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合理使用氟喹诺酮

合理使用氟喹诺酮

合理使用氟喹诺酮
合理使用氟喹诺酮

二、合理使用氟喹诺酮测试题(每题2分,共计60分)

1. 临床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现状包括:

A. 病原体尚未明确时选药不当

B. 过度使用抗菌药物

C.选用对病原体感染无效或疗效不强的抗菌药

D. 未充分重视药物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E. 以上均包括

2. 临床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危害包括:

A. 所选抗菌药物未能广谱覆盖常见病原体,导致治疗失败

B. 细菌耐药率逐年增加,导致治疗失败、病死率上升

C. 无效/临床疗效不佳

D. 不良反应严重时可致残或致死,使患者承受极大痛苦

E. 以上均包括

3. 临床常见的病原体包括:

A. 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支原体,厌氧菌

B. 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支原体,衣原体,厌氧菌

C. 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双歧杆菌,乳酸菌

D. 需氧菌,厌氧菌,双歧杆菌,乳酸菌

4.第四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可覆盖:

A. 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支原体,厌氧菌

B. 分枝杆菌,军团菌,衣原体

C. A+B

5.对耐药肺炎链球菌及大肠埃希菌抗菌活性菌较好的是:

A. 左氧氟沙星

B. 莫西沙星

C. 头孢曲松

D. 亚胺培南

6.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国产仿冒品的滥用导致耐药率的增加:

B. 否

7.新一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预防耐药的机制是:

A.AUIC >100可最小化MSW,预防耐药

B.新一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使用量小

C.新一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生物利用度高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8.2007年IDSA CAP指南推荐使用莫西沙星的患者类型是:

A. 门诊患者(有基础疾病或近3月用抗生素)

B. 青壮年、无基础疾病患者

C. 住院患者(非ICU)

D. A+C

9.IDSA V AP指南对早发V AP的推荐用药选择是:

A. 莫西沙星,氧氟沙星

B. 3代头孢+大环内酯类

C.环丙沙星

D.亚胺培南

10.细菌的耐药机制是:

A. 产生灭活酶

B. 改变作用位点

C. 药物外排

D. 膜通透性改变

E. 以上都是

11.MAIDEN研究证实:患者服用莫西沙星单药治疗盆腔炎的依从性较左氧氟沙星联合甲

硝唑好:

A. 是

B. 否

12.莫西沙星治疗非淋性尿道炎(宫颈炎)临床观察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

A. 10%

B. 7.9%

D. 66.5%

13.皮肤软组织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是:

A. 屎肠球菌

B. 链球菌

C. 金黄色葡萄球菌

D. 假单胞菌

14.指南将氟喹诺酮类药物列为首选抗菌药物的皮肤软组织感染是:

A.蜂窝组织炎

B.丹毒

C.气性坏疽

D.狗咬伤

15.关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安全性描述正确的是:

A. 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大多程度较轻,易为患者耐受

B. 不同品种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种类和程度有较大差异

C.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均无需减量

D. A+B

16.细菌性关节炎常见的病原体是:

A. 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B. 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脆弱拟杆菌等

C. 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衣原体等

D. 大肠杆菌,流感嗜血杆菌,支原体

17.骨和关节感染的治疗原则是:

A. 参照药敏结果选用氟喹诺酮类

B. 无法获得病原菌,可选用氟喹诺酮作为经验治疗

C. 甲氧西林耐药金葡感染,不宜选用氟喹诺酮类

D. 以上均正确

18.能够达到前列腺组织的抗菌药是:

A. 氟喹诺酮类

B. 头孢菌素类

C. 大环内酯类

D. β--- 内酰胺类

19.ICU患者抗感染治疗中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是:

A. 在重症感染的患者中,喹诺酮类药物不作为首选的经验性单一用药

B. 在危重病人,当致病菌对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时,喹诺酮类药物可以作为降阶梯治疗

的相对窄谱抗菌药物使用

C. 莫西沙星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有良好的杀菌活性,当证实或高度怀疑由该菌引起的

ICU内感染时,可用莫西沙星

D. 以上均包括

20.FDA唯一批准可以单药治疗复杂腹腔感染的氟喹诺酮类药物:

A. 左氧氟沙星

B. 加替沙星

C. 莫西沙星

D. 环丙沙星

21.皮下注射易感染厌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A. 是

B. 否

22.皮肤炭疽治疗中首选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

A. 氧氟沙星

B. 环丙沙星

C. 莫西沙星

D. 加替沙星

23.我国CAP指南对无论是否有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ICU患者均推荐联合使用呼吸喹诺酮

初始抗感染治疗:

A. 是

B. 否

24.我国CAP指南对无论是否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均推荐呼吸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初始经验抗

感染治疗:

A. 是

B. 否

25.下列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中,对厌氧菌抗菌活性最强的是:

A. 左氧氟沙星

B. 莫西沙星

C. 环丙沙星

D. 加替沙星

26.下列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中,G-菌抗菌活性最强的是:

A. 左氧氟沙星

B. 莫西沙星

C. 加替沙星

D. 环丙沙星

27.下列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中,对肺泡巨噬细胞组织穿透力最强的是:

A. 左氧氟沙星

B. 莫西沙星

C. 加替沙星

D. 环丙沙星

28.下列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中,半衰期最长的是:

A. 左氧氟沙星

B. 莫西沙星

C. 加替沙星

D. 环丙沙星

29.2006年GOLD指南对AECOPD抗菌药物推荐方案将氟喹诺酮类作为一线用药的患者

类型是:

A. 轻度加重,无危险因素

B. 中度加重,有危险因素

C. 重度加重,合并绿脓

D. 以上均正确

30.对AECOPD患者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较大环内酯类的细菌清除率更高:

A. 是

B. 否

执业药师药理学第七章 大环内酯类习题及答案

第七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一、A 1、红霉素的作用机制是 A、与核蛋白30s亚基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B、与核蛋白50s亚基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C、与核蛋白70s亚基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D、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的全过程 E、影响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 2、与罗红霉素特性不符的是 A、耐酸,口服吸收较好 B、体内分布广,肺、扁桃体内浓度较高 C、用于敏感菌所致呼吸道感染、耳鼻喉感染等 D、抑制细菌核酸合成 E、胃肠道反应较红霉素少 3、对青霉素过敏的革兰阳性菌感染者可用 A、红霉素 B、氨苄西林 C、羧苄西林 D、苯唑西林 E、以上都用 4、治疗支原体肺炎宜首选的药物是 A、链霉素 B、氯霉素 C、红霉素 D、青霉素G E、以上均不是 5、红霉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是 A、耳毒性 B、肝损伤 C、过敏反应 D、胃肠道反应 E、二重感染 6、治疗军团病应首选的药物是 A、氯霉素 B、四环素 C、庆大霉素 D、红霉素 E、青霉素G 7、第一代大环内酯类抗菌作用特点不包括 A、抗菌谱较窄 B、对多数革兰阳性菌、厌氧菌抗菌作用强 C、对多数革兰阴性菌作用强 D、对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抗菌作用强 E、与敏感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抑制蛋白质合成 8、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描述,错误的是 A、细菌对本类各药间有完全的交叉耐药性 B、酯化衍生物可增加口服吸收 C、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D、口服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 E、抗菌谱窄,比青霉素略广 9、关于万古霉素,描述错误的是 A、可用于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严重感染 B、可引起伪膜性肠炎 C、作用机制是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D、属于快速杀菌药 E、与其他抗生素间无交叉耐药性 10、常用于治疗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引起的严重感染的药物是

小儿氟喹诺酮类药物

儿童一定禁用喹诺酮类药物? 一、儿童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是是非非 1. 喹诺酮类药物禁用于儿童的缘由? 喹诺酮类药物是广谱抗菌药,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等均有活性,具有快速杀菌、口服生物利用度好、组织渗透性高、消除半衰期长、且与许多抗菌药物不具交叉耐药性等忧点,在防治成人多种细菌感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幼年动物实验中发现喹诺酮类药物有引起关节和软骨损伤的问题,因此大多喹诺酮类药品说明书规定喹诺酮药物不宜用于、避免用于或禁用于18岁以下的小儿及青少年。 2. CFDA发出限制使用氟喹诺酮的安全警告! 2017年7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发布《关于修订全身用氟喹诺酮类药品说明书的公告》(2017年第79号),增加全身用氟喹诺酮类药品的黑框警告,当全身用药时,氟喹诺酮类药品可能引起肌腱炎、肌腱断裂,周围神经病变,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和和重症肌无力加剧。也修改了全身用氟喹诺酮类药品的适应证:对于急性细菌性鼻窦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单纯性尿路感染和急性非复杂性膀胱炎,只有在没有其他治疗选择的情况下,才可使用氟喹诺酮类! 3. 关于喹诺酮类药物在儿科的临床应用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意见: 3.1 反对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临床用药须知》阐明喹诺酮药物应避免用于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新编药物学》认为:本类药物可影响软骨发育,孕妇、未成年儿童应慎用。且大多喹诺酮类药品说明书规定喹诺酮药物不宜用于、避免用于或禁用于18岁以下的小儿及青少年 3.2 支持意见: 《实用儿科学》认为:对儿童不应禁用喹诺酮类药物,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剂量不应超过10~15 mg/(kg?d),疗程不要超过7天。且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基本药物清单》中包括了可用于儿童结核病治疗的氧氟沙星、及治疗儿童志贺菌感染的环丙沙星。 3.3 争论: 虽然动物和细胞实验表明一定浓度的喹诺酮类药物会造成软骨细胞损伤,但是动物试验的剂量远高于儿童常规使用剂量,且在临床中,人类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发生软骨病变的几率很低,因此喹诺酮药物还是经常超说明书用于儿童,特别是治疗一些重症细菌感染。 二、全身用喹诺酮药物用于儿童的适应证 到底全身用喹诺酮类药物可用于治疗儿童哪些疾病?以下结合药品说明书、MICROMEDEX、英国儿童处方集和指南、专家共识,整理了一些常见的全身用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用于儿科的一些适应证(见表1),希望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和依据。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临床上常用者为氟喹诺酮类,有诺氟沙星、依诺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近年来研制的新品种对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的抗菌作用增强,对衣原体属、支原体属、军团菌等细胞内病原或厌氧菌的作用亦有增强,已用于临床者有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等。 一、适应证 1. 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本类药物可用于肠杆菌科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所致的尿路感染;细菌性前列腺炎、淋菌性和非淋菌性尿道炎以及宫颈炎。诺氟沙星主要用于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或肠道感染。但应注意,目前国内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大肠埃希菌中,耐药株已达半数以上。 2. 呼吸道感染: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主要适用于肺炎克雷伯菌、肠杆菌属、假单胞菌属等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下呼吸道感染。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等可用于肺炎链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急性咽炎和扁桃体炎、中耳

炎等,及肺炎链球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所致社区获得性肺炎,此外亦可用于革兰阴性杆菌所致下呼吸道感染。 3. 伤寒沙门菌感染:在成人患者中本类药物可作为首选。 4. 志贺菌属肠道感染。 5. 腹腔、胆道感染及盆腔感染:需与甲硝唑等抗厌氧菌药物合用。 6. 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属感染。本类药物对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感染无效。 7. 部分品种可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作为治疗耐药结核分枝杆菌和其他分枝杆菌感染的二线用药。 二、注意事项 1. 对喹诺酮类药物过敏的患者禁用。 2. 18岁以下未成年患者避免使用本类药物。 3. 制酸剂和含钙、铝、镁等金属离子的药物可减少本类药物的吸收,应避免同用。 4. 妊娠期及哺乳期患者避免应用本类药物。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摘要:氟喹诺酮类药物因其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已成为临床上的常用药但由于药物本身特性及不合理用药和滥用药物现象的存在,引起了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常见的有皮肤过敏及光敏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循环系统反应、消化系统反应、泌尿系统反应、呼吸系统反应、软骨毒性、肝脏毒性、生殖毒性、跟腱炎和局部刺激症状等,对动物及人类健康造成了一定危害。因此,医护人员及兽医工作者应熟练地掌握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特征,避免其造成的伤害,从而保障人与动物的身体健康。 关键词: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毒性 氟喹诺酮类(fluoroquinolones,FQNS或FQS)药物属第3代喹诺酮类抗菌药,开发于20世纪80年代,因其在喹诺酮萘啶环的6位处引入了氟原子,7位上都连有哌嗪环,所以统称氟喹诺酮类,是一系列新型氟取代的喹诺酮类衍生物。该类药物的抗菌谱明显比第1代和第2代扩大,抗菌活性也显著增强,对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某些厌氧菌和支原体等均有效,特别是对绿脓杆菌效果好,几乎适用于临床常见的各种细菌感染性疾病。按国际非专用药名命名原则,对该类新药均采用“-oxacin”来定名,以表示它们在药理方面的相似性及组群关系。该构词成份在我国音译为“沙星”。 FQNS药物具有吸收好,组织浓度高,半衰期长,抗菌谱广等优点,已成为人医和兽医临床上的常用药品。主要品种有诺氟沙星(Norfloxacin)、培氟沙星(Pefloxacin)、依诺沙星(Enoxacin)、氧氟沙星(Ofloxacin)、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洛美沙星(Lomefloxacin)、氟罗沙星(Fleroxacin)、恩诺沙星(Enrofloxacin)、甲磺酸达氟沙星(Danofloxacin mesylate)、盐酸沙拉沙星(Sarafloxacin hydrochloride)、马波沙星(Mar bofloxacin)、奥比沙星(Orbifloxacin)和盐酸二氟沙星(Difloxacin hydrochloride)等,其中恩诺沙星、甲磺酸达氟沙星和盐酸沙拉沙星、盐酸二氟沙星为动物专用药。 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FQNS也不例外,而且由于FQNS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常常伴有不合理用药和滥用药情况的发生,因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而产生的不良反应(ADR)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人类,动物则反应不大,但动物用药后的药物残留通过食物链传播,同样会引起人类不良反应现象的发生,影响人类健康,故仍应引起重视。本文综述了FQNS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归纳如下。 1 皮肤过敏反应及光敏反应 使用FQNS药物后,皮肤过敏反应(包括红斑、瘙痒、风疹和皮疹)的发生率较低(<1%),主要表现为皮疹、发热发红、瘙痒、脱屑,严重者可有重型药疹,过敏性休克。此反应多在用药后3 d左右出现,多数在用药中自动消失,个别出血性皮疹或恶性皮炎,需及时停药治疗。 药物引起的光敏反应包括光毒性反应和光变态反应。暴露在太阳下的皮肤区域,临床表现范围从中度的红斑到大疱疹,严重者可引起皮肤脱落糜烂。光毒性最强的喹诺酮类药物主要可诱导单纯态氧和原子团而引起严重的组织损伤。

常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效应

常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效应 关键词氟喹诺酮抗菌效力临床效应 自1962年Lesher等发现第一个吡酮酸类(也称喹诺酮类)抗菌剂萘啶酸以来,已合成了不少相关类似物。然而,只是在发现氟哌酸及其细菌靶酶DNA旋转酶后,对这类药物的兴趣才明显增加,成为抗感染药物研究活跃领域,并取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许多氟代化合物(统称氟喹诺酮类),相继用于临床或进入临床、药理研究,其中常用的有:氟哌酸、氟嗪酸、氟啶酸、环丙氟哌酸等。它们都具有1-取代-1,4二氢-4-氧吡啶-3-羧酸部分与第二芳环或芳杂环稠合的结构特点。 这类药物是在结构基本骨架的1,3,4,6,7及8位上引入侧链而加以改良的。但共有取代基为3位取代的羧基和4位取代的羰基,这些取代基是发挥抗菌作用必须的基团。由于分子中有亲水性哌嗪环与疏水性的氟原子,使具有恰当的油/水分配系数,提高了对细菌外膜的渗透性,扩大了抗菌谱,增强了抗菌效力,且有 助于药物在宿主体内的动态分布。上述4种药物的抗菌作用如表1所示,对G -及G+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G+菌的超过NA、PPA(吡哌酸Pipernidie Acid)等一、二代老品种,尤其对绝大多数G菌包括绿脓杆菌、多级耐药株有更显著的抗菌活性,超过目前临床应用的其它抗菌药物,特别是以质粒为中介的耐药菌引起的严重感染有重要意义。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与细菌DNA复制所必须的DNAgyrase(旋转酶,又称Topolsomerase-II拓扑异构酶)的亚基A(Subumit)结合,抑制DNA合成复制化,从而使细菌不能增殖,达到杀菌作用。 本类药物口服后迅速地吸收,尿药浓度超过临床上所有尿道细菌病原菌的MIC,血清和组织浓度高于大多数G -和G+菌的MIC,有相当长的半衰期 (T1/2),在某些情况下允许8~12小时或更长时间的投药间隔。成人每次给予氟喹诺酮200mg,空腹口服时的药动学指标如表2所示。上述4种药物的Tmax 为1~1.5小时,与T1/2约3~6小时近似。Cmax约1~2μg/ml,ACU约5~17gμg ﹒h/ml。其中OFLX吸收最佳,ENX半衰期最长。且由于分子量小、蛋白结合率低(15%~30%),在液体组织中分布良好。本类药物主要经过肾及肝排泄,尿和胆汁中浓度高。NFLX、OFLX、ENX、CPFX的胆汁浓度分别是血浓度的3~10、2~4、5、8~10倍,对慢性呼吸道感染,每次0.2g,每日3~4次,连服数日,NFLX、OFLX、ENX、CPFX的痰浓度分别为0.05~0.5μg/ml、0.5~1μg /ml、0.2~0.6μg/ml。向前列腺、扁桃腺组织及皮肤的运转也良好。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很广泛,疗效突出,口服吸收良好,组织分布广,大部分以原形从尿中排出,自然耐药频率低,毒副反应小,临床上广泛用于对包

2020年初级药士《药理学》试题及答案(卷四)

2020年初级药士《药理学》试题及答案(卷四) 一、A1 1、氟喹诺酮类药物相互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A、应避免与多价金属离子同服 B、应避免与抗酸药同服 C、抑制华法林的代谢 D、与碱性药物合用可避免产生结晶尿 E、与非甾体抗炎药合用增加中枢神经毒性 2、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A、抗菌谱广 B、抗菌活性强 C、口服吸收良好 D、与其他类别的抗菌药之间无交叉耐药 E、无不良反应 3、治疗伤寒可选用 A、链霉素 B、氧氟沙星 C、苯唑西林 D、红霉素 E、林可霉素 4、下述药物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的是 A、诺氟沙星

B、环丙沙星 C、萘啶酸 D、氧氟沙星 E、左氧氟沙星 5、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机制是 A、抑制DNA聚合酶 B、抑制肽酰基转移酶 C、抑制拓扑异构酶 D、抑制DNA依赖的RNA多聚酶 E、抑制DNA回旋酶 6、下列药物中,体外抗菌活性最强的是 A、氧氟沙星 B、诺氟沙星 C、洛美沙星 D、环丙沙星 E、氟罗沙星 7、可用于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药物是 A、SMZ B、SIZ C、SMZ+TMP D、SD E、SML

8、下列属于甲氧苄啶抗菌作用机制的是 A、抑制细菌四氢叶酸合成酶 B、抑制细菌四氢叶酸还原酶 C、抑制细菌二氢叶酸还原酶 D、抑制细菌二氢叶酸合成酶 E、抑制细菌二氢蝶酸合成酶 9、与磺胺药结构类似的物质是 A、GABA B、DNA C、PABA D、TMP E、ACE 10、呋喃唑酮主要用于治疗 A、大叶性肺炎 B、肾盂肾炎 C、化脓性骨髓炎 D、细菌性痢疾 E、结核性脑膜炎 11、服用磺胺药时,同时服用碳酸氢钠的目的是 A、增强抗菌活性 B、扩大抗菌谱 C、促进磺胺药吸收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分类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分类、药效和临床应用 1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分类 1.1第一代喹诺酮类 1.1.1第一代喹诺酮类的抗菌特点:第一代喹诺酮类药物奈啶酸、吡咯酸等,因其抗菌谱窄,仅对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的部分菌株具有抗菌作 也多在4mgL-1以上;对绿脓杆菌、不动杆菌属、用,且作用弱,对敏感菌株的MIC 90 葡萄球菌属等均无抗菌作用。 1.1.2第一代喹诺酮类的常见品种及临床应用:第一代喹诺酮类常见品种有奈啶酸、噁喹酸及吡咯酸等,主要用于敏感细菌所致的尿路感染。目前此类药物已被抗菌作用强、毒性低的其他抗菌药物所替代。 1.2第二代喹诺酮类 1.2.1第二代喹诺酮类的抗菌特点:第二代喹诺酮类较第一代喹诺酮类抗菌活性强,对革兰阴性杆菌作用包括了部分绿脓杆菌,可达到有效尿药浓度,临床应用不良反应明显较第一代喹诺酮类少见。 1.2.2第二代喹诺酮类的常见品种及临床应用:第二代喹诺酮类有新噁酸、噻喹酸、噁噻喹酸、吡喹酸、吡哌酸等。临床上主要用于肾盂肾炎、尿路感染及肠道感染的治疗。 1.2.3典型药物实例:吡哌酸(吡卜酸,Pipemidic Acid,Dolcol,Pipram,PPA)抗菌谱较广,对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等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对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的抗菌作用比对奈啶酸、头孢氨苄及羧苄西林强;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胞DNA的复制和转录。吡哌酸一般采用口服给药,口服后部分吸收,成人单次口服0.5g和1.0g后,血药峰浓度为3.8mgL-1和5.4mgL-1,半衰期为3.1h;本品吸收后可分布于肾、肝等组织,胆汁中药物浓度高于血浆浓度;本品主要经肾排泄,给药后24h58%~68%的药物从尿液中排出,部分自粪便排出。吡哌酸在临床主

氟喹诺酮类药物与哪些药物相互作用

氟喹诺酮类药物与哪些药物相互作用? 发布时间:2010-8-7 14:37:17 氟喹诺酮类是一类新的合成抗菌药物,主要品种有:诺氟沙星、依诺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培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等,临床使用广泛,与某些药物可发生相互作用,应引起注意: 1、本类药物于消化道中在酸性条件下吸收较多,与含铝、镁或钙的制酸药同服,可减少本类药物的吸收。与锌制剂、铁制剂、磷酸盐类合用也可减少本类药物的吸收。 2、与抗胆碱药(如哌仑西平、东莨菪碱)、H2受体阻断药(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奥美拉唑合用,降低了胃液酸度,从而减少了本类药物的吸收。 3、与尿碱化药,如碳酸氢钠同服,可减少本类药在尿中的溶解度,导致结晶尿和肾毒性的增强。 4、本类药物能抑制肝微粒体酶,与氨茶碱同用时,可抑制氨茶碱的代谢,使氨茶碱的血药浓度升高,易出现中毒症状,甚至可引起死亡,其中以环丙沙星、培氟沙星、依诺沙星的作用较强,合用时应调整氨茶碱的剂量。氧氟沙星也有此作用,但程度较轻,联用时应注意观察。 5、与咖啡因同用,可抑制咖啡因的代谢,使其血药浓度升高,对于常饮用咖啡因的患者,在服用本类药物时,应适当减少咖啡因的饮量。 6、丙磺舒可减少本类药物自肾小管分泌约50%,同用时可使本类药物的血药浓度增高而产生毒性。 7、利福平(RNA合成抑制药)、氯霉素(蛋白质合成抑制药)均可拮抗本类药物的作用。 8、与甲氧氯普胺合用,因后者可加快胃排空,能使环丙沙星的吸收加快。 9、氧氟沙星、诺氟沙星与华法林合用时可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依诺沙星无这种作用。

10、曾有报道,非甾体抗炎药芬布芬与依诺沙星合用引起抽搐,但尚无充分证据证明二者不能合用。

药理学(药)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四

药理学(药)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四 1、简述抗高血压药的分类,每类举一个代表药。 答:抗高血压药物可分以下几类:(1)利尿药,代表药为氢氯噻嗪;(2)钙拮抗药,如硝苯地平;(3)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4)抑制交感神经活性药物,如可乐定、利血平、哌唑嗪;(5)血管扩张药,如硝普钠、肼屈嗪。 2、肝素和香豆素药过量后所致出血用何药解救?原因是什么?。 答:肝素过量所致出血用于精蛋白解救,鱼精蛋白分子结构具有强碱性基团,而肝素是一种粘多糖的硫酸酯,强酸性肝素可以和鱼精蛋白结合成稳定的复合物,使肝素失去活性。香豆素类过量所致出血用维生素K 解救,因为两者化学结构相似,有竞争性拮抗作用。 3、简述氟喹诺酮类药物药理作用的主要特点。 答:特点是①抗菌谱广: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绿脓杆菌都有效;②细菌对本品耐药性发生率低,与其它抗菌药无交叉耐药性;③在体内分布广,治疗泌尿系统感染、肠道感染、前列腺炎等效果好;④大多数制剂可口服,使用方便。 4、简述红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的不良反应。 答:红霉素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肝毒性、过敏反应 链霉素和庆大霉素不良反应是:肾毒性、耳毒性、过敏反应、神经肌肉阻滞 5、抗结核药的用药原则是什么? 答:①早期用药:因结核病变早期主要是渗出性反应,病灶局部血液循环好,药物易渗入,且细菌处于繁殖旺盛期,对药物敏感。 ②联合用药:单用一种药物结核菌极易产生耐药性,联合用药可延缓

耐药性产生,可提高疗效,降低毒性。 ③坚持全疗程规律用药:足量、足疗程用药可获得较好疗效,复发率降低。 6、抗真菌药的用药原则是什么? 答:选药原则应明确是浅部真菌感染还是深部真菌感染;选择局部用药还是全身用药。 7、癌症疼痛患者选用镇痛药的原则有哪些? 答:三阶梯镇痛原则,也就是由专业医生在对癌痛的性质和原因做出正确评估后,根据疼痛的剧烈程度将其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再按照此选择不同的药物。 轻度癌痛一般能忍受,日常生活和睡眠都不受影响,可以选用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 如果发展到中度持续性疼痛,睡眠将受到干扰,食欲也有所减退,此时以可待因为代表的弱阿片类药物将成为首选; 而对重度,无法忍受剧烈疼痛的患者,则需要使用以吗啡为代表的强效阿片类药物制剂。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抗结核作用

作者单位:101149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 综述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抗结核作用陆宇 朱莉贞 段连山 据WHO管理抗结核药物的有关人士称,今后10年内肺结核患者将增加3000万,使用现有的抗结核药物只能减少1500万人的死亡,另一半人的生命完全取决于能否开发抗结核新药。所以需要抗结核新药迫在眉睫[1],抗结核新药的开发研究乃当务之急。 自第一个具有6 氟和7 哌嗪取代的诺氟沙星被开发进入新喹诺酮即氟喹诺酮阶段以来,喹诺酮类药物飞速发展,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的新品种不断出现。由于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抗分支杆菌活性,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使它们成为抗结核新药研究中的一个主要动向。其中,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PFX,C)、氧氟沙星(ofloxacin,OFLX)、左氟沙星(lev ofloxacin,LVFX)、司帕沙星(sparfloxacin, SPFX)、莫昔沙星(moxifloxacin,MXFX)等研究较多且已部分用于临床,现将它们的抗结核作用综述如下。 一、作用机制 氟喹诺酮类药物主要作用于细菌(结核分支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旋转酶(拓扑异构酶)。DNA拓扑异构酶是可通过所谓超螺旋,解旋,打结,连结等催化反应来改变DNA构型的一种酶。DNA旋转酶有2个由旋转酶A基因编码的亚单位(GyrA),它们能使双股DNA链在细菌染色体上断开,并在超螺旋后将染色体重新封接。此外还有2个由旋转酶B基因编码的亚单位(GyrB),它们在A亚单位将原来的DNA链重新封接后使DNA链形成负超螺旋。氟喹诺酮类药物能抑制DNA旋转酶A亚单位,从而抑制细菌DNA的复制和转录,达到抗菌目的。氟喹诺酮除直接作用于DNA旋转酶外,最近又发现拓扑异构酶!是它们的第二个作用靶位。 二、体外活性 1 抑菌活性:环丙沙星及氧氟沙星 对结核分支杆菌具有很好的活性, 1986~1992年许多研究者使用了相当数 量的菌株证明两者的体外活性大致相 同。在7H11琼脂培养基及7H12肉汤培 养基中对无论敏感及耐药结核分支杆菌 还是临床分离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环丙沙星分别为0 125~2 g/ml、 0 25~2 g/ml;氧氟沙星分别为0 5~1 g/ml、0 25~2 g/ml[2]。在Ogawa鸡蛋 培养基上,环丙沙星的MIC是0 5~1 g/ml,氧氟沙星是0 63~1 25 g/ml[3]。 两者的MIC均远低于各自在血清及组织 中可获得的浓度,且均明显低于诺氟沙 星、二氟沙星、依诺沙星、培氟沙星、氟罗 沙星、氨氟沙星,而它们对结核分支杆菌 的MIC都大于4 g/ml。 左氟沙星是氧氟沙星的L型光学异 构体,其具有更宽的抗菌谱且对多种细 菌的抗菌活性是氧氟沙星的2倍。在 7H11培养基中,左氟沙星抗结核分支杆 菌的MIC50、MIC90均为0 39 g/ml,氧氟 沙星的MIC50、MIC90均为0 78 g/ml。在 7H12培养基中对敏感菌及耐药菌,左氟 沙星的MIC为0 25~1 g/ml,氧氟沙星 为0 5~2 g/ml;对巨噬细胞中的结核 分支杆菌,左氟沙星的MIC是0 5 g/ ml,氧氟沙星是1 g/ml,这两药均有在 巨噬细胞内聚积的趋势,聚积能力无显 著差别,所以左氟沙星无论是对细胞内 或细胞外结核分支杆菌的抑菌活性均是 氧氟沙星的2倍[4]。Immamura等认为它 们抗微生物活性的差别在于两者抗DNA 旋转酶的活性不同。 1991年Rastoji等、Ji等分别发现司 帕沙星对结核分支杆菌有更高体外活 性。在7H11培养基中,司帕沙星对 H37R V结核分支杆菌的MIC是0 25 g/ ml,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为1 g/ml;对18 株临床分离株的MIC50、MIC90,司帕沙星 分别为0 25 g/ml、0 5 g/ml;环丙沙 星、氧氟沙星为1 g/ml、2 g/ml;左氟沙 星为0 5 g/ml、1 g/ml[5]。可见司帕沙 星抗结核分支杆菌的MIC低于环丙沙 星、氧氟沙星的2~4倍,低于左氟沙星 的1倍。 此外,新开发的氟喹诺酮有显示更 强大抗结核活性的品种。如Du 6859a 对结核分支杆菌的MIC90为0 2 g/ml, 低于氧氟沙星的4~8倍,强于司帕沙 星;Bay y 3118对结核分支杆菌的MIC 为0 06~0 13 g/ml;莫昔沙星(Bay12 8039)的体外抗结核活性与司帕沙星相 当[6],均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2 杀菌活性:氟喹诺酮对结核分支 杆菌的最低杀菌浓度(MBC)是MIC的2 倍时呈现杀菌作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 抗结核分支杆菌作用均为杀菌作用。氧 氟沙星、环丙沙星在7H12培养基上的 MBC是2 g/ml[2],左氟沙星在7H11培 养基上的MBC是1 g/ml,在巨噬细胞 中的MBC是2 g/ml,氧氟沙星在巨噬 细胞中的MBC是4 g/ml[4],司帕沙星 的MBC是0 5 g/ml。它们各自的MBC/ MIC均为2~4。 几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抗结核活性 比较见表1。 3 体外与其他抗结核药的相互作 用:环丙沙星在与标化抗结核治疗合用 的试管试验中发现,环丙沙星与链霉素 (SM)、异烟肼(INH)、乙胺丁醇(EMB)、吡 嗪酰胺(PZA)等无关,与利福平(RFP)有 拮抗性。氧氟沙星与其他抗结核药并用 时,不提高其MIC,也不因合并应用其他 亚抑菌浓度的抗结核药而改变,即氧氟 沙星与其他抗结核药之间既无协同作用 也无拮抗作用,可能为相加作用[3]。左 氟沙星与一线或二线抗结核药2药或3

药理试题

药理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共有5个被选择答案,请选出1个最佳答案。每题1分, 共40分) 1. 受体阻断剂的特点是: A. 对受体有亲和力,有内在活性 B. 对受体无亲和力,有内在活性 C. 对受体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 D. 对受体无亲和力,无内在活性 E. 抑制神经末梢释放递质 2. 麻醉前应用阿托品的目的是: A. 镇静 B. 抗休克 C. 防止术后肠麻痹 D. 减少呼吸道分泌 E. 增强麻醉药的作用 3. 某弱酸药pKa为 4.4,在PH 1.4胃液中解离率约为何值? A. 0.5 B. 0.1 C. 0.01 D. 0.001 E. 0.0001 4.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其: A. 效应增强 B. 吸收加速 C. 毒性增加 D. 分布、排泄受阻 E. 以上均不是 5. 某药能引起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胃肠蠕动减弱、瞳孔开大、腺体分泌减少,该药可能是: A. M受体激动剂 B. M受体阻断剂 C. N2受体阻断剂 D. N2受体激动剂 E. N1受体阻断剂 6. 毛果芸香碱对眼视力的作用是: A. 睫状肌收缩,屈光度增加,远视力受损 B. 睫状肌收缩,屈光度减少,近视力受损 C. 睫状肌收缩,屈光度增加,近视力受损 D. 睫状肌收缩,屈光度减少,远视力受损 E. 以上均不是 7. 下列有关新斯的明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 难透过角膜入眼前房 B. 对胃肠道平滑肌的兴奋作用较弱 C. 对骨骼肌的兴奋作用最强 D. 过量可引起肌无力 E. 有直接激动N2受体作用

8. 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当每隔一个半衰期给药一次时,为了迅速达到稳态的血药浓度可 将首次剂量 A. 增加半倍 B. 增加一倍 C. 增加二倍 D. 增加三倍 E. 增加四倍 9. 不宜用于变异型心绞痛的药物是: A. 硝酸甘油 B. 硝苯地平 C. 维拉帕米 D. 普萘洛尔 E. 硝酸异山梨酯 10. 多巴胺舒张肾血管和肠系膜血管的主要机制是: A. 促进组胺释放 B. 激动β2受体 C. 阻断α1受体 D. 激动多巴胺受体 E. 激动M受体 11. 不用于治疗或预防支气管哮喘发作的药物是: A. 异丙肾上腺素 B. 去氧肾上腺素 C. 麻黄碱 D. 肾上腺素 E. 沙丁胺醇 12. H1受体阻断药常用于治疗下列哪种疾病: A. 末梢血管循环障碍 B. 支气管哮喘 C. 胃溃疡 D. 皮肤粘膜过敏性疾病 E. 心绞痛 13. 强心苷中毒所致的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最佳治疗药物是: A.维拉帕米 B.胺碘酮 C.奎尼丁 D.苯妥英钠 E.阿托品 14. 硝酸甘油没有下列哪一种作用: A.室壁肌张力增高 B.扩张动脉 C.扩张静脉 D.降低回心血量 E.降低前负荷 15. 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首选药是: A.洛伐他汀 B.烟酸 C.普罗布考 D.考来烯胺 E.以上都不是

喹诺酮类抗菌药分类、构效关系.

喹诺酮类抗菌药分类、构效关系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基本结构为吡酮羧酸类衍生物,综合临床使用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的结构,归纳其基本结构通式如下: 12345678Y X N 1 COOH R 2 R 3R 4 5 O A B 该类药物的结构特点是在其基本母核结构上一般1位为取代的氮原子,3位为羧基,4位为酮羰基,5、7、8位可有不同的取代基,第三代、四代喹诺酮类抗菌药6位为氟原子。 喹诺酮类药物按其母核的结构特征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萘啶羧酸类(naphthyridinic acids ) N N 2CH 3 H 3C COOH O N N CH 2CH 3 N COOH O F HN 萘啶酸 依诺沙星 nalidixic acid enoxacin (2)吡啶并嘧啶羧酸类(pyridopyrimidinic acids ) N N N 2CH 3 COOH O N N N N 2CH 3 COOH O N HN 吡咯酸 吡哌酸 piromidic acid pipemidic acid (3)噌啉羧酸类(cinnolinic acids ) N N O O CH 2CH 3COOH O 西诺沙星 cinoxacin (4)喹啉羧酸类(quinolinic acids )

N CH 2CH 3 COOH O N HN F N O F N HN COOH 诺氟沙星 环丙沙星 norfloxacin ciprofloxacin N O CH 3 COOH F N N O H 3C N O F COOH OCH 3 H N N 氧氟沙星 莫西沙星 ofloxacin moxifloxacin N O F N HN COOH F 3 NH 2 H 3C N O F N HN COOH OCH 3 3 司帕沙星 加替沙星 sparfloxacin gatifloxacin 在这四类结构中,喹啉羧酸类药物最多,发展最快。 根据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化学结构和抗菌作用的关系,将该类药物的构效关系总结如下: 1.吡啶酮酸的A 环是抗菌作用的基本药效基团,变化较小,其中3位-COOH 和4位C=O 是抗菌活性必需基团,若被其他取代基取代则活性消失。 2.B 环可作较大改变,可以是苯环(X=CH ,Y=CH )、吡啶环(X=N ,Y=CH )、嘧啶环(X=N ,Y=N )等。 3.1位取代基为烃基或环烃基活性较佳,其中以乙基或与乙基体积相近的氟乙基或环丙基的取代活性较好。 4.5位可引入氨基,提高吸收能力或组织分布选择性。 5.6位引入氟原子可使抗菌活性增大。引入其他不同取代基对抗菌活性贡献的大小顺序为:-F >-Cl >-CN≥-NH 2≥-H 。 6.7位引入五元或六元杂环,抗菌活性均增加,以哌嗪基最好。

药理学讲稿之第三十七章 大环内酯类和林可霉素类及其他抗生素

第三十七章大环内酯类和林可霉素类及其他抗生素 对抗G+菌感染的抗生素,包括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和万古霉素等。 一、大环内酯抗生素 大环内酯抗生素是指具有一个12-16个碳骨架大内酯环附着一个或者多个脱氧糖结构的抗生素,包括14元环红霉素、甲红霉素、罗红霉素;15元环阿齐霉素和16元环的麦迪霉素、螺旋霉素、白霉素、交沙霉素、吉他霉素等。这些药物在药动学、抗菌作用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征: 1、不耐酸,口服会被胃酸破坏,酯化衍生物可增加吸收;在碱性环境中作用强;——肠溶片。 2、体内分布广,均可达血药浓度,但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主要经胆汁排泄,进行肝肠循环,体内时间长; 3、抗菌谱窄,>PG,G+、G-球菌、厌氧菌、胎儿弯曲菌、军团菌、衣原体和支原体等;——耐青霉素感染或青霉素过敏者。 4、作用机理: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5、细菌对本类药物易产生耐药性,药物之间存在着部分或完全交叉耐药性,红耐药,螺旋耐药,但停药一段时间后会消失; 以红霉素作用应用广。 红霉素:1952年由美国Eli Lilly公司开发的第一个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从链丝菌的培养液里提取得到的。 特点: 1、味苦,不耐酸——口服胃酸破坏,抗菌活性低——肠溶片——在肠道崩解吸收——在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较高+SB——尿路感染+SB碱化尿液。 现在临床上口服的红霉素养主要有以下几种制剂: 红霉素肠溶片:糖衣片 琥乙红霉素:红霉素琥珀酸乙酯(利君沙)——口服后在体液中分解出酯和红霉素碱吸收——干糖浆——小儿抗菌药——肝损害 无味红霉素:红霉素的丙酸酯——无苦味——适合儿童服用——对肝功能损害大 2、单用易产生抗药性,但不持久——停药数月后可恢复敏感性; 3、抗菌谱:与PG相似,略广, (1)对G+的强大的抗菌作用; (2)对G-菌菌的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流感杆菌、军团菌有效,对耐药金葡菌有效4、临床用途:(1)青霉素过敏和耐药;(2)百日咳; (3)军团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所致尿路感染、弯曲菌所致败血症首选; 5、机制: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转肽作用及信使RNA移位,作用位点是50s亚基。 6、毒性低,不良反应少,大剂量用药可出现胃肠道反应,无味无霉素会有肝损害——GPT 升高,发热、黄疸等——肝病或肝功能不全者慎用。 罗红霉素(严迪):与红霉素相似,对酸的稳定性好,口服吸收血药浓度高,半衰期长,

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

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 氟喹诺酮类药物是继吡哌酸问世以后推出的喹诺酮类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广泛应用后,已 出现细菌耐药性。自80年代起广泛应用于临床。这类药物对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大大超过 吡哌酸,尤其对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包括绿脓杆菌,多数耐药菌株更显著的抗菌活性,超 过其它类抗茵素,但随着临床上的普遍应用,不良反应较常见。 1药理学特性 抗菌谱广,尤其对革兰阴性杆菌包括绿脓杆菌在内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对金葡菌及产酶金葡 菌也有良好抗菌作用;某些品种对结核杆菌,支原体,衣原体及厌氧菌也有作用;细菌对本 类药与其他抗菌药物间无交叉耐药性;口服吸收良好,部分品种可静脉给药;体内分布广, 组织体液浓度高,可达有效抑菌或杀菌水平;血浆半衰期相对较长,大多为3-7小时以上。 血浆蛋白结合率低(14%-30%),多数经尿排泄,尿中浓度高;适用于敏感病原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前列腺炎,淋病及革兰阴性杆菌所致各种感染,骨、关节、皮肤软组织感染;不良反应少(5%-10%),大多轻微,常见的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皮疹、头痛、眩晕。偶有抽搐精神症状,停药可消退[1]。在各种氟喹诺酮类中不丙沙星的抗菌活力最强,其次为 氧氟沙星,两者对结核杆菌和其他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也有一定作用。新的氟喹诺酮 类的合成药,又进一步加强了对G+菌的活性,并扩展其对支原体和衣原体的治疗,称为第四代。已上市的有司帕沙星对G-菌的活性比环丙沙星高,对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也有很好 的活性,还有较明显的抗结核杆菌作用。新合成的克林沙星号称“超广谱”,抗金葡菌、链球 菌的能力是环丙沙星的16-32倍。 2不良反应 消化道不良反应主要表现用药后为胃肠道不适,食欲不振,暖气,恶心吐,腹胀、腹泻等。 一般症状较轻,停药后症状可缓解。具文献报道短期静脉滴注常规量希普欣(乳酸环丙沙星注 射液)可致老年人严重腹泻。并有少数人可血清转氨酶升高。故用期间应定期肝功能检查,肝 功能不良者应慎用。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因该类药物具有脂溶性,能较好的透过血脑屏障 进入脑组织而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毒性作用。可引起头痛、弦晕、失眠、精神错乱,行为异常等。特别是氟啶酸(依诺沙垦)、环丙沙星等,故患者神经系统疾病者应避免使用该类药物。 过敏反应:应用该药后可引起皮疹,等淋疹,瘙痒等反应等。乳酸环丙沙星导致呼吸困难, 面部及眼睑部水肿或咽头水肿。故应用前详细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过敏者要禁用。对关节 软骨的损害:可表现关节酸痛,软骨中间层基质疏松,力学张度下降,导致关节损伤,对儿 童危害较大,故儿童不宜应用该类药物。其它不良反应:可出现心悸、胸痛、全身无力等, 偶见有低血糖,快速静滴该药可致急性高血压或急性低血压,应用时需注意观察。对幼年动 物可引起软骨组织损害,故不宜用于妊娠期妇女和骨骼系统未发育完全的小儿[2]。药物可分 泌于乳汁,乳妇应用时应停止哺乳。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不宜用于有中枢神经系 统病史者,尤其是有癫痫病史的患者。可抑制茶大事类、咖啡因和口服抗凝血药在肝中代谢,使上述药物浓度升高引起不良反应。产生上述相互作用最显著者为依诺沙星、其次为环丙沙 星与培氟沙星,氧氟沙星无明显影响。因此应避免与有相互作用的药物合用,如有指征合用时,应对有关药物进行必要的监测。制酸药的同时应用,可形成络合物而减少其自肠道吸收,宜避免合用。肾功能减退者应用主要经肾排的药物如氧氟沙星和依诺沙星应减量。 3合理应用 近年来一些新的氟喹诺酮类品种不断问世,如消除半衰期更长的洛美沙星、氟罗沙星,对需 氧革兰阳性球菌、衣原体属、支原体属、军团菌等细胞内病原或厌氧菌等作用增强的左氧氟 沙星、司帕沙星、加替沙星、莫昔沙星、吉米沙星等。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莫昔沙星、 吉米沙星等品种明显增强了对肺炎链球菌等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的抗菌活性,同时对肺炎 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等非典型病原体也具有良好抗菌活性,也被称为“呼吸喹诺酮类”。氟喹 诺酮类抗菌谱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相似,对各种肠杆菌科细菌、流感嗜血杆菌、铜绿假单胞菌

全身用氟喹诺酮类药品说明书修订要求

全身用氟喹诺酮类药品说明书修订要求 一、说明书修订总体要求 1.本次说明书修订只针对全身用氟喹诺酮类药品(口服制剂和注射制剂)进行,具体修订意见适用于全身用氟喹诺酮类药品下的每一个具体品种。 2.本次全身用氟喹诺酮类药品(口服制剂和注射制剂)说明书修订主要针对【黑框警告】、【不良反应】、【注意事项】三部分内容,应遵循以下原则:如本次修订内容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已批准的相关内容更严格、全面的,说明书应按本次修订意见修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已批准的相关内容原则上不得删减,如原批准内容较本次修订意见更全面或更严格的,应保留原批准内容。 二、增加黑框警告

注:1.对于上述的适应症,根据药品说明书仅列出批准的相关适应症。 2.“XXXX”为对应药品通用名称,下同。 三、【适应症】项增加内容 如已批准药品说明书【适应症】含“急性细菌性鼻窦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单纯性尿路感染”“急性非复杂性膀胱炎”,需在相应的适应症后分别增加限制使用的提示,具体内容为:“由于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包括XXXX)已

有报道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且对于一些患者,急性细菌性鼻窦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单纯性尿路感染/急性非复杂性膀胱炎有自限性,应在没有其他药物治疗时方可使用XXXX。” 四、【不良反应】项应增加以下内容 严重和其他重要的不良反应 ●致残和潜在的不可逆转的严重不良反应,包括肌腱炎和肌腱断裂,周围神经病变,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肌腱病和肌腱断裂 ●QT间期延长 ●过敏反应 ●其他严重并且有时致命的反应 ●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 ●周围神经病变 ●对血糖的干扰 ●光敏感性/光毒性 在【注意事项】下对以上不良反应进行了详细说明。 心血管系统:QT间期延长、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律失常 中枢神经系统:惊厥、中毒性精神病、震颤、躁动、焦虑、头晕、意识模糊、幻觉、妄想、抑郁、恶梦、失眠、癫痫发作、极少数情况可导致患者产生自杀的念头或行动

喹诺酮类药物

喹诺酮类药物 喹诺酮类(quinolones)药物是指含有4-喹诺酮类母核的合成抗菌药物,属于静止期杀菌剂,具有抗菌谱广、抗菌力强、组织浓度高、口服吸收好、与其他常用抗菌药无交叉耐药性、抗菌后效应较长、不良反应相对较少等特点,已成为临床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药物。按问世先后可分为四代:第一代是1962 年合成的萘啶酸(nalidixic acid),因吸收差、毒性大、抗菌作用差,已被淘汰;第二代是1973 年合成的吡哌酸(pipemidic acid)等,主要用于革兰阴性菌引起的泌尿道和消化道感染;第三代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问世的氟喹诺酮类(fluoroquinolones),如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司帕沙星等;有文献将20 世纪90 年代后期至今生产的氟喹诺酮类称为第四代,如莫西沙星、吉米沙星(gemifloxacin)、加替沙星(gatifloxacin)等。第三代和第四代是当前临床上治疗细菌感染性疾患非常重要的药物。 喹诺酮类药物概述 喹诺酮类是以4-喹诺酮(或称为吡酮酸)为基本结构的人工合成药物,在N1、C3、C6、C7、C8 引入不同基团可形成不同药物。 体内过程 1.吸收 大部分喹诺酮类药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血药峰浓度相对较高,除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外,其余药物的吸收均达给药量的80%~100%。喹诺酮类可螯合二价、三价金属阳离子,如Ca2+、Mg2+、Al3+、Zn2+等,因而不能与含有这些离子的食品和药物同服。 2.分布 喹诺酮类药血浆蛋白结合率低,组织和体液中分布广泛,在肺、肝、肾、膀胱、前列腺、卵巢、输卵管和子宫内膜的药物浓度高于血药浓度。培氟沙星、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可通过正常或炎症脑膜进入脑脊液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左氧氟沙星具有较强穿透性,可在细胞内达到有效治疗浓度。 3.代谢与排泄 喹诺酮类药少量在肝脏代谢或经粪便排出,大多数主要是以原形经肾脏排出。培氟沙星、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尿中排出量较少,可在尿中长时间维持杀菌水平,其余药物则有50%~90%自尿液排出。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在胆汁中的浓度可远远超过血药浓度。t1/2 以氟罗沙星最长,可达13 h,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则相对较短。 药理作用 喹诺酮类药是杀菌剂,对静止期和生长繁殖期细菌均有明显作用。即使血药浓度已降低到无法检测水平,仍在2~6 h 内对某些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说明有明显抗菌后效应。 第一代抗菌作用弱,已被淘汰。 第二代抗菌谱窄,仅对革兰阴性菌有效,对铜绿假单胞菌活性较低,口服易吸收,但血药浓度低,尿中浓度高,可用于泌尿道和消化道感染。 第三代除对革兰阴性菌,如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的部分菌株等作用进一步增强外,对铜绿假单胞菌也有效,且抗菌谱扩大到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衣原体、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药动学与药效学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 陈雪华何礼贤 自第一个在1962年应用临床以来,新的喹诺酮类药物不断被开发和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在C-6位引进氟的氟喹诺酮类药物诺氟沙星的问世,氟喹诺酮类的抗菌活性和抗菌谱有了很大提高,早期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如环丙沙星主要对革兰阴性均有强大的抗菌活性,对阳性球菌则作用较差。但近5年来发现的新氟喹诺酮类药物如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吉米沙星(gemifloxacin)、加替沙星(gatifloxacin)和莫西沙星(moxifloxacin)显示出强大的抗革兰阳性球菌和厌氧菌的活性,对肺炎链球菌包括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和不典型病原体如肺炎衣原体和肺炎 支原体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同时保持了其良好的抗革兰阴性菌活性,这些优良特性使新氟喹诺酮类几乎成为呼吸道感染的理想治疗药物。抗感染化疗药物的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PK)和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PD)研究的深入,认识到预测抗感染药物的疗效已不仅仅单纯从既往的药动学参数和体外细菌的MIC来判断,而是必须结合药动学和药效学的特性综合判断。即通过抗菌药物的PK/PD参数来评价抗菌药物的体内疗效。而且新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良好的药动学特性,口服或静脉给药在组织中达到很高的浓度甚至超过血清浓度,一系列的研究也显示新氟喹诺酮类具有很好的PK/PD指标,下面详细介绍新氟喹诺酮类药物加替沙星、吉米沙星、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和老的氟喹诺类药物环丙沙星的药动学和药效学 特点。另外一些老的氟喹诺酮类和有毒性问题的新氟喹诺酮类如克林沙星(clinafloxacin)、格雷沙星(grepafloxacin)、司帕沙星(sparfloxacin)、和曲伐沙星(trovafloxacin)不做讨论范围。 一、基本概念 1. 药动学和药效学 抗菌药物的药物动力学亦称药动学,指用动力学(kinetics)的原理与数学模式,定量描述与概括抗菌药物通过各种途径(如静脉注射、静脉滴注、口服给药等)进入体内的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limination),即研究A.D.M.E.过程中血 2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