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仪之“兴”到诗之“兴”演进路径考略

仪之“兴”到诗之“兴”演进路径考略

仪之“兴”到诗之“兴”演进路径考略
仪之“兴”到诗之“兴”演进路径考略

仪之“兴”到诗之“兴”演进路径考略

任树民①

内容摘要:综合字形考释,绾合“兴”之演进的礼乐文化土壤,“兴”之本义为原始宗教当中的一种特定仪式表演活动,进而演进为一种仪式动作类名而运用于礼仪场合。周代礼乐文明是“兴”之实践的演绎、呈现场所。孔子将“兴”与“诗”联系起来加以阐发的理论采获背景是“仪之兴”。孔子的“兴”诗理论以礼为旨归,是对礼仪之“兴”的继承,同时,孔子的“兴”义论述拓展了“兴”的艺术思维深度,为“兴”向诗学领域移易准备好了理论基础。就文学活动中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这四个批评视域的移易来看,先唐的“兴”义嬗变走了一个完整的循环。

关键词:兴;礼乐文化;仪式;仪之“兴”;诗之“兴”;演进路径

在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将“兴”抽象为一个理论命题并予以阐发的是孔子。孔子著名的“诗可以兴”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第一次将“兴”与“诗”联系起来,孔子为“兴”向诗之艺跃进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是故,孔子论“兴”是“兴”义演进中的关键一环。孔子终生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孔丛子·杂训第六》云:“夫子之教,必始于《诗》、《书》,而终于礼乐,杂说不与焉。”②孔子的政治活动、教学及其对诗三百的阐发和运用都是以礼为归宿的。因此,孔子的“兴”义论述也应该隶属于礼的范畴,而非是一般性之诗艺。基于此,探究孔子“兴”说的诞育及其运用,我们就应该深入到礼乐文化这一时代背景中去。而这,也就使得我们不得不关注先秦时期“兴”义阐释的另一个系统——三礼系统。基于此,本文拟深入先秦的礼乐文化,绾合出土文物,利用文字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来进一步探究“兴”的本义及其走向“诗之艺”的演进路径。

一、三礼用“兴”考

据笔者初步统计,三礼当中共使用“兴”字386次,其中《仪礼》使用“兴”字的次数最多,为311次,其次为《礼记》55次,《周礼》20次。寻绎三礼当中的“兴”字,除一次训“喜爱”(《礼记·学记》:“不兴其艺。”郑玄注:“兴之言

①作者简介:任树民(1979——),男,辽宁葫芦岛人。北华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出站博士后,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研究。

喜,歆也。”),一次训“衅”即杀牲以祭(《礼记·文王世子》:“始立学者,既兴器用币,然后释菜,不舞不授器,乃退。”郑玄注:“兴当为衅,字之误也。礼乐之器成则衅之。”)外,绝大多数场合的含义均可训为“起”。具体语境中,“兴”之“起”释又分两种情况:一为一般性的动作行为,随文释义,又可分训为兴起、升起、选拔、征发、发动等,例如:

《礼记〃礼运》: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乐记》:降兴上下之神。孔颖达疏:兴,犹出也。礼乐既与天地相合,用之以祭,故能降出上下之神,谓降上而出下也。①

《周礼〃地官〃旅师》:平颁其兴积。郑玄注:县官征聚物曰兴。

《周礼〃夏官〃大司马》:进贤兴功以作邦国。郑玄注:兴犹举也。

《周礼〃考工记〃弓人》:下柎之弓,末应将兴。郑玄注:兴,犹动也,发也。②

一般性动作行为的“兴”在三礼中共使用50次左右,除此以外,三礼当中的“兴”字均与礼仪有关。其中《仪礼》311次,无一例外,均表示“某一个仪式动作的开始”。③例如:

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殽之序,徧祭之。三饭,主人延客食胾,然后辩殽。(《礼记〃曲礼上》)司射进度壶,间以二矢半。反位,设中,东面,执八筭兴。④(《礼记〃投壶》)宾以虚爵降。主人降。宾西阶前东面坐奠爵,兴,辞降。主人对。宾坐取爵,适洗,北面坐奠爵于篚下,兴,盥洗。主人阼阶之东,南面辞洗。宾坐奠爵于篚,兴对。主人反位。宾卒洗,揖让如初,升。主人拜洗,宾答拜,兴,降盥,如主人之礼。宾升,实爵主人之席前,东南面酢主人。主人阼阶上拜,宾少退。主人进受爵,复位。宾西阶上拜送爵,荐脯醢。主人升席自北方。乃设折俎。祭如宾礼。不告旨。自席前适阼阶上,北面坐卒爵,兴,坐奠爵,遂拜,执爵兴。宾西阶上北面答拜。(《仪礼〃乡射礼》)⑤

比对三礼,值得注意的是,《礼记》、《仪礼》中这一与演礼、行礼有关的仪

①孔颖达:《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59、1116-1117页。

②贾公彦:《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4、759、1181页。

③王秀臣:《“礼仪”与“兴象”——兼论“比”“兴”差异》,《文学评论》,2011年第4期,第200页。

④孔颖达:《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7、1567页。

式之“兴”在《周礼》当中一次也没有出现。

我们知道,《仪礼》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礼记》则是一部有关各种礼仪制度的论著选集,其中既有礼仪制度的记述,又有关于礼的理论及其伦理道德、学术思想的论述。《礼记》中有很多篇章是直接解释《仪礼》的,例如《乡饮酒义》释《乡饮酒礼》:

主人拜迎宾于庠门之外,入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致尊让也。盥洗扬觯,所以致絜也。拜至,拜洗,拜受,拜送,拜既,所以致敬也。尊让、絜、敬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君子尊让则不争,絜、敬则不慢。不慢不争,则远于斗、辨矣。不斗、辨,则无暴乱之祸矣。斯君子之所以免于人祸也。故圣人制之以道。①

三揖、三让,表示尊让;盥洗、扬觯,表絜敬;拜至、拜洗等表致敬,尊让、絜、敬又表示不慢不争,远于斗辨。比对《仪礼》和《礼记》,《仪礼·乡饮酒礼》描叙的是乡饮酒礼中的仪式行为,而《礼记·乡饮酒义》则让我们看到了这些仪式的情感所指和意义所指。那么,这里我们要追问的是,这些仪式行为及其所指是由谁来负责教导的呢?寻绎《周礼》,不难发现,各类周官是各种礼仪的教导者、诠释者和传承者。如是,《周礼》一书没有出现与演礼、行礼有关的“兴”之仪也就好理解了。因为《周礼》是讲仪式的制订者和教导者,着重各官的职能介绍,而不是描叙程式化和仪式化的各类礼仪形式的具体程序。

“兴”大量出现在《仪礼》、《礼记》描叙仪式的各类场合,这说明它应该是与周代礼仪相关的一项重要行为。既然“兴”是周礼当中的一项重要“仪式”行为,那么,就应该有相应的教学科目存在。而据《周礼?春官》太师教六诗、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的载记也确实有这类课程,亦即乐语之“兴”与六诗之“兴”。

基于三礼当中的“兴”之用例大都与礼仪有关,我们认为,“兴”的本义也应该是一与仪式活动有关的动作。

二、从甲骨字形看“兴”字本义

《说文解字》:“兴,起也,从舁,从同,同力也。”②许慎此说不确,商承祚、郭沫若、杨树达、李孝定、姚孝遂等皆据甲骨文字构形而批驳之。甲骨文中的兴

①孔颖达:《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27-1628页。

字,或作“”(《甲骨文合集》6531),或作“”(《甲骨文合集》28000)。商

承祚解“”为“象四手各执盘之一角而兴起之”,字增口,作或,则为“举重物邪许之声也”。①郭沫若也强调众手所托之“”是凡。凡即槃的初文。凡、

般、槃、盘实为古今字,自古即兼具盘碟、盘旋、盘游的意思。②陈世骧从比较文学视域出发,接受商承祚和郭沫若的解释,认为兴“乃是初民合群举物旋游时所发出的声音,带着神采飞逸的气氛,共同举起一件物体而旋转”。③然而,以杨树达为代表的一些古文字学家则反对释“”为盘:

盖盘之为物,轻而易举,不劳众手舁之。古人制字,用意大都精切,不应不协事实如此……今按明是甲文凡字,叶玉森谓其字象帆船之形,其说至审,知凡乃帆之初文,帆乃后起之加旁字。……帆之为物也大,其始也,联布于竿,当于地上为之;及其移而树之于舟也,当以众手举之,故兴字形象之,而其义为起也。物自起为起,内动字也;举物使起亦为起,外动字也。兴之训起,以字形核之,当为外动举物使起之义。④

杨树达还反对商承祚释口为邪许之声。杨先生说:“余谓众手合举一物,初举时必令齐一,不容有先后之差,故必由一人发令命众人同时并作,字从口者盖以此。若邪许之声,乃已肩任后之声,非初起时之声也。”⑤

尽管四手或众手所托为何物存在着争议,但是,据甲骨字形,兴之初文为四手或众手合托一物之象却是诸论者之共识。那么,众手托物而起,意欲何为?显然,这一动作要建构一种意义,传达一种情感。杨树达先生说:“物自起为起,内动字也;举物使起亦为起,外动字也。”这就精审地告诉我们,物之起涉及两种截然不同性质的活动,一是现实劳作中的举、起,一是仪式活动中的举、起。杨树达认为“兴之训起,以字形核之,当为外动举物使起之义”,即现实劳作中的起,而陈世骧的意见显然是把兴作为一种仪式表演活动来看待。那么,如何来判定“兴”的最初活动属性呢?绾合前揭,我们的倾向是后者,即兴在造字之初摹象的是一项社会活动,是一与仪式属性有关的动作,它是人文世界建构意义

①于省吾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851页。

②郭沫若:《卜辞通纂》,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72、273、281、538、545页。

③陈世骧:《陈世骧文存》,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55页。

④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全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41-142页。

的一种方式。

学界的主流意见,一直把“”中的“”释为“凡”,然而,早在1904年孙诒让撰写《契文举例》时就指出“”应释为“同”。其后,吴其昌、唐兰、李孝定、饶宗颐等先生都有过“”为“同”的意见。但卜辞中的“”什么情况下为“凡”,什么情况下为“同”,学者们却始终难以区划。例如李孝定,一方面认为“”“释凡应无可疑”,另一方面他又承认孙诒让的释读是对的,于是,“”的界域释读陷入两难境地:“然‘同’、‘凡’二字何以同文又不可解,当存以备考。”①1979年5月,裘锡圭先生修改1967年旧作,写成《甲骨文中的几种乐器名称——释“庸”“丰”“鼗”》一文,文中对读“”为“同”进行了如下四条举证:一、甲骨文中的“”与金文中的“”为一字,当释为“桐”。

二、卜辞中上部从“庚”下部从“”的字当依清人释为“庸”。“同”、“用”古音极近,“用”当是从“”分化出来的一个字。“庸”从“用”也就是从“同”,如果认为从“凡”则不好解释。三、金文“”字繁体作“”,乃训“功”、“劳”

的“庸”的本字,上部从“同”得声。四,明刀背文“右同”又作“右”,“”当读为“同”。尽管有这四条非常好的证据,但是裘先生的意见还是非常谨慎:“‘’字在古文字里有‘凡’、‘同’两种读音。这究竟是由于两个形近的字混而不分而引起的,还是别有原因,有待研究。”②近年来,倪德卫、裘锡圭、蔡哲茂等先生将卜辞中常见的“肩凡有疾”一语与《甲骨文合集》13754的“克兴有疾”联系起来,认为“肩凡有疾”应该读为“肩兴有疾”,“凡”为“兴”之省体,当释为“同”,从而将“”之释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换句话说,就当前研究水平来看,“”中的“”当是“同”字,而非“凡”。既然“”中的“”是“同”,那么,按照造字规律,显然就得确定“同”是何物?因为它不可能是许慎所说的“同力”。而最近发表的西周康王时期的自名为“同”的内史亳同则①于省吾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845页。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观测视角。

2009年8月在西安鉴定青铜器时,发现一件内史亳丰铸造的青铜器,该器器形是以往所称的觚,但它自铭为“同”。铭文记述了成王赏赐给内史亳丰祼酒,亳丰为纪念此事,铸造了这件祼祭用的酒器——“同”。该器铸造于康王时期,其铭文可与《尚书·顾命》“上宗奉同瑁由阼阶隮……,太保受同,降,盥,以异同秉璋以酢,授宗人同”的记载相印证,所以吴镇烽、王占奎两位先生都认为这件青铜器的发现,意义不小,它可以帮助铜器定名,进而认定“同”这种酒器的存在。吴镇烽、王占奎两位先生还指出这种青铜酒器“同”来源于竹筒之形,“”字的两侧竖笔象竹筒的外壁,中间两横象竹节之形。古人以竹筒为水器酒器,后来仿照竹筒之形铸造青铜器“同”(见图一),并且添加“口”形,就变成了“同”。①

1 2 3

图一

采自王占奎《读金随札——内史亳同》

吴镇烽、王占奎两位先生的推测颇具启发意义。“”中的“”很可能就是这种饮器——同。那么,众手托起一件饮器要传达什么意义呢?如是理解,显然,这里的“”就是“内动字”,是仪式活动,而且很可能是一种与酒有关的仪式活动。器物轻,但众手共举,这显然不是实际的需要,而是仪式的需要。仪式背后寄托的则是情感或是宗教上的需要。正因此,器物虽轻,但因为寄托了敬重或尊重之情,所以它就超越了重量的重而需要众人共举。

“兴”之初文是一种仪式表演活动,在卜辞中也能够看到一些端倪,那就是卜辞中作为祭名或祭法的“兴”。作为祭名或祭法,兴祭所祭对象为先公先妣,

①吴镇烽:《内史亳丰同德初步研究》,《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2期,第30-33页;王占奎:《读金随札—

如:“兴祖庚”、“兴妣戊”、“兴子庚”、“兴母庚”。①据此,“兴”的本义也很可能是跟用酒祭祖有关的一种仪式活动,而这,在《甲骨文合集》27365中也许有所昭示:“暨,兴祖丁……父王受有祐。”②“”一般认为它是跟酒有关的一种祭法或祭名,此处“兴”、“”合用,说明它们很可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兴”这一仪式表演很可能伴有歌乐,于是字又加“口”,变成“”字。正因此,“兴”字在后世才演进成为一个与诗乐舞密切相关的动作或艺术手法。

三、从《周礼》中的“廞”字用例看“兴”的本义

除了文字学上的证据外,《周礼》当中出现16次的“廞”字也为我们判定“兴”的活动属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测视角。根据“廞”的指称对象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周礼》中的16个“廞”字排列成以下四组:

(1)司裘:廞裘。司服:廞衣服。车仆:廞革车。司常:建廞车之旌。司兵:廞五兵。圉人:廞马。

(2)乐官则大司乐、眡瞭、笙师、镈师、籥师并言:廞乐器。典庸器:廞笋虡。司干:廞舞器。

(3)巾车:大丧,饰遣车,遂廞之,行之。

(4)大师:大丧,帅瞽而廞,作匶,谥。小师:大丧,与廞。

寻绎这四组16处“廞”字的具体行文语境,我们发现,它们均与丧礼有关。至于其意义,郑司农一律训为“陈”,而郑玄则释为“兴”。在《天官冢宰·司裘》“大丧,廞裘,饰皮车”下,郑玄释“廞”曰:“廞,兴也,若《诗》之兴,谓象似而作之。凡为神之偶衣物,必沽而小耳。”贾公彦疏解道:“《周礼》一部之内,称廞者众多,故书皆为淫,先郑皆为陈,后郑皆破从兴,兴谓兴象生时之物而作之。”③贾公彦赞同后郑说,认为“陈非”,“兴是”。排比《周礼》一书的16处“廞”字,我们发现,贾公彦的疏解并不自洽。16处“廞”字确实郑司农训为“陈”,郑玄释为“兴”,但只有(1)(2)两组“兴谓兴象生时之物而作之”,而(3)组“大丧,饰遣车,遂廞之,行之”下郑玄解“廞”则为“陈驾”:“廞,兴也。谓陈驾之。”对此,贾公彦等人也发现了,所以他们疏解道:“后郑训‘廞’

①于省吾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852页。

②姚孝遂编:《殷墟甲骨刻辞类纂》,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103页。

为‘兴’,即言谓陈驾之者,解廞为陈驾也。按下《车仆》云‘大丧廞革车’,彼廞谓作之。此文既言饰遣车,已是作,更言遂廞之,故以陈驾解廞也。”①遣车,贾公彦释曰:“将葬遣送之车,入圹者也。”②孔颖达疏:“遣车,送葬载牲体之车也。”③《礼记·檀弓下》“君之適长殇,车三乘”孔颖达疏:“‘车三乘’者,遣车也。葬柩朝庙毕,将行,设遣奠竟,取遣奠牲体臂臑,折之为段,用此车载之,以遣送亡者,故谓之遣车。”④遣车多少、遣奠牲体以及如墓入圹都是有礼数规定的。郑玄释这组当中的“行之”曰:“行之,使人以次举之以如墓也。”贾公彦疏曰:

云“行之,使人以次举之以如墓也”者,按《檀弓》云:“诸侯大牢苞七个,遣车七乘,大夫亦大牢苞五个,遣车五乘。”郑注云:“诸侯不以命数,丧数略。天子当大牢苞九个,遣车九乘。”此时当在朝庙之时,于始祖庙陈器之明旦大遣奠之后,则使人以次抗举,人各执其一以如墓也。⑤

据此,“廞”(兴)遣车并不是普通单纯地,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陈列驾驶车辆,而是指大丧过程中“巾车”据礼数规定陈列遣车乘数,布列遣奠牲体乃至安排人“以次抗举”遣车如墓入圹等一系列“仪式”行动。

至于第(4)组的情况则又与前三组殊异。前三组“廞”下皆明指其物,而此组的两处则没有宾格,不指何器。是故,郑玄此处的释义又与前三组有所区别。“大师”下的注解是:“廞,兴也。兴言王之行,谓讽诵其治功之诗。故书‘廞’为‘淫’。郑司农云:‘淫,陈也。陈其生时行迹,为作谥。’”注“小师”“大丧,与廞”则云“从大师”,意谓从大师而“廞”。又《周礼》叙述“瞽矇”所掌的职务有“讽诵诗……掌九德六诗之歌,以役大师”时,郑玄注说:“玄谓讽诵诗,主谓廞,作柩,谥时也。讽诵王治功之诗,以为谥。”贾公彦疏曰:“讽诵诗,谓于王丧将葬之时,则使此瞽矇讽诵王治功之诗,观其行以作谥,葬后当呼之。”⑥不难发现,尽管郑玄仍将(4)组里的“廞”训为“兴”,但又吸取了先郑的释义“陈”变通为“兴言”以补足“兴作”不能疏解之处。不过,这样一来,又产生了岐解。王引之《经义述闻》就批评郑众、郑玄的解法,认为二郑在这里把“廞”

①贾公彦:《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26页。

②贾公彦:《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26页。

③孔颖达:《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78页。

④孔颖达:《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3页。

⑤贾公彦:《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26-727页。

和“诔”看的相同,是不对的:

如先郑所解,则廞与诔同矣。案大史职曰:大丧执灋(笔者注:即“法”)以蒞劝防,遣之日,读诔。是诔者大史之事。生时行迹,大史固已陈之矣。(原注:郑注曾子问曰:诔,累也。累列生时行迹,读之以作谥)若大师又陈其行迹,是再诔也。诔不应再。且廞之为道,若与诔同,则经文直云帅瞽而诔可矣,何必变其文为廞乎?此说之不可通者也。后郑病其与诔无别,则又为之说曰讽诵其治功之诗以别于大史之诔,又苦其无据而举瞽矇讽诵诗以当之。案诗颂: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惟祭宗庙则然耳,不闻用之于作谥也。且瞽矇之讽诵诗所以箴王之阙。郑司农云,主诵诗以刺君过,而说以《国语》“瞍赋矇诵”是也。非为作谥而设,故但云讽诵诗而无大丧之文。若以为廞作匶谥,则是瞽之诵诗专用之大丧而平时规过之职反阙焉不讲矣。无是理也。①

王引之接受“廞”训为“陈”的说法,认为:“《周官》大丧言者,皆谓陈器物。大师小师之廞,不应独异。帅瞽而廞,谓廞乐器也。”②章太炎的《六诗说》则反对王引之将《周礼》中所有的“廞”释为“陈器物”的说法。他的理由是:“言廞者,下皆明(周策纵按:古斥字,谓指明而言之也)其物,今大师直言廞,不指何器,明不得以文字偶同为例。”因此,章太炎认为,此处的“廞”“为兴,与诔相似,亦近述赞,则诗之一术已。”③周策纵先生在《古巫医与“六诗”考》下篇第四章《“兴”(廞)和槃舞——陈与喻》中认为王引之和章太炎的看法是各有是处和缺失。

周策纵认为王引之释“廞”为“陈器物”基本上是对的,但认为王氏将“廞”释为陈列,进而以为必无言词和歌舞,则是其缺失。周策纵指出,这是“忽略了‘兴’或‘廞’本是一种‘仪式’的行动,而不是普通单纯的动作”。我们认为,周先生将“兴”和“廞”作为一种仪式动作来理解,颇具卓识。基于“廞”(兴)的仪式理解,周策纵批评章太炎道:“章炳麟以为《周礼》中凡说‘廞’(兴)陈而指明物品者便不是这种‘兴’的仪式,则显然不知古代人自可公开炫耀陈列他们的乐器、舞具、车、马、衣服等等。”综合对王引之和章太炎的批评,周策纵语境中的“廞”是指“兴陈”,兴陈的对象可以是器物,也可以是言词与歌舞。④

①王引之:《经义述闻》,《续修四库全书》(第17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59页。

②王引之:《经义述闻》,《续修四库全书》(第17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59-460页。

③章太炎著,朱维铮校点:《检论》,《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92页。

《说文》云:“廞,陈舆物于庭也。从广,钦声,读若歆。”①《广雅·释诂三》:“舆,多也。”②《国语·晋语三》:“惠公入而背外内之赂。舆人诵之曰。”韦昭注:“舆,众也。”③是故,舆有多、众的意义,“舆物”即众物。“廞”字从广,说明字义与屋宇有关。问题是,陈物于庭,何以字要从“钦”?难道仅是取其声吗?再者,陈众物于庭,何以要造出一个“廞”字?难道这一动作有特殊含义?“廞”字从钦。《说文》:“钦,欠貌。”段玉裁以为:“凡气不足而后欠。钦者,倦而张口之貌也。”引申之故有不足与钦敬之意。④朱骏声认为此说纡曲。朱氏以为“钦”乃“顉”之假借。《说文》:“顉,低头也。”朱骏声说:“曰不敢仰视,曰俯首而朝,皆低头畏敬之谊。经典则皆以钦字为之也。”⑤周策纵认为朱骏声的看法有理,“廞”字“从广从顉,正是陈贵重之物于庭”。⑥笔者以为周氏的看法,借用朱骏声批评段玉裁的话,也是稍显纡曲。因为前此周氏已正确地指出“廞”乃是一仪式行动,那么,“廞”字自然而然便是一模拟表演活动,字取“钦”的钦敬或敬畏之义乃在于动作,而非陈列物品之贵重与否。但有一点,周氏的看法却颇为精准,那就是,“廞”字从“钦”不仅取其声,而且吸取了它的钦敬、敬畏之意。再绾合《周礼》16处“廞”字均使用在有关丧礼的场合,可以很明确的是,“廞”不是一个普通单纯的动作,而应该是一种“仪式”行动。

综上,《周礼》当中的16处“廞”字先郑郑众一律释为“陈”,而后郑郑玄则破从“兴”。根据“廞”字的具体使用情况,我们可以将之排列为四组,而这四组“廞”字,据前揭,在郑玄随文而释的语境中,共有三义,(1)(2)组是兴作,(3)组是兴陈,(4)组是言辞之兴陈或曰兴言。这三义的引申生成顺序如次:据“廞”字的字形分析,“廞”之本义应是充满敬意地陈列器物于庭。正因此,“廞”不是一个普通单纯的动作,而应该是一种“仪式”行为。从《周礼》中的16处“廞”字均使用在有关丧礼的场合来看,这一仪式动作很可能就源自于丧礼场合。本义当是指大丧场合的陈列明器,后来又把制作、装载、运送诸种明器仪式纳入其中。而大师率小师和瞽矇讽诵王治功之诗,也是大丧中的重要陈列仪式之一,所以,它也被称为“廞”。在我们看来,正是因为“廞”这一系列陈列

①许慎撰,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93页。

②王念孙:《广雅疏证》,《续修四库全书》(第19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93页。

③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03页。

④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10页。

⑤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续修四库全书》(第22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82页。

动作都是仪式的外在能指,是为仪式的义理所指服务的,所以就与“兴”有了类似性质,从而被诂训家“廞”“兴”互训。换位思考,我们认为,这一观测也正可借此反溯察考“兴”的仪式属性。

四、三礼中仪之“兴”用例

综合前揭,“兴”之初文很可能是一种特定的仪式表演活动,进而在此基础上演进成为一种仪式动作类名而运用于诸多礼仪场合。据“廞”(兴)的陈列对象来看,作为仪式动作的“廞”(兴)有三种表现形态,即物之兴、动作之兴和言之兴。跃入三礼,三礼当中的兴之用例也有动作、言语和器物之别。①首先,我们来看物之兴。《礼记·檀弓下》:有子和子游站在一起,看见一个小儿号哭着找父母。有子对子游说:“我单单不理解丧礼中为什么规定有踊的礼节,我早就想取消它了。孝子的哀情就表现在这小儿的号哭中,这不正是人的真情所在吗?”子游曰:“礼有微情者,有以故兴物者。有直情而径行者,戎狄之道也。”“礼有微情者”,郑注:节哭踊,孔疏:“微,杀也。言若贤者丧亲,必致灭性,故制使三日而食,哭踊有数,以杀其内情,使之俯就也。”“有以故兴物者”,郑注:衰绖之制,孔疏:“兴,起也。‘物’谓衰绖也。若不肖之属,本无哀情,故为衰绖,使其睹服思哀,起情企及也。引由外来,故云‘兴物’也。然衰绖之用,一则为孝子至痛之饰,二则使不肖之人企及,今止说‘兴物’以对,微情之故。”②这就是说,听任感情直接宣泄,是野蛮人的表达方式,而礼则是有节的。就丧礼而言,有杀情和起情之分。所谓起情是指借助“衰绖之制”,即具体器物来激发人的哀痛之情。这些具体器物及其建构意义的方式、制度在周礼当中就被称之为“兴物”。《礼记·祭统》云:“夫祭之为物大矣,其兴物备矣。”郑玄注曰:“兴物,谓荐百品。”③“兴物”作为礼仪意义体系的关系表现项,“外则尽物,内则尽志”,④不是指一个个具体的物,而是一个系统礼制。正因此,郑玄才以“衰

①李瑞卿和王秀臣两位先生也曾从礼仪行为探源“兴”。李瑞卿在《中国古代文论修辞观》(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中认为,在礼仪过程中有意地保存和演示着人类由古到近的发展信息,仪式的复杂性并不仅仅在于繁文缛节,而是在于其背后的文化蕴涵和意味深厚的象法仿效。在古代礼仪中,“兴”是指动作、行为,也指兴言和兴物。王秀臣在《“礼仪”与“兴象”——兼论“比”“兴”差异》(《文学评论》,2011

年第4期)中认为,礼是一个完整的象征系统和表意系统,中国古代礼仪制度是早期人类对自身历史文化进程的象征性演示,各种分工不同的礼仪活动正是通过“兴”的象征性演示得以完成。礼仪是“兴”的艺术演示,“仪”通过“兴”表达,“兴”通过“象”实现。“兴”的象征功能因“仪”象征类别和象征意义的不同可以分为动作之兴、言之兴、诗之兴和物之兴。

②孔颖达:《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3-284页。

③孔颖达:《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53页。

绖之制”释之。既然“兴物”是一种制度,那么,也由此可见“兴物”作为周礼建构其意义体系的方式在各类仪式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次,动作之兴。我们认为,兴之初文是一与仪式活动有关的模拟表演动作,它是人文世界建构意义的一种方式。与之相应,动作之兴也大量出现在《仪礼》、《礼记》描叙仪式的各类场合。在各类礼仪场合,它表示某一个具体仪式动作的开始。如《礼记·曾子问》:“公(鲁哀公)为主,客人吊。康子(季康子)立于门右,北面。公揖让,升自东阶,西乡。客升自西阶吊。公拜,兴,哭,康子拜稽颡于位。”①再如《仪礼·士冠礼》:“冠者即筵坐,左执觯,右祭脯醢,以柶祭醴三,兴。筵末坐,啐醴,建柶,兴。降筵,坐奠觯,拜。执觯兴。宾答拜。”②《士昏礼》:“夙兴,妇沐浴。纚笄、宵衣以俟见。质明,赞见妇于舅姑。席于阼,舅即席。席于房外,南面,姑即席。妇执笲枣栗,自门入,升自西阶,进拜,奠于席。舅坐抚之,兴,答拜。妇还,又拜。降阶,受笲腶脩,升,进,北面拜,奠于席。姑坐,举以兴,拜,授人。”③《大射》:“宾坐,左执觚,右祭脯醢,奠爵于荐右,兴取肺,坐绝祭,哜之,兴加于俎,坐捝手,执爵,遂祭酒,兴,席末坐啐酒,降席,坐奠爵,拜,告旨,执爵兴。主人答拜。乐阕。宾西阶上北面坐,卒爵,兴,坐奠爵,拜,执爵兴。主人答拜。”④动作之兴有时是起的意思,但因为它是礼仪活动中的仪式动作,所以它就有了特定的情感走向和意义指向。换句话说,俯仰诎伸,周旋揖让之兴是周人建构意义体系的有效组成部分,是周礼文明的形式表征。

最后,言之兴。兴言是礼仪之“兴”的重要类型。礼仪中的用语与日常语言是有所不同的,各种典礼场合的用语是有具体规范要求的。如《礼记·投壶》投壶之礼:

投壶之礼,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执壶。主人请曰:“某有枉矢哨壶,请以乐宾。”(笔者按:这是主人第一次发出邀请)宾曰:“子有旨酒嘉肴,某既赐矣,又重以乐,敢辞。”(笔者按:这是宾对第一次邀请婉言谢绝)主人曰:“枉矢哨壶不足辞也,敢以请。”(笔者按:这是主人第二次发出邀请)宾曰:“某既赐矣,又重以乐,敢固辞。”(笔者按:这是宾对第二次邀请婉言谢绝)主人曰:

①孔颖达:《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86页。

②贾公彦:《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页。

③贾公彦:《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6-87页。

“枉矢哨壶不足辞也。敢固以请。”(笔者按:这是主人第三次发出邀请)宾曰:“某固辞不得命,敢不敬从。”(笔者按:这是宾最终表示同意)①《礼记集说》卷一百四十六引蓝田吕氏曰:“投壶之礼,主人奉矢三请宾,宾三辞而后许。”②这是主宾之间“三辞而后许”,而有的场合则是三辞而不许,在古礼中被称之为“终辞”。《仪礼·士冠礼》“主人戒宾,宾礼辞,许”注:“礼辞,一辞而许。再辞而许曰固辞。三辞曰终辞,不许也。”③《仪礼·士相见礼》“士见于大夫,终辞其贽”敖继公《仪礼集说》解曰:“终辞,谓主人三辞,则宾不复请也。”④无论是许与不许,宾主之间,借助诗一般的语辞,礼让谦和,都营造了一种温情脉脉的礼典氛围。这里的用语是诗一般的语辞,而有的礼典场合则诗以乐用要歌诗。“演礼之时,乐舞伴奏,配之以诗,在特定的场合中举行,表现为一定的仪式。这种仪式古时称为礼仪,或称仪法;就《诗》而论,可以称为‘仪礼的诗’或‘礼乐的诗’。”⑤有关礼仪中的乐诗之用在三礼之中多有载记。例如《仪礼·乡饮酒礼》:

设席于堂廉,东上。工四人,二瑟,瑟先。相者二人,皆左何瑟,后首,挎越,内弦,右手相。乐正先升,立于西阶东。工入,升自西阶。北面坐。相者东面坐,遂授瑟,乃降。工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

笙入堂下,磬南,北面立。乐《南陔》、《白华》、《华黍》……

乃间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台》,笙《由仪》。

乃合乐,《周南》:《关雎》、《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苹》。工告于乐正曰:“正歌备。”乐正告于宾,乃降。⑥

礼仪中的言之兴是一种颇具技术含量的语言运用能力,而这,显然需要后天的习得才能获得,在当时的社会应该有相应的教学科目存在。而据《周礼?春官》太师教六诗、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可知,确实有这类语言课程——乐语之兴与六诗之兴:

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凡有道者有德者,

①孔颖达:《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65-1566页。

②卫湜:《礼记集说》,《四库全书》(第12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26页。

③贾公彦:《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页。

④敖继公:《仪礼集说》,《四库全书》(第10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1页。

⑤刘操南:《诗经探索》,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7页。

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於瞽宗。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殸召>(同韶)》、《大夏》、《大濩》、《大武》。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示(音qí,同祇),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远人,以作动物。

大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阳声:黄钟、大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阴声:大吕、应钟、南吕、函钟、小吕、夹钟。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大祭祀,帅瞽登歌,令奏击拊,下管播乐器,令奏鼓朄。大飨亦如之。大射,帅瞽而歌射节。大师,执同律以听军声,而诏吉凶。大丧,帅瞽而廞,作匶,谥。凡国之瞽蒙正焉。①

据《周礼?春官》,大司乐与大师是大宗伯统领下的不同系统的技术官吏。下面,我们先从大司乐的职责范围说起。“大司乐掌成均之法”,“成均”是太学的古称,是故,大司乐掌管太学,学生全是国子即贵族子弟。孙诒让《周礼正义·春官·叙官》:“大司乐、乐师又谓之大乐正、小乐正,亦通谓之乐正。”②《礼记·王制》说:“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王大子、王子、群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国之俊选,皆造焉。”③《王制》虽然是汉文帝时命博士们收集的有关周代的文献资料,但不可能是博士们凭空虚造。据此可知,大司乐以四术四教教人,其教育目的是“造士”。四术四教就是《诗》、《书》、礼、乐。春秋教习礼、乐,冬夏教习《诗》、《书》。《礼记·文王世子》说:“凡学(郑玄注:教也)世子及学士(郑玄注:学士谓司徒论俊选所升于学者)必时……春诵夏弦,大师诏(笔者注:教导也)之瞽宗。秋学礼,执礼者诏之。冬读《书》,典书者诏之。”“春诵夏弦”郑玄注曰:“诵谓歌乐也。弦谓以丝播《诗》。”④意即,春季时口诵《诗》章,夏季时以琴瑟奏《诗》音。比较《文王世子》与《王制》,用四术“造士”

①贾公彦:《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73-578、607-614页。

②孙诒让撰,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268页。

③孔颖达:《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4页。

④孔颖达:《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影印本),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404-1405 页。因北大

是相同的,不同者《诗》、乐教习季节稍异。由此观之,《周礼》所说的“乐语”盖即《文王世子》与《王制》中的诗、乐。贾公彦《周礼》疏云:“歌乐即诗也。以配乐而歌,故云歌乐。”①以声播诗即为乐,就彼时诗的应用而言,诗是乐章,是故,歌诗是乐语的一部分。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对照其教育目标“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远人,以作动物”,乐语教学当是从音乐与语言训练两个方面着手。音乐方面的教学要教国子学会与俯仰诎伸,周旋揖让等礼仪行为的协调、配合,这属于具有情感所指和意义所指的技术行为。这些技术行为属于仪式范畴,具有彼时的社会规定性,因此,国子必须掌握与礼相配合的乐的指向意义及彼时应该表现出的仪式行为。正因此,以乐工为主要教学对象的大师也可以教导国子,而并非像有的学者(如王小盾的《诗六义原始》,袁长江的《先秦两汉诗经研究论稿》)所认为大师只教导乐工。上引《礼记·文王世子》大师在瞽宗(商代学校的名字)教导世子及学士即是明证。国子就学,其目的是学习做以礼乐从政的政府官员,他们要“授之以政”和“使于四方”“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远人”,所以,他们除了必须学习关于礼乐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学习辞令,能够在一定的场合恰当地发言应对。观春秋时期“赋诗言志”以及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大司乐的另一项教学内容就不难推知了。

贾谊《新书·傅职》:“干戚戈羽之舞,管籥琴瑟之会,号呼歌谣声音不中律,燕乐雅颂逆乐序,凡此其属,诏工之任也。”②王引之曰:“《尔雅》曰:‘诏,道也。’大师掌诵诗以道王,故曰诏工。大师为工之长,不言大师而言诏工者,嫌与上三公同名也。”③据此可知,大师又称“诏工”,为乐工之长,分管乐舞。结合《周礼?春官》对其职责的描述可知,大师配合乐德而教六诗,负责审音定乐,使之合于音律,合于乐序,在大祭祀、大飨、大射等仪式场合率瞽矇歌诗。郑玄注“教六诗”说:“教,教瞽矇也。”而《周礼?春官?瞽矇》也说:“瞽矇掌播鼗、柷、敔、埙、箫、管、弦、歌。讽诵诗,世奠系,鼓琴瑟。掌九德六诗之歌,以役大师。”④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此处“九德六诗之歌”的“歌”,是指“歌唱演奏,绝对不可能是作诗,掌握了歌唱演奏技能,才能‘以役大师’,才能在大

①贾公彦:《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75页。

②贾谊撰,阎振益、钟夏校注:《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74页。

③贾谊撰,阎振益、钟夏校注:《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82页。

师率领下在大祭大飨大射大丧等隆重场合更好地应用”。①要之,大师的主要教学对象是乐工中的瞽矇,教学内容是隶属于“仪式”范畴的各类知识与技能。这些知识与技能是礼乐仪式所指的外在能指,因此,尽管大师并不是周代礼乐仪式中的行为主体,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仪式所指的精通。大师教诗,“以六德为之本”,瞽矇“掌九德六诗之歌,以役大师”,都强调乐工的知识与技能要指向周代礼乐文化的本质——“德”,其道理就在这里。因为国子是周代礼乐各类仪式中的行为主体,所以他必须掌握礼乐能指中的各类知识与技能才能完成各类仪式。正因此,我们发现,以外在能指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大师也可以教导国子。

要之,尽管大司乐与大师主要教学对象有所区别,前者以国子为主,后者以瞽矇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司乐与大师对周代各类礼乐仪式中能指与所指的理解存在扞格。他们都是为各种场合中的仪式服务,为完成所指,为完成国家的政治运作服务,他们的教学就终极目的而言其指向是一致的。正因此,我们看到,他们的教学工作有交叉之处,他们的教学科目更有一致之处,即乐语中的“兴”与六诗中的“兴”。从大司乐与大师的教学职责来看,乐语中的兴与六诗中的兴是不同的,乐语中的兴是国子训练中的一种思维活动,以义理为主,而六诗中的兴则是训练乐工的一项教学活动,属于技术行为。但是,就周礼的仪式属性而言,两者却又是殊途而同归。乐语中义理之呈现需要一定的能指来表现,六诗中兴之训练是为仪式场合中的义理服务,是故,乐语之兴与六诗之兴就其本质而言,均是仪式系统的关系表现项而已。

五、孔子论“兴”

综上所述,“兴”之初文很可能是一种特定的仪式表演活动,进而在此基础上演进成为一种仪式动作类名而运用于诸多礼仪场合。于是,兴俨然成了颇为重要的一项礼仪行为。跃入三礼,我们发现,礼仪之兴是兴这一艺术范畴演进过程当中颇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作为仪式行为的“兴”在三礼当中有三种显现形态,即物之兴、动作之兴和言之兴。礼仪之兴“使整个仪式一方面展现现实生活场景,重现民族文化的历史记忆,另一方面又超越现实,展现一幕幕庄严肃穆、令人敬畏的神秘时空,使仪式的功能得以完整实现”。②兴言是这种礼仪之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绾合孔子的生平活动以及论“兴”实践,兴言活动是孔子论“兴”的理论

①袁长江:《先秦两汉诗经研究论稿》,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6页。

背景。基于前揭乐语之“兴”与六诗之“兴”的辨别,孔子的“兴”义论述及其用兴活动就是从乐之“兴”的长期实践中发展演变而来的。换言之,孔子的“兴”诗理论产生于周代礼乐文明这一仪式文化土壤。

《论语》系统的“兴”义论述见于以下两组史料:

(1)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篇》)

(2)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篇》)①

“小子何莫学夫诗?”这是组(1)孔子说“诗可以兴”的言述语境。那么,“学诗”的目的为何?从兴观群怨、事父事君以及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的语脉来看,是由对“诗”之“阅读”而获致社会人伦道德的启发以及自然博物的认知。组(2)从语法角度来说,此句是省略主语,主语应该是孔子口中的“小子”或者泛指那些向学之人,从文学活动来说,组(2)句的主语也应该是“读者”。是故,孔子语境中的“学诗”目的不在于学习如何作诗,而在于学习思想上的类比引发以及礼乐文化的应用。见于《论语》的孔子与子贡、子夏的“言诗”活动就是个很好的学诗用诗例子。而这,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诗论》中也可以找到佐证。例如《诗论》中说:“《关雎》之改、《樛木》之时、《汉广》之智、《鹊巢》之归、《甘棠》之保(报)、《绿衣》之思、《燕燕》之情,害(曷)?曰:童(终)而皆贤于其初者也。”②这里所说的“改”、“时”、“智”、“归”、“保(报)”、“思”、情,都是读者从诗篇中领悟到的意义,而“学诗”之人又进一步引申,概括出“童(终)而皆贤于其初者也”。基于此,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说释“兴”为“引譬连类”,③朱熹《论语集注》解作“感发志意”,④应该说,还是比较接近孔子原意的。

六、从仪之“兴”到诗之“兴”的美学嬗变

孔子说诗用诗始终将注意力放在人伦、政治领域,因此,孔子的兴诗理论并没有成为一个纯文学理论的诗学概念。汉代“毛公述传,独标兴体”,首次将“兴”从用诗领域扩展到诗的创作,将“兴”移用至诗学领域。毛公标“兴”之诗共计116篇,通例注在首章次句下,偶有在首句或首三句,或中间章节的首二句下的。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5、81页。

②黄怀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诗论>解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

③刘宝楠撰,高流水点校:《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89页。

《毛传》没有对“兴”的概念作详细的理论阐释,也没有对标“兴”的标准作任何说明,但是,《毛传》在标“兴也”之后,对该诗所“兴”之义为何,曾做出若干诠释。于是,这就引起后世学者不断地尝试探绎《毛传》的“兴”之本义。

古今学者一般性的意见是,《毛传》“兴义”都与喻义有关。郑玄在《关雎》笺注中明确地说:“兴是譬喻之名,意有不尽,故题曰兴。他皆放此。”①故清人焦循说:“《笺》每以喻释《传》之兴,是喻即兴也。”②而这,在《毛传》中也能找到内证。《毛传》自述“兴”即“喻”者,所在多有:

《唐风〃葛生》:兴也。葛生延而蒙楚,蔹生蔓于野,喻妇人外成于他家。

《唐风〃采苓》:兴也。……采苓,细事也。首阳,幽辟也。细事,喻小行也。幽辟,喻无征也。

《小雅〃鹿鸣》:兴也。苹,蓱也。鹿得蓱,呦呦然鸣而相呼,恳诚发乎中。以兴嘉乐宾客,当有恳诚相招呼以成礼也。③

据葛晓音教授统计,《毛传》所标的116篇“兴”体中,除《召南·行露》、《唐风·扬之水》、《王风·扬之水》、《秦风·车邻》以及《小雅》的《南山有台》、《蓼萧》、《頍弁》、《南有嘉鱼》8篇难以判断“兴义”外,计有80多首含有喻义,其中有38首并无附会政教之嫌,而另外近50首则是穿凿附会。但是,通过逐篇分析《毛传》“兴句”和“兴义”之间各种思理联系方式之后,葛教授发现,《毛传》对“兴”的理解是比较宽泛的,其中至少有23首与喻义无关。这批兴体又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即景兴人、兴情或交代时节、烘托气氛;一类是即事而兴;第三类是兴句和应句之间只有句法逻辑上的相因关系。④有的学者认为,毛公对“兴”的宽泛理解,是基于他对“兴”原初意义的接近。而这,显然没能正确认识毛公标“兴”在诗学史上的意义。

就文学活动来说,“毛公述传,独标兴体”其实仍是继承孔子“诗可以兴”这一观念,站在读者批评视域说诗用诗。两汉诗学的生成,内蕴着意识形态的共谋,“文化性”的默契。历史化与义理化的交互参证,是两汉解诗活动的基本原则。具体到《毛传》的基本方法是,从“知人论世”出发,考知作品之背景与作品之目的,进而通过这一《诗》“本义”的追问以完成对汉家“法度”的建构。

①孔颖达:《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页。

②焦循:《毛诗补疏》,《续修四库全书》(第6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96页。

③孔颖达:《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1、402、556页。

例如《周南·关雎》传云:“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又不淫其色,慎固幽深,若关雎之有别焉。”①再如前引《唐风·葛生》:“葛生延而蒙楚,蔹生蔓于野,喻妇人外成于他家。”按照毛公的解法,这两首诗都与女性的婚姻、家室有关,作者的本意是颂赞“后妃”、“妇人”的德行。不难看出,这里所谓的“作者本意”并非真是诗三百作者的本意,而是作传文的“读者”毛公基于汉家“法度”或曰统治秩序的建构阅读诗三百而感发出的“志意”。这种“感发”意在提醒读者,尤其是那些当政者,在阅读诗三百的时候,也要如是地“感发志意”(兴)。而这,与子贡、子夏以类比的方式从诗篇获致社会人伦道德的启发显然是一致的。

《毛传》站在“读者”的位置作联想感悟式的发挥,却反将“感发”到的“志意”解说成诗人之意,除了《论语》系统这一“诗可以兴”观念影响外,与竹简《诗论》的渊源可能更深厚。例如《诗论》评论《关雎》说:“《关雎》以色喻于礼”,“其四章则喻矣。以琴瑟之悦拟好色之愿,以钟鼓之乐(拟婚)(姻之)好,反纳于礼,不亦能改乎?”②所谓“以色喻于礼”与《毛传》的解说只是说法的不同而已,这里也被解释为诗人的“本意”,另外,解说样式基本上同于《毛传》中经常见到的“○○,喻(如、若、犹、言等)○○”这一陈述形式。③再如竹简《诗论》孔子评《葛覃》:“吾以(于)《葛覃》,得氏初之诗(志)。民性固然,见其美,必欲反其本。夫葛之见歌也,则以叶萋之故也。”④《葛覃》写一个贵族女子在婚后准备归宁父母。“氏初之诗”黄怀信先生解释为“敬本的思想”。基于黄氏的解说,尚师学锋先生剖析道:“孔子认为,女主人公婚后生活美满,但仍不忘父母,这就是敬本。然后他又进一步探求诗人的心理,认为见到美好的事物而想到它的根本,这是人之常情;诗人见到葛的叶子茂盛,因而歌唱它的藤;女子婚后生活美满,也会想到养育她的父母。按孔子的理解,这几句诗已有触景生情和感物抒怀的特点,这正是后人心目中的兴,只不过孔子还没有直接称之为兴。”

⑤《葛覃》三章章六句,《毛传》标“兴”于“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①孔颖达:《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页。

②黄怀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诗论>解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9页。

③《毛传》标“兴”116篇,据颜昆阳《从“言意位差”论先秦至六朝“兴”义的演变》(《清华学报》,新

二十八卷第二期,1998年6月)一文统计,对所“兴”之义加以解说者计有二十五篇:关雎、谷风(邶)、

旄丘、淇奥、竹竿、兔爰、山有扶苏、南山、山有枢、绸缪、葛生、采苓、蒹葭、黄鸟、晨风、东门之杨、

鹿鸣、杕杜、菁菁者莪、黄鸟(小雅)、小宛、谷风(小雅)、白华、绵蛮、卷阿。这二十五篇解说,大致

采取“○○,如○○”的陈述形式。其中的系词“如”,或换为“若”、“犹”、“喻”、“言”等。

④黄怀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诗论>解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下:“兴也。……葛所以为絺绤,女功之事烦辱者。”①对于《毛传》这一兴法葛晓音教授将之划为“以景兴事”,“触景生情”类:“开头描写的葛覃和下文说到做衣服的女工有关,故借以起兴。”②可见,尽管竹简《诗论》与《毛传》对《葛覃》取象与诗旨之间的连接点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两家对诗情抒发特点的认识却是殊途同归。基于此,笔者以为,就方法的借鉴上,《毛传》于竹简《诗论》具有承继性。就诗学史上的意义而言,其重要性更在于,《毛传》将“触景生情”这种取象方式归之为兴。

综合以上讨论,从文学活动来说,《毛传》论述“兴”义,批评视域仍是“读者”,其方法来源有两个系统,一是《论语》系统“诗可以兴”的情境连类,一是竹简《诗论》系统有待整合突破的解说样式。就诗旨诠释而言,《毛传》借用这两个系统的方法,“感发志意”,追问所谓“作者本意”,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政教视域下的义理关怀。与此同时,《毛传》也为“兴”这一“引譬连类”的说诗方法向诗人的作诗方法转变迈开了关键性的一步。就兴的生成史而言,这一步具有“突破性”意义。

法国哲学家冈奎莱姆的研究表明:“某种概念的历史并不总是,也不全是这个观念的逐步完善的历史以及它的合理性不断增加、它的抽象化渐进的历史,而是这个概念的多种多样的构成和有效范围的历史,这个概念的逐渐演变成为使用规律的历史。”③以此测度毛公“独标兴体”,我们认为,他在文学批评史上的贡献就在于,他甄选出了“兴”这一诗学批评术语及其适用范围,并为“兴”演变成为中国诗学批评史上重要的范畴铺平了理论与实践的道路。至于说毛公对“兴”的理解较宽泛,根本谈不上是对“兴”原初意义的接近。毛公标“兴”只是基于他对一种文学现象的观察和甄选,兴的适用维度显然是基于兴字内涵指涉与文学现象的契合支援。至于说毛公的兴义与我们习惯上认为的毛公兴义相比显得较宽泛,那是“超概括”的习惯性心理所致。

“诗可以兴”这一思想上的类比引发原则是指向礼乐文化的应用的,正因此,我们看到,《论语》中的说诗以及竹简《诗论》往往抓住作品情境中的一点,连类感发,引向儒教的义理关怀。毛公解诗以此建构,于是,“诗可以兴”的用诗

①孔颖达:《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页。

②葛晓音:《“毛公独标兴体”析论》,《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春之卷,第42-43页。

关于老师的诗句古诗

关于老师的诗句古诗 导读:本文是关于关于老师的诗句古诗,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师蚕》 佚名 教子教女,辛勤半辈。 满头白发,甘乳一生。 2、《七绝·师恩难忘》 未知作者 相逢一见太匆匆,校内繁花几度红。 厚谊常存魂梦里,深恩永志我心中。 3、《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唐·白居易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4、《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5、《寻雍尊师隐居》 唐·李白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树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6、《天净沙六首·王本成》 未知作者 敢说敢作敢为,无怨无恨无悔。 狂风暴雨惊雷,吐气扬眉,天下舍我其谁? 7、《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8、《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9、《酬问师》 唐·刘商

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 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 10、《远师》 唐·白居易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 11、《新竹》 清·郑燮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12、《板书有感》 未知作者 字斟句酌细推敲,拈精撮要费咀嚼。半亩方塘长流水,呕心沥血育新苗。13、《冰心》 未知作者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 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 轻盈数行字,浓抹一生人。 寄望后来者,成功报师尊。 14、《一似梦瑶台》 未知作者

四时田园杂兴古诗教案

四时xx杂兴古诗教案 【篇一: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四时田园杂兴》教案】 《四时xx杂兴》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昼”“耘”“绩”这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读体会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古诗小擂台,请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词。大家都背得很棒,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新诗,叫《四时田园杂兴》,板书课题,请学生齐读课题。 2、释题: “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3、介绍作者 (2)介绍

播放“范成大的简介”,请学生自由的读读了解作者。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试着划分古诗的节奏。 师: 在读诗之前,我想请大家想想: 诗应该怎样读?(明确诗歌的朗读方法: 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请按照老师说的试着读一读。请一个学生读读,适时纠正。 2、很好,下面请你们再小声地读一读,边读边想: 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这描绘的是怎样的生活场景? 引导回答上面问题,并小结板书: 村庄儿女------耘田织布 xx----------学种瓜 三、据画面,学古诗,体诗情。 (一)场景一、二: 耘田、织布 1、刚才我们知道了在乡村,男男女女各当家,那是太阳高照下男人们双手不停地耘田,那是煤油灯下女人们搓麻织布的场景(出示图画)。这是我们读了古诗中哪句想到、看到的场景。出示“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指名读,评价。 2、这白天黑夜的工作说明乡村生活过得怎样?(忙碌)你可以用前面学的《乡村四月》的诗句表达吗?(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即使大家都忙得喘不过气来,诗人却对于这样的生活充满了什么样的情感?对于这些

四时田园杂兴 诗句

四时田园杂兴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 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分春日、夏日、秋日、 晚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共六十首。 诗歌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 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 及生活的困苦。其中春日田园杂兴12首、晚春田园杂兴12首、夏日田园杂兴12首、秋日田园杂兴12首、冬日田园杂兴12首。描写了4个季节田园中的不同景象,生动绘制了一幅田园农作动态图。 快速导航 作品名称四时田园杂兴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类别季节诗创作年代南宋作者范成大 1作品原文 题目意思 四个时节的各种兴致。 古诗-四时田园杂兴 春日田园杂兴(12首) 柳花深巷午鸡声,桑叶尖新绿未成。坐睡觉来无一事,满窗晴日看蚕生。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桃奇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老盆初熟杜茅柴,携向田头祭社来。巫媪莫嫌滋味薄,旗亭官酒更多灰。

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骑吹东来里巷喧,行春车马闹如烟。系牛莫碍门前路,移系门西碌碡边。寒食花枝插满头,蒨裙青袂几扁舟。一年一度游山寺,不上灵岩即虎丘。郭里人家拜扫回,新开醪酒荐青梅。日长路好城门近,借我茅亭暖一杯。步屧寻春有好怀,雨余蹄道水如杯。随人黄犬搀前去,走到溪边忽自回。种园得果廑赏劳,不奈儿童鸟雀搔。已插棘针樊笋径,更铺渔纲盖樱桃。吉日初开种稻包,南山雷动雨连宵。今年不欠秧田水,新涨看看拍小桥。桑下春蔬绿满畦,菘心青嫩芥苔肥。溪头洗择店头卖,日暮裹盐沽酒归。晚春田园杂兴(12首) 紫青莼菜卷荷香,玉雪芹芽拔薤长。自撷溪毛充晚供,短篷风雨宿横塘。湖莲旧荡藕新翻,小小荷钱没涨痕。斟酌梅天风浪紧,更从外水种芦根。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湔裙水满绿苹洲,上巳微寒懒出游。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新绿园林晓气凉,晨炊蚤出看移秧。百花飘尽桑麻小,来路风来阿魏香。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污莱一棱水周围,岁岁蜗庐没半扉。不看茭青难护岸,小舟撑取葑田归。茅针香软渐包茸,蓬櫑甘酸半染红。采采归来儿女笑,杖头高挂小筠笼。海雨江风浪作堆,时新鱼菜逐春回。荻芽抽笋河魨上,楝子开花石首来。谷雨如丝复似尘,煮瓶浮蜡正尝新。牡丹破萼樱桃熟,未许飞花减却春。雨后山家起较迟,天窗晓色半熹微。老翁欹枕听莺啭,童子开门放燕飞。乌鸟投林过客稀,前山烟暝到柴扉。小童一棹舟如叶,独自编阑鸭阵归。夏日田园杂兴(12首)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五月江吴麦秀寒,移秧披絮尚衣单。稻根科斗行如块,田水今年一尺宽。

关于赞美老师的诗句40首

关于赞美老师的诗句40首 关于赞美教师的诗句(一): 赞美教师现代诗1: 教师颂 别人从生活中捞取黄金 您只能获取花香 您的黄金是早晨的太阳 您的银子是十五的月亮 但您依然欢乐的吹着口哨 您的自豪是桃李芬芳 赞美教师现代诗2: 教师,辛苦了 是谁--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 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 是您!教师! 您用辛勤的汗水。 哺育了春日刚破土的嫩苗。 是谁--把调皮的我们 教育成能体贴帮忙别人的人 是您!教师! 您的关怀就好似和煦的春风

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是谁--把幼小的我们 培育成成熟懂事的少年 是您!教师! 您的保护让我们健康成长。 在金秋时节结下硕果。 您辛苦了!教师! 在酷暑严寒中辛勤工作的人们。 您辛苦了!教师! 把青春无么奉献的人们。 我们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您辛苦了,教师! 我也只能帮到那里了教师 教师--您如春天中的细雨。 滋润着花儿,灌溉着大地。 而我们再着吮吸着细雨茁长成长。 教师--您如秋天里的一丝风。 吹黄了大地,唤金了稻谷。 而我们得到了丰收的硕果。 教师--在我黑暗的人生道路上是您为我点燃了一盏最明亮的灯; 教师--再我迷蒙的人生道路上是您做我的了的引路人;

教师--在我跌跌碰碰的人生道路中是您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教师--是您给了我一双强有力的翅膀,让我在知识的世界里遨游! 赞美教师现代诗3: 我爱我师 教师就象红烛。 燃起了学生心中的火把。 却燃烧了自我。 直到红烛成灰。 教师就象园丁。 养育着我们这一株株花朵。 却辛苦了自我。 直到体力耗尽。 我们长大了必须要成为国家的栋梁。 啊!教师就是这么无私! 啊!教师我们爱您! 赞美教师现代诗4: 金风送欢笑,丹桂花香飘。 教师的节日,今日又来到。 教师为我们的成长,不知付出了多少辛劳。 教师对我们的抚爱,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关于教师的名言诗句

关于教师的名言诗句 1.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诗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 2.夏季饮食宜清淡,切忌粘腻与过饥,肠胃工作很卖力,不要给它添负担。多笑多唱心情好,烦恼忧愁绕着走。饭后提倡百步走, 心情舒爽最重要。一条短信值几何,觉得有理就转转,身体健康最 重要。 3.我们的老师,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簇拥的鲜花,一支支粉笔是他们耕耘的犁头;三尺讲台,是他们奉献的战场。祝天下所有老师 快乐幸福! 4.正是您,支撑起我们一代人的脊梁! 5.有如从朔风凛冽的户外来到冬曰雪夜的炉边;老师,您的关怀,如这炉炭的殷红,给我无限温暖。我怎能不感谢您 6.天涯海角有尽处,只有师恩无穷期。感谢您,老师! 7.今天当第一缕暑光洒进您的窗户,那是学生给您的深情祝福:老师,节日快乐! 8.去年今日大学中,师生情谊比天高,今年学生天涯散,恩师重接新学生,吾等不敢忘师恩,今年教师节气至,发条短信送祝福, 祝您事业节节高,天天无忧乐开怀! 9.教书匠,备课忙,耕不辍,解迷惑,驱彷徨,学识涨,书声朗,成绩强,桃李香,美名扬,节日档,送吉祥,幸福淌,体安康,寿 无疆,教师节,喜洋洋。 10.告诉你一个秘密哦,“幸福”的笔画数是而“简单”的笔画 数是所以有公式:幸福=简单。知道这个秘密是不是很高兴呢,幸福 就是这么简单。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老师那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啊,夜间,是谁在灯光下批改作业?白天,是谁即使是感冒了却仍然坚持工作?老师每时每刻都在燃烧着自己,是老师为我们这些年幼的孩子撑起了一片蔚蓝的天空啊! 2.老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老师哺育着太阳底下最美丽的花朵,为我们遮风挡雨,给了我们一片洋溢着爱的海洋,给了我们荡漾着芬芳的幸福生活。是的,我们应该感激他们。 3.我爱我的校园,更爱我的老师。让我们一起对自己的老师说一声:“谢谢您,我们爱您!”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各恩图报,冬天就不会再寒冷,黑夜就不会再漫长,幸福快乐就会时刻陪伴在你我的身边! 4.同学们,当我们什么事都不懂时,我们步入了幼儿园,小学,中学,来到了指明我们去向的地方。在这里,老师教我们做人,给我们知识。在老师的培育下,我们学会了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明白了学习的目的,掌握了学习的方法,知道了人活着的真正意义,树立了远大的志向。 5.是老师渊博的知识,让同学们们感受文明与希望;是老师宽广的胸怀,让大家懂得宽容与忍让;是老师慈善的目光,让你们由懦弱变得坚强。当同学们遇到挫折灰心丧气时,是老师在你们心田播种希望;当你们取得成功一帆风顺时,是老师及时开出“骄兵必败”的良方。 6.是她,滋润着我们这些娇嫩的祖国之花。她是辛勤的园丁,哺育我们成长;她是温暖的烛光,照进我们心田;她是心灵的吸尘器,吸走我们心中的阴云。她就是最美丽,最伟大,最无私的园丁——老师。 7.纵然岁月会重新塑造我们的容颜,我永远是您的孩子,敬爱的吾师! 8.忘不了您和风细雨般的话语,荡涤了我心灵上的尘泥;忘不了您浩荡东风般的叮咛,鼓起我前进的勇气。老师,我终生感激您!

《古诗二首——四时田园杂兴》

《古诗二首——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一)(二);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第一首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⑤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

关于老师的诗句_诗词正式版

《关于老师的诗句》 1、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 2、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 3、春满江山绿满园,桃李争春露笑颜。东西南北春常在,唯有师恩留心间。 4、您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 5、老师,快推开窗子看吧,这满园春色,这满园桃李,都在向您敬礼! 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7、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8、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万龙孙绕凤池。 9、老师,您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 10、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 11、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12、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____郑燮《新竹》 13、欲求贤才栋梁,天空陆地海洋。半世东奔西忙,今又远航,路遥山高水长。 14、老师像一支蜡烛,燃烧了自我,照亮了咱们。 15、师心好善善心渊,承恩阔步青云端。料君难恋神仙境,从事能忘我独贤。 16、啊,有了您,花园才这般艳丽,大地才充满春意! 1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____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18、您用爱去舐它,磨它,浸它,洗它 19、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 20、师友交情从此绝,衔恩暂遣分龙节。兵果难将胜负论,他生莫忘灵山别。 21、咱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2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23、为人堂堂正正,做事磊落光明。汇集四方英雄,师出有名,天下任我纵横。 24、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25、您像一支蜡烛,虽然细弱,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照亮了别人,耗尽了自我。 2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7、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谁不在将您赞扬! 28、您老师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 29、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轻盈数行字,浓抹生命人。寄望之后者,成功报师尊。 30、咱们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31、老师,如果把您比作蚌,那么学生便是蚌里的砂粒。 32、老师就像蜡烛,燃烧自我,照亮别人。 3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5、师门立雪得心传,诏恩分务许优闲。凫飞难学王乔舄,身世相忘象外天。 36、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诗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 37、您的品格和精神,能够用两个字就是燃烧!不停的燃烧! 38、师友相从气义同,报恩惟有厉清忠。长绳难系青春日,心迹兼忘来源通。 39、桃礼不言,下自成蹊。 40、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诗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 41、经年累月,砂粒便成了一颗颗珍珠,光彩熠熠。 42、正是您,支撑起咱们一代人的脊梁! 43、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 44、胸怀万里世界,放眼无限未来。挥洒旷世奇才,重上瑶台,天地为之惊骇。 45、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46、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47、昔之设学校,教养之法,师生问对,愤悱开发,相与曲折反复,谆谆善诱。 48、片言之赐,皆我师也 49、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四时田园杂兴教案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词“蛱蝶”。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四时田园杂兴》,背诵、默写古诗。 3、理解《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的大意,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流露在其间的感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合作探究,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意思。 2、引导学生通过诗的文字,读出画面美,体会意境。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诗的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板书课题,简介作者,解释课题,引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学习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板书课题,课件出示课题,学生齐读) 2、简介作者。(课件展示) 3、解释课题。(课件展示)。质疑,诗人为什么对农村生活那么情有独钟呢?让我们一同走进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去感受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引入新课。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诗句,读出节奏。 1、自读古诗,读正确字音,学习生字词,。 2、听录音范读,感受节奏,划停顿,读出节奏 3、多种形式读古诗。 三、细读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

(一)先学 1、请同学们再读古诗,边读边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2.反馈理解的情况。 (二)后教 全班交流,教师指点。 1、“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1)诗句中描述了哪几种景物?这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2)学生说景物的特点。 师引:多美的景色呀!诗人把它凝练成一句诗就是——(生接读)“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你看,诗人就是这样抓住事物的特点,用短短的两句诗,就勾勒出了如此美妙的景色。 用换字法体会“肥”、“稀”这两个字用在这里的准确性,语言的精炼。 (3)现在,谁来把这句诗读给大家听,让我们从你的朗读声中也能感受到这种美?(学生个别读,评议。) 2、“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1)学生说诗句的意思。 夏天日长,篱笆边无人过往,只有蜻蜓和蝴蝶在翩翩飞舞。 (2)学生质疑。重点引导想象:为什么篱笆边没有行人,他们都到哪儿去了?(让学生结合“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夏天人们的劳动情况进行充分的讨论,感受农民的繁忙和劳动的辛苦) (3)刚才,我们所说的这些人们的劳动情景,在诗中并没有直接地写出来,但我们却通过对诗句的质疑,再展开适当的想象,就挖掘出来了。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诗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朗读古诗,读出它的意境美。 四、当堂训练 1、练习背诵古诗。(同桌交换背) 2、练习默写古诗。(同桌交换检查默写情况,并帮助改错。)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四时田园杂兴 百科名片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共六十首。诗歌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作品名称:四时田园杂兴 创作年代:南宋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作者:范成大 目录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作品鉴赏 作者简介 展开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作品鉴赏 作者简介 展开 编辑本段 作品原文 简介 《田时田园杂兴》共60首,宛如农村生活的长幅画卷。分为春夏秋冬四个诗卷,其中春日田园杂兴12首、晚春田园杂兴12首、夏日田园杂兴12首、秋日田园杂兴12首、冬日田园杂兴12首。描写了4个季节田园中的不同景象,生动绘制了一幅田园农作动态图。 题目意思 四个时节的各种兴致。 春日田园杂兴(12首) 柳花深巷午鸡声,桑叶尖新绿未成。坐睡觉来无一事,满窗晴日看蚕生。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桃奇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 老盆初熟杜茅柴,携向田头祭社来。巫媪莫嫌滋味薄,旗亭官酒更多灰。 春日田园杂兴(1张) 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骑吹东来里巷喧,行春车马闹如烟。系牛莫碍门前路,移系门西碌碡边。 寒食花枝插满头,蒨裙青袂几扁舟。一年一度游山寺,不上灵岩即虎丘。

郭里人家拜扫回,新开醪酒荐青梅。日长路好城门近,借我茅亭暖一杯。步屧寻春有好怀,雨余蹄道水如杯。随人黄犬搀前去,走到溪边忽自回。种园得果廑赏劳,不奈儿童鸟雀搔。已插棘针樊笋径,更铺渔纲盖樱桃。吉日初开种稻包,南山雷动雨连宵。今年不欠秧田水,新涨看看拍小桥。桑下春蔬绿满畦,菘心青嫩芥苔肥。溪头洗择店头卖,日暮裹盐沽酒归。晚春田园杂兴(12首) 紫青莼菜卷荷香,玉雪芹芽拔薤长。自撷溪毛充晚供,短篷风雨宿横塘。湖莲旧荡藕新翻,小小荷钱没涨痕。斟酌梅天风浪紧,更从外水种芦根。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湔裙水满绿苹洲,上巳微寒懒出游。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新绿园林晓气凉,晨炊蚤出看移秧。百花飘尽桑麻小,来路风来阿魏香。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污莱一棱水周围,岁岁蜗庐没半扉。不看茭青难护岸,小舟撑取葑田归。茅针香软渐包茸,蓬櫑甘酸半染红。采采归来儿女笑,杖头高挂小筠笼。海雨江风浪作堆,时新鱼菜逐春回。荻芽抽笋河魨上,楝子开花石首来。谷雨如丝复似尘,煮瓶浮蜡正尝新。牡丹破萼樱桃熟,未许飞花减却春。雨后山家起较迟,天窗晓色半熹微。老翁欹枕听莺啭,童子开门放燕飞。乌鸟投林过客稀,前山烟暝到柴扉。小童一棹舟如叶,独自编阑鸭阵归。夏日田园杂兴(12首)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五月江吴麦秀寒,移秧披絮尚衣单。稻根科斗行如块,田水今年一尺宽。二麦俱秋斗百钱,田家唤作小丰年。饼炉饭甑无饥色,接到西风熟稻天。百沸缲汤雪涌波,缲车嘈囋雨鸣蓑。桑姑盆手交相贺,绵茧无多丝茧多。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催税急於飞。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槐叶初匀日气凉,葱葱鼠耳翠成双。三公只得三株看,闲客清阴满北窗。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井香。借与门前磐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千顷芙蕖放棹嬉,花深迷路晚忘归。家人暗识船行处,时有惊忙小鸭飞。采菱辛苦废犁鉏,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蜩螗千万沸斜阳,蛙黾无边聒夜长。不把痴聋相对治,梦魂争得到藜床?秋日田园杂兴(12首) 杞菊垂珠滴露红,两蛩相应语莎丛。虫丝罥尽黄葵叶,寂历高花侧晚风。朱门巧夕沸欢声,田舍黄昏静掩扃。男解牵牛女能织,不须徼福渡河星。橘蠹如蚕入化机,枝间垂茧似蓑衣。忽然蜕作多花蝶,翅粉才乾便学飞。静看檐蛛结网低,无端妨碍小虫飞。蜻蜒倒挂蜂儿窘,催唤山童为解围。垂成穑事苦艰难,忌雨嫌风更怯寒。牋诉天公休掠剩,半赏私债半输官。秋来只怕雨垂垂,甲子无云万事宜。获稻毕工随晒谷,直须晴到入仓时。中秋全景属潜夫,棹入空明看太湖。身外水天银一色,城中有此月明无。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租船满载候开仓,粒粒如珠白似霜。不惜两钟输一斛,尚嬴糠核饱儿郎。菽粟瓶罂贮满家,天教将醉作生涯。不知新滴堪篘未?细捣枨虀买鱠鱼。细捣枨虀卖脍鱼,西风吹上四腮鲈。雪松酥腻千丝缕,除却松江到处无。新霜彻晓报秋深,染尽青林作缬林。惟有橘园风景异,碧丛丛里万黄金。

关于教师的顺口溜

关于教师的顺口溜 一、教师是什么 教师是什么? 教师可以当警察:因为整天在班里破案; 教师可以当主持人:因为整天为公开课想游戏和花招; 教师可以当演员:因为一会态度和蔼一会暴跳如雷; 教师可以当清洁工:因为整天扫地、擦玻璃; 教师可以搞工艺美术:因为整天写黑板、布置教室; 教师可以当作家:因为整天写计划和论文; 教师还可以到市场上叫卖东西:因为练出了高音和厚脸皮。 教师是什么? 在文人眼中,教师是培养祖国花朵的花匠。 在不知情的眼中,教师是一天到晚都在放假的闲人。 在医生的眼中,教师是更容易患咽喉癌的活体。 在商家眼中,教师是一个吝啬鬼。 在妈妈的眼中,女儿当教师,容易找一个好老公。 在未婚男人眼中,娶回一个教师,相当于娶回一个保姆,一个家教,和一个文秘。 教师是什么? 法律说,教师归属事业单位管理,工资应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水平。经济说,教师是“臭老九”。神圣一点说,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纯真一点说,教师是孩子王。一个家长说,教师一天到晚在收钱。 又一个家长说,我孩子成绩好,是因为他聪明。 还有一个家长说,我儿子成绩差,都是老师不会教。 应试教育说,都是教师惹的祸。素质教育说,明明白白我的心。 教师是什么?教师只是一条左右为难的可怜虫! 二、教师的几种死法 上告教委整死你;得罪领导治死你;笨蛋学生气死你;野蛮家长打死你;不涨工资穷死你;竞聘上岗玩死你;职称评定熬死你;考试排名压死你;教育改革累死你;假期培训忙死你;光辉职业哄死你;一生操劳病死你;公务员待遇想死你。 三、教师的三六九等 一等教师是领导,吃喝玩乐到处跑。 二等教师管后勤,轻轻松松维持人。 三等教师体音美,上班还能喝茶水。 四等教师史地生,周末还能去踏青。

机械类论文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四开胶印机着墨机构三维设计专业印刷工程(设备) 班级印051班 学生学号3050311006 学生姓名付小龙 指导教师江祖勇 完成时间2009年3月 2009 年

一、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来源、 这次毕业设计的课题是根据自己的专业所长和自己的兴 趣选定的,属于设计绘图类题目,在江祖勇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课题属于开发设计型。 二、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印刷工艺过程是借助印刷压力将涂布在印版上的油墨转移 到印张上的过程。作为传递油墨和涂布油墨的着墨装置,无论对哪种印刷机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获得清晰的印品,油墨涂布要适量、均匀,没有性能良好、工作正常、结构合理的着墨装置,任何印刷机都不能印出令人满意的印品。 三、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在早期的胶印机上不存在完整的供墨系统,由人工方式向 版面提供和补充油墨,随着胶印机的不断改善,供墨系统从无 到有,并发展到今天的自动化程度,成为胶印机上不可缺少的 组成部分。目前的目标是在一些基本技术上取得突破,具体是:●控制方式的智能化,在高速胶印机上研发远程诊断功能。提 供远程服务与工作流程,针对具体机器的故障点设计系统解决 方案; ●设备功能多元化,在大环境的变革下多元化、弹性化,且具 有多种切换功能的包装印刷设备,才能不断满足市场的需求; ●结构设计标准化、模块化,利用原有机型模块化设计,可在 短时间内转换新机型; ●机构运动高精度化,通过应用马达、编码器及数字控制(NC)、动力负载控制(PLC)等高精度控制器来完成,并适当做好产品 延伸,朝高科技产品的方向进行研发; ●无轴传动技术。用“电子齿轮”代替传统的机械齿轮,去掉

关于教师的搞笑打油诗_2470

关于教师的搞笑打油诗 篇一:关于教师的搞笑打油诗 关于教师的搞笑打油诗 打油诗最早起源于唐代民间,以后瓜瓞绵绵,不断发展,表现出活跃的生命力。这类诗一般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有时暗含讥讽,风趣逗人。教师的生活现状: 校长贵族化,领导多员化,教师奴隶化,学生祖宗化,人际复杂化,加班日夜化,上班无偿化,检查严厉化,待遇民工化,翻身是神话。 满腔热血把书学会,当了教师吃苦受罪。 急难险重必需到位,教案作业终日疲惫。 学生犯错家长问罪,家长告状回回都对。 一时一刻不敢离位,下班不休还要开会。 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

屁大点事亲自到位,逢年过节无加餐费。 迎接检查让人崩溃,天天学习不懂社会。 晋升职称回回被退,抛家舍业愧对长辈。 囊中羞涩见人惭愧,百姓还说胡乱收费。 工资不高还要交税,如此生活实在无味。 压力多大不得不背,甜酸苦辣自己体会。 青春年华如此狼狈,仰望苍天欲哭无泪。 哎,当老师啊真累,涨工资吧!空调陪! 有人用打油诗生动描绘了教师的现状,读来令人辛酸:上告教委整死你,得罪校长治死你。 笨蛋学生气死你,野蛮家长打死你。 不涨工资穷死你,竞聘上岗玩死你。

职称评定熬死你,考试排名压死你。 教育改革累死你,假期培训忙死你。 光辉职业哄死你,一生操劳病死你。 篇二:关于教师的打油诗 关于教师的打油诗教师像把盐,吃着有点咸;家家离不了,就是不值钱。 西装革履看似高贵,其实生活极其锁碎; 为了生活操心受累,鞍前马后终日疲惫; 家长投诉照死赔罪,点头哈腰就差下跪; 日不能息夜不能寐,校长一叫立即到位; 一年到头奔波劳累,劳动法规统统作废;

身心憔悴暗自流泪,屁大的事反复开会; 迎接检查让人崩溃,工资不高还得交税; 走亲访友自惭形秽,抛家舍业愧对长辈; 人在其中方知其味,教师哪有社会地位? 疯疯傻傻还自我陶醉! 篇三:教师“累”——打油诗 教师“累”——打油诗满腔热血把师学会,当了教师吃苦受罪。急难险重必须到位,教师育人终日疲惫。学生告状回回都对,工资不高还要交费。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一时一刻不敢离位,下班不休还要开会。迎接检查让人崩溃,天天学习不懂社会。晋升职称回回被退,抛家舍业愧对长辈。回到家中还要惧内,囊中羞涩见人惭愧。百姓还说我们受贿,青春年华如此狼狈。仰望青天欲哭无泪,唉,当教师?真累!

教师励志名言诗句

教师励志名言诗句 本文是关于教师励志名言诗句,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如果我们是船,那老师就是帆,引领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向前;如果我们要踏上旅途,那老师就像我们手持的蜡烛,照亮我们在学习上那坎坷不平的路。您让我们打开心灵的窗户,您让我们拥有精神的支柱,您送我们走上学习的道路,给予我们无穷的鼓舞。老师,我们将永远把您记住。 老师,您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您为花的盛开,果的成熟忙碌着,默默地垂着叶的绿荫!啊,老师,您的精神,永记我心! 孩子是可以敬服的,想上天空,想潜蚁穴,往往他们思维跳跃比我们要快得多。 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陶行知 心灵塑造的最佳工程师。 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儿童作出或好或坏的评价。 为别人照亮道路,自己必须放出光茫。 用教师的智慧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努力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人应该永远拥有两样东西,一盏永不熄灭的灯——希望之灯;一扇长开的窗——接纳之窗。 能得到家长和孩子的尊敬和喜爱,这是教师的价值所在。 教师是天底下最为特殊的职业,今日的师德水准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 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我愿执着地“众里寻他千百度”。 教师应该善于挖掘孩子的潜能,培养他们包括学习能力在内的多方面能力。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是老师。 您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您教学在课堂,成就却在祖国的四面八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

1.古诗三首 《四时xx杂兴》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并会正确书写。 2.随机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会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背诵古诗。 4.激发学生积累更多xx的兴趣。 【学习内容分析】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著名田园诗人范成大,本诗是他《四时田园杂兴》组诗60首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作者用清新的笔调将美丽的田园风光展现在我们面前,同时用衬托的手法写出了农民劳务的繁忙。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教学设计思路】 这节课我尝试采用放手自学---共议交流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在课上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通过读来理解感悟古诗。 先通过课前搜集资料以及结合老师提供的资料对作者范成大有初步的了解,然后借助图片和原有的古诗知识学习古诗,通过反复、多种形式的吟诵达到熟读成诵。教师设计“仿写诗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引导学生读诗、背诗,并鼓励学生课下阅读名篇佳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释题,简介作者: 1.请同学们仔细看看这张图片,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眼前的这片风景。(如果能用上自己积累的诗句,那就更美了!)这个地方叫石湖,正如同学们所说,是一个山青水秀,风景优美的好地方。树木成荫,掩映着白墙黑瓦,再加上碧绿的秧苗,清澈的河水,金黄的菜花,还有自由嬉戏的野鸭,一派田园风光!这里是宋朝著名诗人范成大的家乡,他辞官后回到故乡住了十年,把这里的田园风光,这里的田园生活都写进诗里,写了60首诗。而且每首诗的题目都是一样的——(课件出示)跟老师念:《四时田园杂兴》(再读一遍) 2.板书课题,理解题意: 读诗首先要读懂诗题,“四时”指的就是一年四季,这个词语用的巧,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都包含在内了,仔细品味一下,还有哪个词用的也很巧?(杂兴)你很会品味,能说说你的理解吗?(杂兴这个词,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随感”,各种各样的感受都可以。) 因为有了这60首《四时田园杂兴》,石湖的田园风光显得更为诗情画意了,也因为这60首传诵千古的《四时田园杂兴》,大家又把范成大叫做——范石湖。 二、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一)整体感知 1.美读古诗: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xx未解供耕织, 也傍xx阴学种瓜。

教师打油诗

教师打油诗家长对老师说: 我的宝贝还小 你要用心教他 因为你是老师 领导对老师说 学生成绩不好 你要用心提高 否则要你下岗 政府对老师说 你们先好好干 你们和公务员同工同酬 法律规定的有望很快实现 学生对老师说 读书有什么用 像你没钱没势力 我就是不学' 你又不能赶我回去 专家对老师说 要改善教学方法 只有教不好书的老师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社会对老师说 你是园丁 你是蜡烛 教师是太阳系里最光辉的职业 老师说 我被家长责问得哑口无言 我被领导恐吓得噩梦连连 我被教师法骗得有冤难辩 我被学生折磨得遍体鳞伤 我被专家羞辱得无地自容 我被社会捧上天后摔了个半死! 教师是什么? 教师可以当警察:因为整天在班里破案; 教师可以当主持人:因为整天为公开课想游戏和花招; 教师可以当演员:因为一会态度和蔼一会暴跳如雷; 教师可以当清洁工:因为整天扫地、擦玻璃; 教师可以搞工艺美术:因为整天写黑板、布置教室; 教师可以当作家:因为整天写计划和论文; 教师还可以到市场上叫卖东西:因为练出了高音和厚脸皮。教师是什么? 在文人眼中,教师是培养祖国花朵的花匠。 在不知情的眼中,教师是一天到晚都在放假的闲人。

在医生的眼中,教师是更容易患咽喉癌的禁用词语。 在商家眼中,教师是一个吝啬鬼。 在妈妈的眼中,女儿当教师,容易找一个好老公。 在未婚男人眼中,娶回一个教师,相当于娶回一个保姆,一个家教和一个文秘。 教师是什么? 法律说,教师归属事业单位管理,工资应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水平。经济说,教师是“臭老九”。 神圣一点说,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纯真一点说,教师是孩子王。 一个家长说,教师一天到晚在收钱; 又一个家长说,我孩子成绩好,是因为他聪明; 还有一个家长说,我儿子成绩差,都是老师不会教。 教师是什么? 应试教育说,都是教师惹的祸; 素质教育说,明明白白我的心。 教师是什么? 教师说,我只是一个左右为难的可怜虫。 人事部歧视教师分三步走: 1 、让教师的职称与行政级别脱勾,这样公务员就可以绕开知识分子独上高工资了。——掩耳盗铃!

描写夏天的诗:《四时田园杂兴》

描写夏天的诗:《四时田园杂兴》 《四时田园杂兴》原文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又字幼元、友生,号 山中居士,又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 静江府兼广南西道经略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曾使金,坚强不屈,几被杀。晚年退居故乡石湖,卒谥文穆。其诗题材广泛, 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称“南宋四大家”。又工词。著作颇富,存世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桂海虞衡志》、《吴船录》等。 范成大的作品在当时即有显著影响,到清初则影响尤大,有“家 剑南而户石湖”(“剑南”指陆游《剑南诗稿》)之说。其诗风格轻巧,但好用僻典、佛典。晚年所作《四时田园杂兴》(60首)是其代表作,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谓之“也算得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他同时还是的词作家,或许还可说是一位地理学家。有《石湖 诗集》、《石湖词》、《桂海虞衡志》、《揽辔录》、《骖鹭录》、《吴船录》、《吴郡志》等著作传世。 《四时田园杂兴》译文 白天锄地,夜晚搓麻, 农家男女都帮着父母做事,干家务,让父母休息。 小孩子哪里懂得种田织布之事, 也学着大人在桑树阴下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写农村初夏时节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绩”是搓的意思。“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 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 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 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 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 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 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 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四时田园杂兴》等5首古诗赏读答案

8、四时田园杂兴 1、诗中用梅子黄、、、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2分)杏子肥、麦花白 2、从表现手法这一角度赏析“唯有蜻蜓蛱蝶飞”。(2分) 因为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村中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惟有蜻蜓蛱蝶飞”衬托出了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3.诗的一、二句中,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初夏农村特有的景象?(2分) 梅子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4. 诗的三、四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抒发了诗人对田园闲适生活的喜爱之情。 补充: 1.请赏析“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两句。可从景物特点和色彩方面进行思考。 答: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色彩鲜丽。,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2.请赏析“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两句。可以是从描写方法和手法上进行思考。 答:“无人过”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唯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后两句写出昼长人稀,蜓飞蝶舞,以动衬静。 9、四时田园杂兴 1、写乡村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 2、生动地描写了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景,流露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 3、诗中描写的儿童形象,天真纯朴,令人喜爱。 补充: 1:诗中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2 分) 人物:村庄儿女、童孙。分别在干:耘田绩麻、学种瓜。 2:诗歌一、二两句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2 分)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3:诗歌三、四两句写儿童天真可爱的目的是什么?(2 分) 一是表现作者对孩子的喜爱,二是衬托农民们的勤劳和农事的繁忙 4.“儿女各当家”指什么? 村庄里的男男女女都各自主动担负起田间和家庭的农活。 5、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3分)

有关教师的诗歌

篇一:关于赞美老师的诗句 关于赞美老师的诗句: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的《春夜喜雨》 4、仰止弥高,钻之弥坚。 5、桃礼不言,下自成蹊 6、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7、山下禅庵老师在 8、他年应记老师心 关于赞美老师的成语: 诲人不倦废寝忘食埋头苦干兢兢业业尽心尽力一丝不苟文思敏捷聪明过人青出于蓝一鸣惊人 桃李争妍后继有人默默无闻孜孜不倦德才兼备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循循善诱潜移默化和蔼可亲无微不至勤勤恳恳良师益友桃李芬芳教导有方 辛勤劳碌教无常师良师益友能者为师青出于蓝 师道尊严研桑心计一字之师尊师重道春风化雨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 老师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 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篇二:关于赞美老师的诗歌 关于赞美老师的诗歌 1.老师,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2.您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您------老师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 3.春蚕一生没说过自诩的话,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 敬爱的老师,您从未在别人面前炫耀过,但那盛开的桃李,就是对您最高的评价。 4.鸟儿遇到风雨,躲进它的巢里;我心上有风雨袭来,总是躲在您的怀里--我的师长,您是我遮雨的伞,挡风的墙,我怎能不感谢您! 5.把精魂给了我,把柔情给了我,把母亲般的一腔爱给了我??老师,您只知道给予而从不想收取,我怎能不向您表示由衷的敬意? 6.因为您的一片爱心的灌浇,一番耕耘的辛劳,才会有桃李的绚丽,稻麦的金黄。愿我的谢意化成一束不凋的鲜花,给您的生活带来芬芳。 ·一株紫丁香 踮起脚尖儿,走进安静的小院,我们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老师,老师,就让它绿色的枝叶,伸进您的窗口,夜夜和您做伴。老师——绿叶在风里沙沙,那是我们给您唱歌,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老师——满树盛开的花儿,那是我们的笑脸,感谢您时时把我们挂牵。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老师,休息吧,让花香飘进您的梦里,那梦啊,准是又香又甜。 ·老师,我要赞美您 第一次见到您 就被您独特的慈祥感动 您用温暖的肩膀抚慰孤独的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