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传播学》

《传播学》

《传播学》
《传播学》

《传播学》

申报精品课程网站材料

广州体育学院

体育新闻与传播系《传播学》课程组

一、申请表

2005年度广东省高校精品课程

申报表

推荐学校广州体育学院

所属院系体育新闻与传播系

课程名称传播学

课程层次(本/专)本科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____文学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____新闻学___________________

课程负责人______肖沛雄___________________

申报日期_________2006年3月25日_________

广东省教育厅制

二ΟΟ六年四月十五日

填写要求

一、请严格按表中要求如实填写各项。

二、申报表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

出现同一词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请以word文档格式填写表中各栏目。

四、凡涉密内容不得填写,需要说明的,请在本表说明栏中注明。凡

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1]

2. 教学队伍情况

3.课程描述

3-3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一、编写新教材。前6年先后使用复旦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的教材,2005年开始编写《新编传播学》,从原来主要学习上个世纪美国经验学派开创的基础理论体系,变成学习三个内容:上篇讲基础理论;中篇讲近几十年传播学理论的发展创新;下篇讲关于国内外传播中最重大的实践应用方面的问题,如网络传播、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全球传播与国际关系等(见附件3)。

二、向学生开出与这三方面知识相关的几十本参考书目,作为扩充性的学习资料(见附件15)。

三、实验室、多媒体教室、报纸网络编辑综合教室、电视节目制作与摄影制作综合实验室基本与大众媒体同步,并年定时向学生开放(见附件16)。

四、结合社会重大事件进行补充内容教学。如向学生主讲国家形象传播内容后,学生进行研讨,并公开发表文章十多篇(见附件1)。

五、我院先后在社会上建立了20多个与大众传媒合作的新闻传播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重大赛事的专题实习、中期实习、毕业实习提供了平台(见附件13)。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含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一、在教学方法方面,以培养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结合为主要宗旨。

1、实施了四个“结合”:专业理论学习与课前预习中自觉学习文献资料,收集、整理相关信息的结合;课本理论学习与解决社会重大问题、参与重大赛事报道活动结合;新闻学知识技能的学习与传播学宏观理论学习的结合;课堂系统学习与到大众传播媒体进行专业实践应结合。除系统、科学、全面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外,我们还有意识地把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如《每周新闻选题报送》、《天天头条猜想》等课外教学活动的实施,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新闻与传播的理论素养,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我们把本专业的报纸网络编辑综合教室和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与摄影作品制作综合实验室定期向学生开放,有专业教师当场指导,为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创造了条件(见附件16)。

3、坚持在新闻学与传播学结合开展教学的前提下,以“一调查三实习”的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我们的教学特色。“一调查”是指本专业的学生在大一的寒暑假期间要做一次社会调查,并结合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的学习,写出调查报告(见附件17:调查研究报告目录)。

本专业的实习分为专题实习、中期实习和毕业实习,合称“三实习”。专题实习是一种非计划内的机动实习,比如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世界杯赛等大赛期间,应有关媒介要求,有组织地参与赛事报道工作,可视作一次专题实习。专题实习也可以与社会实践、专题调研结合起来。如果成绩合格,可根据工作量的大小,计1-2学分;中期实习安排在二年级结束后的暑期进行,为期4周。一般情况下,从7月15日开始,至8月15日结束。实习合格,可计2学分;毕业实习安排在三年级结束后的暑期进行,为期16周。即从第6学期结束后的暑期开始,暑期安排7周,至第7学期第9周结束。第10周返校总结。实习合格,可计8学分。迄今为止,体育新闻专业学生实习媒体包括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中国体育报、南方日报报业传媒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深圳报业集团、珠海报业集团、东莞日报社、广东电视台、广州电视台、深圳电视台、珠海广播电视台、佛山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直接参与了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全运会等国内外大型赛事的新闻报道工作(见附件13)。

4、实施了《新闻业务量化积分》制度,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凡在媒体发表的新闻作品均给予一定的积分,累计到规定的标准就可以换算成一个学分。学生在这些课外教学活动中的成绩成为相关课程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以便在学生中营造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氛围(见附件8)。

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我们学科组的全体教师都在运用多媒体和信息网络进行教学,并充分运用每一阶段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和重大赛事结合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见附件:多媒体课件和授课照片)。

4. 自我评价

4-1本课程的主要特色(不超过三项)

一、特色之一:传播学教学与新闻学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1.师资配备的结合,本课程组5名教师中有3人兼新闻学的教师,这有利与把传播学的宏观理论性与新闻传播实践结合起来;

2.授课内容的结合(在传播学教学中,经常结合新闻传播的重大题材,组织教学讨论和安排作业,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把传播学、新闻学的理论与新闻事件的分析结合起来。学生撰写并公开发表学术文章40多篇(见附件)。

3.实习指导的结合。在学生实习中传播学教师和新闻学教师统一安排,综合指导(见附件:指导教师一览表,包括传播学和新闻学的教师;学生实习成果汇编)。

4.本课程组成员运用自身理论优势,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体育信息网络化建设的社会学、经济学思考及对策的研究》(2002)和国家体育总局课题《体育与新闻传播研究》(2005)等多项省部级和国家级课题。这在全国体育院校同类专业、同类课程中是不多见的。

二、特色之二:实践第一。

1.校内实验室实习与社会主流媒体实习基地的实习结合;

2.理论教学与联系社会重大事件、国内外重大赛事开展应用教学结合;

3.专题实习、中期实习与毕业实习结合。

三、特色之三:体育特色。

1.在传播学教学中,与新闻学结合,主要结合讲授体育新闻传播的知识与实例;

2.在教学实习中,主要是结合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组织学生到各种体育传媒进行大赛体育新闻的报道工作,在学习传播学和新闻学的知识、规律的同时,重点掌握体育新闻传播的知识、规律和技巧(附件:我系学生参加实习的主要赛事一览表,列出赛事名和参与的学生数)。

3.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本科与研究生毕业论文时,一般以体育新闻传播为主要内容和方向(见附件25: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题目一览表)。

4-2本课程在国内外同类课程中的地位

本课程与国内体育院校相比,显示出我们上述特有的三个特色,并通过几年的探索,大力改革教材与教学方法,突出了体育特色和实践第一的教学思路,在教学效果和学生就业中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显示了较强的竞争实力,按照许多兄弟院校领导和同行的评价,在十几个体育院校中我们的体育新闻专业可以排到前3名的位置,而在我院体育新闻与传播系的众多的课程中,《传播学》是开设时间最长、师资力量最雄厚、教材与及教学方法改革力度最大的一门。

《当代传播》2004年第1期发表了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李欣人写的一篇题为《从文献计量学看我国传播学》的论文,文章通过对1997年到2003年国内曾发表过传播学学术论文的687位专家学者所发表的1080篇传播学专题文献采用全面、系统的分析调查研究和计量分析,提出了其中研究成绩比较突出24名为“最近7年我国传播学专题论文的主要作者”。其中我院的传播学教肖沛雄授与国内著名的复

旦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童兵教授、张国良教授、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胡翼青教授等并列在第5位(见附件11)。

肖沛雄教授关于《传播学》教材创新的指导思想和创新的原则的一篇题为《赋予传播学教材新内涵》(一万多字)的学术论文,被传播学方面的核心刊物《当代传播》发表(附件3)。《传播学》课程也被全系推荐为第一门向“精品”目标冲刺的课程。

4-3目前本课程还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本课程组师资在年龄、职称、学缘结构上看,比较合理,但从学历结构上看,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还不多,几位年轻教师还面临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和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问题。

二、本课程组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但是,如何运用现有的科研实力,去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围绕广东建立文化大省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我们的办法还不多。

三、本课题组的科研成果占了本系科研成果的一大半,如何带动其他课程教师一起从事科学研究,围绕几个学术研究方向组成团队,联合攻关,争取拿下更多理论与实践前沿的重大课题,是摆在本课程组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

教育传播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 2.教育传播 3.人的内在传播 4.教育传播学 5.最近发展区 6.传播 7.教育传播系统 8.数字化学习 9.自主学习 二、填空/选择 1.传播的基本条件是()、()、()和()。 2.人对人的传播主要有四种类型()、()、()和()。 3.拉斯韦尔认为传播有三大功能,分别是()、()和()。 4.一般来说(南国农认为),传播的主要功能是()、()、()和()。 5.在拉斯韦尔5W模式基础上,()于1958年提出了7W模式,增加了()和()。 6.()提出了“群体动力论”的概念。 7.把关人是()提出的。 8.()提出了“两极传播”理论。 9.()创立了“传播学”,有“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之誉。 10.教育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和()。 11.教育传播的演进,先后经历了()、()、()和()四个发展阶段。 12.教育传播系统四要素之间存在六种关系,其中()是决定教育传播效果好坏的关键。 13.教育传播学的学科性质属于()。 14.在教育传播系统的四种结构中,()结构最注重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结构适合传递简单的教学内容。 15.教育传播系统的最重要的功能是()。 16.在大众传播中,受众具有()、()、()和()四个特点。 三、问答题 1.说明大众传播的特点; 2.比较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 3.教育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4.教育传播的特点有哪些; 5.试论述教育传播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6.试论述互联网对教育传播的影响; 7.阐述教育传播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2.编码 3.译码 4.教育传播过程 5.先行组织者 二、填空/选择 1.编码过程包括()和(),译码过程包括()和()。 2.在教育传播过程中,选择教育传播媒体去呈现信息阶段,实质上是()的过程。 3.在通道传送阶段,利用教育传播通道将信号传送出去,也称()阶段。 4.先行组织者是()提出的。 5.先行组织者有三种类型,分别是()、()和()。 6.()教学策略是着眼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7.()教学策略适合动作技能的培养。 8.影响学习效果的个性特征主要包括()、()、()等。 9.教育媒体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二是()。 10. 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主要有()、()、()、()、()和()等。 11.根据表达方式不同,模式可分为()、()和()三种类型。 12.()模式最适合用于公众演说类的传播过程。 13.贝罗模式由()、()、()和()四个要素组成,因此又称为()模式,适合解释教育传播过程。 14.模式有()、()、()和()四种功能。 三、问答 1.什么是教育传播过程?教育传播过程包含哪些基本要素? 2.画图并说明教育传播过程的六个阶段。 3.论述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4.什么是先行组织者?是由谁提出的。 5.论述五段教学策略的基本过程及其优缺点。 6.论述加涅的九段教学策略。 7.阐述假设—推理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 8.阐述示范—模仿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 9.说明教育传播媒体的作用及创设情景的类型; 10.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设计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 11.试论述伙伴协作学习活动过程。 12.试论述问题解决协作学习活动过程。 13.试论述角色扮演协作学习活动过程。 14.在教育传播过程中,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 15.在构建教育传播模式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16.试论述拉斯韦尔模式的传播过程,并作简要评价。 17.试用香农—韦弗模式解释一般的人类传播过程。 18.试论述贝罗模式的传播过程,并作简要评价。 19.画图并说明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 20.了解四种基本的教学传播模式到特点及五种网络教育传播模式的传播过程。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 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 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 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1)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二)信息 1、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3、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①“传播和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施拉姆) ②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也可是横向的。 ③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 ④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任何传播都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否则传而不通,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3、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一)传播学及其类型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社会传播同样具有系统性。 4、社会传播五种基本类型: A.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制约的各部分构成,能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有机整体(完整的信息系统 B.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 C.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是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答: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它离不开符号,媒介,它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映的变化。 基本特征: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答: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答: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的社会传播,也是具有普通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答:(1)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 (3)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答:它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在自然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条件,变会引起预期的反应。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答: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

传播学原理课后习题第二章知识分享

1、传播有怎样的结构? A.结构,即勾陈过一个事物整体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与此相联系,有一种视万事万物都为过程的观点,实际上是对结构的动态表述,两个概念意思基本相同。 B.美国传播学者 D ?伯洛提出了“ S-M-C-R'的传播过程模式,从隔离路上较为透彻地总结了传播 的过程和结构的特征: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边界;传播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C.这一总结,克服了前人认识中的谬误,不仅强调了传播过程研究的重要性,而且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强调了传播过程研究的科学性。 D.传播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有: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2、线性模式有哪些主要的优缺点? 1.拉斯韦尔的5W 模式 谁(who) <传者?控制分析>—说什么(says what) <讯息?内容分析>—通过什么渠道 (in what channel ) <媒介?媒介分析>—对谁(to whom ) <受着?受着分析>—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 <效果?效果分析> ①第一次较为详细地、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 ②第一次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 (5 分析即5 领域) 缺陷: A.作为一个典型的线性模式,它似乎把传播过程看成是一种单向传送信息、并呈直线形态的 过程。 B?它似乎割裂了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 C作为要素的“讯息”,在传播过程中往往发生变化,这里没有表达出来。 D“. 效果” 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它实际上并不一定出现,其只是一个“环节”。 2.申农—韦弗的线性模式 优点: ①导入了噪音的概念,为传播过程研究进一步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②媒介被一分为三,信息分为发送的和接受的。 缺点: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而且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完全应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是不行的。 3.线性传播的缺陷: ①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 ②缺乏反馈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双向互动的性质。 3、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有哪些异同 A.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变单向直线型为双向循环型,引入了反馈机制,包括德福拉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B.社会系统模式:在控制论模式上得以发展,将整个传播过程置于社会之中,强调社会因素对传播过程的影响。包括:赖利夫妇的模式以及马莱茨克模式。 C.同:两者都在单向直线型的传播中注意到了反馈的重要性,变单向直线型为双向循环型,引入了反馈机制 D.异:社会系统模式又在控制率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克服了控制率模式社会因素对传播过程影响的不足,将整个传播过程置于社会总环境中,因而完善了传播的过程分析。 4、传播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学考集市】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第2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 答∶语言是人类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传播手段,它的产生是人类传播摆脱动物状态的决定性的一步。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其原因分析如下∶ (1)劳动中的相互协作产生了对语言的需要 劳动的发展必然促使社会成员更紧密地互相结合起来,它使互相支持和共同协作的场合增多,并且使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共同协作的好处。这种相互协作需要凭借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由此产生了对语言的需要。 (2)劳动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 正是劳动中的相互协作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早期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经过漫长的进化和发展,终于出现了分音节的语言。而在这个过程中,脑髓和感觉器官也不断趋于发达。脑和为它服务的器官,越来越清楚的意识以及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又反作用于劳动和语言,为这二者的进一步发育不断提供新的推动力。人类社会及其以语言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正是在这种永不枯竭的动力的推动下,不断走向更新更高的发展阶段的。 综上所述,正是劳动产生了对语言的需求并促进了语言产生所需要的人类器官的发达。因此是劳动创造了语言。 2.人类语言具有哪5个特点? 答∶语言的产生,标志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重大飞跃。日本著名生物学家水野为武曾经对人类的语言与动物发出的声音信号进行过详细的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人类语言的5个特点∶ (1)人类语言是一种具有音节区分的声音符号体系。(2)与本能相关的声音较少,发音和语句在结构上具有逻辑性。(3)具有自由模仿其他声音的能力。(4)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也能自主发声。(5)能够自主地赏娱音声的节奏和韵律。 3.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答∶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征是能动性和创造性。具体来说,人类语言具有以下一些根本的特性∶ (1)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 动物的信息传播只是一种本能行为或对条件刺激做出的反应,他们只能理解具体的和眼前的事物,无法表达抽象的、过去的和未来的事物。而人类语言不仅能够表述现在,而且能够表述过去和未来;不仅能够表述眼前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述在遥远空间发生的事情。 (2)人类语言具有无限的灵活性 人类语言能够不断创造出更多的表现方式,它可以表达任何具体的、抽象的甚至虚构的事物,在表达内容上几乎没有任何限制。 (3)人类语言具有发音的经济性 人类的语言以有限的几十种元音和辅音,配之以声调变化,能够组合成数十万以上的语音单词。这说明,人类能够以最小的体能消耗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音声传播能力。 (4)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动物的信号系统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的适应,而人类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表现出无穷的创造力。人类不断创造出新词语、新概念、新含义和新的表达方法,并且能够将声音语

教育传播学考点整理

教育传播学考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传播:传递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传播的类型:(P3) 一.人对人的传播 1.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 2. 组织传播 3. 大众传播 4. 教育传播 二.人的内在传播 传播学的奠基人:拉斯韦尔、勒温(又译卢因)、拉扎斯费尔德、霍夫兰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 教育传播: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递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P6) 教育传播的特征:(P7) (1)明确的目的性。(教育传播是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一种传播活动。) (2)内容的严格规定性。(教育传播的内容是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严格选定的。)(3)受者的特定性。(教育传播有特定的对象,大学的教材,不能用作中学的课本。)(4)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在教育传播中,教育者既可以用口语和姿态作媒体,又可以用板书、模型、幻灯、电视、计算机等作媒体;既可以是面对面的传播,又可以是远距离的传播。) 教育传播的发展阶段:(P11) 一.口语传播阶段 二.文字传播阶段 三.电子传播阶段 四.网络传播阶段 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不同:(P7) (1)大众传播的目的,主要是通报消息、提供娱乐、宣传教育。教育传播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合格的公民,造就优秀人才。 (2)大众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为主体的一般大众。教育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 (3)大众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的编辑、记者和节目的制作者。教育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材编制者。 (4)大众传播主要是一种间接的传播,是传者通过媒体(报刊、图书、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教育传播既可以是通过媒体的间接的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的传播。 (5)大众传播中的反馈过程,一般迂回缓慢,具有更多的单向传播的特点。教育传播能较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版)考试重点

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 二、传播与信息 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 三、播的定义和特点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 一、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传播学的任务P11-12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 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 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二、动物传播的局限:动物传播的局限P24 三、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语言的论述P26-27 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一、口语传播时代: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P29;口语的局限P29-30 二、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出现P30;文字发明的意义P31 三、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腾堡印刷机)P31-32;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 四、电子传播时代: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信息社会的概念P35 一、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P35-36 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P37;托夫勒的三次浪潮P38;信息社会在经济结构上的四个特点P38 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战后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阶段(初级、高级)P39;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P39;世界各国建设信息社会(NII,GII)P39;我国信息化建设P39-40;对人类发展史的概要认识P40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一、符号的定义:永井田男的符号定义P42-43 二、信号与象征符:信号(signal)的特点P44;象征符(symbol)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 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三类非语言符号P45

传播学课后题

传播学课后题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4、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6、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7、什么是“传播隔阂”? 8、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 9、试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 10、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 2、人类语言具有哪5个特点? 3、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性是什么? 4、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5、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什么?其产生有什么意义? 6、试论述中国的印刷术的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和古登堡印刷

术的意义。 1 / 12 7、试论述电子传播的发展在人类传播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8、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9、试述传播学家哈特对媒介系统的分类。 10、什么是信息社会?它具有哪些特点? 11、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正在迎来一个重新统合的时代。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1、简述符号的定义。 2、象征符具有哪些特性? 3、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 4、符号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5、什么是意义?意义是如何产生的? 6、符号的意义有哪些分类? 7、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暧昧性和多义性? 8、情境意义指的是什么?在传播过程中,除符号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哪些意义在起作用? 9、什么是象征行为?它有哪些特性? 10、为什么说象征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基本能力?

【重点】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 1、信息的定义 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 4、社会传播的类型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6、双重偶然性 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能是否正常。 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在是必然的。 第二章 1、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 —用手写字。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 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

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 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哈特关于媒介系统的分类 A.哈特,根据传播媒介的发展史分类: 手段; 摄影等; —人类传播的媒介手段日趋丰富,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的过程。 4、《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和《第三次浪潮》 D.贝尔。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分为前“工业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生产商品的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三大阶段。 A.托夫勒。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两次变革浪潮,从原始社会向农业社会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目前正迎来以信息革命为代表的第三次浪潮,必然会极大地改变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 5、二战后信息社会发展过程 50—80年代中期):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得到高度普及,个人媒介日趋多样化;②高度信息化阶段(80年代末—今):大众传媒进一步发达,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跨国传播时代;微型电脑普及,成为个人综合信息处理的媒介;以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发展,使不同媒介出现融合的新趋势。 第三章 1、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 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2、象征符的特性 通过传统、学习继承;④可自由创造,与指代对象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3、意义的定义 4、符号意义的分类 ;③指示性和区别性。 5、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符号本身之外) 使得不同的受众对同一种符号构成的信息会有不同的理解;

教育传播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 1.解释下列概念、名词的含义:传播,教育传播,教育传播学 2.陈述传播的类型 3.解释传播的功能 4.区分教育传播于大众传播的异同 5.阐述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对象 6.阐明学习、研究教育传播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传播、教育传播、教育传播学的概念;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节传播 一、传播(Communication)的定义 传播一词源于拉丁语“Communis”(共同,社区的意思),现在成为“交通”“沟通”、“传递”的意思。传播是人们通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感情,以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世界处处充满了传播现象,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传播活动,生命不息,传播不止。 1.狭义的传播限指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活动。 (1)传播是信息在时间和空间的移动和变化。 (2)传播是为了共享信息、相互影响而进行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和过程。 2.认识: (1)传播是人的基本行为,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首要条件。 (2)传播的信息性质:信息是传播的内容 (3)传播的基本条件:传播者、信息、受传者(传播是一种互动) (4)信息的可转换性:位置和状态的转换。传播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动画、舞蹈等各种方式传递信息。 二、传播的类型 根据传播的方式和内容分类: 传播 自然的传播 动物的传播 人的传播 机器的传播 人对人的传播 人的内在传播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以传播内容和不同性质为基础,可以分为: 新闻传播,政治传播,文化传播,艺术传播,经济传播,教育传播 三、传播的功能 1.拉斯威尔:监视环境、应付环境、传递遗产 2.一般地,传播的主要功能是: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第二节教育传播 一、教育传播的概念 1.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人类传播活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2.教育传播的特点 (1)明确的目的性(2)内容的严格规定性(3)受者的特定性(4)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 二、教育传播的演进 第三节教育传播学 一、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重媒体→重过程→重优化 二、定义 教育传播学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三、学科的性质 教育传播学属于交叉学科中的边缘学科 四、研究对象 研究教育传播现象及其规律。(包含本书的目录涉及的方面:系统、过程和模式、内容、符号、媒体、传者和受者、环境、效果、应用等方面。)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 一、名解 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 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 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 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 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 1、传播的基本特点 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 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 1、传播一词主要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2、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观点: ①定义: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②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作为社会互动理论创始人的库利突出强调了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③值得一提的是,库利把“铁路”也视为重要的传播手段。在他看来,铁路交通是人和物的流通,这种流通业必然伴随着人与人的交往或以物为中介的精神交流和社会互动关系 3、美国学者皮尔士的观点: ①关于传播的论述:“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即使传播最简单的观念也必须使用像。因此,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 ②皮尔士认为传播即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而观念或意义只有通过“像”或者符号才能得到传达 ③作为符号学的创始人,皮尔士更强调符号作为精神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4、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 ①社会学传统 ②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5、信息学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6、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 ①提供信息概念 ②扩大传播学视野。从信息科学的观点来看,传播并不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而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现象,它作为一种客观的机制在维持物质的运动和系统的运行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个观点,使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背景中考察人类社会的传播现象 二、传播与信息 1、信息概念: ①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②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2、信息分类: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 传播学的相关学科社会传播的特点精神交往理论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信息 社会符号/意义象征性互动理论现代社会的象征性文化(消费文化)人内传播 5W模式传播总过程研究人际传播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集合行 为霍桑实验企业识别系统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李普曼/拟态环境极权 主义/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民主参与理论大众传媒的特点“把关人” 麦克卢汉“电视人”与“容器人”理论受众大众社会理论“拷贝支配”理论 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子弹论传播流研究伊里调查:《人民的选择》/“ 意见领袖”/两级传播《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多级传播“有限效果”理论“说服性传播”研究(耶鲁研究)“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免疫效果”/“警钟 效果” 自信心假说“使用与满足”研究“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 分析” “知沟”假说/“上限效果”假说/“信息沟”假说传播学的形成与诞生杜威/库利/帕 克/米德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施拉姆香农/维纳经验学派和 批判学派 ● 第一章 ★与传播学的相关学科: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重点要搞清楚传播学和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这三个学科的关系。 1、新闻学:新闻媒体的实践原则和标准、新闻学的主流理论(如第八章的那几个媒介规范 理论)都给了传播学很大启示,特别是早期传播学就诞生在新闻学院之中,还可以注意一 下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卡方人”(经验学派的传播学者)和“绿眼罩”(带有偏见的新闻从业人 员与研究人员)之争。这些都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 2、社会学:社会学的大量社会理论极大了催生和促进了传播学的发展。早期的传播学研究 者和传播学奠基人大多来自社会学界,如欧洲社会学家塔尔德与西美尔、深受西美尔理论 影响的芝加哥学派(帕克和米德)、库利、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等人在理论、方法(调查研究、文本分析等)、实践等诸多方面推动了传播的诞生和发展。就是传播学中的批判学派 也是大量借鉴各种社会学的理论来进行大众传播研究,很多批判学者本身就是社会学家。3、心理学: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中有两位是心理学家——卢因和霍夫兰。卢因在其群体动力 学的研究中提出了“把关人”理论,被怀特引入新闻传播领域后极大地促进了传播学的媒介 控制研究;霍夫兰著名的“耶鲁研究”将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并且大量研究了微观层 次的说服性传播效果,直接推动了传播学中效果研究领域的发展。另外各种社会心理学理 论也对传播学的效果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传播(communication)与信息(information):①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 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信息概念的引入使传播的定 义更为科学化,也极大地了扩展了传播学的视野和理论框架。②传播就是指社会信息的 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此定义主要着眼于人类社会的 传播活动;也可以参考第二页和第三页库利和皮尔士的观点,了解一下对答题还是很有帮 助的。】 *人类社会传播的特点:(1)信息共享活动;(2)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并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3)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前提是传受双方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5)行为性、过程性、系统性。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 *五种传播系统: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传播。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开放性系统;(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 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双重偶然性: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

教育传播学

教育传播学 第一章 传播的主要功能是: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教育传播系统构成的四要素是指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 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传播现象及其规律性 1、怎样正确理解传播的概念? 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情感,以达到相互了解和影响的过程 ●一般是在两个以上人中进行; ●是一种过程,一种互动; ●必带有信息,传者、受传者、信息、通道是基本条件; ●以符号和信号为中介; 2、谈谈你对教育传播学的理解。 ●性质: 属于交叉学科中的边缘学科,是教育学与传播学相互渗透的产物; 教育传播学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提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研究对象:教育传播现象及其规律性 ●与电化教育学的异同 教育传播没有核心,同等对待各要素,而电化教育视媒体为核心; ●与教育技术学的异同 教育传播学主要从理论角度提示“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教育技术学主要从技术角度探讨“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3、简述人类教育传播发展的主要历程。见作业 口语阶段文字阶段电子阶段网络阶段 第二章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提出了九段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 提出“S-M-C-R”传播过程模式的学者是贝罗 传播过程中,在接收端将信号转换为符号叫做信道编码P21图 教育传播系统最重要的功能是受教育者的学习 1、怎样理解教育传播过程? 教育传播过程:是指教育者借助教育媒体向受教育者传递与交换教育信息的过程。 教育传播过程是传播过程的特例: 教育传播过程是教育者借助教育媒体向受教育者传递与交换教育信息的过程。 教育传播过程是教育传播系统的动态过程: 当通过信息控制各要素进行相互作用时,则产生动态的过程。 教育传播过程包含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编码、译码、噪声、反馈与效果等。 2、说说你对教育传播模式的认识,并阐释四种典型的教育传播模式。见作业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P39 四种典型的教育传播模式: 师生面对面教学传播模式

《教育传播学》考试复习资料

《教育传播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重点内容:1,理解传播的含义2,传播的类型(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3,传播的四大功能4,教育传播的四要素说法 (一)传播的含义: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使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情感,以达到相互了解和影响的过程;世界处处充满了传播现象,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传播活动,生命不息,传播不止。 (二)传播一般分为四大类:自然的传播,动物的传播,人的传播,机器的传播。人的传播又可分为:人的内在传播,人对人的传播。人对人的传播主要有四种类型: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教育传播。 (三)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点-------- 相同点:两者都是人的传播活动,都是以信息传递为核心。 不同点:(1)大众传播的目的,主要是通报消息,提供娱乐,宣传教育。教育传播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合格公民,造就优秀人才。(2)大众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为主题的一般大众。教育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正在成长的年青一代。(3)大众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的编辑,记者和节目的制作者。教育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材编制者。(4)大众传播主要是一种间接的传播,是传者通过媒体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教育传播既可以是通过媒体的间接的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的传播。(5)大众传播中的反馈过程,一般迂回缓慢,具有更多的单向传播的特点。教育传播能较快地收到反馈信息,具有更多的双向交流的特点。(6)在大众传播中,信息的选择,又很的随意性。在教育传播中,信息的选择,有严格的规定性,要求高度的科学性。 (四)一般来说,传播的主要功能是: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五)教育传播系统的四要素: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和受教育者。 第二章重点内容:1,学会分析媒体的具体传播过程2,几种教育传播模式的优缺点(亚里士多德模式,拉斯维尔模式,香农----韦弗模式,贝罗的S-M-C-R模式)3,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不考试 (一)2—1—1教育传播的概念课本21页 (二)1,亚里士多德模式:指出演讲者为了取得不同的效果,要在不同的场合,为不同的听众构思其演讲的内容。该模式虽然列举出了传播的要素,但是对传播过程没有明确的说明。 2,拉斯维尔模式:该模式在大众传播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它率先开创了传播学模式研究方法之先河。但这一模式过于简单,具有以下明显的缺陷----首先,它忽略了“反馈”的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