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传承国粹扶本固根--读《叶圣陶教育名篇》有感

传承国粹扶本固根--读《叶圣陶教育名篇》有感

传承国粹扶本固根--读《叶圣陶教育名篇》有感
传承国粹扶本固根--读《叶圣陶教育名篇》有感

传承国粹扶本固根--读《叶圣陶教育名篇》有感

传承国粹

扶本固根--读《叶圣陶教育名篇》有感提要:此外,叶老还在《阅读举要》中要求培养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阅读动机,要有“好像腹中有些饥饿的人面对着甘美膳食的时候似的”那种渴望读书的心情;他一再提倡快乐阅读

传承国粹扶本固根

--读《叶圣陶教育名篇》有感

叶圣陶堪称我国语文教育的一位大师。大师是一座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们景仰大师,最好的办法是学习他的不朽的着作,从中吸取他留给我们的丰富而又优秀的语文教育传统理论,并传承下去,运用他的语文教育理论指导我们的语文教育实践。基于这样的认识,今年暑假,我阅读了张圣华主编的《叶圣陶教育名篇》中的若干名篇,感到大师好像正与我们促膝谈教,心平气和地娓娓道来,我如沐春风,感慨万千。读叶老的书,使我的教学目的更加端正,语文教学理论更加丰富。

一、以“不需要教”为语文教学的目的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叶老先生帮助我明确了教书的目的,他说:“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一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叶老的这一教导代表着先进的语文教学思想,他的意思很清楚,“不需要教”就是学生已经掌握了自学语文的方法,具备了“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的能力。我们教师,就是要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各种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辨析、历练,按叶老说的“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去做,在反复语文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因而,我们必须彻底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要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加强语文实践,在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上下功夫,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在培养自学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上下功夫

叶老不仅在宏观上指导我们端正语文教学目的,而且在微观教学方法上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例如,叶老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一文中指出“阅读要靠自己的力,自己能办到几分务必办到几分;不可专等老师给讲解,也不可专等老师抄给字典词典上的解释以及参考书上的文句。直到自己实在没法解决,才去请教老师或其它的人。”这就如我们经常说的,书是靠自己读懂的,得自己去读去思考领会,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虽然我们曾经在课堂尝试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是总觉得效果不算好,坚持不够,甚至放弃。这是不对的,因为它关系到教学的方向,所以要贵在坚持,要持之以恒地从备课上加强自学能力培养设计;课堂教学上要加强自学方法指导,循循善诱;课外要布置学生运用自学方法阅读短文,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叶老的诸多作文教学理论更值得我们传承,他十分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主张特别要继承。他在《论写作教学》中强调,“作文教学的目的,在养成学生两种习惯:(一)有所积蓄,须尽量用文字发表;(二)每逢用文字发表,须尽力在技术上下功夫。”我认为,叶老的话是说老师要指导学生积累作文材料,“须尽量在技术上下功夫”是说要遵循句段篇的表达规律,循规作文。怎样“在技术上下功夫”呢?他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文中要求“引导学生逐课逐课地体会,作者怎样用心思,怎样有条理地表达出中心思想,他们就仿佛跟作者一块儿想过考虑过,到他们自己作文的时候,所谓熟门熟路,也比较容易抓住中心了……总而言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简单地说,就是阅读不但要理解内容,还要重视引导学生领悟的表达方法;在作文教学中体现读中学写、学以致用的作文教学规律。他还在《和老师谈写作》中提出了“想清楚然后写,这是个好习惯。”这个久经不衰的作文教学经验,同样是学生终生受用的一种良好作文习惯。想什么?叶老说一想“为什么

要写,该怎样写,哪些必要写,哪些用不着写,哪些写在前,哪些写在后,是不是还有什么缺露,从读者方面着想是不是够明白了……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有了确切的解答,这才叫想清楚。”“教学生练习作文,要他们先写提纲,就是要他们想清楚后写,不要随便一想就算了,不以有点朦胧印象为满足。……先写提纲的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不尽……写下提纲,然后按提纲顺次地写。提纲即使不写在纸上,也得先写在心头……提纲越详细,也就是想得越清楚。”这些指导,涉及到列提纲的具体内容,如确定中心思想、写作顺序、详略安排、修改作文等内容。他的指导是多么具体细致啊!我以为“想清楚”就是打腹稿,体现出先想后写的作文教学规律,是一种必须养成的良好作文习惯。叶老特别强调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他要求“写完一篇东西,念几遍,对修改大有好处。”“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念下去不顺当,必然是语言有这样那样的疙瘩。”“我们训练学生说话作文,特别注重语言的连贯性,个个词要顺当,句句话要顺当,由此做到通体顺当……语言的连贯性怎样,放到口头去说,最容易辨别出来。修改的时候‘念’稿子大有好处。”这些苦口婆心的教导,为的是要我们克服作文教学的随意性,要遵循作文教学规律教学。说实话,我们在训练学生想作文、口头作文、自己修改作文等方面很不到位,引导不力,对学生要求也不严格,所以学生作文没有多大起色。今后,我真的该严格按照叶老教导去改进教学,科学地开展语文教育。

此外,叶老还在《阅读举要》中要求培养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阅读动机,要有“好像腹中有些饥饿的人面对着甘美膳食的时候似的”那种渴望读书的心情;他一再提倡快乐阅读,提倡多读,提倡读思结合,读画结合;叙事叙情的要美读,重点部分要熟读至诵,积累好词佳句。这些优秀的教学经验十分宝贵,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叶老以上语文教学的理论是我中华民族的语文教育国粹,我认为并没用过时,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应该予以继承和践行,扶本固根,把它转变为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并且根据课标理念,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

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

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月考 语文试题 语文试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选择题l至10题,第二部分非选择题11至22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第一部分试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二部分试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相.亲(xiāng)欠收唉声叹气翘.首以待(qiào) B.搭讪.(shàn)衿夸心悦诚服谄.上欺下(chán) C.慰藉(jiè)隐讳稗官野史数见不鲜.(xiān) D.症.结(zhēng)凑和班师回朝溘然长逝(hé)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今天“十一”国庆节,我去北京旅游,在故宫的人山人海中,竟与五年不见的小学同学,真是太让人欣喜了。 ②在IT业工作的小段向本报记者投诉,洗衣机出问题后,打电话给该品牌维修部的人员,但是他们都以各种理由。 ③日本政府各部门和政府机构近期公布了一系列令小泉内阁振奋的经济数据,显示日本经济复苏的力度正增强。 ④是公安机关,其他公共权力部门不应该接受“具有利害关系的企业和个人”任何形式的捐助和馈赠。 A.萍水相逢推脱日见不但/也B.不期而遇推托日渐不但/也 C.不期而遇推脱日渐不单/也D.萍水相逢推托日见不单/也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长寿长乐补酒有增加免疫力、抗老防癌之奇功,能调控血压、改善血凝状况,对腰腿痛、神经衰弱及不育症均有显著疗效。 B.传染病要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染的人群,否则,就无法传播流行。 C.我不知道进行这种报道、渲染的记者和编辑的主观意图是什么?是为了取得轰动效应,扩大报刊的销路?还是确信有这种事? D.“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完整word版,《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 此刻,面前正摆放着这样一本朴实无华的书籍。淡蓝色雅致的封面底色上,呈现着一行庄重的黑色字体《叶圣陶教育名篇》,右下方淡赭的松树水墨画若隐若现,仿佛大师用他的教育精神正向吾辈谆谆教诲着教育的真谛。 可以说,大师是一座山,也是一扇窗,他代表着一个时期教育和教学的制高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永恒的历史长河中,大师永远是我们敬仰的高度,更是汲取“营养”的不竭甘泉。阅读大师,追寻大师的足迹,用心聆听那些穿越时空的声音: “称职的种植家栽培植物,虽不能增加植物的可能性,却能渐渐改良那不良的遗传性和环境。不称职的种植家非但不能改良遗传性和环境,反而阻遏可能性,那么植物就糟糕了。如今把植物比做小学生,小学教师便是个种植家。栽培小学生有效没有效,只有他负责任。 在诸多的名篇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篇叫《瓶子观点》的短文。叶先生提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爱把受教育的人看成是瓶子。瓶子里少些什么,就装些什么。这样做法,直到现在仍然是履禁不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会偶尔犯这样的错误,其原因无非是时间紧或工作上的消极倦怠。把学生当瓶子只顾往里装,却不知当这个“瓶子”与装进“瓶子”的“东西”不起任何作用时,就即便是“装”进去了也是没有作用的。“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让学生把所学的东西融化在学生的思想、感情、行动里,学生的思想感情、行动确实受到所学的“东西”的影响,才算真正有了成效。”不是有一句话叫: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我想就是这个道理吧。读了这篇短文后,我不由地为自己偶尔的

倦怠而汗颜。我想,再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不会再做那个“装”“瓶子”的人了,我要像叶先生说的那样运用多种方法,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求知,能够让他们把所学的东西“躬行实践”。 还有一篇名叫《枯坐听讲》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思考。叶先生在文章中说:疲惫、厌倦,疲惫、厌倦,像两道纠缠无己的绳索,紧紧捆住学生的身心。16年的习惯成自然,往后的年月即便心意上很想努力奋发,可是实践上受习惯的牵制,终于自由活动不来了。这一点我也有同感,无论是从自己的从学经历还是这些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我都感受到学生那颗想活跃但却被教室,被课本束缚的心。可是,该怎样解放学生的心呢?我想,也许并不是不让学生做在教室里学习,而应该是从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甚至师生关系上去做一些改进,不光让学生听教师的讲说,让他们多学习过程不只在教室完成,在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的肌体与精神心思一致地参加在里头自由活动,主动而不被动。让我们消除学习与生活的界限,使学习也成为生活,而不仅是生活的准备。 大师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依然深刻与前瞻,如大家所熟知的“教是为了不教”、“知行合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叶圣陶一生写了很多关于教育的文章,进行了多场关于教育的演讲。 阅读大师,我不仅在教育思想上得到陶冶,而且在人格魅力上也得以熏陶。在《假如我当教师》的文章中,他说:“我决不‘外慕徙业’可是我也希望精神和物质的环境使我安于其业。”实实在在的话语,彰显出大师率性的人格魅力——教师就是凡夫俗子,教师也要生活。不像现在的一些“名师”,把“爱”与“奉献”唱得老高,仿佛自己是那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不知道他对他的亲人是不是也唱“我拿什么献给你,我的爱人?”

叶圣陶《稻草人》读后感7篇

叶圣陶《稻草人》读后感7篇 叶圣陶老先生写的这本《稻草人》,非常的生动与感人,他刻画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 人物形象,每一个小故事都有它所蕴含的哲理。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七篇叶圣陶 《稻草人》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我每晚睡前都要看一会儿书,这次,我从书架里找出一本书,那就是叶圣陶的稻草人。 想起叶圣陶老爷爷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我便迫不及待地翻开这本书,一看目录,它 原来由24篇小散文组成。当然,最吸引我还是其中之一的稻草人。 它主要讲了稻草人在一夜之中目睹了3件不幸的事。 首先是当飞蛾飞到了稻叶上,稻草人想着主人即将颗粒无收,它非常着急。 接着,看到一位渔妇带着病重的儿子来到河边,想抓一条鱼充饥,稻草人非常同情他们,可是当他又看见被抓的小鱼后,也希望小鱼能够逃过这一劫,心中非常矛盾。 此时稻草人又发现了一位即将自尽的妇女,它因为自己无法移动不能去救那位妇女而 感到非常自责。 最后,稻草人因这一夜的焦虑与自责而心力交瘁,终于倒下了。 通过这篇文章,我看见了稻草人是一个非常善良和很有责任感的人。他非常乐于助人,和极富同情心。可惜的是:他自己的能力有限,只能一味的自责,虽然最终没有得到很好 的结果,但是他那颗积极勇敢的心始终在打动着我们。由此我想到了做人要乐观向上,遇 到困难不能退缩,一定要相信自己并积极应对,只要竭尽其力,即使失败了,也无怨无悔! 这本书当中最让我感触的是稻草人这篇童话文章。这个故事讲了一个稻草人守着一片田,这是一位老太太的田。“今年稻子的丰收不错,老太太可以笑一笑了。”稻草人想着。 老太太的丈夫儿子都死了,她的脸上满是皱纹,倒像个风干的桔子,哪里会露出笑容来呢 可是上帝偏偏要和稻草人作对,一只蛾子悄悄的潜入了稻子之中,被稻草人发现了。稻草 人想保护这块田,却怎么也赶不走蛾子。星星结队归去,蛾子才慢悠悠地飞走,但是在稻 子上,留下了无数的卵。这些留下的祸害一点点地将稻子吃掉,破坏。稻草人只能无可奈 何地站在那,不能动弹。这时,一个渔夫在捕鱼,她的孩子在不停的咳嗽。稻草人多么想 帮助孩子,但他深深地扎在地里,不能动。渔夫钓到的一条鲫鱼像稻草人求救,稻草人也 无法帮忙。有位女子像自杀,稻草人还是无动于衷。整个夜晚,稻草人都沉浸在悲伤的气 氛里。最后他倒下了……

重庆一中高2015届高三下期第二次高考模拟试题

重庆一中高2015届高三下期第二次高考模拟试题 高三 2011-06-03 09:35 重庆一中高2011级高三下期第二次高考模拟试题 语文试题卷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相亲(xiāng)欠收唉声叹气翘首以待(qiào) B.搭讪(shàn)衿夸心悦诚服谄上欺下(chán) C.慰藉(jia)隐讳稗官野史数见不鲜(xiān) D.症结(zhēng)凑和班师回朝溘然长逝(h?)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今天“十一”国庆节,我去北京旅游,在故宫的人山人海中,竟与五年不见的小学同学,真是太让人欣喜了。 ②在IT业工作的小段向本报记者投诉,洗衣机出问题后,打电话给该品牌维修部的人员,但是他们都以各种理由。 ③日本政府各部门和政府机构近期公布了一系列令小泉内阁振奋的经济数据,显示日本经济复苏的力度正增强。 ④是公安机关,其他公共权力部门不应该接受“具有利害关系的企业和个人”任何形式的捐助和馈赠。 A.萍水相逢推脱日见不但/也 B.不期而遇推托日渐不但/也 C.不期而遇推脱日渐不单/也 D.萍水相逢推托日见不单/也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长寿长乐补酒有增加免疫力、抗老防癌之奇功,能调控血压、改善血凝状况,对腰腿痛、神经衰弱及不育症均有显著疗效。

B.传染病要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染的人群,否则,就无法传播流行。 C.我不知道进行这种报道、渲染的记者和编辑的主观意图是什么?是为了取得轰动效应,扩大报刊的销路?还是确信有这种事? D.“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对于选文科还是选理科这个问题上,我曾犹豫过,最终还是选择了理科,因为听说学理科大学毕业后更有机会到国外去发展。 B.有的儿童文学偏重于教育和理性,过多地注入了成人思想,孩子天性中的爱游戏、爱求知、爱趣味、爱幻想被忽略了。 C.越来越多的下岗职工凭着再就业的优惠政策走上了创业之路,他们把国家贴息贷款的将近一半以上作为创业的启动资金。 D.21世纪的整个世界面临技术革命的“第三次浪潮”,适者生存,谁不是强者,谁就不属于这个时代,就注定会被淘汰。 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5~7题。 书法与中国文化 中国的书法艺术与京剧、武术、针灸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四大国粹。在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的书写逐渐升华为一门艺术,这在世界各种文字的发展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这种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兼容并包,使社会达到“太和”的理想境界。书法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但这种和谐不是简单的线条均衡分割,而是通过参差错落、救差补缺、调轻配重、浓淡相间等艺术手段的运用,达到的一种总体平衡,即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通过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体现。 儒道互补、刚柔相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基本内容。儒家倡导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论语》用“任重而道远”来勉励“弘毅”的“士”;《老子》主张“致虚极,守静笃”,引导士人以清静无为从喧嚣的尘世中得到解脱,成为儒家思想的补充。中国书法艺术对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追求,毫无疑问受儒道两家追求理想人格的影响。当然,书法艺术中对阳刚与阴柔的表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悟

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好的作品,即使脱离了那个时代,仍是经典,仍能让大家感受到它独有的魅力。《叶圣陶教育名篇》就是这样的一种存在。它收录了叶圣陶先生有关教育的精华文章,全书从教育杂谈、教学杂谈、语文杂谈等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所选文章大都具有超时代的教育意义,集中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即使在今天读来,仍不过时,对当下的教育有着启发意义,更是教育工作者的优秀读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看了这本书,我感到自己是幸运的,在这本书里蕴含许多教育相关知识,让人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不仅在教育思想上得到陶冶,且在人格魅力上也得以熏陶。 本书中提到的“如今小学教师的缺点,就在欠修养功夫”,指出当前小学教育的弊端就在于作为教师首先就不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他们本身就没有理解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又怎样引导小学生呢?他们要么“严格”地要求学生,是他们必须循规蹈矩,一旦遇到学生真性情流露、活泼好动的时候,他们便以近乎摧残的方式遏制学生的天性;要么就完全放任自流,任其发展。不仅是在当时,现在教育中老师自己道德缺失,意识不到教育事业的意义、价值所在,把它仅当作谋生的手段,比比皆是。如此怎么传道受业解惑?《礼记》中提到“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即,作为一个老师,要注重德才兼备,不仅要教授学生“谋事之才”,更要传学生“立世之德”,而传德尤为重要。要时刻牢记为人师表。 在《假如我当教师》的文章中,先生说:“我决不‘外慕徙业’可是我也希望精神和物质的环境使我安于其业。”实实在在的话语,彰显出先生率性的人格魅力——教师就是凡夫俗子,教师也要生活。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施加教育,必须树立一种形象,这种形象越高大越完美,教师的威信也就越高,教育的效果也就越显著。心底善良,舍已为人,关爱学生,淳朴谦逊,平易近人,才华横溢,治学严谨,施教有方,这种德才双馨的教师能征服学生的心灵,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接受这些老师的教育,学生心悦诚服,自豪不已。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记》上也说:“亲其师,信其道。”教育心理学认为,具有威信的教师之所以对学生学习产生很大影响,是因为学生把教师看作榜样,教师的示范可以起更大的教育作用。当教师成为学生的榜样时,学生就会产生处处向教师模仿的意向。这也是为人师表的意义所在。 在《假如我当老师》还有这么一段话:“我如果是当小学教师,决不将投到

广东省珠海市普通高中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模拟试题8

下学期高一语文期中模拟试题08、(18分,每小题3 分) 1. 下列词语中, 加点的字注音不全正确的一组是() A. 参差(c i)寒蝉(ch印)骤雨(zh ou)良辰美景(ch印) B. 繁华(f m)凝噎(y e)钓叟(di co)天堑无涯(qi cn) C. 豪奢(sh e)堤沙(d i)珠玑(j i)咏赏烟霞(sh eng) D. 叠巘(yen)凄切(qi e)风帘(li cn)兰舟催发(f C 2. 下列词语中, 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A.霜雪矍铄烟柳画桥羌管弄晴 B.今宵暮蔼金碧辉煌户盈罗绮 C.梳妆好像十里荷花破涕为笑 D .坐落针砭山清水秀三秋桂子 3. 下面是对词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东南形胜形胜: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 B.嬉嬉钓叟莲娃钓叟:钓鱼的老翁 C.此去经年经年:经过一年。 D.多情自古伤离别多情:多情的人。 4. 下面有关宋词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 词又称曲子词、 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B. 词有词牌,即曲调。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两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依其 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 、“中调”、“长调”之分。 C.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 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 D.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 表人物有李清照、秦观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柳永等。 5.诵读下列词句,句读有误的一项是() A. 对/长亭/晚 B.杨柳岸/晓风/残月 C.更/与何人/说 D.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6.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家很像一个修行的人,虽然穿行在繁华世界里,但是内心会有那种在深山古刹的清寂感。修习好 了心性,不管世态多么炎凉,他们都会安之若素............................................... 。 B. 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忘却了曾经的理想,淡漠了身 肩的责任,以致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C. 以梅艳芳为原型的电视剧《梅艳芳菲》择其情感经历为主线,再现了她的一生。“梅艳 芳菲”,不禁让人想到她生前的一颦一笑,可谓风华绝.代...。 D. 历史是严肃的,是不容任何人篡改的。日本在历史教科书上肆意歪曲事实,妄图蒙蔽其国人,掩盖其 曾犯下的罄竹.难.书..的罪行,这是对历史的蔑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9分,每小题3分) 书法与中国文化 中国的书法艺术与京剧、武术、针灸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四大国粹。在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的书写逐渐升华为一门艺术,这在世界各种文字的发展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读《叶圣陶教育名篇》心得体会_20181230110233_1829862.

读《叶圣陶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2018-12-30 篇一:《叶圣陶教育名篇》 此刻,面前正摆放着这样一本朴实无华的书籍。淡蓝色雅致的封面底色上,呈现着一行庄重的黑色字体《叶圣陶教育名篇》,右下方淡赭的松树水墨画若隐若现,仿佛大师用他的教育精神正向吾辈谆谆教诲着教育的真谛。 可以说,大师是一座山,也是一扇窗,他代表着一个时期教育和教学的制高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永恒的历史长河中,大师永远是我们敬仰的高度,更是汲取“营养”的不竭甘泉。阅读大师,追寻大师的足迹,用心聆听那些穿越时空的声音: “称职的种植家栽培植物,虽不能增加植物的可能性,却能渐渐改良那不良的遗传性和环境。不称职的种植家非但不能改良遗传性和环境,反而阻遏可能性,那么植物就糟糕了。如今把植物比做小学生,小学教师便是个种植家。栽培小学生有效没有效,只有他负责任。 在诸多的名篇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篇叫《瓶子观点》的短文。叶先生提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爱把受教育的人看成是瓶子。瓶子里少些什么,就装些什么。这样做法,直到现在仍然是履禁不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会偶尔犯这样的错误,其原因无非是时间紧或工作上的消极倦怠。把学生当瓶子只顾往里装,却不知当这个“瓶子”与装进“瓶子”的“东西”不起任何作用时,就即便是“装”进去了也是没有作用的。“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让学生把所学的东西融化在学生的思想、感情、行动里,学生的思想感情、行动确实受到所学的“东西”的影响,才算真正有了成效。” 不是有一句话叫: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我想就是这个道理吧。读了这篇短文后,我不由地为自己偶尔的 倦怠而汗颜。我想,再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不会再做那个“装”“瓶子”的人了,我要像叶先生说的那样运用多种方法,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求知,能够让他们把所学的东西“躬行实践”。 还有一篇名叫《枯坐听讲》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思考。叶先生在文章中说:疲惫、厌倦,疲惫、厌倦,像两道纠缠无己的绳索,紧紧捆住学生的身心。16年的习惯成自然,往后的年月即便心意上很想努力奋发,可是实践上受习惯的牵制,终于自由活动不来了。这一点我也有同感,无论是从自己的从学经历还是这些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我都感受到学生那颗想活跃但却被教室,被课本束 缚的心。可是,该怎样解放学生的心呢?我想,也许并不是不让学生做在教室里学习,而应该是从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甚至师生关系上去做一些改进,不光让学生听教师的讲说,让他们多学习过程不只在教室完成,在学习的

(同步精品课堂)高中语文 专题08 兰亭集序(测)(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2

兰亭集序 (总分50分,时间45分钟)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9分) 书法与中国文化 中国的书法艺术与京剧、武术、针灸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四大国粹。在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的书写逐渐升华为一门艺术,这在世界各种文字的发展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这种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兼容并包,使社会达到“太和”的理想境界。书法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但这种和谐不是简单的线条均衡分割,而是通过参差错落、救差补缺、调轻配重、浓淡相间等艺术手段的运用,达到的一种总体平衡,即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通过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体现。 儒道互补、刚柔相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基本内容。儒家倡导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论语》用“任重而道远”来勉励“弘毅”的“士”;《老子》主张“致虚极,守静笃”,引导士人以清静无为从喧嚣的尘世中得到解脱,成为儒家思想的补充。中国书法艺术对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追求,毫无疑问受儒道两家追求理想人格的影响。当然,书法艺术中对阳刚与阴柔的表现,不是二者仅取其一,非此即彼,而是兼而备之,有所侧重。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由于晋代士人的价值取向,崇尚高迈俊逸的精神风格,洒脱清远的精神气度,其书法艺术总体上以阴柔为基调,含蓄蕴藉,寓俊宕之骨于清逸之气,柔中带刚;反之,清代又由于汉民族在心理上有着抑郁愤懑之情结,特别是金石之学昌盛,使书家从中获取一种强劲的动力,以释抑郁之怀。 先秦哲学中,道家的虚无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书法艺术中注重对空白的经营,强调在无墨处施展才华,计白当黑,正是这一观点的具体体现。在书法艺术中,一纸之上,着墨处为黑,无墨处为白;有墨处为实,无墨处为虚;有墨处为字,无墨处亦为字;有字处固要,无字处尤要。白为黑之凭,黑为白之藉,黑白之间,相辅相成;虚为实所参,实为虚所映,虚实之际,互为所系。老子的对立统一思想,被书法艺术中计白当黑之实践体现得淋漓尽致。 书为心画。就个体而言,书法作品中的笔墨线条,是书者情感的倾诉,心性的抒发,怀抱的展示:《兰亭序》可见王右军之飘逸,《祭侄稿》可睹颜鲁公之悲愤。就整体而言,自古至今的书法珍品,凭借着千姿百态的线条构建,共同聚集着对中国文化的陈述,对民族精神的彰显。 中国书法艺术对中国文化的诠释深刻而周详,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博雅而细腻。我们从对中国书法文化的研究中,看到了中国文化中富有生机的精华,更看到了书法艺术中所蕴涵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选自《中国书法报》,有删节) 1.下列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书法艺术是文字发展史上的奇迹,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中国四大国粹之一。 B.中国书法艺术追求总体平衡,反映了中国文化和谐统一的思想。 C.中国书法艺术不是线条艺术,而是综合运用位置、色调、黑白等手段的艺术。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叶圣陶简介

《记金华的双龙洞》叶圣陶简介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1894--196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甪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他称甪直为自己的第二故乡。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在20年代陆续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短篇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倪焕之》等,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他的小说呈现出朴实冷隽的艺术格调。“九·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写作以散文和文艺评论为主。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他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洁净,大多具有厚实的社会内容。《藕与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牵牛花》、《春联儿》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 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童话集《稻草人》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但有时气氛显得低沉和悲哀,稍后的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着重表现人民群众团结抗暴的集体力量。他的童话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于现实内容。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表·译者的话》)。 叶圣陶从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学和大学任教。1923年起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曾任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主编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等多种重要刊物,发现、培养和举荐过巴金、丁玲、戴望舒等作家。他还出版不少诗集、评论集和论著,编辑过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致力于文化教育的领导工作,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 部副部长、中央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2019年4月23日

书法与中国文化中国化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书法与中国文化中国化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法与中国文化 中国的书法艺术与京剧、武术、针灸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四大国粹。在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的书写逐渐升华为一门艺术,这在世界各种文字的发展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这种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兼容并包,使社会达到“太和”的理想境界。书法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但这种和谐不是简单的线条均衡分割,而是通过参差错落、救差补缺、调轻配重、浓淡相间等艺术手段的运用,达到的一种总体平衡,即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通过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体现。 儒道互补、刚柔相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基本内容。儒家倡导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论语》用“任重而道远”来勉励“弘毅”的“士”;《老子》主张“致虚极,守静笃”,引导士人以清静无为从喧嚣的尘世中得到解脱,成为儒家思想的补充。中国书法艺术对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追求,毫无疑问受儒道两家追求理想人格的影响。当然,书法艺术中对阳刚与阴柔的表现,不是二者仅取其一,非此即彼,而是兼而备之,有所侧重。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由于晋代士人的价值取向,崇尚高迈俊逸的精神风格,洒脱清远的精神气度,其

书法艺术总体上以阴柔为基调,含蓄蕴藉,寓俊宕之骨于清逸之气,柔中带刚;反之,清代又由于汉民族在心理上有着抑郁愤懑之情结,特别是金石之学昌盛,使书家从中获取一种强劲的动力,以释抑郁之怀。 先秦哲学中,道家的虚无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书法艺术中注重对空白的经营,强调在无墨处施展才华,计白当黑,正是这一观点的具体体现。在书法艺术中,一纸之上,着墨处为黑,无墨处为白;有墨处为实,无墨处为虚;有墨处为字,无墨处亦为字;有字处固要,无字处尤要。白为黑之凭,黑为白之藉,黑白之间,相辅相成;虚为实所参,实为虚所映,虚实之际,互为所系。老子的对立统一思想,被书法艺术中计白当黑之实践体现得淋漓尽致。 书为心画。就个体而言,书法作品中的笔墨线条,是书者情感的倾诉,心性的抒发,怀抱的展示:《兰亭序》可见王右军之飘逸,《祭侄稿》可睹颜鲁公之悲愤。就整体而言,自古至今的书法珍品,凭借着千姿百态的线条构建,共同聚集着对中国文化的陈述,对民族精神的彰显。 中国书法艺术对中国文化的诠释深刻而周详,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博雅而细腻。我们从对中国书法文化的研究中,看到了中国文化中富有生机的精华,更看到了书法艺术中所蕴涵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选自《中国书法报》,有删节) 1.下列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

叶圣陶教育名篇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 张敏英 读了《叶圣陶教育名篇》这本书,起初我以为叶先生的文章写作时间离我们那么远,其中的理念也一定不再适合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了。可是,当我潜心地一篇篇地读下去后,我才发现,那些理念仍然适于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 在诸多的名篇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篇叫《瓶子观点》的短文。叶先生提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爱把受教育的人看成是瓶子。瓶子里少些什么,就装些什么。这样做法,直到现在仍然是履禁不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会偶尔犯这样的错误,其原因无非是时间紧或工作上的消极倦怠。把学生当瓶子只顾往里装,却不知当这个“瓶子”与装进“瓶子”的“东西”不起任何作用时,就即便是“装”进去了也是没有作用的。“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让学生把所学的东西融化在学生的思想、感情、行动里,学生的思想感情、行动确实受到所学的“东西”的影响,才算真正有了成效。”不是有一句话叫: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我想就是这个道理吧。读了这篇短文后,我不由地为自己偶尔的倦怠而汗颜。我想,再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不会再做那个“装”“瓶子”的人了,我要像叶先生说的那样运用多种方法,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求知,能够让他们把所学的东西“躬行实践”。 还有一篇名叫《枯坐听讲》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思考。叶先生在文章中说:疲惫、厌倦,疲惫、厌倦,像两道纠缠无己的绳索,

紧紧捆住学生的身心。16年的习惯成自然,往后的年月即便心意上很想努力奋发,可是实践上受习惯的牵制,终于自由活动不来了。这一点我也有同感,无论是从自己的从学经历还是这些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我都感受到学生那颗想活跃但却被教室,被课本束缚的心。可是,该怎样解放学生的心呢?我想,也许并不是不让学生做在教室里学习,而应该是从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甚至师生关系上去做一些改进,不光让学生听教师的讲说,让他们多学习过程不只在教室完成,在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的肌体与精神心思一致地参加在里头自由活动,主动而不被动。让我们消除学习与生活的界限,使学习也成为生活,而不仅是生活的准备。

叶圣陶童话读后感_叶圣陶童话读书心得五篇

叶圣陶童话读后感_叶圣陶童话读书心得五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叶圣陶童话读后感1 叶圣陶,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人。《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中国儿童文学中的经典童话。它们亲切而浅显,但又让人深受启发。这就是《中国名家经典童话之叶圣陶专集》。 第一篇是《稻草人》。文中的稻草人站在一片美丽的田野里。他的骨架子是竹园里的细竹枝,他的肌肉、皮肤是隔年的黄稻草。破竹篮子、残荷叶都可以做他的帽子;帽子下面的脸平板板的,分不清哪里是鼻子,哪里是眼睛。他的手没有手指,却拿着一把破扇子(其实也不能算拿,不过用线拴住扇柄,挂在手上罢了)。他的骨架子长得很,脚底下还有一段,农夫把这一段插在田地中间的泥土里,他就整天整夜站在那里了。 稻草人不能动,不能说话,但他和我们一样,也有感情,高兴、悲哀、欢喜,等等等等。当田里的害虫没有了,他就高兴了;庄稼得到了好收成,他就欢喜了;庄稼被害虫吃光了,他就悲哀了...... 他特别负责任。他安安心心地看着田地,手里的扇子轻轻摇动,赶走那些飞来的小麻雀----他们是来吃新结的稻穗的。他总不肯吃饭,也总不肯睡觉,就是坐下歇一歇也不肯,总是直挺挺地站在那里。 稻草人的朴素、负责任和不辞辛苦,值得我们学习。他不怨环境差,不嫌待遇差,也从不想着去一个更舒适的地方,做更轻松的工作。

它总是尽着自己的能力,做着平凡的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这就是《稻草人》给我们的启示。 《古代英雄的石像》也是一篇发人深省的童话。站在石台上的英雄石像,看不起脚下的普通石子。终于有一天,他被脚下的石子掀翻在地,摔得粉碎。 不要看不起别人,也不要看不起自己。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这就是叶圣陶爷爷在他写的童话里告诉我们的道理。不离不弃,永不言败,这就是我们对待生活应有的态度。 叶圣陶童话读后感2 我是一个小书虫,看过很多书。现在我给你们讲一讲我读过的一本书:《叶圣陶童话集》。这本书最有特色的就是,一个小故事却隐藏着一个大道理。现在,我就带着你们走进童话的世界里吧! 我最喜欢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火车头的经历》。火车头是一个大人的名字,作者发挥了丰富的想像力,让火车头把煤块当力量,火车头还被别人控制着,人家叫他跑,他就得跑,人家叫他停,他必须停。作者把送学生去什么地方当题材,使我很感兴趣,途中不太顺利,经过了重重难关,终于把学生送过去了。让我感受到火车头是那么善良,那么关心他人。 第二个故事是《稻草人》,讲的是稻草人一夜看见了许多事件。它的主人是一个可怜的老太太,一夜之间,好好的稻穗被毁了,稻草人好心提醒老太太,可老太太并没理会,它很伤心。它又看到了病孩

《书法与中国文化》说明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书法与中国文化》说明文阅读练习及 答案 中国的书法艺术与京剧、武术、针灸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四大国粹。在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的书写逐渐升华为一门艺术,这在世界各种文字的发展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这种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兼容并包,使社会达到“太和”的理想境界。书法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但这种和谐不是简单的线条均衡分割,而是通过参差错落、救差补缺、调轻配重、浓淡相间等艺术手段的运用,达到的一种总体平衡,即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通过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体现。 儒道互补、刚柔相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基本内容。儒家倡导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论语》用“任重而道远”来勉励“弘毅”的“士”;《老子》主张“致虚极,守静笃”,引导士人以清静无为从喧嚣的尘世中得到解脱,成为儒家思想的补充。中国书法艺术对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追求,毫无疑问受儒道两家追求理想人格的影响。当然,书法艺术中对阳刚与阴柔的表现,不是二者仅取其一,非此即彼,而是

兼而备之,有所侧重。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由于晋代士人的价值取向,崇尚高迈俊逸的精神风格,洒脱清远的精神气度,其书法艺术总体上以阴柔为基调,含蓄蕴藉,寓俊宕之骨于清逸之气,柔中带刚;反之,清代又由于汉民族在心理上有着抑郁愤懑之情结,特别是金石之学昌盛,使书家从中获取一种强劲的动力,以释抑郁之怀。 先秦哲学中,道家的虚无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书法艺术中注重对空白的经营,强调在无墨处施展才华,计白当黑,正是这一观点的具体体现。在书法艺术中,一纸之上,着墨处为黑,无墨处为白;有墨处为实,无墨处为虚;有墨处为字,无墨处亦为字;有字处固要,无字处尤要。白为黑之凭,黑为白之藉,黑白之间,相辅相成;虚为实所参,实为虚所映,虚实之际,互为所系。老子的对立统一思想,被书法艺术中计白当黑之实践体现得淋漓尽致。 书为心画。就个体而言,书法作品中的笔墨线条,是书者情感的倾诉,心性的抒发,怀抱的展示:《兰亭序》可见王右军之飘逸,《祭侄稿》可睹颜鲁公之悲愤。就整体而言,自古至今的书法珍品,凭借着千姿百态的线条构建,共同聚集着对中国文化的陈述,对民族精神的彰显。 中国书法艺术对中国文化的诠释深刻而周详,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博雅而细腻。我们从对中国书法文化的研究中,看到了中国文化中富有生机的精华,更看到了书法艺术中所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

感悟 --读《叶圣陶教育名篇》有感远方一棵大树,树影斑驳,一片光的海洋,我迷茫的走近。 树下,似一位老僧,慈眉善目,背影照到我脚下。 低首自问,这不就是叶圣陶大师么? “大师,您好!您能帮我解惑吗?能帮我治病吗?” “你有何惑欲解?有何病欲治?” “是这样的,大师,现在教育理论书籍那么多,各种成功的例子太多,但又不能直接拿来唯我所用,无论那一种到我这里似乎都取不到好的效果,我感到很茫然,很困惑。也可能是我消化不良,需要良药治病,请大师指点迷津!”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言教”并非独立的一回事,而是依附于‘身教’的,或以言教,或不言而教,实际上都是‘身教’。‘身教’就是‘为人师表’,就是一言一动都足以为受教者的模范。”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些你能明白吗?” “大师,我还是不能消化,不能明白,我具体怎样去做

呢?” “哈哈哈……” 突然,白光一闪,进入眼睛的却是我的房间,原来是南柯一梦。 今年暑期,拿到了一本大师背影书系悦读版《叶圣陶教育名篇》,虽不是一口气读完,但其中很多篇让我感触颇深,却又有很多地方不能读懂,满脑子想的全是叶圣陶大师的教育理念,如何能在我的体育教学中发挥作用,如何能在教育我的孩子方面取得益处,于是,便有了以上一梦,醒来后,虽有点好笑,但还是把自己的感悟说出来一些! 阅读大师,不仅在教育思想上得到陶冶,且在人格魅力上也得以熏陶。在《假如我当教师》的文章中,他说:“我决不‘外慕徙业’可是我也希望精神和物质的环境使我安于其业。”实实在在的话语,彰显出大师率性的人格魅力——教师就是凡夫俗子,教师也要生活。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施加教育,必须树立一种形象,这种形象越高大越完美,教师的威信也就越高,教育的效果也就越显著。心底善良,舍已为人,关爱学生,淳朴谦逊,平易近人,才华横溢,治学严谨,施教有方,这种德才双馨的教师能征服学生的心灵,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接受这些老师的教育,学生心悦诚服,自豪不已。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记》上也说:"亲其师,信其道。"教育心理学认为,

河南省平顶山许昌新乡高三2011届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河南省平顶山许昌新乡高三2011届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书法与中国文化 中国的书法艺术与京剧、武术、针灸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四大国粹。在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的书写逐渐升华为一门艺术,这在世界各种文字的发展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这种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兼容并包,使社会达到“太和”的理想境界。书法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但这种和谐不是简单的线条均衡分割,状如算子的等量排列,而是通过参差错落、救差补缺、调轻配重、浓淡相间等艺术手段的运用,达到的一种总体平衡,即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通过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体现。 儒道互补、刚柔相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基本内容。儒家倡导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论语》用“任重而道远”来勉励“弘毅”的“士”;《老子》主张“致虚极,守静笃”,引导士人以清静无为从喧嚣的尘世中得到解脱,成为儒家思想的补充。中国书法艺术对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追求,毫无疑问受儒道两家追求理想人格的影响。当然,书法艺术中对阳刚与阴柔的表现,不是二者仅取其一,非此即彼,而是兼而备之,有所侧重。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由于晋代士人的价值取向,崇尚高迈俊逸的精神风格,洒脱清远的精神气度,其书法艺术总体上以阴柔为基调,含蓄蕴藉,寓俊宕之骨于清逸之气,柔中带刚;反之,清代又由于汉民族在心理上有着抑郁愤懑之情结,特别是金石之学昌盛,使书家从中获取一种强劲的动力,以释抑郁之怀。 先秦哲学中,道家的虚无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书法艺术中注重对空白的经营,强调在无墨处施展才华,计白当黑,正是这一观点的具体体现。在书法艺术中,一纸之上,着墨处为黑,无墨处为白;有墨处为实,无墨处为虚;有墨处为字,无墨处亦为字;有字处固要,无字处尤要。白为黑之凭,黑为白之藉,黑白之间,相辅相成;虚为实所参,实为虚所映,虚实之际,互为所系。老子的对立统一思想,被书法艺术中计白当黑之实践体现得淋漓尽致。 书为心画。就个体而言,书法作品中的笔墨线条,是书者情感的倾诉,心性的抒发,怀抱的展示:《兰亭序》可见王右军之飘逸,《祭侄稿》可睹颜鲁公之悲愤;就整体而言,自古至今的书法珍品,凭借着千姿百态的线条构建,共同聚集着对中国文化的陈述,对民族精神的彰显。 中国书法艺术对中国文化的诠释深刻而周详,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博雅而细腻。我们从对中国书法文化的研究中,看到了中国文化中富有生机的精华,更看到了书法艺术中所蕴涵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选自《中国书法报》,有删节) 1.下列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书法艺术是文字发展史上的奇迹,它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中国四大国粹之一。 B.中国书法艺术不仅是简单的线条艺术,还是位置、色调、黑白等艺术的综合体现。 C.中国书法艺术追求总体平衡,反映了中国文化和谐统一的思想。 D.中国书法艺术全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既让人看到了中国文化的精华,也让人看到了中国文化的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 2.下列对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的诠释,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对书法艺术的鉴赏,我们能够感受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和“清静无为”的中国文化思想。 B.书法艺术对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表现,体现了书法艺术或受儒家思想影响,或受道家思想影响。 C.晋人书法艺术总体上以阴柔为基础,含蓄蕴藉,寓俊宕之骨于清俊之气,柔中带刚。这是受儒家思想和民族心理的影响。 D.清代由于汉民族在心理上有着抑郁愤懑之情绪,使得书家从金石之学中获取一种柔中带刚的动力,以释抑郁之怀。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这种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与中国书法的中和之美构成了一里一表的关系。 B.我们对自古至今留存的书法珍品加以研究,发现每幅作品都是凭借它千姿百态的线条构建聚集着中国文化的陈述。

2019年秋季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本课作者叶圣陶简介

叶圣陶简介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1894--196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甪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他称甪直为自己的第二故乡。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在20年代陆续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短篇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倪焕之》等,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他的小说呈现出朴实冷隽的艺术格调。“九·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写作以散文和文艺评论为主。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他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洁净,大多具有厚实的社会内容。《藕与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牵牛花》、《春联儿》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 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童话集《稻草人》展现

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但有时气氛显得低沉和悲哀,稍后的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着重表现人民群众团结抗暴的集体力量。他的童话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于现实内容。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表·译者的话》)。叶圣陶从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学和大学任教。1923年起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曾任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主编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等多种重要刊物,发现、培养和举荐过巴金、丁玲、戴望舒等作家。他还出版不少诗集、评论集和论著,编辑过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致力于文化教育的领导工作,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中央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