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大体分为三大类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大体分为三大类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大体分为三大类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大体分为三大类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大体分为三大类2

2009-12-19 16:45:44| 分类:医学知识|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大体分为三大类

一、非手术治疗之中包括:

1、卧床休息

2、药物治疗

3、牵引疗法

4、物理治疗

5、推拿治疗

6、针炙治疗

7、封闭疗

法8、小针刀疗法

二、手术治疗中包括

1、常规开放性手术(包括:半椎板切除、全椎板切除、经腹椎间盘手术)

2、椎间盘镜微创手术

3、

经皮穿刺切吸术

三、介入治疗中包括:

1、胶原酶化学溶解疗法

2、臭氧注射疗法

3、超低温消融治疗

现将目前最常用的各种治疗方法介绍如下:

一、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中,包括治疗性药物和缓解症状类药物。由于腰椎间盘的特殊结构决定很多一般药物难有治疗作用,因此一般中西药物也只有止痛功能,缓解临床症状为主,达不到根治腰突症的目的。“姚氏通络活血胶囊”是由科学的组方经现代先进提纯工艺制成的纯中药,独创的“髓核中药溶解疗法”能轻易浸透过软骨终板,直达病灶,使椎间盘髓核脱水萎缩,溶解髓核而达到治疗作用,这是姚氏与其他一般缓解症状类药物的不同之处。由于腰椎间盘内血液供应先天不足,椎间盘纤维环更是基本无血液供应,椎间盘内营养以上下软骨板的渗透为主,所以一般药物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无治疗作用,只能达到消炎止痛的暂时性效果。药物分为内服药和外用药两种,内服药常用中药,而一般的西药只用来止痛;外用药,即外用的膏药,敷剂、喷剂、擦剂等;外用药的作用一般用来止痛,并且常见过敏现象。

二、牵引治疗

我们都知道,腰椎间盘突出症以突出物的大小分为膨出、突出和脱出三种类型。以临床症状的轻重分急性期和缓解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在第一次发病时,一般的医院均建议病人首先使用牵引治疗,牵引主要以机械的力度牵拉椎间隙,而减轻椎间盘的内压,使突出物对神经的压迫稍减轻,从理论来讲是比较正确的,但临床的治疗效果的确不太理想。这主要是由于牵引的力度因人而异,难以撑握;另一个是适应症的选择难以准确区分;再者是病人的配合问题。对于腰椎间盘膨出的患者,这时椎间盘内压力很高,通过牵引可以治愈,但牵引时应绝对卧床较为理想。如果牵引之后马上行走、坐车等又会恢复椎间盘内高压状态,造成牵引无效。牵引只适用于椎间盘膨出患者,如果椎间盘已造成突出和脱出,进行牵引完全无效,并且有可能加重病人症状。在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者中,牵引为禁忌症。因为病人在急性期时,由于神经根的水肿和炎症刺激,会引起腰背肌肉紧张、痉挛,如果这时牵引就会拉伤腰肌纤维,造成腰痛而加重临床症状。综上所述,牵引只适合于单纯的腰椎间盘膨出患者,而且必须在症状不重时采用,以缓解临床症状为目的,禁用于腰椎间盘突出、脱出,伴随椎管狭窄的病人,和腰突症急性期的病人。

三、物理治疗、推拿治疗、针灸治疗

物理治疗包括电疗、红外线照射、热疗等方法,和推拿、针灸等治疗目的基本相同。就是以缓解病人的临床症状为主,而非根治手段。由于腰突症的病人多数伴随慢性腰肌劳损,梨状肌肉紧张,腰椎间盘突出物压迫的神经随神经走过的部位肌肉痉挛造成腰腿痛,一般医院会用理疗、推拿、针灸等治疗手段来缓解肌肉的紧张和痉挛。所以做过理疗的病人都知道,在做理疗时会舒服一点,不做后又会和从前一样。

所以说,理疗、推拿、针灸等治疗方法,只用于腰突症的配合治疗。

四、封闭疗法

封闭治疗分两种应用方法,一种为椎管内封闭,一种为神经根封闭。顾名思义,椎管内封闭是直接用药物注射到椎管内,神经根封闭是把药物注射在神经根周围。注射的药物以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加局部麻醉为主。在激素的作用下,可以减轻和消除神经根的无菌性炎症和水肿;麻醉药物则为止痛,麻醉神经使其敏感性降低。我们都知道,腰突症为什么会导致腰腿痛,主要是由于腰椎间盘髓核压迫神经后导致神经根发生水肿和无菌性炎症,所以封闭的效果就是止痛,突出物压迫无法解决,当封闭药效过后腰腿痛症

状马上又恢复。

五、针刀疗法

针刀疗法即为小针刀(其水针刀即为小针刀),小针刀疗法是在针灸和封闭疗法的基础上发展来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近年逐步“神化”了它治疗效果。小针刀是以针刀这种手术器械,在腰腿痛患者的痛点上进行广泛的剥离松解,再注射入局部麻醉药物加激素药物,起到消炎止痛作用,小针刀的目的就是为封闭范围扩大创造条件,因此,小针刀治疗其实就是一种封闭疗法的改良,其治疗效果等同封闭。由于在治疗过程中运用到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因此不可多用。激素的副作用会引起如骨质疏松、胃肠反应、痤疮多毛,向心性肥胖等,而且同时伴随糖尿病、高血压等患者禁用。

六、手术治疗

1、常规开放手术:

常规开放手术包括:全椎板切除、半椎板切除、经腹椎间盘手术、椎体融合术等。手术的目的是直接切除病变腰椎间盘髓核,解除神经根压迫而达到治疗目的。由于腰椎的特殊生理位置的限制,因此手术破坏了正常的腰椎骨生理结构,造成手术损伤大,易造成腰椎术后失稳,术后瘢痕组织粘连,术中误伤神经根等一系列不良反应,所以多数病人惧怕手术,如何避免手术中造成的以上不良反应呢?这一直是医

学界的一大难题。

2、椎间盘镜微创手术

为了避免常规开放性手术的大损伤问题,减少手术的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在显微外科和关节内窥镜辅助腰椎间盘手术,虽然是减少了手术过程中对正常骨关节的破坏,但微创手术一样是手术,也有手术的风险和并发症,另一个最主要问题在于手术视野变小之后,难以干净彻底摘除病变腰椎间盘髓核,增

高了手术不成功的风险。

3、经皮穿刺的切吸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多数由于椎间盘内压力增高而导致突出。经皮穿刺切吸可以显著降低椎间盘内压,减少突出的椎间盘内容,从而减轻或消除突出物对神经的压迫症状。该方法的优点在于手术过

程中

损伤较小,但缺点是该手术以减压为主,对于椎间盘膨出有效,禁用于腰突症脱出、游离、合并钙

化等类型,这样造成手术面太窄。

七、胶原酶化学溶解疗法

人体椎间盘髓核组织,由水、纤维组织、蛋白多糖构成,胶原酶全称:胶原蛋白溶解酶,可以溶解髓核蛋白多糖,但人体对蛋白质和酶有过敏倾向,这种过敏有危及生命的危险,所以在国外已禁止使用该疗法;再者,胶原酶溶解疗法如果失败,就会在椎间盘内外形成广泛的瘢痕粘连,给后续的治疗带来难度,目前我国正规医院基本上已禁用胶原酶,但亦有个别民营医院或私人采用该方法治疗腰突症。

八、臭氧(三氧)注射疗法:

高浓度的臭氧,具有收敛、气化作用,借助该作用,近几年有极个别医院采用治疗腰突症。在理论上注射臭氧可以气化浓缩腰椎间盘髓核,但臭氧进入椎管内会有哪些化学反应和并发症呢?这有待进一步的观察与研究,从目前病人反馈来看,该治疗方法的成功率并不是太高。

受压的神经根会受到什么损害呢?

神经根受到相邻的腰椎间盘的压迫后,会在产生疼痛反应的同时,由于缺血,缺氧等不利影响,而产生了反应性水肿,加剧了疼痛反应。随着时间的延长,神经根逐渐萎缩,从而丧失了对其支配的体感区的控制。一条神经损害了,可以由其相邻的神经代偿,但如果出现二条以上神经的损害,就会出现难以

补偿的感觉以及运动丧失征象。

此外,中枢还有不断产生的抑制性物质,如脑啡呔在脑干对脊髓后传入的损害性感觉进行调节。如果这些调节系统失衡,则对轻微的神经根受压,就可引起持久的根性疼痛。

腰椎椎体边缘的骨质增生和腰椎生理前凸的变平是怎么回事?

腰椎椎体边缘的骨质增生(又称骨赘),以及腰椎生理前凸的变平,均是人体自身对于腰椎间盘

突出症的保护性代偿反应。

骨赘的产生增强了脊柱的稳定性和对抗压力的反应。腰椎生理曲度变平后,使得腰椎间隙增宽,后纵韧带及黄韧带拉紧,从而使得椎管局部容积加大,减少了对神经根的压迫。

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可因年龄、性别、患病时间及突出物的部位的不同而表现出各种各样的

临床症状,常见临床表现如下:

(1)腰痛:90%以上的患者均有这种表现。其疼痛范围主要是在下腰部及腰骶部,以持久性的钝痛最为常见。平卧位时疼痛可减轻,站立位及坐位时,这种疼痛可以加重。

(2)下肢放射痛:可以沿着下腰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前或后外侧至足跟。疼痛性质以放射性刺痛为主。下肢放射痛可以先于腰痛发生,亦可能在腰痛症状出现后出现,这两种情况因人而异。

(3)下肢感觉及运动功能减弱:由于神经根的损害,导致了其支配的体感区的感觉及运动功能减弱甚至丧失。常见表现有:皮肤麻木、发凉、皮温下降等等,严重时出现肌肉萎缩甚至肌肉瘫痪。

马尾神经症状:这类症状表现为会阴部麻木刺痛,排尿无力,排便失禁等。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会出现哪些前驱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在发生腰椎间盘突出之前,就有可能因为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产生一系列前驱症状,这些症状不具特异性,故而不是腰椎间盘所独有

的。

(1)急性腰痛:这里所指的腰痛有别于从事体育运动或重体力劳动时,不慎扭伤腰部而产生的腰痛。它多是在一些轻微的动作而引发的,故而常常被患者误以为是“闪了腰”,而不加以重视。

(2)反复发作的腰痛:在腰椎间盘退变并有椎间关节不稳定或后关节过伸情况下,患者可有反复发作的腰痛。每次发作之间的间歇期在数天至数月不等。这种患者,由于其退变的椎间隙使其后关节已处于过伸状态,因此脊柱如再作过伸动作时就容易发生关节囊损伤,而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

(3)慢性腰痛:部分患者几经急性腰痛发作的痛苦后,逐渐形成了持续性的慢性腰痛。这种腰痛

常在咳嗽、大便用力后加重。

以上症状都预示着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潜在可能,但也都不具备特异性,望有此类症状的患者能正确

对待之。

前几问中提到的放射痛就是我们日常指的牵涉痛吗?

不是的。虽然听起来二者很相象,但在医学上又是不同的。

牵涉痛又称根性痛或内脏性痛,在临床上腰骶部有多种具有牵涉痛的综合征,如骶髂关节综合征、臀部肌筋膜综合征等。这种疼痛的定位不清,深部钻痛难以形容。很少见到感觉运动的改变。

放射痛又称根性痛,在临床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最为常见。这种疼痛的定位清楚,剧

痛呈触电样,常可见到感觉及运动功能改变。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是如何产生的呢?

有关这个问题有以下二种原因:一是机械受压的原因,二是化学性神经根炎的原因。脊神经有丰富的神经外膜,这种组织有弹性缓冲作用,使神经不易受到损伤。而神经根的神经外膜组织不发达,故也就缺弹性缓冲作用。这使得神经根损伤在腰椎间盘突出时,较易发生。神经根受压后,产生了充血、水肿

等炎症反应,从而引发了疼痛。

腰椎间盘组织内有血管吗?

腰椎间盘是由软骨板、髓核、纤维环三部分组成。随着年龄增长,在婴儿期,存有血管组织的软骨板,在10岁左右将这些血管组织关闭了,使成年人的腰椎间盘成为人体内的无血供组织。进而随着软骨板的渗透性下降,使代谢产物积聚,造成营养不足,引起椎间盘退变。继而,在腰椎间盘内部产生一种代偿性反应,即髓核内产生血管组织,它的产生有利于椎间盘营养物质的输入及代谢产物的排出,并为椎间盘损伤后的修复提供了可能。从这个角度上看,推拿、理疗等物理疗法,以及中药内服、外敷等疗法,从增加腰部血运的角度出发,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什么是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1~腰3椎间盘突出。其产生症状的主要机制是突起刺激牵张了纤维环表层、后纵韧带的硬膜前层。除非突出物在椎间孔处向上压迫神经根或神经根异常高位发起,否则不会产生单条神经根受损症状。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所共有的放射痛症状中,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所具有的放射到大腿前侧,少数到小腿内侧,这是不同于腰4~腰5及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的。

风寒之邪是如何引起腰腿痛的?

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且善行而数变”。意为风邪是外感致痛因素,且致病有游走窜行的特性。其他致病因素,如寒邪、热邪及湿邪均可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寒邪附于风入体,也会随之走窜,既而致病。《素问·痹论》中云:“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意为寒邪入体后,可致经脉气血凝闭阻滞。气血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此外,寒邪可引起经脉拘急收引,而导致肢体屈伸不利。故此,腰腿痛患

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暖而避风寒。

在南方,每当雨季来临之时,腰腿痛症状多会加重,这是为什么呢?

此为湿邪致病的常见表现。湿邪重浊且粘滞,故湿邪致病后多见身重、四肢无力、关节疼痛等症状。又称为“湿痹”。其症状多是缠绵难愈,反复发作。而所引发的疼痛却不是非常剧烈。与四季相应,在夏季时湿气重,故此时因感受湿邪致痛的患者往往会见到症状加重的现象。此外,湿邪还多与风寒之邪相混杂,共同犯体致病,称为“风寒湿痹”。此类病患者,在腰腿痛患者中有着相当大的比例,冷湿环境对他

们尤为不利,常可导致腰痛急性发作。

肝肾亏虚与腰腿痛有关吗?

中医认为:“肾主骨,肝主筋”。且“腰为肾之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肝肾亏虚的主要致病因素又多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邪侵入人体后,留滞于体内,未被祛除,日复一日,其损伤程度渐渐加深,累及肝肾。另一方面是过劳受损。过劳指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及房劳过度。劳力过度伤气,劳神过度伤血,房劳过度则耗伤肾精。此三劳皆可导致肝肾亏虚之证。

肝肾亏虚,则气血运行乏力,筋骨失去濡养,进而活动受限,隐隐作痛。此类痛证分为阴虚及阳虚两种。阳虚者,常伴有面色恍白,怕冷喜温之征;阴虚者,则常见面色潮红,口渴咽干之象。可以说,肝

肾亏虚是造成腰腿痛的内在致痛因素。

中医如何认识外伤引发的腰腿痛?

中医将因外伤而引发的腰腿痛归于血瘀腰痛一证。

外伤后,气血运行失常,致血离经脉而溢于脉外,积存于体内而形成瘀血。不仅失去正常血液的濡养作用,且影响全身血液的运行,继发疼痛,出血或经脉瘀塞不通等现象,正可谓“瘀血不去,新血不生”。

其疼痛的性质多为刺痛,且按之加剧。在腰部活动时及咳嗽时症状加重。

中医的腰腿痛临床分型的特点是什么?

中医将腰腿痛一症分为如下若干证型,其特点如下:

(1)风寒湿型:腰痛时轻时重,酸胀重着,转侧不利,遇冷加剧,得温则减。舌苔白腻,脉沉细。

(2)湿热型:腰痛,伴有热感,腿痛为胀痛或跳痛,小便浊黄,口苦。舌苔薄白或黄腻,脉弦数。

(3)气滞阻络型:腰痛急剧,走窜不定,转侧困难,双下肢均可受累。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脉

涩。

(4)瘀血内积型:腰腿痛,痛有定处,双下肢麻木重着,腰部僵硬。舌质紫暗,瘀斑,脉涩不利。

(5)肝肾亏虚型:腰痛而酸软,双下肢乏力,腰痛遇劳加重,休息后减轻,喜按喜压。舌苔薄白,

脉细。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分型并不是绝对的,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小便经常失禁,并伴有左小腿水肿,为什么医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在腰4~腰5、腰5~骶1椎间盘突出为中央型,且突出物较大时,可以影响马尾神经支,早期会出现鞍区(会阴部)麻木现象。若不能及时解除压迫,患者会逐渐出现排尿排便失去控制的表现。至于小腿水肿,则很可能是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后影响了交感神经产生的一种表现,此类表现还可见到如患侧小

腿自觉发凉,并伴有汗毛脱落等。

如何从腰痛的程度判断纤维环的完整性?

纤维环是否已经破裂,这个判定对应采取的治疗方案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在临床上,保守疗法

对于纤维环尚完整的患者,往往有较好的疗致。

一般来说,纤维环尚完整者,腰痛多为钝痛,虽有反复发作病史,但是往往可以在休息后得到缓解。而当纤维环破裂后,若逢急性期,患者往往会因疼痛而夜不能寝,身体转侧困难,口服一般止痛药物也不

能缓解疼痛。

脊柱侧弯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性方式,可以减轻腰腿痛症状,是这样吗?

正常的脊柱外形,从后面观是直的。在人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后,人体为了减轻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刺激,缓解疼痛,常常会不自觉地采取一系列自我保护体位,脊柱侧弯就是其中的一种。

脊柱侧弯的方向,既可以是凸向健侧,也可以凸向患侧,这要取决于突出物与受压神经根的相对位

置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规律在腰4~腰5椎间盘突出的患者中较为典型,而在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脊柱侧弯可不明显,这大概是由于腰4椎体较腰5椎体在侧向运动上的灵活度要大的缘故吧。

为什么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走路时十分困难,但却能骑自行车?

这是由于腰椎后凸与侧弯一样可以减轻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刺激,还可以使后纵韧带张力加强,对突出物有一定的束缚作用。人在骑自行车时,恰恰是处于弯腰位,此时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刺激较小。而直立行走时,则与骑车时正相反,神经根受刺激较重,故常可见到患者呈跛行步态。

某人去年患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来发现左下肢肌肉萎缩,说明了什么?

某人去年患腰椎间盘突出症,而后腰腿痛症状已大为减轻,但近来发现左下肢肌肉萎缩,且步行

时抬起左足也觉困难,是不是又复发了?严格的讲,这不是复发了,而是加重了。

虽然患者在急性期过后,腰腿痛症状明显减轻了,但这并不意味着神经根已经解除压迫了。长期的压迫引致神经根的损坏,由此导致其支配的下肢肌肉的萎缩无力,严重者则可见到足下垂征象。这样的患者,在步行时已可见到较明显的跛行现象,且多须手术治疗。因此,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后,还须自己注意观察其运动系统的情况,以防病情加重。

肌肉力量检查是如何做的,可分为几级?

通常医生可以通过要求患者收缩其应被检测的一块肌肉来检查其肌力情况,并可依检查结果推断出支配这块肌肉的神经的受损程度。肌力检查通常分为6级:

0级:看不见肌纤维收缩;

1级:有肌纤维收缩而不能带动的关节运动;

2级:在无地心引力情况下能运动关节;

3级:可以抗地心引力运动关节;

4级:可抗一定的阻力运动关节;

5级:与健侧肌力相等(正常肌力)。

患者自诉左小腿外侧麻木,但是用针刺检查时其痛觉与健侧相同。这是什么原因?

这是由于皮肤的痛觉同时受到不同的数支神经支重叠支配。单独的神经支受损已经可以引起患者的感觉异常,但这种感觉异常是很难以察觉的。在作针刺检查时,由于其他神经支的代偿作用,其检查结果往往呈阴性,也就不为怪了。当然,如果存在了二支以上的支配同一皮感区的神经支受损,代偿也就变得十分困难了,这时再作感觉检查就很有可能得出阳性结果。

腰椎活动的动力结构有哪些肌肉?

腰部的肌肉是腰椎活动的动力结构,借各肌的相互配合作用,使脊柱腰段产生屈、伸、侧、弯、旋转及回旋运动,在直立时各肌肉的张力可协助韧带维持脊柱腰段处于精确平衡状态,在脊柱腰段处于某一体位时,如弯腰工作时,则可以协助韧带维持腰部稳定于此一特定状态,因而,不论静止或运动肌肉的运动都是不可缺少的。与腰部活动有关的肌肉可分为二组:

(1)直接作用于腰脊柱的肌肉

①背肌:浅层——背阔肌、后下锯肌;深层——骶棘肌、横突棘肌、横突间肌、棘突间肌。

②腰肌:腰方肌、腰大肌。

(2)间接作用于腰脊柱的肌肉

①腹前外侧壁肌——腹直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腹横肌;

②臀肌——臀大肌;

③股后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

上述肌肉可分为背伸肌、前屈肌、侧屈肌及旋肌。但在不同的收缩组合时,各肌又产生不同的功能。另外腰背部尚有强大的筋膜,作为肌肉的起点和保护装置,腰部的筋膜同时只是协助肌肉产生动力的结构。

腰椎间盘的营养如何获得供应?

成人椎间盘是人体最大的无血管组织,其本身的营养及代谢产物的处理是通过椎间盘以外的血管进行,椎间盘三个组成部分,即纤维环、软骨盘和髓核的营养供应有所不同:①纤维环的营养供应:纤维环外、中层的营养供应依靠椎体周围脊椎动脉的小血管;②软骨盘的营养供应:软骨盘依靠与椎体松质骨

骨髓的直接接触而得到营养。

影响椎间盘营养主要有哪些因素?

任何对椎间盘周围毛细血管网产生的干扰,都是对椎间盘营养供应的潜在危险因素,椎间盘的许多功能可影响流变学系统,影响椎间盘细胞的运转和代谢。其因素有:①运动可改变椎间盘的营养,在另一些情况下,过度持续运动则有损害作用,在外部持续承载下,椎间盘通过肿胀和液体丢失变形,当椎间盘周边的循环改变代谢物质达到椎间盘的速率,实验证明,中等强度的运动是有益于椎间盘的营养的;②腰椎间盘节段融合——如先天畸形、手术后感染、外伤引起椎间盘节段的融合,制动相邻的椎间盘节段,改变机械压力,影响了融合的和相邻的椎间盘的构成,使椎间盘转运乳酸的速率降低,部分关闭了溶质运动逸出软骨终板外的一个重要通路,使代谢产物堆积,影响椎间盘的营养;③震动脊椎和椎间盘系统过度承载方式或特殊运动,将对椎间盘的结构、细胞和大分子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降低了椎间盘营养代谢;

④吸烟——毛细血管中溶质传递效率,溶质弥散,细胞摄取率对椎间盘的营养供应甚为重要,吸烟可使毛细血管阻断、狭窄,并进而影响血液循环。因此,长期吸烟可影响椎间盘外的循环系统和椎间盘内细胞摄取速率和代谢产物的产生以及废物排出,出现椎间盘营养不足。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怎样?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西医的诊断,中医没有此病名。而是把该症统归于“腰痛”、“腰腿痛”这一范畴内。对于腰腿痛祖国医学早有记载,认识也很深刻,如《素问·刺腰痛篇》中说:“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又云:“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医学心悟》也说:“腰痛拘急,牵引腿足”。以上列举症状为腰痛合并下肢痛,咳嗽时加重,这与西医所说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相似。中医称之为“腰腿痛”或“腰痛连膝”等。《灵柩·经脉》“……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

不可曲,如结,端如裂,是为踝厥”。其中踝厥是典型的腰腿痛症状,且疼痛剧烈,类似于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因此说,祖国医学对腰腿痛的诊断与治疗,也同处理其他疾病一样,有着较完整的理论。

中医学不仅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观察很细致,检查病变局部,而且更重视病人全身状况的改变。根据各种不同的临床表现来寻求病因,分析病理变化,然后再做出相应的诊断和选用适应的方药和

其他治疗方法。

中医对腰腿痛的病因是怎样认识的?

中医对腰腿痛病因观察是十分细致的,认为“腰为肾之府”,“肾主腰脚”与肾联系最为密切。肾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腰者,肾之府。”由于肾藏有先天之精,为脏腑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其主要生理功能为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并司水液代谢,肾主骨生髓,外荣于发,开窍于耳和前阴、后阴。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那么腰椎,脊椎乃至整体骨骼的支撑、运动强度和耐久力的维持,就主要决定于肾,故《素问·宣明五气篇》谓:“肾者……其充在骨”。《素问·灵兰秘典论》称肾为“作强之官”。若肾精不足,骨髓空虚,便会出现腰痛膝软胫酸足跟痛,甚至腰脊不举、足不任身等症。由于腰部与肾脏的密切关系,故肾脏有病,往往最先反应于腰部,而以腰酸腰痛为显著症状。凡房劳过度,久病失养,肾精气阴阳不足,常为腰痛的主要原因。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说: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肝位于腹部,横膈以下,右胁之内。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谋虑所出,其主要生理功能为主疏泄和主藏血,肝开窍于目,主筋,其华在爪,腰与肝脏的关系主要是肝藏血而血养筋。按照中医学理论,筋,又称筋膜,附着于关节附近及肌肉周围,近似于筋膜、肌腱、腱鞘、韧带、关节囊、神经、滑液囊等组织,是联络关节、肌肉,专司运动的组织。筋的收缩弛张,对关节的活动及运动的进行,具有重要的作用。故《素问·痿论》言:“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者也。”因为筋的一切运动都离不开血液的供给,而且血液供给的多少,也对运动的正常与否,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而肝主藏血司血液的贮存与血量的调节,所以筋的营养来源,也就主要依靠着肝脏。这就是《素问·经脉别论》所谓:“肝,淫气于筋。”《素问·痿论》所谓“肝主身之筋膜”。只有肝藏血功能正常,肝血充足,人的运动才能灵活自如,健全有力。既不会收缩过度而发生痉挛拘急,也不会弛软无力而导致痿软迟钝。若肝血虚,则筋脉不得濡养,遂产生腰腿疼痛或下肢筋脉痉挛麻木。如《普济方》中所说:“夫足少阴肾之经也,属于腰脚而主于骨,足厥阴肝之经也,内血而主于筋。若二脏俱虚,为风邪所乘,搏于经络,流注筋骨,故令腰脚疼痛,筋脉挛急,不得屈伸也。”

由于人体气血亏虚,阳气不振,腠理空疏,卫阳不固的情况下,风寒湿邪得以乘虚侵袭而发为腰腿痛,所以《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三气也。”可见,在腰腿痛病中,主要病因为风寒湿邪。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伤人损伤阳气,阳气受伤,气脉不通,不通则痛;寒主收引,寒凝气滞,筋失所养,亦可见筋肉挛缩,湿性重着,其性粘腻,其伤人可引起腰部强硬、屈伸不利,痛似折断等。

《外科证治全书》中说:“诸痛皆由气血瘀滞不通所致”。用力过度,脉络充血而外渗,可形成瘀血;若心气不足,血脉不通,血液瘀滞,亦可形成瘀血,瘀处于腰部,疼痛由生。由此可知,祖国医学认为腰腿痛与肝肾虚衰、正气不足、气血凝滞和感受风寒湿邪关系密切。

腰腿痛和经络是什么关系?

腰部与经络联系也很密切。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由正经、奇经、经别及络脉、经筋、皮部构成一个独特体系,是联系人体内外、上下、左右、前后的通路。经络系统以十二正经为主要内容。正经十二对,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表里相合,左右对称,分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四组。四组中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两组均通过腰部,与腰部密切相关。其中,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行于躯干前面;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行于躯干侧面;而足太阳膀胱经行于躯干背面。诸经中,足太阳膀胱经“挟脊抵腰中,入循膂”,“其支者从腰中下脊、贯臀”,与腰部关系最为密切。故《灵

柩·八经脉篇》:“是动则病……脊痛、腰似折”,“项背腰尻踹脚皆痛”,《灵柩·刺疟》:“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灵柩·经筋》:“足太阳经筋……其病……脊反折”,均属该经病引致腰痛的记载。

足少阴肾经虽行于身前,但因两肾位于腰部,足少阴经“贯脊属肾”,“是主肾所生病者”,所以肾病腰痛的记载亦屡见于《内经》中,如《灵柩·胀论》:“肾胀者,腹满引背,夹央然腰髀痛”,《素问·咳论》“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素问·风论》:“肾风之状,脊痛不能正立”。《素问·刺热》:“肾热病者,先腰痛行酸”。《灵柩·经筋》:足少阴之别“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均属此例。

其他如《灵柩·经脉》:足厥阴肝经“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素问·厥论》:足少阳胆经“机关不

利,不利者,腰不可以行”。

奇经八脉中与腰部关系最为密切者,当属带脉、督脉、任脉与冲脉。

带脉从第三腰椎出发,围腰一周,状如束带,可“约束诸经”即约束全身直行的经脉,足三阴经、足三阳经都受带脉的约束。因其横行腰腹之间,其为病,与腰痛亦息息相关,故《难经·十九难》提出:“带之

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

督脉行身后正中,《素问·骨空论》所谓“挟脊抵腰中入循膂属肾”,《灵柩·经脉篇》督脉之别“入贯膂”,均揭示了该脉与腰的密切关系,故其病“实则脊强,虚则头重。”

任脉、冲脉与督脉同起于胞中,腰腹部是冲、任、督三脉脉气所发之处,所以亦皆与腰部有较密切

联系。

腰椎间盘突出症好发于哪些人?

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一定的好发趋向,一般来讲,好发于以下这些人:

(1)年龄方面:本病多发于25~50岁的人群,占整个发病人数的75%以上。虽然这个年龄段是

人的青壮年时期,但是椎间盘的退化已经开始了。

(2)性别方面: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男性。这是由于男性在社会工作中从事体力劳动的比例大于女性,腰椎负荷亦长期大于女性,从而导致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会也较多。

(3)职业方面:本病为常见病多发病,广泛地存在于各行各业中,但仍以劳动强度较大的产业多见。

此外,长期处于坐位工作的人员亦有相当大的比例患病。

(4)环境方面:长期工作或居住于潮湿及寒冷环境中的人,比较容易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据统计长

年从事矿井井下作业的人,患本病的比例较高。

(5)其他方面: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否与遗传因素有关呢?目前尚没有最后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某些腰椎先天性发育不良的人,如患脊椎侧弯、先天性脊椎裂等疾病的人,同时并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会也较多。此外,如孕期妇女,由于特殊的生理原因,导致体重突然增长,加之肌肉相对乏力及韧带松弛,亦

是诱发本病的危险时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好发于什么位置?

从生物力学的角度上看,腰4~腰5及腰5~骶1椎间盘所承受的压力最大,其活动度也最大,而位于这两个阶段的后纵韧带却相对较窄(只有上部宽度的1/2),因而腰4~腰5及腰5~骶1椎间盘是最容易受损的部位,临床上也是以腰4~腰5及腰5~骶1椎间盘突出最为常见。

在临床工作中亦不难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较多地影响左侧,这是因为在人群中右力的人占绝大多数,右侧腰背肌较左侧强健,故容易导致左侧纤维环撕裂,近而引起髓核组织向左侧突出并引发症状。

可以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因素有哪些?

构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因素是椎间盘的退行性变,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的因素大致分为如下几

类:

(1)外伤:急性损伤如腰扭伤,并不直接引起腰椎间盘突出。但是在失去腰背部肌肉的保护情况下,

极易造成椎间盘突出。

(2)过度负重:从事重体力劳动和举重运动常因过度负荷造成椎间盘早期退变。当脊椎负重100Kg时,正常的椎间盘隙变窄1.0mm,向侧方膨出0.5mm。而当椎间盘退变时,负同样的重量,椎间隙

变窄1.5~2mm,向侧方膨出1mm。

(3)长期震动:汽车和拖拉机驾驶员在工作中,长期处于坐位及颠状态,腰椎间盘承受的压力较大。据测定,当司机踩离合器时,其椎间盘压力增大约一倍。如此长期反复的椎间盘压力增高,可加速椎间盘

的退变或突出。

(4)不良体位的影响:人在完成各种工作时,需要不断更换各种体位,包括坐、站、卧及难以避免的各种非生理性姿势,这就要求脊椎及椎间盘应随时承受各种不同的外来压力。如超出其承受能力或一时未能适应外力的传导,则可遭受外伤或累积性损伤。例如抬举重物时的姿势十分重要,不良姿势常诱发本病

的发生。

(5)脊柱的畸形:先天性及继发性脊柱畸形患者,由于椎间盘不仅不等宽,并且常存在扭转,这使得纤维环所承受的压力不一,而容易加速椎间盘的退化。

什么是腰椎间盘的生理退变?

这要从腰椎间盘的结构谈起,椎间盘外圈的纤维环和内圈的髓核中所含的水分,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减少。同时,纤维环逐渐加厚,而髓核则缩向中心部。其中,髓核中所含的蛋白多糖在30岁后日益减少,使髓核失去弹性,趋向胶原化。纤维环各层成45度角与软骨板附着,两层间以90度角交叉。这种结构加强了纤维环的弹性和韧性,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则因磨损部分产生网状变性和玻璃变性,失去原来的清楚层次及韧性,成为纤维环上的薄弱之处。软骨板也随年龄增长而变薄,另产生了软骨细胞坏死,纤维环的附着点亦松弛。脱水和重复损伤,使得退变椎间盘的薄弱处出现了裂隙,且多在纤维环后部,裂隙可涉及纤维环的不同深度,也可出现在软骨板,变成髓核突出的通道。

腰椎间盘突出症会产生哪些病理变化?

总体而言,我们可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由于纤维环的坚固性特别是后外侧处已经大大减低,在外伤和压力增加时,外力即使不大,也可使髓核产生内在的位置改变,或向外的膨出,当纤维环有裂隙时,髓核可经裂隙突出。

在第二个阶段,慢性的劳损及急性的外伤都成为促成腰椎间盘突出的因素。突出常在中年髓核尚未失去其弹性之前,经由纤维环退变最弱点或是裂隙处突出。老年纤维环和髓核则是均匀变性和脱水,则常常变成整个椎间盘萎缩,或变松弛的纤维环在椎间周围膨出。

在第三阶段,间盘组织的突出导致椎间隙的变窄,椎间盘也不断萎缩或完全纤维化,以致于形成僵

直。

腰椎间盘发生退变时,其周围组织是如何变化的?

同腰椎间盘一样,其邻近组织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只是这些退变较之椎间盘的退变稍

晚一些而已,其中包括:

〈1〉脊柱的退变:实际上这是一泛称,它通常是指体前、侧边缘发生的的多发性骨赘或韧带骨化。

〈2〉椎间小关节的的退变:其退变过程同全身其他滑膜关节的退变是相同的。早期出现滑膜炎,进而导致滑膜分泌功能逐渐丧失,关节面软骨失去营养,而逐渐变薄,甚至出现软骨下松质骨骨折,最后,导致软骨下松质骨有效吸收应力的生理功能完全丧失。同时,椎间小关节的关节囊也由于不断的损伤,不

断纤维化,形成僵硬。

〈3〉肌肉:韧带附着点的退变:肌肉、韧带是人体的动力基础,其末梢部分也是应力集中或应力交汇之处,极易遭受损伤。这类组织的损伤无论轻重,均会造成损伤反应、炎症、愈合这个相当复杂的病

理生理过程,最终结果是导致疼痛反应加剧。

腰椎间盘是以哪几个方式突出的?

据统计,腰椎间盘突出方式如下:

〈1〉纤维环松弛变性向后膨出,但表层纤维环未破裂;

〈2〉椎间盘部分突出,纤维环断裂;

〈3〉髓核脱出,游离于椎管内;

〈4〉椎间盘纤维化或钙化,与硬膜粘连。

在病理上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如何分型的?

结合临床实践,可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病理上作如下分型:

〈1〉凸起型:其纤维环内层破裂,但外层尚完整。

〈2〉破裂型:纤维环已破裂,突出的髓核及纤维环仅有后纵韧带扩张部遮复。

〈3〉游离型: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游离于椎管中,可以压迫马尾神经。

腰椎间盘是向什么方向突出的?

腰椎间盘可以向各方突出,但由于前纵韧带坚强,前方及两侧纤维环均厚,在此突出的可能性不大。常见的突出部位及方向是向后外侧及后方突出,而最多见的是向椎体内突出,形成休默氏结节。真正的后正中突出是很少见的,这是由于后纵韧带扩张部对纤维中部的加强造成的。在后外侧型的突出部位往往在椎间隙的偏上缘或偏下缘突出,而不是椎间隙中央。

突出后的腰椎间盘还会复位吗?

常常听到有人说可以通过推拿使突出的腰椎间盘复位。实际上,这种说法是十分不严格的。当纤维环没有破裂,腰椎间盘以膨出方式突出时,将脊柱作适当的复位,突出的组织可以退回到椎间隙内。牵引疗法可以减小椎间隙内压,同时加强后纵韧带等对突出物的压力,迫使之退回到椎间隙。但是,在纤维环已经破裂后,再想通过推拿治疗复位已突出的腰椎间盘是不可能的。在这一期患者的手法推拿治疗中,

若处理不当,还可能会加重病症。

长期突出的腰椎间盘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腰椎间盘突出时间一长,就将发生如下病理变化:

〈1〉突出组织脱水萎缩:髓核组织及纤维环在突出后,会失去大量的水分,而逐渐萎缩变小。从

这个角度看,对于减轻症状是有利的;

〈2〉纤维化甚至钙化:长时间的突出,突出组织会产生炎症反应,逐渐形成纤维化甚至钙化。这种病理改变可以延及椎间盘内部,钙化完全时,突出物可以变成骨性结节;

〈3〉椎间隙变窄:当刚刚发生腰椎间盘突出时,该节段的椎间隙并不变窄。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纤维环继续变性,使椎间盘组织变扁,终于使椎间隙也变窄了。

突出的腰椎间盘除了会刺激神经根,还会侵犯其他组织而引发症状吗?

回答是肯定的。突出的腰椎间盘可以侵犯后纵韧带及纤维环表面的神经支,引发腰骶部及臀部疼痛。当突出物偏后中央时,主要表现为腰痛;当突出物居中间者,常表现为腰臀部痛。中央型的突出物还可以侵犯硬膜囊及马尾神经,引起腰痛或是鞍区感觉障碍。突出物可以压迫椎管内的静脉丛,使静脉回流受阻;硬膜外脂肪因受压而减少,或因缺血、缺氧及渗出液刺激而产生炎症反应,有时可见神经根周围水肿或粘连,可以说无菌性炎症是引发腰痛的一个重要原因。

突出的腰椎间盘是如何影响神经根的?

突出的腰椎间盘可以刺激或直接压迫神经根的起始部分以及离开硬膜囊而将要进入神经根鞘的

马尾神经。突出的腰椎间盘与所压迫的神经根的位置关系为分两种,即肩型和腋型。

由于解剖关系,突出的腰椎间盘常常是影响出下一个椎间孔神经根,而不是出同一个椎间孔的神经根。由骶神经根发出点高于腰5~骶1椎间盘平面,所以腋型突出方式,多发生于腰5~骶1椎间盘突出。

前纵韧带起始及功能如何?

前纵韧带位于椎体前面,上起于枕骨底部和环椎前结节,下至骶骨上半部,韧带的宽窄厚薄各部有所不同,前纵韧带内层纤维与椎间盘外层纤维和椎体的骺环相连,但并不进入椎体,前纵韧带整个看来是一条长而宽的纤维带,非常坚强,在尸体上试验,在600~700磅压力下并不致折裂,它的功能是限制

脊椎过伸。

后纵韧带起始及功能如何?

后纵韧带位于椎管内椎体的后方,上起枢椎向下延伸到骶椎;较前纵韧带狭窄,含深浅两层纤维,浅层跨越了3或4个椎体,深层呈“八”字跨越一个椎间盘,连于相邻两椎体间,“八”字弧形边缘部分紧靠椎弓根部,有椎体血管通过,后纵韧带在椎体后面较松弛,与椎间盘的纤维环及椎体的骺环附着紧密,与椎间盘纤维环外层不能区分,此韧带的中央部较厚而向两侧延展部的韧带宽而薄,故椎间盘突出症向外后方

突出者较多,后纵韧带具有限制脊柱过屈作用。

黄韧带的走行及临床意义如何?

黄韧带又称弓间韧带,行走于相邻椎板之间,主要由坚韧的黄色弹力纤维构成;其上面附于上一椎板前面,向外至下关节突面构成椎间关节囊的一部分,再向外附于横突的根部,黄韧带下面附于下一椎板的上缘,并向外延伸到此椎体上关节突前上侧,并参加椎间关节囊的组成,黄韧带的外侧游离,构成椎间孔的后界。在中线两侧黄韧带之间有少许脂肪,在韧带的正中部有一裂隙,其中有静脉穿过,黄韧带占据椎管背侧约3/4面积,此韧带由上而下增强,以腰部韧带为最厚,约2~3mm,此韧带具有限制脊柱过

屈的作用。

由于外伤或其他原因,黄韧带失去其正常柔软和能折起的特性,变为坚厚的纤维组织,甚至可厚达8~16mm,连续的外伤是引起黄韧带肥厚的主要原因,这种过度肥厚可引起椎管狭窄症及神经根的压迫症状,通常易发生在腰4~腰5椎板之间,使马尾神经受到压迫,同时相邻的椎板亦往往增厚,腰5椎间孔因较小而神经根较粗大,如黄韧带亦过度增厚,该处的神经根极易受到压迫,黄韧带肥厚的发病率可占坐骨神

经痛手术探查病例的14%。

棘上韧带的起止及功能如何?

棘上韧带起于颈7棘突,向下止于骶中嵴,在颈部也叫项韧带,棘上韧带在腰部是一条较为表浅的纤维束状腱性组织,其深部纤维与棘突相连,浅部纤维跨越3~4节段与棘间韧带和起自棘突的骶棘肌腱性纤维相连,浅部纤维具有较好的弹性,棘上韧带具有限制脊柱前屈的作用。

腰椎的关节囊韧带的组成及功能如何?

腰椎的关节囊韧带含有黄色和白色的弹性纤维,其中有一部分黄韧带纤维参与。关节囊韧带包绕在相邻椎体椎间关节的关节囊外面,此韧带比较松弛,便于脊柱运动。

髂腰韧带的走向及组成如何?

髂腰韧带将下两腰椎与髂骨相连。此韧带为两部分,即上束和下束。上束起源于腰4横突尖,纤维斜向外下方,向后止于髂嵴,为薄的筋膜层。下束起于腰5横突尖,纤维斜向外下方,向后止于髂嵴的上束止点前内方,为腱弓样组织,有时下束又分为两股,分别止于骶髂关节前面及骶骨翼的外侧部分。

腰椎的动脉系统是如何构成的?

腰椎的血液供应来自腰动脉,由腹主动脉的后壁发出,沿椎体的中部向后外侧行走沿途发出一些垂直小支进入椎体前方,以营养椎体。腰动脉至椎间孔前缘先后分为脊椎前支,横突前支及背侧支,形成椎管外内两组血管网,以横突为界,椎管外血管网又分前组和后组,前组由横突前支(横突前动脉)形成。此支比较粗大,沿途在横突前方尚发出许多肌支,其位置较深,破裂可产生巨大腹膜后血肿,随后可发生顽固性肠麻痹。椎管外血管网后组,由背侧支的关节间动脉及上、下关节动脉组成,关节间动脉绕过椎弓根峡部向后方延伸,行走于椎板与肌筋膜之间,然后向中线行走,沿途发出许多肌支,最后分布于椎板间韧带及棘突,椎管内血管网包括脊前、后支,(椎间孔前、后动脉)。脊前支先分出一个小支供应神经根,然后经椎间孔的前缘进入椎管内,即分为升、降支,由升支再分出横支,在中线会合,经椎体后面的静脉窦孔进入椎体,相邻节段脊前支的升降支彼此吻合,形成纵行的血管网,动脉分支神经支与椎管内窦神经沿脊椎上、下伴行,脊后支较前支细,呈网状分布于椎板和黄韧带内侧,然后穿入椎板,以微细小支在硬

膜外脂肪中走行,与硬脊膜动脉丛相连。

腰椎椎体的营养动脉中央支数目较少而恒定,由椎体前外侧而进入的有1~3支,由背面进入的有1~

2支,为椎体中心的主要营养动脉。

椎弓关节突、横突及棘突,由胸主动脉与腹主动脉发出成对节段动脉的后支供应。因此,结核菌同样能经血流途径侵犯椎弓等处,腰椎前部椎体的背正中面有一个主要的动脉进入,在两侧还有小的左、右前外侧动脉,在节段动脉自主动脉发出不远处进入椎体侧面,这三个动脉最后均终止于发育中的椎体松质骨中心,形成不规则的血管管道,其周围软骨区可看到弥散的薄壁道管,有极小的血管穿入软骨板,另有

纤维的毛细血管进入纤维环。

腰椎静脉系统是如何构成的?

腰椎的静脉系统,由三个互相交通的无瓣的静脉网构成。

(1)腰椎椎骨(内)静脉从椎体周围静脉注入椎体中央管道,然后在后纵韧带及骨膜的深面经椎体后

部滋养孔汇入静脉窦内,与椎管内静脉相交通。

(2)腰椎椎(管)内静脉分为三组:①椎管内后静脉:离椎间盘较远;②椎管内前静脉:在椎管横突冠状线之前,沿椎管前面有两个纵行静脉系统,此静脉在椎弓根部向内,在椎间盘部弯行向外。在椎弓根内侧,这个静脉在滋养孔与椎骨内静脉相交通。椎管内前静脉紧贴椎间盘后面,位于硬脊膜及与马尾神经

之前;③根静脉为节段静脉,对每一个腰椎成对静脉,分别在两侧椎弓根的上下,下对静脉与神经根密切

相关。根静脉经椎间孔穿出。

(3)腰椎管外静脉,主要有椎体两侧的腰升静脉,在椎体横突及椎弓根交界处形成的沟内纵行向上,在远侧,此静脉与髂总静脉相交通。在近侧,左腰升静脉注入半奇静脉,右侧的一般较小,可以在腰4~腰5椎间隙为一个根静脉,向上又与其他根静脉重新组成,最后汇入奇静脉。

腰椎血管的解剖特点有何临床意义?

腰椎静脉没有瓣膜,血流呈双向性,一般进入下腔静脉,硬脊膜外静脉丛位于疏松网状脂肪组织内。由于胸腹压增高,血流向相反方向流动,使硬脊膜外静脉压增高,再加某些诱因,如咳嗽、翻身、弯腰等静脉压可急剧增加,若静脉壁发育异常即可导致静脉壁破裂引起硬膜外血肿。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时俯卧位,可使下腔静脉压力升高,手术时宜架空腹部,防止静脉血逆流至椎管内,使手术出血过多。

由于横突前动脉位于横突前,且较粗,在进行腰部手术时,不宜扩大至横突前方,以防止大量出血,在作全椎板切除时,为了充分减压,特别对神经根管进行减压时,因为神经根管为骨性管道,上、下各有椎间静脉通过,其前内侧有椎内静脉丛,外侧有腰升静脉,出口为椎间孔,充满网状的静脉丛,只有后方

为安全区。

根据椎内静脉前丛与椎间盘关系,加压下腔静脉,自股静脉注入造影剂,可使椎静脉系显影或经腰升或骶升静脉作选择性腰骶部硬膜外静脉造影,如椎内静脉前丛有移位或中断,可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的形态构造如何?

腰椎间盘由透明软骨(也叫软骨终板)、纤维环和髓核三部分构成,纤维环由坚硬的密胶质纤维

形成,围以髓核。

透明软骨板即椎体的上、下软骨面,在解剖上属于椎体各部分,但临床上与椎间盘病变密切,可视为椎间盘的一部分。透明软骨板作成髓核的上、下界,与相邻椎体分开。在椎骨发生过程中,椎体的上、下面各有一次级骨化中心,其周围虽然成骨,形成骺环,但其中心仍一直保留为软骨,5岁以前椎体上下的骨骺和骨体相融合,软骨板的大小和形状与上下相连的椎体相当,椎体上下无血管的软骨板如同膝髋关节的关节软骨,可以承受压力保护椎体,防止椎骨遭受压力,只要软骨板保持完整,椎体就不会因压力而发生吸收现象,软骨板还可视作半渗透膜,在渗透压下,水份可以扩散至无血液的椎间盘。

纤维环在上下透明软骨板的周围有一圈坚强的纤维组织,由胶原纤维及纤维软骨组成,成为纤维环,是椎间盘的最主要维持负重的组织,与上下软骨板和脊柱前、后纵韧带紧密相连,纤维环作同心层排列,各纤维的方向彼此交错,犹如肋间内外肌排列一样。相邻两层之间借粘合剂样物质相连,纤维环的前部及外侧部较后部约宽一倍,后部各层较窄,层次少,相邻层的纤维接近平行,连接的物质较少,最内层的纤维与髓核的细胞间基质相融合,无明显界限,成人纤维环由一系列板层构成,形成不完全的环,每个板层的纤维在两个椎体间斜行,并以一定角度(30°~60°),越过邻近板层的纤维,有的甚至垂直。纤维环相邻纤维层的交叉排列,可能与髓核对其所施内部压力有关,短纤维较长纤维更易遭受巨大的压力,不利于两椎骨间的运动,可引起放射状撕裂,纤维环连接相邻两椎体,使脊柱在运动时作为一个整体,纤维环甚为坚固,紧密附着于软骨终板上,保持脊柱的稳定性,脊柱外伤时,必须有巨大力量,使纤维环广泛撕裂,才能引起椎体间脱位,纤维环的特殊排列方向,使相邻椎体可以有轻度活动,但运动到一定限度时,纤维

环紧张,又起节制的作用,限制旋转运动。

髓核在出生时比较大而软,位于椎间盘的中央不接触椎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髓核位置有变化,椎体后面的发育较前面为快,因此至成年时髓核位于椎间盘偏后,髓核是一种富有弹韧性半液体的胶状物质,约占椎间盘切面的50%~60%,髓核由软骨样细胞组成,分散于细胞间基质,其中有分化较差,不太致密的胶原纤维网覆以多糖蛋白质复合物,这个多糖,硫酸软骨素由于其羟基能使髓核与水分结合,细胞

间基质形成三维乳胶体系统。髓核含有85%的水分及退化的脊索残余,髓核一般位于纤维环的中部,较偏后,并不绝对中心。髓核随外界的压力而改变其位置及形状,其位置在不同椎有所不同,如在颈椎即靠前。

髓核的形成由周围的纤维环及上下软骨板所固定,它为同质的基质,原纤维结构无一定排列。

腰椎间盘的功能有哪些?

腰椎间盘与颈段、胸段椎间盘的功能基本相似,在介入脊柱承受躯干重量,联系肢体,保持整个身体正常的生理姿势,进行躯干的各种运动时,腰椎间盘发挥着特殊的功能,具体的功能如下:

(1)保持脊柱的高度,维持身高,随椎体的发育,椎间盘增长,以此增加了脊柱的长度。

(2)联结椎间盘上下两椎体,并使椎体间有一定活动度。

(3)使椎体表面承受相同的力,即使椎体间仍然有一定的倾斜度,但通过髓核半液状的成分使整个椎

间盘承受相同的应力。

(4)缓冲作用。①由于弹性结构特别是髓核具有可塑性,在压力下可变扁平,使加于其上的力可以平均向纤维环及软骨板各方向传递;②是脊柱吸收震荡的主要结构,起着弹性垫的作用,使由高处坠落或肩、背、腰部突然负荷时,起着力传导的缓冲作用,起到保护脊髓及脑部重要神经作用。

(5)维持侧方关节突一定的距离和高度。

(6)保持椎间孔的大小,正常情况下椎间孔的大小是神经根直径的3~10倍。

(7)维持脊柱的曲度,不同部位的椎间盘厚度不一,在同一腰椎间盘其前方厚,后方薄,使腰椎出现

生理性前凸曲线。

腰椎间盘退变会引起什么后果?

儿童的椎间盘富有弹性和极大的压缩性,甚少发生椎体骨折,年老者因椎间盘失去水分而变形,加之椎间盘本身缺乏血供或因长期反复应力过度屈伸运动,生理曲度改变,椎间盘不稳定,椎体畸形变异而发生退行性变,使脊柱正常曲度消失,活动变为不灵活。腰椎间盘随年龄增长而发生脱水和纤维性变,

引起萎缩,失去固有的弹韧性。

椎间盘退行性变表现为椎间隙狭窄,椎体边缘不稳和骨质密度增高,髓核后移,椎间盘进一步退变,向周围膨出,在椎体边缘掀起前纵韧带,在其下方小三角形空隙内逐渐骨化。

腰椎软骨终板的功能有哪些?

腰椎软骨终板(也叫透明软骨)有两个功能,一是因在上下椎体面覆有软骨盘,在椎体边缘部分有软骨成分的骺环,这种无血管组织的最重要功能之一是保护椎骨在承受压力下免于或减轻发生压迫性骨萎缩,二是椎体与椎间盘之间的液体,营养代谢物质的交换,是通过软骨终板进行。

腰椎髓核的功能有哪些?

髓核有三个功能:(1)在脊柱承受突然压力的情况下,起吸收震荡的作用,起着弹性垫的作用,在压力作用下,髓核不能压缩,但能变形,将力传送到纤维环各部分,使纤维略延长或改变各层纤维的方向而分散压力;(2)在脊柱运动时髓核作为运动的支柱,在一般情况下不能压缩,在脊柱作前屈,后伸和旋转运动时起着类似轴承的作用;(3)应力的平衡,在承受力量时,髓核向各方向均匀地传递力量,这样避免了椎间盘某一方向过多的承受力量而造成纤维环的破裂,软骨终板的骨折,甚至椎体的压力性骨吸收。

纤维环的功能有哪些?

纤维环是一个围绕髓核的纤维弹性环,象围墙一样构成软骨终板外围的部分,纤维环的纤维紧密

地分层排列,有五种主要功能:

(1)纤维环的强度及纤维环在骺环和软骨盘的附着点的坚实性,使上下两椎体互相连接,保持脊柱在

运动时稳定性。

(2)由于纤维环的少许弹性和纤维环纤维的特殊分层排列方向,使每个脊柱间有一定的活动度。

(3)纤维环本身如一厚的韧带组织,在脊柱的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加强下,限制了脊柱的前屈、后伸、

侧倾和旋转运动。

(4)保存髓核组织的液体成分,维持髓核组织的位置和形状。

(5)吸收震荡是纤维环的最重要功能,髓核在受压力的情况下,形态可轻度变扁,并将所受的压力均匀地分布于纤维环各部分,使纤维环纤维延长,当整个脊柱的纤维环均发生此改变时,脊柱所受的压力即

被纤维环吸收。

人的高度为何白天、晚间不一样?老年人较壮年时期身高变矮?

整个椎间盘的高度占脊柱长度的1/5,成人发育终止后,脊柱的高度随体位而改变,正常情况下,椎间盘一直处于正压下,后者由重力,肌肉张力,肌肉运动共同产生。晚间睡眠时因重力减少及肌肉松弛,此时渗透压超过间盘流体静脉压,水分进入间盘内,白天时情形相反,间盘水分减少,故稍见萎缩。所以人的高度白天较晚间为矮。据观察,男性在白天身长缩短约2.5cm,女性缩短约1.6cm,一天终了时其身长较早晨起床时缩短1%,老年时椎体或椎间盘的水分减少,高度变小,故老年人较其青壮年时期身

高变矮。同样在椎间盘病变时,也影响到脊柱的高度。

腰椎间盘、椎间孔与神经根的关系怎样?

脊髓的背根神经纤维和腹根神经纤维,在背根神经节的远端处组合在一起,成为混合神经干,经椎间孔出椎管,腰椎椎管较长,腰神经根自马尾神经发出,经椎间孔出椎管,在椎管内行走一定距离,神经根在椎间孔处最易受压。当腰椎间盘突出或小关节突滑膜肿胀,骨性增生,均可使椎间孔狭窄,小于神经根的直径,从而压迫腰骶神经根引起腰骶神经受压症状,据解剖研究,腰3椎间孔发出水平,平均腰3椎弓根水平,不经椎间盘出腰3椎间孔。腰4神经根发出水平自腰4椎体上缘至椎弓根下缘,不经椎间盘出腰4椎间孔,腰5神经根发出水平,自腰4椎体下缘至腰5椎弓根中上2/3交界处,跨腰4~5椎间盘出腰5椎间孔。骶1神经根发出水平自腰5椎弓根下缘至腰5椎体下缘,跨腰5、骶1椎间盘,出骶1骶孔。一般情况下,即腰3~腰4椎间盘突出,压迫腰4神经根,腰4~腰5椎间盘突出,压迫腰5神经根。腰5~骶1椎间盘突出,压迫骶1神经根,若腰椎间盘突出较大,并且偏于椎管中央部分则不表现为

单根腰或骶神经根受压症状,而是大部马尾神经受压。

腰椎间盘与邻近重要组织结构关系如何?

腰椎椎体和椎间盘的前面是后腹壁的中央部分,前纵韧带由上而下逐渐增宽,附着和覆盖在椎体和椎间盘的前方,膈肌脚右侧起自腰1~3椎体及椎间盘侧方,左侧起自腰1~2椎体及椎间盘侧方,椎间盘前侧最重要的结构是中线附近的大动、静脉,腹主动脉与腰1~3椎间盘相接触,腹主动脉在腰4椎体下缘分叉为髂总动脉,左侧髂总动脉在中线偏左与腰4椎间盘接触,髂总动脉汇合成下腔静脉位于腹主动脉的右侧,也与腰1~4椎间盘接触,腰5椎间盘不与上述大动脉贴近,但前面有骶中动、静脉通过,并

有骶前血管丛位于它的前方。

椎间盘侧方与起于腰椎横突的腰大肌相邻,在腰大肌内缘有输尿管,紧贴腰椎侧方的有交感神经链,因此从前路或侧前方入路作腰椎间盘手术应注意这些结构。

腰椎间盘的后方结构与椎体一并构成椎管的前壁,椎间盘纤维环后侧中央部分与后纵韧带相连,两侧则无后纵韧带加强,故椎间盘突出多发生在一侧,后侧椎间盘与椎管结构有密切的关系,当腰椎间盘突出时,可以影响到椎管内有脊椎动、静脉的循环和神经纤维的传导功能。了解腰椎间盘与邻近重要结构关系,其意义在于手术时不要误伤这些结构,引起严重后果。

腰椎间盘的高度对脊柱产生什么影响?

腰椎间盘的高度,一是影响脊柱的继发弧度构成,二是关系到脊柱腰段的长度,腰椎间盘和颈椎间盘一样都是前厚后薄,这就构成了人体脊柱在颈腰二段的生理前凸,脊柱腰段的长度占骶椎以上脊柱长度的1/3,而其中腰椎间盘又占脊柱腰段长度的30%~36%,腰椎间盘的这种形态不仅关系到脊柱的继

发弧度也直接影响到人体坐、立位的姿态和功能运动。

为什么说腰4~5及腰5~骶1是躯干受力最大的部位?

人体躯干骨骼类似多个倒立的三角形,胸腰三角最大,由于尖部向下,故灵活有余,稳定不足,其中受力最大的部位是腰4~腰5,及腰5~骶1。但为适应这种情况,肌肉则以相反的方向,互相交叉排列,既能使腰椎稳定负重压力,又可利用最小的力获得最大的效应,颇似帆船上的桅绳。这样保持腰4~

腰5,腰5~骶1在正常情况下不受损伤。

脊髓的三层被膜是什么?

脊髓外面包有三层被膜,最外为硬脊膜,中间为蛛网膜,内层紧贴脊髓表面为软脊膜。

(1)硬脊膜:位于最外层,质坚韧,上与硬脑膜相连,在枕骨大孔处与骨膜愈合;下端可达第2~3骶椎,在此处向下形成终丝外膜,附着尾骨的骨膜。硬脊膜与椎管骨膜间的狭窄的空隙称硬膜外腔,腔内有

疏松结缔组织和静脉丛。为硬膜外麻醉的注药处。

(2)蛛网膜:是一薄层、柔软的结缔组织,无血管,呈蛛网状,含有胶质弹力和网状纤维,其外面与硬膜间有窄隙,称硬膜下腔,其内面与软脊膜间有宽大的间隙,称蛛网膜下腔,内容为脑脊液。蛛网膜下腔上方与脑部蛛网膜下腔相通,下成盲端称终池,终池内有马尾神经。蛛网膜与软膜间有许多小梁相连。

(3)软脊膜:是一层富有血管的膜,分为两层,内层紧贴脊髓表面并形成纤维隔进入脊髓,血管沿此隔进入脊髓,纤维隔还形成血管周围间隙的外壁,对胶状物质起屏障作用;外层是由胶原纤维束组成的网,

与蛛网膜小梁相连。

腰神经根与椎间孔的关系如何?

每个腰神经根在硬膜外腔都包括以由硬脊膜而来的神经根鞘,后者至椎间孔外侧延续为神经根的外膜,脊神经根与椎间孔的关系同年龄及孔的节段水平有关。胚胎时,脊神经根作水平位,在儿童期斜行向下,并随年龄增长而斜度增大,在不同椎间盘水平,腰神经根在椎间孔的位置与腰段脊柱的前凸角度有关,在腰下部,这个角度最大,上关节突前倾,而在上腰部则几乎垂直。下腰部的椎间孔,特别在腰4~腰5及腰5~骶1,神经根紧位于椎间盘之上,在上一椎骨椎弓之下,并在椎体后外侧而作成的槽内。下腰部的椎间孔较上腰部为小,但神经根相对较粗,腰5尤为明显。孔的大小在屈曲时增加,伸展时减少。极少数一些病人,一个椎间孔内可以通过两个神经根,这属于先天发育畸形,如果出现在较窄小的腰5骶1的椎间孔,神经受压的可能性就更大,临床上常表现为坐骨神经痛,应与腰椎间盘突出相鉴别。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累及的神经有哪些?

腰椎间盘突出症产生的症状主要累及腰骶神经丛,主要的神经有股神经、闭孔神经、坐骨神经。

产生如以上神经支配区的肌肉运动或感觉障碍。

股神经的分布如何?

股神经来自腰2~腰4,腰丛各支中最粗者,在髂凹内行走于腰大肌与髂腰肌之间,发出肌支至该两肌,通过腹股沟韧带到大腿后,立即分为下列各终支并支配其分布区的肌肉及皮肤①股四头肌肌支;

②隐神经,分布于髌下方,小腿前内侧面至足的内侧缘;③前皮支,分布于大腿前面。

闭孔神经的分布如何?

来自腰2~腰4神经。自腰大肌走出即降入小骨盆内,经闭孔内膜管出骨盆,分为两终支:①前支:自闭孔外肌之前出骨盆行于耻骨肌、长收肌之后和短收肌之前。末梢为皮支,分布于大腿内侧面的皮肤,有时过膝到小腿内侧;②后支:行于短收肌及大收肌之间。闭孔神经支配闭孔外肌、耻骨肌、内收肌

及股薄肌,并分支到髋关节。

坐骨神经的分布如何?

来自腰4~腰5神经和骶1~骶3神经根。是所有神经中最粗者。坐骨神经经梨状肌下孔出骨盆到臀部,在臀大肌深面向下行,依次横过闭孔内肌,上下籽肌及股方肌的后方,支配这些肌肉,并沿大收肌后面,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之间下降,途中发出肌支至大腿的屈肌,坐骨神经在到窝以前,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支配小腿及足的全部肌肉以及除隐神经支配区以外的小腿与足的皮肤感觉。

坐骨神经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症状,坐骨神经实际上是由腓总神经和胫神经组成。这两根神经自起始部至窝以上,由结缔组织总鞘将其包绕于内,但两神经的纤维并不是交叉连接在一起,坐骨神经大多数经梨状肌下孔出骨盆至臀部。继而向外下经大转子与坐骨结节之间垂直下行至股后部,在人群中坐骨神经在骨盆、臀部存在变异,约40%。由于坐骨神经或其他部分穿过梨状肌、受肌肉收缩压迫的影响

而产生疼痛称为梨状肌综合征。

腰椎的韧带有哪些?

腰椎的联结除依靠椎间盘组织外,腰椎的韧带发挥重要的作用,腰椎主要的韧带有9条,分别为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椎体侧方韧带、黄韧带、关节囊韧带、横突间韧带、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髂腰韧

带。

引起慢性腰肌劳损的原因是什么?

慢性腰肌劳损是慢性腰痛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以长期反复发作的腰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常被用作没有明确器质性病变的慢性腰背部疼痛的总称,也有人称为功能性腰痛。引起慢性腰肌劳损的主要原因是急性腰扭伤后遗症及长期反复的腰部慢性损伤。

急性腰扭伤十分多见,95%的患者经过治疗后都可痊愈,但有时因治疗不及时或处理方法不当时,如腰扭伤后没有很好卧床休息,以致受损伤的腰肌长期处于被牵拉状态;腰部活动过于频繁,影响组织的正常愈合;腰部扭伤急性期进行不适当的推拿治疗或重手法推拿而进一步加重损伤,均可造成慢性腰肌劳损。有时严重的腰扭伤后,即使早期得到合理的治疗,也有可能因愈合的瘢痕组织面积过大,在腰椎正常活动和负荷下被牵拉而松弛、变性及局部缺血,导致慢性腰痛。

长期反复的腰部轻损伤或腰肌长期处于强迫体位工作,如久坐、久站、搬抬重物等均可使腰肌长期处于高张力牵伸状态,局部出现反应性炎症,日久天长可形成腰肌的积累性变性,导致慢性腰肌劳损。

腰椎先天畸形如腰椎骶化、骶椎腰化、隐性骶椎裂等均可使肌肉、筋膜等组织缺少附着点,造成结构上的薄弱。当活动频繁或负重加大时,容易发生腰肌劳损。此外,环境的寒冷潮湿及气候变化均可促进

腰部劳损的发生或疼痛症状的加重。

慢性腰肌劳损的主要症状是:长期反复发作的腰部酸痛或者胀痛,适当活动和经常改变体位时减轻,活动过度又加重,弯腰过久则疼痛加重,直腰困难。阴雨天和潮湿、寒冷气候时可使症状加重。腰部外形及活动多无异常。X线检查多无异常所见,少数可见骨质增生或脊柱畸形。

腰背部肌筋膜纤维织炎会引起腰背痛吗?

腰背部肌筋膜是由纵行的结缔组织纤维编织而成的,覆盖在腰背肌上,有保护肌肉及加强对腰部的支持作用。在寒冷、潮湿、慢性劳损、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等因素作用下,致腰背部筋膜及肌肉产生充血、肿胀、渗出及纤维化改变,并相应出现弥漫性疼痛、局部可触及结节状或条索状改变等临床表现。

这些组织的非特异性炎症变化,叫做腰背部肌筋膜纤维织炎。

导致腰背部肌筋膜纤维织炎的原因,主要有:(1)寒冷:这是最多见的原因。寒冷地区、寒冷季节、冷风侵袭引起腰背血液循环发生改变,血管收缩、缺血、瘀血及水肿,造成局部纤维组织发生炎症变化,并随气候改变而加重或减轻。(2)潮湿:是另一种多见的原因。在潮湿环境中,因皮肤代谢功能失调,特别是排汗功能降低,引起皮下及筋膜处血液流速减缓,从而导致微血管充血、瘀血、渗出,形成筋膜纤维织炎。(3)慢性损伤:由于各种慢性劳损性因素,反复作用于腰背部,导致腰背部软组织张力增高,出现微小的撕裂样损伤,形成本病。(4)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工作姿势单一持久等均可诱发本病。(5)

风湿症、痛风:某些病毒感染时易伴发本病。

本病的主要特点是:(1)弥漫性疼痛患者多主诉腰背部、臀部弥漫性疼痛,以两侧骶棘肌外缘及髂嵴上方7cm处及骶髂关节部位,腰方肌在第1、2、3腰椎横突及第12肋止点部位常为疼痛的引发区。在引发区某点受压后,可引发该点周围或反射区疼痛、压痛及肌紧张等。晨起时疼痛剧烈,轻度活动后可减轻,劳累后疼痛加重。(2)触诊时,可在腰背部摸到大小不等的结节或索条状物。结节大者直径达5~6mm,为椭圆形扁平物,多位于骶孔及骶髂关节附近;小结节直径为2~3mm,多位于腰骶筋膜上距中线1~2cm 处。(3)多有明确的诱发因素,如寒冷、潮湿及劳累等。(4)普鲁卡因封闭性治疗,可使疼痛减轻或消

失。

腰背部肌筋膜纤维织炎发病后,疼痛可持续数日或数周后可自动缓解,不留痕迹,但易复发。有时可造成深部筋膜出现裂隙,使下方的脂肪组织突出而形成“筋膜脂肪疝”。本病一般不会产生严重的并发症

及后遗症。

骶髂关节损伤为什么容易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混淆?

骶髂关节是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关节面构成的,为凹凸不平、互相嵌插的耳状关节面,关节囊紧张,并有许多坚强的韧带包裹,活动范围极小,是人体躯干向下肢传递重量与支撑的关节,而双足或两侧坐骨结节所受的外力,也必须通过骶髂关节才能传到躯干。

骶髂关节损伤多由外伤所致,如弯腰搬取重物时姿势不当;跌倒时臀部着地;肩担重物时突然失足等,身体失去平衡,重心突然转移,身体来不及适应而导致骶髂关节错位。根据受伤的姿势与外力的作用方向,可造成骶髂关节向前或向后错位。前错位发生于下肢伸髋屈膝的位置上,如剧烈奔跑、跳远或劳动中一腿伸髋屈膝,用肩推重物时,大腿前部的股四头肌强力收缩向前猛力牵拉髂骨,同时由于同侧骶髂关节后面韧带的作用,使骶髂关节向后旋转,导致髂骨向前下错位;后错位发生于下肢屈髋伸膝的位置上,如跨越沟壕、弯腰搬取重物时,大腿的后部肌肉强力收缩,牵拉髂骨向后,躯干、脊柱及骶骨向对侧前方

旋转时,导致骶骨向后上错位。

本病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很相似,早期不易鉴别,如不仔细询问病史、症状及认真查体,常被误诊为

腰椎间盘突出症,因而延误治疗。

骶髂关节损伤的主要表现为:①患者多有明显的外伤史;②伤后一侧腰骶部疼痛,重者患肢不敢着地、负重及站立,行走困难。坐位时患侧臀部不敢着力,常以健侧臀部着床,患肢保持屈髋屈膝位,翻身

困难;③体征:患侧骶髂关节处明显压痛,骨盆分离试验,“4”字试验及床边试验阳性;④X线检查:正位片仅有脊柱侧弯,骨盆倾斜,骶髂关节片示患侧骶髂关节面排列不整齐,关节间隙比健侧宽。

梨状肌综合征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如何相鉴别?

梨状肌起自于骨盆的后壁,肌纤维发自第2、3、4骶椎椎体前面,向外集中穿坐骨大孔进入臀部,而是止于股骨大转子上缘的后部。梨状肌并非全部将坐骨大孔占满,将其分为梨状肌上、下孔。梨状肌上孔介于坐骨大切迹和梨状肌之间,有臀上神经和血管通过;梨状肌下孔在梨状肌之下,坐骨棘和骶棘韧带之上,有臀下神经、坐骨神经和血管等通过梨状肌坐骨神经一般经梨状肌下缘穿出坐骨大孔离开骨盆,约占84%,但许多人的坐骨神经与梨状肌之间有一定的解剖变异,或是在未穿出骨盆前就分为两支:一支从梨状肌中间穿出,将梨状肌分为两个头,另一支由梨状肌下缘穿出约占11.7%;或是坐骨神经分支后,分别从梨状肌上、下缘穿出约占3.3%;或是虽未分支,但全部从梨状肌中间穿出,将梨状肌分为两部分约占0.8%。梨状肌为外旋肌,收缩时能使大腿外旋、外展。在正常情况下,梨状肌收缩时对坐骨神经无妨碍,但在解剖变异的基础上,由于梨状肌急、慢性损伤或由于炎性反应,肌肉痉挛等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引

起臀部疼痛和坐骨神经放射痛,称为梨状肌综合征。

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一侧臀部疼痛,以梨状肌相对应的部位最明显。疼痛可放射至整个下肢,可伴小腿及足外侧麻木,咳嗽、打喷嚏时多无放射痛,症状严重的患者疼痛可为刀割样、撕裂样的剧痛,

行走困难。

检查时可在痛侧摸到紧张的梨状肌,局部可触及条索状隆起,压痛明显,并有放射痛。压痛点在后髂嵴上,即尾骨的中点与大粗隆连线的中点,梨状肌紧张试验多为阳性,直腿抬高试验为阳性。

本病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因都有臀部及下肢放射性疼痛症状而容易相混淆。主要鉴别点为:①梨状肌综合征患者,腰部无明显压痛和畸形,活动不受限;②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③用长针头局部封闭压痛点

后,疼痛立即解除。

腰椎后关节紊乱症引起的腰背痛有什么特点?

每节腰椎均有三个关节,即两个后滑膜关节和一个前椎间盘关节。相邻椎体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相吻合,构成关节突关节。上腰椎关节突关节面近乎是矢状,下腰椎关节突关节面近乎是冠状,有伸屈活动及比较小的侧屈和旋转,因此可保护后关节和椎间盘因旋转而发生的扭伤,起着防止椎体滑脱和稳定脊柱的作用。又由于腰椎是人体上半身体重的支点,活动度较大,因此,极易发生因扭转而导致椎间小关节

突错缝及其周围滑膜组织嵌顿。

造成本病的原因是腰部突然扭闪,使腰椎小关节突受到外力冲击,出现瞬间的关节突轻微滑移和关节间隙的增宽,此刻,极容易使包裹在关节突周围的滑膜组织吸嵌在关节间隙中,阻碍了关节突回纳到正常的解剖位置。由于关节囊和硬脊膜受到刺激,腰部出现剧痛。

腰椎后关节紊乱症引起的腰背痛的特点为:①常有外伤史;②突发剧烈腰痛,患者表情痛苦,一般均由他人搀扶入诊室,两手喜撑扶于两髂嵴上,以减轻小关节突的挤压力,减轻疼痛;③腰部肌肉痉挛,活动明显受限,尤以后伸疼痛更剧;④无根性压迫症状,但由于滑膜、关节囊等受到刺激,可出现臀部及大腿的放射性疼痛;⑤患者脊柱一般无侧弯,在棘突旁开约25cm处,有明显压痛,但不加重下肢放射痛;

⑥X线片无特殊发现;⑦手法治疗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措施。如诊断明确,手法能起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手

法解除了滑膜的嵌顿,使关节恢复了治疗正常到解剖位置。

何谓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

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是指以第3腰椎横突部明显压痛为特点的腰部软组织损伤。腰椎横突位于腰椎两侧,无骨骼支架保护,主要靠韧带肌肉来维持其稳定性,上有腰大肌、腰方肌起点,并附有腹横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