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启示(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启示(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启示(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启示(论文)

郑州大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论文

(2009—2010年度第二学期)

所在学院郑州大学

专业班级生物技术二班

学号 20084710215

姓名刘晓林

任课教师张涵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摘要: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必须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解放

思想,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必须准确把握中国的特殊国情,立足于中国的实际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

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使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必须发挥自觉性、能动性、主

体性,具有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和政治勇气。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与启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中国共产党人在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渗透着我们党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认真总结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前提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就面临着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面临着教条主义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成为一个党的指导思想以后,确实面临一个问题,即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这种教条主义的困扰,主要是一个如何处理理论和实际的关系问题。在历史上,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曾面临着多重的困难:一是如何对待来自外域的马克思

主义的本本;二是如何对待来自斯大林、苏联及共产国际的指挥;三是如何对待自身的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中国共产党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根本任务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总结出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理论原则和科学结论。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曾经犯过错误,甚至遭遇严重挫折,根本原因就在于背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它能够纠正错误,继续胜利前进,根本原因也在于重新恢复和贯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对和战胜了教条主义。

二、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们在创立自己学说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这种“改变世界”的性格,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必须面对现实、思考现实、变革现实的理论。因此,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须准确把握中国的特殊国情,坚持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立足于中国的实际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三、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使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

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渊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在文化学的层面上,便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无论在民族特性还是在时代性上毕竟属于两个不同的价值体系,它们的结合不会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而是一个思想的自觉创造过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能够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这个西方先进的文化同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结合起来,使之具有“新

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竭动力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就在于它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键在于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研究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和发展途径,并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道路,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邓小平同志深入研究和平与发展时代的特点与要求,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精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从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邓小平指出:“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实际斗争中发展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在实际斗争中发展着。我们当然不会由科学的社会主义退回到空想的社会主义,也不会让马克思主义停留在几十年或一百多年前的个别论断的水平上。”“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以新的思想、观点

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时候,世界格局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江泽民指出,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他说:“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它诞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迄今已经一个半世纪。一百多年来,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从时代的发展和本国的国情出发,以创造性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从而保持了它的巨大的影响和旺盛的生命力。理论是什么?理论就是对实践的总结。一切科学的理论,总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自己。”“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是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旗帜的光辉典范。

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程;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推向前进,必须保持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回顾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奋斗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我国革命和建设主题的转换以及人民群众实践的深化而不断丰富和发

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个巨大进步,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结果。社会实践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也没有止境。中国共产党将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继续高举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伟大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1991

〔2〕胡乔木谈中共党史 1999

〔3〕毛泽东选集 1991

〔4〕邓小平文选 1994

〔5〕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02

〔6〕江泽民*论党的建设 2001

〔7〕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8〕毛泽东选集 1990

〔9〕邓小平文选 1993

〔10〕刘少奇选集(上)1996

〔11〕江泽民*为党和人民建立卓越功勋2004

作者署名:

2010年 6 月 8 日

谈实事求是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谈“实事求是”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问题。“实事求是”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为重要的命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落脚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思想保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所在。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石 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不难发现,能否做到实事求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否能够顺利进行。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初步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即要实事求是。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的报告中,首次同时使用了“实事求是”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做了进一步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决议》,对实事求是原则,进一步作了完整的概括和系统的解释。实事求是思想的提出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已经融入了中国革命经验的理论总结和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既有

中国特色又有理论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石。 作为一个批判的、开放的、创新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不断地从实践和发展中汲取新鲜血液,不断开拓未来发展的道路。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丰富、完善与发展,成为中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1 结果。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实事求是,不断丰富和创新,做到与时俱进,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不断发展的事业,今后在前进的道路中还会遇到这样的或那样的新问题、新情况,还要应付各种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因此应该进一步坚持实事求是,不断应对发展中的问题。 二、实事求是,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实事求是既是毛泽东思想的逻辑起点,又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范畴。实事求是用中国式的语言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稳定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相结合的产物和体现。 1937 年 7—8 月间,毛泽东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从哲学上继续深化了对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途径的探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第一的观点和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以及从矛盾 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联结的核心问题出发,毛泽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提供了认识论的依据。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和发展马

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其启示(安介生)

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其启示 2014年11月26日07:59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安介生中华学术发展历来有批判继承、“以复古为创新”的独特方式与路径。尽管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否定与排斥,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和破坏,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遗产并没有被完全遗忘。一批中国现代学者依然坚守在中国优秀学术传统的阵地上,并努力将中国固有的学术研究体系与现代西方优秀学术成果相互参照,奋发努力,走出了自己的发展道路,为中国学术赢得了尊严。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就是这样一种发展典范,其发展经验对于今天“国学”振兴及相关学科发展也有借鉴意义。 首先,响应时代需求,经世致用,以振兴学术为救国图存之重要手段,成为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关键性的推动力。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开创者与奠基者们都是怀着强烈的民族文化自尊心与责任感投身于学术工作的。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轫,始于20世纪前期中华民族严峻的生存危机。众所公认,以顾颉刚、谭其骧等人为核心创办的《禹贡》半月刊的出现,是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向现代历史地理学转型与发展的主要标志。在该刊“发刊词”中,顾颉刚等人道出了创刊主旨:“……这数十年中,我们受帝国主义者的压迫真够受了,因此,民族意识激发得非常高……民族与地理是不可分割的两件事,我们的地理学既不发达,民族史的研究又怎样可以取得根据呢?不必说别的,试看我们的东邻蓄意侵略我们,造了‘本部’一名来称呼我们的十八省,暗示我们边陲之地不是原有的……而一般学历史的人,往往不知《禹贡》九州、汉十三部为何物,唐十道、宋十五路又是什么。这真是我们现代中国人的极端的耻辱!在这种现象之下,我们还配讲什么文化史、宗教史;又配讲什么经济史、社会史;更配讲什么唯心史观、唯物史观?”这些言语,就是放在今日,也颇有振聋发聩的震撼力。 在国势危难之际,这些学者满怀忧国忧民之心,直白地反对“为学问而学问”的态度,并身体力行,切实提出了一些具体研究工作任务,致力于基础性的历史地理研究工作,如编撰《中国地理沿革史》,编绘《中国地理沿革图》,编辑《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以及考订校补历代正史地理志等。之后数十年,一批批研究者不忘当初的承诺与期许,为完成这些学术重任进行了艰苦的努力,取得了不凡的成绩,成为中国现代学术事业的闪光点。其中,谭其骧主编的、由众多学者共同编绘完成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于20世纪80年代初正式出版后,获得极高的赞誉,

谈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

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这样一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在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具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及历史必然性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多数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形成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新理论,使起源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变为扎根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总结为“两化”:其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民族的文化物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结合起来,使之民族化;其二,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社会的具体实践,使之操作化、行为化。前者是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延伸和目的。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就一直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历经反封、反帝、反军阀、反官僚等各阶段,经历近半个世纪,就在中国陷入迷惘之际,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发生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然而、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崭新的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中国的革命者不可能在马列原着中找到有关中国革命一系列基本问题的具体方案,而只能以马克思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文选题参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文选题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 当代重大问题研究 选题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脉络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命题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主题、历史使命及其在每一个阶段上的具体表现与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脉络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阶段的相关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经验教训。 选题二: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关系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主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认识、实践、经验与深化,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及其与西方发展理论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理论的关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分析 全面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在促进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历史经验,尤其就是在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等方面积累的历史经验,概括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新发展) 选题三: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公正观及其实践与发展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公正的主要观点及其在我国的最初实践,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观的认识与实践过程及其特点,社会结构变化条件下实现社会公正的条件、机制。 选题四:中国古代太平盛世的分析及其对建设与谐社会的借鉴主要研究内容:中国古代太平盛世的历史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分析;主要经验,借鉴历史经验,建设社会主义与谐社会应特别注意的重大问题。 选题五: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以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基本要求、精神实质与实践基础。 选题六:树立科学发展观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 立足于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理解、准确阐述与正确运用,结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深入研究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选题七: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大战略思想相互关系研究 全面总结十六大以来,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理论创新成果,深入研究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大战略思想的相互关系。 选题八:树立科学发展观与党的执政能力与先进性建设研究 深入研究树立科学发展观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与先进性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探索把科学发展的要求转化为提高党的领导干部治国理政实际能力的政策措施。 选题九: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推进改革开放研究 深入阐述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全面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深入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提出的新要求、新思考。 选题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法制建设研究 深入阐述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深入研究“以人为本”、“五个统筹”思想对中国法治发展的指导意义,系统分析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法治观念与法律制度的重构、可持续发展与法治变革、生态文明与法治、以及各部门法律如何协调推进。 选题十一: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研究 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立足于当前改革与发展的实际,着眼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总结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的历史经验,深入研究构

历史上中国文化对现在的启示

历史上中国文化对现在的启示 老师的中国文化对我很有启示意义,通过此课程让我认识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转化、变迁,更重要的是让我对中国文化的精髓与糟粕更有了深刻理解与认识。使我认识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五千年中国文化只是历史上文化历史上的一部分,精彩的一部分;而更多地负面的历史被许多人所遗忘,所抛弃,或者不愿意被承认。(以前只以为国外不承认历史,却忘记了自己。)通过学习此课程使我对中国近两千多年的历史有了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这是我的最大收获,对改变我的意识形态起到了很大作用,让我认识到历史上的中国文化对现在有很大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这其中给我的启示意义最大的是强盛的国家必须有统一、开放的文化;但是一时强盛的文化却换不来强大统一的国家。这其中两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千多年前华人引以为豪的唐朝和五代乱世之后的宋朝。前者在唐太宗的统治下确立了“致安之本,惟在得人”,而人才又必须以德行、学识为准的治国思想。通过采纳魏征“偃武修文”的建议,锐意经籍,大兴文治,“解戎衣而开学校,饰贲帛而礼儒生”,努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实现了文化的繁荣,这其中最表层的体现就是唐代文化名人特别众多,而且从初唐到后唐不曾间断,而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被称为诗仙的李白和诗圣的杜甫并且有了“李杜诗篇万古传”的美谈。在此期间重视文教、修文兴学的思想代代相传,学校教育制度不断发展完善,这不仅给帝国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成为唐王朝兴旺发达的有力保证;同时也惠及友邦,给周边国家及部族培育了许多英才,促进了那里社会的发展,强了与周边国家民族的文化交流及友好来往,形成了唐朝崇高的国际地位。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时的长安作为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矗立了那么久的原因所在。 后者宋代经济发达,文化辉煌,农业飞跃,政治相对开明。那么为什么同样重视文化的宋代却走了另一条路,不仅国家算不上强盛,而且饱受战火洗礼,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原因就如老师讲到的是因为军事因素,而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人才任用方面存在严重缺陷。这从而造成了此后宫廷的奸臣当道,党政频发,从而加速了宋王朝的灭亡。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文化不够统一。所以我认为现在的国家要想实现中国梦,必须要由政府鼓励人民支持倡导同意、开放的文化。当然这里的开放指的不是现在社会里低俗,有伤风化的弊病。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同中国的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启示 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对当时的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的理论反映。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作为接受体,当时的中国显然与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天壤之别,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既要全面、系统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思想方法和理论原则,又要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和时代需要加以灵活掌握与运用。简言之,即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率先垂范,首开先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早期的毛泽东思想,在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并没有意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问题的存在及其重要性。随着革命斗争实践的深入,面对中国革命复杂形势,许多共产党人纷纷开始了中国革命新道路、新途径的苦苦探索。随着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在党内领导地位的确定和革命大本营到达延安后,毛泽东继续专注于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篇文章,联系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写出了《实践论》和《矛盾论》等一系列著作,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趋向成熟。 2、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自上世纪50年代末之后的20年来,由于毛泽东晚年的“左”教条主义错误,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因此中断。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破除思想僵化,冲破个人崇拜,在党内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到党的十五大,邓小平理论作为全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被正式确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了又一次飞跃。 3、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新的世纪里,国际上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新格局开始形成,围绕知识经济而展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政治宣言和执政兴国的指导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又一新的具体理论成果。 启示: 1、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增强国家综合势实力,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奋斗目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最初就是为了消灭剥削和压迫,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因而三次主要飞跃都是围绕这个主旨进行的。毛泽东在革命过程中宣传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立了毛泽东思想,继而领导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邓小平理论也是基于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而提出的,针对中国的特殊国情开辟了具有特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据国内外的特殊形势加深了发展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正确的方向和方法,是对党的指导思想又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西学东承 ——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二者之关系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反复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历史和实践证明,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的致胜法宝;同时,从文化传播的规律来看,任何一种思想文化传播到一个新的民族或地区中,要为该民族或地区的人民所接受并得到发展,都必须与其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相结合,在坚持自身基本思想和根本性质的前提下,采取该民族或地区人民所认同的方式,回答和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的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对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中国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富强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伟大成果才得以全面展开并达到成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伟大的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未竟之业。他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真正实事求是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之路。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思想、新观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它是我们党实现的第二次理论飞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推进到邓小平理论的崭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成果是: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正确应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勇气和求实精神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理论飞跃,体现了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四个成果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小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小论文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征途上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成果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 早在1930年,毛泽东同志就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这一精辟思想,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人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最早觉醒。然而由于毛泽东的地位和所处环境的限制,他的全新思想没有能够在党内起到决定作用,在当时的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内依然存在着严重的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神圣化倾向,本本主义依然在党内屡屡泛滥成灾,终使土地革命的成果毁于一旦,红军被迫长征北上。“左”倾错误领导不仅使包括中央苏区在内的广大苏区几乎全部丧失,而且在战略转移的长征途中又几乎使党和红军濒临绝境。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惨痛教训和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不平凡经历,使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认识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的极端重要性,成为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进程的基本出发点。长征开始后,围绕着红军的战略方针,在党内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实质,就是要不要实行适合中国革命战争实际的战略指导方针。在长征途中,通过胜利和失败的尖锐对比,历史和现实的深入思考,毛泽东所代表的正确方向逐渐为党内的多数同志所认识。“从黎平往西北,经过黄平,然后渡乌江到达遵义,沿途争论更烈。在争论的中间,毛主席又说服了中央许多同志。”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遵义会议。在遵义会议反对“左”倾教条主义之时,党和红军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会议以革命的全局和党的根本利益为重,集中全力解决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使党的军事路线和组织路线首先转入马克思主义轨道。会议对李德和博古的批判,始终限制在党内斗争的范围,一方面,对他们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严重错误,进行了严肃的有说服力的批评,取消了他们对红军的最高指挥权;另一方面,没有单纯追究个人责任,在进行严肃批评之后,博古在党内不再负总的责任,但仍保留在中央领导核心内。这样就集中解决了当时最为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将政治路线问题留待以后时机成熟再逐步解决。既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又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统一。在改组中央后,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地位。遵义会议的拨乱反正,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实现了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伟大转折。 长征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马克思主义不可战胜的强大生命力在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长征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正是在长征中实现了党的历史性转折,也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历史地看,包括长征在内的党在各个时期的成败得失,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问题上的成功与失误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作为一种外来文化,马克思主义要解决中国的问题,要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必须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红军长征所蕴含的历史启示,反映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长征为毛泽东思想在整个中国革命战争全局范围内得到检验,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正是通过惊心动魄的长征风云,毛泽东被全党推举到党和红军实际的领导核心位置上。“如果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这句话道出了全党全军经过长征而形成的坚定共识。如果说红军被迫进行长征原本是一种不幸,那么,在这一不幸之中的万幸就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问题和指导理论终于在全党范围内得到了解决。 1938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深刻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离开中国特点来

古代科技创造对我们的启示

古代科技创造对我们的 启示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我国古代科技创造对我们的启示摘要:我国古代科技文明辉煌灿烂,创造了许多的世界奇迹。为中国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作出了不可小视的贡献,为后来世界科技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近代中国的科技文明远远落后与世界的发展,没有出现具有深远影响的科技成果与科技人物。继而有了“李约瑟难题”、“钱学深之问”。本文将通过罗列古代科技成果,来分析对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 对我国古代科技文明的简要介绍 中医中药对世界最伟大的贡献是其防病治病的实践技术。中国是数学古国,《九章算术》、《数术九章》是古代数学名着。中国还是天文学古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太阳黑子、哈雷彗星、超新星等天象的国家。在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中医中药、10进位值制、赤道坐标系、雕版印刷术新四大发明之外,瓷器、丝绸、金属冶铸、深耕细作等影响世界科技发展的中国古代发明还可以列举出许多。 24节气堪称我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新的进展。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繁荣发展的两个黄金时代。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古代仅唐以前的大型水利工程就有都江堰、郑国渠、灵渠、龙首渠、京航大运河等。隋朝兴建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航行运河。这些工程无论在建筑规

模、技术水平还是在农业灌溉、航行、运输的获益等方面都是中世纪欧洲无法比拟的。 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子,在《墨经》一书中提出了点、线、方、圆等几何概念。《周髀算经》已有勾股定理的运算方法。成书于汉代的《九章算术》共收有应用题的解答方法246个,内容十分丰富,在算术、代数等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特别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远远胜过古希腊的数学体系。祖冲之用“割圆术”求出的圆周率十分精确,在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尤其需要提及的是我国古代对世界文明发展的突出贡献—“四大发明,它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 指南针发明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当时的人们把天然磁石磨成勺形,放在光滑的平面上,使之指出南北方向,这种指南仪被称为“司南”。北宋时已用人工磁化方法制造指南仪。曾公亮1044年编辑的《武经总略》一书记载了“指南鱼”的制造方法。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进一步说明了用铁针磁化制作指南针的方法。指南针发明不久,被用于航海,它指引着中国远洋船队航行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航线上,并在十二世纪传入阿拉伯,以后传入欧洲。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劳动人民从漂絮和沤麻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始于西汉。新疆罗布卓尔汉烽燧遗址出土的西汉古纸,都是植物纤维纸,质地还比较粗糙,东汉主管御用手工作坊的蔡伦,他凭借充足的人力物力,在总结工匠经验的基础上,以破布、树皮、旧麻为原料,改进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指导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指导意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四个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新时期的新思想。正确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面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用以指导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诠释;成果;经验 近代以来, 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艰难曲折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 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解决中国重大问题过程中得到验证和发展的历史。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能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也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诠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开拓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理论成果的过程。早在1938 年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实践过程。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审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命题,马克思主义所要结合的对象不仅仅是中国当今时代的某个具体实践问题,从理论的价值意义、传播方式诸视角看,这个对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系统。因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要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必须认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融合 马克思主义作为形成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科学理论。若要在中国文化土壤上扎根生长、开花结果,首要一点就是要通过文化背景的移植与中国文化传统相融合,成为一种从形式到内容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理论,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因子带有模糊、猜测、玄想的非科学成分,又与封建宗法的、封闭狭隘的小农意识因素混杂在一起。而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的本质特征,高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因子无法比拟的先进性和现实性。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因子的相融合之处,因此,一方面能够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融合中得到认同,另一方面能够改造、提升中国传统文化,这就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之间相结合的、互动的融合关系。 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践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践的相互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性,又切合于中国社会实践的根本要求。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这不仅指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地位,还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实

谈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3篇)

谈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3篇) 篇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篇二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 得胜利。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又不断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进程,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祖国统一大业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新世纪新阶段,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正朝着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前进。实践证明,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我们的实践就会陷入盲目性,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党和全国名族人民的 强大的精神支柱。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在当代中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能够是全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来龙去脉

【摘要】从1921年建党,中国共产党至今已风雨兼程地走过了90多个春秋。回顾党走过的这90多年的风雨历程,我们发现,尽管整个历程风云变幻,包罗万象,但始终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意义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缘由 众所周知,随着十月革命的炮声,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了其向世界传播的进程,并且为越来越多的中国先进分子所接受。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始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强大的思想武器,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这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功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艰辛探索。 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是毛泽东。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他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说:“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1 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卷第202页

历史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步步同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同中国的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具体化,而不仅仅只是空泛的理论学说。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学习和实践中运用理论,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第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也不会这么快就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有着重大的意义。 从实践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在毛泽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系别专业姓名学号………………………………密……………………………………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考查试卷 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 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理论和政治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告诉我们:人们要认识物质世界 的运动规律,必须通过实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因而有了实践是检验 真理的唯一标准 所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的同中国实 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作的题为<<论新阶段>>中提出开始,已经走.过了72个春夏秋冬,共有两个理 论成果分别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中国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从这可以看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是相当的丰富 从毛泽东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中国人民开始实践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时代 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大众在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 主义的斗争过程中,深刻和创造性地分析了中国各个阶级情况和社会 形态,明确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和动力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 命总路线,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并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在 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同时共产党人在不断实践不 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创造性的得到了毛泽东思想这一 重要理论成果,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 论成果。这一理论成果引导我们成功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

近代中国历史启示

近代中国历史启示(八年级) 八年级上册: 1、中国近代史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青年学生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2、鸦片战争给我们的历史教训: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有民族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3、从百年沧桑巨变中,我们能得到什么认识?(1)裸游就要挨打,国家的强大是平安的保障,广大中国人民要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2)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甘于奉献勇于探索。 4、近代化探索的启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中华民族具有自强不息,勇于探索的精神,不怕牺牲,敢于斗争。 5、辛亥革命失败给我们的启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的共和国方案行不通,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 6、新文化运动的启示: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们解放思想,推动了人类文明以及社会的发展进步。 7、中国共产党成立给我们的启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走上民族振兴之路,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才能使中国强大,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要要热爱党,拥护党的领导。 8、国民革命失败给我们的教训:我党必须独立掌握武装力量。 9、抗日战争胜利的启示: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是战胜一切的力量源泉,多行不义必自毙,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必胜。 10、解放战争的启示:新中国的建立和人民的解放来之不易,我们更应该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 八年级下册: 1、社会主义建设给我们的启示:发展经济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政策。九年级上册: 1、从拿破仑夺权建国的过程中,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时势造英雄。 2、工业革命给我们的启示: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3、南北战争最终北方取得胜利给我们的启示: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的支持是战争的关键。 4、日本和俄国通过改革发展起来,对我们中国的启示:我国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开放,我国要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知识技术,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九年级下册: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给我们的启示:正义的力量只有加强联合,才能战胜邪恶势力。 2、从美、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中,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要重视教育,坚持科技兴国的战略。 3、对日本右翼势力拒不修改历史教科书的认识:我们对日本政府的这一立场不仅表示强烈愤慨,更应时刻警惕军国主义复活,我们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指导意义讲解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指导意义 一、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四个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新时期的新思想。正确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面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用以指导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经验 三、正文:近代以来, 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艰难曲折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 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解决中国重大问题过程中得到验证和发展的历史。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能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也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诠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开拓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理论成果的过程。早在1938 年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实践过程。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审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命题,马克思主义所要结合的对象不仅仅是中国当今时代的某个具体实践问题,从理论的价值意义、传播方式诸视角看,这个对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系统。因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要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必须认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要: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的文化融合,马克思主义逐渐中国化。但是这个过程是复杂的,其有自身的内涵和特征。在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不断显现,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价值实践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党执政的指导思想,在我党执政为民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党的实践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任何一种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在传入到另一种不同的地域文化环境当中时,都要在坚守自己本身的同时与当地的文化环境逐渐融合。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历史和政治环境当中逐渐产生和发展完善的。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个“结合”有着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说,近现代的中国革命没有马克思主义不行;二是说,有了马克思主义不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也不行。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一言以蔽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也就是应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来把握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不能把形式和内容分开,比如说,把内容看作是马克思主义,而把形式看作是中国化。另一方面它是道路和形态的统一。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又是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形态。

我国古代科技创造对我们的启示

我国古代科技创造对我们的启示 (菅柄棋化工09-1班0966115115 化学与化工学院)摘要:我国古代科技文明辉煌灿烂,创造了许多的世界奇迹。为中国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作出了不可小视的贡献,为后来世界科技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近代中国的科技文明远远落后与世界的发展,没有出现具有深远影响的科技成果与科技人物。继而有了“李约瑟难题”、“钱学深之问”。本文将通过罗列古代科技成果,来分析对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 对我国古代科技文明的简要介绍 中医中药对世界最伟大的贡献是其防病治病的实践技术。中国是数学古国,《九章算术》、《数术九章》是古代数学名著。中国还是天文学古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太阳黑子、哈雷彗星、超新星等天象的国家。在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中医中药、10进位值制、赤道坐标系、雕版印刷术新四大发明之外,瓷器、丝绸、金属冶铸、深耕细作等影响世界科技发展的中国古代发明还可以列举出许多。24节气堪称我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新的进展。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繁荣发展的两个黄金时代。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古代仅唐以前的大型水利工程就有都江堰、郑国渠、灵渠、龙首渠、京航大运河等。隋朝兴建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航行运河。这些工程无论在建筑规模、技术水平还是在农业灌溉、航行、运输的获益等方面都是中世纪欧洲无法比拟的。 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子,在《墨经》一书中提出了点、线、方、圆等几何概念。《周髀算经》已有勾股定理的运算方法。成书于汉代的《九章算术》共收有应用题的解答方法246个,内容十分丰富,在算术、代数等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特别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远远胜过古希腊的数学体系。祖冲之用“割圆术”求出的圆周率十分精确,在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尤其需要提及的是我国古代对世界文明发展的突出贡献—“四大发明,它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 指南针发明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当时的人们把天然磁石磨成勺形,放在光滑的平面上,使之指出南北方向,这种指南仪被称为“司南”。北宋时已用人工磁化方法制造指南仪。曾公亮1044年编辑的《武经总略》一书记载了“指南鱼”的制造方法。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进一步说明了用铁针磁化制作指南针的方法。指南针发明不久,被用于航海,它指引着中国远洋船队航行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航线上,并在十二世纪传入阿拉伯,以后传入欧洲。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劳动人民从漂絮和沤麻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始于西汉。新疆罗布卓尔汉烽燧遗址出土的西汉古纸,都是植物纤维纸,质地还比较粗糙,东汉主管御用手工作坊的蔡伦,他凭借充足的人力物力,在总结工匠经验的基础上,以破布、树皮、旧麻为原料,改进造纸工艺,制造出一批质量比较高的实用纸。造纸技术首先传到朝鲜和越南,七世纪传到日本,八世纪传到阿拉伯,十三世纪传到欧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