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外传统医药学的抗疟药研究进展

国外传统医药学的抗疟药研究进展

CHINA TROPICAL M EDICINE Vol.10No.3M arch2010中国热带医学2010年第10卷第3期

[研究进展]

近几年在研究人类恶性疟和间日疟原虫的起源和进化中,人们更为相信疟疾似乎是伴随着人类一同进化而来的推论,估计距今已有5亿年的历史,感染人类的恶性疟原虫可能起源于西非,而间日疟原虫可能起源于西非或中非[1]。纵观人类几千年来在与疟疾这种古老疾病的抗争中,世界各地最初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均是采用当地各种传统医药学的方法来认识和治疗疟疾。抗疟药的发现和广泛使用在治疗及抢救疟疾病人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挽救了大量的生命。目前世界范围内所使用的抗疟药主要是奎宁类衍生物和青蒿素类衍生物两大类药物。自从1620年人类在秘鲁发现金鸡纳树皮有很好治疗疟疾的作用以来[2],到从该树皮中提取其有效成分并分析出化学结构经历了近200年的时间,从金鸡纳树皮的发现到青蒿素的研制成功经历了350年,回顾这两类药物的研发历史,给人们一个重要提示:它们均是从传统医药中研发而来。喹啉类抗疟药的研制成功,给人类在治疗、抢救和预防疟疾方面提供了有效的药物,同时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束缚了人们在继续研发新型分子结构的抗疟药思想,错误的认为有效的抗疟药必须是具有含氮杂环类化合物。而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揭示了一种具有与含氮杂环的奎宁衍生物完全不同的分子结构,氧基团的新型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而且比奎宁类化合物治疗疟疾更有高效低毒的作用。随着奎宁类药物长期的使用,目前世界各地的恶性疟对其普遍产生了抗药性,间日疟对其抗药性也陆续有报道。因此,各国的科学家在密切观察由于青蒿素衍生物大量使用后所带来抗药性问题的同时,受中国成功研发青蒿素的启迪,正在不断的寻找新型结构的抗疟药,并将寻找的目光再次聚焦在传统医药中。因而,有必要将国外近几年传统医药中抗疟药研究方面的状况归纳报道如下。

1传统医药学与抗疟药的发现

目前全世界广泛用于治疗和抢救疟疾病人的抗疟药主要是喹啉类和青蒿素类衍生物,而从这两大类抗疟药物的研发轨迹中,不难发现均是从传统医药中获得启发,经过筛选有效成分、分析其分子结构、人工合成、在其基本分子结构衍生出不同的产物、经反复实验而获取如今临床所用的抗疟药。

1.1喹啉类抗疟药“奎宁”(Quinine)在秘鲁语是“树皮”的音译,几百年前在南美洲的秘鲁流行疟疾(Anti-fever),当地印第安人用一种植物的树皮研末冲服,很快就能治愈。直到1630年西班牙人康托伯爵的夫人安娜染上了疟疾,服用秘鲁树皮后痊愈才发现这种树皮能够治疗疟疾,并取名为“金鸡纳”(Cinchona)树[2]。1817年法国科学家Pierre和Joseph成功从秘鲁树皮中提取分离出奎宁[3],从此人们对奎宁分子结构进行大量的研究,直到1945年Woodward终于成功人工合成了奎宁[4],并围绕其结构进行大量的改造工作,相继人工合成了扑疟母星、阿的平、氯喹、伯氨喹等喹啉类药物,其中以氯喹疗效最佳,其使用范围超过当时的其他抗疟药,能高效和速效的杀红细胞内裂殖体。氯喹等喹啉类药物的临床使用曾一度抑制了猖獗的疟疾,减少了全球的疟疾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着时间的推移,20世纪60年代初东南亚泰柬缅边境及南美洲相继发现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抗性。越战期间由于东南亚地区的恶性疟原虫广泛出现对氯喹的抗性,美国的科学家继续从奎宁分子结构中合成、筛选新的抗疟药甲氟喹(M efloquine),但在临床上使用5年后又出现抗药性[5]。1989年澳大利亚首次报导32例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东新英格南疟区野外训练军人出现间日疟原虫抗氯喹株病例[6]。

1.2青蒿素类抗疟药早在2000多年前,青蒿就作为药物记载于长沙马王堆的出土文物“五十二病方”中。晋朝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第一次将青蒿描述为治疟方,“青蒿一握,以水二

国外传统医药学的抗疟药研究进展

区德锦1综述,黄亚铭2审校

摘要:综述了国际上传统医药学中抗疟药的研发历史及近几年的研发进展。自从青蒿素抗疟药的研制成功后,目前世界各国科学家注重在本国传统医学中研发新的抗疟药,并有多种药用植物提取物用于抗疟试验研究。

关键词:传统医药学;抗疟药;研究与开发

中图分类号:R978.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727(2010)3-368-02

Advance in the research of antimalarials of traditional medicine.OU De-jin,HUANG Ya-ming.(1.College of Basic Medical School,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Nanning,530021,Guangxi,P.R.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ed the hitory and advance in the research of antimalarials of international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recent years.Since the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artemisinin,scientists all over the world,at present,focus o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newly traditional antimalarials,and as a results a variety of medicinal plant extracts are bening applied for malarial control in pilot experiments.

Key words:Traditional medicine;Antimalarial;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1.广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专业,广西南宁530021;2.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南宁530028.

作者简介:区德锦(1984~),男,广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专业在读硕士,主要从事抗疟药的研究和开发。

通讯作者:黄亚铭

368

升,绞取汁,尽服之”,中国科学家从中的到启发,认为高温可能影响疗效,改用乙醚提取物,用于鼠疟近期抑制率达到100%[7]。青蒿素(Artemisinin)是中国科学家于20世纪70年代初从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叶中提取分离得到的一种仅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具有与含氮杂环的奎宁衍生物完全不同的分子结构氧基团的新型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国际上认为:中国研发的青蒿素及衍生物,是继奎宁和喹啉类药物之后的重大突破,是建立研发新型抗疟药的里程碑,其核心价值是除青蒿素类衍生物对疟原虫具有高效、速效和低毒作用外,还打破了长期以来认为抗疟药物的研发必须围绕有一个类似奎宁类分子母本的含氮杂环分子结构论断的束缚,并提示人们在自然界中同样还会存在有其它分子结构的抗疟药物。

2国外目前从传统医药中研发的抗疟药物

2.1在韩国疟疾流行地区,Park等对当地草药进行调查分析,挑选了6种草药:茄科植物的龙葵Solanum nigrum、菊科的茵蔯蒿Artemisia capillaris、五加科的刺楸Kalopanax pictus、唇形科的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毛茛科的日本黄连Coptis japonica、芸香科的黄柏Phellodendron amurense,分别在70℃下500ml蒸馏水浸泡5h,过滤后将提取液低温冻干存储在4℃。用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实验,日本黄连,体外半抑制有效浓度(EC

50

)为1.4μg/ml,但没有选择性毒性;五加科的刺楸,EC50=4.6μg/ml,选择性毒性>4,均有希望成为新的抗疟药[8]。另外,在南韩当地传统医药中曾经也有报道此植物治疗发热、止痛、驱虫药、局部炎症和溃疡的菊科植物的精属Carpesium genus含有去氢腋生依瓦菊11(13)-dehydroivaxillin(DDV),具有抗恶性疟活性。Kim采用乙酸乙酯提取其化合物进行鼠疟(Plasmodium berghei)实验,发现按2,5,10mg/kg/da4d后能有效抑制疟原虫红细胞内裂殖体[9]。

2.2在印度西南疟疾流行地区,采用当地治疗回归热传统药用植物:龙胆科的印度獐牙菜Swertia chirayita,番木瓜科的木瓜Chaenomeles sinensis Koehne,芸香科的甜橙Citrus sinensis,按照当地草药提取法,将獐牙菜晒干,木瓜和甜橙风干。取獐牙菜叶子和茎,木瓜外皮和未成熟果肉以及甜橙的成熟果肉研磨成粉,室温下分别用石油醚与乙醇提取物经过滤消毒。活体外实验,分别24、48、72h后观察血涂片疟原虫形态和密度,发现乙醇提取獐牙菜和石油醚提取木瓜组的原虫滋养体形态变小,不能发育为正常裂殖体,原虫密度随着提取物浓度的提高而减少,尤其木瓜外皮组具有最高抗疟活性[10]。

2.3在印尼,M urnigusih等收集了当地22种植物,经过风干、煮沸、加压浓缩、冰冻干燥后制成粉剂,在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进行抑制试验。其中6种植物:菊科植物的蓍Achillea millefoliun、桃金娘科的岗松Baeckea frutenscens、苦木科的鸦胆子Brucea javanica、姜科的黄红姜黄Curcuma xanthorrhiza、马钱科的腺叶马钱Strychnos lucida、楝科的桃花心木Swietenia macrophylla的8种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抑制率达89.6%~100%[11]。

2.4在伊朗,Esmaeili等采用了当地4种传统医药植物:黄杨科的Buxus hyrcana Pojark,牛龙牛儿苗科的Erodium oxyrrhnchum、豆科的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木兰科的大茴香Ferula oopoda,经甲醇提取,在体外对恶性疟原虫试验,4种提取物都有显著效果(IC50 4.7~26.6μg/ml),原虫数量比对照组减少86.1%。体内试验只有光果甘草对伯氏鼠疟有效[12]。

2.5在危地马拉,Franssen等从当地民间治疗退热和疟疾的草药中,挑选了苦木科的Simarouba glauca D.C、龙舌兰科的虎尾兰Sansevieria guineensis Willd、大戟科的巴豆Croton guatemalensis Lotsy、脉菊属的lobata4种药用植物,在室温下阴蔽晒干,其树皮和根在45℃风干。将晒干植物水溶浸泡浓缩、冷冻干燥物和用甲醇提取物分别对氯喹敏感株鼠疟(P. berghei)、体外培养多重耐药的恶性疟株(P.falciparum K1)和氯喹敏感恶性疟株(P.falciparum NF54),进行观察:发现鼠疟用药7d后,甲醇提取实验组疟原虫平均密度6.5%±6

3.5%~ 9.6%±6

4.7%;对照组:26.0%±67.5%,提示对鼠疟有显著抑制性,而水溶提取组效果不明显。体外培养实验显示甲醇提取物对两种恶性疟原虫株都有显著抑制性[13]。

2.6在马达加斯加Randrianarivelojosia等对当地居民用来治疗疟疾传统植物调查分析,发现花椒属植物Zanthoxylum与治疗疟疾有关。对其茎皮按传统方法煎煮和泡制后己烷提取,体外培养恶性疟试验敏感性检测显效后再进一步对其化学成分研究,经核磁共振分光检定法提纯和光谱测定,发现其茎皮含5种生物碱中以4-甲氧基-1-2喹啉酮4-methoxy-1-2(1H) quinolinone的IC50几何平均数最高,表明其抗疟活性最强。但仍不能证明此生物碱就是抗疟疾的单分子结构,仍需继续分离和纯化该化合物及动物试验[14]。

2.7在也门,Alshawsh等收集当地用于治疗疟疾6种传统植物:紫穗槐Acalypha fruticosa(豆科)、印度苦楝Azadirachta indica(楝科)、粉藤Cissus rotundifolia(葡萄科)、葫芦Echium rauwalfii(葫芦科)、蓝蓟Dendrosicyos socotrana(紫草科)的叶子和乳香Boswellia elongata(橄榄科)的树皮。经水煮和甲醇提取后在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检测IC50,结果显示不同植物不同提取方法在不同程度上都能抑制原虫滋养体发育为裂殖体。初步经薄层层析法化学分析提取物含有:皂甙、单宁酸、黄酮类、多糖、肽类和萜类化合物[15]。

2.8在南非,唇形科植物的鼠尾草Salvia farinacea广泛用于治疗微生物感染、肿瘤、疟疾、炎症、记忆力减退、消毒。Kamatou等经植物化学分析和药理检测得出,鼠尾草的精油提取物主要化学成份包含:单萜碳氢化合物Monoterpene hydrocarbons、氧帖类Oxygen-containing monoterpenes和氧倍半萜Oxygen-containing sesquiterpenes,含有抗疟活性成份[16]。

2.9在西非马里,Gronhaug等对当地传统医药调查分析,选出其中6种药用植物:酢浆草科植物无柄感应草Biopyhtum petersianum、马鞭草科的马缨丹Cola cordifolia、使君子科的风车子Combretum molle、山柑科的朴叶扁担杆Opilia celtidifolia、木豆科的二球球花豆Parkia biglobosa、青树科的山梅铁Ximenia americana。当地居民多取该植物的叶子和茎皮来煎煮和研磨成粉剂服用治疗疟疾。经生物活性分析其化学成份发现:水溶提取的二球球花豆具有抗微生物作用,间接的推断该植物具有抗疟疾作用[17]。

3从传统医药中研发抗疟药物展望(下转第375页)

疟疾仍然是目前世界上被感染的人数、受威胁人群和死亡人数最多的一种虫媒传染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08年世界疟疾报告》,全世界有109个国家发生疟疾流行,估计全球处于疟疾风险的33亿人群中,有2.47亿人患疟疾,其中将近100万人死亡,绝大多数为5岁以下儿童[18]。综上所述,自从奎宁的问世以来,直到中国青蒿素的成功研制,人们就对传统医药抗疟作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再一次证明传统医药对人类抗疟事业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因此人们对传统医药学对治疗和预防疟疾方面寄予了极大的希望,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传统医学战略中也强调提出:加快和注重传统医药在抗疟药物方面的研究[19]。世界各国科学家也纷纷投入到传统医药研发新的抗疟药当中,许多传统植物经动物实验证实具有抗疟活性,并分离出其化学成份。但主要在活体外实验,并且其毒性检测和具体分子结构还有待明确,这将成为今后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Carter R,Mendis K N.Evolutionary and historical aspects of the burden of malaria[J].Clin Microbiol Rev,2002,15(4):564~594.[2]Catholic Encyclopedia.Cinchona tree[OL].https://www.wendangku.net/doc/6d18749482.html,/ encyclopedia.

[3]CatholicEncyclopedia.Quinine-total-synthesis[OL].http://www.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d18749482.html,/encyclopedia/.

[4]杨素华.奎宁简介及合成史[J].赤峰学院学报,2008,24(1):50~51.[5]Meshnick SR.Artemisinin:mechanisms of action,resistance and toxicity[J].Int J Parasitol,2002,32(13):1655~1660.

[6]Rieckmann K H,Davis D R,Hutton D C,et a1.Plasmodium vivax resistance to chloroquine[J].Lancet,1989,11(8):1183~1184.[7]李英.从青蒿素类抗疟药的开发历程谈创制新药的体会[J].国外医学植物药分册,1999,14(3):102.

[8]Park H,Kim M S,Jeon B H,et al.Antimalarial activity of herbal extracts used i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Korea[J].Biol Pharm Bull,2003,26(11):1623~1624.

[9]Kim J J,Chung I M,Jung J C,et al.In vivo antiplasmodial activity of11(13)-dehydroivaxillin from Carpesium ceruum[J].J Enzyme

Inhib Med Chem,2009,24(1):247~250.

[10]Bhat GP,Surolia N.In vitro antimalarial activity of extracts of three plants used in the traditional medicine of India[J].Am J Trop Med

Hyg,2001,65(4):304~308.

[11]Murnigusih T,Subeki,Matsuura H,et al.Evaluation of the inhibitory activities of the extracts of indonesian traditional medicinal plants

against Plasmodium falciparum and Babesia gibsoni[J].J Vet Med

Sci,2005,67(8):829~831.

[12]Esmaeili S,Naghibi F,Mosaddegh M,et al.Screening of antiplasmodial properties among some traditionally used Iranian plants[J].

Ethnopharmacol,2009,121(3):400~404.

[13]Frassen F F,Smeijsters L J W,Berger I,et al.In vivo and in vitro antiplasmodial activities of some plants traditionally used

inguatemala against malaria[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1997,41(7):1500~1503.

[14]Randrianarivelojosia M,Rasidimanana V T,Rabarison H,et al.

Plants traditionally prescribed to treat tazo(malaria)in the eastern

region of Madagascar[J].Malar J,2003,2(7):25/.

[15]Alshawsh M A,Mothana R,Al-shamahy H A,et al.Assessment of antimalarial activity against Plasmodium falciparum and

phytochemical screening of some Yemeni medicinal plants[O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d18749482.html,/cgi/reprint/nem148v.

[16]Kamatou G P,Makunga N P,Ramogola W P N,et al.South African Salvia species:a review of biological activities and phytochemistry [J].J Ethnopharmacol,2008,119(3):664~672.

[17]Grnhaug T E,Glaeserud S,Skogsrud M,et al.Ethnopharmacological survey of six medicinal plants from Mali,West-Africa[J].J

Ethnobiol Ethnomed,2008,4(12):26/.

[18]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orld Malaria Report2008[OL].

http://www.who.int/malaria.

[19]Wor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traditional medicine strategy2002~ 2005[OL].http://www.who.int/medicines/publications/traditionalpolicy/

en/.

收稿日期:2009-09-27

编辑:吴中菲

[16]Kudo N,Arima R,Ohtsuki M,et al.The first host record of trichinosis in a red fox,Vulpes vulpes japonica,from Aomori

Prefecture,northern Honshu,Japan[J].J Vet Med Sci,2001,63(7):823~826.

[17]Kapel CM,Measures L,Moller LN,et al.Experimental Trichinella infection in seals[J].Int J Parasitol,2003,33(13):1463~1470.[18]贾仁勇,殷中琼.西昌市猪旋毛虫感染情况的调查[J].肉品卫生,1999,17(5):5~6.

[19]Kapel CM,Webster P,Lind P,et al.Trichinella spiralis,T.britovi,and T.nativa:infectivity,larval distribution in muscle,and

antibody response after experimental infection of pigs[J].Parasitol

Res,1998,84(4):264~271.

[20]Kapel CM.Sylvatic and domestic Trichinella spp.in wild boars;

infectivity,muscle larvae distribution,and antibody response[J].J

Parasitol,2001,87(2):309~314.[21]Serrano FJ,Perez-Martin JE,Reina D,et al.Influence of infection intensity on predilection sites in swine trichinellosis[J].J Helminthol,1999,73(3):251~254.

[22]Nockler K,Serrano FJ,Boireau P,et al.Experimental studies in pigs on Trichinella detection in different diagnostic matrices[J].Vet Parasitol,2005,132(1-2):85~90.

[23]安春丽,于秀华,张克新,等.我国三地区旋毛虫对小鼠的感染力及在其体内的分布[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2,8(6):44~

45.

[24]吴炽煦,冯运娇.旋毛虫在实验动物体内的分布规律[J].湖北预防医学杂志,1997,8(1):11~12.

[25]杨树国,张光玉,王绍基.小鼠感染不同数量旋毛虫后幼虫在鼠体内的发育及分布[J].医学动物防制,2003,19(5):271~272.

收稿日期:2009-09-04

编辑:谢永慧

!!!!!!!!!!!!!!!!!!!!!!!!!!!!!!!!!!!!!!!!!!!!!!!(上接第369页)

微生态临床应用研究进展综述

微生态临床应用研究进展综述 摘要】微生态制剂通过改善菌群失调,维护内环境稳定,抑制有害菌的过度繁 殖生长,达到预防治疗因菌群失调引起各种疾病。微生态制剂在临床广泛应用中 迅猛发展。 【关键词】微生态制剂;益生菌;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4-0007-02 Review of micro ecological research progress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ang Qinhong.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of Jingzhou City, Hubei Province, Jingzhou 434020, China. 【Abstract】Probiotics can improve dysbacteriosis, maintain stable internal environment, inhibit the excessive breeding of harmful bacteria growth, prevent and treat various diseases caused by dysbacteriosis. Probiotics are widely used in clinic, developing rapidly. 【Key words】Probiotics; Probiotics;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随着微生态理论不断深入研究,微生态制剂(或称微生态调节剂microeclogial modulator)发展非常迅速,70年代德国Volkor rusch在赫尔本建立 了微生态学研究所,并从事对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杆菌等活菌作生态疗法的 研究与应用。日本、韩国微生态制剂发展较快,风靡日本纳豆食品也是种微生态 食品,90年代韩国韩美公司生产销售,加拿大Rosell研究所选育枯草杆菌R179 和屎肠球菌R026(妈咪爱)两种菌株应用于儿童消化疾病至今,我国最早使用微 生态制剂乳酶生来治疗肠道疾患。微生态制剂一问世,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欢迎,主要原因是微生态制剂能改善微生态失调,调节人体微生态平衡,起到有病 治病、无病保健的主要作用。 1.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制剂根据微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调整生态失调(microdysbiosis)保 持微生态平衡(microeubiosis),提高宿主(人、动植物)健康水平的生理性活 菌制品(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以及促进这些生理菌群生长繁殖的物质制品。目 前分成三大类型,即益生菌(Probiotics)、益生元(Prebiotics)和合生元(Synbiotics)。 益生菌(Probiotics),是指通过改善宿主菌群生态平衡,达到提高宿主健康 水平及有益活菌制剂及其代谢产物。目前应用于人体的益生菌有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枯草杆菌、蜡样芽肠杆菌、地衣芽胞杆菌、丁酸梭菌和酵母菌、布 拉氏酵母菌等。根据菌株特性及种类,制成多联活菌制菌和单菌制剂。 益生元(Prebiotics)是指能够选择性地促进宿主原籍菌生长繁殖的物质,通 过有益菌的繁殖增多,抑制有害细菌生长,从而达到调整肠道菌群,促进机体健 康的目的。这类物质最早发现的是双歧因子(bifidus factor)。如各种寡糖类物质(oligosaccharides)或称低聚糖。常见的有乳果糖(lactulose)、蔗糖低聚糖(oligosucrose)棉子低聚糖(oligofaffinose)、异麦芽低聚糖(oligomaltose)、 玉米低聚糖(cornoligossacharides)和大豆低聚糖(soybean oligosaccha-rides)等。这些糖类既不被人体消化系统消化和吸收,亦不被肠道菌群分解和利用,只能为 肠道有益菌群如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利用,促进有益菌的生长繁殖,抑制有害菌的 生长,从而达到调整肠道正常菌群的目的。如近年应用较多乳果糖等制剂。 合生元(Synbiotics)是指益生菌和益生元同时并存的制剂。此类制品是以益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

人文地理学中人地关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人文地理学中人地关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黄助群 (资环学院人文地理学专业) 摘要:人地关系和人地关系理论一直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问题。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对于人们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正是基于发展的角度,介绍了人地关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键词:人地关系研究现状 人地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是基于人类生存发展需要而形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层面组织的物质关系系统[1]。反映了特定时代的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相对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面对自然的基本态度和价值取向,制约着人类的行为方式,进而影响并改变人类生存环境和人类文明的进程。 地理学着重研究地球表层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与反馈作用,是研究如何将地球表面建成人类最宜居住地。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素来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也是人文地理学理论研究的一项长期任务,并始终贯穿在人文地理学的各个发展阶段。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地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因此,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是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不同的时代,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 一、人文地理学中人地关系发展历程 中国的地理学者始终把人地关系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与核心,并以全新视角研究人地关系,深入分析人地系统的基本特征和揭示人地关系演进趋势与基本规律。根据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简单的概括人地关系经历了人类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与谋求人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地关系发展历程。

1.人类崇拜自然的原始发展时期 在采猎文明时期,原始社会生活的人们主要靠直接攫取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来作为生存的资料。由于生产水平的低下,对自然界产生较强的神秘河畏惧心理。人类对自然是一种依附和顺应的关系。以此同时,表现出人地观念上的神秘性和拜物主义,形成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自然控制论。 2.人类改造自然的农业文明时期 从原始到农耕文明,人类的认识伴随生产力的进步发生了质的飞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也由完全依赖转变成顺应自然规律进而利用自然的阶段,人地关系也保持者融洽的非对立关系。人一主观能动性的加强,促使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也有了初步的萌芽,出现了地理学上有关人地关系的一个重要理论——环境决定论。 3.人类征服自然的工业化时期 从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人类利用自然界的能力和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人地关系也由顺应转变成征服,并且伴随人类的开发利用程度而增加。人类中心论的实践活动客观上导致环境和生态的恶化,人地关系出现一度的紧张局面。 4.谋求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阶段 上世纪60年代,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全球性的气象、能源、环境问题的出现,人类面临着生存危机,开始意识到有必要重新审视人地关系演变的历史。总结传统的发展演变模式,尤其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经验教训,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全球公认的一种解决当前突出的人地关系的新思路。 二、国内外关于人地关系研究的几种理论 伴随社会的向前发展,人地关系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新型人地关系理论也不断涌现并逐步形成理论体系。

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趋势_傅德荣

97 小城镇建设2006/7 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迅速开展,对推动经济出现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和意义得到了充分证明。在许多国家,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2001年,意大利一万多家乡村旅游企业共接待游客达2100万人次,营业额达9000亿里拉(约合4.3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了12.5%。在美国就有30个州有明确针对农村区域的旅游政策,其中14个州在它们的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中包含了乡村旅游。在以色列,乡村旅游开发被作为对农村收入下降的一种有效补充,乡村旅游企业数量逐年增多。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前东欧和太平洋地区在内的许多国家,都认为乡村旅游业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动力。 20世纪后期,西班牙通过对本国近20年乡村旅游的研究总结,证明现代乡村旅游非常有利于推动西班牙农村地区的发展。在西班牙,现代乡村旅游者年龄多处于25-45岁之间,为社会文化水平高、购买力强的城市居民,他们对享受农村活动持积极的态度。主要乡村旅游活动包括运动、与农业相关的劳动和观光等方面,这些现代乡村旅游者多利用现有的设施,包括充满魄力的乡村小旅馆和农舍等。 英国Richard Sharpley先生认为乡村旅游企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有:缺少支持;缺少训练;旅游设施和旅游吸引物缺乏;淡旺季明显,利用率不高;营销效率低下等几个方面。 为了解决乡村旅游面临的问题,发达国家采取积极对策,使乡村旅游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一、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解决农村问题,推动农村持续发展的战略范畴,从政策层面进行有效推动 以英国为例,一百年前,许多农村家庭为摆脱贫 困迁移到城市,而目前人口开始向农村地区流动,农村地区人口的增长水平是全国平均增长数的两倍,其中以年老的有钱人居多。英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5,约1100万。但是与增加了的人口不协调的是农村落后的社区基础服务。加之“疯牛病”的影响,以及欧盟《共同农业政策》调整和改革,将逐步减少对农业的补贴,农村社区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农业和农民收入下降问题,农村的贫困问题,农村环境等问题突显出来。1/5人口的问题如不很好解决,无疑将是个严重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为了直接应对并解决上述特殊问题,英国在2001年大选后将原农业、渔业及食品部(MAFF)改为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DEFRA)。增加了对“环境”与“农村事务”问题的重视,这一改动正是针对英国农村振兴所面临的问题而为,其有的放矢已经初见成效。 为发挥乡村休闲农作和生态旅游一举多得的优势,“农村事务”采取了更加具有竞争性、灵活性,对环境更加负责的政策。全面推行:农村管理方案———提供给农场主和土地管理者费用开展管理活动,以此来改善和保持农村风光,野生动植物及生活环境;有机耕作计划———通过资助农场主从传统的耕作方 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傅德荣 英国乡村旅游

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进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1999年是中国国家旅游局规定的生态旅游年。世界人士预测,以走向爱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将在全球兴起。就在人们为我国旅游业面临难得的机遇而欣喜若狂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是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危害。特不是目前有的人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而实际上却做着破坏环境的旅游。因此,必须对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加以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订出生态旅游的法制法规和治理措施,并使生态旅游成为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的一所大学校。以此来爱护我们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使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进展的绿色产业。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衍变与真正内涵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阻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业。1988年,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生态旅游作为

常规旅游的一种专门形式,游客在观赏和巡游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察和享乐旖旎风光和野生动植物。这时期生态旅游的概念是指一种旅游业中的"复归自然"、"返朴归真"的观念。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更情愿到大自然中巡游而不是去现代的都市和海滨度假,强调进展旅游业中对自然景观的开发。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爱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爱护,是可持续进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同时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即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地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制造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同时,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真正的生态旅游是一种学习自然、爱护自然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单纯的盈利活动是与生态旅游背道而驰的。同时,生态旅游也是一项科技含量专门高的绿色产业,需要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多学科的论证,方能投产。需要认真

国内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

一、早期的土地利用研究 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可追踪到杜能。19世纪前期对德国南部地区的研究,她提出了土地利用的模式。从早期的强调功能、追求理想城市形态的城市规划理念,到近代在欧美城市中出现的新古典主义式的城市改建计划,虽已经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雏形,但就是为了解决城市问题与满足城市功能的城市规划,出现新的具有代表性的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勒·柯布西埃的“集中城市”理论、伊利尔·沙里宁的“有机疏散思想”等理论。 国外早期土地利用研究主要针对土地利用调查而展开。索尔等1922年在美国密执安州较早地开展了土地利用综合调查,同期,英国众多学者也开展了土地利用区域调查,波纳开展了英国农业资源的估算,英国于1930年成立了土地利用调查所,在斯坦普主持下,带领众多学生从1931年~1935年间开展了全国土地利用调查,完成了全国范围的调查总报告、各郡分报告及土地利用专题图等一系列成果。为进一步推广美、英两国的研究成果,1934年8月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14届国际地理大会上,鲍曼报告了美国土地利用研究工作,卫那特介绍了大不列颠的土地利用调查工作。随后,1938年7月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第15届国际地理大会对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农业生产力等进行了专门的讨论,强调土地利用及土地利用图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若干国家的土地没有很好地加以利用。随后,亨丁顿、堪达尔等学者对农业生产力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标志着人们已开始考虑土地综合利用效益的问题。 从20世纪40年代起,土地利用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土地利用调查与研究在全球广泛开展。我国学者李春芬在加拿大留学时的博士论文以“西安大略格兰德河中游谷地的土地利 用”为题进行土地利用研究。1946年澳大利亚在全国领土的1/3以上地区完成了大、中比例尺的土地调查。随后,英国、加拿大、荷兰与一些东欧国家,亚洲的日本、印度,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巴西等国,先后开展了土地资源调查等研究。在这些土地资源调查中,土地利用调查与研究就是其基础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土地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国际上逐步开展了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为政府规划决策提供基础资料。 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更广泛的资源调查与遥感等技术手段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以及土地利用规划需求的发展,从土地清查到土地评价的研究逐渐开展起来。1976年FAO正式公布了《土地评价纲要》,这就是世界上土地评价研究广泛开展并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但此土地评价的对象还就是农业用地,近几年来,土地评价研究有了更广泛深入的发展,不在限于农业用地,在城镇、工业区、旅游区、开发区等均已涉及。 随着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深入,国际上有关土地利用方面的研究也都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众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方法也逐渐应用于土地持续利用评价,在这些研究中,土地利用研究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研究具有了新含义,不仅研究土地利用的数量、状态与利用 方式,而且将其作为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归纳起来,这时期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状况及全球变化的影响。研究区域主要集中于美洲热带雨林、非洲生态脆弱区、东南亚农业扩展与城市化快速发展区等人地关系矛盾尖锐、生态环境脆弱或经济与人口快速发展地区。研究内容以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等影响为重点。这一阶段土地利用研究的重要特点就是受到全球变化研究的驱动,而且土地利用研究逐渐融入全球变化研究之中,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也产生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栖息地的破坏、栖息地的破碎化以及森林与森林砍伐区联接带的边缘效应等三个方面,土地利用与全球环境变化关系密切。 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要领得到与会者的共识,从此可持续发展迅

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

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健康发展 摘要:在人类与环境冲突日益激烈的现在,旅游业开发问题是当前主要矛盾的一个缩影。目前,我国粗放式的自然保护区开发模式,已经对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响,解决这一问题正迫在眉睫。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这一新型开发模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健康发展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生态旅游现状发展环境保护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而且必须是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向平等,既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的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创造的人文景观和自认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并且,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是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二、生态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生态旅游兴起的时代背景是人类处于的后期。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一系列全球性生存危机使人类的环境意识开始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世界。 1972年,第一次人类的环境会议在召开。会议首次将环境问题提到了国际议事日程上,有力地推动了全球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深入研究。1980年,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在《》中首次初步提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要求把保护与发展结合起来,在发展经济满足人类需要,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合理利用,使之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满足后代人的需求,改变了过去保护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点。1987年,在(MCED)在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主持下向联合国提交了《》的报告,比较全面和完整的描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可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在自身需要的能力”,报

对比中外企业文化研究现状的综述

对比中外企业文化研究现状的综述 班级:商学院工商管理1301班学号:1110312319 姓名:李凤 摘要:企业文化的研究起源于西方,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推动理论的应用;我国的企业文化虽然在不断充实,但仍落后西方国家一大截,理论的研究明显落后于企业文化实践的发展。 对国内外企业文化的研究进行对比,有助于有选择的借鉴发展研究的内容,进一步加强中国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核心价值观、缺陷、研究现状 一、国外的企业文化研究发展: 1、企业文化的内涵: 《西方企业文化》一书中,该书的作者阿伦·肯尼迪和特伦斯·迪尔认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其它的要素还包括英雄人物、礼仪和庆典、文化网络等。他们认为,人是一家公司的最大资源,而人是不能直接用计算机来控制而只能通过某种文化的微妙的提示来管理的。强有力的文化是指导人的行为的有力的杠杆。 2、企业文化的研究: 企业文化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它发展了传统的管理理论,对理过程中社会文化因素和人的因素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是与西方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其实践意义在于对企业发展和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提供具有可操作化和定量化的理论框架。

3、企业文化模式: 马京生在《中外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其发展的研究》讲述到:国外企业文化的参考模式有: a、Z型企业文化:是由日裔美国人威廉·大内提出的,主张美国模式在每个重要方面恰恰是日本模式的对立面,认为在美国也有一些公司具有与日本公司类似的优点,同时又结合了美国的特点,他把这种公司叫做Z公司,其企业文化就叫做Z型文化。Z型文化理论具有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其中包括长期雇佣、信任以及亲密个人关系等; b、7S模式是由帕斯卡尔和阿索斯于1981出版的《日本企业的管理艺术》一书中提出的。这种模式认为,企业文化包括以“最高目标”为核心的七个因素; c、11C模式是佩格尔斯于1984年出版的《日本与西方管理比较》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企业文化要以文化为核心,围绕文化这个核心的有10个要素,贯彻和执行这些要素,就会产生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必然使公司获得成功。 d、7C模式是沃特曼于1987年出版的《创新经营——优秀公司如何赢得并保持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是能力,其它因素包括文化、沟通、控制、危机点、机会与信息、事业和献身精神等围绕周围,共同构成一个企业的文化状态,并推动企业发展壮大。 4、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研究:

国内外生态旅游标准研究综述精

国内外生态旅游标准研究综述(精)

————————————————————————————————作者:————————————————————————————————日期:

思考|THINK 030 W ORLD 国内外生态旅游标准研究综述 文/谢冽钟永德 摘 要:生态旅游标准能够规范生态旅游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行为和生态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确保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阐述了生态旅游标准的概念,分析了近些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标准研究的内容、领域、主要成果等,提出我国生态旅游标准研究的不足。 关键词:生态旅游;标准;规范作者: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生态旅游标准能够规范生态旅游经营 者的经营管理行为和生态旅游者的消费行 为,确保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 国内外有关传统生态旅游标准的研究很 多,并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操作层面成果,对 传统的观法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 而,国内外对生态旅游标准的研究,不仅缺 乏系统性,而且至今尚未形成共识,尤其是 国内有关生态旅游标准的研究则处于起步 阶段。

一、生态旅游标准的概述目前在国外业界和学术界探讨生态旅游有关问题的学术文章中,生态旅游的标准分别以广义和狭义的形式与规范、原则、策略和认证同时出现。狭义的概念是指认证项目中的评估标准,如绿色环球21的/国际生态旅游标准0。相比狭义的概念而言,生态旅游标准更多时候是指广义的标准。广义的生态旅游标准包含两大类:生态旅游规范与生态旅游认证,它们之间的共性不仅在于都是生态旅游的相关准则,而且从国外遵循的方式来说,都是参与者自愿性的行为,而非政府强制要求。它们 的区别在于认证是一个如何遵循标准的动 态的过程,而规范是一些成文的标准。 二、生态旅游标准研究内容 (一国外生态旅游标准研究内容世界旅游组织为进一步探讨旅游业贯彻51992年里约地球会议环境标准6的具体实践方式,在可持续发展的12条原则、以及政府机构和行业协会组织等执行可持续旅游的9条标准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可持续旅游的三个基本方法:制定新的规范、引入市场机制、建立行业导向的自愿性的法规体系。国际社会,包括联合国(U N、国际自然保育联盟(IU CN、国际生态旅游学会(T IES等,都一再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指导生态旅游实践和发展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国外生态旅游标准研究主要集中在狭义的生态旅游标准、生态旅游管理框架、一定区域的生态旅游规范和生态旅游标准的实践上。 11生态旅游标准 Dr iml,Connllo n 在可持续原则的基础 上提出可持续旅游的生态经济标准,并以 大堤礁和热带湿地世界遗产地为案例阐述 了可持续旅游和保护区的定义、可持续旅

小金丸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虫国塞旦医药;塑生!!旦笙!鲞筮!!翅£!i塑陋丛鲤:塑!!!塑:!!!:堡:堕!:!兰 [17]GianniM,DentaliF,GrandiAM,eta1.ApicaIballooningsyn.[19]dromeorTako—Ttsubocardiomyopathy:asystematicreview.Eur HeartJ,2006,27(13):1523.1529. [18]ParodiG,Del?PaceS,CarrabbaN,eta1.Incidence,clinical[20]findings,andoutcomeofwomenwithleftventricular印icalbal- looningsyn2drome.AmJCardiol,2007,99(2):182—185. 小金丸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罗忠萍周玉霞?227? NefHM,MollmannH,KostinS,eta1.Tako—Tsubocardiomyopa- thy:intraindividualstructuralanalysisintheacutephaseandafter func—tionalrecovery.EurHeartJ,2007,108(1):11-13. PrasadA.Apiealballooningsyndrome:fillimportantdifferential diagnosisof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Circulation,2007,115 (5):56-59. 【摘要】目的介绍小金丸的临床应用研究。方法通过查阅全文期刊网,综述小金丸在临床上 的各类应用研究,主要是在甲状腺肿、良性前列腺增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聚合型痤疮,乳腺囊性增 生、慢性盆腔炎包块、结节性筋膜炎等疾病的应用。结论小金丸的应用日益广泛,疗效肯定。 【关键词】小金丸;临床应用研究 小金丸由麝香、当归、草乌、乳香、没药、枫香脂等lO味中药制备而成,有散结消肿、化瘀止痛的功效。本文通过查阅全文期刊网,对小金丸的各类临床应用研究综述如下。 1治疗甲状腺肿u1 将248例甲状腺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小金丸加甲状腺素片治疗,对照组仅予甲状腺素片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甲状腺肿大及结节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甲状腺肿大及结节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甲状腺肿是一种临床常见病,西医认为,缺碘、存在致甲状腺肿物质、甲状腺激素合成障碍等因素均可阻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导致垂体分泌过多的TSH,刺激甲状腺组织。引起其代偿性增生与肥大后期,甲状腺组织出现不规则增生形成结节,表现为多结节性甲状腺肿。若超过甲状腺的代偿能力时还可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西医多采用甲状腺素片或左甲状腺素钠片治疗,但疗效较差且易复发。本病病因主要是长期忿郁恼怒或忧思郁屡,使气机郁滞、津液不布凝聚成痰,痰气郁结,壅于颈前,则成瘿病。痰气凝滞日,血行受阻,则形成瘀血,使瘿瘤肿大或有结节。故气、痰、瘀三者壅结于颈前是甲状腺肿大的主要病机。小金丸中的麝香辛温,具有开窍醒神、消肿止痛之功能;乳香、没药、地龙活血散瘀,理气止痛;当归养血活血,祛瘀而不伤正,补血而不碍邪。诸药合用则邪毒外出、坚结消散、气血畅行。本组结果显示,小金丸联合甲状腺素片更能有效地缓解甲状腺及结节的肿大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2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口1 将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160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80例。一组为小金丸组,年龄(664-7)岁;另一组为非那雄胺组.年龄(66±9)岁;2组年龄无显著差异(P>0.05)。2组患者均有典型下尿路梗阻症状,其IPSS、QⅡla】【前列腺体积及残余尿,血清PSA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小金丸组予小金丸1.2g每日2次,疗程6个月。非那雄胺组予非那雄胺5rag,1次/d,疗程为6个月。用药前小金丸组IPSS(20.10±1.8)分,用药后(13.1±1.O)分,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非那雄胺组用药前IPSS(19.6±2.1)分,用药后(13.2±2.2)分,与治疗前比较也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 作者单位:834000新疆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药剂科 <0.01,但2组比较经t检验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小金丸是中医的经典方,所治诸症皆为痰气交阻、瘀m内郁。前列腺良性肿大属中医的“痰核”范围,故以小金丸治疗。结果显示小金丸组与非那雄胺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牛症均有效。小金丸组未发生不良反应,对照组部分患者开始服用时,自觉头晕、恶心或胃区不适,几天后自行缓解,7例主诉性欲减退。所以小金丸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是安全、有效的。 3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1 小金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各种癌痛等,均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应用小金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优于卡马西平,对于使用卡马西平治疗无效者,改用小金丸治疗仍有60%的总有效率,表明小金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具有较好效果。小金丸方中马钱子、草乌为主要药物,药理研究证实,马钱子含总生物碱2%一5%,主要为番木鳖碱、马钱子碱。生马钱子碱毒性较大,经过炮制后番木鳖碱、马钱子碱转化成异士的宁、异马钱子碱氮氧化物等,其毒性远远低于前两者,且镇痛作用明显,仅稍弱于哌替啶,但作用时间长于其4倍。异马钱子碱氮氧化物能够抑制大鼠前列腺素E、5一羟色胺等致痛物质的释放,对感觉神经末梢有麻痹作用,并具有一定抗炎作用。草乌主要含有乌头碱,炮制后其双酯型二萜生物碱水解惑分解为毒性较小的甲酰单酯型生物碱,毒性仅为前者的1./5—1/500,再进一步水解为毒性更小的氨基醇类二萜生物碱,毒性仅为乌头碱的1/4000~1/2000,其镇痛作用o-19me/kg,相当于吗啡12mg/kg。马钱子与草乌合用能明显增强止痛效果。乳香含有乳香酯酸,没药含有没药树酯及挥发油,五灵脂含有五灵脂酸,当归含有当归酮等,均具有镇静和止痛作用,古方中也作为活血化瘀止痛的要药。 4治疗聚合型痤疮H1 门诊确诊为聚合型痤疮的患者24例,男15例,女9例,平均年龄22.4岁(16~60岁)。病程8个月一11年,平均3.6年,皮疹发生部位:面部14例,面部及胸背部9例,胸背部1例。24例在服用小金丸前,均采用多种中、西药治疗未奏效。治疗方法:将小金丸研碎后口服,bid,每次1丸,病情重者每次2丸,连续服1个月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停止其他治疗。结果所有患者疗程为1—4个疗程。治愈13例(54.2%),好转7例(29.2%),未愈4例(16.7%)复发2例,出现炎性丘疹,经局部治疗而消退。聚合型痤疮的患者多为

国内外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及国内发展现状和问题

国外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及国内发展现状和问题(一)生态旅游的发展阶段和未来发展趁势 (1)生态旅游兴起阶段(1960年—1980年)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各国因经济快速发展.观光旅游人口大增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对造访原始自然生态环境、体验原住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生态旅游的快速成长。这正是旅游市场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大众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一时期生态旅游的总体特征表现为:生态旅游活动基本处于传统大众旅游向生态旅游转变的调整时期,期间既有生态旅游发展较好的国家,也有在发展过程中走弯路的国家,这些国家生态旅游的发展为后期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生态旅游在世界部分地区和国家展开,还未形成规模;各国对生态旅游这个新兴的旅游形式还不够了解,人们对生态旅游也存在误解,把生态旅游等同于自然旅游。此时热门的生态旅游产品有哥斯达黎加的热带雨林游、海底观赏;加拿大的国家公园、滨海旅游、观鸟旅游等;肯尼亚的野生动物之旅、土著文化旅游等。 (2)生态旅游蓬勃发展阶段(1980年,20世纪90年代中期)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环保的旅游方式,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美国、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也都根据各自生态环境特点,开发生态旅游产品。

这一时期生态旅游的总体特征是:政府开始注重生态旅游发展,各国成立了生态旅游相关组织.旨在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开始注重生态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效应;生态旅游地域范围越来越广,生态旅游活动规模越来越大,生态旅游产品类型越来越丰富;生态旅游对规模的限制和世界范围内的“生态旅游热”产生矛盾;在生态旅游发达的国家已经出现官方和非官方的组织,目的是促进生态旅游发展,建立生态旅游基金,保护脆弱的生态系统;生态旅游发展较快的国家已经开始意识到生态旅游与当地社区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努力改善生态旅游发展和社区发展的关系,为社区发展谋福利。此时热门的生态旅游产品有美国的森林游憩、滑雪旅游;日本的环保之旅、观光农业、跨国生态公益旅游;澳大利亚的农场度假、滨海旅游、观鸟和动物巡游;新西兰的观鸟、海洋生物之旅、珊瑚礁之旅;法国的绿色旅游和乡村旅游等。 (3)生态旅游稳定成熟阶段(20世纪如年代中期。) 随着生态旅游在世界范围内的进一步发展,生态旅游进入了稳定成熟发展阶段。生态旅游市场的细分是根据生态旅游者不同的兴趣爱好的划分的,具体可分为观鸟、潜水、自然爱好者、考古学家、洞穴学者、徒步旅行者、登山者、环境保护主义者和自我价值实现者。学者彼得森把生态旅游产品分为9类,分别是包价旅游、节庆、住宿、导游服务、观光胜地、非营利性协会、餐饮服务、零售、交通运输。

国外企业文化研究进展

国外企业文化研究进展 公司文化是指在必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Schein,1984),是一个公司或一个组织在自身进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治理模式。公司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治理实践想融合的产物。公司文化是西方治理理论在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 实现人”与“复杂人”假设之后,对组织的治理理念、治理过程与组织长期业绩的关系的又一次重新审阅。十九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西方工业化进展到以大机器和生产流水线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阶段,公司经营者主要关怀的问题是生产效率和投入产出比,在这种条件下,泰勒的科学治理模式和韦伯的“科层制”的应用就导致了一系列理性化的治理实践,但是,它们都是基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动机就是为了满足本身的私利,工作是为了得到经济的报答。科学治理理论对当时的工业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霍桑实验”使人们注重到组织中的人际关系、非正式群体等因素对组织效益的影响,开始关注包罗自我实现在内的人的社会性需要,于是导致了一系列激励理论的出现。这些理论强调人际关系在治理中的重要性,以人的社会性为基础,提出用“社会人”的概念来代替“经济人”的假设。系统论的应用和权变理论的进展导致了西方组织治理在七十年代的“战略热”和“系统热”,即重点由组织内部的治理转向战略治理,强调组织结构和系统的协调与适应能力(徐联仓,1993)。八十年代初,随着日本公司的崛起,人们注重到了文化差异对公司治理的影响,进而发现了社会文化与组织治理的融合——公司文化,它是公司进展到必定阶段,公司领导人将其在公司创业阶段关于经营理念、基本假设等达成的共识用?诙宰橹芾砉 讨邪ㄎ幕⒓壑岛托睦硪蛩卦谀诘鹊姆墙峁剐砸蛩氐囊恢终希⒓怪晌桓鲎橹蚱笠刀谰吒鲂曰墓芾砟J剑晕幕牧α客贫抛橹推笠档某て诜⒓埂? 一国外公司文化研究的历史背景总体情况 70年代末,日本经济实力的强大对美国乃至西欧经济形成了挑战,在这种形势下,人们注重到日美公司治理模式的不同,其中发现,理性化治理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发挥人们的制造性和与公司长期共存的信念,而塑造一种有利于创新和将价值与心理因素整合的文化,才是真正对公司长期经营业绩和公司的进展起着潜在的却又至关重要的作用。80年代初,威廉.大内的《Z理论》、特雷斯·迪尔和艾兰·肯尼迪的《公司文化》和阿索斯和沃特曼的《寻求优势》三部专著的出版,掀起了公司文化研究的热潮。八十年代,公司文化的研究以探讨基本理论为主,如公司文化的概念、要素、类型以及公司文化与公司治理各方面的关系等。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公司文化研究出现了四个走向:一是公司文化基本理论的深入研究;二是公司文化与公司效益和公司进展的应用研究;三是关于公司文化测量的研究;四是关于公司文化的诊断和评估的研究。迄今为止,有关公司文化的专著约有六十多部,论文分布在十几种治理学和心理学期刊中,公司文化的研究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已经成为治理学、组织行为学和工业组织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也被称为治理的公司文化时代。二八十年代国外公司文化研究的兴起 198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美籍日裔教授威廉·大内出版了他的专著《Z理论——美国公司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该书分析了公司治理与文化的关系,提出了"Z型文化"、“Z 型组织"等概念,认为公司的操纵机制是完全被文化所包容的。1982年特雷斯·迪尔(TerrenceE.Deal)和艾兰·肯尼迪(AllanKeedy)出版了《公司文化》(CorporateCulture)一书,他们提出,杰出而成功的企业大都有强有力的公司文化,他们在这本书中还提出,公司文化的要素有五项:(1)公司环境;(2)价值观;(3)英雄;(4)仪式;(5)文化网络。其中,价值观是核心要素。该书还提出了公司文化的分析方法,应当运用治理咨询的方法,先从表面开始,

桂林生态旅游现状研究

桂林生态旅游现状研究 什么是生态旅游? 长久以来,大众旅游在中国很多地方主宰着地方旅游的发展趋势。生态旅游作为大众旅游的一种替代,在这种背景下被提出来。生态旅游和传统的大众旅游有很大的不同。它通过限制游客的数量,控制能源和水的消耗,使得文化之间能够充分的交流,它给游客提供当地自然和文化的历史信息,使旅游者并不仅以金钱的方式来回报社区。生态旅游通过赋予旅游者自主权,由他们自主决定希望开展一种什么样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致力于使游客享受美丽的自然环境和感受当地文化的同时对当地环境产生最小的影响,并尊重当地人的传统,信仰和习俗。 生态旅游的现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旅游开发的方式之一,以每年30 %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生态旅游的兴起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的结果,被看作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具体体现和实现途径之一。然而,生态旅游并不是万无一失的。生态旅游如果开发利用不当,对环境所造成的威胁甚至大于传统的大众旅游。因为大众旅游的地点大多是在人为开发程度较高的地区,而不是发生在环境敏感的保护区或国家公园。而生态旅游恰恰相反。如何发展成功的生态旅游? 综观世界各地生态旅游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可以发现:对当地居民利益的关注程度以及居民对旅游的参与程度和生态旅游的成功与否关系十分密切 桂林生态旅游现状: 生态旅游的开展,不仅提高了人们走进自然,欣赏自然的兴致,也提高了自然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赚取外汇的份额。据前不久召开的世界生态旅游大会介绍,生态旅游给全球带来了至少200亿美元的年产值,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 桂林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一是拥有巨大的客源市场,且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对生态旅游的需求将不断增长;二是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漓江,阳朔,龙胜,资源这些地区集中了桂林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中最精华的区域,是生态旅游的理想处所,已经成为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龙头"。 但由于桂林的生态旅游业开发史较短,目前尚为初级旅游开发模式。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科学理解,那种"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还较流行,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强调到大自然中旅游,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实际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给环境带来较严重的污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如:(1)对桂林市内溶洞的大面积开发,许多地区一发现好的溶洞,就匆忙施工开发。开放后又不控制游客人数,过多的游客加速了洞内沉淀物氧化。一些洞口开得过大、过长,加速洞内外空气对流,人们呼出二氧化碳气体破坏了岩溶洞环境的平衡,致使石钟乳已开始退化、变色。如再不采取保护措施,这些溶洞将会过早衰亡。(2)有关部门为了大量揽客,在龙胜核心景区内建造宾馆等与当地风情格格不入的建筑,严重破坏了景观的自然氛围。(3)野生动物也是极其珍贵的旅游资源。许多地方在开发这一旅游资源

国外企业文化研究进展文档(1)

国外企业文化研究进展文档 Foreign corporate culture research progress document

国外企业文化研究进展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社会实践报告是进行社会实践后需要完成的报告,是 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深入实际、深入社会,对完成的社会实 践活动的一个总结报告。本文档根据社会实践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 整及打印。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 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Schein,1984),是一个企业或一个 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想融合的产物。 企业文化是西方管理理论在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与“复杂人”假设之后,对组织的管理理念、管理过程与组织长期业绩的关系的又一次重新审视。 十九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西方工业化发展到以大机器和生 产流水线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阶段,企业经营者主要关心的问题是生产效率和投入产出比,在这种条件下,泰勒的科学管理模式和韦伯的“科层制”的应用就导致了一系列理性化的管理实践,但是,它们都是基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动

机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是为了得到经济的报酬。科学管理理论对当时的工业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霍桑实验”使人们注意到组织中的人际 关系、非正式群体等因素对组织效益的影响,开始关注包括自我实现在内的人的社会性需要,于是导致了一系列激励理论的出现。这些理论强调人际关系在管理中的重要性,以人的社会性为基础,提出用“社会人”的概念来代替“经济人”的假设。系统论的应用和权变理论的发展导致了西方组织管理在七十年代的“战略热”和“系统热”,即重点由组织内部的管理转向战略管理,强调组织结构和系统的协调与适应能力(徐联仓,1993)。八十年代初,随着日本企业的崛起,人们注意到了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的影响,进而发现了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的融合——企业文化,它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领导人将其在企业创业阶段关于经营理念、基本假设等达成的共识用? 诙宰橹芾砉讨邪ㄎ幕⒓壑岛托睦硪蛩卦谀诘鹊姆墙峁剐砸蛩氐囊恢终希⑹怪晌桓鲎橹蚱笠刀谰吒鲂曰 墓芾砟J剑晕幕牧α客贫抛橹推笠档某て诜⒄ 埂?nbsp; 一国外企业文化研究的历史背景总体情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