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7章 公共支出

第7章 公共支出

第7章 公共支出
第7章 公共支出

第7章公共支出

一、习题

1.填空题

(1)公共支出指的是政府为而____支出的一切费用的总和,也就是政府行为的成本。(2)按照公共支出的目的性不同,可以将公共支出分为____和创造性支出。

(3)按照政府对公共支出的控制能力不同,可以将公共支出分为可控制性支出和____。(4)可控制性支出可以解释为____的约束,可由政府部门根据每个预算年度的需要分别决定或加以增减的支出。

(5)对公共支出的预算分类,是根据公共预算所编列的____来进行的。

2.判断题

(1)政府的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性、单方面的转移,体现了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2)财政转移性支出不可能改变在初次分配中形成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3)购买性支出可分为消费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两者的区别在于支出项目发生后是否形成资产。()

(4)所谓特殊利益支出,指的是对社会中某些特定居民或企业给予特殊利益的支出,如国防支出、警察支出、司法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等。()

3.单项选择题

(1)从公共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偏低的角度分析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这一理论是()。

A.瓦格纳定律

B.梯度增长模型

C.经济发展阶段模型

D.非均衡增长模型

(2)下列不属于消耗性支出的是()。

A.支付债务利息

B.基本建设投资

C.行政管理费

D.购置交通工具支出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公共财政转移性支出。

A.失业救济金

B.财政补贴

C.投资拨款

D.养老金

(4)一般利益支出,指的是全体社会成员均可享受其所提供的效益的支出,其中属于一般利益支出的是()。

A.教育支出

B.警察支出

C.医药支出

D.居民补助支出

4.多项选择题

(1)对财政支出进行统计分类,其划分依据是政府预算中的支出项目,它包括()。

A.行政管理支出

B.国防支出

C.社会文教支出

D.政府债务支出

E.经济建设支出

(2)以下财政支出属于消耗性支出的是()。

A.行政管理费支出

B.各项事业的经费支出

C.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D.债务利息

E.失业救济金

(3)下列关于“政府活动扩张法则”的说法正确的有()。

A.是由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提出的一种财政支出扩张理论

B.美国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提出的一种财政支出增长理论

C.其结论是:政府活动不断扩张所带来的公共支出的不断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

D.它是皮考克和怀斯曼提出的一种支出增长理论

E.它是鲍莫尔提出的一种支出增长理论

(4)从不同角度说明公共支出规模不断增长的理论有()。

A.瓦格纳法则

B.拉弗曲线

C.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

D.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

E.皮考克和魏斯曼的“公共收入增长引致说”

5.名词解释

(1)消耗性支出

(2)转移性支出

(3)创造性支出

(4)可控制性支出

(5)非均衡增长模型

(6)公共支出增长发展模型

6.简答题

(1)在理论上和预算上,公共支出应分别做怎样的分类?

(2)简要解释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现象。

7.论述题

(1)消耗性支出对流通、生产和分配领域的影响是怎样的?

(2)转移性支出对流通、生产和分配领域的影响是怎样的?

二、答案

1.填空题

(1)履行其职能

(2)预防性支出

(3)不可控制性支出

(4)不受法律和契约

(5)支出项目

2.判断题

(1)√(2)×(3)√(4)×

3.单项选择题

(1)D (2)A (3)C (4)B

4.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BC (3)AC (4)ACDE

5.名词解释

(1)消耗性支出

答:消耗性支出(exhaustive expenditures)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物品或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进行投资所需的物品或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行政管理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2)转移性支出

答:转移性支出(transfer expenditures)直接表现为货币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养老金、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金等方面的支出。

(3)创造性支出

答:创造性支出(creative expenditures)指的是用于改善人民生活,使社会秩序更为良好,经济更加发展的支出。这类支出主要包括经济、文教、卫生和社会福利等项支出。

(4)可控制性支出

答:可控制性支出可解释为不受法律和契约的约束,可由政府部门根据每个预算年度的需要分别决定或加以增减的支出。

(5)非均衡增长模型

答:鲍莫尔在他建立的所谓“非均衡增长模型”(unbalanced growth model)中,将国民经济区分为两个部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部门(即有技术进步的部门)和生产率提高缓慢的部门。

前者如制造业,后者则为服务业和政府部门。鲍莫尔假定两个部门的工资水平相等,且工资水平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相应上调。据此,他对两个部门的有关数据进行了测算,并获得了下列结论:生产率增长缓慢的部门,其产品的单位成本不断上扬,而生产率不断提高的部门,其产品的单位成本或是维持不变,或是不断下降;如果消费者对生产率增长缓慢部门的产品需求富有弹性,该部门的产品产量将越来越少,甚至可能完全停产;如果要维持生产率较低部门的产品产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必须使劳动力不断涌入该部门;如果要维持两个部门的均衡增长,政府部门的支出只能增加,同时也会导致整体经济增长率的不断降低。根据以上推论,鲍莫尔得出了作为生产率偏低的政府部门的规模必然越来越大,负担必然越来越重的结论。

(6)公共支出增长发展模型

答:在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看来,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投资往往要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这是因为,在这一时期,公共部门须为经济发展提供必需的社会基础设施,如公路、铁路桥梁、环境卫生、法律和秩序、电力、教育等,这些公共投资对于处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的国家步入“起飞”,并进入发展的中期阶段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当经济发展进入中期阶段之后,政府的投资便开始转向对私人部门投资起补充作用的方面,公共投资的规模虽有可能减少,但由于这一时期市场失灵的问题日趋突出,成为阻碍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的关键因素,从而要求政府部门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对经济的干预显然要以公共支出的增加为前提。随着经济发展由中期进入成熟阶段,公共支出的结构会发生相应的转变。从以社会基础设施投资为主的支出结构,逐步转向以教育、保健和社会福利为主的支出结构。这些旨在进行福利再分配的政策性支出的增长会大大超过其他项目的公共支出的增长,这又进一步使得公共支出的增长速度加快,甚至快于GDP的增长速度。

6.简答题

(1)在理论上和预算上,公共支出应分别做怎样的分类?

答:对公共支出的理论分类,可根据分析问题的不同需要进行如下区分:按照公共支出的性质,可分为消耗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按照公共支出的目的性,可分为预防性支出和创造性支出;按照政府对公共支出的控制能力,可分为可控制性支出和不可控制性支出;按照公共支出的受益范围,可分为一般利益支出和特殊利益支出。

对公共支出的预算分类,是根据公共预算所编列的支出项目来进行的。预算支出项目编制通常与政府部门的职能或机构设置相结合,即有多少职能就设置多少支出项目,有多少机构就设置多少支出项目。各国的情况虽有不同,但归纳起来,大体有下列几项:国防支出;外交事务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支出;政府债务支出;其他支出。

(2)简要解释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现象。

答:对于公共支出增长现象的解释,值得作为重点提及的主要有如下几种:瓦格纳的“政府活动扩张法则”、皮考克和魏斯曼的“公共收入增长引致说”、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以及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

瓦格纳的“政府活动扩张法则”倾向于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政府履行越来越多的职能的角度做出解释;皮考克和魏斯曼的“公共收入增长引致说”倾向于从公共收入随经济发展和社会动荡而增长,并导致公共支出相应增长的角度做出解释;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倾向于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要求公共支出结构做出相应变化的角度做出解释;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则倾向于从公共部门劳动生产率偏低必导致其规模偏大

的角度做出解释。

7.论述题

(1)消耗性支出对流通、生产和分配领域的影响是怎样的?

答:第一,消耗性支出对流通领域的影响。

政府的消耗性支出,首先影响到物品或服务的销售市场。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品或服务必须通过市场销售后才能被使用;市场上必须有足够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销售才能实现。在现代经济条件下,社会总需求是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政府消耗性需求构成的。政府雇员、军事人员及其家庭的消费需求、政府部门本身的消耗性需求都是社会总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些都是通过政府的消耗性支出实现的,显然它们对于社会总需求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

投资需求,主要是资本品的投资。私人部门只有在市场情况对它们有利的情况下才会进行这种投资,而只有在政府大量订货的刺激诱导下,市场情况才能满足其追求最大利润的欲望。所以,没有相应的政府消耗性支出,私人部门的生产投资必然不能达到这样的规模。至于政府部门本身的消耗性需求,更是社会总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增减变动会直接制约社会总需求的形成,在此不必赘述。简言之,政府的消耗性支出是各种物品或服务的销售得以实现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

第二,消耗性支出对生产领域的影响。

政府的消耗性支出,既然能够影响流通,自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产。政府消耗性支出对生产领域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即消耗性支出的增加和减少。

政府消耗性支出的增加,即政府对物品或服务的需求增加,导致市场价格上升,企业利润率上升,企业扩大生产,所需资本品和劳动力增加。同样的道理,在各部门企业之间出现连锁反应、相互影响的情况下,政府消耗性支出的增加可能导致社会生产普遍增加。随之,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亦将有相应的反响:在资本市场方面,由于投资的利润率有所提高,原来不愿投资的市场游资会转向生产,或者个人将储蓄资金的一部分用于投资;在劳动力市场方面,失业者会被吸收到生产中去,或者新生劳动力获得就业的机会。资本和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均为继续扩大社会生产提供了所需的物质条件。于是,政府消耗性支出的增加,往往会通过直接或间接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导致社会生产的膨胀,形成经济繁荣的局面。

当消耗性支出减少时,则会出现相反的情况:政府对物品或服务的需求减少,导致市场价格下降,企业利润率下降,企业收缩生产,所需资本品和劳动力减少。同样的道理,在各部门企业之间出现连锁反应、相互影响的情况下,政府消耗性支出的减少可能导致社会生产普遍萎缩。随之,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亦将有相应的反响,一方面出现游离的闲散资本,另一方面出现失业的劳动力。由此而引起的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减少,都会导致社会生产的继续萎缩。于是,政府消耗性支出的减少,往往会通过直接或间接减少社会总需求,而导致社会生产萎缩,形成经济衰退的局面。

第三,消耗性支出对分配领域的影响。

如果政府消耗性支出的总额不变,而只是所消耗的物品或服务的种类发生变动,那么,为政府提供所需物品或服务的各个企业分别从政府消耗性支出中所获得的收益额便会因此而发生变动,有的增加,有的减少,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状况,将因政府消耗性支出结构的变动而受到相应的影响。

如果政府的消耗性支出不是在结构上发生变化,而是普遍增加或普遍减少,那么,为政府提供所需物品或服务的各个企业或部门从政府消耗性支出中所获得的收益额也会随之增减,从而引起GDP分配状况的相应变动。

(2)转移性支出对流通、生产和分配领域的影响是怎样的?

答:第一,转移性支出对流通领域的影响。

政府的转移性支出对流通领域的影响,是通过其对社会总需求构成中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作用来实现的。政府的转移性支出,主要是由养老金、补贴、债务利息和失业救济金等方面的支出所构成的。这些支出的结果,是政府的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注入私人部门之中。如果转移性支出的对象是个人或家庭,这些支出会直接转化为个人或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依这些个人或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的大小而形成消费需求;如果转移性支出的对象是企业,这些支出会直接转化为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其中一部分有可能形成企业的投资支出,另一部分则通过增加资本和劳动力的报酬的途径而转化为个人或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从而进一步形成消费需求。这就是说,政府的转移性支出的相当部分会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从而制约社会总需求的形成。

第二,转移性支出对生产领域的影响。

政府的转移性支出对生产的影响,视转移性支出的对象是个人、家庭还是企业而有所不同。如果转移性支出的对象是个人或居民,如居民生活补贴,其对生产的影响就是间接的。它是通过受补贴的居民将所受领的补贴用于购买物品或服务之后才实现的。当享受补贴的居民领到补贴金时,就形成了一定数量的货币购买力,从而会增加对大众消费品的需求,并导致这类物品或服务的产量的相应增加。

如果转移性支出的对象是企业,如企业生产补贴,其对生产的影响就是直接的。向企业发放补贴的目的,就是保障其所得利润不低于应有的水平,以鼓励私人企业对利润较低或风险较大的行业进行投资,或者,使有亏损的私人企业得以维持其原有的生产规模,继续经营。所以,企业生产补贴通过对一些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企业给予支持,帮助其克服生产经营中的各种困难,可以在促进生产发展或遏制生产规模萎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转移性支出对分配领域的影响。

政府的转移性支出有可能改变在初次分配中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就以个人或家庭为对象的转移性支出如居民生活补贴来说,它实质上是在GDP已经完成了初次分配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分配。转移性支出的资金来源于各种纳税人在初次分配中所分得的各种收入,如利润、利息、地租和工资。转移性支出的对象又是特定的,且主要限于那些收入低于维持通常生活标准所应有的水平(即在所谓贫困线或收入保障线以下)的居民。于是,通过转移性支出这一渠道,收入的分配格局会发生有利于享受居民生活补贴的个人或家庭的变化。

就以企业为对象的转移性支出如企业生产补贴来说,其资金来源当然也是政府的税收收入,而税收收入又是政府取自各种纳税人在GDP初次分配中所分得的收入。通过课税和转移性支出的过程,收入中的一部分便会由纳税人的手中转移到享受补贴的企业手中,从而导致纳税人和享受补贴企业在GDP分配中所占份额的相应变化。很显然,这种变化不利于前者,而有利于后者。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资料(2016年1月考试用)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特别说明:本门课本学期启用了新教材,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的复习资料在橙色的《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指导》书上,没有领这本指导书的同学请赶快到班主任处领取。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 A )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政府 B.企业C.个人 D.社会组织 2、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 C ) A.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B.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C.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D.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 ) A.利益 B.权力 C.公共 D.权威 4、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 B )的分配。 A.强制性 B.权威性 C.限制性 D.利益性 5、公共政策的本质是( D )的集中反映。 A.公共权力B.社会需求 C.集体利益D.社会利益 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B )。 A、整体性 B、系统性 C、层次性 D、超前性 二、多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 ABCD )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选择 B.综合 C.分配 D.落实 2、社会利益的内容包括( ABC ) A.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 B.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 C.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 D.集体分享性的个人利益 3、利益的动态性包括( ABCD ) A.利益选择 B.利益整合 C.利益分配D.利益落实 4、政策的导向是( BD )的导向。 A.文化 B.观念 C.条件 D.行为 5、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的作用形式包括( BC ) A.客观引导B.直接引导 C.间接引导 D.主观引导 第二章公共政策主体 一、单项选择题 1.( D )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C.司法机关 D.执政党 2.在我国,政策过程的特点是(A )。 A.党政二元结构 B.两党制 C.议会负责制 D.总统负责制 3.( B)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A.立法机关B.行政机关C.司法机关 D.执政党 4.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决策者是学者( C ) A.托马斯·戴伊 B.古德诺C.詹姆斯·E﹒安德森 D.罗伯特·达尔 5.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是指(A ) A.公共政策主体 B.公共政策客体 C.非官方决策主体 D.执政党 6. 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 D ) A.公民 B.非政府组织 C.利益集团 D.大众传媒 二、多项选择题 1.在我国,官方决策主体包括( ABCD )。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 D.执政党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必过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 A )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政府 B.企业C.个人 D.社会组织 2、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 C ) A.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B.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C.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D.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 ) A.利益 B.权力 C.公共 D.权威

4、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 B )的分配。 A.强制性 B.权威性 C.限制性 D.利益性 5、公共政策的本质是( D )的集中反映。 A.公共权力B.社会需求 C.集体利益D.社会利益 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B )。 A、整体性 B、系统性 C、层次性 D、超前性 二、多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 ABCD ) 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选择 B.综合 C.分配 D.落实 2、社会利益的内容包括( ABC ) A.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 B.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 C.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 D.集体分享性的个人

利益 3、利益的动态性包括( ABCD ) A.利益选择 B.利益整合 C.利益分配D.利益落实 4、政策的导向是( BD )的导向。 A.文化 B.观念 C.条件 D.行为 5、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的作用形式包括( BC ) A.客观引导B.直接引导 C.间接引导 D.主观引导 第二章公共政策主体 一、单项选择题 1.( D )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A.立法机关B.行政机关C.司法机关D.执政党 2.在我国,政策过程的特点是(A )。

公共支出分析 案例

Y :年份 V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V3: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V4: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V5:商品价格指数 V6: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V7:原材料、燃料、功力购进价格指数 V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为研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收集1991~2010年20组数据,并利用线性回归方法进行分析。这里,被解释变量为民消费价格指数(V2),解释变量为商品价格指数(V5)、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V6)、原材料、燃料、功力购进价格指数(V7)、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V8)。解释变量筛选策略先采用强制进入策略(Enter ),并作多重共线性检测,分析结果如下。 系数R — 2、回归方程的估计标准误差。依据该表可进行拟合优度检验,由于该方程中有多个解释变量,因此应参考调整的判定系数。由于调整的判定系数(0.981)接近于1,因此认为拟合优度较高,被解释变量可以 被模型解释的部分较多,未能被解释的部分较少。

表1-2中各列数据项的含义依次为:被解释变量的变差来源、离差平方和、自由度、均方、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中F统计量的观测值和概率p值。可以看到,被解释变量的总离差平方和为147383.846,回归平方和及均方分别为145129.333和36282.333,剩余平方和及均方分别为2254.513和150.301,F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241.398,对应的概率p值近似为0。依据该表可进行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如果显著性水平α为0.05,由于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α,应拒绝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的零假设,认为各回归系数不同时为0,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全体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可建立线性模型。 表1-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强制进入策略)(三) 表1-3中各列数据项的含义依次为:偏回归系数、偏回归系数的标准误差、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中t统计量的观测值、对应的概率p、解释变量的容忍度和方差膨胀因子。依据该表可以进行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写出回归方程和检测多重共线性。可以看到,如果显著性水平α为0.05,除商品价格指数以外,其他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性t检验的概率p值都大于显著性水平α,因此不应拒绝零假设,认为这些偏回归系数与0无显著差异,它们与被解释变量的线性关系是不显著的,不应该保留在方程中。由于该模型中保留了一些不应保留的变量,因此该模型目前是不可用的,应重新建模。同时,从容忍度和方差膨胀因子看,投入各解释变量之间均存在多重共线性,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与其他解释变量的多重共线性很严重,在重新建模时可考虑提出该变量。

第六章财政转移性支出.docx

答案:A 1 第六章财政转移性支出 、单项选择题 1.矫正性财政补贴的额度取决于 ( )的大小。 答案:A 5. l Jii-'和炖价样紿构关敖齊別勺.支出是■■ X- A. 社会保障支出 B.财政补贴支出 C.补助支出 D .捐赠支出 答案:B 6.财政补贴是政府为了某种特定需要而将一部分 ( )无偿地发给居民、企业及其他 受益者的支出。 A.财政资金 B.企业资金 C. 单位资金 D.自有资金 答案:A 7.财政补贴是一种 ( )。 答案:B 8.在集中计划的公共生产体制中,被认为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的是( )。 A.高增长 答案:D B.公平 C.绝对平均 D.高积累 9.下列属于非转移性支出的是()。 A.社会保障 B.补贴 C. 国债利息 D. 行政管理 答案:D 10.我国转移性支出中, 过去比重很 小, 现在开始上升,将来会进- -步上升的是: A.社会保障 B. 资本转移 C. 财政补贴 D. 债务利息 A.外部边际效益 B.外部边际成本 C.社会边际效益 D.社会边际成本 2?下列不属于转移性财政支出的是 ( A. 失业救济支出 B.财政补贴 答案:D 3?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财政手段是 A. 税收附加 B.政府间转 移支付 答案:B 4?财政支出属于转移性支出的有( A. 教育支出 B?水利 )。 C.债务利息支出 D.行政经费支出 ( )。 C.累进税制 D.税收转嫁 )。 C.住房补贴支出 D.行政公用经费支出 A.购买支出 B.转移支出 C.社会保障支出 D.经济建设支出

11. 财政补贴制度改革的适度原则要求掌握补贴的()。 A. 时间界限 B.政策界限 C.地区界限 D.数量界限 答案:B 12. 某产业部门或企业用贷款建设某一项目,自己不付利息,由财政代付全部或部分利息, 我们称之为()。 A. 财政补贴 B.财政贴息 C.现金补贴 D.价格补贴 答案:B 13. 财政补贴的结果意味着被补贴者实际收入的增加,且总是和相对价格的变动联系在一起 的,因而财政补贴又被称为()。 A. 直接补贴 B.货币补贴 C.价格补贴 D.实物补 贴 答案:C 14?财政补贴影响了相对价格结构,从而根本上改变了()。 A. 收入分配结构 B.资源配置结构 C.政府收支结构 D.商 品价格 答案:B A. 促进对外贸易 B.损害对外贸易 C.促 进进口限制出口 D.促进出口限制进口 答案:D 16.在国际贸易中,财政补贴的根本目的是增强有关产品在()的竞争力。 A.国内市场 B.国外市场 C.国内外市场 D.不确定 答案:C 17.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财政补贴项目繁多,其中补贴项目最多的是()。 A.专项补贴和财政贴息 B.物价补贴和财政贴息 C.价格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 D.企业亏损补贴和专项补贴 答案:D 18. WT0《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规定,法律或事实上根据出口业绩为唯一的或其他多种 条件之一而给予的补贴,视使用国产货物而非进口货物的情况为唯一或其他多种条件之一而给予的 补贴,称为()。 A. 进出口补贴 B.禁止性补贴 C.黄箱补贴 D.绿箱补 贴 答案:B 19. 能够影响价格水平的财政补贴具有()的作用。 A. 增加商品或服务价格 B.影响需求结构 C.影响政府职能 2

第一章 公共关系的概述

第一章公共关系的概述 要点难点 第一章的学习要点包括:探讨公共关系的定义、概念和范畴,理解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及完整涵义;并以此为基线来分析比较公共关系学的概念与若干相关学科概念及相关实践范畴的关系,通过这种相关性的比较分析进一步把握公共关系这个特殊概念。了解公共关系的兴起与发展,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发展。掌握公共关系学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难点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正确的分析及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计划:理论教学5课时、技能训练4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讨论 教案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第二节公共关系的兴起与发展 教学目标: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节学习,主要了解公共关系起源的三个阶段和历史发展的概况,我们追溯公共关系的源流,了解其发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把握国内外公共关系的现状,剖析公共关系形成和发展的诸多社会历史条件,对全面、准确和科学地把握公共关系思想与理论,开拓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案例、讨论 教学计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试述几种公共关系的定义,谈谈对公共关系的理解。 2、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 3、公共关系是怎么兴起与发展呢? 二、讲授新课 (一)、公共关系思想的萌牙 考古学家发现,远在公元前1800年伊拉克的一种农业公告,很有点象现代社会某些农业组织公共关系部的宣传资料。它告诉了农民如何播种、灌溉,如何对付危害庄稼的老鼠,如何收获庄稼等等。 在古希腊,社会对于沟通技术非常重视,并对从事这门技术的人给予很高的评价和奖酬,有些深谙沟通学问的第一流演说家常常被推为首领。 在我国古代政治活动、外交活动和军事活动中,亦有许多类似于公共关系活动的成功范例。合纵家苏秦运用游说手段,来影响公众和社会舆论,以对付秦国的吞并。连横家张仪,

第六章 财政转移性支出

第六章财政转移性支出 一、单项选择题 1. 矫正性财政补贴的额度取决于( ) 的大小。 A. 外部边际效益 B. 外部边际成本 C. 社会边际效益 D. 社会边际成本 答案:A 2.下列不属于转移性财政支出的是( )。 A.失业救济支出 B.财政补贴 C.债务利息支出 D.行政经费支出 答案:D 3.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财政手段是()。 A.税收附加 B.政府间转移支付 C.累进税制 D.税收转嫁 答案:B 4.财政支出属于转移性支出的有()。 A.教育支出 B.水利费支出 C.住房补贴支出 D.行政公用经费支出 答案:C 5. A.社会保障支出 B.财政补贴支出 C.补助支出 D.捐赠支出 答案:B 6. 财政补贴是政府为了某种特定需要而将一部分( ) 无偿地发给居民、企业及其他受益者的支出。 A. 财政资金 B. 企业资金 C. 单位资金 D. 自有资金 答案:A 7. 财政补贴是一种( )。 A. 购买支出 B. 转移支出 C. 社会保障支出 D. 经济建设支出 答案:B 8.在集中计划的公共生产体制中,被认为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的是()。 A. 高增长 B. 公平 C. 绝对平均 D. 高积累 答案:D 9.下列属于非转移性支出的是()。 A. 社会保障 B. 补贴 C. 国债利息 D. 行政管理 答案:D 10.我国转移性支出中,过去比重很小,现在开始上升,将来会进一步上升的是: A. 社会保障 B. 资本转移 C. 财政补贴 D. 债务利息 答案:A

11.财政补贴制度改革的适度原则要求掌握补贴的()。 A. 时间界限 B. 政策界限 C. 地区界限 D. 数量界限 答案:B 12.某产业部门或企业用贷款建设某一项目,自己不付利息,由财政代付全部或部分利息,我们称之为()。 A. 财政补贴 B. 财政贴息 C. 现金补贴 D. 价格补贴 答案:B 13.财政补贴的结果意味着被补贴者实际收入的增加,且总是和相对价格的变动联系在一起的,因而财政补贴又被称为()。 A. 直接补贴 B. 货币补贴 C. 价格补贴 D. 实物补贴 答案:C 14.财政补贴影响了相对价格结构,从而根本上改变了()。 A. 收入分配结构 B. 资源配置结构 C. 政府收支结构 D. 商品价格 答案:B 15.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认为,财政补贴是一种对其他成员利益造成损害的政府性行为,主要表现在()。 A. 促进对外贸易 B. 损害对外贸易 C. 促进进口限制出口 D. 促进出口限制进口答案:D 16.在国际贸易中,财政补贴的根本目的是增强有关产品在()的竞争力。 A. 国内市场 B. 国外市场 C. 国内外市场 D. 不确定 答案:C 17.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财政补贴项目繁多,其中补贴项目最多的是()。 A. 专项补贴和财政贴息 B. 物价补贴和财政贴息 C. 价格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 D. 企业亏损补贴和专项补贴 答案:D 18.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规定,法律或事实上根据出口业绩为唯一的或其他多种条件之一而给予的补贴,视使用国产货物而非进口货物的情况为唯一或其他多种条件之一而给予的补贴,称为()。 A. 进出口补贴 B. 禁止性补贴 C. 黄箱补贴 D. 绿箱补贴 答案:B 19.能够影响价格水平的财政补贴具有()的作用。 A. 增加商品或服务价格 B. 影响需求结构 C. 影响政府职能 D. 影响官民关系答案:B 20.财政补贴影响供求结构是通过()发生的。 A. 改变企业购进的产品价格从而改变企业盈利水平

第一章公共政策概述

第一章公共政策概述 课外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 A.勒纳B.拉斯韦尔 C.德洛尔D.马克思 2.下列哪一部书的面世被人们认为是公共政策学的诞生标志。 A.勒纳和拉斯韦尔主编的《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 B.拉斯韦尔著的《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 C.亚当·斯密著的《国富论》 D.德洛尔著的《政策科学探索:概念与适用》 3.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哪个阶段开始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 A.初期阶段B.第二阶段 C.近期阶段 D.90年代中期开始在中国形成完整学科时 4.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创立的()方法论,到后行为主义时期逐渐成为公共政策学领域中一项重要方法论。 A.博弈论B.行为主义 C.公共选择D.个案研究 5.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学研究方法所依据的认识论是() A.理性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 C.经验主义D.后现代主义 6.在公共政策学的发展史上,对政策过程的研究前期以()重点。 A.政策的制定B.政策的执行 C.政策的监控D.政策的评估 二、多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包含下列哪几方面()。 A.研究对象B.概念体系 C.研究方法D.研究机构 E.研究目标 2.公共政策学的研究程序与步骤通常的安排是()。 A.从经验观察开始B.从经验概括开始

C.从理论开始D.从假设开始 3.从产业革命到20世纪初,直接为公共政策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是()。 A.亚当·斯密B.克劳塞维茨 C.卡尔·马克思D.马克斯·韦伯 E.托克维尔 4.在90年代,公共政策学研究课题的选择偏重于()。 A.伦理取向B.管理取向 C.民族取向D.理想取向 E.政府改革取向 5.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表现在()。 A.学会的成立B.专业研究刊物的问世 C.专门机构的设立D.大学教育中专业与课程的设置E.政府的关注 6.后行为主义时期,在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二阶段公共政策学在方法论上的多样化主要表现在()。 A.行为主义方法论B.公共选择方法论 C.博弈论D.个案研究法 E.历史唯物主义 三、名词解释: 1.个案研究法2.公共组织 3.决策科学4.公共政策学 四、简答题: 1.简述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2.简述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内容。 3.简述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 五、论述题 试论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初期阶段,第二阶段和近期阶段取得的成就。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B )2.( A )3.( B ) 4.( C )5.( B )6.( A ) 二、多项选择题

第六章 支出的管理和核算

第六章支出的管理和核算 第一节公共组织支出概述 一、公共组织支出的概念 公共组织的支出是公共组织为完成国家规定的行政或公共事业任务,进行工作和开展业务活动所必需的费用开支。 (一)行政单位支出:是指行政单位开展业务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及损失,包括经费支出、拨出经费、结转自筹基建等。 1、经费支出:是行政单位在业务活动中发生的各项支出。 (1)经常性支出,是指政府组织为维持正常运转和完成日常工作任务发生的资金耗费,包括人员经费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 ①人员经费:是指公共组织用于职工个人方面的费用开支。包括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助学金、其他。 ②公共经费是指公共组织为了完成公共事业计划和工作任务,用于单位公共事务方面的费 用开支。其包括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和其他费用。 (2)专项支出,是指政府组织为完成专项工程或特定工作任务所发生的开支。 2、拨出经费:是单位按核定的预算拨付给所属单位的预算资金。 3、结转自筹基建:是指政府组织经批准用财政预算拨款以外的资金安排的基本建设支出。(二)事业单位支出: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及损失,以及用于基本建设项目的开支,包括事业支出、拨出经费、拨出专款、对附属单位补助、基本建设支出、经营支出、上缴上级支出、专款支出等。 1、事业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支出。 2、拨出专款:拨给所属单位的需要单独报账的专项资金。 3、专款支出:按指定的项目或实际用途开支的料、工等费用支出。 4、经营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支出。 5、自筹基本建设支出,是指事业单位用财政补助收入以外的资金安排基本建设发生的支出。 6、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是指事业单位用财政补助收入之外的收入,如从各附属单位集中的资金、接受捐赠的资金等对附属单位补助发生的支出。 7、上缴上级支出,是指实行收入上缴办法的事业单位按照规定的定额或者比例上缴上级单位的支出。 二、支出的确认 1、支出(费用)的发生可能引起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并最终将导致公共组织资源的减少。 2、支出(费用)最终会减少公共组织的净资产。 3、能够准确计量。 三、支出的分类 (一)按支出用途分类:可以分为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 (二)按支出性质分类 1、政府组织支出分为经常性支出、专项支出和自筹基本建设支出。 2、事业单位支出分为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和自筹

【精选】电大《公共政策概论》(新版)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1(新)

公共政策概论作业1 时间:学习完教材第一章~第四章之后 考核任务形式 专题讨论 考核内容 联系某一具体方案,讨论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100分) 考核要求 每一位学生都必须提交讨论提纲,将其上传到国家开放大学网上考试平台,提纲包括以下内容: 1.联系实际的例子。(30分) 2.个人的讨论提纲。(30分) 3.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总结。(40分) 4.每个小组学习完成后,形成小组意见,字数不少于1000字。 教师根据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总结给每一位学生评分。要求能够体现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联系实际的例子能够充分证明其观点。 一、案例: 今年6月1日起,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框架性、方向性技术指导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正式实施。作为这一推荐性国家标准的第一起草单位,浙江湖州安吉县在“中国第一竹乡”、首个“国家生态县”之后,又获得了“美丽乡村”这一全国性金字招牌。 2005年,根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美丽乡村”成为安吉发展的一条主脉络。在抓好工业布局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的同时,安吉人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2008年,安吉被列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后,提出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整体推进生态文明试点建设。 2014年,安吉进一步实施“山青水净”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洁河、净水、绿坡、青山、清洁生产、城乡治污、城市畅通的连线成片工程,确保山青、水净、气洁、土沃、景美。 现在,安吉已建成“美丽乡村”精品村164个,实现12个乡镇全覆盖。走进安吉农村,村村都是个性鲜明的独一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一山三吃”(吃生态农业、吃生态工业和吃生态旅游)让安吉人收获了富足。 “一山三吃”,带给安吉的变化是巨大的。2014年,安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5.06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50.05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3.22倍和6.41倍;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指导(文本)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指导(文本) 题型举例 题型列举1-2道样题,以及相应的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选出正确答案) 单项选择题主要考核同学们的知识面,对概念的识记、理解程度。 1.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政府B.企业C.个人D.社会组织 答案:A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每题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多选、错选、少选都不得分) 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选择B.综合C.分配D.落实 答案:ABCD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公共政策 答案: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公共政策的内涵。

答案: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公共政策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 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2分)这里需要强调四点: (1)公共政策制定的主体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2分) (2)公共政策的需求基础是社会公共事务;(2分) (3)公共政策是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行为规范;(2分) (4)公共政策的主体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的同时,也要为自身管理制定准则。(2分) (五)论述题(共25分) 试论述政策环境与公共政策的互动关系。 答案: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政策环境是政策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决定和制约着政策的特性和功能,居主导地位。换句话说,公共政策环境必须适应政策环境,有什么样的政策环境,就必然有什么样的公共政策。反之,公共政策对政策环境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反作用,它在适 应政策环境的前提下,又可以能动地利用和改造政策环境。(2分) (一)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1分)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政策主体首先要实事求是地认识环境、把握环境,并了解各种优势和弊端,预测政策实施的可行性和政策运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尊重和适应政策环境。可以说,政策环境对于政策的基础性影响是全方位的,有时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一般来说,政策环境的现实需要是政策制定的前提,政策环境的性质决定了政策的性质,而政 策环境的发展变化也必然导致公共政策的发展变化。(2分) 1.自然地理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与公共政策有着紧密的联系,影响 着公共政策的内容与方向,为公共政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可能的选择空间。在一定层 面上,我们可以说自然地理环境是公共政策的前提条件。(2分) 2.经济社会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经济社会环境对公共决策的影响是立体式的,贯 穿于公共决策的始终。经济社会环境是公共政策制定的基础,同时又影响和制约着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概论》思考题

《公共政策概论》谢明 第一篇政策理论 第一章绪论 1 什么是公共政策? 2 应从哪些方面把握公共政策的含义? 3 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 4 公共政策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5 如何从“公共”的概念理解公共政策? 6怎样区分公共问题与私人问题? 7 什么是公共利益? 8公共政策如何分类? 9 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有何区别? 10 管制性政策有哪些形式? 第二章政策分析 1 什么是政策分析? 2 政策分析有哪些特征? 3 政策分析与政策倡议有何区别? 4什么是政策分析涉及的五种政策类型信息? 5 政策分析有哪些类型? 6 政策分析有哪些局限? 7如何进行政策分析? 8政策分析有哪些基本步骤? 9思想库有什么作用? 10 思想库有哪些类型? 第三章政策概念政策主体和政策环境 1 什么是公共政策理念?如何在实践中贯彻这些理念? 2 公共政策如何体现社会公平? 3 如何划分公共政策主体? 4 官方决策者包括哪些机构? 5 非官方参与者是谁? 6 大众传媒有什么特点? 7 思想库如何影响政府决策? 8 公民参与政策过程有哪些途径? 9举例说明公共政策与环境的关系? 10 哪些因素会对公共政策构成影响? 第四章政策模型及相关理论 1 具体模型和抽象模型有何不同? 2 模型有哪些作用? 3 传统理性(纯粹理性)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4 传统理性有哪些实际障碍? 5 解释“有限理性”概念? 6 “有限理性”有哪些行为表现? 7 渐进模型具有哪些特征/ 8 怎样预防“群体狂想症”的出现、 9 政府制度赋予公共政策哪些特征? 10运用博弈论分析现实问题? 11“精英主义”有哪些基本观点? 12 结合团体理论阐述政府的作用? 第二篇政策制定 第五章社会问题与政策议程 1 什么是社会问题? 2 社会问题具有哪些特征? 3 如何运用比喻的方法分析社会问题? 4问题确认包括哪些步骤? 5 什么是社会问题的层次分析方法? 6 利益团体在议程建立过程中能够发挥什么样 的作用? 7 公民个人如何推动政策议程的建立? 8 政策议程的内在触发机制包括哪些内容? 9 政策议程的外在触发机制包括哪些内容? 10 政策议程的建立会遇到哪些障碍? 第六章政策规划 1 举例说明政策规划的基本原则 2 简述经验思维的特点和作用 3 举例说明创新方法的实际应用 4 什么是头脑风暴法?它有哪些要必须遵循的原则? 5举例说明什么是价值判断,什么是事实判断。6事实因素与价值因素有何区别/ 7 政策方案的设计需要把握哪些要点? 8 什么是德尔菲法?如何应用? 9 政策方案的可行性评估包括哪些内容? 10 简述群体决策的择案规则。 第七章听证制度与政策合法化 1 简述听证制度的由来。 2 我国的听证制度存在哪些缺陷? 3 听证一般包括哪些具体步骤? 4 座谈会与论证会有何区别? 5 政治系统取得合法性有哪些途径? 6 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有何不同? 7 从狭义角度讲,政策合法性应包括哪些内容?

公共政策概论

公共政策概论 题型: 一、名词解释题(4分/题x5题=20分) 二、简答题(8分/题x5题=40分) 三、案例分析题(共20分) 1个案例,3道分析题(第一题8分;第二题7分;第三题5分) 四、论述题(20分/题x1题= 20分) 第一章导论 公共政策得概念:公共政策就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得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二、公共政策得本质: 1.利益就是公共政策得核心要素 2.对社会利益得权威性分配 3.利益分配得基础及动态性 4.增进社会利益 5.公共政策得本质就是要解决利益得增进与分配问题,既包括物质利益又包括精神利 益 三、公共政策得特征:阶级性整体性超前性层次性多样性合法性 四、公共政策得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 第二章政策、市场与公共政策得关系分析 市场失灵理论:尽管市场有着不可比拟得优势,但市场作为一种社会问题解决途径也存在着本质性得缺陷,由于市场得不完美,市场保证经济效率得优势也就要打折扣,另一方面,市场在公平得实现方面往往不能令人满意,这进一步造成了市场失灵 政府失灵理论:与市场途径类似,政府本身也存在着一些潜在得缺陷,这些缺陷得影响可能使得政府不能如我们所期望得那样完成使命,而就是表现出这样那样得缺陷,我们将这些缺陷得发生统称为市场失灵 第三章公共政策系统分析 公共政策主体得定义及构成要素:公共政策主体就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得个人、团体或组织,公共政策主体主要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集团、思想库、大众传媒与公民个人等。

公共政策客体得定义及构成要素:公共政策客体就是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得对象,包括公共政策所要处理得社会问题与所要发生作用得社会成员两个方面,公共政策得直接客体就是社会问题,间接客体就是目标群体 三、公共政策环境得概念、构成及对公共政策得影响: 1.概念:公共政策环境,就是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与发展得一切因素得综合 2.构成及影响: 经济环境:积极环境就是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得基本出发点 经济环境提供了公共政策系统运行所必须得资源 经济环境影响公共政策系统得经济目标取向 政治环境:政治环境决定这公共政策系统得性质 政治环境决定着公共政策系统得民主化程序 政治环境决定这公共政策得合法化程度 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公共政策系统运行所需得智力条件 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公共政策系统运行得伦理与心理条件 国际环境:国际环境影响公共政策系统得价值选择 国际环境影响公共政策系统得参照系选择 国际环境影响公共政策系统得性质 第四章公共政策问题得构建分析 一、公共政策问题得定义与特征: 定义:公共政策问题就是指基于特定得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 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得问题 2.特征:政策问题得关键性、政策问题得主观性、政策问题得人为性、政策问题得动 态性 二、政策议程得含义与类型: 含义:社会公众要求政府采取行动解决各种各样得社会问题,但只有一小部分被公 共决策者所关注,那些被决策者选中或者决策者感到必须对之采取行动得要求构成 了政策议程 2.类型:系统议程与正式议程 影响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得因素:公民个人得作用、利益团体得作用、政治领袖得作用、政府体制得作用、大众传媒得作用、专家学者得作用、问题自身得作用

1第一章 公共关系概述习题

第一章公共关系概述习题 一、名词解释 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是塑造组织内外良好工作关系的一门艺术。 二、单项选择题 1.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B )。 A、经济效益 B、组织形象 C、广告宣传 D、广交朋友 2.公共关系活动的客体是( A )。 A、公众 B、政府 C、新闻媒介 D、企业员工 社会组织———公共关系的主体二、公众———公共关系的客体三、传播———公共关系的媒介 3.公共关系是以一定的什么关系为基础( D )。 A、利益 B、血缘 C、地域

D、人际 4.“公共关系”这一名词第一次正式使用是(A )。 A、1882年 B、1897年 C、1903年 D、1906年 5.公共关系是一种以什么为支点的全方位关系( C )。 A、个人 B、集体 C、组织 D、团体 6.在公关工作中首先强调着眼于( D )。 A、经济效益 B、追求利润 C、社会效益 D、平时努力 7.公共关系也可称作( D )。 A、团体关系 B、人群关系xx中心论 C、人际关系互利论 D、公众关系

8.在使用“公共关系”这一概念的时候,它表示一些不同层次的涵义,在表示一种客观的实在,即( A )。 A、公共关系状态 B、公共关系活动 C、公共关系观念 D、公共关系传播 9.公共关系学与市场营销学共同的活动对象是( B )。 A、公众 B、xx C、媒介 D、政府 10.公共关系是以( A )为原则的。 A、互惠 B、真诚 C、沟通 D、长远 11.公共关系学的目的是( D )。 A、描述客观存在的公共关系状态 B、研究组织与有关各方的关系 C、研究社会组织如何通过有效的公共关系活动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D、研究组织形象

公共政策概论(谢明)详细课后答案

第一章绪论 1.公共政策:公共权威部门特别是政府有选择的管理行为。 2.应该从哪些方面把握公共政策的含义? 科学角度:分析公共政策的成因与结果,有助于增进和提高社会领域的知识,有助于了解社会与经济,政府与环境,问题与回应,政治与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增进人们对政治行为和政府治理的理解,从而加深对公共政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专业角度:掌握公共政策的理论与方法能够使人们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政治角度:通过提供政治讨论素材,促使政治意识提高,完善政治制定过程,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3.全民公决:公共政策重要的表现形式。指公民对重大问题投票作出决定。 优点: 基于平等原则,使每个公民都有参与政策制定的权利。 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和政治责任感。 缺点: 关注自身利益,忽略国家利益,不能使国家利益达到最大化。 简单多数通过办法,少数人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成本过高。花费时间长,不适合迅速作出决定。 政府只执行结果,易推卸责任,造成决策失误。 4.公共政策的作用: 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管制功能。 5.公共职能:政治职能,对外保护国家安全,对内维持社会秩序。 经济职能,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管理。 文化职能,对文化事业实施的管理。 社会职能,出政治经济文化职能外政府必须承担的其他职能。 6.公共利益遵循的四项基本标准:公共、合理、正当、公平。 7.公共政策分类: 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 分配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 管制性政策和自我管制性政策 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 涉公政策和涉私政策 8.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有何区别? 物质性政策是将有形的资源和实质性的权利给予受益人;象征性政策对人们几乎没有什么真正的物质性影响。 9.政府收入主要有哪些形式? 税收收入、债务收入、国有企业运行收入、国有财产收入、行政司法收入、其他收入。 10.政府失灵: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政治体制中得不到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作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

第一章 公共关系概述

第一章公共关系概述 学习目的:了解公共关系的含义、公共关系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公共关系的功能和特征。了解公共关系的起源与发展。理解公共关系的三要素、公共关系的基本问题、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和公共关系的职能。掌握公共关系的基本原理。了解公共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公共关系的含义 一、公共关系的定义 (一)、公共关系的引出 公共关系简称“公关”,这一词语,最早出现于1807年美国《韦氏新九版大学词典》中,英文是pulic relations,缩写为PR。中文中的“公共关系”也是多义词,因此,对公共关系含义的理解和定义的表述也必然是多层次的。这一概念至少有几层含义,例如: (1)长城饭店的公共关系不错。(指静态评价。) (2)张三是干公关的。(指职业。) (3)李四是学公关的。(指学科。) (4)王五很有公关头脑。(指观念意识。) (5)A公司赞助希望小学是在搞公关。(指活动、专项活动。) (6)尼克松下台是公共关系的失败。(指形象和舆论环境。) (7)刘老师写了本《公共关系》。(指公关理论。) (8)有人说,张骞通西域、郑和下西洋就是中国的公关。(指古代不自觉的“公关萌芽”。) 根据近20年的研究成果,公共关系这个概念至少可以归纳为五层含义: 1、公共关系是一种状态。有人说:世界上有了两个人就有了人际关系,有了两个集团、组织就有了“公共关系”。这是说公共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是自古就有的,不管你承认与否,它都会影响组织的生存与发展。 2、公共关系是一种活动。当人们逐渐认识到外界关系的重要性,这种关系时,就产生了一些类似于现代公共关系的活动。这些活动可视为公关实务的前奏。但是,尽管它们自古就存在,却都不是自觉的公关活动,而只是一种谋求发展的本能与努力。只有现代科学的公共关系产生之后的自觉的公关活动才被统称为公关实务。 3、公共关系是一种职业。1903年艾维·李成立宣传事务所,以收费的形式为企业进行公关策划,公关职业由此正式诞生,艾维·李也被誉为“公关之父”。 4、公共关系是一门学科。1923年,著名公关教育家、实践家爱德华·伯纳斯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公关专著《舆论明鉴》,并在纽约大学开设了公共关系课。这是对公关实践的总结与

财政学第六章

第六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最为典型的公共产品是() ①基础产业提供的服务②科学研究③义务教育④行政与国防提供的服务 2.财政支出中的行政管理支出是指() ①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管理机关的经费支出②行政国防支出③社会发展支出④社会保障支出 3.与其他财政支出相比,行政管理支出具有的特点是() ①非生产性②生产性③非连续性④非增长刚性 4.国防支出具有()的属性,必须由政府来提供。 ①私人产品②纯公共产品③混合产品④物资产品 5.财政支出中的国防支出是指() ①行政国防支出②国家为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安全需要而用于陆海空军及国防建设的各种费用③社会发展支出④社会保障支出 6.科教文卫支出是指() ①社会发展支出②行政管理费支出③财政用于科教文卫及广播电视电影等各种社会事业支出的总称④社会保障支出 7.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提供的服务主要是() ①私人产品②公共产品③混合产品④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 8.政府扶持教育事业的首要内容应当是() ①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②职业教育与义务教育③全民义务教育④全民义务教育与中等教育 9.文化事业因其典型的消费性质,() ①应当完全由市场来提供②在政府财政支出中占有的比重不大③不应当由政府财政来扶持④应当完全由政府来提供 10.医疗卫生服务方面,政府对全体社会成员只能提供() ①免费的医疗服务②有差别的医疗服务③基本相同的公共医疗服务④一切医疗服务 二、多项选择题 1.在现代国家确定行政管理经费应考虑的主要因素有() ①为实现政府应有职责而配备的行政机构的基本需要②国家在一定经济发展阶段上可能提供的财力③行政经费占财政收支的比重的历史数据比较④满足行政机关扩张的需要⑤国家财政收支总量

2018电大 公共政策概论网考练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 A )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政府 B.企业 C.个人 D.社会组织 2、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C) A.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B.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C.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D.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 A.利益 B.权力 C.公共 D.权威 4、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B)的分配。 A.强制性 B.权威性 C.限制性 D.利益性 5、公共政策的本质是(D)的集中反映。 A.公共权力 B.社会需求 C.集体利益 D.社会利益 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B )。 A、整体性 B、系统性 C、层次性 D、超前性 二、多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ABCD )中所制定的行 为准则。 A.选择 B.综合 C.分配 D.落实 2、社会利益的内容包括(ABC )

A.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 B.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 C.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 D.集体分享性的个人利益 3、利益的动态性包括(ABCD) A.利益选择 B.利益整合 C.利益分配 D.利益落实 4、政策的导向是(BD )的导向。 A.文化 B.观念 C.条件 D.行为 5、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的作用形式包括(BC) A.客观引导 B.直接引导 C.间接引导 D.主观引导 三、判断题 1、学者罗伯特·达尔指出“公共政策”的意思与其字面意思相同,即为“公共”而制定的政策。() 答案:× 2、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包括导向功能、调控功能与分配功能。() 答案:√ 3、“政策”与“公共政策”之间的差别就体现在“公共”二字上。() 答案:√ 4、社会公共事务应该包括政治性公共事务、经济性公共事务和法律性公共事务等。() 答案:× 5、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答案:√ 6、美国学者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种。() 答案:√ 7、公共政策科学在西方经历了创建、形成、自我批判反思和拓展新的研究

公共政策概论综合练习题及答案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二、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A )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 A.政府B.企业 C.个人D.社会组织 2.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B )措施相联系, 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A.奖励性B.惩罚性 C.温和性D.权威性 3.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D ),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A.权威性B.合法性 C.系统性D.倾斜性 4."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C )最早提出的。 A.伊斯顿B.西蒙 C.拉斯韦尔D.史密斯 5.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D )。 A、整体性 B、超前性 C、层次性 D、系统性 三、多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ABCD )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选择B.综合

C.分配D.落实 2.政策的导向是(BD)的导向。 A.文化B.观念 C.条件D.行为 3.公共政策的功能包括(ABC )。 A.分配功能B.导向功能 C.调控功能D.规制功能 四、问答题 1.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答:(1)整体性。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尽管某一政策是针对特定问题提出的,但这些问题总是与其它问题连结为一个整体,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整体性不仅表现于政策的内容与形式上,而且还表现在政策过程中。作为政策体系的整体功能,以及政策过程诸环节的整体作用,除取决于自身的联系之外,还与政策环境密切相关。 (2)超前性。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它们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必须具有预见性。任何政策都有明确的政策目标,即解决政策问题所要达到的目的、结果和状态。先进的政策目标,决定了政策应是超前的。除目标外,相关的政策内容,也能揭示事物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样具有超前性。政策的超前性,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想,而是建立在科学预测与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3)层次性。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具有不同规格。尽管不同的政策间是相互联系的,但这种关系并非“平起平坐”的关系,而是有主次之分。 (4)多样性。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导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事务的日益增多,总的说来政府职能的发展趋势是日益丰富、复杂和扩大,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