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四年级科学下册《认识物体的运动》教学设计

四年级科学下册《认识物体的运动》教学设计

四年级科学下册《认识物体的运动》教学设计
四年级科学下册《认识物体的运动》教学设计

《认识物体的运动》【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

2、了解物体常见的几种运动方式。

二、能力培养目标知道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定量观测记录、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

【教学难点】知道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

【课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描述物体的运动

【教学目标】

1、知道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知道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本图

【教学内容】了解运动方式

【教学目标】

1、了解物体常见的几种运动方式。

2、培养学生定量观测记录、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了解运动方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定量观测记录、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教学准备】课本图片、乒乓球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2016——2017第二学期) 科 学 教 案 四(1)班陈磊

教学进度表

第一单元电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瞧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您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与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 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就是正电荷或都就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与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板书设计:

四年级科学(下)教案

第一单元电 一、单元教学意义 当我们轻轻闭合开关:电灯就会发出光,收音机就会播放动听的乐曲,电视机就会呈现五彩缤纷的画面……这一切对我们来说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了。 电的大规模应用,是基于人类对电的不断探究。孩子们也对电感兴趣。这一单元将借助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的初步概念,促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本单元的第1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学生将首先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静电现象在学生们的身边经常会发生。在这一课中,他们将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这些是学生们建立电概念的基础。 接下来在“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电路出故障了”三课中,学生将开展对电路的研究。用一根电线和一个电池使小灯泡发光。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四年级的学生仍会津津有味地参与到活动中。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而在一次次使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中,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将使他们连接的电路更加稳定,并便于操作。为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学生将探索不同电路连接方式对小灯泡的影响。在电路中,如果某个地方连接不好或者某个电器元件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灯泡不亮。“电路出故障了”一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寻找电路故障的过程中,将自制的“电路检测器”做为重要的检测工具。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将形成关于电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电是一种能源,它能使物体发光、发热”“要使小灯泡发光,电必须流经包括电池在内的完整的回路”“用相同的材料可以连接不同的电路”等。 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将使学生对身边物质性质的认识得到发展,同时对电的理解也得到加深。 本单元还在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基础上,安排了“做个小开关”一课,旨在使学生把已形成的电路概念进一步发展为一个“可以控制的电路”,同时也深化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 单元的最后一课是“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日的是整理学生的发现和认识,比较串联和并联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 整个单元的安排是一个严密的结构,前后课之间有着学生认识发展上的逻辑关系。学生从认识电的本质一电荷开始,到认识电路、电流、开关、电路检测器、导体、绝缘体,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将最终指向对电的认识。 在本单元中,学生使用的是电池这样一个安全的电源,而在日常生活中,多数用电器使用的是220伏的交流电。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220伏交流电的电源是很危险的,不能直接用家

粤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粤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 教案全册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粤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有四个单元:“光”“生理与健康”“物体的运动”和“常见的力”。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进人四年级以后,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对科学探究活动非常喜欢,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兴趣浓厚,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但由于学生年龄的局限,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观察或描述的方法还不会实践运用。大部分学生知识面不广,勤于动脑的同学占的比例不是很大。还有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因此,本学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养成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四、教学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主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变化,才能做出正确的教学判断,并避免客观事实与学生的想象混淆。 2、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描述。教科书中涉及了大量的观察、比较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观察对象在属性、结构、功能、关系等方面的特点,是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重要认识基础。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四年级科学备课教案(教科版) 下册 第一单元电 1.1 电和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1、经历调查家用电器的活动过程,并且科学文件夹记录; 2、经历一次收集并且处理数据的科学研究过程; 3、讨论他们想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 4、明确一些安全用电的常识,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 教学难点:关于电的知识。 教学准备: 准备一份科学调查记录表,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电的知识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课前我们做了一个调查记录,调查了我们自己家里的用电器,这节课我们就来做个统计,交流我们的调查结果。 二、探究过程 1、调查家中的电器。

(1)小组内互相交流调查记录,同学之间相互说说。 (2)个人统计:生活中常用的用电器有哪些?大的电器有哪些?小的用电器有哪些?最少使用的用电器有哪些?这些用电器分 别是用哪些电的?你统计的数量是多少? (3)全班交流。 (4)在调查你们发现了哪些问题? (5)自己还有哪些想法? (6)要是没有电的话,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2、交流我们知道的电的知识。 (1)小组讨论,相互说说你在以前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 A、静电的知识 B、雷电的知识 C、富兰克林的故事 1752年6月的一天,美国费城郊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在一块宽阔的草地上,有一老一少两个人正兴致勃勃地在那里放风筝。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嘎嘣一声脆雷,那如铜钱般的雨点就瓢洒盆泼般地倾下来了。只见老者大声喊道:“威廉,站到那边的草房里去,拉紧风筝线。这时,闪电一道亮过一道,雷鸣一声高过一声。突然威廉大叫:“爸爸,快看!”老者顺着儿子指的方向一看,只见那拉紧的麻绳,本来是光溜溜的,突然怒发冲冠,那些细纤维一根一根都直竖起来了。他高兴地喊道:“天电引来了!”他一边嘱咐儿子小心,一边用手慢慢接近接在麻绳上的那把铜钥匙。突然他象被谁推了一把似地,跌到在地上,浑身发麻。他顾不得疼痛,一骨碌从地上爬起来,将带来的莱顿瓶接在铜钥匙上。这莱顿瓶里果然有了电,而且还放出了电火花,原来天电和地电是一个样子!他和儿子如获至宝似地将莱顿瓶抱回了家。 这捕获天电的人就是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富兰克林于1706年4月17日生在美国,小时候家里很穷,无钱上学,就在哥哥开的印刷厂中当学徒。然而,他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和不懈的努力,一生中具有许多发明,而且是电学的开门鼻祖。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独立宣言》的发起人之一,是美国第一任驻外大使。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本教案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本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察觉到周围的物体都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2、能从察觉到的物体变化的现象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3、能说出两种以上记录某一种物体变化的方法。 4、愿意与其他小组交流本组观察到的各种物体变化的现象。 5、能坚持对一种选定的物体进行长期的观察,并能将观察的结果用两种以上的方法记录下来。 6、能举例或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做变化。 7、能根据自定的标准对观察到的变化进行分类。 8、开始意识到自然界的物质都在不断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初步建立变化的概念系统,并学习记录物体变化的基本方法。 难点:建立变化的概念系统。 教学准备: 各种各样变化的教学课件、记录表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课件)你看到了什么?

谈话:你还看到过哪些变化? 小结:起风、下雨、草绿、蝌蚪变青蛙等,他们都是在不断 变化的。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变化的世界。 (二)学习新课: 1、活动1:我知道的变化。 (1)师:你能把自己知道的变化记录下来吗?活动前注意要求:寻找生活中的变化现象。描述变化的过程。用简单的文字记录变化现象。 (2)学生活动,小组汇报 活动结杲。 (3)小组讨论:你喜欢观察身边发生的变化吗?这些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4)小组进行讨论,交流讨论结果。 (5)师:你能自己制定标准对各种变化现象进行分类吗? (6)讨论、汇报 O (7)师:你能试着解释什么叫变化吗?自然界中有没有永远不变化的事物? (8)教师小结:变化是事物每时每刻都产生与原来不同的现象;自然界中没有永远不变的事物。 2、活动2:记录物体的变化。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1.1光的来源和传播 1.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3凸透镜成像 1.4光与颜色 2.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2 声音的强弱与高低 2.3声音的传播 2.4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3.1电和我们的生活 3.2手电筒的秘密 3.3串联与并联 3.4安全用电 4.1电磁铁的性质 4.2电磁铁的磁力 4.3电磁铁的极性 4.4电磁铁的应用

1.1光的来源和传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理解光源概念,并能对不同光源进行分类。能在自主探究和老师的引导中,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这一科学认识。 2.过程与方法 在猜想和实验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描述的方法进行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学习,体会实验在进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乐于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描述、猜测、动手探究,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这一结论。 难点:能根据自己的猜测假设,尝试动手探究并作出解释。 三、教学准备 视频、带有小孔的纸板、手电筒、夹子、蜡烛、纸屏、实验报告。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1.活动:看一看。 (多媒体播放视频,半分钟)夜晚中的城市,五光十色,灯火通明。 教师提问:大家看完之后有什么感受?学生思考回答(美、亮)。 教师提问:大家觉得最美的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灯光)。 教师提问:如果没有了光,那么会怎样?学生思考回答(什么都看不见)。 没有了光,我们的世界就会一片黑暗,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走进光的世界,进行一次奇妙之旅。 (二)思考讨论,活动探究 1.光的来源 (1)提问:哪些物体会发光呢?各小组轮流发言,教师把发光的物体的名称写在黑板上。(太阳、月亮、电灯、火、蜡烛、镜子、萤火虫等。) (2)提问:这些都是光源吗,例如月亮,例如镜子它们真的会发光吗?学生有人回答不是,这是光的反射造成的。教师予以鼓励的评价,课外知识真多,真棒!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全册)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电 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 点亮小灯泡 3 简单电路 4 电路出故障了 5 导体与绝缘体 6 做个小开关 7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 1 油菜花开了 2 各种各样的花 3 花、果实和种子 4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5 种子的萌发 6 动物的卵 7 动物的繁殖活动 第三单元食物 1 一天的食物 2 食物中的营养

3 营养要均衡 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5 面包发霉了 6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7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 1各种各样的岩石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3 岩石的组成 4 观察、描述矿物(一) 5 观察、描述矿物(二) 6 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 7 岩石、矿物和我们 第一单元电 一、单元教学意义 当我们轻轻闭合开关:电灯就会发出光,收音机就会播放动听的乐曲,电视机就会呈现五彩缤纷的画面……这一切对我们来说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了。 电的大规模应用,是基于人类对电的不断探究。孩子们也对电感兴趣。这一单元将借助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许多

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的初步概念,促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本单元的第1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学生将首先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静电现象在学生们的身边经常会发生。在这一课中,他们将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这些是学生们建立电概念的基础。 接下来在“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电路出故障了”三课中,学生将开展对电路的研究。用一根电线和一个电池使小灯泡发光。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四年级的学生仍会津津有味地参与到活动中。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而在一次次使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中,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将使他们连接的电路更加稳定,并便于操作。为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学生将探索不同电路连接方式对小灯泡的影响。在电路中,如果某个地方连接不好或者某个电器元件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灯泡不亮。“电路出故障了”一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寻找电路故障的过程中,将自制的“电路检测器”做为重要的检测工具。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将形成关于电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电是一种能源,它能使物体发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 / 99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电”、“新的生命”、“食物”和“岩石和矿物”四个单元组成。 “电”单元是从“什么是电”开始的。学生对静电有比较丰富的生活体验,让他们适当地了解一点有关电荷的知识,可以使后续课中电流、电路的学习更有基础。这一单元将通过与电相关内容的实验、交流、预测、检验、测量和推理、解释等活动,使学生形成关于电的初步概念,同时获得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新的生命”单元是从“观察油菜花”引入的。由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系列观察活动,过渡到动物的卵、繁殖的观察和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植物和动物如何繁殖新生命的认识,并形成关于生命的一系列发展性概念。教科书中的观察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都是在支撑有关生命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生命的理解。 “食物”单元通过对一天中所吃食物的回忆和分类,引起学生对饮食的关注,发现自己在饮食中的不良习惯,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科学、合理、均衡地饮食。 食物的变化和获取食物信息方法的研究也是在帮助学生进一步 认识事物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岩石和矿物”单元是学生初次对构成地球固体物质的探究。通

过对岩石、矿物的观察、分类和描述,使学生形成关于地球物质的一般性概念,并对保护、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的重要意义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活动,已对四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已掌握了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有一定的发展。对科学探究活动非常喜欢,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另外,学生在进行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 2 / 99 强。可以说: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已明显增强。 但是,由于学生年龄的局限,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观察或描述的方法还不会较好运用。在开展探究活动时,课堂上常有耗时低效的现象。另外,由于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在本学科上所能投入的精力有限,有些活动只是形式上的走过场,部分学生只是喜欢凑热闹而没能深入研究。 在评价体系的研究方面,采用单元考核、常规积分、小组互评的评价方法。 本学期打算学习网上其他科学老师的好的评价方法。采用积分晋级制,开学初就将积分表张贴于实验室墙上,对于学生带好材料、

粤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粤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有四个单元:“光”“生理与健康”“物体的运动”和“常见的力”。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进人四年级以后,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对科学探究活动非常喜欢,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兴趣浓厚,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但由于学生年龄的局限,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观察或描述的方法还不会实践运用。大部分学生知识面不广,勤于动脑的同学占的比例不是很大。还有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因此,本学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养成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四、教学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主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变化,才能做出正确的教学判断,并避免客观事实与学生的想象混淆。 2、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描述。教科书中涉及了大量的观察、比较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观察对象在属性、结构、功能、关系等方面的特点,是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重要认识基础。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教科书中给出了各单元相应的记录表,并提示学生用文字、数据、简笔画、气泡图、网状图和柱形图等进行记录。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客观的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随时提示他们将自己的记录与小组同学的记录进行比较、修正,教师每周都要对学生的记录进行督促和检查。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汇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活动中需要学生进行描述的内容很多,有些甚至是实验过程的描述,这种描述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教学中应耐心引导。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最新】(1)

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 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冷和热 1 冷热与温度 2 热胀冷缩 3 水受热以后 4 水遇冷以后 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 5 地球 6 月球 7 太阳 8 太阳钟 第三单元昆虫 9 庞大的“家族” 10 养昆虫 11 探究昆虫的奥秘 第四单元繁殖 12 用种子繁殖 13 用根、茎、叶繁殖 14 动物的繁殖 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 15 生物与非生物 16 动物的庇护所 17 环境变化以后 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2021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小学生拥有活跃的思维并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根据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此阶段的课程内容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迸一步扩大学生知识范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并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交流和主动创新意识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五个单元。以学生的发展为 本,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体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 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机地整合。促使学生在“ 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 之间建立联系,讲行以“ 逻辑推理” 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

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粤教版

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粤教版) 广东教育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单元光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光的传播》、《镜子》、《彩虹》和《光与生活》四课。《光的传播》要求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和小孔成像的原理,会自制简易照相机。镜子能使光拐弯,用镜子可反射光,从镜子里看到的物体的像与实物是对称的,也是相反的。用两面镜子组合起来,从中看到的像是物体反像的反像,因而与实物是一致的。利用光会拐弯的性质可制作潜望镜。镜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彩虹的光的折射现象。光透过不同的介质时也会拐弯。太阳光的折射会使光分解成彩色的光带,形成彩虹,一般在雨后初晴空气比较潮湿的条件下可以看到,在阳光下喷雾也能使彩虹再现。光和任何事物一样,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太阳光可以照明,发出热量,使万物生长,帮人们做事,但太阳光也能伤害人们的眼睛,或使皮肤灼伤,还会产生光污染。因此我们要想办法充分利用太阳光,又要最大限度地避免光的危害。比如开发利用太阳能,太阳能发电装置和太阳能热水器就是实例。

课时光的传播 教学内容:教材1-5页。 教学目标: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了解小孔成像原理,会自制简易照相机。 教学用具:软管、蜡烛、小孔成像装置简易照相机等。 教学过程: 欣赏导语,让诗一般的语言带我们走进课堂:星星眨着俏皮的眼睛,太阳送来无尽的光明。这来自远方的光,走的是一条怎样的路径?雨过天晴为什么常见彩虹的身影?是否 有了光才会有这缤纷的美景? 引入新课:光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没有光,世界一片漆黑,没有光,万物死气沉沉,没有光,我们无法生存。同学们,你们知道光是怎样传播的吗?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新课讲授: 活动1:用弯曲的管子能从一端看到另一端吗? 活动2:光线打靶游戏 光从B孔射入,能照到几号靶? 把中间档板上的孔挡住,光还能照到靶上吗? 实验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活动3:用小孔成像实验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调整光屏位置,使蜡焰的像清晰地出现在光屏上。并让学生仔细观察

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 1各种各样的岩石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3 岩石的组成 4 观察、描述矿物(一) 5 观察、描述矿物(二) 6 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 7 岩石、矿物和我们 1、各种各样的岩石 ·科学概念 1、诱发学生对岩石的原有认识,建立岩石的初步概念;岩石是各种各样的,在颜色、花纹、软硬、轻重、颗粒大小、手感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 2、岩石可以按照不同的特点分成不同的类别。 3、不同的分类标准其分类的结果也可能不同。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够以个人参与或小组参与为形式,获得在附近寻找岩石的亲身经历。 2.在课堂中能够综合运用感官对岩石进行直接的观察,让孩子经历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并能描述自己观察的岩石。 3.能以岩石的某种特点为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 2.从欣赏自然界中的石头美景获得美的体验,从而热爱大自然。 3.让孩子获得丰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悦情感。 教学重点:用一些标准给岩石分类。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岩石,能想出不同的分类方法。 教学准备: 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形式,收集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师也应该准备大量的常见的一些岩石,同时还可以准备一些本地区常见的岩石。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关于地表岩石风貌的录像片,和提供一些典型的图片。 1、岩石是地球的主要组成部分,到处可见。你平时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岩石 2、你玩过岩石吗你是怎么玩的 3、从今天开始,我们要研究岩石。出示课题:各种各样的岩石 二、探究过程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 一、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一学年对科学课的学习,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有了很大的变化:课堂学习的注意力集中了,小组合作探究更融洽了,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更强了,但有个别学生课堂学习的规范性与学习习惯有待改进的。 二、教材分析 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共分为五个单元,总课时23课时。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她们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的特点,引导她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与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这一册教材从探究对象上瞧,仍以认识事物的性质与事物的相互关系为主。从探究水平上瞧,仍以引导探究为主,逐步过渡到指导性探究。特别就是在控制变量、做定量观察的实验上,学生还就是第一次,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以及具体操作方法的指导。从过程与方法上瞧,学习运用推理,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就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主要就是围绕人体运动系统中的――骨骼、关节、肌肉三个主要方面、运动系统的卫生与保健构建而成,主要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本单元教材设计主要就是引导学生观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让学生知道骨骼、关节、肌肉的作用,了解人体的每一项运动都就是骨骼、关节、肌肉以及身体其她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懂得如何保护与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 第二单元《养蚕》就是以蚕一生的变化为观察对象的一次亲历活动,主要研究动物的周期性变化。经历动物的一个完整生命周期,了解昆虫与变态的知识,感受生命世界的神奇与伟大,体验长期饲养与观察的艰辛与快乐。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还就是研究事物的相互关系,通过教学让学生意识到一个物体在运动,总就是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即某个参照系(参照物)课文中称为“参照物体”而言的,这就就是“运动的相对性”,就是物理学上的重要原理之一,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就就是在这一知识背景下展开的。意识到物体的运动又就是有规律的,只有亲身去研究才能了解这些运动之间就是什么样的规律。研究需要一定的方法与技能。 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主要就是通过认识力的存在与几种常见的力,来研究事物的性质。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历有关力的现象,但还没有比较系统与完整地研究有关力的现象。所以本单元的主要目的就就是引导、鼓励学生们对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进行探究,让她们通过一个个亲历的活动,探究科学的秘密,体验成功的乐趣,发现大自然的规律。 第五单元《调查与预测》,调查就是一种包容性比较宽泛的收集证据的方法;预测就是一种基本科学过程技能,就是一种对未来事物发展的推断。调查与预测就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常用技能与方法。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运动机理以及骨、关节、肌肉的位置,从而懂得如何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保护与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35229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下册 科 学 教 案

教科版修订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电 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 点亮小灯泡 3 简单电路 4 电路出故障了 5 导体与绝缘体 6 做个小开关 7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 1 油菜花开了 2 各种各样的花 3 花、果实和种子 4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5 种子的萌发 6 动物的卵 7 动物的繁殖活动 第三单元食物 1 一天的食物 2 食物中的营养 3 营养要均衡 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5 面包发霉了 6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7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 1各种各样的岩石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3 岩石的组成 4 观察、描述矿物(一) 5 观察、描述矿物(二) 6 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 7 岩石、矿物和我们

第一单元电 一、单元教学意义 当我们轻轻闭合开关:电灯就会发出光,收音机就会播放动听的乐曲,电视机就会呈现五彩缤纷的画面……这一切对我们来说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了。 电的大规模应用,是基于人类对电的不断探究。孩子们也对电感兴趣。这一单元将借助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的初步概念,促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本单元的第1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学生将首先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静电现象在学生们的身边经常会发生。在这一课中,他们将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这些是学生们建立电概念的基础。 接下来在“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电路出故障了”三课中,学生将开展对电路的研究。用一根电线和一个电池使小灯泡发光。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四年级的学生仍会津津有味地参与到活动中。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而在一次次使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中,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将使他们连接的电路更加稳定,并便于操作。为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学生将探索不同电路连接方式对小灯泡的影响。在电路中,如果某个地方连接不好或者某个电器元件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灯泡不亮。“电路出故障了”一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寻找电路故障的过程中,将自制的“电路检测器”做为重要的检测工具。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将形成关于电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电是一种能源,它能使物体发光、发热”“要使小灯泡发光,电必须流经包括电池在内的完整的回路”“用相同的材料可以连接不同的电路”等。 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将使学生对身边物质性质的认识得到发展,同时对电的理解也得到加深。 本单元还在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基础上,安排了“做个小开关”一课,旨在使学生把已形成的电路概念进一步发展为一个“可以控制的电路”,同时也深化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

四年级科学教案下册

第一单元《骨骼》 1-1、骨骼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内骨骼的分布与构成,会拼装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 ●能够通过看、摸、敲、掂等多种方法观察动物的骨头,进而了解人体骨头的内部结构。 知识与技能 ●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的体内一共有206块骨头; ●知道组成骨骼的骨是有生命的,骨可以生长,骨中间的软物质叫骨髓,骨髓能够制造血细胞; ●知道人体的骨骼具有塑造体形、支持躯干、运动、保护内脏器官、制造血细胞、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等多方面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己制作人体骨骼模型,激发学生关注人体结构、研究人体的兴趣; ●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骨骼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 ●意识到借助于合适的工具和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内部的结构与组成。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把活动记录上的人体骨骼图贴在硬纸板上,剪下来,上课时带到科学教室。 2.利用学校食堂安排吃鸡腿的时候收集煮熟的、结构比较完整的鸡腿骨,清洗后以备上课观察之用;另外找一些形体较小的石块,准备放大镜、锤子等观察工具; 3.课前去菜场购买一些无肉的猪骨头供学生观察用; 4.放大的人体骨骼的教学挂图; 5.人体各部分的X光图片; 6.人体骨骼的相关电教资料片。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片,揭示课题 1.提问: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吗?建筑工人为什么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呢?(出示建筑工地的钢筋框架) 2.(出示竣工后的大楼)提问:大楼建成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了? 3.谈话: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揭示课题:骨骼) 4.提问:关于骨骼,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5.归纳学生想研究的问题,布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探究:人体骨骼系统的构成 1.谈话:骨骼隐藏在我们身体的内部,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我们的骨骼? 2.学生交流方法。 3.实践活动:摸一摸我们的骨头,你可以感知到些什么? 4.学生汇报、交流。 5.提问:你知道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吗?你能摸到多少块? 6.布置任务:把我们全身的骨头分成四部分——头、躯干、手臂、大腿。分组各摸一个部分,看能摸出几块骨头。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分得清、摸出得多。 (学生分组活动:摸骨数骨) 7.汇报交流活动情况,对照活动记录里的骨骼图,了解骨骼的分布。 8.提问:大家摸出自己的手上共有几块骨头?(观看人体骨骼的X光照片) 9.小结:人们肉眼看不到身体内部骨骼的结构,但X光却可以。一只手上竟然有27块骨头呢! 10.读一读:人体的骨头共有206块,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支架——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修文县小箐乡中心小学备课教案(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

教师:熊维中 教科版修订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电 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 点亮小灯泡 3 简单电路 4 电路出故障了 5 导体与绝缘体 6 做个小开关 7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 1 油菜花开了 2 各种各样的花 3 花、果实和种子 4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5 种子的萌发 6 动物的卵 7 动物的繁殖活动 第三单元食物 1 一天的食物 2 食物中的营养 3 营养要均衡 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5 面包发霉了 6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7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

1各种各样的岩石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3 岩石的组成 4 观察、描述矿物(一) 5 观察、描述矿物(二) 6 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 7 岩石、矿物和我们 第一单元电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电 1·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 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 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能流动起来 教学后记: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1-1 骨骼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触摸感觉到皮肤下的骨头 2.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内骨骼的分布与构成,会拼装一个完 整的人体骨骼模型 3.能够通过看、摸、敲、掂等多种方法观察动物的骨头,进而了解人体骨头的内部结构 4.能够通过观察图片推测骨骼的作用 (二)科学知识 1.知道骨头存在于皮肤下的肌肉内 2.懂得人的骨骼是由206块骨构成的骨的总和 3.懂得骨骼有支持运动、支撑和保护的作用 4.知道手骨是由27块骨构成 5.知道骨的骨干里有骨髓和血管 6.知道骨的物理特点和生物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自己制作人体骨骼模型,激发学生关注人体结构、研究人体的兴趣 2.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骨骼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 3.意识到借助于合适的工具和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内部的结构与组成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骨骼有运动、支持、保护的作用 难点:拼人体骨骼图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放大的人体骨骼的教学挂图;人体各部分的X光图片;人体骨骼的相关电教资料片学生准备:课前学生把活动记录上的人体骨骼图贴在硬纸板上,剪下来,上课时带到科学教室;收集煮熟的、结构比较完整的鸡腿骨,清洗后以备上课观察之用;另外找一些形体较小的 石块,准备放大镜、锤子等观察工具 四、教学过程(1个课时) (一)观察图片,揭示课题 1.提问: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吗?建筑工人为什么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呢?(出示建筑工地的钢筋框架) 2.(出示竣工后的大楼)提问:大楼建成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了? 3.谈话: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揭示课题:骨骼)请同学们都来摸摸我们皮肤下面那些硬硬的东西,这就是骨骼。 (二)探究:人体骨骼系统的构成 1.实践活动:骨骼隐藏在我们身体的内部,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摸一摸我们的骨头,你可以感知到些什么? 2.学生汇报、交流。 3.提问:你知道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吗?你能摸到多少块? 4.布置任务:把我们全身的骨头分成四部分——头、躯干、手臂、大腿。分组各摸一个部分,看能摸出几块骨头。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分得清、摸出得多。(学生分组活动:摸骨数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