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CE程序文件——警戒系统控制程序

CE程序文件——警戒系统控制程序

CE程序文件——警戒系统控制程序
CE程序文件——警戒系统控制程序

CE程序文件——警戒系统控制程序

1、目的

通过对事故的及时报告和评估并发布相关信息,以降低同类事故的重复发生,使病人或使用者的安全及健康得以保护。

2、范围

本程序规定警戒系统控制的职责、工作程序、内容和要求。

本程序适用于带有CE标志的产品和不带CE标志的产品,但事故会导致采取与带有CE标志有关产品的纠正措施以及欧盟市场出现事故及报告的责任。

本程序同时适用于带有CE标志的产品在欧盟以外国家发生的事故。

3、职责

3.1制造商的职责:收到事故通知后进行处理,确定责任部门和欧盟授权代表及主管当局的关系。

3.2欧盟授权代表的职责:收到事故信息及时通知制造商并协助其处理,同时向欧盟所在国主管当局递交初始报告、调查结果及最终报告。

3.3销售商的职责:及时把顾客的抱怨和事故报告传递给制造商,并负责保存产品的售销记录。

4、控制程序

4.1管理者代表负责对事故报告信息进行分析,技术部、质检部、生产部会同调查后,确定需要报告主管当局的事项。

4.2制造商在决定某项事故是否需要报告主管当局时,应考虑如下方面因素:

a)事故的类型;

b)是否与制造商生产的任何医疗器械有关;

c)事故是否有或可能有因器械或提供的有关器械的信息的缺陷引起的。

4.3管理者代表针对事故符合以下特征之一或组合时,应向主管当局报告。

4.3.1 导致死亡。

4.3.2 导致健康严重受损。

a)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或损伤。

b)身体功能的永久性损伤或身体组织的永久性损伤。

c)需要医疗或外科手术以避免对人体功能或人体组织的永久性损伤。

4.3.3 会导致死亡或健康严重恶化,但侥幸没有发生的事故(称为“准事故”)或发现器械

方面的缺陷。

4.4在评估本厂产品和事故的关系时,应考虑:

a)医生或专家的观点(基于所得到的证据);

b)以前类似事故的证据;

c)本公司对事故初步评估结果;

d)本公司掌握的其它信息证据。

4.5事故报告中的信息,可能包括以下方面:

4.5.1 器械性能和/或特性的失灵或变质。

4.5.2 器械没有失灵或变质,但某一特性可能会导致事故,则应做一件“准事故”报告。

4.5.3 器械的说明书不够确切,或有遗漏或不足。

4.6事故报告的时间限制

制造商在收到事故通知后,由管理者代表组织,在完成了初步评估报告后,应在下列的规定时间内通知主管当局:

a)事故:10天;

b)准事故:30天。

4.7 应报告的医疗器械主管当局

4.7.1 如发生在欧盟国家,应向器械发生事故的国家的主管当局报告。

4.7.2 如发生在欧盟以外的其他国家,应向公告机构所在国的主管当局报告。

4.7.3 必要时,在警戒系统下制造商应通知欧盟的授权代表及其他机构代表报告事故。

4.7.4 制造商也应报告对其进行认证的公告机构。

4.8产品的系统性收回

4.8.1 技术上或医学上的原因而导致产品的收回,应通知主管当局。

4.8.2 产品的收回,应发出《忠告性通知》并发送至有关国家的主管当局。

4.8.3 总经理负责对产品的收回及忠告性通知发送事宜,作出最终决定。

4.9在收到了来自主管当局顾客的抱怨和其他方面的事故信息报告后,制造商应有一份

初始报告,初始报告的内容详见《初始报告表》。

4.1O 初始报告后的调查

4.1O.1制造商在初始报告的基础上,对事故进行调查,并及时向权威机构报告进展情况。

4.1O.2如果制造商无法对事故进行调查,则应立即通知主管当局。

4.11调查结论及跟踪

4.11.1正常情况下,制造商在调查后依据调查结果采取适当措施,包括向当局或公告机

构咨询和收回产品等。

4.11.2制造商应有一份最终报告,对调查的结果和采取的措施做出书面陈述,递交给有

关的主管当局最终报告的内容见《最终报告表》。

4.11.3调查的结论可能包括如下内容:

a)无措施。

b)在使用中加强监督。

c)向使用者发布信息,如忠告性通知。

d)以后生产中的纠正措施。

e)对正在使用器械的纠正措施。

f)收回。

4.12 制造商与欧盟授权代表的联系程序

4.12.1欧盟授权代表的名称、地址。

a)欧盟授权代表的名称;

b)欧盟授权代表的邮政通讯地址。

4.12.2制造商应做的工作。

a)确保向欧盟授权代表提供每一类带有CE标志产品的技术文档为有效版本。

b)在欧盟境内发生的严重事故,应及时和欧盟授权代表一起调查原因,并完成

初始报告、调查结果、最终报告并传递给欧盟授权代表。

c)在欧盟境外发生的严重事故,也应在完成上述工作以后及时通告授权代表。

d)为保证文件的修改和通告的发布,公司销售部应保持欧盟授权代表(包括其它区域)最新邮政地址。在与欧盟授权代表签订的协议中也应明确文件或其它信息传递的有效途径。

b)4.12.3欧盟授权代表应做的工作:

a)欧盟授权代表应负责将制造商带有CE标志的产品向其所在国主管当局注册。

b)应保存制造商每类获得CE标志产品的技术文档,保存期限至最后一批产品出厂后五年。

c)应将主管当局、客户投诉或其它在欧盟境内发生的与CE标志产品有关的任何信息及时通知制造商。

d)协助制造商处理医疗器械的有关事故,并向其所在国主管当局报告初始报告、调查结果及最终报告。

5、相关文件

5.1医疗器械指令MDD93/42/EEC;

5.2警戒系统控制程序YH/QP-31

5.3忠告性通知事故报告YH/QP-24

6、相关记录

6.1初始报告表

6.2最终报告表

6.3忠告性通知QP24-01

6.4欧盟主管当局一览表QP31-01

电子文件控制程序

电子文件控制程序 1.0目的 为使公司的电脑软件以及电子文件的管理规范化,保障文件使用完整性。 2.0范围 在本公司和产品及服务的电子形式存在的软件、资料与电子记录的资料。 3.0管理权责 管理部电脑工程师负责定时对各作业部门的邮件和流动的电子技术资料进行归档到公司网盘中,并及时维护网络和网盘的有效性,各电子文件流向的关注;文控中心负责受控发行文件电子档和法律法规电子档的归档和保管。 4.0定义 4.1电子资料:指电脑程序运行所产生的资料,如:图纸、数模、技术文件等,无论是否以报表列印或复制等作业的结果。 4.2电子记录:指用户将文件内容通过电脑作业方式,将其存储在电脑媒体,并且可供查询,列印处理的电子资料。 4.3电脑用户:以下简釈[用户],为透过公司系统网或使用其它应用软件执行相关作业人员、使用者 4.4一般公用型的应用软件(软件):指一般的文字处理软件(例如:Ofce中的Word、Excel等),不限制使用权限,由网络管理员安装或授权安装使用。

4.5专用软件:指本公司所辖范围内使用的企业集成管理系统,本项目由管理部依其职责限定用户的[使用权限J(CAD/SPC/ProE)5.0使用权限 5.1每一个用户都由网管建立唯一识别码。 5.2每一个用户须设立密码,作为通行或进入[企业集成管理系巯]的验证。 (1)对各电脑用户依其职责限使用作业范围。 (2)作业范围包含: 1)资料输入、新增作业及保管。 2)资料删除和保存审批作业。 3)查询资料作业 4)资料修改或変更作业。 5)索引作业 6)其他电脑维护作业。 7)档案异动复制、删除、移动)作业 6.流程 6.1电脑软件管理流程: 流程权责单位相关说明使用表单退软件新增修改申请[软件新增与修改各电用户各软件新增与修改内容记录件申请表]M 核各部门长各部门长审核是否执行 Y

药物警戒--药物警戒体系内审管理规程

药物警戒体系内审管理规程 一.目的:规范药物警戒体系内审管理规程。 二.责任:质量保证部 三.范围:适用于本公司药物警戒体系内审管理规程的确认。 四.内容: 1、药物警戒体系内审应通过客观证据的审查和评估,核实药物警戒体系的实施和运行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2、药物警戒体系内审是一个系统的、有纪律性的、独立的、文件化的过程,用于客观的获取证据和评价证据,以内审标准的实现程度,有助于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 3、药物警戒内审应反映药物警戒系统的要求。 4、基于风险的药物警戒内审方法 基于风险的方法是使用技术来确定风险区域,风险被定义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会影响实现目标,考虑到其结果的严重性和/或其他方法未检出的可能性。基于风险的审计方法侧重于组织药物警戒系统的最高风险领域,包括药物警戒活动的质量体系。 4.1战略层面审计计划 审计战略是审计活动如何在一段时间内提交的高级别声明,比年度计划更长,通常为2-5年。审计战略包括可合理执行的审计清单。审计战略用于概述审计重点领域,审计主题以及审计程序所依据的方法和假设(包括风险评估)。 审计战略应涵盖药物警戒体系各个部分的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包括: 4.1.1所有药物警戒程序和任务; 4.1.2药物警戒活动的质量体系; 4.1.3适时的互动交流并且与其他部门进行互动和交流; 4.2策略层面的审计计划 审计计划是一个或多个计划在特定时间范围内审计的集合,通常为一年。应该根据长期的审计策略来准备。审计计划应有上级管理部门批准,全面负责运营和治理结构。基于风险的审计计划应以适当的风险评估为基础,重点应放在: 4.2.1药物警戒活动的质量体系; 4.2.2关键的药物警戒程序; 4.2.3在控制措施已到位或采取缓解措施后,被认定为高风险的领域。 基于风险的审计计划还应考虑过去审计覆盖面不足的管理层和/或负责药物警戒活

突发事件和应急响应控制程序

突发事件和应急响应控制程序1目的 本程序的目的是当影响食品安全质量事件突然发生时,能够迅速、准确、有效的予以识别、控制和保护产品,最大限度的消除或降低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和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应急处理控制。 3术语 突发事件:在影响食品安全质量方面导致或可能导致产品的不合法、不安全的异常事件。如:食品安全卫生事故(食源性疾病)、国内外预警信息、蓄意污染破坏、关键服务中断、自然灾害影响等。 4 职责 突发事件的发生部门(人员)或发现部门(人员)负责突发事件的紧急报告。 食品安全小组组长兼任突发事件处理小组组长,负责对突发事件的受理和应急处理的协调指挥。 发生突发事件时,在应急现场的最高职务的人员负责按本程序在第一时间做出响应。 有关部门/人员无条件按本程序和职责要求执行相应应急处理工作。 5 工作程序 突发事件处理小组 成立公司突发事件处理小组并确定职责,由小组识别并建立突发事件发生时需寻求的有关外部组织及联系方式,组长由食品安全小组组长兼任。小组成员及其职责见附表“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处理小组成员及职责”。 突发事件识别 突发事件处理小组负责根据公司生产实际情况,对可预见的可能影响食品安全的潜在事故和紧急情况进行识别,并根据公司、社会和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完善。公司识别的应急状况包括:

①突然停水:清洁工序的质量无法保证和食品加工无法继续进行; ②火灾发生:影响现场产品质量安全和以后生产卫生条件不符合要求; ③突然停电:由电力支持的正在运作的设施设备停止工作,可能导致 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的积压变质; ④重要生产设备故障:造成产品积压变质、污染或不合格; ⑤主风险区域玻璃、易碎物品爆碎:污染产品,损害人体健康; ⑥蓄意的污染破坏:污染产品、导致影响健康或生命危险; ⑦关键人员的空岗:影响正常加工,造成产品积压变质或不合格; ⑧关键原辅料的供应中断:影响正常生产,造成过程产品积压变质; ⑨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导致影响健康或生命危险; ⑩与公司有关的国内外预警:可能导致产品的不安全不合法; 应急准备(预案) 由突发事件处理小组针对识别的突发事件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准备(预案),如下。 国内外食品安全预警信息的应急预案 品控部(食品安全小组)通过网络连接主管部门的安全预警信息系统,作为固定的国内外预警识别渠道,确保周至少一次进入预警信息系统进行查询识别,当有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指令或外部危害预警信息时,必须立即组织对其预警信息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估,确定对我公司产品的影响范围、重点、类型和性质,评估结论对公司有影响时,应根据影响的范围、重点、类型和性质研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食品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 当公司产品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必须按《撤回控制程序》立即启动召回程序,对有关产品实施召回。同时报告政府主管部门,获得援助、支持和指导,更有力的控制事态发展。应考虑对其它可能受影响产品的控制,按《产品标识和追溯控制程序》进行追溯并控制或召回,防止次生、衍生安全事故发生,控制或切断事故灾害链。 火灾的应急预案 各主要区域及库房等配置消防器材或灭火装置,安装应急灯、设立安全通道及标志,并对有关人员进行防火、灭火、安全撤离的培训教育。发

数据分析控制程序 通过FDA、NMPA和CE审核

文件编号: XXX XXX医疗有限公司 数据分析控制程序 制定:日期: 审查:日期: 核准:日期: 生效日期: XXX 版本/次:A/1

文件封面修订页

1目的 界定要分析的数据及分析的方法,及时发现问题,以便挖掘改善机会,促进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 体系的改进和提高。 2适用范围 适用于自测量和监视活动及其它相关来源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3定义和缩写 数据:数据是指能够客观地反映事实的资料和数字等信息。 4职责与权限 4.1品质部: 负责质量相关数据统计;负责数据统计与数据分析方法的确定和推广工作;负责公司 各相关部门数据统计与分析应用效果的检查和评定工作。 4.2工程部: 负责数据统计提报后的分析与纠正、改善及预防工作。 4.3各部门: 负责各自相关的数据收集、分析、传递和处置;负责本部门统计技术的具体选择与应 用。 5工作程序 5.1适用数据的确定 作为数据分析,适用的数据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顾客满意\顾客反馈信息。 2)与产品要求的符合性。 3)过程和产品的特性及趋势,包括采取预防措施的机会。 4)供方。 5)审核。 6)适当时,服务报告。 5.2数据的收集与统计 5.2.1销售部收集整理顾客满意程度(或公司是否满足顾客要求)、顾客反馈方面的数据,客户的满意 度等。 5.2.2生产部收集整理与制造过程有关的数据,如过程异常的数据、不良率等。 5.2.3品质部收集整理与检验试验过程有关的数据,如成品QA抽检一次性合格率,巡检不合格,IQC进 料检验合格率等。负责提供审核的相关数据,包括第二方、第三方、公告机构及政府监管审核。 不良事故等。 5.2.4采购部收集整理与供应商有关的数据,如供方的服务态度、采购成本与质量水准等;收集整理 与供应商后期供应合作有关的数据,如配合态度、来料检验合格率等。 5.2.5工程部门收集新产品型式检验通过率等。 5.2.6其它各部门应规定本部门的具体数据收集方法,并落实专人负责。 5.2.7数据的统计技术及其应用范围和程度应适当地考虑。

药物警戒质量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

药物警戒质量管理规范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法律依据】为规范药品全生命周期药物警戒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以下简称“持有人”)和获准开展药物临床试验的药品注册申请人(以下简称“申办者”)开展药物警戒活动。 第三条【根本目标】持有人和申办者应当根据药品安全性特征开展药物警戒活动,最大限度地降低药品安全风险,保护和促进公众健康。 第四条【体系要求】持有人和申办者应当建立药物警戒体系,通过体系的有效运行和维护,监测、识别、评估和控制药品不良反应及其他与用药有关的有害反应。 第五条【社会共治】持有人和申办者应当与医疗机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临床试验机构等协同开展药物警戒工作。鼓励持有人与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相关方合作,推动药物警戒活动 深入开展。 —1—

第二章质量管理 第一节基本要求 第六条【药物警戒体系】药物警戒体系要素包括与药物警戒活动相关的机构、人员、制度、资源等,并与持有人类型、规模、品种数量及安全性特征等相适应。 第七条【基本要求】持有人应当制定质量目标,建立质量保证系统,对药物警戒体系及活动进行质量管理,不断提升药物警戒体系运行效能,确保药物警戒活动持续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第八条【质量保证系统】持有人应当以防范风险为基础,将药物警戒的关键活动纳入质量保证系统中,重点考虑以下质量保证要素: (一)设置合理的组织机构; (二)配备满足药物警戒活动需要的人员、设备和资源; (三)制定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管理制度; (四)制定全面、清晰、可操作的操作规程; (五)建立有效、畅通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收集途径; (六)开展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报告与处置活动; (七)开展有效的风险信号识别和评估活动; (八)对已识别的风险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九)确保药物警戒相关文件和记录可获取、可查阅、可追溯。 第九条【质量控制指标】持有人应当制定并适时更新药物警戒质量控制指标。指标应当可测量、可考核,贯穿到药物警戒的关键活动中,并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人员,包括但不限于:—2—

CE警戒系统控制程序

9.6 CE警戒系统控制程序 1目的:对所有报告的事故进行评估,并发布可能有助于防止同类事故的重复发生或减轻事故影响和后果的信息,改善对病人或使用者的安全与健康的保护。 2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欧洲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区内发生的医疗器械质量事故,这类医疗器械为:带有CE标志的产品;带有CE标志的产品在欧洲国家以外的销售;无CE标志的产品、但这类事故导致带有CE标志产品采取纠正措施。 3职责 3.1欧洲授权代表:收到事故报告后应及时与制造商及主管当局联系,及时把客户的抱怨和事故报告传递给制造商,并负责保持产品销售记录。 3.2制造商 3.2.1外贸部:负责收集已发生的事故信息及与产品有关的所有信息,同时将信息反馈到各部门,将公司对事故所采取的措施传递给欧洲授权代表。 3.2.2管理者代表:负责确认有效的事故处理文档,以便外贸部及时传递给服务机构、欧洲授权代表。 4工作程序 4.1 管理者代表负责对事故报告信息进行分析,会同企管部、品管部调查后,确定需要报告主管当局的事项。 4.2 公司在决定某项事故是否需要报告主管当局时,应考虑如下方面因素: 事故的类型; 是否与公司生产的任何医疗器械有关; 事故是否有或可能有因器械或提供的有关器械的信息的缺陷引起的。 FIELD SAFETY CORRECTIVE ACTION (FSCA):表示制造商采取的减少由器械引起的死亡或严重健康衰退风险的措施。这种措施应通过Field safety notice来通知。(详见附录) FIELD SAFETY NOTICE (FSN):表示制造商(或其代表)就FIELD SAFETY CORRECTIVE ACTION (FSCA)与顾客或用户的沟通。 4.3管理者代表针对事故符合以下特征之一或组合时,应向主管当局报告。 4.3.1导致死亡。 4.3.2导致健康严重受损。 a)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或损伤。 b)身体功能的永久性损伤怒火身体组织的永久性损伤。 c)需要医疗或外科手术一避免对人体功能或人体的永久性损伤。 4.3.3 会导致死亡 4.4 在评估本厂产品和事故的关系时,应考虑: a)医生或专家的观点(基于所得到的证据); b)以前类似事故的证据; c)本公司对事故初步评估结果; d)本公司掌握是其它信息。 4.5 事故报告中的信息,可能包括以下方面:

药物警戒管理规程

标准管理规程 STANDARD MANAGEMENT PROCEDURE 一.目的:为规范药物警戒工作开展,确保药品风险效益平衡,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药物警戒相关文件制定本规范。 二.责任:药物警戒总负责人、ADR专员、ADR监测员以及其他部门负责人 三.范围:适用于本公司药物警戒管理规程的确认。 四.内容: 1、药物警戒体系,是指一个组织用来完成与药物警戒有关的法定任务和职责的系统;该系统旨在监测(已获批准)药品的安全性,以及这些药品的风险获益平衡的任何变化;药物警戒体系有自己的结构、流程和结果目标。 2、要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设立专门机构并配备专职人员,承担本单位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 2.1、从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工作人员应当具有医学、药学、流行病学或者统计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具备科学分析评价药品不良反应的能力。 2.2、建立健全的相关管理制度,直接报告药品不良反应,持续开展药品风险获益评估,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 2.3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负责人条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负责人是持有人指定的直接主管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且具有一定领导职务的人员。该人员应当具备多年从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经验,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能够负责药品不良反应检测体系的建立、运行和维护,确保监测工作持续合规。 3、药物警戒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3.1职责:个例安全性报告的收集、随访、录入、评估和法规递交; PSUR、其他安全性报告的撰写;信号检测、分析; 风险管理计划撰写、评估、管理; 上市前、上市后研究的管理;培训的计划、实施、管理; 制度、程序文件的制定、更新。 3.2具备的知识:医学知识、药学知识、流行病学知识、PV法规知识。 3.3技能:时间管理、项目管理、沟通技巧、培训技巧、写作技巧。

企业药物警戒体系构建方案

全生命周期的企业药物警戒体系构建方案

目录 一、药物警戒概览 (3) 二、业内现状及国内外法规/政策要求 (6) 三、药物警戒体系搭建 (11)

一、药物警戒概览 近几年来,我国不断的推行法规和政策,鼓励医药研发和创新。政策环境的利好,为研发药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期。 在获得机遇的同时,也必然面临挑战。我国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加入ICH之后,对于医药研发各个阶段,提出了更严和更高的与国际水平接轨的要求。 我国医药研发企业要如何紧抓机遇和迎接挑战,需要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其中,药物警戒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药物警戒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和起步是非常早的。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国外医药研发中对于药物警戒就有了领先的认识并逐步完善,在我国则起步比较晚,当前,有一定比例的国内药企,在药物警戒方面与国际水平仍有一定的差距。 综上所述,在国家不断出台法规鼓励研发的政策背景下,我国药企研发要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就药物警戒领域来说,需要高度重视,并做大量的实际工作。 通过两个典型案例(海豹胎事件和千手观音的聋哑人表演者),以诠释药物警戒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WHO对于药物警戒的定义,是发现、评价、理解和预防不良反应或其他药物相关问题的研究与活动。通过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看到,药物警戒的关注点在于通过一定的行为发现药物的不良反应,并作出评价与评估,理解该药物的安全性,并进一步采取行动来预防不良反应。药物警戒的核心目的,是最大程度的保障风险获益平衡,最终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在药品种类方面,药物警戒覆盖的不仅仅是化药,其范围更包括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生物制品(如疫苗、重组药物、生物类似药等)、植物药和其他传统药物、化妆品、医疗器械等,都需要通过药物警戒来保障使用者的使用安全。 李总指出,“药物警戒是贯穿于药品全生命周期的活动,药物警戒是从药物进入人体开始,涵盖新药研发的临床试验Ⅰ期、Ⅱ期、Ⅲ期,直到药品上市,以及上市后药品在更大规模人群的使用,需要持续性的对于该药品的安全性进行监测和风险获益评估,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因此,企业需要在I期之前就做好药物警戒体系的搭建和工作的规划“。 药物警戒涵盖了药品全生命周期,但是,在不同的研发阶段的侧重点又不同。

CE技术文件指南NB-MED2[1].5.1(中文)资料

产品技术文档 推荐NB-MED/2.5.1/Rec5 章节:2.5.1符合性评估程序;总则 关键词:设计档案,技术文档,技术档案 1.介绍对技术文档的要求在医疗器械指令的不同附件多有提及,适当时用于符合性评估程序和 涉及到的产品。作为总则,该文档应包括产品的设计、制造和产品的操作。备注:产品的“操作”包括安装、使用准备、用前检查和维护、校准以及对特殊医疗器械的服务。文档所包含的具 体细节决定于产品的特性和必要的关注点。从技术角度来看,就是陈述产品符合对医疗器械指令本质要求。如果使用了该统一标准,技术文档应该明确这些用于说明符合实质要求的哪里是被该标准覆盖的。 注:该推荐标准特为满足医疗器械和有源植入式医疗器械的技术文档的指导需要而写。该推荐 标准也许也是有用的,然而,涉及到体外诊断医疗器械,但是可能根据体外诊断医疗器械指令的实际实施的经验需要修正。 2.目的一份原理和历史页是需要的,请联系技术秘书处。 该推荐标准的目的是向认证方、主管当局和生产商在需要满足医疗器械指令要求的技术文档方 面提供指导。备注:迫使生产商修改现有的已证明适合和充分的技术文档不是该推荐标准的目的。 3.技术资料 3.1综述 主题指导 (ⅰ)技术文档内 容 (ⅱ)其他该推荐标准不是欲详尽罗列所有特殊情况可能需要的技术文档的列表。 也就是,一些特殊的资料没有没包括近来,而此处会提供一个正当的说 法。指令要求生产商准备技术文档进行确定和证明什么是适宜的和充分 的,而确保他的医疗器械符合相关指令。这在不同的情况有明显的不用,取决于产品的种类、制造随附的风险、安装使用和服务,以及其在市场上的时期。比如,所有的已有产品,不管类别都有非常正视的设计验证是不可能的。但是生产商在使用经验和他如何应对出现的问题上都有丰富的经验,这些资料都应用于验证方面。 技术文档应包括 3.2-3.5部分所阐述的资料

设备操作规范(全)

编号:xx-QSM-S001 版本:A/0 作业名称抛磨操作说明序号01 使用设备打磨机制作日期 作业步骤 1.生产现场保持整洁、照明充足。 2.插入电源线插头之前务必将设备开关置于“关闭”位置。 3.工作前先将打磨机空转约60秒,检查有无故障。 4.工作时必须佩戴正确劳保用品。 5.工作时保持良好的站姿或坐姿,保持身体平衡。 6.在完成一件产品后,操作人员应仔细检查一遍后再放入成品区域或转下一工序。 7.产品要摆放整齐,产品与产品之间有一定间距,轻拿轻放。 8.下班后应将工具放入工具柜,摆放整齐并清扫台面及地板,将未完成的产品摆放整齐 9.注意安全,不用打磨抛光时,要关机摆放好。 制表:审核:核准:

编号:xx-QSM-S002 版本:A/0 作业名称数冲操作说明序号01 使用设备冲床机制作日期 作业步骤 1.合上电源开头、合上气压机、合上冷水机电源、合上机床总电源与控制系统 电源; 2.等N C、RFADY灯和TOP、DEAD、CENTER灯亮,根据程序员提供程序,插上磁 盘,读出号码,并相应准备好上下冲模,根据图纸要求的板厚,配好下模的间隙,并按刀模号码装上,装完后,再次检查是否与程序号码不符的刀模号,修改正确,以避免调出不符的冲模,冲坏零件; 3.按RETRACT按钮,再次按下+X、+Y、T按钮,使机床回复原点状态灯亮; 4.工作台(TABLE)在开机之前注意工作台周围是否影响工作台移动的杂物、废 物,保证工作台平滑移动; 5.踩下脚踏开头,(CLAMPS)当夹钳夹紧加工板料时,要注意保证不在被冲到夹 钳的位置上,间隔必须按程序上的间距,调整夹钳距离; 6.注意事项: A.工作台所移动之区域为危险区,不得站人; B.冲床发生故障危险时,示警控制器则自动中断冲模操作并亮指示灯,不了解清楚情况下,不能强制进行冲切,解除故障或原因后,才能执行冲切动作按钮; C.严格按照操作规则进行操作,有权阻止其它无关人员动用设备; 制表:审核:核准:

忠告性通知发布和实施控制程序

1 目的 当产品发生事故/或由于某种质量缺陷怀疑产品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时发布通告和回收产品,以防止同类事故的重复发生,或预防潜在伤害的发生,或减轻事故的影响或后果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已售出产品发布通告和回收以及发布注意事项。 3 职责 3.1经销商负责对已售出产品发布通告和回收以及发布注意事项。 3.2制造商的职责 3.2.1管理者代表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对信息(来源于经销商/患者或使用者及科学文献)和事故的分析,对产品通告的发布和回收进行监控,监督产品的回收进程和回收数量。负责将通告、注意事项、事故报告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主管当局报告,必要时通知公告机构。 3.2.2市场部负责将所采取的措施传递给经销商,必要时将这些措施传递给患者或使用者。 3.2.3品质部负责文件的有效控制。 3.2.4仓管员负责回收产品的管理工作。 4程序要求 4.1由管理者代表负责组织对售出产品的有关信息及事故报告进行分析,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确定采取必要的措施。采取的措施包括: a)发布产品注意事项 b)发布产品通告 c)回收产品 d)回收产品的处置 4.2发布产品注意事项 4.2.1通过有关信息的分析,对于符合产品预期用途而产品所提供的信息未明确提出的事项,由管理者代表负责发布产品注意事项。 4.2.2市场部负责将注意事项通知经销商和用户。 4.3产品通告 4.3.1对有助于改善售出产品的使用、或预防潜在危害的发生、或可能防止同类事故的重复发生、或减轻事故的影响及后果等情况,由管理者代表负责发布产品通告,市场部通知经销商和用户。必要时管理者代表通知有关主管当局及公告机构。 4.3.2产品通告包括以下内容: 3.3.2.1产品的名称和型号

GJB9001C:2017新产品试制控制程序

XXX科技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程序文件 拟制: 批准: 受控状态:□受控□非受控 发放编号: 20xx-xx-xx发布 20xx-xx-xx实施 XXX科技有限公司发布

15、新产品试制控制程序 文件编号:IQM15-2017B 1 目的 为使所试制的产品满足设计要求,保证试制产品质量,制订本程序。 2范围 本公司所有新产品试制的质量控制。 3职责 3.1系统事业部:负责整机类新产品试制计划的编制并组织实施、监督和管理。 3.2 结构事业部:负责机箱类新产品所需欠料的采购,新产品所需新物料的提供等等;负责机箱类新产品的具体试制过程,并做好相应记录。 3.3 板卡事业部:负责板卡类新产品所需欠料的采购,新产品所需新物料的提供等等;负责主板、板卡类新产品的具体试制过程,并做好相应记录。 3.5市场部:负责产品的装潢设计,产品相关说明书等的排版、协调印刷,包括彩印,装饰画等。 4程序 4.1板卡类新产品试制 4.1.1板卡事业部依据新产品试制计划,和相关部门协调安排新产品BOM物料的采购等。 4.1.2 板卡事业部在新产品试制前进行设计图样、工艺规程和技术文件的完整性检查以及外购器材的检验状态、工艺装备、设备鉴定完好、关键岗位人员的资格鉴定等准备状态检查,并确保达到要求。 4.1.3在新产品所需的所有物料齐备及各项准备工作完好后,板卡事业部进行新产品的试制,并跟进试制的过程及结果。 4.1.4试制过程中外包供方需将首件交于我公司板卡事业部进行首件(首批次)鉴定,判定是否满足设计图样和工艺规程等各方面要求。 4.1.5板卡事业部在测试过程中发现问题时,需分析原因并妥善解决后方可进行下一步工作。 4.1.6对试制出来的新产品,板卡事业部经过调试、测试满足设计要求后,进入整机联调之前,由体系中心组织质量评审,以便确定试制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都已解决、质量文件都符合要求。 4.1.7在产品试制各阶段及采取的相关措施应有记录。 4.2机箱类新产品试制 4.2.1结构事业部在新产品设计开发的适当阶段应进行分级、分阶段的工艺评审,以确保工艺能力、条件等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4.2.2 结构事业部,完成工艺评审后,在新产品试制前须进行设计图样、工艺规程和技术文件的完整性检查以及原材料性能、工艺装备、设备完好状态、关键岗位人员的资格鉴定等准备状态检查。 4.2.3在新产品所需的所有物料齐备及各项准备工作完好后,结构事业部进行新产品的试制。 4.2.4 结构事业部在试制过程中须进行首件(首批次)鉴定,判定是否满足设计图样和工艺规程等各方面要求。

预防措施控制程序(含记录)

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ISO13485-2016) 1.0目的 对潜在的不合格采取措施,消除潜在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发生。 2.0范围 适用于公司所有部门对潜在不合格采取预防措施的控制。 3.0职责 3.1质量管理部负责潜在不合格的收集、汇总和分析,提出预防措施要求,并组织实施、验证。 3.2各部门负责本部门预防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4.0程序 4.1识别并确定潜在不合格并分析原因。信息来源可包括: a)采购物资的拒收; b)要求返工的产品; c)过程中的问题,消耗水平; d)最终检验不合格; e)顾客反馈和市场分析信息; f)过程测量和过程控制的统计资料; g)由供方问题带来的困难; h)服务报告; i)让步需求; j)风险分析方法的应用,如故障模式和影响分析;

k)提供运作条件失控的早期报警过程; l)管理评审的输出等。 4.2质量管理部每月收集各种质量统计数据、质量反馈信息,分析、发现潜在不合格事实后,应进行调查,根据潜在问题的影响程度,确定优先次序,必要时组织召开质量分析会对潜在不合格进行评审,分析原因(可参照《纠正措施控制程序》4.3内容),形成质量分析报告,落实责任部门,下发《预防措施处理单》,并确定完成日期。 4.3责任部门对潜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计划,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实施。预施应与潜在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权衡风险、利益和成本)。 4.4质量管理部跟踪验证预防措施实施的有效性。 4.5对有效的预防措施引起的文件更改,执行《文件控制程序》,对效果不明显的应进一步分析原因。 4.6质量管理部编制《改进,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实施一览表》,记录各次措施发出时间、责任部门、完成时间及验证结果,逾期未完成的,要报告管理者代表,分析原因,督促其完成。 4.7重要的改进、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记录作为下次管理评审的输入之一。 5.0相关文件 5.1产品实现的策划程序 5.2数据分析控制程序 5.3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5.4文件控制程序 5.5警戒系统控制程序

警戒系统控制程序

【MeiWei_81重点借鉴文档】 警戒系统控制程序 1、目的 通过对事故的及时报告和评估并发布相关信息,以降低同类事故的重复发生,使病人或使用者的安全及健康得以保护。 2、范围 本程序规定警戒系统控制的职责、工作程序、内容和要求。 本程序适用于带有 CE标志的产品和不带 CE标志的产品,但事故会导致采取与带有CE标志有关产品的纠正措施以及欧盟市场出现事故及报告的责任。 本程序同时适用于带有CE标志的产品在欧盟以外国家发生的事故。 3、职责 3.1制造商的职责:收到事故通知后进行处理,确定责任部门和欧盟授权代表及主管当局的关系。 3.2欧盟授权代表的职责:收到事故信息及时通知制造商并协助其处理,同时向欧盟所在国主管当局递交初始报告、调查结果及最终报告。 3.3销售商的职责:及时把顾客的抱怨和事故报告传递给制造商,并负责保存产品的售销记录。 4、控制程序 4.1管理者代表负责对事故报告信息进行分析,技术部、质检部、生产部会同调查后,确定需要报告主管当局的事项。 4.2制造商在决定某项事故是否需要报告主管当局时,应考虑如下方面因素: a)事故的类型; b)是否与制造商生产的任何医疗器械有关; c)事故是否有或可能有因器械或提供的有关器械的信息的缺陷引起的。 4.3管理者代表针对事故符合以下特征之一或组合时,应向主管当局报告。 4.3.1导致死亡。 4.3.2导致健康严重受损。 a)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或损伤。 b)身体功能的永久性损伤或身体组织的永久性损伤。 c)需要医疗或外科手术以避免对人体功能或人体组织的永久性损伤。 4.3.3会导致死亡或健康严重恶化,但侥幸没有发生的事故(称为准事故”)或发现器械 方面的缺陷。 4.4在评估本厂产品和事故的关系时,应考虑: a)医生或专家的观点(基于所得到的证据); b )以前类似事故的证据; c)本公司对事故初步评估结果; d )本公司掌握的其它信息证据。 4.5事故报告中的信息,可能包括以下方面: 4.5.1器械性能和/或特性的失灵或变质。 4.5.2器械没有失灵或变质,但某一特性可能会导致事故,则应做一件准事故”报告。 4.5.3器械的说明书不够确切,或有遗漏或不足。 4.6事故报告的时间限制 制造商在收到事故通知后,由管理者代表组织,在完成了初步评估报告后,应在下列的规定时间内通知主管当局:a)事故:10天; b )准事故:30天。 4.7应报告的医疗器械主管当局 4.7.1如发生在欧盟国家,应向器械发生事故的国家的主管当局报告。 4.7.2如发生在欧盟以外的其他国家,应向公告机构所在国的主管当局报告。 4.7.3必要时,在警戒系统下制造商应通知欧盟的授权代表及其他机构代表报告事故。 4.7.4制造商也应报告对其进行认证的公告机构。 4.8产品的系统性收回 4.8.1技术上或医学上的原因而导致产品的收回,应通知主管当局。 4.8.2产品的收回,应发出《忠告性通知》并发送至有关国家的主管当局。 【MeiWei 81重点借鉴文档】

iso警戒系统控制程序

警戒系统控制程序 1、目的 通过对事故的及时报告和评估并发布相关信息,以降低同类事故的重复发生,使病人或使用者的安全及健康得以保护。 2、围 本程序规定警戒系统控制的职责、工作程序、容和要求。 本程序适用于带有CE标志的产品和不带CE标志的产品,但事故会导致采取与带有CE标志有关产品的纠正措施以及欧盟市场出现事故及报告的责任。 本程序同时适用于带有CE标志的产品在欧盟以外国家发生的事故。 3、职责 3.1制造商的职责:收到事故通知后进行处理,确定责任部门和欧盟授权代表及主管当局的关 系。 3.2欧盟授权代表的职责:收到事故信息及时通知制造商并协助其处理,同时向欧盟所在国主 管当局递交初始报告、调查结果及最终报告。 3.3销售商的职责:及时把顾客的抱怨和事故报告传递给制造商,并负责保存产品的售销记录。 4、控制程序 4.1管理者代表负责对事故报告信息进行分析,技术部、质检部、生产部会同调查后,确定需 要报告主管当局的事项。 4.2制造商在决定某项事故是否需要报告主管当局时,应考虑如下方面因素: a)事故的类型; b)是否与制造商生产的任何医疗器械有关; c)事故是否有或可能有因器械或提供的有关器械的信息的缺陷引起的。 4.3管理者代表针对事故符合以下特征之一或组合时,应向主管当局报告。 4.3.1导致死亡。 4.3.2导致健康严重受损。 a)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或损伤。

b)身体功能的永久性损伤或身体组织的永久性损伤。 c)需要医疗或外科手术以避免对人体功能或人体组织的永久性损伤。 4.3.3会导致死亡或健康严重恶化,但侥幸没有发生的事故(称为“准事故”)或发现器械 方面的缺陷。 4.4在评估本厂产品和事故的关系时,应考虑: a)医生或专家的观点(基于所得到的证据); b)以前类似事故的证据; c)本公司对事故初步评估结果; d)本公司掌握的其它信息证据。 4.5事故报告中的信息,可能包括以下方面: 4.5.1器械性能和/或特性的失灵或变质。 4.5.2器械没有失灵或变质,但某一特性可能会导致事故,则应做一件“准事故”报告。 4.5.3器械的说明书不够确切,或有遗漏或不足。 4.6事故报告的时间限制 制造商在收到事故通知后,由管理者代表组织,在完成了初步评估报告后,应在下列的规定时间通知主管当局: a)事故:10天; b)准事故:30天。 4.7 应报告的医疗器械主管当局 4.7.1如发生在欧盟国家,应向器械发生事故的国家的主管当局报告。 4.7.2 如发生在欧盟以外的其他国家,应向公告机构所在国的主管当局报告。 4.7.3必要时,在警戒系统下制造商应通知欧盟的授权代表及其他机构代表报告事故。 4.7.4制造商也应报告对其进行认证的公告机构。 4.8产品的系统性收回 4.8.1技术上或医学上的原因而导致产品的收回,应通知主管当局。 4.8.2产品的收回,应发出《忠告性通知》并发送至有关国家的主管当局。 4.8.3总经理负责对产品的收回及忠告性通知发送事宜,作出最终决定。

药物警戒--药物警戒标准文件管理规程

药物警戒标准文件管理规程 一.目的:规范药物警戒标准文件管理规程。 二.责任:药物警戒人员 三.范围:适用于本公司药物警戒标准文件管理规程的确认。 四.内容: 1、文件编制要求 1.1、文件编制的基本要求 1.1、文件应当标明种类及文件编号,标题精炼、明确,能够对文件上的性质一目了然。 1.2、文字应当确切、清晰、易懂,不能模棱两可。 1.3、文字内容要与药物警戒相关法规文件保持一致。 1.4、编制文件的编码及格式必须符合本文件规定的编码及格式要求。 1.5、本公司员工均可提出编制文件的建议;但任何人不得任意起草、修订文件,起草、修订文件必须申请并得到本文件规定的审阅人的审阅及审核人的审核或批准人的批准。1.6、由提出本建议的员工的所在部门论证文件编制的系统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可追溯性、稳定性、相关一致性、动态性,必要时可要求其他部门一起论证。 1.7、系统性:药物警戒体系文件要从药物警戒管理总体出发,涵盖所有要素及活动要求。做出的规定应反映药物警戒体系本身所具有的系统性。 文件编制目录清单,应由质量保证部根据药物警戒体系管理要求,统一进行筹划,然后进行分类、编码及版面设计,并指定专人进行记录。 1.8、可操作性:文件的编制应切实可行,文字简练、条理清楚、通俗易懂,符合企业的实际操作需求。 1.9、科学性:文件的书写应用词确切,不模棱两可,标准应量化。文件的表述用词必须与其相关规定、行业文件和其他法律、法规中的用词一致。文件的标题应能清楚的说明文件的性质,文件使用的语言应逻辑严密并确切易懂。文件中的数学符号、物理量符号、计量单位符号及其他符号代号,应分别符合国家的有关法令和文件规定。文件中一律采用国家规定的法定计量单位。 1.10、可追踪性:文件中的标准涵盖了所有要素,文件及记录的编制应能实现文件的追踪。文件与编码一一对应,一旦某一文件终止使用,此文件编码即告作废。根据文件编码系统规定,可随时查询文件的变更历史。 1.11、稳定性:文件编码系统一经规定,一般情况下不得随意变动,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

MPQP36 CE 医疗器械产品警戒系统程序

1.目的 遵照MDD93/42/EEC+2007/47/EC法规的要求,为保证需要上报的质量事故及时得到鉴别并报告给主管当局,以防止医疗器械同类质量事故再次发生,保证患者和使用者的健康安全,对所有报告的事故进行评估,并发布可能用于防止同类事故的重复发生的通告。 2. 范围 2.1适用于欧盟和欧洲经济区内发生的医疗器械责任事故,这类医疗器械包括: 2.1.1本公司生产的带有CE标志的医疗器械产品(简称CE产品); 2.1.2本公司生产的无CE标志的产品,但这类事故导致采取CE产品有关的纠正措施, 在欧盟市场出现的事故及报告的责任。 2.2适用于若事故发生在欧盟以外的本公司产品,事故导致对在欧盟内销售或使用的本 公司CE产品采取纠正措施。 3. 职责 3.1 欧盟授权代表的职责:当受到事故报告后,及时通知制造商或主管当局。 3.2经销商的职责:应及时把客户的投诉和事故报告传递给制造商,并负责保存产品的 销售记录(批号或系列号)。 3.3制造商(本公司)职责 3.3.1市场部负责收集已发生的事故信息,同时将信息反馈至技术部、质量部,并负责 将本公司对事故所采取的措施传递至经销商,必要时将这些措施传递到病人或使用者。 3.3.2质量部负责将事故信息报告管理者代表,管理者代表负责组织对事故信息进行分 析和调查处理,并责成有关部门制定和落实纠正措施。 3.3.3技术部、市场部、生产部协助管理者代表对事故信息进行分析和调查处理。 3.3.4管理者代表负责将公司对事故所采取的措施传递给欧盟代表,必要时通知公告机 构,并请其收集与产品有关的所有信息。 3.3.5总经理负责组织对质量事故的调查、评估、发布通报和召回产品的最终决定。3.3.6质量部负责组织实施采取纠正措施,并负责质量方面文件的控制。 3.3.7技术部负责相关技术文件的有效控制。 3.3.8警戒系统培训是各部门质量培训的基本内容。 4.定义和缩写 4.1 定义 1)非正常使用:由医疗器械的操作者、使用者所发出的一种操作或者忽略该操作, 从而超出了制造商风险控制的方法之外的使用者。 2)欧盟授权代表:任何自然人或成立于欧盟境内的法人,经过本公司的明确授权,在欧盟境内代替本公司依据指令而负有的责任进行活动、接受当局和有关机构的联络。 3)纠正措施:减少引起潜在不符合原因或者其他不希望的状况的措施。 4)市场安全纠正措施:由本公司采取的措施,以降低由于使用上市的医疗器械引起

CE技术文件控制程序

起草人/日期审核人/日期 批准人/日期分发部门品质部 1. 目的 为了确保带有CE标志产品能够符合MDD93/42/EEC的规定要求,对产品的CE 技术文件的编审批、更新、发放和保管进行规定。 2. 范围 适用于带有CE标志产品(简称CE产品)的技术文件的管理。 3. 职责 CE技术文件由品质部负责编写。 CE技术文件在工厂内部由品质部主管,并发放。 CE技术文件(PART A)与欧代的衔接联系由业务部负责。 与公告机构的联系和沟通由品质部负责。 4. 程序 4.1 CE技术文件的编审批 4.1.1 CE技术文件由品质部完成编制工作,内容见第五条CE技术文件内容和要求。 4.1.2 CE技术文件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PART A),第二部分(PART B)。4.1.3 CE技术文件编制完成后,按照「文件控制程序」要求,提交审核,确认文件和所附资料符合要求。 4.1.4 CE技术文件由管理者代表批准。 4.2 CE技术文件由主管部门品质部发放,发放手续按照「文件控制程序」要求执行。CE技术文件(PART A)发放到管理者代表、欧盟授权代表(英文版),PART B由各部门自行保管,在欧盟授权代表需要时提供。

4.3 CE技术文件由原编审批部门负责更新、审核和批准。手续按照「文件控制程序」相关要求执行。 4.4 各部门收到的CE技术文件,按照「文件控制程序」有关要求进行保管。 5. CE技术文件内容和要求 封面、目录(PART A) 产品名称 编制人员、审核人员、批准人员 批准日期 5.1 适用范围(PART A) 适用的产品名称。 5.2 制造商、欧盟授权代表和公告机构名称、详细地址(PART A) 制造商的名称、详细地址 欧盟授权代表的名称、详细地址 公告机构名称、详细地址 和欧盟授权代表的协议 5.3 产品介绍(PART A) 5.3.1 产品的预期用途 5.3.2 产品的分类 按《产品分类》给CE标志产品进行分类。 5.3.3 CE产品的认证途径 按产品类别确定产品的认证途径,并得到公告机构的同意。 5.3.4 产品描述 5.3.5 适用法规和标准清单 列出CE标志产品适用的欧盟协调标准和国际标准清单。 5.3.6 产品结构 产品示意图(附尺寸)。 5.3.7 使用方法

13485程序文件

文件编号:XXX/SC-A0-2020 控制状态:受控?非受控□ 版本号:A0 发放编号:XX-2020-001 程 序 文 件 编制: 审核: 批准: 2020年1月1日发布2020年1月1日实施 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有限公司

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有限公司程序文件目录

XXX/CX-01 文件控制程序第1页共2页 1、目的 确保在文件的使用场合能得到有关文件的适用和有效的版本,防止使用作废和失效的文件。 2、范围 文件的编制、评审、批准、发放、使用、更改、标识、回收和作废等全过程活动的管理。 3、职责 3.1公司的文件由行政部统一管理、统一发放。 3.2行政部负责对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等一、二级体系文件及有关资料的发放、回收和保管。 3.3行政部对外来文件的分发进行识别、管理,确保使用适宜文件的有效版本。 3.4对所有文件的修订状态,可采用受控文件清单,修订一览表及标识等形式对文件进行状态控制。 4、控制程序 4.1行政部组织各部门进行相关文件的编写,评审。 4.2文件编号或代号、标识文件规定如下: XX/XX-xx-xx XX——公司名称代号 XX-XX-XX——分别指分类代号、编制顺序号、相关记录编制顺序号 4.3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分为: a)管理文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记录表单等; b)技术文件:技术标准、图样、工艺文件、检验规程等; c)外来文件: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有关法规、供方提供的技术文件等。 4.4文件的发布应得到评审和总经理批准,以确保其适宜性和充分性。 4.5文件在实施中可能会因组织结构、产品工艺流程、法律法规等发生变化 而更改,这时有必要对文件进行评审。 4.6公司也可以根据需要对文件进行定期评审,以确定文件是否需要更新, 如果文件发生修改,即必须再次进行评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