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校园总体规划浅析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校园总体规划浅析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校园总体规划浅析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校园总体规划浅析

四川建筑第39卷1期2019.2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校园总体规划浅析

冯建立,朱芳琳

(成都大学,四川成都610106)

【摘要】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国家发展同大学发展相辅相成。在当前“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建设一座绿色、生态、智慧的校园,是众多高校追求的目标。文章通过对既成校园案例得失的分析,提出校园建设总体规划需遵循的基本原则,以期对未来的校园规划建设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总体规划;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志码】A

[定稿日期]

2018-06-18[作者简介]冯建立(1968 ),男,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工程管理、绩效管理;朱芳琳(1989 ),女,硕士研究生,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工程造价管理、招投标管理。

大学校园地建设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是

一个在空间上随时间不断生长、积淀、更新、叠加的过程,可以说其发展过程类比于生物有机体地生长,在这个过程中,校园规划还要根据现实条件的变化及时作出必要地调整,以寻求最佳生长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校园规划又是动态的,不断调整以达到理想的生长状态。本文简要地分析了与校园总体规划相关的若干问题,通过对既成的校园建设案例地分析,取其优势,避其不利,以对成就一个遗憾更少的校园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1

校园总体规划内涵及意义

1.1

校园总体规划的内涵

规划是人们对事物未来发展的安排意图。规划往往具

有系统性、层级性———一个规划总是在体系中处于上一级规划的控制之下,通常要遵守上一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城

市总体规划是指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的

措施[1]

校园总体规划用于指导学校各项功能组织地布置,

各项建筑和工程基础设施地设计及施工,从而合理地,有效地创造出良好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实现大学与城市的健康发展。1.2

校园总体规划的意义

从宏观城市的层面上看,大学总体规划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反映,大学作为城市的一个重要的功能组成部分,对其周边地区乃至整个城市的空间布局都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从微观校园的层面上看,大学校园规划是大学的学科发展规划,是学校合理发展的依据。大学包含了学科教学设施,实验实训场所,体育运动设施,学生宿舍,生活服务设施等等功能元素,总体规划就是对全部功能元素进行结构配置,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人流、信息流、资源流等有序流转。

2校园总体规划存在的问题

自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跨越式发展阶段。在巨大的生源压力之下,各大高校一时间纷纷通过各种方式

对校园进行扩容,有的在原校址上进行改扩建,有的在异地

兴建新校区,实现整体搬迁。在这场校园规划建设的热潮中不乏优秀案例,与此同时,一些高校由于缺乏充分调研论证,规划设计出现了不少不容回避的问题。2.1

规划中公众参与缺失

校园环境归根到底是学校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场所,校园规划是师生学习生活需求的反映,校园规划的合理与否又会反作用于师生各项校园活动。在校园规划建设过程中,高校通常通过招标的方式在全国乃至全球征集方案,再经过专家评审,选定最终方案作为校园未来的发展蓝图。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校园使用者,即学生、教职员工对于未来校园环境的意见和建议,校园规划变成了单纯的决策者和设计单位之间的关系。使用者无法向规划设计者表达其对校园的期望和要求,校园规划对于使用者而言反而变得无足轻重,这样的情况在总体规划阶段普遍存在,造成了校园与使用者之间的疏离。

“只有使用者能够引导大学校园的有机发展过程,他们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以及房间、楼宇、道路和开放空间是否

安排得当……”[2]

可见,公众参与对于学校规划建设至关重要。“参与”将人们凝聚在一起,并把他们投入到未来的情景

当中,继而在人与环境之间创设出一种情感———这个环境正是他们自己所期望的,由参与的方式规划的校园较之以行政

集中的方式规划的校园更适宜人们的合理需求。2.2

校园尺度失衡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表现在各大高校校园面积急剧扩大,占地达150ha 的校园比比皆是,

250ha 以上也不足为奇。以成都地区的高校为例:自2002年起,成都地区高校掀起兴建新校区的热潮,四川大学双流校区占地约220ha ,西南交大犀浦校区占地约200ha ,西南财大温江校区占地100

2

2·城乡规划与环境建设·

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学校精神风貌和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更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加快学校内涵发展,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校办学品位,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切实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结合本校教育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以服务师生为宗旨,以素质拓展为目的,以“四风”建设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立足职业教育实际,突出“以人为本、和谐育人”的办学特色,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努力创建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既能体现时代精神,又能培育专业技能人才的校园文化体系,形成能够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总体要求 以先进的思想引领学生,以科学的精神鼓舞学生, 以良好的校风影响学生,以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 以优美的环境陶冶学生,以崇高的典范激励学生, 以扎实的课程发展学生,以丰富的活动提高学生, 以现代的理念武装学生,以创新的思维启迪学生。

三、目标任务 坚持远期规划和适度建设的原则,以“秉承传统文明,为生存和发展奠基”为主题,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办学理念,形成学校的思想文化,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从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文化入手,促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强化教育教学管理,促进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以各种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促进校园活动文化建设;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时代精神,树立文明新风,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按照“校园建设营造整体美、绿色植物创造环境美、名人佳作锻造艺术美、人际和谐打造文明美”的思路,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重点的校园文化活动,培育校园精神,积淀校园文化,实现“六高两发展”(即:在校园建设上,要有高规格;在设施设备上,要有高标准;在学校管理上,要有高目标;在队伍建设上,要有高素质;在课堂教学上,要有高效率;在教育教学上,要有高质量。“两发展”是指教师德才学识的综合发展,学生德智体美、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努力把学校办成先进文化的传播阵地和广大师生的精神家园,进而达到高水平办学。 四、重点工作 1. 以校风建设为载体,形成学校精神文化。校风是校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班风、学风为核心,通过狠抓领导班子思想建设,形成勤政、敬业、务实的工作作风;通过狠抓师德师风教育,形成严谨、精业、求实的教风;通过狠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形成浓厚、乐业、进取的学风。要结合学校实际,扎实开

智慧校园总体建设规划方案

智慧校园总体建设规划方案

目录 1.方案概述 (4) 2.需求分析 (5) 3.建设目标 (7) 4.总体设计要求 (8) 4.1设计理念 (8) 4.2建设原则 (8) 4.3总体架构 (9) 5.建设内容功能描述 (10) 5.1智慧门户 (10) 5.1.1 e学校云平台 (10) 5.1.2 工作台式用户界面 (11) 5.2智慧化教与学 (12) 5.2.1智慧课堂 (12) 5.2.2教师成长 (15) 5.2.3知识点测评与学习 (16) 5.2.4学生成长 (17) 5.3智慧化管理 (18) 5.3.1人员管理 (19) 5.3.2教务管理 (20) 5.3.3行政管理 (22) 5.3.4资产管理 (23) 5.3.5其他 (23) 5.4智慧化环境 (24) 5.4.1 一卡通系统 (24) 5.4.2校本资源库及管理系统 (25) 5.4.3大数据汇聚与分析系统 (26) 6.建设功能清单 (26) 7.方案特色 (28) 8.实施案例 (29)

1.方案概述 随着国家不断加快教育信息化在校园内应用的建设,以及新高考改革各项政策的出台,这一切都对学校教育提出了十分严峻的挑战。“走班制”、“分层教学”等新的教学要求出现,不仅对校园教学方式产生变革,对校园全方面的管理、服务都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学校教学、教研、管理的每一个环节融合,才能将繁杂多变的信息汇集起来统一决策,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并大幅度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智慧校园的建设应用是教育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必然阶段,建设智慧校园,对于促进教师和学生尽快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促进学校教学改革,推行素质教育,促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高学校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强学校与外界交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高质量完成智慧校园建设工作,推进我校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建设规划方案。本方案坚持“统一规划、软硬并重、突出应用、分步实施、以点带面”的建设原则,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和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智慧化应用服务系统为建设重点,不断提高智慧校园在环境建设、教学和管理领域的应用服务水平,有计划、分步骤逐步将我校建设成为本地区同类学校中领先的智慧学校。 方案重点建设内容包括:智慧门户平台,以及以下三个应用子系统:智慧化教与学、智慧化管理、智慧化环境。每个子系统与校园门户平台相结合,呈现各种丰富的资源、应用与信息发布,形成包括课堂教学、师生成长、知识点测评与学习、校园管理等多个应用,并可以根据学校应用需求,随时增加和完善相关应用系统。在此基础上,数字校园解决方案遵循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具备较强的开放性,能够较好兼容我校现有各应用系统,形成统一数据交换与单点登陆等

高校校园总体规划概述

高校校园总体规划 概述

高校校园总体规划概述 高校分类 一、高校类型: 普通高校:专科,多科,综合——国家统招、委托代培、干部进修、教师进修、自费。 成人高校继续教育:广播电视、职工大学、函大、夜大、进修班提高班自学考试证书制度。 二、高校类别: 综合; 理工:附属科研生产开发基地; 农林:附属农林、畜牧、实验基地; 医药:附属医院; 师范:附属实验中小学; 语文财经政法; 艺术:附属艺术展示、演出场馆; 体育:附属体育场馆; 其它 高校组织机构 校务委员会:校长,副校长——秘书长,总务长,教务长。 校级机关院系机构 1、各种常设委员会

2、校办、外办、教务、科研、生产、人保、财会、行政、基建、档案: 校刊、学报、编辑部;出版社;设计院;研究所;学院-系-专业-教研室与实验室;技术、劳动服务公司、街道办事处、校医院(医务室)、附中、附小、托幼。 3、继续教育学院 4、研究生院 5、图书馆 高校学制 国家统考,保送推荐。 校园规划的基本依据——事业规划主要内容 一、有关上级部门批文及主要规划依据文件、规范、规定。 二、学校性质(综合、多科、专科、住读、走读)。 三、学校类别(综合、理工、农林、医药、师范、财经、政法、艺术、体育等)。 四、学制(学习年限:大专、本科、研究生部)。 五、学校规模(折合全日制本科生学生人数、起始规模、长远规模)。 六、学校组织机构(教学、科研、生产、后勤等)。 七、教职员工编制。 八、重要固定资产估算。 九、建设资金来源,基建标准与控制总投资。 十、建设进度计划。

校园规划的广度与深度 一、广度 1.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高校战略布局。 2.省、市、区、县高校校址选择。 3.校园总体综合规划。 4.校园局部详细规划。 5.老校园的重建、改建与扩建规划。 二、深度 1.规划期限及图纸比例 控制时间图纸比例 近期规划 5年 1 : 500 中期规划 lO年 1 :—1:1000 远期规划 1:10000—1;5000 近期规划:管网设计、竖向设计、单体设计、环境设计。 中期规划:群体布局;道路座标定位、边缘线;分区建筑系数;容积率;建筑层数高度;建筑红线划定。 远期规划:校园主要出入口、道路结构、功能分区、土地利用(近期、远期) 高校校址选择 一、校址选择的基本原则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若干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f5145407.html,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若干思考 作者:张帆涛亓伟东艾彬谢建坤 来源:《新课程研究·下旬》2019年第02期 摘要:当前,我国教育系统都在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工作,力争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期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加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高级植物分子遗传学”课程为例,分析该门课程的教学现状,探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创新型学生的重要性,此外,还从培养学生兴趣、调整课程教学方式、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旨在提高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双一流”学校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双一流;高级植物分子遗传学;创新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张帆涛,博士,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亓伟东,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植物资源学;艾彬,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谢建坤,博士,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分子遗传学。(江西南昌330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高级植物分子遗传学》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编号:JXYJG-2017-036)和江西师范大学“《细胞生物学实验》‘微课’资源的设计开发与教学实践”(编号:JXSDJG1607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6-0061-02 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双一流”),体现了现阶段提高高校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其中,“一流学科”作为“双一流”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各大高校必须去发掘学科建设重點、创新教学模式、打造专业学科高峰。然而,我国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多受美国的专业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都将课程学习放在首要位置。因此,为了打造一流学科,满足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就必须提高学科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水平。本文以“双一流”学科建设为背景,探讨“高级植物分子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指出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并且从培养学生兴趣、调整课程教学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面提出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以期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加快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进程。

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按学校代码排序) 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 1. A类36所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2. B类6所 东北大学、郑州大学、湖南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疆大学 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交学院、中

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内蒙古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大学、苏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福州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广西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贵州大学、西藏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石河子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宁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

学校建设发展规划方案

学校建设发展规划方案 (2016—2020) 第一部分学校发展的基本情况 1、学校基本情况: 学校占地面积增至11820平方米,建筑面积2532平方米。通过改薄项目,新建单体三层教学楼一栋,食堂一座及食堂设施一套,班班通6套,配备单人课桌椅291套,音体美及实验器材各一套,大大改善了我校硬件设施,为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打下了基础。学校现有学生290人,其中女143人。教师19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2人,取得大学本科学历15人。近年来,每位教师参加国培两次以上,且全部合格,获得优秀学员5人次,参加省级培训5人次,县级培训每人至少4次以上。获得国家级优秀论文7篇,国家级指导奖5项,国家级课题一篇,市级优质课一次,县级优秀案例7篇,县级优质课6次。县级优秀学生5人次,县级优秀班集体3个。 学校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宗旨。与时俱进、追求卓越,不断开发丰富的文化资源、管理资源、教师资源和社会资源,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能“立德、立言、立行,成人、成才、成功”,从而成为“会做人、会求知、会健体、会审美、会合作、会生活、会创造、有特长”的人。我们将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和优异的成绩,回报家长、回报社会。 学校的信念是:让每一个学生扬起希望的风帆,让每一个教师领略教育品牌的韵味,让每一个家长享受子女成功的喜悦! 学校将以“安全、文明、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师生最大限度的发挥教

学潜力,保证以“和谐、人文、民主、规范、务实”的学校管理,为师生实现理想插上腾飞的翅膀;以“赏、真、愉、乐”的教育理念,为师生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以“和谐、人文、书香”的校园文化,为师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学校现在的发展水平: (1)学校学、班额设置,达到了学校标准化建设标准。 (2)生均占地面积为40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为8.7平方米,花草树木等绿化面积600平方米,生均绿化面积各为2平方米。 (3)体育场地为3200平方米,生均体育运动场地为5.4平方米,有100米直道田径场1个,200米环形跑道1个,有标准硬化篮球场1个,排球场1个,沙坑1个,有单双杠等体育活动场地。 (4)学校建有一个标准的微机室。 (5)我校专任教师为19人,小学高级教师占51%,教师平均年龄为34.4岁,大专学历达标率为90%。 3、教育教学情况: 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我校始终坚持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个学生的每个方向。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德育为本,优化育人氛围;减轻负担,提高教育质量;适应需要,提高教师素质;环境育人,陶冶学生情操。”德育为本,就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培养他们的抗挫折精神和创新精神;减轻负担,使学生从过重的课业中解脱出来,努力方针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使用需要,就是要转变教师角色,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环境育人,就是要加强环境的改善,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熏陶,

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理念

一、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理念 1. 功能分区:随着高等教育理念的变化,学校规模的发严格强调高校内各大功能分区,事实上已不能满足对学生、老师的使用要求。而要使各功能区域之间相互交融、渗透,就必须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 2. 校园特色:在新校区规划中传承大学文化、地域特色造反映各自学校人文精神和特色的校园环境。 3. 生态环境:随着校园的大规模建设,规划设计中应结自然和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保护和构建校园的生态系统。创造生态化、园林化的校园环境。 4. 可持续发展:校园规划应充分考虑到未来的发展,使规划结构多样、协调、富有弹性,适应未来变化,满足可持续发展。在校园整体设计中还应: 1)建筑单体之间应相互协调、相互对话和有机关联,以形成道路立面和外部空间的整体连续性 2)从校园整体风格出发,建筑物或景观应该具有有机秩序并成为系统整体中的一个单元, 3)外部空间和建筑空间的设计是不可分的,规划建筑景观设计,应成为校园建设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校园整体设计观的普遍性原则 普遍性原则就是把大学校园抽象为一个多功能相当规模的人居环境研究。 (一)宏观层次——以整体空间环境营造为对象设计师要以整体用地空间环境营造为设计对象和最终目标,他应关注校园区的整个生活空间,人文环境。 1、明晰整体设计的重要出发点 每一个园区的整体设计中,要分析基地,教学理念等,拨出设计的切入点。明晰整体设计的重要出发点有利于在设计中把握重要矛盾,突出主体特点明确主从关系,并提出各个要素联系的内在逻辑和方式,从而明确各个设计要素应遵循和突出的重点规则保证整体统一的方向。 2、相互制约的循环思维过程 校园整体设计的思维过程多向循环的综合过程,即从建筑设计出发考虑规划,从外部空间结构考虑规划,再反过来从规划要求考虑建筑,景观和外部空间。在整体设计中这四个部分,应该是相互制约的,在每一个设计阶段都要兼顾其他设计阶段。 (二)中观层次——优化群体建筑外部空间 在校园整体设计中,应使群体建筑外部空间与其周边达到整体性的效果。优化外部空间的形式: 1、外部空间主体化在群体建筑设计中,应当时常将建筑作为配角,将外部空间作为主体,根据建筑和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意识形态的教育意义与方法探析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意识形态的教育意义与方法探析 从当前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视角来看,我国“双一流”建设的关键在于世界一流研究生教育水平的建设。研究生意识形态的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重要分支,其教育水平的提升也是世界一流研究生教育水平建设的重要构成和直接体现。文章将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探析当前高校研究生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 标签:“双一流”;研究生意识形态;教育路径 1.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及招生人数的增加对高校研究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影响 有关数据显示从1998年到2017年硕士研究生的报考和录取人数不断上升。这种上升趋势的原因一方面是国家高等教育水平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我国国民对精英教育的重视;更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研究生录取门槛的不断降低,研究生教育呈现出一种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趋势。这种趋势带来的一是研究生群体整体素质差异化显著,研究生群体的组成结构和意识形态复杂多样;二是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各种教育资源的短缺。这种资源的短缺造成研究生意识形态教育供求关系的不协调,呈现出一种需求远远大于供给的态势。 2.外界各种复杂的价值导向对高校研究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影响 在当前物欲横流的社会,“利益至上”“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几乎深入人心,严重影响了高校研究生意识形态的教育,对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渗入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外来的各种文化和信仰对我国国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再加上全球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使各种负面的价值观念和西方一些偏离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文化、主义都在通过网络信息更快捷地传播到中国,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我国研究生的价值取向。 3.高校思想政治学科体系建设力度不足对高校研究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影响 高等院校一直以来是我国社会主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也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地位,践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要根据地。当前研究生群体正处于思想体系、意识形态、行为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的需要高等院校的指引和教育。然而,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却缺乏足够的供给力度,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建设仍然存在各方面的不足,较为突出的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建设缺乏内容更新和形式创新,与当前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水平相差甚远。 二、加强高校研究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意义 1.加强研究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时代意义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能力提升策略-最新文档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能力提升策 略 10052909(2017)05001604 “双一流”建设全称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中 国高等教育领域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的又一项国家教育重 点建设工程,是中国大学冲刺国际前列、打造尖端学府的“冲锋号”。国务院2015年1 月5 日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 设总体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方案 任务推进路径。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上确认,中国大学“双一流”建设将在2017年全面启动,各省各校陆续出台“双一流”建设管理办法或行动计划。全面启动“双一流”建设,着眼于国家“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实现教育大国向教育 强国转变,落脚点在于扎扎实实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双一流”建设对当前高校开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需求侧”要求,同时也为 管理服务的“供给侧”提出了更高标准。 一、现实需求:一流教育教学管理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础性支 柱 正式启动“统筹推进两个一流建设”的战略,备受高等教育界 关注。如何聚焦“双一流”、服务“双一流”、建设“双一流”、发展“双一流”成为各高校未来战略谋划的重中之重。聚焦“中国特色、 世界一流”这一发展目标,着力抓好

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 承创新优秀文化、推进成果转化等五大任务,成为一流大学建设的基本内涵。“双一流”建设兼顾国际化与主体性要求,一方面遵循学科 建设逻辑,达到与国际一流指标实质等效;另一方面,更强调遵循社 会需求和高校办学规律,扎扎实实发挥学校本土特色优势,以本科教育为根,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牢牢把握一流大学建设的精神实质。一 流大学的本质在“学”,一是学生,二是学术。高校作为以人才培养 为核心使命的现代组织,首要任务是学生的发展,即在“双一流”建 设背景下应当坚持重视教育中的人才培养,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拔尖创新能力培养。建设“双一流”的当务之急,并非急着制订建设的 时间表和任务书,不是给师生分解、下达一流建设的指标、任务,而 是更强调如何创造相应条件、环境、氛围和服务,推进适应“双一流”发展需要的服务“供给侧”改革和建设,释放高校办学活力,激发师 生教育与学术梦想,为一流目标提供一流管理和一流服务[1]。 有学者指出,一所先进大学教育管理文化的表征就是以人为本、 务实创新的管理制度体系。对同一所大学而言,不同发展阶段会面临不同的发展问题,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大学必须面对和解决 一流管理的问题。在高校内部,一流的管理是综合管理,为分工和叙 述方便,一般又可分为教学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 物资管理、科研管理等板块,缺一不可,十分重要。当前 “双一流”建设依然应该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 中心。综观国外一流大学,不仅普遍把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作为学校

校园文化建设总体目标及规划

白土岗镇中校园文化建设总体目标与规划 (2015.9——2020.8) 为进一步提升我校的办学品位和办学水平,为学生健康成长、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和学校持续发展,创设优美的人文环境与和谐健康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学校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建设具有我校特色的学校文化,打造精品校园,特制定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总体目标和规划。 一、总体思路 总体目标: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以制度文化建设为保证,以学校行为文化为载体,使精神文化有提升,物质文化出精品、制度建设有特色、行为文化出成果,全面优化育人环境,使校园成为师生向往和留恋的精神家园和幸福乐园,促进学校和谐发展,走向卓越。 构建原则:坚持思想教育与艺术欣赏的统一、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统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统一,遵循“因地制宜、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全面提升”原则。 二、基本任务 (一)精神文化建设 1、进一步凝炼学校精神。树立现代办学理念,规划学校愿景,明确办学目标,凝炼“白土岗镇中精神”,制定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围绕办学理念、校风、学风、教风、校训开展教育活动,使师生人人了解、熟记和践行其内涵,弘扬学校精神。

2、开齐德育课程,改善教育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各门课程,在广大师生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等教育,开齐开足德育课程,在教学中努力体现并不断拓展具有学科特色的育人内容,实现各学科德育有机渗透,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使教学过程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广泛开展文明礼仪、法纪、行为规范等教育。 3.进一步加强师德、教风建设,培育和营造良好的治学氛围和科学精神。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文明守则,明确教师的言行规范。在教师中开展以敬业爱岗、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学术文化建设,鼓励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形成严谨治学的良好风尚,营造校园浓郁的学术氛围。 4、重视干部队伍和师资队伍建设。逐渐形成务实、创新、担当、和谐的组织文化。学校领导班子始终能以积极的精神面貌带领学校发展。在学校领导和教师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营造平等和谐友善的校园人际氛围。 5、加强心理健康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积极心理学课题的运用研究,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运用到学校管理、教育教学中,营造积极的学校文化。 (二)物质文化建设 1. 加强校园规划和建设。建设承载历史和人文底蕴的校园景观,使校园的楼、路、庭、树、草、亭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将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学校精神的元素融入校园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校园总体规划浅析

四川建筑第39卷1期2019.2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校园总体规划浅析 冯建立,朱芳琳 (成都大学,四川成都610106) 【摘要】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国家发展同大学发展相辅相成。在当前“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建设一座绿色、生态、智慧的校园,是众多高校追求的目标。文章通过对既成校园案例得失的分析,提出校园建设总体规划需遵循的基本原则,以期对未来的校园规划建设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总体规划;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志码】A [定稿日期] 2018-06-18[作者简介]冯建立(1968 ),男,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工程管理、绩效管理;朱芳琳(1989 ),女,硕士研究生,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工程造价管理、招投标管理。 大学校园地建设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是 一个在空间上随时间不断生长、积淀、更新、叠加的过程,可以说其发展过程类比于生物有机体地生长,在这个过程中,校园规划还要根据现实条件的变化及时作出必要地调整,以寻求最佳生长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校园规划又是动态的,不断调整以达到理想的生长状态。本文简要地分析了与校园总体规划相关的若干问题,通过对既成的校园建设案例地分析,取其优势,避其不利,以对成就一个遗憾更少的校园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1 校园总体规划内涵及意义 1.1 校园总体规划的内涵 规划是人们对事物未来发展的安排意图。规划往往具 有系统性、层级性———一个规划总是在体系中处于上一级规划的控制之下,通常要遵守上一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城 市总体规划是指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的 措施[1] 。 校园总体规划用于指导学校各项功能组织地布置, 各项建筑和工程基础设施地设计及施工,从而合理地,有效地创造出良好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实现大学与城市的健康发展。1.2 校园总体规划的意义 从宏观城市的层面上看,大学总体规划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反映,大学作为城市的一个重要的功能组成部分,对其周边地区乃至整个城市的空间布局都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从微观校园的层面上看,大学校园规划是大学的学科发展规划,是学校合理发展的依据。大学包含了学科教学设施,实验实训场所,体育运动设施,学生宿舍,生活服务设施等等功能元素,总体规划就是对全部功能元素进行结构配置,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人流、信息流、资源流等有序流转。 2校园总体规划存在的问题 自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跨越式发展阶段。在巨大的生源压力之下,各大高校一时间纷纷通过各种方式 对校园进行扩容,有的在原校址上进行改扩建,有的在异地 兴建新校区,实现整体搬迁。在这场校园规划建设的热潮中不乏优秀案例,与此同时,一些高校由于缺乏充分调研论证,规划设计出现了不少不容回避的问题。2.1 规划中公众参与缺失 校园环境归根到底是学校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场所,校园规划是师生学习生活需求的反映,校园规划的合理与否又会反作用于师生各项校园活动。在校园规划建设过程中,高校通常通过招标的方式在全国乃至全球征集方案,再经过专家评审,选定最终方案作为校园未来的发展蓝图。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校园使用者,即学生、教职员工对于未来校园环境的意见和建议,校园规划变成了单纯的决策者和设计单位之间的关系。使用者无法向规划设计者表达其对校园的期望和要求,校园规划对于使用者而言反而变得无足轻重,这样的情况在总体规划阶段普遍存在,造成了校园与使用者之间的疏离。 “只有使用者能够引导大学校园的有机发展过程,他们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以及房间、楼宇、道路和开放空间是否 安排得当……”[2] 可见,公众参与对于学校规划建设至关重要。“参与”将人们凝聚在一起,并把他们投入到未来的情景 当中,继而在人与环境之间创设出一种情感———这个环境正是他们自己所期望的,由参与的方式规划的校园较之以行政 集中的方式规划的校园更适宜人们的合理需求。2.2 校园尺度失衡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表现在各大高校校园面积急剧扩大,占地达150ha 的校园比比皆是, 250ha 以上也不足为奇。以成都地区的高校为例:自2002年起,成都地区高校掀起兴建新校区的热潮,四川大学双流校区占地约220ha ,西南交大犀浦校区占地约200ha ,西南财大温江校区占地100 2 2·城乡规划与环境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整体规划

xx中学 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 为了提高校园文化品位,营造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园氛围,用校园文化陶冶学生情操,滋养学生心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不断地完善人格,使校园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摇篮,教师成就事业的舞台,更好地发挥校园的文明传承功能和文化创新功能,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根据我校办学指导思想和校情,特制定以下总体规划和方案。 一、指导思想 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从我校实际情况出发,以广大师生为主体,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文化创新为动力,以精品文化为目标,增强责任感、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创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校园文化。 二、工作总体目标 提炼具有时代性的办学育人理念,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为中心,努力建设内容丰富多彩,格调健康向上,既充满生机活力又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校园文化,形成学校浓厚的文化氛围;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评比活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健康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三、分期目标 1、第一年:打造好班级文化,出好黑板报;布置以“推进课堂

教学改革,打造高校课堂”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教学楼外墙布置唐诗宋词版面;搞好教楼前地面的硬化绿化工作。 2、第二年:在第一年的基础上,在教学楼的走廊上布置永久性版面;在教学楼一楼与二楼之间的楼道墙壁上布置有关“读好书”的铜字;继续做好校园地面的硬化绿化工作。 3、第三年:布置校园前院的墙壁文化,慢慢调整学校布局,让“四区”(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家属区)逐渐分开。 四、工作要点 1、结合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实际,突出师德、校风、学风、班级特色,按照学校要求,实现“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达到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每一棵树木能育人”的目标。 2、坚持全员参与,突出主体性和实效性,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营造学习氛围浓厚、创新意识强烈、身心愉悦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3、强化校园文化管理。全校师生齐抓共管、同心协力发挥各自的功能,互相配合,共同构建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色。 (1)从净化、绿化、美化入手整治校容校貌。 (2)创设各种文化设施,开辟宣传栏、黑板报、图书室和班级图书角等思想、文化教育阵地。 (3)搞好班级文化建设。 (4)活跃学校广播站,及时播放校园新闻和优秀稿件及名歌、名曲、校歌。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城市大学)校园总体规划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城市大学) 校园总体规划 设计说明 一、现状分析 1.项目背景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是天津市重点发展的高校之一。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现实情况下,高等学校面临着全面培养对城市发展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拥有全新城市经营思想和掌握现代城市管理理论与方法、具有多学科交叉知识结构和综合人文科学素质的城市建设人才的历史重任。而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是一所在办学定位、学科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拥有独特个性的大学,具备发展成为现代“城市大学”的优越条件,随着学校校园建设的进一步展开,必将在为天津、以至全国培养城市建设所需各类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2.现状条件分析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位于天津市西南部、外环线外津静公路北侧、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天津市第三高教区内。规划用地范围东至天津城市建设学院与天津农学院之间的规划路、南至津静公路、西至滨渠路、北至大学道延长线,规划总占地面积为1,100,000平方米(约110公顷)。根据建设部、国家计委、国家教委联合批准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的规定,可以满足规划15,000在校

学生的使用要求。 规划用地周围有津静公路、大学道延长线、城市外环线等交通干道,与城市中心和城市外部的交通联系十分便捷。校园东、西侧分别与农学院、宝德学院相比邻,西侧与南侧与华苑产业园区(环外)相临,东侧紧邻城市外环绿化带,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用地范围南北长约1,800米,东西宽约650米,基地地势较为平坦。天津城市建设学院现有老校区位于规划范围的南端,占地约20公顷;本次规划扩大的校园用地位于规划范围的北部,现状为农田和鱼塘、沟渠,进行适当的平整后适于校园建设。校园西侧现有的水渠和校园用地内部的水塘为新校区的水景规划和水系整合提供了可资利用的资源条件。 现有老校区的主要入口位于南侧的津静公路一侧,校园南部为教学、办公区,北部为学生宿舍区,中部为服务设施及水塘、球场等。校园内现状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其中大部分建筑质量较好,可以满足未来的使用要求,因此在本轮规划中建议保留,并可以对部分建筑进行功能调整。现有一个400米标准运动场,条件较好,建议保留,作为未来南部老校区学生的体育活动场所。 南侧老校区内部的东侧和西侧分别有一条12米和6米宽的现状道路,通过适当的改造后可以与北侧的新校区联系。根据未来整个校园的使用要求,本规划建议对南部老校区的中部、现状保留运动场西侧的道路进行适当的改造、拆除部分建筑,以打通与新校区之间的交通联系。

智慧校园项目总体规划

智慧校园项目总体规划

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述 (3) 1.1.项目背景 (3) 1.2.建设目标 (3) 第二章、总体规划 (4) 2.1.建设原则 (4) 2.2.总体架构 (5) 2.3.分阶段实施规划 (6)

第一章、项目概述 1.1.项目背景 经过多年发展,我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校园网络基本普及,信息化应用已逐步深入到教学、管理、服务等各个领域,日益成为师生获取信息、丰富知识、学习交流的重要渠道,在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促进思想文化交流、丰富师生精神生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智慧校园改造的信息化存在以下问题与不足: ?信息化基础设施尚不完备,信息化教学探索不足; ?适切性信息资源缺乏,资源共享机制并未建立; ?校园信息需要统一整合分析,促成智能化校园管理。 1.2.建设目标 通过建设智慧校园平台提高学校教育的信息化水平,并探索如何促进基于大数据模式下的教育管理与教育教学实现形式,逐步解决校园教学的全向交互、校园环境的全面感知、校园管理的高效协同、校园生活的个性便捷,最终实现建成完整统一、技术先进,覆盖全面、应用深入,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智慧校园。具体目标就是实现“五个智慧化”和“一站式服务”: 智慧教学 构建先进实用的网络教学平台,整合、丰富智慧教学资源,创造主动式、协同式、研究式的智慧学习环境,建立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 智慧管理 构建覆盖全校工作流程的、协同的管理信息体系,通过管理信息的同步与共享,畅通学校的信息流,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自动化、精细化,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智慧教务 构建综合教学管理的智慧环境,科学统一的配置教学资源,提高教师、教室、实验室等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改革教学模式、手段与方法,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与质

“双一流”背景下特色专业建设途径研究

2019年2月20日Feb.20 2019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第39卷第2期 Vol.39 No.2 doi:10.3969/j.issn. 1008-9640.2019.02.051 “双一流”背景下特色专业建设途径研究 黄莉 (桂林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 摘要:“双一流”战略的实施对高校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双一流”为高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在“双一流”的冲击下,高校面临着师资短缺、经费紧张等问题。面对新形势,高校应理性定位, 把握优势特色专业的发展方向,强化特色专业内涵,实现教育机制创新发展,完善特色专业建设的资源保障。 本文概述了优势特色专业的内涵,阐述了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特色专业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在此基 础上探讨了特色专业的建设途径。 关键词:双一流;特色专业;高等教育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 (2019) 02-0120-02 “双一流”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简称: 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通过了《统筹 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并于同 年11月由国务院印发。该文件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 建设作出新部署,将“211工程” “985工程” “优势 学科创新平台”及“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等重点建设项 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要求贯彻 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创新重点建设机制,推动一批高水 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2017年1月, 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 会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 办法(暂行)》。“双一流”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 工程”与“985工程”之后的又一重要教育战略,有利 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与国际竞争力。 一、 优势特色专业的内涵 近年来,各所大学逐渐转型,由传统的传授知识逐 步转变为教学和科研的综合发展,进一步演变为大学教 育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为了促进高校教育与社会经济发 展的融合.教育部门颁发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并采取措 施对高校特色专业进行了重点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优势特色专业是高校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的集中、综合 体现,是高校教学水平的衡量指标,也是高校师资力量、 教育理念、教育成果的综合体现。 二、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专业建设面临的机 遇与挑战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双 一流”战略为高校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但也给高 校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 “双一流”为高校专业建设提供新机遇首先,“双一流”实现了 “一流专业”和“一流大学” 的分离,建立了大学整体建设与专业学科建设的动态协调 机制,打破了固化的身份认同。在此背景下,高校的专业 建设能脱离学校综合评价与排名的影响进行发展,有利于 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双一流”为高校之间的学科竞争提 供了公平的学术环境,有利于高校投入更多的资源建设特 色学科。与此同时,社会越来越强调创新型人才、专业型 人才、综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就需要高校建 设自己独特的、具有优势地位的学科,为企业的转型发展 输送需要的人才。其次,“双一流”战略的实施为高校专 业学科的建设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双一流” 发展战略下,学科建设能够与学术发展相结合,通过学术 成就促进学科建设的发展.增加学科建设的深度。最后.“双一流”战略能够促进学科发展与企业发展的结合.通 过企业需求带动学科建设与科研的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为社会提供专业、高质量的人才资源。 (二) “双一流”战略使高校专业建设面临新 挑战 第一,“双一流”战略的实施导致高校之间的人才 竞争更加激烈,相对劣势的学校和学科必将面临专业人 才的缺失和流失。师资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在今后更加 严峻的教研人才争夺环境中,本来处于劣势的高校和学 科将面临人才流失、难以补充的困境。这对于普通高校 收稿日期:2019-02-06 基金项目:广西本科髙校“烹饪与营养教育”特色专业及“食品加工与营养健康”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建设项目(项 目编号:桂教高教2018 ( 52 ));广西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专项课题项目“’普职渗透多元协同’烹饪应用型人才培养 途径及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7LYHZWQ002 );桂林旅游学院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基于’能力’导向的应用型本科课程改革 与研究——以《中外饮食文化》课程为例”(项目编号:2018XJJGB008 )。 作者简介:黄莉(19X1—),女,广西桂林人,桂林旅游学院经济师,硕士c 研究方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教育、饮食民俗文化, ?】20?

智慧校园建设发展规划

智慧校园建设发展规划 根据教育部2015年发布的《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要求,秉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理念,注重学生信息化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增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与素养,促进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目标的实现。职业院校数字校园不仅仅是信息化技术系统的建设,更重要的是突出机制创新,重视职业院校信息化组织结构与体系的构建。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技术系统包括数字资源、应用服务和基础设施三个部分。数字资源的建设要根据自身情况突出专业特色、校企合作特色,在建设的过程中遵循兼顾社会服务、优先引入、慎重自建、边建边用、建用结合、开放共享的原则。应用服务的建设需要各院校对照部、省、市三级信息化管理要求,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实施,量力而行,逐步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充分利用网络互联和云计算技术的优势,积极借助社会力量,协同构建院校中心机房、服务器、网络、仿真实训系统环境等基础设施,将来自校外的数字化服务与校本提供的服务相结合,经济高效地为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提供数字化服务。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了我院数字化校园总体规划。 一、建设符合标准的通用应用平台,根据《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要求在制订本校数字校园规范时我们将遵循国家与行业相关标准,包括GB/T 20518-2006、JY/T 1005-2012、JY/T 1006-2012、JY/T 0381-2007、JY/T 0383-2007、CELTS-22、CELTS-24和CELTS-3等。该平台提供数字校园应用服务避免信息孤岛,充分利用网络互连和云计算技术的优势,将来自校外的数字化服务与校本提供的服务相结合,经济高效地为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提供数字化服务。 1、应用服务的总体要求,院校应统一规划各类应用服务,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分步构建或引用来自校内外的应用服务;各类应用服务应实现有效集成,避免服务间的“信息孤岛”。应用服务集成包括统一身份认证、统一信息门户和统一公共数据;各应用服务中使用的管理信息元数据应遵循JY/T 1006—2012和JY/T 1005—2012的相关规定;各应用服务中使用的数字资源元数据应遵循CELTS-3和CELTS-41.1的相关规定;应用服务应能适应学校的发展,满足学校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需要,不断进行扩展;在用户数量多、使用频繁的情况下,确保应用服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应用服务具有开放性,提供开放接口,便于与其它应用服务进行集成;应用服务应具有操作简单、易于维护的特点,对技术人员依赖程度低。 2、应用服务的集成 统一身份认证服务旨在给校园所有业务应用提供全局统一的用户管理和用户认证等功能,方便数字校园的管理,提高数字校园的安全性和便利性。支持用户的集中化和统一的管理,对数字校园中的用户提供统一的电子身份,支持统一的用户认证方式;支持用户一次登录后,在有效期间内直接访问任何已授权的应用系统而无须再次登录。统一身份认证服务的安全要求;通过安全的认证协议,使服务器和用户之间可以实现双向认证,杜绝任何一方身份假冒的可能,提高系统及用户自身的安全性。 3、综合信息门户服务 综合信息门户服务是将各种业务应用、数据资源和互联网资源集成到一个信息管理平台之上,将分散、异构的应用和信息资源进行聚合,在统一身份认证服务的支持下,通过统一的访问入口实现各种业务应用的无缝接入和集成,提供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