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多重解读_顾东辉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多重解读_顾东辉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多重解读_顾东辉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多重解读_顾东辉

2014年第5期总第159期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Journal of ZheJiang Party School of C.P.C

No.5,2014General No.159

主持人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将深刻影响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的发展,直接产生突破性的改革。因此,需要多学科、多层次进行系统的研究。基于此,本专栏的三篇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多重解读》一文主要从发展社会学视角,基于国家治理与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关系,提出本土导向应该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策略,一方面要推进西方国家发展经验的中国化,另一方面要推进中国建设经验的规范化。同时提出要关注,社会

组织在国家治理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及其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的发挥这两个重点

。《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社会政策》

一文主要从社会政策角度,提出社会政策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制定和实施社会政策是现代国家能力的重要体现,通过分析提出,只有能够有效满足人类需要的国家治理才是有效的国家治理。《超越“行政有效,治理无效”的困境———兼论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突破点》一文

围绕当前出现的“行政有效,治理无效”的困境,分析“行政有效”和“治理有效”一致性的可能和实现路径,探讨了“行政吸纳治理”的多样性和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突破点,提出以建立和健全吸纳机制作为突破点,建立有效的“行政吸纳治理”的机制新思路。

(本栏目特约主持人:林闽钢)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多重解读

收稿日期:2014-08-02

作者简介:顾东辉,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工作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社会组

织、社会政策等。

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我国社会工作的基本模式研究”(编号:09JZD0026)。□

顾东辉

摘要:国家治理是当代中国的重要战略,其核心是治理。治理的基础品性是主体多元且平等;国家可以是“大国家”即拥有语言、文化、种族、历史、领土并代表全体人民进行制度性权力运作的共同体,也可以是“小国家”即作为民众所在场景中与市场和社会并列的系统;现代化就是向

“现代”的发展演化。国家治理,顾名思义,就是将治理融入国家系统,从而有“大国家”的国家治理和“小国家”的国家治理并涉及相应层面。在国家层面,治理与现代化有相通之处。国家治理现代化

不是简单的西方化而应该注重本土导向,即将国家发展的国际经验进行中国化,同时,对国家建设的中国实践进行规范化。在此过程中,社会组织角色特殊,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民众均需内化治理理念。各方只有更好地自助和自我增能,才可以互动共进,共致目标。

关键词:治理;国家治理;现代化;本土导向;社会组织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9092(2014)05-0012-05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特征的重要

战略。这既是对改革开放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中国所面临挑战的回应。该战略的提出是我国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的重要标志,表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开始由党政部门自上而下管

理向多类主体平等参与的转变。这也显示了我们党对政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体现了我们党

治国理政的新境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应该是中国再次崛起的重要制度基础。

一、治理、国家和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核心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和能力则是其一体之两面。为此,我们可以首先对治理、国家和现代化三个概念进行初步梳理。

(一)治理

治理(governance)源于古拉丁文和古希腊语,原指控制、引导和操纵的行动或方式。1980年代初开始,治理开始得到多方关注。对于治理,中外多个代表性的人物和机构基于各自领悟而有所界定。罗西瑙认为,治理是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它们虽未得到正式授权却能有效发挥作用①。全球治理委员会提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方式总和,是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②。罗德斯指出,治理意味着异于从前的有序统治条件或以新方法统治社会,并体现出作为国家最小管理活动、公司管理、新公共管理、善治、社会控制体系、自组织网络等六种用法③。俞可平认为,好的治理是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新颖关系,是通过政府与公民的良好合作而还政于民的过程④。

揭开治理的面纱,可以发现其基础品性和衍生品性⑤。其基础品性就是主体多元平等;平等并非指绝对平等而是指总体平等,即公共组织、社会机构、企业乃至民众只要得到认可都有可能成为权力中心,并在不同时期有相应的表现。主体多元平等则带来了相应的衍生品性,具体表现为:不同主体间界线和责任模糊,相互依赖,各展优势,加强对话互动,进行伙伴式合作。

治理与管理(management)至少存在如下区别。其一,主体不同。管理的主体是一元的,该主体与其他主体的地位不平等;治理主体则是多元且平等的。其二,对象不同。管理以管理者权力所及为边界,治理则以公共议题为对象从而领域更宽广。其三,目标不同。管理旨在通过管控对象而达到管理者权益最大化;治理通过多类主体的参与和合作,促使公共利益最大化,并尽量体现出合法、透明、责信、法治、回应、有效、参与、稳定、廉洁、公正等特征。其四,伦理不同。管理对上负责,以拥有者利益为首;治理则对下负责,以工作对象权益为首,注重以人为本和公平公正。其五,方法不同,管理基于强制性的制度,权力运行自上而下;治理则既可以依托强制性制度,也可以基于柔性契约,权力运行可以自上而下,可以从下到上,也可以是平行互动。

(二)国家

国家(country,state,nation)是一个众说纷纭的名词。西塞罗认为,国家乃人民之事业,而人民是许多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⑥。韦伯指出,国家是制度性的权力运作机构,在实施其规则时垄断着合法的人身强制⑦。国家也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或者指被人民、文化、语言、地理区别出来的领土。在20世纪初的欧洲学者Jellinek,La-band,Carréde Malberg看来,政治权力、领土和人民三要素的有机统一是国家的重要特征⑧。国家有其功能,并表现为全部(而非某个)国家机器为了实现国家的总任务和总目标而进行的所有活动⑨。

①②

③④⑤⑥⑦⑧

⑨[美]罗西瑙主编:《没有政府的治理———世界政治中的秩序与变革》,张胜军、刘小林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Our Global Neighbourhood:The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pp.2-5。

R.A.W.Rhodes,The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Political Studies,1996,Vol.44,Issue4,pp.652–667.

俞可平:《引论:治理与善治》,《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8-11页。

顾东辉:《“治理”视野下志愿组织的增能》,《中国社会工作》,2014年第3期。

[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王焕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5页。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第一卷)》,阎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48-151页。

领土涉及陆地、海域和空域;人民是国家政治权力合法性的唯一来源,多被定义为公民;合法的政治权力(政府)垄断着强制权,单方面制订法律规范,管理着人民,处理人民之间的冲突。参见“国家是什么概念?”http://wenda.so.com/q/1382844665068509。

关于国家功能或国家职能的说法较多。有人说国家有立法、司法、管理的功能;有人说国家有保护国家免受他国侵犯、保护国内每人免受他人的侵犯压迫、举办个人或少数人不应或不能举办的事情;有人说国家有安全、秩序、公德、自由、福利等目的。

国家可以有多种分类。根据政治学视角,国家可以分为君主制国家或共和制国家、民主国家或专制国家;根据政治-经济视角,国家可以分为自由主义国家或社会主义、国家干涉主义、国家保护主义国家;根据公法视角,国家可以分为单一制国家(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与联邦制国家(还有邦联制/国家联盟,每个国家保留主权权力)。

其实,从操作视角审视,国家也可以有大小两种范畴。一是“大国家”。即将国家视为拥有语言、文化、种族、历史、领土并代表全体人民进行制度性权力运作的共同体,它在一定领土内拥有外部和内部的主权,是国际舞台和国际法中的主体。在此层面上,国家与其他国家并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类主体均是其子系统,它们组成国家并相互影响。二是“小国家”。在政治学、社会学和社会福利中,民众所在场景常被分为国家、市场和社会三大系统,分别对应于政府、企业和民非机构三类组织。所谓“小国家”就是将国家视为人类所处场景中与市场、社会并列的系统。在该层面上,国家(政府)、市场(企业)和社会(民非机构)并生共存,相互交叉,也相互影响。可见,基于不同维度,我们可以对于国家有相应的理解,并发现其相应的国家功能。

(三)现代化

现代化(modernization)也是一个复杂纷繁的概念。有学者对此概念梳理后认为,现代化具有三层涵义。

由基本词义而论,现代化就是向“现代”(mod-ern)演化的过程,适合“现代”需要。

就理论涵义而言,现代化指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其中,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的转变过程是第一次现代化,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的转变过程是第二次现代化。

从政策涵义审视,现代化是现代化理论的应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有所不同,但其本质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个人生活等方面的现有状态向下一阶段状态的转变实践。

其实,现代化就是向“现代”的发展演化,现代化不是西方化(westernization),淘汰、创新和选择的动态组合是其表现,社会结构改变和权利再分配是其特征。

二、国家治理与现代化的逻辑脉络

根据前文对于治理、国家和现代化三个概念的简单说明,国家治理可以视为治理在国家系统的实际应用,而现代化既然是一种演化就应该与国家治理有一定关联。

(一)国家治理的类型和层面

基于前文,既然国家在操作层面上有大小两个层面且各有子系统,那么,国家治理自然就可以有相应的两个类型和多个层面。

“大国家”的国家治理。“大国家”是一定领土内全体人民所有方面的共同体,在纵向上有中央和地方两个层级以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条系统,在横向上也有诸多块系统。因此,可以推演出两个层面的国家治理。一是国家与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基于平等原则进行互动,并体现出相互依赖、各展优势、加强对话、进行伙伴式合作的治理特性。这种治理事实上涉及到国际关系领域,因此,可以称为“国际层面的国家治理”或“国家的国际治理”。二是国家内部不同系统的互动,其表现形式有多种。如,可以有作为政治主体的党政部门、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作为社会主体的民非机构以及民众之间的角色平等与伙伴合作;再如,也可以有作为中央部门和地方系统的结构上主辅安排和功能上伙伴合作,以及作为地方诸多子系统之间的平等互动。这种治理可以称为“单国层面的国家治理”或“国家的国内治理”。

“小国家”的国家治理也可以有两个层面。一是“国家-市场-社会-民众层面的国家治理”。在该层面上,国家、市场、社会和民众并生共存,前三者分别呼应于政府、企业和民非机构。这几者地位平等、相互交叉和相互影响。如,国家与市场的交叉可以产生国有企业(或称为政有企业),国家与社会的交叉可以形成政府背景慈善组织,市场与社会交叉可以营造社会企业。在该层面上,国家治理(政府治理)与市场治理(企业治理)和社会治理(民非组织治理)并列,并与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进行平等互动。在具体事项上(如就业),这些主体间的界线和责任模糊,从而需要相互依赖、各展优势、加强对话和进行伙伴式合作。本类国家治理与“大国家”的“国家的国内治理”

有所交叉又存在差异。后者是指国家对所有事务的全面治理,前者聚焦于四类主体之间的平等互动从而可视为后者的一部分。二是“政府层面的国家治理”。政府作为国家的代表和最大的资源拥有者和分配者,需要承担安全、秩序、公德、自由、福利等诸多国家功能,并设置相应的责任主体,还有地方和基层组织的呼应。在政府系统内,诸多主体在理念上如何领悟主体多元平等,在行动上怎样体现主体间界线和责任模糊、相互依赖、各展优势、加强对话互动和进行伙伴式合作,就是本层面国家治理的核心内容。

由此,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致可以有些新认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本质上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核心是治理融于国家系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的一体两面,前者是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的安排,是一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后者是运用上述制度统筹国家各方面事务的能力。治理体系是治理能力的基础,治理能力是治理体系的结果。

(二)现代化与国家治理的逻辑联系

诚如前文所言,现代化是向“现代”的发展演化,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个人等方面的现有状态向下一阶段状态的转变过程。

根据现代化理论,当代中国兼具了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的特征。中国同时经历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计划社会向市场社会的三重转型。与此同时,作为经济体量全球第二、后续进步潜力巨大的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也积极谋求走向知识时代,以缩小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这些都是当代中国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

就治理乃至国家治理而言,无论是其基础品性还是其衍生品性,都是知识时代应有的重要特征。从这一点而言,国家治理现代化其实是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将治理融入国家系统,就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具体体现。如何淘汰、创新和选择,如何进行突破性改革,如何进行社会结构改变和权利再分配,是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面临的现实任务。

三、国家治理的本土导向

国家治理现代化或者将治理融入国家系统,并不是简单地西方化。无论是前述的“大国家”还是“小国家”均处于具体场景之中,并有其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特性。国家治理,自然必须综合考量这些因素。

本土导向应该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策略。本土与外来场境对应,有地理含义和人文内涵;前者指人们原本生活的地理区域,后者乃该地域所及民族、语言、生活、心理、精神、气质等方面的总和。笔者认为,本土导向包括外来事物本土化和本土经验规范化两个范畴;其中,本土化由“本土”和“化”合成,是外来事物发生转变以适应本土场境和满足本土需要从而发挥功能的过程①。诚如王思斌所言,本土化对外来者来说是文化适应的过程,对本土来说则是文化选择、融合与接受的过程。与本土化的内涵相对应,规范化与一般规则呼应,是本土事物的各个部分及其整体去适应、渗入外来场境(通常是国际社会)并被其接受的过程②。

于中国而言,国家治理应该注重本土导向。(1)西方的国家发展经验的中国化。中国既不可妄自菲薄,也不应过于自大,而要了解自身正在走向世界的现实,积极吸纳外来智慧。西方的治理尤其国家治理的合理元素,应该为我所用。中国应该结合本土特性,对此进行必要的适应和修订。国家治理的中国化可以在前述的两类国家的多个类型中进行精细化和操作化。(2)中国的国家建设经验的规范化。中国与西方并存共生,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当代主流意识和国家建设经验。中国经验和既有做法在应对重大急难等问题时优势明显,但在应对非物质层面需求、协助民众提升方面有所欠缺。但是,中国取得的诸多成就,表明其国家建设智慧中必然有其可取之处。这些经验需要提炼总结并进行修正完善,以作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参考。综上,中国历史悠久,蕴含着

①②顾东辉:《中国社会工作实践的本土导向》,载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组编:《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蓝皮书》(1988-2008),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557页。

王思斌:《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浙江学刊》,2001年第2期。

深厚的治国理政的经验和理论,西方文明也积累了大量的治理现代国家的做法和模式。这些都提醒我们在推进国家治理进程中注意本土导向,并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扬弃。

四、社会组织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无论是哪个层面的国家治理,社会组织都是其中较重要的主体。在国际话语中,社会组织常与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等交叉使用。在主体层面,社会组织体现了非政府性和非市场性;在对象层面,社会组织以市场力量、政府职能无法疏解的议题或人群为对象;在伦理层面,社会组织基于人文情怀,醒觉社会问题和强调公共利益;在目标层面,社会组织旨在疏解社会问题,改变社会场景,促进公平正义;在方法层面,社会组织在内部管理和前线事务方面均有明确指引。

社会组织参与国家治理,源于其多方面的积极功能。其一,社会组织可以对国家治理的主体之一民众发挥正面功能。社会组织可以协助民众就具体事务进行更合理的资源调配,疏解其特殊困境,满足其基本需求;在此过程中,协助他们在情感、行为和认知等方面得以积极改变,社会功能得以恢复和发展,并提高其社会意识,激发其参与能力,提高其群体凝聚力和社会归属感。其二,社会组织可以对国家治理的有关子系统发挥积极影响。对于经济系统而言,社会组织可以满足民众的非物质需求,吸收劳动力从而促进就业,激励民众改变从而提升人力资本,消耗物质产品从而刺激生产,提供专业服务从而降低社会成本。对于行政系统而言,社会组织可以纠正政府失灵的后果,增加民众利益诉求的方式和途径,也体现了政治参与精神。对于文化系统而言,社会组织可以基于以人为本、公平公正的价值伦理,兼顾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的需求,彰显人文关怀,推进公平正义。因此,社会组织参与国家治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特征。

五、国家治理的体系与能力

国家治理的效果取决于其体系和能力。无论哪个层面(如大国家和小国家)的国家治理,无论哪个维度(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系统分类,国家治理首先需要其子系统各归其位,内化治理理念,积极“自助”。政府要体现自身在治理中的关键角色,制定法规政策,协助其他主体成长;社会组织要加快数量建设,实现自我增能;企业要体现复合责任,协助其他主体满足合理需求;民众也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与此同时,这些主体作为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应该基于平等原则,互相支撑,对话合作,互相借鉴,恰当互动。只有基于每个系统的健康发展及其体现治理理念的互动共进,国家治理才会发挥最大的整体功能。

国家治理或国家治理现代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组成系统对国家治理的理念认同程度。依托各类主体平等参与,冲破旧观念,领悟新理念,优化顶层设计,建构系统、整体、协同的治理格局,是从根本上导向强大治理能力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责任编辑:严国萍)

[热点专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话题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背景材料】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是什么? 国家治理体系,是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 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科学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孕育高水平的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二、为什么?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如何推进? 第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冲破不合时宜的旧观念的束缚。 第二,加强顶层设计,从战略上谋划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第三,总结地方治理改革创新经验,及时将优秀的地方治理创新做法上升为国家制度。 第四,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学习借鉴国外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好经验。 第五,坚决破除阻碍社会进步的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国家治理体制。 第六,破除官本位观念,消除官本主义流毒。 例1:材料一: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会公报多次提到了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的概念。从统治、管理到治理,言辞微变之下涌动的,是一场国家、社会、公民从着眼于对立对抗到侧重于交互联动再到致力于合作共赢善治的思想革命;是一次政府、市场、社会从配置的结构性变化引发现实的功能性变化再到最终的主体性变化的国家实验;是一个改革、发展、稳定从避免两败俱伤的负和博弈、严格限缩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再到追求和谐互惠的正和博弈的伟大尝试。 请结合政治生活知识谈谈党和政府应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思路点拨】 中国共产党: ①地位、性质、宗旨 ②领导和执政方式 ③执政理念和执政思想 ④我国的政党制度

2020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题解析

2020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题解析 一丶单选题 ( 本大题共10小题,共50分) 1.总书记2014年在(D),回答电视台记者访问的时候提到改革进入深水区。 A韩国 B英国 C美国 D俄罗斯 2.本次机构改革之前,大致有(D)次党政机构的改革。 A6 B5 C4 D7 3.(D)年,召开了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1956 B1949 C1929 D1954 4“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是(C)同志提出。 A江泽民 B毛泽东

C邓小平 D周恩来 5.要依法管理各类组织机构,包括依法从严治党,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军队,依法管理社会事务,是指(C)。 A改革范围的全面性是突出特点 B改革设计的科学性 C改革的成果法定化 D改革的深度具有革命性 6.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中国2000年到2050年的目标是(A)。A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B实现温饱 C达到小康水平 D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7.最高人民法院属于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中的(A)。 A国家治理体系 B政府治理体系 C党的领导体系 D群团工作体系 8.1982年6月28日,中央印发(A)。 A《中央党政机关机构改革第一阶段总结和下一阶段打算》 B《国家机关改革第一阶段总结和下一阶段打算》|C、《党政军机关改革第一阶段总结和下一阶段打算》

C《人民代表大会机构改革第一阶段总结和下一阶段打算》 9.政府的(A)职能这些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与党中央,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A环境保护 B法制建设 C民主监督 D干预市场 10.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于(C)年。 A2014 B2016 C2015 D2013 二丶判断题 ( 本大题共10小题,共50分) 1.本次机构改革将回避权力和利益调整。(x) 2.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加强党和国家机构的改革,深化党和国家机构的改革,以此来提高国家治理体系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3.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专门成立了社会建设委员会。(x) 4.2013年的机构改革有一个特点,就是问题导向。(√) 5.李克强总理指出: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x) 6.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第三步比前两步容易。(x)

多重耐药菌各部门管理职责

多重耐药菌各部门管理职责 (一)领导小组职责: 1、参加每季度多重耐药菌管理联系会议。 2、各部门信息通报,定期对存在问题分析、反馈,并提出改进措施。(二)检验科职责 1、负责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实施细菌耐药性监测。 2、每日将发现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信息反馈至临床科室及院感科,并在检验报告单的右上角盖“耐药菌”提示章,便于各临床科室和控感办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 3、每季度进行汇总医院病原菌、耐药菌、抗菌药物耐药率检测数据并公布监测结果,向临床医师和医院抗菌药物工作组、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反馈。 (三)药剂科职责 1、负责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监督,减少或者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2、负责根据医院发布的细菌耐药率和抗菌药物的预警信息指导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3、药剂科和医务科应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管理,定期公布各科室临床

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四)院感办职责 1、负责定期组织召开耐药菌管理联席会议。 2、负责根据检验科微生物室提供的相关病原学检测和耐药菌监测数据,每季度进行细菌耐药分析并向全院公布。 3、负责对临床科室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各项工作措施的监督、管理和培训、指导。 4、医院感染管理科在接到多重耐药菌的报告后,应立即到相关科室督促落实相应预防和控制措施并给予指导。对不执行者或未格落实预防和控制措施的科室,院感科将给予格的质量考核扣分。 (五)医务科、护理部职责 1、医务科负责督促医生落实《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及预防和控制措施》,在检验科报告多重耐药菌后,主管医师必须下“接触隔离”的长期医嘱并格落实预防和控制措施,直到解除隔离能停此医嘱。 2、加强对临床科室的监督、管理和指导,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视,促进临床科室切实实施预防、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各项工作措施,保障医疗安全。 (六)临床科室职责 1、临床科室负责根据检验专栏发布的监测结果或检验报告单的提示,及时采取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2、临床科室必须格落实《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及预防和控制措施》,

《论国家治理现代化》读后感6篇

《论国家治理现代化》读后感 (6篇) 俞可平教授著作的《论国家治理现代化》分别从治理和善治的理论基础、全球化与治理变迁、社会自治与治理秩序以及全球治理等角度,深刻阐释了国家治理现代化之于现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本书强调了2个观念的转变。从“国家统治”走向“国家治理”,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政治理念,表明我们党对社会政治发展规律有了新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要创新,也是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向执政党的重要理论标志。从实践上说,治理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也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势必要求对国家的行政制度、决策制度、司法制度、预算制度、监督制度等进行突破性的改革。 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只有解放思想,才可能冲破传统和教条的束缚,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治理体制的改革属于政治改革的范畴,比起其他改革更具有政治敏感性,更容易使人们畏首畏尾,解放思想尤其重要。实事求是就要求我们要正视中国的实情,一切从中国出发,摸索出符合国情的改革治理良策。

二要克艰攻难、敢闯新路。改革已步入深水区,可以吃的肉都已经吃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现存的不少治理体制机制不尽合理,有些违背了政治学的公理,有些则严重损害了国家和公民的利益。例如,至今仍有一些机构只有权力而几乎不承担责任,政出多门、职责不清、职能错位等现象大量存在。我们要“以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 三要破除官本位观念,树立官民平等思想。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官本位观念和官本位现象是影响治理者素质的重要因素。它与建立在公民权利本位之上的现代政治文明和现代国家治理是 格格不入的,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背道而驰的。但不可否认,“有权就有一切”的官本主义流毒在现实中还大量存在。一方面,我们要对广大公民特别是各级党政官员进行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破除权力崇拜,牢固树立公民权利至上的观念;另一方面,要依靠制度来遏制官本位现象,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在将官员的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同时,用制度来构筑保障公民权利的长城。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基本含义:我们所说的国家治理体系,就是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我们所说的国家治理能力,就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能力,也就是制度执行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力的集中体现。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就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与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是同一政治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有了良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反之,只有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1.为什么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背景: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不足,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主要是国家制度体系还不完善,法制还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还比较突出,各级干部的能力素质还不适应形势任务需要,社会参与、群众自治程度还不高,国家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有待提高。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存在的许多矛盾和问题,都与制度不完善、法制不健全、制度和法律执行不力密切相关。 社会中不同的利益群体已经形成,各种利益冲突日益明显,社会不公平现象突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不稳定因素急速增多,维稳的代价不堪重负,党和政府公信力严重流失,现存的许多体制机制阻碍了社会进步,凡此种种,都意味着我们在国家治理体制和能力方面,正面临诸多新的严峻挑战。 相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相比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我们在国家治理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 制度是治国理政的基本规则,是国家机构正常运转、发挥效能的基础性架构和根本保障。邓小平同志就深刻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正是在对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中,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要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必须从各个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背景: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诸多矛盾和问题错综复杂地交织叠加在一起。只有推动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才能有效破解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发展难题,成功应对现代化过程中的风险考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面向未来,只有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完善我们的制度,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永葆蓬勃生机,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实现。 第一,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将更好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创造经济高速成长、社会充满活力、政治安定团结的“中国奇迹”,之所以能战胜一个又一个突如其来的重特大自然灾害和传染病疫情,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重大突发事件,经受住一次又一次国际政治、经济风浪的重大考验,就是因为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党和国家实行的民主集中制,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有党和政府强有力的社会动员组织能力,有全国一盘棋的互助协作机制等,这些都是我们的制度优势。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指出:“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涣散党的纪律,而正是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纪律。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奋斗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的真理。我们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标准

衡量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标准 ——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思考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作者:俞可平发布时间:13-12-09 12:51:56 6 国家治理体系包括规范行政行为、市场行为和社会行为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三个最重要的次级体系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对我国在现代化进程新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严峻挑战的主动回应碎片化、短期行为、政出多门,以及部门主义和地方主义,是我国现行治理体制和公共政策的致命弱点,严重削弱了国家的治理能力。 制度具有根本性,制度可以改造人的素质,可以制约治理者的滥权和失职,因此,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对于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乃至整个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来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要创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是全新的政治理念。它表明我们党对社会政治发展规律有了新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要创新,也是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向执政党的重要理论标志。从实践上说,治理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相应地,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也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势必要求在国家的行政制度、决策制度、司法制度、预算制度、监督制度等重要领域进行突破性的改革。 “治理”是上个世纪末兴起的新政治概念,它不同于“统治”的概念;从统治走向治理,是人类政治发展的普遍趋势。治理体制和治理行为主要体现国家的工具理性,无论在哪一种 社会政治体制下,无论谁上台执政,都希望自己治下的国家有良好的治理。“少一些统治, 多一些治理” ,是21世纪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变革的重要特征。从政治学理论看,统治与治理 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区别。其一,权威主体不同,统治的主体是单一的,就是政府或其他国家公共权力;治理的主体则是多元的,除了政府外,还包括企业组织、社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等;其二,权威的性质不同,统治是强制性的;治理可以是强制的,但更多是协商的;其三,权威的来源不同,统治的来源就是强制性的国家法律;治理的来源除了法律外,还包括各种 非国家强制的契约;其四,权力运行的向度不同,统治的权力运行是自上而下的,治理的权力可以是自上而下的,但更多是平行的;其五,两者作用所及的范围不同。统治所及的范围 以政府权力所及领域为边界,而治理所及的范围则以公共领域为边界,后者比前者要宽广得多。 国家治理体系就是规范社会权力运行和维护公共秩序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它包括规范行政行为、市场行为和社会行为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三个最重要的次级体系。更进一步说,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制度体系,分别包括国家的行政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有效的国家治理涉及到三个基本问题:谁治理、如何治理、治理得怎样。这三个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三大要素,即治理主体、治理机制和治理效果。现代的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有机的、协调的、动态的和整体的制度运行系统。 ■衡量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是否现代化至少有五个标准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它本身也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表征。衡量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是否现代化,至少有五个标准。其一是公共权力运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它要求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有完善的制度安排和规范的公共秩序。 其二是民主化,即公共治理和制度安排都必须保障主权在民或人民当家作主,所有公共政策

2020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题库(完整版)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题库(完整版) A改革开放 B转变职能 C理顺关系 D精兵简政 E提高效率 正确答案:B, C, D, E A养老保险 B医疗保险 C工伤保险 D生育保险 E失业保险 正确答案:A, B, C, D, E

正确答案:正确 A经济调节 B市场监管 C公共服务 D社会管理 E环境保护 正确答案:A, B, C, D, E 正确答案:正确 正确答案:错误

A《中央党政机关机构改革第一阶段总结和下一阶段打算》 B《国家机关改革第一阶段总结和下一阶段打算》|C、《党政军机关改革第一阶段总结和下一阶段打算》 C《人民代表大会机构改革第一阶段总结和下一阶段打算》 正确答案:A 正确答案:正确 A抓统筹 B抓落实 C抓方案 D抓调研 正确答案:A, B, C, D

A1929 B1949 C1954 D1956 正确答案:C A实现温饱 B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C达到小康水平 D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正确答案:D A2030 B2040 C2050 D2060 正确答案:C

A全面性 B特殊性 C普遍性 D一致性 正确答案:A A党的领导体系 B国家治理体系 C政府治理体系 D群团工作体系 正确答案:B A减少多头管理,减少职责分散交叉B避免政出多门、责任不清、推诿扯皮C精干设置各级政府部门及其设机构

D明确要求正确理解和落实党政职责分工,确保党实施集中统一领导,保证其他机构协同联动,高效运行 正确答案:A, B, C, D A改革围的全面性是突出特点 B改革的深度具有革命性 C改革设计的科学性 D改革的成果法定化 E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正确答案:A, B, C, D, E 正确答案: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多重耐药菌相关管理及知识

相关知识(精简版)发布时间:2019年3月22日序号:03 多重耐药菌相关管理及知识 一、综合概述: 1、多重耐药:是指对三类或三类以上的抗生素耐药,而不是指对一类抗生素中的三种药物耐药。 2、多重耐药菌菌株不断增加的原因:随着抗菌药物和介入性医疗操作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及抗菌药物的滥用等。 3、多重耐药菌的危害:已经成为医院感染重要的病原菌,易引起院内感染的暴发流行。 4、主要感染类型:由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呈现复杂性、难治性等特点,主要感染类型包括泌尿道感染、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 5、相关英文及中文拼音缩写的含义:MDR(多重耐药)、 MDRO(多重耐药菌)、 JCGL(接触隔离)。 6、隔离的种类:接触隔离、空气隔离、飞沫隔离。 (1)护理书上讲的七种隔离法是以前的要求,现在执行卫生部2009年发布《医院隔离技术规范》中规定的隔离种类是三种。 (2)是基于标准预防和疾病传播途径建立的:接触传播的隔离(接触隔离)、空气传播的隔离(空气隔离)、飞沫传播的隔离(飞沫隔离)。(3)护理书上讲的七种隔离法与《医院隔离技术规范》中规定的的三种隔离法,意义不完全一样。护理上基本是按疾病而分,隔离技术里是按传播途径分的。 二、监测菌株 1、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2、VR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3、PCR-AB(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 4、PDR-PA(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 5、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 三、临床科室处置措施: 1、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2、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应当对所有患者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 (1)病房的安置: ①尽量选择单间隔离。 ②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③如达不到上述两个条件时,在一间病房内做区域隔离。 ④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2)相关标识: ①隔离房间应当有隔离标识。 ②进行床旁隔离时,在床旁挂接触隔离标识。 ③病历夹、病员一览表等处做相应标识。 (3)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使用注意事项: ①专用: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

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1.临床科室要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发现上述病人首诊医生应及时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并通报全科,防止传播。 2.微生物实验室要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及时向临床科室和感染管理科反馈。 3.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临床科室要按照《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制度》立即向感染管理科和医务科报告,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立即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主任进行报告。 4.临床科室要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设立蓝色隔离标志。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不得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5.医务人员应相对固定,包括护工和保洁人员。 6.医务人员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严格实行接触隔离,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 7.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8.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严格掌握洗手指征和正确的洗手方法。接触患者前后;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立即洗手及卫生手消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原标题:国家治理体系应包括五大基本内容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治理”思想首次进入国家高层文件,成为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总方针和行动纲领,意义十分重大。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总目标是由“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两部分构成,明确和理顺两者的内在逻辑关系,是推进深化改革的逻辑起点。“治理体系”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治理体系”的目的和结果,要想实现真正的治理能力现代化,首要任务是建立健全一套完整、合法、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 一般认为,国家治理体系由经济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社会治理、生态治理五大体系构成,但这种纵向治理体系的观点,实际上是一种各自为政、部门化的思路,无法从根本上建构起系统、整体、协同的治理格局。根据全球“治理”思想精髓、世界发达国家治理实践和中国国情相

结合的视角来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应该包括五大基本内容。 治理结构体系:“党、政、企、社、民、媒” 六位一体。治理结构解决的是“治理主体是 谁”“治理主体之间是什么关系”两大问题。首先,要有多元化、负责任的治理主体。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结构应该包括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国务院及各级地方政府、混合型市场企业(国有、私有;内资企业、外资企业;跨国企业、本土企业等)、各类社会组织(科技型、公益型、服务型等;全球型、本土型等)、广大人民群众、各类媒体(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六大主体,缺一不可。其次,要有边界清晰、分工合作、平衡互动的多主体和谐关系。其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多元化治理主体之间的两大核心关系,关键在于厘清各自的权限边界,把本应该属于市场、社会的职能,完全交给市场和社会处理,政府重点履行好宏观调控、公共服务、维护社会规则等职能。 治理功能体系:动员、组织、监管、服务、配置五大功能。功能体系解决的是“治理体系主要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各临床医生要有主动搜索多重耐药菌的意识,及时采集相关标本进行多重耐药菌的培养。 2、院感科对微生物培养结果及时跟踪,若发现有多重耐药菌(主要指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产超广谱酶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耐亚胺培兰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立即通知临床科室医务人员。 3、临床科室接到通知后,应立即将该病人转到单独房间或同类病人房间。并挂隔离标识。 4、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5、严格执行手卫生,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此类病人前后必须洗手或手消毒。 6、临床医师应并做好抗菌药物选择,注意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正确、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减少和延缓耐药菌的产生,时刻关注该病人的治疗效果,若有需要,可向相关人员提请会诊。 7、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预计与病人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 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并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8、对于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输液架)等应专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或器械(如轮椅、担架、摄片机、心电图等),在每次使用后必须立即消毒处理才可给其他病人使用;该病人周围物品、环境和医疗器械须每天消毒。

9、尽量限制探视人群,并嘱探视者执行洗手或手消毒。 10、如病人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都应先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以便他们做好准备,防止感染的扩散。在把该病人转送去其他科室时,必须由一名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对该病人应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接收部门的器械设备在病人使用或污染后同样应该进行清洁消毒。 11、病房应当固定使用保洁用具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消毒处理。 12、院感科及时督促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所在科室做好消毒隔离。 13、感染者或携带者应隔离至连续3个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培养均阴性后,方可解除隔离。

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理念

依法治国成为我国国家治理的基本理念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的目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于10月20日胜利召开,本次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专题研究依法治国的重大方略,为全面深化改革打牢坚实基础,进一步提高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不仅体现党中央对十八大重大部署的贯彻落实,更体现了依法治国是我国国家治理的基本理念。 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保障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一是社会秩序的稳定。社会秩序的维持没有法治是不可能实现的,无论是打击国家分裂主义,还是打击恐怖主义,甚至对社会成员之间矛盾纠纷的处理,须臾离不开法治。二是激发社会活力。激发社会活力,离不开对社会成员正当利益的保护,而法律历来是利益维护的强大武器。三是扩大人民民主。四是实现社会正义。而自由、民主与法治天生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中全会明确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法治与人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分水岭。专制时代的特征就是人治,黄帝(官员)金口玉言,出口成“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国家治理还有许多人治的痕迹,不仅成了西方社会攻击的口实,也大大影响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优越性的发挥,这些顽疾必须用法治的猛药根除。必须让宪法和法律成为公共治理的最高权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有超越法律的权力,这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标志。 在当代国家治理体系中,执政党的执政行为从根本上体现治国理念。全会强调,坚持依法执政,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保证党确定依法治国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工作机制和程序,加强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协调,完善党委依法决策机制。 在当代国家治理体系中,各级政府形式行政职能更直接地体现国家治理理念。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

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

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 1、微生物实验室要有主动搜索多重耐药菌的意识,及时对多重耐药菌标本向临床医生汇报,若发现有多重耐药菌(主要指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产超广谱酶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耐亚胺培兰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立即通知临床科室医务人员。 2、院感科及时督促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所在科室做好消毒隔离。 3. 临床科室接到通知后,应立即将该病人转到单独房间或同类病人房间。并挂隔离标识。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4、严格执行手卫生,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此类病人前后必须洗手或手消毒。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预计与病人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并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5、临床医师应并做好抗菌药物选择,注意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正确、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减少和延缓耐药菌的产生,时刻关注该病人的治疗效果,若有需要,可向相关人员提请会诊。 6、对于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输液架)等应专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或器械(如轮椅、担架、摄片机、心电图等),在每次使用后必须立即消毒处理才可给其他病人使用;该病人周围物品、环境和医疗器械须每天消毒。 7、尽量限制探视人群,并嘱探视者执行洗手或手消毒。 8、如病人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都应先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以便他们做好准备,防止感染的扩散。在把该病人转送去其他科室时,必须由一名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对该病人应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接收部门的器械设备在病人使用或污染后同样应该进行清洁消毒。 9、病房应当固定使用保洁用具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消毒处理。 10、感染者或携带者应隔离至连续3个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培养均阴性后,方可解除隔离。

对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解

对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解 姓名:谢雪沁学号:1410023 专业:国际经济法 摘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然而,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究竟是什么才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然后在我们了解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后,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横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大坎。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道路又能同依法治国的理念相结合,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然而,作为当代大学生,每一位有志于未来、有志于祖国而抱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青年一代大学生都要紧紧抓住祖国图富强、民族求发展这一良好机遇来充实自己,阅尽天下良书;充实自己,关心国家大事;充实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自己的力量,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 关键词:十八届三中全会;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大学生责任 正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总结35年改革的宝贵经验,深入分析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外环境和形势的变化,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的提出具有重大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不仅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治国理政理念的重大创新和发展,反映了我们党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自觉。然而,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究竟是什么才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治理理论及实践发端于20世纪的80年代末期,有一些西方国家和一些国际性组织(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经合组织等),它是对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这三对基本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发展的。一般来说,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力的集中体现。而国家治理不仅是国家机关对社会的管理,还包括正确处理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国家与公民间的关系以及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是全面有效协调社会关系的概念,涉及如何进行更好的权力配置、提高政府自身的管理水平等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体现现代社会的价值和特点,满足时代的要求。正如治理理论的创始人詹姆斯·N·罗西瑙所说:“治理是由共同目标所支持的,这个目标未必出自合法的以及正式规定的职责,而且它也不一定需要依靠强制力使别人服从。”它一定是一个复杂、复合的整体。 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过程中既要改革不适应时代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要不断构建体现时代要求的新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方面,无论是旧体制的改革,还是新体

多重耐药菌管理报告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为加强多重耐药菌(MDRO)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如下措施: 一、监测范围 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A)、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E)等。微生物实验室应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控制工作。 二、建立多重耐药菌的监测、报告 1、临床科室应及时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有样必采)并追踪检验结果,接到“多重耐药菌株”的报告后,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如诊断为医院感染的,填写“医院感染报告卡”,报感染管理科。 2、微生物实验室检测到多重耐药菌株,应立即电话通知所在科室,并及时发出书面报告,在报告单上签写“多重耐药菌株,请隔离”的字样,同时电话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 3、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微生物实验室的报告后,立即到科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指导科室做好接触隔离和预防控制措施。 4、感染耐药菌株的病人如需手术,应在《手术通知单》及《麻醉通知单》上标注“多重耐药菌感染”字样,提前一天通知手术室,并在指定手术间实施手术,术后严格消毒; 5、可疑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或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时,感染管理科应立即向分管院长报告。 三、控制措施 临床科室对MDRO患者应做好病人一览表、病历卡及床旁标记,由科主任和护士长共同负责病区内的MDRO患者的接触隔离措施的落实情况,相关医务人员应积极配合,并做好病人及家属的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工作。 1、临床医生下达隔离医嘱,护士执行隔离医嘱并填写多重耐药菌消毒隔离实施记录表。 2、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3、设置隔离病房时,应在门上挂接触隔离标识牌,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4、进行床边隔离时,在床栏上挂接触隔离标识牌,以提醒医务人员及家属。当实施床边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病人,MDRO感染病人安排在最后进行。 5、严格执行手卫生,离开隔离病房前,接触污染物品后,摘除手套后洗手和/或手消毒。 6、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体液、引流液、 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预计与病人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背景材料】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是什么?国家治理体系,是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 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科学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孕育高水平的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二、为什么?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如何推进? 第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冲破不合时宜的旧观念的束缚。第二,加强顶层设计,从战略上谋划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第三,总结地方治理改革创新经验,及时将优秀的地方治理创新做法上升为国家制度。 第四,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学习借鉴国外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好经验。第五,坚决破除阻碍社会进步的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国家治理体制。 第六,破除官本位观念,消除官本主义流毒。例1:材料一: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会公报多次提到了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的概念。从统治、管理到治理,言辞微变之下涌动的,是一场国家、社会、公民从着眼于对立对抗到侧重于交互联动再到致力于合作共赢善治的思想革命;是一次政府、市场、社会从配置的结构性变化引发现实的功能性变化再到最终的主体性变化的国家实验;是一个改革、发展、稳定从避免两败俱伤的负和博弈、严格限缩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再到追求和谐互惠的正和博弈的伟大尝试。 请结合政治生活知识谈谈党和政府应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思路点拨】中国共产党: ①地位、性质、宗旨②领导和执政方式③执政理念和执政思想④我国的政党制度⑤政协的性质和职能 ⑥党对国家的领导(选修3) 政府: ①宗旨、原则、职能、依法行政、树立威信;④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⑤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2)结合历史唯物主义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原因。【思路点拨】 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④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材料二:在国家治理中,对于国家权力在治理主体体系中处于何种地位,有人认为政府应该是在社会组织和个人治理不能或无效时才跟进,即政府治理应居于补缺地位;也有人认为政府治理应居于主导地位。 (3)根据材料,结合“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知识,请你分析政府在市场经济领域中的地位。【思路点拨】 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可以通过价格、供求、竞争,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和弊端。 ②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必须加强国家宏观调控,通过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促进市场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③因此,在市场经济领域中,政府必须在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 材料三:国家治理应有助于实现社会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

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制度

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制度 多重耐药菌(MDRO)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的抗菌药物(包括抗假单胞菌的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酶复合制剂、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同时出现耐药的细菌。我院监测的多重耐药菌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DRAB)、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肠杆菌科等。这些耐药菌株分布广,传播快,容易产生暴发流行,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为了加强MDRO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MDRO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及医疗安全,特制订此制度。 一、建立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报告 1、临床科室应及时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有样必采)并追踪检验结果,接到“多重耐药菌株”的报告后,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如诊断为医院感染的,填写“医院感染报告卡”,报院感科。 2、微生物实验室检测到多重耐药菌株,应立即电话通知所在科室,并及时发出书面报告,在报告单上盖上“多重耐药菌株,请隔离”的红章,同时电话通知医院院感科。 3、医院院感科接到微生物实验室的报告后,立即到科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指导科室做好接触隔离和预防控制措施 4、可疑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或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时,院感科立即向分管院长报告。 二、控制措施

临床科室对MDRO患者应做好病人一览表、病历卡及床旁标记,由科主任和护士长共同负责病区内的MDRO患者的接触隔离措施的落实情况,相关医务人员应积极配合,并做好病人及家属的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工作。 1、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2、设置隔离病房时,应在门上挂接触隔离标识牌,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3、进行床边隔离时,在床栏上挂接触隔离标识牌,以提醒医务人员及家属。当实施床边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病人,MDRO感染病人安排在最后进行。 4、严格执行手卫生,离开隔离病房前,接触污染物品后,摘除手套后洗手和/或手消毒。 5、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戴手套。预计与病人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当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吸痰或雾化治疗等),医务人员还应戴上标准外科口罩和防护眼镜。并在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前脱去手套和隔离衣至黄色垃圾袋中。脱去手套后必须进行洗手和(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