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神经冲动的传导 Microsoft Word 文档

神经冲动的传导 Microsoft Word 文档

神经冲动的传导 Microsoft Word 文档
神经冲动的传导 Microsoft Word 文档

细胞电现象

静息电位: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的离子呈不均衡分布,膜内的钾离子高于膜外,膜内的钠离子和氯离子低于膜外,即胞内为高钾、低钠、低氯的环境。此外,有机阴离子仅存在于细胞内。细胞内钾离子浓度约为细胞外钾离子浓度的30倍,相反细胞外钠离子浓度约为细胞内钠离子浓度的15倍。至于阴离子,细胞内液以蛋白阴离子的浓度为高,而在细胞外液则以氯离子浓度为高。由于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远超超过对钠离子和通透性,细胞内钾离子浓度又高于细胞外数十倍,钾离子便会不断地从细胞内向细胞外渗出。当钾离子外渗时,氯离子亦随之外渗,但因细胞膜本身带有负电荷,氯离子渗出受阻,就使较多的钾离子渗出到膜外,而未能渗出的游离型阴离子(主要是蛋白阴离子,其次是氯离子)留在膜内,使膜内电位显著低于膜外。膜内负电位的大小和静息时钾离子外渗的多少有密切关系,钾离子外渗越多,留在膜内的阴离子也越多,因而膜内负电位也越大,同时由于膜内带负电荷的阴离子越来越多,吸引着膜内钾离子(静电力作用),使膜内钾离子逐渐不能再向外转移,因而使膜内电位维持在-90mV的水平上,形成了静息电位。因此,静息期主要的离子流为钾离子外流。钾离子外流导致正电荷向外转移,其结果导致细胞内的正电荷减少而细胞外正电荷增多,从而形成细胞膜外侧电位高而细胞膜内侧电位低的电位差。可见,钾离子外流是静息电位形成的基础,推动钾离子外流的动力是膜内外钾离子浓度差,这里的离子流动属于协助扩散。钾离子外流并不能无限制地进行下去,因为随着钾离子顺浓度差外流,它所形成的内负外正的电场力会阻止带正电荷的钾离子继续外流。当浓度差形成的促使钾离子外流的力与阻止钾离子外流的电场力达到平衡时,钾离子的净移动就会等于零。此时,细胞膜两侧稳定的电位差称为钾离子的电位。几乎所有的动植物细胞的静息电位膜内均较膜外低,若规定膜外电位为零,则膜内电位即为负值。大多数细胞的静息电位在-10~-100mV之间。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在某些情况下会发生变动,使细胞膜处于不同的电位状态。细胞安静时膜

两侧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膜的极化状态。当膜电位向膜内负值增大方向变化时,称为超极化;相反,膜电位向膜内负值减小方向变化,称为去极化;去极化进一步加剧,膜内电位变为正值,而膜外电位变为负值,则称为反极化;细胞受到刺激后先发生去极化,再向膜内为负的静息电位水平恢复,称为膜的复极化。

与生物电相关的几个概念

(1)极化(polarization):静息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相对稳定的内负外正的状态。

(2)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RP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

(3)去极(除)化(depolarization):RP数值向膜内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

(4)复极化(repolarization):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再恢复到静息时的极化状态。

(5)超射值(overshoot potential):动作电位上升支中零位线以上的正电位数值。

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动作电位由峰电位(迅速去极化上升支和迅速复极化下降支的总称)和后电位(缓慢的电位变化,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组成。峰电位是动作电位的主要组成成分,因此通常意义的动作电位主要指峰电位。动作电位的幅度约为90~130mV,动作电位超过零电位水平约35mV,这一段称为超射。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一般历时约0.5~2.0ms,可沿膜传播,又称神

经冲动,即兴奋和神经冲动是动作电位意义相同。发生动作电位时,大量Na+渗入细胞内,膜内电位从静息状态的-90mV迅速上升到+30mV,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动作电位到达顶峰后,立即开始复极此时Na+的内流已锐减,细胞膜对K+和Cl-的通透性增大,引起K+的外流和Cl-的内流,其中K+外流是主要的。同时由于膜内带负电荷的阴离子越来越多,吸引着膜内钾离子(静电力作用),使膜内钾离子逐渐不能再向外转移,因而使膜内电位维持在-90mV的水平上,又形成了静息电位。

形成过程

动作电位上升支

大于或等于阈刺激→细胞部分去极化→钠离子少量内流→去极化至阈电位水平→钠离子内流与去极化形成正反馈(钠离子爆发性内流)→基本达到钠离子平衡电位(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因有少量钾离子外流导致最大值只是几乎接近钠离子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下降支

膜去极化达一定电位水平→钠离子内流停止、钾离子迅速外流。

形成原理

细胞外钠离子的浓度比细胞内高的多,它有从细胞外向细胞内协助扩散的趋势,但钠离子能否进入细胞是由细胞膜上的钠通道的状态来决定的。当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首先是少量兴奋性较高的钠通道开放,很少量钠离子顺浓度差进入细胞,致使膜两侧的电位差减小,产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当膜电位减小到一定数值(阈电位)时,就会引起细胞膜上大量的钠通道同时开放,此时在膜两侧钠离子浓度差和电位差(内负外正)的作用下,使细胞外的钠离子快速、大量地内流,导致细胞内正电荷迅速增加,电位急剧上升,形成了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即去极化。当膜内侧的正电位增大到足以阻止钠离子的进一步内流时,也就是钠离子的平衡电位时,钠离子停止内流,并且钠通道失活关闭。在钠离子内流过程中,钾通道被激活而开放,钾离子顺着浓度梯度从细胞内流向细胞外,当钠离子内流速度和钾离子外流速度平衡时,产生峰值电位。随后,钾离子外流速度大于钠离子内流速度,

大量的阳离子外流导致细胞膜内电位迅速下降,形成了动作电位的下降支,即复极化。此时细胞膜电位虽然基本恢复到静息电位的水平,但是由去极化流入的钠离子和复极化流出钾离子并未各自复位,此时,通过钠钾泵的活动将流入的钠离子泵出并将流出的钾离子泵入,恢复动作电位之前细胞膜两侧这两种离子的不均衡分布,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

总之,动作电位的去极化是由于大量的钠通道开放引起的钠离子大量、快速内流所致;复极化则是由大量钾通道开放引起钾离子快速外流的结果。

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的差异(例如NAK泵的主动转运使得K内高外低),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比值(浓度梯度的形成决定了离子有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动的趋势)及静电力的作用(胞内的负电荷状态阻止了钾离子从高浓度的胞内向低浓度的胞外运动)的共同作用下,使得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交替进行。

这种情况下,只能动态的分析静息电位的大小了。

当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时,也就是说,膜上的K+通道更多了,假如原来只有1个K+通道,现在有10个K+通道,是不是出去的K+就更多了。路多了,能走的地方就多了。原本只出去1个K+,现在要出去10个K+,这样一来的话,你想想,是不是胞内的K+减少了,那么问题就游刃有余了。原本只出去1个K+,胞内游离出1个cl-,这样胞内值 = -1;而现在要出去10个K+,胞内游离出10个cl-,这样胞内值 = -10。你看看,从-1到-10,胞内负值的绝对值是不是增大了,所以,我们就说,静息电位增大了,即发生的一定程度的超极化。我们知道,在静息状态下,膜对哪种离子的通透性越大,那么,这种离子对静息电位的贡献就越大,所以,就有生理书,第七版,P25页,第16~17行中的结论,即:如果膜对K+的通透性相对增大,静息电位将增大。

高考生物 6年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2012山东)25.(10分)人手指意外触到蜡烛火焰,引起屈肘反射。其反射弧示意图如下。 (1)图中神经元a产生的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以形式进行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内释放神经递质,该递质与神经元b细胞膜上 结合,使神经元b兴奋。神经元b的神经冲动进一步引起神经元c兴奋,最终导致屈肌收缩。 (2)图中M点兴奋时,此处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若N点受刺激产生兴奋,则在神经元b上(填“有”或“无”)膜电位的变化,其原因是。 (3)手指意外触到火焰引起局部皮肤红肿,是因为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强, 引起组织间隙液体积聚。若手指伤口感染,可引起体液中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抵御病菌侵害,此过程属于免疫。 【答案】(1)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神经冲动);突触小泡;(特异性)受体 (2)内正外负;无;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3)血浆中的蛋白质和液体渗出非特异性 【解析】(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即神经冲动,当兴奋传到轴突末端时,刺激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使其释放神经递质,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使下一个神经细胞产生兴奋。 (2)M点在静息时,膜电位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变为内正外负。由图可知,手指皮肤下有感受器,a神经元为传入神经,b为神经中枢,c为传出神经,而兴奋在反射弧中各神经元间只能单向传递,所以N点受刺激产生兴奋只能在c神经元内传导,不能引起b神经元的兴奋。(3)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强,血浆中的蛋白质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血浆中的水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体液中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抵御病菌为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2012浙江)4.下列关于神经肌肉(肌肉指骨骼肌)接点及其相关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神经冲动的产生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神经冲动的产生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教学设计 神经冲动的产生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这部分内容是神经调节这部分知识的核心内容,包含了神经冲动产生的原理、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这两部分内容。也是与后面的知识息息相关。这部分知识较难理解,通常以老师讲解为主线进行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没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教与学的师生互动过程,难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里,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将教材上的知识点分化、分解,结合“345”高效课堂理念,设计了问题——讨论分析——教师补充点拨——解决问题——自我总结的教学模式,结合CAI动画,在实际的课堂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教学设计背景 学生学习效果的差异与其学习的主动性密切相关,如果以灌输的方式向学生讲授很难取得好的效果,如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习变为同化、顺化的过程。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去感知、理解、掌握新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这是什么”到主动去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为学生提供一个认知、探究、总结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的原理。 教学过程

教师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初中所学习的有关神经调节的知识——反射、反射弧、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神经细胞、神经元、神经纤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本质是什么?(局部电流)。紧接着提出在我们受到刺激后兴奋是如何产生的?兴奋是怎么传导的?这节课就要搞清楚这些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并探究 1、我们体内的细胞一直处在内环境当中,神经细胞也不例外,想一想在细胞内外都有一些什么物质? (参考答案:在细胞内外有着大量的有机物和无机物) 2、在这些物质当中,无机物通常以什么形式存在? (答案:离子) 3、我们知道离子都是带电荷的,比如说Na+、K+那我们正常的细胞中为什么都不带电呢? (参考答案:细胞中的Na+、K+,带有正电荷,细胞内还有很多带有负电的大分子,如某些蛋白质和某些有机的磷酸化合物——这部分知识老师可以及时补充) 4、在神经细胞中通常含有大量的K+,而在细胞外则含有大量的Na+,但由于带负电荷物质的存在,细胞内正负电荷是相等的,细胞外的内环境也不例外,如果这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了改变,K+可以自由通过,而Na+不能通过会出现什么情况? (参考答案:由于浓度差的存在,K+会大量的外流,因为带有负电荷的生物大分子不能穿过细胞膜,会造成细胞膜外多了正电荷,而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兴奋的产生、传导的图解综合辨析

兴奋的产生、传导的图解综合辨析 1.如图A表示某时刻神经纤维膜电位状态,图B表示膜内电位随时间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丁区域的膜电位是Na+外流形成的 B.甲区或丙区一定是刚恢复为静息状态 C.将图A神经纤维置于低Na+环境中,静息电位将变小 D.若图A的兴奋传导方向是从左到右,则乙处电位可能处于③→④过程 2.下图甲表示动作电位产生过程示意图,图乙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在高浓度的K+溶液中,甲图的c点将上升 B.图甲b、d两点膜内Na+浓度相等 C.图乙轴突膜内侧局部电流方向是从左往右 D.图乙处于③~⑤之间的轴突膜上的K+通道开放,K+外流 3.图甲表示动作电位产生过程示意图,图乙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在高于正常海水Na+浓度的溶液中,图甲的c点将升高 B.图甲c点、图乙③点时,细胞膜外侧Na+浓度高于细胞膜内侧 C.图甲b点、图乙②点时,神经元细胞膜处Na+内流 D.恢复静息电位过程中,K+外流不需要消耗能量,需要膜蛋白 4.利用不同的处理使神经纤维上膜电位产生不同的变化,处理方式及作用机理如下:①利用药物Ⅰ阻断Na+通道;②利用药物Ⅱ阻断K+通道;③利用药物Ⅲ打开Cl-通道,导致Cl-内流;④将神经纤维置于低Na+溶液中。上述处理方式与下列可能出现的结果对应正确的是() A.甲—①,乙—②,丙—③,丁—④ B.甲—④,乙—①,丙—②,丁—③ C.甲—③,乙—①,丙—④,丁—② D.甲—④,乙—②,丙—③,丁—① 5.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图1表示该部位神经细胞的细胞膜结构示意图。图2表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外的传递有什么特点

1、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外的传递有什么特点? ①化学传递,神经和肌肉之间的兴奋传递时通过化学传递进行的。 ②兴奋传递的节律是1对1的:即每次神经纤维兴奋都可引起一次肌肉细胞兴奋。 ③单向传递,兴奋只能有神经末梢传向肌肉,而不能相反。 ④时间延搁,兴奋的传递要经历地址的释放,扩散和作用等各个环节,因而传递速度缓慢。 ⑤高敏感性,容易受化学和其他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容易疲劳。⒉肌肉的兴奋一收缩偶联: ①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穿向肌肉细胞深处。 ②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 ③肌浆网中ca2+释放入胞浆以及ca2+由胞浆肌浆网的再聚集。 2、人体三个能量供应系统是什么?其供能各有什么特点? ①磷酸供应系统。无氧代谢,磷肌酸cp供能,供能足,持续时间短。②乳酸能供能系统无氧代谢。 ③有氧化供能系统。有氧代谢。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分解供能多。 3、能量代谢的特征。 ATP供能的连续性,耗能与产能之间的匹配性,供能途径与强度的对应性,无氧供能的暂时性,有氧 代谢的基础性。 4、快慢肌肉纤维的生理特征及其发生的机制。 快肌纤维收缩力量大,收缩速度大,但容易疲劳;慢肌纤维力量小,收缩速度慢,但不易疲劳。理由:快肌纤维肌质网发达,接受胞体大的运动神经元支配;而慢肌纤维转细肌浆丰富,毛细血管多,线粒体容积密度大。接受细胞体小的运动神经支配。6、肌肉收缩过程包括:①兴奋在神经一肌肉接点的传递。②肌细胞的兴奋一收缩偶联。③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肌肉收缩。④兴奋终止后,收缩肌肉舒张。7、现阶段爱国主义表现的内容是什么?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弘扬爱国主义应该树立哪些观念?答: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献身于建设和保卫深灰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观念:第一。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惨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第二。科学没有国界,惨科学家有祖国;第三。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8,怎样理解材料中“一部中国共产党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化过程中,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神会注意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讨,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高中生物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课后作业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一、非标准 1.下图为神经元局部模式图。当人体内兴奋流经该神经元时,在神经纤维内外的电流方向是( ) A.都是由左向右 B.都是由右向左 C.膜内由左向右,膜外由右向左 D.膜内由右向左,膜外由左向右 解析: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膜内与电流的方向相同,膜外与电流的方向相反。 答案:C 2.神经细胞在静息时具有静息电位,受到适宜刺激时可迅速产生能传导的动作电位,这两种电位可通过仪器测量。A、B、C、D均为测量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 解析:静息状态下,神经纤维膜内带负电,膜外带正电,A项的一极在膜内,另一极在膜外,会产生电位差,形成电流,仪器指针偏转。B、C、D三项的两极同时在膜内或同时在膜外,测不到静息电位。 答案:A 3.蛙的神经元内、外Na+浓度分别是15 mmol/L和120 mmol/L。在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过程中有Na+流入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Na+排出细胞。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Na+流入是被动运输,排出是主动运输

B.Na+流入是主动运输,排出是被动运输 C.Na+流入和排出都是被动运输 D.Na+流入和排出都是主动运输 解析:静息电位时,Na+浓度膜外高于膜内,受刺激时,Na+顺浓度梯度由膜外运输到膜内,不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运输,故B、D两项错误;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过程中,Na+由膜内运输到膜外,属于逆浓度梯度运输,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故C项错误、A项正确。 答案:A 4.用下图中的哪套装置可以测量静息电位的大小?( ) A.甲 B.乙 C.甲和乙都能 D.甲和乙都不能 解析:静息电位的特点是外正内负,是膜内外电位高低的比较,所以应将电极一个置于膜外,另一个置于膜内。 答案:A 5.下图中电视屏幕上的图像引起猫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兴奋,经插入脑内的电极记录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当兴奋产生时,对该电位变化正确的表述是( ) A.神经细胞膜离子分布内负外正 B.神经细胞内Na+大量外流 C.K+大量进入神经细胞内 D.神经冲动以局部电流的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

【浙科版】必修三同步训练: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含答案)

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练习1.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突触间的传递都是单向的 D.乙酰胆碱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2.在静息时,细胞膜外正内负的稳定状态称为()。 A.极化B.去极化C.反极化D.复极化 3.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媒介是()。 A.酶B.激素C.带电离子D.乙酰胆碱 4.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膜电位转为动作电位的过程是()。 A.①→④B.②→③C.③→②D.④→① 5.下图表示3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现于箭头处施加一足够强的刺激,则能测到电位变化的位置是()。 A.a、b、c、d和e处B.a、b和c处 C.b、c、d和e处D.c、d和e处 6.肉毒杆菌毒素是从肉毒杆菌中提取的毒蛋白,是自然界已知最强的神经毒素。它能选择性地阻遏乙酰胆碱(神经递质的一种)的释放过程,这种毒素对兴奋传递的作用是()。 A.使另一神经元产生兴奋B.使兴奋的传递中断 C.使兴奋的传递加速D.使另一神经元产生抑制 7.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因此,α银环蛇毒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症状分别是()。 A.肌肉松弛、肌肉僵直B.肌肉僵直、肌肉松弛 C.肌肉松弛、肌肉松弛D.肌肉僵直、肌肉僵直 8.在下图A、B两神经元结构中,用微电极分别刺激b、c处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刺激b点,B神经元上的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内正外负” B.刺激c点,A神经元上的电位不变 C.刺激b点,灵敏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两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时经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化过程 9.在人的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被称为“沉默突触”。上海科学家破解了神经元的“沉默突触”的沉默之谜。请你推测“沉默突触”不能传递信息的原因是()。

2018高中生物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及机理辨析同步精选对点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及机理辨析 1.下图箭头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其中哪一条最为正确( ) 2.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 ) A.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 B.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 C. ATP的合成和水解 D.信号分子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的识别和结合 3.如图显示的是正常神经元和受到一种药物处理后的神经元膜电位变化,则此药物的作用可能是( ) A.阻断了部分Na+通道 B.阻断了部分K+通道 C.阻断了部分神经递质释放 D.阻断了部分神经递质酶的作用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中,以下生理活动不会涉及的是( ) A. Na+和K+的运输 B.胞吐 C.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D.受体的分解 5.膝跳反射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途径是( ) A.树突→突触→细胞体→轴突 B.轴突→细胞体→树突→突触 C.树突→细胞体→轴突→突触 D.树突→突触→轴突→细胞体

6.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 ) A.双向传递 B.单向传递 C.终止传递 D.反向传递 7.兴奋的传导只能是单向的,下列关于这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 B.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中,使另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C.突触后膜中的突触小泡内没有神经递质存在 D.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 8.在一般情况下,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涉及的结构排列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上一神经元轴突→突触→下一神经元树突或胞体 B.上一神经元树突→突触→下一神经元轴突或胞体 C.下一神经元轴突→突触→上一神经元轴突或胞体 D.下一神经元树突→突触→上一神经元树突或胞体 9.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是( ) A.轴突→细胞体或树突 B.细胞体→轴突 C.树突→细胞体或轴突 D.树突→树突 10.如图是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选项中能表示信息在突触中传递方向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④②③ D.⑤②③ 11.下列选项是依据神经细胞的功能作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膝跳反射弧中传出(运动)神经元的轴突较长 B.膝跳反射弧中传入(感觉)神经元的树突较多

心理学:神经冲动的传递

《神经冲动的传递》 神经元是通过接受和传递神经冲动来交往的,神经冲动有两种传导方式:①、神经细胞内的电传导。②、神经细胞间的化学传导。 什么是神经冲动?当任何一种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系统就会以比较静息的状态变为比较活跃的状态,这就是神经冲动。神经细胞的膜内外存在着电位差,在没有受到任何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是:内负外正,大约相差为70毫伏。当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测到的电位变化叫静息电位。 即使在静息状态下,神经元也会自发放电,那么,静息电位又是怎样产生的呢?这与细胞膜的特性和细胞膜内外的化学物质有关。膜外主要是带正电的钠离子与带负电的氯离子,膜内主要是到正电的钾离子和带负电的大分子有机物,离子在细胞膜内外的出入是通过离子通道实现的。当神经受到刺激时,钠离子通道立即打开,钠离子快速泵入细胞膜内部,使膜内电压大于膜外电压,出现膜内正外负现象,而这一过程叫做动作电位。

①、神经冲动的电传导。神经冲动的电传导是指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电传导,神经冲动的电传导与动作电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动作电位产生时,神经纤维会出现某一局部的电位变化。神经冲动的电传导过程大致是这样的:神经接受刺激在这一局部产生局部电位后由静息状态变为活动状态,细胞膜内外的离子通道变化,使这一局部膜电位转变为内正外负,这时在同一神经元的左右就出现了电位差,导致神经冲动在这一神经元内传导。神经冲动的传导具有全或无的特征,达到感觉阈限这个点时神经才会发放神经冲动。 ②、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神经元之间不是直接连在一起的,连接神经元之间的部分叫做突触,神经冲动的电传导只是在神经元内部传导,不能将信息传至下一个神经元,需要和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一起完成信息的传递。突触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3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储存在突触前成分的突触小泡内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含有特殊的受体,选择性的接受神经递质。这些特殊结构保证了神经冲动从一个神经元传导至邻近的神经元。 可见,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神经递质来完成的。这一过程可以概括为:神经冲动到达突触末梢→突

十五膜电位的测定及兴奋传导与传递的相关实验探究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膜电位的测定及兴奋传导与传递的相关实验探究 一、膜电位的测量及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的分析 【考题范例】 如图表示用电表测量神经纤维某部位在受到一次刺激前后膜内外的电位变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膜内外的电位差为30毫伏 B.左图装置测得的电位对应于右图中的B点的电位 C.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再次恢复到静息状态,电表指针两次通过0电位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审答提示] (1)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是外正内负,动作电位相反。(2)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K+通道打开,K+外流,动作电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上的Na+通道开放,Na+内流造成的,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的过程,该过程中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解析:选C。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膜内外的电位差为60毫伏,故A错误;左图装置测得的电位对应于右图中的A点的电位,故B错误;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再次恢复到静息状态,电表指针两次通过0电位,故C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故D错误。 【备考锦囊】 1.关于膜电位测量及曲线变化的分析 电流计两极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内侧和外侧,刺激任何一侧,会形成一个波峰,如图1所示,电流计两极均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外侧(或内侧),刺激任何一端,会形成方向相反的两个波峰,如图2、图3所示,图2和图3的判断可根据试题中的提示得出。 2.关于兴奋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的分析 (1)指针偏转原理 下面图中a点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依次通过“a→b→c”时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变化如下:

神经冲动产生和传导

神经冲动产生和传导 题神经冲动产生和传导 教学 目标1说出生物电的发现过程,说明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的关系 2制作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3设计并实施实验,证明生物电的存在 4通过”蛙腿论战”,养成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教方学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教 材 分 析重点生物电的发现过程与静息电位产生机理 难点静息电位产生机理 教具投影、多媒体 教学过程“这是伽伐尼的试验,可以看到用铜锌弓去刺激肌肉和用电流去刺激肌肉效果是一样的,所以伽伐尼得出结论,生物是有生物电的。他认为肌肉带有正电荷,神经则带负电荷。生物体内的电势差通过导体铜锌弓形成了一个闭合回路,产生了电流,所以生物体本身存

在生物电。” “这是伏打的试验,结果证明如果用同种金属构成回路的时候,肌肉不能收缩。而按照伽伐尼的观点,由于生物体本身一边带正电荷,一边带负电荷,存在电势差,那么不管是用什么导体连接,应该都可以发生肌肉收缩。所以伏打认为伽伐尼的观点是不正确的。那么伏打怎么解释伽伐尼的实验现象呢?他认为铜和锌这两种金属的电势是不一样的,存在电试差,其中锌带正电荷、铜带负电荷,电流会通过肌肉形成一个回路,形成了电流,肌肉是受到电的刺激才收缩的。” “这个立体图是伽伐尼的支持者所做的第一个实验。这个是甲标本,这个是乙标本,把乙标本的神经搭到甲标本上,刺激甲标本,发现乙标本也收缩了,他们推断是由于甲发生了电位变化引起了乙的收缩,所以他们认为生物是可以产生生物电的。但是在这个实验里面,由于仍然用到了电刺激,还不能够完全排除外界电的原因,因为甲标本表面上的少量溶液可能会导电而使乙标本受到的电刺激,所以这个实验还是有缺陷的,并不是特别有说服力。 最有说服力的是无金属试验。试验中甲标本是完好的,乙标本在腓肠肌处进行了横切,图上的线代表了甲标本的神经纤维,其中一端搭在乙标本腓肠肌的内部,另一端搭在乙标本腓肠肌的表面。一开始用玻璃分针挑着神经纤维的一端,只让其中一端与腓肠肌接触,然后慢慢放下玻璃分针,发现甲标本神经纤维一触碰到乙标本的肌肉,甲就开始收缩。注意并不是将甲标本的神经纤维的两端一直搭在乙标本上,一直搭着就不会收缩了。在这个实验中,没有任何的电刺激,而甲标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神经元: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之一,它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神经细胞呈三角形或多角形,可以分为树突、轴突和胞体这三个区域。神经元按照用途分为三种:输入神经,传出神经,和连体神经。 神经元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突触传递和缝隙连接。 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又可分: ①感觉神经元(sensoryneuron),或称传入神经元(afferentneuron)多为假单极神经元, 胞体主要位于脑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的末梢分布在皮肤和肌肉等处,接受刺激,将刺激传向中枢。 ②运动神经元(motorneuron),或称传出神经元(efferentneuron)多为多极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脑、脊髓和植物神经节内,它把神经冲动传给肌肉或腺体,产生效应。 ③中间神经元(interneuron),介于前两种神经元之间,多为多极神经元。动物越进化,中间神经元越多,人神经系统中的中间神经元约占神经元总数的99%,构成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复杂网络。 (1)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 内为负,膜外为正(外正内负);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外负内正),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突触的结构:

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突触前膜→突触后膜,轴突→树突或胞体)(4)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

【07-12】6年高考生物真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精品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2020山东)25.(10分)人手指意外触到蜡烛火焰,引起屈肘反射。其反射弧示意图如下。 (1)图中神经元a产生的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以形式进行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内释放神经递质,该递质与神经元b细胞膜上 结合,使神经元b兴奋。神经元b的神经冲动进一步引起神经元c兴奋,最终导致屈肌收缩。 (2)图中M点兴奋时,此处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若N点受刺激产生兴奋,则在神经元b上(填“有”或“无”)膜电位的变化,其原因是。 (3)手指意外触到火焰引起局部皮肤红肿,是因为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强, 引起组织间隙液体积聚。若手指伤口感染,可引起体液中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抵御病菌侵害,此过程属于免疫。 【答案】(1)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神经冲动);突触小泡;(特异性)受体 (2)内正外负;无;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3)血浆中的蛋白质和液体渗出非特异性 【解析】(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即神经冲动,当兴奋传到轴突末端时,刺激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使其释放神经递质,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使下一个神经细胞产生兴奋。 (2)M点在静息时,膜电位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变为内正外负。由图可知,手指皮肤下有感受器,a神经元为传入神经,b为神经中枢,c为传出神经,而兴奋在反射弧中各神经元间只能单向传递,所以N点受刺激产生兴奋只能在c神经元内传导,不能引起b神经元的兴奋。(3)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强,血浆中的蛋白质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血浆中的水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体液中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抵御病菌为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2020浙江)4.下列关于神经肌肉(肌肉指骨骼肌)接点及其相关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一个骨骼肌细胞中只有一个细胞核 B. 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间隙中有组织液 C. 突触后膜的表面积与突触前膜的相同 D. 一个乙酰胆碱分子可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解析】骨骼肌细胞在发育过程中,是由许多胚胎细胞经细胞融合而成的,因此每一个骨骼肌细胞靠近细胞膜处有许多细胞核,A项错误。突触后膜的表面积要比突触前膜的表面积大,C项错误。一个乙酰

神经冲动产生与传导、突触的信号传递

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二课时) -------神经冲动产生与传导、突触的信号传递 一、教学内容及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神经兴奋的产生和传导,包括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突触的信号传递两部分内容。在神经纤维上神经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这一部分,教材结合插图讲述了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产生电位变化、电位差和局部电流的形成,以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在突触的信号传递这一部分,简单介绍了突触的结构,然后讲述了兴奋怎样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下一个细胞(神经元或肌肉)。为了更好地发挥互动式教学的最大优势,教师应适当补充关于研究兴奋传导的实验材料的选择,以及具体的实验方法,将这部分知识还原到科学史的研究背景中去认识。 2.学情分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突触传递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没有接触过,不容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而这些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特别是兴奋传导时膜电位的变化过程。教师在这方面要多做指导、启发。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概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②概述兴奋在突触信号传递过程。③应用兴奋传导原理,辨别传导方向,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①阐明兴奋传导的动态过程,养成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能力。②利用电学原理分析膜电位变化,得出学科之间是相互渗透的。 3.情感目标:①形成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②关注事物普遍联系,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突触的信号传递过程 解决措施:小组讨论,归纳总结,构建网络 2.教学难点:突触的信号传递 解决措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由形象到抽象,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来进行有效突破。 四、学法指导 学生在掌握上述内容时,一定要注意联系反射模式图,并注意在实际中的应用。如临床上用药物局部麻醉的机理是什么?(药物抑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兴奋不能传递) 五、教学策略设计 动机激发策略:重现关于研究神经传导的材料选择和实验手段,体现科学方法教育。 交互教学策略: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讨论问题。 整体教学策略:将生物学知识和物理电学知识结合在一起,体现学科间知识的综合。 比较的认知策略: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兴奋在突触的信号传递,突破难点。 六、课前媒体设计 自制ppt动画:兴奋沿反射弧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突触小体结构模式图;突触小泡内递质的释放过程。 七、教学过程设计 1

练习3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高二生物(人教版2019)(解析版)

练习3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1.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相应反射弧如图1所示。图2是图1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图3是图2中方框内结构的放大示意图。据图判断,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1中b是传入神经,d是传出神经 B. 图2中e处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同 C. 图3中物质f的分泌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 D. f与g的结合可能使该处膜内外电位变成内正外负【答案】B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A、图1中b有神经节,是传入神经,d是传出神经,A正确; B、图2中e处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反,而膜内则相同,B错误; C、图3中物质f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分泌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C正确; D、f神经递质与g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的结合使该处膜内外电位变成内正外负,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据图1分析:a表示感受器,b表示传入神经,c表示突触,d表示传出神经。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完整性。 据图2分析:表示突触的放大示意图,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据图3分析:表示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从而使下一个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图中物质f表示神经递质,物质g表示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2.存在于突触前膜上的受体,称之为突触前受体,其作用在于调节神经末梢递质的释放。如肾上腺素能纤维末梢的突触前膜上存在去甲肾上腺素的受体,可调节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和释放,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电刺激③处,能在①处检测到电位变化 B. β受体是突触前受体,去甲肾上腺素与其结合后,可以改变③对离子的通透性 C. 过量的去甲肾上腺素能与α受体结合,从而抑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这是正反馈调节 D. 去甲肾上腺素通过胞吐从①处排出,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D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A、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③是突触后膜,①是突触前膜,A错误; B、根据题意,存在于突触前膜上的受体称为突触前受体,α受体是突触前受体,B错误; C、过量的去甲肾上腺素能与α受体结合,从而抑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这是负反馈调节,C错误; D、去甲肾上腺素通过胞吐从①处排出,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3.下列有关兴奋在反射弧中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兴奋在反射弧中可以双向传递 B. 未受刺激时,Na+以协助扩散的方式排出细胞,膜外表现为正电位

高二【生物学(人教版)】第2章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第二课时)-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 自我检测评估 1.下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 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 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 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和Cl-同时内流 2.关于人体神经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可形成多个突触小体 B.兴奋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处进行双向传递 C.神经细胞外Na+内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基础 D.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3.Ca2+能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利于突触小泡和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Ca2+的通透性,使组织液中的Ca2+进入突触前神经元,将引起的效应是()

A.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B.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减缓神经冲动的传递D.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4.用电刺激离体蛙心的某条神经能使心跳变缓,有人做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本实验提示() A.电流通过神经传导 B.神经与心肌收缩没有关联 C.神经通过放电使心跳变慢 D.神经通过释放化学物质使心跳变慢 5.右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 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 称“神经—肌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 的转变 B.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 也会偏转 C.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 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6.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 B.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 C.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 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 7.人手指意外触到蜡烛火焰,引起屈肘反射。其反射弧示意图如下。 神经纤维灵敏电流计 腓肠肌①②

高中生物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机理分析同步精选对点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机理分析 1.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产生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2.如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从图中可以看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 B.膜外局部电流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C. S点受到刺激后,膜内外的电位变化的是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 D. S点受到刺激后膜电位的变化由Na+大量内流引起的 3.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为材料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这时观测到a、b间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是( ) A.在膜外是b→a B.在膜内可以是b→a,也可是a→b C.在膜内是b→a D.在膜外是a→b 4.如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的是( )

A.图中兴奋部位是B和C B.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 C.图中兴奋传导方向是C→A→B D.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一致 5.如图是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与图示不相符的是( ) A.图中受刺激部位是A B.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 C.图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A→C、A→B D.兴奋部位膜外呈正电位 6.如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丁区域发生K+外流和Na+内流 B.甲区与丙区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 C.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 D.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7.已知神经细胞膜两侧离子分布不平衡是一种常态现象,细胞不受刺激时,膜外有较多的正电荷,而膜内则相反,如图所示。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刺激,此时膜内外会产生相关的电流,则膜外与膜内电流方向分别为( ) A.膜外b→a膜内a→b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试卷第1页,总17页 绝密★启用前 2018年07月05日高中生物的高中生物组卷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共46小题) 1.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神经调节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完成的,其基本方式是反射 B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 C .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依赖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D .神经调节具有分级调节的特点 2.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某突触的突触后神经元不能进行神经递质的合成、储存、释放 B .神经冲动在传入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C .递质起作用后,被相关蛋白酶降解发生在内环境中 D .情绪紧张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属于神经调节 3.下列有关兴奋产生、传导和传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外阳离子浓度低于膜内 B .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加 C .兴奋传导时,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形成局部电流 D .突触传递兴奋的方向,由突触后膜的选择透过性决定

试卷第2页,总17页 外………………○…………线题※※ 内………………○…………线4.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离不开生物膜的转移和融合 B .线粒体可以为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C .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有关 D .激素只有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5.如图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①、②、③表示反射弧中的部分结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②是位于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 B .发生反射活动时,兴奋传导的方向是①→②→③ C .给b 点一个足够强的刺激,a 、c 两点中只有c 点可测到膜电位变化 D .反射完成过程中存在着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转换 6.神经递质GABA 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使受体蛋白的结构发生变化,导致Cl ﹣通过该蛋白内流。药物BZ 能提高该蛋白对Cl ﹣的通透性。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GABA 能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 B .GABA 的受体还具有转运功能 C .BZ 会降低肌肉对神经递质的应答反应 D .Cl ﹣内流使突触后膜两侧电位差增大 7.如图表示神经递质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及可卡因作用机理的示意图.多巴胺的释放,会会刺激大脑中的“奖赏”中枢,使人产生愉悦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可卡因与多巴胺竞争转运载体而是而使多巴胺不能从突触前膜释放 B .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对Na +的通透性增强 C .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被突出间隙中的酶分解而失去作用 D .吸食可卡因上瘾的原因是可卡因不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持续

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教案

教学设计 神经调节是高中生物必修3中第二章“生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一大重要内 【知识回顾】 1、反射弧 据图回答有关反射与反射弧的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代表的结构名称: ①②③④⑤⑥。 (3)直接刺激④,引起肌肉收缩,这反射。 (4)破坏④处结构,刺激①处,肌肉收缩,大脑产生感觉。

2、神经元 以神经元为载体,介绍神经纤维的概念 【复习课授课】 一、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一)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过程: 静息时 静息电 位: ????? 形成原因:细胞内K +浓度高于细胞外,K +外流电位表现:外正内负 兴奋时 动作电 位: ????? 形成原因:细胞膜对Na +通透性增加,Na +内流电位表现????????未兴奋部位:外正内负兴奋部位:外负内正――→电位差 局部电流 兴奋传导 局部电流 ????? 过程:局部电流――→刺激 未兴奋部位――→产生 电位变化……结果:已兴奋部位恢复原来的静息电位状态 (2)传导特点:双向传导,即刺激(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兴奋可沿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 ①在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②在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二)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的机制 1、静息电位产生机制:当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Na+通道关闭,K+通道打开,K+顺浓度梯度协助扩散,即钾离子外流,产生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PPT展示过程) 2、动作电位产生机制: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Na+通道打开,K+顺浓度梯度协助扩散,即Na +内流,产生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PPT展示过程) 3、动作电位的恢复机制:当Na+内流达到平衡时,Na+通道关闭,K+通道打开,K+外流,又恢复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未兴奋部位Na+通道打开,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兴奋由兴奋部位传向未兴奋部位。(PPT展示过程) 4、胞内外钠钾离子水平的恢复(PPT展示过程):钠钾泵即ATP水解酶,每水解一分子ATP,就向胞内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2分子K+,向胞外泵出3个Na+。钠钾泵的工作使得细胞能维持胞内高钾,胞外高钠的离子水平,为以后兴奋的传导提供离子势能。 (二)兴奋传导过程中膜电位的变化 1、兴奋传导过程中膜电位的测定 提问:静息电位可以测量吗?如果可以,如何测量? 学生思考,回答:可以。 2、膜内外电位变化曲线图 3、兴奋传导过程中膜电位变化原理分析 讨论:增加细胞外液中Na+、K+浓度,对静息电位、动作电位有什么影响? a、增加细胞外液中Na+浓度,使细胞内外Na+浓度差增大,动作电位会增强。对静息电位无影响。 a、增加细胞外液中K+浓度,使细胞内外K+浓度差减小,静息电位电位会减弱。对动作电位无影响。

2018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专题4《兴奋的产生、传导、传递》练习题

微专题4 兴奋的产生、传导、传递 1.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D.神经元细胞膜外Na十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2.下图表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动作电位随着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B.①处为反极化状态,⑤处为极化状态 C.②处Na十通道开放,K+通道关闭;④处K+通道开放,Na+通道关闭 D.③处膜外为负电位,而Na+浓度膜外大于膜内 3.下图是离体实验条件下神经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变化示意图,下列各项中,不会引发如图所示异常膜电位的是() A.突触前膜的乙酰胆碱释放量减少 B.突触间隙中乙酰胆碱未及时分解 C.部分受体与乙酰胆碱的结合受阻 D.该神经突触处于低Na+溶液中 4.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十浓度,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 A.静息电位值减小 B.静息电位值增大 C.动作电位峰值升高 D.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5.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需要Ca2+参与,下列有关突触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可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B.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C.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进入细胞内,从而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D.若突触小泡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则突触后膜无膜电位变化 6.下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方框甲、乙代表神经中枢。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先缩手后产生痛觉。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图中E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 B.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的电位分布是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 C.刺激D处,产生的兴奋传到E处引起的反应不属于反射 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 7.下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主动运输 C.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膜外为负电位 D.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8.图甲是神经元网络结构示意简图,图中无论哪一个神经元兴奋都可以引起其他神经元和肌细胞的兴奋。和神经细胞一样,肌肉细胞在受到适宜的刺激后,也能引起细胞膜电位的变化,图中B处表示神经-肌肉接头(放大后如图乙),其结构和功能与神经突触类似。请据图回答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