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福建省泉州生态环境详细规划

福建省泉州生态环境详细规划

福建省泉州生态环境详细规划
福建省泉州生态环境详细规划

泉州市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

“十二五”规划

(第二稿)

泉州市环境保护局

二○一一年一月

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定性的五年,是加快转型、跨越发展,全面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为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时期。科学谋划“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对于指导我市“十二五”期间的环保工作,服务经济优化提升,进而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录

一、“十一五”进展及“十二五”的形势与挑战 (1)

(一)“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基本完成 (1)

(二)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5)

(三)未来环境形势分析 (7)

二、规划总则 (8)

(一)指导思想 (8)

(二)基本原则 (8)

(三)规划目标指标 (9)

(四)规划年限和规划范围 (12)

三、重点任务 (12)

(一)持续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全面推进污染减排 (12)

(二)强化工业污染防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4)

(三)以饮用水源保护为重点,深化流域、近海水域水环境综合整治 (17)

(四)深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应对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压力 (21)

(五)强化生态保护,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 (23)

(六)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环境保护 (27)

(七)以保障环境安全为核心,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29)

四、重点建设项目介绍 (31)

(一)重点水域保护项目 (32)

(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32)

(三)农村环境保护项目 (32)

(四)工业污染防治项目 (32)

(五)生态环境保护项目 (33)

(六)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项目 (33)

五、政策措施 (33)

(一)落实环保“一岗双责”机制,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33)

(二)创新环保投入方式,追求环保投入效益最大化 (34)

(三)加强环境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提高环境安全保障管理水平 (34)

(四)完善环保管理政策研究 (35)

(五)健全环境保护资金投入机制 (35)

附录1 (37)

附录2 (44)

一、“十一五”进展及“十二五”的形势与挑战

(一)“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基本完成

总体来看,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十一五”前四年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基本按计划实施,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规划实施总体进展顺利。

——多数规划指标达到预期要求

“十一五”规划的实施达到了规划目标的进度要求,大多数指标完成情况较好。2009年,我市水和大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晋江水系和各地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均保持优,近岸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逐年上升,十二条主要入海河流水质大部分较2006年整治前有明显好转,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8.9%,各县(市、区)空气质量保持优良。2006年10月我市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2006年度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名列全省第二。2007年,泉州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工作年度考核列全省第三,泉州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列全省第二、污染减排考评列全省第五。2008年,泉州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工作年度考核全省第一、泉州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全省第一,污染减排考评全省排名第三位。至2009年底,COD、SO2排放量分别为80894吨、55911吨,比2005年分别减排3.81%、6.62%。预计到2010年,全市主要环境质量指标继续保持总体良好,主要污染物COD、SO2将如期完成“十一五”污染减排约束指标。环境监管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全市新增环保编制326人,有望在“十一五”末达到每万人有1名环保人员的目标。

指鲤城、丰泽、洛江三区;全市指泉州市全辖区。2、各指标只统计到2009年,完成情况暂按2009年指标值判定。

——规划的阶段任务基本完成,取得良好成效

1、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

2009年各县(市、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市区饮用水源达标率100%;晋江流域水质监测省控断面Ⅲ类水质达标率100%;近岸海域整体水质达标率7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工业固体废物处臵利用率98.8%;医疗废物无害化处臵率达

10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低于60dB;全市森林覆盖率58.7%。

2、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

我市实现各县(市)均建成一座以上的城市集中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总处理能力达到63.25万吨/日,比2005年增长近4倍;市区、泉港区、晋江、石狮、南安、永春、德化等垃圾处理场相继建成投入运行、试运行,全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5450吨/日,比2005年增长近8倍;医疗废物处臵中心二期工程投入使用。加大资金投入,全面建设完善与北峰、城东、东海三座污水处理厂相配套的污水管网。实施大规模绿化工程,泉州城区绿化率达到40.21%,园林绿地系统布局日趋合理。

3、以两江流域整治保护饮用水源,保障群众身体健康

开展饮用水源环境保护规划工作,编制完成了《泉州市中心市区饮用水源保护区调整方案和泉州市中心市区应急备用饮用水源(桃源水库)保护区划分方案》、《泉州市县级以上饮用水地表水源环境保护规划》,促进水源管理规范化,治理保护有章可循;建立健全日常管理制度;开展饮用水源涵养、保护区治理,实施《山美水库污染源治理方案》和《山美水库污染近期专项整治方案》;开展饮用水源地调查,制定并实施《泉州市集中式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存在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逐一清理和整改保护区内生活污水排污口,清除保护区沿岸的禽畜舍、厕所、垃圾堆和杂物,从行动上保证集中式饮用水源质量。开展建制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划定25个建制镇饮用水源保护区,完成《泉州市乡镇集中式饮用水地表水源环境保护规划》,饮用水源保护工作进一步向乡镇、向基层、向农村延伸。

4、近海水域污染综合整治强势推进

形成“以江促海、以海带江,江海联动”的水污染防治格局。自“十一五”以来,全市共投入近海水域环境污染治理资金49.79亿元,完成307个整治项目,实施污水处理体系工程、垃圾处理处臵体系工程、工业污染整治工程、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河道整治工程等5大工程,近海水域水质功能区达标率75%,比2005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近海水域整治取得初步成效,水质持续改善。

5、晋江、洛阳江流域水资源保护持续深化

组织实施了《晋江、洛阳江流域水资源保护五年规划(2005-2009年)》、《泉州市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研究制订了《晋江、洛阳江上游水资源保护补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规定》,开创我省上下游补偿的先例。“十一五”期间,晋江、洛阳江省控断面Ⅲ类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2010年,流域上下游补偿机制得以延续,专项资金总额从每年2000万元增加至3000万元。

6、城乡生态环境保护明显加强

生态市(县、乡)建设稳步开展,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持续改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连续多年名列全省前茅。制定实施《泉州市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意见》,以绿色创建为载体,积极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十一五”期间,全市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1个,省级生态示范村3个;创建“绿色学校”416所;创建“绿色社区”105个;创建省级环境教育基地1个;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得到较快发展,截止2010年11月,已完成建设垃圾焚烧炉12座、无害化填埋场41个、垃圾中转站123座,初步形成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全市共建立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5个、风景名胜区12个、森林公园33个,森林覆盖率达到58.7%;泉州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21%。

7、环境综合监管措施设施持续发力

我市实施“退二进三”工程、实行“区域限批”政策及认真落实绿色信贷政策,并率先在全省推行违法行为“登报承诺”制度;坚持对违法行为的勤查重罚,在全省率先开展规范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规范和从严并重,出台《泉州市环境保护行政处罚依据和自由裁量权细化标准(试行)》,环境执法力度和强度持续走在全省前列,我市环境自由裁量权工作得到国家监察部、环保部的充分肯定,并被作为典型在全国全省推广。

“十一五”期间,我市完成了全市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监控系统全面升级改造,建成1个市级环境自动监测监控中心,6个环境自动监测监控分中心;建成11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5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建成全市环境应急综合管理系统,提升了我市环境信息化建设水平。

8、全民参与环保的积极性稳步提高

全市在积极依托新闻媒体、广播、报纸形成宣传舆论氛围的同时,结合“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土地日”、“世界水日”,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建设等,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引导全民参与环保工作,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二)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1、污染减排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二氧化硫减排工作完成情况距省下达的指标还有差距

随着我市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推进,存在减排指标任务与我市产业结构特征、经济技术水平和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减排配套政策和法律等方面不完善;减排考核的方法不够科学;现有核算细则不够完

善等诸多问题,以及若干重大项目的建设,导致污染减排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处在较高的水平,削减存量的空间有限,二氧化硫减排工作完成情况距省下达的指标还有差距。

2、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提高

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仍有待提高,相当一部分人口密集的城镇仍然没有生活污水处理厂,而建成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建设不配套,部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出现有厂无水和“吃不饱”的现象,导致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十一五”指标未能完成。部分工业企业尚未配套除尘脱硫设施,产生的二氧化硫等废气污染物直接外排的现象仍然存在,对周边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而已配套废气污染防治设施的企业主要进行除尘处理,普遍存在脱硫效率不高的现象。

3、环境安全隐患依旧存在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体系还不完善,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各项能力仍需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存在安全隐患,各地区的各类放射源管理还未形成一套成熟的管理体系,一旦丢失将给社会稳定安全带来威胁。

4、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有待加强

虽然我市农村环境保护已取得较明显成效,但环境问题依然突出: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及畜禽养殖造成的面源污染呈加剧趋势;农村环境保护投入不足,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较滞后,造成农村居住区生活污染问题突出,从而导致小流域环境污染严重;农村基层环保力量薄弱。

5、环境监管能力仍显不足

随着我市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更由于“三产”行业发展迅

速,因烟尘、油烟、噪声引发的污染扰民纠纷也越来越突出。全市大气环境污染现象仍然存在,由于我市汽车保有量不断增长,城市较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与改造,使得环境压力很大,环境问题日趋复杂,但我市环保监督管理能力总体上仍然滞后,存在与新时期环境保护任务不相匹配的问题。

(三)未来环境形势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进行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减轻环境污染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时期。紧紧抓住新的历史机遇,下大力气解决我市突出的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工作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国际上的产业转移、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消费规模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转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大使得“十二五”环境形势及环境保护面临着严峻挑战。

1、水资源的缺乏和水污染的治理更加紧迫,因此以饮用水源保护为核心的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和受陆源排污影响较大的近岸海域将是污染治理的重点,上下游补偿机制的意义更加重大。

2、开发建设导致的环境压力不断加大,新建项目增排,尤其是重化项目和大型重点建设项目与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矛盾更加突出,对减排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3、群众对优良环境质量的要求和期望将更加迫切。城市化带来的城市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也将日益突出,统筹城乡发展逐步解决农村面源污染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日益迫切,面临着严峻挑战。

4、较好较快发展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城市布局带来的路网建设和汽车大量增加带来的尾气问题,迫使环境监管能力、执

法监管水平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总之,“十二五”期间,我市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既要努力解决历史遗留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旧帐,维持基本的环境稳定,又要面对经济社会快速增长所带来的环境压力,防止新形势下可能出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新问题。因此,如何运用好有限的资源和环境容量,以较低的资源环境代价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是我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面临的最大挑战。

二、规划总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切实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根本出发点,以削减污染物总量、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为着力点,统筹推进城乡环境建设,将环保公共服务向农村推展延伸,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为2015年我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2017年实现生态市建设目标奠定坚实的环境基础。

(二)基本原则

优化经济,民生优先。紧密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总体部署,妥善处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从公众对环境的基本需求出发,坚持以人为本,重点解决与民生相关的突出环境问题,防范环境风险,保障环境安全,促进社会和谐。

统筹兼顾,同步改善。统筹城乡环境问题的差异性和改善环境质量的同步性,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促进城乡环境质量全面改

善,把逐步实现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一项基本任务,努力促进均衡发展。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泉州山海区域环境的差异性,充分体现环境污染特征的区域性差异,强化环境保护措施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突出规划与主体功能区划的相衔接,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分区控制,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

防治结合,重在预防。适应发展的要求,提高环保准入门槛,通过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和“三同时”等措施,确保不欠新帐;通过加大污染整治、生态恢复力度,努力还清旧帐。

创新机制,强化监管。落实市政府关于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岗双责”规定,创新环保工作管理机制,进一步明确环保监管的责任主体、监管原则和责任要求,联手推进环境保护,共同解决环境问题。(三)规划目标指标

1、规划目标

到2015年,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局部得到较大改善,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工业污染得到全防全控,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计划指标内,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处臵体系健全完善。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位居全省前茅,城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社会经济绿色持续发展、污染排放持续下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良好局面。

2、规划指标

——环境质量指标

⑴市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95%以上、县(市)达90%以上,建制镇达85%以上。

⑵重点流域省控以上断面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90%以上,I-III 类水质比例达90%以上。

⑶全市近岸海域各功能区水质达标率55%以上。

⑷市区及各县(市、区)城市空气质量好于或等于二级标准的天数占全年的比例达95%(347天)。

⑸城市功能区噪声达标率昼间90%、夜间60%。

——污染控制指标

⑹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控制在福建省下达的指标范围内。

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控制在福建省下达的指标范围内。

⑻市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0%(含泉港区);各县(市、区)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70%。

⑼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各县(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5%。

⑽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5%。

——生态建设指标

⑾森林覆盖率58.7%。

⑿受保护地区占土地面积比例7.97%。

⒀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占土地面积比例%。(市水利局)

⒁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3m2。

(备注:市区指鲤城、丰泽、洛江三区;全市指泉州市全辖区)

(四)规划年限和规划范围

规划年限为2011年~2015年;规划范围为泉州市全辖区。三、重点任务

“十二五”期间应把握好三个方面的着力点:一是通过总量控制实现宏观层面环境形势基本面持续趋好,促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二是以环境要素为切入点大力推进区域层面环境质量改善,通过解决好主要环境问题促进区域环境质量的改善;三是防范环境风险,保障环境安全,切实抓好环境安全风险防范与应急的调查研究,加强对重大环境风险源的动态监控与风险控制。

落实四个紧扣:一是紧扣“历史性转变”主旨,大力推进生态市建设,切实把污染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促进我市经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二是紧扣“水环境保护”主题,持续推进近海水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和两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建立健全饮用水源保护长效机制,促进水资源综合利用、永续利用、安全利用。三是紧扣“企业环保主体责任”落实,着力创新环境监管工作机制,上足综合管理措施,从意识和观念入手,形成强势环保氛围,遏制违法排污行为。四是紧扣“环保统筹协调”发展,正确处理环境保护沿海与山区、城市与农村、环境整治与生态建设、安全预防和应急处臵之间的关系,通过完善生态补偿、区域协作和优化功能布局,形成以城带乡、以片带面、江海联动的环保新局面。

重点应抓好以下七个方面任务。

(一)持续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全面推进污染减排

1、突出重点指标削减,采取总量减排和全面控制相结合

综合考虑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改善、产业结构布局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巩固“十一五”减排成果,突出重点指标削减,着力抓好若干指标的总量减排工作,推进重点指标削减工程与措施的落实。同时,以重点指标带动相关污染物指标的控制与削减,采取总量减排与全面控制相结合的模式,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全面加强”,在对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指标实施总量削减的同时,对总磷、总氮、烟粉尘、工业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重金属等重点指标实施重点控制,推进污染控制工作,力争做到全防全控。

2、继续坚持以工程减排为主,综合采取可控可管的减排措施

推进减排工程,特别是技术上可行、经济上许可、管理上可控的工程措施。以COD减排持续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并延伸推进乡镇污水处理厂、工业区污水集中设施建设;氨氮减排要以城镇污水处理厂完善脱氮措施、工业废水稳定脱氮以及规模化养殖场废水治理为重点;二氧化硫要在巩固燃煤电厂脱硫运行的同时,提高工业大中型锅炉烟气脱硫效率;氮氧化物要推行燃煤电厂脱硝设施建设。以工程推进为主,并通过落后产能淘汰、环境监管力度加强、政策制度完善,科技防治水平提升等措施,重点突破、全面推进。

3、实施全过程管理,落实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末端治理

推行全过程核查监管。统筹环境准入、环评审批、清洁生产、环境监察等多方面力量,由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整体防控监管体系推进。探索现场检查、在线监控、远程视频、远程中控等手段的整合与联动;加强排污许可证工作,开展申领、核发、换发、撤销、吊销等信息网上动态公示制度试点,探索排污许可、排污收费、减排核查等数据的关联协同。

做好新建项目的源头把关。对不符合产业政策、不满足总量调剂

要求、达不到行业治理平均水平的不予以项目核准、环评审批,杜绝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的上马。对新建项目开展“建设期环境监察”,督促排污单位切实履行环保“三同时”,规范建设环保治理设施。对未按要求建成环保治理设施或试生产期间运行不正常的,予以暂停试生产并限期治理。

加强生产、排污过程全流程监管。对已建污染治理设施的排污单位,在要求规范运行治理设施与在线监控设施、完善环保相关制度、健全档案台帐的同时,强化对燃煤电厂、城镇污水处理厂、工业区污水处理厂、重点排污单位的中控系统建设与完善,将主要生产过程参数与污染物排放参数统一纳入监管,实时记录并规范建档,作为污染控制与总量减排的重要核查手段。

通过以上各项工作和重点建设项目的推进,切实完成“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全市COD排放量总量控制在?万吨以内,在2010年的基础上削减?万吨,削减比例?%;SO2排放总量控制在?万吨以内,在2010年基础上削减?万吨,削减比例?%。(二)强化工业污染防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抓好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

要认真抓好全市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重点排查的行业和领域包括5个方面:一是矿山、冶炼、石油、化工、造纸、电镀、油气贮存库站等重点行业,以及环境安全管理基础薄弱的重点企业。二是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居民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敏感区域,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构成威胁的危险废物堆放场所。三是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环境安全隐患集中的化学工业园区。四是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等各环节事故隐患。五是晋江、洛阳江流域的重点排污企业。

2、加强固废、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防治

推行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对固体废物产生量大,污染严重的企业,提出减少固体废物产生量和消除固体废物污染的清洁生产方案;建立企业内部多层次,多渠道的资源再利用和深加工系统,控制固体废物的最终产生量。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发展高新技术领域,建立新型工业体系,减少传统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

积极稳妥地处臵重金属污染。以铅、铬为重点减排目标,以晋江市等为重点区域,着重防控金属表面处理加工(电镀)业、皮革鞣制加工业等行业的重点企业重金属排放。全面排查企业及其周边区域环境隐患,有针对性地制定重点区域污染综合防治实施方案。建立完善监控体系,试点建立重点企业特征污染物日监测制度,逐步安装重金属污染物在线监测装臵并与环保部门联网。强化对重金属污泥、废铅酸蓄电池等固废的综合利用和处臵管理。

基本控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污染。全面开展我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二噁英)重点排放行业的排放源信息更新调查工作,重点对我市废弃物焚烧、铁矿石烧结、炼钢等POPs重点排放行业进行更新调查,摸清家底,加强监控。加强对产生和排放二噁英类POPs 的项目(企业)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执行“三同时”验收制度。鼓励采用有利于二噁英削减和控制的技术工艺和污染控制技术。组织开展二噁英类POPs控制的专项检查和监察行动,包括废弃物焚烧类排放源所产生的炉渣和飞灰等残渣的管理检查。积极参与建立福建省二噁英动态数据库系统,及时收集排放源动态变化信息。

3、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

重点抓好制革、造纸、电镀、食品、制药、化工、建陶、纺织染整等8个重点行业的结构调整工作,依法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工艺、

设备和生产能力,治理结构性污染。推动工业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臵,实现基础设施共享和污染物集中处理,构建循环型产业链。大力发展污染少、消耗低、效益高的高新技术产业。

着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淘汰能耗高、污染重、效益低的落后产能与非法企业,着手制定今后五年还清环保历史欠帐的计划,抓好“五小”整顿,关停小造纸、小化工、小漂染、小制革、小水泥等企业(生产线),2013年前淘汰晋江、南安及德化陶瓷企业的水煤浆制气工艺。晋江市、安溪县、南安市晋江流域上游区域石材开采和粗加工企业在2013年应逐步退出;南安水头镇、官桥镇石材加工业应逐步整合,建设集中加工区,严格控制染板工艺。以减排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调整,降低行业排放强度,提高总体治污水平(注:各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议详见附录1)。

4、建设固体废物监管体系,规范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臵

形成市县固体废物监管体系。成立市级固体废物监管机构,县级环保部门配备专职监管人员和基本监管设备。推广固体废物信息化管理,对危险废物和危险化学品实施全过程监管和风险管理,提高全市危险废物和危险化学品污染事故应急处臵能力。通过建立危险固废综合处理示范中心,规范对医疗垃圾采取统一收集、集中储存、密闭运输及无害化处理。

5、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

低碳经济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低碳技术涉及到电力、交通、建设、冶金、化工、石化等多个行业,包括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高效利用,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效利用温室气体的技术等。低碳经济是推动社会经济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向低投入、低效耗、低排放、高效益转型的发展模式。

淮滨县马集省级生态镇环境保护规划

1.总论 1.1任务的由来 马集镇位于淮滨县中部偏西,距淮滨16公里处。西与新里、芦集毗邻,北与三空桥、固城接壤,东与台头到乌龙港为界,南与邓湾相连,面积68.4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166个居民组,总人口31081人。该镇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信阜公路穿境而过,马包路、马赵路、马邓路交汇于此。是全县的重要客流中心集散地,有发往上海、萧山、深圳、信阳等大中城市客车,共有乡镇企业550家,从业人员2425人,年上缴利税152万元。采取以“公司+农户”,“场+农户”的畜牧养殖业成为该镇的支柱产业,饲养量达55万只(头),总产值达5000万元,该镇也是全县粮食主产区,2005年,粮食总产量达2.4万吨,农业生产总值达40000万元。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信阳市决定大力创建生态县、环境生态乡镇、生态文明村,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创建生态乡镇,是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羸”的重大措施和重要载体,也是促进乡镇环境建设,提升其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组织形式。目前,正值国家环境保护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生态乡镇创建活动。而乡镇环境保护规划是进行各级生态乡镇创建活动最终验收的重要必备的材料,是生态乡镇创建过程具体落实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受马集镇政府

委托,信阳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依据有关环保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划编制了马集镇环境保护规划。 1.2编制依据 本次规划的主要依据如下: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环境污染防治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若干意见》(中发[2002]11号); (13)《全国生态保护纲要》;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15)《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16)《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

乡镇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方案

---------------------------------------------------------------范文最新推荐------------------------------------------------------ 乡镇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保护和改善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保护和改善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按时按质完成污染源普查工作 严格按照上级部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完成污染源普查各个阶段的工作。各村(居)及有关单位要落实好普查工作人员,在区镇的统一指导下组织开展污染源普查工作。通过普查,摸清全镇的污染源情况,综合分析污染源的分布、组成,全面掌握环境现状,为科学进行环境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全力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1、优化产业结构,控制污染。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淘汰污染严重和落后的生产项目、工艺、设备。严把审批核准关,提高新建项目的准入标准,新上项目及设备的技术水平和能耗水平要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限制高污染、高能耗项目的上马。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科技创新,发展低污染、低能耗的生产技改。加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力度,对列入国家、省、市产业结构调整相关产品目录的淘汰产品的产能,综合运用环保、土地、价格、安全生产 1 / 7

等多种手段,促使其加快退出。严格监控建材、金属表面处理、家具制造、废旧物资加工利用等污染行业,国土、规划、安监、消防、环保、工商等职能部门要严格把好审批关。各村(居)要加强监管土地出租出让情况,增加设定出租出让条件,严格控制污染项目的盲目投资。在外部电力供应能基本满足我镇企业需求的情况下,按照区统一部署,适时关闭西达电厂。 4、加强污水处理工作。加强生活污水处理厂的管理,确保正常运行、达标排放。2008年动工兴建污水处理厂二期及配套管网建设,筹建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实现碧江、西海、桃村等村(居)的污水统一收集处理。逐步完善规划建设村级生活污水市政管网。 5、加大重点行业工业废水处理力度。家具、印刷等行业企业的漆、洗版等高浓度有机废水,须交有资质单位处理,企业不得自行排放。 6、加大执法力度。全力配合区环境监察大队严厉查处违法排污行为。 7、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鼓励发展集约花卉种殖业,严格控制新上禽畜养殖项目,规范发展(管理)现有养殖业,继续清理整改高污染的养殖产业。 三、着力解决热点难点问题 1、切实保护饮用水源保护区。2008年5月底前清理顺德水道水源保护区内共8家无证照饮食店档。这项工作由行政执法分局牵头,城建办配合,三洪奇、黄龙、西海等村(居)要全力协助,农办、水利所要做好清理后周边堤围及鱼塘恢复整治工作。日后,根据属地管理原则,各村(居)及水利会要对所辖位于水源保护区内的滩涂地及水利

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与配置

收稿日期:2004-03-23;修订日期:2004-05-18 基金项目: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 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课题3: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区域配置与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 。 作者简介:王礼先(1934~),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林业生态工程研究。 E mail:Wanglx@https://www.wendangku.net/doc/6f18533259.html, 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与配置 王礼先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 100083) 摘要:该文从生态环境建设的概念入手,深入分析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指出,生态环境建设的实 质是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再生自然资源的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在!全国生态环境 建设规划?划分的8个生态环境建设类型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分区配置的 必要性。并以黄河流域上中游为例,重点探讨了其生态环境建设分区的方法与成果。作者采用综合的生 态经济指标,以县为单元,将西北地区黄河流域划分为6个生态环境建设区,即:风沙区、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塬沟壑区、沿河阶地与平原区、土石山区、河源区。在分区的基础上,确定了各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生 态经济目标及相应的措施配置模式。针对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流域为单元进 行生态环境建设分区;因地制宜建设主攻方向;积极稳步推进 退耕还林还草 ;加大投资力度,拓宽投资渠 道;加强法制建设,把预防监督放在首位;充分满足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水要求。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建设;区域配置模式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588(2004)07-0026-08 1 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 在1998年11月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以下简称!规划?)中,明确指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要 紧紧围绕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重点地区治理开发为突破口,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现状分析出发,该规划仅对全国陆地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些重要方面进行了规划,主要包括:天然林等自然资源保护、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草原建设、生态农业等。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乃至全世界一项长期的任务。为了全面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很有必要深入探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以便端正认识,统一行动。 1 1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的总称(即生态系统),一般指水资源(水环境)、土地资源(土地环境)、生物资源(生物环境)以及气候资源(气候环境)。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具有同一性。自然资源是指对人类生存与发展能够创造财富的自然环境要素。环境具有资源性,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愈来愈多的自然环境要素将成为人类创造财富的资源。因此,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 1 2 生态环境问题 所谓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资源与环境过程中,对资源与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包括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可分 26卷增刊2004年8月资 源 科 学RESOURCES SCIENCE Vol.26,Supplement Aug.,2004

2020年环境保护工作计划

2020年环境保护工作计划 2020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plan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2020年环境保护工作计划 前言:工作计划是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制定工作计划,有了工作计划,工作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步骤,大家协调行动,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计划对工作既有指导作用,又有推动作用,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本文档根据工作计划的书写内容要求,带有规划性、设想性、计划性、方案和安排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直以来,在**镇委、镇政府及上级环保部门的正确领 导下,我镇环保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新的一年里,我镇将以环境问题的治本和提高环境质量为目标,继续努力做好本镇的环保工作。 一、在强化环境保护措施方面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各企事业单位的污染物信息档案,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及时掌握各企事业单位环保处理实施运行情况。 2、做好对建设项目的环保“三同时”项目审查,督促未验收的单位尽快办理验收手续。 3、定期组织召开环保会议,进行工作布置,环保培训等。

4、发挥企业、村(居)委基层组织作用,开展争创环保 信得过企业、创建“绿色社区”、“卫生村”、“生态示范村”等活动。 5、加强对露天堆场的检查,督促其封闭式改进。 6、加强对墟镇市场的废水管理,杜绝向河道直排的现象。 7、对医院等场所的医疗固废进行规范化处置管理。 8、加强农收季节对桔杆禁烧的监管。 9、推动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的开展。 二、环保宣教工作 1、充分发挥各社区(村)作用,利用宣传标语、主题黑 板报及环保知识传单,围绕全镇环保中心工作,推进环境宣传教育社会化进程。引导和发挥公众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开展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在宣传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要针对群众关心的环保热点、难点问题做好宣传工作,并做好环保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

城乡生态与环境规划

城乡生态与环境规划双流县绿化体系建设 姓名:王宇 专业:城乡规划 班级:201403 学号:20148148

双流县城乡绿化体系建设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双流县内居民生活质量正在逐步好转,当然,居民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逐步增加,人民需要更加优美宜人的生活环境;另外,双流县城乡建设的脚步正在加快,目前已经形成较高成都的城镇化。下一步建设便是城乡环境治理。其次,双流正在争取建设成为全国文明县,优美的城乡环境,丰富美丽的绿化建设,也能为城乡建设加分不少。最后是由于近年来愈来愈成为人们关注重点的雾霾,空气污染问题。于是,城乡中绿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双流县的城乡绿化体系建设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城区绿化建设,二是乡镇绿化建设。针对城区绿化,双流县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建设了双流新城公园,新城公园是一个公园群。 双流新城公园位于四川省双流县东升街道。是一个由众多景点组成的公园群,由南北长达8公里、宽500米,东西延伸5公里、宽300米,总面积达5.64平方公里的十字绿化带构成。公园按照“防洪、宜居、生态、休闲、运动”功能定位,以白河三支渠为轴线规划了“五湖四海”9大人工湖和湿地公园,总面积达到了8500亩左右。 目前,新城公园内的运动公园、中心公园、凤翔湖市政森林公园、艺术公园、白河公园、森林公园六大湿地公园已建成并面向市民开放。 中心公园湿地 中心公园占地面积约34.63万平方米,该工程从2008年4月正式开工建设,2009年年5月初完成景观绿化工程。园内占地6万平方米的开阔湖面碧波微澜,湖边绿野延绵起伏,湖中央的岛屿上白鹭翩翩,湖边游人如织其乐融融。园区内设休息木平台、木栈道、亲水台阶、溢水池、卵石浅滩等景观节点。 运动公园 运动公园占地面积约13.36万平方米,内设篮球场、足球场、老年门球场、乒乓球场、极限运动场等体育设施。园区景观绿化工程已于2008年11月建成并对外开放。园区为满足游人游园需求,完善运动公园配套功能,增设了不少的户外设施,极大方便市民游玩。 凤翔湖市政公园占地640余亩,总体上以120亩的凤翔湖为中心,构成环湖游道,将各具特色的景观功能组团串联在环湖游道上,构成了整个公园的“一心

水资源配置工程生态环境规划 徐慧萍

水资源配置工程生态环境规划徐慧萍 发表时间:2019-11-07T14:06:58.57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3期作者:徐慧萍[导读] 摘要:水资源配置是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正常生活和生产下的生态水资源协调发展,达到水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的目的。 临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山东临沂 276000 摘要:水资源配置是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正常生活和生产下的生态水资源协调发展,达到水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的目的。该研究结合流域生态进行水资源合理配置,满足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要求,使有限的水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为生态水文演化过程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指导依据。 关键词:水资源;生态环境;规划引言 如今,经济社会发展对过去施行的水资源配置模式提出了全新要求,把节水因素充分考虑到配置方案当中,是使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本需求。但以往的配置过程极大的弱化了对节水方面的关注,导致水资源的配置和社会建设与发展脱节。对此,需要根据国家政策导向,结合发展现状,在做好需水预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项节水指标,对节水潜力进行分析和计算,提出适宜的新配置模式。我国水资源的日益紧缺使得人们把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摆在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在这方面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一、生态环境建设的概念和内涵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地位不断提高,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生态环境建设的概念还没有明确,还在逐步探索之中,但其作用已经十分明显。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牺牲生态环境带来的发展的恶果也越来越明显,生态环境建设是着手对于遭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重新建设。《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对于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容进行了规定:“就我国陆地部分而言,包括天然林等自然资源保护、植树种草、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草原建设、生态农业等。”生态环境建设按照采用的手段不同也可分为两种:①植被建设,借助生物措施;②工程建设,使用工程措施,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生态环境建设作出努力,其中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是水土保持以及沙漠化防治。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2.1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在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由生态过程和生产过程所决定的总需水量和总耗水量,与可供水量之间的差额就是所谓的缺水量。当前我国主要存在3种缺水类型,一是水源性缺水,虽然国内水系较为发达,但水资源季节分布和地区分布不均衡。从时间分布来看,夏秋多、冬春少;从空间分布来看,南丰北缺,尤其是华北、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南方四片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81%。二是工程性缺水,某些地区有一定的水资源供给条件,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水资源工程和供水工程而造成供水短缺。这种情况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也较为突出,为了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必须加大政府对水利基础设施方面的资金投入。三是水质性缺水,主要是由于水资源受到污染后致使水质无法达到饮用标准而引起的缺水,这种现象在我国农村较为普遍,当前部分农村饮用水质仍然无法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 2.2水资源保护任务艰巨 (1)水土流失严重。我国拥有悠久的农业耕垦历史,但是我国却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几乎每个省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分布广、强度大、危害严重。据统计,当前全国平均森林覆盖率不足15%,有些地方甚至不足2%,水蚀风蚀均较严重。 (2)次级河流污染严重。对次级河流污染的治理既是全国性的难题,同时也是世界性难题。地方政府为了追求高增长、高效率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生产型企业将废水废料不加治理直接排放到城市中的次级河流,再加上地方政府“先污染、后治理”的惯性思维,导致城市次级河流污染日益严重。 三、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对策 3.1植被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经济环境建设中的乱砍乱伐、污染等都会破坏生态环境,造成大气污染、植被破坏、水文破坏等,这其中植被破坏尤其是关键,植被与其他几方面息息相关。生态环境建设时要充分考虑植被恢复。植被建设包括的内容很多,其中森林植被至关重要,其适应性和稳定性都极强,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也关系重大。 1)森林植被储备能力较强。森林植被可以对各个层级的水分进行拦截、吸收和锁住。根据数据调查显示,四个气候带中的森林对降水的储蓄能力最高可达约170mm。 2)森林可以调节河川径流。森林生态系统的蓄水能力,可以将地表径流的水分锁住转为地下水,在暴雨或洪峰来临之时,起到延缓和削弱的作用,地下水也可以帮助渡过枯水期,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有很大作用。 3)森林能保护水质,改善流域水环境。森林生态系统的循环过程可以消化、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过滤污染,达到保护水资源的目标。这一成果已经被证明,因此许多国家都使用森林来对水进行清洁。 3.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水资源保护和利用 水土保持工作来应对水土流失,是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水土保持工作要高度关注被水侵蚀的对象,进行防治工作,因此对水资源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增加蓄水能力,提高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水土保持工作可以更好的拦截降水,缓解农村人用水困难等问题,增强土壤的含水量,可有效抵御干旱。此外,水土保持的植被面积在不断增大,可有效锁住水分,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 2)减洪增枯,提高河川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水土保持工作增加了植被的面积,其对地表水流的拦截更加显著。这可以有效减缓或者延迟洪峰的到来,避免造成破坏,同时,在枯水期,植被可以使用地下水来补充水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3)改善水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工作对于改善水质的作用与植被的作用有异曲同工之处。水土保持工作有效锁水、调节水流、改善水质等都能为农业建设提高更多的良田,增加农民收入。在这方面成功的事例多不胜数。因此,水土保持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乡镇环境保护规划【可编辑版】

乡镇环境保护规划 乡镇环境保护规划 一、仙女镇区域背景 (一)地理位置 仙女镇东与问安镇接壤,南与马家店街道办事处、董市镇交界,西与安福寺镇相连,北与当阳市毗邻,总面积170.67平方千米。 (二)气候条件 仙女镇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降雨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等特点,主要气候指标如下: 气温:年平均气温15-16℃,月平均最高气温28-30℃,月平均最低气温2-6℃。 降水量:年降雨量1025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5-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1%左右。 无霜期:无霜期270天以上。 (三)区位优势 全镇区位独特,交通便捷。沪蓉高速公路、汉宜高速铁路、枝当公路纵贯仙女全境,沪蓉高速公路与京珠高速公路互通,枝江道口在仙女镇境内,汉宜高速铁路枝江火车站设在仙女镇。距焦柳铁路枝江火车站、三峡国际机场、枝江港码头均不足20分钟车程,距武汉天河机场240公里,构成了水、陆、空、铁“四位一体”的交通网络,交通条件极为便利。 (四)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01X年,全镇完成农业总产值63500万元,同比增长1

8.03%;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48300万元,增长9 6.77%;实现财政总收入270 69万元,增长20.17%;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43 6.46万元,增长59.57%;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8480元,增长10.68%。 近年来,仙女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镇内共有中小学6所,教师182人,在校学生1771人。投资120万元新建的卫生院门诊大楼、投资近200万元的综合文化站已先后投入使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均超过98%,群众满意率超过95%,群众群体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 (五)条件分析 纵观仙女镇的生态乡镇创建形势,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并存,只要全镇共同努力,我镇的创建目标一定能够得以实现。 1、有利条件 (1)国家政策导向的优势。近年来,国家政策不断向农业倾斜,各种惠农政策和补贴相继出台。作为枝江市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即将赢来现代农业发展的机遇期。 (2)旅游资源潜力较大。枝江步步升、仙女农家乐构成了独特的风景,具有非常大的开发潜力。 (3)市委、市政府和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仙女镇环境保护工作。 (4)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步提高。 (

尔雅考试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 李建龙95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一般来说,与植物区系无关的是()。1.0 分 A、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 B、历史成分 C、城市化程度 D、城市资源总量 我的答案:D 2某一环境状态或结构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变化有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被称为()。1.0 分 A、环境承载力 B、环境生态位 C、环境循环链 D、环境消解度 我的答案:A 3城市规划理论基础以()为主。1.0 分 A、城市社会学 B、人类生态学 C、城市生态学 D、可持续发展理论 我的答案:C 4我国绿化学科研究的阶段中,回落期是指()。1.0 分 A、1985-1988 B、1989-1990 C、1991-1994 D、1994-1999 我的答案:B 5 园林之所以不同于绿地,是因为其有()个要素,绿地仅仅是其中要素之一。0.0 分 A、6 B、5 C、4 D、3 我的答案:A 62010年,发达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0.0 分 A、10.7% B、21.2% C、8.5% D、11.7% 我的答案:C 7通过设立水质观测站,并结合往年的资料来观测水体的质量是采用了()的研究方法。1.0 分 A、个案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 B、统计资料和现场观测资料相结合 C、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资料相结合 D、对比研究和定位研究相结合

我的答案:B 8城市生态位是由()决定的。1.0 分 A、经济地位 B、政治地位 C、政府 D、自然环境 我的答案:C 9关于城市水环境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0 分 A、 淡水资源的无限性 B、 城市水环境的独立性 C、 地表水的循环性 D、 城市水环境系统自净能力的有限性 我的答案:D 10 城市生态系统建模时,下列不属于抽象模型的是()。 1.0 分 A、 概念模型 B、 数学模型 C、 仿真模型 D、 沙盘模型 我的答案:D 11 城市生态系统的分析方法包括()。 1.0 分 A、 系统分析 B、 时间分析 C、 定量分析 D、 数据分析 我的答案:A 12 现代城市生态规划的设计需要考虑的要素不包括()。

南京市江宁区十三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南京市江宁区 “十三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规划文本) 南京市江宁区人民政府 二〇一六年四月

目录 一、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总体形势 (1) (一)“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回顾 (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5) (三)“十三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面临形势 (11) 二、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13) (一)指导思想 (13) (二)总体目标 (13) (三)指标体系 (14) 三、“十三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重点任务 (17) (一)加快产业绿色转型 (17) (二)推进水体质量改善 (18) (三)深化大气污染治理 (22) (四)加强土壤环境保护 (25) (五)推动生态环境建设 (27) (六)强化固废、噪声、辐射污染防治 (30) (七)完善生态文明制度 (33) (八)提升环境保护能力 (34) 四、重点工程 (36) 五、保障措施 (36) (一)加强组织协调,落实目标责任 (36) (二)实施跟踪评估,做好规划衔接 (37) (三)完善投入机制,加大投资力度 (38) (四)深化公众参与,强化环保宣教 (38) (五)夯实技术保障,加强环保培训 (39) 附件1 规划指标说明 (40) 附件2 重点工程汇总表 (46)

附图 附图1地理区位图 附图2水系图 附图3行政区划图 附图4重点产业园区分布图 附图5供水及热电基础设施现状图 附图6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现状图 附图7固体废物末端处理基础设施现状图 附图8“3个500平方公里”布局图 附图9省级生态红线区域分布图(2013年版) 附图10区级生态红线区域分布图 附图11省级生态红线拟调整区域分布图(2015年上报)附图12土地利用演变图 附图13江宁开发区、江宁高新园片区“优二进三”规划图附图14莱茵达路工业片区“优二进三”规划图 附图15“3+3+4”生态网络格局规划图

保田镇环境保护规划样本

保田镇环境保护规划 一、区域背景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要点 (一)区域背景与城镇发展状况 1、自然环境状况 保田镇座落于东经125°, 北纬43°, 位于松辽平原中部, 地处吉长两市之间, 是距离长春市最近有山有水, 山青水秀, 鸟语花香的一个好地方, 这里生态环境优美,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区域。距长春市24公里, 距九台市35公里, 距吉林市65公里, 东有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国家水利风景区, 北有长春龙嘉国际机场, 中有九台市神农山庄, 南有莲花山滑雪场, 西有卡伦湖教育产业园区, 区位明显; 于 7月30日行政区划正式划归长春市二道区, 由于地处机场所在地, 这里将成为长春市未来5- 内重点发展的一个区域, 孕育着一个长春东部卫星城的雏形。 2、土地利用现状 几年来, 由于长瓦公路, 20米大街, 红星路等工程占去了保田镇很大部分的土地, 使保田镇的建设预留地明显减少, 连农民建房都严格按政策把关控制, 由于在上一轮土地总体规划制定时, 没有考虑到保田近几年的发展速度, 前瞻不足, 致使保田建设预留地还分布村屯边缘上, 明显减少, 不利于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而且由于没有规划一定面积的集中工业园区用地和公益事业用地, 也影响到了保田镇的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土地规划如不尽快调整, 将直接影响到保田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3、社会经济状况 全镇幅员面积121平方公里, 其中耕地面积5575公顷, 山地2037公顷, (其中山林面积1554公顷), 水域面积1876.1公顷, 内辖7个行政村, 110个农业社, 总户数7293户, 总人口3.3万人。 保田镇地下煤炭贮量3.2亿吨, 石材贮量为30亿立方米, 水贮量为5亿立方米, 有4家煤矿, 年产原煤150万吨; 有19家采石场, 年产石材150万立方米; 是长春市的能源、建材、水源基地, 也是吉林省的空港基地。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第一章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概述 1.如何理解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内涵。(P3)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应用生态学原理,从整体上研究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安排人类各项建设活动,从而使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者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达到最佳状态的过程。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运用生态系统整体优化的观点,对规划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因子,和人工生态因子的动态变化过程及相互作用特征予以相应的重视,研究区域内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生态过程及其相互关系,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规划对策,以促进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共生,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文明,经济的高效和生态的和谐。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传统的规划思维相比,具有一下几方面的不同。 ①以人为本。 ②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 ③规划标准从量到序。 ④规划目标从优到适。 2.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环境规划的异同。(P5) 环境规划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或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是应用各种科学技术信息,在预测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质量变化的基础上,为达到预期的环境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做出的带有指令性的最佳方案。其目的是在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不同于环境规划,环境规划侧重于环境,特别是自然资源的监测,评价,控制,治理,管理等,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强调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和谐与生态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不仅关注区域城市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利用与消耗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影响,也关注系统结构,过程,功能等的变化和发展对生态的影响。同时,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还考虑社会经济因子的作用。

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9-2050年) 转载日期:2012-3-23 22:54:00 来源: 甘肃省是我国唯一占有三大自然区的省份,省域内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属东部季风区,河西走廊和阿拉善高原属西北干旱区,甘南和祁连山地属青藏高原区,这种自然地理特性使甘肃在全国的生态环境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甘肃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流入黄河,陇南地区泥石流多发,加大了长江泥沙含量,河西地区的风沙危害十分严重,沙尘暴频发,毁坏农田和建筑,由河西和阿拉善高原刮起的沙尘已影响到整个华北甚至江淮地区。甘肃在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制约了全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给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留下了一系列生态经济隐患。为大规模地治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整治国土,协调人口和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结合甘肃实际,特编制《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9-2050年)》。 一、甘肃生态环境建设的概况 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省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造林种草,治山治水,为改善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做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的安居乐业起到了重要作用。到1997年底,全省发展农田灌溉面积115.8万公顷,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36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38.05%,森林总面积达到382.6万公顷,其中用材林达到80万公顷,经济林达到6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990年的7.5%提高到9.04%。草地保留面积约85万公顷。累计改良草地23.3万公顷。 在生态环境方面的治理建设使得与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直接相关的一些局部条件得到了改善,但因人口的增多对食物、燃料需求的迅速增长引起了滥垦滥牧和林草植被的破坏,资源环境的负担日益加重,生态大环境趋于恶化。 --全省现有土壤侵蚀面积39.66万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87.43%。由于侵蚀每年输入江河的泥沙6.44亿吨,其中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有水土流失面积10.5万平方公里,年输沙5.18亿吨,占黄河输沙总量的三分之一。甘肃境内的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2.19万平方公里,年输沙约0.5亿吨,占长江上游输沙总量的10%。近些年在艰苦治理的同时,一些地区仍在陡坡地开荒,掠取燃料,抵消了部分治理成果,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还没有遏止住。目前黄河流域水土治理率仅为39%。还有1600多万亩坡耕地尚待治理。 --沙漠戈壁和受风沙危害的土地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0%以上。由于人为地过度开荒垦种,铲柴挖药,超载过牧,超采地下水,使荒漠植被遭受破坏,沙漠延伸,加剧了土地的荒漠化发展。 --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以下简称“三化”)面积逐年增加,超载过牧引起了草场的退化和生产能力的下降,每年退化的草场有6万公顷左右。 --城镇附近的生活垃圾、工矿附近的工业“三废”引起的污染,农药、地膜引起的农业化学污染都给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很多珍贵动物的栖息环境不断恶化,有些国家级保护动物濒临灭绝。 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问题引起的不良后果,加剧了社会的贫困和自然灾害的发生,造成群众生活困难。据统计,全省285万贫困人口,90%以上都生活在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的地区。

省级生态镇环境保护规划.doc

白寺镇“十三五”农村环境保护规划1.1任务的由来 马集镇位于淮滨县中部偏西,距淮滨16公里处。西与新里、芦集毗邻,北与三空桥、固城接壤,东与台头到乌龙港为界,南与邓湾相连,面积68.4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166个居民组,总人口31081人。该镇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信阜公路穿境而过,马包路、马赵路、马邓路交汇于此。是全县的重要客流中心集散地,有发往上海、萧山、深圳、信阳等大中城市客车,共有乡镇企业550家,从业人员2425人,年上缴利税152万元。采取以“公司+农户”,“场+农户”的畜牧养殖业成为该镇的支柱产业,饲养量达55万只(头),总产值达5000万元,该镇也是全县粮食主产区,2005年,粮食总产量达2.4万吨,农业生产总值达40000万元。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信阳市决定大力创建生态县、环境生态乡镇、生态文明村,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创建生态乡镇,是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羸”的重大措施和重要载体,也是促进乡镇环境建设,提升其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组织形式。目前,正值国家环境保护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生态乡镇创建活动。而乡镇环境保护规划是进行各级生态乡镇创建活动最终验收的重要必备的材料,是生态乡镇创建过程具体落实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受马集镇政府委托,信阳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依据有关环保法律法规及相

关规划编制了马集镇环境保护规划。 1.2编制依据 本次规划的主要依据如下: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环境污染防治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若干意见》(中发[2002]11号); (13)《全国生态保护纲要》;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15)《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16)《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豫环然[2001]38号);

城市生态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 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到其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辨识、模拟、设计和调控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功能,合理配置空间资源、社会文化资源,最终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真正价值。 关键词: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规划;可持续发展 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也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阶段 ,愈来愈多的城市开始重视生态规划的编制工作. 城市生态规划工作的关键是要塑造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这也是当前人们对现代城市的需求 ,尤其是我国加入 WTO 后城市规划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就目前我国的总体情况而言 ,城市化水平虽然仅达 30 %左右 ,处于初始阶段 ,但作为全国经济改革开放龙头的上海以及整个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则已进入了城市化的“超速阶段”,城市建设、经济开发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 ,前景广阔. 但是 ,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 ,存在着不少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 ,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行为 ,缺乏远景规划和生态规划. 因此 ,如何避免将城市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基础上 ,避免重蹈“先污染 ,后治理”的覆辙 ,是我国在新世纪城市建设中所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 ,城市生态规划将为此提供科学依据. 1、城市生态系统 1、1什么事城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一词最初由英国植物群落学家 A.G.坦斯利于1935年首先提出,他根据前人和他本人对森林动态的研究,把物理学中的“系统”引入生态学,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任何生命系统及其环境都可以称之为生态系统,在空间边界上是模糊的,其空间范围很大程度上是依据人们所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或地理条件等因素而确定,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生态综合体。 “城市生态”由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于1925年提出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成为生态学的研究中心一样,城市生态系统也成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中心和重点。城市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以人为核心,是一个融合了自然、经济与社会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自然生态系统到农业生态系统的演变,最后才产生了城市生态系统。在工业革命以后,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尽管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历史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中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城市生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文如下: 生态环境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得基本条件,就是经济、社会发展得基础。保护与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得一项基本方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得优越性,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经过一代一代人长期地、持续地奋斗,建设祖国秀美山川,就是把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得重大战略部署。全面实施这项跨世纪得宏伟工程,既就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得伟大壮举,也就是履行有关国际公约得实际行动与对世界文明作出得重要贡献。为此,国家制定具有长期指导作用得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 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得实际出发,本规划仅对全国陆地生态环境建设得一些重要方面进行规划,主要包括:天然林等自然资源保护、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草原建设、生态农业等。 一、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概况 建国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为改善生态环境作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并积累了大量宝贵得经验。特别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开展黄河、长江等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加强草原与生态农业建设,使我国得生态环境建设进入了新得发展阶段。40多年来,全国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7万平方公里,修梯田、建坝地、治沙造田1067万公顷,人工造林保存面积3425万公顷,飞播造林2533万公顷,封山育林340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百分之十三点九二(按郁闭度大于0、3计算,如按国际通行得郁闭度大于0、2计算,相当于百分之十五点二五)。建成50个生态农业示范县与2000多个生态农业示范点,人工种草与改良草地保留面积1482万公顷。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作出得各种努力正在并将继续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得影响。但就是,应当清醒地瞧到,我国自然生态环境仍很脆弱,生态环境恶化得趋势还没有遏制住。主要表现在: ——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得百分之三十八。近年来,很多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侵蚀强度、危害程度呈加剧得趋势,全国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 ——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并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得速度扩展。 ——大面积得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大大降低其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毁林开垦、陡坡种植、围湖造田等加重了自然灾害造成得损失。 ——草地退化、沙化与碱化(以下简称“三化”)面积逐年增加。全国已有“三化”草地面积1、35亿公顷,约占草地总面积得三分之一,并且每年还在以200万公顷得速度增加。一些地区为了短期利益,不合理开垦草原,加剧土地得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我国已有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二十得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高于世界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五得平均水平。 日益恶化得生态环境,给我国经济与社会带来极大危害,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一就是加剧贫困程度。目前,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生活在生态环境比较恶劣得地区。恶劣得生态环境就是当地群众贫困得主要根源。二就是加剧经济与社会发展得压力。我国人多地少,土地后备资源匮乏,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将严重影响我国得可持续发展。三就是加剧自然灾害得发生。由于降雨量减少与水土流失等原因,黄河河道淤积越来越严重,加之超量用水,断流时间越来越长,长此下去,黄河有可能成为间歇性河流;

镇环境保护工作计划

镇环境保护工作计划 镇环境保护工作计划 ~年xxx镇环境保护工作计划~年在镇党委、政府及县环保 局的正确领导下,xxx镇环保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新的一年里xxx镇将以环境问题的治本和提高环境质量为目标,努力做好xxx镇的环保工作。 一、在强化xxx镇环境保护措施方面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各企事业单位的污染物信息档案,采取定期和不定期 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及时掌握各企事业单位环保处理设施运行情况。 2.做好对建设项目的环保三同时项目审查,督促未验收的单 位尽快办理验收手续。 3.组织召开环保会议,进行工作布置,环保培训等。 4.发挥企业、村(居)委基层组织作用,开展争创环保信得 过企业;创建绿色社区、生态村、环境优美村等工作。 5.加强对露天堆场的检查、督促其封闭式改进。 6.加强对集贸市场的废水管理,消灭向河道直排的现象。 7.对医院等场所的医疗固废进行规范化处置管理。 8.加强农收季节对秸秆禁烧的监管。 9.推动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的开展。 二、环保宣教工作

(一)、充分发挥各社区(村)作用,利用宣传标语、主题黑板报、及环保知识传单,围绕全县环保中心工作,推进环境宣传教育社会化进程。引导和发挥公众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开展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在宣传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要针对群众关心的环保热点、难点问题做好宣传工作,并做好环保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 (二)、继续搞好环境警示教育,把公众和新闻媒体参与环境监督作为加强环保工作的重要手段。以正面宣传为主,报道我镇环保工作的先进事例和个人。 三、日常工作 1.做好环保档案整理保存工作,规范环保档案管理工作。 2.加大对城镇污染较重的企业、单位的监督力度。 3.做好环保信息采集反馈工作。 4.做好环保资料积累整理,装订成册工作,便于查阅。 5.加强环保知识宣传工作。 xxx镇人民政府 20xx年3月22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