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专题四 第1课时

专题四 第1课时

专题定位本专题主要用功能的观点解决物体的运动和带电体、带电粒子、导体棒在电场或磁场中的运动问题.考查的重点有以下几方面:①重力、摩擦力、静电力和洛伦兹力的做功特点和求解;②与功、功率相关的分析与计算;③几个重要的功能关系的应用;④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⑤综合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分析问题.

本专题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命题情景新,联系实际密切,综合性强,侧重在计算题中命题,是高考的压轴题.

应考策略深刻理解功能关系,抓住两种命题情景搞突破:一是综合应用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结合动力学方法解决多运动过程问题;二是运用动能定理和能量守恒定律解决电场、磁场内带电粒子运动或电磁感应问题.

第1课时功能关系在力学中的应用

1.常见的几种力做功的特点

(1)重力、弹簧弹力、静电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2)摩擦力做功的特点

①单个摩擦力(包括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做负功,还可以不做功.

②相互作用的一对静摩擦力做功的代数和总等于零,在静摩擦力做功的过程中,只有机械能的转移,没有机械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相互作用的一对滑动摩擦力做功的代数和不为零,且总为负值.在一对滑动摩擦力做功的过程中,不仅有相互摩擦物体间机械能的转移,还有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转化为内能的量等于系统机械能的减少量,等于滑动摩擦力与相对位移的乘积.

③摩擦生热是指滑动摩擦生热,静摩擦不会生热.

2.几个重要的功能关系

(1)重力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变化,即W G=-ΔE p.

(2)弹力的功等于弹性势能的变化,即W弹=-ΔE p.

(3)合力的功等于动能的变化,即W=ΔE k.

(4)重力(或弹簧弹力)之外的其他力的功等于机械能的变化,即W其他=ΔE.

(5)一对滑动摩擦力做的功等于系统中内能的变化,即Q=F f·l相对.

1.动能定理的应用

(1)动能定理的适用情况:解决单个物体(或可看成单个物体的物体系统)受力与位移、速率关系的问题.动能定理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力可以是各种性质的力,既可以同时作用,也可以分段作用.

(2)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基本思路

①选取研究对象,明确它的运动过程.

②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各力做功情况,然后求各个外力做功的代数和.

③明确物体在运动过程初、末状态的动能E k1和E k2.

④列出动能定理的方程W合=E k2-E k1,及其他必要的解题方程,进行求解.

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1)机械能是否守恒的判断

①用做功来判断,看重力(或弹簧弹力)以外的其他力做功的代数和是否为零.

②用能量转化来判断,看是否有机械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③对一些“绳子突然绷紧”、“物体间碰撞”等问题,机械能一般不守恒,除非题目中有特别说明及暗示.

(2)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的基本思路

①选取研究对象——物体系统.

②根据研究对象所经历的物理过程,进行受力、做功分析,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

③恰当地选取参考平面,确定研究对象在运动过程的初、末状态时的机械能.

④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列方程,进行求解.

考向1力学中的几个重要功能关系的应用

例1如图1所示,足够长传送带与水平方向的倾角为θ,物块a通过平行于传送带的轻绳跨过光滑轻滑轮与物块b相连,b的质量为m,开始时a、b及传送带均静止,且a不受传送带摩擦力作用,现让传送带逆时针匀速转动,则在b上升h高度(未与滑轮相碰)过程中()

图1

A.物块a重力势能减少mgh

B.摩擦力对a做的功大于a机械能的增加

C.摩擦力对a做的功小于物块a、b动能增加之和

D.任意时刻,重力对a、b做功的瞬时功率大小相等

审题突破重力势能的变化和什么力做功相对应?机械能的变化和什么力做功相对应?动能的变化又和什么力做功相对应?

解析由题意m a g sin θ=m b g,则m a=m

sin θ.b上升h,则a下降h sin θ,则a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m a g×h sin θ=mgh,故A正确.摩擦力对a做的功等于a、b机械能的增加量.所以摩擦力对a做的功大于a的机械能增加量.因为系统重力势能不变,所以摩擦力做的功等于系统动能的增加量,故B正确,C错误.任意时刻a、b的速率相等,对b,克服重力的瞬时功率P b=mg v,对a有:P a=m a g v sin θ=mg v,所以重力对a、b做功的瞬时功率大小相等,故D正确.故选A、B、D.

答案ABD

以题说法注意几个功能关系:重力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变化量;弹簧弹力做的功等于弹性势能的变化量;重力以外的其他力做的功等于机械能的变化量;合力做的功等于动能的变化量.

(2014·广东·16)图2是安装在列车车厢之间的摩擦缓冲器结构图,图中①和②为楔块,③和④为垫板,楔块与弹簧盒、垫板间均有摩擦,在车厢相互撞击使弹簧压缩的过程中()

图2

A.缓冲器的机械能守恒

B.摩擦力做功消耗机械能

C.垫板的动能全部转化为内能

D.弹簧的弹性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

答案 B

解析由于车厢相互撞击弹簧压缩的过程中存在克服摩擦力做功,所以缓冲器的机械能减少,选项A错误,B正确;弹簧压缩的过程中,垫板的动能转化为内能和弹簧的弹性势能,选项C、D错误.

考向2动力学方法和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

例2如图3甲所示,用固定的电动机水平拉着质量m=2 kg的小物块和质量M=1 kg的平板以相同的速度一起向右匀速运动,物块位于平板左侧,可视为质点.在平板的右侧一定距离处有台阶阻挡,平板撞上后会立刻停止运动.电动机功率保持P=3 W不变.从某时刻t =0起,测得物块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t=6 s后可视为匀速运动,t=10 s 时物块离开木板.重力加速度g=10 m/s2,求:

图3

(1)平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为多大?

(2)物块在1 s末和3 s末受到的摩擦力各为多大?

(3)平板长度L为多少?

审题突破“平板以相同的速度一起向右匀速运动”隐含什么条件?求平板长度时应该选取哪段过程?电机的牵引力是恒力还是变力?怎么表示其做功的大小?

解析(1)由题图可知,前2 s内物块和平板一起做匀速运动,对整体分析,在水平方向上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和地面给平板的滑动摩擦力,此二力的合力为零.

拉力大小为:F T1=P

v 1

滑动摩擦力大小为:F f =μ(M +m )g 由平衡条件可得:P

v 1=μ(M +m )g

可得:μ=0.2

(2)物块在1 s 末时与平板一起做匀速运动,合力为零.物块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与水平向左的静摩擦力,因此静摩擦力大小为:F f1=F T1=P

v 1

=6 N

物块在2 s 末之后与平板发生相对运动,之后物块与平板间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且大小保持不变.物块在6 s 后可视为匀速运动,此时物块受到的合力为零,即拉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F f2=F T2=P

v 2

=10 N

物块在3 s 末时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与6 s 后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相等,为10 N.

(3)依题意,物块在2 s 末之后一直到10 s 时,物块从平板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对物块由动能定理得:

P Δt -F f2L =12m v 22-12

m v 2

1

代入解得:L =P Δt -12m v 22+12

m v 2

1

F f2=2.416 m

答案 (1)0.2 (2)6 N 10 N (3)2.416 m

以题说法 1.在应用动能定理解题时首先要弄清物体的受力情况和做功情况.此题特别要注意地面对木板的滑动摩擦力为μ(M +m )g .

2.应用动能定理列式时要注意运动过程的选取,可以全过程列式,也可以分过程列式.

如图4,传送带A 、B 之间的距离为L =3.2 m ,与水平面间夹角θ=37°,传送带沿

顺时针方向转动,速度恒为v =2 m /s ,在上端A 点无初速度放置一个质量为m =1 kg 、大小可视为质点的金属块,它与传送带的动摩擦因数为μ=0.5,金属块滑离传送带后,经过弯道,沿半径R =0.4 m 的光滑圆轨道做圆周运动,刚好能通过最高点E ,已知B 、D 两点的竖直高度差为h =0.5 m(取g =10 m/s 2).求:

图4

(1)金属块经过D 点时的速度;

(2)金属块在BCD 弯道上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答案 (1)2 5 m/s (2)3 J

解析 (1)对金属块在E 点,mg =m v 2E

R ,v E =2 m/s

在从D 到E 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 -mg ·2R =12m v 2E -12m v 2

D v D =2 5 m/s

(2)金属块刚刚放上时,mg sin θ+μmg cos θ=ma 1, a 1=10 m/s 2

设经位移x 1达到共同速度,v 2=2ax 1, x 1=0.2 m<3.2 m

继续加速过程中:mg sin θ-μmg cos θ=ma 2 a 2=2 m/s 2 x 2=L -x 1=3 m

v 2B -v 2=2a 2x 2 v B =4 m/s

在从B 到D 过程中,由动能定理: mgh -W =12m v 2D -12m v 2B

W =3 J.

6.综合应用动力学和能量观点分析多过程问题

例3 (14分)如图5所示,倾角θ=30°、长L =4.5 m 的斜面,底端与一个光滑的1

4圆弧轨道

平滑连接,圆弧轨道底端切线水平.一质量为m =1 kg 的物块(可视为质点)从斜面最高点A 由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经过斜面底端B 后恰好能到达圆弧轨道最高点C ,又从圆弧轨道滑回,能上升到斜面上的D 点,再由D 点由斜面下滑沿圆弧轨道上升,再滑回,这样往复运动,最后停在B 点.已知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3

6

,g =10 m/s 2,假设物块经过斜面与圆弧轨道平滑连接处速率不变.求:

图5

(1)物块经多长时间第一次到B 点;

(2)物块第一次经过B 点时对圆弧轨道的压力; (3)物块在斜面上滑行的总路程.

思维导图

解析 (1)物块沿斜面下滑时, mg sin θ-μmg cos θ=ma (2分) 解得:a =2.5 m/s 2(1分)

从A 到B ,物块匀加速运动,由L =1

2at 2(1分)

可得t =310

5

s(1分)

(2)因为物块恰好到C 点,所以到C 点速度为0.设物块到B 点的速度为v ,则mgR =1

2m v 2(2

分)

F N -mg =m v 2

R (1分)

解得F N =3mg =30 N(1分)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得,物块对轨道的压力为F N ′=30 N ,方向向下(1分)

(3)从开始释放至最终停在B 处,设物块在斜面上滑行的总路程为s ,则mgL sin θ-μmgs cos θ=0(3分) 解得s =9 m(1分)

答案 (1)310

5

s (2)30 N ,方向向下 (3)9 m

点睛之笔 多个运动的组合实际上是多种物理规律和方法的综合应用,分析这种问题时注意要各个运动过程独立分析,而不同过程往往通过连接点的速度建立联系,有时对整个过程应用能量的观点解决问题会更简单.

(限时:15分钟,满分:16分)

如图6所示,有一个可视为质点的质量为m =1 kg 的小物块,从光滑平台上的A 点以v 0=1.8 m /s 的初速度水平抛出,到达C 点时,恰好沿C 点的切线方向进人固定在竖直平面内的光滑圆弧轨道,最后小物块无碰撞地滑上紧靠轨道末端D 点的足够长的水平传送带.已知传送带上表面与圆弧轨道末端切线相平,传送带沿顺时针方向匀速运行的速度为v =3 m/s ,小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圆弧轨道的半径为R =2 m ,C 点和圆弧的圆心O 点连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53°,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g =10 m/s 2,sin 53°=0.8,cos 53°=0.6.求:

图6

(1)小物块到达圆弧轨道末端D 点时对轨道的压力;

(2)小物块从滑上传送带到第一次离开传送带的过程中产生的热量. 答案 (1)22.5 N ,方向竖直向下 (2)32 J

解析 (1)设小物体在C 点时的速度大小为v C ,由平抛运动的规律可知,C 点的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成θ=53°,则由几何关系可得: v C =v 0cos θ= 1.8cos 53° m /s =3 m/s ①

由C 点到D 点,由动能定理得: mgR (1-cos θ)=12m v 2D -12m v 2

C ② 小物块在

D 点,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 N -mg =m v 2

D

R

由牛顿第三定律,小物块到达圆弧轨道末端D 点时对轨道的压力为:F N ′=F N ④ 联立①②③④得:F N ′=22.5 N ,方向竖直向下

(2)设小物块在传送带上滑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a =μmg m

=μg =0.5×10 m /s 2=5 m/s 2⑤

小物块匀减速直线运动的时间为t 1,向左通过的位移为x 1,传送带向右运动的距离为x 2,则: v D =at 1⑥ x 1=12at 21

x 2=v t 1⑧

小物块向右匀加速直线运动达到和传送带速度相同时间为t 2,向右通过的位移为x 3,传送带向右运动的距离为x 4,则 v =at 2⑨ x 3=12at 22⑩

x 4=v t 2?

整个过程小物块相对传送带滑动的距离为: x =x 1+x 2+x 4-x 3? 产生的热量为:Q =μmgx ? 联立⑤~?解得:Q =32 J

(限时:45分钟)

题组1 力学中的几个重要功能关系的应用

1.如图1所示,质量为M 、长度为L 的小车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为m 的小物块(可视为质点)放在小车的最左端.现用一水平恒力F 作用在小物块上,使小物块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小物块和小车之间的摩擦力为F f ,小物块滑到小车的最右端时,小车运动的距离为x .此过程中,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图1

A .小物块到达小车最右端时具有的动能为(F -F f )·(L +x )

B .小物块到达小车最右端时,小车具有的动能为F f x

C .小物块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为F f (L +x )

D .小物块和小车增加的机械能为Fx 答案 ABC

解析 小物块受到的合外力是F -F f ,位移为L +x ,由动能定理可得小物块到达小车最右端时具有的动能为(F -F f )(L +x ),同理小车的动能也可由动能定理得出为F f x ;由于小物块和小车间的滑动摩擦力产生内能,小物块和小车增加的机械能小于Fx .

2.如图2甲所示,一物体悬挂在细绳下端,由静止开始沿竖直方向运动,运动过程中物体的机械能E 与物体位移x 关系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其中0~x 1过程的图线为曲线,x 1~x 2过程的图线为直线.由此可以判断( )

甲乙

图2

A.0~x1过程中物体所受拉力是变力,且一定不断增大

B.0~x1过程中物体的动能一定是不断减小

C.x1~x2过程中物体一定做匀速运动

D.x1~x2过程中物体可能做匀加速运动

答案AD

解析小球受重力和绳子的拉力,由题图知在0~x1过程中拉力在逐渐增大,故A正确;若拉力小于重力,则小球加速运动,动能增大,故B错误;x1~x2过程中拉力不变,若拉力等于重力,小球做匀速运动,若拉力小于重力,小球可能做匀加速运动,故C错误,D正确.3.把质量为m的小球(可看做质点)放在竖直的轻质弹簧上,并把小球下按到A的位置,如图3甲所示.迅速松手后,弹簧把小球弹起,球升至最高位置C点(如图丙),途中经过位置B 时弹簧正好处于自由状态(如图乙).已知AB的高度差为h1,BC的高度差为h2,重力加速度为g,不计空气阻力.则()

图3

A.小球从A上升到B位置的过程中,动能一直增大

B.小球从A上升到C位置的过程中,机械能一直增大

C.小球在图甲中时,弹簧的弹性势能为mg(h2+h1)

D.一定有h2≥h1

答案 C

解析小球上升时先加速后减速,当mg=F弹时,加速度为零,速度最大,此时弹簧还处于压缩状态,选项A错误.从A到B,小球和弹簧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弹性势能减小,小球的机械能增大;而从B到C,小球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不变,选项B错误.由A到C系统的机械能守恒可知,弹性势能全部转化为重力势能,故E p=mg(h2+h1),选项C正确.由A到C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小球的重力势能,动能最大位置在B点下方,故h2可等于零,选项D错误.故选C.

4.如图4所示为通过弹射器研究弹性势能的实验装置.光滑3

4圆形轨道竖直固定于光滑水平

面上,半径为R .弹射器固定于A 处.某一实验过程中弹射器射出一质量为m 的小球,恰能沿圆轨道内侧到达最高点C ,然后从轨道D 处(D 与圆心等高)下落至水平面.取重力加速度为g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4

A .小球从D 处下落至水平面的时间为 2R g

B .小球至最低点B 时对轨道压力为5mg

C .小球落至水平面时的动能为2mgR

D .释放小球前弹射器的弹性势能为5mgR

2

答案 D

解析 小球恰好通过C 点,则由mg =m v 2R ,解得v =gR ;小球从C 到D 有mgR =1

2m v 2D -

12

m v 2

,解得v D =3gR ,小球由D 到地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若做自由落体运动时,由R = 12

gt 2

可得,t = 2R g

;而现在有初速度,故时间小于 2R g

,故A 错误;由B 到C 有:mg ·2R =12m v 2B -12m v 2,B 点F -mg =m v 2B

R ,联立解得,F =6mg ,故B 错误;对C ,小球落到水平面E k -1

2m v 2=mg ·2R ,E k =2.5mgR ,故C 错误;小球弹出后的机械能等于弹射器的弹性势能,

故弹性势能为E =mg ·2R +12m v 2=5mgR

2

,故D 正确.

5.如图5所示,在倾角为θ的固定光滑斜面上有两个用轻弹簧相连接的物块A 、B ,它们的质最分别为m 1、m 2,弹簧劲度系数为k ,C 为一固定挡板,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用一平行斜面向上的恒力F 拉物块A 使之向上运动,当物块B 刚要离开挡板C 时,物块A 运动的距离为d ,速度为v .则此时( )

图5

A .拉力做功的瞬时功率为F v sin θ

B .物块B 满足m 2g sin θ=kd

C .物块A 的加速度为F -kd

m 1

D .弹簧弹性势能的增加量为Fd -1

2m 1v 2

答案 C

解析 拉力F 与速度v 同向,瞬时功率应为P =F v ,故A 错误;开始时系统处于静止状态,弹簧弹力等于A 的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当B 刚离开C 时,弹簧的弹力等于B 的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故m 2g sin θ=kx 2,但由于开始时弹簧是压缩的,故d >x 2,故m 2g sin θ<kd ,故B 错误;当B 刚离开C 时,对A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 -m 1g sin θ-kx 2=m 1a 1,又开始时,A 平衡,则有:m 1g sin θ=kx 1,而d =x 1+x 2,解得:物块A 的加速度为a 1=

F -kd

m 1

,故C 正确;根据功能关系,弹簧弹性势能的增加量等于拉力的功减去系统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增加量,即为:Fd -m 1gd sin θ-1

2m 1v 2,故D 错误.

题组2 动力学方法和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

6.光滑圆轨道和两倾斜直轨道组成如图6所示装置,其中直轨道bc 粗糙,直轨道cd 光滑,两轨道相接处为一很小的圆弧.质量为m =0.1 kg 的滑块(可视为质点)在圆轨道上做圆周运动,到达轨道最高点a 时的速度大小为v =4 m /s ,当滑块运动到圆轨道与直轨道bc 的相切处b 时,脱离圆轨道开始沿倾斜直轨道bc 滑行,到达轨道cd 上的d 点时速度为零.若滑块变换轨道瞬间的能量损失可忽略不计,已知圆轨道的半径为R =0.25 m ,直轨道bc 的倾角θ=37°,其长度为L =26.25 m ,d 点与水平地面间的高度差为h =0.2 m ,取重力加速度g =10 m/s 2,sin 37°=0.6.求:

图6

(1)滑块在圆轨道最高点a 时对轨道的压力大小; (2)滑块与直轨道bc 间的动摩擦因数; (3)滑块在直轨道bc 上能够运动的时间. 答案 (1)5.4 N (2)0.8 (3)7.66 s 解析 (1)在圆轨道最高点a 处对滑块,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F N =m v 2R

得F N =m (v 2

R

-g )=5.4 N

由牛顿第三定律得滑块在圆轨道最高点a 时对轨道的压力大小为5.4 N. (2)从a 点到d 点全程,由动能定理得:

mg (R +R cos θ+L sin θ-h )-μmg cos θ·L =0-1

2m v 2

μ=g (R +R cos θ+L sin θ-h )+

v 2

2

gL cos θ

=0.8

(3)设滑块在bc 上向下滑动的加速度为a 1,时间为t 1,向上滑动的加速度为a 2,时间为t 2,在c 点时的速度为v c . 由c 到d :12m v 2

c =mgh

v c =2gh =2 m/s

a 点到

b 点的过程:mgR (1+cos θ)=12m v 2b -12m v 2

v b =v 2+2gR (1+cos θ)=5 m/s 在轨道bc 上:

下滑:L =v b +v c 2t 1 t 1=2L v b +v c =7.5 s

上滑:mg sin θ+μmg cos θ=ma 2 a 2=g sin θ+μg cos θ=12.4 m/s 2 0=v c -a 2t 2

t 2=v c a 2=2

12.4

s ≈0.16 s

μ>tan θ,滑块在轨道bc 上停止后不再下滑 滑块在两个斜面上运动的总时间: t 总=t 1+t 2=(7.5+0.16) s =7.66 s

7.如图7所示,一滑板爱好者总质量(包括装备)为50 kg ,从以O 为圆心,半径为R =1.6 m 光滑圆弧轨道的A 点(α=60°)由静止开始下滑,到达轨道最低点B 后(OB 在同一竖直线上),滑板爱好者沿水平切线飞出,并恰好从C 点以平行斜面方向的速度进入倾角为37°的斜面,若滑板与斜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0.5,斜面长s =6 m .(g =10 m/s 2,sin 37°=0.6,cos 37°=0.8)求:

图7

(1)滑板爱好者在B 、C 间运动的时间; (2)滑板爱好者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大小. 答案 (1)0.3 s (2)7 m/s

解析 (1)滑板爱好者在圆轨道AB 间运动的过程中, 由动能定理得mgR (1-cos 60°)=1

2m v 2B ①

由①得v B =4 m/s

滑板爱好者在BC 间做平抛运动,在C 点: 竖直方向的分速度v Cy =v B tan 37°=3 m/s ② 由v Cy =gt ③

得平抛运动的时间t =0.3 s

(2)在C 点,由平抛运动的规律可知: v C =v B /cos 37°=5 m/s ④

滑板爱好者在斜面上运动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可得: mgs sin θ-μmgs cos θ=12m v 2D -12m v 2C ⑤ 由⑤得v D =7 m/s

题组3 综合应用动力学和能量观点分析多过程问题

8.(2014·山东临沂三模)如图8所示,在粗糙水平台阶上静止放置一质量m =0.5 kg 的小物块,它与水平台阶表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且与台阶边缘O 点的距离s =5 m .在台阶右侧固定了一个以O 点为圆心的圆弧形挡板,并以O 点为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现用F =5 N 的水平恒力拉动小物块,一段时间后撤去拉力,小物块最终水平抛出并击中挡板(g =10 m/s 2).

图8

(1)若小物块恰能击中挡板的上边缘P 点,P 点的坐标为(1.6 m,0.8 m),求其离开O 点时的速度大小;

(2)为使小物块击中挡板,求拉力F 作用的距离范围;

(3)改变拉力F 的作用时间,使小物块击中挡板的不同位置,求击中挡板时小物块动能的最小值.(结果可保留根式)

答案 (1)4 m/s (2)2.5 m

解析 (1)小物块从O 到P 做平抛运动 水平方向:x =v 0t 竖直方向:y =1

2gt 2

解得:v 0=4 m/s

(2)为使小物块击中挡板,小物块必须能运动到O 点,设拉力F 作用的最短距离为x 1,由动能定理得: Fx 1-μmgs =0 解得x 1=2.5 m

为使小物块击中挡板,小物块的平抛初速度不能超过4 m/s ,设拉力F 作用的最长距离为x 2,由动能定理得:Fx 2-μmgs =1

2m v 20

解得x 2=3.3 m

则为使小物块击中挡板,拉力F 作用的距离范围为: 2.5 m

(3)设小物块击中挡板的任意点坐标为(x ,y ),则 x =v 0′t ′ y =1

2

gt ′2 由机械能守恒得:E k =1

2m v 0′2+mgy

又x 2+y 2=R 2,由P 点坐标可求R 2=3.2 化简得E k =mgR 24y +3mgy 4=4y +15

4y

由数学方法求得E kmin =215 J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下册第4课时 解决问题

第7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第4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掌握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方法,会解答一些数学问题。 2、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能通过小数加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1、出示例4 。 教师:请同学们读题,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学生:根据题意可知,小丽有10元钱,买一个文具盒花去6.8元后,她还想用剩下的钱买一本笔记本和一支铅笔,求小丽剩下的钱够不够买这两样文具。如果小丽想不带橡皮的铅笔换成带橡皮的铅笔,她的钱够不够。 2、教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要求小丽剩下的钱是否够买笔记本和铅笔,首先要求小丽剩下的钱是多少,再计算出笔记本和铅笔的价钱,然后用小丽剩下的钱与笔记本、铅笔的总价进行比较,最后判断出小丽剩下的钱够不够买这两样文具。求小丽剩下的钱是否购买笔记本和带橡皮的铅笔的方法与前面相同。 3、师生共同探究解题方法: 方法一:10-6.8=3.2(元) 2.5+0.6= 3.1(元) 3.1<3.2,买绿色铅笔够了。

如果换成带橡皮的铅笔, 2.5+1.2= 3.7(元) 3.7>3.2,钱不够。 方法二:10-6.8=3.2(元) 3.2-2.5=0.7(元) 0.7>0.6,买铅笔够了 0.7<1.2,买带橡皮的铅笔不够。 2.5+1.2= 3.7(元) 3.7>3.2,所以钱不够。 4、对比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复习内容和例3、例4,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低位算起;都是满十进1,退1当十。不同点:教师应到学生观察例3、例4,做小数加、减法时,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就对齐了。) 结合第97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说一说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边提出问题边解答,师生互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桌互相合作,用手中的学具进行估价编题,并说出解题过程。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把下面三件商品的单价按要求填在括号里。 魔方小布熊布娃娃 7.8元 3.7元 5.2元 (1)买一个魔方和一个小布熊一共花()元。 (2)买一个魔方和一个布娃娃一共花()元。 (3)买一个布娃娃比买一个小布熊贵()元。 四、归纳总结 1、在解决有关小数加、减法的问题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选择不同的解题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2、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可以用来互相检验

高中化学 专题4 第1单元第2课时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等电子原理教案 苏教版选修3

第2课时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等电子原理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了解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通过对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的探究,建立判断分子空间构型的思维模型。2.了解等电子体的概念及判断方法,能用等电子原理解释物质的结构和某些性质。 一、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1.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的基本内容 分子中的价电子对(包括成键电子对和孤电子对)由于相互排斥作用,而趋向于尽可能彼此远离以减小斥力,分子尽可能采取对称的空间构型。 (1)当中心原子的价电子全部参与成键时,为使价电子斥力最小,就要求尽可能采取对称结构。 (2)当中心原子的价电子部分参与成键时,未参与成键的孤电子对与成键电子对之间及孤电子对之间、成键电子对之间的斥力不同,从而影响分子的空间构型。 (3)电子对之间的夹角越大,相互之间的斥力越小。 2.价电子对的计算 (1)AB m 型分子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数目的计算方法 AB m 型分子(A 是中心原子,B 是配位原子)中价层电子对数n 的计算: n = 中心原子的价电子数+每个配位原子提供的价电子数×m 2 (2)在计算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时应注意如下规定 ①作为配位原子,卤素原子和H 原子提供1个电子,氧族元素的原子不提供电子; ②作为中心原子,卤素原子按提供7个电子计算,氧族元素的原子按提供6个电子计算; ③对于复杂离子,在计算价层电子对数时,还应加上负离子的电荷数或减去正离子的电荷数。如PO 3- 4中P 原子价层电子数应加上3,而NH + 4中N 原子的价层电子数应减去1; ④计算电子对数时,若剩余1个电子,即出现奇数电子,也把这个单电子当作1对电子处理; ⑤双键、叁键等多重键作为1对电子看待。 3.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与分子的几何构型 (1)中心原子中的价电子全部参与形成共价键的分子的几何构型如下表所示(由中心原子周围的原子数m 来预测): AB m 几何构型 示例 m =2 直线形 CO 2、BeCl 2 m =3 平面三角形 CH 2O 、BF 3

专题3常见的烃第一单元脂肪烃第3课时练习答案(精).doc

专题3常见的坯第一单元脂肪坯第3课时练习 例1?聚甲基丙烯酯疑乙醇的结构简式为,它是制作软质隐形眼镜的材料。请写出由甲基丙烯酸疑乙酯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疑乙酯的化学方程式: [参考答案]: 例2.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不饱和键的化合物之间也能通过加聚反应形成高分子化合物。请写出下列高分子化合物的单体。 (1(2 [参考答案](1CH2=CH2,(2,CH2=CH-CH=CH2 [针对训练] 1.由乙烯推测丙烯的结构或性质正确的是( A.分子中三个碳原子在同一条直线上 B.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 C.能使澳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D.能发生加聚反应生成 [参考答案]C 2.具有单、双键交替长链(如.,CH二CH—CH二CH—CH二CH■…的高分子有可能成 为导电塑料。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即授予开辟此领域的3位科学家。下列高分子中,可能成为导电塑料的是( A.聚乙烯

B.聚丁二烯 C.聚苯乙烯 D.聚乙块 [参考答案]D 3.1,3-T二烯和苯乙烯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发生加聚反应生成丁苯橡胶。下列结构简式中, 能正确反映丁苯橡胶结构的是( A. B . C. D. [参考答案]A、D 4.形成下列高聚物的单体相同的是 ( ①②③④ A.①③ B ?③④ C.①② D .②④[参考答案]C

5.聚四氟乙烯在耐热性和化学稳定性上都超过了其它塑料,号称“塑料王二在工业上有广 泛的用途,其合成线路如下图所示。请在方框内写出各物质的结构简式。 6?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氯乙烯制聚氯乙烯(2丙烯制聚丙烯 (31,3 —丁二烯制顺丁橡胶7.按题目要求写岀结构简式 (1氯乙烯与丙烯按1:1的物质的量比在一定条件下加聚成高分子化合物时?,有三种加聚产 物(每个链接中有5个碳原子,试写出这3种物质的结构简式。、、、、。 (2CH 3-CH =CH 2与加聚所得产物可能有:、、 o (3高分子化合物的单体分别是: -CH 2-CH 2-CH -CH 2- []n| CH 3 -CH 2-CH 2-CH 2-CH - [ ] n | CH 3 -CH 2-CH =CH -CH 2-CH -CH 2- []n CH 3 | -CH 2-CH =CH -CH -CH 2-CH 2- [ ] n CH 3 | 氯仿A二氟一氯甲烷B四氟乙烯C聚四氟乙烯CH 3C =C -CH 3 CH 3 CH 3 11 -CH 2CH(CH 3CH 2CH 2- []n

0856.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8课时 解决问题(4)(导学案)

第8课时解决问题(4)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工程问题的特征。 2、掌握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并能正确解答。 3、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掌握“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 学习难点: 理解工作效率的表示方法。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先由学生自学课本P42页例7,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知道在完成某项工程中,涉及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这三个量。与这三个量有关的问题就是工程问题。 自主学习: 写出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式:

2、修一条长2400米的路,由甲队单独做12天可以完成,由乙队单独做8天可以完成。甲队1天可以修(),乙队1天可以修();如果两队合作共要修()天。 合作探究: 例7、修一条道路,如果我们一队单独修,12天能修完。如果我们二队单独修,18天才能修完。如果两队合修,多少天能完成? 阅读与理解 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知道两队独修所需时间,求合作完成需要的天数,但这条路的总长度是未知的。 分析与解答 求合作完成所需时间,必须知道工作总量与工作效率的和,关系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的和=合作的工作时间 1)假设这条道路总长为()千米。先分步解答,再列综合算式 2)再次假设这条道路总长为()千米。先分步解答,再列综合算式。

3)假设这条道路的长度是“1”,先分步解答,再列综合算式 回顾与反思 小结:用分数来解决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与用整数来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相同,所用数量关系相同;在用分数解决工程问题时,通常没有具体的工作总量,解题时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表示工作效率。 拓展练习:一条水渠长3.3米,甲单独修要5小时完成,乙单独修要6小时完成。两人合作,要几小时可以修完? 提示:解决工程问题时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要同意,要么都用具体的量,要么都用分率表示。 学以致用: 1、想一想,填一填。 1)一辆卡车8小时运完一批货物,5小时云玩玩这批货物的()。 2)一项工作,甲单独做要15天完成,甲乙一起做要9天完成。甲乙一起做,每天完成这项工作的();乙单独做要()完成。 3)修一条公路,甲队单独修要8天完成,乙队单独修要10天完成,

专题1 第1课时

第1课时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目标导读] 1.通过回顾“探究酵母细胞的呼吸方式”实验,掌握果酒制作的原理。2.结合教材P3“图1-3”,理解并掌握果酒和果醋制作的过程。3.结合教材P4“图1-4b及操作提示”,学会设计并安装简单的生产果酒及果醋的装置。 [重难点击] 1.掌握发酵作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学习制作果酒、果醋的实际操作技能。 3.设计并安装简单的生产果酒及果醋的装置。 1.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依此为分类依据,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醋酸杆菌属于原核生物。 2.酵母菌的代谢类型:异养兼性厌氧型微生物。 (1)在有氧条件下能进行有氧呼吸 反应式为:C6H12O6+6O2―→6CO2+6H2O (2)在无氧条件下能进行无氧呼吸 反应式为:C6H12O6―→2C2H5OH+2CO2 3.氧气会抑制生物的无氧呼吸,下图是酵母菌释放二氧化碳量与氧气浓度的关系,请在其中画出无氧呼吸强度变化曲线。 答案 4.酒精的检测:酒精在酸性条件下,可以和重铬酸钾反应呈现灰绿色。 课堂导入 中国的酒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酒的记载中有许多有趣的传说,近几年国内市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果酒、果醋。 果酒中不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而且对于抑制脂肪堆积、保护心脏、调节女性情绪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众多品种的果酒中,葡萄酒醇厚、浓郁,耐人寻味,这节课我们就以葡萄酒为例探讨果酒的制作方法。 探究点一果酒、果醋制作的原理 发酵技术离不开微生物的作用,果酒制作中需要用到酵母菌,酿造果醋需要用到醋酸菌。 1.果酒制作的原理和流程 (1)酵母菌 繁殖方式:出芽生殖和孢子生殖。温度低时形成孢子,进入休眠状态;温度适宜时,进行出芽生殖,繁殖速度快。 (2)制作原理 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 (3) 果酒的制作流程: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果酒。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课时《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第五课时解决问题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0页例5。 本节课是在学生能正确计算四则混合运算、会用四则运算解决一般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旨在让学生合理灵活地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感受、领悟优化思想。教材用租船的情境提供了现实素材。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图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全面分析问题,不断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策略。 (二)核心能力 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对比分析和总结提炼,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渗透优化思想,提高应用能力。 (三)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整理信息理解题意,借助生活经验发现尽量租便宜的船更省钱,进行合理的假设。 2.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尽量不空座位会更省钱,能说出调整方案的方法,感受优化思想。 3.通过回顾反思,能说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策略,能正确解决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学习重点 掌握先假设,再调整的基本方法。 (五)学习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进行合适的调整,寻找最佳方案。 (六)实施资源 教学课件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1)超市有一种餐巾纸,有三包装和六包装两种,如下图:

9元12元 买哪种餐巾纸更划算?说说你的理由。 (二)课堂设计 1.情境导入 同学们,老师想组织一次春游,大家都想去划船,说到去划船,从数学的角度考虑,你觉得需要了解什么信息? 就像你们说的那样,我在租船的地方确实看到了这样的信息,谁来说说都有哪些?(出示课件) 如果我们一共有32人,你觉得我们最需要考虑的是什么问题? 看来,这划船里也有不少学问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租船问题》【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现实生活的事例引出研究内容,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问题探究 (1)梳理信息,理解题意 题中的信息比较多,比较乱,你能把它们有条理的整理出来吗? 学生自主整理后汇报。 追问:限乘是什么意思? 总结:在解决问题时,如果信息较多,我们可以把信息进行简单的分类梳理,以便于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是整理前的信息,这是整理后的信息,整理之后感觉怎么样? 突出整理后的信息更简洁,便于分析问题。 【设计意图:对于信息较多的题目,通过整理前和整理后的对比,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整理信息的必要性,进而全面理解题意,为分析解决问题奠定基础。】(2)探究方案,理解假设和调整的方法 结合信息,要解决怎么租船最省钱,你会先选哪种船呢?为什么?

化学反应原理专题3第二单元第1课时

第1课时溶液的酸碱性与pH [目标导航] 1.了解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2.学会pH的简单计算。3.了解溶液稀释时pH的变化规律,会计算各类混合溶液的pH。4.全方位地比较一强一弱。 一、溶液的酸碱性和pH 1.溶液的酸碱性 (1)溶液的酸碱性与c(H+)、c(OH-)的关系 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溶液中c(H+)和c(OH-)的相对大小。 ①c(H+)>c(OH-),溶液呈酸性,c(H+)越大,酸性越强。 ②c(H+)=c(OH-),溶液呈中性。 ③c(H+)<c(OH-),溶液呈碱性,c(OH-)越大,碱性越强。 (2)常温下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①pH<7,溶液呈酸性,pH越小,c(H+)越大,溶液的酸性越强。 ②pH=7,溶液呈中性。 ③pH>7,溶液呈碱性,pH越大,c(H+)越小,溶液的碱性越强。 2.pH (1)表达式:pH=-lg c(H+)。 (2)意义:pH越大,溶液碱性越强;pH越小,溶液酸性越强。 (3)适用范围:1×10-14 mol·L-1≤c(H+)≤1 mol·L-1的溶液。 3.溶液酸碱性的测定方法 (1)指示剂法 该法只能测其pH的大致范围,常见指示剂变色范围为 指示剂变色范围 石蕊pH<5红色5~8紫色>8蓝色 酚酞pH<8.2无色8.2~10浅红色>10红色 甲基橙pH<3.1 红色 3.1~ 4.4 橙色 >4.4黄色 (2)pH试纸法

常用的pH试纸有广范pH试纸和精密pH试纸。前者的pH差值为1,后者的pH差值约为0.2或0.3。 pH试纸的使用方法: 把小片试纸放在洁净的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试纸变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比,即可确定溶液的pH。 (3)pH计测量法 议一议 1.判断溶液酸碱性的标准是什么?pH=7的溶液是否一定为中性溶液? 答案判断溶液酸碱性的标准是比较c(H+)、c(OH-)的相对大小,pH=7的溶液不一定为中性溶液,只有在常温下pH=7的溶液才为中性溶液,因为K w只与温度有关,如在100 ℃时,K w=1.0×10-12,pH=6为中性,pH=7应为碱性。 2.怎样理解酸的酸性强弱与溶液的酸性强弱? 答案酸的酸性强弱是指酸电离出H+的难易,如HNO3的酸性比H3PO4的强。而溶液的酸性强弱是指溶液中H+的浓度大小,H+浓度越大,溶液的酸性越强。 二、溶液pH的计算 练一练 1.已知在常温下 (1)c(H+)=1.0×10-3 mol·L-1的某溶液中,c(OH-)=____________________,pH为______。 (2)pH=4的盐酸溶液中,c(H+)=________________,c(H+)水=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0×10-11 mol·L-1 3 (2)1.0×10-4 mol·L-1 1.0×10-10 mol·L-1 2.常温下,计算下列溶液的pH。 (1)1.0×10-3 mol·L-1的盐酸的pH为________。 (2)5.0×10-4 mol·L-1的H2SO4溶液的pH为________。 (3)将8 g NaOH固体溶于水得到2 L溶液,其pH为________。 (4)a mol·L-1的Ba(OH)2溶液的pH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3(2)3(3)13(4)15-lg5+lg a 方法导引单一溶液的pH值计算方法 (1)计算原则 酸性溶液:求c(H+)→求pH的值。 K w求c(H+)→求pH值。 碱性溶液:求c(OH-)――→ (2)公式:pH=-lg c(H+)

专题4烃的衍生物第二单元醇酚1醇第2课时练习

专题4烃的衍生物第二单元醇酚1醇第2课时练习 例1.乙醇的分子结构为:,乙醇与钠反应时,断开的键是 ;与HX反应时,断开的键是;分子内脱水生成乙烯时,断开的键是;分子间脱水生成乙醚时,断开的键是;在铜催化作用下发生催化氧化反应时,断开的键是;酯化反应时,断开的键是。[参考答案]④;③;①③;③④;④⑤;④ 例2.婴儿用一次性尿片中有一层能吸水保水的物质。下列高分子中有可能被采用的是() [参考答案]B 例3.A、B、C三种醇同足量的金属钠反应,在相同条件下产生相同体积的氢气,消耗这三种醇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6:2,则A、B、C三种醇分子中的羟基数之比是( ) A.3 :2 :1 B.2 :6 :3 C.3 :6 :2 D.2 :1 :3 [参考答案]D 例4.催化氧化产物是的醇是() [参考答案]A 例5.在下列醇中,不能脱水变成同碳原子数的烯烃的是() A.2,2-二甲基-1-丙醇B.2-戊醇 C.3-甲基-2-丁醇D.2-甲基-2-丁醇 [参考答案]A 例6.今有组成为CH4O和C3H8O的混合物,在一定条件下进行脱水反应,可能生成的有机

物的种数为() A.3种B.4种C.7种D.8种 [参考答案]C,思路分析:本题考查饱和一元醇的通式、同分异构体及醇的脱水方式。CH4O 可写成CH3OH;C3H8O可写成CH3CH2CH2OH或。分子内脱水产物: CH3CH=CH2。分子间脱水产物有:CH3OCH3、CH3CH2CH2OCH2CH2CH3、、 CH3OCH2CH2CH3、、。 例7.化学家诺贝尔一生研究最多的是硝化甘油,他希望硝化甘油能被更安全地应用于民用爆破。请写出浓硝酸与甘油反应生成硝化甘油的化学方程式。 [参考答案] 例8.若丙醇中的氧为18O,它与乙酸反应生成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102 B.104 C.120 D.122 [参考答案]B 1.下列物质的名称中,正确的是() A.1,1-二甲基-3-丙醇B.2-甲基-4-丁醇 C.3-甲基-1-丁醇D.3,3-二甲基-1-丙醇 [参考答案]C 2.(2006·上海)二甘醇可用作溶剂、纺织助剂等,一旦进入人体会导致急性肾衰竭,危及生命。二甘醇的结构简式是HO-CH2CH2-O—CH2CH2-OH。下列有关二甘醇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不能发生消去反应B.能发生取代反应 C.能溶于水,不溶于乙醇D.符合通式C n H2n O3 [参考答案]B,解析:二甘醇的结构中有两个-OH,一个-O-,具有醇羟基的典型性质,能发生消去反应、取代反应、氧化反应、能溶于水和有机溶剂,则A、C不正确,B正确;通式中C与H原子关系类似烷烃C m H2n+2 ,故D不正确。 3.丙烯醇(CH2=CH-CH2OH)可发生的化学反应有() ①加成②氧化③燃烧④加聚⑤取代

高中语文专题三13想北平第1课时课时作业苏教版必修1

文本13 想北平 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 1.字音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廿.七年( ) ②黏.合( ) ③浸.在( ) ④辜.负( ) ⑤空旷.( ) ⑥翩.翩( ) ⑦韭. 菜( ) (2)给多音字注音: ①刹????? 什刹.海 刹.车 ②调????? 调.整 调. 动 ③便??? ?? 很便.宜 便. 宜行事 ④空??? ?? 空.旷 空. 闲 2.辨形组词 ①????? 捡 俭 检 睑 ②???? ? 凑 揍 辏 ③???? ? 敦 墩 淳 ④???? ? 堪 勘 戡 ⑤? ?? ?? 旷 犷 ⑥???? ? 蜓 挺 铤 3.词语释义 ①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陶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枝枝节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俊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义词辨析 (1)九牛一毛·杯水车薪 “九牛一毛”比喻极大数量中的微小数量,表示微不足道。“杯水车薪”指用一杯水去灭一车柴草所烧起的火。比喻力量太小,对于解决困难起不了多大作用。 ①洛克菲勒投资公司掌管的近300亿美元的家族财产,对洛克菲勒家族庞大的家产而言,这可能只是__________。 ②这场小雨也不过是__________,起不到缓解旱情的作用。 (2)寂苦·寂寞 “寂苦”重在“苦”,即感觉寂寞悲苦;“寂寞”重在“寞”即孤单冷清。 ①赵明诚病逝后,李清照经历了一个女人难以面对的风风雨雨,她内心十分_________。 ②离开了熟悉的人群和家园,他孤单一人在外闯荡,很是________,特别是忙碌了一天,回到空荡荡的小屋。 一、整体感知 1.全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试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2.题目为“想北平”,为什么不是“写北平”或“忆北平”?结合全文和写作背景回答。 二、深层探究 3.本文第1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4.“可是,我真爱北平”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者以爱母亲类比爱北平,有什么作用?

专题3常见的烃第一单元脂肪烃第3课时练习答案

专题3常见的烃第一单元脂肪烃第 3课时练习 形眼镜的材料。请写出由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的化学方程式: 例2.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不饱和键的化合物之间也能通过加聚反应形成高分子化合物。 [参考答案]C 2 .具有单、双键交替长链(如…— CH = CH — CH = CH — CH = CH —…)的高分子有可能成 为导电塑料。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即授予开辟此领域的 3位科学家。下列高分子中,可 能成为导电塑料的是 ( ) A .聚乙烯 B .聚丁二烯 C .聚苯乙烯 D .聚乙炔 [参考答案]D 3. 1,3-丁二烯和苯乙烯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发生加聚反应生成丁苯橡胶。 下列结构简式中, 能正确反映丁苯橡胶结构的是 ( 例1.聚甲基丙烯酯羟乙醇的结构简式为 H s 兔 T cl c ICHO - C ,它是制作软质隐 尽一 c — c I CBO H 55n T cl c I CHO - 请写 [参考答案](1) CH 2 = CH 2 , CH=CH H [针对训练] 1 ?由乙烯推测丙烯的结构或性质正确的是 A .分子中三个碳原子在同一条直线上 B .分子中所有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 C .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D .能发生加聚反应生成 -X : 二;■■二 出下列高分子化合物的单体。 (2) 2= CH — CH = CH

) [参考答案]A 、D 4?形成下列高聚物的单体相同的是 ①卡 CH 2一 CH ? — CH — CH 2臨 ② 4 CH 2— CH 2— CH 2— CH ] —n I I CH 3 CH 3 ③-[CH 2— CH = CH — CH — CH 2— CHzb ④—[CH ?— CH = CH — CH ?— CH — CH2H I I CH 3 CH 3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参考答案]C 5 ?聚四氟乙烯在耐热性和化学稳定性上都超过了其它塑料,号称“塑料王” 。在工业上有广 泛的用途,其合成线路如下图所示。请在方框内写出各物质的结构简式。 6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 氯乙烯制聚氯乙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丙烯制聚丙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1, 3 一丁二烯制顺丁橡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按题目要求写出结构简式 (1) 氯乙烯与丙烯按 1:1的物质的量比在一定条件下加聚成高分子化合物时,有三种加聚产 物(每个链接中有 5个碳原子),试写出这3种物质的结构简式。 CH 3CH 3 I I (2) CH 3 — CH = CH 2与CH 3C = C — CH 3加聚所得产物可能有: (3) 高分子化合物+CH 2CH(CH 3)CH 2CH 2卜n 的单体分别是 : A . B . 氯仿 二氟一氯甲烷 四氟乙烯 聚四氟乙烯 A B C D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 教案

第6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页例5。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地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灵活运用数学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出示教材情景图,让学生说说图中有些什么内容? 【新课讲授】 师:从图中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老师带学生到湖中小岛去玩,一共有30人,湖边有两种船,一种可以坐4 人,一种可以坐6人的大船,坐4 人的船每条租价20元,坐6人的船每条租价是35元。 师:结合刚才这位同学从这幅图找到的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结合生活实际,怎样租船比较划算?

让学生自己讨论,看有哪些租船方案 生1:全租小船。 30÷4=7(只)……2(人) 7+1=8(条) 20×8=160(元) 生2:可以全租大船. 30÷6=5(条) 35×5=175(元) 师:还有其它的更好的租船方案吗?从第一个同学租船方案中,有一条小船只坐了2人,能否把这2人换到一只大船上,再少租一只小船,一起坐到大船上,这样是不是更省钱了。 生3:8-2=6(条),20×6=120(元),120+35=155(元),这样租比上面两种租法都要划算一些。 【课堂作业】 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4题。 【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我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根据具体情况列出几种不同方案,选取最合理的方案,同时也必须考虑安全因素,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后作业】 1.教材第12页第 5、 6题。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板书设计 第5课时解决问题 方案1: 全租小船。 30÷4=7(只)……2(人) 7+1=8(条) 20×8=160(元) 方案2: 可以全租大船。30÷6=5(条)

苏教版化学必修1:专题4 第一单元 第二课时 课堂达标即时巩固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硫酸厂应该建在靠近原料产地的地区 B .接触法制硫酸的主要步骤是造气、接触氧化和三氧化硫的吸收 C .由于常压下SO 2转化为SO 3的转化率很高,所以SO 2接触氧化时不采用高压的反应条件 D .工业“三废”的综合利用不仅减少污染,还获得有用的副产品 解析:选A 。硫酸是液体,具有较强的腐蚀性,不便于运输(与固体物质相比较),故应把硫酸厂建在离消费中心近的地区,一般不靠近原料区,故A 不正确。 2.下列化学反应能体现稀硫酸酸性的是( ) ①Fe 2O 3+3H 2SO 4===Fe 2(SO 4)3+3H 2O ②Mg +H 2SO 4===MgSO 4+H 2↑ ③MgCO 3+H 2SO 4===MgSO 4+H 2O +CO 2↑ ④2NaOH +H 2SO 4===Na 2SO 4+2H 2O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解析:选D 。反应后硫酸只要生成硫酸盐就体现硫酸的酸性。①中的Fe 2(SO 4)3、②③中的MgSO 4、④中的Na 2SO 4均为硫酸生成的盐,故都体现了硫酸的酸性。 3.下列变化过程中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的是( ) A .用硫化亚铁与稀盐酸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 B .实验室用亚硫酸钠与浓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硫 C .氢硫酸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变浑浊 D .重晶石(BaSO 4)与焦炭混合,在高温下可制得一氧化碳和硫化钡 解析:选D 。A 、B 两项中的反应均属于复分解反应,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均没有发生变化;C 项中H 2S 被空气中的O 2氧化为硫单质,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D 项中发生反应BaSO 4+4C=====高温 BaS +4CO ↑,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4 (1)(2)其中一个稍作改进就能成为可行方案的是________,改进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完全错误的是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甲、丙、戊分别根据浓硫酸的脱水性、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吸水性设计,方案可行。 (2)乙中浓硫酸使铝钝化,加热即可反应。而常温下铝片可与稀硫酸反应产生H 2。 (3)丁错,挥发性酸遇浓氨水产生白烟,而浓硫酸不属于挥发性酸。 答案:(1)甲、丙、戊 (2)乙 增加加热条件(或将结论改为常温下反应产生气体的为稀硫酸) (3)丁 硫酸是高沸点酸,没有挥发性 5.(Ⅰ)在试管里放入一块铜片,注入一定体积的浓硫酸,给试管加热,使之反应。 (1)若铜片还有剩余,硫酸________消耗完毕(填“已”或“没有”)。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一 课时三

课时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知识点一法令出一 1.创立: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 2.特征:皇帝地位独尊,拥有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3.弊端: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特点,影响封建国家的政治决策,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 知识点二君权和相权 1.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1)矛盾:中国古代王朝的丞相或职务相当的官员是帝王的政治助手,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 (2)解决的措施:帝王采取限制相权的方式独揽行政大权。 2.汉武帝限制相权 (1)频繁更换丞相,使相权受到打击。 (2)汉武帝建立“中朝”,在宫廷内对重要政事做出决策;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则称为“外朝”。 3.唐朝分割相权 (1)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六部。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2)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政的场所,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丞相,相权进一步分散。 4.宋代分散相权

(1)宋代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 (2)为分散宰相权力,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设三司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5.影响:历代帝王调整相权,有效地防范了宰相擅权;加强统治,提高了行政效率;弥补了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知识点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监察机构的沿革 (1)秦代: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西汉 ①汉武帝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设刺史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②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御史大夫的地位仅次于丞相。 (3)唐至清:历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御史台、都察院等。 2.评价 (1)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2)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 知识点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察举制 (1)含义: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2)概况:兴起于西汉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为九品中正制,即九品官人法。 (3)评价 ①其考选对象、内容、方式、程序体现出封闭的特征。 ②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3.科举制 (1)含义:隋唐以后实行的考试选官的制度。

第4课时 解决问题 (2)

第6单元年、月、日 第4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 2、能够认识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 重点:区别时间与时刻。 难点: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答。 (1)平年全年有多少天?1天有多少时? (2)17时是下午几时?22时40分是晚上几时几分? 2、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晚上11时是()时中午12时是()时 上午8时是()时下午3时是()时 二、探究新知 1、创设谈话情景。 (1)了解学生外出旅游所乘坐的交通工具。 (2)出示一张火车票和汽车票。 (3)观察车票上的时间,你发现了什么? 2、学习教材第84页例3。 (1)观察情景,你能知道哪些信息?你还想了解哪些信息? (2)说明:火车9:00出发,下午6点到达奶奶家。 (3)提问:你能回答中途经过多长时间吗? 教师:怎样来计算经过的时间呢? 探究方法。

(1)直接在钟表上数一数。 用钟表来表示两个时间。 通过说一说,可以知道坐火车到奶奶家要用9小时。 (2)用计算的方法。 教师:这两个时间的表示方法不同,能直接计算吗? 引导学生回答。表示方法不同,不能直接计算,要把时间都转化成24时计时法。 将下午6点转化成24时计时法,即18时,用到达时刻减去开车时刻就是所经过的时间。 18-9=9(小时)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85页练习十八的第3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题中给我们的是什么计时法? (3)集体交流解题思路。 (4)教师鼓励不同的解题思路。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阳阳晚上9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她一共睡了()小时。 (2)课外小组14:30开始活动,经过1小时20分结束,结束时间是()时()分。 3、观察下表,计算出火车运行的时间并填在表中。

苏教版最新高中化学专题第一单元第三课时物质的聚集状态讲义含解析必修

物质的聚集状态 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它们有哪些共性? 提示: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离子等,这些微粒的共同特点有:1粒子是不断运动的;2粒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3粒子间有间隔。 2.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哪几种?同一物质呈何种状态时,体积最大? 提示:物质按存在状态可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对质量相同的某种物质来说呈气态时体积最大。 [新知探究] 探究1填写下列空白,认识物质的聚集状态 (1)在三种状态的物质中,微粒的运动方式、微粒之间的距离是不同的。 (2)固体物质可分为两类:晶体和非晶态物质。 (3)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和固定的熔点;非晶态物质没有固定的熔点,一般也不具备规则的几何外形。 (4)常见实例:氯化钠、冰等属于晶体,而石蜡、玻璃等属于非晶态物质。

探究2为什么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某些性质存在差异?这与物质的微观结构有何联系?填写表中空白。 不同聚集状态物质的微观结构与性质: 物质的聚集状态微观结构微粒的运动方式宏观性质 固态微粒排列紧密,微粒 间的空隙很小 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动 有固定的形状,几乎 不能被压缩 液态微粒排列较紧密,微 粒间的空隙较小 可以自由移动 没有固定的形状,但 不易被压缩 气态微粒之间的距离较大可以自由移动没有固定的形状,容 易被压缩 探究3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有哪些?一定温度和压强下,为何1 mol不同气体体积大致相同?填写下列空白。 (2)当温度、压强一定时,气体中微粒间的距离近似相等。故在温度、压强一定时,任何具有相同微粒数的气体都具有大致相同的体积。 [成功体验] 1.四种因素:1温度和压强、2所含微粒数、3微粒本身大小、4微粒间的距离,其中对气态物质体积有显著影响的是() A.234B.24 C.134D.124 解析:选D 气态物质微粒之间的距离要比微粒本身的直径大很多倍,故微粒本身的大小对气态物质体积无显著影响。

高中化学 专题4 分子空间结构与物质性质 第1单元 分子构型与物质的性质(第2课时)分子的极性与手性

分子的极性与手性分子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下列粒子中不存在非极性键的是( ) A.C2H4 B.H2O2 C.NH+4 . D.C2H5OH 【答案】C 2.下列分子中,属于含有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的是( ) A.H2O . B.Cl2 C.NH3 .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416843342.html,l4 【解析】H2O分子中O—H键为极性键,整个分子的电荷分布不对称,是极性分子。Cl2是双原子单质分子,属于含非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NH3分子中N—H键是极性键,分子构型是三角锥型,电荷分布不对称,是极性分子。CCl4分子中C—Cl键是极性键,分子构型呈正四面体型,电荷分布对称,是非极性分子。 【答案】D 3.实验测得BeCl2为共价化合物,两个Be—Cl键间的夹角为180°,则BeCl2属于( ) A.由极性键构成的极性分子 B.由极性键构成的非极性分子 C.由非极性键构成的极性分子 D.由非极性键构成的非极性分子 【解析】Be—Cl键由不同元素的原子形成,两种原子吸引电子能力不同,为极性键。由于两个Be—Cl键间的夹角为180°,分子空间构型为直线形,分子内正负电荷重心重合,共价键的极性抵消,分子没有极性。由此可见,BeCl2属于由极性键构成的非极性分子。 【答案】B 4.膦(PH3)又称磷化氢,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有大蒜臭味的有毒气体,电石气的杂质中常含有磷化氢。以下关于PH3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导学号:61480045】 A.PH3分子中有未成键的孤电子对 B.PH3是极性分子 C.它的分子构型是平面三角形 D.磷原子采用sp3杂化方式 【解析】PH3分子中含有3个σ键和一个孤电子对,故杂化轨道的数目为4,采取sp3杂化方式,分子构型为三角锥型,与NH3相似。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8课时 解决问题(1)

第2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第8课时解决问题(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会判断并选择必要的 已知条件来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能够从图文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难点:掌握一步实际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口算。 12—8 7+9 17—8 l6—7 15—5 11+2 2.★★★★★★★★ ●●●●● ★和●一共有多少个? 3. △△△△△△△△△△△ 还剩多少个△? 二、教学新授 1.出示教科书P20页的图。(让学生观察画面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讲—讲画面的内容。让学生自由结合,互述画面内容。)

2.板书: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 教师:同学们看到这些话,想一想问题是什么? 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还有几人没来? 教师:这道题的己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大家想一想该怎样列式? 教师提醒学生凡是应用题,得数后面都应该写上它的单位名称,并加上括号。 有一个信息“我们队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有用吗? 介绍多余条件。 怎样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小结:今天我们学的是图文应用题,今后我们在解答应用题时先看清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通常求总数用加法,求部分用减法。 三、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1.完成教材第20页的“做一做”. 提问:这里有几个条件?有没有多余条件?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22页练习五的第2题。 (1)看图,你从图中读懂了什么? (2)这里的三个已知条件,要求另一组有几人,该选择哪两个条件来解答?该怎样求另一组有几人?(选择“两个小组一共13人,我们组有6人”这两个条件来解答;要求另一组有几人,即从两组的

第4课时 解决问题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理解、掌握“速度”的含义并学会用统一的符来表示速度。 创设情境,提供独立思考的环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能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 了解一些科普知识,扩大学生的认识视野,让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从实际生活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关于路程和速度、时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并能利用这些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的教学情境图。让学生了解公路提示牌,明白简单的交通规则。 师:根据这幅示意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学会看交通指示图。

学生可能会说出:限速70千米。 教师指导学生明白,限速70千米的意思就是汽车在这条公路上行驶,每小时不能超过70千米。 二、探索新知。 认识速度和路程的含义。 让学生看教材,并找出什么是速度。 指名回答:汽车每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叫做速度。 师:汽车在这条公路上行驶,每小时不能超过70千米,也就是速度每小时不超过70千米。 如果学生仍感到困难,教师可再举下列说明: 王老师每分钟走80米,这里的“80米”就是王老师步行的速度,王老师从家到学校共走了2千米这时的“2千米”就是王老师家到学校的路程。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 师:根据上面的两个问题,你能总结一下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呜?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总结出下面的数量关系式: 速度=路程+时间 全班交流时,如果学生说出以下两个关系式,教师也应给予。 路程=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解决向题。 ﹙1﹚自主探索。 看例题,指名读题。 师:根据这段文字,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