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多屏融合技术

多屏融合技术

多屏融合技术
多屏融合技术

多屏融合技术

1.1 双屏

双屏边缘融合使用一台独立显卡的电脑主机即可。

要求显卡至少有两个DVI 或VGA 输出,一个DVI 和一个VGA 也可以。建议使用NVIDIA GTS 250 以上的显卡。

CPU 建议使用Intel Core i3 530 以上的CPU

投影机接线:

双DVI 或VGA 直接连接两台投影机

1.2 三屏

三屏边缘融合使用一台独立显卡的电脑主机,加上一块Matrox 三输出的多屏宝(TripleHead2Go)

显卡建议使用NVIDIA GTS 250 以上的显卡

CPU 建议使用Intel Core i3 530 以上的CPU

投影机接线:

显卡一个输出口接多屏宝,多屏宝的三个输出口接三台投影机。

1.3 四屏

四屏边缘融合使用一台独立显卡的电脑主机,加上两块Matrox 双输出的多屏宝(DualHead2Go)

要求显卡至少有两个DVI 或VGA 输出,一个DVI 和一个VGA 也可以。显卡建议使用NVIDIA GTX 460 以上的显卡

CPU 建议使用Intel Core I5 750 以上的CPU

投影机接线:

显卡两个输出口分别接一块双屏宝,双屏宝输出接四台投影机。

1.4 六屏

六屏边缘融合使用一台独立显卡的电脑主机,加上两块Matrox 三输出的多屏宝要求显卡至少有两个DVI 或VGA 输出,一个DVI 和一个VGA 也可以。

显卡建议使用NVIDIA GTX 460 以上的显卡

CPU 建议使用Intel Core I7 920 以上的CPU

移动云网融合应用场景解决方法

附件2 中国移动云网融合应用场景及解决方案 “移动云”是中国移动自主研发,面向政府部门、企业客户和互联网客户推出的新型云计算平台,提供弹性计算、云存储、 云网络和云安全等基础设施产品,数据库、视频服务等平台服务 产品,并通过云市场引入海量优质应用。结合专线、CDN等运营 商优质网络资源,提供一站式定制化政务云、行业云、混合云等 解决方案,中国移动拥有规模庞大的客户群,利用移动云的资源 与网络,可以更好的为客户服务,促进客户业务发展。国务院国 家政务云、湖南省政府政务云都选择使用中国移动“移动云”。 一、云主机 1.1、产品定义 云主机是通过虚拟化技术整合IT资源,为客户提供按需使用的计算资源服务。客户可以根据业务需求选择不同的CPU、内 存、存储空间、带宽以及操作系统等配置项来配置云主机,通过 灵活的计价方式和细粒度的系列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稳定性,降低客户的使用成本。 1.2、产品特点 (1)快速部署:客户可以随时申请资源,云主机从申请到生成仅需数分钟时间,快速投入使用

(2)弹性灵活:多台云主机即开即用,灵活扩容,支持CPU、内存垂直升级,最大程度满足业务弹性需求,客户可以根 据业务需求订购相应规格的云主机,降低使用成本 (3)简单易用:客户可以通过控制台完成对云主机的全项指标监控与全生命周期管理,操作简单 (4)稳定可靠:云主机可用性不低于99.95%,提供宕机迁移、数据备份和恢复等功能,确保业务稳定。云主机备份数据以 多副本形式保存,数据可靠性可达99.9999999% (5)安全保障:提供密钥认证、安全组防护、防火墙防护、多用户隔离等手段,确保业务安全 (6)无缝拓展:云主机与移动云各种丰富的云产品无缝衔接,可持续为业务发展提供完整的计算、存储、安全等解决方案 1.3、应用案例 出版发行集团:中国移动协助发行集团提供电商服务,建设完成集图书及多种商品销售、线上线下销售模式,众多商家共同 经营的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官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6317642489.html,/)。 二、云存储 2.1、产品定义 云存储是在云计算概念上延伸和发展出来的一个新的概念,是一种新兴的网络存储技术,是指通过集群应用、网络技术或分 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的理论及应用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的理论及应用 张宁110101256 摘要: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是一门新兴前沿技术。近年来,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它的理论和方法已经被应用到许多研究领域。本文主要论述了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数据融合特点与结构、数据融合方法及其应用领域,并总结了当前数据融合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多传感器;数据融合;融合方法 1引言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是针对一个系统使用多种传感器这一特定问题而展开的一种关于数据处理的研究。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技术,是多学科交叉的新技术,涉及到信号处理、概率统计、信息论、模式识别、人工智能、模糊数学等理论。近年来,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无论在军事还是民事领域的应用都极为广泛。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已成为军事、工业和高技术开发等多方面关心的问题。这一技术广泛应用于复杂工业过程控制、机器人、自动目标识别、交通管制、惯性导航、海洋监视和管理、农业、医疗诊断、模式识别等领域。实践证明:与单传感器系统相比,运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在解决探测、跟踪和目标识别等问题方面,能够增强系统生存能力,提高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和鲁棒性,增强数据的可信度,并提高精度,扩展整个系统的时间、空间覆盖率,增加系统的实时性和信息利用率等。 2基本概念及融合原理 2.1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概念 数据融合又称作信息融合或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对数据融合还很难给出一个统一、全面的定义。随着数据融合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比较确切的定义可概括为:充分利用不同时间与空间的多传感器数据资源,采用计算机技术对时间序列获得的多传感器观测数据,在一定准则下进行分析、综合、支配和使用,获得对被测对象的一致性解释与描述,进而实现相应的决策和估计,使系统获得比它的各组成部分更充分的信息。

通信工程中多网融合技术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杨树芳

通信工程中多网融合技术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杨树芳 发表时间:2019-05-31T16:49:44.997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第4期作者:杨树芳 [导读] 对相关技术进行再次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多网融合技术就是一种在这一技术优化过程中产生的新型通信工程技术。中时讯通信建设有限公司 摘要:互联网信息技术可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看到。它以现代大规模生产为背景,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知识融合效应越来越突出。在通信工程的发展过程中,多网络融合是发展的目标。当今业界的热点是信息网络的集成,包括IP数据网络、互联网和电信网络。本研究将此作为研究重点进行探讨。在信息工程建设过程中,探讨和阐述了多网络集成的价值和形式。 关键词:多网融合技术;通信工程;应用优势;安全隐患 中图分类号:TN91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互联网通信技术发展至今,虽历经的时间较短,但由于人类对网络需求的不断提升,其技术已在这短暂的时间内经历了多次的技术革新,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现阶段通信技术正朝着智能化、模块化、安全化的趋势发展,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对相关技术进行再次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多网融合技术就是一种在这一技术优化过程中产生的新型通信工程技术。 1 多网融合技术简述 1.1 基本概念 多网络融合技术是利用网络技术中的各种科学技术方法,将它们集成到一个网络中,然后上传到网络中。这样便于统一管理,采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统一子系统中的相关数据信息,然后进行管理和分析,最终实现综合管理模式。在通信工程方面,多网络融合技术对通信工程中多个子系统完成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管理或融合;另一方面是将子系统中的各个地址和插口接入并有效融合。 1.2 多网融合所带来的优点 1.2.1 增值服务 从传统网络技术的角度来看,多网络融合技术子系统的创建完成后,可以实现特定的性能。在某种程度上,不存在增值服务。然而,与数字系统相比,多网络融合技术带来了多种增值服务。如今,正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高峰期,许多新功能被开发出来,使得多网融合技术的增值服务优势更加突出。新开发的应用程序让用户感受到很多新鲜感和兴奋感,体验更好。同时,不仅要保证用户的需求得到满足,还要保证在通信技术上,多网络融合技术不断得到人们的青睐。 1.2.2 经济性 任何工程建设都必须考虑经济效益。在通信技术领域,多网络融合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范围,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容忽视。一方面,多网融合技术的管理模式是统一实施管理,节省了大量购置传输设备的资金。另一方面,在铺设时,不按常规铺设的过程较为复杂,降低了工程建设的投入成本。总之,多网络融合技术不仅减少了工程建设投资,而且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1.2.3 维护优势 长期以来,通信工程系统维护都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工作,因为网络在地理分布上相对分散,维护时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同时由于检测位置的不同,大大增加了技术人员的工程量。由于日常工作繁多,技术人员难免会出现纰漏,给网络的正常使用埋下了安全隐患,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多网融合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有效解决了传统工程维修带来的困难。在多网融合技术中,各个通信子系统通过有效的技术融合已形成相对集中的区域,出现故障时不需要进行大范围活动,不仅减少了技术人员的工作量,也提升了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为网络的安全使用提供了可靠保障。 2 多网融合技术在通信工程中应用中的问题 2.1 安全问题 多网融合技术应用于通信工程有其独特的运营模式,这种模式的运行给通信安全带来了隐患。传统运营模式中,各子系统以独立方式运转,无法通过一个通用的评判标准判断各子系统是否存在安全性问题。当整合各子系统于一体后,可能面临一种状况,即某部分子系统存在一定风险性,而这种不确定风险性极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子系统的运转。面对这样一种可能,需要在整合过程开始时对各子系统的安全性和整合后的安全性进行有效评估,制定规范化、科学化的整合模式,尽量避免整合后出现大量的安全性问题。 2.2 稳定性问题 多网融合技术将各子系统进行有效整合,将独立的子系统融合于一体,方便集中统一管理。但是,这对其稳定性造成了一定风险。传统模式中,各子系统相互独立,单独运营,出现问题只会影响到子系统本身。而在多网融合技术下实现了统一,一定程度上将子系统的问题放大,可能直接威胁整合后的系统稳定性。 3 多网融合在通信工程中安全防护对策 3.1 优化系统设计 从系统设计的角度来看,有必要改变传统的病毒拦截模式,由被动转为主动,尽可能消除系统的风险。从宏观上看,网络安全系统类似于人体的免疫系统。对进入系统的数据进行提前筛选,对数据进行全面检查后,最终获得通过许可,实现网络终端的高效使用。这又一次提高了多网络融合技术的安全维护。系统网络的发展已被纳入网络安全防范和安全管理监控的范围。实现了对合并后的本地系统数据的直接(间接)处理。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管理,实现了综合网络管理模式的创新。 3.2 完善系统配置 想要提高多网融合技术的应用安全,加强系统配置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可采用NTM终端安全系统进行主动性风险防控,详细检查各子系统网络终端,针对系统程序部分则应酌情给予资格认证。与传统被动性防御不同,NTM终端安全系统及防火墙管理体系能够对风险隐患因素进行有效识别与主动防御,可以从根本上控制准备入侵的病毒,从而确保多网融合技术的应用安全。

信息融合技术

信息融合技术 1引言 融合(Fusion)的概念开始出现于70年代初期,当时称之为多源相关、多源合成、多传感器混合或数据融合(Data Fusion),现在多称之为信息融合(Information Fusion)或数据融合。 融合是指采集并集成各种信息源、多媒体和多格式信息,从而生成完整、准确、及时和有效的综合信息过程。数据融合技术结合多传感器的数据和辅助数据库的相关信息以获得比单个传感器更精确、更明确的推理结果。经过融合的多传感器信息具有以下特征:信息的冗余性、互补性、协同性、实时性以及低成本性。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与经典信号处理方法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其关键在于信息融合所处理的多传感器信息具有更为复杂的形式,而且可以在不同的信息层次上出现。 2信息融合的结构模型 由于信息融合研究内容的广泛性和多样性,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关于融合过程的分类。

2.1按照信息表征层次的分类系统的信息融合相对于信息表征的层次相应分为三类:数据层融合、特征层融合和决策层融合。 数据层融合通常用于多源图像复合、图像分折与理解等方面,采用经典的检测和估计方法。特征层融合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目标状态信息融合,目标跟踪领域的大体方法都可以修改为多传感器目标跟踪方法;另一类是目标特性融合,它实质上是模式识别问题,具体的融合方法仍是模式识别的相应技术。 决策层融合是指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观测同一个目标,每个传感器在本地完成处理,其中包括顶处理、特征抽取、识别或判决,以建立对所观察目标的初步结论。然后通过关联处理、决策层触合判决,最终获得联合推断结果。 2.2JDL模型(Joint Directors of Laboratories, JDL)和λ -JDL模型该模型将融合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信源处理,第一层处理(即目标提取)、第二层处理(即态势提取)、第三层提取(即威胁提取)和第四层提取(即过程提取)。模型中的每一个模块都可以有层次地进一步分割,并且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它们。 λ-JDL模型为JDL模型的简化,把0层包含进了1层,4层融入其他各层中。

通信工程中多网融合技术应用及发展趋势研究

通信工程中多网融合技术应用及发展趋势研究 发表时间:2018-12-05T10:59:09.95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5期作者:刘峰华 [导读] 所以通信工程中的多网融合越来越受到重视。将多网融合技术在通信工程中合理利用,在多网融合技术的带动下可以有效促进我国通信事业的大力发展。本文在此从多网融合技术的内涵出发,对通信工程中多网融合技术的应用优势及安全防护做了一定的研究。刘峰华 身份证号码:45098119xxxx222312 摘要:近年来,通信工程随着科技的逐步发展亦得到了长足的进步,通信工程正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而网络技术的不断深化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是通信工程实现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所以通信工程中的多网融合越来越受到重视。将多网融合技术在通信工程中合理利用,在多网融合技术的带动下可以有效促进我国通信事业的大力发展。本文在此从多网融合技术的内涵出发,对通信工程中多网融合技术的应用优势及安全防护做了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多网融合;经济性;技术性;发展趋势 前言 多网融合技术在我国通信工程内部已经得到了非常广泛的运用,不仅能够有效解决数据之间的相关障碍,而且能够使得整个通信工程的项目过程得以更好地完善。由于其具备高效率、成本低及安全可靠等众多优势,应用于通信工程中还能够推动行业的优化升级,因此,已成为通信工程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多网融合技术概述 多网融合是指在宽带信息网中,将光纤作为基础的传输网络,将子系统包括管理和监控、安全防范等等网络控制直接接入,或在信息网中间接转入,以IP作为协议的基础,通过各种系统和技术的联合,实现数据的统一的分析和管理。换言之,就是通过管理合并各种子系统,对其进行融合,最终形成信息网的一体化管理模式。 从通信工程的角度出发,可以通过多网融合技术来调整通信玩过的操作方式。一方面,全面综合和融合通信工程中各个子系统的管理信息和数据信息,另一方面,多网融合技术通过接入融合通信网络的插口和地址完成各个子系统的信息融合。在通信工程中实现多网融合,必须要处理通信网络中的IP协议,如果IP协议不能快速接入,那么通信工程中的多网融合也就没有现实的意义,因此在通信工程中进行多网融合,要充分考虑这两方面的内容来实现多网融合,充分发挥出多网融合的目的和效果。 多网融合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是今后通信网络系统的重要发展趋势,要全面结合当前的通信工程系统需求和现代化科学技术,选定目标,统一规划,有重点、有计划、有选择的投入适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二、多网融合技术的内涵 多网融合的主要内涵体现为在应用和管理过程中将多种技术和系统实施有效的联合,进而在数据分析和管理方面达到统一的目的。简而言之就是可以使不同的子系统实现统一化管理,能够对融合后的信息实施统一传输,最终在管理方面实现统一。多网融合的实现对通信工程而言意义重大,具体体现在两点:首先,与通信工程相关的各种具有差异性的子系统在数据和管理方面实现了有效的融合,展现出鲜明的综合性特点。其次,地址和插口的接入融合是成为多网融合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多网融合要想真正实现,完成对不同子系统信息的有效分析,IP协议的接入一定要保障。这成为衡量网络融合效果的一个基本标准,所以从形态和形式两方面重视做好多网融合十分关键,这样才能保障多网融合最终取得实效。 三、通信工程中多网融合技术所具有的优势 1、多网融合的经济性 通信工程是一种结合电子信息,以通信网络为基础的综合性系统工程。通信工程具有集成化、综合性、复杂性的重要特点,设计开发一个完成的通信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如果想要在通信工程中应用多网融合技术,我们首先要考虑基于多网融合的通信工程是否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和实践分析,和传统的通信工程相比,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多网融合技术,能够节省百分之四十左右的资金投入,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基于多网融合的通信工程将子系统的控制网和网络信息网有效地联系起来,实现了集成化的管理模式,不仅节约了资金投入,还简化了通信工程开发设计工序,具有其他通信工程技术没有的优势。因此基于多网融合通信工程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使得多网融合技术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更加广泛。 2、多网融合的技术性 1)提升功能。由于多网融合技术在通信工程中实现了一体化的集成网络管理模式,一体化的集成网络管理模式比传统的管理模式更具有优势,优势表现在一体化的集成网络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将通信工程中的每个系统结合。在通信工程中应用多网融合技术,可以节约通信工程的成本和商业占地面积。在科技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多网融合技术的提升功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可以依据用户的使用情况和工程进度,分批建设和实现智能化系统。这样方便调整和更正漏洞,减少了通信工程开发商的投资压力,为智能化系统的应用奠定基础。2)增值服务。与传统通信工程的应用技术相比,多网融合技术有着明显的优势。随着通信技术和数字化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多网融合技术在通信工程的应用中逐渐产生出越来越丰富的增值服务功能。这些功能被广泛应用在相关的各个领域,为用户带来新体验和更为优质的服务,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通信系统。 3、提升通信工程网络应用能力 随着信息化和电子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联网应用模式、电话应用模式、电视应用模式等传统网络应用模式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密切,但受其之间不兼容性的影响,通信资源会受到极大的浪费,而多网融合的出现和逐步推广,可以有效的提升各种应用模式之间的兼容性和通用性,提升通信工程的资源利用能力。另外网络融合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以使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当通信方式和网络硬件模式得到有效的优化时,通信工程整体网络的稳定性、发展速度和整体性能等方面都会得到有效的提升,为通信工程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信工程自身特性决定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注重网络应用类型间的资源共享。 四、通信工程中多网融合技术不足及防护 多网融合技术有着如此多优点,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通信系统中的各子系统直接接入宽带信息网存在安全隐患。

关于室分多网融合建设方案探讨

关于室分多网融合建设方案探讨 曾发龙,罗 帆 (湖北邮电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23) 摘要:介绍了目前几个运营商独立承建室分建设模式和从模式的扩容性、成本性和维护性探讨现有模式的优缺点。从室 分多网融合的杂散干扰、阻塞干扰、互调干扰和共享AP 四方面论证室分多网融合建设的可行性,并结合工信部共建共享的要求,提出了几种室分多网融合建设的模式。关键词:LTE ;杂散干扰;阻塞干扰;互调干扰;共享AP ;POI 中图分类号:TN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131(2013)01-0224-02 随着现代移动通信由2G 向3G 、4G 网络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衍生出GSM/EDGE 、CDMA/EVDO2000、TD-SCDMA 、WCDMA 、WLAN 和LTE 等网络,涉及的频段有800MHz 、900MHz 、1800MHz 、1900MHz 、2000MHz 、2300MHz 和2500MHz 。目前,室分系统是由中国移动、电信和联通三家独自承建各自网络并长期共存。在网络建设不断扩展和城市建筑物不断升高的同时,移动覆盖深度和KPI 考核要求,越来越多的小区需要建设室分。而且在室分建设过程中,由于建筑物存在的竖井空间有限,馈线路由固定、美观等因素制约,导致室分建设的难度加大。 201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的《关于2010年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实 施意见》[1] ,文件要求电信、移动和联通要共建共享相互之间的基础设施、电源、杆路等资源并提出相关考核要求。所以探讨三家室分融合建设方案就越来越有必要。 1目前室分建设模式 1.1中国移动室分建设模式 中国移动建设主要模式为:先经过两级合路。第一路为2G+TD-LTE ,第二路为TD-LTE+TD-SCDMA 。WLAN 在末端馈入GSM 一路。 1.2中国电信室分建设模式 中国电信室分建设模式最简单,经过两级合路,先是CDMA 和EVDO 合路,WLAN 在末端馈入。 1.3中国联通室分建设模式 中国联通室分建设模式也比较简单,经过两级合路,先是GSM 和WCDMA 合路,WLAN 在末端馈入。 2目前室分建设模式的问题 (1)一个室分站点由三个运营商分别与业主协调,进行重 复建设,导致电和天馈线等资源的重复应用。 (2)建筑物竖井等空间本来有限,而且经过三个运营商重复建设,一方面施工协调困难,另一方面也极大影响建筑物美观。 (3)由于三个运营商独自建设室分,没有统一协调,导致互相干扰,影响通信质量。 3室分多网融合系统建设的可行性 3.1干扰分析 由于WLAN 一般在末端接入,其他系统信号在末端时,信号下降很快,一般只有15dB 左右,再与WLAN 合路,各系统与WLAN 发生的干扰已经很小。所以本节主要讨论的是CDMA800、GSM900、GSM1800、WCDMA 、TD-SCDM 和TD-LTE 各系统之间的干扰分析。 对被干扰系统有三种性能损失[2]需要在多网融合时考虑:接收机灵敏度降低、接收机过载和互调干扰。这三种性能损失对应干扰主要是:杂散干扰、阻塞干扰和互调干扰。为了将性能损失降到最小而不修改现有发送和接收单元,在多网融合室分系统建设时各系统之间的隔离度是必须考虑的。 系统同址站间相互干扰计算相关重要射频器件主要有: 有效的宣传,有的甚至不去宣传,在一个地区大规模建设基站,使得不了解辐射问题的人,产生了一些意见和投诉。也就近一步使得基站被认为会破坏生活环境,从而造成设备的丢失。 对此,我国政府部门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使民众了解基站的目的与作用。移动通信网络是属于国家的基础建设设施,同时也是城市建设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的根本目的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来服务的,而不能仅仅只理解为企业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而做出的适当的行为。基站的建设应该通过运营企业来严格地完成,在建立基站的时候,要与百姓多沟通、多宣传,对于有基站建立在内的小区,应该给予一定的补偿。 3.2共同使用一个站址 在我国,基站的数目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而现在我国提倡的是节约型的社会理念,对于无线基站共同使用,是构筑未来 城市发展宏伟蓝图的需要。基站共址其本质就是为了节能环保,对城市的建设减少一定数量电磁波的干扰,同时也可以减 少基站过多所带来的信号过乱的现象,这样能够更好地节约频率资源,优化城市的环境,使得城市的无线通讯方面更加和谐。 3.3建立基站的美观化 对于基站的外表通过一定的手段来进行处理,来达到美化的目的。这样的方法比较适合建筑在居民小区内的基站,这样不但可以减少居民对于电磁的恐惧,也可以使基站的寿命相应地延长。 作者简介:张伟博(1978-),男,安徽涡阳人,研究方向为工程现场管理;周潇(1982-),男,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方向为无线 网工程设计及优化。 2013年第1期(总第123期) 2013 (Sum.No123) 信息通信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1引言数据融合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几十年来,随着传感器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在军事指挥系统中对提高综合作战能力的迫切要求,使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早期主要是应用在军事上,而随着工业系统的复杂化和智能化,近年来该技术推广到了民用领域,如医疗诊断、空中交通管制、工业自动控制及机械故障诊断等。数据融合是针对一个系统中使用多个传感器这一问题而展开的一种信息处理的新的研究方向,所以数据融合也称为传感器融合。数据融合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按时间顺序获得的若干传感器的观测信息,在一定的准则下加以自动分析、综合,从而完成所需要的决策和估计任务而进行的信息处理过程称为数据融合。2

数据融合技术的分类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涉及到多方面的理论和技术如信号处理、估计理论、不确定性理论、模式识别最优化技术、神经网络和人工智能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了多种数据融合技术方案。从技术原理角度,可分为假设检验型数据融合、滤波跟踪型数据融合、聚类分析型数据融合、模式识别型数据融合、人工智能型数据融合等;按判决方式分有硬判决型和软判决型数据融合;按传感器的类型分有同类传感器数据融合和异类传感器数据融合按对数据的处理方式,可分为象素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从方法来分有Bayes推理法、表决法、D-S 推理法、神经网络融合法等。从解决信息融合问题的指导思想或哲学观点加以划分,可分为嵌入约束观点、证据组合观点和人工神经网络观点三大类。3常用的数据融合方法数据融合方法种类繁多,图1归纳了常用的一些信息融合方法。估计方法

多信息融合技术概述

本次讲座主要讲了多源数据融合的定义、应用领域、所具有的优势、信息融合的级别、通用处理结构、主要技术方法、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和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下面就围绕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多源信息融合是一种多层次,多方面的处理过程,包括对多源数据进行检测、相关、组合和估计,从而提高状态和身份估计的精度,以及对战场态势和威胁的重要程度进行实时完整的评估。简单说,多源信息融合就是对多源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从而得出更为准确、可靠的结论。例如我们感知天气,通过我们的体表感觉温度的高低,通过眼睛观察天气的晴朗或阴雨,通过耳朵听风的大小,然后将这些信息通过大脑的综合处理,对天气有一个总体的感知定位。 多源信息融合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军事上进行战场监视、图像融合,包含医学图像融合等、工业智能机器人(对图像、声音、电磁等数据进行融合,以进行推理,从而完成任务)、空中交通管制(由导航设备、监事和控制设备、通信设备和人员四部分组成)、工业过程监控(过程诊断)、刑侦(将人的生物特征如指纹、虹膜、人脸、声音等信息进行融合,可提高对人身份识别的能力)、遥感等。 信息融合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时因为它在信息处理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增强系统的生存能力,也就是防破坏能力,改善系统的可靠性;可以在时间、空间上扩展覆盖范围;提高可信度,降低信息的模糊度,如可以使多传感器对同一目标或时间加以确定;提高空间分辨率,多传感器信息的合成可以获得比任一单传感器更高的分辨率;增加了测量空间的维数,从而使系统不易受到破坏。 信息融合的级别有多种分类方法,若按数据抽象的层次来分,可分为数据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数据级融合是直接对传感器的观测数据进行融合处理,然后基于融合后的结果进行特征提取和判断决策。数据级融合的精度高,但由于数据量大,故处理的时间长,代价高,数据通信量大,抗干扰能力差,并且要求传感器是同类的。多应用在多源图像复合、同类雷达波形的直接合成等。特征级融合是先由每个传感器抽象出自己的特征向量(比如目标的边缘、方向、速度等信息),融合中心完成的是特征向量的融合处理。这种融合级别实现了可观的数据压缩,降低了通信带宽的要求,有利于实现实时处理,但却损失了一部分有用信息,使融合性能有所降低。决策级融合是先由每个传感器基于自己的数据作出决策,然后融合中心完成的使局部决策的融合处理。这种级别的融合数据损失量大,相对来讲精度低,但却抗干扰能力强,通信量小,对传感器依赖小,不要求同质传感器,融合中心处理代价低。 图1、集中式结构 多源数据融合的通用结构有集中式结构、分布式结构和混合式结构。集中式结构是所有传感器的数据直接送给融合中心进行处理,结构如图1所示。 分布式结构是融合中心收到的是经过局部处理的数据,结构如图2所示。混合式结构是

数据融合技术简介

数据融合技术简介 数据融合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对按时序获得的若干观测信息,在一定准则下加以自动分析、综合,以完成所需的决策和评估任务而进行的信息处理技术。 数据融合的概念虽始于70年代初期,但真正的技术进步和发展乃是80年代的事【1】,尤其是近几年来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关注,美、英、日、德、意等发达国家不但在所部署的一些重大研究项目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且已陆续开发出一些实用性系统投入实际应用和运行。 我国“八五”规划亦已把数据融合技术列为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关键技术之一,并部署了一些重点研究项目,尽可能给予了适当的经费投入。但这毕竟是刚刚起步,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是十分严峻的,当然也有机遇并存。这就需要认真研究,针对我国的国情和军情,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据融合可分为: (1)像素级融合: 它是直接在采集到的原始数据层上进行的融合,在各种传感器的原始测报未经预处理之前就进行数据的综合与分析。数据层融合一般采用集中式融合体系进行融合处理过程。这是低层次的融合,如成像传感器中通过对包含若一像素的模糊图像进行图像处理来确认目标属性的过程就属于数据层融合。 (2)特征层融合: 特征层融合属于中间层次的融合,它先对来自传感器的原始信息进行特征提取(特征可以是目标的边缘、方向、速度等),然后对特征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特征层融合的优点在于实现了可观的信息压缩,有利于实时处理,并且由于所提取的特征直接与决策分析有关,因而融合结果能最大限度的给出决策分析所需要的特征信h。特征层融合一般采用分布式或集中式的融合体系。特征层融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目标状态融合;另一类是目标特性融合。 (3)决策层融合 决策层融合通过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观测同一个目标,每个传感器在本地完成基本的处理,其中包括预处理、特征抽取、识别或判决,以建立对所观察目标的初步结论。然后通过关联处理进行决策层融合判决,最终获得联合推断结果。 数据融合作为一种数据综合和处理技术,实际上是许多传统学科和新技术的集成和应用,其中涉及的知识包括通信、模式识别、决策论、不确定性理论、信号处理、估计理论、最优化技术、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等,特别是神经网络和人工智能等新概念、新技术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的核心问题是选择合适的融合算法,由于信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数据融合方法的基本要求是具有鲁棒性和并行处理能力。具体的数据融合的方法很多【3】【4】,常用的方法大体上可分成三大类:(1)基于统计理论的融合方法----------- 基于统计理论的融合方法有:经典推理法、贝叶斯估计法和证据理论法(Dempster-Shafer)。 经典推理法在早起的数据融合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其完全依赖数学理论,则形式简单、易操作,缺点是必须要求先验知识和计算先验概率密度分布函数,同时一次仅能估计

安正科技多网融合应急指挥调度系统

通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随着多种通信技术的逐步普及,PSTN模拟电话、350M集群、卫星电话、GSM/CDMA/3G移动电话等多种通信终端在各个领域都发挥这重要的作用。各类终端的普及丰富了调度沟通的渠道的同时却各类终端缺少互联互通,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沟通的不便。 图1-1 传统通信系统 长期以来,桌面电话和对讲终端是常用的应急通信工具,在指挥调度时利用率较高。但是由于350M网络覆盖能力不足,无法保障全省对讲终端的互通,同时覆盖范围更广的传统模拟电话系统或者移动电话网络与350M集群网络通信方式不同,终端间互通不便,导致在应急通信中,沟通效率收到影响。 面对目前现状,应急通信系统的中急需解决以下关键问题: (1)保障350M无线通信网的互联通信。 (2)实现电话系统与350M无线对讲终端的互联通信。 (3)实现会议系统与350M对讲机、模拟电话、IP电话的调度、会议功能。 (4)实现分布部署,可由指挥中心统一指挥和调度下级单位。 安正科技让通讯变得更直接、简单、高效。 1)指挥中心的融合通信平台接入电台、调音台、模拟话机、移动电话网络、 PSTN网络、IP视频话机等设备和网络,让指挥中心和内外通讯网络实 现互联互通,通讯无死角无障碍。 2)同时,指挥中心与在外执行任务的指挥车、通信车实现无缝对接,实时 通信。指挥中心对其具有控制特权。

3)从解决客户实际需求出发,充分遵循原有通信系统、终端使用习惯,不 改变原有电话系统编号规则。在指挥中心通过部署IDS融合通信平台实 现会议系统、350M对讲终端、模拟电话、IP电话等融合通信功能。 并和指挥中心分布部署,进行上下级通讯管理。 指挥中心作为通信和指挥调度中心,在融合调度通信系统建设中,需要建设内容如下: 在指挥中心机房部署一体式融合通信平台IDS-8200设备,作为融合通信、调度的核心; 与交换机设备互联,实现融合调度通信系统与内网电话互通,同时可实现与GSM/CDMA网络语音互通; 连接本地会议广播系统,实现麦克对讲指挥全网语音点对点或全网设备统一调度,各系统报告、反馈语音集中扩音; 通过设备内置模块连接350M电台,实现指挥中心办公电话与350M无线对讲终端的互联通信,并支持350M对讲终端多级通话; 在值班室部署语音综合调度台软件,实现多系统、多终端的基本调度、音频通信、会议、值班等功能操作; 指挥中心可以对下级单位进行管理和呼叫,并可以调度控制下级单位的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

姓名:李承尚 学号: 081308309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是一门新兴技术,在军事和非军事领域中都到了广泛应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汲取了人工智能、模式识别、统计估计等多门学科的相关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数据融合技术的成熟为数据融合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基础。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是针对一个系统使用多种传感器这一特定问题而展开的一种关于数据处理的研究。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技术,是多学科交叉的新技术,涉及到信号处理、概率统计、信息论、模式识别、人工智能、模糊数学等理论。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已成为军事、工业和高技术开发等多方面关心的问题。这一技术广泛应用于C3I(command,control,communication and intelligence)系统、复杂工业过程控制、机器人、自动目标识别、交通管制、惯性导航、海洋监视和管理、农业、遥感、医疗诊断、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等领域。实践证明:与单传感器系统相比,运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在解决探测、跟踪和目标识别等问题方面,能够增强系统生存能力,提高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和鲁棒性,增强数据的可信度,并提高精度,扩展整个系统的时间、空间覆盖率,增加系统的实时性和信息利用率等。美国研究机构就在国防部的资助下,开展了声纳信号解释系统的研究。目前,在工业控制、机器人、空中交通管制、海洋监视和管理等领域也朝着多传感器融合方向发展。多传感器融合技术成为军事、工业和高技术开发等多方面关心的问题。 1 基本概念及融合原理

1.1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概念 数据融合又称作信息融合或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对数据融合还很难给出一个统一、全面的定义。随着数据融合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比较确切的定义可概括为:充分利用不同时间与空间的多传感器数据资源,采用计算机技术对按时间序列获得的多传感器观测数据,在一定准则下进行分析、综合、支配和使用,获得对被测对象的一致性解释与描述,进而实现相应的决策和估计,使系统获得比它的各组成部分更充分的信息。 1.2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原理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的基本原理就像人脑综合处理信息一样,充分利用多个传感器资源,通过对多传感器及其观测信息的合理支配和使用,把多传感器在空间或时间上冗余或互补信息依据某种准则来进行组合,以获得被测对象的一致性解释或描述。具体地说,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原理如下:(1)N个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有源或无源的)收集观测目标的数据; (2)对传感器的输出数据(离散的或连续的时间函数数据、输出矢量、成像数据或一个直接的属性说明)进行特征提取的变换,提取代表观测数据的特征矢量Yi; (3)对特征矢量Yi进行模式识别处理(如,聚类算法、自适应神经网络或其他能将特征矢量Yi变换成目标属性判决的统计模式识别法等)完成各传感器关于目标的说明; (4)将各传感器关于目标的说明数据按同一目标进行分组,即关联;

-信息融合技术的发展过程、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信息融合技术 学生: 学号: 指导老师:

信息融合技术的发展历程 1信息融合技术的发展过程 概述: 随着电子技术、信号检测和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以及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面向复杂使用背景的多传感器系统大量涌现,在这些多传感器系统中,信息表示的多样性,信息数量的巨大性,信息关系的复杂性,以及要求信息处理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就使得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获得的多传感器信息在一定准则下加以自动分析、优化综合以完成所需的估计和决策—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得以迅速发展。确切地讲信息融合技术是随着信息处理和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发展而形成的,涉及数学、军事科学、计算机科学、自动控制理论、人工智能、通信技术、管理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和具体使用。对信息融合的理解并不困难,通俗地说,它是关于如何协同利用多源信息,以获得对同一事物或目标更客观、更本质认识的综合信息处理技术。在信息网络系统中,原始采集的信息经常是无序的、分散的甚至是错误的,只有经过信息处理,将大量的信息进行融合,相互印证,去伪存真,才能得到有用的、相互关联的、而且是可方便使用的信息。实际上,人本身就是一个高级的信息融合系统,大脑这个融合中心去协同眼(视觉)、耳(听觉)、口(味觉)、鼻(嗅觉)、手(触觉)等多类“传感器”去感觉事物各个侧面的信息,并根据人脑的经验和知识进行相关分析、去粗取精,从而综合判决,获得对周围事物性质和本质的全面认识。 信息融合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来自多个传感器或多源的观测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处理.从而得出决策和估计任务所需的信息的处理过程。另一种说法是信息融合就是数据融合.但其内涵更广泛、更确切、更合理,也更具有概括性.不仅包括数据,而且包括了信号和知识。 根据美国国防部三军实验室理事联席会给出的定义:信息融合是一个对从单个和多个信息源获取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关联、相关和综合,以获得精确的位置和身份估计,以及对态势和威胁及其重要程度进行全面及时评估的信息处理过程;该过程是对其估计、评估和额外信息源需求评价的一个持续精练(Refinement)

通信工程中多网融合技术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通信工程中多网融合技术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近年来,我国的通信工程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在网络通信工程中,多网融合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逐渐成为我国通信工程发展的中坚力量。多网融合以基层为出发点,对通信系统进行有效的联通,对促进我国通信工程的智能化发展有积极作用。鉴于此,本文就通信工程中多网融合技术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展开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起到参考作用。 标签:通信工程;多网融合技术;性价 引言 随着我国铁路的高速发展,总公司、路局及沿线站段的大带宽综合承载业务能力需求不断提高,对于铁路通信工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如今,铁路通信工程的高速发展为路局站段带来了很多便捷,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多网融合技术的应用,可见多网融合技术对于铁路的高速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就要不断解决在应用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问题,技术问题,获得更多用户的满意度。 一、多网融合技术的基本内容 多网融合技术是指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将铁路通信工程当中的TMIS网络、客票网、CTC/TDCS网、5T系统、工务雨量、旅客信息服务、办公自动化、事故救援查询平台、物联网、软交换等业务的多个子系统结构中的网络控制与宽带信息网相连接。在连接时,数据信息传播的重要基础就转变为了光纤网络,IP 就成为了协议的重要基础,在不同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下,进而构建成一种系统、一体化管理系统。 二、多网融合技术在铁路通信工程中的应用价值 (一)经济性 在当前通信工程发展中,经济性是考察一项技术应用的重要指标和首要前提。通过调研后发现,多网融合技术在经济性方面要明显优越其他通信工程方案。据长期实践经验可知,运用多网融合技术,能够有效节约35%左右的资金,而这笔资金的节约主要在于降低了商业占地面积,也就是说,多网融合技术能够有效解决通信工程占地范围大的问题,进而提升经济效益。 (二)技术性 多网融合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技术性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优势上。 第一,功能优势。一方面,应用多网融合技术促进了集成管理模式的逐步形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在汽车中的应用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在汽车中的应用 摘要:传感器经常应用在现代智能汽车系统中,是一个能提高道路交通安全具有前景的工具。基于车上感知系统的启用,如雷达,激光或视频技术等,这些车都具备了检测道路上是否有威胁的能力,预计会出现的危险驾驶情况,并积极采取行动,碰撞避撞。除了在汽车上应用多种传感器形成组合系统外,复杂的信号处理和传感器数据是否能融合也是整个系统能否稳健和可用的重要因素。本论文中,我们将用原始传感器测量的数据(低级)和数据融合方法(高级别)来确定测量点。我们模拟传感器的现象、道路交通情况、数据融合范例、信号处理算法和探讨不同传感器的数据相结合的影响水平上对多传感器系统的离散事件仿真手段进行抽象事件模拟。 关键词: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仿真、智能汽车、环境感知、汽车 1、前言 在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的同时减少致命车祸的数量,是世界各地汽车生产商和研究机构未来要解决的艰巨任务。为了提高交通安全,不但要有路边的智能基础设施,还要有先进的交通工具和信息服务能力,并努力提高各个车辆之间信息的交流。目前,传感器技术因在军事和民用航空领域应用广泛而广为人知。雷达,激光,超声波或视频设备等传感器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使车辆对周围环境信息的感知能力大大提高,并能预见周围环境所具有主动的或被动的威胁及时采取行动尽早和有效地避免碰撞话减少或减轻事故的损害程度,使汽车具有了主动保护能力。智能车辆的基础是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但它严重依赖于传感器的数据信息,所以传感器获取周围信息质量的好坏,决定着智能车的决策力。而传感器的性能是受本身感知范围、视角、天气鲁棒性、功耗和布局等因素约束的。单个传感器往往无法克服这些弱点,所以通常会使用多种传感器。然而传感器的信号处理和传感器数据融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考虑系统的可靠性。各种算法在处理各测量点时,需要结合现实环境对传感器的数据信息进行过滤处理。基于系统融合范例中的数据是在特定环境中采集的数据,在低级别的数据中,数据是与各种设备的原始数据相结合来处理早期信号和将算法应用到测量点。高级别的数据融合策略是将各个传感器的数据进行前期处理之后再进行专门的能力聚类、关联、过滤并以融合后的信息作为检测对象。这两种方法在熵信息、计算复杂性和适应性上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一个离散事件进行模型仿真分析,它包括多种传感器系统,如雷达或激光束反射、道路交通情况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 摘要:介绍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的历史与研究现状,给出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实现方法,最后给出应用和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1 引言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是信息领域一个前景广阔的研究方向,世界各国都有学者和技术人员在开展数据融合技术的研究,我国对数据融合方面的研究也日益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计划已将其列入重点支持项目,因此,对多传感器数据融合进行学术与工程应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是对多种信息的获取、表示及其内在联系进行综合处理和优化的技术。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从多信息的视角进行处理及综合,得到各种信息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从而剔除无用的和错误的信息,保留正确的和有用的成分,最终实现信息的优化,它也为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观念。数据融合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信息处理理论,涉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人工智能和计算机通信等众多的领域和学科[2]。 本文介绍数据融合技术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描述数据融合技术的几种典型实现方法,给出数据融合技术的主要应,最后对数据融合技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论述。 2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概述 2.1 数据融合的定义 数据融合也称为信息融合,它的定义有很多。Mango lini将数据融合定义为:一套利用具有不同性质的各种源数据的方法、工具、方式,目的是提高所需信息的质量,此定义着重于融合的方法。Hall 和Llinas的定义是“数据融合技术是将来自多传感器和相关数据库的有关信息进行综合,以得到精度上的改善和更加具体的推断,而这些也可以通过单个传感器来得到”。这种定义虽然提到了数据信息的质量,但是仍注重于方法。美国国防部定义为“数据融合是一个多级、多方面的过程,这个过程处理自动识别、连结、相关、估计以综合多源数据和信息.。”这一定义简单地说就是“处理自动识别、连结、相关、估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