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蒂姆伯顿电影《大鱼》中的虚构意象和冒险精神

蒂姆伯顿电影《大鱼》中的虚构意象和冒险精神

蒂姆伯顿电影《大鱼》中的虚构意象和冒险精神
蒂姆伯顿电影《大鱼》中的虚构意象和冒险精神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初中英语读写技能综合教学模式研究

2 英语基本味觉词“甜/苦”的隐喻机制

3 英汉翻译中文化负迁移引起的偏误分析

4 关于爱伦坡诗歌死亡主题的探讨

5 边缘人群的孤独与无奈——对《夜访吸血鬼》中路易斯的研究

6 图式理论与初中英语写作教学

7 论中西婚姻观的差异

8 《人鼠之间》中两主人公乔治和雷尼的对比分析

9 英汉禁忌语异同之分析与比较

10 对《大地》中女性人物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11 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95 80 35 640

12 从文化角度对比中美两国谈判风格

13 从彼拉特透视托尼·莫里森的妇女主义

14 仿拟在商业广告中的应用

15 广告英语中语言的性别差异

16 透过《丛林》看美国梦的破灭

17 浅析亨利?詹姆斯小说《螺丝在拧紧》中的哥特成分

18 浅析《美国的悲剧》中克莱德的悲剧命运

19 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的文化霸权

20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21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形象分析

22 美狄亚的女性主义分析

23 分析托马斯?哈代对西奥多?德莱塞的文学影响

24 Analysis on Ambiguity in The Scarlet Letter

25 电影片名翻译的研究

26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泄密的心》

27 试析《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观

28 浅析《雾都孤儿》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9 二语习得理论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30 意象图式研究

31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32 《尤利西斯》与《春之声》中意识流手法的不同

33 A Study of AP’s News Reports from the Angle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

34 中西方语言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

35 The Symbols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s in The Scarlet Letter

36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性格的双重性

37 环境对儿童心理的影响--以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为例

38 A Reflection on the Amplification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39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理解与翻译

40 英语学习中语法的功能

41 论“迷惘的一代”告别“美国梦”——浅谈《永别了,武器》和《了不起的盖茨比》

42 析《狮子和宝石》中拉昆来失败的原因

43 动物习语中文化意象的比较与翻译

44 浅析《远大前程》中主人公皮普性格发展的形成因素

45 公示语翻译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46 浅析英语新闻标题特点及其翻译技巧

47 从谷歌和百度两大企业的管理方式看中美企业文化的差异

48 从目的论角度看企业推介材料的中译英技巧-以家具产品介绍为例

49 一个反叛者的肖像--以《土生子》为例

50 广告标语的语言特色

51 主位推进模式在语篇翻译中的应用

52 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中天气描写的作用

53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文体特色分析

54 广告语篇中的预设分析

55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56 英汉幽默语的对比研究及其翻译

5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58 On Paul’s Self-development in Sons and Lovers

59 The Comparison of the Children’s Characters in Dickens’ Three Novels

60 跨文化意识在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渗透

61 An Analysis of Women’s Statu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62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儿童翻译——以《夏洛的网》两个中译本为例

6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64 外语学习焦虑与口语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65 中西文化中婚礼的对比研究

66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67 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及其能力的培养

68 《尤利西斯》的象征艺术

69 Developing University Studen ts’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in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70 剖析简?爱性格的弱点

71 当爱遇见不爱——浅析《马可百万》中的三对情爱关系

72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新闻翻译

73 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74 论《纯真年代》的女性意识

75 中西方时间观差异分析

76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浅析语法情景教学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设计与运用

77 模因论视角下的公司名称翻译

78 游戏在学前儿童英语教学中的角色及作用

79 企业文化构建的话语分析路径

80 论中美商务谈判风格的差异

81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人物关系

82 浅析《看不见的人》中看得见的种族歧视

83 合作原则视角下的商务谈判委婉语研究

84 霍桑《红字》女性主义的探析

85 从习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86 女性主义视域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87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88 如何提高小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89 老纽约下的女性悲剧——对《纯真年代》中两位女性的分析

90 论《老人与海》所表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91 英汉习语中价值观的差异

92 从保罗的恋母情结角度分析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

93 模糊数词在英语习语中的构成形式及其修辞功能

94 简奥斯汀作品中的讽刺和说教主义

95 运用文本分析法看中英女性婚姻观的差异

96 论文化差异在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中的表现

97 中美婚姻时间选择的对比研究

98 英语新词汉译原则研究

99 论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差异

100 On The Narrative Perspective Type of J. M. Coetzee’s Disgrace

101

102 从传统消费观念看中美文化差异

103 An Analysis of Emily’s Tragedy in A Rose for Emily

104 残酷的战争和脆弱的爱情----再读《永别了,武器》

105 试论商务英语与普通英语的异同——商务英语书面语的特点

106 试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书信

107 浅谈《简爱》的女性意识

108 英汉谚语中文化因素对比研究

109 科技英语长句的结构分析与翻译

110 化学专业学生英语阅读策略研究

111 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词汇教学的研究

112 从电影片名翻译窥探中美文化差异

113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英文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114 字母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语音教学中的应用

115 对儿子与情人中俄狄浦斯情结的分析

116 张培基翻译个案研究之背影

117 解析《爱玛》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118 The Study of Symbolism in Moby Dick

119 唐诗意象英译中的文化障碍和策略

120 提高初中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121 《野性的呼唤》中巴克形象分析

122 母语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探析

123 论《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

124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乔丹?贝克的人物分析

125 简析《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

126 英语广播新闻与报纸新闻的文体比较

127 简析译者文化背景对其处理习语翻译的影响--《水浒传》赛珍珠译本中的习语翻译128 (日语系毕业论文)浅谈中日饮酒艺术

129 Preciseness of Legal English

130 中美婚姻价值观对比

13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32 叶芝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以《丽达与天鹅》,《当你老了》为例

133 试论《围城》中四字成语的英译

134 论《百舌鸟之死》中的百舌鸟象征

135 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136 A Study on Error Correction in JEFC Classroom

137 以名词动用为例分析英语词汇学习中的隐喻

138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 Wordsworth’s Nature Poem and One by Tao Yuanming

139 目的论与外国汽车商标的汉译

140 任务型英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141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Call of the Wi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Darwinism

142 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143 阿瑟·黑利小说《讹诈》中的前景化现象探析

144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友谊观对比

145 英汉“悲”、“喜”情感隐喻的认知比较研究

146 中西方婚礼礼服颜色的对比研究

147 浅析《警察与赞美诗》中欧亨利的写作风格

148 内地与港台海外电影片名翻译的比较

149 论面子在中国奢侈品消费中所起的催化促进作用

150 从《金银岛》看英国人的冒险精神

151 传统道德与时代新意识之战―论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的婚恋观

152 论《纯真年代》的女性意识

153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外贸函电中否定信息的传递

154 中国茶文化与西方咖啡文化对比

155 中美两国家庭文化差异

156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China's Middle School

15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58 不温不火,绵里藏针——分析《格列夫游记》的讽刺意义

159 文化适应性原则在食品商标翻译中的应用

160 旅游资料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161 从归化异化角度浅析《三字经》两个英译版本

162 《追风筝的人》中哈桑自我牺牲精神的研究

163 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男主人公性格分析

164 论政治演说中平行结构的应用

165 从女性主义解读《芒果街上的小屋》

166 A Study of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dvertising Language from the Aesthetic Perspective

167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体态语应用

168 浅析《喜福会》中母女冲突的存在与消融

169 On the Fighting Spirit of Buck in The Call of The Wild

170 《弗兰肯斯坦》的主题解读

171 《恋爱中的女人》人物及其人物关系的象征分析

172 全身反应教学法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73 论《米德尔马契》中的人性主题

174 英文电影名称汉译原则和方法的研究

175 欧?亨利短篇小说的特点

176 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黄色墙纸》中的女性主义

177 浅析D.H.劳伦斯小说中的平衡原则

178 Analyzing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Call of the Wild

179 王尔德童话《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主义

180 经贸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及其应用

181 查尔斯?狄更斯《雾都孤儿》的成长主题

182 英汉恭维语的对比研究

183 论“美国梦”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184 重新诠释玛格丽特的人生悲剧根源

185 体育新闻英语文体特点分析

186 《雾都孤儿》中南希的人物性格分析

187 《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的服饰所反映的女性意识

188 从约翰?邓恩的“奇思妙喻”中透视他矛盾的情感观

189 打破沉默——接骨师之女中“沉默”主题的解读

190 海明威《雨中猫》的文体分析

191 An Analysis of Hemingway' Religious Complex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192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olite Languages

193 《日用家当》中的黑人文化意象分析

194 无尽的欲望致使毁灭

195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赵丽蓉的小品

196 中国传统文化中特色词语的翻译

197 大学校训翻译:问题与基本对策

198 《飘》中的女性意识

199 从关联理论角度谈电影《灰姑娘的故事》的字幕翻译

200 《理智与情感》中埃莉诺的性格简析

第六代和第五代导演的艺术风格分析

第六代和第五代导演的艺术风格分析 前言: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横空出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关于其艺术形式的争论一直未曾平息。从《二十四城记》展开到贾樟柯的电影风格,我们回到他的生活成长的年代,回到那些中国沧桑巨变的时代,从而也回到了有着共同经历的第六代导演的生命中。从第六代导演的创作风格和创作内容出发,体验他们的年代和有着更多经历的第五代导演的年代。从创作风格和艺术追求的角度划分开来,第六代导演和第五代导演在人生经历有着巨大的差异,而他们走过的道路也是大相径庭。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第六代导演和第五代导演在创作上不同的风格和艺术追求。 关键词:《二十四城记》《站台》贾樟柯第六代第五代陈凯歌张艺谋《黄土地》《红高粱》好莱坞《英雄》电影市场 正文: 《二十四城记》是最近比较关注的电影,来自于第六代导演的代表贾樟柯。关于这个以贾樟柯为代表的这个导演群体,是否可以称之为第六代一直是值得讨论的问题。我个人觉得,第六代并非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整体性导演群体,他们并没有共同的美学观念和共同认可的

艺术主张,即使他们都是很独立的导演。他们被冠以第六代的导演,或者更多是因为他们不属于第五代这个群体,他们的年龄和电影观念都不同于第五代。第五代导演,如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吴子牛等人,他们形成了接近的风格,主题比较沉重,低调的拍摄,长镜头,情节减少,影像因素增多,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而第六代的称谓,更多的是将他们从第五代导演的年龄段和艺术风格中划分出来。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可以把他们称之为第六代导演。 第六代导演一般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中后期,在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或者中央戏剧学院等学校接受正规影视教育的青年导演,以及一些热爱电影的自由职业者,代表包括贾樟柯,张元,王小帅,陆川,娄烨,路学长等人。 贾樟柯1970年出生在山西汾阳,由于看了《黄土地》而产生了对电影的热爱,在1991年报考北京电影学院,直到1993年才考上电影学院文学系。贾樟柯就是一个在文革时期出生,在改革开放潮流中成长起来的一个人,巨大的历史变迁极大的影响了贾樟柯的艺术风格,甚至是刻在贾樟柯电影上的标签。 贾樟柯很明显是一个有着狂热艺术追求的青年导演,为了实现他的导演梦,组织了青年电影实验小组,全身心投入电影实践。《小武》

我对世界动画电影大师的认识

我对世界动画电影大师的认识 我看动画有十几年的历史,从小时候的《铁臂阿童木》到《狮子王》,再到现在的《海贼王》和《无敌破坏王》,每一部动画都经历着时间的推移带来的影响,包括美术风格,配音,配乐等外在的表现形式,也包括表达的主题内涵,动画制作者的用心等内在表现形式的变化和发展。 看了《世界动画电影大师》这本书后,我了解到动画片背后的东西,比较详细的关于制作人的当时的所见所闻,他们的经历给他们创作的动画是紧密相关的,包括作品风格和内涵,也就验证了一句话,每个人不同的成长环境早就了每个人不同的个性。 其中有一些我喜欢的动画电影大师,包括日本的宫崎骏,大友克洋,美国的蒂姆波顿。我从小就对观看日本的动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能由于当时国内动画产量低,电视台大量引进日本的动画片,也可能是当时是日本动画的黄金时期,高质量高产量的动画不仅牢牢占据本国市场,还进行大量的海外输出。也有可能是日本和中国属于一个相同的东亚文化圈,看日本动画总有一种亲切感,一种说不出来似曾相识的感觉,而欧美动画就完全没有这种感觉。 宫崎骏是日本著名动画片导演,他可以说是日本动画界的一个传奇,可以说没有他的话日本的动画事业会大大的逊色。他是第一位将动画上升到人文高度的思想者,同时也是日本三代动画家中,承前启后的精神支柱。宫崎在打破手冢巨人阴影的同时,用自己坚毅的性格和永不妥协的奋斗又为后代动画家做出了榜样。其在全球动画界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迪斯尼称其为“动画界的黑泽明”,获奖无数。纵观宫崎骏的主要作品,我个人觉得有以下一些艺术特色: 1.梦想的彼岸,少女的纯真。代表作《天空之城》。 梦想是早期宫崎骏中显性的主题,如果说风之谷的飞行是战争需要,红猪的飞行是对世界的逃避,魔女宅急便的飞行是一种成长的历程,那么天空之城可以说是梦想的飞行,宫崎骏通过主角舒达打造了一种梦之记忆的氛围,舒达不是英雄,也不是勇士,只是个充满梦想的纯真少女,世界的腐朽与人类的野心在她的面前似乎丝毫不起作用,她总能用她纯真的心去打动别人。宫崎骏在天空之城的打造上完全脱离了那种“拯救世界”的老式主题,而是加强了对“人类”这个大主题的关注,而舒达正是这个大主题表现的核心,她不仅收获了友谊与冒险的经历,她变现出的是一种对生活与自然清澈透彻的认识,始终保持的是一种美丽的,追梦的姿态。 2.童年的画面,真实的童真。代表作《龙猫》。 龙猫是可以说是宫崎骏编织的一个精巧的梦,龙猫虽然依旧带有一种一贯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但是视角却开始了从“人类”到“人”的转变,而片子女主角桎月与小米也正是这种人性童真的最好体现,那段候车的场面大家肯定记忆犹新,憨憨的龙猫把桎月的雨伞当成了有趣的玩具,一个个场景,把两个孩子的童真刻画的淋漓尽致,而反映到现实生活中来,足以让你勾起童年的回忆和那一份藏在心中的童真。 3.翱翔的天空,人生的思考。代表作《红猪》。 宫崎骏自己也说过红猪是他自己人生的缩影,从红猪身上映射出来是那种成熟老练的气质,以及对世界的深刻的认知,在这一点上,红猪确实可以说是宫崎骏的自传他还是只很幽默的猪,能够说出“如果不飞,我就是只普通的猪”这样充满哲理的箴言,带有一丝梦想的味道。 4.自然的宣战,爱恨的纠葛。代表作《幽灵公主》。 阿西达卡可以说又是宫崎骏笔下的一个英雄人物,超乎人类的力量,坚定勇敢的心灵,无疑不体现出阿西达卡这个人物的独特魅力,而与风之谷的那种绝对的英雄主义却有着本质

浅谈《僵尸新娘》中的哥特式角色设计风格

浅谈《僵尸新娘》中的哥特式角色设计风格 摘要:《僵尸新娘》独特的角色设计风格对于重新塑造中国特色动画风格的启示。关键字:角色设计哥特式风格中国传统元素 第一章《僵尸新娘》概述 《僵尸新娘》于2005年9月23日上映,由蒂姆·伯顿、麦克·约翰森导演的人偶动画电影。在整体的暗色调中,蒂姆·波顿总是设法让人们看到人物闪亮的边缘。听起来很是吓人的《僵尸新娘》让人惊叫连连,又笑料百出。故事里的木偶人维克多本身就有着和约翰尼·德普类似的某些特征,他看起来也是纤弱而且有着神经质的忧郁气质。 暗调和幽蓝是这部电影的主色调,这也是蒂姆·波顿风格在形式上的一种体现。它的幽默也是冷峻中的惬意,对人物和画面的刻画细致入微。《僵尸新娘》并没有这个题目所宣扬的那样恐怖,它其实更多是传递了温馨的感觉。而且以动画片来表现的故事,原本就有很多可爱的元素,虽然也是在谈鬼论神,但是注定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恐怖片。所以这部电影的类型是动画、喜剧和幻想,其实“恐怖”一词只是一种表面意义上的东西,不是电影的主旨。而面对这部电影人们所发出的惊叫声实质上也是基于对电影的赞叹,基本和内心的恐惧无关。

实质上,这是一部温馨的电影,乐观、活泼而且很有味道,它实现了一种突破,虽然它依然继承了了蒂姆·波顿的阴暗。影片内容荒诞滑稽,色彩则极尽斑斓,活人世界死气沉沉,僵尸世界反而多姿多彩,明显又是一部让人惊奇、风格诡异、美丽幽暗、浪漫诙谐的作品。《僵尸新娘》虽然是部人偶片,但仍不失一部两人再度合作的优秀影片。 第二章浅谈电影中的哥特式风格 在哥特风格的电影中,人物大部分是吸血鬼、骷髅、鬼怪、女巫;导演大多擅长用色差的对比和光线明暗的对比来营造氛围;多以黑色或灰色等暗色为主体色调,布景比较舞台化,有时会使用哥特绘画构图背景,而弃用真正的场景;无边的黑暗充斥着萤幕、具有浓郁的哥特风格的建筑与低沉的黑云随处可见;高昂与低沉顿挫的音乐交响在一起,与剧情丝丝相扣的同时又散发出了阴森鬼气的寒意;悬疑的故事情节荒诞离奇、缭绕着绝望的气息;演员形象、举止展现出的是高贵黑暗的特质,这些都是哥特电影的标志性符号。哥特电影借助这些标志性符号来展现黑暗、孤独而又高贵的精神追求,挖掘出人类精神世界的黑暗面。 第三章,浅谈《僵尸新娘》中独特的角色造型设计蒂姆·伯顿经典的两部动画电影《僵尸新娘》(2005)和《科学怪狗》(2012)夸张诡异的角色设计以及充满恐怖气息的场景布置无一不在诠释蒂姆伯顿对于哥特式风格娴熟的运用。在我看来,蒂姆·伯顿在这两部动画电影中恐怖而又带

国内著名导演分析

张艺谋导演的艺术风格 张艺谋的作品分为前张艺谋时代和后张艺谋时代,前期作品主要有:《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我的父亲母亲》后期作品有:《英雄》《十面埋伏》《千里走单骑》《满城尽带黄金甲》。 前期作品的特点: 1、他的电影的主题都有一个或明或暗的“性”问题,尤其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展示形成他的电影表现的潜在魅力和叙事主线。 2、民俗的运用。在张艺谋的电影中随处可以见到民俗,《红高粱》中的“颠轿”“回门”《菊豆》中的“出殡”《活着》中的“皮影戏”等,张艺谋的电影大都是改编自小说,小说中的民俗在他的手中起死回生,成了一种极富特色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气概的弘扬。民俗在影片中完全艺术化了,完全是一种美学追求。 3、对色彩的迷恋。张艺谋的电影世界首先对接受者产生的正是这种来自色彩的强大视觉冲击力。在影片《红高粱》中,漫野摇曳的红高粱,泼洒大地的红高粱酒,血红的太阳,血红的天空、血红的土岗、血红的袄等,这种红色呼唤着一种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表现了人物对生命赤裸裸的欲求,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红灯笼,这种红灯笼是在封闭规整的乔家大院里使用的,并在扭曲中使用,形成了对扭曲生命的否定,散发着腐朽的美丽气息和血腥的灾难气息。《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的红棉袄,这种红色是母亲对爱情的积极释放。 后期作品的特点 张艺谋后期作品对形式美的追求高于对内容的追求,形式大于内容,大场面、大制作、大手笔成了这类作品的特点,华而不实,内容苍白。 1、影片《英雄》耗资3000万美金,堪称国内超大手笔,国内票房超过两亿,从票房上说,《英雄》意味着张艺谋电影商业突围的成功,但不意味着张艺谋电影文化突围的成功。影片中加入了传统的儒道思想,“书法”、“剑道”等,即所谓的雅文化,同时又把影片的主题上升到“和平、统一”的高度。但整个影片的形式过于丰富多彩,压得本不精彩的影片内容喘不过气来。影片中的故事是老掉牙的刺秦,不同的人讲了三段不同的故事,似乎套用黑泽明的经典影片《罗生门》,真真假假,以假乱真。同时影片中的人物性格似乎也不是很明显,身为赵国人的无名,为报灭国之仇,练剑十年,一意刺秦,其志坚意决可见一斑,而导演却让他这种积蓄良久的决心在残剑的一番劝说中灰飞烟灭,最终放弃刺秦。其转变之快、思虑之深,已不符合一个侠客的身份,更像一名理性的智者。即使这个人物的性格变化具有某种特殊性,而片中对这种特殊性也缺少必要的铺垫和合理的艺术表现,因此其结局显得突兀而可笑,观众被导演的如此设计迷糊的团团转。 2、《黄金甲》中导演更是采用上万盆真实的菊花来做道具,还有演员身上用重金属打造的黄金服装,色彩斑斓的琉璃柱子,场面铺设的如此豪华,似乎只有张艺谋能够玩得起这样的大

中国导演分析

百花齐放的电影人电影制作的一切灵感离不开现实的生活经历,导演通过艺术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现实的生活,搬到荧屏上,让更多的大众从艺术的角度去了解生活,发现生活,在引导大众思想潮流上有不可低估的力量。每部电影的导演是至关重要的人物,他们的生活经历会在电影中表现出来,不同生活经历的导演就会有不同的电影风格。 陈凯歌、张艺谋都是第五代的电影人领军人物,他们少年时代就被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改革后,他们又进入学校接受专业训练,他们带着新的思想、创新的电影表现方式进军中国影坛,为日后的中国影坛留下了一部部各具特色的经典之作,促进了中国影坛的发展。当时中国电影史上第五代电影人中张艺谋和陈凯歌是陈、张二分天下的局面。然而冯小刚这个“怪才”的出现把这种局面打破,冯小刚其奇特的喜剧贺岁片的出现,使得中国电影界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势。不与这三位导演拘一格的吴宇森,一部部经典的动作片又是使得中国电影出现百花齐放。 一、陈凯歌、张艺谋二分天下的局势 陈凯歌说:电影,是很多人在黑暗中聚会,去共同分享一个梦想。 陈凯歌作为第五代电影人的代表人物之一,陈凯歌在少年时期的经历文革和插队,也使得他的影片向往更加和谐、更加理智的人类生存状态,形成了陈凯歌独特的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越的电影风格。凭着《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等几部作品入围重要国际电影节,使得他成为当时中国电影界的领军人物。陈凯歌导演的电影艺术价值极高,对中国电影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跟他出身在一个艺术家庭有很大的联系,他的出身使得他具备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在电影界上才华横溢,并且在之后的电影拍摄上,特别是艺术技巧的处理,比起当时其他导演,更加是得心应手。陈凯歌擅长拍摄哲理性的电影,层层递进,展现人的复杂性,引导出高度的人文意识,勾引出人内心一些很微妙、很重要的触动。他的影片有种在拼命向观众传递更和谐、更理智的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切与向往。陈凯歌在拍摄电影的时候,更加注重细节的处

蒂姆·伯顿的电影风格

蒂姆·伯顿的电影风格 1958年,在这个世界电影史的变革时期,一位将影响世界影坛的杰出人物悄然诞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伯班克。这个鬼才式的人物由于拥有封闭、孤独的童年生活而习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只用绘画表达生活和对世界的看法。 蒂姆〃伯顿早期作为一名画师就职于迪斯尼公司,他很快发现迪斯尼公司那刻板的规则并不适合他的性格和创造力,但是迪斯尼公司赏识他的天赋,让他创作了一部动画短片《Vincent》,却由于基调过于阴暗,不适合儿童观看,未能获准公映。直到他接到《哗鬼家族》的剧本,这部旁人眼里看来没有什么的剧本,在伯顿眼里却是充满了离奇的艺术感,他不可能拒绝。这部片子再获成功,伯顿开始被好莱坞所牢记。后来,伯顿接连执导了《蝙蝠侠》系列、《剪刀手爱德华》、《断头谷》、《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僵尸新娘》、《理发师陶德》、《爱丽丝梦游仙境》等电影,均获得了广大影迷的好评。 确立个人风格的开山之作——《圣诞夜惊魂》 故事发生在阴暗灰冷的万圣镇,瘦高个子、顶着一颗人类的骷髅头的稻草人——南瓜王子杰克深受怪物的爱戴,但是却没有人知道他内心的痛苦,他有着诗人般忧郁浪漫的情怀,渴望着不同于万圣村邪恶之灵的生活。 当杰克无意在树林的深处打开了一扇刻有圣诞树的门,结果坠入到了另一个洁白的冰雪世界——圣诞镇,这使稻草人惊奇不已,而镇

上那种欢乐的气氛更让杰克心驰神往。为了体会圣诞节,他绑架了圣诞老人,并按照圣诞节的规矩生产“礼物”。 杰克有着美好的愿望——要给人们带来欢乐,但却导致了弄巧成拙的后果,于是圣诞节变成了万圣节。最终人们将穿着圣诞老人衣服正满心欢喜地驾着鹿车飞过天空的杰克一炮轰了下来。 这部影片尽管受木偶片制作方法的限制,但却自然真实,场景奇美,情节感人,用传统的模型定格方式拍摄,非常耗时但质量很高。影片节奏明快,配乐高超,具有黑色幽默的特征。 最难抉择的人鬼情——《僵尸新娘》 一次看似荒诞的婚礼练习,引出了一连串奇怪的事情,那个树枝竟忽然间变成一根腐烂的手指,一个身披婚纱的女子破土而出,她自称是被谋杀的,更令人无法接受的是,她确定自己就是面前这个傻小子维克多的合法妻子。 鬼新娘艾米丽给了他不少的惊吓,也给了他人生的诸多感想和教益,他要面对两个要和自己结婚的姑娘,只是生死两界,这样的抉择,是痛苦的,亦是幸福的…… 听起来很是吓人的《僵尸新娘》让人惊叫连连,又笑料百出。暗调和幽蓝是这部电影的主色调,这也是蒂姆〃波顿风格在形式上的一种体现。如今的这部新作给人的感觉更加鲜明不浑浊,每一个角色都线条分明,看起来清透无比。而电影的整体色调给电影本身增加了一种“硬度”,使电影给人的感觉坚定而且充满希望。 无法相拥的爱情——《剪刀手爱德华》

第五代导演风格

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极其风格 1.张艺谋 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电影人的顶尖人物,他以直觉把握的形式天才地表达社会心理愿望,传送、显现大众心中的密码,这种内在心理密码的传递和内在的约束的强制与类型化的商业电影在深层次正好相通。张艺谋的本领在于他能强烈而不失准确,适时而又超前地拨动中国百姓的心弦,展示中华大众心态。他拍过的影片题材广泛,有农村的、城市的,有历史的、现实的,无论是表现贫民生活还是描写宫廷贵族,他都注重挖掘人物内心的东西。张艺谋电影中所蕴藏的主题,一直都有与第五代所传承和发展的“文化批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般包括三个基本主题:对美的追求,对执著信念的描述,对城乡差别的关注。 张艺谋的电影创作是其艺术创作的核心。他的电影在强烈的色彩、大量的构图背后,严格坚持了生活的真实,叙事和抒情是其电影创作所遵守的主线。中国电影历史中,很难有导演类似张艺谋这样所执导的电影数目之多,风格差异之大。从电影艺术创作角度上看,张艺谋更是因为电影创作的勇于创新,题材多样而驰名中外,屡获大奖,他是第一位获得重要国际电影节奖项的中国导演;从电影商业角度上看,张艺谋也是中国近现代电影中第一个开创了“大片”时代的导演,从此开创了中国电影大面积商业化的进程。 张艺谋电影艺术创作特色的更迭最为显著体现在了电影技术的创新之上,也就是视听语言的表现和使用上。视听语言是电影的语言,是工具,那么视听语言的使用就可以成为电影内涵和风格表现的基础。其导演处女作《红高粱》中泼墨式的大写意色彩创作,粗犷的声音处理以及大开大合的风格定位,开创了中国电影在视听语言上最为革命性的变革。 主要代表作品 电影作品

风格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父亲情结 悲剧的重复 艺术家的审美情怀 色彩的运用美学 独特的构思,深刻的寓意 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 电影分类 反思类电影。《红高粱》、《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 纪实类电影。《秋菊打官司》和《一个不能少》 小说类电影。余华的同名小说的电影《活着》改编自小说的《红高粱》和2011年即将上映的电影《金陵十三钗》 纯爱类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幸福时光》和2010年上映的《山楂树之恋》 商业类电影《英雄》开始,《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 张艺谋电影内涵的承载物 (一)悲剧情节 (二)女性视角 (三)命运抗争 (四)文化反思 总结 张艺谋电影的创作风格复杂多变,但是又是继承着惯有的个人烙印,这使得他的电影具有了与众不同的魅力。而张艺谋电影中对于视听语言和电影本体的创新则给中国电影带来了一种焕然一新的面貌,不仅给中国电影的艺术本体的创作提供了较为优秀的范例,而且因其主导的中国电影“大片”时代的商业化创作为中国的电影发展也提供了极大的冲击力。张艺谋的电影创作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力,而他作为中国电影导演在国际上的显著代表,也给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借鉴意义。

张艺谋电影风格分析

张艺谋电影风格分析 从《红高粱》到现在的《三枪拍案惊奇》,张艺谋共导演了二十几部电影,从摄影到演员再到导演,从电影到歌剧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24年来张艺谋作品很多,获得奖也很多,在中国电影的大词典里,张艺谋已经不仅仅是个典型的符号,更代表着一种引领风尚的潮流。无论是在艺术层面上,还是在商业领域,他所缔造的高峰都被人视为追赶的标尺。在中国电影急需一个良好的商业模式求得生存的时候,是中国影坛的一面旗帜。这二十多年来,张艺谋的电影的变与不变是明显的,例如他个人的电影风格,他对电影色彩的迷恋和追求,尤其是对红色的偏爱,大红大绿等,色彩鲜明,给人很强的视觉冲突。他的作品主要都是从文学作品改拍的,或只是改变一些方面,进行一种艺术化的处理。但是近几年,张艺谋的电影的创作更趋向于商业化,早起他的电影更多的是一种艺术,像《我的父亲母亲》,画面很美,给人一种唯美的感觉,但是像后期的电影如《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场景很壮观,但是没有一种艺术的享受。无论是艺术性还是商业性,张艺谋的电影地位始终是不可否认的。 一、张艺谋电影的独特风格 说到张艺谋的电影,不能忘了的是他电影里的摄像、构图以及色彩的使用处理,作为电影学院学的是摄影专业出来的,他对影视的构图色彩的使用有他自己独到的特色。张艺谋导演在,所以他刚开始从事的也是摄影,在他的影片中,它的摄影风格也是影片中的一大亮点。 首先可以看看他电影的摄像。张艺谋的摄影风格是和他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是紧密联系着的,比如在《秋菊打官司》中,影片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生活化的情趣,所以他在电影的拍摄中尽量让影视表现出来的内容贴近一种生活的氛围里,这就需要在摄像中进行处理,而在《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说体现的是风格化的,这两部电影都是地地道道的商业篇,电影主要是通过摄影的造型、色彩、用光等手段去补充和渲染,已达到某种效果,例如场景壮观,色彩鲜明,视觉冲击力强。除此之外,张艺谋使用一些摄影技巧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电影的主题,例如在《秋菊打官司》中,张艺谋改用了严格的纪录片风格来拍摄这部影片,所以在《秋菊打官司》的第一个镜头是面对街道的长达几分钟的长焦摄影,毫不知情的行人们保持了他们最原始而真诚的行姿,为了看起来更加表现现实,里面50%采用偷拍的镜头。 在张艺谋的电影摄像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景别的选取,尤其是远景的使用,如果我们有认真观察会发现他几乎在每一部影片中都有很多的远景尽头,我想这个跟他的电影场面看起来很宏大也有关系的,比如在早起的电影《黄土地》中,采用远景的拍摄,大面积运用远景拍摄黄土高原全貌,展示了黄土高原雄伟独特的美,如果没有远景镜头就很难拍出这种意境来,也充分肯定张艺谋对摄影的调动。还有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张艺谋多次地采用高空镜头拍摄大院的全局,展现出一个森严,封闭,阴冷的空间环境。而在商业电影《十面埋伏》和《英雄》,这种远景的使用用远景来表现场景场面的宏大。 其次来看看他电影的构图。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在表现宅院时,张艺谋多次使用俯拍全景镜头,这种构图实现了宅院的死板封闭,这种构图可以实现场景的需要,另外,影片中还反复出现了几重相叠的门的构图,凸现出了人被幽禁于深深宅院的感觉。这种构图是与故事内容相吻合的。在电影《英雄》中,对“水滴”、“飞箭”的表现,尤其是他们在决斗中说挑起的水珠,水珠溅起,还有无名展示“十步一杀”绝技的“藏书阁”,数十面围成圆形的花鼓则类似于后者满屋的书简,这种构图都很美。还是说说《红高粱》,红高粱的画面采用的是局部选景的方式,使得画面没有像现实中一样杂乱而是如诗画一般的美丽。 再来看看色彩。色彩是张艺谋电影里面最突出的一个亮点,浓重的色彩画面是张艺谋电影的又一特点,而在丰富的色彩元素中,他尤其偏爱一种颜色——红,这是他电影的文化蕴

蒂姆伯顿电影《大鱼》中的虚构意象和冒险精神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初中英语读写技能综合教学模式研究 2 英语基本味觉词“甜/苦”的隐喻机制 3 英汉翻译中文化负迁移引起的偏误分析 4 关于爱伦坡诗歌死亡主题的探讨 5 边缘人群的孤独与无奈——对《夜访吸血鬼》中路易斯的研究 6 图式理论与初中英语写作教学 7 论中西婚姻观的差异 8 《人鼠之间》中两主人公乔治和雷尼的对比分析 9 英汉禁忌语异同之分析与比较 10 对《大地》中女性人物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11 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95 80 35 640 12 从文化角度对比中美两国谈判风格 13 从彼拉特透视托尼·莫里森的妇女主义 14 仿拟在商业广告中的应用 15 广告英语中语言的性别差异 16 透过《丛林》看美国梦的破灭 17 浅析亨利?詹姆斯小说《螺丝在拧紧》中的哥特成分 18 浅析《美国的悲剧》中克莱德的悲剧命运 19 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的文化霸权 20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21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形象分析 22 美狄亚的女性主义分析 23 分析托马斯?哈代对西奥多?德莱塞的文学影响 24 Analysis on Ambiguity in The Scarlet Letter 25 电影片名翻译的研究 26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泄密的心》 27 试析《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观 28 浅析《雾都孤儿》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9 二语习得理论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30 意象图式研究 31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32 《尤利西斯》与《春之声》中意识流手法的不同 33 A Study of AP’s News Reports from the Angle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 34 中西方语言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 35 The Symbols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s in The Scarlet Letter 36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性格的双重性 37 环境对儿童心理的影响--以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为例 38 A Reflection on the Amplification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39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理解与翻译 40 英语学习中语法的功能 41 论“迷惘的一代”告别“美国梦”——浅谈《永别了,武器》和《了不起的盖茨比》

顾长卫导演作品分析

顾长卫导演作品分析 课程:中国当代电影史 姓名:廖家禧 班级:9141081802 学号:914108180216 2015.06.05

中国当代电影,即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台湾,港澳地区的电影,经历了一段曲折而又光辉的历史。当代电影史老师带领我们赏析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在学知识的同时,我们一起度过了许多愉快的周六。 我们一同赏析了从早期哑片开始一直到这些年的优秀作品,其中《劳工的爱情》,《芙蓉镇》,《赛德克巴莱》,《小城之春》,《红高粱》,《孔雀》等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这些电影中,由顾长卫导演的《孔雀》在我心中最能反映社会现实,是一部深入人心的好电影。 (顾长卫,1957年12月12日出生于西安。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中国电影导演、摄影师。“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 1982年,毕业后任西安电影制片厂摄影助理。1984年,任摄影师拍摄滕文骥的《海滩》。1988年,顾长卫凭借《孩子王》获1988年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同年,凭借《红高粱》获得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1993年,顾长卫凭《霸王别姬》获第66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提名。2005年,拍摄了自己执导的首部电影《孔雀》,凭借本片获得了柏林电影节“评审团大奖银熊奖”。2007年,顾长卫执导的第二部影片《立春》入围罗马电影节竞赛单元。2011年,凭借作品《最爱》获得上海影评人奖最佳导演。 1957年12月12日,出生于西安。顾长卫的父亲是他的小学老师,母亲是他的中学老师。 1972年到1977年,顾长卫在家附近的工人文化宫帮忙,顾长卫的任务是在电影放映之前站在门口检票,也就是这份工作让顾长卫对电影产生了兴趣。

卓别林导演及其作品评析

笑中带泪的时代缩影 ——戏剧一班沈晨怡 1908年,一个19岁的英俊少年登上舞台,他穿着一条鼓鼓囊囊的裤子,一双大鞋子,拿着一根手杖,戴着一顶圆顶礼帽,为了表现的年老些,还粘了一撮假胡子。登上舞台的他用滑稽夸张的肢体动作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笑声,这可能是对他最好的褒奖了。他就是著名的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他凭着自己对舞台的热爱,一生只做好了一件事:喜剧电影。他可谓是全才:导演、演员、编剧、配乐,是他对艺术的独到见解使得后人得以看到如此伟大的喜剧电影。 卓别林看似邋遢的造型里,也有着一丝丝的礼貌,但看了电影以后还是更多看到他所塑造的人物真善美的一面。而卓别林也用着自己一贯经典的舞台造型,刻画出小人物在社会的真实处境。在卓别林职业生涯初期,刚刚进入电影行业的他,虽然在制作上还并不精通,但他始终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演员要有自己的个性。这也是他在艺术上的追求所在。 说到卓别林真正的成熟大概是从1925年电影《淘金记》开始,这是“流浪汉系列”中运用成熟的一部。片中的卓别林饰演流浪汉夏尔洛,用极致的真诚和豁达赢得了淘金的胜利。这也是卓别林电影中小人物形象的典范。夏尔洛乐观的面对饥寒交迫的窘境,把皮鞋当做食物,鞋上的钉子也成了美味。随后无数的问题又纠缠着他:寒冷、饥饿,他的乐观又一次起了作用“系狗跳舞”“面包舞”的桥段,让他相信相信真善美能战胜一切。爱情同样也是卓别林电影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淘金记》中夏尔洛极易满足的心理让他收获了一份美满的爱情,就算是女孩一个小小的眼神都让夏尔洛高兴很久。那些只为追求金钱的淘金者最后并没有取得成功,他们贪婪的欲望照应出丑恶的内心,是卓别林对他们的一次嘲讽,这同样带有美国时代的烙印,一个淘金热的时代。在表演方面卓别林更是无可挑剔,深邃的眼神中带着渴望,对爱情的渴望,对成功的渴望。他捉住人物的内心,同样也是观众的内心,渴望社会的善良真诚,这大概也是卓别林电影深入人心的原因之一。每一个肢体动作的真实,源自卓别林自己内心的一种渴望,在他的童年时期,因为父亲的离去,使得他出门谋生,也经历过寒冷和饥饿,才使得表演如此的真实,以至于在大部分的创作中都有着极为真实的表演,这也是其电影的一大特色之一。 等到1931年,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卓别林拍了一部浪漫喜剧《城市之光》,除了夸张的肢体动作外,才让观众真正体会到了“笑中带泪”。卓别林不是为了让观众笑而制造笑点,而是在一部有意义的影片中添加了喜剧元素,算得上是剧情和喜剧的双成功。《城市之光》中卓别林坚持了自己的艺术追求,尽管当时有声片在技术上已经颇为成熟,但卓别林相信这部默片不会输给有声片的,事实证明《城市之光》确实很卖座,为此卓别林还亲自走进了电影院与观众们一起放声大笑,这可以说是一位导演的责任所在。卓别林在这部影片中极力发挥了自己的作曲才华,虽然别人都劝他喜剧电影都应该配有滑稽的音乐,但他坚持音乐要根据人物的情绪走,不懈的追求让他的电影成为经典。在剧作内容上讽刺的运用在影片中也多次显露出来,揭幕仪式上沉睡的流浪者,是对社会繁荣的极大否定;而性情多变的醉酒富翁,也是个十足的势利小人,时而多情,时而暴躁;拳击台下的丑恶,这些难道不是经济危机下带给人们深深的焦虑吗。但是卓别林给了这城市光明,尽管他只是个小小的流浪汉,但他卑微的爱才是这城市真正需要的,浪漫而又温情。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定格在了盲女与男主人公的对视,卓别

张艺谋电影的作品风格及分析

张艺谋电影的作品风格及分析 在中国,张艺谋似乎是电影界的一个神话,他从来不拍电视剧,只拍电影;而他的电影、不论是城市题材还是农村题材,不论是现代还是当代,总是令人刮目相看。他认为,有些拍得好的商业电影有一定的艺术性,艺术电影也有一定的商业性。他把自己的影片归结于艺术类影片。不过,他的影片最大的特点还在于其所表现的情感,他认为,“人类的感情是相通的。人类共有的情感,不分民族,不分国界,感动你了,你就喜欢了。” 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电影人的顶尖人物,他以直觉把握的形式天才地表达社会心理愿望,传送、显现大众心中的密码,这种内在心理密码的传递和内在的约束的强制与类型化的商业电影在深层次正好相通。张艺谋的本领在于他能强烈而不失准确,适时而又超前地拨动中国百姓的心弦,展示中华大众心态。他拍过的影片题材广泛,有农村的、城市的,有历史的、现实的,无论是表现贫民生活还是描写宫廷贵族,他都注重挖掘人物内心的东西。 张艺谋的电影在强烈的色彩、大量的构图背后,严格坚持了生活的真实,叙事和抒情是其电影创作所遵守的主线。 张艺谋作为我国很少有的天才艺术家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红高粱》、《秋菊打官司》、《我的父亲母亲》、《大红灯笼高高挂》、《一个都不能少》等,它们可以和世界上最伟大的电影艺术作品相提并论而毫不逊色。张艺谋的电影创作始终显示了他厚积薄发,对电影艺术的赤诚态度。在他电影作品中始终如一的三个基本主题:对

美的追求,对执著信念的描述,对城乡差别的关注。 张艺谋电影中的红色和趣味美作为他电影的一个基本主题,这是任何一个熟悉他电影的人所共同感受到的。他对完美形式的追求在当代电影艺术中是绝无仅有的。最显著的是对视觉审美效果的追求,可以这样说,他精心经营的电影的每一个镜头和画面都具有广告一般的美。对视觉审美效果的追求是电影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所具有的根本的特征。他对视觉效果的刻意追求,甚至是苦心孤诣的追求,显示了他对电影艺术与众不同的理解。在张艺谋的电影对美的追求中,《我的父亲母亲》、《大红灯笼高高挂》是最为突出的。电影的画面精致、对称、和谐,具有一种古典的美。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大公子做生意从外面回来,在楼上吹笛,最后和四姨太一同离开的场面,这种匠心独运不仅显示了张艺谋对画面的刻意追求,与整个电影以四合院为基调的平整、稳定、压抑的画面既和谐一致,又显示了他内在的浪漫气息。与此相反,《我的父亲母亲》的画面则充满了一种不稳定的动感,显示了青春的活力,同时也显示了生命的一种悲壮与崇高的美。特别是在画面与细节的处理上表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根本特点。红颜色为血和火的颜色,它代表了对幸福和理想的向往。与国庆、生日、婚宴等各种喜庆中出现的红色所代表的稳定和平吉祥的寓意不同,张艺谋电影中的红色大多具有民间文化所特有的跳跃、奔放、热烈、动荡的特点。 张艺谋的电影中很多地方都反复出现“犟”的主题,主人公的执著、倔、犟,对信念的不懈追求,显示了张艺谋电影对善的理解和渴

最新影视作品分析范文影视作品分析指导精选

影视作品分析范文/影视作品分析指导 影视片分析 考试内容:这里的影视作品可能是电影或电视剧,也可能是电视散文,还可能是专题片或纪录片,还可能是综艺节目片等等,考生观摩后,当场写出一篇评析性的文章。 考试目的:主要是考察考生对影视作品的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及文字写作能力。作为一个影视导演,其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优秀影视作品的感悟、鉴赏和借鉴,因此影视作品的分析是影视导演专业入学考试的首要一环。 应试指导:在这一考试科目中,影视作品的类型可能是故事片也可能是纪录片,还可能是综合艺术片等等。不论所提供的影视作品是哪种类型,分析总要从艺术分析的角度进行而不能是复述性的内容概括或泛泛而谈的观后感。考生要结合影视作品的画面、音响、音乐、解说、主持等各方面的要素,对其主题内容、结构框架、制作造型等方面作出艺术性的分析。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集中深刻,有独特的视角,力求写出自己的独特的感受,表达具有自己个性的构思。 1、评析策略 对一部比较完整的故事片类型的影视作品,常见的具体的评析策略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评片名 片名,是影视片的具体名称。片名不但是个称谓的符号,还包含着如下涵意: (1)文化含义,片名包含着制作者对观众的诱导和暗示,因为它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自觉不自觉地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内容。(2)统领意义。片名起的新巧,固然有着给观众联想的余地,起到审美作用,但最实际的,还应看片名是否承当了统领、指向影视片本体的职能。换一个角度,就是看片名是否和影视片内容相关或者一致。有的好片名不仅仅切合影视片内容,而且对帮助观众理解影视片的主题也有提示性的作用,则更有评论的必要。 (2)评导演 1)导演构思。为了把剧本转化成影视片,导演要从整体上构想未来影视片的内容与形式的各个方面。这里既有对影视片的基调、样式、风格、人物等方面的确定和追求,又有对各门类艺术家的具体要求。这是导演艺术创造力的体现。 2)导演手段。导演为塑造银幕形象,要在影视片中利用多种具体的表现手段,通过故事和人物感染给观众。导演手段包括:画面的运动和镜头的运动;镜头之间的组接;音乐、语言的运用;场景交换;气氛烘托等。 评论影视手段运用,要亿时亿影视片的具体情况,看其使用的是否合理,是否有创造性。 3)导演风格。优秀导演在优秀影视片中实现了自己的追求,有异于其他导演的追求、创造的特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一般地,将特色称为特色,将突出的特色(或转为稳定出现、反复实践的特色)称为风格。 风格,是主要特色的集中表现。评论导演风格不仅是对导演创造力的一种衡量,而且是对评论者鉴赏力的一种衡量。不能把风格的帽子随便乱戴,也不能对明显的风格视而不见。 4)导演创造。从影视片来看导演对剧本的转化、实现成为影视片的过程中有哪些创造,可以看出他为社会生活、为影视艺术、为广大观众创造了什么,导演创作体现在影视片在中,因而,对影视片的评论,总相关着影视片的创作领导核心导演。因而,评影视片,就评论了导演,虽然有时不必单独地评论。 (3)评主题 主题是艺术作品所描绘的整个形象体系中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又称主题思想,主题是作品内容核心,是作品的灵魂与统帅,既贯穿全部作品,又在其中起到作用。 主题,从作品中体现出来,又包含着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评价,渗透着作者的美学理想和社会理想、世界观。 全面评价一部作品,离不开对主题的研究和理解。 在影视作品中,主题孕藏在整个画面、声音所构成的整体银幕荧幕形象中,在作品的内容展现与形式中显露出来。和这点相关,主题还可以在影视片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主人公的形象上,在主人公的命运中,体现着生活、社会、人生的意义。对主要人物的塑造可以反映出作品的基本思想倾向。主题还可以体现在情节上。情节的发展,即事件的进程、结局,也包括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与评价。情节的发展与人物命运、人物塑造密切相关,受着制约,又是主题的体现。 主题既然体现在作品的各个方面,分析主题就不能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整个思想体系。从头到尾,从各方面来认识作品的总体倾向。 第二,分析具体的艺术形象。主题是从作品的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来。主题的提示,须在具体艺术形象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主题不是夹杂、安排在作品中的几句评论,只有挖掘形象的深层意蕴,找出作家的思想感情,才能概括得准确。

《爱丽丝梦游仙境1》童话的开端都需要勇气

《爱丽丝梦游仙境1》童话的开端都需要勇气 2010年上映的《爱丽丝漫游仙境1》由迪士尼出品,好莱坞鬼才导演蒂姆伯顿指导,作为一向以阴森诡异气氛出名的蒂姆伯顿(以下简称TB)和一贯走高大上传统路线的迪士尼的合作,《爱丽丝1》在风格上也呈现着两种矛盾的撕扯。 画面上,既有明亮鲜艳,也有阴暗恐怖;故事上,既怪诞又单纯,看上去没什么逻辑,却又给人勇气和鼓舞;人物造型上,则充分发挥了TB的风格,现实世界中人们煞白的脸,Wonderland里嘴大得像月牙的大嘴猫妙妙、拥有大绿眼睛和红头发的疯帽子、红白两位皇后、被改编成胖胖的光头双胞胎等形象,仿佛都是TB鲜明的标签;甚至红皇后的城堡让人联想到TB早期与德普合作的《剪刀手爱德华》里的阴森城堡,而旷野中那些伸展着卷曲如鬼手的树枝的树,更是让人联想到《僵尸新娘》里的墓地。 作为19世纪末诞生的经典童话,《爱丽丝梦游仙境》一直以绘本、动画等方式被广大小朋友们喜爱了一代又一代,如今电影技术的长足进步不仅带来了真人与动画的结合,更带来了享受3D技术与IMAX的极致体验的风潮。作为用新技术重新搬上大银幕的经典童话,TB既对原作的精神做了保留,又加入了自己惯用的黑色幽默。

原作中9岁的爱丽丝是看到了穿衣服拿怀表的兔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钻进树洞。在2010年的《爱丽丝1》当中,爱丽丝已经成为一个19岁的待嫁的大姑娘,并不被爱丽丝喜欢的贵族子弟汉米许在众目睽睽向她求婚,爱丽丝在左右摇摆间又看到了穿衣服的兔子,于是追逐兔子而去,再次通过树洞进入了Wonderland。 爱丽丝跟随兔子而去的行为,在她的潜意识层面则属于实实在在的逃避。就像许多年轻人那样,她面对选择的时候,也选择了“不选择”。而在Wonderland的奇遇中,爱丽丝最终又面临了在众目睽睽之下要做出选择的境地。那是红白两位皇后的最后大战,爱丽丝选择了鼓起勇气拿起神剑替白皇后出征,她的对手将是红皇后的飞龙。 故事的最后,爱丽丝喝了被她斩首的飞龙的血而重新回到现实。而在现实中,她亦鼓起勇气拒绝了汉米许的求婚,并且嘲笑了权贵、告诫了花心的姐夫、安慰了孤苦的姑妈。 我们每个人都曾面对过社会的期许,就像爱丽丝的姐姐和朋友们都期望看到她嫁到贵族家庭。除了社会的期许,许多“失败者的案例”更加成为爱丽丝们的心头负担,就像电影中终身未嫁的姑妈,仿佛为了“不要像她那样”,爱丽丝们就必须屈就一样。在期许与告诫的压力下,选择真的需要勇气,当我们尚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的时候,要鼓励自己对

分析管虎电影导演创作

分析管虎电影导演创作 从早期先锋叛逆的《头发乱了》,到其后怪诞深沉的《斗牛》和《杀生》,再到去年口碑爆棚的《老炮儿》,作为电影导演的管虎,始终游走在艺术、商业与体制的罅隙之间。他的电影始终保持着难能可贵的创作个性,却又不失趣味性与可看性。相比较于其他的第六代导演,管虎对电影的类型/商业策略和工业流程有着良好的适应能力,从而试图寻求一种不失个性的创作状态,尽管我们知道,这是一种极为理想化的创作状态,或者说,并非总是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现实的情形常常是错位。 由此,管虎的电影创作在艺术表达、商业诉求与体制要求等看似矛盾的各种权力关系之间呈现出一种微妙的谐和状态,有所坚持,亦有所舍弃。夹缝中的生存向来不易,矛盾中的平衡更难把握。在纷乱复杂且又尚未形成游戏规则的当下中国电影语境下,管虎的电影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射着一代导演创作之路选择的艰难,其在作者底色的坚守与审时度势的变化中的风格转向,则彰显出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同时也给年轻导演的创作提供了某些可资借鉴的经验或教训。 一、导演之路:由先锋而回归 《头发乱了》的片头字幕上,管虎用一个鲜红的八七印章,将其导演处女作镶刻进第六代的谱系之中,以主动的代群意识完成了曲折的电影入场式。八七,指的是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87 班,其与85班一起,构成了20 世纪90 年代初登历史舞台的中国电影第六代的主要力量。1992 年管虎自筹资金拍摄、1994 年审查通过并正式上映的《头发乱了》,其游荡于体制内外的创作姿态与先锋叛逆的影像书写,凝结着第六代在其创作初始阶段的一些共同特征。不同于第五代以宏大叙事、寓言手法建构起的乡土中国影像,第六代更多将镜头对准现代都市,以状态写作、拼贴叙事的手法,表达强烈的个体意识和青春的迷惘情绪,勾勒出一代人成长的青春残酷物语。 此间,摇滚作为文化叛逆的主要标签,几乎成为第六代不约而同的选择与视听表象。管虎的《头发乱了》、张元的《北京杂种》、娄烨的《周末情人》,均将摇滚青年作为影片的主要呈现与表述对象,在迷离的光影、强劲的节奏和碎片化的影像中,呈现着摇滚青年们桀骜不驯的姿态、歇斯底里的呐喊、无处宣泄的苦闷和无所依附的求索,并将生不逢时的愤懑、夹缝中生存的焦躁、对尘埃落定的恐惧、对未来的一丝希冀等等各种复杂情绪融入其中,从而雕刻出一幅第六代的精神自画像。

王家卫导演风格作品全解析(精品推荐)

人人都爱王家卫戴着墨镜的王家卫总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而他的电影也是相当的风格化,正所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求完全解读王家卫,只求能尽力破解他以及他的电影的密码~ 以下几篇文章从他在电影圈起步开始讲起,再到对他导演风格的概括,最后附上几篇对他电影的详细解读,邀大家共赏 ~ >>起步之初 编剧时期的王家卫 当看到成名后王家卫的电影,再回顾他任编剧时的电影,我们会很难想像这样一个编剧,会是后来这样一个富有个人风格的电影作者。 >>导演风格 走在重庆森林里的王家卫 从剧作到视听元素,全方位解读王家卫的电影风格。 >>影片细品 从《花样年华》看王家卫的镜头语言 《花样年华》中暧昧的影像、华丽的光影是否让你动容?我们就来看看王家卫是怎样用镜头来把握这种氛围的。 看《重庆森林》的的开场段落(搖镜与滤镜) 引用下片中的台词“每天你都有机会和很多电影擦身而过,而你或者对他们一无所知,不过也许有一天他会变成你的朋友或是知己”,这篇文章让你更了解《重庆森林》这部知己之作。 学院派解析《春光乍泄》 疏离的情感,青春的忧伤,在全面、精准的分析下变得有据可循。

>>起步之初 编剧时期的王家卫 文/蒲锋 没戴墨镜的王家卫~ 对于香港电影,王家卫可说是两个意外。 第一个意外,是一个不太著名的编剧,在1988年首次执导,片名叫《旺角卡门》,一部看来是黑帮片风潮中一部并不特别的电影。但教人意外的,这是一部富新鲜感的黑帮爱情片,更教人啧啧称奇的,是这个编剧出身的导演竟然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风格。 但《旺角卡门》仍然只是部富风格的类型片,其创新也是在香港的工业体系之内,其成功也因此能被工业的其他人所吸收(例如随之而来的《天若有情> )。《旺角卡门》之后,集合六名青春巨星合演的《阿飞正传》却是一个更大的意外,它精致的场景却结合断裂的叙事,完全与香港的主流类型片大异其趣,却自有它教人心折的魅力。它的独特,令香港主流电影根本无法仿效,虽然它的票房收入或许也令到主流港片制作人不想仿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