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库 教育

2015年24期 269

“一石激起千层浪”

——重庆市第七届小学阅读教学技能竞赛“提问”艺术浅析

赵 珊

身份证:5002341984****0024

摘要:加快将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的进程,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作为语文教师,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其教学效果就能达到最佳。

关键词:阅读教学;提问艺术;浅析 中图分类号:D2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61(2015)24-0269-01

有幸观摩了重庆市第七届小学阅读教学技能竞赛,感想颇多,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参赛老师们精湛的提问艺术。

对比自己平时的阅读教学,我发现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在提问方面存在着如下一些弊病:

一是“浅”。浅显的提问,往往问而无疑,课堂上学生对答如流。浅显的提问,学生可以不费力气地吃现成果子,完全没有调动学生的思维。当然这样的提问也就没有多大的价值可言。

二是“碎”。教师设计的提问太多、太小,纠缠在课文的内容情节上搞繁琐分析。导致课堂教学表面热热闹闹,实则效率低下。

三是“平”。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而引起认识冲突,激起学生探究的愿望,产生一种学习的需要,形成学习的内驱力。然而平而无奇、平而无趣的提问就形不成认识矛盾,形不成问题情境,也就形不成学习的动机。

反观这次的小学阅读教学技能竞赛,老师们的提问绝不是信手拈来,而是经过他们深思熟虑、反复推敲的智慧结晶。他们的提问激起了学生的认识矛盾,形成了强烈的学习动机,使他们的课堂教学增光添彩不少。我结合本次听课的感受略作如下梳理:

1 趣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鼓舞学生去获得认知和技能的一种力量,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心理动因。而课堂上教师如果能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必然会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实效。请看邓剑东老师执教《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在总结人物形象时的提问:

师:多么可笑,多么可悲,多么可叹的严监生啊!你想对严监生说点什么?生:严监生啊严监生,你也太抠门了吧!为了两茎灯草就死不瞑目。生:严监生啊严监生,你知道吗?世界上最悲哀的事就是人死了钱还没有花完啦!

(满堂大笑)

这一富有生活情趣的提问,无疑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学生联系生活的回答,既揭示了严监生的人物形象,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2 诱问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与,而贵在相机诱导。诱导之法便是提问和指点。在这里,叶老所阐释的提问,便是旨在诱导的提问,即以“问”为“导”,以“导”代“讲”。请看刘燕老师在执教《月球之谜》一文的提问:

师:(指着大屏幕上月球的图片)同学们,月球表面的这些小坑是什么呀?生:环形山。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你看课文中这样写道:“ ”,所以,我想这些小坑可能就是环形山吧。师:你真能干,能从课文中获取知识。生:我是从课文后面的资料袋里知道的,里面说:“ ”所以我觉得这些小坑应该就是环形山吧。师:你也不简单,能从课后的资料中获取知识。生:我是从电脑上了解到的,在预习的时候,我在电脑上查阅过月球的相关知识,所以我知道哪些小坑就是环形山。师:你真了不起,能利用电脑丰富自己的知识。

学生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之下,不仅认识、了解了环形山的知识,还知道了可以从多种途径去丰富自己的知识视野。

3 反问

请看刘燕老师在执教《月球之谜》一文时的提问: 师:你们想到月球上去生活吗?生:不想。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月球上没有水,人在上面生活会干渴而死。师:那确实是这样。生:因为月球上没有任何有生命的生物,人在上面生活吃上面呢?师:你考虑得很周全。生:月球上面没有空气,人在上面生活会窒息而死。师:你了解得真全面。

教师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后,以提问引导学生又回到课文内容中去,通过学生的回答更深入地了解了月球的知识。

4 辨问

教师以提问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对课文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分析。正所谓“不比不知道,一比就明了。”“比较”,利用反差效应突出了不同事物的本质差异或相似,从而达到加深认识、全面认识的目的。邓剑东老师在执教《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时,用大屏幕出示两组句子:一组是原文中严监生三次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另一组是去掉了原文中的“滴溜圆、狠狠、越发”三个词语的句子。让学生对比读这两组句子,然后提问:

师:这两组句子你觉得哪个更好?为什么?生:原文的句子好,因为原文用了“滴溜圆、狠狠、越发”等词语,句子就显得更加生动形象,人物形象也更活灵活现!生:我也觉得原文中的句子好,因为原文中的句子使严监生心中的失望、着急、绝望、矛盾跃然纸上。师:不错,这就是经典的文章,经典的写法。

像这样以提问促使学生去比较辨析,设计与课文相比照的“对立面”,于无疑中设疑,也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条思路。

5 曲问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提出一些学生意想不到的问题,“节外生枝”的问题,也就是问在此而意在彼的问题,这便是“曲问”。“曲问”易于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也能窥见执教者的匠心所在。请看巴蜀小学的廖泽萍老师执教《纪昌学射》一文时的提问:

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发问。

师:请同学们看看课文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老师,我发现课文题目是纪昌学射,课文怎么没有写纪昌学射箭呢?生:我发现纪昌怎么光练眼力,不学射箭呢?师:同学们真聪明,真会发现问题。那聪明的你们想想练眼力和射箭有什么关系呢?生:练眼力可以帮助射箭。生:练眼力是学射箭的基础。师:那也就是说,学什么本领都要——生:都要先练好基本功。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这就是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并不是直接了当地提问,而是让学生从课文题目的矛盾中去发现问题,然后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课文所说明的道理。这样曲径通幽,学生领悟得就很深刻,颇见教者的教学功底。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学是启迪智慧的事业,教师的教学艺术也应当包含了提问设计的艺术。只要我们吃透教材,读懂课标,就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使课堂提问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李利艳.浅析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J].教育论坛,2011 (6):26-29.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