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燃烧与灭火观课报告

燃烧与灭火观课报告

燃烧与灭火观课报告
燃烧与灭火观课报告

听了陈长春老师的课《燃烧与灭火》,感触颇多,获益匪浅。

首先,三维教学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教材、学情分析明确到位。唯一不足就是没有以文字形式体现出本节课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这是教学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学过程顺畅,教学效果良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气氛较活跃,学生的探究学习贯穿课堂始终,扩充学生知识面增大课堂容量,还课堂于学生。

再者,本节课充分体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只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整个教学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贯穿始终,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归纳出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小组合作学习体现明显,学生的回答不再是一个人的观点,而是整个小组的智慧结晶,有效的提升了回答的正确率。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指定某个学生完成某项任务,教师要求每小组选派代表参与教学中,有效的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所有学生都会出谋划策。在这方面,教师应提前做出知道,每小组选派的学生应该轮流进行,不要注定在优生升上,让全体学生机会均等。

其次,现在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大幅度的增大课堂容量,前提是教师具有足够的基本技能。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把信息技术简单的当成投影仪来使用,体现出的是文字与图片,很少应用到动画和影像资料。本节课中,对火灾的讲解完全可以再加入一些形象直面的东西。教师基本功扎实,引导性的语言很是到位,肢体语言即时即景引人入胜,在教学中和学生讨论热烈,不是强硬性质的填鸭式教学。

最后,教学中,教师实施分小组学习法,打破传统的排位方式,让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科学探究实验是整节课的引导,扎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让学生全员参与教学过程,课堂讨论热烈有效,课堂教学效果良好。小组讨论,小组成员选派代表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但是可能导致部

分学生丧失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提前做好处理工作,不要局限在某个学生去完成教师的任务。

本节课是一节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系的一节,学生已经通过很多方式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燃烧大家都见过,灭火大家也知道一些,学生缺少的只是知识的系统与总结,教师做到了这一点。

通过观看这节课,我感触很多,整节课中,陈老师先由学过的化学方程式书写引入教学,看似无意实际大有深意,为下面‘燃烧’概念的提出埋下伏笔;接下来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教学中,学生的科学探究一直在进行着,这正是整节课的一大亮点。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是被动地,只有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想动手的思想,利用一系列的分组实验让学生主动出击!整节课下来,学生兴趣满满,教学效果必然让人满意!

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是否能坚持如此做?原因有两个:一是教学任务的压力,作为毕业班一般会加快教学进度,尽可能节约出时间进行复习,我们还会再去费时费力地探究教学吗?及时自己有想法也很难改变学校的教学进度。二是实验教学在学校很难保质保量的完成,任课教师怕麻烦,实验室没有专职的实验员,需要教师自行准备实验器材......

‘教师教、学生学’一直是我们大多数人采用的教学模式,在王老师的课堂中,王老师的语言不多,他只是提醒性的说几句,总结性的来两句。这需要教师有多大的定力!我们在教学中,总是怕自己说少了学生听不明白,一遍一遍的重复,很多教师落下‘啰嗦’的恶名。陈老师的很多做法很值得我们每个人下来仔细琢磨认真学习。

这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总体感受以及自己一点小小建议。

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九上化学 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材于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已经介绍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常用灭火方法、灭火器的使用等内容,第二课时围绕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条件和爆炸发生的原因,展开关于燃烧的继续学习。教材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讲述了爆炸的原因,以燃放鞭炮为例说明,并通过家用燃气爆炸引出爆炸极限的概念。教材选取面粉爆炸的有趣实验来说明为什么会发生爆炸,进而引出充分燃烧的条件之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的关系,并对学生进行易燃易爆物的安全教育,普及安全标志和安全措施,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氧气的性质,知道了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不同,通过第一课时,也了解了燃烧的三个条件和灭火的基本原理,具备了基本的安全消防常识。学生对燃烧和爆炸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热衷于看到实验现象,且有主动探究,善于思考的意识,但对现象发生的原因和现象为何不同分析能力还比较欠缺。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条件。 2、知道可燃性气体有爆炸极限。 3、了解爆炸形成的条件。

4、认识安全图标,初步了解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学会对比和分析。 2、通过探究实验,体会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面粉燃烧和爆炸的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了解充分燃烧和爆炸,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充分燃烧条件,爆炸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爆炸产生的原因,安全意识的建立。 四、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1、2通过提问回顾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3、实验展示,通过面粉燃烧系列实验,引导学生深入运用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并自然过渡到充分燃烧条件的发现和得出。 【实验探究】 通过问题引入:如何让面粉与空气充分接触? 1、面粉燃烧实验 通过改变面粉状态,呈粉尘状时可被点燃,验证面粉是可燃物,进一步体会接触面积对燃烧的影响。 2、面粉爆炸实验 继燃烧实验后,再次提出问题:如果瓶口塞上软木塞再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从而将学生带入对燃烧在密闭环境中进行时的思考,对爆炸产生的原因有一个直观地感受。

九年级化学下册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长郡中学史李东 在讲授《燃烧和灭火》这节课时,我将教材的层现方式做了适当调整,把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部分内容做为一课时来学习,其余内容在下课时学习。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如下任务:查阅有关灭火方法和着火自救措施方面的资料。课堂上,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通过听取其他同学的反驳意见及实验验证等方法对燃烧条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灭火方法和着火自救措施,由于学生课前查阅了大量资料,因此获得了大量相关知识,其中某些知识有的学生不太理解,再通过其他同学的解释,解决了他们心中的疑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起到了引导作用,大部分活动都是由学生完成的,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对于相关的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所以我认为在今后教学中,凡符合此类型的课应多采用这种方法教学,使课堂上的教学效果更好。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还从学生所查资料中获得了很多新知识,如有的学生说用纸锅来烧水,由于纸是很容易着的,这个方法是否可行呢?课后通过实验证明了这种方法是可行的,由此使我进一步体会到现代教学不但是教师传授给学生新知识,学生也能给教师带来新的知识、新的思路,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挖掘这部分资源,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对于这节课我认为还存在如下不足: 1、每组同学的观点应归纳到黑板上,在学完燃烧条件后,可分组讨论学生所说摩擦、钻木、放大镜起火的原因,干的着、湿的不着、纸锅烧水的原理,使学生对燃烧条件认识更深。2、对于灭火方法或火灾逃生措施配上一些关于指错找错的画面效果更好。今后再上这节课,针对以上不足之处,应进一步完善教学思路,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更大提高。 【素材积累】

1、只要心中有希望存摘,旧有幸福存摘。预测未来的醉好方法,旧是创造未来。坚志而勇为,谓之刚。刚,生人之德也。美好的生命应该充满期待、惊喜和感激。人生的胜者决不会摘挫折面前失去勇气。 2、我一直知道,漫长人生中总有一段泥泞不得不走,总有一个寒冬不得不过。感谢摘这样的时候,我遇见的世界上最美的心灵,我接受的最温暖的帮助。经历过这些,我将带着一颗感恩和勇敢的心继续走上梦想的道路,无论是风雨还是荆棘。

《燃烧与灭火》听课反思

《燃烧与灭火》听课反思 宋晓峰 今天听了张金华老师《燃烧与灭火》一课,这一节课内容中包含燃烧的概念、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常用的灭火方式、燃料的充分燃烧等内容。燃烧与灭火自然顺延的,张老师的教学,在探究上有很有新意,所以这一课时内容丰富多彩,学生活动非常活跃。因为知识的前后联系很连贯,学生在思考中很容易就可以通过思考得出结论,直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就该节课做出如反思。 在开始探究燃烧条件时,指出燃烧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剧烈的化学变化。在实验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和钠在氯气中燃烧后,指出只要是发光发热的剧烈化学变化都可以称为燃烧。这就提供给学生一个探究的内容。 关于灭火,教材中着重强调火灾的危害和灭火的原理,同时在“信息台”栏目中对灭火器及其应用范围进行了介绍。课后练习中提出了一旦发生火灾的应急措施,内容相对比较简单。本节第一课时的重点应该是燃烧及燃烧的条件。但我认为,灭火在知识点上可以作为燃烧的延伸,但在实际生活中消防知识却非常重要,在技能目标上必须加上对消防知识的应用。 1、与传统灌输教育不同,这里不再只是教师演示实验,或教师引导学生做验证性的实验,而是让学生通过亲自探究获得知识,这样更灵活更有效。虽然科学探究活动的水平或层次不是很高,但对于提高学生全面的科学素质,具有十分重要作用,是其它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不可替代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加

强与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应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导教学,把书本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扩大了学生的眼界和见闻,打破了课堂学习时空的局限,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心扉,让学生耳濡目染,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科学真谛的热情,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而老师则是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这样就落实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3、在教学实践中,课件制作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收集素材,对于一线教师深感建立素材库的重要性。另外,应注意协调解决好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古人云:“教学相长”。通过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自己也有很大的收获,对自己以前的教学也进行了很好的反省。 4、教学思想要与时俱进。长期以来,化学教学形成了以化学概念和化学规律教学为主线的思想,注意系统的化学基础知识,并通过大量练习(书面练习)形成学生“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而忽视了科学方法(过程)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想”和“做”,所以学生一谈化学,就说“难”。科学方法作为一种思想方式,本身蕴含着巨大的智力价值,学生一旦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不仅能更透彻地理解化学知识,还有利于他们智力特别是创造能力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化学是一门开放的积极的探究科目,化学学习应从学生感兴趣也比较熟悉的现象入手,给学生提供参与研究过程的机会,让他们亲自去探究,去修改错误,验证概念,去寻找解决

燃烧与灭火 特等奖优质课展示 教案

《燃烧和灭火》教学简案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谢琴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是在前面学 习的基础上的总结和延伸。在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燃烧的现象;并且在1-6单元 的学习中,分别接触了液态(酒精)、固态(硫,铁等)、气态(氢气等)物质的 燃烧。所以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 之中。教材从燃烧条件的实验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燃烧需要的三 个必备条件和灭火的一般方法,最后通过解决实例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 本节课的学习,能让学生在动手探究中感悟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 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再将结论运用 到生产、生活实际当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 (3)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2)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和灭火的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 (2)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 (3)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 三、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通过科学探究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 运用燃烧与灭火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法学法: 教法:本节课采用了问题引导、合作探究、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讲解归纳等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学法:课堂上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动手操作等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让学生主动学习。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评课稿(方案1)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七单元课题 1 燃烧和灭火》评课稿 (方案1)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七单元课题 1 燃烧和灭火》评课稿(方案1)一、课例主题: 第七章“燃烧和灭火”的内容。 二、课例描述: 在“燃烧和灭火”这一节课的教学中, 老师结合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并出示了几张图片,开门见山的引入了课题,此时学生们也表现出了很强的求知欲望。接下来他着手进行演示实验7-1 ,本想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而此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实验时,铜片上的白磷剧烈地燃烧起来(此时, 红磷没有燃烧), 但是,白磷燃烧的火花溅落在红磷上, 红磷也燃烧起来了。这一意外的发生,我的头“轰”的一下大了起来。有的学生也骚动起来(提前已预习)我想他该怎么办呢? 把结论强加给学生,还是,, 。他冷静了一下,面对实验的失误, 我向同学们承认了自己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指着还在燃烧的红磷说: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同学们都笑了起来,随即又安静下来,等着老师往下进行。这时他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共同探究失误的原因,学生的热情又高涨起来,纷纷献计献策:白磷的用量再少一些;使用更大的烧杯,白磷与红磷的距离远一些;白磷燃烧后,立即用小烧杯将红磷罩上; 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我们得出了燃烧条件的正确结论,同时也提高了探究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既解决了意外事件的处理,也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为了巩固对燃烧条件的认识,他接着安排了下一个探究实验,“要使热水中的白磷也燃烧起来该怎么办, ”有位同学马上站起来回答: “向水中吹气。”他一听,问题又来了: 吹气主要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白磷怎么会燃烧起来, 这最起码的知识都不懂,还乱说?”可一想,老师刚才都犯错了,怎能怪学生呢?于是他笑着说:“这位同学,你上来试一试吧?”上来用导气管向水中的白磷吹气,白磷没有燃烧起

燃烧与灭火公开课教案

课题1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参与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观察分析、设计方案、评价反思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2)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渗透“事物具有两面性”的唯物主义观点。 二、重点难点: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三、教学方法:学生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讲、议结合。 四、教学用具:仪器:烧杯、剪刀、湿布、镊子、火柴、胶头滴管、课件和多媒体设备。药 品:凉水、蜡烛。 五、教学过程 【引入热点,创设情境】 多媒体展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点燃仪式。 引题: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召开,奥运会开幕式成为其中一个万众瞩目的焦点,作为开幕式中最为精彩的一个环节----“奥运圣火”点燃仪式成为重中之重。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燃烧与灭火”。 【板书】课题1 燃烧与灭火 【观看联想】通过多媒体展示几组燃烧的情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燃烧本质与燃烧条件的兴趣。 【活动探究,求索知新】 讲解:借助幻灯片展示火的起源、应用,指出火是一种燃烧现象,是最早被人类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指出燃烧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有关燃烧的概念,建立燃烧的定义。 提问:请同学们结合你的日常生活经验和刚才观察的几组燃烧情况,思考燃烧特征是什么?并尝试自己给燃烧下一个定义吗?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小结】 归纳:燃烧的定义、特征 【板书】 1.定义: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2.特征:发光、发热、化学反应 【组织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燃烧的利与弊。 【提出问题】燃烧有造福人类的一面,要利用燃烧,我们就要研究燃烧的条件。 【组织猜想】鼓励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对燃烧的条件作出猜想; 学生热烈讨论,并作出猜想 【设置悬念,布置任务】 师:你们的猜想你否正确呢?我们的假设需要利用实验来验证它是否成立。我们一起来制定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案例)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一教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 1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包括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两部分内容。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从燃烧的现象和实验入手,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并且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的能量的变化”起到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学情分析 通过日常生活及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有关燃烧的化学知识基础和实验技能,例如,硫、铁丝等燃烧现象和变化原理。由于缺乏系统的分析,未将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不能科学的概括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无法自主设计探究方案;不能准确应用控制变量等科学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能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 (3)理解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原理,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和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燃烧条件探究”增强创新能力,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 激发热爱生活,树立安全意识和关注社会的责任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 价值 (3) 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取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及方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1、怎样运用控制变量法得出燃烧的条件 2、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交流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流程图: 课前准备: 1.微课(时长:6 分20秒)

《燃烧与灭火》的说课稿

《燃烧与灭火》的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很高兴参加这次说课比赛,接下来我为大家展示的是《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的说课部分。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展示我的说课内容。 燃烧与灭火是在学生学了木炭`硫红磷铁丝等物质在氧气中 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较多,课题对学生既亲切又熟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但学生对燃烧现象很少注意观察,因此,在对本节教学资源的选取上我注重源于生活,这样,在此基础上的情景创设,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指导学生掌握本节的教学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 (1)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能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

(1 )培养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在本节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在课堂实施中注意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在此基础上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初步设想。 考虑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考虑到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这几年随着新课改的层层开展,学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个重点问题上,主要采用启发、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每位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展示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到化学的乐趣。

燃烧与灭火观课报告

听了陈长春老师的课《燃烧与灭火》,感触颇多,获益匪浅。 首先,三维教学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教材、学情分析明确到位。唯一不足就是没有以文字形式体现出本节课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这是教学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学过程顺畅,教学效果良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气氛较活跃,学生的探究学习贯穿课堂始终,扩充学生知识面增大课堂容量,还课堂于学生。 再者,本节课充分体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只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整个教学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贯穿始终,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归纳出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小组合作学习体现明显,学生的回答不再是一个人的观点,而是整个小组的智慧结晶,有效的提升了回答的正确率。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指定某个学生完成某项任务,教师要求每小组选派代表参与教学中,有效的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所有学生都会出谋划策。在这方面,教师应提前做出知道,每小组选派的学生应该轮流进行,不要注定在优生升上,让全体学生机会均等。 其次,现在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大幅度的增大课堂容量,前提是教师具有足够的基本技能。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把信息技术简单的当成投影仪来使用,体现出的是文字与图片,很少应用到动画和影像资料。本节课中,对火灾的讲解完全可以再加入一些形象直面的东西。教师基本功扎实,引导性的语言很是到位,肢体语言即时即景引人入胜,在教学中和学生讨论热烈,不是强硬性质的填鸭式教学。 最后,教学中,教师实施分小组学习法,打破传统的排位方式,让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科学探究实验是整节课的引导,扎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让学生全员参与教学过程,课堂讨论热烈有效,课堂教学效果良好。小组讨论,小组成员选派代表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但是可能导致部

课题1燃烧与灭火1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与灭火 第一课时燃烧及其条件教学设计 (楚店中学张学艺)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中的内容《燃烧与灭火》隶属课标中的第五部分《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 2、教材中的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燃烧的概念和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此设计为第一课时。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如镁条、铁丝、木炭、红磷等的燃烧,对燃烧的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本课的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分析总结得出。 三.教学设计思想 1、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结论。 2、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方法等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概念。 ②理解燃烧所需的条件。 ③认识着火点的概念。 ④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九.板书设计: 第1 课时燃烧及其条件 1、燃烧的定义: 通常情况下,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一等奖燃烧与灭火说课稿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前,同学们在第二单元关于氧气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一些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了解到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及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都有关系;再加上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具备了对燃烧现象及灭火原理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获得理论上的升华的能力和条件。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对以后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②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研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②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③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进行分析得出 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激起 对化学的学习欲望。 ②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③体会了解自然规律,更好地利用自然,形成科学的自然观。 3、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难点:对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4、课时安排 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二、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以及“多媒体辅助法”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1.“问题-探究” 能很好的体现新课标的思想,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还关注学生获取 知识的过程。九年级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 意识和获取新知识的需求,因此,我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 根据问题进行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讨 论和分析进而深化理解知识。这样设计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需求,还能使 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脱出来,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技术能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而且还能将探究的方案,讨 论的情景提前准备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动手、思考和讨论。所以本节 课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 三、说学法 九年级学生对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比较熟悉,在前面的化学学习中也已经了解部分物质的燃烧情况,对燃烧的条件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燃烧所需的条件并不完全子解,有强烈的好奇心想知道更多关于燃烧的知识。因此,在本节的教学中,力求指导学生掌握以下两种方法学习。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燃烧和灭火的条件,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教法、学法的认识,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教法、学法的认识,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学反思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学反思范文(通用3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学反思1 1.教学目标的设置: “燃烧与灭火”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设置主要体现在“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以及“了解灭火的基本原理”。这两点充分围绕了课程标准中对该部分的内容要求。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上,需要结合学生的学情再具体地设置教学目标。由于本节课是作为青年教师比武的一堂比赛课,因此,在生源方面选择了优班,其学生基础较好,学生的发散思维较强。对于这样的学情,个人认为需要在“了解燃烧条件”的基础上再拔高一个台阶,即从实验设计的角度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的能力。如“铜片上白磷燃烧”的实验,可以在设置问题“如何在该实验装置的基础上改进,使得实验的实施更加环保?”。虽然我们不可能通过一个知识、一个实验以及一堂课来完全提升学生的化学实验的能力,课通过循

序渐进的方式,一点一点的向学生灌输化学实验中我们应具备的能力以及能掌握的化学实验知识。 另外,在贴近生活方面,我选择了“灭火毯”。灭火毯的主要灭火原理是将灭火毯扑在燃烧物上,以隔绝空气(氧气)来达到灭火的。但是这个灭火毯的灭火原理与使用方法与我们课的前半部分的“酒精灯洒到桌面上”以及“燃气管着火用淋湿的被褥盖住来灭火”的学习效果是相似的。 反思修整意见:建议在这个地方,应选择另外一种新型产品或灭火设备,本着提高学习内容层次的目的进行教学,或许会使整堂课显得有松有驰,有易有难。或者这个地方可以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进行教学,但是教学时间不宜过长。 2.对于“吹灭蜡烛”的灭火原理考虑不周: 学生在“熄灭蜡烛”实验比赛的基础上,找到了几种灭火的方法。其中“用嘴吹灭”蜡烛的灭火原理,同学们想到的一点都是“吹出的气体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但是在我的设计中却忽略了这一点作用,只是考虑了“吹出的气体使得烛火周围的温度降低了”,破坏了燃烧的第三个条件。因此,在学生答道“二氧化碳”这一作用时,教师应给予极高的评价与认可,再引导他往破坏灭火原理的方面去思考。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忽略了学生,遏制了学

《燃烧与灭火》优质课观后感

优质课——《燃烧与灭火》观后感我是2015年11月19日在云课堂上观摩《燃烧与灭火》这一节优质课,通着这节化学优质课的观摩,我感受颇深。 因为之前,我在准备教师资格证以及教育学的学习中,已经大概了解如何在新课改的标准下开展一门学科的理论知识,但是只有理论还远远不够,通过今天的观摩,我才有了一丝感悟。 首先,如何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白。老师在每节课前总会设计教案,大家都知道,在课程开始的时候要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知道的人很多,这个真做到的却寥寥无几,今天这位化学老师的课堂引入真正是集趣味性和科学性于一身,不单单是学生,甚至连我也被吸引住了。更重要的是,她并没有用很复杂的仪器,简单的热水、酒精、手绢、红/白磷、氧气等常见的药品久恰到好处的完成了课前实验导入的部分,并且很自然的引入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燃烧与灭火,前后衔接的流畅自然,一点不刻意呆板,这一点很值得我学习。 其次,我想说的是这位老师真正读懂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为在她的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体,而老师则是学生的指导者、引领者。在这堂课上,老师不是采用传统的老师讲授的教学方法,相反她以课前实验为引,采用提问的方式,一步步引领学生思考、讨论,最终得出“燃烧的缺一不可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但学到了技能,获取了知识,更锤炼了思维,张扬了个性,真正体现了引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最后,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传授理论知识这么单薄而已,它更需要教师分享给学生一种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这次的课堂观摩中,视频中的老师也做到了这点,她不仅仅传授给学生“燃烧的条件”,而且她通过列举生活中火的优点与缺点,比如“从原始时期的钻木取火到现在火的广泛使用,我们无时无刻不再利用火,但是火也会带给我们一些危害,甚至威胁到自己的生命。因而火需要我们采用辩证的目光对待它。” 在课堂的最后,老师还介绍了几种火灾逃生的方法。以这种与实际相关的生活小技巧结束本节课,与开头的小实验首尾呼应,使课程有了一个完美的落幕。 观摩过后,我最大的感触是,当一位老师不容易,当一名好老师更是难,所

燃烧与灭火评课记录

《燃烧与灭火》评课记录 时间:2016年11月9日地点:九年级教师办公室 主持人:熊晓峰记录人:张涛 熊晓峰:今天聆听了田老师的一节化学课《燃烧和灭火》,很有感触。请大家就本节课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现在我先谈一下自己的看法。首先田老师从热点新闻“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引入新课题较好的处理了教学与生活实际应用的联系。通过复习镁带燃烧,铁丝燃烧,硫燃烧等旧的知识让学生寻找燃烧的共同点,师生共同探讨得出燃烧的概念,再通过实验来完善燃烧的概念。 张涛:田老师准确把握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学生的认知起点、障碍点和发展点。知道本节课首先要帮助学生区分可燃物和非可燃物,其次是燃烧的条件,燃烧的化学本质,灭火的原理、灭火的方法。正是这种基于学生认知发展脉络的教学,才能达到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并学以致用,起到了突破教学难点的作用。田老师精心设计了化学实验和视频助学,便于学生学习抽象的概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这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 阳圣孝:由于本节课是一堂实验探究课,因此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时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我认为学生如果没有预习,他能提出燃烧需要氧气这一条件,即使预习了也最多提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若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也就只可能对氧气、温度这两个条件进行探究。而在教学中,学生提出了物质必须是可燃物这一条件,并提出探究必须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按以往的教学惯例,师生可能就按教材的给予的方式——探究红磷、白磷燃烧的条件就了事,使课堂顺利进行,完成既定任务即可。因为学生已学习近一个学期的化学,所以教师为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其创造能力,因势利导让学生分组讨论,对猜想的燃烧的条件中任意一条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并用实验验证或用图示验证。这样一来,所有学生都来了兴趣,你一言我一句,设计出很多意想不到的方案,如:棉花具有可燃性,那么蘸上水之后是否可燃?为什么?将棉花塞入试管,上面铺上教室中现有的粉笔灰,加强热会燃吗?!多么闪光的智慧!民主的教学氛围,学生受到强烈感染,在后面的验证实验中,学生更加积极主动,课堂更加和谐。 贺族兵:在推理探究灭火的原理的时候,让学生思考“怎样让一支燃着的蜡烛熄灭”这个问题,学生答到了降温,隔绝氧气,能力稍强一点的认为还可以用剪刀剪去烛芯。“铜片导热性能非常好,是否可以利用这一点来给蜡烛降温呢?”用液态二氧化碳更好,既可以隔绝氧气,又可以降低温度,双管齐下不是更好么?”学生的思维会让这堂课有第二次高潮,应该为学生欢呼。 廖建芬: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思想也是

《燃烧与灭火》评课稿

《燃烧与灭火》评课稿 一、课例主题: 第七章“燃烧与灭火”的内容。 二、课例描述: 在“燃烧与灭火”这一节课的教学中,老师结合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并出示了几张图片,开门见山的引入了课题,此时学生们也表现出了很强的求知兴趣。接下来他着手进行演示实验7—1,本想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而此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实验时,铜片上的白磷剧烈地燃烧起来(此时,红磷没有燃烧),但是,白磷燃烧的火花溅落在红磷上,红磷也燃烧起来了。这一意外的发生,我的头“轰”的一下大了起来。有的学生也骚动起来(提前已预习)我想他该怎么办呢?把结论强加给学生,还是……。他冷静了一下,面对实验的失误,我向同学们承认了自己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指着还在燃烧的红磷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同学们都笑了起来,随即又安静下来,等着老师往下进行。这时他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共同探究失误的原因,学生的热情又高涨起来,纷纷献计献策:白磷的用量再少一些;使用更大的烧杯,白磷与红磷的距离远一些;白磷燃烧后,立即用小烧杯将红磷罩上;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我们得出了燃烧条件的正确结论,同时也提高了探究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既解决了意外事件的处理,也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为了巩固对燃烧条件的认识,他接着安排了下一个探究实验,“要使热水中的白磷也燃烧起来该怎么办?”有位同学马上站起来回

答:“向水中吹气。”他一听,问题又来了:吹气主要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白磷怎么会燃烧起来?这最起码的知识都不懂,还乱说!”可一想,老师刚才都犯错了,怎能怪学生呢!于是他笑着说:“这位同学,你上来试一试吧!”上来用导气管向水中的白磷吹气,白磷没有燃烧起来,他又使劲地吹了一大口,白磷还是没有燃烧起来,于是他有些懊丧地下去了,并趴在桌子上。见此情景,他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勇气,并要求其他同学一起来解决问题。又有学生说;“老师,应该向水中通氧气。”他说:“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只有实验才是最高法庭。你的想法是否正确,得用实验来加以证实。”并拿出事先收集好氧气的气囊,向水中通入氧气,只见水中出现因白磷燃烧而产生的火花,非常有趣。学生们非常激动,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课堂教学又一次达到了高潮。 实验过后,他又组织同学们尝试了向水中的白磷通入空气的实验,也获得了成功。进而,他又提出问题:“通过导气管用嘴向水中吹气,为什么不能使白磷燃烧?”仍然请刚才的那位同学回答,他在老师的引导和同学的提示下找到了原因,答道“从嘴里吹出的气体大部分是二氧化碳,它不能支持白磷燃烧。这一知识点是我们前面探究过的。”他接着说:“好,请座下。我非常高兴地看到了你的进步。”大家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我注意到这位同学的表情,他的眼中又充满了自信。我的心也随之平静下来。 三、课例评析:

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的教学反思 思源中学代米良 对于教学环节的反思:1、对新课导入的反思,对于课的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展示图片:远古时代人们用火取暖、获得熟食等,古代人们利用火冶金、烧制陶瓷、制造火药等,到近代内燃机、蒸汽机也是利用到燃烧的知识;再到当代圆梦太空燃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此凸显火对人类历史的每一次进步到起到不可磨灭的贡献,紧接着出示火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图片,引导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火,因此让学生强烈的感知学会燃烧和灭火的知识是如此重要,激发求知欲和责任感。 2、对于燃烧定义的建构,我是先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做过的红磷、木炭、硫、铁丝等物质的燃烧实验的现象,归纳出燃烧的一般特征是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以此得出一般意义的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追问:是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燃烧呢?出示酒精、水、石头、蜡烛、纸张等一些常见的物质,要求学生依据经验判断它们是否能燃烧。在学生判断石头能否燃烧时,我展示了火烧圆明园的遗址图片(几根石柱),这个事实再次说明石头没有可燃性,并将情感升华到少年强、中国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听课的老师在评课时提醒说一般的石头是没有可燃性,但是若含有二硫化铁的石头是能燃烧的。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一定要精准。 3、对可燃物燃烧条件的探究是本节课的难点,我拿起蜡烛,问蜡烛是可燃物,为什么现在它不燃烧呢?学生回应,需要条件。进入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探究,引导学生针对此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设计实验印证猜想。当学生对比试管中的白磷、热水中的白磷、试管中的红磷变化的现象得出可燃物燃烧条件:可燃物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我追问:如何让热水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燃烧和灭火》公开课练习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一、选择题 1.下列变化中,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A.牛奶变酸B.钢铁生锈C.天然气燃烧D.农家肥腐熟2.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关系成立的是() 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含有相同的元素,所以两者的化学性质相同 B.空气中可燃物燃烧必须与氧气接触,所以可燃物只要与空气接触就可以燃烧C.铁丝生锈质量增大,蜡烛燃烧质量减小,所以这些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D.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说明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3.物质在空气中发生的燃烧、缓慢氧化有如下共同点:①都放热②都很剧烈③都需要物质与氧气接触④都发光⑤都属于化合反应⑥都属于氧化反应,下列都正确的一组是() A.①③⑥B.④⑤⑥C.①②③D.②④⑥ 4.我校实验室存放红磷的保险柜上应悬挂的图标是() A.B. C.D. 5.下列关于灭火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扑灭森林火灾开辟隔离带﹣﹣清除和隔离可燃物 B.木材着火用水泼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D.不慎将酒精灯洒到桌面燃烧,用湿布覆盖﹣﹣隔氧又降温

6.“生命可贵,安全第一。下列采取的安全措施中正确的是() A.厨房天然气管道漏气,立即开灯检查 B.后灾区饮用水过滤后直接饮用 C.为避免尘土进入,豪华装修完的房屋立即入住后必须关闭门窗 D.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先进行灯火实验 7.2019年清明节当天,鄂尔多斯市多处树林发生了火灾,扑灭火灾时,救火人员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植被清除。其灭火原理是()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使燃烧物隔绝空气 C.隔氧又降温 D.将燃烧物与其他可燃物隔离或清除掉可燃物 8.要让木柴燃烧得更旺,通常要架空些,这样做的目的是() A.加快散热的速度 B.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降低木柴的着火点 D.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二、非选择题 9.某兴趣小组将大小相同的若干块棉布在五份不同体积分数的酒精溶液中浸透后取出点火,做了“烧不坏的手帕”实验。其实验结果记录如下:实验序号①②③④⑤ 所用酒精的 体积分数 95% 65% 55% 15% 5% 实验现象酒精烧完棉 布烧坏酒精烧完棉 布无损 酒精烧完棉 布无损 不燃烧 (1)你能推测⑤的结果吗? (2)结合你所知道的知识,写出酒精燃烧产生水和二氧化碳的文字表达式:。 (3)实验室里常出现酒精灯内有酒精却点不着的现象,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燃烧和灭火的评课稿文档

燃烧和灭火的评课稿文档 Course evaluation document of combustion and fire figh ting 编订:JinTai College

燃烧和灭火的评课稿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新闻是对客观事实进行报道和传播而形成的信息,反映在新闻信息中的内容必须对事实具有真实传达。本文档根据新闻报道的特点真实、新鲜、及时、重要、趣味可读,时效性极强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修改及打印。 听了孙老师的《燃烧和灭火》这节课,感受颇深。这节 课教学素材丰富多样,教师和学生互动有条不紊。这节课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这一教学理念。这也是化学教师要具备的先进教学理念。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很独特,这节课教学内容丰富充实,由一组不同的燃烧引出燃烧要考虑的因素、燃烧的条件、促进燃烧的方法、灭火的原理等知识。教师精心布设的学习情景,导入课程主题,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踊跃发言,积极讨论。化学教学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教学活动要更多地设计学生活动,同时注意让学生主动意识化学与生活、社会密切联系,注重让学生在丰富多采的教学活动中主动、活泼地发展。“燃烧与灭火”这节课就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 《燃烧与灭火》堂课注重化学概念的形成。通过“火” 这一生活情境,引出燃料要考虑的因素、燃烧的条件、促进燃

烧的方法、灭火的原理等知识,并串联起微粒观、元素守恒观等概念知识。既要考虑学生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学生将要发展的需要。在学习方式上,把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通过问与答、学生总结、多媒体演示等方式实现由“教学方式”向“学习方式”的转变。从小组讨论到教师评点、总结和新知识引入,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合作学习等现代教学模式的思想,强调了理解和尊重学生,平等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这节课还特别注意了德育教育,注意了化学与我们生产生活的联系,使这节课的知识更有生命力。 这节课如果在教学评价中能够及时地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应该觉得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安徽省优质课一等奖:燃烧与灭火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再探“燃烧与灭火”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及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建立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的基础上,对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进行再探究。在学生已有认识中燃烧一定需要氧气,二氧化碳可以用来灭火,本节课通过镁在CO2和N2中燃烧的实验探究,认识到氧气只是一种常见的助燃剂,在可燃物不同的情况下,也可以有其他的助燃剂,如二氧化碳,氮气都可以支持镁条燃烧,并由此发现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对课本上燃烧的概念进行拓展。 2、三维目标 本节课教师既要抓好对课本已有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更要抓好对新知识的探究,如助燃剂范围的扩展,同时借助化学实验手段,引导学生在对旧知识的回顾中探究新问题,从而达到深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目的。 1、回顾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构建“火三角”。通过亚运会火炬的点燃和上海大楼着火的情境,理解“火”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 2、通过镁在CO2中的燃烧实验,掌握可燃物不一定要是含碳元素的物质,助燃剂也不一定要是氧气,CO2也可以支持镁条燃烧。 3、通过镁与N2反应实验方案的设计,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培养探究精神,在实验中,培养动手能力及小组同学间的团队合作精神。 4、通过本节课的实验探究,对燃烧的概念进行拓展,培养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本课题确定教学重点:对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进行再探究,掌握可燃物不同的情况下,可以有不同的助燃剂。 教学难点:镁条在N2中燃烧实验方案的设计及结论。 二、说教法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采取引导探究模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猜想、实验,适当结合教师讲解,不仅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同时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形成从我做起,关注社会与化学有关的问题,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该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根据目标设疑,提出问题:氧气是常用的助燃剂,除了氧气之外,其他物质能不能助燃呢?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留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尤其本课题与实际联系紧密,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通过适当的引导可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自己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提高学习的自觉主动性。 三、说学法 在学习《燃烧与灭火》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掌握了燃烧的基本条件及灭火的原理,并且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实验能力,因此在镁与N2反应的实验探究

初中化学_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燃烧与灭火(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小组自行设计并动手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实验探究灭火的方法与原理; 【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预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情感目标】 1、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探究的兴趣; 2、让学生思考可能存在的危险以及如何防范意外的发生; 【课前准备】 分组实验用品(以下为一组实验用品) 木条、玻璃棒、石块、木块、酒精(滴瓶内存放)、蒸馏水(滴瓶内存放)、石棉网(2个)、脱脂棉、蜡烛、烧杯、木炭块、滤纸、A4纸、空火柴盒(2个)、三脚架 【教学环境】实验室 【教学策略】 1.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结论。 2.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方法等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一、准备导入,激发兴趣 【引入】观看火灾视频 【提问】我们应该对从哪些方面分析火灾,能减少或避免灾难 【点题】大家想要了解的很多问题都与燃烧灭火有关,这也是我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请大家明确本节课目标二、自主学习、探究试验 实验探究一燃烧的条件 1.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可以用什么试验来证明燃烧需要的条件? [分组探究]两人一组作实验 探究1:用玻璃棒分别蘸取酒精、水,放到酒精灯火焰片刻,观察现象。 探究2:用镊子分别夹取一块形状、大小相近的木块和煤球,将他们分别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木块和 学生活动 回答问题: 操作探究实验1、2、3,观察 实验现象,分组讨论、得出 结论: 探究1:蘸酒精的棉球燃烧, 蘸水的棉球不能燃烧。结论 是燃烧的物质必须是可燃 物。 探究2:木块先燃烧,煤球后 燃烧。结论是燃烧需要达到 着火点(燃烧的最低温度)。 活动意图 直接引入新课。 使学生明确本堂课学 习的是什么。用学生的 常识引入新课,诱发学 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求 知欲。 使学生初步了解燃烧 的条件,从自学中掌握 探究燃烧的条件的一 些方法,使80%的学生 掌握燃烧的三个条件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 生的探究能力、观察能 力、积极思考问题的能 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