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乐器

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乐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b17275784.html,

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乐器

作者:肖尧轩

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19期

摘要:克孜尔石窟壁画上的阮咸类乐器,是我国相对较早、较集中、较丰富的乐器图像资料。加之,克孜尔石窟时间和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为我们了解阮咸类乐器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本文将对其进行一定的梳理。

关键词:阮咸克孜尔石窟壁画

阮咸是我国传统弹拨乐器,相传西晋竹林七贤阮咸善于弹奏此乐器而得名。关于此类乐器的渊源,学界通常有两种说法:一是经由西亚传来的琉特属的乐器与中原文化相结合形成、演变而来;二是中原乐器,由弦鼗发展而来。由于阮咸是木质,所以物质遗存甚少,因此,多依靠图像类文物资料结合文献资料了解其发展,我国境内最早的此类乐器形制是在汉画像砖上。除此之外,相对较早、较集中的图像资料便是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上所描绘的了。由于克孜尔石窟的时代性和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为我们了解此类乐器以及流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以下本文将对克孜尔石窟壁画中所出现的阮咸做一定的梳理。

克孜尔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南10公里,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同时是我国建造年代最早的(约公元3世纪)和佛教首先抵达国内的区域。石窟中有大量的表现音乐舞蹈的壁画,为我们了解当时、当地的音乐,以及东西音乐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这些乐舞壁画中,所反映的有弹拨类乐器、吹奏类乐器、打击类乐器,以及乐队组合等内容。在壁画中出现阮咸的题材有伎乐天人图、说法图、和伎乐供养三种题材。根据乐器形制,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阮咸有两种形制。

一、克孜尔石窟壁画中阮咸的形制

第一种(如图一),音箱正圆,琴面直径约25cm-30cm,大多可见覆手和一对音孔(多为圆形),琴杆细长,一般约为40cm-60cm,直颈,琴头呈三角形或梯形,有四轸,可推断出有四弦,有的四弦绘制的很清晰。演奏时,抱于怀中,形式各异,但多数琴身侧斜,琴头朝上,有持拨弹奏亦有捏指弹奏。西晋傅玄(217-278)《琵琶赋序》:闻之故老云,汉遣乌孙公主,念其行道思慕,使工知音者,裁琴、筝、筑、笙模之属,作马上之乐。观其器,盘圆柄直,阴阳序也。四弦,法四时也。以方语目之,故批把也。取易传于外国也。杜挚以为赢秦之末,盖苦长城之役,百姓弦鼗而鼓之。二者各有所据,以意断之,乌孙近焉。唐代杜佑(734-812)《通典·乐》(卷146):阮咸,亦秦琵琶也,而项长过于今制,列十有三柱。武太后时,蜀人蒯朗于古墓中得之,晋竹林七贤图阮咸所弹与此类同,因谓之阮咸。咸,晋世实以善琵琶、知音律称。(自注:蒯朗初得铜者,时莫有识之。太常少抑元行冲曰:“此阮咸所造。”乃令匠人改以木为之,声甚清稚。)通过这两段文献,且不谈其来源和今后发展为何物,至少可以看出无论“弦鼗”或“秦琵琶”都与以上我们所描述的这种乐器的形制是较为相似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