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3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 短文两篇达标训练检测 新人教版

2013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 短文两篇达标训练检测 新人教版

2013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 短文两篇达标训练检测 新人教版
2013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 短文两篇达标训练检测 新人教版

训练·达标检测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

一、双基积累

1.《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朝代)著名文学家,与父、弟并称“三苏”。

2.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

(1)夕日欲颓. ( )

(2)晓雾将歇. ( )

(3)沉鳞

..竞跃 ( )

(4)念.无与为乐者 ( )

(5)盖.竹柏影也 ( )

(6)相与

..步于中庭 (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文:

(2)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4.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庭下如/积水空明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实是/欲界之仙都

D.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二、课内阅读

阅读《答谢中书书》一文,完成5~8题。

5.解释加点的字词。

(1)四时俱.备 ( )

(2)沉鳞竞.跃. (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7.“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高峰入云”与“清流见底”的写景角度不同,前者是,后者是。

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三、美文品析

(2012·宿迁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1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②,退则死法③,当恁么④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怀民亦未寝. ( )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 )

(4)思欲就.亭止息 (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译文:

11.【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答:

答案解析

1.答案:苏轼北宋苏洵苏辙

2.答案:(1)坠落(2)消散(3)潜游在水中的鱼(4)考虑,想到(5)原来是(6)共同、一起

3.答案:(1)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和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2)我们便共同在庭院中散步。

4.【解析】选A。正确的停顿应为:庭下/如积水空明。

5.答案:(1)都(2)争相跳出水面

6.答案: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7.答案:写给谢中书的信仰视俯视

8.答案: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9.答案:(1)睡觉(2)只是(3)曾经(4)到,靠近

10.答案:(1)月光洒满了庭院,好像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和荇一样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2)于是(或“因此”、“由于这”等)(我)如同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11.【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根据作者被贬后仍然保持乐观旷达的心境体会其情感。

答案: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等)。

附【乙】【译文】

我曾经借住惠州嘉祐寺。(一日,)我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脚力不堪疲乏,想到亭中休息。却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后来转念又一想,突然有了体会:“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一下子有了顿悟,于是(我)如同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如果能悟解到这一点,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战鼓如雷霆,冲上去就要死于敌人之手,退回来就要死于军法,这时,不妨好好先歇息一下。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全册单元提升练习卷

第一单元提升练习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得分: 一、基础知识。(40分) (一)读拼音,写词语。(6分) yuán dàn()那天晚上,我想吃yuán xiāo(),可妈妈却给我煮了jiǎo zi( ),里面的馅儿是老腊肉。妈妈从菜缸里捞出色如翡翠的蒜头,再用tānɡchí()舀了一点儿chén cù()倒在碟子里当作料。我用kuài zi( )夹了一个尝了尝,真是美味极了! (二)下面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4分) A.万象更新张灯结采残灯末庙 B.能歌善舞行善积得身无分文 C.别无所求随心所欲牛郎织女 (三)给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找近义词,写在括号里。(4分) 1.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 ) 2.这棵树粗壮极了,我双臂合拢 ..才把它抱住。() 3.春节是老北京人最闲在 ..的时候。 ( ) 4.藏戏与其他戏剧的特点截然不同 ....。( ) (四)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习。(22分) 1.以“月亮”为描写对象,分别写一个比喻句和拟人句。(10分)

(1)比喻句: (2)拟人句: 2.读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然后仿写一句话。(4分)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 ..一律是 玻璃的,有的 ..通通彩绘全 ..都是纱灯,有的 ..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 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3.用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造句。(2分) 这不是 ..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粥,而是 4.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陈述句。(2分)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5.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4分)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五)判断正误。正确的画“ ”,错误的画“?”。(4分) 1.“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句中的“元旦”指的是公历一月一日。( )

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鲁教版初一下)

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鲁教版初一下)【教学构想】 ?短文两篇?所选的两篇文章尽管文字不多,却十分优美。 关于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笔者有以下摸索: 1.注意激发学习文言文的爱好。 文言文因离我们时代久远,且文字简约、语言精深,学生读起来觉得涩口,难以明白得,因而产生厌恶情绪。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方法,挖掘教材中新颖有味的内容,补充学生感爱好的资料,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 2.重视对课文的诵读。 〝教学千法读为本〞,这是学好文言文的一把金钥匙。课堂教学中能够运用多种诵读形式交错进行,在反复的诵读中,感知文章的大意,品味语言,加深对课文的明白得,丰富知识底蕴,培养文言语感。 3.注意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给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文言文课堂教学大多依旧教师〝包办〞,学生在被动中同意教师的所谓知识传播。事实上,文言文学习有一定的规律,要让学生善用归类:比较法进行词句学习,总结归纳,长期坚持,学生的积存多了,明白得能力也就会提高。教学中可放手让学生去学,学生在自己的动脑、动口、动手中达到知识的积存的目的。 4.注意〝文〞、〝言〞并重。 在教学中应以〝文〞的领会带动对〝言〞的明白得。因为文章中的词句只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文〞才是〝言〞的最坚实的根基。假如只着眼于词句的学习,而忽视它所承载的丰富的思想感情,那必定是舍本逐末。关于第二篇短文的教学,我把重点放在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明白得,并联系实际,注重唤起学生的体验,期望能在处世态度方面给学生以有益的启发。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把握常用文言词语,明白得课文大意。 2.品味优美语言,明白得作品意境,体会文章包蕴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存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显露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以背诵为突破口,指导学生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回忆旧知,导人新课 1.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许多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请同学们搜索自己的经历库,背诵一些描写祖国壮美山河的诗文。(?望岳?、?沁园春雪?、?与朱元思书?、?湖心亭看雪?等)今天我们又将一起观赏一篇六朝山水小品名作?答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提升练习试卷(后附答案)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得分: 一、基础知识。(40分) (一)读拼音,写词语。(4分) rìkòu( )在侵华战争中zhìzào( )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强烈的民族chóu hèn( )让国人民反抗的心fèi ténɡ( )起来了。 (二)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解释所填的字的意思。(8分) ( )山倒海 居高( )下 全神( )注 千( )一发 (三)给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找反义词,写在括号里。(4分) ,不要( )。 1.考试时要沉着镇定 .. 的神州大地顿时( )了起来。 2.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平静 .. ,但也为失去了一个朝夕相处的同伴而感到( )。 3.终于脱险了,我们虽感到喜悦 .. 在四面八方的群众,此时( )在天安门广场,焦急地等待开国大典的开始。 4.分散 .. (四)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习。(20分) 主席台。(8分) 1.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 .. (1)缩句: (2)“投向”能否改成“转向”?为什么? 2. 把句子改成不用“说”的句式。(4分) 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3.用词造句。(4分) 斩钉截铁: 4.读句子,注意加点词语,仿写句子。(2分)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 温暖。 5.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感情。(2分)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1.《开国大典》的场面描写中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 ) 2.演讲就是说话,只要把话说清楚就可以了,语气、语调、姿态在演讲中可有可无。( ) 3.《狼牙山五壮士》是按照“接受任务—痛歼敌人—诱敌上山—顶峰歼敌—跳下悬崖”的顺序来写的。( ) 4.课文《灯光》中的主人公是马宝玉。 ( ) 二、积累运用。(10分) 1.课文原文填空。(6分) , 。 , 。 , 。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爱国名言警句填空。(4分) (1) ,死而后已。 (2)位卑未敢 。 (3)祖宗疆土,当以死守, 。 (4) ,视死忽如归。 三、阅读感悟。(20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归纳总结+训练(含解析)

短文两篇 陋室铭 文学常识 走近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因为诗气豪迈,被称为“诗豪”。其代表作品有《秋词》《西塞山怀古》等。 基础积累 一、积累篇 1.【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调.素琴( tiáo ) 案牍.( dú ) 鸿儒.( rú ) 惟吾德馨.( xīn ) 2.【把握节奏】 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二、梳理篇 1.一词多义 (1) 之?????无丝竹之.乱耳(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何陋之. 有(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2) 名?????有仙则名. (出名,有名)名. 之者谁(命名)

(3) 乱?????无丝竹之乱. 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战乱) 2.古今异义 (1)形? ????古义:形体、躯体。例:无案牍之劳形. 。今义:形状。 (2)鸿? ????古义:大。例:谈笑有鸿. 儒。今义:鸿雁,书信。 (3)丝竹?????古义:奏乐的声音。 例:无丝竹..之乱耳。今义:丝绸、竹子。 3.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 (2)无丝竹之乱.耳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 (3)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上) 4.特殊句式 倒装句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三、写作特色 反向立意,巧妙构思 作者不写“陋室”如何“陋”,却从“陋”的反面即“不陋”来立意,极力表现“陋室”的“不陋”。把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陋室”和居室主人的“德馨”联系在一起,既由室及人,又因人及室,既紧紧扣住“陋室”,又跳出对“陋室”本身的描写,把笔墨直接引向居室主人。通过对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情景的描述来表现“惟吾德馨”,以“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从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7课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27.短文两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积累文言字词,进一步感知文意,品味语言。 2、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们面对逆 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复习导学】 1、常识填空 .(1)《答谢中书书》选自《 》,作者 ,字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 字_______,号__________。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和父亲 _______、弟弟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 “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 (消散) B 、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 (争相跳) C 、月夜入户.(窗户) 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和) D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但. 少闲人(只是) 3、翻译下列的句子。 ⑴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文:(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合作研讨】 品读课文,合作探究如下问题: 1、《答谢中书书》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2、《答谢中书书》一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答谢中书书》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4、找出《答谢中书书》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5、《记承天寺夜游》中“月色入户”很有人情味,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谈谈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提升练习

第二单元提升练习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得分 一、基础知识。(40分) (一)读拼音,写词语。(7分) 她独自一人在海滨散步,无名的qīliánɡ()和jìmò()之感írǎo()着她,让她感到有一点儿ǒnɡjù(),甚至想找一个人liáo tiān(),她努力ònɡhì()着自己的情绪,绕过沙滩上的hà lán(),迅速地回到了宾馆的房间。 (二)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的字的意思。(8分) ( )知非福 聚精( )神 跃跃( )试 垂头( )气 (三)给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找反义词,写在括号里。(4分) 1.向好友倾诉了愁闷 ..( ) ..( ),心里就舒服 多了。 2.看着文明 .. ..( )在渐渐消失,他感到有些绝望( )。 (四)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习。(17分)

1.大黑猫得意扬扬 ....地念了一阵经。(8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 (2)仿写ABCC式结构的词语,至少写三个。 2.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填在句中的括号里。(4分) 既然……就……即使……也…… 虽然……但是……不但……而且…… ( )我没有衣服穿,( )我是在一个热带气 候里,( )有衣服,( )穿不住。 3.读句子,注意加点部分,照样子再仿写一个句子。(5分) 住在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 (五)判断正误。正确的画“ ,错误的画“?”。(4分) 1.“父母从教堂回时,发现雄鹅不见了,他们会伤心的。”读到这里,我觉得尼尔斯其实也是一个好孩子。( ) 2.抓住描写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从中可以体会到一个人的性格和精神。( )

3.《鲁滨逊漂流记》是按照“流落荒岛—建房定居—救“星期五”—畜牧种植—回到英国”的顺序写的。( ) 4.汤姆·索亚是英国作家笛福笔下著名的儿童形象。( ) 二、积少成多。(写出诗句、对联中加点词语所代表的年龄,填在括号里,10分) 1.富家生女才及笄 ..,阿官门前筑新堤。( ) 2.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 ..梢头二月初。( ) 3.弱冠 ..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 ) 4.花甲 ..双庆,犹欠三十春秋。 ..一周,尚余半百岁月;古稀 ( )( ) 三、阅读感悟。(20分) (一)课内阅读。(8分) 没有工具,干什么都困难重重。我几乎花了一年工夫才完全布置好我那片用栅栏围起的小小的住所。那些尖桩或者圆桩沉得很,我要使出全力才举得起。我花了好长的时间才砍下那些木材,并且在林子里加工好,但是把它们运回家去的时间更要长得多。所以我需要花两天时间砍成一根木桩,把它运回家,在第三天才把它打进地里。为了打桩,我先用一根很沉的木棒,后想到了用铁撬棒打。尽管如此,打起桩还是很费劲,而且非常麻烦。

语文:备课资料【练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

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课文导读】 这两篇短文,《答谢中书书》是作者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语言精练而生动。阅读本文要由景入情,去体验作者与自然相融洽的生命愉悦,领会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态趣。《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学习重点】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从优美的语言中欣赏文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并想象课文景象。 3.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学法指导】 这两篇山水游记应该运用诵读学习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景色优美,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月夜静谧,语言朴素,诗情画意。在朗读时,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这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在学习中可对比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同时要结合自己脑海中对这类美景的积累,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对这些景物的感受,从中也学一点山水游记的写法。 【训练提升】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夕日欲颓.(tú) B.沉鳞竞.跃(jìng) C.藻荇.交横(xìng) D.何处无松柏.(bǎi)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拼音写词语,然后有感情地朗读。 水之韵,既风姿绰约,妩媚动人,又刚烈piāo hàn(),不惧一切;既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又落拓不羁,极具个性;既沉稳含蓄,静若处女,又气宇xuān áng(),满腔豪情;既婉约如诗,豪放如词,严厉起来又如一篇气势恢宏的战斗檄文…… 3. 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并在横线上解释该词。

部编版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16、《短文两篇》复习要点及练习 (加粗的内容记诵过关) 《爱莲说》 一、文学常识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2、“说”是一种议论的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爱莲说”的意思就是:说说喜欢莲花的道理。 二、原文及重点词语翻译 水陆草木之 (助词,“的”)花,可(值得)爱(喜爱)者甚(很,非常)蕃(多)。晋陶渊明独爱菊;自(从)李唐来,世人甚(多)爱牡丹;予(我)独(只)爱莲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出淤泥而(表转折)不染(沾染污秽),濯(洗)清涟(水波)而(表转折)不妖(过分艳丽),中通外直,不蔓(名词作动词,生出枝蔓)不枝(长出枝节),香远益清(香气传的越远,越发清幽。益:越发,更加),亭亭(耸立的样子)净(洁净)植(竖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靠近玩弄,亵:亲近而态度不庄重)焉(语气词)。 予谓(认为)菊,花之(助词,的)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同上)富贵者也;莲,花之(同上)君子者也。噫(叹词,相当于“唉”)!菊之爱(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陶后鲜(少)有闻(听说);莲之(同上)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同上)爱,宜(应当)乎众(多)矣! 三、重点句子翻译 1、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翻译:水上,陆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 2、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翻译:我唯独喜爱莲。莲从淤积的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娇媚。它的茎梗里面通透,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气远播,越发清芬。它笔直洁净地站在那里,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3、原文:噫(y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唉!对于菊花的钟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钟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爱牡丹的人自然就很多了。

八年级语文第27课短文两篇教学案新人教版

27.短文两篇 中国的文人似乎与山水、自然有着特别的情结,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好像永远无法割断的情愫。人生得意时,他们走向自然,向山山水水、一花一草笑谈自己心中的万丈豪情;仕途失意时,他们退隐江湖,大自然就成了他们最好的倾诉对象。多情文人与美丽山水结合的结果就是那一篇篇传诵千古的至情至性的美文,景以人名,人以景传。今天学习的两篇美文,一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篇绘就一幅淡雅的月夜图,都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清纯美好。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4.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和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第一课时学习《答谢中书书》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1.阅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夕日欲颓.(tuí) 能与.其奇者(yù) 2.听老师范读课文,用“/”划分课文朗读的停顿。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大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 ①五色交辉 ..(交相辉映) ②四时 ..俱备(四季) ③晓雾将歇.(消散) ④夕日欲颓.(坠落) ⑤沉鳞 ..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2)一词多义 欲:①夕日欲颓(将要)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 与: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②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③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自:①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自康乐以来(从) (3)词类活用 夕日欲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

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课内阅读及答案

爱莲说复习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荷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菡萏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常规词语 【蕃(fán)】多。【独】仅。【盛】大规模。【予】我。【染】沾染。【濯】洗涤。【清涟】指清水。 【妖】过分艳丽【植】立。【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谓】认为。【隐逸】隐居的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鲜】少。【宜】应当。【众】多。 ◆词类活用 【蔓】生枝蔓。【枝】张枝节。【亭亭】耸立的样子。 解释“之” ①水陆草木之花之:的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③无丝竹之乱耳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④何陋之有之: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翻译: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只爱菊。自唐朝以来,世人都十分喜爱牡丹。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我只喜爱莲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并不显得妖艳;茎梗中间贯通,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越发清香;笔挺洁净地直立在那里,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它。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唉,喜爱菊花的,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这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该是很多了。 阅读探究 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2.“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6.“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庄重、高雅(清高)。 8.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10.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11.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二七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学习目标】 1、 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 2、 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3、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5、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重点】 1、文学常识、字词(“歇、颓、与”等词语的解释)基础知识。 2、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学习难点】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1、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句曲山。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2、 背景资料 (1)“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

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2)历史背景 《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3、 题目解说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谢徵的一封信,信中称道江南山水之美,仅六十八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故称之谢中书。 【自主学习】 1、 《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字通明,自号, 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时人谓之“”。 2、 注音写字: 西日欲tuí()沉鳞jìng()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五色交辉() (2)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 (4)西日欲颓() (5)沉鳞竞跃()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4、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西日欲颓,沉鳞竟跃()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一)作品概述 《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文章层次明晰,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着从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方面着笔,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并引古代俊彦之居,古代圣人之言强化文意,以反问作结,余韵悠长。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文言文。说为古代一种议论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但都是为了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以议论为主,相当于现代的杂文。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二)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贞元九年,进士及第,释褐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进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信任器重。杜佑入朝为相,迁监察御史。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实践“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宦海沉浮,屡遭贬谪。会昌二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 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周敦颐,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周敦颐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三)三行对译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居住就有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提升练习题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提升练习题班级:姓名:分数:考试时间:90分钟 题序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 得分 一、读拼音,写词语。(10分) tān fàn suàn miáo chén cùjiǎo bàn zhǔ zhōu luò tuo kūqìrán fàng nóng chóu shuǐ gāng 二、比一比,再组词。(10分) 贷(______)溜(_____)偎(______)靴(_____)捡(______)货(______)榴(_____)喂(_____)鞋(_____)拣(______) 三、把成语补充完整,并按要求填空。(15分) 别出(____)(____)排(____)倒(____) 汹涌(____)(____)昂(____)挺(____) 心(____)意(____)聚(____)(____)神 她的服装设计总是(_______________),从不落俗套。 2.教授的话刚说完,会场上就传出了(______________)般的掌声。 3.这只大公鸡走起路来(_______________),神气十足。 四、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10分) 虽然……但是……因为……所以……如果……就……不但……而且……

1. (______)太阳离地球太远了,(_______)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2.太阳(______)离我们很远很远,(______)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3.(______)没有太阳,地球上(______)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 4.(______)太阳光有杀菌的能力,(______)我们可以利用它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五、按要求写句子。(15分) 1.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改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句子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闰土的心里有许多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20分) 花都开好了 ①记忆里,乡村多花,四季不息。而夏季,简直就是花的盛季,随便一抬眼,就能看到一串艳红,或一串粉白,趴在草丛中笑。 ②凤仙花是不消说的,家家有。那是女孩子的花。女孩子们用它来染红指甲。(A)花都开好的时候,最是热闹,星星点点,像绿色的叶间,落满粉色的蝶,它们就要振翅飞了呀。猫在花丛中追着小虫子跑,母亲经过花丛旁,会不经意地笑一笑。时光便靓丽得花一样的。 ③最为奇怪的是这样一种花,只在傍晚太阳落山时才开。花长在厨房门口,一大蓬的,长得特别茂密。傍晚时分,花开好了,浅粉的一朵朵,像小喇叭,欢欢喜喜的。(B)祖母瞟了一眼花说,该煮晚饭了,遂折身到厨房里。不一会,屋角上方,炊烟就会飘起来。狗开始撒着欢往家跑,那后面,一定有荷着锄的父母亲,披着淡淡夜色。我们早早把四方桌在院子里摆上了,地面上洒了井水(消暑热的),一家人最快乐的时光就要来了。花在开。这样的花,开

第16课 短文两篇

16.短文两篇 基础导练 《陋室铭》《爱莲说》 1.周敦颐是代著名的家,《爱莲说》是一篇(写法)的古代散文名篇,作者以自况,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起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说”是 。 2.刘禹锡是中唐著名诗人。其《陋室铭》一文中,多用字数相同、意思相连的对句,这种句子被称为。这种句子以外的,统称。 3.《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4.《陋室铭》中揭示全文主旨的一句是 《陋室铭》 1.给文章分层次。 2.作者采用手法引出题旨,文中的“仙”和“龙”其实都是暗喻的人。全文紧扣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3.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 4.文章结尾提出了两个历史人物,引用孔子的一句话,各有什么作用?

5.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 能力提升 《爱莲说》 1.作者写出了莲哪些优点? 2.要赞颂莲花,却先提到菊和牡丹,为什么? 3.用原文回答“予独爱莲”的原因。 4. 和“水陆草木之花”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B. 孔子云:何陋之有 C.始龀,跳往助之D.无丝竹之乱耳 5.将菊、牡丹、莲—一拟人,用高尚品格的“莲”自况,婉曲批判 《陋室铭》《爱莲说》 1.宋哲学托物言志具有高洁品格的“莲”一种文体,它往往通过描绘事物来抒情议论,说明道理。2.骈句散句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 1.…惟吾德馨||…无案牍之劳形||…2.比兴品德高尚惟吾德馨何陋之有3.陋室的环境,陋室中的人和陋室的生活三个方面4.用类比的手法,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的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5.从建筑和屋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爱莲说》 1.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2.起衬托作用。菊虽高洁,却有躲避现实的缺点,牡丹虽华贵,却是势利小人追逐的,“予独爱莲”,反映了对高洁品格的向往。3.出淤泥……亵玩焉。4.A 5.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课外拓展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 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知识点 陋室铭 一、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刘白”。有《刘宾客文集》。 二、故事背景 刘禹锡因参加当时的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可是,和州知县是个势利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百般刁难。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刘禹锡看到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门前。 三、课文翻译 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注释 名:名词作动词,出名,著名。 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的。 斯:这。 惟:只。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原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注释 上:动词,长到。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原文: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注释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四、问题归纳 1.《陋室铭》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 开头两句运用比兴手法,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喻陋室,由虚到实,十分自然地引出陋室。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为全文的什么句?有什么作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全文的主旨句,“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词统领全篇。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两句话有什么作用? 运用对偶写交往人物,以交往人物的才高德美来衬托室主人的德才兼备,从而证明陋室不陋。 4.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 写室中生活,以室主人的情趣之雅证明“陋室”不陋。前一句正面实写,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后一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的羁绊。虚实结合,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5. 结尾“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何陋之有”与本文开头的“惟吾德馨”一句遥相呼应,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话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紧扣题目,以反问作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五、课文主题 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 一、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北宋著名哲学家。理学开创者之一。有《周元公集》行世。 二、故事背景 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来南康(今江西星子县)任南康知军。他清廉正直,平生酷爱莲花。周敦颐来南康后,在知军衙门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每当公余饭后,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于是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爱莲说》。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短文两篇》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短文两篇》 学案 内容预览: 27.短文两篇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根据注释翻译课文,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 2.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3、理解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用旷达的心态对待生活。【预习导学】 ● 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是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又是养生家,他斋戒自摄,修炼诚笃,寿至81岁。他推崇道家养生思想,提倡调神、养性、保精、导引、按摩等方法。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他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领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著述十分丰富。 ● 基础积累 1、初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给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棱()陵与其奇者()荇() 寝()夕日欲颓()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 (2)水中藻荇交横() (3)如吾两人者耳() (4)月色入户() (5)但少闲人() (6)晓雾将歇() (7)沉鳞竞跃() ● 文体常识 3、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具有和相结合的特点。 ● 整体感知 反复读文,思考解决如下问题 4、《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表达了作者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的得意之感。 5、《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合作研讨】

部编本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十六课《短文两篇》(陋室铭)练习

《陋室铭》、《爱莲说》两文练习 1.本文开头用类比方法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超凡脱俗的生活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古人实例,证明“陋”室不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孔子的话回应_________________,点明全文主旨并含蓄作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个句子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 3.作者在本文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表现了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答: 4.阅读理解。 ①作者称莲是花中君子,赋予莲象征意义。其中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沉浮的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象征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象征君子美好资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本文自始至终采用衬托写法,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衬托_____________,从而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说“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言外之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莲,花之君子者也。”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7.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如何看待作者的道德情操?(《陋室铭》) 8.本文意在说明每个人都应有自己高尚的情操,读完本文后你有何感想?(《陋室铭》) 9.《爱莲说》中渗透着几种人生观?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人生观。 10、作者认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与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11、你喜欢哪一种花?它寄托了你怎么样的志趣?简要谈一谈。 答案: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调素琴、阅金经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惟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 2.作者对官僚士大夫阶层不以国事为念、只顾寻欢作乐的腐败生活鄙弃、对官府公事厌倦 3.“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4.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②菊花牡丹莲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对追逐富贵、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视 5.追逐富贵、趋炎附势已经形成了恶浊的社会夫风气 6.洁身自好,坚持自己的操守,不与恶浊势力同流合污,正直大度,鄙薄名利,不炫耀自己,等等 7.作者的道德情操是“惟吾德馨”。在今天,物质生活再丰富,也需要高尚的精神生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