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广西柳州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5月第二次阶段测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广西柳州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5月第二次阶段测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柳州高中2016级高三(下)文科综合能力·5月第二次阶段测试1.(历史)周代“雅乐”实际上是西周的京畿之乐,通过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个不同等级的阶级中去,本质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雅乐”的传播

A. 推动了文化认同

B. 实现了思想统一

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孕育了宗法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雅乐”即礼乐制度,周朝开始,为配合政治上维护宗周统治的分封制,周公旦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了全面革新,将上古至殷商的礼乐进行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创建了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礼乐制度,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礼”的范畴,使其成为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有利于扩大周文化的影响及推动周文化的心理认同,加强西周血亲联系和维护宗法等级秩序,故A选项正确;材料中的礼乐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思想的统一,但不能够实现了思想的统一,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还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故C选项错误;周朝时期宗法制已经出现,而不是孕育了宗法制,故D选项错误。

2.汉代画像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图所示。这表明汉代

长袖乐舞讲学传经图养老图

A. 外儒内法得到推行

B. 儒家学说影响广泛

C. 仁政观念深入人心

D. 儒家思想的官方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画像砖“长袖乐舞”此为礼乐制度的

展示;“讲学传经”是儒学传播;“养老图”是儒学尊老爱老思想的体现,故选项B 符合题意;法家思想强调严刑酷法,材料中无法体现,A 选项排除;仁政是统治者的治国思想,材料中无法体现,C 选项排除;画像砖展示的是民间情景而非官方,D 选项排除。

3.宋代的临安城,除了有瓦舍勾栏这样固定的娱乐市场外,还存在着大量的定期文化集市和走街串巷演出的各种艺人。临安城娱乐市场繁荣的原因是

A. 受到理学格物致知理论的影响

B. 市民阶层的成长和壮大

C. 农商皆本政策助推了商业转型

D. 城市政治功能逐渐消亡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代临安城中除了专门的娱乐场所外还有文化集市和各种艺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市民阶层兴起之后对娱乐文化的需求上升导致的,选项B 正确;市民阶层的娱乐生活和文化追求与理学中的存天理灭人欲相左,因此选项A 排除;农商皆本在宋代并未成为国家政策,选项C 排除;选项D 表述绝对,材料只能反映出城市经济功能上升,排除。

4.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皇家园林付之一炬,文物损失不计其数。但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的具体时间,中外记录存在差异。关于1860年10月6日晚圆明园的各方回如下表

据此可知,关于火烧圆明园事件的记载 A. 中国人的记录更加接近历史真实 B. 中外历史史料之间可以相互印证 C. 个人主观回忆都不具有史料价值

D. 确定历史细节仍需挖掘相关史料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中西方对于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时间存在差异,因此确定此历史事件仍需挖掘史料,选项D正确;中国人记录不一致,内务府记载6日晚上圆明园被烧,而李慈铭认为火烧圆明园火光“达日烛天”,显然是白天,因此两种记载不一致,无法得出结论,选项A排除;四则材料记载不同,无法达到相互印证,选项B排除;选项C表述错误,主观回忆具备史料价值,选项C排除。

5.1885年台湾建省,刘铭传上奏称台湾“惟沿海仅数县之地”,“气局未成”,闽台“本为一省”,“仍须唇齿相依”。清政府依奏设“福建台湾巡抚”,并要求福建为台湾提供五年“协饷”。此举

A. 体现了加强东南海防的战略目的

B. 反映了自强求富的指导思想

C. 化解了列强侵略带来的边疆危机

D. 扫除了台湾经济发展的障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要求福建为台湾提供五年“协饷”。”可知体现的是清政府加强东南海防的战略目的,A选项符合题意。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B选项排除。清政府设置福建台湾巡抚并不会化解列强侵略带来的边疆危机,C选项排除。材料与发展台湾经济无关,D选项排除。

6.1949年4月,刘少奇在《天津工作问题》调查提纲中写到:“为在党的总路线之下实现发展生产的目的,必须正确确立与改善以下各方面的关系: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城乡关系、内外关系。”这一思想

A. 有利于推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 准确指出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

C. 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方针

D. 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理论基础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建设一个国强民富的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就确定的奋斗目

标,早在1949年3月举行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就明确党的工作重心将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善一下各方面的关系: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城乡关系、内外关系”可知这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了新中国成立后要改善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城乡关系、内外关系等各方面的关系,没有指出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故B选项错误;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时期中的总路线,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材料没有体现过渡时期总路线问题,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过渡时期总路线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不是材料内容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理论基础,故D选项错误。

7.下图为1960年的宣传画,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农业

A. 社会主义工业化已初步实现

B. 人民公社体制促进农业进步

C. 农业发展滞后影响经济发展

D. 国民经济结构逐渐趋于合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1960年”“农业是基础,各行各业都来支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导致农业发展滞后,从而影响了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20世纪六十年代中国没有实现工业化,故A项错误;人民公社制度阻碍了农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大跃进强调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故D项错误。

【点睛】“1960年”是关键时间信息。

8.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来应邀访问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今埃及)索马里等非洲十国,就国际局势、不结盟运动、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经济援助与合作等事宜进行了近两个月的交流。这一系

列的外交活动

A. 促进了“求同存异”思想的形成

B. 有利于改善新中国的外交环境

C. 标志第三世界国家登上国际舞台

D. 推动社会主义阵营力量的壮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周恩来应邀访问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今埃及)索马里等非洲十国”“就国际局势、不结盟运动、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经济援助与合作等事宜进行了近两个月的交流”可知,周恩来在非洲十国进行的仅两个月的交流有利于改善新中国的外交环境,故B选项正确;“求同存异”思想在20世纪50年代已经形成,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20世纪60年代,为了改善与非洲国家的关系而做的努力,无法得出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登上国际舞台的结论,故C选项错误;根据上述材料内容可知,这时期周恩来访问的是非洲国家,并没有强调是社会主义国家,且围绕着“不结盟运动、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经济援助与合作等事宜”进行交流,无法得出推动社会主义阵营力量的壮大,故D选项错误。

9.共和国时期,罗马人将一些抽象理念人格化,比如和谐女神、胜利女神、健康女神。祭祀这类神祗的宗教节日大多在执政官换届选举之时。这反映了

A. 君权神授的思想观念盛行

B. 公民宗教信仰呈现多元化

C. 执政者重视政治理念宣传

D. 罗马人尚武色彩非常浓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将一些抽象理念人格化”“比如和谐女神、胜利女神、健康之神,祭祀这类神祗的宗教节目大多在执政官换届选举之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如胜利女神,传说她曾协助奥林匹斯众神战胜泰坦巨人,给人们带来了胜利,胜利女神形象的人格化,充分体现出了胜利者的雄姿和欢乎凯旋的激情,传达了胜利的主题,说明执政者重视政治理念的宣传,故C选项正确;君权神授说,或作天授君权说,它是古代君主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而提倡的一种法。即指自己是天命派遣,于凡间管治世人,它是天神在人间的代表,作为人民只可遵从君主的指示去做,不能反抗,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君权神授的思想,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祭祀比如和谐女神、胜利女神、

健康之神的宗教节目大多在执政官换届选举之时举行,体现了当时执政者重视政治理念的宣传,并没有体现公民宗教信仰的多元化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中“和谐女神、胜利女神、健康之神”体现的是一种理念,不能体现尚武色彩,故D选项错误。

10.下表为19世纪英国各部门就业人员占比表(单位:以户为单位),据此可知

——资料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74页

A. 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

B. 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C. 其他部门就业人员的占比稳定增长

D. 工商业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表格数据看出,19世纪英国农业就业人员在劳动力总数人所占的比例逐步减小,工商运输业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加,说明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各部门就业人员在劳动力总数人所占的比例,农业所占比例减小,并不意味着农业的衰退,故A项排除;各部门就业人员在劳动力总数人所占的比例的变化,无法体现贫富分化加剧,排除B;C项中“稳定增长”明显与材料数据不符,排除。

11.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自1929年以来新增的借书人大约在200万到300万之间,而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小说是最大的受益者,西部小说和轻松杂志的读者都逐渐增加。这一现象

A. 表明美国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B. 体现了新政中公共开支的大幅增多

C. 反映了广大民众寻求心灵慰藉的愿望

D. 说明后现代主义文学得到民众认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929—1933年,正处于经济危机时期,美国人借书人数增加,阅读时间增加,尤其是西部小说和轻松杂志读者增加,可见广大民众寻求心灵慰藉的愿望,选项C 正确;1933年罗斯福刚执政,尚未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选项A 排除;材料未涉及新政内容,选项B 排除;西部小说和轻松杂志不属于后现代文学,且选项D 脱离材料主旨,排除。

12.二战后,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但都规定以本土语言为官方语言;新加坡、韩国等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

国家,重视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等精神,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这些现象说明,二战后

A. 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 经济全球化推动文化交流

C. 各国发展道路一致

D. 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二战后的新兴国家在发展道路上既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性,也立足于本国本民族的发展传统,这体现出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故D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全球化和多样化的协调统一,故AB 项排除;各国的发展道路是多样化的,故C 项排除。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医学开始了由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的转变。1543年,比利时人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论》,建立了人体解剖学,近代西方医学开始兴起。17世纪英国人哈维发现血液循环。18世纪,意大利人莫干尼使用显微镜等建立了病理解剖学。19世纪中叶,德国病理学家微尔啸倡导细胞病理学。19世纪下半叶法国巴斯德教授创立经典免疫学,在其研究所工作的俄国人梅契尼科夫系统阐述了某些传染病的免疫现象。19世纪,“尸诊法在临床上推广应用,血压测量、体温测量等成为临床诊断辅助手段,预防医学和保障健康的医学对策已逐渐成为立法和行政面对的问题。1860年英国南丁格尔创立护士学校,使护理学成为一门科学。

——摘编自林成滔《科学简史》等

材料二 中国近代以来,中医学在传承中寻求变革,但传统中医观念及诊疗方法依然流行。传统中医认为药食同源,注重个人的养生与保健,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针灸治疗使用广泛。中国近代,无论是清政府还是中华民国政府,医疗制度侧重于服务达官贵人,对百姓影响甚少。而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国民健康不仅是个人的私

事,更是国家的公事。国家必须尽到责任,维护国民健康,培养国民民族气魄与健全体格。个人必须配合政策,尽好国民的责任。

——摘编自皮国立《碰撞与汇通:近代中医的变革之路》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起省、市、县、乡镇社区的医疗网络,方便患者就医。在传染病防治方面,我国推行计划免疫,有效控制了很多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疫病,如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肺结核等,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医疗机构为患者服务的意识日趋强化,各级医疗机构明确了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意识。推行医疗保险制度和救助制度,确保全民病有所医。注重公共卫生建设,强化全民卫生意识。

——摘编自张栋《新中国以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轨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医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医学相较于西方的不同之处,并说明中国近代医学观念变革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意义。

【答案】(1)特点:近代西方医学注重实验科学;依托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注重构建科学理论;教学、科研和临床相结合;注重疾病的定向预防和免疫;政府重视发挥公共卫生职能;护理学成为医学的重要组成。

(2)不同:重经验与整体的传统中医观念及诊疗方法得到传承;医疗制度以服务权贵为主;国民健康与救亡图存相联系。

原因:西方近代医疗制度和医学观念的传入;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民族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思想解放运动和政治运动的推动;民主意识的增强。

(3)意义: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提升了全民健康素养;提高了全民健康水平;有利于民族昌盛与国家富强。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医学开始了由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的转变”可知近代西方医学注重实验科学;根据材料“18世纪,意大利人莫干尼使用显微镜等建立了病理解剖学……19世纪,叩诊法在临床上推广应用,血压测量、体温测量等成为临床诊断辅助手段,预防医学和保障健康的医学对策已逐渐成为立法和行政面对的问题。”可知体现的是依托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注重构建科学理论;教学、科研和临床相结合;注重疾病的定向预防和免疫和政府重视发挥公共卫生职能;根据材料“1860年英国南丁格尔创立护士学校,使护理学成为一门科学。”可知护理学成为医学的重要组成。

(2)不同:根据材料“但传统中医观念及诊疗方法依然流行。传统中医…针灸治疗使用广泛。”可见重经验与整体的传统中医观念及诊疗方法得到传承;根据材料“医疗制度侧重于服务达官贵人,对百姓影响甚少”可见医疗制度以服务权贵为主;根据材料“国民健康不仅是个人的私事,更是国家的公事。”可见国民健康与救亡图存相联系。

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医学观念变革的原因需要从中外医学的交流、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民主意识及政治和阶级关系的变革等角度进行分析。

(3)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起省、市、县、乡镇社区的医疗网络,方便患者就医。”可见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根据材料“我国推行计划免疫,有效控制了很多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疫病,…医疗机构为患者服务的意识日趋强化…注重公共卫生建设,强化全民卫生意识”可见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和民族昌盛与国家富强。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王余光《中国文献史》(第一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知识分类体系的变化,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符合逻辑)

【答案】【示例1】看法: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知识体系向现代转型。

说明:清末以来,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时代潮流,西学大量传人中国。清末《西学书目表》和民国《生活全国总书目》的知识分类方法冲击了传统四部分类法。《西学书目表》的‘“学、政、杂”三大类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图书三大部类的雏形,这三大部类又在《生活全国总书目》中得到更为具体的划分,这种以西方知识体系为基础的学科分类体系的建立,反映了中国现代知识体系逐渐形成。

总之,近代西学东渐大潮是推动中国传统知识体系逐渐向现代转型的重要动力。

【示例2】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知识分类体系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色。

说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著作置于分类体系的首位,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知识体系的类目不断增加,特别是自然科学及技术知识的类目不断细化,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需要和巨大成就。航空航天、环境科学、安全科学等类目的列人,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知识分类体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断发展。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知识分类体系的

时间变化可以看出在新中国成立前,传统的经史子集分类体系在清末、民国时期被西方知识体系取代,可以得出结论“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知识体系向现代转型”,可以从清末以来向西方学习的历程逐渐推动中国现代知识体系形成角度进行论述。新中国成立后,在知识分类方法上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置于分类体系首位,明显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可以得出论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知识分类体系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色”。论证过程可以从马克思主义著作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著作置于分类体系的首位,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知识体系的类目不断增加。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得出特别是自然科学及技术知识的类目不断细化,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需要和巨大成就。航空航天、环境科学、安全科学等类目的列人,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最后在论述结束部分进行总结升华。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中国古代建筑以木质为主,消防安全是永恒话题。宋代城市火灾增多,故对消防制度进行了完善,除沿用唐代消防法规外,还制定了严密的防火措施,并在厢军中挑选精干军士,建制为专职消防机构——军巡铺。汁京城中,“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房一所,铺兵五人”。军士训练严格,责任心强,主要任务是“夜间巡警”,消除火灾隐患。军巡铺还在“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卓望”。一旦发生火灾,这些军士便立即携带灭火器具(如水袋、水囊、卿筒、麻搭等),奔赴失火地点;同时迅速上报,该地军政长官“各领军级扑灭”。在扑救中,各支部队配合密切,有的警戒弹压,维持秋序;有的救护,安置受伤居民;有的抢救财产;有的运水灭火。故而“每遇火发扑救,须臾便灭”“不劳百姓”。宋代对火灾肇事者的处理比较严厉,并且对失职官员予以治罪。

——摘编自庚晋《中国古代消防史话》(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火灾增多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消防制度的特点。

【答案】(1)原因: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城市人口增多、居住稠密;“市”的时空限制被打破;市民文化活跃;建筑材料以木质为主,防火等级不高。

(2)特点:注重预防;成立专职防火机构,组织严密;防火技术水平高;措施完备;奖惩分明;成效明显。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建筑以木质为主,”可知,建筑材料以木质为主,防火等级不高。再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城市人口增多、“市”的时空限制被打破、市民文化活跃等都是增加发生火灾的概率因素。

(2)特点:根据材料“制定了严密的防火措施,”可见宋代政府注重预防;根据材料“在厢军中挑选精干军士,建制为专职消防机构——军巡铺。”可见成立专职防火机构,组织严密;根据材料“在扑救中,各支部队配合密切,有的警戒弹压,维持秩序;有的救护,安置受伤居民;有的抢救财产;有的运水灭火。”可见当时防火水平高,措施完备;根据材料“宋代对火灾肇事者的处理比较严厉,并且对失职官员予以治罪。”可见奖惩分明,成效明显。

16.【历史选修2: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战争期间,反法西斯同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1945年6月通过的《联合国宪章》强调“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

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二战后,英帝国很快解体,法国也不得不承认印度支那、阿尔及利亚等法属殖民地独立。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隆重举行,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引申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了各国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60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仅1960年就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以惊人的速度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1)根据材料,概括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历史意义。

【答案】(1)原因:二战前反法西斯同盟树立的原则;各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衰落;二战后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的广泛传播;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推动;第三世界国家的联合。

(2)意义:实现了亚非拉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

【解析】

【详解】第(1)小问,根据材料“战后,英帝国很快解体,法国也不得不承认印度支那、阿尔及利亚等法属殖民地独立”可知二战后各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促进了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衰落,促进了战后世界体系的崩溃;“60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仅1960年就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可知二战后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的广泛传播;“1945年6月通过的《联合国究章》强调,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可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推动等角度结合材料内容回答。

第(2)小问,根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亚非拉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各国人民的反抗殖民主义的斗争等促进了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这有利于实现亚非拉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冲击了两极格局;同时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亚非拉地区的经济进一步发展;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等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司马迁(前145—约前87年),史学家、文学家,年轻时候,曾受教于当世大儒董仲舒和孔安国。前126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两湖、江浙、齐鲁等地游历,了解了许多历史人物的

遗闻逸事以及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其父逝世后,继任太史令,“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前99年,司马迁因替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说情,触怒汉武帝,被下狱施以官刑,出狱后忍辱继续创作完成《史记》。《史记》采用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上计轩辕(黄帝),下至于兹……凡百三十篇。”“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使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司马迁创作《史记》的价值。

【答案】(1)因素:西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儒家重史思想传承;家庭环境熏陶,掌握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个人游历经历和对史学的爱好。

(2)价值:纪传体通史体例为后世沿袭;注重实录实证和理性批判的修史意识深刻影响史学发展;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大一统历史的发展;承载并激励士人自强不息的司马迁个人品质等。

【解析】

【详解】第(1)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所在的时期是西汉武帝时期,这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强盛成为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有利因素;司马迁“曾受教于当世大儒董仲舒和孔安国”等信息可知司马迁受到儒家重史思想传承;“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两湖、江浙、齐鲁等地游历,了解了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逸事以及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可知个人游历经历和对史学的爱好等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第(2)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创作的

《史记》价值有纪传体通史体例为后世沿袭;注重实录实证和理性批判的修史意识深刻影响史学发展,推动了后代历史的发展;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大一统历史的发展;承载并激励士人自强不息的司马迁个人品质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