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日关系现状及发展

中日关系现状及发展

中日关系现状及发展
中日关系现状及发展

中日关系现状及发展

中日关系现状及发展

编者按: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并非一帆风顺。近日,《光明日报》编辑部邀请五位学者就中日关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推动两国关系继续向前发展等问题进行座谈,现将他们各自的看法摘登如下:

记者:朱镕基总理将于10月12日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请谈一谈此次访问的现实意义与深远影响。

高洪(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政治室主任):朱镕基总理此次出访是继1998年11月江泽民主席访问日本之后,中国领导人对日本进行的又一次重要国事访问。近两年来,中日关系在总体状况良好的大前提下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本次访问将进一步调整和强化两国关系并使之向前发展,因而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在经济环境不断变化发展的今天,中日分别作为亚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双边互补性不言而喻。进入21世纪,我国的发展战略将是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十五”期间我国中西部开发将正式启动;而日本经过十年左右的经济萧条终于走出谷底,正在努力走上自律性经济复苏轨道,因而也需要在中国市场上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这一切使中日之间的经济、科技合作走向新高度、跨上新台阶成为可能,人们期待着两国关系尽快得到实质性发展。

较之中日经济合作的光明前景,两国政治关系面临着如何增加相互信任、寻求共同战略利益等一系列课题。面对中国在经济上迅速崛起,日本既希望看到中国的稳定,同时也担心中国压倒自己取得“地区的主导权”。甚至有极少数抱着冷战思维、坚持以邻为壑的日本政治势力公开把中国视为日本的对手,蓄意制造子虚乌有的“来自中国的威胁”,别有用心地丑化中国,明里暗里为台独势力打气,企图以此削弱中国。少数日本右翼政治势力的活动,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和警惕。如果不能及时匡正被别有用心的日本右派歪曲了的中国形象,敌视中国的思潮的蔓延终将妨碍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因此,中国领导人与日本朝野政治家及各界人士的广泛接触,将有助于切实增进两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了解,为两国关系在正确认识历史的前提下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记者:当前中日关系的基本特点与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蒋立峰(中华日本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关系研究中心主任):中日关系是我国对外关系的重要方面。与28年前中日邦交正常化时相比,中日关系已经获得巨大发展,中日双方并且确立了在21世纪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目标。当然,两国间围绕政治安全方面和历史认识方面的问题时有发生,但这并没有改变中日友好关系发展的大趋势。

中日关系的好坏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决定性的因素是人,是中日两国人民的愿望与行动。因此,不断加强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对减少中日之间的纠纷与摩擦十分重要。现在每年中日之间的往来人员已达一、二百万之众,比七、八十年代增加了许多倍。但令人遗憾的是,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感并未因人员往来增多而加强,这已成为建立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必须认真对待并解决的问题。

此外,中日两国政府的相互政策亦是决定中日关系发展的关键。中日两国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共同发挥作用,创造双赢、多赢局面,以避免中日关系严重后退。令人遗憾的是,最近日本有人鼓吹“日本应拥有航空母舰”、“日本应建立新国防军”以加强军备,甚至宣称“台湾是日本的生命线”。这种思潮在对华关系方面的表现就是仍然抱着“蔑华观”不放,否认近代日本的侵华历史,宣扬“中国威胁论”。朝鲜半岛形势发生变化后,日本丧失了发展军事的最主要借口,一些人便在中国身上作起了文章,以子虚乌有的“中国导弹对准日本”为由,试图给日美合作开发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发展先进军事力量提供“合理根据”。

至于中日经济技术合作关系的发展,其前景更可乐观。日本方面应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也是促进日本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推动力。此外,当前中日文化交流尚显薄弱,今后应努力开展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交流。

记者:如何看待中日两国在历史问题上的分歧和共同战略利益?

林晓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对中日关系而言,历史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尤其是近年来,日本国内少数人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的言行愈演愈烈,使历史问题在55年后的今天仍然影响着中日两国在战略利益和战略关系上的判断与选择。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铁证如山,任何一个稍具理智、不怀偏见的人都不会无视那段惨痛的历史。因此,历史问题实际上是如何正确认识历史的问题。

正是由于日本极少数人妄图篡改历史的企图,才使得两国之间的不信任感上升,并对对方的战略意图与发展方向、对己方战略利

益的判断与选择产生了无可否认的负面影响。

那么,在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日两国之间还有没有共同的战略利益?答案自然是肯定的。第一,是地缘战略利益。中日两国比邻而居,同处在一个政治的战略空间之内的地缘关系,使双方利益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和则两利,斗则两伤,双赢与互利应该成为两国关系战略思考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第二,是地区战略利益。中日同属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列,理应加强合作,为建构公正、合理、平等的地区政治经济秩序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第三,是发展战略利益。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需要包括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的资金与技术;日本进一步发展经济,同样离不开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的合作。第四,是安全战略利益。冷战以后,亚太地区出现了不安定因素扩散化、不确定化和双边安全同盟扩大化的现象,这显然不符合地区内各国寻求多边安全机制以维护和平与稳定的趋势。无论是维护地区安全,还是解决跨国界的环境、走私等国际性问题,都需要包括中日两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合作。

记者: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如何看待国际格局中的中日关系定位及其发展趋势?

金熙德(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世纪之交国际格局的显著特征表现为:“一超多强”结构与多极化趋势并存;一极霸权意图与多边合作趋势同在。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地区合作、信息技术革命的潮流冲击着传统的国际关系模式。未来的中日关系将受到这一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将以其自身的发展对国际格局的演变产生推动作用。

冷战结束后,美国意在构筑一极霸权世界,并把强化同盟、联日抑中作为其东亚战略的支柱。中日对待美国霸权的不同立场,在中美关系相对平稳时将是中日建立信赖关系的障碍,在中美关系趋于紧张时则将使中日关系发生严重倒退。中日两国应努力消除或减少来自美国因素的消极影响,致力于构筑中日、中美、日美三对双边关系相对均衡发展的中美日关系。

近年来,中美日俄四边互动关系有了新的进展,俄罗斯对中美日关系的影响有所增大。从总体上看,这将对多极化趋势起到促进作用,有利于消除美日双边同盟的消极影响。

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亚太地区及其次区域——东亚乃至东南亚、东北亚等区域内的经济、政治、安全合作乃是大势所趋,中日关系将日益超出单纯的双边关系范围而逐步融入多边合作关系的网络之中。这一新局面将推动中日两国加强对话与协商,共同协调对地区事务的态度与立场。

在上述国际格局下,新世纪初期中日关系将在友好合作与竞争摩擦并存状况中得到发展。具体而言,两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将进一步得到深化;双方将致力于构筑避免摩擦、增进合作的稳定的双边机制;两国间相互交往与作用方式将继续得到调整,新的交往方式与渠道将在“磨合”过程中渐趋成形;亚太与东亚多边合作的发展将对中日关系产生更多影响,两国在地区乃至全球事务中的合作将逐步增加。

只要中日两国共同努力,“中日伙伴关系”就能够从目标变为现实,这不仅有利于两国的安全与繁荣,而且也将是对地区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大贡献。

记者:近些年中日经济技术合作的情况怎样,未来几年的前景如何?

冯昭奎(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会长):在90年代前半期,中日贸易额直线上升,几乎是“一年上一个百亿美元台阶”。1997、1998年两年由于日本经济衰退等原因,双边贸易额增势渐缓甚至出现负增长,但去年以来又恢复增势,今年可望超过700亿美元。在对华直接投资方面,日本也名列前茅。同时日本也是向中国提供政府开发援助最多的国家。日本显然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伙伴。

可以预见,进入21世纪以后中日经济合作的发展势头仍将保持下去,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和正式推进西部大开发以后,中日贸易和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很可能加快。从今年1-4月日本对华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长29.7%、对华直接投资增长47.8%等事实,已经可以看出这个苗头。

从科技方面看,日本是在工业化阶段成功地赶超欧美的国家,中国则仍处在工业化发展阶段,因此中日在工业化技术方面有着很大的合作潜力。尽管日本在信息化方面落后于美国,却不宜低估中日在信息化技术方面的合作潜力,因为日本在“综合信息能力指数”方面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同时日本在信息技术方面也有不少强项,例如:便于上网的modem手机、光纤通信设备、信息家电、各种重要的电子元器件及原材料等。吸取和引进日本的上述技术,将对中国推行工业化与信息化并举的发展战略大有裨益。日本经济也将从中国市场受益无穷。

编者按: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但

也并非一帆风顺。近日,《光明日报》编辑部邀请五位学者就中日关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推动两国关系继续向前发展等问题进行座谈,现将他们各自的看法摘登如下:

记者:朱镕基总理将于10月12日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请谈一谈此次访问的现实意义与深远影响。

高洪(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政治室主任):朱镕基总理此次出访是继1998年11月江泽民主席访问日本之后,中国领导人对日本进行的又一次重要国事访问。近两年来,中日关系在总体状况良好的大前提下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本次访问将进一步调整和强化两国关系并使之向前发展,因而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在经济环境不断变化发展的今天,中日分别作为亚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双边互补性不言而喻。进入21世纪,我国的发展战略将是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十五”期间我国中西部开发将正式启动;而日本经过十年左右的经济萧条终于走出谷底,正在努力走上自律性经济复苏轨道,因

而也需要在中国市场上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这一切使中日之间的经济、科技合作走向新高度、跨上新台阶成为可能,人们期待着两国关系尽快得到实质性发展。

较之中日经济合作的光明前景,两国政治关系面临着如何增加相互信任、寻求共同战略利益等一系列课题。面对中国在经济上迅速崛起,日本既希望看到中国的稳定,同时也担心中国压倒自己取得“地区的主导权”。甚至有极少数抱着冷战思维、坚持以邻为壑的日本政治势力公开把中国视为日本的对手,蓄意制造子虚乌有的“来自中国的威胁”,别有用心地丑化中国,明里暗里为台独势力打气,企图以此削弱中国。少数日本右翼政治势力的活动,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和警惕。如果不能及时匡正被别有用心的日本右派歪曲了的中国形象,敌视中国的思潮的蔓延终将妨碍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因此,中国领导人与日本朝野政治家及各界人士的广泛接触,将有助于切实增进两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了解,为两国关系在正确认识历史的前提下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记者:当前中日关系的基本特点与亟待解决的问题是

什么?

蒋立峰(中华日本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关系研究中心主任):中日关系是我国对外关系的重要方面。与28年前中日邦交正常化时相比,中日关系已经获得巨大发展,中日双方并且确立了在21世纪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目标。当然,两国间围绕政治安全方面和历史认识方面的问题时有发生,但这并没有改变中日友好关系发展的大趋势。

中日关系的好坏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决定性的因素是人,是中日两国人民的愿望与行动。因此,不断加强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对减少中日之间的纠纷与摩擦十分重要。现在每年中日之间的往来人员已达一、二百万之众,比七、八十年代增加了许多倍。但令人遗憾的是,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感并未因人员往来增多而加强,这已成为建立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必须认真对待并解决的问题。

此外,中日两国政府的相互政策亦是决定中日关系发展的关键。中日两国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共同发挥作

用,创造双赢、多赢局面,以避免中日关系严重后退。令人遗憾的是,最近日本有人鼓吹“日本应拥有航空母舰”、“日本应建立新国防军”以加强军备,甚至宣称“台湾是日本的生命线”。这种思潮在对华关系方面的表现就是仍然抱着“蔑华观”不放,否认近代日本的侵华历史,宣扬“中国威胁论”。朝鲜半岛形势发生变化后,日本丧失了发展军事的最主要借口,一些人便在中国身上作起了文章,以子虚乌有的“中国导弹对准日本”为由,试图给日美合作开发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发展先进军事力量提供“合理根据”。

至于中日经济技术合作关系的发展,其前景更可乐观。日本方面应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也是促进日本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推动力。此外,当前中日文化交流尚显薄弱,今后应努力开展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交流。

记者:如何看待中日两国在历史问题上的分歧和共同战略利益?

林晓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对中日关系而言,历史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尤其是

近年来,日本国内少数人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的言行愈演愈烈,使历史问题在55年后的今天仍然影响着中日两国在战略利益和战略关系上的判断与选择。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铁证如山,任何一个稍具理智、不怀偏见的人都不会无视那段惨痛的历史。因此,历史问题实际上是如何正确认识历史的问题。

正是由于日本极少数人妄图篡改历史的企图,才使得两国之间的不信任感上升,并对对方的战略意图与发展方向、对己方战略利益的判断与选择产生了无可否认的负面影响。

那么,在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日两国之间还有没有共同的战略利益?答案自然是肯定的。第一,是地缘战略利益。中日两国比邻而居,同处在一个政治的战略空间之内的地缘关系,使双方利益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和则两利,斗则两伤,双赢与互利应该成为两国关系战略思考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第二,是地区战略利益。中日同属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列,理应加强合作,为建构公正、合理、平等的地区政治经济秩序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第三,是发展战略利益。中国坚持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需要包括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的资金与技术;日本进一步发展经济,同样离不开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的合作。第四,是安全战略利益。冷战以后,亚太地区出现了不安定因素扩散化、不确定化和双边安全同盟扩大化的现象,这显然不符合地区内各国寻求多边安全机制以维护和平与稳定的趋势。无论是维护地区安全,还是解决跨国界的环境、走私等国际性问题,都需要包括中日两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合作。

记者: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如何看待国际格局中的中日关系定位及其发展趋势?

金熙德(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世纪之交国际格局的显著特征表现为:“一超多强”结构与多极化趋势并存;一极霸权意图与多边合作趋势同在。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地区合作、信息技术革命的潮流冲击着传统的国际关系模式。未来的中日关系将受到这一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将以其自身的发展对国际格局的演变产生推动作用。

冷战结束后,美国意在构筑一极霸权世界,并把强化

同盟、联日抑中作为其东亚战略的支柱。中日对待美国霸权的不同立场,在中美关系相对平稳时将是中日建立信赖关系的障碍,在中美关系趋于紧张时则将使中日关系发生严重倒退。中日两国应努力消除或减少来自美国因素的消极影响,致力于构筑中日、中美、日美三对双边关系相对均衡发展的中美日关系。

近年来,中美日俄四边互动关系有了新的进展,俄罗斯对中美日关系的影响有所增大。从总体上看,这将对多极化趋势起到促进作用,有利于消除美日双边同盟的消极影响。

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亚太地区及其次区域——东亚乃至东南亚、东北亚等区域内的经济、政治、安全合作乃是大势所趋,中日关系将日益超出单纯的双边关系范围而逐步融入多边合作关系的网络之中。这一新局面将推动中日两国加强对话与协商,共同协调对地区事务的态度与立场。

在上述国际格局下,新世纪初期中日关系将在友好合作与竞争摩擦并存状况中得到发展。具体而言,两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将进一步得到深化;双方将致力

于构筑避免摩擦、增进合作的稳定的双边机制;两国间相互交往与作用方式将继续得到调整,新的交往方式与渠道将在“磨合”过程中渐趋成形;亚太与东亚多边合作的发展将对中日关系产生更多影响,两国在地区乃至全球事务中的合作将逐步增加。

只要中日两国共同努力,“中日伙伴关系”就能够从目标变为现实,这不仅有利于两国的安全与繁荣,而且也将是对地区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大贡献。

记者:近些年中日经济技术合作的情况怎样,未来几年的前景如何?

冯昭奎(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会长):在90年代前半期,中日贸易额直线上升,几乎是“一年上一个百亿美元台阶”。1997、1998年两年由于日本经济衰退等原因,双边贸易额增势渐缓甚至出现负增长,但去年以来又恢复增势,今年可望超过700亿美元。在对华直接投资方面,日本也名列前茅。同时日本也是向中国提供政府开发援助最多的国家。日本显然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伙伴。

可以预见,进入21世纪以后中日经济合作的发展势头仍将保持下去,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和正式推进西部大开发以后,中日贸易和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很可能加快。从今年1-4月日本对华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长29.7%、对华直接投资增长47.8%等事实,已经可以看出这个苗头。

从科技方面看,日本是在工业化阶段成功地赶超欧美的国家,中国则仍处在工业化发展阶段,因此中日在工业化技术方面有着很大的合作潜力。尽管日本在信息化方面落后于美国,却不宜低估中日在信息化技术方面的合作潜力,因为日本在“综合信息能力指数”方面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同时日本在信息技术方面也有不少强项,例如:便于上网的modem手机、光纤通信设备、信息家电、各种重要的电子元器件及原材料等。吸取和引进日本的上述技术,将对中国推行工业化与信息化并举的发展战略大有裨益。日本经济也将从中国市场受益无穷。

五点主张分别是:

第一,要严格遵守《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联合宣言》三个政治文件,以

实际行动致力于发展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日友好合作关系。

第二,要切实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就是要把对那场侵略战争表示的反省落实到行动上,绝不再做伤害中国和亚洲有关国家人民感情的事。

第三,要正确处理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涉及十三亿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日本政府多次表示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不支持“台独”。希望日方以实际行动体现上述承诺。

第四,要坚持通过对话,平等协商,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分歧,积极探讨解决分歧的办法,避免中日友好大局受到新的干扰和冲击。

第五,要进一步扩大双方在广泛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民间友好交往,以增进相互了解,扩大共同利益,使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2017年中考历史 中日关系史复习教案

中日关系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学生自主复习有关中日关系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掌握有关中日关系发展的的基本史实;分析有关中日关系发展的的原因;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用历史的思维观察、思考现实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直观形象的图片、表格等资料,培养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自主判断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中进行分析、讨论、归纳,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 3、采用历史内外迁移教学法,通过中国、日本发展的的联系、比较,获得新知,推导结论。注重挖掘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养成学生的历史逻辑性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理解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直观得感受到有关中日关系发展的历程,增强学生维护中日关系发展的的时代责任感。通过有关中日关系发展的史实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国家强大民族振兴,才能建立健康的中日关系,培养学生树立起为人类的友好交流作出贡献的人生理想。让学生对当今世界局势进行客观的分析,警惕军国主义的复活,采取正确的措施避免战争,珍爱和平。 【重点】 1、大化改新、明治维新、二战后日本崛起的原因以及给我们留下的启示; 2、影响中日关系的因素和中日关系的主流; 3、如何在专题复习中把握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整体脉络,并在其中感悟与反思历史,迁移知识,以史为鉴。 【难点】中日关系变化多端的原因,如何看待现在日本的行为。 【教学方法】内外迁移复习法、主题式复习法、点线结合复习法、纲要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播放关于日本外务省发布的2015新版《外交蓝皮书》的新闻视频,老师分析概述,导入本课复习内容。

当前中日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考

中日关系是今天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亚洲和世界拥有重大影响的中日两国发展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不仅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的重要因素。但是遗憾的是,2001年中日关系中再次发生了历史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李登辉访日问题等严重损坏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事件。同时,在经贸领域也发生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为严重的贸易摩擦;在安全合作方面双方互不信任,彼此警惕。那么今后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将会如何呢? 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毛泽东就指出,“要把帝国主义政府和这些国家的人民区别开来”。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恩来也明确地表示,“中日两国人民永远地友好下去,这是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这是共同的,没有冲突”,“中日两国关系,从根本上说必须建立在两国人民友好的基础上”。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又指出:“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口号,代表了我们大家的理想。应该说,这个口号三十多年前就提出来了,不是今天提出来的,更不是某一个人提出来的,是中日双方提出来的。”[1](P.231) 2000年5月20日江泽民主席在会见日本“2000中日文化观光交流大会使节团”主要成员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推动两国友好合作不断发展,不仅符合两国人民及子孙后代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日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2](P.3)显然,江泽民关于中日友好的论述,同党和国家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关于中日友好的论述和见解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关于中日友好的指导思想所作出的新发展。其中,特别是“中日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这句话告诉我们,不管中日两国关系中出现什么样的变化、曲折和风波,甚至一时影响到两国人民之间的情绪,中日两国人民要求“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殷切愿望和发展趋势绝不会出现根本的改变;只要抓住了“两国人民的友好”这个根本,就可以相信任何企图破坏中日友好的力量,最终是不会得逞的。 ( 良好的中日关系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日本起着很大作用,既是重要的贸易伙伴,又是引进资金技术的重要来源。同时要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和稳定周边,也必须搞好中日关系。因此,中国早就把发展同日本的友好合作关系定为基本国策,并一直坚持力行。而在新的历史时期,日本在谋求政治大国的过程中同样需要一个良好的中日关系。首先在外交上,日本需要借助中国。在对美外交中要借助中国的影响。每当日美关系紧张时,日本只要加强对华关系,日美关系便缓解,日中关系是日本对付美国压力的一张“王牌”。在谋求大国地位方面,日本将中国视为其推行联合国外交的关键因素。日本联合国外交的重点放在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上,如果得不到中国的理解和支持,将难以如愿。日本的亚洲外交也需要借用中国的支柱作用,日本无论是在朝鲜半岛还是在东南亚问题上要发挥作用,没有中国的支持与合作都将是困难的。其次,发展与中国的经济关系是日本发展战略的需要。中日经济在亚洲占有重要的位置。中日两国GDP之和占亚洲GDP总和的3/4。21世纪合作的焦点是经济安全,在维护亚洲的稳定与繁荣上中日两国有共同的战略利益。同时,日本也需要中国的巨大市场和某些资源。再次,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日本同样需借助日中关系。目前,美国谋求单极世界,日本虽怕触怒美国不敢明确支持多极世界,但面对中俄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及未来走向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及未 来走向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1、如何看待中日关系现状及未来走向 答: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隔海相望,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关系。充分全面地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双方唯一正确的选择,也是两国政府和人民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一、善于从历史角度看待中日关系。中日关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中日关系的历史相关,中日甲午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的伤害,一提到中日关系,自然想到这段历史,并把他上升到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辱的高度。但中日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唐朝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在漫长的交往过程中,中国的文化得以传播,日本的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的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这是中日关系历史最全面最准确的表达,友好是长期的,对立是短暂的;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是历史主流中辛酸的一页。 二、中日关系现状。从目前整个中日关系来看,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从战后的历史看,正是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但是两国经济关系的加深未必就提高了两国政府和国民之间的相互信赖度。中日两国间最大的政治障碍是历史问题,两国之间的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是这份沉重的历史遗产却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长期的战争状态粉碎了中日两个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相互师从、相互仰慕的美好感情与和平氛围,民族情绪开始发生历史逆转。与历史问题相伴而来的还有两国在台湾问题、领土问题以及日美安保问题等方面的分歧。近

论当代中日关系及发展现状

论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要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中日关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中日和平,则东亚平安无事;中日矛盾激化,则会危及世界和平。两国关系何去何从,是对两国政府与人民智慧的考验。搞好中日关系将有利于中日两国政治互信、安全保障、整体合作和东亚和平稳定;有利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外交方针的展开和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维护。 【关键词】中日关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1.中日关系现状 1.1合作 近些年来的中日关系有不可否认的突出成就,最大的成就是中日之间的经济互惠,由于中国与日本天然的地理环境,使得两国形成了一衣带水、互相依赖的经济发展关系,而且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中日两国政府都极为重视民生对于本国政治的重要性,将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看作是执政合法性的基础之一,所以两国都特别重视经济水平的健康持续发展和经济总量的提升,从而为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基坚实的基础,这是两国之间经济交往密切并且持续升温的根本原因。其次,由于经济上的这种依赖关系,中日之间在政治和军事上基本上保持了最大的克制性,因此虽然中日摩擦不断,却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政治军事冲突,这也应该看作是中日关系的一个成绩,并且我们还应在未来继续将这一成绩加以保持。最后,中日民间持续交往,形成了互相交流的常态化趋势,在文化、旅游、留学生以及友好城市等诸多方面都开展了各种各样的交流交往活动,逐渐培育了较为良好的交流模式,这也是中日关系近些年来所取得的成果。这些成绩值得我们倍加珍惜。 1.1.1经济 两国在经济金融领域的合作原本不乏亮点:东京和上海启动了日元和人民币直接兑换交易,日元也因此成了继美元之后第二个直接与人民币兑换的国际货币,2012 年 6 月,日本购买103 亿美元中国国债,也是发达国家与中国首次签署此类协议,有利于推动两国外汇储备的多元化,减少对美元储备的过度依赖,中日经济联系也因此进一步加深。【当代中日关系的发展与趋势研究-钟亮】 1.1.2政治 中日两国于2008年6月18日共同发表了《中日东海共同开发的原则共识》,这是为落实中日两国领导人关于使东海成为“和平、合作、友好之海”而采取的重要步骤,也是两国本着求同存异精神通过平等协商达成的互利共赢的积极成果。“战略互惠”是多年来两国达成的重要共识。双方同意,在政治上、经济上、安全上、社会上、文化上等领域促进各个层次交流与合作,通过中日安全对话和防务交流,增进安全领域互信。 1.2冲突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日关系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日本官方和民间的军国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势力对历史抱有极其暧昧的态度,不反思自己的侵略历史,反而一再挑战中国人民乃至亚洲人民的情感底线,肆意歪曲和篡改历史,否认日本侵略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历史,并在中国的东海南海等敏感地带一再挑衅,引起中国政府和民间的极大愤慨和强烈厌恶,这是中日关系出现不和谐甚至对抗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看到经济交往在总体向好的趋势中也出现了局部降温的可能性,政治上在几个敏感问题上不能达成基本共识,军事上更是难以做到互相信任,在日本国内有关“中国威胁论”的舆论风潮甚嚣尘上,不断刺激其军国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势力的抬头。

浅谈中日关系论文

浅谈中日关系 摘要:当今中日关系已成为中国对外关系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日本邻邦的地理位置,和他在国际舞台上表现出来的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强势态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已经毋庸置疑。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但无论是哪一种关系,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如何看待并处理好中日关系,已成为每一位中国人心目中的共同疑问…… 关键词:中日;关系;和谐;战略 现阶段,中日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关键时期,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不仅是两国政治家,而且是两国人民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主要就是从历史、全局、未来角度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从这几个方面看待和处理好了中日问题,便会使得我国人民在看待和处理当前我国与日本关系的发展局势方面,有更为清醒和明晰的认识,从而,在与自身相联系的国家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长远发展做出更加理智的选择。 一、要善于从历史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日关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中日关系的历史相关,“以史为鉴”就成为处理中日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候,中国就把“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作为指导中日关系的基本前提。“以史为鉴”的“史”,即中日关系的历史。如何理解和看待中日关系史,并从中找到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将是两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课题和现实任务。 提到中日关系史,历史上的中日甲午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就历历在目,它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刻骨铭心。难怪人们在中日关系上一提到“以史为鉴”,就会自然想到这一段历史,并把这一段历史上升到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辱的战略高度。这样的理解中日关系并不算错,但不能算全面和正确。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队立”。“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这是中日关系历史最全面最准确的说明和表达。中日关系,从历史角度来

中日关系的历史及展望

中日关系的历史及展望 一.中日关系大致经历了从学生到老师再到竞争对手三个阶段。 1.学生阶段 由于地缘政治的关系,日本很早就开始与中国开始交流,据《后汉书·光武帝本纪》和《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供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缓。”而在唐朝,日本向中国学习更是达到了顶峰,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进行大化改新。645年6月19日,孝德天皇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化”。645年,即为大化元年。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从经济到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但到了明朝,中日先后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特别是嘉靖二年发生在宁波酿成的拼杀事件——“争供之役”更是导致了中日正常的交流关系基本中断。 2.老师阶段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以中国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告终,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也逃不了与西方列强直接冲突的命运。1854年在美国的胁迫下,日本被迫签订了《神奈川条约》,也开始沦为殖民地的进程。 可是面对民族危机,中日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可是只有日本实现了向工业国的转变,成了中国人的导师。19世纪60年代,以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上层分子掀起了洋务运动,建立起了号称世界第七,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而在日本,鸟羽、伏见之战后,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将洋务运动的湘淮武卫、北洋舰队击得粉碎,但却第一次彻底将中国人从上朝天国美梦中打醒。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将目光转向日本,以日本为师,想要在日本身上找到一条救亡图存的道路。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开始派遣第一批留日学生,开启了赴日留学之风。这部留学史堪称是半本中国现代史:武有黄兴、蒋介石、白崇禧、何应钦等,文有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周氏兄弟等。他们全是近代中国的风云人物。 3.对手阶段:由不死不休到竞争对手 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袭来,日本经济受到重创,为了转嫁危机,以军部为首的军国主义势力抬头。如果说31年关东军擅自行动制造九一八事变,还不足以将中日带到完全的对立面的话,那么37年的淞沪会战中日完全成为了不死不休的对手抑或说敌人。45年抗战结束,战败的日本对美国马首是瞻,49年后完全奉行敌视中国的政策。 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可是经济的往来、政治的互动仍然无法遮蔽双方为竞

论中日关系的当前反思和未来展望

金熙德 对于中日两国而言,中日关系都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年中日关系迎来了邦交正常化"$周年。当年促成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国际环境和中日双方各项条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中日关系进入了重新调整、重新定位的新阶段。展望未来中日关系,理想目标是成为合作伙伴,最坏可能是走向对抗,最有可能的常态则是保持非敌非友状态。中日两国应共同致力于实现最佳前景,避免最坏前景。 )*中日复交及双边关系发展的主要促进因素 )+,#年+月#+日,中日两国政府在北京发表了《中日联合声明》,战后中日之间持续#$余载的冷战型政治隔绝状态宣告结束。中日邦交正常化在那一时刻得以实现,归因于多种内外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中美关系缓和、美苏两极格局向美苏中战略三角演变,为中日邦交正常化营造了宽松的国际环境。 战后国际关系史一再证明,中日关系的发展并不完全取决于中日双边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际多边结构的影响,特别是强烈地受到超级大国的影响。 二战后,中日均形成了新的政权主体:)+!+年)$月)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了中华民国;日本经过被占领期的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于)+&#年!月#-日恢复了外交权。中日两个新政权一开始就被置于美苏冷战格局之下,两国都缺乏重塑东北亚国际秩序的能力,都面临倒向美苏某一方或保持中立这三条道路。其结果,两者分别选择了向苏美一边倒的对外路线,分属于相互对峙的东西两大阵营。然而,中苏关系与日美关系有本质的不同。中国&$年代就制定了推动对日邦交正常化的方针。日美关系却始终带有“美主日从”性质,日本决策层发展对华政治与经济关系的每一步尝试,都受到美国的严密监控和严厉打压。 )+,)年,中美实现了“改变世界历史”的和解,美国出于“联华制苏”战略,对其西方盟国发展对华关系予以默许乃至鼓励,美国因素对中日关系的牵制作用大为缓解。中美接近给日本决策层带来了巨大冲击.日本称作“尼克松冲击”/,在被中美“越顶接近”的极度失落感中,日本开始认真考虑推动日中复交。 第二,中日从战略高度作出果断的政治决策,在策略上保持务实与灵活,是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关键。 二战以后,中日再次开战的双边诱因大为降低,但因两国的政治隔绝及在冷战格局中的不同地位,使两国的双边关系长期因为两大阵营的对抗而无法改善。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中日邦交正常化归根结底需要两国决策层高瞻远瞩,对本国的核心利益和两国共同利益作出政治判断,从战略高度对两国关系予以共同推动。 )+,#年上台的“田中—大平”内阁一改其前任佐藤内阁的反华政策基调,制定了速战速决、实现日中复交的方针。以毛泽东、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决策层敏锐地把握到日方政治气候的变化,发出了欢迎田中首相来华谈判的信号。双方决策层的政治决断,使停滞#$年的中日邦交正常化进程出现了一泻千里、一气呵成的结局。 三十年前,如何对待两国间差异和矛盾,如何把握原则的度,曾是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成败的关键。中日复交谈判曾面临一系列棘手的问题,包括:日本反省侵华历史问题、日本宣告“日台条约”无效问题、日本承认“一个中国”原则问题、中国放弃战争赔偿问题、中日钓鱼岛争端问题、日美安全条约问题等等。其中任何一个问题处理不当,都可能导致邦交正常化再次拖延。中日双方经过艰苦细致的谈判,共同努力逐一跨越了诸项障 中日关系的现状和未来展望 —— —中日邦交正常化"$周年的思考

对未来中日关系的走向

对未来中日关系的走向 摘要本文论述了现今中日关系的现状及未来走向 先说说近期看的书《菊花与刀》吧,之前我也是对日本咬牙切齿,觉得他们犯了滔天罪行,不管什么样都不能得到原谅,但是看完这本书后我觉得自己对日本有了一些理性的认识。此作者本尼迪克特对于日本的评价是日本文化有双重性,就像菊花与刀。菊花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日本人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忠贞而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求新。但是从长期看,两国的未来是以共取双赢为目标,世界正向着多极化发展,国家之间的合作日益密切,虽然中日两国现状并不十分和谐,但随着领导人的协调,中日还是会走向合作。 要合理的分析复杂的中日关系现状与未来,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从中日关系的三个时期看,即2000年的友好交往历史,近代以来的165年和1972年两国邦交正常化以来的33年。其中,2000年的主要是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友好历史,165年里有侵华战争的历史伤害,33年是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和相互依赖。从最初我们互相学习到互相伤害再到共同进步的过程,漫长而又充满了伤害,现在好不容易发展平衡了些,双方的关系也有了缓和,都是双方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和努力换取来的,我们应该加倍珍惜这种和平的时光,不应总是把过去血腥的历史拿出来时刻想着要报复。 但是,中日关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双方也存在着相互竞争甚至相互对立的关系,这是不争的事实。中日两国尽管相隔很近,交流却远远的大于着我们的距离,不管是文化还是娱乐,日本和我们的交流甚至不及韩国的十分之一。而且由于彼此缺乏了解而产生的误解也在不断出现,日本开始出现大量误解中国的说法。因此,随着交往的深入和交流领域的扩大,双方的冲突和矛盾日益增多。钓鱼岛碰船事件是日本“不光彩的阴谋”,也是日本处理日中关系的严重误区,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日本也不敢随随便便的像从前一样宰割中国,但是这些累积的各种问题,再次加深了中日矛盾。 但是经过多年的冲突与合作的磨合,中日两国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不论世界怎么变化,无论对方怎么发展,不论彼此间愿不愿意,两国相邻的地理位置是改变不了的;作为亚洲大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未来新选.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比邻而居,两国都有悠久的历史。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相互影响之深,持续时间之长,为世界历史所罕见。我们两国的先人早在两千年前就开始了相互往来。秦汉之际,中国大陆传到日本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日本列岛从渔猎采集为主的绳文时代进到农耕为主的弥生时代。南北朝时,日本史学界称为“渡来人”的中国移民,在日本传播了植桑养蚕、制造丝织品和冶铁的技术。3至5世纪,汉字逐渐传到日本。隋朝时,日本多次派遣使节来中国,学习典章制度和文化知识。到了唐朝,中日友好交往更是盛况空前。日本的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大批前往中国。吉备真备和阿倍仲麻吕,就是他们中的著名代表。吉备真备在唐18个年头,钻研儒家经典,学习律令、礼仪、音韵、天文和历法。阿倍仲麻吕善诗能文,同大诗人李白、王维结下深厚友谊。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和文学作品陆续传入日本,对两国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说,日本吸收中国古代文化,很好地融汇成自己的审美传统。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井上清认为,就整个日本历史来说,平安时代完成的最大贡献是利用汉字创造了平假名和片假名。这生动地说明日本人民是善于学习外来文化,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创新的伟大人民。从宋朝开始直至清朝前期,贸易往来也成为中日交往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漫长的交往,两国人民建立了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优良传统,形成了相互友好的深厚底蕴和重要纽带。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先进的中国人为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如饥似渴地向外国学习。一时之间,到日本求学考察成为时尚。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15次到日本。中国许多先进分子和仁人志士,如陈独秀、周恩来、鲁迅、郭沫若、何香凝等,都在日本学习和生活过。先后到日本求学的中国人有数万人之多,他们同日本人民友好相处,留下许多动人的佳话。 不幸的是,19世纪末,日本走上军国主义的侵略扩张之路,1894年甲午战争后,侵占了中国领土台湾。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一度占领中国的旅顺、大连。20世纪30年代开始,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致使中国军民3500万人伤亡,经济损失6000亿美元以上,这场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民族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教导中国人民,那场侵略战争的责任应由极少数军国主义分子承担,中国人民应该和日本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为推动两国关系正常化,中国提出“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周恩来总理不辞辛劳,亲自同日本各界广交朋友。两国社会名流和广大民间人士积极奔走,做了大量工作。1972年,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恢复了邦交。中日关系从此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1978年,我们两国又签订了和平友好条约,从法律上进一步巩固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着重确认了中日联合声明的各项原则。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0周年。我们应该沿着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确定的方向,发展持久的睦邻友好关系。邓小平先生曾指出,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团结,中日两国亲密合作,这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中日两千多年交往的进程,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历史真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只有在和平友好的气氛中按照人民的意愿来进行,才会对他们的共同发展和整个人类进步事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任何以武力侵略、奴役别国人民,或者把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强加于其他民族,都必然带来浩劫和灾难,是注定要失败的。这个人类曾经付出惨痛代价才得到的基本教训,值得我们的今人和后人格外珍重。在当今世界上,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之间的交往,应该坚持相互尊重,相互借鉴,平等互利,友好相处,以促进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上的所有国家,在丰富多彩的发展中不断地实现共同进步。 中国和日本是亚洲也是世界上的两个重要国家。两国建立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既有地理的优势,又有历史的渊源,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心愿和根本利益,而且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可以得出几点重要的认识。

时事政治之 当今中日关系现状

中南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 学院: 管理学院 学期: 2010---2011 学年第 1 学期 专业: 工商管理 大二 年级: 09 级 学生姓名: 美合日姑丽 学号:09051184 题目: 时事政治——当今中日关系 课程名称: 政治学 任课教师姓名: 彭庆军 2010 年 12 月 26 日

时事政治——当今中日关系 100年来的中日关系经历了空前的巨大变迁。双方关系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其摆动幅度之大世界少有。其间影响最大的无疑是从9.18事变开始长达15年的日本侵华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经济社会和人民带来的灾难自不待言,对战后至今甚至今后一、二十年的中日关系,尤其是中国人的对日本的观念仍会带来深远的消极影响。近几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间的反差逾来逾大,几乎到了如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为继的地步。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那么究竟是哪些方面的问题导致中日关系处成当下局面,我们又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呢?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一下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一、中日关系的现状 1、不断发展的两国经贸关系。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在贸易方面,日本已连续11年保持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回顾战后以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人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在漫长的历史年代,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得到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最终经过了长期积累得到了加

就目前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其解决谈谈自己的看法

就目前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其解决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中日关系的现状 (1)不断发展的两国经贸关系。 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位置。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回顾战后以来的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人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整个中日关系改善。尤其是其中的贸易往来都起到巨大作用,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事实证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只是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2)写入迟滞的中日政治关系。 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恣意窜改教科书、钓鱼岛事件等种种事件的发生都可能将两国的关系推向深渊,而日本多次申请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会的举动更是遭到了国人的极大反感,可以说中日关系是现今中国外交事务上比较麻烦并且难以处理的问题。中日关系出现如此复杂的局面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按照这样的速度在继续发展下去,不出几年,中国就会超过日本。这让日本产生了不平衡感,由此影响,日本对中国的心态日趋复杂,他们既看重中国的广阔市场,希望从中国的迅速发展中得到实惠,有心存疑惧。这种复杂心态使得日本当局在对华合作的同时,试图从多方面对中国的发展加以防范和牵制,以达到阻碍中国超越日本的目的。 二、中日关系的解决 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1)历史的认知问题。这是中日关系中最敏感的政治问题。日本不顾历史,擅自修改历史教科室,忽略日本侵华的历史事件,及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对中日的关系造成了严重的干扰。 (2)台湾问题。中方关于日台关系的立场是明确的,坚决反对进行各种形式的官方往来,坚持一个中国,并要求日方承诺台湾不包括再日美安全合作范围之内。

中日关系发展史

中日关系发展史 国家介绍: 中国:中国为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文化与文明史。中国是国际社会的中流砥柱,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世界第二大进口国,拥有最多外汇储备;亦是世界上经济成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不过中国的生产力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地区发展也不平衡。 日本:日本国是位于亚洲大陆东岸外的太平洋岛国。西、北隔东海、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相望,东濒太平洋。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为单一民族国家,实行君主立宪政体,被称为“日出之国”。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起一直是世界公认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科学研发能力居世界第三,同时也是当今世界第四大出口国与第四大进口国。日本属于发达国家,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质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四万美元稳居世界前列,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中日古代交往史: 一、中日交流始于汉朝:据《后汉书》记载,自公元57年开始中日就开始交往,光武帝赐以印绶。 二、日本遣隋使:589年,隋王朝统一中国。圣德太子为了加速移植先进的中国文化,于公元7世纪开始向中国派遣使节及留学生、学问僧等,从此两国使节往来络绎不绝,两国间的友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友谊的桥梁——遣唐使:我国唐代经济和文化高度发展,给周围各国以积极影响。中日往来不断加深,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开展了深入的交流。其中“唐玄宗诗赠遣唐使”;日本嵯峨天皇提倡汉诗,推动日本汉学的繁荣发展;李白、王维等著名诗人也和日本诗人建立了良好的朋友关系,为了日本好友的不信遇难而作诗悼念;日本僧人空海和王羲之在书法方面也结下了深厚友谊;鉴真,大家更是熟悉不以,他七次东渡到日本,传播了盛唐文化,对日本的文化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也促进了中日关系的发展;另外,中国的茶也有悠久的历史,日本在派遣遣唐使的时候,茶文化也就随之流入日本,在日本人的不断

中日关系,心得体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日关系,心得体会 篇一:浅谈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前景 浅谈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前景日本是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中日关系一向错综复杂——既有历史上的和平与对立,又有现实中的依存和竞争。中日邦交正常化40年以来,合作与发展始终是双边经贸领域的主题,但在政治安全领域却逐渐从友好演变为摩擦、对抗。因此,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当下的首要问题,也是唯一正确的途径。作为当代青年,透彻地了解与分析中日关系对你我而言至关重要。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解决中日问题,首先应理清中日关系的历史发展脉络。周恩来总理曾用“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对中日关系历史进行了最为全面准确的说明和表达: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则是历史主流中“艰难和辛酸”的一页。中日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唐朝,这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在和平友好的交往过程中,中国文化得以广泛传播,日本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在一衣带水的地理关系上,

逐渐形成了具 有许多相同因素的东方文化观念和社会结构。 “两千年友好”,使两国人民长期享受和平稳定,彼此 汲取文化营养;“五十年对立”,则使中日关系破裂,社会停滞不前。日本明治维新后,其国力迅速强大、野心极度膨胀,悍然挑起甲午战争;几十年后的侵华战争,日本军国主义又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短短半个世纪内,两国人民友好邦交的历史传统瞬间打破,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亦破坏殆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饱受战乱摧残。 放眼当代,中日关系的现状也是紧张与缓和并存的局面:从1972 年邦交正常化的实现到1982年第一次教科书事件,可 以说是友好合作时期;从1982年到1992年天皇访华,中日之间摩擦与合作并存;自1992年以来,为对立合作时期。“政冷经热”成为描述中日关系现状的典型词汇。首先,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据核心地位,两国经贸关系不断发展。回顾战后中日关系发展可见,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正如历史上一样,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加强,促进了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有利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然而,中日之间也面临领土争议、台湾问题、历史遗留等诸多问题;再加上近年日本军国主义的死灰复燃,中日政治关系一再陷入迟滞。两国间最大的政治障碍就是历史

近代史,论中日关系

浅谈中日关系 背景:在参观完中国国家博物馆系列展出——复兴之路后,日军在中国土地上横行霸道,所到之处杀伤抢掠的图片依然历历在目,馆内所陈列的文物,油画不仅仅是带给了人视觉上的冲击,更多的是人心灵上的震撼和感悟。返校之后,遂决定进一步了解和深入的探讨一下中日关系,纠正自己对历史的错误认识,弥补对中日历史的盲点。下文主要从从中日关系发展史、中日关系的现状和中日关系的症结三个方面来谈中日关系。 恩恩怨怨——中日关系发展史 “发展中日关系要以史为鉴。”这句话告诉我们,研究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未来,离不开对中日关系史的考察。中日两国由于地缘相近,不管愿意与否,同处于一个对各自发展发展有至关影响的利益互动体中。因此,探求与总结二千余年中日关系发展史上的经验与教训,对于21世纪中日关系建立良性互动模式、选择最佳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最早称日本为“倭”。中国南北朝时期,大和国统一日本,中日之间形成朝贡关系,隋唐盛世,日本屡派“遣唐使”大举学习中国文化,但到了13世纪上半期,倭寇开始侵略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沿海地区,长达300多年。此时中国正处明朝,与日关系分分合合,明太祖还曾绝日本贸易,严海禁,派兵剿御倭寇,看来中国人对日本的坏印象是由“倭寇”这一侵掠形象慢慢积累加深的。 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日本的国力日渐强盛。然而日本内部矛盾激化,日本政府为安定内部,决定转内征为外征,把士气转向国外,他们很自然的把目光转向中国,开始推行向中国侵略扩张的政策。日本开始对中国血腥的侵略史。日军所到之处烧伤抢掠,其中就有惨无人道的旅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细菌战等等,迫使腐朽的清政府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如《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日辽南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另一种手段,通过条约对清政府进行经济掠夺、政治控制和文化渗透。一步一步走向灭亡的清政府不断的割让土地,赔偿白银,转让自主权。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1945年9月3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战争结束后,中日关系僵硬,直至1972年9月25日,田角中荣首相访华,中日量过政府发表联合声明,中日关系实现邦交正常化。2000年10月,朱镕基总理访日。2001年10月,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访华,对日本侵华历史表示反省和道歉。2007年12月,日相安倍晋三访华,中日关系“破冰”。2007年4月11日至13日,温家宝总理访问日本,中日关系“融冰”。2007年12月27日至30日,日相福田康夫访问中国,中日关系“迎春”。2008年5月6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乘专机抵达日本东京羽田机场,开始对日本进行为期五天的国事访问。 日本首相访华——中日关系将何去何从 12月25日到26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彦上任以来首次访华,距2012年还有短短数天,明年中日关系将正式进入不惑之年。《论语·为政》中说,“四十而不惑”,不惑是指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孔子又说:“智者不惑。”未来中日关系发展要达到“不惑”,需要中日双方增进互信与沟通,并为之贡献更多智慧。 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关系迅速发展,贸易总额从最初的年约11亿美元扩大到约3000亿美元;人员往来也从当时的年约1万人次增加到约540万人次,两国经贸往来、人员往来日益密切,经济依存度不断深化。然而,中日关系并非一直高歌猛进。尤其最近几年,中国崛起势头强劲,并在2010年在经济总量上超过日本,终结了日本长达42年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中日关系出现微妙变化。 去年9月,钓鱼岛撞船事件致使中日关系跌入低谷。野田佳彦上台后深化美日同盟,极

中日关系的现状和趋势

从经济角度来讲,中国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日本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双方经贸往来频繁,互补性强。并且日本需要中国广阔的市场、原料和劳动力,而中国需要日本的先进技术、市场和资金。双方在节能环保、绿游、能源、金融等领域合作紧密,加之日本要重振长期疲软的经济,它没有理由失去中国。从政治方面来讲,日本与韩国的竹岛问题,朝核问题,与俄的北方四岛问题,联合国的入常问题等等,都要中国支持或不想与中国另生争端。日本在“入常”、绑架问题、8国峰会等问题上也需要中国的帮助。然而自安倍晋三和福田康夫首就任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以来,中日关系出现很大改善。经过破冰-融冰-迎春-暖春,双方关系异常转暖。此外,日本也会看美国眼色行事,现在看中美关系应该最差也是维持现在这样,中美关系正常,日本也不会太出格. 我想最重要的是中国本身的强大,大地震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奥运的成功举办,这都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了中国,这也让中国影响力又增加了一个重重的砝码。民间的现状则是:近日《读卖新闻》的调查结果显示40%以上的中国人认为日本是可以信赖的国家,60%以上的人认为日本在战后走和平发展道路,但70%以上的人在历史对日本还存在怨恨。而日本只有20%左右的人认为中国可以信赖的国家,而40%以上的人持相反意见。可以说中国民众对日情感有所改善,但在一年前日本对中国的信任度还在70%以上。最近日本更换了新首相,麻生从他以前的言行来看有很深的鹰派背景,但他今后还会延续福田外交的部分理念。麻生虽然曾公开表示支持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并主张日本应该拥有核武器等被人们称为“大嘴麻生”。但他在一次演讲中说:“如果我当选将继续改善对华关系,发展中日友好是一种手段,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我将继续推动日中战略互惠关系的发展。”当他在当选总裁后再次阐述对华关系时表示:“日中友好是发展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的一种手段,有利于双方的国家利益。”在竞选演讲中他也曾说:“以前发表的言论只代表我的个人意见,今后将及时闭嘴。”26日他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发言时表示:“日本今后将继续加强与中国的互惠与互益发展日中友好。”就在今天他在国会参议院接受议员质询时表示:“将慎重对待历史问题,继承村山谈话和小泉首相对战争受害者道歉的谈话的精神,推动与中国的战略互惠关系。”总之,今后麻生太郎身为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他的一言一行代表着日本的国家整体,他必然会慎重行事。安倍晋在未当首相前应该说比小泉还“右”,但上任后第一件事竟然是访问中国,任内也没有参拜过靖国神社,但他在上任前与卸任后都去了。不管他个人对华感情如何,但今后他必然会从国家总体利益出发,毕竟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当然他今后不会向福田首相在任时如此“亲华”,但大方向不会有重大调整,只是在一些涉及到国家利益的问题上强硬一些,今后在双方的谈判桌上增加了一些难度。国家关系是由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无论是谁上台都会以国家利益为重,加强中日关系。当然我们希望麻生能够像福田首相一样推动中日关系向前发展,在此我也对福田康夫首相任职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1年间对中日关系有好向前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表示高度赞赏。双方和则两利,敌则两害,对立甚至战争不利于任何一方,只要是头脑清醒的人都应该认识到这个浅而易见的道理。日本现在内政方面危机重重,谁也不想在外交上再找麻烦。中国现今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加强与中国的友好关系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如果首相有何“过激举动”那势必会损害日本的国家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一些大财阀的在华利益也会受到损害,那些老板们想必不会让这些政治家好过吧!中日关系向友好方向发展,这是大势所趋的历史必然,并不是某个人所能决定的。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必将不断向前发展并上升更高层次!发展前景:从三个方面把握中日关系的未来,然而,要改善处在低谷时期的中日关系,使之健康发展,必须从如下三个方面予以把握:首先,日本要认真解决历史认识问题和摈弃冷战思维。中日双方要认真落实胡锦涛主席的五点主张精神,认真解决历史认识问题。阻碍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历史认识问题。近10年来,日本不断有否认和美化战争的行为,但日本朝野、媒体却不顾事实,不顾被害国家的感情,将中国民众的不满情绪,归结为中国进行所谓“反日”教育的结果,这种误导和煽动日本民众的冷战思维是当前中日政治关系严重倒退的

中日关系发展趋势浅析

日本民族性(战略决策方向)及中日关系发展趋势浅析 张卜元 【内容提要】中日之间的交往历史源远流长,而当下的两国关系由于领土问题的恶化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纵观历史,一国的民族个性由于当地的地理,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并固化,而民族性甚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一个民族国家的战略决策。日本作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其文化系统。社会心理系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所以,研究它的民族性以判断其决策走向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菊与刀》等著作对其民族文化已有相当的论述,所以本文着重研究日本在特定情况下的战略选择并根据当下国际形势与中国的国情判断中日关系的走向。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探讨日本古代史以及地理因素对其国民性的影响,第二部分探讨日本近现代史以及外部因素对其国民性的影响,第三部分则结合中国与日本的关系的现状探讨中日关系的走向。 【关键词】民族性,战略决策,中日关系 一·日本古代史和地理环境因素及其对日本民族性的影响 1.天皇制及日本的神道教 当今恶明仁天皇是大和王朝“万世一系”的第125代天皇。据日本最古老的历史古籍《古事记》与《日本书纪》记载,日本第一位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国即位,后世还把这一天定为日本“建国纪念日”。日本人普遍认为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代,而天照大神是日本文化中类似于上帝一样的绝对存在,所以天皇的意志在日本人心中具有绝对的正确性。从天皇的产生来看,天皇起源于于日本列岛上的大和国,大和国的大王凭借实力东征西讨,“东征毛人五十五国,西服众夷六十六国,渡平海北九十五国”,并于五世纪统一了日本列岛上的大部分地区。日本古代的统一方式与西方类似,都是简单地使用暴力,在其历史中很难发现任何凝聚共识,或者像大禹治水那样保护共同利益以统一国家的方式。 日本的国教是神道教,《古事传记》一书对日本的神作了注释:“不仅单称优秀者,善良者,有功者。凡凶恶者,奇怪者,极可怕者亦都称为神。”(换句话说,在这一教中没有善神与恶神之分)。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日本侵略中国时会对中国人犯下涛天的罪行了,因为他们在道德上只需向天皇负责。 2.日本的自然环境因素及其影响 日本位于太平洋西岸,是一个由东向西南延伸的弧形岛国。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其他6800多个小岛屿组成。且其中陆面积仅37.78万平方公里,而山地面积就占了总面积的70%,其中大多数为火山。更为恶劣的是,全球10%的地震发生在日本及其周边地区。贫乏的资源与其过于密集的人口以及频发的灾难使该国的忧患意识极其强烈,这种忧患意识可能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贫乏的资源迫使日本提高对资源的使用效率,而这也是日本技术领先的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则给了它强烈的对外扩张的动力,其具体表现是商业利益的全球化拓展和军事上的对外侵略。 3.日本古代的对外战争与交往 从日本的历史中的战争中可以发现,它(古代及近代日本)是一个崇尚强权的国家,在它的思想中往往只存在征服与被征服,甚至它的学习对象也必须是战胜它的国家。例如:公元660年,唐灭百济,为了恢复自己的朝贡国百济,日本出兵朝鲜,被唐朝和新罗联军在白江口击败。到了680年,天智天皇即位,他模仿唐朝建立了户籍管理制度,于670年制作了最早的全国性户籍而这也是他学习唐朝的开始,在这之后便有了我们熟知的日本遣使赴唐和鉴真东渡。1592年万历朝鲜战争爆发,丰臣秀吉为这次战争动员了23万人,声势浩大,却在平壤大败,此后朝明联军不到两个月,就把日军一路赶到釜山,朝鲜光复,丰臣上表求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