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标杆管理

标杆管理

标杆管理
标杆管理

基于标杆管理的绩效考核

第一节标杆管理的形成和演变

1.什么是标杆管理

标杆管理,也被译为标杆法、水平对比法、基准考核法、标杆超越法、基准化等。标杆管理是一项通过衡量比较来提升企业竞争地位的过程,它强调的就是以卓越的公司作为学习的对象,通过持续改善来强化本身的竞争优势。所谓标杆即Benchmark,最早是指工匠或测量员在测量时作为参考点的标记,是测量学中的“水准基点”,在此引申为在某一方面的“行事最佳者”或“同业之最”。

标杆管理实质上就是模仿和创造,是一个有目的有目标的学习过程。通过学习,企业重新思考和设计经营模式,借鉴先进的模式和理念,再进行本土化改造,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全新最佳经营模式。

综合一些权威学者和机构对于标杆管理的诠释,我们可以这样来描述标杆管理:不断寻找和研究业内外一流的、有名望的企业的最佳实践,以此为标杆,将本企业的产品、服务和管理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与这些标杆进行定量化考核和比较,分析这些标杆企业达到优秀水平的原因,结合自身实际加以创造性的学习、借鉴并选取改进的最优策略,从而赶超一流企业或创造高绩效的不断循环提高的过程。

2.标杆管理的产生背景

公元前4世纪的时候,古老的中国就有了标杆管理的思想。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在其流芳百世的《孙子兵法》中写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事实上,西方学者也把《孙子兵法》视为标杆管理的理论基础。

理论化、系统化的标杆管理必须首先提及美国的施乐公司,实际上,视其为标杆管理你的鼻祖也不为过。早在1979年,施乐公司最先提出“标杆管理”的概念,一开始只是在公司的几个部门做标杆管理,到1980年扩展到整个公司范围。当时以高技术产品复印机主宰市场的施乐公司发现,有些日本厂家以施乐公司制造的成本的价格出售类似的复印设备。由于这样的大举进攻,市场占有率锐减。为了应对此挑战,公司最高层领导决定制定一系列改进产品质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计划。公司派雇员到日本的合作伙伴—富士施乐以及其他日本公司进行考察,详细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接着公司便要确定竞争对手是否领先,为什么领先,存在的差距咋么才能消除。对比分析的结果使公司确信从产品设计到销售、服务和雇员参与等一系列方面都需要加以改变。最后公司为这些环节确定了改进目标,并制定了达到这些目标的计划。

通过标杆管理,施乐公司使其制造成本降低了50%,产品开发周期缩短了25%,人均创收增加了20%,并使公司的产品开箱合格率从92%上升到99.5%,公司重新赢得了原先市场占有率。行业内有关机构连续数年评比,就复印机六大类产品中施乐公司有四类在可靠性和质量方面名列第一。

3.标杆管理的发展与现状

3.1标杆管理的发展

第一阶段:进行竞争产品的比较分析

第二阶段:进行工艺流程的标杆管理阶段

第三阶段:标杆管理最佳企业管理实践的阶段

第四阶段:战略性标杆管理阶段

第五阶段:全球标杆管理阶段

3.2标杆管理的现状

施乐公司在标杆管理方面首开先河后,美国许多大公司也群起效尤,纷纷展开此项研究。

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标杆管理是最受欢迎的五大商业工具之一。财富500强企业中70%以上将标杆管理作为一项常规的管理工具,包括A T&T、柯达、福特、IBM、波音、惠普、杜邦、宝洁等。

在政府层次,标杆管理的内容包括教育制度、海关通关、科研制度、企业创立手续等。

一些有关标杆管理的团体也应运而生,企业标杆管理协会也相继成立,有关标杆管理的网站也纷纷成立。

第二节标杆管理的作用和分类

1、标杆管理的作用

(1)追求卓越

标杆管理本身所代表的就是一个追求卓越的过程。会被其他企业选中来进行效法的组织,就标杆管理的主题而言,绝对是卓越超群的。

(2)流程再造

标杆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的精神就是针对流程予以再造。“将焦点放在过程上而不是结果上”,这种崭新的观念比起竞争者分析,更可以帮助企业达成突破性的改善,比起其他的管理方式也更具实效价值。

(3)持续改善

所有的管理工具都是在寻求提升组织业绩的方法,而标杆管理与其他的管理工具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标杆管理特别强调持续改善的观念。

(4)创造优势,塑造核心竞争力

标杆管理是企业创造竞争性优势的捷径。原因是企业要想建立竞争优势首先必须进行战略规划,进行战略规划的基础在于了解竞争优势,然后必须先收集充分的资讯才能帮助企业做好竞争分析。标杆管理本身作为一种收集资讯的过程,不论本身还是竞争者的资讯都是标杆管理着重的焦点。汇集到的资讯除了自己与标杆企业的作业方式外,自然也会包括目前产业内竞争形势的优劣势分析。

塑造自身的核心能力:企业存续的关键在于为顾客创造价值的能力,这种能力可称之为核心能力。标杆管理有助于企业强化自身的资源基础,形成本身的核心能力。

(5)有助于建立学习型组织

企业可以通过标杆管理的方法,克服不足,增进学习,使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

2、标杆管理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方法,标杆管理可以分为不同的几种类型。

2.1按标的不同分类:

(1)内部标杆管理

以企业内部操作作为基准的标杆管理。

(2)竞争标杆管理

以竞争对象为基准的标杆管理。

(3)功能标杆管理

以行业领先者或某些企业的优秀职能操作为基准进行的标杆管理。

(4)流程标杆管理

以最佳工作流程为基准进行的标杆管理。

2.2按内容不同分类:

(1)产品的标杆管理

产品标杆是一项已长久存在的实践。它主要是仔细考察其他组织的产品而不仅是竞争对手的产品。

(2)过程标杆管理

战略标杆主要研究学习其他组织的战略和战略性决策,有关企业长远整体的一些发展问题。它主要为企业的总体战略决策提供指导性依据。

(3)管理标杆管理

即通过对领先企业的管理系统、管理绩效进行对比衡量,发现他们成功的关键因素,进而学习赶超他们的标杆管理。

(4)战略的标杆管理

这种标杆管理比较的是本企业与基准企业的战略意图,分析确定成功的关键战略要素以及战略管理的成功经验,为企业高层管理者正确制定和实施战略提供服务。优点在于开始就要注意到要达到的目的。

(5)最佳实践标杆管理

最佳实践是指领先企业在某个领域内独特的管理方法、措施和诀窍,这些措施和诀窍是领先企业取得优异业绩的原因所在。最佳时间标杆管理就是通过比较分析,寻找确认标杆企业的最佳实践、引进这种最佳实践并经过改进整合,使之成为本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一部分。

2.3按信息收集方法不同分类:

(1)单向的标杆管理

常见的标杆管理。在这种标杆管理下,公司独立的收集一个或几个公司优越实践的相关信息。一般的信息来源于行业贸易协会、信息交易所(如美国生产力和质量中心的国际标杆信息交易所)或其他途径。在美国,一个比较通行的方法是研究有关马尔克姆巴德瑞质量奖得主的信息,因为他们被要求有关信息与其他公司共享。

(2)合作的标杆管理

合作标杆是在双方协商同意的情况下,彼此资源信息共享。参与的公司可以借此分析为什么从事同样的功能或生产相同的产品别的公司可以成为行业的领导者,从而对自身的经营有更好的了解。合作标杆管理的最大优点在于信息可以在行业内或跨行业间达到共享。数据库信息、间接第三方信息和集团信息是标杆信息收集的主要渠道。

第三节标杆管理的实施

1.标杆管理导入的必要条件

2.

常见的标杆管理典型问题

错误可能原因可能解决方法

标杆内容错误对本公司了解不够深入研究以确定关键因素

瞄准企业错误研究不适合更详细的进行初始研究

标杆管理没能转化成具体行动高层管理者没有足够的承诺说服管理者主动参与标杆

管理项目

高层管理者缺少信心缺乏信息或理念把标杆管理与公司商业计

划联系起来;举例说明标

杆管理的优势

缺乏标杆管理所需资源缺乏高层管理者支持;缺乏标杆

管理小组承诺

标杆管理应被视为公司整

体管理方法

信息不相关数据不够多;数据未挖掘缺乏对评估的关注;检验

评估方法基础

信息错误或不精确过分相信公开的或竞争对手的

信息检查各种信息来源的准确性

标杆管理项目不能吸引可能的合作伙伴怀疑主义和防备性态度阐明双方的利益;审视整

个过程以选择合作伙伴

流程过分关注与合作伙伴之间的相似性缺少明确的选择合作伙伴的标

审视关于最佳实践的研究

太多标杆未能定义好优先次序把标杆管理与商业战略联

系起来

合作伙伴不能提供有用信息合作伙伴太相近通过流程而不是组成部分

来审视合作伙伴研究

成功的标杆管理活动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高层管理者的兴趣和支持

●对企业(产业或国家)运作和改进要求的充分了解

●接受新观念改变陈旧思维方式的坦诚态度

●愿意与合作者分享信息

●致力于持续的标杆管理

●有能力把企业(产业获国家)运作与战略目标紧密结合起来

●(企业)能将财务和非财务信息集成供管理层和员工使用的信息

●(企业)有致力于与顾客要求相关的核心职能改善的能力

●追求高附加价值

●避免讨论定价或竞争性敏感成本等方面的内容

●不要向竞争者索要敏感数据

●未经许可,不要分享所有者信息

●选择一个无关的第三者在不公开企业名称的情况下来集成和提供竞争性数据

●不要基于标杆数据向外界贬低竞争者的商务活动

2.组织标杆管理的原因

(1)战略规划

制定短期或长期计划。

(2)预测

预测相关行业领域的趋势。标杆管理的资讯,通常被用来评估市场状况或是预测市场潜力。

(3)创新

标杆管理师经营创新的绝佳来源,它让人有机会接触到新产品、新工作流程以及管理公司资源的新方式。同时也提供给员工一个跳脱框框之外的思考机会。

(4)产品/流程比较

一般标杆管理活动是搜集有关竞争对手或是卓越企业的产品或流程资讯。

(5)设定目标

常见的标杆管理领域:

1)产品及服务

2)工作流程

3)支援功能

4)组织业绩

5)战略

3.实施标杆管理的核心:如何设计合理的标杆

()与战略的关系

(2)以流程的思路选择标杆

(3)时空因素

(4)前瞻性

(5)采用多指标体系 (6)重视环境因素 (7)合理的标杆对象 (8)动态的标杆目标

4.标杆管理的推进步骤—Michael J. Spendolini 的五步骤模型

(1)内部研究与初步竞争性分析

要发展标杆管理计划决定以什么为目标的第一步就是要认定谁是顾客以及顾客的需求。界定标杆管理可恶,就是要明确是谁要使用标杆管理资讯。集中主要的顾客是:委托标杆管理调查的主管;标杆团队本身;其他顾客。在界定顾客之后,要对顾客需求进行诊断并制作一分顾客需求摘要。这份摘要用来指引标杆管理调查的去向,它决定了标杆管理的进度、行动的范围、报告格式以及资源的分配等。 (2)组成标杆管理团队

在确定标杆管理的主题之后,便可以根据这个主题的特性来决定标杆管理团队的成员应该如何组成。最基本的原则是必须要有在这个主题领域内具有专业知识的员工来参与。除此之外还需考虑团队成员在时间的安排上要能有某种程度上的配合一级多方考量团队成员专长、技能的多元化及互补性。成员还必须具备其他不可或缺的人格气质。 (3)选定标杆管理伙伴

标杆管理伙伴是指提供标杆管理调查相关资讯的组织,也就是要选定最佳行业典范来作为学习合作的伙伴。

(4)搜集及分析资讯

在了解另一个组织的作业流程、产品及服务之前,首先要彻底了解自己本身。在这个阶段中必须搜集分析自己内部作业资讯,了解目前的作业方式并进行检讨,找出需要改进的地

标杆学习流程

1.内部研究与初步竞争性分析

2.组成标杆管理团队

3.选定标杆管理伙伴

4.收集及分

析资讯

5.采取改革行动

方。当资料搜集完毕,必须将所得的资料整理并做一份摘要以加强资讯的效力和意义。(5)采取改个行动

标杆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采取行动,以达到或超越标杆。在这个阶段,企业会根据前一阶段所提出啊的改革行动计划书来变更实际的流程,这些改变通常会显著而剧烈,甚至能立刻看出成效。在企业进行完改革后的一段时间,必须要进行绩效指标的评估,以检视实行的成果。

第四节、标杆管理的问题及其突破方向

1、忽视创新和服务的对象

单纯的标杆管理,缺乏结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创新导致企业竞争战略趋同。标杆管理的基本思路就是模仿,通过模仿、学习实现超越。标杆管理使得单个企业运作效率的绝对水平大幅提高,而企业之间相对效率差距却日益缩小。

单纯为赶超先进而推行标杆管理,则会使企业陷入“落后—基准—又落后—再基准”的“标杆管理陷阱”之中。标杆管理仅仅是一项管理技术,它要卫组织的整体发展战略服务,并且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适当进行创新,不能完全一味地模仿,否则带来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2、认识与操作不当

(1)混淆标杆管理和调查

(2)认为预先存在共同的“标杆”

(3)忽视服务和用户满意

(4)过程太长,太过于复杂而管理失控

(5)定位不准确

(6)未了解自己

(7)基准对象选择不当

(8)企图一蹴而就

第五节、标杆管理对我国企业的借鉴意义

1、标杆管理在我国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管理理论的同时,也引进了不少的管理方法其中标杆管理就作为一种有效地管理方法为我们所用。

标杆管理与传统的比较分析方法相比,具有其显著特点。一是标杆管理侧重对创造卓越业绩的过程和技能,对卓越公司的运行与管理进行深入的了解、分析和比较,洞察优良业绩是如何产生的;二是标杆管理通过跨行业的研究分析,识别其他行业公司的业绩所引发的潜在机会,使企业不局限于所在行业的经验;三是标杆管理可以由高层进行,分析企业整体,也可以以一个片段、一个流程为单位由一线人员比较分析。如摩托罗拉对每个新产品、每个资本项目的每项改革都是从对世界一流管理的研究开始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为我国企业推行标杆管理提供了前提条件。标杆管理的实质就是改革,只有企业具有自主权而且面对决定生存发展的竞争条件下,才会具有主动变革的愿景和动力。我国企业已经有了良好的比、学、赶、帮、超的思想基础,实际上我国有许多企业已经开始了标杆管理的尝试,而且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困惑和不完善之处。

2、启示与借鉴意义

(1)标杆管理应制度化、组织化

标杆管理强调的是变革功能,但变革是有阶段性的,首先是从比较学习开始,然后才能持续的改善、改进、加速,最终达到变革的目的。实际上,国外许多企业,标杆管理已经成为日常经营管理工作的一部分,不间断地持续进行,因而标杆管理具有动态跟踪的特征。所

以我国企业要想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将标杆管理融入公司的工作过程,坚持不断地改善、学习,才能持久地获得竞争利益。

2、培育一种标杆企业文化

企业应逐渐形成一种标杆文化。我国与建立健康的标杆文化,首先应从高层做起,管理者应真正关心企业发展前途,树立创新意识。其次通过教育、激励、内部沟通渠道,使全体员工树立一种标杆意识,企业应营造一种标杆意识,如定期公告学习最佳实践对公司业绩的促进作用,奖励创新意识的员工。再次,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员工进行在岗或离岗培训,灌输标杆企业文化精髓。最后,要加强企业伦理文化建设,培育一种公平竞争的标杆企业文化。

3、加快标杆管理网络和资料库建设

标杆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推广与应用依赖标杆管理网络与资料库建设。国外的许多企业在这方面的建设已经相当普遍、成熟,并且企业因此取得良好的效益,而我国这方面的经验和努力还远远不够,加快标杆管理网络和资料库建设对于我国企业顺利开展标杆管理实践刻不容缓。

六、施乐公司的标杆管理流程案例

施乐做法

早在1979年,施乐公司最先提出了“Benchmarking”的概念,一开始只在公司内的几个部门做标杆管理工作,到1980年扩展到整个公司范围。当时,以高技术产品复印机主宰市场的施乐公司发现,有些日本厂家以施乐公司制造成本的价格出售类似的复印设备。由于这样的大举进攻,其市场占有率几年内从49%锐减到22%。为应付挑战,公司最高领导层决定制定一系列改进产品质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计划,其中的方法之一就是标杆管理。公司的做法是,首先广泛调查客户公司对公司的满意度,并比较客户对产品的反应,将本公司的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与本行业领先企业作对比。公司派雇员到日本的合作伙伴——富士——施乐以及其他日本公司考察,详细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并对竞争对手的产品作反求工程。接着公司便要确定竞争对手是否领先,为什么领先,存在的差距怎样才能消除。对比分析的结果使公司确信从产品设计到销售、服务和雇员参与等一系列方面都需要加以改变。最后公司为这些环节确定了改进目标,并制定了达到这些目标的计划。

实施标杆管理后的效果是明显的。通过标杆管理,施乐公司使其制造成本降低了 50%,产品开发周期缩短了25%,人均创收增加了20%,并使公司的产品开箱合格率从92%上升到99.5%。公司重新赢得了原先的市场占有率。行业内有关机构连续数年评定,就复印机6大类产品中施乐公司有4类在可靠性和质量方面名列第一。

施乐公司本身也在长期的标杆管理实践中探索出了很多经验,它的“5阶段、10步骤”标杆管理方法得到其他公司认可和采用。

(1)规划阶段

①确定标杆管理的内容

此系标杆管理的第一步。施乐实施的第一个标杆管理的内容是关于复印机制造的。施乐震惊地发现其日本的竞争对手竟然以其成本价出售高质量的复印机,因此,针对这个问题开展了标杆管理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②确定标杆管理的对象

施乐首先研究它的一个日本子公司——富士-施乐,然后是佳能等公司,以此来确定它的日本对手的相关成本是否与他们的价格一样低。

③搜集标杆管理的数据

研究证实,美国的价格确实比日本的要高。日本的成本控制水平成了施乐的目标。来自公司主要领域的管理人员纷纷前往施乐的日本子公司考察并收集信息。

(2)分析阶段

①确定目前的绩效差距

之所以日本对手的复印机能够以施乐公司的成本价销售,它们之间在执行上必然存在着差距。施乐公司将搜集到的信息用来发现差距。

②确定将来的绩效水平

根据差距分析,计划未来的执行水平,并确定这些目标应该如何获得及保持。

(3)综合阶段

①交流标杆管理的成果

所有的施乐员工都在质量培训中至少获得过28小时的培训,而且有很多员工则进行了高级质量技术的培训。在近四年中,施乐在其培训项目中投资了400,000,000人·小时,投入了12500万美元。一旦一个新的标杆管理项目确定,它都将被公司的员工拿来讨论,这样其他人可以在其日常操作中更有效地使用。

②确立要实现的目标

施乐公司发现,购得的原料占其制造成本的70%,原料成本细微的下降可以带来大量的利益。公司将其供应商基数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5000多个削减到目前的420个。不合格零件的比率从1980年的10‰下降到目前0.225‰,6/7的质量检查人员重新安排了工作,95%的供应零件根本不需要检查。零件的购得时间从1980年的39个星期下降到8个星期。购买零件的成本下降了45%。这些目标并不是必须同时确立,但是随着标杆管理过程的进行工作的推进,它们都顺利实现了。

(4)行动阶段

①形成行动计划

必须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施乐公司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使得领先时间减少了,复印机的质量提高了。

②实施和监控行动计划

标杆管理必须是一个调整的过程,必须制定特定的行动计划以及进行结果监控以保证达到预定目标。

③重新标杆管理

如果标杆管理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应该重新检查以上步骤,找出具体的原因,再重新进行标杆管理工作。

(5)见效阶段

在对日本行业进行了标杆管理之后,施乐并没有停止不前。它开始了对其他竞争对手、一流企业的标杆管理。1996年,施乐公司是世界上惟一一个获得所有的三个重要奖励的公司:日本Deming奖、美国 Malcolm Baldrige国家质量奖以及欧洲质量奖。显然,采用标杆管理使施乐公司受益匪浅。

对标管理标杆管理

泓冰标杆管理(中国)顾问机构—— “对标/标杆管理”专题辅导式培训和咨询服务 ――快速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现场创造惊人的量化效益!打造学习型组织! 标杆管理、战略联盟与流程再造被全球管理学界称为21世纪三大管理工具,而标杆管理因它的广泛性和实用性被世界90%以上的500强企业所采用,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泓冰标杆管理(中国)顾问机构是中国标杆管理第一人、全球全面标杆管理理论体系创始人陈泓冰教授领衔开展对标/标杆管理相关业务的机构,专业提供全球领先的同业对标培训、标杆管理培训、同业对标咨询、全面标杆管理咨询、标杆思想的研究、图书的编辑、标杆管理软件开发与应用等服务。 陈泓冰教授领导的咨询团队拥有与标杆管理有关的全部核心知识产权,是在中国大陆范围内唯一合法具有对标管理咨询服务资质的顾问团队。自2011年以来,该团队通过独创的“标杆环”、“标杆四法”(剪刀思维法、责任层级法、要素建模法、协同创标法)、“辅导式培训与咨询模式”,已为多个行业企业辅导创造直接、间接效益总额超过数千亿元以上(注:咨询辅导出的标杆管理方案单项最高纪录中石油勘察研究院的油田改造项目,每年为中石油创造效益约120亿元)。如果您的企业准备开展对标工作或者已经开展,但在对标工作实施的过程当中遇到不知如何操作、对标指标数据如何获取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者希望大幅提高对标工作成效,请与泓冰标杆管理(中国)顾问机构咨询中心联系:刘丽★专题辅导式培训服务范围 首创的“辅导式培训”,我们敢于承诺“辅导式培训现场即为企业提出可行的、有效的改善方案”。即在对世界500强或大型企业进行标杆管理辅导式培训后,现场改善方案就能直接创造上千万甚至数亿元的降本增效的效益。 泓冰标杆管理(中国)顾问机构各行业授权专家(段位专家)的标杆管理系列一至两天版课程(知识产权授权课程) 由陈泓冰旗下授权的各行业段位专家主讲、现场短期辅导。针对成本、效能、服务、市场、品牌、企业文化、全方位精益化战略部署等,同时针对不同行业提供不同专家。 ——标杆管理系列课程:(所有课程都享有核心知识产权保护) ●从对标到创标——标杆管理 ●标杆思维与精细化、精益化管理课程 ●标杆管理与企业全面指标体系创建 ●标杆成本法(节能减排系)——全员降本增效课程

标杆管理定义

一、标杆管理的起源、概念与意义 1.标杆管理的起源 标杆管理,又称基准管理、定标比超,英文为Benchmarking ,是在20 世纪70 年代末由施乐公司首创,后经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系统化和规范化。1976 年以后,随着施乐复印机专利有效期的临近,一直占据着垄断地位的施乐遇到了来自国内外,特别是日本竞争者的全方位挑战;佳能、NEC等公司以施乐的成本 价销售产品且能够获利,并且产品开发周期比施乐短50%、开发人员比施乐少50%,一时间施乐的市场份额从82%直线下降到35%。施乐公司面对着竞争者的威胁,开始向日本企业学习,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标杆管理。施乐通过对比分析、寻找差距、调整战略、改变策略、重组流程,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把失去的市场份额重新夺了回来。成功之后,施乐公司开始大范围地推广标杆管理,并选择14 个经营同类产品的公司逐一考察,找出了问题的症结并采取措施。随后,摩托罗拉、IBM、杜邦、通用等公司纷纷仿效,实施标杆管理,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业内经营实践最好的公司进行标杆比较和超越,成功地获取了竞争优势。就此,西方企业开始把标杆管理作为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和思想和工具,通过标杆管理来优化企业实践,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标杆管理与企业再造、战略联盟一起被西方管理学界并称为20世纪90年代三大管理方法,世界500强企业中有近90%的企业在日常管理活动中应用了标杆管理,其中包括AT&T,Kodak,Ford, IBM, KFC等企业。 2.标杆管理的类型 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对标杆管理的定义是:标杆管理是一个系统的、持续 性的评估过程,通过不断地将企业流程与世界上居领先地位的企业相比较,以获得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绩效的信息。具体地说,标杆管理是企业将自己的产品、服务、生产流程、管理模式等同行业内或行业外的领袖企业作比较,借鉴、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改善自身不足,从而提高竞争力,追赶或超越标杆企业的一种良性循环的管理方法。通过学习,企业重新思考和改进经营实践,创造自己的最佳实践,这实际上是模仿、学习和创新的过程。 对于标杆管理的分类,由于分类的出发点不同,分类形式亦有所不同,如有的学者将标杆管理分为战略型标杆管理、操作型标杆管理和国际型标杆管理,本文根据标杆管理学习目标的不同将标杆管理分为以下四类: 内部标杆管理。内部标杆管理是以企业内部操作为基准的标杆管理,它辨识企业内部最佳职能、流程及实践,然后推广到组织的其他部门。 竞争标杆管理。竞争标杆管理是以竞争对象为基准的标杆管理。 职能标杆管理。职能标杆管理是以行业领先者或某些企业的优秀职能操作为基准进行的标杆管理。

对标管理学习-方法及目的

对标管理学习_方法及目的 据美国1997年的一项研究表明,1996年世界500强企业中有近90%的企业在日常管理活动中应用了标杆管理。而我国于2013年由国务院国资委专门发出通知([2013]18号、17号文件),号召企业广泛开展对标活动并就此提出“对标管理及管理提升”的企业发展指导方针,积极推进各类型企业的标杆管理导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什么是标杆管理? 标杆管理又称“基准管理”,其本质是不断寻找最佳实践,以此为基准不断地“测量分析与持续改进”。标杆管理是创造模版的工具,它可以帮助企业创造自身的管理模式或工作模版,是实现管理创新并获得竞争优势的最佳工具。 什么是标杆环? “标杆环”由立标、对标、达标、创标四个环节构成,前后衔接,形成持续改进、围绕“创建规则”和“标准本身”的不断超越、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 立标——有两重含义,其一为选择业内外最佳的实践方法,以此作为基准、作为学习对象。其二是在企业内部培养、塑造最佳学习样板,可以是具体方法、某个流程、某个管理模式、甚至是某个先进个人,成为企业内部其他部门或个人的榜样,即试点工作。 对标——对照标杆测量分析,发现自身的短板、寻找差距,并分析与尝试自身的改进方法,探索达到或超越标杆水平的方法与途径。 达标——改进落实,在实践中达到标杆水平或实现改进成效。

创标——运用标杆四法创新并实施知识沉淀,形成超越最初选定的标杆对象,形成新的、更先进的实践方法,进入标杆环,直至成为行业标杆。 标杆管理方法: 泓冰标杆管理四法是陈泓冰老师在多年的学习、实践和思考过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理论和方法,是标杆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被毕博、埃森哲等国际著名咨询机构采纳并服务于其咨询实践。泓冰标杆管理四法的价值正逐步被全球企业界、管理学术界及公共机构所认知、重视与推崇。 第一法——剪刀思维法 剪刀思维法:是指将发散思维、逻辑思维、交叉思维汇合而成的思维方式,有着剪刀一样一张一合的工作路径。它可以把事物进行发散的创想,然后有逻辑性、目的性地交叉,不断地沿着一条主线去延展,进而把复杂的事物形成自身的逻辑结构,不断的提出最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剪刀思维法的工作路径在对标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在于把任何复杂的管理工作及技术研发工作有效的梳理清楚,因此,也被称为对标管理第一思维法。 第二法——责任层级法 责任层级法:又叫“一域多层分析法”,在标杆管理中,它是一种按组织中各层级人员的职能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路径。即:应用剪刀思维法把组织中所有相关的、类似的问题进行聚焦,聚焦成一个典型的“工作案例”,再把这个案例作为“交叉点”发散出去,分析案例中各层级的人员职能不足和应完善之处,寻找出系统的解决思路,使相关的、类似的问题从此得以解决。 责任层级法在对标中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是一种有效地对标管理方法。 第三法——要素建模法

模仿中创新:标杆管理实操(可以看看案例,学习他们是怎么做的,可以具体学习里面的步骤)

模仿中创新:标杆管理实操 20世纪90年代三大管理方法之一的标杆管理 标杆管理(benchmarking)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企业“学习日本经验”的运动中,由施乐公司首开标杆管理先河,随后西方企业群起跟风,形成了“标杆管理浪潮”。据统计,全球500强企业中有近90%的企业应用了标杆管理,如施乐,AT&T,Kodak,Ford,IBM等行业领袖,那些通过标杆管理取得了系统突破的企业其投资回报在五倍以上。标杆管理的出现在西方管理学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它与企业再造、战略联盟一起并称为20世纪90年代三大管理方法。如今标杆管理的使用范围已经超出了企业,很多非盈利单位也开始积极采用。 一、到底什么是标杆管理? 1、标杆管理是定点赶超的学习程序 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对标杆管理的定义是: 标杆管理是一个系 统的、持续性的评估过程,通过不断地将企业流程与世界上居领先地位的企业相比较,以获得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绩效的信息。 其实这个定义并不全面深刻,标杆管理不仅仅是个信息过程和评估过程,它还设计到规划和组织实施的过程。 笔者认为标杆管理本质是定点赶超的学习程序。企业不断寻找和研究一流公司的最佳实践,并就关键绩效行为在自身与这些行业领先企业

之间进行比较评价,分析绩效差距的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企业重新思考和经营改进,从而创造自己的最佳实践的程序与方法。 2、标杆管理分为战略和营运两大层次 2.1战略标杆管理和营运标杆管理 几乎企业所有的职能和流程管理体系都可以应用标杆管理,但从层面的角度可分为二:战略标杆管理和营运标杆管理。 层次目的方法 战略标杆管理寻找最佳战略,进行战略转变收集各竞争者的财务、市场状况进行相关分析并比较,寻求绩优公司成功的战略和优胜竞争模式 营运标杆管理注重具体运作,找出达到同行最佳运作方法通过对环节、成本和差异性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寻求最佳运作方法 2.2职能标杆管理与流程标杆管理 营运标杆管理从内容上可分为流程标杆管理和职能标杆管理。 层次定义对象要求 职能标杆管理以优秀职能操作为基准进行的标杆管理职能或业务实践通过合作的方式提供和分享技术市场信息

标杆管理之我见

标杆管理之我见 [摘要]:标杆管理与企业再造、战略联盟一起并称为20世纪90年代三大管理方法。它体现了现代管理中追求竞争优势的特性,被西方国家认为是改善企业经营绩效,提高全球竞争力最有用的一个管理工具。但是标杆并不是盲目的树立的。本文探讨了标杆管理的不足及其应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标杆管理,企业战略,标杆 标杆管理(benchmarking)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企业"学习日本经验"的运动中,由施乐公司首开标杆管理先河,随后西方企业群起跟风,形成了"标杆管理浪潮"。据统计,全球500强企业中有近90%的企业应用了标杆管理,它的出现在西方管理学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并且与企业再造、战略联盟一起并称为20世纪90年代三大管理方法。它体现了现代管理中追求竞争优势的特性,被西方国家认为是改善企业经营绩效,提高全球竞争力最有用的一个管理工具。但是到底什么是标杆管理呢? 一、标杆管理概念之我见 目前理论界关于标杆管理的概念尚未达成一致的意见,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标杆管理。 (一)实行标杆管理必须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定位 企业要实行有效的标杆管理,就必须要把自己的产品、服务和经营方式与同行业或其他行业的先进企业进行系统地、持续的比较和衡

量,对本企业在同行业中所处的位臵有一个清醒地认识,只有充分认识了本企业的优缺点,才能界定标杆学习的明确主题,从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提高完善自己,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企业在实行标杆管理过程中,不能盲目的简单模仿,而应该在保持本企业的长处之上,思路创新、方法创新,不断吸收标杆企业的优点,使之与本企业的文化相融合成为一个学习与创新并举的循环往复过程。 (二)标杆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 标杆管理就是持续的将本企业流程与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的企业相比较,以获得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绩效的信息,不断学习、赶超的过程。标杆确立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标杆管理的目标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实施标杆管理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在每一轮学习完成时,都需要重新检查和审视标杆研究的假设和标杆管理的目标,根据自身发展完善的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标杆,来谋取自身的更大的发展。 (三)标杆管理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 标杆管理是为企业战略服务的,并且开展标杆管理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会涉及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变革,这一方面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企业标杆管理工作机构,由企业的主要领导亲自负责,另一方面由于标杆管理往往涉及到业务流程的重组,要求改变一些人的行为方式,甚至涉及到个人的利益,因此也必须要求员工的积极配合参与。

标杆管理数据获得的方法

标杆管理数据获得的方法 和其他管理系统一样,实施标杆管理需要获取大量的数据和资料,并要对数据进行仔细地分类、筛选、加工、处理、分析和运用。如:政经数据资料、经济技术数据、环境数据资料、行业数据资料、标杆对象的各类数据、国外同行数据、其他优秀组织的最佳实践、企业内部各类数据等等。标杆管理的“四化”(数据化、标准化、模板化、系统化)建设无一离得开数据和数据分析。从战略到目标,再到创标和持续改善行动,也始终以数据处理为基线。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数据,标杆管理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那么,如何收集实施标杆管理所需要的数据资料呢? 通常,获取数据有两种常用的方法,一是研究和综合公开发表的各种文献资料(如书籍、杂志、文章、上市公司年报、技术报告等),二是用专门的数据收集手段和方法(如访谈、标杆对象现场调研、逆序制造、竞争对手专题研究等等)。但在实际构建标杆数据库时会综合运用这两种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必须要审慎规划数据收集途径,尤其要考虑数据的可信度和精确性、数据的可获取性、数据的获取成本、数据的覆盖面等关键要素。 开展标杆管理的企业应该首先要对企业内部运行情况有一个详尽的、全面的、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关注并收集足够的内部数据,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获取外部数据资料,避免盲目性,减少外部数据资料收集的难度和成本。根据研究和综合,我们建议企业可以通过如下渠道获得更多的信息: 内部专家 企业内部的各种专业的专家对标杆数据的获得起着关键的作用。在内部他们掌握着各类数据的源头;在外部这些专家同时又是寻求外部潜在标杆对象的有效信息源泉,并且很可能是与标杆对象建立合作关系的牵线人。 文献研究 企业可以根据对标项目的不同需要,利用关键词进行索引,在众多的图书资料中识别出所需要的论文、出版物、报告以及相关的书目。这类数据库有些免费,有些则需要付费购买数据。在对标过程中常用于收集分析数据的文献资料有: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企业目录、公开发表的杂志、各种新闻报纸和期刊、专题报道、技术说明书、行业协会的出版物、各专业学会研究报告和成果、书籍、各种会议活动纪要等等。 分析这些数据对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他企业的战略、经营、流程等最佳实践具有重大的作用,开阔了对标思路、路径和方向。。 行业或专业协会\学会研究报告和成果

标杆管理法

标杆管理法简介 一、标杆管理法的起源 标杆管理法(又称基准管理法),由美国施乐公司于1979年首创。标杆管理法是现代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管理活动中支持企业不断改进和获得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的管理方式之一,西方管理学界将其与企业再造、战略联盟一起并称为20世纪90年代三大管理方法。 美国施乐公司一直保持着世界复印机市场的实际垄断地位,但是,自1976年以后它遭到了来自国内外尤其是日本竞争者的全方位挑战,使得施乐公司的市场份额从82锐减至35。面对竞争者的威胁,施乐公司开始向日本企业学习,开展广泛而深入的标杆管理。 施乐公司通过对比分析寻找差距,调整战略和经营策略并重组流程,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施乐公司取得了非常优秀的业绩,把失去的市场份额重新夺了回来。其后施乐公司开始大范围地推广标杆管理法,并选择了14个经营同类产品的公司进行逐一考察,找出了问题的症结并采取相应措施。随后,摩托罗拉、IBM、杜邦、通用等公司纷纷仿效施乐公司采用标杆管理法,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行业内外管理实践最好的公司进行标杆比较,并努力超越标杆企业,并成功地获取了竞争优势。此后,西方企业开始把标杆管理法作为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思想和管理工具,通过标杆管理来优化企业实践,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标杆管理法后经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对其进行系统化和规范化,定义为:标杆管理法是一个系统的、持续性的评估过程,通过不断地将企业流程与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的企业相比较,以获得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绩效的信息。具体来说,标杆管理法是企业将自己的产品、服务、生产流程与管理模式等同行业内或行业外的领袖型企业作比较,借鉴与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改善自身不足,从而提高竞争力,追

标杆管理

标杆管理法由美国施乐公司于1979年首创,西方管理学界将其与企业再造、战略联盟一起并称为20世纪90年代三大管理方法。 中文名 标杆管理 外文名 Benchmarking management 创立公司 美国施乐公司 创立时间 1979年 目录 1简介 2概述 3作用 4要素 5类型 ?概述 ?内部标杆 ?竞争标杆 ?非竞标杆 ?功能标杆 ?通用标杆 6实施步骤 ?概述 ?计划 ?内部数据 ?外部数据 ?实施与调整 ?持续改进 7局限性 8流程模型 9四力 ?拉动力 ?推动力 ?全员的创标力 ?内外部的协作力 10方法 1简介编辑 标杆管理方法较好地体现了现代知识管理中追求竞争优势的本质特性,因此具有巨大的实效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如今,标杆管理已经在市场营销、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新产品开发。其中杜邦、Kodak、通用、Ford、IBM等这些名企业在日常管理活动中均应用了标杆管理法。而在中国像海尔、李宁、联想等知名企业也通过采用标杆管理的方法取得了巨大成功。教育部门管理等各个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2概述编辑

标杆管理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美国学习日本的运动中,首先开辟标杆管理先河的是施乐公司,后经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系统化和规范化。 标杆管理 标杆管理的概念可概括为:不断寻找和研究同行一流公司的最佳实践,并以此为基准与该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判断,从而使自己企业得到不断改进,进入或赶超一流公司,创造优秀业绩的良性循环过程。其核心是向业内或业外的最优秀的企业学习。通过学习,企业重新思考和改进经营实践,创造自己的最佳实践,这实际上是模仿创新的过程。 标杆管理与企业再造、战略联盟并称为20世纪90年代三大管理方法。标杆管理本质是一种面向实践、面向过程的以方法为主的管理方式,它与流程重组、企业再造一样,基本思想是系统优化,不断完善和持续改进。 标杆管理是站在全行业、甚至更广阔的全球视野上寻找基准,突破了企业的职能分工界限和企业性质与行业局限,它重视实际经验,强调具体的环节、界面和流程,因而更具有特色。同时,标杆管理也是一种直接的、中断式的渐进的管理方法,其思想是企业的业务、流程、环节都可以解剖、分解和细化。企业可以根据需要,或者寻找整体最佳实践,或者发掘优秀“片断”进行标杆比较,或者先学习“片断”再学习“整体”,或者先从“整体”把握方向,再从“片断”具体分步实施。 标杆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目标的学习过程。通过学习,企业重新思考和设计经营模式,借鉴先进的模式和理念,再进行本土化改造,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全新最佳经营模式。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模仿和创新的过程。通过标杆管理,企业能够明确产品、服务或流程方面的最高标准,然后作必要的改进来达到这些标准。标杆管理是一种能引发新观点、激起创新的管理工具,它对大公司或小企业都同样有用。标杆管理为组织提供了一个清楚地认识自我的工具,便于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缩小自己与领先者的距离。 从本质上看,标杆管理是一种面向实践,面向过程的以方法为主的管理方式。但标杆管理是站在全行业甚至全球角度寻找标杆、突破了企业的职能分工界限和企业性质与行业局限,它重视实际经验,强调具体的环节界面和流程,因而更具有特色。 其次,标杆管理也是一种直接的,中断式的渐进的管理方法,其思想是企业的业务流程环节都可以解剖、分解和细化。企业可以寻找整体最佳实践,也可以发掘优秀“片断”进行标杆比较,由于现实中不同的企业各有长短,所以这种“片断”标杆可以使企业的比较视角更开阔、也容易使企业集百家之长。 标杆管理具有渐进发性,对标杆管理策略的贯彻落实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渐进过程,需要在员工交流与培训上进行投资。企业可从初级到高级分阶段确立循序渐进的改善管理。此外,企业通过标杆管理,从与最佳实践企业的差距中找出自身不足,学习别人的符合市场规律的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可以在寻找差异的过程中培育组织扩展型的思维模式,引导组织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呈螺旋式上升发展,有时甚至可以激发创新变革,向学习型组织迈进。从知识管理角度看,标杆管理要求企业敏锐地挖掘外部市场和企业自身的知识,尤其是工作流程中隐性知识,为企业提供了获取应用外界知识的工具和手段,为管理和应用知识找到目标,

标杆管理的定义

标杆管理又称“基准管理”,其本质是不断寻找最佳实践,以此为基准不断地“测量分析与持续改进”。标杆管理是创造模版的工具,它可以帮助企业创造自身的管理模式或工作模版,是实现管理创新并获得竞争优势的最佳工具。 标杆环: 又称为“泓冰标杆环”。它由立标、对标、达标、创标四个环节构成,前后衔接,形成持续改进、围绕“创建规则”和“标准本身”的不断超越、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 立标——有两重含义,其一为选择业内外最佳的实践方法,以此作为基准、作为学习对象。其二是在企业内部培养、塑造最佳学习样板,可以是具体方法、某个流程、某个管理模式、甚至是某个先进个人,成为企业内部其他部门或个人的榜样,即试点工作。 对标——对照标杆测量分析,发现自身的短板、寻找差距,并分析与尝试自身的改进方法,探索达到或超越标杆水平的方法与途径。 达标——改进落实,在实践中达到标杆水平或实现改进成效。 创标——运用泓冰标杆四法创新并实施知识沉淀,形成超越最初选定的标杆对象,形成新的、更先进的实践方法,进入标杆环,直至成为行业标杆。

泓冰标杆管理四法简介: 泓冰标杆管理四法是陈泓冰老师在多年的学习、实践和思考过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理论和方法,是标杆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被毕博、埃森哲等国际著名咨询机构采纳并服务于其咨询实践。泓冰标杆管理四法的价值正逐步被全球企业界、管理学术界及公共机构所认知、重视与推崇。关于更详细的案例及使用方法,可参考陈老师的《标杆兴国》一书。 第一法——剪刀思维法 剪刀思维法:是指将发散思维、逻辑思维、交叉思维汇合而成的思维方式,有着剪刀一样一张一合的工作路径。它可以把事物进行发散的创想,然后有逻辑性、目的性地交叉,不断地沿着一条主线去延展,进而把复杂的事物形成自身的逻辑结构,不断的提出最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剪刀思维法的工作路径在对标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在于把任何复杂的管理工作及技术研发工作有效的梳理清楚,因此,也被称为对标管理第一思维法。 第二法——责任层级法 责任层级法:又叫“一域多层分析法”,在标杆管理中,它是一种按组织中各层级人员的职能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路径。即:应用剪刀思维法把组织中所有相关的、类似的问题进行聚焦,聚焦成一个典型的

关于标杆管理的思考

关于标杆管理的思考 一、标杆管理,是企业组织实施系统学习的有效方法。 我们所理解的标杆管理,是一种推动企业组织开展系统学习的管理方法。从标杆”的角度说来,即是先选择标杆,然后向标杆的先进性靠拢。从“管理”的角度说来,即是在选择和学习的过程中运用系统的管理方法引导和推动,保证成效,比如组织、团队、计划、控制、领导等。 所以,诸如公司某个员工以某个先进人物或劳动模范为标杆进行学习,不属于标杆管理的范畴。但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比学赶帮超的氛围,则是标杆管理的题中之义,是一种基于内部标杆的标杆管理。 二、标杆管理,是发动大家主动地“找标杆、学标杆”,而不是“指定标杆,号召大家学习”。 标杆管理,是发动公司各层级各部门各营运单元主动地去“找标杆、学标杆”,而不仅仅是给企业设立一个标杆,发动大家去学习。 应该说,目前市面上所说的标杆管理以及企业界所推行的标杆管理,成功的案例并不多,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决策者越俎代庖,指定了标杆让大家学习,找差距追赶,从而限制了标杆管理执行主体的积极性,忽视了指定标杆与现实执行者的客观差异,影响了标杆管理的实施效果。 三、标杆,是复合型的概念。 我们所理解的标杆,是一个复合型的概念,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可以说是一个标杆体系。标杆绝对不是单一的,单一的标杆没有实战意义。 比如,如果马应龙仅仅以西安杨森为单一标杆进行全方位标杆学习,对目前阶段之马应龙而言,实战价值比较稀薄。但是我们可以有选择性的学习西安杨森的某些方面,比如市场营销、生产质量等等。 标杆体系可以分解细化为四个层次,分别如下: 1、战略性标杆。 在与同业最好公司进行比较的基础上,从总体上关注企业如竞争发展,修订

企业标杆管理的特性

标杆管理的特性 ——标杆管理知识系列专题之二 苏丹(美国佐治亚大学博士,曾任美国航空制造企业研发部门标杆管理项目经理)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都经过发现-归纳/演绎-系统化-传播应用这样一个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循环往复,不断丰富。知识体系如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的问世、牛顿万有引力论的应用、达尔文物种起源对生物科学研究的指导等,都经历了这样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标杆管理知识体系的形成也不例外。在标杆管理的理念受到企业和学术界的垂青之前,人们的标杆意识和活动只是停留在原始无序的状态中。用则用矣,却没有人去想对它说个一二三来。当二十多年前的美国企业界几个“好事者”把这样一个理念及其应用写成文章发表,拱手送上一个让企业老板们既熟悉又陌生的管理工具时,人们为之兴奋和欢呼起来,纷纷效仿。一时间各种标杆管理的程序、功能、目的充斥坊间。实践者们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兴趣高涨过,也回落过。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那个早已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对标”与形成知识体系后“标杆管理”的差距。前者是跟着感觉走,后者却是讲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们熟悉的是自己的感觉,陌生的却是大家都得遵守的规矩。 为什么标杆管理非得有规矩不可?这得要从标杆管理的特性说起。简单地说,标杆管理是发生在两个人之间、两个部门之间或者两个企业之间的事情。傻子过年也好,东施效颦也好,有模仿者就必定有被模仿者。你要模仿,我不让,这个交易就不成立。这是标杆管理的对比交流特性。你我之间能不能达成交流的共识取决于你想知道什么和我能提供什么。这是标杆管理信息的拥有权及其价值特性。在我考虑什么可以与你交流,什么不可以与你交流之前,我必须知道你为什么要和我交流。这是标杆管理的目的性。具备了这三个特性的交流项目就是标杆管理项目。 首先,第一个特性:对比交流。标杆管理与其他情报搜集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前者是在对方允许的前提下主动提供对标资料,后者是在隐秘状态下不让对方知道的行动。前者是交流行为,后者是间谍行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欧美有两大世界知名企业同时开发同一类型、同一水平的新产品。由于他们的零部件供货商常常为同一家公司,在技术资料共享方面两家企业对待供货商的方式大同小异。供货商把技术资料弄混淆的事时有发生。曾有一次,美国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自己的电子邮件里发现了那家欧洲企业的技术资料。尽管当时两家企业在桌面上正在进行着高层次标杆交流,但这位工程师仍然立马将那封电子邮件在没有继续读下去之前加密发给了本部门主管处理。这家美国企业高层在短时间内将此事照会对方那家欧洲企业,并将相关的电子邮件从本公司电脑系统中清除。这一案例无疑是应该推崇和借鉴的。从标杆管理的角度看,因为双方并没有就该资料达成交流的共识,所以对方任何资料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都不应该被另一方接触到。假如这家美国公司截留了这份资料,其性质就不是标杆交流,而是情报间谍行为了。 其次,第二个特性:对标资料内容能否用于交流的价值特性。即尊重所谓“知识产权”的法律地位。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各行各业里,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本企业对自己战略和

标杆管理

第1章标杆瞄准法介绍 成为强中之强 今天,面对日趋剧烈的产业竞争,任何组织如果仅仅满足于达到昔日的经营业绩,抑或略作改观,根本不足以支撑维持组织竞争优势所必须的绩效水平。组织在生产率水平、产品质量、产品稳定性以及对削减成本的回应速度和提升顾客满意度等各个方面,必须获取并保持相当水平的改进与提高。 我们都处于一种自发的竞赛状态,但是大多数的组织领导人并不知道自己的组织在这场竞赛中处于何种位势,也有许多组织领导人压根儿就不关心此事。他们环顾四周,发现有一名竞争对手落后于自己,就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就是这场比赛的领军人物,而全然没有意识到竞争对手正在急起直追,马上就将领先自己。如有组织成员斗胆向组织领导人(管理者)进言,说自己的组织已经落后于竞争对手,作为领导者应该采取什么措施?组织是否应该采用下面的一种或多种行动: ●流程标准化 ●流程重整 ●流程再设计 ●压缩成本 ●开发新系统 ●建立服务中心 ●购买新技术 ●机构精简 ●集权 ●分权 ●员工培训 ●业务外包 ●重新选举CEO ●变革管理 ●组织再造 ●自动化 ●采用更多的信息技术 ●宣布破产 组织常犯的错误是什么也没做。之所以说是一种错误,是因为这样不仅有损于管理人员的声誉,而且通常会影响到组织未来的竞争优势。大多数的经理人员都沉迷于过去的由于

冒险或盲目行动偶然获得的业绩之中,结果是,这些经理人员大都不情愿在组织中推行任何他们尚未了解或尚未尝试过的新鲜事务来改善组织的经营绩效。为此,本书在开篇之初即以实证的方式来说明组织如何才能在经营业绩方面缩小与最优秀的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 T&T)MMS事业部的副总裁爱德伍德·特蕾西(Edward Tracy)说:“自公司资产重组(译者注:指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在美国政府行政命令之下进行的资产拆分)以来,我们一直试图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当中尽快寻找到能够解决我们组织问题的有效之道,甚至我们的内部客户——19个相互独立的业务单位——也开始询问:与外部供应商相比,我们的服务与成本究竟有何优势?”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MMS事业部的运输与计划经理达里尔·霍尔(Darel Hall)先生说道:“A T&T开展标杆瞄准活动是非常英明的:提高组织业绩,改善组织文化。” 世界上许多知名的大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不惜巨资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持续的绩效改善活动,结果差强人意。最突出的绩效改进结果年均为5——20%,但是,有许多组织失去了既有的市场份额,边际利润呈递减之势。今天,管理层开始认真反思:“组织究竟需要何种变革?变革进行到什么程度为宜?变革成功的概率如何?”一言以蔽之,就是关于流程与产品的世界级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组织通常会问以下一些问题:“我们的流程与产品可以更优秀吗?如果可以,那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我们不再需要那些关于持续的绩效改进活动的老套的、无用的东西,我们需要具体可行的思想和建议,而不是更多的空洞的理论,我们从何而得?在组织绩效改进的漫漫征途上,我们使尽了各种法子,可谓“黔驴技穷”,现在,我们迫切需要的是突破式的可以使成本和次品率猛降50%的行之有效的建议和方法。” 正如“黄金是从冶炼厂提炼、加工而得,而不是从矿山中挖出来的”一样,改进组织绩效的有效的方法恰恰来源于组织外部的许多优秀组织。为了找到这种方法,眼下你要做的不仅是重新审视组织自身的产品、服务与流程,更要放眼于组织之外,考察其他组织类似的产品、服务与流程,目的就在于洞察他人所为,研究他人卓越的经营管理实践,整合他人的经验与知识为己所用,从而促成组织加速前进与发展。系统地界定出优秀的经营管理机制与制度、优秀的运作流程与程序以及卓越的经营管理实践的活动,就被称作为标杆瞄准。实施标杆瞄准流程可以在不到12个月的时间内,使标杆项目(脚注:在本书中,标杆项目泛指组织所实际进行的标杆瞄准的所有内容,无论是产品、流程、程序、管理实践,还是机器设备。)的绩效水平提高60%(见表1-1)。 Alcoa公司的质量副总裁汤姆·卡特(Tom Carter)先生说道:“通过实施标杆瞄准,我们确实知道组织的经营绩效应当达到而且可以达到什么水平,同时也明白了组织目前的绩效水平与我们应该并且可以达到的最佳经营结果之间,为什么会存在如此之大的差距。” 在任何一个领域致力于成为行业第一都极为艰辛,同时,这又往往是孤独者的旅程。一旦接近或达成这一目标,前进的方向只有一个:下降。当你成为最优秀的组织的时候,你将造人妒忌,有人将暗中使坏,有人恶语相讥,并期望你陷于各种残酷的竞争与拼杀之中。

世界一流企业的人力资源标杆管理

世界一流企业的人力资源标杆管理世界一流企业的战争,不是品牌战争,世界一流企业的战争,不是品牌战争,而是人力资源中高端人才的战争。随着经济全球化,并加剧世界各国间的经济竞争,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将是应对这种新挑战的关键。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对提高企业的研究能力固然有重要作用,但这对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来说是有限的。企业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在国际经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应在人力资本方面加大投入。美国经济专家、明尼苏达大学国际经济政策教授爱德华。舒在华盛顿召开的美国科学年会的主题演讲中提出了上述观点。 参观世界一流企业,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什么?传统经济理论中资本的概念仅包含生产资料和货币,而忽视了重要的生产要素──人的能力,这是不全面的,难以对经济增长做出合理的解释。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有必要将传统的资本概念中包括进人力资本的概念,而不仅仅考虑有形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都具有资本的属性。 “人力资本增值的目标优先于财务资本增值的目标”——《华为基本法》。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力资本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人力资本会导致公司治理结构发生实质性变化,新的治理结构将主要围绕如何激励和约束人力资本来安排。企业若想发展壮大,必须让人力资本拥有企业的产权。当人力资本作为一种资本形态存在后,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问题,是建立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保证人力资本的地位及利益,约束机制则可以防止人力资本侵犯货币资本的利益。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环境的动态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增多,使得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全球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本管理的趋势愈加明显。 全球化是新经济时代的特征,为新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机遇,作为企业如何获取持续竞争的优势工具,人力资源管理更加要考虑到全球化背景下我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怎么做?企业的人力资本如何管理? 全球化背景下,谁拥有一流的国际人才谁就能抢占发展的制高点。人才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从经济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特别是流到美国,其中华裔占到了1/3.中国加入WTO以后,外国的资本和技术不断涌入,人才竞争的国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仅仅靠防守型的人力资源战略守住人才是不现实的,必须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 一个世界级的企业如果不学会以世界对抗世界,让世界的人才为我所用,必定会被淘汰,无法生存。 随着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的快车道,中国许多企业实现了高速成长,并将“全球500强”作为赶超目标。标杆管理——一种有效地复制领先企业的各种优势与策略的方法正在中国企业间蔓延,2004年6月美国最大公司GE的前CEO杰克。韦尔奇来中国布道,更加使得这种风气一时成为企业家的时尚。 标杆管理与企业再造、战略联盟并称为20世纪90年代三大管理方法,由施乐公司自创,后经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系统化与规范化。目前,全球500强中约90%以上企业在日常管理活动中应用了标杆管理。 鞋子合不合脚,穿上就知道了;管理理念和运营模式合不合企业的现状,对照标杆体系就清楚了。标杆管理可以为企业造出合脚的鞋子。

精益知识之标杆管理简介

精益知识之标杆管理简介标杆管理(Benchmarking),又称对标管理、基准管理、参照管理。它是一个持续不断地通过寻找、研究和利用一流企业的最佳实践,从而使自己的组织取得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绩效的过程。通俗地讲,标杆就是榜样,这些榜样在业务流程、运营管理、产品和服务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后进者瞄准和赶超的目标。《旧唐书·魏征传》中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企业进行标杆学习,就是为企业树立一面镜子,明得失,找差距,而后得进步。 标杆管理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学习日本的运动中,首开标杆管理先河的是施乐公司。随着市场的日益全球化和互联经济的高速发展,标杆管理越来越成为企业实施流程再造、持续改善及建立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管理方法。全球500强企业中,有90%的企业应用了标杆学习法,如施乐、福特、IBM、三星等全球行业领袖。2001年,中国海洋石油公司选取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开展对标,揭开了我国企业选取国际企业进行全方位对标的序幕。随后,宝钢、海尔、李宁、联想等知名企业也通过采用标杆管理的方法取得巨大成功。 标杆管理收益

那些通过标杆学习取得系统突破的企业,其投资回报率都在普通公司的五倍以上。研究表明,标杆管理可以帮助企业节省30%-40%的开支,或者产生5倍以上的投资收益,这种绩效改善是通过8大机理实现的: 标杆学习特点 ·竞争性学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困难的生存环境中取得领先地位的企业,自必有其独特的成功之道,标杆学习可以借鉴他人的优点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模仿性创新。标杆学习通过向业内或业外的最优企业学习,进行重新思考和改进经营实践,从而创造出自己的最佳经营实践。 ·追踪性目标。标杆学习为企业提供了一种可行可信的奋斗目标以及追求不断改进的思路,是发现新目标以及寻求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

标杆管理理论

标杆管理理论 标杆管理的概念可概括为:不断寻找和研究同行一流公司的最佳实践,并以此为基准与本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判断,从而使自己企业得到不断改进,进入或赶超一流公司,创造优秀业绩的良性循环过程。其核心是向业内或业外的最优秀的企业学习。通过学习,企业重新思考和改进经营实践,创造自己的最佳实践,这实际上是模仿创新的过程。 目录 ?1简介 ?2要素 ?3分类 ?4标杆管理的实施步骤 ?5实施标杆管理的基本要求 ?6标杆管理的作用与影响 ?7标杆管理的局限性及其突破方向 ?8案例分析 ?9模仿中创新:标杆管理实操 1简介 编辑 标杆管理法由美国施乐公司于1979年首创,是现代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管理活动中支持企业不断改进和获得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的管理方式之一,西方管理学界将其与企业再造、战略联 盟一起并称为20世纪90年代三大管理方法。

实际上标杆就是榜样,这些榜样在业务流程、制造流程、设备、产品和服务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就是后进者瞄准和赶超的标杆。中国有句古话,“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其实,做企业也是这样。在自己面前树立一面镜子,明得失,找差距,而后才能进步。 标杆管理方法较好地体现了现代知识管理中追求竞争优势的本质特性,因此具有巨大的实效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如今,标杆管理已经在市场营销、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新产品开发、教育部门管理等各个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杜邦、Kodak、通用、Ford、IBM等这些名企业在日常管理活动中均应用了标杆管理法。而在我国像海尔、雅芳、李宁、联想等知名企业也通过采用标杆管理的方法取得了巨大成功。 2要素 标杆管理的要素 标杆管理的要素是界定标杆管理定义、分类和程序的基础。标杆管理主要有以下三个要素: 1、标杆管理实施者,即发起和实施标杆管理的组织。 2、标杆伙伴,也称标杆对象,即定为“标杆”被学习借鉴的组织,是任何乐于通过与标准 管理实施者进行信息和资料交换,而开展合作的内外部组织或单位。 3、标杆管理项目,也称标杆管理内容,即存在不足,通过标杆管理向他人学习借鉴以 谋求提高的领域。 3分类 标杆管理的分类 根据标杆伙伴选择的不同,通常可将标杆管理分为五类。 1、内部标杆管理 标杆伙伴是组织内部其他单位或部门,主要适用于大型多部门的企业集团或跨国公司。 由于不涉及商业秘密的泄露和其他利益冲突等问题,容易取得标杆伙伴的配合,简单易行。另外,通过展开内部标杆管理,还可以促进内部沟通和培养学习气氛。但是其缺点在于视野狭隘,不易找到最佳实践,很难实现创新性突破。 2、竞争性标杆管理

标杆管理信息化系统介绍

标杆管理信息化系统介绍 标杆管理又称“基准管理”,其本质是不断寻找最佳实践,以此为基准不断地“测量分析与持续改进”。标杆管理是创造模版的工具,它可以帮助企业创造自身的管理模式或工作模版,是实现管理创新并获得竞争优势的最佳工具。 国内知名对标大师陈泓冰老师介绍说:标杆管理强调结合实践,以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去解决。标杆管理可以达到优化流程、量化管理、实现岗位创标建模、指标体系搭建、多部门协同作战、企业持续改进、实现创新落地等目的。其中核心的方法及工具包括:泓冰标杆四法及对标管理软件系统。 泓冰标杆四法: 泓冰标杆管理四法是陈泓冰老师在多年的学习、实践和思考过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理论和方法,是标杆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被毕博、埃森哲等国际著名咨询机构采纳并服务于其咨询实践。泓冰标杆管理四法的价值正逐步被全球企业界、管理学术界及公共机构所认知、重视与推崇。关于更详细的案例及使用方法,可参考陈老师的《标杆兴国》一书。 第一法——剪刀思维法 剪刀思维法:是指将发散思维、逻辑思维、交叉思维汇合而成的思维方式,有着剪刀一样一张一合的工作路径。它可以把事物进行发散的创想,然后有逻辑性、目的性地交叉,不断地沿着一条主线去延展,进而把复杂的事物形成自身的逻辑结构,不断的提出最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剪刀思维法的工作路径在对标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在于把任何复杂的管理工作及技术研发工作有效的梳理清楚,因此,也被称为对标管理第一思维法。 第二法——责任层级法

责任层级法:又叫“一域多层分析法”,在标杆管理中,它是一种按组织中各层级人员的职能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路径。即:应用剪刀思维法把组织中所有相关的、类似的问题进行聚焦,聚焦成一个典型的“工作案例”,再把这个案例作为“交叉点”发散出去,分析案例中各层级的人员职能不足和应完善之处,寻找出系统的解决思路,使相关的、类似的问题从此得以解决。责任层级法在对标中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是一种有效地对标管理方法。 第三法——要素建模法 要素建模法:就是将管理中的各模块按层级分解,直至围绕各管理环节背后的关键要素来进行创标建模,使所有管理工作显性化,从而达到全面全环节管控到位。 要素建模法是标杆管理中的精髓,它的作用在于,不论战略问题和宏观问题,还是微观到执行环节的问题,用它都可以制定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也可以将战略目标和理念不折不扣地落实完成。十几年来,陈泓冰对标操作实践和标杆管理辅导实践中,各类组织降本增效的佳绩,主要是通过要素建模法的运用而得以实现的,不但对企业的效益带来了好处,还为政府提高执政能力提供了解决方案。 第四法——协同创标法 协同创标法:是指将管理体系和日常工作中所有的、非独立环节的问题创建数据化的标准,进行量化管理,尽可能把“协调”转化为“协同”,从而减少工作中的协调,保障协作效能,避免内耗并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方法。 协同创标法在理论上讲是涉及面最广和最应该长期关注的。管理之所以是系统化的工作,是因为其中有人的因素、事的因素,有个体因素、整体因素,有显性内容,也有隐性内容。让所有问题真正产生有效的连接,把无序工作变成有序,除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