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诗经-风篇-周南-桃夭精致详释

诗经-风篇-周南-桃夭精致详释

诗经-风篇-周南-桃夭精致详释
诗经-风篇-周南-桃夭精致详释

桃夭

桃之夭夭1,灼灼2其华3。子之4于归5,宜其室家6。

桃之夭夭,有蕡7其实。子之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8。子之于归,宜其家人。

1夭夭:美丽而茂盛的样子。

2灼灼:桃花盛开,色彩鲜艳如火的样子。

3华:古代花字。

4子之:这位姑娘。

5于归:指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做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6室家:家庭。

7蕡(fén):肥大,果实将熟,果实累累的样子。

8蓁蓁(zhēn):叶子茂盛的样子。

【赏析】

人们常说,穿上嫁衣是女孩一生最美的时刻。当然,让女孩美的不仅仅是那件漂亮无比的嫁衣,而是女孩成为新娘的那一刻,由幸福而发所呈现出的美,那种美是无可比拟的。仿佛所有的花朵儿在那一刻倾然绽放,幸福、娇羞、期盼、对未来的憧憬等汇集成一个个或深或浅的微笑。

感谢时光,让我在最美好的年华遇到你。

《桃夭》叙写的是女子出嫁时的情景和作者对女子的美好祝愿。诗句清新淳朴,却有极强的感染力,读来就如喝了一杯浓浓的醇酒,让人在满口余香中感受着美的诱惑。第一次读到这首诗,闭上眼睛,感觉自己身在一片桃花海中,满眼是欲开盛开的桃花,随风吹过,轻闻一缕桃香,轻抚一抹桃蕊。可是古人与我们不同,他们对于美的表达很含蓄,当然不会像现代人一个劲的称赞“美,好美啊,太美了,美的一塌糊涂。。。”,古人全篇不言美,却无处不透露着美。美、美、美,怎一个美字了得!

诗中之人美的让人心动,但却没有一个字在描写这种美,而是开篇先是大写特写满山桃树,繁花盛开,遍山艳色粉红;而后似把景色由远处拉近,映入眼帘满树密密麻麻的桃子;最后把镜头转向桃子之旁葱葱郁郁的桃叶。三幅风景画,无论哪一幅都美的让人心旷神怡,都美的让人感觉身处世外桃源。然而越是这样美的景色,越是衬托出了人的美。诗中以桃树的枝、花、叶、实来隐喻男女盛年,到了嫁娶的年纪。用植物的繁盛和人的盛年两相对照,相得益彰,更增添了诗中自然景物的寓意美。

“夭夭”可以理解为绚丽茂盛,也可以喻为挺拔婀娜,它有着生机勃勃的气势,又有种袅袅婷婷的气质,好比美人妖娆艳色;“灼灼”则可以解释为明亮、照亮之意,好比桃花粉红而闪着艳光,让人不禁想起“美人如花”。诗中对美丽一再的铺陈渲染,而后引出了披着婚装的少女,此时在众人心中,少女身材如桃树一样俏丽,行路如桃枝一般摇曳多姿,脸庞如桃花一样艳美,可谓是千娇百媚,风情万种,沉鱼落雁。这样的出场由缤纷绚烂的桃花烘托而来,有谁能不为之倾倒?《桃夭》也因此成为后世描写美女的词宗诗祖,像“艳如桃李”、“人面桃花相映红”、“玉腕枕香腮,桃花脸上开”等,都用桃花来比喻女子的美丽。

诗歌里的家同样也美的让人心欢,“子之于归,宜其室家”,“子之于归,宜其家人”,一个美丽的姑娘就要嫁人了,她不仅明艳动人,而且将会“宜室”“宜家”,给夫家人带来吉祥和幸福,这说明她的心灵一定也是善良的,性情也是贤惠的。这样好的姑娘,她所嫁的夫君一定也不会错。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在这宜于迎娶婚嫁的春天里,那名新郎穿戴整齐,既俊雅,又健壮,像棕树一样挺拔。此时,他激动万分,等待着和新娘相见相拥的那一刻。整首诗都带着庆贺祝愿新婚之喜的浓厚味道,充溢着和和美美,快快乐乐的气氛。

诗歌的韵律美得让人心舒,诗歌重章叠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感。通过反复的咏唱,

强化了意识,加深了印象,把美的事物不断加诸于人的感官和心灵,使人如聆天籁,舒泰无比。

【译文】

茂盛桃树嫩枝芽,开着鲜艳粉红花。

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和顺。

茂盛桃树嫩枝芽,桃子结得肥又大。

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美满。

茂盛桃树嫩枝芽,叶子浓密有光华。

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人幸福。

诗经名句——《诗经·国风·周南·卷耳》

诗经名句——《诗经·国风·周南·卷耳》 诗经名句——《诗经·国风·周南·卷耳》诗经名句——《诗经·国风·周南·卷耳》《诗经国风周南卷耳》原文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诗经国风周南卷耳》注释 ⑴采采:毛传作采摘解,朱熹《诗集传》云:非一采也。而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则认为是状野草盛多之貌。卷耳:又名苍耳,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呈枣核形,上有钩刺,名苍耳子,可做药用。嫩苗可食。 ⑵顷筐:浅而易盈的竹筐。一说斜口筐。 ⑶嗟:语助词,或谓叹息声。 ⑷寘(zh 至):搁置。周行(h ng杭):环绕的道路,特指大道。 ⑸陟:升;登。彼:指示代名词。崔嵬(w i 违):山高不平。 ⑹虺隤(huītu 灰颓):疲极而病。 ⑺姑:姑且。罍(l i 雷):器名,青铜制,用以盛酒和水。 ⑻永怀:长久。 ⑼玄黄:黑色毛与黄色毛相掺杂的颜色。

⑽兕觥(s gōng 四公):一说野牛角制的酒杯,一说觥是青铜做的牛形酒器。 ⑾永伤:长久思念。 ⑿砠(jū居):有土的石山,或谓山中险阻之地。 ⒀瘏(t 途):因劳致病,马疲病不能前行。 ⒁痡(pū扑):因劳致病,人过劳不能走路。 ⒂云:语助词。云何:奈何,奈之何。吁(xū虚):忧愁。 《诗经国风周南卷耳》译文 采呀采呀采卷耳,半天不满一小筐。我啊想念心上人,菜筐弃在大路旁。 攀那高高土石山,马儿足疲神颓丧。且先斟满金壶酒,慰我离思与忧伤。 登上高高山脊梁,马儿腿软已迷茫。且先斟满大杯酒,免我心中长悲伤。 艰难攀登乱石冈,马儿累坏倒一旁,仆人精疲力又竭,无奈愁思聚心上! 《诗经国风周南卷耳》赏析 《卷耳》是一篇抒写怀人情感的名作。其佳妙处尤其表现在它匠心独运的篇章结构上。旧说如后妃怀文王、文王怀贤、妻子怀念征夫、征夫怀念妻子诸说,都把诗中的怀人情感解释为单向的;另外,日本的青木正儿和我国的《诗经》专家孙作云还提出过《卷耳》是由两首残简的诗合为一诗的看法。这些看法反映出对《卷耳》

桃夭译文及赏析

桃夭译文及赏析 导读:桃夭 【概要】祝贺婚姻幸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 01、夭夭:桃花含苞貌。一说形容茂盛而艳丽,或说少壮的样子。 02、灼灼(Zhuo):鲜明貌 03、之子:这个人 04、归:妇人谓嫁曰归;于归,古时称女子出嫁。 05、宜:仪。《尔雅》注“仪:善也”,此句说欢喜高兴成了家。 06、室家:夫妇。男子有妻曰有室,女子有夫为有家。 07、有蕡(Fen):有,作语气助词,无实义。蕡,《集传》注“蕡:实之盛也”,即果实成熟长大的样子。 08、蓁蓁(Zhen):草木茂盛貌 译文 桃树含苞满枝头, 花开灿烂如红霞。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树含苞满枝头, 果实累累坠树丫。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树含苞满枝头, 桃叶茂密色葱绿。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 赏析 一首简单朴实的歌,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歌中没有浓墨重彩,没有夸张铺垫,平平淡淡,就像我们现在熟悉的、谁都能唱的《一封家书》、《同桌的你》、《小芳》一类的歌。魅力恰恰 就在这里。 它符合天地间一个基本的道理:简单的就是好的。 正如女子化妆,粉黛轻施的淡妆总有无穷的神韵,没有的地方总觉得有,有的地方总觉得没有。浓妆艳抹,厚粉浓膏,不仅艳俗,而且拒人于千里之外,让人疑心厚重的`脂粉底下有多少真实的货色, 或许卸下妆来是半老徐娘一个或满脸雀斑。 简单是质朴,是真实,是实在,是亲切,是萦绕心间不能忘却的情思。刻意修饰是媚俗,是虚伪,是浮泛,是浅薄,是令人生厌,是

《诗经·周南·桃夭》注音 吟诵赏析

《国风·周南·桃夭》赏析 国风·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⑴,灼灼其华⑵。之子于归⑶,宜其室家⑷。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⑸。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⑹。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音】 Táo zhī yāoyāo,zhuózhuó qí huá,zh īzǐ yú ɡuī,yí qí shì jiā。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Táo zhī yāo yāo,yǒu fén qí shí,zhī zǐ yú ɡuī,yí qí jiā shì。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Táo zhī yāo yāo,qí yè zhēn zhēn,zhī zǐ yú ɡuī,yí qí jiā rén。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注】 ⑴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⑵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华:同“花”。 ⑶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于:去,往。 ⑷宜:和顺、亲善。

⑸蕡(fé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有蕡即蕡蕡。 ⑹蓁(zhēn):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译文】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延伸阅读】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经,充分体现了善与美的统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拿着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写的很有画面感。任谁读过这诗之后,眼前都会浮现出一个像桃花一样鲜艳,像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尤其是“灼灼”二字,更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 这首诗,祝贺人新婚,但不象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其家人”,要使家庭和美,确实高人一等。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这个“宜”字,掷地有声,简直没有一个字可以代替。

诗经蒹葭赏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一首歌曲特别流行:“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的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这是琼瑶编剧的电视连续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曲。这首歌实际上是根据《诗经·秦风·蒹葭》翻译的。可以这样说,歌曲《在水一方》是《蒹葭》的现代版。 《蒹葭》是《诗经》三百篇中的抒情名篇。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它以情景交融,意境朦胧之美赢得后人的喜欢,而它的主题也一直引得后代揣测,争议。 这首诗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金秋之际,拂晓时分,苍苍的芦苇,一丛丛长在水面上,芦叶上闪烁着一层白霜。我们似乎感受到瑟瑟凉意中,长空寥廓,烟雾迷蒙,水面上烟波浩渺,隐约可见水中小渚宛在。屈原之后楚国的宋玉在《九辩》中叹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通过对秋天的气象和草木摇落的描写,制造出一种萧杀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悲凉凄苦的心情。其后的曹丕在《燕歌行》中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应该都是受到以上意境的启发。中国古典诗词中“悲秋伤怀”的传统,如果要追溯的话,源头应该是在这里了。 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这时,所谓伊人,忽隐忽现,朦朦胧胧,出现在画面中。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诗人一会逆流而上,一会顺流而下,不顾路途的崎岖与遥远,上下求索,彷徨踯躅,“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我们从中看到的是诗人无限渴慕与执着的追求精神,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诗人的无奈,凄迷,怅惘,感伤之情无以言表。就像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的遥远不可企及变得朦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伊人与澄澈秋水,白露蒹葭融合成一幅图画,增添了诗歌的抒情气氛,这也正是后人所谓“秋水伊人”的意境。 诗中这位伊人仿佛就在某个小洲上,隐约可见他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特征,望之似乎可见,寻之却又渺无踪影。那么这位见首不见尾,飘渺空灵的“伊人”到底是什么人呢?理解了“伊人”,才能真正把握这首诗的主旨。关于“伊人”,自古至今有这样一些说法:有人认为伊人是指西周旧臣,苦苦寻求伊人是对西周旧臣的怀念;有说是召请秦国的贤人隐士的,有说是思念朋友的,等等。到了现代,部分学者认为这是一首情歌,至于“伊人”是男是女,也无法确定。不仅“伊人”难以确定,就连诗的情景,比如“在水一方”的水的有无,上下求索的脚步是否写实,人们也提出怀疑。清代的黄中松在《诗疑辨证》中说:“在水一方”亦想象之词。若有一定之方,即是人迹可到,何以上下求之而不得哉?诗人之旨甚远,固执以求之抑又远矣。顾随在《驼庵诗话》中说:“后六句说伊人,并非实有其人,乃伊人之幻影之追求。”陈子展也认为:“诗境颇似象征主义,而含有神秘意味。” 诗歌的这种空灵虚幻的特点造成诗歌主旨的不确定性。读者可以这样来理解,《蒹葭》中的景为虚写,伊人更是虚幻,作者只是将一种人生体验具体化,换言之, 《诗经·蒹葭》赏析 ◎薛杨虹 先锋文论

《诗经.汉广》解读

《诗经.汉广》解读 《汉广》是《诗经?周南》中一首为人熟知的情诗篇章。诗中所涉地域为汉水之干。我们可以想象:3000多年前,一位青年樵夫在水边思慕隔岸的一位美丽的姑娘,然可见而不可求,这位多情樵夫情思缠绕,无以解脱,面对浩淼的江水,倾吐了惆怅满怀的心绪。 诗篇首章“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既是《诗经》惯见的起兴,又暗示了抒情主人公所处环境也是荆樵遍地的采樵之地。随后,主人公直抒情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清代学者姚际恒说:“乔,高也。借言乔木本可休而不可休,以况游女本可求而不可求。”“游女”一词让我们想到了上古一段自由而愉悦的习俗:每到春光明媚之际,青年男女三五成群,愉快地交游于江河之滨,情生而互歌。朱熹说:“江汉之俗,其女好游,汉魏以后犹然。”事实上,“国风”中有众多的情诗篇章都反映了这一古风,《关雎》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之“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溱洧》之“溱与洧,方涣涣兮”;《褰裳》之“子惠思我,褰裳涉溱”……皆情生水泮,无不是这一富于浪漫风情之遗俗的写照。然而,本诗中,这位樵夫遥望佳人,一往情深,所慕之人却又是那样的可望不可及,可遇不可求,一段缅邈的情思却使抒情主人公陷于深深的失望之中。于是发出了似有不甘却又无可奈

何的吟唱:“涉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汉水宽广,烟波浩淼,云水相隔,既是写环境的阻隔,又象征主人公深情执着却无限怅惘的心灵世界。 如果诗篇仅仅是单纯抒发这一段不可求的失望心绪,是不足以情动千古的。最为深婉的是二、三章,为思设事,凭空遐想婚娶佳人,继而叠章咏叹,深切的失落,真让人有“不忍听”之感。“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错薪”、“刈楚”、“秣马”在《诗经》都是喻示婚配的习惯语。《唐风?绸缪》篇,歌咏新婚有“绸缪束薪”、“束楚”;《齐风?南山》有“希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豳风?伐柯》有“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小雅?鸳鸯》有“乘马在厩,摧之秣之”、“秣之摧之”;《豳风?东山》有“之子于归,皇驳其马”……然而,在此篇中,言婚娶显然不是事实,正如《关雎》,“求之不得”转而想象“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情愫曲折深婉。抒情主人公思慕之极,无可奈何,于是将情思寄托于想象与虚幻,由现实的失望转入对婚配的幻想。细细想来,这也合于人之常情。幻想可以暂得一时之安慰,然而回到现实,是更为深沉的失落。每章后四句是完全相同的咏叹,看似有几分感伤,实是深情执着,万般流连。 自汉代以来,对于此篇主题的阐释,多赋予了教化与美刺的色彩。《毛诗?汉广》篇《小序》说:“《汉广》,德广所

最新诗经蒹葭赏析1000字 《蒹葭》赏析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自然,当我们处在与“在水一方”类似的境遇时,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观失望。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就像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得朦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的心境。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浇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了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

诗经《桃夭》原文及赏析

诗经《桃夭》原文及赏析 桃夭 注释译文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注释 ⑴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⑵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华:同“花”。

⑶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于:去,往。 ⑷宜:和顺、亲善。 ⑸蕡(fé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有 蕡即蕡蕡。 ⑹蓁(zhēn):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赏析 作者:佚名 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 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 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 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 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 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写过《诗经通论》的清 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这很可贵。“桃 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 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你看,多么美好。这 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 家庭的追求。第三点,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不但 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这首诗,祝贺人新婚,但不象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 显赫,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其家人”,要使家庭和美,确实高人一等。这让我们想起孔子称赞《诗经》的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孔子 的话内容当然十分丰富,但其中是否也包括了《桃夭》篇所反映出的 上述这样一种思想呢?陈子展先生说:“辛亥革命以后,我还看见乡

诗经《蒹葭》赏析

诗经《蒹葭》赏析 导读:先秦: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赏析 《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5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冲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脐'、'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低'。'水中让,意思是治国有希望。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吕恢文说:这是一

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此诗三章重叠,各章均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抒情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都飘渺阻隔。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怅惆的'情致。 以下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

诗经.国风.周南 注音 11篇全

诗经国风周南

关雎 (3) 葛覃 (5) 卷耳 (6) 樛木 (7) 螽斯 (8) 桃夭 (9) 兔罝 (10) 芣苢 (11) 汉广 (12) 汝坟 (13) 麟之趾 (14)

guān jū 关雎 guān guān jū jiū ,zài hézhīzhōu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yǎo tiǎo shūnǚ ,jūn zǐ hào qiú。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cēn cī xìng cài ,zuǒ yòu liúzhī 。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yǎo tiǎo shū nǚ ,wùmèi qiúzhī 。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qiúzhī búdé,wùmèi sīfú。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yōu zāi yōu zāi ,zhǎn zhuǎn fǎn cè。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cēn cī xìng cài ,zuǒyòu cǎi zhī 。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yǎo tiǎo shū nǚ ,qín sèyǒu zhī 。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cēn cī xìng cài ,zuǒyòu mào zhī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yǎo tiǎo shūnǚ ,zhōng gǔ lèzhī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葛覃 ɡětán 葛覃 ɡězhītán xī,yìyúzhōnɡɡǔ,wéi yèqīqī。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huánɡniǎo yúfēi,jíyúɡuàn mù,qímínɡjiējiē。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ɡězhītán xī,yìyúzhōnɡɡǔ,wéi yèmòmò。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shìyìshìhuò,wéi chīwéi xì,fúzhīwúdù。 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 yán ɡào shīshì,yán ɡào yán ɡuī。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bówūwǒsī,bóhuàn wǒyī。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 hài huàn hài fǒu,ɡuīnínɡfùmǔ。 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诗经周南桃夭赏析

诗经周南桃夭赏析 《桃夭》三章,章四句。是一首贺婚诗,看看下面的诗经周南桃夭赏析吧! 诗经周南桃夭赏析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作品赏析: 译文:桃树蓓蕾缀满枝杈,鲜艳明丽一树桃花。 《桃夭》三章,章四句。是一首贺婚诗。诗中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美满的婚姻,表达对女子出嫁的纯真美好的祝愿。关于它的大义,《诗序》曰:“后妃之所致也。不妒忌,则男女以正,婚姻以时,国无鳏民也。”孔颖达解释道:“后妃内修其化,赞助君子,致使天下有礼,婚娶不失其时,故曰‘致也’。由后妃不妒忌,则令天下男女以正,年不过限,婚姻以时。行不逾月,故令周南之国皆无鳏独之民焉,皆后妃之所致也。此虽文王化使之然,亦由后妃内贤之致。”清方玉润《诗经原始》曰:“此亦咏新婚诗。与《关雎》同为房中乐。如后世催妆坐宴等词。特《关雎》从男求女一面说,此从女归男一面说,互相掩映,同为美俗。”我觉得诗序中的教化味道太浓了,只一个“婚姻以时”解得合情合理。 各章的前两句,是全诗的兴句,分别以桃树的枝、花、叶、实比兴男女盛年,及时嫁娶。孔疏曰:“夭夭,言桃之少;灼灼,言华之盛。桃或少而不华,或华而不少,此诗夭夭灼灼并言之,则是少而有华者。故辨之言桃有华之盛者,由桃少故华盛,比喻此女少而色盛也。”这里用桃花来比兴,显然不仅仅是一种外形上的相似,春天桃花盛开,又是男女青年结婚的极好季节。《易林》曰:“春桃生花,季女宜家。”宋朱熹《诗集传》曰:“周礼,仲春令会男女。然则桃之有华,正婚姻之时也。”因为古者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过此就算不及时了。《周礼媒氏》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相奔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毛诗正义》曰:“礼虽不备,相奔不禁。即周礼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相奔者不禁是也。”又曰:“言三十之男,二十之女,礼虽未备,年期既满,则不待礼会而行之,所以繁育民人也。”结合到本诗中所表现的新婚之喜和对新娘的美好祝福,而传说婚嫁年龄于此不著,认为不大可能是男三十,女二十。孔疏曰:“《摽有梅》卒章传曰:三十之男、二十之女不待礼会而行之,谓期尽之法。则‘男女以正’谓男未三十女未二十也。此三章皆言女得以年盛时行,则女自十五至十九也。女年既盛,则男亦盛矣,自二十至二十九也。”

诗经《蒹葭》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诗经《蒹葭》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赏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属于十五国风,是首爱情诗,旨在抒发诗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来到一条长着芦苇的大河边,访寻他心爱的人,而那人却使人感到行踪不定、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找呀找呀,从“白露如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午前,在长着芦苇的秋水边奔波,徘徊了好几个小时,通过这种访求过程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诗中描绘的那条阻隔于诗人与伊人之间的秋水,既是眼前之景,又显然别有含意,如果仅仅一水之隔,那他完全可以到达彼岸,见到伊人,何况诗人的追求又是那样的执着和热烈。因此我认为这条秋水实际上象征着一种社会的阻力。正是这种阻力,才把牛郎和织女阻隔在银河的两岸,使他们“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不得的心情。全诗回旋三迭,往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诗中写“苍苍”,“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对于“伊人”,诗人知其地,而莫定其所,欲从靡由,故“溯洄”、“溯游”,往复其间,希望能与“伊人”一遇。用“蒹葭”起兴,引出对“伊人”的寻求自然顺理成章之。尽管诗人满腔热情地去“溯洄”、“溯游”,不畏“道阻且长”、“且跻”、“且右”,结果却是可望而不可即。诗人因追求伊人而不得见所产生的空虚和怅惘之情是难以言喻的,而且用萧瑟清秋的景象来衬托,诗人的这种情感就显得更为突出,更为浓郁。正是缘景生情,情景相生,意到境成,清寥空灵的深秋之景与怅惘迷茫的怀人之思浑然无间,构成了全诗的艺术境界,给人以一种真切自然而又朦胧迷离的美感。此外,本诗在结构上重复叠句。全诗共三章,句式相同,字数相等,只是在少数地方选用了近义词或同义词,如“萋萋”、“采采”分别放在“苍苍”的位置上,用“未晞”、“未已”去分别取代“为霜”,这样既做到了一唱三叹,使诗人的感情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又使诗作行文富有变化而无重复呆滞之感。《蒹葭》是十五风中的一篇,可谓“风”类诗的代表,读它《诗经》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可见一斑。

《诗经》名句赏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译: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成河滩。美丽贤德的好姑娘,正是我的好伴侣。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译:初生芦苇青又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沿着弯曲的河边道路到上游去找伊人。道路上障碍多,很难走。顺流而下寻找她。仿佛在河的中间。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译:桃树含苞满枝头,花开灿烂如红霞。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和顺。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译:我怀恋着倩影,我心伤悲!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译: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纷纷飘落。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译: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译:这个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无斑。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译:在别的山上的宝石,同样可以雕刻成玉器。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译: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译:开始还能有些法度,可惜很少能得善终。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译: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脸如蝤麒,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译:手指纤纤如嫩荑,皮肤白皙如凝脂,美丽脖颈像蝤蛴,牙如瓠籽白又齐,额头方正眉弯细。微微一笑酒窝妙,美目顾盼眼波俏。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译:生生死死离离合合,我曾经对你说过,我愿意握着你的手,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

《国风·周南·桃夭》赏析

《国风·周南·桃夭》赏析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 ⒈夭夭:花朵怒放的样子。 ⒉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华:同花。 ⒊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为“归”。 ⒋宜:和顺、亲善。 ⒌蕡(fén):肥大。有蕡即蕡蕡。 ⒎蓁(zhēn):叶子茂盛。

【译文】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 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 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经,充分体现了善与美的统一。 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拿着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写的很有画面感。任谁读过这诗之后,眼前都会浮现出一个像桃花一样鲜艳,像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尤其是“灼灼”二字,更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 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这很可贵。“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你看,多么美好。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 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这首诗,祝贺人新婚,但不象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者显示

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其家人”,要使家庭和美,确实高人一等。 本篇语言极为优美,又极为精炼。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覆用一“宜”字。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这个“宜”字,掷地有声,简直没有一个字可以代替。

《诗经·蒹葭》注释、分析

蒹葭 《诗经·国风·秦风》《国风·秦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十篇,除《蒹葭》外,还有《车邻》《驷驖》《小戎》《终南》《黄鸟》《晨风》《无衣》《渭阳》《权舆》,为秦地民歌。秦本为周的附庸。西周孝王封他的臣非子于秦(今甘肃天水故秦城),疆土逐渐扩大。《汉书·地理志》说:“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逼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所以在秦风中,有一种在别的风诗中少见的尚武精神和悲壮慷慨的情调。 蒹葭苍苍①,白露为霜。所谓伊人②,在水一方。 溯洄从③之,道阻且长。溯游④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⑤,白露未晞⑥。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⑦。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⑧。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⑨。 蒹葭采采⑩,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作品注释】 ①蒹葭: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 ②伊人:那个人。 ③溯洄:逆流而上。洄:弯曲的水道。从:追寻。 ④溯游:顺流而下。 ⑤萋萋:茂盛的样子。 ⑥唏:干。 ⑦湄:岸边。 ⑧跻:高,升高。 ⑨坻:水中的小沙洲。 ⑩采采:茂盛的样子。 ?已:止,干。 ?涘:(si)水边。 ?右:弯曲,迂回,形容道路曲折迂回。 ?沚:同“坻”,水中的小块陆地。 【作品分析】 《蒹葭》是《诗经》中历来备受赞赏一首抒情诗。全诗洋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和执着追求的爱恋之情。主人公面对苍苍芦荡、茫茫秋水,上下求索,苦苦寻觅。虽历经千辛万苦,但“伊人”始终让人隔河企望,飘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即。全诗字里行间流露出主人公望穿秋水而又追求不得的失望、惆怅之情。 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每章开头二句皆以秋景起兴,描绘一幅水乡清秋图;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点明主题:“伊人”在水一方,主人公隔河企望,追寻“伊人”;后四句描述追寻境况:一是道阻且长,二是幻象迷离,两者皆以“伊人”不可得为旨归。 这首诗最主要艺术特色是意境朦胧、含蕴不尽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伊人”究竟是什么人,没有具体所指,甚至是男是女都无从确认,飘忽不定,似近而远;再加上“宛”字的妙用,使诗的意境显得空灵朦胧,引人遐想。每章开头都是写景,通过苍凉凄迷的环境对

诗经:《国风·周南·汉广》原文译文赏析

诗经:《国风·周南·汉广》原文译文赏析《国风·周南·汉广》 先秦:佚名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译文】 南山乔木大又高,树下不可歇阴凉。汉江之上有游女,想去追求不可能。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柴草丛丛错杂生,用刀割取那荆条。姑娘就要出嫁了,赶快喂饱她的马。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

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 柴草丛丛错杂生,用刀割取那蒌蒿。 姑娘就要出嫁了,赶快喂饱小马驹。 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 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 【注释】 休思:休思。休:止息也;思:语气助词,没有实义。汉:指汉水。游女:在汉水岸上出游的女子。 江:指长江。永:水流很长。 方:渡河的木排。这里指乘筏渡河。 翘翘:众也,秀起之貌。错薪:杂乱的柴草。 楚:杂薪之中尤翘翘者

秣(mò):喂马。 蒌(lóu):草名,即蒌蒿 【赏析】 从结构形式上分析,《汉广》全篇三章,前一章独立,后二章叠咏,同《诗经》中其他重章叠句的民歌,似无差异。但从艺术意境看,三章层层相联,自有其诗意的内在逻辑。可析而为二。 首先,全诗三章的起兴之句,传神地暗示了作为抒情主人公的青年樵夫,伐木刈薪的劳动过程。方氏由此把《汉广》诗旨概括为“江干樵唱”,否定其恋情诗的实质,仍不免迂阔;但见出起兴之句暗示了采樵过程,既有文本依据,也是符合劳动经验的。 其次,从结构形式看,首章似独立于二、三两章;而从情感表现看,前后部分紧密相联,细腻地传达了抒情主人公由希望到失望、由幻想到幻灭,这一曲折复杂的情感历程。有希望有追求,才有失望有失落;但诗篇于此未作明言,对这位青年当年追求思恋的一往深情,让读者得之言外。诗篇从失望和无望写起,首章八句,四曰“不可”,把追求的无望表达得淋漓尽致,不可逆转。一般把首句视为起兴;如果换一种读法,把“汉有游女,不可求思”置于首位,那么,“南有乔木,不可休思”便可视为比喻,连

《桃夭》赏析

《桃夭》赏析 作品原文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作品注释 ①夭夭:茂盛的样子。 ②灼灼:花开鲜艳的样子。华:花。 ③之子:这个姑娘(之:指示代词,这个;子:可泛指人,此处译为姑娘)。归:古时称女子出嫁为“于归”,或单称“归”,是往归夫家的意思。

④宜:和顺,和善。室家:指夫妇。 ⑤蕡(fén):果实很多的样子。 ⑥蓁蓁(zhēn):树叶茂盛的样子。 作品译文 【桃之夭夭,】翠绿繁茂的桃树啊, 【灼灼其华。】花儿开得红灿灿。 【之子于归,】这个姑娘嫁过门啊, 【宜其室家。】定使家庭和顺又美满。 【桃之夭夭,】翠绿繁茂的桃树啊, 【有蕡其实。】丰腴的鲜桃结满枝。 【之子于归,】这个姑娘嫁过门啊, 【宜其家室。】定使家庭融洽又欢喜。 【桃之夭夭,】翠绿繁茂的桃树啊, 【其叶蓁蓁。】叶子长得繁密。 【之子于归,】这个姑娘嫁过门啊, 【宜其家人。】定使夫妻和乐共白头。 作品读解 《桃夭》是《诗经·国风·周南》里的一篇,是贺新婚歌,也即送新嫁娘歌。在新婚喜庆的日子里,伴娘送新娘出门,大家簇拥着新娘向新郎家走去,一路唱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红灿灿的桃花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娶到这样的姑娘,一家子怎不和顺美满呢!果实累累的桃树比喻新娘将会为男家多生贵子(旧观念多子多福),使其一家人丁兴旺。枝叶茂密的桃树比兴新娘子将使一家如枝叶层出,永远昌盛。通篇以红灿灿的桃花、丰满鲜美的桃实、青葱茂盛的桃叶来比对新婚夫妇美好的青春,祝福他们的爱情象桃花般绚丽,桃树般长青。此诗运用迭章、迭句手法,每章结构相同,只更换少数字句,这样反复咏赞,音韵缭绕;优美的乐句与新娘的美貌、爱情的欢乐交融在一起,十分贴切地渲染了新婚的喜庆气氛。 一首简单朴实的歌,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歌中没有浓墨重彩,没有夸张铺垫,平平淡淡,就像我们现在熟悉的、谁都能唱的《一封家书》、《同桌的你》、《小芳》一类的歌。魅力恰恰就在这里。 它符合天地间一个基本的道理:简单的就是好的。正如女子化妆,粉黛轻施的淡妆总有无穷的神韵,没有的地方总觉得有,有的地方总觉得没有。浓妆艳抹,厚粉浓膏,不仅艳俗,而且拒人于千里之外,让人疑心厚重的脂粉底下有多少真实的货色,或许卸下妆来是半老徐娘一个或满脸雀斑。简单是质朴,是真实,是实在,是亲切,是萦绕心间不能忘却的情思。刻意修饰是媚俗,是虚伪,是浮泛,是浅薄,是令人生厌,是古人常说的恶俗。简单质朴既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也是艺术的一种境界,并且是至高的境界。

古诗汉广翻译赏析

古诗汉广翻译赏析 《汉广》收录于诗经风、雅、颂中的《周南》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前言】 《汉广》,《诗经·周南》第九篇。为先秦时代汉族民歌。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这是一首恋情诗。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樵夫。他钟情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始终难遂心愿。情思缠绕,无以解脱,面对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这首动人的诗歌,倾吐了满怀惆怅的愁绪。关于本篇的主旨,《毛诗序》所说赞文王“德广所及也”,并不足据,《文选》注引《韩诗序》云:“《汉广》,说(悦)人也。”清陈启源《毛诗稽古编》进而发挥曰:“夫说(悦)之必求之,然唯可见面不可求,则慕说益至。”对诗旨的阐释和诗境的把握,简明而精当。“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是体现诗旨的中心诗句。《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注释】 ①休思:休思。休:止息也;思: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②汉:指汉水。游女:在汉水岸上出游的女子 ③江:指长江。永:水流很长 ④方:渡河的木排。这里指乘筏渡河 ⑤翘翘:高出的样子。错薪:杂乱的柴草 ⑥刈,音yì。楚:一种丛生落叶灌木,又名“荆“ ⑦秣:喂马。 ⑧蒌:草名,即蒌蒿 【翻译】 南山乔木大又高,树下不可歇阴凉。汉江之上有游女,想去追求不可能。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 柴草丛丛错杂生,用刀割取那荆条。姑娘就要出嫁了,赶快喂饱她的马。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 柴草丛丛错杂生,用刀割取那蒌蒿。姑娘就要出嫁了,赶快喂饱小马驹。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 【赏析】 《汉广》是一首恋情诗。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樵夫。他钟情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始终难遂心愿。情思缠绕,无以解脱,面对浩渺的江

《诗经》全文

《诗经》 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 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关雎●周南)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旋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澣我衣。害澣害否?归宁父母。(葛覃●周南)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卷耳●周南)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樛木●周南)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螽斯●周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