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养生与现代生活

中医养生与现代生活

中医养生与现代生活
中医养生与现代生活

中医养生与现代生活

养生就是“治未病”,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中医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预防学思想和有效的防治原则。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理念。“治未病”是中医药奉献给人类最先进、最超前的思维。“治未病”的实质是“人人享有健康”。发挥中医学特色和优势,以“治未病”为核心,有效地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医养生理论,特别强调人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人既是自然界的人,又是社会的人。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的因素,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已经感觉到的客观事实。在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保持阴阳相对平衡。如果出现一方偏衰,或一方偏亢,就会使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乱,出现病理状态。人体养生离不开协调平衡阴阳的宗旨。生命在于运动,因为运动是生命存在的特征,人体的每一个细胞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着,只有保持经常运动,才能增进健康,预防疾病,以求延年益寿。

研究中医养生学,如果与西医的个体保健医学相比,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就是它的超稳定性,一个在《老子》、《内经》等古籍中已基本构成的体系竟沿用了两千多年而无重大的改变和发展,而在这两千多年中我们跨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数种社会形态。更让我们奇怪的是,当代中医养生文献对这种现象没有引起丝毫的关注和讨论,似乎社会变化对中医养生学不产生任何影响,或者说,中医养生学对一切社会通用。能否健康长寿,不仅在于是否懂得养生之道,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否把养生之道贯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养生要注重五个方面的平衡。分别是人与自然的平衡、人与社会的平衡、

人体阴阳的平衡、人体脏腑的平衡、气血经络的平衡。而在这其中,对于当今社会,人们尤其要注意人与社会的平衡。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心态是最为重要的。常观天下之人,凡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间默者寿。盖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总结起来,就是温和、善良、宽宏、幽默。养生的目的就是为了拥有健康,延年益寿,远离疾病。《道德经》上曾经讲到,那些善于养生的人们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伤害。他们知道如何通过正确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从而获得健康,也会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长久。当人们能够远离病痛,自然就能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道家也强调人应该善良,忠诚、富于爱心、友好、仁慈、同情心以及愿意帮助他人的美德。这些美德不但有益于自身更有益于社会。而那些可以拥有这些美德的人则会更能体会到生活中的愉快,享有健康的身心。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尽心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责备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

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的质量,也在经过不同的渠道来探求养生之道。但是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加,我们又不得不以牺牲我们的健康来适应生活。所以我们就要从日常生活中来调节我们的生活质量,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每个人的饮食对一个人来说是最重要的,只要我们从我们每天的饮食中合理搭配,那么我们就不仅可以达到保证我们生活质量的问题,同时我们还可以从养生的角度出发来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

一、协调脏腑

五脏间的协调,即是通过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生克制化的关系来实现的。有生有制,则可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以保证生理活动的顺利进行。脏腑的生理,以“藏”、“泻”有序为其特点。五脏是以化生和贮藏精、神、气、血、津液为主要生理功能;六腑是以受盛和传化水谷、排泄糟粕为其生理功能。藏、泻得宜,机体才有充足的营养来源,以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任何一个环节发生了故障,都会影响整体生命活动而发生疾病。脏腑协同在生理上的重要意义决定了其在养生中的作用。从养生角度而言,协调脏腑是通过一系列养生手段和措施来实现的。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精神养生中强调情志舒畅,避免五志过极伤害五脏;饮食养生中强调五味调和,不可过偏等等,都是遵循协调脏腑这一指导原则而具体实施的。

二、畅通经络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只有经络通畅,气血才能川流不息地营运于全身。只有经络通畅,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从而养助腑、生气血、布津液.传糟粕、御精神,以确保生命活动顺利进行,新陈代谢旺盛。所以说,经络以通为用,经络通畅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一旦经络阻滞,则影响脏腑协调,气血运行也受到阻碍。因此,《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所以,畅通经络往往作为一条养生的指导原则,贯穿于各种养生方法之中。

三、清静养神

在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各种生理功能都需要神的调节。故神极易耗伤而受损。因而,养神就显得尤为重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指出:“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所谓“静以养之”,主要是指静神不思、养而不用,既便用神,也要防止用神太过而言。《素问·痹论》中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也是这个意思。静则百虑不思,神不过用,身心的清流有助于神气的潜腔内守。反之,神气的过用、躁动往往容易耗伤,会使身体健康受到影响。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了清静养神的养生保健意义。

清静养神是以养神为目的,以清静为大法。只有清静,神气方可内守。清静养神原则的运用归纳起来,大要不外有三。一是以清静为本,无忧无虑,静神而不用,即所谓"恬淡虚无"之态,其气即可绵绵而生;二是少思少虑,用神而有度,不过分劳耗心神,使神不过用,即《类修要诀》所谓:"少思虑以养其神";三是常乐观,和喜怒,无邪念妄想,用神而不躁动,专一而不杂、可安神定气,即《内经》所谓:“以恬愉为务”。

四、节欲葆精

由于精在生命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使身体健康而无病,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养精则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内经》明确指出:“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葆精的意义,于此可见。葆精的另一方面含义,还在于保养肾精,也即狭义的“精”。男女生殖之精,是人体先天生命之源泉,不宜过分泄漏,如果纵情泄欲,会使精液枯竭,真气耗散而致未老先衰。《千金要方·养性》中指出:“精竭则身惫。故欲不节则精耗,精耗则气衰,气衰则病至,病至则身危”。告诫人们宜保养肾精,这是关系到机体健康和生命安危的大事。足以说明,精不可耗伤,养精方可强身益寿,作为养生的指导原则,其意义也正在于此。

欲达到养精的目的,必须抓住两个关键环节。其一为节欲。所谓节欲,是指对于男女间性欲要有节制,自然,男女之欲是正常生理要求,欲不可绝,亦不能禁,但要注意适度,不使太过,做到既不绝对禁欲,也不纵欲过度,即是节欲的真正含义。节欲可防止阴精的过分泄漏,保持精盈充盛,有利于身心健康。在中

医养生法中,如房事保健、气功、导引等,均有节欲葆精的具体措施,也即是这一养生原则的具体体现。其二是保精,此指广义的精而言,精禀于先天,养于水谷而藏于五脏,若后天充盛,五脏安和,则精自然得养,故保精即是通过养五脏以不使其过伤,调情志以不使其过极,忌劳伤以不使其过耗,来达到养精保精的目的。

五、调息养气

养气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保养元气,一是调畅气机。元气充足,则生命有活力,气机通畅,则机体健康。

保养正气,首先是顺四时、慎起居,如果人体能顺应四时变化,则可使阳气得到保护,不致耗伤。保养正气,多以培补后天,固护先天为基点,饮食营养以培补后天脾胃,使水谷精微充盛,以供养气。而节欲固精,避免劳伤,则是固护先天元气的方法措施。先天、后天充足,则正气得养,这是保养正气的又一方面。

此外,调情志可以避免正气耗伤,省言语可使气不过散,都是保养正气的措施。

至于调畅气机,则多以调息为主。《类经·摄生类》指出:"善养生者导息,此言养气当从呼吸也"。呼吸吐纳,可调理气息,畅通气机,宗气宣发,营卫周流,可促使气血流通。经脉通畅。故古有吐纳、胎息、气功诸法,重调息以养气。在调息的基础上,还有导引、按蹻、健身术、以及针灸诸法。都是通过不同的方法,活动筋骨、激发经气、畅通经络,以促进气血周流,达到增强真气运行的作用,以旺盛新陈代谢活力。足以看出,在诸多养生方法中,都将养气作为一条基本原则之一,而具体予以实施,足见养气的重要。

六.综合调养

人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无论哪一个环节发生了障碍,都会影响整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养生必须从整体全局着眼,注意到生命活动的各个环节,全面考虑,综合调养。

综合调养的内容,不外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脏腑、经络、精神情志、气血等方面,具体说来,大致有:顺四时、慎起居、调饮食、戒色欲、调情志、动形体,以及针灸、推拿按摩、药物养生等诸方面内容。恰如李梃在《医学人门·保养说》中指出的:"避风寒以保其皮肤、六腑","节劳逸以保其筋骨五脏","戒

色欲以养精,正思虑以养神","薄滋味以养血,寡言语以养气"。避风寒就是顺四时以养生,使机体内外功能协调;节劳逸就是指慎起居、防劳伤以养生,使脏腑协调;戒色欲、正思虑、薄滋味等,是指精、气、神的保养;动形体、针灸、推拿按摩,是调节经络、脏腑、气血,以使经络通畅、气血周流,脏腑协调;药物保健则是以药物为辅助作用,强壮身体、益寿延年。从上述各个不同方面,对机体进行全面调理保养,使机体内外协调,适应自然变化,增强抗病能力,避免出现失调、偏颇,达到人与自然、体内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统一,便是综合调养。

综合调养作为养生的指导原则之一,主要是告诫人们养生要有整体观念。其要点大致如下,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养宜适度养生能使人增进健康,益寿延年。但在实际调养过程中,也要适度。无论哪种养生方法,适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所谓适度,就是要恰到好处。简言之,就是养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过分注意保养,则会瞻前顾后,不知所措,稍劳则怕耗气伤神;稍有寒暑之变,便闭门不出,以为食养可益寿,便强食肥鲜;恐惧肥甘厚腻,而节食少餐,如此等等,虽然意求养生,但自己却因养之太过而受到约束,这也不敢,那也不行。不仅于健康无益,反而有害。所以,养生应该适度,按照生命活动的规律,做到合其常度,才能真正达到"尽终其天年"的目的。

2 、养勿过偏综合调养亦应注意不要过偏。过偏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认为"补"即是养。于是,饮食则强调营养,食必进补;起居则强调安逸,以静养为第一;为求得益寿延年,还以补益药物为辅助。当然,食补、药补、静养都是养生的有效措施,但用之六偏而忽略了其地方面,则也会影响健康。食补太过则营养过剩,药补太过则会发生明阳偏盛,过分静养,只逸不劳则动静失调,都会使机体新陈代谢产生失调。一种情况是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只强调"动则不衰",而使机体超负荷运动,消耗大于供给,忽略了动静结合,劳逸适度,同样会使新陈代谢失调,虽然主观愿望是想养生益寿,但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所以,综合调养主张动静结合、劳逸结合、补泻结合、形神共养,要从机体全身着眼,进行调养,不可失之过偏,过偏则失去了养生的意义,虽有益寿延年的愿望,也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3 、审因施养综合调养在强调全面、协调、适度的同时,也强调养宜有针

对性。所谓审因施养,就是指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一般说来,可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而分别施养。不能千人一面,统而论之。

七、持之以恒

在人的一生中,各种因素都会影响最终寿限,因此,养生必须贯穿人生的自始至终。中国古代养生家非常重视整体养生法。金元时期著名医家刘完素提出人一生“养、治、保、延”的摄生思想。明代张景岳特别强调胎孕养生保健和中年调理的重要性。张氏在《类经》中指出:“凡寡欲而得之男女,贵而寿,多欲而得之男女,浊而夭”。告诫为人父母者生命出生之前常为一生寿夭强弱的决定性时期,应当高度重视节欲节饮,以保全精血,造福后代。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指出:“人欲抗御早衰,尽终天年,应从小入手,荀能注重摄养,可收防微杜渐之功”。根据少年的生理特点,刘氏提出“其治之之道,节饮食,适寒暑,宜防微杜渐,用养性之药,以全其真”。张景岳主张小儿多要补肾,通过后天作用补先天不足。保全真元对中年健壮,有重要意义。人的成年时期是一生中的兴旺阶段,据此特点,刘完素认为:“其治之之道,辨八邪,分劳佚,宜治病之药,当减其毒,以全其真”。这种“减毒”预防伤正思想,对于抗御早衰具有很要作用。张景岳更强调指出:“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通过中年的调理修整,为进入老年期做好准备。人到老年,生理功能开始衰退。故刘完素指出:“其治之之道顺神养精,调腑和脏,行内恤外护”,旨在内养精、气、神,外避六淫之邪,保其正气,济其衰弱。对于高龄之人,可视其阴阳气血之虚实,有针对性地采取保健措施。刘完素指出:“其治之之道,餐精华,处奥庭,燮理阴阳,周流和气,宜延年之药,以全其真”(《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根据高年之生理特点,适当锻炼,辅以药养和食养,有益于延年益寿。古人的这种整体养生思想比较符合现代对人体生命和养生的认识。

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很多。要根据自己各方面的情况,合理选择。选定之后,就要专一、精练,切忌见异思迁,朝秦暮楚。因为每一种功法都有自身的规律,专一精练能强化生命运动的节律,提高生命运动的有序化程度。如果同时练几种功法,对每一种功法都学不深远,则起不到健身作用,而且各种功法的规律不完

全相同,互有干扰,会影响生命活动的有序化,身体健康水平不可能提高。

古人云,药无贵贱,中病者良;法无优劣,契机者妙。练功要想有益健康,就得遵循各种功法的自身规律,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专心致志去练,不可急于求成,练得过多过猛。只要树立正确态度,做到“三心”,即信心、专心、恒心,掌握正确的方法,勤学苦练,细心体会,一定能取得强身健身的效果。

养生重在生活化提倡养生生活化,就是要积极主动地把养生方法溶化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因为作、息、坐、卧、衣、食、住、行等等,必须符合人体生理特点、自然和社会的规律,才能给我们的工作、学习和健康带来更多的益处。总之,养生是人类之需,社会之需,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可以养生,只要把养生保健的思想深深扎根生活之中,掌握健身方法,就可做到防病健身,祛病延年,提高健康水平。

中医养生与现代生活

中医养生与现代生活 养生就是“治未病”,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中医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预防学思想和有效的防治原则。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理念。“治未病”是中医药奉献给人类最先进、最超前的思维。“治未病”的实质是“人人享有健康”。发挥中医学特色和优势,以“治未病”为核心,有效地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医养生理论,特别强调人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人既是自然界的人,又是社会的人。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的因素,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已经感觉到的客观事实。在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保持阴阳相对平衡。如果出现一方偏衰,或一方偏亢,就会使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乱,出现病理状态。人体养生离不开协调平衡阴阳的宗旨。生命在于运动,因为运动是生命存在的特征,人体的每一个细胞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着,只有保持经常运动,才能增进健康,预防疾病,以求延年益寿。 研究中医养生学,如果与西医的个体保健医学相比,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就是它的超稳定性,一个在《老子》、《内经》等古籍中已基本构成的体系竟沿用了两千多年而无重大的改变和发展,而在这两千多年中我们跨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数种社会形态。更让我们奇怪的是,当代中医养生文献对这种现象没有引起丝毫的关注和讨论,似乎社会变化对中医养生学不产生任何影响,或者说,中医养生学对一切社会通用。能否健康长寿,不仅在于是否懂得养生之道,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否把养生之道贯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养生要注重五个方面的平衡。分别是人与自然的平衡、人与社会的平衡、

易经与养生

易经与养生(二) 透视人生盲点开启生命智慧 挖掘国学精典,普及国学知识,国人认祖归宗 《易经》为帝王之学,群经之首,群经之始 中华易经四川省协会?慧心道馆联合成立“子规国学大讲堂”!本国学讲堂以易经为主线,贯穿儒释道东方文化,并将以书院形式定期举办国学讲座、沙龙活动,并成立以下国学精品班: 1、以成人为主举办易经班、国学班、禅修班 2、音乐、字画品鉴、并开设书画、音乐培训班 3、展示汉代各种香道文化,古琴演奏 4、定期举办各类东方文化主题讲座 【本期学习内容】 一、易经与改变命运之三:命理与健康(杜宗骏中华易经四川省协会副秘书长) 二、现场展示汉代各种香道文化,古琴演奏。(慧心道馆) 三、生命的图腾——姓名揭示的人生密码(陈春花中华易经四川省协会高级讲师) 四、易经与养生(二)(杨六德中华易经四川省协会技术指导) 五、吉他音乐组合。(杨丛笑、曾卫东、杜宗骏) 【主讲老师】 杨六德:早年投身文化事业,从事绘画艺术及宣传工作,数十年来自修儒释道学术,对易经及道家长寿之道造诣较深。特别对佛学禅宗心性之理、道家丹道之法有切身体悟、实证,并将此心得教诲于人,善化大众,得以助人明心见性,达到祛病延年,长生久视之功效。得法者众,明理心性者不少。感悟到:“一日清闲一日仙,六神合和保平安。丹田有实休寻道,对境无心即是禅”实境。达此境心性和谐,处事对人皆有益用,对己对彼都可达共鸣之效。 陈春花:中华字道社成都会馆馆长;五库源人文装饰设计院成都分院院长;成都红墨丹青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中华易经四川省协会高级讲师 杜宗骏:中华易经四川省协会副秘书长;四川省科技扶贫基金会常务秘书长;全

球华人企业家联合会西南管理委员会副秘书长;四川省智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2012年皈依我佛,入龙居寺通慧老法师门下,法号“心宗”。从小酷爱国学文化,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多年,对易经,自然养生,儒、释、道文化有独特见解,并把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社会生活融入其中,形成了一套全新的国学体系,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 【课程特色】课程深邃:发人深思,引人悟道,深入浅出,揭示人类本源。

浅谈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浅谈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现代的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社会的灵魂,她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有现代先进的文化才能使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大发展,才会使社会全现代的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面的进步。是否拥有现代先进文化,是否代表现代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体现着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并决定其兴衰成败。先进的文化作用于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内驱力,主要显示为以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为主体的精神力量和经科技教育为主体的知识力量。就是要为新的时代建立新的社会价值体系与行为方式,并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从而为新时代的到来提供源源不 断的强大动力。 1、现代先进文化是建设现代社会的内在需要未来的中国,将不仅是一个更加丰足的物质世界,也是一个更加繁荣的文化家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述里,“小康”是仅次于“大同”的人类文明进程,表达了先民们美好的社会理想。如果说在物质贫困的时代,解决肌渴是人的第一需要的话,那么进入此后的社会发展阶段,享受文化生活与物质生活对于人民群众来说是同等的重要,一个文化生活贫乏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只有健康、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满足他们在人格建设上全面发展的需 要。而人民群众充分地享受文化成果,广泛地参与文化活动,其正成为文化的实践主体和创造主体,也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 2、现代先进文化是建设现代社会的精神基石,先进的文化对于现代社会,乃是阳光,是空气,是朝代命脉和精神基石。现代先进的文化建设有其特是的内涵和形式:就是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引导人民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提倡学科学文化知识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消除愚昧,反对封建迷信,全面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3、先进的文化具有对中华民族凝聚力进行有效整合的功能,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根。全面建设现代社会的中国,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任务来抓。把它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 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传统文化是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劳动群众的文化创造结晶,是群众文体的很需要组成部分,具有民族性、民间性等显著的特点。对于传统的文化建设,融地方特色,民族风格的现代群众文化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文化在中国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直接的反映是那些经历了千万年遗承的民间传统节日,中国戏曲和其他至今保留在民间的古老艺术内容和形式。这些曾

阴阳五行学说与养生之道

阴阳五行学说与养生之道 任何学说都是由哲学指导下建立的。在养生之道里,阴阳五行学说就是中医养生之道的基础。阴阳五行是中国哲学方法的核心,是中国古代先贤对宇宙现象及其运动抽象而形象表述的结果。阴阳五行涵盖时间、空间、方位、运动方向、动物、植物、情感、颜色、气味、声音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等情况。 这两年,我家那边有一个叫“养生阁”的饭馆生意格外红火,它的特色就在于以养生为理念,合理配置每餐的饮食,吸引了很多人前去体验。一大桌味美色鲜的精致佳肴满载着店家对食客身体的关怀,饮酒前后配置相应的饮品,五谷杂粮搭配的刚刚合适,还很注意对进餐量的控制。我特别看了下他家的宣传册,上面就是在讲阴阳五行学说中的“五味”:“春季多食酸,夏季多食苦,秋季多食辛,冬季多食咸,甘以调之即甘味四季均可用。”多食某一种味,并不是只食这一种味,只是加重点而已。根据五脏归属,肝属木,木在春季,酸入肝,故春季食酸对肝有益;心属火,火在夏季,苦入心,故夏季食苦对心有益;肺属金,金在秋季,辛入肺,故秋季食辛对肺有益;肾属水,水在冬季,咸入肾,故冬季食咸对肾有益;脾属土,土旺四季,甘入脾,所以四季也可食甘以利脾脏。 当今社会环境污染严重,人食五谷杂粮难免吸收一些有害物质,而使身体受到侵害,作为一个饭店,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且从中医养生之道中汲取饮食理念。同理,作为一个大学生,我用五行学说思考自己的日常作息也有所感悟。 按照阴阳五行学说,起居应为春季早睡早起,夏季晚睡早起,秋季晚睡早起,冬季早睡随太阳起。每日凌晨是大地阳气回升的时间,5~7点,正是阳气最盛的时候,此时起床就自然而然地补充了阳气;睡觉时间一般在晚上11点以前为好,因为11~1点是子时,这个时辰是养肾的时辰,此时睡觉正好补肾。很多时候我们学生的生活方式都是早上睡懒觉,晚上不睡觉,按这一学说来看,这样会使得早上该补阳气时补不上,晚上该养肾气时养不了,造成肾虚症。以后真的要注意了。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万事万物都离不开阴阳,正所谓“孤阴不长,独阳不生”,世界是物质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人与自然都与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而孳生、衰亡。在了解阴阳五行与自然界的关系后,我们能对身体未卜先知,防患未然,并有意识的清除体内毒素、调节体内机能、补充均衡营养。这大概就是传统养生文化的独到之处吧。

中医药与健康论文

中医药与养生【摘要】发展中医摄生保健及征询运用古代医学和祖国传统中医相结合的医疗实践,重视整体与部分、心理与生理的同一和平衡,保持治病与防病、治疗与康复并重的准则,对每一位病患进行全面、科学、专业的健康和疾病评估,制订完全的个性化预防、治疗、保健、痊愈计划, 药品在维护我们的身体健康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的身体一旦受到疾病的侵扰,譬如感冒、腹泻、发烧等,小到身体不适,大到身体重大疾患,都必须使用药品予以调节或治疗,才能恢复健康。因此,健康离不开药品,我们的生活离更不开药品,药品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关键词】中医药代谢平衡饮食燥热食品养生保健高血糖皮肤【正文】“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的内涵是延长生命的时限和提高生活的质量。中医养生文化以达“和”为精魂,即茫茫宇宙,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斗则俱损,和则两利。故人类与自然应“和”,人类本身应“和”,每个人的身心也应“和”。为达此“和”态,中医养生文化从理念上提出顺应自然、协调阴阳、未病先防、形神共养、动静互涵、调和脏腑、畅达经络等;在策略上拥有饮食养生、房事养生、运动

养生、精神养生等;在具体方法上拥有饮食、针灸、按摩、推拿、足浴、音乐等。中医养生文化的核心理念即“灌其根,培其本,善其后”,防亚健康于未然。“灌其根”——做好产前养生中医学认为,先天禀赋和体质因素与亚健康的发生密切相关。体质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体的健康状况。一项全国调查发现,气虚体质与亚健康的关系最为密切,特别是由于推动人体生长发育的元气不足而导致亚健康状态的更为多见。21世纪中国医学发展的战略重点前移,其内容包括:从单纯重视生命后期到重视生命全过程,尤其重视生命前期,以至个体发生之前,尽可能将遗传性疾病控制在受孕之前。中医养生学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开始重视性与生育的卫生。首先,避免近亲结婚。《曲礼》中指出:“男女同姓,其生不藩”;其次,反对早婚早育。提出“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再次,重视胎教。如夏商周时期的《列女传》已记载了最早的胎教:“太妊者,文王之母也,及其有妊,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最后,现代社会由于受自然、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增强新生儿的体质,预防亚健康状态的出现,提倡多角度注意养生。一方面男女双方在孕前应注意自身体质,做好产前检查,以保障新

浅谈《周易》对中医的影响

浅谈《周易》对中医的影响 学号:031415118 名字:李美萱班级:中医151 关键词:《周易》;《内经》;整体观;阴阳学说;藏象学说 摘要: 《周易》理深意宏,是中国文化之祖,也是多门学科的源头。中医学也是以自然科学为主题,多种学科共同交织的学科。只有清楚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知晓整个中医的形成和发展,方能抓住中医的本质。 1.整体观的相通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中医经典著作《内经》非常注重“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从整体角度分析与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而这种人——自然——社会的整体观是导源于《周易》的。可以说,中医的整体观是对《周易》理论基础的应用与发展。 《周易》认为宇宙万物始于元气。元气为气化之始,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有了天地便有了万物”,从天地宇宙中从化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水火为阴阳,风雷鼓动,山泽成形,’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生物开始繁衍,“有万物然后又男女”。人和天地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人的规律可以在天地的规律中得到反映。以八卦与人体的关系为例,八卦和人体结构一一对应。正如《易?说卦》中所说:“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离卦象征人体生命气化的原动力,和人体命门,心相应。震卦和认同肝胆相应。巽卦在人体上应肺。艮卦与人体的脾相应。坎卦应肾。坤卦应脾胃大小肠。无疑,人体在《周易》中被视作一个大八卦系统。《周易》依据八卦和人体这种关系,提出八卦人气质分类法。它是世界最早、最科学的气质分类方法。体现了人类气质与宇宙自然界物质属性的统一性;突出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了人的气质不是孤立的。至此,《周易》发展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开始重视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的整体性。 《内经》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人体由五脏,六腑等组成。人体的认识和疾病诊治必须注意到自然和社会的诸多因素。《内经》吸收《周易》“天——人——地”的思想,提出要顺应自然养生的思想,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与《易?杂卦》中的“损益,衰盛之始也。”是一脉相承的。顺应自然盛衰规律养生,强调了整体性,人与社会自然的统一性。即言个体只有立足于内外环境的统一才能生存。人只有“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才能掌握自然法则,实现天人合一。《内经》渊源于《周易》又发展了《周易》,《周易》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2.阴阳学说的相通 从《易经》中开始用阴爻阳爻两个基本符号来体现阴阳,从太极图阴阳合抱到卦象的结构,从太极阴阳图到四象再到八卦的形成,无不存在着阴阳的互根原理。所以我们说《易传》开始真正把阴阳作为完整的哲学体系。阴阳爻摆脱了占卜的束缚,而升华为哲学的范畴1。至此,《周易》作为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推广开阴阳的意义,并逐渐开始影响《内经》。医家结合《周易》的阴阳哲学,提出了中医基础理论中重要的概念——阴阳学说,灵活地解释医学现象,进一步推广阴阳。所以我们说,《周易》阴阳爻的关系,及《周易》卦象所寓的阴阳哲理是中医阴阳学说的起源。2 《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周易》阴阳萌芽于《易经》。尽管《易经》还未直言阴阳,但阴阳却处处体现在卦、爻等方面。正如《易传?系辞》所言:“一阴一阳之谓 1杨力:《周易与中医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二版,第25页。 2

中医养生与保健

中医养生与保健 保健就是每个人健康的前提,它关系着人类的发展,国家的进步,世界的与平,社会的未来,家庭的幸福。特别就是人到中年,如日中天,正就是人生的辉煌时节;而人至老年,仍就是夕阳无限好,余霞映满天的时候。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一个全社会关注的事情——中老年健康长寿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本人正基于这种心情,今天给大家谈谈关于中医养生与保健的问题。给大家交流一下心得与体会,供大家参考。 其实中医学在总结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中,早就认识到了养生保健与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早在《内经》中就有“治未病”的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种“未雨绸缪”,防重于治的精神,颇具有现实意义。 下面我想从五个方面给大家讲讲:第一、锻炼保健,第二、心理保健,第三、饮食保健,第四、药物保健,第五、情志与健康。 一、锻炼保健 充沛的精力,必须寓于健壮的身体,而健壮的体力,又常来自经常不懈的锻炼。因此,加强身体锻炼,也就是增强体质,减少或防止疾病发生的一项措施。 (一)生命需要运动 近年来,世界科技及经济快速发展,使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其副产物如空气污染、噪音等使自然环境逐步恶化,生活在文明中的人,精神紧张,工作繁忙,每天托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后,就在沙发上一靠。如此日积月累,体力、体能逐渐衰退,高血压、糖尿病的病魔就会

威胁人的生命力,于就是需要提倡运动。 公元前300年,在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也曾写道;“生命需要运动”。 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心脑血管病与精神病大大增多。中风、大脑血管粥样硬化、高血压病、心肌缺血(心绞痛)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一种灾难。2005年,中国心脑血管病报告显示:我国有高血压患者1、6亿,糖尿病2300多万,肥胖者6000万,烟民3、5亿。 医学家认为:“这都就是活动太少,加上神经、精神过度紧张”,就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化与自动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使生产的劳动过程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相反体力的部分在缩减,精神的负担在增加,加上生活条件的改善,现代化交通与交际工具作用的增长,在客观上促使人们普遍以比较消极的形式度过闲暇的时间。人体的肌力减退,已发展成为社会问题。高血压病与心脏局部缺血症,逐步向中青年靠近,损害了脑力劳动者,甚至部分体力劳动者的健康。想要改善这种状况,参加各种运动(包括慢跑),进行体力锻炼,则具有重要意义。 汉代著名医学家华佗提出:“劳动可以健身,”她还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得使极耳,动摇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能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根据这个道理,她创造了“五禽戏”(距今有1800余年)。“五禽戏”即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姿态动作,来锻炼身体。她的徒弟吴普按“五禽戏”来锻炼身体,就活到90多岁。后来,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多种健身方法,即从此演变而来。唐代名医孙思邈也提出:“常欲小劳,但莫大疲。” 按西医来讲,体力锻炼,对中枢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有刺激作用,能改善代谢过程,活跃氧化过程,改善血液循环与呼吸功能。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 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具有非强制性的影响力,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中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承载着引导社会进步与提升文明程度的重要功能。 科学技术是人类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及其实践。科学技术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进步。 文化与科技作为人化自然取得的最具影响和成效的成果,人类文明的共有结晶,二者相伴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发展演变重要而关键的力量。文化与科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包含着不同的内容,经历了同生共长、互相影响、休戚与共的漫长发展演变过程。(1)在古代,科技与文化具有初级人类文明的共同特点,还保留着朴素、直观、简单等特性,自身发展还不完善,还没有具体的分化与显著的界限。文字的发明与广泛使用,是古代科技对于文化发展最具有直接意义和最具决定性的明证。(2)在近代,科技的发展得益于思想的解放、文化的繁荣。文艺复兴作为人类进入近代社会的标志,不仅代表着古典文化的复兴,也意味着近代科技的兴起。自18 世纪以来,科技成为影响文化的重要因素,一系列的近代产业革命风暴不断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产生着重要影响,彰显了科技在近代社会进程中的主导地位。(3)在现代,科技迅速超越文化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

。从最初马克思论证的“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到邓小平指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最后成为江泽民强调的“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充分说明科技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最具影响力和支配力的根本力量。 科技与文化作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伟大力量,二者不仅紧密联系、相互依存,而且还彼此交融、相需互动。(1)科技成为推动现代文化建设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成果与工具,不仅为现代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思维模式与技术手段,而且还充实了现代文化的内涵,不断创造着新的文化形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推动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进步,成为推动现代文化建设发展的第一动力。(2)文化使科技更具人性。文化是科技进步的引导因素,为科技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的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氛围,是科技进步创新的思想基础,成为主导科学家的价值取向、激发他们创新力、提高他们思维水平的关键力量。尽管任何一项科技在其开发过程本身只是一个科技问题,但在其开发的背景、目的和过程背后,又是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实际上,“高技术”更需要靠“高文化”来支撑。“高技术”人才必须通过“高文化”凝聚起来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科技与文化是相互联系与辩证统一的,不仅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关系,而且要驾驭它们实现结合并在结合中发挥各自积极作用。文化与科技融合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传播载体,增强文化的现代传播力与表现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程度,体现着一个国家的

易经与自然养生的心得体会

易经与自然养生学后感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从易经与自然养生中获益匪浅。以前总以为有条件的时候要常吃山珍海味人体才会健康,以为无欲无求才会健康长寿,学习完后原来是自己的认识误区。以前太讲究吃食,摄入太多的蛋白质反而身体总是欠佳,精神面貌也比较差。学习完后,我调节作息时间,什么也不去强求。身体反而更加舒适淡然。 我在易经养生方面最大体会就是要时刻做到“天人合一”。其实说容易,坚持与执行才是最大的障碍。为了做到天人合一,我计划好饮食作息及工作时间表。并且每天落实,总结。这个观点按传统中医养生认为,易经养生其实就是时间医学和空间医学。以前很多人认为易经是迷信,是风水先生才学会的谋生技考。其实是他们根本不知道易经是什么,也没有自己去研究过,只是人云亦云。易经自古以来,在儒家中是群经之首,在道家中是三玄之冠。易经的根本就是阴阳八卦,这是中国的元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人生养生哲学和道法。阴阳存在于万事万物中,孔子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在人体中,脏为阴,腑为阳。只要阴阳平衡,身体就会健康长寿。八卦其实就是八种自然现象,即天、地、雷、风、山、泽、水、火。哪有什么迷信色彩?阴阳与八卦之间,还有四象,以及老阴、老阳、少阴、少阳,或者说成是春、夏、秋、冬,那么人会随着一年中的春夏秋冬不同季节而容易得不同的病,这是因为季节的气候,和人的生命活动相关。一天十二时辰也与人体十二经络一一对应,不同时辰人的脏腑活跃程度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时间医学,我以前不了解季节和时辰应该养身上的哪个脏腑。因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小问题。空间医学也可以理解为经常说的风水,也就是人与身边的环境如何和谐相处,什么物品摆放在哪个方位磁场更强,更利于人来吸收。人有内五行,身边物品、环境、方位有外五行,如何达到互补、平衡、和谐,这就是空间医学的真谛!大一点来说,人应该如何顺应大自然的环境变化。其实这些都是有规律可循的。顺应天道、人定顺天!顺天则倡、逆天则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养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是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追求更加健康和长寿。这是人之常情,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学习,不仅增长了知识,也使自己的养生知识有了质的改变,其实人的生命只要顺其自然,活的有意义,活的开心也会长寿。生老病死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只要看得懂,只要想的明就无愧于天地。

中医养生康复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养生康复学试题及答案 1. 中医饮食养生又叫( AB ) A 食养 B 食补 C 食疗 D 食节 E 食用 2. 中医饮食调护中,饮食禁忌内容包括(ABCDE) A 因季节、体质、地域不同的禁忌 B 食物与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 C 食物之间的配伍禁忌 D 饮食调配制备方面禁忌 E 患病期间的饮食禁忌 3. 中医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ABCDE) A 饮食有节 B 饮食有方 C 谨和五味 D 荤素搭配 E 以上都是 4. 食物的性能,古代简称为( ABC )等。 A 食气 B 食性 C 食味 D 食用 E 食疗 5. 食物的性能包括( ABCDE )等内容。 A 气 B 味 C 归经 D 升浮沉降 E 补泻 6. 根据食物的性味分类,五味中( C )食物最多。 A 酸味 B 苦味 C 甘味 D 辛味 E 咸味 7. 淡味中医将之归于( C )范围。 A 酸味 B 苦味 C 甘味 D 辛味 E 咸味 8. 常用的食物中平性食物数量( A )温性食物。 A 多于 B 不多于 C 少于 D 不少于 E 近似于 9. 关于饮食禁忌,在古代文献上( ABCE) A 葱忌蜂蜜 B 人参忌山楂、萝卜 C 茯苓忌酯 D 鸡肉忌蘑菇 E 鲫鱼忌麦冬

10. 生姜可用于(ABCDE )的食疗。 A 风寒感冒 B 呕吐不止 C 半夏中毒 D 中寒水泻 E 胃寒疼痛 11. 既能辛温发散,又能发汗透疹,令小儿痘疹速出的为( C ) A 生姜 B 苏叶 C 芫荽 D 豆豉 E 薄荷 12. 根据食物的性味分类,属于甘味食物有( ABD)。 A 鸡肉 B 大枣 C 白菜 D 粳米 E 冬瓜 13.性味辛温的有( ABE) A 苏叶 B 生姜 C 薄荷 D菊花 E 芫荽 14. 根据食物的升降浮沉分类,属于阳,升浮食物有( BCD)。 A 莲子 B 花椒 C 菊花 D 绿茶 E 冬瓜 15.带鱼属发物,患有(BC )者忌食。 A 感冒 B 脓肿 C疮疥 D 肝炎 E 胃癌 老年人中医养生 周俭北京中医药大学 一、老年人生理特点 (一)脏腑虚弱:正如《寿亲养老新书?饮食调节》曰:“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抑饮食以资气血”。 (二)代谢减慢:老年人的身体成分改变,代谢功能也有所降低,如老年人身体缺钙,容易骨质疏松,部分老年人血脂增

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力(建文)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渊源,而且对现代中国社会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是构建良好民族心理的基础,是提升中国综合实力的精神资源,是建设现代文明的基本条件,是促进世界走向大融合的思想源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操、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具有强大的遗传性,渗透在每一位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为建设今天中国的新文化提供了历史的基础和客观依据,它对现实社会产生着充分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在当今国际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和谐国家,实现民族复兴乃至实现世界大同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 中国卓越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层面的具体标志,是矗立于世界之林的“形象”。特别是在中国历史上一些名副其实的不朽之作,世代相传,百读不厌,而且其智慧之火将永不会熄灭,照耀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珍惜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尊严,抢救保护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卓越传统文化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尤其青年一代首先要树立尊重传统文化的理念,不仅要自觉从书本上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还要懂得中华传统民俗、习惯,既要懂得民族的现实,又要更多地了解民族的历史,懂得民族的精神实质和民族的利益所在。说到底,只有继承和弘扬卓越传统文化,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只有不断强化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使中华民族的资源得到更为十足和有效的发挥与利用,才能使中华民族在地球村中发出更为响亮的声音,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传统文化是构建良好民族心理的基础 中国卓越的传统文化多与王朝政治或社会梦想相关联。一部陈旧老书,一部古代文学经典,披散着历史的灰尘,脱落于现代社会,特别是易中天、于丹等当代大家以古人圣贤道理为原料,深人浅出地将中国历史文化与现实社会及其生活紧密结合,使老百姓入心人胃,并给大众生活

阴阳五行与音乐养生

阴阳五行与音乐养生 音乐是一种旋律,一种语言,一种心境,是欢乐、悲哀、忧郁、幽默、愤怒等情绪以声音形式的体现,音乐的魅力可以抵达人的心灵、拨动人的神经,让人在流动的、玄想的体验中浇注心灵的药方,音乐以独特的形式反映了宇宙的本质,也反映了人类的心灵状态,它能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人的身心,具有独特的养生功能,故产生了以音乐保健医疗为内容的“音乐疗法”,亦称为“音乐养生”或“音乐医疗”。音乐疗法是一门涉及音乐学、心理学、医学、哲学、美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而从源远流长的祖国文化中溯源音乐养生之旨,更能体验“乐者,心之动”,“乐者,德之华”之妙。阴阳与音乐养生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它用来说明万物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以及一切事物变化现象的属性,正所谓“阴阳者,万物之能使也。”“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与阳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互根互用、相互消长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关系,以成“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之格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作为贯穿整个中医体系的一个基本脉络,阴阳平衡是身心健康的基础。东汉《太平经》运用阴阳学说解释音乐的起源和养生意义,认为音乐的发展是顺应宇宙万物阴阳相生、动静相应的规律的。对音乐的阴阳之理,我们可诠释为:高为阳,低为阴;大调为阳,小调为阴;强为阳,弱为阴;刚为阳,柔为阴;金革之声为阳,丝木之声为阴等。音乐养生,恰是针对机体阴阳偏胜偏衰的属性,用音乐的阴阳属性来补偏救弊,从而协调阴阳平衡。如对阳虚寒证患者,可温阳散寒,选用活跃、欢快、兴奋、激情的音乐进行欣赏。由于阴阳的相对性,也必须根据人们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艺术修养等诸多因素因人因地制宜。 五行与音乐养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将五音与天、地、身、心相联系,将角、徵、宫、商、羽分属木、火、土、金、水,从而五音与五脏相通,有了“五脏相音”学说,即宫声入脾,商音入肺,角声人肝,徵声入心,羽声入肾。在《左传》、《国语》、《管子》等史籍中也可看到五音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与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似,五音也是对立统一的,宫生徵,徵生商、商生羽、羽生角,羽属水,角属木,它们之间于调式上为主属关系,此为相生;而商、角属金、木;徵、羽属水、火,均为大二度,系不协和音程,在传统音乐中属相克。音乐的内蕴是以人的情感为轴心的,古人就将五音各调所发出的精神效应进行归类:“宫音和平雄厚,庄重宽宏;商音慷壮哀郁,惨怃健捷;角音圆长通澈,廉直温恭;徵音婉愉流利,雅而柔顺;羽音高洁澄净,淡荡清邈”。由五音的精神效应所决定,故“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五脏相音”学说在音乐养生中具有重要意义,正如《内经》中所指出,宫为脾之音,大而和也,叹者也,过思伤脾,可用宫音之亢奋使之愤怒,以治过思;商为肺之音,轻而劲也,哀者也,过忧伤肺,可用商音之欢快使之高兴,以治过忧……这也就是说,属本脏之音均可用于治疗本脏病,当然我们还可根据五行生克的规律,用于治疗他脏之病。一般说来,宫调式和徵调式色彩明亮,具有健脾、养心的作用,羽调式和角调式色彩上较暗淡,具有补肾、舒肝的作用,商调式介乎两者间,可使人感欣慰而有清肺之功效,因此根据不同的症情,依据五行学说选用适当的音乐可获得较好养生效果。 七情与音乐养生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一)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一)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传承论文提要: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干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笔者简要地探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作了思考。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尊重”,“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近代中国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建设策略在价值取向和技术选择上的理性趋势。

中医养生与保健

中医养生与保健 保健是每个人健康的前提,它关系着人类的发展,国家的进步,世界的和平,社会的未来,家庭的幸福。特别是人到中年,如日中天,正是人生的辉煌时节;而人至老年,仍是夕阳无限好,余霞映满天的时候。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一个全社会关注的事情——中老年健康长寿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本人正基于这种心情,今天给大家谈谈关于中医养生与保健的问题。给大家交流一下心得与体会,供大家参考。 其实中医学在总结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中,早就认识到了养生保健与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早在《内经》中就有“治未病”的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种“未雨绸缪”,防重于治的精神,颇具有现实意义。 下面我想从五个方面给大家讲讲:第一、锻炼保健,第二、心理保健,第三、饮食保健,第四、药物保健,第五、情志与健康。

一、锻炼保健 充沛的精力,必须寓于健壮的身体,而健壮的体力,又常来自经常不懈的锻炼。因此,加强身体锻炼,也是增强体质,减少或防止疾病发生的一项措施。 (一)生命需要运动 近年来,世界科技及经济快速发展,使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其副产物如空气污染、噪音等使自然环境逐步恶化,生活在文明中的人,精神紧张,工作繁忙,每天托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后,就在沙发上一靠。如此日积月累,体力、体能逐渐衰退,高血压、糖尿病的病魔就会威胁人的生命力,于是需要提倡运动。 公元前300年,在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也曾写道;“生命需要运动”。 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心脑血管病和精神病大大增多。中风、大脑血管粥样硬化、高血压病、心肌缺血(心绞痛)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一种灾难。2005年,中国心脑血管病报告显示:我国有高血压患者1.6亿,糖尿病2300多万,肥胖者6000万,烟民3.5亿。 医学家认为:“这都是活动太少,加上神经、精神过度紧张”,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使生产的劳动过程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相反体力的部分在缩减,精神的负担在增加,加上生活条件的改善,现代化交通和交际工具作用的增长,在客观上促使人们普遍以比较消极的形式度过闲暇的时间。人体的肌力减退,已发展成为社会问题。高血压病和心脏局部缺血症,逐步向中青年靠近,损害了脑力劳动者,甚至部分体力劳动者的健康。想要改善这种状况,参加各种运动(包括慢跑),进行体力锻炼,则具有重要

谈一谈你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认识

谈一谈你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认识 俯观当今国内外,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呈现和其之间的交汇融合已成大势所趋,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当代中国,如何建构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先进文化,已是每一个中国人必须思考的事情。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之大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与中国的现代生活有着不可或缺的联系。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总格局下,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传统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而在经济全球化、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交流不断加速的现代化过程中,文化不断拓新,既守护和继承传统又背离传统、走向现代的双向逆反运动,正构成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演变的一大奇观。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为人类留下丰厚的宝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包括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穆斯林文化,基督教文化,儒家文化,中国民族文化,哲学文化等,是东方整体观念、普遍联系、综合思维模式的典范。它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它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现代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兴盛不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的内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习惯等;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往往也以外在的物态的形式来表现,涉及

人们衣食住行的风习和行为的规范等;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在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立特征,这种民族性的文化实际上已经成为多元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当今社会,传统文化对现代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的哲学思想虽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确实有很多东西是值得继承和弘扬的,如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自强不息的奋斗、厚德载物的宽容以及“仁爱”精神、“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律己观念、“立己立人,达己达人”的处世原则等。在当今世界,无论是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还是正在崛起的中国,社会生活都面临着过度物质化功利化的问题。作为社会精神支柱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发生了偏差。然而人作为人的存在,还应是以智慧、德行和审美情趣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存在。从这个意义上看,以注重心性,长于伦理为基础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能为现代人的迷失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启迪。 因此,我们要主动、积极地阅读文化典籍,欣赏文学作品,考察文物古迹,真正了解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将文化精华化为我们的良知、理性、美感等主体存在的一部分。还应该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判断、文化心理中自觉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准要求自己,做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积极弘扬民族文化、宽厚仁爱、有创新意识的中国人。 我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东部和西部、城市和乡村在文化

黄帝内经与中医养生

《黄帝内经》与中医养生 课程背景: 当代企业家,物质生活丰富,但是健康堪忧、精神生活质量欠佳。随着经济高速增涨、世风日益浮躁,如何独善其身,获得一份清静与悠然自得,实属难得。? 企业家更需要注重修身养性,营造企业家的精神家园,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领导者,体悟人文情怀,明彻道德修养,另辟人生境界。? 易医同源,周易、中医、儒释道哲学同出一家,内圣外王,企业家更需要领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式管理”智慧。? 【领袖养生术】五行流通,修身养性。 以中医的调理方法,切入领导者“亚健康”症结。用五行定位身心系统,全面革新西方养生概念。以传统文化诊断病源,为领袖疗病养生。深刻领会“诊病、探源、调理、痊愈、预防”五步口诀。 课程资料: 《黄帝内经》、《道德经》、《心经》、《周易》、《论语》、《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 课程特色: 1,体验式 ①融汇贯通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体会“天人合一”的心灵修炼,提升国学素养。 ②体验中医经络按摩、掌纹诊病“望闻问切”方法。 ③应用表格现场测试自己的五行人格类型。 ④“学、用、教”的阶段性实用国学教学方法。 2,趣味性 ①中国四大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中的五行人格类型分析。 ②了解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哲学的养生养心方法。 ③基因与命运、性格的因果关系。 ④调整风水环境改变“气场”来养生。 ⑤四柱命理学中的阴阳五行养生方法。 课程大纲 一、《黄帝内经》的中医养生智慧 1、《黄帝内经》简介; 2、《易经》与《黄帝内经》的渊源; 3、中医对健康概念的阐述; 4、中医养生与儒释道三教“精气神”养生; 5、中医的八种“体质”类型与养生方法; 6、“元气”对于健康的重要性; 7、中医养生智慧——医理三原则; ①“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预防

中医养生保健学试题

中医养生保健学试题 请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填入答题卡中。 1、养身保健的根本目的是: A、延长生命 B、减少疾病 C、保持健康,养性延命 D、提高生活质量 E、预防疾病 2、下列哪项不是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特征: A、协调明阳 B、整体动态 C、和谐适度 D、综合实用 E、适应广泛 3、下列哪项是社区养生调查资料的重点材料: A、居住情况 B、饮食习惯 C、社交活动形式 D、健康状况和社区环境状况 E、发病情况 4、社区健康评估性诊断应分清下列哪三级: A、家庭、个人、自然情况 B、社区、家庭、个人 C、社区、家庭、社会支持 D、家庭、个人、心理状况 E、社区、家庭、自然情况 5、下列哪项不是社区养生保健定期回访的内容: A、居民健康情况 B、社区养生保健需求变化 C、评价养身保健的利用度,成效,缺陷 D、评定社区养身保健服务的质量 E、改善社区人际关系 6、我国最早的食疗专著是: A、皇帝内经 B、饮食须知 C、山海经 D、汤液论 E、饮膳正要 7、中医养身学理论的本三原来自于: A、周易 B、皇帝内经 C、庄子 D、论语 E、道德经 8、下列哪项不是中医养身保健学的基本观念: A、生命观 B、运动观 C、权衡观 D、和谐观 E、健康观 9、“行持神以立,神须形以存”体现了中医养生保健中的哪项基本观念: A、寿夭观 B、生命观 C、和谐观 D、权衡观 E、健康观 10、中医的四维健康观的内容是: A、形体、心理、饮食、道德 B、形体、心理、社会、运动 C、心理、社会、饮食、道德 D、形体、饮食、运动、道德 E、形体、心理、道德、社会 11、下列哪项不是形体生理健康的特征: A、形体壮实 B、须发润泽 C、牙齿坚固 D、记忆良好 E、双耳聪明 12、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是: A、正气为本,天人相应,形神合一,动静结合,协调阴阳,杂合以养,预防为主,知行并重 B、整体为主,天人相应,形神合一,动静结合,协调阴阳,杂合以养,预防为主,知行并重 C、正气为本,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修德怡神,审因施养,杂合以养,预防为主,知行并重 D、正气为本,天人相应,形神合一,动静结合,审因施养,杂合以养,预防为主,知行并重 E、正气为本,天人相应,形神合一,动静结合,审因施养,杂合以养,预防为主,辨证遣药 13、“正气为本”的养生原则包含下列哪项内容: A、护肾保精,调理脾肺,清静养神,顺应自然 B、护肾保精,调理脾肺,清静养神,慎避邪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