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科学社会主义概论

科学社会主义概论

科学社会主义概论
科学社会主义概论

1《共产党宣言》

内容:⑴科学地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⑵深刻的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阶级特性使它能够成为资本主义的制度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的建设者。

⑶论证了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根本道路。⑷系统的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为了实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必须建立“更加强大,更加坚固,更有威力”的无产阶级政党。

意义: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它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第一次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并指明了实现这一伟大学说的基本道路和策略思想。《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2莫尔

16世纪英国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学成并发表了人类思想史上第一部空想社会主义著作《乌托邦》。批判了欧洲国家的政治和法律制度,指出私有制是一切社会罪恶的根源,第一次提出侧地废除私有制和建立公有制,鲜明的反映了劳动人民争取解放的要求,对后来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卡夫丁峡谷

关于马克思所引用的“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和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即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4. 战时共产主义

又称“军事共产主义”。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就是把国民经济纳入战时体制,集中一切人力、物理和财力,用于战争需要,该政策一军事行动为特征,一余粮搜集制为核心。苏俄政府为粉碎国内地主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发动的反苏维埃政权的战争而采取的一系列特殊的临时性的社会经济政策的总称。

新经济政策与邓小平理论的异同:

新经济政策:

第一,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并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

第二,工业方面,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实行国家资本经济政策。

第三,商业方面,逐步开放市场,恢复商品货币关系。

第四,改革经济管理的体制和方法,建立中央和地方的计划委员会,运用价值规律和货币、信贷、商业、财政等手段调节经济。

邓小平理论:

第一,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结构。

第二,深化改革,转变国有企业经营机制。

第三,破除平均主义,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第四,坚持对外开放,兴办经济特区。

空想社会主义的贡献(P28):

(1)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基础,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

(2)对未来社会提出许多积极的主张和天才的猜测,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立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素

材。

(3)提出了一些含有历史唯物主义萌芽因素的见解,为唯物史观的创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局限性:

(1)他们的学说的理论基础是唯心史观,因而不能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上。

(2)他们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而找不到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3)他们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因而找不到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的依靠力量。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主要观点

历史条件(P32):

工业革命造成了工业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政治运动的兴起,标志着无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工人运动的实践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19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阶级冲突、社会矛盾更为剧烈。英法等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兴起。马克思、恩格斯广泛吸取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的成果,加以批判继承,创立了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与剩余价值理论。他们将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变成了科学,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始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主要观点:(P37):

(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无产阶级肩负着根本变革资本主义就制度、建立共产主义新制度的伟大历史使命

(3)物产阶级要同农民和其它劳动者结成联盟,建立统一战线

(4)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者联合起来,同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团结斗争,互相支援

(5)创立共产主义的政党,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6)采取各种斗争形式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7)在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8)过渡时期结束后的共产主义社会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两个阶段具有不同的基本特征

(9)共产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苏联模式的特征及其形成根源:

苏联模式:当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采取的方针方法及实行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的总称,所以苏联模式又叫斯大林模式。

特征:

一、经济方面

(1)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2)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成的所有制结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3)严格限制商品生产和商品流转范围

(4)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管理

二、政治方面和文化方面

(1)苏共独掌政权,党政不分,以党代政

(2)各种文化单位都由国家包揽,文化学术上的是非,往往有党组织或党领导人一锤定音

形成原因:

一、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根源。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为实现无产阶级对国民经济管理领导

权的需要。

二、政治方面的根源。是一个政治经济落后的国家,为迅速建成社会主义、以摆脱帝国主义干涉威胁的需要。

三、思想认识方面的根源。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思想理论。

当今的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怎么看待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新变化:

1普遍经历了世界新科技革命。把人类从机器大生产时代推进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自动化生产时代。

2产业结构发生了大调整。由于科技革命的新变化、生产力的新发展,必然带来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新变化。

3阶级结构发生了大变动。设计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大调整,导致发达资本主义国际阶级结构的大变化。

4改善了劳动者的劳动时间。推行了社会福利制度,实行高工资、高福利和搞税收政策等一系列改良措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作用。

5垄断有了新的发展。控制进一步增强,垄断有了更大的发展,垄断资本进一步国际化。

6殖民统治采取了新的形式。一般不采用直接武装侵略和占领的形式,而是利用其经济、科技和军事优势,通过输出商品、资本、技术等主要手段,在大力推进经济全球化中,为资本的扩张和增值开辟新天地。

7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加强了合作关系。建立了各种国际经济、政治、军事组织,解决共同困难,谋求资本主义的整体利益,联手对付共同国际问题。

长期性与艰巨性:

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全世界取代资本主义必然要经历长期、曲折、复杂的斗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目标,就是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全人类创造一个自由、平等、和谐、幸福的崭新世界。这是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的最伟大的社会革命。这个革命的激烈程度、广泛程度和深刻程度都是往往任何社会革命所不能比拟到的,因此,必然要经历一个更加长期、更加漫长、更加艰巨的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的暂时强大决定它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代替是个漫长的、曲折的、复杂而艰巨的斗争过程。资本主义的贪婪本性、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野心,决定它不会自动退出世界历史的舞台,它必然会拼命维持它的统治地位;也决定它不会容许社会主义知道的存在和发展,它必然千方百计对社会主义实施破坏活动。所以社会主义事业每前进一小步都要付出艰巨的努力,每一份发展都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社会主义子啊全世界代替资本主义是波浪式推进起伏反复交替的漫长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的衰亡和社会主义的兴盛都不是直线发展,而是曲线发展的,但总的趋势是:资本主义由强到弱、逐步衰弱;社会主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近现代社会,两种制度斗争的这种波浪起伏态势,在今后的历史发展中,必然还会出现,也就是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和斗争将长期持续下去,他所体现的正是社会主义在全市代替资本主义的曲折性、复杂行、艰巨性和长期性。

2. 发展是硬道理,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中国为什么要发展)

1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的利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一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

是发展生产力;二是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就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能否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就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三是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关系着社会主义的命运。能否大力发展生产力,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着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能否取胜。因此,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关系着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四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更具有迫切性,在当代中国,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前提、时代特点和现状决定的,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3. 只有发展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只有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确保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只有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可使社会主义本质和优越性得以体现,从而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面临经济全球化趋势,科技革命,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强烈,乃至霸权的和强权政治的压力,我们必须努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为什么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

1.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指,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之所以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因为:

第一,这是由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并将长期执政的历史地位决定的。我们党执政的目的始终着眼于发展,执政的任务始终致力于发展,执政的措施始终围绕着发展来制定,执政的成效始终要由实践来检验;

第二,这是科学总结其他执政党兴衰成败经验教训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最为深刻的教训,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关系到执政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三,这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要求的,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维护与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显得迫切;

第四,这是适应当代世界发展变化实际的,当今世界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非常迅猛,综合国力的竞争不断加剧,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唯一正确决策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

3、将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一是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途径;二是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三是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怎么发展?

1.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适用于整个初级阶段的一个长期的基本的方针,它充分体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要求。(1)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发展;(2)改革是动力,是第二次革命,是我们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3)稳定是前提,是保障,稳定压倒一切,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做不了。

2.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要在改革和发展中保持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3.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三、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列宁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源于列宁思想但又丰富和发展了列宁的思想。

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新经济政策有共同或相似之处。

两种经济思想共同出现于由共产党执政、以社会主义为方向,且经济、文化、科技较为落后的大国,都是对原先各自国家所执行政策的调整和改革。

两者的形成,有其大致相同的社会经济背景。

两者在具体政策的实施上有着众多的共同点。

两者均突破了马恩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从各自国家的实际出发,制定和提出了符合各自国家实际的经济政策和理论主张,在各自国家的实践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建设的思想。

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了新经济政策。

其一,新经济政策虽然有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重要的理论价值,但未能在实践中继续得到实施,故而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而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教训之后而形成的较为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

、其二,邓小平更新和发展了列宁的思想,认为市场作为发展经济与生产的一种手段,既可以和资本主义制度联系起来,也可以同社会主义制度联系起来,为社会主义制度所利用。

、其三,邓小平提出的市场是一种手段的科学论断,阐明了市场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不可少的“经济手段”,它不同于社会的基本制度,不体现、不代表社会制度的性质,社会主义建设应该对其充分利用。

综上所述,列宁新经济政策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渊源之一,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列宁思想的延伸和发展,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武器,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重大贡献。

科学社会主义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关于社会主义的几个基本问题 1试比较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三个概念的异同。 (1)社会主义:以社会为本位,以社会整体或者说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使普通劳动者也能过上幸福生活的社会理想、科学理论、现实运动、社会制度。 (2)科学社会主义:即合乎科学的、符合实际的、遵循规律的、尊重实践的、切实可行的社会主义,这是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而言的;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门学科,需要后人在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加以丰富发展、变化革新、与时俱进。 (3)社会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继承物、对立物、取代物和创新物,它是继承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积极成果,克服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和弊病而创建的高于资本主义的新型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 3 简述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可以划分为5个大的历史时期: (1)空想社会主义时期。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40年代,是作为社会主义学说的原始形态的空想社会主义在西欧流行的时期。 (2)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和传播并成为欧美地区工人运动的重要指导思想的时期。这一时期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并使之逐步走向成熟。 (3)科学社会主义从一种科学理论发展成为现实的社会制度,并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的时期。这一时期,俄国建立了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并夺去了政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4)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扩展为多国实践,形成为一种世界体系的时期。世界上欧美亚先后有15个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体系。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仅次于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事件。 (5)社会主义从传统的模式向现代化新型模式转变的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来,苏联模式的严重缺陷和弊端使得人们认识到必须进行重大深刻的改革。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标志着社会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补充1。如何正确认识迄今为止的社会主义运动? 答:1、方法(1)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方法,要把社会主义思想、模式放在当时大环境下分析(2)阶级分析的方法,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相互斗争的理论来分析问题(3)发展 2、认识(1)总结社会主义过去(2)观察社会主义的现在(3)把握社会主义的未来 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尤其是剩余价值学说伪科学依据,论述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学说。 第二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2.为什么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P59) (1)唯物史观的创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第一块理论基石,奠定了世界观的基础。 第一,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从而把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观点从历史领域中驱逐出去。 第二,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社会制度更替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这种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 第三,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地位。 第四,唯物史观阐明了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指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直接动力。 (2)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是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现实的最直接的理论依据。 第一,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论证了资本主义将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必然性。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第二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所谓科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的规律的概念、原理、方法、观念。 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是因为它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运用科学方法,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研究,对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经验的全面总结,而创立的反映客观实际,揭示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存在的真实反映,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现,是理论与实际相一致,理论反映实际的学说。 这一学说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显著特征:坚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是以社会存在为基础,揭示和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理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以客观事实为准绳,在实践中接受检验,随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理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客观态度,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社会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开放型的理论。 一、坚持唯物史观,反映客观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通过对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客观事实研究,揭示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社会

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通过对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阶级特性的研究,说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通过对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实践的研究,得出了无产阶级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必须同其他劳动者结成联盟,必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等重要结论,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基本途径。 1.深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总根源。 这个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所表现,但主要是表现为:资本主义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社会购买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这些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必然导致爆发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从而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这表明“生产资料的

科学社会主义考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1.怎样理解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⑴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关系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必然归宿。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是从不同方面给科学社会主义作论证的。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没有政治经济学中剩余价值学说,固然不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但是如果没有科学社会主义,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伟大作用就得不到体现,哲学、政治经济学的论证就得不到落实。只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才能成为变革现实的物质力量;⑵从理论对实际的指导意义上看,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科学,它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更直接、全面地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它是行动的马克思主义,他的作用是直接指导无产阶级和建设的实践活动,它为各国无产阶级提供正确的理论纲领和战略策略原则,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行动的指南和胜利的旗帜。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⑴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从客观实际中抽引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科学。既然客观实际在一刻不停地变化发展着,那么,马克思主义就必然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发展。⑵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把科学性和革命性内在地不可分割地结合起来的革命科学,一种把冷静分析客观形势和演进的客观进程同坚决承认广大群众的革命毅力、革命创造性和革命首创精神出色地结合起来的革命科学。⑶马克思主义是向人类文明成果开放的思想体系。 3.试述空想社会主义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⑴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①空想社会主义未能揭示雇佣劳动的本质,因而无法论证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②空想社会主义未能发现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不了解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而找不到变革资本主义的正确途径。③空想社会主义未能找到改造现实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因此,空想社会主义只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当特定历史条件不复存在的时候,它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必然被科学社会主义所代替。⑵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产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的社会化加剧,与此同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开始了,无产阶级在斗争实践中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以便找到反抗资产阶级的有效途径,实现其自身的解放。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深入工人运动实践,把社会主义置身于现实的基础上,解决了空想社会主义提出来却无法解决的历史性课题,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为工人运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②思想条件: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现代社会主义”发展的两个互相衔接的阶段。两者都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阶级冲突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前者是它的起初的、不成熟的、不完备的表现形式。后者是它的成熟的、完备的、科学的表现形式。前者是后者的直接思想来源。③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4.《共产党宣言》主要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哪些基本理论? ⑴科学地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⑵深刻的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阶级特性使它能够成为资本主义的制度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的建设者。⑶论证了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根本道路。⑷系统的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为了实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必须建立“更加强大,更加坚固,更有威力”的无产阶级政党。 5.试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⑴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分别从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四个角度揭示了这一规律。⑵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工人阶级是最有前途、最革命的阶级,他们承担着推翻资本主义旧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世界、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历史使命。无论革命或者建设都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⑶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⑷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是两个根本不同的社会形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经过一个特殊的革命转变时期,对整个社会进行革命改造,才能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建立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⑸关于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论断及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 6.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点有哪些?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高度集权。这一特征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⑴在经济体制方面的主要表现是:①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②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机制;③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④以行政手段为主管理经济;⑤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⑵在政治体制方面的主要表现是:①高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②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③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④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⑶在文化体制方面的主要表现是:①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②意识形态和国家精神生活领域中的个人崇拜;③文化生活的整齐划一。 对苏联模式的评价:⑴重要的历史功绩:①确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②探索出一条不同于历史上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保证了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③保证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事实证明,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在当时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也是有效的。 ⑵历史局限性:①高度集中、高度集权的体制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不能得到较多的改善,工农群众生产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企业经济效益不高;②各级干部缺乏主动性,官僚主义严重,社会主义法制遭到破坏,社会主义民主不能充分发展;③人们思想遭到禁锢,科学技术发展受到限制。 7.试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及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⑴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①从理论上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符合唯物主义原理。②从现实上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已具备一定物质条件。③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的必然结果。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爆发革命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本国历史发展的必然。⑤特殊的国际环境。 ⑵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主要是因为:①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②封建主义在各个方面有着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③复杂险恶的国际生存环境;④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总之,我们决不能因为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否认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也不能因为社会主义取得一些成就,而看不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练习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1、马克思、恩格斯曾说:“他们总还梦想着用实验的方法实现白己的社会乌托邦,为了建造所有这些空中楼阁,他们不得不求助于资产阶级心灵与钱袋的仁慈。”这里的他们是指( ) A.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 B.后蒙运动的代表人物 C.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 D.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2、列宁说:“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理论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这“两位学者和战士”所创立的科学理论是( ) A.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B.德国古典哲学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 3、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之所以无法实现,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空想社会主义者( ) A.认识不到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剥削制度 B.只是提出了建设理想社会的美妙设想 C.未能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规律 D.没有对资本主义的弊端提出改造措施 4、《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 ) A.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 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5、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同时又指出,他们总还在梦想着用实验的方法实现自己的社会乌托邦……为了建造所有这些空中楼阁,他们不得不求助于资产阶级心灵与钱袋的仁慈,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表现在( ) ①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②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知识点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scientific socialism)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学说。它以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为研究对象,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又称科学共产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指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个组成部分;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指马克思主义的3个组成部分之一,即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相并列的科学社会主义。人们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即作为运动或制度的社会主义,通常是从狭义上来理解的。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模型 由我国著名学者陈世清先生在《对称经济学》丛书中提出来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模型。在该模型中,科学社会主义,不是以某一个人、某一本书为依据形成的“科学社会主义”,而是综合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社会发展理论与时俱进形成的科学社会主义。其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思想来源。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模型的提出,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设进入成熟阶段。 科学社会主义是凯恩斯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扬弃。在经济社会化、社会经济化的今天,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已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宏观经济学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微观经济学全息体现了宏观经济学。企业经营模式就是社会发展模式, 对称经济学也就是对称管理学。只有在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知识经济学与物质经济学相统一的范式中,才能理解对称,才能扬弃新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对立、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的对立。 科学社会主义是生产力发展对GDP增长的超越。生产力发展之所以不同于GDP增长,是由于生产力作为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资源再生的结果,而GDP增长,则可以在不要发挥人的主体性的前提下,仅靠资源买卖、产业折腾、财富转移、统计参数转变就可产生。因此,如果说,金融危机的根源是泡沫经济,那么,泡沫经济的根源是折腾经济,折腾经济的根源是GDP增长方式。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宣告了全球性GDP经济增长方式的破产,宣告了GDP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论基础——价格经济学的破产。 科学社会主义是规范与实证的统一。规范与实证的统一有三层含义:一是正确的认识,二是合理的解释,三是积极的引导。正确的认识:是什么;合理的解释:为什么;积极的引导:怎么样。所谓规范与实证的统一,就是在是什么的基础上为什么,在为什么的基础上怎么样,在怎么样的指导下,去进一步认识是什么、解释为什么,从而指导实践的发展,达到真善美的统一。规范与实证的统一是理想和现实的统一。规范与实证的统一是发展尺度与道德尺度的统一。规范与实证的统一是主体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科学社会主义是效率与公平的一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效率与公平的一致;本质特征,就是通过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对称,实现效率与公平的一致;通过民主与法制建设,实现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对称。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除了生产资科公有制占主导地位以外,就

《科学社会主义常识》教学大纲

《科学社会主义常识》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社会主义相关政治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选修的一门政治课。本课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透视政治现象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透过常见的社会现象,掌握有关的政治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增强创新、诚信、效率、公平等意识,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有关空想社会主义知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第一国际及俄国十月革命的相关知识、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情感观念: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历史兴衰、共产主义理想。 运用:正确辨析常见的社会现象,政治现象。 教学内容: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透视乌托邦,了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

2.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转变 (1)列宁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奋斗历程。 (2)俄国经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社会主义在俄国的诞生。 (3)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 3.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1)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 (2)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实践。 (4)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确立。 (5)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4.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社会主义的本质 5.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前进。 (3)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用到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阅读法:朗读和背诵 2、讲授法:讲演法和讲练法 3、对话法:讨论法和辩论法

历史高考历史 百日冲刺系列 第9讲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知识概括总结及例题讲解)

历史高考历史百日冲刺系列第9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知识概括总结及例题讲解) 1、《共产党宣言》 2、巴黎公社 命题趋向 1.本讲内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巴黎公社的特点及经验教训、十月革命的特点及意义是高考命题的主要考点。 2.命题主要以选择题为主,极少单独命制非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过程中的主要历史概念、重要标志性历史事件的理解认识,特别注重对社会主义运动阶段特征的分析、判断辨析能力的考查。 3.预计2012年高考命题仍以选择题为主,也可能适当联系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道路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关史实,分析说明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考点聚焦 考点28:《共产党宣言》 3、《共产党宣言》问世的历史意义:(1)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3)使得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蓬勃发展。 例1.(2009广东文科基础32)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一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这里的“武器”是指A.暴力革命 B.代议制民主 C.先进的生产力 D.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C。解析: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科学理论及其革命实践,其根本来源都是先进的生产力(社会化机器大生产),即题中的“武器”。 考点29:巴黎公社 1、巴黎公社的经过: (1)1871年3月18日爆发。

(2)1871年3月28日建立政权。 (3)1871年5月28日失败。 2、失败原因: 客观原因: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主观原因:①没有取得农民的支持;②没有乘胜打击敌人;③军事准备不足;④没有割断敌人经济命脉,⑤缺乏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还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 例3.(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28)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受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 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 B.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 D.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 答案:D。解析:巴黎公社革命已经在1871年3月爆发,A项在时间上错误;“工农联盟”没有有效巩固是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之一,排除B;分地给农民、分工具给工人,这是承认私有制,排除C;D项符合题中材料强调的让“乡下劳动者”等得利,希望得到其支持的意图。

小学科目构成及知识点

小学科目构成及知识点(苏教) 年级科目学期知识点 小一数学上学期认识个位数、认识位置、认识物体、基本的加减法、进一步深入 学习加法、统计 下学期进一步深入学习减法、加法和减法、认识十位数,统计语文上学期拼音、笔划、偏旁部首、前鼻音、后鼻音 下学期近义词、反义词、简单成语、比喻句、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 字典 小二数学上学期认识乘法、乘法口诀、认识图形、认识除法、厘米和米的认识、 位置和方向、时分秒 下学期有余数的除法、加法减法和乘法、分米毫米、认识百位数、认识 角、统计和可能性、认识方向 语文上学期词语、短小篇幅的课文、开始写日记、拟人 下学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学习独立识字、阅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 小三数学上学期除法、加法和减法、乘法、认识千位数、千克和克、加法和减法、 长方形和正方形、统计和可能性、认识分数 下学期除法、乘法、认识年月日、平移和旋转、千米和吨、轴对称图形、 认识分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认识小数 语文上学期比较长的课文、开始写作文、以记叙文为主(写人、叙事、写景、 状物) 下学期比较长的课文、开始写作文、以记叙文为主(写人、叙事、写景、 状物)、反问句复问句以及句型的变换 英语上学期日常用语 下学期动物、时间、食物、活动、节日 小四数学上学期除法、角、混合运算、平行和相交、找规律、运算律、认数、统 计和可能性、用计算器计算 下学期乘法、升和毫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混合运算、运算 律、对称平移旋转、倍数和因数、统计、用字母表示数语文上学期以记叙文为主,开始写书信、日记、表扬稿、通知(关键是格式)下学期以记叙文为主,开始写书信、日记、表扬稿、通知(关键是格式)、 阅读理解 英语上学期数字、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将来时、情态动词 下学期将来时、比较级、国家、交通工具 小五数学上学期认识负数、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认识小数、小数的加减法、找规 律、小数乘法和除法、公顷和平方千米、统计 下学期方程、确定位置、公倍数和公因数、认识分数、找规律、分数的 基本性质、统计、分数加法和减法、圆 语文上学期大量的词汇、熟练组词、作文接触议论文 下学期大量的词汇、熟练组词、作文有少量的议论文 英语上学期一般过去时、代词的用法 下学期一般过去时、方位词 小六数学上学期方程、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分数乘法、分数除法、 认识比、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认识百分数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科目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要求考生比较系统的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的上述专业基础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增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和理论水平。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社会主义发展史 60分 各国社会主义实践 70分 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流派 20分 4、试卷题型结构 简答题(共6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三、考查范围 (一)社会主义发展史 1、空想社会主义 ①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②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合理成分、历史局限) 2、经典科学社会主义 ①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及其意义 ②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3、列宁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①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一系列理论 ②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 4、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理论 ①毛泽东思想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各国社会主义实践 1、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①苏联模式的形成 ②苏联模式的特点和弊端 ③苏联模式的历史作用 ④从赫鲁晓夫到契尔年科的探索

⑤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⑥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2、东欧八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教训 ①东欧八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②东欧八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问题 ③东欧剧变的原因和历史教训 3、朝越古老等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①朝鲜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②越南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③古巴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④老挝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①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②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的改革开放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④科学发展观 (三)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流派 1、民主社会主义 2、民族社会主义 3、生态社会主义 4、西方马克思主义 5、苏联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流派 6、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流派

高中政治课程理论知识

课程理论知识 第一章:思想政治课程理论基本知识 第一节:思想政治学科理论概述 一、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 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理论的首要的基本问题,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依据。是一门以社会主义德育为目标的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常识课。具体体现在: 第一,思想政治课既有德育的性质,又有智育的性质; 第二,思想政治课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第三,思想政治课是心理品质、思维能力、文化知识和政治觉悟各方面能力与素质综合提高的有机统一。 二、思想政治课程的特点 是集理论教育、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 是学校德育工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课程在学校德育活动中起着奠基和导航作用。 三、思想政治课程的功能: 1.导向功能:对学生人生目标、自我价值和发展动力的导向; 2.规范性功能:对学生思想观念、道德行为和政治方向的导向; 3.个性化功能: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定向功能、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合理建构功能和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个体享用功能。 第二节:课程基本理念和目标 一、高中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 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2.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3.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4.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与开放性; 5.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二、高中政治课程的课程目标 1.总目标 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共的指导思想。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具备在现代社会中独立自主的能力。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概述

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概述 内容提要:在人类刚刚跨人21 世纪之际,世界局势千变万化,动荡不安。正确回顾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展望新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对于我们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进一步增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从19 世纪40 年代(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了,回顾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大体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胜利到多国实践,从低谷中重新奋起再次显示出强大的活力这样四个发展时期。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繁荣发展现状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 (1)经济条件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生产和市场的相互需求下,18世纪欧洲掀起了近代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蒸汽动力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带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 "欧洲主要国家的产业革命不仅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而且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1]。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诞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 (2)社会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越是发展,无产阶级的队伍就越是从其他阶级中得到补充。小工业家、小商人、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纷纷降落到无产阶级的队伍中来。 19世纪30~40年代在英、法、德等国,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先后发展成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这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起义无产阶级显示了自己的伟大实力,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要求。它表明工人阶级已经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昂首阔步的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开辟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新纪元"。[2] (3)、理论前提 “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的材料和论据。产生于17世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题库与答案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复习提纲 一、简答题: 1.简评19世纪上半叶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局限性。 2.简评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路线,它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观点提供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论证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灭亡规模的科学依据,从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仅从抽象的理性原则出发遣责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它揭示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纠正了空想社会义者寄希望于统治者发善心,以和平方式实现社会变革蓝图的幻想;它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克服了空想社会义者把无产阶级仅仅看成一个受苦受难的阶级,而把历史进步和社会更替的希望寄托于少数天才人物的局限,因此,唯物史观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基石。 3.简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就。 4.分析评述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三次飞跃。

5.简述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 6.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应确立怎样的新战略? 7.简评剩余价值论

8.简评苏联的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及其历史局限性。 9.试述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主要教训 10.简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就。 1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12.怎样认识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

二、论述题: 1.如何认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这是因为:(1)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只有当它的生产关系已经不可能继续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时,才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关系的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是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只有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部再也找不到缓和的办法,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尖锐化的时候,资本主义才会灭亡。(2)当新制度创造出较之旧制度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更快地提高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完全显现出本身的优越性时,新的社会制度才能彻底战胜旧的社会制度。而现实的社会主义各国都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要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并取得最终的胜利,显然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曲折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当出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世界上就形成了两大社会制度并存的格局。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现实,迫使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某些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并缓和社会以及阶级矛盾。这也使得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过程。(4)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存在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庞大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在科技发展、经济相对稳定繁荣的时期,社会主义国家处于低潮期。这也决定了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2.结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评述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思想体系。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第一部分前言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使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这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依据中央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制定本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本课程要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 (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本课程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三)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五)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本课程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既要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要考查他们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科学社会主义常识教材导读

《科学社会主义常识》教材导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朱明光 确切地说,所谓“导读”,是教科书的导读,而不是教师教学用书的导读。我们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安排这篇导读,将试图回答一些在我们看来比较重要,同时又是教师比较关切的问题。比如:在课程体系中科学社会主义常识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应该如何理解这本教科书特有的编写思路?使用这本教科书需要注意什么特定的规范方法吗?从整体上把握教科书的内容有哪些突出问题需要关注?等等。下面,我们分四部分予以说明。 一、意义与价值: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 把握开设《科学社会主义常识》这门选修课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可以从三个视角去认识。 (一)从德育目标的设置来看,需要体现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 本课程讲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旨在帮助学生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信念。在谈到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时,邓小平同志指出:“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在提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总体要求时,胡锦涛同志强调:必须“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本课程以讲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常识为主要内容,说到底,就是要相对集中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如果说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那么理想信念教育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帮助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树立共产主义理想,这是设置本课程的根本意义之所在。 (二)从学科知识的整合来看,需要基于选修课程的特定要求 相对于中学历史课、初中思想品德和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本课程作为其理论部分内容的拓展性课程,至少有两个特点。 其一,本课程所讲述的科学社会主义常识,实际上是在阐述党的指导思想,这意味着对学生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更适合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高中学生选修,具有相对的先进性。 其二,本课程所讲述的科学社会主义常识,之所以不同于历史课程和思想政治必修课程的教学,就在于它是依托、凭借上述课程教学的基础,较为集中地讲授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知识,具有相对的系统性。 (三)从内容标准的实施来看,需要切合高中阶段的教学层次 相对于高校的理论课程,本课程采用专题式框架结构,采用“史论结合、事论结合”的叙述方式,这是其呈现内容目标的主要特征。所谓“专题”式,不是理论专题,而是课程主题;即不是基于学科体系的学术专题讲座,而是基于教学目标的课程意义上的主题单元。所谓“史论结合”,就是注重把理论观点的阐述与历史进程的展现结合起来,突出形成理论观点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特点;所谓“事论结合”,就是把理论观点的阐述与具体实例的描述结合起来,以强化生动的事实对理论观点的支撑,淡化从概念到概念的枯燥的叙述过程。 二、框架与主线:怎样理解整体结构设计的思路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整理)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科学社会主义的定义:是研究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以社会主义为目标的工人运动,是劳动人民掌握政权的社会制度. 2.苏联模式的定义:由一个少数领导者阶层高居社会之上代替工人阶级去实行对社会的管理社会模式,基本特征是高度集权. 3.知识经济的定义:是以智力资源为基础,以教育为本源,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以不断创新为灵魂的知识经济. 4.全球化的定义:是人类社会走出彼此隔绝进入相互影响的状态,不同国家和地区紧密连结为一体. 5.科学社会主义的六项基本原则是: 1)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的历史过程”.把生产方式作为考察社会发展的基本范畴,就可以把社会形态的发展视为“自然的历史过程”.即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系统,是一个合乎规则的过程,人们就可以用精确的眼光考察和研究人类社会. 2)资本主义转变社会主义必须有工人阶级的自觉和长期的斗争才能实现.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担负实现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因为首先无产阶级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最有前途的阶级,其次最有组织性和纪律性.最后最富有革命的坚定性和彻底性. 3)实现社会主义必须要有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建立一个正确领导工人阶级斗争的政党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因为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斗争的发动者﹑组织者﹑领导者. 4)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必须掌握政权,掌握政权才能有效地运用国家的力量对资本主义进行根本性改进.同时对社会主义进行建设,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5)工人阶级掌握政权后要经历几个阶段才能逐步建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要经历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阶段. 6)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目标是实现人的解放.解除人对人的压迫,首先要解除人对人压迫的根源的私有制.其次是无产阶级的阶级解放进而达到全人类的解放.再次人类解放的社会形式“是自由人联合体” 6.马克思,恩科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提出利用社会和平过渡的思想.随着资本主义议会政治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政党在议会中取得席位,马恩提出和平过渡的思想. 第二,关于不发达的国家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及其修正. 第三,认识到资本主义还有扩展能力,共产主义不宜普遍使用. 1873年的经济危机促使马恩思想的改变,这次经济危机标志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垄断资本主义是生产关系形式在资本主义范畴内的一次质变,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马恩认识到资本主义还有很大的扩展能力,为此主张不宜使用“共产主义”这一词汇表示还没有到铲除资本主义的时候. 7.社会主义可以在经济落后国家首先胜利的条件: 1)马恩早期的同时胜利的论点及其改变.马恩早期有多国同时胜利的观点,后来随着情况的变化.恩科斯设想多一国胜利,但没有作为一条规律提出来. 2)帝国主义的发展不平衡规律的结果是帝国主义战争使落后国家成为资本主义统治链条和薄弱环节. 3)帝国主义战争使落后国家的矛盾尖锐化,人民除了革命没有别的出路. 4)落后国家因为资本主义不充分造成资产阶级不能把国家引上资本主义道路. 5)落后国家无产阶级虽然人数少,但革命性强并有农民为同盟军,特别有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8.苏联模式的重大弊病: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点

1 、马克思主义三个部分 p3倒数14 及其辩证关系 p5 3、4行 p6 1、2行 2、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三次历史性飞跃 p15 3、空想社会主义历史发展三个阶段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p30 p32 p34。 4、《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和意义(此题作为参考自己加点内容在p56)答基本面理论; 社会的发展,变革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社会变革有赖于先进的社会力量;阶级斗争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事业的领导力量;未来社会的理想模式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意义;1848年2月24日《共产党宣言》的出版,有马克思执笔完成,标志这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5、列宁的“帝国胜利论”内容p89 6、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p97 7、苏联社会主义特征p111 弊端p117 失败原因p148 和教训p150 8、战后社会主义国家是如何从一国发展到十六国的 P123的第十三行具体列举16国 p120的12国+前苏联古巴老挝柬埔寨 9、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二次历史性飞跃及其历史成果 10、毛泽东的第二次探索有哪些成果及其出现哪些重大失误。 .毛泽东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失误 ⑴坚持阶级斗争为纲,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提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⑵违反经济规律,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批判资产阶级法权,限制商品经济 ⑶受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和唯意志论支配,违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⑷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意识形态化。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 1.独特的历史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首先在于它是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独特道路,是史无前例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马克思只有一个设想,如生产资料社会所有,按劳分配,消灭商品货币,实行计划经济。按照马克思的原意,它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理论模式。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发达国家走上这种社会主义道路。 世界第一个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是苏联,而且在很长时间内是唯一宣布建成了社会主义的国家,所以苏联模式曾被理想化和美化,成为全世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学习的榜样,直到后来人们才发现其有着客观条件限制所造成的缺陷。中国是一个在经济文化上较俄罗斯更落后的国家,建国后想凭借较苏联更低的物质基础去实现较苏联更高的社会经济制度的目标,其结果是我们在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上遭遇了不少曲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邓小平认为中国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走一条适合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的社会主义道路,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后发展国家的社会主义,是一种特殊历史形态的社会主义。2.独特的社会制度(1)独特的所有制结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还在于它有区别于以往任何社会主义模式的所有制结构。马克思模式的所有制结构是单一的全社会所有制,苏联模式是由全民所有制(国家所有制)和集体农庄所有制所组成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渐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这种所有制结构既突破了传统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