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毛概期末考试答案南京大学

毛概期末考试答案南京大学

毛概期末考试整理

第一部分

简答题: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面临着一个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即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

中国领导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

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都曾经提出过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但总体而言,由于党出于幼年时期,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党的中央领导真正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而就全党来讲,则是在延安整风以后。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毛泽东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经过延安整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好地领导中国革命,成为全党的共识。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做了进一步地阐述,指出毛泽东思想是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党的七大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毛泽东思想是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第一,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第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集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历史、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党在幼年时期,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不足,使中国革命走了一些弯路;

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关系:虽然面对这不同的历史任务,但是都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2.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四、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毛泽东思想:(1)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2)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3)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时代背景: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2.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1)土地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当人成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2)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在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精辟地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

(3)1945年党的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提出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并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是马泽东思想的继续与发展。

五、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其基本点,一是认为中国资产阶级有两个部分: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和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民族资产阶级;二是认为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毛泽东又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正确思想和方针。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她规定了全新权益为人民服务是

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强调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例如: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对敌人要区别对待、分化瓦解,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策略并做到有理、有利、有节等等。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例如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又红又专的方针等。

(6)党的建设理论。提出从思想上建设党。

(7)除了以上所讲的这几个方面外,毛泽东思想体系中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理论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论述题:

第七章社会主义和对外开放

一、为什么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决策

1.从国内情况看,“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严重灾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遭到严重破坏,政治局面出于混乱状态;经济停滞不前甚至濒临崩溃边缘,人民生活艰苦。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当时的混乱局势,成为人心所向。

2.从国际环境看,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

大。

3.要赶上时代,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改革是唯一的出路。

4.党在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的拨乱反正,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5.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3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二、为什么说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新版教材)

1.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了改革的历史进程。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

2.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因为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对当代中国来说是最根本最急迫的任务。

3.“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了改革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必须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新版:

1.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1 – 3 - 6

(1)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全面深化改革,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3)总结x5 + 让 x3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4) 具体6方面:(查那个十八届三中全会)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强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美丽中国;提高科学、民主、依法执政水平;(3)自己的理解;

2.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x2

(1)中国30多年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2)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既能够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能够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

三、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x3

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1.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要坚持整体推进,统筹谋划深化改

革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注重改革措施整体效果,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但整体推进又不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

2.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

(1)摸着石头过河就是坚持边实践边总结,积累经验后逐步推开,出现问题就及时应对,发现错误就马上纠正,从实践中获得真知。

(2)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师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

(3)全面深化改革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

3.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一,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

第二,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顶才具有坚实基础。

第三,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稳定。

四、如何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

2.十八大 x3

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性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发挥新的竞争优势,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正确把握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国

际,dependent,competitive;国内,一方面成熟,另一方面,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 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更加积极主动,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大对外开放的空间。

(2)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性经济体系。= 放宽外

商投资市场准入,创新利用外资管理体制,改革对外投资管理体制,加快自贸区建设,扩大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改革行业商会管理体制。

(3)在改革创新中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培育产

业综合竞争新优势;培育扩大开放深度和广度新优势;培育透明、稳定、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新优势;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的新优势 = 把握主动权

第二部分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1)内容和相互关系(为什么实事求是是核心内容)

从十二大开始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

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

最大的实际是我国目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依据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是真理。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内在的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实事求是也内在的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时间环境和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突出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反映了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2)重要意义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①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哲学基础,充分体现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②它是制定和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政治路线是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而制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它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以正确的思想路线为指导。回顾党的历史,从根本上说,我们取得的一切胜利,都是因为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

想路线,才制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而一切挫折都是因为违背了实事求是的路线。

③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党的领导力的重要内容。理论和实

践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是党的新的工作作风。理论和实践结合是最根本的,强调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就可以做到深入群众和勇于自我批评。实事求是还是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无论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中,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1)总路线

总路线是相对于具体路线的根本指导路线,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即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不同阶段主要敌人有所不同。

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是最基本的动力;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城市小资产阶级是动力之一;民族资产阶级是动力之一,但既不是主要力量也不是领导力量。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范畴,但是又和社会主义革命相互联系、紧密衔接。

(2)基本纲领

一个政党的纲领,是公开树立的一面旗帜,是表明政党的性质的重要标志。

基本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具体体现和展开,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具体奋斗目标。

①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②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主要内容,消除封建剥削,发展生产力),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应有之义,包含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为实现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坚实基础),保护民族工商业(极具特色,由落后的生产力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决定)。

③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和特点?

内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科学内涵(特点):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释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这一概括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又赋予了社会主义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突出特点。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也是他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具有

更高概括性范畴的重要原因。以唯物史观为导向,认真总结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科学的把握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2)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目标。邓小平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实现共同富裕是走向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所必经的阶段。

4.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

水平。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质,进一步深化到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上,摆脱了长期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指导意义。该理论揭

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手段和目的的内在逻辑,为社会主义建设在改革开放中探索出一条发展更快、人民享受到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最大、能够充分体现出对资本主义优越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辟了广阔前景。=> 在该理论指引下,我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日益显现出强

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③总之,本质的概括对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

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论述题)

(1)是什么,为什么

根据实践的发展,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①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②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即使实现了现代化,仍然需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第三部分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的内容和关系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居于统领地位。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的是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目标的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都是为了引导和激励全体人民努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条件。

(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的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它以基本行为规范的方式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他三个方面并使之具体化,从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到实处并有了依托,人们践行有了遵循。

如何加快推进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2)优化教育结构。

(3)推进教育改革创新。

(4)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1)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

(2)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3)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

(4)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2)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3)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2)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3)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4)发展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

(5)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

(6)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搞好基金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加强基金监管监管,杜绝非法侵占、挪用,确保社保基金安全。(7)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1)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同时,要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2)以深化功利医院为突破口,深化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医疗机制运行体制、医疗服务和医药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3)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

(4)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1)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2)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3)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

(4)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

(5)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论述依法治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1.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全面治国,不仅是国家治理现代

化的主要内容,而且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对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引领、规范、促进和保障等重要作用。

全面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决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根本要求。只要全面依法治国,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使中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增进人民福祉。

2.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3)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

(1)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依法治国首

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以宪执政。

(2)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政府是执法主体,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法律实施的核心。

(3)保证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4)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

(5)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法律人才队伍是关键。

4.自己的感想: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是什么: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大幅跃升,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经济体制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变,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消费结构升级等等这些成就和变化为我们走向“又好又快”发展这一新的历史起点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必要的市场供求格局和重要的体制性基础。

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提高质量和效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的要求,相对说来比经济增长的数量和速度更加突出。无论从现实出发还是从未来着眼,都要去我们必须“好”字当前,

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还没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没有变,速度还是重要的,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着力在“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上下工夫。

怎么办:

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1.经济新常态特点:

(1)从告诉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3)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2.经济新常态带来的发展机遇:

(1)经济增速虽然放缓,经济规模决定的实际增量依然可观。

(2)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

(3)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4)政府积极推动职能转变,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市场(看不见的手)和政府(看得见的手)充分结合,共同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3.怎么做:

(1)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

(2)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