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
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
财政赤字是影响一国货币供给的重要因素,但财政赤字并不一定必然导致货币供给增加,财政赤字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主要是由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及其规模决定的。在比较发达的市场经济中,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办法不外三种:增加税收、增发政府债券和变动基础货币。1、增加税收。属于紧缩性措施。增加税收包括开增新税﹑扩大税基和提高税率。从短期效果来看,它并不会直接缩减货币供给,因为从个人、公司征收到财政的货币必然要支出,用于转移性支付,最后又会流到个人、公司,货币的总量不变。增加税收会降低投资的积极性,降低对贷款的需求,从而可能成为控制货币增长的因素。
2、增发货币。增发货币是弥补财政赤字的一个方法,通常情况是:财政部发行债券,中央银行直接收购。财政部用出售债券的收入支付商品、服务或其他支出。公司、个人收入货币存入银行,银行则相应增加了在央行的准备存款。债券出售给公司或商业银行,从而造成银行准备金的减少,但这些债券或抵押或出售给中央银行,中央银行购买债券的支出又会补足了商业银行的准备金。而财政把出售债券的收入再支出,则仍然成为准备金增加的因素。
3、发行公债。通过发行公债来弥补财政赤字是世界各国通行的作法。如果债券的购买者是公众或商业银行,并不直接产生增加供给的效应。因为政府取得货币后,流通中的货币虽以同等金额减少,但是政府将这笔货币再用于购买支出时,这些流通的货币又会回到流通系中。具体过程是:公众开出商业银行的支票或是商业银行开出自己支付的支票,这都使各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减少。但财政支出后,这些准备金又会恢复。准备金不变,创造货币的规模也不会变。居民或企业的购买资金不同,具体的货币效应也有所不同。一是用现钞或活期存款购买,意味着M1相应缩减,财政再用于支出,又形成M1的供给,因而M1的供给规模不变;二是用储蓄或定期存款购买,意味着M2中的准货币减少,而财政支出形成M1时,虽然货币供给总规模不变,但M1的规模增加,对市场均衡必将产生一定影响。一、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调节
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调节是指由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实现的国际收支调节,即在政府没有干预的情况下,由市场经济中的其他变量与国际收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来实现的国际收支调节。通常,国际收支的失衡会引起汇率、物价、国民收入、利率的变化,而后者的变化又会改变国际收支的失衡。
1、汇率机制
国际收支是影响汇率变动的实际经济因素之一。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们对汇率的预期和资本流动的决策等,都要把国际收支状况作为主要的考虑因素;另一方面当汇率发生变动时,不仅一国商品的进出口、服务的贸易会受到显著的影响,而且资本的跨国流动也会出现大规模的变化。
2、价格机制
英国的经济学家大卫休谟最早注意到物价变化同国际收支状况之间的关联,休谟指出,在国
际金本位制度下,各国的国际收支失衡会通过价格水平的变化而自动地得到调整。这是国为每一个国家的货币供给是以黄金本身或以黄金为基础的纸币构成的。在当代,价格变化对国际收支状况仍然存在重要的影响,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顺差情况正好相反),意味着对外支出大于收入,货币外流(基础货币减少,从而减少了社会的货币量),物价下降,同时该国的货币会贬值,即汇率上浮,由此引起本国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下降,进口商品价格相对上升,从而使出口增加,进口减少,贸易收支得到改善。
3、收入机制
当一国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表明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导致社会总需求、进口需求下降,从而贸易收支得到改善。国民收入水平下降不仅能改善贸易收支,而且也能改善经常项目收支和资本项目收支。因为国民收入水平下降会使对外国劳务和金融资产的需求都程度不同的有所下降,从而使整个国际收支得到改善。值得注意的是,国民收入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是“不完全的”,它很可能在国际收入完全恢复平衡以前就不再起作用,而不象“物价——铸币流动机制”那样会消除国际收支的失衡。
4、利率机制
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顺差,表明该国银行所持有的外币存款和其他外国资产增多,负债减少,因此产生银行信用膨胀,国内金融市场银行银根趋于松动,利率水平逐渐下降。利率下降会引起本国资本外流,同时也阻止外国资本内流,于是在资本帐户中净差额减少,国际收支的顺差也会减少;相反,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即表明该国银行所有持有的外国货币和其他外国资产减少,而负债增多,于是该国信用会出现紧缩,银根也会相应地趋于紧张,利率也会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上升。利率上升必须会导致本国资本不再外流,同时外国资本也纷纷流入本国谋求高利。因此,资本帐户的逆差就会向顺差方向转化。
以上是国际收支与各种经济变量,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实现的国际收支调节,这种调节是一种基于内生因素的自动调节,它的成立必须具备一系列的条件:(1)这种调节只有在进口商品需求价格弹性较大时,才能发挥作用。如果弹性小,即无法缩小进口,也就不能改变贸易入超状况;(2)由物价变动导致商品进出口的变化,其前提条件是物价的弹性较大,否则,它也不能起到自动调节作用。(3)这种自动调节需要对利率升降有较敏感的反映。如果对利率的反应迟钝,那么即使是信用有所扩展或紧缩,也难于立即引起资本流入与流出。对利率反映的敏感程度与利率结构也有关系,也与一个国家金融市场业务的发展情况息息相关。(4)这种自动调节必须在国家财政金融政策不过分干预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
二、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调节
自动调节过程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各国不能单纯地依靠市场来自动调节国际收支,而必须利用各种政策措施来调节国际收支的失衡,政策引导就是指政府为校正国际收支失衡而采取各种措施。
1、财政政策调节。财政政策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机理表现为运用财政收入政策、支出政策和公债政策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变动,进而通过对边际进口倾向的影响达到调节国际收支的目的。如果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则政府应采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和提高税率,政府支出的减少通过乘数效应使国民收入数倍的减少;同时,税率的提高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收益和个人的可支配收入,收入的减少必然导致本国居民商品和劳务支出的下降,其中包括对进口商品和劳务的需求下降,至于下降的程度则取决于边际进口倾向的高低,最终达到改善国际收支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通过总需求间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以外,财政政策还可直接作用于恢复国际收支的均衡,特别是当国际收支的赤字源于财政赤字时,控制国内财政赤字即可直接改善国际收支。
2、汇率政策调节。国际收支逆差时,压低本币汇率,有利于刺激出口,抑制进口;反之国际收支顺差时,货币当局则支持本币汇率升值,以减少出口,增加进口。
2、货币政策调节。货币政策可以改变社会总需求的水平,进而影响价格、利率等变量,达到最终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目的。如果出现国际收支逆差,运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可以降低国内生产的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的价格,增强本国产品的竞争力,从扩大出口和减少进口两个角度纠正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逆差。再者,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将促进一国国内利率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吸引资本流人,改善国际收支的资本和金融账户。
3、信用政策调节。信用政策也可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如果一国面临较严重的经常项目逆差,可以有针对性地直接向出口商提供优惠贷款,鼓励其扩大出口;中央银行也可以通过提高进口保证金比例,抑制进口。另外,还可以通过向外商提供配套贷款吸引投资,通过资本和金融项目的顺差来平衡经常项目的逆差。信用政策的运用还可以通过影响利率水平的变化,进而对投资,价格等变量产生影响,并作用于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通过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变化来进一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
4、外贸政策调节。外贸政策调节国际收支比较典型的做法是通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实施贸易的管制。前者主要是通过提高外国出口商品的关税来抑制进口,刺激对本国进口替代品的需求。但是,其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仅仅是一种对进口方面的单向调节。后者则一方面运用配额、进口许可证等措施限制进口,另一方面运用出口补贴等措施鼓励本国商品的出口,从进出口两方面双向调节国际收支失衡。如果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可以通过提高关税和增加非关税壁垒来抑制进口、鼓励出口,改善国际收支。但是,通过外贸政策调节国际收支会扭曲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效果,因此将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例如,走私猖獗、黑市活跃、千方百计逃脱管制。外贸管制还容易产生国际贸易摩擦,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
5、外汇管制。对外汇收支与汇率进行行政性干预,诸如强制结汇政策,对外汇支出进行限制。
6、加强国际合作,完善各国国际收支协调,借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付短期内国际收支失衡。
小提示:目前本科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主体是研究生,在如今考研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我们想要不在考研大军中变成分母,我们需要:早开始+好计划+正确的复习思路+好的辅导班(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2017考研开始准备复习啦,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