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汉书艺文志

汉书艺文志

汉书艺文志
汉书艺文志

《汉书·艺文志》全文翻译

《汉书·艺文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史志目录,收录了先秦时期重要的学术著作。我国古代重要的学术流派均可从中探寻渊源。班固对先秦时期学派的划分和论述是科学、可信的,实际上可将其视作为一部先秦学术史。同时《汉书·艺文志》也创立了比较完备的史志目录的编撰体例,对后世史家编修史志目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这部最早的系统性书目,是班固撰写的,简称《汉志》。属于史志书目。《汉书》十质之一,该书是作者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仍存六艺、诸子、方技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另析“辑略”形成总序置于志首,叙述了先秦学术思想源流。其中删兵书十家,增《七略》完成后,刘向、扬雄、杜林三家于西汉所撰写的著作。总共著录图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自从孔子死后精要微妙之言也就中断了,七十弟子死后,经典要义的解释也就出现了分歧。所以解释《春秋》分为《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邹氏传》、《夹氏传》五家,解《诗》的分为《毛诗》、《齐诗》、《鲁诗》、《韩诗》四家,解《易》也分为好几家。战国时合纵联横,真伪争论不休,诸子的学说纷纷混乱不清。到了秦始皇对这种状况感到害怕时,他们便烧毁文章,以愚弄百姓。汉朝建立后,革除秦朝的弊端,大规模征收书籍文章,广开献书的门路。到孝武帝时代为止,书籍残缺,竹简脱落,礼节遭到破坏,乐礼被摧毁。皇上喟然而叹道:“朕很悲哀这些事!”于是建立藏书的简策,设置了抄书的官员,一直到诸子传说,都充实到秘府。到成帝的时候,由于书籍散失的特别厉害,就派谒者陈农向天下征求分散的书籍。命令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占卜的书,侍医李柱国校医药之书。每校完一部书,刘向就整理编目,概括其大意,录下来把它上奏给皇帝。当刘向死后,哀帝又派刘向的儿子侍中奉车都尉刘歆完成父亲的事业。刘歆于是总结所有书籍而把《七略》上奏给皇帝,所以就有了《辑略》,有了《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现在删去多余部分,只留下主要的。以使所收书篇更完备。

《易》说:“伏羲氏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鸟兽的纹彩和土地的适应性,近的就取自自己的身体,远的就取之于万物,于是创造Jk~l-,以通达神明的德性,以模仿万物的性情。”到了殷、周之际,纣王身居帝位,违背天意,摧残万物,文王作为诸侯顺天命而行天道,天人的预测可以得到并且能显现,于是重叠《易》的六爻,作了上下篇。孔子作了《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类共十篇。所以说《易》的道理是很深刻的,经历了伏羲、文王、孔子三代圣人,经历了上、中、下三个远古时代。到秦始皇烧书时,《易》因为是讲卜筮的事情的,传授的人没有断绝。汉始皇建立后,田何传授《易》。到了宣帝、元帝之时,有施、孟、梁丘、京氏传授《易》学的被列入官府传授之学,而民间有费直、高相两家的学说。刘向以宫中的《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

有的地方脱漏“无咎”、“悔亡”,祇有费氏经与古文相同。

《易》上说:“黄河中的龙马驮河图而出,洛水中的神龟背载赤文绿字而出,伏羲和大禹依照图文分别画出八卦图。”所以《尚书》的起源很久远了,到孔子时就加以撰修,上起于尧,下止于秦,共一百篇,并为它作序,说明他写作的意图。秦始皇焚书禁学,济南的伏生独自把它们藏在墙壁中。到了汉朝建立之时大都散失,只找到了二十九篇,用它们在齐、鲁间传教。到了孝宣帝时代,有《欧阳》、《大小夏侯氏》,被立在官府学宫。《古文尚书》被发现在孔子家的壁中。武帝末年,鲁共王拆毁孔子的住宅,打算扩大他的宫殿,却得到了《古文尚书》以及《礼记》、纶语》、《孝经》共几十篇,都是先秦时代的文字。共王进入孔子的住宅,听到演奏琴瑟钟磬的声音,于是感到害怕了,便停止毁房。孔安国是孔子的后代,全部得到这些书,比原先的二十九篇,多出了十六篇。孔安国把它献给了皇上。这时逢巫蛊的事情,没有被学校列入。刘向用宫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侯的三家经文,其中《酒诰》脱落一简,《召诰》脱落两简。大致是一简有二十五字的,脱落的也是二十五个宇,简上是二十二字的,脱落的也是二十二个字,文字不同的有七百多字,脱落几十个字。《尚书》是古代帝王的号令,号令对于众人,所说的不能晓然明谕,就会使听的人和做的人不明了。古文宣扬的应接近雅正,所以理解了古今语言就可知道《尚书》的意义了。

《书》上说:“诗言志,歌咏言。”所以心中有哀乐之感,就会有歌咏之声。把它用语言表达出来就称为诗,把它用歌声表达出来就称为歌。所以古代有收集诗的官员,君王用它观察风俗了解政治的得失,自我加以稽考修正。孔子精选了周诗,上起殷朝,下到鲁国,共有三百零五篇,虽然经历了秦始皇的焚书还能保存下来,是因为它是讽诗并能背诵,不单靠文字流传。汉朝建立后,鲁申公为《诗》进行解释,齐国的辕固、燕国的韩生都为《诗》作解说。有的取自《春秋》,采用众人的杂论,都不是《诗》的本来意思。如不得已而要用《诗》,只有鲁《诗》最与《诗》本义相近。三家都被列于学校。又有毛公的学说,自称是子夏所传授的,而河间献王喜欢它.就没被列于学校。

《易》上说:“对于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的区别,礼义有所规定。”但帝王的质朴和文采代代有增有减,到周朝时就规定得极为细致,每一件事都要有制度,所以说:“礼经有三百条,礼仪的细节有三千条。”等到周朝衰落后,诸侯超越礼法的限制,厌恶礼法不利于己,都把它们抛弃毁掉了。到孔子时就不完备了,到秦国时,就遭到更大的破坏。到了汉朝,鲁国高堂生传授《士礼》十七篇。到孝宣帝时为止,后仓的最为明晰。戴德、戴圣、庆普都是他的学生,三家都被列在学校。《礼古经》出现在鲁国的淹中和孔氏家中,同十七篇的文章相似,多出了三十九篇。至于《明堂阴阳》、《王史氏记》上所见到的,大多是天子诸侯卿大夫的制度,虽然不能详备,彳日仍比后仓等人推论《士礼》而向天子陈说的学说多。

《易》上说:“前代帝王制作音乐崇尚道德,隆重地进献祭品上帝,供奉祖先。”所以从黄帝以下到三代,乐曲都各自有名称。孔子说:“安定国家治理百姓,没有比礼更好的,改变风俗,没有比乐更好的。”礼和乐相辅相成。周朝衰落后,礼和乐都被破坏了,音乐之理尤其精妙,因为它的节奏在音律,又加上被郑、卫之音所扰乱,所以没有遗传下来的规则。汉朝建立后,制氏认为雅乐声律,世代都在乐官,颇能记忆一些音乐的铿锵鼓舞的音节,但不能说出它的含义。六国的君主中,魏文侯最崇尚古乐,孝文帝的时候得到他的乐人宝公,献上他的书,是《周官·大宗伯》中的《大司乐》章。武帝的时候,河间献王喜欢儒术,同毛

生等人共同采集《周官》和诸子学说中论说音乐的部分,撰写成《乐记》,献上八佾之舞,同制氏相差不远。内史丞王定传授《乐记》,把它授给常山的王禹。王禹在成帝时任谒者官,几次论说它的意义,献上二十四卷的记载。刘向校书,得到二十三篇的《乐记》,同王禹的不同,这方面的学问越来越衰亡了。

古代帝王世代都有史官,君王的举动一定加以记录,其目的是以此使君主言行谨慎,其言行可为民之法则。左侧史官记其言,右侧史官记其行,行动记下来就是《春秋》,语言记下来就是《尚书》,帝王没有不跟这相同的。周室衰败后,书籍破残损缺,仲尼想保存前代圣人的业绩,就说:“夏礼我能说出来,但杞国的就不能全面验证了;殷礼我能说一说,但宋国的就不能全面考证了凸这是文献不够的缘故,文献足够的话,我就能加以考证了。”因为鲁国是周公的封国,礼节文采都完备,史官有法度,所以让左丘明观看了他们历史的记载,根据所行的事情,依照人道,用成就来建立功赏,根据失败来加以责罚,藉日月来确定节气的时间,藉诸侯朝见天子来端正礼乐。有所隐讳贬损的事情,不能见之于书籍,就用口传授给弟子,弟子回去后所说的就互不相同了。左丘明怕他的弟子们各自按照自己的见解,以致失去真意,所以研究本来的事实而加以解释,昌明孔于是不用空言来解说经文的、,《春秋》所贬损的当代君臣,有权威势力,他们的事情就写进了解释中,因此这本书就被隐藏起来了,没有宣扬,用来避免遭到当时的灾难。等到末世人们口头传说流行开来,便有《公羊》、《谷梁》、《邹》、《夹》的传。这四家之中,《公羊传》、《谷梁传》两家被列在皇家学校讲解,邹氏没有老师,夹氏没有书。

《论语》这部书,是记载孔子回答其弟子及时人提问,以及其门徒相互问答的一部书。当时弟子对于孔子的言行各自有所记录。孔子卒后,门人相互收集并记下来,所以称为《论语》。汉朝建立后,有《齐论语》和《鲁论语》两家。传授《齐论语》的,有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贡禹、尚书令五鹿充宗、胶东庸生等人,只有王阳是名家。传授《鲁论语》的,有常山都尉龚奋、长信少府夏侯胜、丞相韦贤、鲁扶卿、前将军萧望之、安昌侯张禹,都是名家。张氏在最后,因而流行于世。

《孝经》是孔子对曾子讲解孝道的著作。孝道,是天经地义之事,是人人应尽之事。从大的方面来说,所以叫《孝经》。在汉朝,有长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仓、谏大夫翼奉、安昌侯张禹传授《孝经》,各成一家之言。各家经文都相同,只有孔氏壁中的古文不同。“父母生之,续莫大焉”,“故亲生之膝下”,这两句各家的说法都不合适,古文的字和断句都不同。

《易》上说:“上古时代用结绳的办法记事,后代圣人改用文字记事,百官用来治事,万民用来辨别事物,这都是取之于《易经》中六十四卦中的《夬》卦。”“夬,用于王庭决断事物”,是说它能宣扬在君王的朝廷,用处最大.古代的人八岁进入小学,所以《周官》的保氏掌管着教养国君主子的事,教给他们六书,称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它们是造字的根本所在。汉朝建立后,萧何创造了律令,也写了这样的条文,说:“太史考试学童,能够背诵九千字以上书的人,纔能当史。再用六体来考试,成绩最好的任命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官民上书,字有不端正的,就要揭发举报。”六体,就是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都是用来认识古今文字,摹刻印章,书写幡作为信物的。依据古代制度,书一定要同文字,不知道的暂时空缺,然后来求教年老者,到了衰落的时代,是非没有正确答案,人们都根据自己的想法来造字。所以孔子说:“我还赶上了史书中的缺疑不写的地方,现在连缺疑不写的地方也没有了!”大概是

对字渐渐不正确而感到悲哀。《史籀篇》,是周朝时的史官用来教学童的书,字与孔氏壁中的古文字体相异。《苍颉》七章,是秦朝丞相李斯所作的;《爰历》六章,是车府令赵高所作;《博学》七章,是太史令胡母敬所作;文字大多取自《史籀篇》,但篆体又差别很大,造就是所谓的秦篆。这时候已开始创造隶书,起源于官府中诉讼案件很多,为了方便省事,这种简便的文字首先用于处理徒隶事务的公文。汉朝建立后,乡间的教师就合集成《苍颉》、《爰历》、《博学》三篇,把六十字断为一章,共有五十五章,合并而成《苍颉篇》。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没有重字。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时将作大匠李长作《元尚篇》,都是《苍颉》中的正字。《凡将篇》则有很大的出入。到元始年中,征召天下懂得文字的人以百计,各命他们在朝廷中记字。扬雄选取其中有用的来作《训纂篇》,顺着连接《苍颉篇》,又换了《苍颉篇》中重复的字,共成八十九章。臣又继承扬雄的作了十三章,共成一百零二章,没有重复的字,六艺和各书所记载的字大致都齐全了。《苍颉篇》中多古字,平庸的教师弄错了它的断句,宣帝时就征召齐国的能纠正断句的人,张敞去接受传授,传到他的外孙的儿子杜林时,他就作了解释,与《苍颉篇》并行。

六艺总共有一百零三家,三千一百二十三篇。比《七略》增加了三家,有一百五十九篇;减去了重复的十一篇。

六艺的文章中:《乐》用来调节精神,是仁的表现;《诗》用来端正言语,是义的运用。《礼》用来明确规矩,明确了就容易见得着,所以没有注释。《书》用来推广道德,是求知的方法。《春秋》用来判断处理问题,是信用的标志。这部书,体现仁、义、礼、智、信,相互补充,不可或缺,而《易》又为其本源。所以说“《易》的意义不知道,那么乾坤差不多就要停息了”,这是说同天地共始终的。至于五学,世代有变化,就像五行交替行事。古代的学者边耕种边修养,三年而通晓一艺,保留它的大致内容,研究经文罢了,因此所用的时候少而积累的德行就多。三十五岁经就通了。后代的经和传已经互相矛盾,博学的人又不思考多听多疑的含义,而追求用支离破碎的僻义去逃避别人的诘难,牵强附会,巧为立说,破坏文字的形体;解说五个字的文章,达到二三万言。后来的人相互攀比,所以幼童抱守一艺,到头发白后纔能讲说。安于他所学习的,诋毁他所没有见过的,最终自己欺骗了自己。这是学者的大患。总括六艺为九种。

儒家学派,其源头来自掌管教化的司徒,其宗旨是辅助君主顺应阴阳提倡教化。它研习六经,专心于仁义之间,遵循尧舜之道,效法文武,以孔子为宗师,来显示他们言辞的分量,其道最为高深。孔子说:“如果要对人有所赞誉,就要对他有所考察。”唐、虞的鼎盛,殷周的兴旺,已经证明行之有效。但不甚明智者已经不知其精妙细微之处,而偏邪的人又随着时代进退,违背偏离道的根本,只是用来博取众人的尊敬.后来的人以他们为榜样,因此《五经》互相矛盾,儒家学说渐渐衰微,这就是见闻寡陋的儒生的弊端。

道家学派,应当是由史官演化而来,道家著作记载历代成败存亡祸福之道,但能秉要执本,清净虚无以保持自我节操,谦卑柔弱以保护自我,这是君王统治之术。与尧的自我约束谦让,《易》的含恨隐忍相合,能一谦而得到天益、地益、神益、人益,这是他们的长处。等到放荡的人来修道,就想全部抛弃礼仪,并放弃仁义,说只要清净虚无就可以太平。

阴阳家学派,出于天文历法之官,他们敬顺上天,观测推算曰月星辰的运行,谨慎地告诉给人民以农作的时间,这是他们的长处。等到拘泥的人来实行,就会受到禁忌的牵掣,拘泥于小的技能,放弃人事而从事于迷信鬼神之事。

法家学派,起源于法官,主张有功者必赏,有罪者必罚,以刑法辅佐礼制。《易》上说“前代君王以严明的刑罚来整顿法制”,这是他们的长处。等到刻薄的人来施行,就不要教化,放弃仁爱,只施行刑法而想达到太平,以至于残害至亲,恩将仇报。

墨家学说,起源于看守宗庙之官。这种人住在以柞木作椽子的茅草屋,因而崇尚俭朴;赡养三老五更,因此他们博爱;挑选士于举行大射礼,因此他们尊重贤能的人;祭祀祖宗,尊敬父辈,因此他们迷信鬼神;顺应四季而行,因此他们不信命运;以孝来昭示天下,因此他们对他人则求其同。这是他们的长处。可是愚者对此,就会因节俭的利益来反对礼节,推行博爱,但不知道分别亲疏。

纵横家学派,当出自接待贵客之官。孔子说:“背诵了《诗》三百首,出使四方,不能随机应对,即使背诵的《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又说:“使者啊,使者!”是说使者应当权衡事情,见机行事,接受使命但不接受言辞,这是他们的长处。等到邪恶的人来加以从事,就会重在弄虚作假而抛弃诚信。

杂家学派,当出于议事之官。兼有儒家、墨家,融合了名、法,懂得国家体制有这些家和派,预见治国没有不贯通,这是他们的长处。等到放纵的人来参与,就会漫无边际而无所依托。

农家学派,当起源于主管农业之官。播种百谷,致力耕作和蚕桑,以求丰富衣和食,所以八政中一是食,二是货。孔子说“所重视的是百姓的食物”,这是他们的长处。等到鄙陋的人来主办此事,认为不用事奉圣王,想让君臣一同耕作,打乱了上下等级的秩序。

小说家学派,应当出于收集民间传说的小官。是由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人所制造的。孔子说:“即使是小道,也一定有可观的地方,向深远处发展,恐怕就会拘泥,因此君子不干。”但也没有消灭。民间有小智慧的人来进行传播,也使它连续不被遗忘。如果有时有一句话可采用,这也是草野狂夫的议论。

诸子之作一共有一百八十九种,四千三百二十四篇。减去了蹴鞠一家,共二十五篇。

诸子十家,其中可观的只有九家罢了。都兴起在王道衰微,诸侯主持政治的时候,当世君主,好恶相当悬殊,因这九个学派群起并立,各自坚持自己的学说,崇尚他们好的一面,以用来游说各国君主,希望取得诸侯王支持。这些学说虽然有差别,就像水火一样,相减也能相生。仁与义,敬与和,相反也都能相互补充促进。《易》上说:“天下归宿相同而道路各异,思想一致但思考不同。”现在不同学派各自推崇自己的长处,深究事物的始末,以懂得它的要旨,即使有弊端,综合他们的要领,也是《六经》的支和流的关系。假使这个人遇到明王圣主,得到他的公正对待,就都能成为辅佐君王的大臣之才。仲尼曾说:“礼制失去了就向民间寻求。”现在距离圣王久远,道德缺乏,没有地方再去寻求,这九家,不就比民间学说有所超越吗?如果能学习六艺学术,再钻研这九家的言论,扬长避短,就可以通晓各方的谋略了。

古书上说:“不能歌唱而只朗诵就叫做赋,爬到高处能作赋可以当大夫。”是说能够触景生情发为文辞,才智出众可与共商大事者为大夫。古时候诸侯卿大夫同邻国交涉谈判,用精微的言语来相互交谈,在宾主相见的外交场合,一定要引用《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不外乎以此来判别贤能和不肖并观察对方的盛衰。所以孔子说“不学习《诗》,就没有话可说”。春秋后,周朝王道逐渐被破坏,诸侯之间通问修好时歌咏不再出现在各国,学《诗》的人隐逸在民间,贤能失志的人就去创作赋了。大儒孙卿和楚国的大臣屈原遭到谗言而为国担忧,就都创作

赋来进行讽谏,都有古诗哀伤的意味。这之后有宋玉、唐勒,汉朝涌现出枚乘、司马相如,一直到扬子云,争着写出华丽繁冗的文辞,淹没了讽劝的意义。因此扬子云对此彳良悔恨,说:“诗人的赋华丽有原则,辞人的赋华丽无度。就像孔氏的门人使用赋一样,就有贾谊登堂,相如入室了,如果他们不用赋又怎样呢!”从孝武帝设立乐府并采集歌谣后,于是有代国、趟国的歌曲,秦国、楚国的风格,都是对于事物有哀乐之感,因事而作,可以藉此以观察风俗,知道政治的得失。

兵技巧家,主张练习手足的灵活,使用器械则得心应手,熟用弓弩,以求攻守之胜。

总计兵书共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有四十三卷图。减去了十家二百七十一篇重复的,加入了《蹴鞠》一家二十五篇,把《司马法》一百五十五篇放入到礼中。

兵家学派起源于古代司马之官,是王官的军备。《洪范》八种政事中,第八是军事。孔子说治理国家的人“要有丰富的粮食和充足的军队”,“因为不教育老百姓懂得作战,就等于抛弃了他们”,这是表明军队的重要性。《易》说“古代的人用弦木制造为弓,把木削为箭,弓箭的锐利,可以威行天下”,它的用处很大。后代销金为刀,割掉皮革作为钟甲,器械很完备。到了汤武承受天命,用军队战胜动乱而帮助百姓,用仁义来感动他们,用礼让来行动,《司马法》是他们遗留下来的事情。从春秋到战国,出奇招设伏兵,变化狡诈的战争时常发生。汉朝建立后,张良,韩信编排兵法,共有一百八十二家,删去没用的,选取重要可用的,确定了三十五家。吕姓专权后就盗取了它。武帝的时候,军政杨仆拾取遗文散籍,记录下来上奏兵录给皇上,仍没有全面。到了孝帝、成帝时,命任宏评议编次兵书为四种。

天文学家排列二十八宿的顺序,推算金木水火土五星和日月,用来记录吉凶的征象,圣王用来作为政治的参考的。《易》上说:“观察Et月星辰在宇宙间分布运行的现象,来考察时世的变化。”然而星事凶险,不是精细之人不能加以运用。观察景象来责问形体,不是英明的君王也不能归顺听命。用不能运用星事的大臣,来规劝不能接纳的君王,这就是两边都有危害的缘故。

历谱是排列四季曰行之方法,确定春秋、秋分、夏至和冬至的节气,推合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的时辰,以考察寒暑杀生的实际情况的。所以圣王一定要端正推算节气的度,以确定三统服色的制度,又以探索五星曰月交会的时间。凶险的忧患,吉祥的喜悦,它们的方术都由这里产生。这是圣人知晓天命的方法,不是天下最高才能的人,谁能够参预这件事!道德败坏后,担心历谱出于小人而强自想知道天道的人,破坏大的用来作为小的,削减远的

金、木、水、火、土五行是仁、义、礼、智、信五常的外在形气。《尚书》上说“初一叫五行,初二叫羞用五事”,是说进用五事来顺应五行。貌、言、视、听、思中心失去了,金、木、水、火、土的次序就混乱,五星的变化就开始发作,这些都是出于律历的数而分化为一部分。它的方法也是起源于五德终始,推演它到极致就会没有不能达到的地方。而小数家因此以它作为吉凶的象征,流行在世间,逐渐变得混乱。

蓍龟是圣人用来占卜吉凶的。《尚书》上说:“你如果有很大的疑问,就用卜筮来决定。”《周易》上说:“确定天下的吉凶,促使天下的兴旺发达,没有比蓍龟更好的了。”“因为君子将有所作为,有所行动,就用他的言语来询问《易》,《易》很快就会告诉他吉凶,不分远近幽深,便知道将要发生的事情。除了天下最精诚的人,还有谁能成为这样呢!”等到到了衰落的时代,对于斋戒就懈怠了,

屡次使用卜筮,神明就不再显灵了。所以卜筮时轻慢,神灵就不会加以预告,《易》把这作为忌讳;龟神感到厌烦了就不会显灵,《诗》以此作为警戒。

杂占是记录各种事物的表象,观测好坏的征兆的。《周易》上说:“占卜可以知道将来。”各人所占的都不一致,就以梦为准,所以周朝设有这占卜之官。《诗经》上所记载的熊罴虺蛇众鱼旟旗的梦,写明是大人的占卜,用来考察吉凶,大致参照卜筮。《春秋》解说妖说:“人们所忌讳的东西,它的气焰招来灾害,妖是由人兴起的。人失去常态那么妖孽就兴起,人没有空隙可钻,妖孽不会自行产生.”所以说:“道德太胜就不吉祥,仁义太繁琐就不顺。”桑和谷一同生长,大戊因此兴盛;鸲和雉跳到鼎上,武丁就成为宗主。但迷惑的人不从自身加以考察而忌讳妖孽的出现,因此《诗》上讽刺说“召来他们的老人,询问占梦的吉凶”,对他们舍本忧末,不能战胜灾祸感到痛心。

形法家研究相地、相宅、相人之法术,其大者可以相九州岛之地势以建立城郭屋舍,又可相人及六畜之骨法,以及器物之形状以求其吉凶贵贱的。就像律管有长短,各自发出自己的声音一样,这不是有鬼神,而是数的自然体现。但形和气首尾相连贯,也有有形但没有气,有气没有形的,造就是精妙细微的独特之处.总计数术类著作共有一百九十种,二千五百二十八卷。

数术家包括天文、历法、五行、占卜之类的法术,都是掌握祭祀天地、宗庙记录史事和占卜的官职。史官被废很久了,有关数术的书已经很不完备,即使有书也没有能够通晓其事的人了。《周易》上说:“如果没有其人,道是不会徒然运行的。”春秋时鲁国有梓慎,郑国有裨灶,晋国有卜偃,宋国有子韦。六国时楚国有甘公,魏国有石申夫。汉朝有唐都,差不多粗略懂一点。大概是有原因就容易一些,没有原因就困难一点,所以依照旧书来编排数术为六种。

医学著作是探求人的血脉、经络和骨髓、阴阳、表里的,以此来找出百病的根源所在和死生的界限,使用时度量石针以及熟汤与烈火所产生的影响,再来调整百药相配所适宜的情况。等到达到调和状态,就像磁石取铁,用一物来役使另一物。笨拙的人失去了分寸,就把病愈的当作病重的,把要活的当作要死的。

古代医学的方剂是本着草和石的寒温性质,测量疾病的深浅,藉着药味的作用,顺应气感适宜,辨别五苦六辛,达到水火调融,以沟通闭塞解除症结,使它恢复到平衡。等到它失去平衡,用热更加热,用寒更加寒,使精气内部受到伤害,不显现在外,这是它惟一的过失。所以谚语说:“有病不治理好,经常生病就会成为医师。”

所谓神仙之术是追求人的长生不老而想超脱凡尘的。暂且用来净化安定心灵,视死生没有分界,没有惊惧在胸中。然而有的人专门来从事这些事,就会使荒诞不实怪异迂阔的文章日益增多,不是圣王所用来作为教化的东西。孔子说:“寻求事物的隐蔽之理和行为怪诞,后代将有所记载,我不干这样的事。”

汉书艺文志读书笔记

《漢書?藝文志》讀書筆記 漢初劉向、劉歆父子和步兵校尉任宏、太史令尹咸、侍醫李柱國奉詔考訂群書、總教典籍,著成《別錄》、《七略》之書。此二書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的目錄學專著,以此為范,開啟了我國源遠流長的目錄編撰史。可惜二書至中唐之時已不存於世,而東漢班固因襲向歆父子之書略加修改增刪成《漢書?藝文志》福澤於今,是我們瞭解先秦兩漢學術文化狀況及其源流的最重要典籍之一,在“辯章學術、考鏡源流”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關於《漢志》中《易》的地位 在《漢志》中,《易》類典籍居各類之首,且在评论各家著作的时候,《周易》经传也經常被作为评判学派思想的依据,《易》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易》被儒家尊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六藝略?大序》中作者言:六藝之文:《樂》以和神,仁之袁也;《詩》以正言,義之用也;《禮》以明體,明者著見,故無訓也;《書》以廣聽,知之術也;《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之原。故日“《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言與天地為終始也。 以仁、義、禮、智、信五常與《詩》《書》《禮》《樂》《春秋》這五經相配,認為五經像五常一樣,相須而備,更迭用事,而“《易》為之原”,可配天地。對《易經》的重視,形成了《漢志》甚至中國文化史上頗具特色的以《易》論文,以《易》闡釋學說來源及其特徵的現象。如在《書》類的小序中,班固引《易》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顏師古注:上擊之辭也),來說明《書》的來源;《禮》類小序中引《易》曰:“有夫婦父子君臣上下,禮儀有所錯”(顏師古注:《序卦》之辭也),來闡釋“禮”的實質;《樂》類小序引《易》曰:“先王做樂崇德,殷鑒之上帝,以享祖考”(顏師古注:《豫卦》象辭也),亦以說明樂的淵源。 《易》成為向、歆父子乃至班固著书立说的理论依据和探讨各种问题的指导思想,這樣的觀念對後人產生了及其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之於文學,劉氏父子和班固對《易》所傳達的哲學意識和文化精神的信仰甚至對於我們民族性格的塑造和形成都產生了重要的作用。當然,這種信仰絕對不始於劉向、劉歆或者班固,但反映于他們的著述中,又確實強化了這種意識。 二、從《書》類文獻目錄看兩漢今古文之爭 在《書》類典籍中我們看到了《尚書古文經》和《經》這樣的區別,這裡所謂的《古文經》即《小序》中所言從孔子宅壁中所得的“皆古字”之書。(同時被發現的還有《禮記》、《論語》、《孝經》。)而“《經》二十九卷”,蓋指當時伏生所傳,後來被立於學官的今文《尚書》。 在《易》類書錄下未見“今古文”之別,單著“《易經》十二篇”,其原因已見於《易小序》,蓋因劉向已以施、孟、梁丘三家本和中《古文易經》、費氏本互教,原書異文既然已經定奪,所以原書就不再著錄。而在《書》類之下,今古

汉书食货志上译文

《尚书·洪范》篇论述先王治理国家的八项政务,一是农业生产,二是工商贸易。农业生产说的是要种植好的五谷作为粮食;工商贸易说的是适宜穿的布和丝织品及用的金银铜铁铅龟壳贝壳钱币等,由于有这些东西,老百姓赖以生财牟利,互通有无。二者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它兴起于神农氏时代。据说神农氏,“砍削木头做耜(一种类似锹的农具),弯曲木头做耒(象木叉的农具),并以耕耘的好处,教导百姓”,从此,粮食便充足了。那时实行“中午开始集市贸易,招徕全国的百姓,聚集各地的财物,交易完了就回去,各人获得自己所需的东西”,因而财物便开始流通了。由于粮食充足,财物流通,这样国家才会殷实,人民才能富裕,因而教育感化人民的事情才得以实现。到皇帝以后,据《易经》的记述,“这时器币使用不便利,于是便改变币制以利于通行,使百姓乐于他们的事业而不劳累”。据《尚书.虞书.尧典》篇叙述,陶唐氏尧在位的时候,命令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教导人民按农时进行生产活动”;《尚书.舜典》篇记述,有虞氏舜当权的时候,命令后稷解决“老百姓开始陷于饥饿”的事,可见,他们都是把农业生产放在施政的第一位。到夏虞氏代,治理洪水,把全国划分为九个地域,规划好土地田亩,各地按照居住远近情况,交纳赋税和贡献土产,劝勉百姓们互通有无,以满足彼此的需要,从而使万国共享太平。殷商,西周出现的兴盛时期,正如《诗经》,《尚书》上所叙述的,关键在于使百姓们安居乐业,生活富裕,同时教育他们。所以,《易经》指出,“天地最大的恩惠就是使万物生长,君主最宝贵的东西就是政权;用什么来巩固政权?就用仁爱:用什么来团聚百姓?就用财物。”财物这个东西,帝王用来团聚百姓,巩固政权,养育芸芸众生,遵奉顺应上天的恩德,可说是治理国家安定人民的根本。因此,有人说:“一个国家,不担忧财物少只担忧分配不平均,不担忧贫穷只担忧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大概分配平均就无所谓贫富,国家团结就不愁人少,百姓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贤明的君主统治百姓,要修筑城堡让百姓安居,规划房屋井田以平均土地,开设街市商店使财货流通,设立学校以教育百姓,

国学基础作业《汉书·艺文志》序翻译

《汉书·艺文志》序翻译 自从孔子死后精要微妙之言也就中断了,七十弟子死后,经典要义的解释也就出现了分歧。所以解释《春秋》分为《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邹氏传》、《夹氏传》五家,解《诗》的分为《毛诗》、《齐诗》、《鲁诗》、《韩诗》四家,解《易》也分为好几家。战国时合纵联横,真伪争论不休,诸子的学说纷纷混乱不清。到了秦始皇对这种状况感到害怕时,他们便烧毁文章,以愚弄百姓。汉朝建立后,革除秦朝的弊端,大规模征收书籍文章,广开献书的门路。到孝武帝时代为止,书籍残缺,竹简脱落,礼节遭到破坏,乐礼被摧毁。皇上喟然而叹道:“朕很悲哀这些事!”于是建立藏书的简策,设置了抄书的官员,一直到诸子传说,都充实到秘府。到成帝的时候,由于书籍散失的特别厉害,就派谒者陈农向天下征求分散的书籍。命令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占卜的书,侍医李柱国校医药之书。每校完一部书,刘向就整理编目,概括其大意,录下来把它上奏给皇帝。当刘向死后,哀帝又派刘向的儿子侍中奉车都尉刘歆完成父亲的事业。刘歆于是总结所有书籍而把《七略》上奏给皇帝,所以就有了《辑略》,有了《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现在删去多余部分,只留下主要的。以使所收书篇更完备。 《易》说:“伏羲氏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鸟兽的纹彩和土地的适应性,近的就取自自己的身体,远的就取之于万物,于是创造八卦,以通达神明的德性,以模仿万物的性情。”到了殷、周之际,纣王身居帝位,违背天意,摧残万物,文王作为诸侯顺天命而行天道,天人的预测可以得到并且能显现,于是重叠《易》的六爻,作了上下篇。孔子作了《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类共十篇。所以说《易》的道理是很深刻的,经历了伏羲、文王、孔子三代圣人,经历了上、中、下三个远古时代。到秦始皇烧书时,《易》因为是讲卜筮的事情的,传授的人没有断绝。汉始皇建立后,田何传授《易》。到了宣帝、元帝之时,有施、孟、梁丘、京氏传授《易》学的被列入官府传授之学,而民间有费直、高相两家的学说。刘向以宫中的《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有的地方脱漏“无咎”、“悔亡”,只有费氏经与古文相同。

汉书 艺文志 翻译

汉书艺文志翻译-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汉书·艺文志》参考译文 从前,孔子死后,经学深远精要的言论的传授就断绝了,孔子的七十多个高才弟子死了以后,儒家思想学说的深邃之义也就产生了分歧。因此《春秋》被分成五家的传注,《诗经》分成了四家,《易经》有好几家的传注。战国时代,纵横错杂的政治形势,百家竞起,真伪混淆,互相分辩争鸣,诸子之言纷繁杂乱。到了秦代,秦始皇对这种形势产生了忧虑,就下令焚烧天下书籍,用来使百姓愚昧无知。汉朝建国之初,高祖革除了秦朝的弊政,大力收集各种文化典籍,广泛地开辟献书的途径。到了汉武帝时代,书籍的文字残缺,简册脱落,礼乐制度衰败崩溃,皇上感叹地说道:“我很痛惜这种形势啊!”于是就建立了藏书的策府,设置抄写书籍的官员,下至诸子百家的着作及民间传说,都集中到内廷秘籍之府。到汉成帝时代,因为图书严重地散失亡佚,就派遣谒者陈农向天下征求遗失散落的书籍。命令光禄大夫刘向校勘经书与传注、诸子之书及诗赋之作,命令步兵校尉任宏校勘兵书,太史令尹咸校勘天文、历法、占卜等“数术”之书,侍医李柱国校勘医药方技之书。每一种书校勘完毕,刘向就分条列出它的篇名题目,摘取归纳它的内容大意,抄录下来,上呈给皇帝。适逢刘向死了,汉哀帝又让刘向的儿子侍中奉车都尉刘歆完成他的父亲的事业。刘歆于是汇总群书而向皇上进呈他的《七略》,因此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现在,我删去《七略》中的浮辞,选取其中的要点,用来使这部目录学着作完备成篇。 医经是推究人的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等生理特征,用来阐发各种疾病的根源,区分死生的界限,并且用它推断针刺、砭石、汤药、艾灸等施治的方法,调制各种药物配方的适当比例。最恰当的药剂的作用,好比磁石吸铁,依靠药物之间各自的性能,互相促进发挥作用。技术拙劣的医生违背医理,把容易治好的轻病治成了重病,把能够救活的病人治死。 医学经典中的方剂,是根据草木矿物等各种药物的寒温性质,诊察疾病的深浅程度,凭借药物的治疗作用,考虑人对四时气候感受适应的情况,辨别五脏六腑所适宜的各种药物的性味,制成寒凉温热性能不同的药剂,用来疏通闭塞,解除郁结,使身体回复到正常。至于治疗失当的医生,用热药来增加病人的内热,用寒药来增加病人的内寒,造成精气在内里受伤,却不能在外表显露,这是他们严重失误的地方啊。所以有句谚语说:“有了病不去找那种庸医治疗,自行调养,也能自愈,常常能符合医理。” 房中着作,是使男女情爱性情达到极点,运用最高深的房中养生之道进行交合的着作。因此先代英明的帝王制作室外音乐用来节制房中的情欲,并为此节制修饰。《左传·昭公元年》说:“先代圣王制作音乐,是用来节制各种事情的。”房中着作能使人既享房事之乐,而又有所节制,那么就会使人气血平和,寿命长久。至于那些沉迷色欲的人不重视房中养生之道,因而就导致疾病,甚至断送性命。 神仙学着作,是用来保养人体生命的真元之气,而向身外大自然广求养生之道的着作。姑且用来净化意念,平定心境,把死与生的境域视为相同,因而在胸中就没有什么害怕了。然而有的人专门把这种事情作为职务,那么荒诞欺诈怪异迂曲文章就越来越多,这就不是圣明帝王的教化了。孔子说:“求隐暗之事,行怪异之道,后世是有人遵循的,但我不做这种事情。”医药方技,是使生命生长不息的工具,是天子之官的一种职务。远古有名医岐伯、俞拊,中古有扁鹊、医和,他们都能从诊察分析国君的病情,而推论分析出国情;根据诊视国君证候,而推知国家的政事。汉朝建立后有名医仓公。现在,他们的医术被埋没,所以要编纂整理他们的着作,并依次排列医药书为四种。 2

汉书艺文志翻译

《汉书?艺文志》译文 自从孔子死后精要微妙之言也就中断了,七十弟子死后,经典要义的解释也就出现了分歧。所以解释《春秋》分为《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邹氏传》、《夹氏传》五家,解《诗》的分为《毛诗》、《齐诗》、《鲁诗》、《韩诗》四家,解《易》也分为好几家。战国时合纵联横,真伪争论不休,诸子的学说纷纷混乱不清。到了秦始皇对这种状况感到害怕时,他们便烧毁文章,以愚弄百姓。汉朝建立后,革除秦朝的弊端,大规模征收书籍文章,广开献书的门路。到孝武帝时代为止,书籍残缺,竹简脱落,礼节遭到破坏,乐礼被摧毁。皇上喟然而叹道:“朕很悲哀这些事!”于是建立藏书的简策,设置了抄书的官员,一直到诸子传说,都充实到秘府。到成帝的时候,由于书籍散失的特别厉害,就派谒者陈农向天下征求分散的书籍。命令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占卜的书,侍医李柱国校医药之书。每校完一部书,刘向就整理编目,概括其大意,录下来把它上奏给皇帝。当刘向死后,哀帝又派刘向的儿子侍中奉车都尉刘歆完成父亲的事业。刘歆于是总结所有书籍而把《七略》上奏给皇帝,所以就有了《辑略》,有了《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现在删去多余部分。只留下主要的,以使所收书篇更完备。 《易》说:“伏羲氏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鸟兽的纹彩和土地的适应性,近的就取自自己的身体,远的就取之于万物,于是创造;以通达神明的德性,以模仿万物的性情。”到了殷、周之际,纣王身居帝位,违背天意,摧残万物,文王作为诸侯顺天命而行天道,天人的预测可以得到并且能显现,于是重叠《易》的六爻,作了上下篇。孔子作了《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类共十篇。所以说《易》的道理是很深刻的,经历了伏羲、文王、孔子三代圣人,经历了上、中、下三个远古时代。到秦始皇烧书时,《易》因为是讲卜筮的事情的,传授的人没有断绝。汉始皇建立后,田何传授《易》。到了宣帝、元帝之时,有施、孟、梁丘、京氏传授《易》学的被列入官府传授之学,而民间有费直、高相两家的学说。刘向以宫中的《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有的地方脱漏“无咎”、“悔亡”,只有费氏经与古文相同。 《易》上说:“黄河中的龙马驮河图而出,洛水中的神龟背载赤文绿字而出,伏羲和大禹依照图文分别画出八卦图。”所以《尚书》的起源很久远了,到孔子时就加以撰修,上起于尧,下止于秦,共一百篇,并为它作序,说明他写作的意图。秦始皇焚书禁学,济南的伏生独自把它们藏在墙壁中。到了汉朝建立之时大都散失,只找到了二十九篇,用它们在齐、鲁间传教。到了孝宣帝时代,有《欧阳》、《大小夏侯氏》,被立在官府学宫。《古文尚书》被发现在孔子家的壁中。武帝末年,鲁共王拆毁孔子的住宅,打算扩大他的宫殿,却得到了《古文尚书》以及《礼记》、纶语》、《孝经》共几十篇,都是先秦时代的文字。共王进入孔子的住宅,听到演奏琴瑟钟磬的声音,于是感到害怕了,便停止毁房。孔安国是孔子的后代,全部得到这些书,比原先的二十九篇,多出了十六篇。孔安国把它献给了皇上。这时逢巫蛊的事情,没有被学校列入。刘向用宫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侯的三家经文,其中《酒诰》脱落一简,《召诰》脱落两简。大致是一简有二十五字的,脱落的也是二十五个宇,简上是二十二字的,脱落的也是二十二个字,文字不同的有七百多字,脱落几十个字。《尚书》是古代帝王的号令,号令对于众人,所说的不能晓然明谕,就会使听的人和做的人不明了。古文宣扬的应接近雅正,所以理解了古今语言就可知道《尚书》的意义了。 《书》上说:“诗言志,歌咏言。”所以心中有哀乐之感,就会有歌咏之声。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原文及翻译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原文及翻译 原文: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己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 衰。此辟儒之患。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 、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 椋?磺??囊妫?似渌?。病V胺耪呶???蛴??歹裱?嫫?室澹?欢廊吻逍椋?梢晕?巍?BR>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法家者流,盖出於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生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及?者(喜欢攻击别人隐私的人)为之,则苟钩?析乱(屈曲破碎、支离错杂)而己。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从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 《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诸家者,不犹愈于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诸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观万方之略矣。

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

《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 [作者简介] 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后汉书·班固传》 [著作介绍] 本书是《汉书》中载录古书目录的部分,是当时国家藏书的总目,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目录书。是东汉明帝时期班固以刘向、刘歆父子的《七略》和《别录》为依据修撰而成的。 目录学是研究图书目录工作规律的科学。“目”的含义是篇目,即一书的篇和卷的名称。“录”指叙录,即对一书的内容、作者生平事迹,对书的评价,校勘经过等,作扼要的介绍的文字,二者合起来称为目录,或曰书目。 一个完整的目录,大致包括书名、卷数、作者、版刻、提要、分类诸项内容。 [目录的作用] 1、提示指导读书学习的门径 2、可了解图书文献的某些基本情况 时代、作者、卷数,分类排纂,内容提要,版本情况等 3、可了解科学文化的成就及学术的渊源与流派 4、是收集、发掘、整理和研究中医药文献的钥匙,也是确定科研课题准备有关资料的指南 《四部总录·医药编》、《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三百种医籍录》、《中国医籍考》 微言:含义深远精要的言论 七十子: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及夫子没而微言绝,七十子卒而大义乖。” 《春秋》: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编年体春秋经。记载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242年的历史。 战国从衡:战国时期,秦据关西,六国在关东,苏秦说六国联合抗秦叫“合纵”;张仪说六国解合纵之约以事秦叫“连横”。当时列国形势,或纵或横,变化激烈。 闵:忧虑;担心 《左传·宣公十二年》:“寡君少遭闵凶。”杜注:“闵,忧也。” 《汉书·武帝纪》:元朔五年(前124)夏六月诏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 《说文》:“删,剟也。”段玉裁注:凡言删掇剟者,有所去即有所取。……删取,犹节取也,……删其要,谓取其要也。 《汉书·李寻传》:“落脉通”颜注:“落,谓经络也。” 石:砭石。颜师古注:“即石箴也。古者攻病则有砭,今其术绝矣。” 痹——痹症颜注:“风湿之病。”《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疝——泛指体腔内容物向外突出的病症,多伴有气痛的症状,故称“疝气”“小肠气”等。 颜注:“心腹气病。” 《素问·奇病论》:“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王冰注:“瘅,谓热病也。”

汉书艺文志重点讲义资料

《汉书·艺文志》全文翻译 《汉书·艺文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史志目录,收录了先秦时期重要的学术著作。我国古代重要的学术流派均可从中探寻渊源。班固对先秦时期学派的划分和论述是科学、可信的,实际上可将其视作为一部先秦学术史。同时《汉书·艺文志》也创立了比较完备的史志目录的编撰体例,对后世史家编修史志目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这部最早的系统性书目,是班固撰写的,简称《汉志》。属于史志书目。《汉书》十质之一,该书是作者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仍存六艺、诸子、方技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另析“辑略”形成总序置于志首,叙述了先秦学术思想源流。其中删兵书十家,增《七略》完成后,刘向、扬雄、杜林三家于西汉所撰写的著作。总共著录图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自从孔子死后精要微妙之言也就中断了,七十弟子死后,经典要义的解释也就出现了分歧。所以解释《春秋》分为《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邹氏传》、《夹氏传》五家,解《诗》的分为《毛诗》、《齐诗》、《鲁诗》、《韩诗》四家,解《易》也分为好几家。战国时合纵联横,真伪争论不休,诸子的学说纷纷混乱不清。到了秦始皇对这种状况感到害怕时,他们便烧毁文章,以愚弄百姓。汉朝建立后,革除秦朝的弊端,大规模征收书籍文章,广开献书的门路。到孝武帝时代为止,书籍残缺,竹简脱落,礼节遭到破坏,乐礼被摧毁。皇上喟然而叹道:“朕很悲哀这些事!”于是建立藏书的简策,设置了抄书的官员,一直到诸子传说,都充实到秘府。到成帝的时候,由于书籍散失的特别厉害,就派谒者陈农向天下征求分散的书籍。命令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占卜的书,侍医李柱国校医药之书。每校完一部书,刘向就整理编目,概括其大意,录下来把它上奏给皇帝。当刘向死后,哀帝又派刘向的儿子侍中奉车都尉刘歆完成父亲的事业。刘歆于是总结所有书籍而把《七略》上奏给皇帝,所以就有了《辑略》,有了《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现在删去多余部分,只留下主要的。以使所收书篇更完备。 《易》说:“伏羲氏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鸟兽的纹彩和土地的适应性,近的就取自自己的身体,远的就取之于万物,于是创造Jk~l-,以通达神明的德性,以模仿万物的性情。”到了殷、周之际,纣王身居帝位,违背天意,摧残万物,文王作为诸侯顺天命而行天道,天人的预测可以得到并且能显现,于是重叠《易》的六爻,作了上下篇。孔子作了《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类共十篇。所以说《易》的道理是很深刻的,经历了伏羲、文王、孔子三代圣人,经历了上、中、下三个远古时代。到秦始皇烧书时,《易》因为是讲卜筮的事情的,传授的人没有断绝。汉始皇建立后,田何传授《易》。到了宣帝、元帝之时,有施、孟、梁丘、京氏传授《易》学的被列入官府传授之学,而民间有费直、高相两家的学说。刘向以宫中的《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

《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

《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 [教学目的] 1.掌握文中生僻字的读音;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字、异体字;掌握文中重点词语;掌握文中重点语句的今译;掌握文中出现的实词活用及语序变化等古汉语语法现象。2.掌握《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方技略》的大致内容。 3.了解汉代图书典籍的分类整理情况。 [教授方法] 教师讲授为主,讨论式为辅。 [教授学时]3学时 [教学内容] 一、生僻字 燔朕歆疝瘅拙黔乖陨怵 二、繁体字 滅鐵條總縱劑憂 三、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1、昔仲尼没()而微言绝。 2、战国从()衡()。 3、诸子之言纷然殽()乱。 4、原人血脉、经落()、骨髓。 5、辩()五苦六辛。 6、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 7、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8、以瘉()为剧。 9、反()之于平。 10、犹慈()石取铁。 11、《五脏六腑痺()十二病方》。 12、聊以盪()意平心。 13、今其技术晻()昧。 四、重点词语 1、(仲尼)没 2、从衡 3、燔(灭) 4、(之)败 5、书(缺) 6、闵(焉) 7、 诏(光禄大夫) 8、条(其篇目) 9、会(向卒) 10、卒(父业) 11、删(其 要) 12、右(医经) 13、原(人血脉) 14、起(百病) 15、用(度) 16、 度(箴石) 17、假(药味) 18、因(气感) 19、辩(五苦) 20、反(之) 21、 及(失) 22、中医 23、(之)际 24、节文 25、寿考 26、怵惕 27、索隐 28、 行怪 29、(有)述 30、(一)守 31、晻昧 32、序(方技) 五、指出语法现象 1、以愚黔首。 2、向辄条其篇目。 3、以备篇籍。 4、同死生之域。 5、生生之具。 六、今译 1、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至秦患之,乃燔灭文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原文及翻译 原文: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袓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己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寖衰。此辟儒之患。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褔、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法家者流,盖出於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生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及譥者(喜欢攻击别人隐私的人)为之,则苟钩釽析乱(屈曲破碎、支离错杂)而己。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从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 《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诸家者,不犹愈于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诸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观万方之略矣。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节选) 译文: 儒家这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的司徒官。他们帮助国君,顺应自然,宣明教化。涵泳于六经的文章当中,特别注意仁义之间的事务,远宗尧舜的道统,近守周文王、武王的礼法,尊崇孔子为师表,加重他们言论的重要性,在各派道术当中最为崇高。孔子说:“如果对别

《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比较(1)

《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比较(1) 《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比较 朱珂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关键词] 《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典籍,同样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两者也存学术价值;《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 只在备书书名下加上简单的注语,注语内容及其广泛,文字精要,多为考辨学术之语。《汉书?艺文志》小注文字精要,一般皆为十字以内,最少为两字。其要言不繁、抓住关键。另外,其注释中汉人且知名者略,前人或名声低者详。《汉书?艺文志》的小注兼有索引作用,有列传者注明,而且六艺、诸子两略小注较多,其他四略则寥寥无几。 《隋书?经籍志》继承了《汉书?艺文志》有总序、小序、小注的体例,并进一步完善,计有总序一篇,后序一篇,四

部类序各一篇,各类小序四十篇,附佛经小序一篇,道经小序一篇,凡四十八篇,可谓完备之至。其总序详细记述了自春秋时孔子整理古代典籍至唐修《晋书》数千年间我国古籍流散、聚集之历史。我国古籍所经历的数次灾难和历代对古籍的整理活动在《隋志》总序中都有所反映。《隋书?经籍志》小序(包括各部类序)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最见功力。如其经部各类小序承《汉书?艺文志》作法,叙圣人抒作之意、各家传注及汉至隋各家传授废立情况。它还将著录书目中一些有特殊意义和价值,而简明小注又难以说明的书目,在各类小序中作特别说明,以明其分类,辨其源流。而史部各类小序重在说明分类之缘由,如正史类小序记述了《史记》、《汉书》、《j国志》及《东观汉记》的成书过程。其中某些小序叙述具有史料价值,此外像佛经、道经小序也为《隋书?经籍志》所仅见。道经类小序述及道经之产生、道经之流传。佛经类小序述及佛经之产生、佛经传入中国的过程、佛经在中国的翻译及流传。《隋书?经籍志》采取“今考现存”的著录法反映隋代现实藏书,而把隋代已散佚之本子、已残缺的本子或梁代别本,“约文绪义”,“各列本条之下”(《隋书-经籍志?总序》),作为注文,以资参考。这是《隋书?经籍志》的极大特点,也是其胜过《汉书?艺文志》和其他史志目录的地方,以此保存了许多隋以前旧目录里的著录。

汉书艺文志翻译

汉书艺文志序原文 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乱。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辑。 翻译: [译]从前,孔于死了,就断绝了精微要妙的言辞,七十二个弟子亡了,就违背了正道,所以,《春秋》分成了五家,《诗》分成了四家,《易》有几家流传。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真假难分,互不相让,诸子的文辞混乱纷纷。秦始皇对这种情况感到忧虑,于是烧光文章,使人民愚昧。汉朝兴起,一改秦朝的败局,大收书籍,广开私人献书的门路。到武帝时代,书简缺失,礼坏乐崩,武帝喟然声称;“我很忧伤”于是制订收藏书的计划,设立抄写书官吏,下及诸子和传述、解说经义的书,全部充实到皇室藏书的地方。到成帝时期,因为书籍散逸得很严重,就派遣谒者陈农在全国收求失落于民间的书,诏令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的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法的书,太史令尹成校天文历法、五行占扑的书,御医李柱国校医药、卫生的书。每—本书校毕,刘向就分条列举这些书的编章目录,摘取旨意,抄录下来,奉献给皇帝。到刘向去世,哀帝再派刘向之子侍中奉车都尉刘歆完成父业。刘歆于是聚合群书,奉献他所著的《七略》,所以有《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我现在删去它的《辑略》.使书籍体例完备 《诸子略》 儒家 儒家者流,溢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期、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阮,“狙述尧氏宪章文武”,宗师体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他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折,儒学富袁,此辟儒之患。翻译: 儒家这个学派,大概是从那些帮助君主、依顺阴阳、彰明教化的司徒官中产生的。他们行文靠六经,留意在仁义,效法唐尧虞舜,遵循文王武王,尊崇并师承孔子:,借以表明白己学说的重要性。儒家认为仁义是最高阶段。孔子说:“假苦我有所称赞,必然是曾经试用过的。”唐尧虞舜的兴隆、商朝周朝的繁盛、孔子事业的发达,都说明已经尝试见效。然而,迷惑不清的人既不能选精发微,邪僻的人又时抑时扬,违背仁义,脱离本旨,胡乱地以哗众来取宠。后学遵循它,因此五经支离破散,儒家学派渐哀,这是邪僻儒生的祸患。 道家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翻译: [课]道家这个学派,大概是从那些一一记下成败、存亡、祸福、古今的道理。然后知道抓住要点、掌握根本的史宫中产生的。他们自我保持着清静虚无、柔弱卑下的原则,这是国君的

汉书·艺文志

蓺文志卷第十班固 漢書 三十 昔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故春秋分爲五詩分爲四易有數家之傳戰國從衡真僞分爭諸子之言紛然淆亂至 秦患之乃燔滅文章以愚黔首漢興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迄孝武世書缺簡脫禮壞樂崩聖上喟然而稱曰朕甚閔焉於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至成帝時以書頗散亡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咸校數術侍醫李柱國校方技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會向卒哀帝復使向子侍中奉車都尉歆卒父業歆於是總羣書而奏其七略故有輯略有六蓺略有諸子略有詩賦略有兵書略有術數略有方技略今刪其要以備篇輯 易經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易傳周氏二篇服氏二篇楊氏二篇蔡公二篇韓氏二篇王氏二篇丁氏八篇古五字十八篇淮南 道訓二篇古雜八十篇雜災異三十五篇神輸五篇圖一孟氏京房十一篇災異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五鹿充宗略說三篇京氏段嘉十二篇章句施孟梁丘氏各二篇 凡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 易曰宓戲氏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 情至於殷周之際紂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諸侯順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於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爲之彖象

繫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及秦燔書而易爲筮卜之事傳者不絕漢興田何傳之訖于宣元 有施孟梁丘京氏列於學官而民間有費高二家之說劉向以中古文易經校施孟梁丘經或脫去無咎悔亡唯費氏經與古文同 尚書古文經四十六卷經二十九卷傳四十一篇歐陽章句三十一卷大小夏侯章句各二十九卷大小夏侯解故二十九篇歐 陽說義二篇劉向五行傳記十一卷許商五行傳記一篇周書七十一篇議奏四十二篇 凡書九家四百一十二篇 易曰河出圖雒出書聖人則之故書之所起遠矣至孔子篹焉上斷於堯下訖于秦凡百篇而爲之序言其作意秦燔書禁學濟 南伏生獨壁藏之漢興亡失求得二十九篇以教齊魯之間訖孝宣世有歐陽大小夏侯氏立於學官古文尚書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魯共王懷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聞鼓琴瑟鐘磬之音於是懼乃止不壞孔安國者孔子後也悉得其書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國獻之遭巫蠱事未列於學官劉向以中古文校歐陽大小夏侯三家經文酒誥脫簡一召誥脫簡二率簡二十五字者脫亦二十五字簡二十二字者脫亦二十二字文字異者七百有餘脫字數十書者古之號令號令於眾其言不立具則聽受施行者弗曉古文讀應爾雅故解古今語而可知也 詩經二十八卷魯齊韓三家魯故二十五卷魯說二十八卷齊后氏故二十卷齊孫氏故二十七卷齊后氏傳三十九卷齊孫氏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原文及翻译

《汉书艺文志xx》原文及翻译 原文: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己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衰。此辟儒之患。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椋?磺??囊妫?似渌?ひ病<胺耪呶???蛴??ダ裱?嫫?室澹?欢廊吻逍椋?梢晕? 巍?BR>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法家者流,盖出於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生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 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及?者(喜欢攻击别人隐私的人)为之,则苟钩?析乱(屈曲破碎、支离错杂)而己。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从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

古代汉语常识填空及翻译要点

古代汉语常识填空及翻译复习要点 一、常识填空 1.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_________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_________;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_________先秦口语文言古白话 2.汉字是属于_________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着密切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该汉字_________的了解。表意本义 3.关于汉字形体的构造,传统有“六书”的说法,许慎阐述六书是以汉字的________作为分析对象的。形体构造 4.请按照《汉书·艺文志》中所列六书的顺序,写下许慎《说文解字·叙》里面六书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5.“六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造字之法,转注和假借实际上是用字之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6. 形声字是由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部分组成的,如果一个形声字有多项意义,我们可以根据_________来辨认该字的本意或者较为原始的意义。意符声符意符 7. 我国最早的字典是东汉_________的(《_________》),它把所收录的9353个字归入_________个部首之中。许慎说文解字 540 8.中古时期汉语声调分为四声,这四声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9.反切注音法就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上字取_________,下字取_________和_________,合起来就是被注字的读音。声母韵母声调 10.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_________的产生是一次重大的改革,它直接影响了汉字的构造,改变了篆书以前的古文字的面貌,这次演变称作_________隶书隶变 11.在秦汉以前,判断句一般不用_________,而是在谓语后面用_________字来帮助判断。系词也 12.在秦代以前,判断句中的“是”字,其实往往是用作主语或者谓语的_________。指示代词 13.在古代汉语的被动句中,通常可以在动词后面用介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字以引进行为的主动方。于为见被 14.单纯的复音词,如“葡萄”、“琵琶”,绝大部分是_________字,其中的两个字仅仅代表单纯复音词的两个_________ ,不能拆开了逐字解释。连绵音节 15.《诗经》的注解,历代有汉代_________传,汉代________笺,世称“郑笺”,以及唐代等正义。毛亨郑玄孔颖达 16.“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武姜”的“武”表示_________,“姜”表示_________。丈夫为武公娘家姓姜 17.诗经在编排上按作品的内容与风格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其中:“风”是不同地区的土风民谣。“雅”是西周王畿内的诗歌。大雅大部分写在西周时期,一小部分写在东周初期。小雅大部分产生于西周后期和东周初期。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风雅颂 18.鲁人_________所传诗学为鲁诗,齐人_________所传为齐诗,燕人_________所传为韩诗。申培辕固韩婴 19. 关于《诗经》的名称:《诗经》在孔、墨时代称为“_________”或“_________”。《论

汉书 艺文志 翻译

《漢書·藝文志》參考譯文 从前,孔子死后,经学深远精要的言论的传授就断绝了,孔子的七十多个高才弟子死了以后,儒家思想学说的深邃之义也就产生了分歧。因此《春秋》被分成五家的传注,《诗经》分成了四家,《易经》有好几家的传注。战国时代,纵横错杂的政治形势,百家竞起,真伪混淆,互相分辩争鸣,诸子之言纷繁杂乱。到了秦代,秦始皇对这种形势产生了忧虑,就下令焚烧天下书籍,用来使百姓愚昧无知。汉朝建国之初,高祖革除了秦朝的弊政,大力收集各种文化典籍,广泛地开辟献书的途径。到了汉武帝时代,书籍的文字残缺,简册脱落,礼乐制度衰败崩溃,皇上感叹地说道:“我很痛惜这种形势啊!”于是就建立了藏书的策府,设置抄写书籍的官员,下至诸子百家的著作及民间传说,都集中到内廷秘籍之府。到汉成帝时代,因为图书严重地散失亡佚,就派遣谒者陈农向天下征求遗失散落的书籍。命令光禄大夫刘向校勘经书与传注、诸子之书及诗赋之作,命令步兵校尉任宏校勘兵书,太史令尹咸校勘天文、历法、占卜等“数术”之书,侍医李柱国校勘医药方技之书。每一种书校勘完毕,刘向就分条列出它的篇名题目,摘取归纳它的内容大意,抄录下来,上呈给皇帝。适逢刘向死了,汉哀帝又让刘向的儿子侍中奉车都尉刘歆完成他的父亲的事业。刘歆于是汇总群书而向皇上进呈他的《七略》,因此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现在,我删去《七略》中的浮辞,选取其中的要点,用来使这部目录学著作完备成篇。 医经是推究人的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等生理特征,用来阐发各种疾病的根源,区分死生的界限,并且用它推断针刺、砭石、汤药、艾灸等施治的方法,调制各种药物配方的适当比例。最恰当的药剂的作用,好比磁石吸铁,依靠药物之间各自的性能,互相促进发挥作用。技术拙劣的医生违背医理,把容易治好的轻病治成了重病,把能够救活的病人治死。医学经典中的方剂,是根据草木矿物等各种药物的寒温性质,诊察疾病的深浅程度,凭借药物的治疗作用,考虑人对四时气候感受适应的情况,辨别五脏六腑所适宜的各种药物的性味,制成寒凉温热性能不同的药剂,用来疏通闭塞,解除郁结,使身体回复到正常。至于治疗失当的医生,用热药来增加病人的内热,用寒药来增加病人的内寒,造成精气在内里受伤,却不能在外表显露,这是他们严重失误的地方啊。所以有句谚语说:“有了病不去找那种庸医治疗,自行调养,也能自愈,常常能符合医理。” 房中著作,是使男女情爱性情达到极点,运用最高深的房中养生之道进行交合的著作。因此先代英明的帝王制作室外音乐用来节制房中的情欲,并为此节制修饰。《左传·昭公元年》说:“先代圣王制作音乐,是用来节制各种事情的。”房中著作能使人既享房事之乐,而又有所节制,那么就会使人气血平和,寿命长久。至于那些沉迷色欲的人不重视房中养生之道,因而就导致疾病,甚至断送性命。 神仙学著作,是用来保养人体生命的真元之气,而向身外大自然广求养生之道的著作。姑且用来净化意念,平定心境,把死与生的境域视为相同,因而在胸中就没有什么害怕了。然而有的人专门把这种事情作为职务,那么荒诞欺诈怪异迂曲文章就越来越多,这就不是圣明帝王的教化了。孔子说:“求隐暗之事,行怪异之道,后世是有人遵循的,但我不做这种事情。”医药方技,是使生命生长不息的工具,是天子之官的一种职务。远古有名医岐伯、俞拊,中古有扁鹊、医和,他们都能从诊察分析国君的病情,而推论分析出国情;根据诊视国君证候,而推知国家的政事。汉朝建立后有名医仓公。现在,他们的医术被埋没,所以要编纂整理他们的著作,并依次排列医药书为四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