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资本论》、《帝国主义论》、《论我国革命》重点难点解读

《资本论》、《帝国主义论》、《论我国革命》重点难点解读

《资本论》、《帝国主义论》、《论我国革命》重点难点解读
《资本论》、《帝国主义论》、《论我国革命》重点难点解读

《资本论》、《帝国主义论》、《论我国革命》

重点难点解读

吉林大学韩喜平

各位老师,各位同行,大家好!非常感谢教育部给我跟大家共同交流的机会,按照要求,主要是讲解和解释大纲,统一思想,所以要求较为系统的讲解。我就《资本论》(节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论我国革命——评尼·苏汉诺夫的札记》这三篇文章跟大家做一些系统的交流、探讨。

一、《资本论》

(一)选读理由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不仅仅经济学,哲学、法学等等,应该讲所有的理论如果研读完《资本论》之后,各个学者可能从各个学者的角度能对《资本论》有不同的见解。比如我们学校,我的老师(詹连富教授)老师能从经济角度解读《资本论》,孙正聿老师从哲学从逻辑的角度解读。《资本论》是个严密的体系,我们现在也想是这个问题,政治经济学是从《资本论》中提出来的理论,讲完《资本论》之后,我们即便不看书,也能够想到由商品、劳动、货币、剩余价值等一系列基本概念串起来,一环套一环的,而我们现在好多理论可能就没有这么严密的理论体系了。当然这些理论都在逐步完善,比如我们讲很多科目,你能够找出这么严密的逻辑体系的东西也是很难的。当然恩格斯讲,工人阶级的圣经,那时候确实是主要思想,探求人类社会工人阶级解放的,所以说是工人阶级圣经。我国学者王亚南曾经指出,《资本论》是一部关系人类历史命运的著作,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面讲两个必然,消灭私有制,但是那个时候只是从论证,从原则上提出了这个原则,而具体的为什么,它的具体解释应该说在《资本论》才充分展开。从理论上来说,实际也是需要我们理论工作者学习的东西,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往往要求学生或者是要求自己达到一种什么境界,而没有从理论上来探讨为什么非得达到,所以你看《资本论》里面,我觉得从说理的角度来讲,它关系人类历史命运,但从理的角度上来讲,比如他讲为什么要争取缩短劳动工作日,因为资本家有资本家的道理,购买了劳动力,买到劳动力我就随

便使用,我买了一天就一天随便使用。工人有工人的道理,工人认为买了一天的劳动力,第二天你必须保证跟第一天一样,买了一天,用了好几天的,最后怎么办呢?他说就得斗争,从理上推出来的这些东西是我们理论工作者本身应该学习的。所以西方经济学家也普遍认为,研究马克思,必须要从《资本论》开始,所以《资本论》不管今天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大家知道资本主义世界金融危机之后,《资本论》的销量迅速增加。这说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反思,在西方世界也多了起来,这是事实。

具体地来讲,我们书上也列了,选读《资本论》的第一个理由是因为它是认识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指南。《资本论》深刻地解剖的是当时的自由资本主义,如何认识分析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应该讲,马克思用数学般的精确性的证明资本主义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确立。马克思认识到了经济过程的动态性,并预见到了经济周期的存在,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当今资本主义确实发生很大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应该讲,私有制没变,劳动和雇佣资本没变,自然资本主义的本性没变,在这种情况下认识资本主义本质性,《资本论》还是很重要。《资本论》所具有的理论价值和逻辑力量将会日益得到显现,就连那些怀疑或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人也不得不承认《资本论》的重要价值。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享有“当代歌德”美誉的著名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在题为《假如没有马克思》一文中说:“一部进步史乃是一部忘恩负义史。后生者只一味地捞取和享用好处,至于曾为好处所付出的代价连想也没去想。搀和在这种忘恩负义之中的还有愚蠢、无知以及理论家、知识分子通常所具有的藐视。”他说:“没有工人运动,没有社会主义者,没有他们的思想家,他的名字叫卡尔·马克思,当今六分之五的人口依然生活在半奴隶制的阴郁的状态之中;没有斗争,没有起义,没有罢工,这需要发动,需要引导,资本家是连半步也不让的。”英国学者特里.伊格尔写了一本书《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这本书很流行,马克思当时确实是揭露资本主义,他提出了一些观点,有人讲是市场经济的百科全书,既然是市场经济的百科全书,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重要意义。而且

他关于商品、货币、资本、价值规律这些,现在看来仍然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是非常重要的启迪作用,这个是没有什么怀疑的。

选读《资本论》的第二个理由是因为它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思想资源。《资本论》虽然研究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但对于我们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尽管表现形式不同,所依据的社会制度不同,只要是市场经济,就有其共同的规律可循。《资本论》关于商品、货币、资本等性质和作用的分析,关于市场规律与运作方式的阐释,关于价值生产与价值实现、生产与再生产关系的理解等,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启迪作用。

选读《资本论》的第三个理由是它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准。马克思写《资本论》是继承了古希腊的商品交换思想,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但以前的思想都是研究财产的生产与分配,马克思透过这个财富的背后,看到了经济范畴不过是人们社会生产关系在理论上的表现,也就是研究了人与人的关系,这也我们通常讲的,马克思是通过现象看本质,不是看到财富了,而是看到财富背后人与人的关系。包括所有制也是这样的,为什么所有制是生产的基础呢,这个杯子是我的,但实际这叫所有权,而真正所有制完整的概念来讲,这个杯子是我的,你要租用必须花钱,所以,体现的是我们之间的关系。因此,西方经济学仍然是沿着财富分配这条思路来讲,所以我们经常讲,西方经济学在现象上确实是具有一定的解释力,而且应该讲,在现象描述上他具有很吸引人的解释力。比如价格,马克思说价值决定的,西方经济学讲供需决定的,确实商品少了之后,价格就高,但是西方经济学也存在问题,如果供需决定的,那么供需平衡了怎么办,当然有人说供需平衡不可能,但是作为理论研究者,你必须要想象如果假定它彻底均衡了,他能不能解释,后来西方经济学说效用决定的,那就是有主观因素了。效用决定实际把从客观的东西完全驾驭在主观的基础之上,他也有说不清的道理,所以人类社会都有探求最终答案的内在要求,大概科学精神也是这样的,科学精神不是简单的应付现在一些解释就行了,所以就说效用决定的。就包括两个人搞对象,人家两个人觉得挺好,但是别人总在评价他们俩般配不般配,般配不般配实际是想寻找一种纯粹的客观标准,人们仍然具有着想探求最根本的东西是什么,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连熊彼特都指出:“事实上他和他同时代的以及他以前的经

济学家的区别正在于对经济过程的看法,既这种过程是否由这个经济制度本身引起……这可能是一代又一代经济学家总是重新提起他的原因。”

选读《资本论》的第四个理由就是研究社会经济与社会历史的科学方法。马克思的经济学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超越,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研究方法的重大变革。马克思则力图通过现象的分析,揭露其本质及其内在矛盾的根源,并依据矛盾的分析,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以及发展趋势。这个方法我们说历史唯物主义是抽象的方法。从抽象到具体,当然我们选取第一卷,第一卷实际是最为抽象的,也是最难懂的。列宁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都应用于一门科学”。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唯物主义逻辑,二重劳动,二重性,这些东西都能体现。包括劳动价值论,为什么劳动价值论到古典经济学走向马克思呢?实际上把它抽象出来,不是一个简单的看待劳动过程,而是等同社会劳动。马克思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家抽象方法的优秀成果,由于把经济范畴看成是社会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把社会生产关系和反映这些关系的范畴看成是历史的关系和范畴,从而使抽象方法成为真正科学的研究方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阐述和运用的“合理形态的辩证法”、制度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等,再如文献研究方法“他是一个贪婪的读者,一位不知不倦的工作者,他很少遗落重要文献。”(熊彼特语)掌握了一切应该掌握的知识,这就是我们选取这个的原因,实际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的东西。

(二)《资本论》的结构

关于《资本论》的结构大家比较熟悉,应该说是以剩余价值论贯彻全书的,整本书都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一生产过程,关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关系,第二是流通过程,关于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第三生产总过程,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第四卷是系统地分析批判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说,中心是剩余价值学说史。它把生产、流通、分配等剩余价值的状态都描述出来了,但没有研究消费。现在消费拉动经济,这个问题怎么看,一个就是说当时马克思生活那个时代的经济学,包括人们认为马克思的数理不行,后来马克思经济学没有前进,只能怨后来人。马克思是高度抽象的,他对于资本家和

工人有个基本假定,一是能够自由地出卖劳动力,二是一无所有,所以在消费问题上,认为分配多少才能消费多少。当然现在人们也在逐步挖掘资本论中关于消费经济学的主要内容。《资本论》中心突出,结构严密,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科学体系。用马克思自己的话说,《资本论》是“一个艺术的整体。”

(三)选择《资本论》第一卷的原因

《资本论》205万字,肯定得选读。最初我们的选择范围广了一点,想一卷选点,二卷也选点,三卷也选点,但是这么宏大,显然是读不完的,这是一个原因,必然要节选。节选怎么选呢?如果说马克思的立场鲜明的观点来讲,还是在第一卷,立场更明确。因为第一卷,方法我们讲的抽象方法,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这样的话,只有学习马克思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样才体现出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当然也有人建议,说选择《资本论》第一卷后面市场理论,有的是篇幅所限,包括我们原来选择地租、股份公司这些东西,当然对于现在来讲,有更多的参考价值。社会再生产理论、流通过程,如果从建设的角度来讲,这些确实是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是坦率地讲,因为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属性还是要求立场更为鲜明,必然要代表着人民的立场,马克思所谓的立场必然是人民的立场。观点也要有着非常明确的鲜明的观点,这个也是最能体现这一点。方法这一点我们说第一卷也是最深刻的,所以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才做了这个选择。

(四)写作过程与背景

马克思的研究与他的理论主题是密切联系的。马克思的理论主题,现在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还是人类真正的自由解放。现在人们都在研究这个问题,倒不仅仅因为资本主义世界遇到了金融危机,我认为是大家看到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本身面临着思考着人的发展问题。有句话讲,当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不断提高,同时人也面临着两极分化,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等等一系列威胁人类本身的问题存在之后,所有的社会科学都回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关注人的发展。现在我们看到这个趋势,我们科学发展观也好,可持续发展理论也好,包括我们现在很多社会科学都在思考的问题也好,都是围绕人来做文章的。所以,马克思在他那个时候,当然他是一步一步从理论上来批判的,不是个人的单纯的愿望,而是确实看到了资本主义世界的不平等,所以,他开始是通过对资本主义世界的批判来进行的。对资本主义批判他有这么几步,首先是宗教批判和

哲学批判,这个昨天几位老师都讲了,而后转向政治批判。在转向政治批判之后,他觉得资本主义世界,市民社会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生活起着决定作用,所以,他要深刻剖析市民社会,显然别的解决不了,必须从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找。从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就开始着手研究政治经济学。有人说先后他撰写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等。欧洲革命爆发之后,马克思中断了研究,他认为革命来临了,得指挥革命。革命失败后,马克思移居伦敦,在深入总结革命经验的同时,他对英国的现实经济状况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了全面而深入地研究,于1858年写成了《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第一分册的书稿于1859年出版,但这个第一分册只包括两章,即《商品》和《货币或简单流通》。这是“六册计划”中第一册《资本》第一篇《资本一般》中的绪论性的两章。在1861-1863年期间,马克思接着写《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第二分册,结果写成了一个篇幅庞大的书稿,共包括23个笔记本。它开头的总题目仍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而副标题是《第三章资本一般》,通常称之为《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实际上是《资本论》的第二稿。在写作这个手稿的过程中,马克思决定以《资本论》为标题,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副标题,分四册出版他的经济学著作。从1863年8月开始,马克思撰写了《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这是《资本论》的第三稿,其内容分为三部分,即第一册《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册《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册《资本主义的生产总过程》。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花费大量精力整理《资本论》第二、三卷,分别于1885年和1894年出版。

(五)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对于我们来说也是比较简单的。

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目的与方法(第一卷第一版序言、第二版跋)

研究对象是什么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大家知道到现在为止,经济学界对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就马克思这句话仍然在讨论,讨论什么呢?讨论主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什么叫生产方式,有的人认为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关系总和。马克思的经济学只是研究人与人关系的,所以这样的话,把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

经济学区别开来,西方经济学就是研究财富的,研究生产力的,马克思经济学就研究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总和,只研究生产关系,只研究人与人的关系。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说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如果只是生产关系总和的话,好象马克思就不研究生产力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最早受到批判。主流认为马克思就研究生产关系,后来又扩展了,马克思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如果研究总和的话,往往生产力研究哪几个方面,生产关系又研究哪几个方面,就更宏大了。还有一种认为生产方式不是研究全部生产关系,也不是研究全部生产力,是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中的一个交集,研究的是它交集那部分,所以用这个来构建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对于这个理论讨论现在仍然在进行。但是,这里面我们知道,研究什么也好,有人把经济学研究到所有制,实际《资本论》我认为不是把所有制,变革所有制是它的目标,但是它不是主要研究所有制。为什么呢?因为他是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显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也就是说《资本论》研究的显然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他把资本主义私有制作为一个前提假定,研究它,研究结果是,在研究过程中,认为由于这个假定存在,所以它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最后运转来运转去,运转出基本矛盾,矛盾不下去了,所以要变革,是这么一个逻辑体系。他不是以所有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而是把所有制作为一个基本的前提,从这个来论证生产关系,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里面突出了交换关系,因为有人说生产、交换、消费,怎么他就写了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对于这一点学界有不同解释,但是最主要的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这个大生产关系,它实际包括了生产、交换、消费、分配,但为什么突出交换呢?因为在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中,马克思假定为两个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劳动力的买卖交换和商品之间的交换,正是贯穿了它的运动全过程。而具体的分配、消费它是切割问题,而且马克思认为,要研究这个问题,必须以最发达的国家做起点。马克思当时有一个理论,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马克思最早还是从最发达的国家往下推的,后来才有对东方社会的思考。他当时批评德国,说德国的政治经济学教授一直是学生。当然研究对象这个问题,现在经济学界讨论还是非常激烈的,仍然没有一个准确定论。

对于我们来讲,马克思经济研究范围确实非常广,在不断拓展它的方向,包括制度经济学、演化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现在你要想发展马克思经济学,必然要不断拓展。现在实际上各个学科都有帝国主义倾向,我们作为学者来讲,如果《资本论》当时研究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这是可以的,是我们可以探讨的。但是如果作为发展马克思经济学,你非得说我们就研究这块,别的跟我没关系,这个会逐步束缚我们。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也是这样的,非要把马克思主义学科拓展到非常小的范围之内,肯定会束缚马克思主义学科本身的发展。我说的问题不是《资本论》研究什么,而是我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你研究的范围肯定逐步拓展,包括演化经济学、发展经济学,马克思都有所涉及,这是肯定的,只不过重心在什么地方,所以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来发展。

《资本论》的研究目的。《资本论》研究目的就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资本论》确实带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后面思考题我再解答这个问题。马克思确实不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出主意,说你现在遇到什么问题了,我帮帮你,解决解决你现在的问题,而是他就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方式的发展衰落,这个是必然的。因为无论如何,马克思在肯定资本主义社会在他不到一百年所创造的财富比一切时代所创造的财富总和还要多的时候,这里面我们现在也遇到一个问题,马克思包括现在有伦理经济学,确实不是伦理学者,但是我认为他确实是看到了社会制度不平等,而且在经济关系中,通过人与人关系不平等,来论证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这个趋势。包括我们现在一个学科,现在往往是强调科学性,人们也认为有意识形态性。资产阶级学者也一样,资产阶级学者从来都认为,他认为它的学科是纯科学的,超越一切阶级的,其实最后他得出结论必然是站到自己一定的意识形态基础之上,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来说话的。我们马克思主义学科确实是政治性很强的学科,这个不能否认,但是你怎么认识这个问题。所以,我有时候跟一些社会科学者讨论的问题,我说别的学科一定也有,比如人口学,你给我解释一下,他要是从客观的,整个阶段遵循同样的人口理论,但为什么说在中国就不能多生了,在俄罗斯就鼓励多生,说明还有一个国情的属性,起码说为这个国家发展服务,科学本身为发展服务的。科学本身在探讨不断推动社会进步的。我们现在如果说能够论证出来,现在意识形态领导的正确,能够带动发展,然后你论证意识形态这个问题,这没什么问题。方法我

刚才讲了很多,学会总结归纳,探讨本质,这大概是我们社会工作者一个重要的手段,这就是从马克思这儿来的。

《资本论》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资本论》是“把辩证方法应用到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次尝试。”在马克思看来,“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而且,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和研究方法不同。。马克思正是以资本运动为中心,以唯物辩证法为基本方法,建立起《资本论》完整的、严密的理论体系。

2.商品学说和商品拜物教(《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商品、劳动、货币、商品拜物教)

第二个就是第一章最基本的,第二个问题也是非常简单的。几个概念,一个就是商品的概念,一个就是劳动的概念,一个就是货币的概念,一个就是商品拜物教的概念。《资本论》第一卷以商品分析开篇,以《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作为第一章的结束。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原始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马克思认为商品最简单又复杂,所说的简单最普遍,所说的复杂,它实际商品内部的矛盾隐藏着一切社会的矛盾。所以,他把商品定义为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是使用价值,价值统一体。商品的二因素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创立的,它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劳动价值论不是马克思发现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一直在强调,马克思把劳动分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私人劳动可以转化为社会劳动,这样由社会劳动决定商品价值,这样就解决了。现在对劳动价值论讨论也很多,包括要素分配问题,劳动价值论究竟有什么作用,包括我们现在按要素分配,怎么看待劳动价值论问题,这是一个大的问题。这么讲吧,起码现在应该这么看,当时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中,不仅仅是马克思在探讨究竟增加的价值是哪来的,而是古典学者都在普遍地研究这个问题。因为它就是木材以及其他商品消耗,而后变成了桌子,桌子价格就高了,怎么来的呢?什么也没干,其中就加劳动,那显然是劳动创造的。从本源来说是这样的,但是在市场的运行层面上,价格和价值,价格大家知道本身就是价值的货币体现,因为价值是个绝对量,价格是个相对量,人们现在非要对应,把相对量的东西绝对化了,来研究绝对的东西,非要说必要

劳动决定价值,价格是价值的反映,价格应该就是劳动决定的。因为你价格就自然有了货币的因素,货币究竟含量多大,他这里面就是个辩证,货币本身的价值消除之后,这个变动就更大了。所以,在市场经济中,金融衍生品的发现,使得这个问题非常复杂,但是并不能排斥在商品中劳动的重要作用。我觉得还是那句话可以解释,就刚才诺贝尔奖学者讲的道理,有时候有的东西它在,你看不出它有什么意义,劳动价值论现在能解释什么东西,但是如果没有这个根基,我们很多问题就更麻烦了。所以,说应该这么看待这个问题,这是劳动二重性理论。商品价值量由什么决定的?由生产这个商品的劳动决定的。

在商品价值表现形式中,商品的内在矛盾表现为商品的外部矛盾,首先外在为商品和商品的矛盾,而后商品和商品的矛盾最后要交换,就找到一个等价物,这个等价物当时还有价值的,大家都喜爱,便于携带,就是黄金白银。黄金白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就是金银,这个不说了。价值形式相应地经历了一个具体发展过程,直至发展到货币形式。“正是商品世界的这个完成的形式——货币形式,用物的形式掩盖了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以及私人劳动的社会关系,而不是把它们揭示出来。”

商品看来是很平常的,商品关系本来也很平常,就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但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披上了物质外衣,而且这个物质外衣在人们面前表现出一种神秘虚幻的形式,这就是商品拜物教。商品由于它可以交换其他一些东西,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对它贪婪的追求。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你需要不了那么多,也在不断地占用财富。共产主义社会这个问题为什么能消除呢?因为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共产主义社会能够提供人们所需要的东西。而当人类社会面对稀缺问题的时候,一旦有任何稀缺,就可以用财富来交换,人们自然就贪婪地占有财富。所以,马克思讲,如果说把这个取消,把私人劳动等同于社会劳动来互相交换,私人劳动直接就是社会劳动,或者说人们劳动直接就可以享受你应该享受的一切,那么这个问题也就消失了。商品的神秘性来源于劳动产品所采取的商品形式。“在商品生产者的社会里,一般的社会生产关系是这样的:生产者把他们的产品当作商品,从而当作价值来对待,而且通过这种物的形式,把他们的私人劳动当作等同的人类劳动来互相发生关系。”如果不为这种物的形式所困扰,如果劳动

者之间的社会关系采取了直接的社会形式,那么这种虚幻的拜物教也就会随之消失。这就是商品拜物教。

3.资本的本质及劳动力商品理论(《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章资本、劳动力、商品)

资本是能够带来价值增殖的货币,其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马克思对资本的分析是从商品流通开始的。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首先在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商品流通的形式是W—G—W。相反,G—W—G循环是从货币一极出发,最后又返回同一极。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资本自行增殖,是资本流通形式的客观内容,也是资本家的主观目的。“只有在越来越多地占有抽象财富成为他的活动的唯一动机时,他才作为资本家或作为人格化的、有意志和意识的资本执行职能。G-W-G’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这一总公式就是产业资本、商业资本、生息资本在流通领域中表现出来的一般运动形式。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与价值规律相矛盾的。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能够增值,而货币只能购买到等价物,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但是也离不开流通领域。一切市场运行都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平等基础之上就是等价交换的,无论买和卖的环节都不可能增值。现代社会确实很多能做到,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研究《资本论》也好,政治经济学也好,他有一个最根本的东西,必须看整体,它实际上是个整体,不看你个体,不看你聪明,他笨,因为有占便宜的,有吃亏的,现在社会突然多了一块,总体上肯定多出一块来,哪来的,都是等价交换的,但是结果在交换过程中,有的人就多了一部分,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不是哪个资本家。我们好多学生问的问题,都是站到个别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其实马克思不是研究一个资本家,他研究的根本就不是资本家这个个体,而是研究的是资本的人格化,是人格化的资本。人格化的资本掌握在资本家手里,这是没错的,但是他研究的问题不是针对资本家的,所以这种情况下不可能产生剩余价值,但是又离不开流通领域,怎么产生的呢?一定产生了购买到特殊商品,这个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只有劳动力能够在使用过程中创造出比他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为什么劳动力能做到这一点呢?因为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资本家购买的价值不对等,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劳动在创造过程中,创造出

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不能买劳动,因为劳动在出卖之前不独立,所以谁也看不出来,出卖之后就不属于自己,不能卖,不独立,所以卖的肯定是劳动的能力,而一旦买到了这个能力之后,他让你劳动,劳动过程中必然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就是剩余价值的来源。所以说,这就是剩余价值的奥秘,这里面就把劳动力和劳动这个概念区别开来。我们现在包括人的概念、人力资本、人力资源,好多人写这个东西,实际上要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看,马克思当时针对社会不平等,劳动力本身是一种一无所有,而且有权出卖劳动力。人类发展也得经过这么几个阶段,真正的科学发展观,必然是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真正为了人的发展。从最早的人剥削学,而后就是人购买商品,人利用人,而后包括人力资本等等一系列,都是为了提高你自身的价值,一直到最后,发展为了人,这个大概是一个阶段。所以,劳动力和劳动的概念也是马克思创造的概念。马克思认为劳动力他的价值是如何决定的呢?仍然由生产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决定的,但是劳动力有特殊性,必然有历史道德因素,所以,马克思在考察劳动能力时指出,“撇开生产过程中维持劳动的生存资料,那就是考察一种臆想的东西。谁谈劳动,谈劳动能力,同时也就是谈工人和生存资料,工人和工资”。

4.雇佣劳动与剩余价值(《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

最后就是雇佣劳动与剩余价值,也是根本。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资本论》正是通过剩余价值理论揭开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剩余价值的揭示是通过对劳动过程的解析开始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劳动过程首先要撇开各种特定的社会形式来加以考察”,它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根据小麦的味道,我们尝不出它是谁种的,同样根据劳动过程,我们看不出它是在什么样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的。”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不符合资本家生产的目的,资本家必须把它变为价值增殖过程。

工人劳动本身创造的新价值,是通过工人的抽象劳动加到劳动对象上,并成为产品价值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劳动力商品“独特的使用价值,即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的价值的源泉”。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因此,资本家不仅要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再生产

出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并且要超过这个一定点,在必要劳动时间以上提供剩余劳动时间,在补偿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以上创造更多的价值。于是,工人的劳动不仅补偿了劳动力的价值,而且生产出剩余价值。这样,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便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第一,资本家预付的货币已经发生了价值增殖,生产出剩余价值,货币最终转化为资本;第二,价值增殖过程是在遵守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实现的,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得到了解决。,剩余价值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六)思考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的内在统一性?

我简单说一下,我讲课过程中已经说了,怎么理解意识形态与科学性。马克思明确政治经济学是具有阶级性的。(意识形态)在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学所研究材料的特殊性,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同时,他在分析德国的科学时指出,建立真正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只有无产阶级来完成。在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特殊性,包括我们也可以看出,我们从《资本论》中提炼出来的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的版本演化也可以看出,确实有一个过程。最早的,我们国家翻译过来最早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你就可以看出,确实当时是为了革命的需要。从《资本论》里面抽取最能够激发起工人阶级、无产阶级革命斗志的东西,现在经济学界都是这个转向,他要探讨由革命的经济学向建设的经济学转化,不能总是革命,怎么样发挥马克思经济学的作用,这个是一个转向。但是我认为就我们这个学科要区别的,它确实有两面,确实得强调,而且应该理直气壮地强调这个问题。大多数社会科学都有一定意识形态性。

2.如何理解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的含义及现实意义?

商品拜物教现在在市场经济中大为流行,只要有商品经济就存在,商品的稀缺性存在自然就存在,因此导致人们对商品贪婪占有的“人的异化”。这个显然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公有制没有全面覆盖,必然要存在的,但是伴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加,可能会有所改变。

3.联系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正确认识和理解资本的本质及其作用。

联系当前经济全球化,说实话全球化就是资本的扩张,就资本主义社会来讲,

经济全球化的问题就在资本的不断扩张。资本的扩张使得他分享很多上游商品的利润,这个简单说一下,有什么问题我们继续探讨,这是第一篇。

4.结合理论界对《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讨论,谈谈对理论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二、《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一)选读理由

1.列宁对资本主义分析的最为深刻的代表作

我们统称为《帝国主义论》,因为我们这门课叫“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所以选择列宁这个,也是精挑细选的。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文章呢?既然是列宁的,显然就得选列宁最典型的代表作。我们认为列宁这篇文章是列宁对资本主义分析最为深刻的代表作。到20世纪之初,资本主义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因为经济危机不断,后来凯恩斯革命,资本主义社会确实由原来完全看不见的手的调节,进入了看得见的手的阶段,那就是国家干预以及垄断。对资本主义制度要有新的认识,《资本论》是一种认识,到了上个世纪之初又该怎么认识,这是个重要任务。这个时候理论界都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与列宁几乎同时的德国的希法亭就写过金融资本,认为那个阶段已经发展到金融统治阶段,但是希法亭的毛病就在于,他认为资本的作用已经突破一切,而且货币可以不与价值,不与黄金挂钩,所以他自然解释不了这个问题。

2.对当时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特征的深刻总结

无论我们现在怎么看,它这几大特征还是准确的。特别对当时来说,它是非常准确的。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这样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在这个“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和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最大资本主义大国已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现在看来对于资本主义世界来说,应该说还都存在,对于我们来说要有清醒的认识。

3.帮助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

这个是从上面那个演化推动出来的。现在这些问题在资本主义世界都有所变

化,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国际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家内部国有经济、社会福利、工人参与管理经济等新的因素不断增长,工人参股,应该说资本主义世界确实都有变化。当前西方国家的一些学者以美化强权帝国为出发点,认为帝国主义富有引导现代化进程历史实行,现在这些都存在。包括我们现在看世界各国的趋势,美国显然把它当做整个维护世界利益的代表,只有美国敢说,你看奥巴马从我们国家到了韩国公开讲,美军驻扎在日本有利于东亚地区的稳定。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一些国家也都是这么认可的,因为他们认为新帝国富有领导世界的使命,这叫新帝国主义论。现在看资本主义世界的基本事实,就是金融资本的垄断,世界排名1000家银行中前45家占全部资产的45%。帝国主义的特征已经不仅是资本输出,而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全球扩张,包括游戏规则输出、新自由主义思想理论和美国商业文化包装的西方价值观输出、全球洗脑运动,以服务于其全球战略。所以,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因为现在很大程度上,新自由主义理论占据着很大的舞台,而且我们一定得重视这个问题。现在还有一个重要的趋向,就是人的头脑分化,也就是说我们接受别的国家的一些东西,不经过自己思考。我给学生讲这个道理,以前当最基本的需求没有满足之前,很多人都开发自己所有的智慧来解决自己的衣食住行问题。而现在这些最基本需求满足之后,人们再进一步努力的动力在什么地方?现在我觉得就在我们价值观上需要引导,所以你就注意为什么美国上个世纪他们有嬉皮士,我们现在大概也是这个状态。现在高校学生不学习,学习积极性差,这里面都有一些关系,都与这些文化渗透有关系,所以我们这个也要注意。

“新帝国主义,其帝国主义的本性并没有变。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和国家之间配合得更加娴熟和默契。它们利用资本和军事实力,创建所谓的游戏规则,设置圈套,套牢弱势国家和民族。新帝国主义不仅仅是要自然资源,而是要牢牢控制从农业到工业到各种可能牟利的产业,最终实现从思想上控制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产业上让你完全依附宗主国。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帝国主义的新本质。”再一个就是批判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思潮,因为当时要为革命做准备。马克思去世之后,究竟怎么理解马克思主义,到现在为止,我们认为第二国际时期,思想是最为混乱的时期,应该这么讲。当然最为混乱的时期,现在看来也有很多启示作

用,包括改良主义,对于我们来讲还都有一些影响,现在我倒认为我们现在确实需要寻找一些。但是在当时那个阶段,怎么样认识这个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二)写作背景与基本结构

1.写作背景

(1)分析资本主义矛盾的世界性发展,揭示战争的根源和性质。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频发。为转嫁危机攫取更多的利润,资本主义大国开始向国外输出剩余资本,夺取世界霸权展开激烈的竞争,终于酿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新的历史条件给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一项重大理论课题:揭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与根源,阐明战争与革命的关系,在理论上武装工农群众。列宁提出了“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这一科学论断。“我希望我这本小册子,能够帮助读者去理解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这个基本的经济问题。不研究这个问题,就根本不会懂得如何去估计现在的战争和现在的政治”。

(2)批判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思潮,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提供理论指导。以阶级合作为主要内容的机会主义国际思潮在欧美工人运动中泛滥起来。为批判考茨基关于帝国主义本质和内容的错误观点,揭露机会主义者回避帝国主义矛盾的深刻性的根本危害,引导无产阶级革命走上正确的轨道。从1915年中开始,集中力量全面研究有关帝国主义的问题,于1916年6月在苏黎世完成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手稿,1917年9月,本书首次以《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新阶段(通俗的论述)》书名在彼得格勒出版。

2.基本结构

本书包括两个序言(即《序言》、《法文版和德文版序言》)和十章正文:第一至六章分别阐述了帝国主义的五个基本特征;第七章《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关于帝国主义的定义;第八章《资本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对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的阐述;第九章《对帝国主义的批评》批判在帝国主义问题上的各种错误观点(特别是考茨基主义);第十章《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论述帝国主义的垂死性。

(三)主要内容

1.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帝国主义基本经济特征,有五大特征,列宁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

生产力的矛盾运动,揭示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即垄断资本主义。垄断的资本主义具有五大基本经济特征: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逻辑联系。帝国主义的五大经济特征是历史与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个就不说了。

2.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历史阶段

(1)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垄断,一切都是由垄断衍生的,那五大特征都是由垄断衍生出来的,这个没错。

(2)帝国主义是寄生的腐朽的资本主义。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列宁是怎么分析这个问题的?一个就是列宁认为,垄断之后,弱化了竞争。因为垄断之后,规定了一定的价格范围,既然垄断我就可以确定垄断价格,垄断价格不一定有那么大推动技术进步的因素。第二个,我一旦垄断了,有的新的技术,我本身可以用,但是我人为的不太想用,因为我进了大量的设备,我们现在想想好多东西更新特别快,如果说垄断了之后,这种竞争压力少了,有的时候明显感觉到,有好处的东西也未必要用。另外对国家来说,金融垄断和金融寡头,使得一个国家完全可以成为食利国,他自己不用进行其他创新,完全靠着金融就可以支撑着自己的发展,所以这是一个问题。这种情况下,就导致资本雄厚国家的腐朽上面,给帝国主义打上了寄生的腐朽烙印,所以资本主义已成为极少数先进国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居民实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杀的世界体系。因为他完全可以提供金融支撑就可以了,所以,国内产业空心化,现在从美国的经济也可以看到这个问题。有人总结,美国的富裕完全是一种流入性的富裕,而且当代帝国主义的腐朽性还表现在高度的寄生性,经济的空洞化。现在很难理解这个问题,值得探讨。他是最大的债务国,但他又很富裕,这些问题我觉得我们都会问到这个问题。你现在怎么说美国,确实是将来面临很多问题,包括我今年去了一趟美国,很多问题很难解释清楚。你看说劳动密集型产业,我们中国制造,好多名牌产品,衣服都是中国造的,但是中国造的,到了美国贴上牌之后,卖的价格比我们在国内卖得便宜,他显然是靠着自己的市场优势或者金融优势,靠着这些优势把成本降下来了。但是这些问题将来都会可能在经济学上来讲,都会产生一些问题,它空心化也好,财富聚集也好,这些问题从长久的发展来看,肯定是存在问题的。问题就在于什么时候这种转变才能出现,这是问题。包括我们也是这样的,我们国家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了,当然人均量很小,有人很自豪。但是你得分析你的产业结构,我们

总体来说还是靠着人口红利,靠着低附加值产品实现的,美国是靠着高技术。为什么列宁推导出这些东西来,我们总体来说还是要按马克思产业结构梯度推进理论来的,如果按照西方那套理论,可能得不出这些结论。当然我们说经典著作,但是经典著作,你不得不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显然我们可以认为,美国如果他没有特殊的政治军事实力在那儿做支撑,可能总有一天,由于他这种产业结构,他必然出现问题。说实话我也看了一下,我们跟美国的差距不仅仅在技术上,我认为还有的在资源的占有上,人家确实现在产业结构空心,这个没错,但是产业结构空心,实际它很多资源没有利用。不像我们可以说资源利用很多,因为我们人多,没有办法,为了谋求发展。为什么美国住房便宜,因为他人少,地多,我们新农村建设是非要把农村建设像城市,而到加拿大一看,人家的城市像农村,我们新农村建设,把农村的房子盖得跟城市一样,完全整齐划一,没有文化含量。为什么这样呢?其中有一点肯定是制约因素,但是同时我们应该知道,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一个国家来说产业梯度,但是如果全球化了,结构又是什么样,这些问题我估计都会问到。但是这些问题都是非常敏感的,因为总体来说,你现在还看不出它马上怎么样的问题,所以这种情况下,很难说做一些令人非常信服的解释。

但是按照马克思的解释,列宁的推导肯定是成立的,所以,帝国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

垄断决定了帝国主义的垂死性和过渡性,垄断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但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很明显,私有经济关系和私有制关系已经变成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外壳了;如果人为地拖延消灭这个外壳的日子,那它就必然要腐烂,——它可能在腐烂状态中保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万一机会主义的脓疮迟迟不能治好的话),但还是必然要被消灭的”。

怎么看待“腐而不朽”、“垂而不死”。列宁回答说:“垄断制、寡头制,代替了自由趋向的统治趋向,极少数最富强的国家剥削愈来愈多的弱小国家,——这一切便产生了帝国主义的一些特点,使人必须说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趋势之一,即形成为‘食利国’、……整个来说,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从前要快得多,但是这种发展不仅一般地更不平衡了,而且这种不平衡还特别表现在资本雄厚的国家(英国)的腐朽上”。

当然我们怎么看呢?列宁讲了,还得发展一个时期,马克思讲,一个社会制度在他生产力潜力还没充分挖掘出来之前,它还能够存在。另外新的技术革命产生新的新型产业,这也是事实。如果没有信息革命,日本很可能就走到美国前面。日本人写过三本书,日本人第一本书《日本可以说不》;第二本书《日本人应该说不》;第三本书《日本人坚决说不》。很快,计算机产业信息化以来,日本远远被美国甩到后面,所以,我们不得不注意新的技术产生的新型产业,这种新型产业推动发展。另外一个,我们也一定要看到,马克思也好,列宁也好,他分析资本主义,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就马克思当时认识的资本主义,确实进行改革了,所以,资本主义既有市场也有计划,资本主义国家本身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包括它的福利等一系列其他方面。

3.反对帝国主义必须同反对机会主义结合起来

《帝国主义论》分了十章,除了基本特征之外,就是讲跟其他的思想做斗争,反对机会主义。列宁讲“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如果不同反对机会主义的斗争密切联系起来,就是一句骗人的空话”。帝国主义产生机会主义、改良主义。在帝国主义的侵蚀下,无产阶级队伍中出现了一个人数不多但比较广泛和稳定的“工人贵族”,他们替资本家在工人队伍中宣传和平主义与改良主义思想,在此背景下,出现了资产阶级化的工人政党。与此同时,资产阶级学者和政论家则在思想理论上为帝国主义辩护。

俄国出现了取消派,是俄国1905-1907年革命失败后孟什维克中的一个派别主张。主张建立一个在合法范围内活动的“公开的工人党”,因而被称为“取消派”,相当于现在的左派。这里面主要给大家介绍考茨基的“超帝国主义论”。考茨基说:“现在帝国主义的政策难道不会被一种新的超帝国主义的政策所排除吗?这种新的超帝国主义的政策,将以实行国际联合的金融资本共同剥削世界,来代替各国金融资本的相互斗争。不管怎样,资本主义的这一阶段是可以设想的。”超帝国主义在我们这个大纲里面比较少,因为这个东西是后面批判的。

列宁指出:考茨基的“这种批评恰恰回避和掩饰了帝国主义最深刻、最根本的矛盾”。“试问,在保存着资本主义的条件下(考茨基正是以这样的条件为前提的),‘可以设想’这种联盟不是暂时的联盟吗?‘可以设想’这种联盟会消除各种各样的摩擦、冲突和斗争吗?”“只要清楚地提出这个问题,就不能不给以

否定的回答。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分割势力范围、分享利益和分割殖民地等等,除了以分割者的实力,也就是一般经济、金融、军事等等的实力为根据外,不可能设想以其它的东西为根据。而这些分割者的实力的变化又各不相同,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各个企业、各个托拉斯、各个工业部门、各个国家的发展不可能是平衡的。如果拿半世纪以前德国的资本主义实力同当时英国的实力相比,那时德国还小得可怜;日本同俄国相比,也是如此。能不能‘设想’一二十年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的实力对比依然没有变化呢?绝对不能”。资本主义世界分割世界,它的力量肯定是不会平衡的,必然是出现不平衡,不平衡之后,必然要打。无论怎么均衡,你说联合起来,但联合起来,这种联盟可能是暂时会出现的,但是它实力在不断发展,有的原来强的弱了,有的原来弱的强了,包括资本主义发展,英国强了,德国强了,美国强了,我觉得这个判断也是准的,不可能说资本主义世界铁板一块,显然他要发生一些变化的。

列宁指出:“资本主义现实中‘国际帝国主义的’和‘超帝国主义’的联盟,不管形式如何,不管是一个帝国主义联盟去反对另一个帝国主义联盟,还是一切帝国主义强国结成一个总同盟,都不可避免地只会是前后两次战争中间的暂时休战。和平的联盟准备着战争,同时也是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这两者互相制约,在同一个基础上,即帝国主义联系、世界经济和世界政治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着和平斗争与不和平斗争形式的彼此交替的情形”。列宁看穿考茨基的要害在于“把帝国主义的政治同他的经济割裂开了”。

4.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最后讲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按照列宁的判断,帝国主义时代各种矛盾的日益激化,使得帝国主义战争不可避免。不可避免的帝国主义战争,加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到来。战争使帝国主义国家陷于分裂,并造成某些国家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从而使得无产阶级在某一薄弱环节冲破帝国主义链条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可能。“从资本主义到更高级的社会经济结构的那个过渡时代的特点已经全面形成和暴露出来了”。

(四)思考题

1.如何正确看待帝国主义的过渡性与当今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考题本身比较复杂,如何正确看待帝国主义的过渡性与当今资本主义的发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主要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即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也就是说在统一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他在文中提出:“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并且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的积累,它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起点。”也提出,“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资本的生产过程实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生产。 发达的生产力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土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己经在社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社会公有制比较起来。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而社会公有制则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 不可否认,资本论是站在无产者的角度上的。亚当斯密,凯恩斯,马尔萨斯等经济学家则站在资本家角度上的。而且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通过各种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社会福利系统来弱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对于第一卷中的主要内容与观点框架可由以下四点出发:

1.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的原始积累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的历史阶段中,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即要使货币和商品转化为资本,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经济条件:一方面是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他们要购买别人的劳动力来增殖自己所占有的价值总额;另一方面是自由劳动者,自己劳动力的出卖者,也就是劳动的出卖者。 商品市场的这种两极分化,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即以暴力方式剥夺劳动者而实现的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提供了最初的和必要的前提。 2.分析基础: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说,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发达的,普遍的商品生产,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细胞形式,因此,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要从商品开始。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它是两种属性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价值则是其社会属性。商品中也包含着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价值,作为具体的

资本论卷一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最近我拜读了著名无产阶级领袖马克思的作品资本论,虽然只是看了第一章的一些皮毛,更没有深刻的思想去联系社会经济。但是相对于高中里政治课上枯燥地死记硬背来说,现在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对于商品和劳动的看法,马克思在第一章就是一商品和货币作为研究对象的,在读完第一章之后,我概念中的“商品”不再是印象中摆放在商店橱柜中或网上放着照片让人挑选里的物品,它甚至可以是服务员的端茶倒水,可以是一个首席理发师三个小时的精剪,甚至可以是流通中的货币。因为商品的概念不仅仅是其本身有价值,而是他可以通过交换而转到把它当作使用价值使用的人的手里。因此我们评判商品的时候并不是看它是不是实物,而是看他是否具有价值并且通过交换而具有了使用价值。比如一顿美味的晚餐比一顿原材料相同但平淡无味的晚餐,就多了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感觉得到的东西。因此,服务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但是同时也不能只是单纯为别人,就像封建社会中农民给地主交租的粮食,并不因为是为别人生产的,就成为商品。而在这里就是一个第一章非常关键的概念“二重性”的引入——在整个第一章的概念中,“二重性”无疑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铺垫概念——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人类的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说到商品不得不提到劳动。第一章中有这么一句话:“如果把商品的使用价值撇开,那商品就只剩下一种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由此可以看出,劳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唯一价值,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也只有劳动才能产生更多的生产资料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而劳动又分为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比如在一个公司中,上层管理人员并不会在工厂的流水线前进行操作,他们要做的是安排和管理,及脑力劳动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抽象劳动,而公司的员工则要通过体力劳动而产生价值,这就是具体劳动。如果这样说的话那“工作不分高低贵贱”这句话是对的,因为凝结在商品中的都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但是为什么社会中上层和底层的差距这么大呢,体力劳动者通常要比脑力劳动者付出多得多的劳动,所谓的“剥削”——一些上层的资本占有者往往根据自身的需要为不同的使用价值定义不同的价格。他们通常把自己的抽象劳动的价值定义地高得多,而在物质的交流过程中,总会有人的劳动被低估,比如一些底层的体力劳动者——他本身绝对不会是资本的占有者,也不会是社会的强势群体。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平之处的真相,而马克思的最终理想主义就是要建立一个公平的社会主义社会,从而摆脱这种不公平现象,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皮毛看法,而且建设大同社会任重而道远,需要长期努力。 其次,通过对第一章的理解,我对货币的看法也发生了重大的改观,知道了货币不再是单纯的金银或是我们所用的纸币,货币是一种具有价值尺度职能和流通手段职能的衡量工具。小时候家里穷,总想着国家每个月的工资为什么不多发点,现在想来十分汗颜。货币发行量是一门大学问,货币多了也会导致通货膨胀购买力下降,想当年民国时期爆发过通货膨胀的灾难,上街买菜都要扛着一包包的金圆纸币,而人人的富裕程度确是低的出奇,一个国家如果不顾自身的国庆和购买力胡乱发行货币将会影响到每一个国民的生活,这种影响比硝烟弥漫,血肉模糊的战场更恐怖。 除了这些书中马克思的观点以外,我对他研究哲学的论证方法也非常赞赏。马克思在论证自己观点的时候不仅仅是用例证来举例论证,而且使用了辩证否定的哲学观。马克思非常重视《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而这一章,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尤其是价值形式这一部分,比较抽象,又不易理解。恩格斯曾致信马克思说,“谁能辩证思维,谁就能理解它。 在对于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之间矛盾的两个方面。马克思指出,“相对价值形式和

资本论典故解释

第一卷典故解释 1、“斐﹒拉萨尔著作中反对舒尔采—德里奇的部分,即他声称已经提出我对那些问题的阐述的‘思想精髓’的部分,也包含着严重的误解。”(第7页) 马克思在这里指拉萨尔在1864年出版的著作《巴师夏—舒尔采—德里奇先生, 经济的尤利安,或者:资本和劳动》。拉萨尔(1825—1864年)是德国工人运 动中的机会主义者。他在该书中歪曲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一 书中所阐明了的劳动价值论,认为马克思因为要使工人充分获得自己劳动所造的 生产无,所以才论证一般社会劳动时间决定价值,使社会共同生产成为必要。在 说明价值量时,拉萨尔完全无视商品生产的内在矛盾,而把商品中所包含的社会 必要劳动量的变动,归因于技术的发明或改良,以及趣味和欲望的变化。可见, 拉萨尔力图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与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理论混为一谈,抹煞马克思的这一学说在揭示剩余价值生产秘密的基础上,论证资本主义的灭亡和无资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等革命内容,又完全曲解了马克思关于价值实体和价值量的分析。 拉萨尔在该书中除了曲解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之外,还进行了大量的剽窃。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揭露过。 2、“这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第8页) 这句话引自古罗马著名诗人昆图斯﹒贺雷西 ﹒弗拉克(公元前65—4年)的《讽刺诗集》第一卷第1首中的一句:“只要换 一个名字,这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马克思引用此话,是为了说明尽管经济落 后的德国,与经济较发达的英国的情况有很大差别,但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 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来未来的景象,因而《资本论》以英国为例证 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和机制,将普遍适用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3、“柏修斯需要一顶隐身帽来追捕妖怪” (第11页) 据希腊神话说,柏修斯是最高的天神宙斯和丹娜的儿子。他从小被养育在西里福斯岛,这个岛由柏里狄克特斯统治者。他为了要撵走柏修斯,就派 柏修斯去取美杜莎(女妖)的头。但是,柏修斯却得到了雅典娜和赫耳墨斯的帮 助。她们给柏修斯几件宝贝,其中有一件就是这里说到的隐身帽,这帽子可以使 戴者不被人看见。经过不少惊人的冒险,柏修斯成功地割下了美杜莎的头。马克 思借用“柏修斯的隐身帽”,来讽刺当时的德国统治者。他们与柏修斯相反,柏修斯戴隐身帽是为了不被妖魔看见,而他们利用隐身帽却把耳目遮住,去否定德国工农劳动群众所遭受的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剥削和压迫。 4、商品的价值对象性不同于快嘴桂嫂,你不知道对它怎么办。(第61页)

读《资本论》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有感

读《资本论》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有感 夏正智 《资本论》是马克思穷尽毕生精力创作的宏篇巨著,它揭示了资本运动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特有规律。《资本论》很难懂,马克思的高度哲学化的语言和耗繁的历史资料数据为读者理解马克思的基本经济思想增添了不少的障碍和麻烦。读大学时,因为对政治经济学中的很多问题在课本和老师那里找不到答案,反而被老师批评为“钻牛角尖”,我曾经阅读过《资本论》。但只是读到150多页,就因为理解上的困难没有办法再继续往深处阅读。后来,在读研究生期间,因为学的政治经济学专业,希望从中能够为学位论文寻找到新的思路和观点,在暑假期间,我再次阅读了《资本论》。看看想想,用了接近两个月的时间,我终于读完了马克思的宏篇巨著《资本论》三卷。在阅读的过程中,为了理解马克思研究经济问题的方法和基本思路,又不得不去翻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的相关哲学文章,最后顺带看完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在那次暑假过后的半年多时间里,《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序言》、《哥达纲领批判》等文章被我一再翻阅,从中去寻找马克思研究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 的认识和看法。这是一个相当劳累的过程,花费了我不知多少个

不眠之夜,但劳累所带来的是不再困惑,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深刻理解和对理论创新的全新认识。 这次的阅读让我认识到,《资本论》这部著作所揭示的经济理论可以说是一般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与无产阶级斗争理论武器的融合。按照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吴易风的表达,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是一种最为准确和完美的表达,它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实质,也暗示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说明吴易风教授真正读懂和理解了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明白这一点,也就理解了〈资本论〉第三卷与第一卷之间存在的所谓冲突和矛盾。为此,我曾经写过一篇论文《马克思主义的二重性》,参加了省党校组织的理论研讨会,但没有期刊敢于发表,在出版论文集时也从中被去除了。如果真正认识到《资本论》的这一特点,那么我们也就知道了如何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和理解现实经济问题,制定经济改革的原则和政策,也就理解了为什么改革开放能够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 这次阅读也让我重新认识了劳动、价值、价格的关系,认识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关系。价值概念本身就是评价与估量,是具有主观特色的名词。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却排除了价值的主观性,从而排除了其经济学理论的主观性成分。其实,马克思《资本论》的劳动价值论来源于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精力写成的一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经济学巨著。由于其篇幅繁长,所以我也就选择了第一卷的第一章商品和货币进行阅读,由于理解能力有限,个人对马克思的《资本论》只是非常肤浅粗略的认识。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商品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同,部分由于约定俗成,所以商品尺度有所不同。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但是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的属性,离开商品体就不存在。 在我们所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改变。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 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从劳动产品剩下来的东西可见,使用价值或财富具有的价值,只是因为有抽象人类劳动对象化或物质化在里面。 可能会有人这样认为,既然商品价值由于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那么一个人越懒,越不熟练,他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因为他制造的商品和需要花费的时间越多。但是,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个人类劳动力的耗费。 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是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时间。因此,如果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家孩子量也就不变。但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每一变动而变动。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期初我们看到,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后来表明,劳动就它表现为价值而论,也不再具有它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所具有的哪些特征。 劳动总是联系到它的有用效果来考察的。各种使用价值或商品体的总和,表现了同样多种的,按照属,种,科,亚种,变种分类的有用劳动的总和,即表现了社会分工。每个商品的使用价值都包含着一定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或者有用劳动。各种使用价值如果不包含不同质的有用劳动,就不能作为商品相互对立。 就使用价值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就价值量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不过这种劳动已经化为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更多的使用价值本身就是更多的物质财富。

资本论名词解释

资本论名词解释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一、名词解释 1.商品: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②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社会使用价值,它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③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是劳动产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使用价值:①使用价值是物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二因素之一。②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使用价值,因此受到人的主观评价。③商品的使用价值有质和量的规定,不同质的使用价值由具体劳动创造并体现着社会分工。④使用价值构成人类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则是交换价值或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交换价值:①不同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商品价值的必然的表现形式。②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③一个商品的价值不能自己表现出来,而只能通过交换由一定量的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来间接表现,即通过交换价值来表现。④因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抽象劳动: ①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之一,具体劳动的对称。②撇开或舍象了各种具体劳动形态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③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一种属性,它创造商品的价值。 5.价值实体:①价值实体是凝结商品中的抽象人类劳动。②不同种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相交换,表明它们有等量的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如果撇开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各种劳动也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在商品交换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共同东西,就是抽象人类劳动凝结所形成的价值。③因而,抽象人类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实体。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7.价值形式: ①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包括对立统一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 ②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但商品的价值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而只能通过交换由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相对地表现出来。因此,价值表现的两极实际上是价值被表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对立的外部表现。③价值形式从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开始,经过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8.相对价值形式: ①商品价值表现的两极之一,或在价值表现中,价值被表现的商品所处的地位。②商品的价值对象性完全是社会的,只能通过交换由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这样,在价值表现中,价值被表现的商品就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其价值表现为相对价值。

资本论重点句子解析

《资本论》选读重点句子试解 第一版序言 1. 我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不过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 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同其他任何观点比起来,我的观点是更不能要个人对这些关系负责的。(第 1 版序言)1)一定社会形态中的人,其经济行为总是与一定阶级关系和经济利益相联系的。因此 政治经济学分析资本家和地主,不带有任何的主观色彩。 2)由于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客观的,因此,虽然某些个人可能在伦理道德上会有所 偏离某种价值取向,但他最终不可能完全不受这种经济关系的制约。 3)资本家和地主的各种经济行为是应该被唾弃的,但要从根本上消除这些不合理的经 济行为,必须变革资本家和地主赖以存在的经济关系。 第1 卷第 1 章 2. 可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 值的价值量。在这里,单个商品是当作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因此,含有等量劳动或能在同 样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具有同样的价值量。(第 1 章第 1 节) 1)商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决定的。 2)商品的价值是一种平均价值,与平均价值一致或相近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就成为该种 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平均样品。

3)等量劳动在相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必然具有相等的社会价值量。 3. 更多的使用价值本身就是更多的物质财富,两件上衣比一件上衣多。两件上衣可以 两个人穿,一件上衣只能一个人穿,依此类推。然而随着物质财富的量的增长,它的价值量可能同时下降。这种对立的运动来源于劳动的二重性。(第 1 章第 2 节) 1)社会物质财富由各种使用价值构成。劳动生产率越高,劳动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就 越多。 2)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的 生产率,因此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不影响同一抽象劳动在相同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 3)当具体劳动生产率在相同时间内创造的使用价值总量增加时,更多的使用价值体现 在不变的价值总量上,必然导致单位商品价值量的下降。如劳动生产率提高前, 1 小时生产1 件商品,单位商品价值为 1 小时。当劳动生产率提高, 1 小时可以生产 2 件商品时, 2 件商品体现在 1 小时价值总量中,使得单位商品价值下降为0.5 小时。 4. 可见,价值量的实际变化不能明确地,也不能完全地反映在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即相 对价值量上。即使商品的价值不变,它的相对价值也可能发生变化。即使商品的价值发生变化,它的相对价值也可能不变,最后,商品的价值量和这个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同时发生的变化, 完全不需要一致。(第 1 章第3 节) 1)价值量指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相对价值量指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即交 换价值量。 2)价值量的大小只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相对价值量的大小既要取决 于相对价值形式地位上商品的价值量,又要取决于等价形式地位上商品的价值量。

《资本论》重点难点解析

资本论总复习资料 1.我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不过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 (马克思不是带有色眼镜,是很客观的分析问题) 1)一定社会形态中的人,其经济行为总是与一定阶级关系和经济利益相联系的。因此政治经济学分析资本家和地主,不带有任何的主观色彩。 2)由于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客观的,因此,虽然某些个人可能在伦理道德上会有所偏离某种价值取向,但他最终不可能完全不受这种经济关系的制约。 3)资本家和地主的各种经济行为是应该被唾弃的,但要从根本上消除这些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必须变革资本家和地主赖以存在的经济关系。 2.可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在这里,单个商品是当作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量含义相同。价值:凝结在人类劳动劳动中无差别的抽象劳动。价值量: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1)商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的价值是一种平均价值,与平均价值一致或相近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就成为该种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平均样品。 3)等量劳动在相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必然具有相等的社会价值量。 3 、可见,价值量的实际变化不能明确地,也不能完全地反映在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即相对价值量上。 (反映价值量的变化不是取决于一个因素) 1)价值量指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相对价值量指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即交换价值量。 2)价值量的大小只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相对价值量的大小既要取决于相对价值形式地位上商品的价值量,又要取决于等价形式地位上商品的价值量。 3)因此,即使相对价值形式地位上的商品价值量不变,只要等价形式地位上的商品价值量发生变化,相对价值量也会变化;即使相对价值形式地位上的商品价值量发生变化,只要等价形式地位上商品的价值量与之按同一方向、同一比例发生变化;相对价值量也会不变;即使商品的价值量和相对价值量同时发生变化,只要相对价值形式地位上的商品价值量和等价形式地位上商品的价值量变化的方向和程度不一致,两者的变化也不可能完全一致。 4、“不变资本这个概念决不排斥它的组成部分发生价值变动的可能性”,其意思要说明

资本论解读第一章

资本论解读 第1章一价值 马克思在分析价值的过程中,认为使用价值是价值形式,而劳动量则是价值实体,他把价值形式和价值实体总是联系在一起来分析的,并强调了使用价值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实践的价值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使用价值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今天应根据马克思的成果把价值理论向前推进一步,而把价值形式和价值实体看成是组成价值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什么是价值? 这是经济学的一个基础问题,也是《资本论》理论体系的一个基本问题,所以,在《资本论》一书中,马克思在一开始就去研究了它。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交换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见《资本论》第一卷第49页) 马克思称这种"表现方式"或"表现形式"为价值形式,并且进行了专门的分析论述。 "商品是以铁、麻布、小麦等等使用价值或商品体的形式出现的。 这是它们的日常的自然形式。但它们所以是商品,只是因为它们是二重物,既是使用物品又是价值承担者。因此,它们表现为商

品或具有商品的形式,只是由于它们具有二重的形式,即自然形式和价值形式"马克思又在下面说道:"显然,最简单的价值关系就是一个商品同另一个不同种的商品(不管是哪一种商品都一样)的价值关系。因此,两个商品的价值关系为一个商品提供了最简单的价值表现。"(该书第61-62页) 马克思在该书第82页举出了一个价值形式的一个一般公式和一个具体的等式。 一般公式是:X量商品A=Y量商品B,或X量商品A值Y量商品B。 一个具体等式是:20码麻布=一件上衣,或20码麻布值1件上衣。只因为有了这样的价值形式,是任何一种商品的价值明朗化了,使你可以知道一件商品的价值具体是多少。比如20码麻布的价值是多少?是一件上衣。并且,价值形式必须表现在使用价值上,而且必须表现在不同种类的商品上。比如,20码麻布的价值必须表现在与20码麻布不同的一件上衣或其它使用价值上,而不能表现在相同的20码麻布上。因为只有前者才使20码麻布的价值明朗化,清楚化,而后者只是一种任何问题都没有说明的糊涂观念。可是,为什么"X量商品A值Y量商品B"或者是"20码麻布值一件上衣呢?"具体的说,20码麻布和一件上衣的价值为什么能相等的呢?有很多具体价值形式没法可比,例如一把锁值一个茶杯,但是,20码麻布和一件上衣还有可以比较的地方,那就是我们可以把上衣看做是麻布做成的。但是,麻布和麻布可以比较,因为,

再论完整地准确地理解《资本论》

再论完整地准确地理解《资本论》 [摘要]应该从整个《资本论》的体系来认识“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极端重要性,卫兴华教授把马克思主义分为基本原理和非基本原理的做法值得商榷。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科学认识和把握马克思解决导致李嘉图学派破产的资本和劳动交换这个难题,对于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资本总公式;总公式的矛盾;小手工业运动公式 [中图分类号]F0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10)09-0032-05 卫兴华教授在《当代经济研究》2009年第7期上发表《该怎样“完整地、正确地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评奚兆永教授的有关观点和争辩逻辑》(以下简称《怎样》)一文,文章虽然继续为过去的观点辩护,但承认“讲河上肇的《经济学大纲》没有提‘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一种学术资料引用上的疏漏和纰误。因为我没有细读该书‘剩余价值的源泉’这一节的内容,应引以为戒。奚文就此问题对我的批评,完全接受。”这里体现了卫教授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本文也试图秉承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态度,再一次就我们之间存

在的学术观点上的分歧发表个人看法。 一、再谈“完整地准确地理解”的含义 完整地准确地理解《资本论》,不仅要从体系上弄清楚马克思的有关论述,而且还要掌握他的方法论原理。《怎样》一文提出:“什么叫抽象上升为具体?难道G-W-G′是抽象,而G-W…P…W′-G′是具体?” 对于抽象上升为具体,马克思认为,“从实在和具体开始,从现实的前提开始,因而,例如在经济学上从作为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的人口开始,似乎是正确的。但是,更仔细地考察起来,这是错误的。如果我,例如,抛开构成人口的阶级,人口就是一个抽象。如果我不知道这些阶级所根据的因素,如雇佣劳动、资本等等,阶级又是一句空话。而这些因素是以交换、分工、价格等等为前提的。比如资本,如果没有雇佣劳动、价值、货币、价格等等,它就什么也不是。因此,如果我从人口着手,那么,这就是关于主体的一个混沌的表象,并且通过更切近的规定,我就会在分析中达到越来越简单的概念:从表象中的具体达到越来越稀薄的抽象,直到我达到一些最简单的规定。于是行程又得从那里回过头来,直到我最后又回到人口,但是这回人口已不是关于整体的一个混沌的表象,而是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了”。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作业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这里的问题也不在于物怎样来满足人的需要,是作为生活资料即消费品来直接满足,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来间接满足。 ——《资本论第一章——商品和货币》在整个第一章中,主要内容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和使用价值, 人类的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通过“二重性”概念的引入,物品本身拥有了一个自身属性转化的平台。抽象劳动产生价值,而具体劳动产生使用价值。一个商品,在人们需要发挥它自身的使用价值的时候,那么以A的形式呈现它;当人们把这件相同的物品放到了交易的世界里的时候,人们把这个物品本身所具有的α的一面展现出来。通过“二重性”(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资本论第一章——商品和货币》)概念的引入,物品完成了自身的使用和交流的双重作用。在历史的长河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有其价值与使用价值始终切合的较好、不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产生巨大偏移的物品渐渐地被人们赋予了特殊的交易含义,而其本身的使用价值却逐渐的被人们所淡化——货币和以它为主宰的货币经济也随之产生了。以下我就商品的两个要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马克思说:“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详细的介绍了何为使用价值。使用价值不仅仅局限于具体的实物上,他所强调的是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比如像我们日常生活中受对别人的服务,或是对他人的非物质劳动这些都是有使用价值的。因为各种物有了使用价值,所以,物与物之间的交换会产生一种关系或是比例即交换价值。由于交换是一个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变过程,这个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因此交换价值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这种偶然性中包含必然性。某种一定量的商品必定是能够找到互相代替的或同样大的交换价值的其它种商品。由此可见,第一,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第二,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即它只能由外部的别的东西来度量。注入马克思所举的例子,一夸特小麦,总能同x量鞋油或y量绸缎或z量金等等交换。我们所讨论的物,商品,均是由人来进行加工生产的,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那么也就是把那些使劳动产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质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它们不再是桌子、房屋、纱或别的什么有用物。它们的一切可以感觉到的属性都消失了,它们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如果物没有用,那末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也就不形成价值。 读过了资本论的第一章我的第一个体会是,我对“商品”和“货币”的理解更加 深刻了。首先,“商品”不再是我印象中摆放在商店橱柜中或淘宝网窗口里的物品, 它还可以是理发师的服务,甚至可以是流通中的货币。其次,在读到“如果把商品 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各种劳 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时,我对“劳动最

《资本论》第一章解读

资本论第一章解读 我组在选题是选择的是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章解读,下面为大家带来我组读后的心得与体会: 首先我组在对于马克思所提到的地租分析印象深刻:其中有提到说,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大多数土地由少部分人占有,所以土地资源面对工业化浪潮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现在农民把一部分工资交给资产阶级,自己却当一个田户,这是小块土地所有制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谷物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所造成的,在资产阶级社会制度下,小块土地所有制,不断的衰退,它排斥了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社会的积聚和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等等。 这也让我组想到了如今城市用地的地价,资本论中所提到的是在土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通过种种关系而排斥了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劳动的社会形势等等,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城市的面积日趋扩大,使得城市可用面积非常之大,然而城市化进程免不了会尽量使每一寸土地都物尽其用,再加之房地产事业的蒸蒸日上,越来越多的城市用地被开发商买去造了房子,从而造成了如今寸土寸金的场面,而城市房价也被一而再再而三的炒高,这也无形中使如今的年轻人背负着更大的生活压力,无奈的做起了房奴。 以杭州为例,在市中心武林商圈内三四万一平方的住宅楼随处可见,令许多人叹为观止。很多人也在感叹如果自己能够穿越回去,一定会选择穿越到上世纪

八十年代,然后将家中所有的积蓄拿出来买尽可能多的房子,能买几套买几套。这种戏谑的口吻更多的反映出的是当下年轻人的无奈。 其次,马克思在分析价值的过程中,认为使用价值是价值形式,而劳动量则是价值实体,他把价值形式和价值实体总是联系在一起来分析的,并强调了使用价值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实践的价值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使用价值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今天应根据马克思的成果把价值理论向前推进一步,而把价值形式和价值实体看成是组成价值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什么是价值?这是经济学的一个基础问题,也是《资本论》理论体系的一个基本问题,所以,在《资本论》一书中,马克思在一开始就去研究了它。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交换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见《资本论》第一卷第49页) 马克思称这种"表现方式"或"表现形式"为价值形式,并且进行了专门的分析论述。"商品是以铁、麻布、小麦等等使用价值或商品体的形式出现的。这是它们的日常的自然形式。但它们所以是商品,只是因为它们是二重物,既是使用物品又是价值承担者。因此,它们表现为商品或具有商品的形式,只是由于它们具有二重的形式,即自然形式和价值形式"马克思又在下面说道:"显然,最简单的价值关系就是一个商品同另一个不同种的商品(不管是哪一种商品都一样)的价值关系。因此,两个商品的价值关系为一个商品提供了最简单的价值表现。"(该书第61-62页)马克思在该书第82页举出了一个价值形式的一个一般公式和一

读马列原著有感(资本论)3000字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确立。《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凝聚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 《资本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资本主义却从《资本论》中汲取营养,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在自身范围内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认识到了经济过程的动态性,并预见到了经济周期的存在,而且发展了关于经济活动的封闭理论。他同时还是第一个将经济和历史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学家,而《资本论》就是他这种创举的体现。 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都应用于一门科学”。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论》曾发现有机自然界的进化规律一样,马克思的《资本论》也发现了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著述的伟大的科学巨著,是人类历史上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对国际工人运动斗争经验的总结。它的出版,宣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末日,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因此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的天才之处在于从一开始就发抓住了所有商品都有的共性,这种共性与商品的具体物理属性没有关系,这就是劳动。劳动在此的作用和地位类似于万有引力对宏观物体的作用和地位一样。在商品身上,除了能够发现都凝聚了人类劳动这一共性以外,不能够发现第二个更能够揭示人类生产活动发展规律及趋势的工具或指标。马克思发现了这个商品的共性,就为其理论体系的构建找好了打下了基石。 据“物质不灭定律”也能够推导出劳动的作用。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物质没有增加或减少,那么人类社会多了什么呢?多出的就是凝聚在各种商品之上的劳动,有了劳动,才

资本论第一章读书随笔

资本论第一章读书随笔 资本论马克思经济学说中最主要的著作。这么深奥的书,读完第一章节,大家都写了什么随笔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资本论第一章读书随笔,希望你喜欢。 1889年5月,旅居英国的恩格斯注意到一件事:鲁尔区罢工了。 "德国矿工的罢工对我们说来是一件大事。像宪章运动时期英国矿工那样,德国煤矿工人也最后进入运动,而这就是他们的第一步。运动是在威斯特伐里亚煤矿区的北部开始的,——在这个地区每年可以采煤4500万吨,而开采的地区甚至还不到一半,因为那里的煤要从500 码的深处采出。这个地区的矿工过去一直是善良的臣民,爱国、听话,而且信教;他们为第七军输送了极好的步兵 (我很了解他们,我生长的城市只在这个煤矿区南面六七英里)。 "(恩格斯发表在《工人领袖》杂志6月号的文章) 毫无疑问,这是一件让当时德皇威廉等统治者无比震惊的事,因为鲁尔不比别处,那是德国的命脉。由于多种原因,这里的矿工已经无法忍受。如果作一个宏观的调查,那么这次在历史上(尤其是我们的政治史上)意义重大的罢工无疑会有多种成因,比如经济发展的原因、环境保护的原因、种族的原因(那里多波兰移民)、宗教的原因,等等。但是,从恩格斯的文字上看,他本人并没有参与此次工会运动。实际上,恩格斯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恰恰在这一年之前的4年和之后的4年,恩格斯分别给《资本论》第二卷的两个版本写了序言,这是他在费尽心力出版这部书的过程之中,以及过程之后的总结陈辞,所以很有价值。在第一篇序言的开头: "要完成《资本论》第二卷的付印工作,使本书既成为一部联贯的、尽可能完整的著作,又成为一部只是作者的而不是编者的著作,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留下的修订稿很多,多半带有片断性质,所以要完成这个任务就更为困难。至多只有一稿(第IV稿) 经过彻底校订,可以照原样付印。但是,由于有了以后的修订稿,这一稿的大部分也变得陈旧了。材料的主要部分,虽然在实质上已经大体完成,但是在文字上没有经过推敲,使用的是马克思写摘要时惯用的语句:不讲究文体,有随便的、往往是粗鲁而诙谐的措辞和用语,夹杂英法两种文字的

资本论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商品: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②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社会使用价值,它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③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是劳动产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使用价值:①使用价值是物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二因素之一。②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使用价值,因此受到人的主观评价。③商品的使用价值有质和量的规定,不同质的使用价值由具体劳动创造并体现着社会分工。④使用价值构成人类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则是交换价值或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交换价值:①不同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商品价值的必然的表现形式。②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③一个商品的价值不能自己表现出来,而只能通过交换由一定量的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来间接表现,即通过交换价值来表现。④因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抽象劳动: ①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之一,具体劳动的对称。②撇开或舍象了各种具体劳动形态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③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一种属性,它创造商品的价值。 5.价值实体:①价值实体是凝结商品中的抽象人类劳动。②不同种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相交换,表明它们有等量的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如果撇开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各种劳动也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在商品交换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共同东西,就是抽象人类劳动凝结所形成的价值。③因而,抽象人类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实体。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7.价值形式: ①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包括对立统一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 ②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但商品的价值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而只能通过交换由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相对地表现出来。因此,价值表现的两极实际上是价值被表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对立的外部表现。③价值形式从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开始,经过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8.相对价值形式: ①商品价值表现的两极之一,或在价值表现中,价值被表现的商品所处的地位。②商品的价值对象性完全是社会的,只能通过交换由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这样,在价值表现中,价值被表现的商品就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其价值表现为相对价值。 9.等价形式: ①商品价值表现的两极之一,相对价值形式的对称。②即作为其他商品价值的表现材料、能够和其他商品直接相交换的商品所取得的特殊价值形式。③等价形式具有三个特点: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即价值的表现形式;具体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即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的形式,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45个十分钟读懂《资本论》

读懂《资本论》的一条捷径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代表作,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这本书的一些内容,我们可能已经在初中或是高中阶段的相关教材中有所接触。但那时候真的是一知半解,不甚了了。这次阅读余斌的这本《45个十分钟读懂〈资本论〉》,也算是一次补课吧。 这本书包括共分成五篇,依次为《商品与货币》、《货币转化为资本》、《变了形的商品经济》、《金融资本的统治》、《新社会的曙光》,每一篇又分成若干章节,整部书共13章。这本书的内容涵盖了三卷本《资本论》和数十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含被称为《资本论》第四卷的部分)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的一些内容,比我们通常比较熟悉的《资本论》第一卷的内容涵盖面要广的多。书的作者是余斌先生,现在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被人称为“经济学界的鲁迅”,以从三大学术逻辑尤其是数理逻辑方面系统批判西方经济学闻名学界。 这本书对《资本论》中的一些基本范畴和内容作为了简明扼要的分析和阐述,读后让人时常有豁然明朗的感觉。可以说这本书是目前比较全面和通俗解读《资本论》的中文著作。 当然这本书的看点不仅仅在于对《资本论》的深度阐述,更在于对一些我们现实经济生活的一些现象的精彩解读。比如:在涉及地租理论时,他提出政府卖地不如卖房。在书中,他提到了广州的例子,广州市政府把卖地建设改为卖房建设,不仅轻松化解建设了保障房的资金压力,还有更多的钱可以用来建设公益事业。余斌指出将卖地建设改为卖房建设的方案,不仅适用于广州市,也适用于其他城市。他认为这一方案普适的原因就在于目前国内地价占房价的比重普遍过低。中国的开发商们短期内暴富,秘密在于:尽管他们已经支付过地价,但是他们获得的利益的最主要的来源仍然是本不该归他们所有的地价。也就是说,他们实际支付的地价远远低于他们应当支付的地价。地价占房价的比重不是高了而是低了。还比如团购为什么比较便宜这个问题,余斌揭示了商业利润的秘密。商业资本既不用于创造价值,也不用于创造剩余价值。但是它却能获得商业利润,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缩短了流通时间,从而提高了剩余价值对预付资本的比率,也就是提高了一定时间内的利润率。商业资本的周转次数,会直接影响商品的商业价格。通过团购,增加了销量,加快资本的周转,价格低一点,商业资本也是可以接受的。 这是一本能我们读懂《资本论》的通俗解读书,但如果你想深入研究《资本论》,那还是应该阅读《资本论》这部划时代的巨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