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教案

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教案

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教案
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教案

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教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一运动的世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参照物.2.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并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选择和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知道测量的误差,区分误差和错误.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品质,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参照物及平均速度的计算。

教学方法

归纳法: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归纳总结,体验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系统复习本章知识.

引导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典型事例的分析,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1、运动的相对性

一个物体对参照物的位置如果发生改变则称该物体运动,若对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则称该物体静止。

例:教室相对于行走的人是运动的。龙舟相对于河岸是运动的。

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龙舟相对于舟上的人是静止的。

2、长度的测量

选:选择一个清晰的刻度开始测量

放:放正刻度尺、紧靠被测物

看:测量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分度值:刻度尺里面最小的刻度值)

记:记下数值和单位

例:图中测出的该物长度是 1.00 cm.

3、长度单位换算

1Km=103m 1m=10dm=100cm=103mm=106μm=109nm

例:45μm=4.5?10-5m 0.23dm=2.3?107nm

4、速度的计算

公式:v=s/t 其中:(1)计算时将s 和t 的单位化成m/s 或者km/h

(2)式中三个物理量应对应于同一个物体

(3)懂得将题中的物理情景画成简图,找出相应的方程

例:某同学乘坐的汽艇遥对一座高崖,他向高崖大喊一声,历时5秒他听到了回声。若汽

艇以100m/s 的速度正对高崖驶去,他喊时离高崖是多远?

解:5秒内人走的路程为: S 船=V 船t=100m/s ?5s=500m

5秒内声音走的路程为:S 声=V 声t=340m/s ?5s=1700m

如右图可知:他喊时离高崖的距离为:S= (S 船+ S 声)/2=1100m

5、平均速度

严格按公式v=t s 来计算,切勿利用V=221V V +来计算。 例:汽车在长100m 的公路上行驶,前50m 的速度为20m/s,后50m 的速度为

10m/s,汽车在这100m 公路上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m/s 。

解:前半段时间为:t=v s =s

m m /2050=2.5s 后半段时间为:t=v s =s

m m /1050=5s 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t s =s

m 5.7100=13.3m/s [应用练习]

1.小明同学坐在行驶的公共汽车内: (选填“运动”、“静止”)

(1)以地面为参照物,小明是_______的;以行驶的公共汽车为参照物,小明是

______的。

(2)小明对公共汽车的驾驶员来说是_____的,这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

(3)小明对马路上的行人来说是________的,这是以_______为参照物。

2.一只小球在水平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它在2s 内通过的路程是5m ,则它通过20m 路程后的速度是________m/s 。

3.作直线运动的某物体,在开始5s 内通过的路程是20m ,接下来的15s 时间内作速度为5m/s 的匀速直线运动,那么物体在这20s 时间内作的是_______运动,整个路程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 ,合___________km/h 。

4.下列关于地球同步通讯卫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

B .以太阳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

C .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D.以地球上的树木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5.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个物体,它们的运动时间之比是1:6,运动路程之比是3:2,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 )。

A.9:1 B.1:9 C.4:1 D.1:4

6.某同学坐在一辆以速度20m/s匀速直线行驶的车里观察路边的电线杆,从第1根电线杆在他的眼前经过算起,经1分钟时间共有41根电线杆从他眼前经过,则每两根电线杆之间的平均距离为( )。

A.30.8m B.30m C.29.3m D.28.6m

7.以乙为参照物,甲作匀速直线运动。以丙为参照物,乙静止不动。那么以丙为参照物,甲作_________直线运动(选填“匀速”、“变速”)。

8.某商厦安装有自动扶梯,当扶梯不动时,人走上去需要2分钟。当扶梯运行时,人走上去只需40秒。当人站在运行的扶梯上,由扶梯送上楼,需要

_________分钟。

9.某物体以8m/s的速度通过全程的2/3,通过剩余1/3路程的速度是

21.6km/h,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二声的世界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二、乐音与噪声

1、区别:动听悦耳的、有规律的声音称为乐音;

难听刺耳的、没有规律的声音称为噪声。

与情景有关,如动听音乐在扰人清梦时就是噪声。

2、声音的三大特性:响度、音调、音色。

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与 离声源的距离、振幅、传播的集

中程度 有关。

音调:声音的高低;与 声源振动的快慢(频率)有关,

即长短、粗细、松紧有关。(前者音调低,后者音调高)

例:热水瓶充水时的音调会越来越高(声源的长度越来越短)

音色:声音的特色(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都不一样)。能认出是哪个

人说话或哪种乐器就是因为音色。

3、噪声的防治: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三、超声与次声

1、可听声:频率在20Hz —20000Hz 之间的声音;(人可以听见)

超声:频率在20000Hz 以上的声音;(人听不见)

次声:频率在20Hz 以下的声音;(人听不见)

2、超声的特点及其应用

(1) 超声的方向性强:声纳、雷达、探测鱼群、暗礁等

(2) 超声的穿透能力强:超声波诊断仪(B 超)

(3) 超声的破碎能力强:超声波清洗仪、提高种子发芽率

四、与速度公式联合,解题时应依物理情景画出草图。

例:远处开来列车,通过钢轨传到人耳的声音比空气传来的声音早2s ,求火车离此

人多远(

此时声音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是5200m/s )

解1:设火车离此人的距离为S ,则 340S —5200

S =2 解得S=727.6m

解2:设声音通过钢轨传播的时间为t,则通过空气传播的时间为t+2,则依题意有:

340(t+2)=5200t 解得t=0.14s

则火车离此人的距离为S=vt=5200m/s 0.14s=727.6m

1、在城市道路常见如图所示的标牌,它表示的意思是:()

A.鼓号乐队不能进入; B.禁止鸣笛,保持安静;

C.道路弯曲,行车注意安全; D.乐器商店的标志。

2.你的邻居搞装修十分吵闹,干扰你的学习和生活,下列哪一个是无效的:()

A.赶快将门窗关紧; B用棉花塞住耳朵;

C将窗打开让空气加快流通;D.将棉被挂在窗户上。

3.挑选瓷器时,常轻轻敲它一下,由声音来判断是否破损,是根据: (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以上都不对。

4.口琴和笛子同时演奏,我们一听便能从声音中区分出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 ( )

A.音调; B.频率; C.响度; D.音色。

5.为了减少高速行驶的车辆产生的噪声对公路两侧单位、居民的干扰,常在高速公路的两侧架设具有一定高度的屏障。这种有效、可行的防止噪声的措施属于: ( )

A堵塞感受噪声器官 B控制产生噪声的声源

C阻隔噪声传播的途径 D防止噪声产生回声。

6.吹奏笛子时,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由振动引起的,锣发声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了,这是因为。

7.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m/s,人面对山谷对面的山峰喊一声,2秒后听到回音,则人与山峰之间的距离大约是 m。.

8.声音要靠传播,登月的人只能靠无线电交流,因为声音不能在中传播.

9.噪声会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试举世2个例子。

(1) __________ ;

(2)。

10.现给你如下器材:钢尺一把、木梳一把、音叉、一个乒乓球(系着细线)、橡皮筋、鼓、一张纸、小锤。你任选器材设计三个有关声现象的探究实验,并按下表要求填写。

器材实验目的操作过程发生现象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第十三章热和能 §13.1 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特点; 2.能解释某些热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想象和类比等研究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随时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有关现象。 ★课程内容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重点——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难点——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具——玻板、水、水槽、弹簧测力计等 ★过程 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1、分子直径数量级10-10 m 。 2、物质是由很多分子组成的。 二、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见书P124图) a.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小结得出——扩散速度:V 气﹥V 液 ﹥V 固 演示: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情况 b.物体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分子热运动,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 三、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演示:观察弹簧测力计上示数变化 1.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2.分子间的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3.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大小关系。 ①引力=斥力 d=r

②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减小,则引力减慢,显示引力) d ﹥r ③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增大,则引力增大慢,显示斥力) d ﹤r ★小结: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小结,培养总结概括能力。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 §13.2(1)内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内能的两个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内能的利用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课程内容 1、 内能的定义 2、 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3、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重点——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难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过程 一、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热能) 二、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质量、温度、状态变化 物体温度升高,则内能增大;物体温度降低,则内能减少。(不能逆说) 三、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四、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讲:P 129 空气压缩仪)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全册教案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温度的概念? 2/ 3上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观察、叙述温度计的构造、量程、最小刻度值和单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能力. 2. 通过测液体温度的实验,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培养实验能力 三、德育目标 1.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 通过使用玻璃仪器时要轻拿轻放,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行和正确使用物理测量工具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难点 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i寸论法 ?教学用具 实验用温度计、演示温度计、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烧杯、试管、投影仪、挂图、热水、冷水、温水、广口瓶、橡皮塞、细玻璃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冷和热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使用火,开创了人类的文明史,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的生产生活仍离不开热的利用.在物理学中与冷、热有关的现 象我们称之为热现象.从这节课我们开始对有些热现象进行学习和研究.大家希望了解什么内容? 二、进入新课 [生甲]什么叫温度? [生乙]我们凭感觉能知道物体的冷、热,感觉可靠吗? [生丙]用什么仪器测温度? 「师]现在问题提出来了,大家讨论*看能否解决 「牛一甲]我们把物体的冷热軽度叫做湿度 「牛乙[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是不吋靠的 「牛丙[应该用温度计测显温度 [师]既然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不可靠,我们怎么来验证. [生甲]很冷的冬天,在没有暖气的房间里会觉得很冷,可是从外面走进屋子里的人会觉得比较暖和. [生乙]我们通过实验也能得出. [想想做做] [生丙]我们把一左手插入放热水(热水越热越好,以不烫手为宜)的烧杯里,右手插入放冷水(冷水足够冷,可加冰块)的烧杯里,然后同时抽出手,插入温水烧杯里.这时,我们觉得在左手感 到温水冷、右手感到温水热. [师]同一杯水两只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就说明人们的感觉只能大致区分温度,要准确地判

了解电路全章导学案 新课标沪科版九年级物理

了解电路第一节电是什么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摩擦起电并会解释相关的现象(重点); 2. 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难点); 3.了解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重点); 4. 知道验电器作业及其工作原理。 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摩擦起电 1、提出问题:电是什么?通常我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使物体带电? 2、观察课本图,细读图片文字解释,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3、用准备好的塑料尺(或塑料梳子)在自己或同学头发上摩擦后靠近碎纸屑, 把你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请你探究:(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器材探究摩擦 起电现象;学生以组为单位,动手做实验) 观察课本图两图,结合实验填写实验现象: ①与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梳子能_________轻小物体。 ②将与毛皮摩过的塑料棒,靠近自来水细水流附近,水流将_____________。为什么?。 ③将文具盒中的各种文具,如直尺、铅笔、圆珠笔、钢笔等摩擦后,分别靠近小纸屑,你会发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④得出结论: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物体带了“”,或者说带了。 ⑤象这种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带电体的性质: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知识点二、两种电荷 2、利用教师准备的器材参照课本图实验(实验效果不太明显): ①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发生相互_________的现象。 ②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发生相互_________的现象。 ③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发生相互_________的现象。 ④得出结论:用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 擦过的橡胶棒,它们各自所显示的电性, 后来人们发现自然界存在着电荷,并把 丝绸摩擦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规定 为;可用_______表示。把毛皮摩擦过的 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规定为,可用 ______表示。 ⑤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 ____________,异种电荷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若两个物体 ①相互相互排斥:则物体带 ②相互吸引:则物体 知识点三、摩擦起电的实质 阅读课本[信息窗],了解摩擦起电现象。讨论摩擦起电的实质。 近代科学进一步揭示出原子核内部的质子带,核外电子带。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内的正电荷跟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的总量,整个原子不显电性,是的。本来是中性的原子, 当它失去一个或几个电子的时候,它的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比原子核的正 电荷,它就显示出带电荷;相反,本来是中性的原子,当它跟多 余的电子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它就显示出带电荷。不同物质原子核束 缚电子的本领是的。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一个物体的电子可能 会另一个物体上,得到电子的物体就带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就 带电。所以,摩擦起电实际上不是产生了电,而是电子在物体之间 的 说明 ①不同材料制作的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可能会起电 ②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分别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 知识点四、验电器 1.观察验电器构造,对照课本[讨论与交流]回答:验电器的构 造; 2.验电器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3.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验电器怎样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当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电菏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这两 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 5、验电器是否能粗略比较物体带电的多少?能。根据两片金属箔张角的大小。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全册教案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3、了解原子的结构;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初步了解纳米技术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物质从宇宙到微观的研究介绍,发现并说明物质是可以分割的; 2、通过把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的类比,建立微观世界的结构模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物质世界的研究,认识并体验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宇宙由物质组成。 学习物质的世界,体会物质世界的奇妙。 课前准备 1.取一根蜡烛放入小金属罐熔化然后观察蜡烛凝固时体积的变化。 2.查阅、收集有关太阳系、银河系的资料、人类探索宇宙的资料。 3.查阅、收集有关分子、原子结构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们说广阔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那么,这宇宙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宇宙万物,变化万千,那么,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一切给人类留了许许多多的谜,引发了人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那么,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探究的足迹,从宏观到微观作一次旅行,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吧。 二、新课教学 (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1.宇宙有多大? (1) 综合观察课本图11-1和课本图11-2。 请同学们说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现报道发现第十大行星)。在太阳系示意图中找出我们生活的地球。(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三条轨道上) (2)交流资料数据: ①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身于太阳系之中,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遍的行星; ②太阳系置身于银河系之中,太阳只是银河系中几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员; ③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一束光穿越银河系需要十万年; ④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有许多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目前,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 (3)根据以上资料、数据让学生推理,说一说他们所想像的宇宙有多大。 (4)结论:宇宙是广阔无垠的,大得很难以想象。 2、人类对宇宙的探究过程。 交流资料: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4.3 欧姆定律 教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活动一: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问题: 1、需要的实验器材? 2、实验电路图? 3、怎样使实验结果具有普遍性? 4、本活动的探究方法? 学生思考讨论后同桌相互 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学生上黑板进行活动探究 1、连接电路 2、进行实验 3、收集数据 引导学生 合理猜 想,引出 探究课题 培养学生 进本的实 验操作能 力,学会 用控制变 量法探究 问题 学会交流

刚才几位同学都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探究,并进行了科学地分析。下面就请大家来交流一下自己组的探究结果。 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PPTflash动画展示该实验过程,进一步理清实验思路、过程以及探究时注意的细节问题 活动二: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学生实验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我们发现电 压变大为原来的两倍时,电 流也变为原来的两倍;电压 变大为原来的三倍时,电流 也变为原来的三倍。 即:电阻一定时,电流与 电压成正比。 认真观看的同时思考滑动 变阻器在本探究中的作用 实验 次序 电压 U/V 电流 I/A ① ② ③ 激发学生 交流的欲 望 学会分析 数据、归 纳结论 进一步掌 握电流与 电压的关 系

课堂 小结 1.回顾本课探究过程 2.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3.本节课学会了哪些研究方法? 同桌或邻桌间相互交流后, 点名回答 进一步掌握新知 课堂 练习 PPT 展示练习 学生分组练习 巩固新知 作业布置 作业:课本“www ”习题 独立完成 进一步落实新知 教学反思: 针对本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主要采用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了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但由于本节课容量大、时间紧,学生素质较低时,教师不能一味放手,要注意适当引导。利用PPTflash 动画演示及实物投影显示学生归纳的结论,减少教师和学生的板书,可以节约不少时间,从而使学生的探究显得比较宽裕,是本课圆满完成的关键之一。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第十三章内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现象。 2.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3.了解热量的概念。 4.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本章在学习机械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另一种主要形式的能量——内能重点研究。依据教材的编写安排可以把本章内容分成两部分:内能的本质、内能的改变。其中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宏观的扩散实验验证物质微观结构从而给出内能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找到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从研究内能的改变过程中了解物质的吸热特性——比热容的不同,并能利用其进行热量计算。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内能的改变方式、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现象等。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和比热容的知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是教学的难点。 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微观结构以及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分子状态,为学习分子的热运动奠定了基础;学习了机械能及其转化,为研究内能提供了比较系统的科学的研究方法。比热容的相关知识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由于本章知识的综合性比较强,给学生的学习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比热容、热量的综合计算,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1.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现象时,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转换法,将微观问题转换为宏观的外在表现来研究,是突出这一重点的关键。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某些自然现象时,加深学生对比热容的理解,应该在探究比热容的物理意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类比法将“比热容”与“密度”进行类比,让学生理解和体会比热容与密度一样,都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第1节分子热运动 本节主要讲述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分子热运动和相互作用力是物体具有内能的基础,学好本节知识便于学生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本节课主要是分子动理论的第二个和第三个观点,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这两部分内容是下一节学习物体内能的基础。这一节课主要以实验探究为主,引导学生观察扩散现象去间接感知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用乒乓球与弹簧组成的模型来配合讲述,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最后,让学生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汽化及其影响因素,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分子很小,只有通过对物质的宏观性质的分析间接去了解,本节课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物理现象,从而领会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知识。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其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并使学生借助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感知的事实。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四章第一节电阻教案新版苏科版

教学第一节——电阻(一)内容第一课时:电阻(一)课型:题新授课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2.初步体会改变电流大小的两类途径。 3.初步形成电阻的概念,知道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课三物理量,知道电阻的单及换算关系。知识与.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4技能维程影响。.经历改变电路中电流知大小的各种尝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5 标目能力。标准经历改变电路中电流知大小的各种尝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过程与方力。法 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感知影响电路中电流大小的两个因素。教学重点 认识到不同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教学难点 干电池.小灯泡.电流表.导线.开关.各种金属丝(康铜丝.锰铜丝.镍铬合金丝. 教具学具铁丝等),铅笔芯.学生自带橡皮.塑料尺.一元硬币 学习内容.过程安排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订栏 一、新课引入 灯是我们常见的用电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 灯,其中有一种台灯,它的亮度可以调节。旋生一位学上台旋动出示调光台灯,哪一位上来试一下。钮,学生可以看到灯泡 同学们家中一般都有调光台灯,你知道它是怎么的亮度发生改变。样工作的吗?学习了这一章知识你就可以清楚了,并 且可以自己设计制作一个调光台灯。 二、学习新课 请同学们将一个小灯泡.一节干电池.一个电流 表.和一个开关接入电路。 然后在电路中A .B之间分别夹入铁丝.铅笔芯. 学生按下图连接好电路橡皮.塑料尺.一元硬币,观察灯泡的亮暗情况。 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 问:刚才的物体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学生分组活动: 2.探究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沪教版初中物理教案教学内容

沪教版初中物理教案 篇一: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八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沪科版)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一、课标要求 1.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 2.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3.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是教材的入门篇,共安排了4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相当于一个大的引言。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什么是物理学?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怎样学好物理学? 首先介绍了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然后介绍两种最常见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最后通过探究摆的奥秘,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章内容丰富,立意高远,对学生学习物理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既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又是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必要基础。

对于“什么是物理学”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在后面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和体会,所以这里教材处理的比较简单。通过两个现象和实验引出了“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重点不是放在物理学的定义和内涵上,而是放在对情景的感受和实验模拟的观察上面,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现象,引发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和尝试解释这些现象的兴趣和动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对于“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这个问题,教材主要是通过第1节的“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明”来体现的。这一段重点介绍了物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关系,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认识学习物理学的作用。 本章的教学重点: ⑴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物理起始课的重要目标。⑵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提高实验技能。⑶初步感受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本章的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和合理选择测量方法。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经历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三、课时安排 全章共4节,每节计划用2课时;全章小结与检测:2课时;共10课时。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物理 全册优质教案

第十八章电功率第1节电能电功 新课引入 出示如图甲、乙所示的电表,让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说出它们的作用与使用规则;再出示如图丙所示的仪表,观察这个仪表,你对它了解多少?知道它的哪些相关信息?从学生的疑惑中导入新课。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认识电能 活动1: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电池?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生活中不同型号的干电池、手机、数码相机中使用的锂电池,它们属于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活动2:让学生从物理走进生活,讨论、交流,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消耗电的用电器?能否说出它们的能量转化?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电风扇、白炽灯、空调、冰箱等,这些用电器是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活动3:结合以上两个问题,小组之间交流、讨论试着说出电能的概念和单位。 归纳总结:(1)电能:电流所具有的能量。(2)单位:电能常用的单位是千瓦时,符号是kW·h(俗称“度”);在物理学中电能更常用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W·h=3.6×106J。

探究点二:电能的计量 活动1:走进生活,让学生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说出在你的家庭中是如何计量每个月消耗的电能的?你知道这些电能是通过什么单位计量? 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师归纳总结:电能的测量工具是电能表,往往以度为单位,1度=1kW·h。活动2:根据同学们的生活经验,交流讨论说一下,根据如图所示的电表,说出如何读出电能表的示数,如何计算出这个月消耗的电能? 根据学生的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出: (1)电能表的示数,最后一位是小数位,单位是kW?h (2)月末的电能表示数减去月初电能表的示数,即为一个月消耗的电能。 活动3:出示电能表,让学生结合课本P88的内容,说出如图所示的电能表铭牌所代表的含义。 归纳总结:“220V”是说这个电能表应该接在220V的电路中使用。“10(20)A”是说这个电能表的标定电流为10A,额定最大电流为20A。“50Hz”是说这个电能表在50赫兹的交流电中使用。“3000r/kW·h”是说,接在这个电能表上的用电器,每消耗1千瓦时的电能,电能表上转盘转过3000转。 探究点三:电功 活动1:自学课本P90,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电功? (2)电流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式? 根据小组之间阐明的观点,归纳总结得出: (1)电功: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也可以说电流做功的过程,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电功的符号是W。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课时数NO : 教学 内容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第一节——杠杆课题第一课时:认识杠杆课型:新授课 程 标 准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 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认出杠杆。 2.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 3. 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熟悉有关杠杆的名称:支点. 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通过实际应用理解并体会杠杆的作用。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1.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学物理是有用的。 2.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3.从伟大科学家的身上,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 重点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认出杠杆。 2.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 教学 难点 1.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2.通过实际应用理解并体会杠杆的作用。 教具 学具 指甲剪、剪刀、筷子、啤酒扳手等 学习内容.过程安排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订栏 一、激发兴趣 师: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经有一句名 言,说如果给他一根硬棒和一个支点他可以撬 动整个地球。经科学研究证明,他办不到这件 事,但他讲的这个道理是正确的,只是他无法 在他有限的生命里走完硬棒另一端的路程。那 么他所说的硬棒到底有多厉害!愿和我一起来 探究它的奥秘吗? 1.出示应用杠杆的一系列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提问:从这些图片中你能 发现什么? 不论学生发现什么都应予以肯定,积极 鼓励学生寻找各图之间的共性或图与图之间的 共性。 2.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杠杆的共性。 ○1都有一个共同的可以转动的固定点。 聆听 思考 观察 思考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了解电路全章教案 新课标沪科版九年级物理

了解电路全章教案 电是什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物体带电和磨擦起电。 2、知道自然界有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过程与方法: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注意教育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 【重点难点】: 在实验过程中,学习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能从实验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实验: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毛皮一块、支架两个、验电器一个、验电羽一个、碎屑若干、气球两个、塑料棒一根。 学生实验:塑料梳子一反、直尺、铅笔、圆珠笔、毛皮、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支架两上、验电器。 【教学设计】 目标导入 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电?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上图13-1至图13-5,加深学生对电和我们生活的认识。 延伸提问:假设一座城市完全断电,同学们想像一下可能会出现哪些现象? 引出课题:既然电对我们来说是不可缺少的,那么什么是电呢?

自主学习,讨论互动,展示交流 1、观察课本图,细读图片文字解释,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2、用准备好的塑料尺在自己或同学头发上摩擦后靠近碎纸屑,把你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3 ,观察课本图,结合“自主学习”的实验填写实验现象: (1)与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梳子能_________轻小物体。 (2)将与毛皮摩过的塑料棒,靠近自来水细水流附近,水流将_____________。 (3)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___________轻小物体。人们说这些__________后的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__________。 4、阅读课本[信息窗],了解摩擦起电现象。讨论摩擦起电的实质。讨论的结果是: 5、利用教师准备的器材参照课本图: (1)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他们之间发生相互_______的现象。 (2)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时,发现它之间相互_________的现象。 (3)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发生相互 ___________的现象。 6、上述实验现象对你有什么启示?与小组同学交流讨论。你们的共同认识是什么? 7、研究发现自然界存在着两种电荷,人们把_______摩擦过的_________棒上所带的电规定为正电荷,把用_________摩擦过的_________棒上所带的电规定为负电荷。电荷相互作用的规律为:同种电荷相互__________,异种电荷相互____________。 8,观察验电器构造,对照课本[讨论与交流]回答:验电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验电器是怎样带上电的。 引导拓展 利用教师准备的器材试一试用验电器怎样检验物体是否带电?怎样用验电器比较物体带电的多少?怎样用验电器检验带电体的电性? 检测巩固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学设计-电功率教案

《电功率》 教材首先通过将不同功率的用电器分别接在电路中工作时,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不同,使学生通过实验直接比较出在相同时间里,铝盘转过的圈数不同。认识到铝盘转过的圈数直接反映用电器工作时消耗电能的多少,而在相同时间里铝盘转过的圈数,则反映用电器工作时消耗电能的快慢。使学生直观地建立起“电功率”的概念。然后认识电功率的单位,通过小资料介绍常用“家用电器的电功率”,进一步强化用电器电功率的大小不同,其消耗电能的快慢不同。而后介绍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的相关知识,最后说明电功率的测量,为下一节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电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单位。 2.理解电功率的公式 t W P ,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P=UI。 3.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电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 2. 通过实验,探究在不同电压下,实际功率、额定功率的关系,使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所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渗透新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形成节约用电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电功率的概念,理解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 【教学难点】 — 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率问题。 灯泡、可调电压的电源,开关、导线、多媒体课件等。 , 一、新课引入: 展示课件: 1、观察动画,分别把灯泡和空调接入电路,电能表转盘转动的快慢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 2、观察铭牌的图片,想一想,灯泡上的“25 W”和空调上的“1060W”的字样是什么意思 二、知识讲解: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九年级物理上册 3.1 电现象教案 (新版)教科版

第1节电现象 课题第1节电现象 教学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2.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分析推理得出正负电荷及相互间的作用。3.知道验电器的结构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理是否带电。 4.电荷量的定义及单位,中和定义。 5.能根据原子结构理论解释物体在摩擦时为什么会带电。 6.摩擦起电的实质。 7.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8.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 9.知道什么叫电源和电源的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两种电荷规定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根据原子结构理论解释物体在摩擦时为什么会带电;理解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 难点: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摩擦起电的实质 教具 准备 橡胶棒、玻璃棒、绸子、皮毛、纸屑、验电器。 教学过程思考与调整

一.复习提问。 二.演示实验,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用绸子毛皮在玻璃棒、橡胶棒上摩擦几下,然后反棒靠近纸屑,头发等轻小物体。 现象:棒能吸引轻小物体。 结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说明摩擦起电。 三.新课教学。 1.摩擦起电的定义及解释有关现象。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 实验现象:玻璃棒(绸子)靠近玻璃棒(绸子)会排斥。 橡胶棒(皮毛)靠近橡胶棒(皮毛)会排斥。 橡胶棒(皮毛)靠近玻璃棒(绸子)会吸引。 分析推理得出: 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并规定为正电荷、负电荷。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验电器 结构 原理:根据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性质制成。 用途: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可判断带电体的电性(作解释)。 4.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Q )。 单位是库仑,符号是C 。 基本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的电量为1.6×1019 库仑,作为基本电荷。 5.摩擦起电的原因: 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就容易失去电子,使跟它相摩擦的物体得到电子, ②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带负电。 讨论: 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正电)。为什么带正电?(玻璃棒与丝绸相比,玻璃棒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较弱,在与丝绸摩擦 时,因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带什么电?(负电。)为什么带负电?(玻璃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丝绸因有多余电子而带负电 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橡胶棒带什么电?毛皮带什么电?为什么?(略) 6.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使正负电荷分开。 7.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做中和。 说明:由于南方天气较潮湿,所以实验前必须把器材烘干,可能电吹风即时吹即时做才能见到效果,否则摩擦起电将做不了。一.复习:提问1: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球带什么电?金属箔片带什么电? 提问2:验电器是通过什么方法带上电的? 8.得到持续电流的条件: 引导同学思考:小灯泡持续发光,表示有持续电流通过小灯泡的灯丝。你能否通过上述实验找到维持小灯泡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 ①必须有电源 ②电路要接通(合上开关)。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篇一: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教学目标一、知识 目标 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3.会用温度 计测量温度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叙述温度计的构造、量程、 最小刻度值和单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能力. 2.通过测液体温度的实验,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培养实验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 理学道理. 2.通过使用玻璃仪器时要轻拿轻放,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 物的良好品行和正确使用物理测量工具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 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 学难点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 法教学用具实验用温度计、演示温度计、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 烧杯、试管、投影仪、挂图、热水、冷水、温水、广口瓶、橡皮塞、细玻璃管. 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冷和热 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使用火,开创了人类的文明史,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的生产 生活仍离不开热的利用.在物理学中与冷、热有关的现象我们称之为 热现象.从这节课我们开始对有些热现象进行学习和研究.大家希望了 解什么内容?二、进入新课〔生甲〕什么叫温度?〔生乙〕我们凭 感觉能知道物体的冷、热,感觉可靠吗?〔生丙〕用什么仪器测温度?〔师〕现在问题提出来了,大家讨论,看能否解决〔生甲〕我 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生乙〕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是 不可靠的〔生丙〕应该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师〕既然凭感觉来判断 物体的冷热不可靠,我们怎么来验证. 〔生甲〕很冷的冬天,在没有 暖气的房间里会觉得很冷,可是从外面走进屋子里的人会觉得比较 暖和. 〔生乙〕我们通过实验也能得出. 〔想想做做〕〔生丙〕我们 把一左手插入放热水(热水越热越好,以不烫手为宜)的烧杯里, 右手插入放冷水(冷水足够冷,可加冰块)的烧杯里,然后同时抽 出手,插入温水烧杯里.这时,我们觉得在左手感到温水冷、右手感 到温水热. 〔师〕同一杯水两只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就说明人们 的感觉只能大致区分温度,要准确地判断和测量温度,就要选择科 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thermometer).1.温度计〔师〕我们用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教学设计

14.2热机效率教学设计 清水河镇中学:陈龙美 【教学目标】 1.从生活中体会不同燃料燃烧释放热的本领不同,建立热值的概念。 2.能简单计算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 3.能说出热机工作时释放能量的主要流向,知道什么是热机效率。 4.结合有效利用燃料的途径,使学生懂得节约和充分利用能源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燃料热值的含义。 难点:计算热机的效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语:前面我们学习了机械效率?那么热机是内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机器,它能把内 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吗?它跟所有机械一样,也有效率的问题,这一节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本课我们学习14.2 热机效率。 2.教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1.我能从生活中体会不同燃料燃烧释放热的本领不同,建立热值的概念。 2.我能简单计算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 3.我能说出热机工作时释放能量的主要流向,知道什么是热机效率。 4.我能结合有效利用燃料的途径,懂得节约和充分利用能源的重要意义。 过渡语: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就有了前进的方向。下面,让我们带着目标,学海泛舟。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22-24页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阅读课本p22“燃料的热值”部分,建立热值的概念,知道燃料热值的含义,知道热 值的计算公式及变形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了解常见物质的热值。 2.阅读课本p23“热机的效率”部分,知道热机效率及能量的流向,会利用公式对热机 效率进行计算,明确提高效率的必要性和如何提高热机效率。 过渡语: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情况完成下列练习,做题要细心、规范;完成后,组长组织 对桌交换,互相批阅,有疑惑提出来。 (二)自学检测反馈 1.燃烧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__的。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 《杠杆》 教案 教学设计

一、杠杆(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能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会用杠 杆的平衡条件解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画杠杆示意图和力臂,训练学生的作图、识图能力。 2、让学生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 单的科学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从而提 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独立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 【教学难点】力臂的画法 【实验器材】螺丝刀、羊角锤、钢丝钳、木块、钉子扳手、夹子、(杠杆、铁架台、钩码、弹簧测力计)、多媒体材料 【教学方法】实验、讨论、探究、归纳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媒体 出示钉有图钉的木块,你能用手把它拔出来吗? 请用螺丝刀、羊角锤、钢丝钳把它拔出来 讨论、合 作探究 实物演示 提问你是怎样拔出图钉的?有哪些不同的方法?那种方法最省力?交流方法 和体会 多媒体演示并小结 讲解(1)杠杆:杠杆是指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做杠杆。杠 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归纳小结 杠杆的概 念 多媒体 讲解(2)支点:杠杆绕其转动的点。(O)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L1)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L2)讨论、归 纳、记忆 多媒体演示

九年级下学期中考物理知识点复习教案 (沪科版)

九年级下学期中考物理知识点复习教案(沪科版)——九年级下期(沪科 版) 第十六章从指南针到磁悬浮列车 一、磁是什么 1. 磁体具有磁性,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磁体还具有指向性。 2. 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一个磁体有两个磁极。 可以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的条形磁体或磁针静止后,总是指向南北方向。根据磁体的指向性,将静止后指北的磁极叫做北极(N极),指南的磁极叫做南极(S极)。 3. 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 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磁化。 5. 磁体周围的空间存在着磁场,其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作用。 6. 磁场具有方向性,在磁场中某点,磁体北极所受磁场作用力的方向,规定为该点的磁场方向。 8. 磁感线 (1)概念:为了形象而又方便地描述磁场分布情况而引入的假想曲线。 (2)磁感线的特点:①磁体周围的磁感线从北极发出回到南极;②是在空中不相交的闭合曲线;③磁感线分布的疏密可反映磁场的强弱。 9、地磁场 (!)地球周围存在着地磁场,由于地磁场的存在,磁体才有指向性。 (2)地磁南、北极分别在地理北、南极附近。小磁针静止时磁针两极是沿描述地磁场的磁感线指向地磁极,而不是指向地理南、北极,这样磁针指向与正南北方向稍有偏差。 二、电流的磁场 1. 奥斯特实验证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磁场方向与通电导体中的电

流方向有关。 2、电流的磁效应:任何导体中有电流通过时,其周围空间均会产生磁场,这种现象叫电流的磁效应 3.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通电螺线管对外相当于一个磁体,其外部磁场和条形磁体的磁场一样,其两端的磁极极性跟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有关,这一关系可由右手螺旋定则判断。 4、电磁铁 (1).电磁铁:插有铁芯的通电螺线管。 (2)工作原理:电流的磁效应 (3)电磁铁的特点:电磁铁的磁性大小与通入电流的大小及电磁铁的外形及匝数有关,磁极极性与通入的电流方向有关,有无磁性可由通断电流控制。 三、电动机为什么会转动 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导体中的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2.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通电导体(线圈)在磁场中会受到力转动。 3、直流电动机的能量转化: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4、电动机的优点:控制方便,效率高、污染小。 第十七章电从哪里来 一、电能的产生 1、电池:化学电池、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 ①化学电池(干电池):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②蓄电池:充电时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放电时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③太阳能电池: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④燃料电池: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电能的装置。 2、发电机:火力发电、水力发电、核能发电。 ①火力发电: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九年级物理全册全一册教案(35套)(新版)沪科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全一册教案(35套) (新版)沪科版

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知道摄氏温度的规定,表示符号及读法。常识性了解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的关系。知道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工作原理。 会使用液体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养成使用仪器和探究其物理原理的好习惯,体验学会使用一种新仪器的愉悦心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体会对温度进行准确测量的必要性,养成采集准确数据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温度的概念,摄氏温度、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及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摄氏温度的规定,表示符号及读法 【教学方法】 演示法探究交流 【教学用具】 温度计、水、烧杯、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图片引入新课。 雪

霜冰 云、雾露 1、云、雨、雪……它们都是水,只是形态各异罢了。 2、水变化万千。它不仅可变成云、雨、雪,而且还可以化为露、雾、霜等。 二、探究新知 (一)物态变化 太阳照射地面的水温升高,含有水蒸气的热空气上升。在上升中,空气逐渐冷却,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形成了云。当云层中的小水滴合并成大水滴时,雨便产生了。假如上空的温度较低,水还能以雪的形式降到地面。云是液体小水滴或固体小冰晶。 水循环示意图 迷你实验室----水之旅 将冰放入水壶中,然后加热,观察冰的变化.不断加热,水沸腾后,用勺子靠近壶嘴。 通过观察可知:在加热过程中,冰变成了水,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在勺子上又复原成水。如果把水放入冰箱,水还能复原成冰。 人造“雨” 物态变化 由实验探究可知:水有三种状态,它们分别是固态(冰)、液态(水)和气态(水蒸气),水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物理学中,物质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变化称为物态变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