵水技术研究 谢水祥 李克华 苑 权 朱忠喜 (江汉石油学院化学工程系,荆州434023) 摘 要 油井堵水技术分为机械和化学两大类,化学堵水又分为非选择性和选择性堵水,选择性堵水根据其使用溶剂的类型主要分为水基堵水剂、醇基堵水剂和油基堵水剂。 关键词 选择性堵水 化学封堵 堵水剂 收稿日期:2002-12-12。 作者简介:谢水祥,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油气田环境保护。 油井开发中,尤其是开发后期,常会遇到油井 出水问题。由于油井出水,油层能量降低,油层的最终采收率降低。因此,须及时注意油井出水动向,研究堵水方法,减少出水,提高采收率。在油井内采用的堵水方法分为机械和化学堵水两大类。目前,采用较多的是化学堵水,它利用化学作用对水层造成堵塞,这类化学剂品种多,发展快,效果显著。根据堵水剂对油层和水层的堵塞作用,化学堵水又分为非选择性和选择性堵水,随着生产和环保方面要求的进一步提高,选择性堵水越来越受到油田的青睐,现已开发出许多选择性堵水剂并投入应用112。1 选择性堵水与选择性堵水剂 选择性堵水主要用于不易用封隔器将它与油层分隔开的水层。选择性堵水剂是利用油和水的差别或油层和水层的差别,达到选择性堵水的目的。选择性堵水剂的种类较多,根据其使用溶剂类型,可分为水基堵水剂、醇基堵水剂和油基堵水剂,它们分别由水、醇和油作溶剂或分散介质。1.1 水基堵水剂1.1.1 凝胶类堵水剂 凝胶类堵水剂的分散介质是水,一般用于封堵高渗透层,使注水转向含油饱和层。其具有以下特性122:(1)注入的凝胶大大降低水的相对渗透率,但对油的相对渗透率影响较小;(2)在注水过程中,凝胶选择性地进入高含水层,可停止或减少水流入井内;(3)凝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不会因反冲洗而降低有效期;(4)可用简单便宜的方法除去凝胶。尽管凝胶降低了水的渗透率而没有影响油的渗透率,但产油层仍可能受到伤害。 20世纪80年代,法国石油研究院开始研究 相对渗透率改善剂堵水技术132,相对渗透率改善剂(RPM)由高分子水溶性聚合物或弱凝胶组成,是有效并应用较广的系列堵水剂。高分子水溶性聚合物和弱凝胶有利于降低水的相对渗透率,减少层内矛盾,对油或气体的相对渗透率影响很小。Whittington L E 等142 研制了一种凝胶堵水剂,已用于现场深部封堵。这种凝胶是用羟丙基纤维素HPC (水溶性聚合物)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 (表面活性剂)溶液与盐水混合制得,其优点是不需加入铬或铝类的金属盐作引发剂或活化剂,在施工过程中就能在地层中生成凝胶。使用这种方法,不必对特定的油藏进行处理。 在不同渗透率的地层中进行堵水作业,Mobil Oil 公司提出顺序凝胶的新方法152。其方法是:(1)制备含有足以生成第一次凝胶的组分的水溶液;(2)使组分不在原地成胶,进入较大渗透层后,进行第一次凝胶;(3)将含有功能性组分的溶液置于第一次凝胶中进行第二次凝胶,制得更耐地层条件的凝胶。这种方法适用于提高采收率,可应用于注水、注C O 2等采油作业中。 石油大学王富华等162研制开发了一种凝胶颗粒选择性堵水剂JAW,在交联剂存在下使丙烯酸钠、丙烯酰胺、季铵盐单体及抗高温单体进行引发聚合,制得交联聚合物凝胶,机械破碎后在胶体磨中研磨至一定粒度,制得JAW 。室内评价表明,该堵剂抗温性良好(<130e ),堵水率高(>92%),堵油率低(<8%),具有良好的封堵选择性,可用于油井和水井的深部堵水。1.1.2 聚合物堵水剂 12 精 细 石 油 化 工 进 展 ADVANCES IN FINE PE TROC HE MICALS 第4卷第1期

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则是从学习方面提出反思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任何一个学生,不论其学习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因为反思有着其现实的意义。 一、课后反思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 学习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人生不断辉煌的过程。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又能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更能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 任何一个教师,不论其教学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自我教学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并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教学诊断、纠错、创新、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二、课后反思可以弥补自己在课堂上的不足 不是哪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都是十分完美的,没有任何差错的。新课程标准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尽快投入数学活动,使数学课堂内容不再空洞、枯燥,从而拉近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新课改要求我们合作探究,因而合作学习也越来越多地运用于课堂,不过在平时的课堂大部分的合作都流于形式,如问题不适宜、规则不当和分组不科学等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学生的讨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我们通过反思可以细细体会学生所有提出的问题及他们的看法,从而了解学生看问题的角度,这有利于在今后的备课中充分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提出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

选择性注意理论的新进展

选择性注意理论的新进展 1.序言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对注意的选择功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同时选择性注意也是是现代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和运动心理学研究最充分的领域之一。从外界环境中优先选择特定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忽略其他无关信息的认知过程就是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选择性注意具有重要的进化论意义,它保证了个体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有限的心理资源用于对个体生存具有重要价值的刺激或事件的加工上。早期关于选择性注意信息加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信息的输入是序列(Seria1)的还是平行(Paralle1)的;信息加工是位于信息加工链(Bottleneck)的前期还是后期,基于这两点,先后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模型。 2.选择性注意理论 2.1 过滤器模型 过滤器模型(Filter Model)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Broadbent,1958)根据双耳分听的一系列实验结果提出的一个较早的注意模型。他对后来的注意研究产生很大影响,并且对信息加工观点在心理学中的贯彻,起过积极作用。他认为,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但是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极其有限,于是出现瓶颈。为了避免系统超载,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阶段,而其余信息可能暂存于某中记忆之中,然后迅速衰退,通过过滤器的信息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被识别和存贮。输入通道的数量

较多,而过滤器至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体现出过滤器的选择作用,这个模型后来被Welford称为单通道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过滤器的选择作用并不是随机的,而是有一定的制约。新异的刺激、较强的刺激、具有生物意义的刺激等易于通过过滤器,受到人的注意。后来布罗德本特则强调人的期待作用,凡是为人所期待的信息容易受到注意。Cherry应用追随程序(Shadowing Procedure)所做的双听实验也支持过滤器模型。 过滤器模型得到不少双听实验结果的支持,但也有一些实验结果与Broadbent的实验和理论不相吻合。牛津大学的两名学生Gray和Wedderburn发现,如果在双听实验中安排一些有意义的材料,被试多按意义再现,这个实验结果提示,过滤器允许不止一个通道的信息通过。对于这个结果,Solso(1979)等人认为,这种应用有意义材料的实验极易引起注意的迅速转移,不同于一般实验,所以不能否定Broadbent的模型。Treisman(1960)利用追随程序进行了更严格的实验 2.2 衰减模型

智慧树知到《管理会计》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管理会计》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变动成本法下的本期销货成本计算公式是() A:单位完全生产成本×本期销量 B:单位变动生产成本×本期销量 C:期初存货+期末存货-本期发生的产品成本 D:本期发生的产品成本+期末存货成本 正确答案:单位变动生产成本×本期销量 直接材料费用、产品包装费、按件计酬的工人薪金、推销佣金以及按加工量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费,都属于( )。 A:制造成本 B:直接材料 C:其他制造费用 D:变动成本 正确答案:变动成本 资金增长趋势预测法,就是运用( )原理对过去若干期间销售收入(或销售量)及资金需用量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计量后,确定反映销售收人与资金需用量之间的回归直线y=a+bx,并据以推算未来期间资金需用量的一种方法。 A:回归分析法 B:判断分析法 C:加权平均法 D:季节预测分析法 正确答案:回归分析法 在固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下列( )情况应该采取外购的策略。

A:自制单位变动成本<外购价格 B:自制单位变动成本=外购价格 C:自制单位变动成本>外购价格 D:自制单位产品成本>外购价格 正确答案:自制单位变动成本>外购价格 某产品销售收入800元,保本额500元,变动成本率为65%,则该产品的利润为( ) A:105 元 B:280元 C:175元 D:195元 正确答案:105 元 第二章 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 ) A:结构性成本动因 B:成本动因理论 C:最佳价值链结构 D:执行性成本动因 E:价值性成本动因 正确答案:成本动因理论 以下那些属于执行性成本动因() A:员工 B:全面质量管理

学习困难大学生选择性注意的特征

学习困难大学生选择性注意的特征3 马莹华① 王小东② 高淑青② 隋 雪② 【摘要】 目的 探讨学习困难大学生选择性注意的特点。方法 用眼动记录仪记录大学生注意过程的眼动过程。结果 学习困难大学生在进行选择性注意时的眼跳距离、注视次数与正常大学生之间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结论 学习困难大学生选择信息过程中排除干扰刺激能力差,搜索目标刺激效能低下。 【关键词】 学习困难大学生;选择性注意;眼动 The Character isti c of Selecti on A tten ti on of Un i versity Studen t w ith L earn i n g D is abil ity.M a Y ing hua,W ang X iaod ong,Gao S huqing,et al.S chool of H um anities and S ocial S ciences,D alian U niversity of T echnolog y,D alian116023,P.R.China 【Abstract】 Objecti ve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lective attenti on of college student w ith learning disability.M ethods R ecording the subjects’eye2move m ent of selective attenti on by eye move m ent monitor.Results In the selective attenti on p rocess,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istances of eye saccade and the num ber of fixati on betw een the nor m al students and the students w ith learning disability.Conclusi on In the course of selecting infor m ati on,the students w ith learning disability can’t exclude the influence of disturbing sti m ulus and can’t search target sti m ulus effectively. 【Key words】 L earning difficulty;Selective attenti on;Eye2move m ent 1 问题提出 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维特罗克(M.C.W ittrock,1983)提出的学生学习的生成过程(generative p rocess)模型指出:学习过程不是从感觉经验开始,而是从感觉经验的选择性注意开始[1]。注意力是学习的一项必备条件,而选择性注意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它严格筛选进入大脑的信息,保证大脑能有效地编码、贮存、加工信息。选择性注意对学习过程的重要作用,引起了很多研究者对学习困难学生的选择性注意机制的关注,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R ichards等测量了学习困难儿童的选择性注意水平,指出学习困难儿童比控制组在选择性注意上有更多的困难[2]。另外,Sterr研究发现,视觉选择性注意在所有的学习不良个体中都受到了损害,学习困难学生与正常学生在选择性注意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否忽视无关刺激的干扰上[3]。L ilach Shalev的研究发现注意困难者在对被相似分心物环绕的中心目标反应时和在高密度显示中寻找联合目标时会遇到较大的问题,说明了注意困难儿童难以将视觉注意限制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不能有效地忽视分心信息而选择加工相关的信息[4]。金志成等采用正、负启动技术比较了学习困难生和对照生在目标激活和分心物抑制方面的差异时,也发现困难生在对目标反应期间易受分心物干扰,其抑制分心物干扰能力较弱[5]。也有研究者运用pass模型来解释学习困难,认为儿童在关注刺激,忽视无关的刺激方面的缺陷可能导致学习困难[6]。最近,眼动、ER P和神经影像等手段逐步开始应用于学习困难生的注意机制研究,使得对这一领域的探索更加深入[729]。 自Sam uel K irk提出学习困难问题以来,对于儿童学习困难的研究发展十分迅速,然而大学生学习困难问题还未引起更多研究者的关注。这是因为在传统观念中,大学生被认为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人们普遍认为大学生不会出现学习困难现象,他们的学业不良现象很大程度上被归因于主观的不努力。然而,随着高等院校逐年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长,同时也出现了一批学习成绩落后的大学生,我们将这些排除情绪、动机、努力程度等主观因素所导致的学习成绩持续落后的大学生称之为学习困难大学生(以下简称学困大学生)。 那么这些学习困难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情况如何,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对于大学生而言,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外,都要面对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能否有效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抓住学习的重点,进行高效率地学习直接关系到其学习成绩的优劣。选择性注意包括选择并集中注意于有关的学习信息,以及对重要信息保持警觉,它是实现高效率学习的前提[10]。目前关于学习困难大学生研究仅仅局限于学习习惯、学习策略、自我控制力以及学习适应性等方面[11,12],很少有研究者去探究学习困难大学生是否存在选择性注意方面的落后,本研究运用眼动技术探究了学习困难大学生与正 [8]Young KS.Internet addicti on:symp tom s,evaluati on and treat2 m ent.In L.V andeC reek&Jacks on(Eds.).Innovati ons in C linical P ractice:A Source Book,1999,17:19231 [9]A r m strong L,Philli p s JG,Saling LL.Potential deter m inants of heavier interne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416769800.html,puters in H um an Behavi or,2000,53: 5372550[10]D avis RA.A cognitive2behavi oralmodel of pathol ogical internet use (P I U).Computers in H um an Behavi or,2001,17(2):1872195 [11]H a m byrger YA,Ben2A rtzi E.Loneliness and interne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416769800.html,2 puter in H um an Behavi or,2003,19:71280 (收稿时间:2008202222) ①中国.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116024 E2m ail:yinghua.m a@gm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416769800.html, ②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大连) 3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DU TH S2007333)

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即教师以自己的职业生活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众多在教学上取得成功的教师都有写教学反思记录的习惯。然而,许多教师没有意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没有养成写教学反思的习惯,从而失去了第一手感性材料,这是教学、教研资源的一大浪费。我们应该认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写好教学反思记录。 1、有利于纠正偏差 从教师自身角度看,每位教师都有备好课上好课的愿望。然而,无论我们备课多么充分,都有可能出现不完美的地方,甚至某种失误。通过写教学反思记录,不断反思,我们能够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以便扬长避短,加深对教学的理解,取得进步。 2、有利于学法指导 成功的学习依赖于正确的方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基于学的法子”。教师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要研究学生为何学习,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学会适应学生,从而让学生明白该学什么和应该怎样学习,并学会独立学习。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学反思对课内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析,找出学生错误所在,对症下药,然后让学生自我反馈、自我评价,以便把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再产生错误。 3、有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一节课是短暂的,但教师的教学生涯是漫长的。若干年之后,教师很难记起当年的教学情况,只有勤于笔耕,及时捕捉信息,并把它记录下来,宝贵经验才会永久保存。通过写教学反思记录我把学生问我的难题及好题全部记录下来,为我的后续教学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4、有利于教师教研水平的提高 要迎接21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就要努力把自己从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提炼、升华的过程,它使我们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可以得出新的教学规律,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教学理论,从而提高自身素质。精心总结的教学反思记录,可以为写作优秀的作品或论文奠定一定的基础。

时间选择性注意的认知神经机制

时间选择性注意的认知神经机制 摘要:时间选择性注意是在时间知觉和选择性注意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研究领 域之一,回顾了来自各种研究技术关于选择性注意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并在此 基础上对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时间选择性注意时间知觉注意认知神经机制 由于我们人类精力的有限性和世界信息的复杂性,我们需要对我们周围的信 息有所选择的吸收,这就是选择性注意的功能。 从时间维度所做的研究才刚起步。但是随着认知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2个领 域的结合,时间选择性注意进一步加强了脑损伤患者以及脑疾病患者的研究。另 一方面,功能性脑成像技术应用于时间选择性注意的研究领域,也为理解人类时 间选择性注意的脑机制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途径。时间选择性注意探讨的就是如 何利用时间维度的信息增加我们对事物认知的准确性,以及内在的认知和神经机制。 1.时间知觉与选择性注意 1.1时间知觉与选择性注意的联系 对时间选择性注意的研究巧妙地结合和借鉴了时间信息加工和选择性注意两 方面的独立研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两项功能都是人脑常见且不可或缺的功能。时间知觉(time perception)在时间认知分段综合模型里属于极短时距(5s内)的 研究范围。时间知觉包括对事件持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目前从认知神经科学角 度对时间知觉的研究仅限于事件持续性知觉。选择性注意在我们适应环境的过程 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大脑有限的加工能力和蜂拥而至的海量信息之间的矛盾,使我们必须有所选择,优先处理任务相关的信息,忽略或抑制无关信息的加工, 从而更好地达到目的,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1.2时间选择性注意 注意调节能影响我们对刺激物呈现时间的估计。分配给事件或活动的注意程 度影响对事件或活动的时间估计。被试同时执行两个交互任务时,对非时间任务 的注意分配,会使被试对时间任务的时间判断正确率下降。也有研究表明,在有 限的认知能力前提下,如果非时间信息加工任务的难度越大,非时间信息处理就 需要更多的认知能力,而时间处理所获得的信息量就减少,所知觉到的时间也越短。时间信息与非时间信息在认知加工过程中相互竞争,对一个维度注意的增加 会减少另一个维度的注意,即两类信息加工会出现干扰效应。【1】除了注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时间知觉之外,选择性注意和时间知觉还存在一 层更为直接的联系,即“时间选择性注意”“时间注意”,或者称为注意的时间定向,该方向自 1998 年开始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7],并逐步走向深入。众所周知,在 选择性注意的研究中,占据主要地位的仍然是视空间领域的注意.在这方面,Posner 等完成了很多开创性的研究.经典的实验范式是通过提示将注意资源引导 到目标相关的位置,被试表现出对相关特征的加工质量和速度的提高,提示选择 性注意可以强化早期的知觉加工.尽管空间是研究视觉注意的优势维度,但事实上,注意既分布在空间维度上,也分布在时间维度上.时间选择性注意是指通过 有效的提示,不仅可以引导被试去注意什么位置,而且可以引导被试在什么时间 注意,从而将注意资源导向与即将到来的事件相关的可预测的时间点或时间窗的 过程.Nobre, Coull 及同事借鉴了 Posner 对空间注意的研究思路和范式,并在时 间维度的框架下加以修订,率先开展了对时间注意的研究,并且得到了一些有趣

基于深度学习与自注意力机制的情感分类方法研究

基于深度学习与自注意力机制的情感分类方法研究传统的情感分类算法大多基于浅层的机器学习,采用人工设计的特征选择方法进行特征提取,但这些方法耗时长,训练难,人工成本高的缺陷很难适用于如今数据集庞大的应用场景。基于深度学习的情感分类方法,能从海量数据中主动学习包含语义信息的词向量,通过不 同的深度神经网络获得句子或文档的特征和情感表达。深度神经网络中的损失函数对模型训练过拟合影响力显著,优化损失函数能够提高模型泛化能力,减少过拟合;情感词在文本分类中占有重要地位,循环神经网络中对输入词在情感分类结果的贡献度进行快速排序,增加情感词在文本分类中的影响,能够定量减少情感信息的丢失;在情感分 类任务中引入自注意力机制,能充分学习到句子内部的词依赖关系, 优化特征向量,有效解决信息冗余。基于上述思想,本文结合深度神经网络和自注意力机制展开文本情感分类方法的研究,通过设计模型结构和优化策略,提出四种情感分类模型,以期获得更好的分类效果。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以长短期记忆网络和卷积神经网 络为基础,对二分类任务中所用的交叉熵损失函数进行优化,使模型 更有效地去拟合预测错误样本,减少过拟合。基于优化的交叉熵损失函数,设计了 LSTM-BO(Long Short-Term Memory Binary-Optimize)和 CNN-BO(Convolutional NeuralNetworks Binary-Optimize)模型,并在中文、英文两类数据集上进行参数优化实验和对比分析实验。实验表明,LSTM-BO和CNN-BO模型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情感分类准确率,明显降低损失率,防止过拟合。(2)循环神经网络能够处理文本数据的

选择性注意中的客体与空间因素

?综 述? 选择性注意中的客体与空间因素 陈文锋Ξ1,2 焦书兰1 (1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摘 要 注意选择理论可以分为空间选择和客体选择两大模型,文章首先介绍了这两类模型的观点,概述了客体选择和空间因素的关系与区别,也介绍了包括距离操纵和线索启动在内的客体选择和空间选择分离技术及其理论逻辑。关键词:客体选择注意 空间选择注意 注意 视觉系统在特定时刻的输入信息远远多于它所能加工 的,因而必须对输入信息进行筛选,这就是注意的选择性作用。Duncan 从概念上将注意区分为基于空间的注意和基于客体的注意(S pace -based &Object -based approach )[1]。前者假设在同一时刻能注意到的空间区域大小是有限的,后者则假设在同一时刻能分配到注意资源的客体数目是有限的。一个问题便由此提出:基于空间和基于客体的注意是仅仅为概念上的区分,还是反映了两种本质不同的注意?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前人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综述了一些有关的研究。 1 基于空间的选择性注意(Location -ba sed Selec 2tive Attention ) 传统的注意理论认为注意选择的是空间区域,空间位置在选择信息上起了特殊作用。“探照灯”模型假设如果把注意限制在视野里一个连续的区域里,那么该区域里的信息会优先加工或激活。空间注意模型在过去几十年里主导了注意的研究,许多研究试图确定探照灯的特性,如大小、形状、边界、转移速度等等。根据后来的这些研究,对探照灯模型进行了修正,提出了一些新的模型,如放大镜(zoom lens )模型、渐变理论(G radient theory )。放大镜模型认为注意的空间区域大小是可变的,并且加工效率随着区域增大而减小。渐变理论认为注意集中于某个中心位置,分配在中心位置周围的注意资源随着距离中心越远而逐渐减少。尽管这些模型在某些方面会有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假设:注意的选择最终是以空间位置为基础的。 有几种方法可以引导被试注意特定的空间位置,测查距离注意中心点不同处的信息加工;在这些方法中,支持空间选择模型的许多证据来自空间线索范式。在这些范式里,被试的任务是检测或识别特定位置上呈现的靶子,通过对比线索位置和非线索位置的靶子反应来测量注意的线索效应。通常,线索位置的反应会优于非线索位置,但这种反应模式随线索类型和S OA 时间变化而变化。 2 基于客体的选择性注意(Object -ba sed Selective Attention ) 许多研究发现客体能够限制注意对刺激的空间分配[1-4]。一些学者据此提出了注意选择是基于客体的理论,认为注意选择的是相互竞争的客体表征,而不是传统上认为 的连续的空间区域[1,2]。已经有明显的证据支持注意受到客体的影响,最常见的是分散注意范式和空间线索范式的实验结果。在分散注意任务中,被试通常需要进行两个作业。Duncan 发现两个作业涉及同一个客体时成绩要好于涉及两 个客体,Duncan 将这个结果称为“同客体效应” (Same -object effect ),作为基于客体选择的证据,因为叠加的客体位于相同的空间区域,基于空间选择的理论难以解释这个结果[1]。Lavie &Driver 表明当两个靶子元素呈现在同一个客体上比在不同客体上识别更快更准确,即使在两个靶子位于不同客体时空间距离比位于同一个客体小时,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4]。 线索范式(Cueing Paradigm )引导注意定向于空间特定区域或特定客体的局部。许多结果表明当注意引导向客体局部时,注意会扩展到整个客体,体现出同客体优势。Egly 等控制探测点和线索点的距离相等,结果发现,对于无效的线索,与线索点同客体的探测点检测更快[3]。这表明和空间位置一样,至少在预测性线索的条件下注意可以分配到客体上。 3 客体选择性注意和空间的关系 尽管有关基于客体注意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实验结果支持他们的观点,但一些研究者对这结果的基于客体的解释提出了异议,认为基于空间的理论实际上也是可以解释这些结果的[5]。这就使得研究者们对客体选择注意和空间的关系有了分歧的看法。一些研究认为基于客体的注意与基于空间的注意仅仅是概念上的区分,客体注意的本质是空间注意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一种客体导向的空间注意(object -directed spatial attention ),注意选择客体是通过空间位置选择的;即空间位置在注意选择中是一种起普遍作用的特殊因素,这是空间特殊性假设。另一些研究则认为客体注意是独立于客体所占有的位置,注意选择一个客体是基于其它特征而不是空间位置,它与空间选择是两种本质不同的选择性注意,即空间位置并不是一种特殊因素,只在空间注意中起作用,客体注意独立于空间位置,这是客体纯粹性假设(pure object hypothesis )。3.1 空间调节的客体注意(空间特殊性假设) 针对客体选择的实验结果:有些学者认为也可以用空间选择来解释。这种观点认为所谓的客体选择性注意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空间注意。K im &Cave 将客体选择的实验结果解 释为“特征驱动的位置选择” (Feature -driven Location selec 2tion ):注意分配到具有靶子特征的空间位置上[5]。因此“客体 导向的位置选择” (Object -directed Location selection )的观点便Ξ通讯作者:陈文锋,男。E -mail :chenw f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416769800.html,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5,28(2):395-397395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