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云南元磨隧道监测大纲

云南元磨隧道监测大纲

云南元磨隧道监测大纲
云南元磨隧道监测大纲

云南元磨高速公路隧道现场施工监控量测

K212+755~K270+400

(一)技术服务的内容:

为确保元磨高速公路隧道的施工安全和工程建设质量,云南元磨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甲方)委托上海同济岩土建筑实业公司(乙方)承担元磨高速公路隧道施工监控量测任务,经甲、乙双方充分协商,乙方具体服务的内容如下:

1、负责元磨高速公路5座隧道(元江1号隧道、岔河隧道、南溪河2号隧

道、大风垭口隧道、墨江隧道)的选测项目量测(包括:围岩内部位移量测、锚杆轴力量测、围岩与喷射混凝土间接触压力量测、喷射混凝土与二次衬砌间接触压力量测、喷射混凝土内应力量测、二次衬砌内应力量测、钢支撑内力量测);必测项目量测(包括:地表沉降观测、拱顶下沉量测、周边收敛量测和掌子面地质围岩描述);抽检部分检测项目(锚杆抗拉拔检测);详见本合同附件。

2、负责典型断面的测点布置、测点埋设、数据采集,对量测数据及时分析

处理。

4、掌握围岩动态,对围岩稳定性作出评价,对支护结构型式、支护参数和

二次衬砌支护时间提出书面建议,并书面通知现场业主代表和监理组;

对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提出处理方案;对支护结构的合理性及安全性作出评价,将量测结果及时向甲方、监理、设计和承包商通报。

5、每1个月向甲方、监理、设计、监理提交监控工作报告,每季度向甲方

提交下季度的工作安排;工程完工后向甲方提交监控量测成果总报告。(二)委托方的权利和义务:

1、领导监控量测组开展隧道监控量测工作;

2、负责协调监控、设计、监理、施工各方关系,建立监控、设计、监理、

施工各方的联系;

3、向乙方提供施工图设计、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等有关资料;

4、为乙方协调施工现场的办公和住宿条件,费用由乙方自理;

5、按本合同规定支付监控量测费用;

6、检查乙方人员及量测仪器、传感器进场情况;

7、定期检查监控量测工作实施情况。

(三)服务方的权利和义务:

1、指导施工单位进行必测项目的日常量测工作;

2、根据施工需要提出召开监控工作会议的建议;

3、对实施监测的隧道遇到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4、对隧道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有义务向委托方报告;

5、在委托方要求下,对元磨高速公路隧道、路基、边坡等出现的问题

提供义务咨询。

附件

云南元磨高速公路隧道现场施工监控量测(K212+755~K270+400)大纲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下建筑与工程系

上海同济岩土建筑实业公司

2001年2月22日

一、编制依据

(1)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2)交通部《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

(3)交通部《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4)元磨高速公路隧道设计系列说明。

二、监测目的及意义

云南元磨高速公路是昆明~景洪高速公路的一段,跨越元江、墨江和普耳三个自治县。线路穿越崇山峻岭,高差起伏很大。隧道围岩多属Ⅱ、Ⅲ类,强度较低,自稳能力差,且岩性经常变化,施工工艺不当易造成围岩失稳;围岩的节理裂隙发育,地表水和地下水易贯入导致围岩软化而失去稳定。实时监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通过施工和环境监测进行信息反馈及预测预报,优化施组设计,指导现场施工,确保隧道施工的安全与质量和工程项目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2)为科研项目的研究提供第一手的信息,为节省工程投资,提高长大及连拱M型公路隧道在云南省特殊地质与水文条件下的修建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保证。

三、拟定监测隧道

经云南省元磨高速公路指挥部、重庆公路所和同济大学三方协商,同济大学主要负责元江1号、岔河、南溪河2号、大风垭口、墨江等5个隧道的施工监测。下面分别叙述5个隧道的概况。

3.1 元江1号隧道

采用上下行分离的双洞单向行车双车道隧道。下行线桩号:K212+755-K213+760,全长1005米,最大埋深144米;上行线桩号:K212+744-K213+775,全长1031米,最大埋深149米。

监测地质概况:地层碎石土,成分为板岩、砂岩等。围岩相当破碎,对隧道洞室不利。在工程地质纵剖面图上,可见多条断层,大致是间隔100米以上。

3.2 岔河隧道

采用上下行分离的整体式双跨连拱单洞单向行驶双车道隧道。桩号:K232+235-K232+390,全长155米,最大埋深46米。

监测地质概况:围岩为花岗片麻岩及变质花岗岩,岩层全~强风化。无断裂。

3.3 南溪河2号隧道

采用上下行分离的整体式双跨连拱单洞单向行驶双车道隧道。桩号:K240+540-K240+840,全长300米,最大埋深122米。

监测地质概况:围岩为花岗片麻岩及变质花岗岩,岩层全~强风化。无断裂。

3.4 大风垭口隧道

采用上下行分离的双洞单向行车双车道隧道。下行线桩号:K253+883-K257+180,全长3297米,最大埋深331米;上行线桩号:K253+885-K257+185,全长3300米,最大埋深309米。

监测地质概况:围岩类别为Ⅱ、Ⅲ、Ⅳ类,表层强风化破碎,以第四系残积坡层为主,在下行线元江向入口附近厚约8m。围岩中存在两个与隧道相交的断层带(下行线:K254+702~K254+959,K256+055~K256+194;上行线:K254+860~K254+936,K255+926~K256+143),长30-90km不等,沿断裂带常见片理岩、糜棱岩、碎裂岩、挤压角砾岩及岩石破碎带等,并有超基性岩浆侵入,断面多倾向北东,局部倾角45°,为压扭性构造。施工监测中必须加以注意。

3.5墨江隧道

采用上下行分离的双洞单向行车双车道隧道。下行线桩号:K269+880-K270+405,全长525米,最大埋深126米;上行线桩号:K269+920-K270+400,全长480米,最大埋深129米。

监测地质概况:地层主要为粉砂岩夹泥岩,呈单斜构造。进口和出口处有两条北东向的断层F16-1和F16-2,其中F16-2为顺向坡地层,对隧道是潜在的威胁。受其影响,出口处岩体破碎,围岩稳定性差。洞口单侧有偏压。其余地质条件较理想。

四、监测主要内容及测试仪器设备和频率

本项监测的内容有以下九项:

1)抽测和复核项

该项包括:地质与支护状况观察、周边位移、拱顶下沉、地表下沉等四项。抽测和复核的比例为20%。

2)锚杆拉拔力

3)锚杆轴力

4)围岩体内位移(洞内表面设点)

5)二次衬砌内力(包括长期内力)

6)接触压力(包括围岩与初衬、初衬与二衬间压力)

7)钢支撑应力观测

8)衬砌空洞(包括初衬空洞、二衬空洞、围岩与初衬之间空洞、初衬与二衬之间空洞)9)中隔墙内力(包括表面应变、应力和钢筋应力)

针对本工程之地质条件、施工技术特点的要求,在隧道施工区间布设比较完善的监测网络。地表监测网中各监测项目实施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地表监测项目

序号监测项目仪器设备测点布设原则监测频率备注

1 地表下沉高精度电

子水准仪

沿隧道中线布设,

横向范围为隧道影

响范围,间距5m

初期:1-2次/天

后期:1次/2天

洞内监测网中各监测项目实施内容如表2所示:

表2 洞内监测项目

序号监测项目仪器设备监测频率备注

1 拱顶下沉高精度电子

水准仪

抽检抽检

2 两维收敛坑道收敛计同上

3 围岩内部位移多点位移计初期1—2次/日后期1次/2日

4 衬砌内力应变钢筋计及埋

入式应变计

同上

5 接触压力压力盒同上

6 拱架应力钢筋计同上

7 衬砌空洞地质雷达根据工程需要

8 锚杆抗拉拔力锚杆拉拔计同上根据工程需要

9 锚杆轴力锚杆轴力计同上根据工程需要,与锚杆抗拉拔力布置在同一根锚杆上

10 中隔墙内力钢筋计、应

变计

同上

编号项目标计测点数传感器个数

1 2 3 4 5 6锚杆轴力

围岩内部位移

二次衬砌应力

围岩与初次衬砌压力

钢支撑应力

衬砌空洞

5

5

5

5

5

5*1=5

5*5=25

5*4=20

5*1=5

5*2=10

5

1234

2

14

3

左右

起拱线

A

B

C

D

E

六、布置数量、位置及人员安排和量测期限

元江1号、岔河、南溪河2号、大风垭口和墨江等5个隧道的施工监测主断面数量见表3。该表同时给出了洞形、长度和围岩类别等。主断面具体布置位置见表4~表8。

表3 隧道的施工监测主断面布置及其数量

元江1号岔河南溪河2号大风垭口墨江

洞形单体M型M型单体单体

长度(m)(上)1031

(下)1005 155 300

(上)3300

(下)3297

(上)480

(下)525

围岩类别Ⅱ、ⅢⅡ、ⅢⅡ、ⅢⅡ、Ⅲ、ⅣⅡ、Ⅲ监测主断面数10 3 4 16 4 抽检断面数20 6 8 32 8 监测小组人数 3 3 3 6 3 监测月数18 12 18 30 18 监测大组元江组2人金矿组3人

表4 元江1号隧道量测主断面位置及仪器安装完毕时间

试验段桩号特点仪器安装完毕时间

下行线K212+970

Ⅱ类围岩,F3断层

具体视合同要求和

工期定

K213+80 Ⅲ类围岩,F4断层同上

K213+200 Ⅱ类围岩,F5断层同上

K213+340 Ⅲ类围岩,F6断层同上

K213+450 Ⅱ类围岩,F7断层同上

上行线K213+100 Ⅱ类围岩,F4断层同上K213+200 Ⅱ类围岩,F5断层同上K213+280 Ⅲ类围岩,F6断层左侧同上K213+450 Ⅱ类围岩,F7断层同上K213+550 Ⅲ类围岩,F8断层左侧同上

注:左侧即元江侧,右侧即磨黑侧

表5 岔河隧道量测主断面位置及仪器安装完毕时间试验段桩号特点仪器安装完毕时间

上下行线K232+270 Ⅲ类围岩

具体视合同要求和

工期定

K232+320 Ⅲ类围岩,中部同上

K232+365 Ⅱ类围岩同上

表6 南溪河2号隧道量测主断面位置及仪器安装完毕时间试验段桩号特点仪器安装完毕时间

上下行线K240+640

Ⅲ类围岩具体视合同要求和

工期定

K240+680 Ⅲ类围岩,断层左侧同上

K240+720 Ⅲ类围岩,断层右侧同上

K240+760 Ⅱ类围岩同上

表7 大风垭口隧道量测主断面位置及仪器安装完毕时间

试验段桩号特点仪器安装完毕时间

下行线K254+689

Ⅲ类,断层左侧具体视合同要求和

工期定

K254+713 Ⅱ类,断层内部同上

K255+000 Ⅲ类,断层右侧同上K255+167 Ⅳ类,岩性变化带附近同上K256+026 Ⅱ类,断层左侧同上K256+160 Ⅱ类,断层内部同上K256+250 Ⅳ类,断层右侧同上K257+040 Ⅲ类同上

上行线K254+352 Ⅲ类,岩性变化带同上K254+840 Ⅱ类,断层左侧同上K254+888 Ⅱ类,断层内部同上K254+956 Ⅱ类,断层右侧同上K255+810 Ⅲ类同上K255+900 Ⅲ、Ⅱ类分界处,断层左侧同上K256+116 Ⅱ类,断层内部同上K256+920 Ⅲ类,岩性变化带同上

表8 墨江隧道量测主断面位置桩号及仪器安装完毕时间

试验段桩号特点仪器安装完毕时间

下行线K270+125 Ⅲ类围岩、中部

具体视合同要求和

工期定

K270+370 Ⅱ类围岩同上

上行线

K269+940 Ⅱ类围岩同上

K270+160 Ⅲ类围岩、中部同上

七、量测程序

7.1 地质及支护状况观察描述

观察并描述隧道围岩地质、地下水情况,衬砌支护情况。

使用仪器、材料、工具:

地质罗盘、地质锤、钢卷尺、放大镜、秒表、手电、照相机或摄像机。

7.2 地表下沉

●基点布设:埋设在隧道开挖纵横向各(3~5)倍洞径外的区域,埋设2个基点,

以便互相校核,参照标准水准点埋设,所有基点应和附近水准点联测取得原始高程。

●测点布设:在测点位置挖长、宽、深均为200mm的坑,然后放入地表测点预埋件

(自制),测点一般采用φ20~30mm、@200~300mm的平圆头钢筋制成。测点四周用砼填实,待砼固结后即可量测。

●量测:用电子水准仪进行观测。要求a)观测应在水准仪及标尺检验合格后方可进

行,且避免在测站和标尺有振动时进行;b)尽量选择在每一天同一时间内进行观测;

观测坚持四固定原则,即:施测人员固定,测站位置固定,测量延续时间固定,施测顺序固定,且应每隔30天用精密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基点与水准点的联测,其误差不得超过±0.5n mm(n为测站数)。

●数据简要分析:可绘制时间-位移与距离-位移图(样式见图5所示),曲线正常则

说明位移随施工的进行渐趋稳定。如果出现反常,出现反弯点,说明地表下沉出现点骤增加现象,表明围岩和支护已呈不稳状况,应立即采取措施。

7.3 拱顶下沉

l测点布设: 拱顶下沉主要用于确认围岩的稳定性。在每个量测断面的拱顶中心埋设一自制的钢筋预埋件。埋设前,先用小型钻机在待测部位成孔,然后将预埋件

放入,并用混凝土填塞,待混凝土凝固后即可量测。

l量测。量测时需用一把长度适宜的钢卷尺。尺端连一个自制挂钩,挂在测点上,将尺子铅垂放下,稳定后用电子水准仪量测。其他量测与计算方法与地表另一端

相同。

7.4 收敛量测

l测点布设与测点布设: 收敛量测是最基本的主要量测项目之一。与拱顶下沉点布置在同一断面。

埋设测点时,先在测点处用人工挖孔或凿岩机开挖孔径为40~80mm,深为25mm的孔。在孔中填满水泥砂浆后插入收敛预埋件,尽量使两预埋件轴线在基线方向上,并使预埋件销孔轴线处于铅垂位置,上好保护帽,待砂浆凝固后即可量测。

7.5 接触压力

测点布设∶应把测点布设在具有代表性的断面的关键部位上(如拱顶、拱腰、拱脚、边墙仰拱等),每一断面宜布置5个测点(连拱隧道为8个测点),并对各测点逐一进行编号。埋设土压力盒时,要使压力盒的受压面向着围岩。在隧道壁面,当测围岩施加给喷砼层的径向压力时,先用水泥砂浆或石膏把压力盒固定在岩面上,再谨慎施作喷砼层,不要使喷砼与压力盒之间有间隙,保证围岩与压力盒受压面贴紧。

7.6 拱架应力

和围岩应力布设在同一量测断面上,每环格栅钢拱架布设5组钢筋计(连拱隧道为8组),分别沿钢架的内外边缘成对布设。安装前,在钢拱架待测部位截去一段钢筋,然后把钢弦式钢筋计焊接在原部位,代替截去的一部分。在焊接过程中注意对钢筋计淋水降温,然后将钢拱架由工人搬至洞内立好,计下钢筋计型号,并将钢筋计编号,用透明胶布将写在纸上的编号紧密粘贴在导线上。注意将导线集结成束保护好,避免在洞内被施工所破坏。

根据钢筋计的频率-轴力标定曲线可将量测数据来直接换算出相应的轴力值,然后根

据钢筋混凝土结构有关计算方法可算出钢筋轴力计所在的拱架断面的弯矩,并在隧道横断面上按一定的比例把轴力、弯矩值点画在各轴力计分布位置,并将各点连接形成隧道钢拱架轴力及弯矩分布图。

7.7 锚杆轴力

锚杆轴力计安装如与拱架应力基本安装相同,将待测锚杆截去一段,将锚杆轴力计焊接上去,焊接时应对轴力计采取降温措施。

7.8 锚杆拉拔试验

试验操作程序

1)使用前,在具有一定资质的实验室对仪器进行标定;

2)测试前,现场加工一块铁(或钢)垫板,中间孔径不小于锚杆直径,一侧带有凹槽,凹槽长、宽及厚度稍大于锚杆垫板的相应尺寸;

3)测试时,将预先加工的垫板放在锚杆垫板上,其带有凹槽的一面朝向岩石墙面;

4)将锚杆拉拔计的接口与待测锚杆的外露端连接紧固;

5)拉拔计百分表归零,然后人工摇动油泵手柄,使油泵压力逐渐升高;

6)量测结束,填写锚杆拉拔测试报表,检查核实后,上报主管部门。

数据计算

根据锚杆拉拔试验的油泵压力与试验标定数据或曲线即可换算出锚杆拉拔力。

7.9 多点位移监测

用于监测隧道围岩的径向位移分布和松弛区域范围,获得决定锚杆长度的判断资料、隧道每一量测断面布设3组测点。

●仪器设备多点位移使用4点钻孔伸长计进行量测。它由四个钻孔锚头、四根量测钢丝、一个测筒、四各电感式传感器和它的量测仪器—数字位移计组成。

●测点安装

1) 在预定量测部位,用特制直径140mm钻头,钻一深40cm的钻孔,然后再在此钻孔内钻一同心的直径为48mm的小孔,孔深由试验要求确定,钻孔要求平直,并用水冲洗干净。

2)矫直钢丝,并截成预定长度,将钢丝连接在钻孔锚头上。

3)把锚头末端插入安装杆,然后将锚头推进到预定深度,在操作时要注意定向,避免安装杆旋转,千万不能将安装杆后退,以免安装杆和锚头脱落。

4)紧固锚头,若用楔形弹簧式锚头,则用30~50公斤力拉钢丝,如果锚头不滑动,即可认为锚头已经锁紧;若用压缩木锚头,则等待压缩木吸水膨胀后,亦用30~50公斤力拉钢丝,若拉不动,则可认为锚头已经紧固。

5)重复以上2、3、4操作步骤,安装剩余锚头,每根钢丝必须穿过楔形弹簧式锚头上的环或压缩木锚头中间的铁管,要注意避免钢丝互相缠绕。

6)把与各锚头连接的钢丝分别穿过测筒上的各个导杆,并把测筒的上筒用固定螺丝、木楔及水泥砂浆固定在孔内,然后拉紧钢丝,并用螺母夹紧在各个导杆上,这时要注意调整导杆距离,使之有15mm的伸长量。

7)把下筒与上筒相接,并用木楔塞紧,若是电测下筒,还需仔细安装,调整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的量程,并引出电缆,盖上盖板。当试验点离开挖面很近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以防止爆破飞石损坏电缆及测筒。

8)开始初读数(如果用百分表测读,应每次打开盖板)。为保证读数的稳定性,第一次读数的建立应不小于24小时。

9)开始阶段,每天应至少进行一次测度测读,随着开挖面的远离,测读间隔时间可以酌情延长。

●量测与计算

将钻孔伸缩计测筒上的电感式位移传感器与数字位移计连接,并打开位移计电源开关,即可进行读数。然后根据实际位移与读数的标定数字回归方程,即可算出钻孔伸缩计四个测点的实际位移。

八、信息反馈与预测预报

在复杂多变的隧道施工条件如何进行准确的信息反馈与可靠的预测预报是本监控量测试验的主要内容之一。迄今为止,信息反馈与预测预报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

8.1 力学计算法

支护系统是确保隧道施工安全与进度的关键。可以通过力学计算来调整和确定支护系统。力学计算所需的输入数据则采用反分析技术根据现场量测数据推算而的如塑性区半径、初始地应力、岩体变形模量、岩体流变参数、二次支护荷载发布。这些数据是对支护系统进行计算所需要的。

关于应力计算,已有专门的计算机分析软件供使用。

8.2 经验法

此法也是建立在现场量测的基础之上的;其核心是根据经验建立一些判断标准来直接根据量测结果或回归分析数据来判断围岩的稳定性和支护系统的工作状态。在施工监测过程中,数据“异常”现象的出现可以作为调整支护参数和采取相应的施工技术措施的依据。何为“异常”,这就需针对不同的工程条件(围岩地层,埋深,隧道断面,支护,施工方法等)建立一些根据量测数据对围岩稳定性和支护系统的工作条件进行判断的准则。

1)根据围岩(或净空变化)量值或预计最终位移值与位移临界值对比来判断。位移临界值的确定需根据具体工程具体确定。

2)根据位移速率来判断

日本《新奥法设计施工技术指南草案》提出当位移速率大于20mm/day 时,就需要特别支护,二次支护时间可以根据净空变化的速率达出某一给定值进行施工(即围岩变形基本稳定)。

3)位移-时间曲线

根据现场量测的位移-时间曲线进行如下判断

(1)

说明变形速率不断下降,位移趋于稳定 (2) 变形速率保持不变,经发出警告,及时加强支护系统

(3) 则表示已进入危险状态,须立即停工,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进行加固。

九、组织与管理

9.1人员组织

针对本工程监测项目的特点,专门成立监测课题组,课题组由23人组成。根据隧道位置分布情况,分两个监测大组,元江组2人负责,金矿组3人负责。另外具体监测人员18人。在大组组长指导下负责日常监测及资料整理工作。

9.2质量保证措施

为保证量测数据的真实可靠及连续性,特采取以下措施:

(1)量测人员相对固定;

(2)仪器的管理采用专人使用专人保养,专人检验的方法;

(3)量测设备,传感器等各种元器件在使用前均经检查校准合格后方投入使用;

(4)各量测项目在监测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应的监测项目实施细则;

(5)量测数据均经现场检查,室内复核两次检查后方可上报;

(6)量测数据的存储计算管理均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

(7)各量测项目从设备的管理,使用及量测资料的整理均设专人负责。

022

dt

u d

天津滨海线快速轨道交通工程管理模式的探索

张金立1 吴韬2,3张庆贺2,3宫志群4

(1.天津滨海快速交通发展有限公司,天津,300457;2.同济大学岩土工程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3.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上海,200092;4. 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天津,300222)摘要本文以天津滨海轻轨工程为背景,详细介绍了几种国际上的大型建设工程的管理模式,并结合国内主要城市轨道交通的管理模式以及国际上大型工程采用的先进管理理念,对津滨轻轨工程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分析,探索一种适应中国国情且具备当代先进管理理论的轨道交通管理模式。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管理模式津滨轻轨工程 PM CM

中图分类号

Searching for project management mode in Tianjin Binhai Mass Transit Project

Gao Yingqin1, Wu Tao2,3, Zhang Qinghe2,3, Gong Zhiqun4

(1. Tianjin Binhai MassTransit Development CO.,Ltd., Tianjin, 300457, China;2. Key Laboratory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3. Department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4. China Railway 18th Bureau Group CO.,Ltd. , Tianjin, 300222, China;)

Abstract This title is on the basis of Tianjin Binhai light rail project, and particularly introduces several management mode of international large project.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management mode of urban rail transit in main home cities and advanced concept adopted overseas. By studying the management mode of Tianjin Binhai light rail project, the author tries to seek for a type of rail transit management mode which possess advanced management theory and fit the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Keywords Urban rail transit, project management mode, Tianjin Binhai light rail project, PM, CM

1 引言

1.1轨道交通的概念及其发展

地铁与轻轨均属于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一部分。城市轨道交通是准公共产品,其基本特征包括社会性、公益性、共享性、时空性、投资规模大、使用寿命长等。此外,轨道交通还包括:单轨交通、新交通、磁悬浮交通等交通系统。它们虽各有特色,但都能为居民提供优质快速的交通服务。地铁和轻轨交通客运量大、速度快、安全、正点、污染小、能耗低、方便舒适,在世界上享有“绿色交通”的美誉。

正是由于轨道交通的这些优点,世界上很多国家都确立了优先发展轨道交通的方针,立法解决城市轨道交通的资金来源。世界各国城市化的趋势,导致人口高度集中,要求轨道交通高速发展以适应日益增加的客流运输,各种技术的发展也为轨道交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相关资料显示:至1990年,世界上有98个城市约5300km轨道交通投入运营,另有29个城市,94条线路约1000km在建。近20年来增加的线路是1863~1963年一百年建成地铁总长度的3倍。世界地铁的发展正处于高度发展阶段。

依据我国大城市和部分中等城市的总体规划,已经修建和正在准备开工的有20条,近期规划修建50条,按每条15km,约750km。所有大中城市均实现轨道交通为客运交通主体,应该修建约300条,4500km,预计2010年,将建成450km,到2020年可建成900km,到2050年将建成4500km[1]。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近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规划中缺乏科学性、可行性、经济性、前瞻性,并且没有建立健全的建设管理机制,从而走了不少弯路。

张金立男 1955年生本科天津滨海快速交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联系地址:天津市开发区第七大街99号邮编:300457 e-mail:zjl@https://www.wendangku.net/doc/6b16962398.html,

1.2我国现行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

我国现行的项目承发包模式主要有平行承发包、施工与设计分别总承包、项目总承包,其优缺点如下:

(1)平行发包模式下的工程管理模式

这种的模式的优点有:①由平行发包产生的合同约束和合同制约有利于质量控制;②发包门槛的降低有利于业主在较大范围内选择承建单位。缺点有:①组织协调工作量较大;②合同管理困难;③投资及进度控制难度较大。

(2)施工与设计分别总承包模式下的工程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的优点有:①有利于建设工程的组织管理;②有利于质量、工期控制;缺点有:①建设周期较长;②总包报价可能较高。

(3)项目总承包模式下的工程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的优点有:①合同关系简单,组织协调工作量小;②设计与施工由一个单位统筹有利于提高项目的经济性;缺点有①招标发包难度大;②业主择优选择承包方范围小;③质量控制难度大。

1.3与国外相比国内管理模式的落后状况

在国际上,对于大型复杂的工程通常采用CM或PM的管理模式。项目管理模式(PM)是近年来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一种项目管理方式,它是指业主聘请专业的项目管理公司进行整个项目过程的管理工作。在CM模式下,每完成一部分设计即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将该部分工程的施工发包出去,与传统的工程承发包的方式有着显著的区别。因其建设速度快,且按阶段发包的特点,又被称作阶段发包方式(Phased Construction)或高速轨道方式(Fast Track Method)[2]。

传统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工程项目的实施只能按照顺序方式进行,对于中小型项目而言,项目内容相对简单,设计周期也不是很长,效果尚可,但对于津滨轻轨工程这样的大型项目而言,项目内容一般都十分庞杂,如果仍按传统的项目进展顺序进行建设,则建设周期势必很长,对发挥投资效益非常不利。有其是遇到通货膨胀时期,项目的费用会远远的超出预期,一些超大型工程项目的问题更为严重,业主和承包商的利益都会受到极大损害。由此可见,与国外相比,我国的传统的工程管理模式相对较落后。

2 项目管理的理论

2.1大型管理系统的构建

一般大型项目的管理组织系统均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战略决策层面,负责将组织的活动与项目的外部环境联系在一起,在项目的前期决策、实施及运营阶段,根据变化了的项目外部环境,对项目目标进行决策和调整。

第二层面:管理协调平面,把战略决策平面的项目建设意图和基本目标转变为更具体的作业目标,并负责组织项目目标的实施。

第三层面:实施作业平面,从事项目的具体设计、施工的组织管理部分,这一层次的管理任务是非常具体的、分阶段的、可以量化的。

2.2国际上新型的大型建设工程组织管理模式及其特点

作为一个大型的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的实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金、物质,众多的社会企事业单位直接参与到项目的建设中。人们参与项目建设的目的不同,所组成的组织多种多样,这些组织在实现项目意图或基本目标的前提下,相互依存,并与项目的外部环境之间存在明确的界限而形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便是项目组织管理系统。

下面介绍几种国际上新型的大型建设工程组织管理模式的核心理念及其特点:

(1)CM模式

在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Charles B. Thomsen 等人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目前被称之为CM(Construction Management)的一种全新的项目承发包模式。该模式最初的全称是“Fas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其核心是“Fast Track”(快速路径)。基本特征是:在一个拥有业主充分授权的项目管理组织的协调下,在项目的初步设计完成后,详细设计在保证科学的施工工艺顺序和必要超前的情况下,可以与施工阶段搭接进行。从而能有效地缩短工期。

(2)PM管理模式

PM(Project Management)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起逐步在美国、西德和法国等国广泛应用的一种国际通用的项目管理方法。PM有三种类型,分别为面向业主方的项目管理、面向设计方的设计管理及面向施工方的项目管理。其中面向业主方的项目管理是指项目管理咨询公司受业主的委托,采用科学的管理思想、组织、方法和手段,对项目投资、建设周期和项目质量三大目标实施控制,并向业主提供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等服务。(3)Project Controlling 模式

Project Controlling 模式由Peter Greiner 博士于20世纪90年代首次提出,该模式的组织结构根据业主的管理平面设置的不同的有单平面模式和多平面模式两种,其核心是以工程信息流处理的结果指导和控制工程的物质流。在Project Controlling模式下,建设工程业主方的管理人员对工程的控制实际上就是通过掌握信息流的状况,从而进行多方面策划和控制决策,使工程的物质流按照预定计划进展,最终实现建设工程的总目标[3]。

表1是这三种管理模式的一些对比:

表 1 国际上大型建设工程管理模式的对比

管理模式特点适用性实例

PM ①有利于提高建设工程投资决策

科学化水平;②有利于规范工程

建设各参与方的建设行为;③有

利于促使承建单位保证建设工程

质量和使用安全;④有利于实现

建设工程投资效益最大化。

总之,一个项目的投

资额越高,项目越复杂且

难度越大,业主提供的资

产担保能力越低,就越有

必要选择PM模式进行项

目管理。

①广州南海国际中心②

上海国际金融大厦③深

圳国际会议中心④南海

石化项目

CM ①建设周期短,这是其最大的优

点;②CM单位的早期介入,部

分改变了设计与施工相互脱离的

弊病。

①设计变更可能性较大的

建设工程;②时间因素最

为重要的建设工程;③因

总的范围和规模不确定而

无法准确定价的建设工

程。

①美国的世界贸易中心

②英国诺丁安地平线工

厂③浙江省人民大会堂

迁建工程④广州体育馆

建设项目

Project Controlling ①可以有效的实现项目三大目标

的控制;②Project Controlling的

地位是公正、独立的一方,形成

项目目标控制的可靠机制。

适用于投资额巨大、建设

周期长包含内容复杂、实

施地点广阔的大型工程

①德国统一后的铁路改

造工程;②慕尼黑机场

工程;③;厦门国际会

展中心;④广州白云国

际机场

3 天津滨海线轻轨管理模式的特点

3.1津滨轻轨工程概况及其特点

如图1所示:一期工程由市区中山门至开发区第八大街,全长45.049km,其中高架线

路40.186km,地面线路5.223km,共规划19个车站(高架站16个,地面站3个,近期开通车站15个,预留车站4个)、车辆段一处,停车场一处及控制中心一处,设计最高时速为100km/h。本工程于2001年5月18日开工,于2003年10月1日建成通车;要建成国内一流工程,要创国优拿大奖[4]。

图 1 津滨轻轨工程平面示意图

津滨轻轨工程建设作为一个以政府投资公司为主要投资者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在当地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和诸多的社会因素联系密切。从建设管理的角度分析,津滨轻轨工程的特点有:1、投资庞大,技术复杂,系统性要求高;2、设备在工程造价中的比重较大;3、涉及单位多;4、与外部因素相互作用大;5、工期紧;6、政府参与程度高。

3.2津滨轻轨工程项目管理的组织设计特点

3.2.1津滨轻轨的直线职能制管理模式

由于津滨轻轨工程工期紧、起点高、拆迁量大、多边工程等特点,采用常规的管理方法难以保证完成任务。因此天津滨海快速交通工程发展有限公司在吸收国内外现有的各种先进的管理方式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论、组织论、组织权变论的基本原理,在管理体制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在组建项目管理组织时根据工程项目管理组织机构设置的基本原则,确定项目管理组织的总体思路如下:专业工程社会化管理,发挥“外脑”作用,组织机构及人员动态调整,抓好廉政建设。

津滨轻轨工程采用的是直线职能制的管理体制,其基本组织构架如图2所示:

图 2 津滨轻轨工程管理模式图

3.2.2津滨轻轨工程管理模式的特点

该管理构架在贯彻我国现行的工程监理制的基础上的,将业主的决策职能和管理职能进行了分离,业主除保留项目的立项决策阶段的管理、资金筹措的管理、招标与合同管理、财务和税收管理等主要职能外,将大量的专业型很强的工程的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以及控制等管理职能通过公开招标委托给项目管理公司及工程监理公司来承担,从而实现了项目管理实体的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其成功之处在于:

(1)业主方的工程事务管理工程量大大减少,工作人员结构合理,规模适中,决策层可以集中精力管理和研究决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天津滨海快速交通发展有限公司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定思路、定标准、定制度,一手抓规划设计,一手抓工程招标和合同管理,在总体上把握住了工程建设的正确方向。管理公司和各监理公司在其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各司其职,负责相应的管理、监督和协调工作。

(2)充分利用和调动了社会专业力量,通过市场化运作得到了社会上最优秀的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为津滨轻轨工程建设服务。

(3)提高和改善了项目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津滨轻轨工程充分运用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以经济为手段,在项目的管理组织中,实行严格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基本杜绝了传统工程管理体制中的机构臃肿、工作扯皮、办事拖拉等种种弊病。

4 小结

(1)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地铁工程的建设管理一定要实现专业化、职能化,要实现办公、物资、计划、开发、财务和设备等的分离。只有这样才可以解决比地面工程中可能遇到的更加复杂的问题,而且这样可以让专家参与管理,大大提高管理的效率,减轻了业主和监理的负担。

(2)在项目管理上,依据项目管理理论,尽可能的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某一条线可以委托有经验的公司来进行管理,这样可以不使地铁总公司的组织机构过于庞大,也便于提高管理效率和降低成本。

(3)为了适应我国现有的建设监理制度,在建设阶段的投资、进度、质量等控制可以交给社会监理,充分发挥的社会监理独立管理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庆贺、朱合华,《地铁与轻轨》,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8~20

[2] 孙剑, 在我国应用CM模式的探讨,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1(4).91~95

[3] 王广斌, 一种新的大型项目组织模式:ProjectControlling, 建设监理, 1997(4). 46~48

[4] 邹南昌、于冉冉, 津滨轻轨的规划与设计, 交通与运输, 2001(5). 16~17

隧道衬砌地质雷达无损检测技术

隧道衬砌质量地质雷达无损检测技术 1 前言 工艺概况 铁路隧道衬砌是隐蔽工程,用传统的目测或钻孔对其质量进行检测有较大的局限性;应用物理勘探的方法对隧道衬砌混凝土进行无损检测,可取得快速、安全、可靠的效果。 工艺原理 电磁反射波法(地质雷达)由主机、天线和配套软件等几部分组成。根据电磁波在有耗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当发射天线向被测介质发射高频脉冲电磁波时,电磁波遇到不均匀体(接口)时会反射一部分电磁波,其反射系数主要取决于被测介质的介电常数,雷达主机通过对此部分的反射波进行适时接收和处理,达到探测识别目标物体的目的(图1)。 图1 地质雷达基本原理示意图 电磁波在特定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变的 ,因此根据地质雷达记录的电磁波传播时间ΔT ,即可据下式算出异常介质的埋藏深度H : H V T =??2 (1) 式中,V 是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其大小由下式表示: V C =ε (2) 式中,C 是电磁波在大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108m/s ; ε为相对介电常数,不同的介质其介电常数亦不同。 雷达波反射信号的振幅与反射系统成正比,在以位移电流为主的低损耗介质中,反射系数可表示为: 212 1εεεε+-=r (3)

反射信号的强度主要取决于上、下层介质的电性差异,电性差越大,反射信号越强。 雷达波的穿透深度主要取决于地下介质的电性和波的频率。电导率越高,穿透深度越小;频率越高,穿透深度越小。 2 工艺特点 电磁反射波法(地质雷达)能够预测隧道施工中衬砌的各种质量问题,分辨率高,精度高,探测深度一般在~左右。利用高频电磁脉冲波的反射,中心工作频率 400MHz/900 MHz/1500 MHz; 采用宽带短脉冲和高采样率,分辨率较高; 采用可调程序高次迭加和多波处理等信号恢复技术,大大改善了信噪比和图像显示性能。 (1)操作简单,对工作环境要求不高; (2)对衬砌隐蔽工程质量问题性质判断一般精度较高,分辨率可达到2~5cm,检测的深度、结构尺寸以及里程偏差或误差小于10%,缺陷类型识别准确度达95%以上; (3)通过专业的RADAN 分析软件,专业的技术人员可以迅速的完成数据处理等。 3 适用范围 地质雷达有其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目标体与周围介质是否存在足够的电性差异,是探测工作是否有效的前提,这种电性差异就是介电常数;应根据不同的检测对象和检测要求选用不同的天线类型;适用条件,探测的目标体与周围介质有较大的介电常数差异并具有较好的反射条件;上覆层导电性较弱;目标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引起的异常有一定的强度;具有一定的探测对比资料。 该技术适用于隧道衬砌质量施工过程控制和竣工验收的无损检测。 4 主要引用标准 《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 10753-2010) 《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l0417-2003 《铁路隧道衬砌质量无损检测规程施工规范》(TB10223-2004) 《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程》(TB10013-2004)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大量渗水、涌水隧道施工工艺

大量渗水、涌水隧道施工工艺 一、大量涌水隧道施工 1.施工方法 运用新奥法原理,沿隧道开挖轮廓线(含底部)按轴向辐射状布孔(开挖面中心也布孔),进行全断面全封闭深孔注浆固结止水,使隧道周边及开挖面形成一个堵水帷幕(加固区),切断地下水流通路,保持围岩稳定,增强施工安全。 2.施工工艺 (1)施工程序(见施工程序图) (2)超前地质预报 对于构造复杂、水量丰富的地层,必须准确预报工作面前方20~25M 范围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以便为制定施工方案和确定注浆参数提供依据。 ①钻孔方法:利用液压钻孔台车或YQ-100A施钻深孔,在拱顶、起拱线和隧道中下部位各钻76mm孔,孔深超出注浆段5m左右。 ②预报内容:预测工作面前方注浆段长度范围的地质构造和岩性、地下水出露位置和水量大小,以及围岩变化情况。 ③预报方法:采用钻眼排碴取样分析,记录钻速、水质水量变化情况以及开挖后的岩面观测素描,综合判断预报前方水文、地质条件。 (3)钻孔作业

①封堵墙(止浆墙)施工:首先按照注浆设计施工封堵墙,封堵墙设于开挖面后端,封堵墙厚0.8~1.0m,用C20砼灌注一次成型。 ②布孔:由测工站在工作平台上,用红油漆在掌子面上按设计准确画出钻孔位置,标注编号。 ③钻孔: A.钻孔时台车大臂必须顶紧在掌子面上,以防止过大颤动而影响施钻精度。 B.钻机开孔时钻速宜低,钻深20cm后转入正常钻速。 C.第一根钻杆钻完后,凿岩机与钻杆脱离,使用联接套接第二根,依次接杆直至钻到设计深度。 D.钻孔深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凿岩机后退带出钻杆,人工用卡或大扳手卡紧前杆,凿岩机反转,松开连接套卸下钻杆,按同样方法依次拆卸钻杆退出孔外。 E.注浆孔角度参数: 仰角、俯角、左偏角、右偏角均控制在最小3、最大26内。 ④开孔孔径及深度:注浆孔用100钻头开孔,孔内放置长3~6m的86钢管(或橡胶止浆塞管)做孔口管,掏孔清碴时用76钻头。注浆段长度为20m一环。 ⑤钻孔深度控制:台车大臂按设计布孔位置点对正,用简易垂球量角器测钻杆仰角,调整至设计角度,并在钻杆上安装导向指示器,控制钻孔偏角。 ⑥台车钻孔工作参数:凿岩台车钻孔作业的推进压力2.5~4.0MPa,回

中国南方电网同步相量测量装置(PMU)配置和运行管理规定(试行)

附件: 中国南方电网同步相量测量装置(PMU) 配置和运行管理规定 (试行) 1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中国南方电网PMU装置的配置和运行管理。南方电网公司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南方电网各并网发电企业,均应遵守本规定;有关单位在南方电网开展PMU装置的设计、施工、制造、运行维护等工作时,也应遵守本规定。 2总则 2.1为保证南方电网“广域测量系统”(以下简称“WAMS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为电网运行提供准确的动态数据和故障信息,依据《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DL755-2001)、《电网运行准则》(DL/T 1040-2007)、《电网运行规则(试行)》(电监会22号令)、《中国南方电网电力调度管理规程》(Q/CSG 2 1003-2008)等有关规程规定,结合南方电网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3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IEEE C37.118- 2005 电力系统同步相量标准 ANSI/IEEE C37.111-1991 电力系统暂态数据交换通用格式 DL/T 478-2001 静态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通用技术条件 GB/T 14285-2006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5号令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 南方电网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技术实施规范 DL 476-1992 电力系统实时数据通信应用层协议 DL/T 995-2006 继电保护和电网安全自动装置检验规程 DL/T 553-1994 220kV~500kV电力系统故障动态记录技术准则DL/T 663-1999 220kV~500kV电力系统故障动态记录装置检测要求 4术语和定义 4.1相量 phasor 正弦量的复数表示形式。相量的模代表正弦量的有效值,相量的幅角代表正弦量的相角。 4.2同步相量 synchrophasor 对信号以标准时间为基准进行同步采样并转换而得的相量称为同步相量。电网同步相量之间的相位关系反映了电网相应交流电气量的实际相位关系。 4.3相量测量装置 phasor measurement unit (PMU) 用于进行同步相量的测量、记录和输出的装置。PMU的核心功能包括基于标准时钟信号的同步相量测量功能、失去标准时钟信号的守时功能、与主站之间实时通信功能。 4.4广域测量系统 wide area measurement system (WAMS)

隧洞涌水处理方案

达嘎拉隧道1#横洞涌水处理方案 一、工程概况 达嘎拉隧道1#横洞全长1298m。位于雅鲁藏布江断裂带,逆断层,倾向SW,倾角为约65°,受构造影响岩体总体较破碎,地下水贫乏,工程地质条件一般。 二、地质情况 根据TSP及红外探水超前地质预报结论:该段岩性为弱风化千枚岩夹板岩,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裂隙水较发育,施工过程中易产生较大规模的坍塌。 三、施工情况 达嘎拉隧道1#横洞掌子面开挖至H1DK1+041,累计开挖257m,掌子面围岩为Ⅴ级弱风化千枚岩夹板岩为主,岩体较破碎,地下水丰富,隧道涌水都以股状流出,且水量极大。 达嘎拉隧道1#横洞自2016年3月29日在隧道开挖施工时出现涌水以来,涌水量不断增加,对掌子面围岩的冲刷导致右拱顶严重坍塌至H1DK1+。 处理方案1 1、对于涌水采用“排堵结合,以排为主”的原则进行处理,采用上下台阶的方法进行支护。由于原设计H1DK1+045-H1DK0+835段为Ⅲ级围岩,衬砌类型为单车道Ⅱ型喷锚衬砌,变更为Ⅴ级,施工工法为改为台阶法。首先对掌子面进行垫渣反压,建立施工操作平台。 2、达嘎拉隧道1#横洞施工为上坡段,地下水可自然排放,但由

于涌水量较大,造成右侧排水沟排放能力不足而产生洞内漫流。施工期间安排专人负责清理水沟及挖机修筑仰拱至掌子面的排水沟,以保证排水畅通。 3、做好围岩监控测量工作,加密监测次数,并及时做好数据整理工作,以便对现场指导施工提供施工方案依据。 4、首先掌子面超前钻孔排水防止承压水突然袭击,采用短进尺支护,再初期支护下方预留多个排水孔,对掌子面及坍塌部位的封闭,对初支内部进行支撑,防止坍塌,然后对拱顶坍塌范围进行泵送混凝土回填。 处理涌水投入人员设备及材料:

某隧道二衬检测报告范本

. 示范报告检测项目名称:某某隧道二次衬砌质量检测 委托单位地址: 检测单位名称: 检测类别:委托检测 报告日期:二0一四年七月三十日

某某隧道检测报告 检测人员: 项目负责: 审核人: 批准人: 检测单位: 附加声明: 1. 本检测报告无检测专用章或检测单位公章无效。 2. 复印本检测报告未重新加盖检测专用章或检测单位公章无效。 3. 本检测报告无检测人员、项目负责人、审核人、批准人签字无效。 4. 本检测报告涂改无效。 5. 对本检测报告有异议,应于收到报告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检测单位提出,逾期不予受理。

目录 1. 前言 (4) 2. 工程概况 (4) 3. 检测内容 (4) 4.检测依据 (4) 5.检测方法 (4) 6.测试仪器 (6) 7.检测结果 (6) 8.结论及建议 (9)

1. 前言 2. 工程概况 3. 检测内容 3.1、二次衬砌厚度; 3.2、二次衬砌背后的空洞及欠密实情况; 3.3、钢拱架间距(抽检); 3.4、隧道断面。 4.检测依据 4.1、《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4.2、《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 50086-2001); 4.3、《铁路隧道衬砌质量无损检测规程》(TB10223-2004); 4.4、由隧道施工单位提供的隧道设计参数表。 5.检测方法 采用地质雷达法对隧道衬砌缺陷情况进行检测,检测衬砌的空洞、欠密实等缺陷的分布,并同时检测衬砌的厚度。

地质雷达是采用无线电波检测地下介质分布和对不可见目标体或地下界面进行扫描,以确定其内部结构形态或位置的电磁技术。其工作原理为:地质雷达是以高频电磁脉冲波,由发射天线以宽频带短脉冲形式向地下发射电磁波,当遇到有电性差异的界面或目的体时通常产生一定强度的反射波,并被地面接收天线所接收,根据接收到波的旅行时间(双程走时)、幅度频率与波形变化资料,可以推断介质的内部结构以及目标体的深度、形状等特征参数,具有高分辨率、无损性、高效率、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地质雷达的工作原理,如图5-1所示;地质雷达的反射测试系统及反射剖面,如图5-2所示。 图5-1 地质雷达工作原理及其基本组成示意图 检测时采用剖面法,即发射天线(T )和接收天线(R )以固定间距沿测线同步移动的测量方式。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在地面沿测线均匀移动,反射回来的电磁波信息即可把地下电磁差异界面的分布特征及形态反映出来,就能得到其内部介质剖面图像。依据地质雷达图像,通过对时域波形的采集、处理和分析,进行时深换算获得异常界面或目的体的情况。其结果可用地质雷达时间剖面图像表示,其中横坐标记录了天线在地表的位置,纵坐标为反射波双程走时,表示雷达脉冲从发射天线出发经地下界面反射回到接收天线所需的时间,这种记录能准确描述测线下方各反射界面的形态,同时结合施工资料,可确定隧道衬砌厚度以及有无空洞等缺陷。 信号 收发转换开关 发射机 接收机 噪声 主机 发射 接收 目标体

大量渗水、涌水隧道施工方案

大量渗水、涌水隧道施工 目录 一、大量涌水隧道施工 (1) 1.施工方法 (1) 2.施工工艺 (1) 3.劳动力组织 (4) 4.机械设备配置 (5) 5.质量控制要点 (5) 6.安全措施 (5) 二、大量渗水隧道施工 (6) 1.施工方法 (6) 2.施工工艺 (6) 3.劳动力组织 (8) 4.施工工具配备见下表 (9) 5. 质量控制要点 (9) 6.安全质量措施 (9) 一、大量涌水隧道施工1.施工方法运用新奥法原理,沿隧道开挖轮廓线(含底部)按轴向辐射状布孔(开挖面中心也布孔),进行全断面全封闭深孔注浆固结止水,使隧道周边及开挖面形成一个堵水帷幕(加固区),切断地下水流通路,保持围岩稳定,增强施工安全。 2.施工工艺 (1)施工程序(见施工程序图) (2)超前地质预报对于构造复杂、水量丰富的地层,必须准确预报工作面前方20~25M 范围的工程 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以便为制定施工方案和确定注浆参数提供依据。 ①钻孔方法:利用液压钻孔台车或YQ-100A施钻深孔,在拱顶、起拱线和隧道中下部位各钻φ76mm孔,孔深超出注浆段5m左右。 ②预报内容:预测工作面前方注浆段长度范围的地质构造和岩性、地下水出露位置和水量大小,以及围岩变化情况。 ③预报方法:采用钻眼排碴取样分析,记录钻速、水质水量变化情况以及开挖后的岩面观测素描,综合判断预报前方水文、地质条件。

(3)钻孔作业①封堵墙(止浆墙)施工:首先按照注浆设计施工封堵墙,封堵墙设于开挖面后端,封堵墙厚0.8 ~1.0m,用C20砼灌注一次成型。 ②布孔:由测工站在工作平台上,用红油漆在掌子面上按设计准确画出钻孔位置,标注编号。 ③钻孔: A .钻孔时台车大臂必须顶紧在掌子面上,以防止过大颤动而影响施钻精度。 B .钻机开孔时钻速宜低,钻深20cm后转入正常钻速。 C.第一根钻杆钻完后,凿岩机与钻杆脱离,使用联接套接第二根,依次接杆直至钻到设计深度。 D. 钻孔深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凿岩机后退带出钻杆,人工用卡或大扳手卡紧前杆,凿岩机反转,松开连接套卸下钻杆,按同样方法依次拆卸钻杆退出孔外。 E.注浆孔角度参数:仰角、俯角、左偏角、右偏角均控制在最小3°、最大26°内。 ④开孔孔径及深度:注浆孔用φ100 钻头开孔,孔内放置长3~6m的φ86钢管(或橡胶止浆塞管)做孔口管,掏孔清碴时用φ76 钻头。注浆段长度为20m一环。 ⑤钻孔深度控制:台车大臂按设计布孔位置点对正,用简易垂球量角器测钻杆仰角,调整至设计角度,并在钻杆上安装导向指示器,控制钻孔偏角。 ⑥台车钻孔工作参数:凿岩台车钻孔作业的推进压力2.5 ~4.0MPa,回转压力5.0 ~ 6.0MPa,冲击压力19~20MPa。 (4)注浆作业 ①注浆材料:水泥:用425 号以上的普通硅酸盐水泥,质量应符合标准。 水玻璃:用出厂浓度42~45Bé,比重1.42 ~1.45 ,模数2.4 ~2.8 的水玻璃原 拌合水:水质应符合《铁路砼及砌石工程施工规范》中的各项规定。 ②配合比控制:水灰比(W/C)为0.8 ;水玻璃稀释浓度为25~35Bé;双液体积比 (C/S)为1:0.5 ~0.7 。 ③凝胶与凝结时间控制:为满足浆液扩散半径的要求,采用凝结时间为:一般地段3 分钟,富水地段1~2 分钟。 施工控制分以下三种: A .水灰比固定,水玻璃浓度不变,变换双浆比例。当水玻璃溶液所占比例由小到大,凝胶时间则由长到短,初、终凝由慢到快。

隧道衬砌地质雷达无损检测技术

. . . . 隧道衬砌质量地质雷达无损检测技术 1 前言 1.1工艺概况 铁路隧道衬砌是隐蔽工程,用传统的目测或钻孔对其质量进行检测有较大的局限性;应用物理勘探的方法对隧道衬砌混凝土进行无损检测,可取得快速、安全、可靠的效果。 1.2工艺原理 电磁反射波法(地质雷达)由主机、天线和配套软件等几部分组成。根据电磁波在有耗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当发射天线向被测介质发射高频脉冲电磁波时,电磁波遇到不均匀体(接口)时会反射一部分电磁波,其反射系数主要取决于被测介质的介电常数,雷达主机通过对此部分的反射波进行适时接收和处理,达到探测识别目标物体的目的(图1)。 图1 地质雷达基本原理示意图 电磁波在特定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变的,因此根据地质雷达记录的电磁波传播时间ΔT,即可据下式算出异常介质的埋藏深度H: H V T =??2(1)

式中,V 是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其大小由下式表示: V C =ε (2) 式中,C 是电磁波在大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0×108m/s ; ε为相对介电常数,不同的介质其介电常数亦不同。 雷达波反射信号的振幅与反射系统成正比,在以位移电流为主的低损耗介质中,反射系数可表示为: 212 1εεεε+-=r (3) 反射信号的强度主要取决于上、下层介质的电性差异,电性差越大,反射信号越强。 雷达波的穿透深度主要取决于地下介质的电性和波的频率。电导率越高,穿透深度越小;频率越高,穿透深度越小。 2 工艺特点 电磁反射波法(地质雷达)能够预测隧道施工中衬砌的各种质量问题,分辨率高,精度高,探测深度一般在0.5m ~2.0m 左右。利用高频电磁脉冲波的反射,中心工作频率400MHz/900 MHz/1500 MHz ; 采用宽带短脉冲和高采样率,分辨率较高; 采用可调程序高次迭加和多波处理等信号恢复技术,大大改善了信噪比和图像显示性能。 (1)操作简单,对工作环境要求不高; (2)对衬砌隐蔽工程质量问题性质判断一般精度较高,分辨率可达到2~5cm ,检测的深度、结构尺寸以及里程偏差或误差小于10%,缺陷类型识别准确度达95%以上; (3)通过专业的RADAN 6.0分析软件,专业的技术人员可以迅速的完成数据处理等。 3 适用范围 地质雷达有其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目标体与周围介质是否存在足够的电性

2008版中国南方电网电力调度管理规程

中国南方电网电力调度管理规程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2008年2月 批准:祁达才 审定:许超英 审核:汪际锋 初审:刘启宏杨晋柏张弥 编写:郑耀东张昆曾勇刚赵曼勇杨俊权李矛王成祥目录 1 总则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 3 调度系统及调度管辖范围 (2) 4 调度管理规则 (8) 4.1 一般规则 (8) 4.2 调度 (10) 4.3 运行方式 (13) 4.4 继电保护 (15) 4.5 电力通信 (16) 4.6 调度自动化 (18) 4.7 调度纪律 (19) 5 运行方式管理 (20) 6 频率及省(区)间联络线管理 (22) 7 无功电压管理 (23) 8 运行操作管理 (25) 8.1 解并列操作 (25) 8.2 解合环操作 (25) 8.3 线路操作 (26) 8.4 变压器操作 (26) 8.5 母线操作 (27) 8.6 开关操作 (27) 8.7 刀闸操作 (28) 8.8 零起升压 (28) 8.9 AGC操作 (28) 9 事故处理 (29) 9.1 线路事故 (29) 9.2 发电机事故 (31) 9.3 变压器事故 (32) 9.4 母线事故 (33) 9.5 开关事故 (34) 9.6 高抗事故 (35) 9.7 系统振荡 (35) 9.8 联络中断应急处理 (37) 9.9 继电保护跳闸信息汇报 (38) 10 稳定管理 (38)

11 检修管理 (39) 12 备用管理 (46) 13 直流及串补运行管理 (47) 14 新设备投运管理 (49) 15 安全自动装置管理 (51) 16 继电保护管理 (53) 17 电力通信管理 (59) 18 调度自动化管理 (62) 19 水库调度管理 (65) 20 调度信息管理 (67) 21 附则 (71) 附录A 总调调度管辖的设备明细 (72) 附录B 南方电网500kV设备调度命名及编号准则 (79) 附录C 调度术语 (84) 附录D 继电保护跳闸信息汇报规范 (109) 1 总则 1.1 为加强和规范电力调度管理,保障电网安全、优质、经济运行,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程。 1.2 南方电网是指由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海南五省(区)区域内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等一次设备以及为保障其运行所需的继电保护、安全自动装置、电力通信、调度自动化、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等二次设备构成的统一整体。 1.3 本规程所称电力调度,是指电力调度机构对所辖电网运行进行的组织、指挥、指导和协调。包括调度、运行方式、继电保护、电力通信、调度自动化等专业管理工作。 1.4 南方电网实行统一调度、分级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电力调度工作。 1.5 电力调度机构坚持公开、公平、公正调度,接受国家电力监管机构的依法监管。1.6 本规程是南方电网调度管理的最高准则。南方电网内各生产运行单位制定的规程、规定均不得与本规程相抵触。 1.7 本规程1~4适用于南方电网各级电力调度机构和所有调度管理工作。5~20适用于总调直接进行的调度管理工作,并用于指导其他调度机构相关工作。规范性附录B、C适用于全网。 1.8 与南方电网运行有关的各电力调度机构和发电、输电、变电、用电等单位(包括南方电网区域外接入并接受南方电网相应调度机构调度的发电厂、变电站)应遵守本规程。非调度系统人员凡涉及南方电网调度运行有关工作的也应遵守本规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鼓励使用本规程的相关单位及个人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 电网调度管理条例 电力监管条例

隧洞涌水处理方案

隧洞涌水处理方案-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达嘎拉隧道1#横洞涌水处理方案 一、工程概况 达嘎拉隧道1#横洞全长1298m。位于雅鲁藏布江断裂带,逆断层,倾向SW,倾角为约65°,受构造影响岩体总体较破碎,地下水贫乏,工程地质条件一般。 二、地质情况 根据TSP及红外探水超前地质预报结论:该段岩性为弱风化千枚岩夹板岩,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裂隙水较发育,施工过程中易产生较大规模的坍塌。 三、施工情况 达嘎拉隧道1#横洞掌子面开挖至H1DK1+041,累计开挖 257m,掌子面围岩为Ⅴ级弱风化千枚岩夹板岩为主,岩体较破碎,地下水丰富,隧道涌水都以股状流出,且水量极大。 达嘎拉隧道1#横洞自2016年3月29日在隧道开挖施工时出现涌水以来,涌水量不断增加,对掌子面围岩的冲刷导致右拱顶严重坍塌至H1DK1+。 处理方案1 1、对于涌水采用“排堵结合,以排为主”的原则进行处理,采用上下台阶的方法进行支护。由于原设计H1DK1+045-H1DK0+835段为Ⅲ级围岩,衬砌类型为单车道Ⅱ型喷锚衬砌,变更为Ⅴ级,施工工法为改为台阶法。首先对掌子面进行垫渣反压,建立施工操作平台。

2、达嘎拉隧道1#横洞施工为上坡段,地下水可自然排放,但由于涌水量较大,造成右侧排水沟排放能力不足而产生洞内漫流。施工期间安排专人负责清理水沟及挖机修筑仰拱至掌子面的排水沟,以保证排水畅通。 3、做好围岩监控测量工作,加密监测次数,并及时做好数据整理工作,以便对现场指导施工提供施工方案依据。 4、首先掌子面超前钻孔排水防止承压水突然袭击,采用短进尺支护,再初期支护下方预留多个排水孔,对掌子面及坍塌部位的封闭,对初支内部进行支撑,防止坍塌,然后对拱顶坍塌范围进行泵送混凝土回填。 处理涌水投入人员设备及材料:

隧道衬砌地质雷达无损检测技术

隧道衬砌质量地质雷达无损检测技术 1 前言 1.1工艺概况 铁路隧道衬砌是隐蔽工程,用传统的目测或钻孔对其质量进行检测有较大的局限性;应用物理勘探的方法对隧道衬砌混凝土进行无损检测,可取得快速、安全、可靠的效果。 1.2工艺原理 电磁反射波法(地质雷达)由主机、天线和配套软件等几部分组成。根据电磁波在有耗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当发射天线向被测介质发射高频脉冲电磁波时,电磁波遇到不均匀体(接口)时会反射一部分电磁波,其反射系数主要取决于被测介质的介电常数,雷达主机通过对此部分的反射波进行适时接收和处理,达到探测识别目标物体的目的(图 1)。 图1 地质雷达基本原理示意图 电磁波在特定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变的 ,因此根据地质雷达记录的电磁波传播时间ΔT ,即可据下式算出异常介质的埋藏深度H : H V T =??2 (1) 式中,V 是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其大小由下式表示: V C =ε (2) 式中,C 是电磁波在大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0×108m/s ; ε为相对介电常数,不同的介质其介电常数亦不同。 雷达波反射信号的振幅与反射系统成正比,在以位移电流为主的低损耗介质中,反射系数可表示为: 212 1εεεε+-=r (3) 反射信号的强度主要取决于上、下层介质的电性差异,电性差越大,反射信号越强。 雷达波的穿透深度主要取决于地下介质的电性和波的频率。电导率越高,穿透深度

越小;频率越高,穿透深度越小。 2 工艺特点 电磁反射波法(地质雷达)能够预测隧道施工中衬砌的各种质量问题,分辨率高,精度高,探测深度一般在0.5m~2.0m左右。利用高频电磁脉冲波的反射,中心工作频率400MHz/900 MHz/1500 MHz; 采用宽带短脉冲和高采样率,分辨率较高; 采用可调程序高次迭加和多波处理等信号恢复技术,大大改善了信噪比和图像显示性能。 (1)操作简单,对工作环境要求不高; (2)对衬砌隐蔽工程质量问题性质判断一般精度较高,分辨率可达到2~5cm,检测的深度、结构尺寸以及里程偏差或误差小于10%,缺陷类型识别准确度达95%以上; (3)通过专业的RADAN 6.0分析软件,专业的技术人员可以迅速的完成数据处理等。 3 适用范围 地质雷达有其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目标体与周围介质是否存在足够的电性差异,是探测工作是否有效的前提,这种电性差异就是介电常数;应根据不同的检测对象和检测要求选用不同的天线类型;适用条件,探测的目标体与周围介质有较大的介电常数差异并具有较好的反射条件;上覆层导电性较弱;目标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引起的异常有一定的强度;具有一定的探测对比资料。 该技术适用于隧道衬砌质量施工过程控制和竣工验收的无损检测。 4 主要引用标准 《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 10753-2010) 《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l0417-2003 《铁路隧道衬砌质量无损检测规程施工规范》(TB10223-2004) 《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程》(TB10013-2004)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云桂铁路石林隧道地质雷达无损检测实施细则》 云桂铁路石林隧道相关设计图纸以及相关施工资料。 5 施工方法 1、检测前的准备工作: 收集隧道工程地质资料、施工图、设计变更资料和施工记录;

方斗山隧道溶洞、涌水地段施工安全措施标准范本

解决方案编号:LX-FS-A99503 方斗山隧道溶洞、涌水地段施工安 全措施标准范本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plan the important work to be done in the future, and require the personnel to jointly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or activity reaches the specified standard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方斗山隧道溶洞、涌水地段施工安 全措施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解决方案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未来要做的重要工作进行具有统筹性,导向性的规划,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方斗山隧道隧址区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同时地下水的资源量也十分丰富,由地下水涌、突水现象导致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对隧道施工、运营的影响和危害也很突出。隧址区可溶性碳酸盐岩类分布较广,岩溶发育,除岩溶对隧道稳定性有影响外,其中丰富的岩溶水产生的突水、突泥等灾害的影响也很突出。 方斗山隧道底板高程542.63~1038.14m,隧道施工过程中,将逐步形成以隧道为中心的降落漏斗,随着隧道内地下水的不断排出,势必引起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地下水水力坡度加大,流速加快,同

隧道施工期间排水专项施工方案

目录
1 编制说明.................................................................................................................... 0 1.1 编制依据......................................................................................................... 0 1.2 编制范围......................................................................................................... 0
2 工程概况.................................................................................................................... 0 2.1 隧道工程概况................................................................................................. 0 2.2 气象条件......................................................................................................... 1 2.3 地质情况......................................................................................................... 1 2.3.1 地形、地貌.......................................................................................... 1 2.3.2 地层岩性.............................................................................................. 1 2.3.3 水文地质特征...................................................................................... 1 2.4 水量计算......................................................................................................... 2 2.4.1 计算依据.............................................................................................. 2 2.4.2 最大抽排量计算.................................................................................. 2
3 施工方案及施工方法................................................................................................ 2 3.1 主要施工方案................................................................................................. 2 3.2 1#斜井施工排水方案...................................................................................... 2 3.2.1 斜井施工期间排水.............................................................................. 2 3.2.2 正洞施工期间排水............................................................................... 3 3.3 2#斜井施工排水方案...................................................................................... 4 3.3.1 斜井施工期间排水.............................................................................. 4 3.3.2 正洞施工期间排水............................................................................... 4 3.4 特殊地段施工排水方案................................................................................. 5
4 主要资源配置............................................................................................................ 5 5 各项保证措施............................................................................................................ 6
5.1 组织管理保证................................................................................................. 6 5.2 安全技术保证措施......................................................................................... 6
/9

大量渗水、涌水隧道施工措施及响应预案最新通用版

大量渗水、涌水隧道施工措施及响应预案 一、大量涌水施工措施 1.施工原理 运用新奥法原理,沿隧道开挖轮廓线(含底部)按轴向辐射状布孔(开挖面中心也布孔),进行全断面全封闭深孔注浆固结止水,使隧道周边及开挖面形成一个堵水帷幕(加固区),切断地下水流通路,保持围岩稳定,增强施工安全。 2.施工核心工艺 (1)施工程序(见施工程序图) (2)超前地质预报 对于构造复杂、水量丰富的地层,必须准确预报工作面前方20~25M范围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以便为制定施工方案和确定注浆参数提供依据。 ①钻孔方法:利用液压钻孔台车或YQ-100A施钻深孔,在拱顶、起拱线和隧道中下部位各钻φ76mm孔,孔深超出注浆段5m左右。 ②预报内容:预测工作面前方注浆段长度范围的地质构造和岩性、地下水出露位置和水量大小,以及围岩变化情况。 ③预报方法:采用钻眼排碴取样分析,记录钻速、水质水量变化情况以及开挖后的岩面观测素描,综合判断预报前方水文、地质条件。 (3)钻孔作业 ①封堵墙(止浆墙)施工:首先按照注浆设计施工封堵墙,封堵墙设于开挖面后端,封堵墙厚0.8~1.0m,用C20砼灌注一次成型。 ②布孔:由测工站在工作平台上,用红油漆在掌子面上按设计准确画出钻孔位置,标注编号。 ③钻孔: A.钻孔时台车大臂必须顶紧在掌子面上,以防止过大颤动而影响施钻精度。 B.钻机开孔时钻速宜低,钻深20cm后转入正常钻速。

C.第一根钻杆钻完后,凿岩机与钻杆脱离,使用联接套接第二根,依次接杆直至钻到设计深度。 D.钻孔深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凿岩机后退带出钻杆,人工用卡或大扳手卡紧前杆,凿岩机反转,松开连接套卸下钻杆,按同样方法依次拆卸钻杆退出孔外。 E.注浆孔角度参数: 仰角、俯角、左偏角、右偏角均控制在最小3°、最大26°内。 ④开孔孔径及深度:注浆孔用φ100钻头开孔,孔内放置长3~6m的φ86钢管(或橡胶止浆塞管)做孔口管,掏孔清碴时用φ76钻头。注浆段长度为20m一环。 ⑤钻孔深度控制:台车大臂按设计布孔位置点对正,用简易垂球量角器测钻杆仰角,调整至设计角度,并在钻杆上安装导向指示器,控制钻孔偏角。 ⑥台车钻孔工作参数:凿岩台车钻孔作业的推进压力2.5~4.0MPa,回转压力5.0~6.0MPa,冲击压力19~20MPa。 (4)注浆作业 ①注浆材料: 水泥:用425号以上的普通硅酸盐水泥,质量应符合标准。 水玻璃:用出厂浓度42~45Bé,比重1.42~1.45,模数2.4~2.8的水玻璃原液。 拌合水:水质应符合《铁路砼及砌石工程施工规范》中的各项规定。 ②配合比控制:水灰比(W/C)为0.8;水玻璃稀释浓度为25~35B é;双液体积比(C/S)为1:0.5~0.7。 ③凝胶与凝结时间控制:为满足浆液扩散半径的要求,采用凝结时间为:一般地段3分钟,富水地段1~2分钟。 施工控制分以下三种: A.水灰比固定,水玻璃浓度不变,变换双浆比例。当水玻璃溶液所占比例由小到大,凝胶时间则由长到短,初、终凝由慢到快。

宜张高速隧道雷达检测报告

宜张高速公路隧道地质雷达 检测报告 宜张高速公路总监办中心试验室 二○一四年十一月

根据宜张高速公路总监办及合同要求,中心试验室于2014年11月5日~7日对土建2标的丁家坪隧道、灯盏窝隧道、长岭岗隧道砼衬砌质量采用地质雷达仪进行了质量抽检。 一、检测内容 根据隧道结构受力的特点,本次隧道砼衬砌质量检测采用对两侧拱腰及拱顶三条线检测,检测内容为:砼衬砌(二衬)质量、厚度及初衬后缺陷情况。 二、检测仪器设备 本次工作使用仪器设备如下: 雷达:瑞典产RAMAC/GPR地质雷达,选用500MHz屏蔽天线。 采集软件:RAMAC GroundVision V1.4.4版 1、仪器介绍 RAMAC/GPR地质雷达是一种宽带高频电磁波信号探测方法,它是利用电磁波信号在物体内部传播时电磁波的运动特点进行探测的。雷达组成及探测方法如下: 地质雷达系统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如下图所示):

雷达系统组成示意图 ①、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是整个雷达系统的管理器,计算机(32位处理器)对如何测量给出详细的指令。系统由控制单元控制着发射机和接收机,同时跟踪当前的位置和时间。 ②、发射机:发射机根据控制单元的指令,产生相应频率的电信号并由发射天线将一定频率的电信号转换为电磁波信号向地下发射,其中电磁信号主要能量集中于被研究的介质方向传播。 ③、接收机:接收机把接收天线接收到的电磁波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并以数字信息方式进行存贮。 ④、电源、光缆、通讯电缆、触发盒、测量轮等辅助元件。 2、雷达检测基本原理 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简称GPR)依据电磁波脉冲在地下传播的原理进行工作。发射天线将高频(106~109Hz或更高)

隧道衬砌地质雷达检测管理办法(范本)

监理隧道工程地质雷达检测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依据国家、铁道部相关规定和云南公司相关文件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监理管辖范围内的施工单位和现场监理组,须按本办法履行各自职责。 第三条工作依据 (一)国家和铁道部现行有关工程建设质量的方针、政策、法规和规定。 (二)国家和铁道部颁布的现行有关技术标准、规范、规程、验收标准等。 (三)经批准的有关本工程的技术标准、技术文件、设计文件、图纸和施工组织设计等。 (四)业主公司颁布的检测试验相关文件。 (五)合同文件。 第四条作为经业主公司授权实施的监理独立检测项目,检测结果可作为现场监理组签认质量验收资料的参考依据。 第二章各单位的主要工作职责 第五条监理单位职责 (一)监理工程部负责管理隧道实体雷达检测工作,根据施工进度和各施工单位每周上报的检测计划,于每周日下午六点前将下一周监理工作计划发至各单位固定邮箱。 (二)监理工程部负责做好雷达检测资料的管理工作,建立检测台帐。 (三)监理工程部负责将检测工作情况编入监理月报上报。 (四)各驻地监理组负责审核施工单位上报的检测计划,督促施工单位做好准备工作,派主管监理人员参加配合检测工作,并建立监理组检测台账。 第六条施工单位职责 (一)安排相关单位(部门)负责配合监理单位工作,及时与监理单位工作对接。 (二)编制检测计划,经现场监理组长审核签字后于每周五下午六点前将下一周检测计划报监理工程部。 (三)准备好配合检测的卡车、台架及相应数量配合人员;施做隧道里程标记。 第三章隧道实体雷达检测要求 第七条地质雷达法隧道无损检测 (一)检测内容 检测隧道衬砌厚度、初期支护内部钢拱架及二次衬砌内钢筋分布、衬砌背后密实和脱空程度等。 (二)检测数量 1.地质雷达法对隧道全长进行检测,对初期支护的检测一般100米检测一次,Ⅳ级围岩不大于90m检测一次,Ⅴ、Ⅵ级围岩不大于70m检测一次,初期支护未经雷达检测,不得进入二衬施工;对二次衬砌的检测在衬砌完成且回填注浆后进行检测。隧道二衬衬砌每施工50米长度进行一次检测。 2.隧道检测一般在拱顶、左右拱腰、左右边墙和仰拱位置共计布置6条纵向测线,横向布线线距8~12m;采用点测时每断面不少于5个点。需确定回填空洞规模和范围时,应加密测线或测点。 (三)检测仪器 1.地质雷达主机技术指标满足如下要求: 系统增益不低于150dB; 信噪比不低于60dB; 模/数转换位数不低于16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