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国律师公会反托拉斯法部和国际法部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关于相关市场界定的指南(草案)》之评论意见

美国律师公会反托拉斯法部和国际法部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关于相关市场界定的指南(草案)》之评论意见

美国律师公会反托拉斯法部和国际法部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关于相关市场界定的指南(草案)》之评论意见

2009年1月30日

本文所述观点仅代表上述部门共同提交,未经美国律师公会之代表大会或理事会 的批准。因此不应被视为代表美国律师公会的政策立场。

美国律师公会(简称“ABA”)下属反托拉斯法部和国际法部(统称“两部门”)1谨此就中国商务部(简称“商务部”)于2009年1月7日公布的《关于相关市场界定的指南(草案)》征求意见稿(简称“指南草案”)相关内容呈递其评论意见2。

两部门对《指南草案》中所反映出的商务部的相当多的思考和努力表示赞赏。同时,两部门藉此机会提出如下评论意见,希望有助于《指南》终稿的完成。在适当时,两部门愿意提供补充意见,或与商务部进行相关磋商。两部门所呈交之评论意见反映了其在美国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与经验,同时也反映了其对国际反垄断法、竞争法的熟谙,以及其对诸如相关市场界定等反垄断问题分析中所蕴涵的经济学专业知识的了解。

1 《指南草案》采用了国际竞争法与政策领域内符合国际共识的主流分析方法,两部门对此表示欢迎概要及总体意见

对于商务部为提高中国《反垄断法》实施的透明度而公布该《指南草案》并在定稿之前向公众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的做法,两部门表示祝贺。我们期待在将来涉及到相关政策、实施指南、执行细则和类似文件时商务部也会做出类似努力,为《反垄断法》的实施提供进一步的指导。按照合理的指南实施和执行《反垄断法》,将有助于确保在中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竞争法体系。同时,我们也鼓励反垄断委员会和反垄断执法机构公布公众或国际反垄断团体可能感兴趣的相关决定。

3 1 负责起草该评论意见的工作组成员包括:Terry Calvani 、Yee Wah Chin 、Paul S. Crampton 、Fei Deng 、Adrian Emch 、John D. Graubert 、Margaret E. Guerin-Calvert 、Paul Jones 、Gergory K. Lenonard 、Abbott B. Lipsky, Jr.、Su Sun 以及Christine Wilson 。同时,Matthew I. Bachrack 、David Ernst 和James R. Modrall 也提供了宝贵意见;Shan Hu 和Yizhe Zhang 为起草工作提供了协助。本意见书中所阐述的观点并不一定代表上述工作组成员所属之专业机构的意见或立场。

2 《指南草案》是在商务部网站内发布的公开征求意见稿,其链接地址为:

http//https://www.wendangku.net/doc/6918889548.html,/aarticle/zcfb/200901/20090105993492.html.两部门就《指南草案》的评论意见基于非官方译文。

3

例如:国际竞争网《合并分析的推荐做法》, 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6918889548.html,. 。指南以经济分析为基础,在市场界定中主要依赖客观因素,特别是运用假定垄断者测试,即SSNIP (小幅但显著且非暂时性的提价)。除非一项标准总体合理并具体符合中国国情,否则遵守这样的标准并不具有价值。然而在此,国际上有关市场界定原则以及尽可能使用客观因素的共识有着强大的知识和分析基础作支持,该基础至少可

追溯至1982年美国司法部反托拉斯局的《合并指南》,而该《合并指南》在大量案件中得到成功应用4 4 参见美国司法部与联邦贸易委员会横向合并指南(1992年,1997年修订)(以下简称“美国合并指南”) 重印于 4 Trade Reg. Rep. (CCH) ? 13,104。 比如美国司法部和联邦贸易委员会在其“横向合并指南评论”中(特别是第一部分)提供了大量不同行业和事项中的市场界定原则的应用示例。美国司法部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横向合并指南评论”(2006)重印于 4 Trade Reg. Rep. (CCH) ? 50,208。另见Michael D. Whnston 在“横向合并中的反垄断政策”中有关SSNIP 测试的应用问题的讨论,载于产业组织手册第三卷(2007)第2393页至第2394页;美国律师公会反托拉斯法部所著《反托拉斯法律发展》(2007年第6版)第549-620 页;Jonathan B. Baker 所著“对经济学和法院工作动态的回应:合并指南中的市场进入问题”,见https://www.wendangku.net/doc/6918889548.html,/atr/hmerger/11252.htm; David Scheffman 、Malcolm Coate 和Louis Silva 所著“联邦贸易委员会20年合并指南的执行:经济视角”,见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918889548.html,/atr/hmerger/11255.htm; Gregory J. Werden 所著“1982年合并指南与假定垄断者模式的兴起”,见https://www.wendangku.net/doc/6918889548.html,/atr/hmerger/11256.htm.

我们就《指南草案》的具体内容提出评论意见,具体见如下所述。希望这些意见对商务部有所帮助。这些评论意见旨在帮助《指南草案》变得更为明晰和健全。

两部门着重建议对下述方面予以澄清:

(1)第二条应澄清并强调市场界定在竞争分析的第一步所起的作用。

(2)第三条应澄清界定相关地域市场所依据的原则,即价格和其他竞争变量是由该地域范围内的经营者之间的竞争而非由来自于其他地域范围的经营者的竞争所决定的。同时,两部门建议将“创新”以及集中对创新的影响作为竞争影响分析的组成部分,而不是要求界定“创新市场”。

(3)第四条可澄清在市场界定和竞争影响分析中都可以考虑供给替代,以改进这一条。

(4)第七条应更明确地表明将假定垄断者SSNIP 测试作为相关市场界定的主要方法。

(5)第八条应澄清以强化在界定相关市场时,将尽可能地基于市场参与者的实际行为,而其他因素在分析中则将主要起辅助作用。

(6)两部门建议商务部修改第十条和第十一条,以就SSNIP 测试在经营者集中上的应用提供更为明确的指导。第十条应澄清在经营者集中审查过程中使用SSNIP 测试时所使用的价格水平一般是当前市场价格。同时,两部门建议商务部澄清SSNIP 测试的评估期限为一年仅为示例,因为在有些情况下,可能其他期限更为合适。第十一条应澄清SSNIP 测试在非经营者集中案件中的应用问题,特别是,由于排他性滥用支配地位行为或由于存在限制或抑制竞争的协议而使价格可能显著高于竞争价格的情况下,在使用当前市场价格时务必谨慎。

(7)关于第十一条,两部门注意到价格歧视市场将涉及大量事实,因此建议尽量少用。

2 《指南草案》第二条规定“相关市场的界定是对竞争行为进行分析的前提,是反垄断执法工作的重要步骤”。相关市场的界定是一项根本性的工作,且是竞争分析中的一个

有用的工具对第二条的意见

5。市场界定为了解所要分析的经济活动的特征奠定了基础,使得执法部门能

够更好地预测经营者集中或行为的影响。然而,市场界定只是为实现最终目标——即评估经营者集中以及其他各种竞争行为对竞争的影响——所设计的过程中的一个步骤6然而,并不总是要求必须对市场界定完全确信后,才能够就竞争影响做出足够合理的、以事实为依据的判断。通常,我们可以并且应当根据市场的替代界定方案进行分析,只要每种替代界定方案都是可信的且有依据支持的。如果市场界定较窄,可以在分析过程的后续某一点(例如在市场进入或扩张评估中或在对竞争的影响分析中),考虑被从界定的市场中排除的产品对竞争行为的约束作用。

此外,市场界定是一个程度问题,在界定相关市场的范围时必须运用合理判断。经常很难收集到足够信息进行精确分析以就市场界定做出清晰明确的判断,特别是考虑到为实现执法机构或司法审查效率而规定的审查期限的限制。然而,集中各方有时提出市场范围界定时毫无根据地表现得过于自信和确定。使用这种方法的原因在于,市场如何被界定对市场集中度的衡量具有重大影响,而集中度以及集中度的变化通常在竞争影响分析中起到一定作用。

7经验以及周全的经济分析表明,应承认市场界定所存在的不确定性,同时,也应该明确考虑到其有关竞争影响的结论对所选择的相关市场定义的敏感程度。如果对市场结构。相反,在市场界定较宽的情况下,其内所包含的产品对经营者可能的未来行为的约束作用可能十分有限。竞争影响的最终分析会适当考虑这些因素。 5 美国的许多法院认为市场界定对于评估竞争影响有帮助,且市场界定通常是一项核心的决定性的问题。参见FTC v. H.J. Heinz Co., 246 F.3d 708, 715(D.C. Cir. 2001); F.T.C. v. Whole Foods Market, Inc., 2009 WL 47019 (D.D.C.2009)。亦见美国律师协会反托拉斯法部所著《反托拉斯法律发展》(2007年第6版)第549-620 页。

6 美国执法部门和法院不是完全依赖市场界定和市场集中度,而是通盘考虑所有可获得的证据,以评定对竞争的潜在损害。例如参见美国合并指南§1.52;United States v. General Dynamics Corp., 415 U.S. 486 (1974)。

7

例如:Canival-Princess 游轮公司合并案中关于市场界定的讨论,联邦贸易委员会的意见陈述,“In the Matter of Royal Caribbean CRUISES, Ltd./ P&O Princess Cruises plc and Carnival Corporation/ P&O Princess Cruises plc ”(2002年10月4日),见于https://www.wendangku.net/doc/6918889548.html,/os/2002/10/cruisestatement.htm (其中指明尽管陆上休假旅游会形成一定竞争威胁,相关市场很可能是游轮这一相对较窄的市场,但同时认识到存在相对较高的行业弹性)。亦见联邦贸易委员会竞争局局长Joseph J.Simons 2002年10月24日在第十届金州反托拉斯法与不正当竞争年会上所作的主题演讲《联邦贸易委员会合并案件执法》,见于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918889548.html,/speeches/other/021024mergeenforcement.shtm.。

特征过于关注(即交易对集中度的影响),可能会导致过度强调市场界定,而有损于对竞争影响的判断这一最终的更为重要的目标8。较为妥当的做法是承认竞争分析的每一部分的重要性,而避免过于强调结构层面。在存在其他有关竞争影响的直接证据的情况下,这种做法尤为恰当。在存在可靠的直接证据的情况下,市场界定和集中度指标所起的作用可以减弱9 总之,两部门建议在第二条第一段的末尾增加以下内容:“虽然市场界定应该是竞争分析的第一步,但重要的是认识到相关市场并非总是能够完全精确地界定。在此情况下,只要存在可信的并有依据支持的替代市场界定方案,可以使用该替代市场界定方案进行竞争分析。此外,在存在有关对竞争影响的直接证据的情况下,市场界定和集中度指标在分析中所起的作用将减弱”。

10。

3. 第三条最后一段提到了“创新市场”这一概念。实践证明,该概念很难执行,而且在美国也颇受争议对第三条的意见

第三条规定“相关地域市场范围内的竞争条件基本一致,并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域市场的竞争条件”。为了进一步澄清,该句可修改为“在相关地域市场范围内,价格和其它竞争变量是由该地域范围内的经营者之间的竞争而非由来自于其他地域范围的经营者的竞争所决定的”。“一致”一词的使用会向人们发出一种错误的暗示,即价格或其它竞争变量存在差异的言外之意是缺乏竞争,而此处的核心概念是该等变量是由相关地域市场范围内的经营者而非该市场范围之外的经营者所决定的。

11 8 《美国合并指南》§2中考虑了与竞争影响相关的其它市场因素。亦见Whinston (2007),第2395页

至2396页。其它作者也指出了二手货市场以及经营者之间多市场联络的重要性。参见Dennis W. Carlton 和Robert Gertner 所著“耐用品行业的市场支配力和合并”,法律与经济学期刊,1989年第32期第203页;以及B. Douglas Bernheim 和Michael D. Whinston 所著“多市场联络与合谋行为”,兰德经济学期刊,1990年第21期第1页。

9

例如参见:Jonathan B. Baker 所著“市场界定”,美国律师公会反托拉斯法部编《竞争法律与政策问题》, (W. D. Collins, ed., 2008) 第 315页。 10 在面对潜在竞争影响的证据时,美国法院对市场集中度数据的依赖较少。相反,美国法院以市场界定

为起点,对竞争影响进行范围更广的调查。例如参见United States v. Baker Hughes Inc., 908 F.2d 981, 984-85 (D.C. Cir. 1990) (引用了Brown Shoe Co. v. United States, 370 U.S. 294, 323 (1962)); United States v. General Dynamics Corp., 415 U.S. 486 (1974),以及In re Evanston Healthcare Corp., 2005 FTC LEXIS 146 (FTC 2005), aff’d 2007 FTC LEXIS 95 (FTC 2007)。亦见Orley Ashenfelter 、David Ashmore 、

Jonathan B. Baker 、Suzanne Gleason 和Daniel S. Hosken 所著“合并分析中的实证方法:FTC v. Staples 案中对定价的经济计量分析”,国际商业经济期刊(2006)第 13期第 265页。

11

例如Dennis W. Carlton 所著“市场界定:应用与滥用”,国际竞争政策(2007)第3期第 24-25页。

在其2007年的《报告和建议》中,美国反垄断现代化委员会承认关于创新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美国反垄断改革委员会:报告与建议(2007),第67页, 见于https://www.wendangku.net/doc/6918889548.html,/amc/。虽然目前的合并案执法政策具有一定灵活度,而不需要大幅度的变革,委员会建议执行机构应该更多地重视能够表明合并将促进创新的证据(同上,第49页)。 。此处的一项担心是,研发成果本身存在不确定性,这使得基于研发

进行市场界定更具臆测性。同时,经济学界内对竞争、创新与新产品投放之间的关系的争议非常激烈,它表明“创新”界定起来更加困难12。因此,在使用“创新市场”这一概念时,我们建议谨慎行事。两部门建议在第三条最后一段之后增加以下内容“在有些情况下,也许更为合适的作法是考虑集中和相关行为对产品和服务质量与创新的影响,而不是界定一个创新市场”。

4. 第四条表明,虽然需求替代性是相关产品市场界定中的最重要的因素,但也可以考虑供给替代。在市场界定中,可通过多种不同途径考虑供给替代问题。美国《合并指南》在界定市场时一般仅以需求层面的因素为依据,而在进行竞争影响分析时考虑供给层面的因素,这也是最为普遍的应用方式对第四条的意见

13。欧盟委员会《关于市场界定的通知》以及澳大利亚《合并指南》都明确规定了在市场界定过程中如何考虑供给弹性14。值得强调的是,即使某些供给层面的因素(例如市场进入的难易程度)是在相关市界定后而非界定过程中考虑

的,在竞争影响分析中,这些因素都会被考虑在内并且会得到应有的重视15。两部门因此

建议在第四条末尾增加以下内容:“在对经营者集中或相关行为进行竞争影响分析过程中,可以充分考虑供给替代问题”。

5. 两部门认识到可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确定相关市场的范围,且在具体某些情况下,有些方法比其它方法更为合适或可行。如果SSNIP 测试是其中一种可选择的可行方法,我们建议使用SSNIP 测试,因为它在其它司法辖区中已经有多年的成功实践经验对第七条的意见

16

12 对比以下两篇文章:Richard T. Rapp 所著“创新市场在合并案分析中的错误应用”,反垄断法期刊,

1995年第64期第19页,和Richard J. Gilbert & Steven C. Sunshine 所著“创新市场的应用:对Hay 、Rapp 和Hoerner 的回复”,反垄断法期刊,1995年第64期第75页。第二篇文章是继Richard J.

Gilbert and Steven C,. Sunshine 在“合并分析中纳入动态效率方面的考虑”(反垄断法期刊,1995年第63期第569页)中就竞争对创新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合并分析中考虑创新因素问题对相关经济文献进行详细评论后发表达表的另一篇文章。

13 美国合并指南§1.0。

14 欧盟委员会有关共同体竞争法中的相关市场界定问题的通知,C-372 (Sept. 12, 1997) ?? 20-23,见于

http://eur-lex.europa.eu/LexUriServ/LexUriServ.do?uri=CELEX:31997Y1209(01):EN:HTML.。

15 参见美国合并指南§3.0。亦见Gregory J. Werden 和Luke M. Froeb 所著“横向合并促进市场进入的

作用:探索性分析”,产业经济学期刊,1998年第46期第525页,以及Timothy F. Bresnahan 和Peter C. Reiss 所著“高集中度市场中的市场进入与竞争”,政治经济学期刊,1991年第99期第977页。

16

例如参见:Gregory Werden 所著“1982年合并指南与假定垄断者模式的兴起”,反垄断法期刊,

2003年第71期第253页。 。因此,我们建议将第七条第一段的最后一句修订为“一般情况下,应通过假定垄断者测试(具体见第十条)界定相关市场”。

我们同时建议在第七条末尾增加以下内容“竞争影响的直接证据可作为界定相关市场的补充”17。这着重表明了评估竞争影响这一终极目标,而且与该终极目标一致。此外,

第七条最后一句中的“不能偏离商品的基本属性”意思模糊,我们建议澄清或者删除。

6. 在相关市场界定中,在能够获得有关市场参与者实际行为的信息的情况下,例如需求者根据价格的变化转而购买其它产品或转向其它供应者的行为,或供应者调整生产或供应新产品的行为,这些市场参与者实际行为方面的信息通常是最有价值的信息对第八条的意见

两部门建议将第八条第一句修订为“从需求角度界定市场时,购买者针对价格相对变化而转而购买其它商品的实际行为直接涉及到替代问题,因此是需要考虑的最有用的因素。在无法获得需求者实际行为方面的信息时,在有些情况下可以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8依赖于价格差异(而非对价格变化的反应)定义市场可能会很成问题。。这种信息直接涉及到替代性这一核心问题,并且一般是比较客观的信息。如果无法获得该等信息,则其它一些例如第八条提到的指标可能会发挥一定作用。然而,除第八条所提及的诸如产品特征与用途、价格差异、分销渠道以及其它因素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可能的因素。许多行业的实际经济情况相当复杂,上述因素之外的因素经常可能会对市场界定有帮助。此外,

第八条所提及的几个因素存在公认的局限性,这一点应该予以承认,具体见下文所述。市场界定的目标在于识别与所述产品存在竞争关系的一系列产品,以便在进行竞争分析时能够着重考虑特定集中或相关行为对市场结果的影响或可能影响。第八条所提及的因素对该项调查工作并不直接相关,但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会对影响不同产品之间交互作用的根本性竞争力量问题提供一些信息。最根本的经济调查工作应始终放在首位,且应明确承认依赖上述具体因素可能产生的潜在弊端。

6.1 第8(2)条

19 例如,自有标识商品通常以比类似的品牌商品价格低很多的折扣价出售,即使有这样大的价格差异,还是被纳入与类似品牌商品相同的相关产品市场中。20 17 例如,美国法院将竞争影响(例如定价行为)的证据作为界定相关市场的补充因素考虑,或作为存在

子组市场的实际证据。例如参见 FTC. v. Staples, Inc., 970 F. Supp. 1066 (D.D.C. 1997)。

18 例如参见Carl Shapiro 所著“差别产品的合并”,反垄断,1996年第10期第23页,其中讨论了差

别产品案件中的转换比率;以及FTC. V. Arch coal, Inc., 329 F. Supp. 2d 109 (D.D.C. 2004),其中涉及到用户转而购买不同质量等级的煤炭的问题。

19 例如,见Baker, 同上文注9,334-335页。

20

例如,见U.S. v. Interstate Bakeries 案的起诉书,网址为https://www.wendangku.net/doc/6918889548.html,/atr/cases/f0300/0301.htm 。 美国司法部定义白面包市场既包括品牌产品,也包括私有标识产品。亦见美国律师公会反托拉斯法部所著《反托拉斯法律发展》(2007年第6版)第572-574页对有关私有标识产品和品牌产品案件的讨论。 与此类似,尽管价格

变动有时会提供有用的资料,但也会误导市场定义。21用不同的分销渠道作为产品被销往不同市场的指标也同样会面临几个隐患。通过不同渠道销售的产品可能在更接近用户或消费者的下游相互竞争。即使产品是通过不同的分

销渠道和中间买方销售的,下游的竞争也能够将产品置于同一市场。 价格经常会由于与竞争无关的因素而变动;例如,这些产品可能都具有相同的成本因要素,或者他们可能都同时受到宏观经济条件、国际汇率变化或类似因素的突然而广泛变动的影响。相反地,即使对于激烈竞争的产品,价格在短期内也不一定会一同变动(例如,一种产品通常在现场交易中出售,而另一种产品则一般根据长期合同供货)。因此,在将价格变动用于界定相关市场之前,必须对价格变动的这些不同解释进行调查。两部门建议在第8(2)条结尾处加上下列句子:“但是,在用价格模式定义相关市场之前,应当考虑导致该等价格模式的其他原因。”

6.2 第 8(3)条

22针对具体品牌或供应商的转换成本不一定会提供能用于界定相关产品市场的信息。针对具体品牌的转换成本,比如品牌忠诚度,可能会减少对特定品牌的需求价格弹性。 在此情况下,

将市场定义基于分销渠道的差别之上会导致市场定义的不正确。因此,两部门建议在第8(3)条结尾处加上下列句子:“但是,在使用这一因素定义相关市场之前,必须考虑分销渠道之间竞争的可能性。”

6.3 第8(4)条

第8(4)条列出了消费者对产品的偏好和依赖、品牌忠诚度、转换成本和风险、区别定价、供应商转产的成本和风险、生产流程和工艺以及营销渠道,作为确定相关产品市场的附加因素。

23 例如,在涉及差异产品的集中案件中,品牌之间竞争的首要指标需要对那些在一个品牌的价格发生SSNIP 的情况下会从一个品牌转向另一个品牌的消费者(即转换成本对他们而言

并非高得不可接受的消费者)的行为进行检验。24 这些“边际”消费者起到对该品牌

的价格进行约束的作用。关键问题是,这些边际消费者会转向哪个品牌?25 21 Gregory J. Werden & Luke M. Froeb ,“相关、因果及诸如此类:反垄断市场划分价格测验的内在缺点”,产业组织评论 ,1993年第第329页。亦见Roy J. Epstein & Daniel L. Rubinfeld ,“技术报告,涉及差异产品的合并的影响”(2004) ,对使用价格关联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评论,见于

在对相关http://ec.europa.eu/competition/mergers/studies_reports/effects_mergers_involving_differentiated_products.pdf 。

22 例如,见美国合并指南§ 1.11,其中下游竞争被列为会影响市场定义的因素。

23 总体见Dennis W. Carlton & Jeffrey M. Perloff ,现代产业组织 (2005年第4版) 第200-234页。

24 见,《反托拉斯法律发展》,同上文注5,第566-568 页,讨论差异产品和品牌产品,包括,例如讨论United States v. Gillette Co.案。亦见Jerry A. Hausman & Gregory K. Leonard ,“以现实世界数据对差异产品合并的经济分析” 乔治梅森法律评论,1997年第5期第323页。

25

同上。

市场进行定义时,对很多消费者(“边际以下”消费者)而言转换成本过大或高得不能接受这一事实根本无关紧要。26如果不是针对具体供应商,而是从一个相对通用的产品类别转换到另一个产品类别的情况下,替换成本可能更有意义一些。

27 例如,在制造过程中使用一种类型材料的客户可能发现转而使用另一类型材料的成本太高。这一事实可能表明该第一种材料可能是一个单独的相关市场。因此,两部门建议将第8(4)条修改为:“其他重要因素。例如,消费者对特定产品特性的偏好或依赖,或其他可能损害或阻碍大量消费者转向某些潜在替代产品而非其他替代产品的障碍、风险或成本,对确定何种潜在替代产品应当被纳入相关市场可能具有作用。”

7. 两部门对第十条中使用假定垄断者SSNIP 测试表示欢迎。该测试比其他市场定义分析方法具有更被长久接受的纪录,因而应做为定义相关市场的首选方法。第十条第三段将“非临时性的”期间规定为一年。两部门建议让这一说法更具有些弹性,说成“比如,一年”。正如在对第十一条的意见中所讨论的那样,对于这样一些问题――“非临时性的”或用于实施假定垄断者测验的假定涨价幅度等――要想精确地找到最适当的水平通常是事

与愿违,因为这样做成本会很高,并可能分散回答关键的分析性问题这一目标的精力。对第十条的意见

28

因此,重点应当放在基础概念的调查分析上(需求弹性、供给弹性、市场进入等),而不是涨价的精确程度或期间的确切长度上。此外,两部门建议将第十条第三段的最后一句进行修改,删掉“假定垄断者是产品的唯一生产商”的说法,因为它是分析的前提,而不是结论;通过假定垄断者方法定义的相关市场可能有很多生产商。

两部门建议将第四段的首句修改为:“如果涨价导致转向其他替代产品,足以使假定垄断者的涨价行为无利可图,则替代产品应纳入相关市场。” 这一修改设定了一项客观的测试。与此相类,两部门建议将第十条最后一句中的“强烈”一词删除;关键因素在于是否有足够的替代使得涨价无利可图,而不是替代是否够“强烈”。

第二段里,我们建议用“高于基准水平的价格”替换“高于竞争性水平的价格”。这样可以解决下文对第11段的评论中所述的“玻璃纸谬误”问题。

8. 26

同上。 27

见Baker, 同上文注10,脚注44。 28例如,见国际竞争网,合并审查的调查技术指南,2005版中的讨论,见于https://www.wendangku.net/doc/6918889548.html, ,及国际竞争网,合并原则工作手册, 2006年版,第20页,讨论适于考虑不同期间的情况,见于https://www.wendangku.net/doc/6918889548.html, 。 对第十一条的意见

两部门赞赏《指南草案》中对“玻璃纸谬误”的认同,并建议将第十一条第一段修改为:

“在集中案件中,以假定垄断者测试定义相关市场所适用的基准价格一般应

为当前市场价格。但是,在滥用支配地位和合谋行为案件中,当前价格可能

不宜作为基准价格。如果当前价格显著背离竞争价格,比如由于所审查行为

的排他性所导致,或者由于当前价格系由默契协调的结果,则使用当前价格

作为基准价格将导致不准确的相关市场定义。在此情况下,原则上应使用更

具竞争性的价格作为基准。但是,这一价格难于确定,而且可能不可确定。

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可使用其他方法进行市场定义。”

此外,我们建议第十一条的第二段中加进一个句子:“一般而言,5%至10%之间的涨幅是适当的。” 最后,两部门建议将第十一条的最后一句修改为:“此时,相关市场的界定也可以考虑需求者群体和特定地域的情况。”

8.1 对集中案件与滥用支配地位和合谋行为案件的市场定义的区别

《指南》看起来要总体适用于《反垄断法》项下可能发生的所有类型案件的市场定义过程――对集中、合谋行为、支配地位企业行为的评估。这几种不同类型的案件的市场定义方法可能有所不同。

在涉及集中的案件中,一般认为不必考虑当前市场价格是否与假定的“竞争”价格不同,因为竞争分析的目标是确定该交易是否会严重削弱目前(交易前)的竞争状况。这项调查符合逻辑地采用当前市场价格作为标准来衡量可能会因集中而发生改变的假定的未来市场状况。

但是,正如第十一条所述,在滥用支配地位或合谋行为案件中用SSNIP 测试按照当

前价格来定义市场可能会导致“玻璃纸谬误”。29 玻璃纸谬误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一

家或多家处于支配地位的企业收取高于竞争水平的价格,而在高于竞争水平的价格上,存在支配企业的产品的紧密替代产品,但在较低的、具有竞争性的价格水平上该产品并不是紧密替代产品。30由于玻璃纸谬误带来的危险,在涉及支配企业行为或合谋行为的案件中,合乎逻辑的做法可能是查明合谋行为或处于支配地位的企业实施垄断权的行为是否已经对价格产生了影响,然后再按照所确定的没有这些行为影响的情况下的价格做SSNIP 测试。但是,经验表明这是一项非常困难的调查,因为未受该等行为影响情况下的价格属于未知,必须进行估算。要确定在没有该等行为的情况下可能出现的假定的市场行为需要大量的判断和相 按照通行(高于竞争水平)价格使用SSNIP 测试,会过宽地纳入那些仅仅因为处于支配地位的企业通过其滥用行为已经收取的高于竞争水平的价格而成为紧密替代品的产品,从而导致对市场的定义过于宽泛。 29 Gene C. Schaerr ,玻璃纸谬误及司法部横向合并指南,耶鲁法律期刊,1985年第94期第670页; William M. Landes & Richard A. Posner, 反垄断案例中的市场支配力量,哈佛法律评论,1981年第94期第937页。

30

“玻璃纸谬误”是来自United States v. E.I. du Pont de Nemours & Co., 351 U.S. 377 (1956)这一美国案例的一种说法。在此案中,市场定义过于宽泛,未能甄别玻璃纸独家生产商实施市场支配力量的情况。

当程度的推测。简言之,支配地位和合谋行为案件中的市场定义多了一层集中案件中所没有的复杂性,因而更加困难。31第十一条第2段提出了在进行SSNIP 测试时,如何定义“小幅但显著的提价”的幅度问题。确实SSNIP 测试的结果会因所使用的SSNIP 的幅度而不同(例如,一个能够提价5%而获利的假定垄断者可能无法提价20%而获利)。但是,美国和欧盟的经验表明在大多数分析中,5%到10%的SSNIP 是一个适当的、有用的参照点。 所以,这方面的任何举措均需非常慎重。

因此,我们建议《指南》应规定集中案件中的市场定义一般应使用当前价格作为基准价格,并如其在第11条中所做的那样,承认在滥用支配地位和合谋行为案件中确定适当的基准价格的困难。

8.2 “小幅但显著的提价”的定义

32 在一些罕见的情况下,使用低于5%的SSNIP 可能是合适的。例如,有关行业的毛利率非常低,5%的提价相对于

毛利而言可能意味着大幅的提价,从而宜于使用较小的SSNIP 。33第十一条最后一段似乎是指“价格歧视市场”,亦即根据某种产品和此产品的消费者群体对有关市场加以定义,这些消费者可以由供应商单独区分出来,并且对该种产品的需求弹性较低。 不管怎样,如上所

述,在大多数案例中不可能做到精确。

8.3 价格歧视市场

34对价格歧视市场的定义可能涉及大量的事实,而且非常复杂。确实,供应商是否能够足够准确地识别对价格不敏感的消费者并对其收取更高的价格,这个关键问题很难确 在上述两个条件下,假定的垄断者即使不能通过不能针对所有消费者的SSNIP 获利,但能够通过针对这一特定消费者群体的SSNIP 获利。因此,这一消费者群体可能构成单独的相关市场。 31 总体见Lawrence J. White “垄断案件中的市场支配力量和市场定义”,刊登在美国律师公会反托拉斯法部,竞争法律与政策问题, 第315页 (W.D. Collins, ed., 2008年) ;美国司法部“竞争与垄断:谢尔曼法

第二款项下的单个企业行为”(2008)第26-27页;Carlton, “市场界定:应用与滥用”, 见上文注11, 第19-21页。

32 例如,见美国合并指南,§ 1.11;欧盟委员会有关共同体竞争法中的相关市场界定问题的通知C-372, (Sept. 12, 1997) ? 17, 见于 http://eur-lex.europa.eu/LexUriServ/LexUriServ.do?uri=CELEX:31997Y1209(01):EN:HTML .; United States v. Engelhard Corp., 970 F. Supp. 1463, 1467-70 (M.D. Ga.), aff’d , 126 F.3d 1302 (11th Cir. 1997)

33 见,国际竞争网,合并指南工作手册,对使用SSNIP 测试的讨论和对价格变化水平的考虑。美国合并指南中规定了参考一般范围加以调试而适用于具体案例的概念: “总体而言,被假定为提高的价格将是在接受检查的有关行业阶段中被认定的产品价格。要客观地确定‘ 小幅但显著且非暂时性的提价’的影响,该部门在多数情况下使用在可预见的将来持续存在的百分之五的价格涨幅。但是,什么构成‘ 小幅但显著且非暂时性的提价’将取决于该行业的性质,而该部门有时会使用大于或小于百分之五的价格涨幅。” 美国合并指南§1.12(脚注略)。

34

例如,见美国合并指南,§ 1.12

认。35 35 例如,见Jerry A. Hausman, Gregory K. Leonard, & Christopher A. Vellturo, “价格歧视下的市场定义”,反垄断法期刊 (1996),第 64期第367-386页。此外,要使价格歧视成为可能,则不可能在非目标消费者和目标消费者之间进行套利。

仅仅发现存在对价格不敏感(“边际以下”)的消费者是不够的,因为几乎任何产品都有边际以下的消费者。边际以下消费者的行为一般都与竞争行为无关,除非这些消费者能够由供应商非常准确地确认出并加以歧视。两部门建议在反垄断执法部门依照《指南》获得更多经验之前,要特别小心不要广泛使用 “价格歧视市场”这一概念。

结论

我们希望这些建议有所裨益,并愿意在商务部定稿《指南》的过程中继续提供有益的协助。两部门赞赏商务部为起草 《指南草案》已经做的大量工作,并感谢商务部在对《反垄断法》的实施和执行过程中对我们的意见及其他方面的意见加以考虑。

JOINT COMMENTS OF THE 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SECTION OF ANTITRUST LAW AND SEC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ON THE

MOFCOM DRAFT GUIDELINES FOR DEFINITION OF RELEVANT MARKETS

January 30, 2009

The views stated in this submission are presented jointly on behalf of these

Sections only. They have not been approved by the House of Delegates or the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and therefore may not be

construed as representing the policy of the 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The Section of Antitrust Law and the Sec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together, the “Sections”) of the 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ABA”)1 respectfully submit these comments on aspects of the Guidelines for Definition of Relevant Market (Draft) (“Draft Guidelines”) of China’s Ministry of Commerce (“MOFCOM”) published for comment on January 7, 2009.2 The Sections appreciate the substantial thought and effort of MOFCOM reflected in the Draft Guidelines and take the opportunity to offer these comments in the hope that they may assist in the completion of final Guidelines. The Sections are available to provide additional comments, or to participate in consultations with MOFCOM, as appropriate. The Sections’ comments reflect their expertise and experience with U.S. law and their familiarity with antitrust/competition law internationally, as well as expertise in the economics underlying the analysis of antitrust issues such as the definition of relevant markets.

1The members of the Working Group that drafted these comments are Terry Calvani, Yee Wah Chin, Paul S.

Crampton, Fei Deng, Adrian Emch, John D. Graubert, Margaret E. Guerin-Calvert, Paul Jones, Gregory K.

Leonard, Abbott B. Lipsky, Jr., Su Sun, and Christine Wilson, with comments from Matthew I. Bachrack, David Ernst, and James R. Modrall and assistance from Shan Hu and Yizhe Zhang. The views stated in these comments do not necessarily reflect the views or opinions of the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s with which the members of this Working Group are affiliated.

2The Draft Guidelines were published for public consultation on MOFCOM’s website a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918889548.html,/aarticle/zcfb/200901/20090105993492.html. The Sections’ comments on the Draft Guidelines are based on unofficial translations.

1.

Executive Summary and General Comments

The Sections congratulate MOFCOM for facilitating transparency in the application of China’s Anti-Monopoly Law (“AML”) by publishing the Draft Guidelines and providing the opportunity to comment before they are finalized. To provide further guidance regarding how the AML will be enforced, we look forward to similar efforts in the future for policy and enforcement guidelines, implementation rules, and similar documents. Enforcement of the AML consistent with sound Guidelines will help ensure the development of a strong competition law system in China. We also encourage the Anti-Monopoly Commission and the Anti-Monopoly Enforcement Authorities to publish decisions that are likely to be of interest to the general public or the international antitrust community.

The Sections welcome the Draft Guidelines’ adoption of analytic approaches that are within the mainstream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law and policy, and consistent with international consensus.3 The Guidelines make economic analysis the basic foundation and rely primarily on objective factors for market definition, particularly the hypothetical monopolist SSNIP (Small but Significant Non-transitory Increase in Price) test. Conformity to a standard is not independently valuable unless the standard is sensible both in general and for China in particular. Here, however, the broad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with respect to market definition principles and the use of objective factors wherever possible is based on a strong intellectual and analytical foundation that dates back at least to the 1982 U.S. Antitrust Division Merger Guidelines, which have been applied successfully in numerous cases.4

3See, e.g., I NTERNATIONAL C OMPETITION N ETWORK,R ECOMMENDED P RACTICES F OR M ERGER A NALYSIS, available a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918889548.html,.

4See U.S.D EP’T OF J USTICE &F ED.T RADE C OMM’N,H ORIZONTAL M ERGER G UIDELINES (1992,revised 1997) [hereafter, U.S. Merger Guidelines] reprinted in4 Trade Reg. Rep. (CCH) ? 13,104. For example, the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and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s “Commentary on the Horizontal Merger Guidelines”

provides, particularly in Section 1, a number of examples of the application of market definition principles in a

We offer comments on specific aspects of the Draft Guidelines, as explained in detail below, that we hope will be helpful to MOFCOM. These comments are intended to help clarify and further strengthen the Draft Guidelines.

In particular, the Sections recommend clarification in the following areas:

(1) Article 2 should clarify and emphasize the role that market definition plays as the initial step of the competitive analysis;

(2) Article 3 should clarify that the determination of geographic market definition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that prices and other competitive variables are determined by competition among enterprises within that geographic area, rather than by competition from enterprises in other geographic areas; the Sections also recommend that “innovation” and the effects of concentrations on innovation be dealt with as part of the competitive effects analysis, rather than requiring definition of “innovation markets;”

(3) Article 4 would benefit from clarifying that consideration of supply substitution may take place during both market definition and competitive effects analysis;

(4) Article 7 should more expressly recognize the hypothetical monopolist SSNIP test as the primary approach that will be used in defining the relevant market;

(5) Article 8 should be clarified to reinforce that actual behavior of market participants will be relied upon wherever available in defining the relevant markets, and that other factors will be used primarily to supplement the analysis;

variety of different industries and matters. U.S.D EP’T OF J USTICE &F ED.T RADE C OMM’N,J OINT C OMMENTARY ON THE H ORIZONTAL M ERGER G UIDELINES(2006) reprinted in 4 Trade Reg. Rep. (CCH) ? 50,208. See also discuss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SNIP test in Michael D. Whinston, Antitrust Policy Toward Horizontal Mergers, 3 H ANDBOOK OF I NDUS. O RG. 2393, 2393-94 (2007); ABA S ECTION OF A NTITRUST L AW,A NTITRUST L AW D EVELOPMENTS 549-620 (6th ed. 2007); Jonathan B. Baker, Responding to Developments in Economics and the Courts: Entry in the Merger Guidelines, available a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918889548.html,/atr/hmerger/11252.htm;

David Scheffman, Malcolm Coate, & Louis Silva, 20 Years of Merger Guidelines Enforcement at the FTC: An Economic Perspective, available a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918889548.html,/atr/hmerger/11255.htm; Gregory J. Werden, The 1982 Merger Guidelines and the Ascent of the Hypothetical Monopolist Paradigm, available a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918889548.html,/atr/hmerger/11256.htm.

(6) The Sections recommend that Articles 10 and 11 be revised to provide more express guidance with regard to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SNIP test in concentrations. Article 10 should clarify that the price level that will be used in applying the SSNIP test in the review of concentrations will generally be prevailing market prices. The Sections also recommend clarifying that the one-year time frame over which the SSNIP test is evaluated is an example, since other time frames may be more appropriate in some cases. Article 11 should clarify issues associated with application of the SSNIP test in non-concentration cases, where caution should be exercised in using prevailing prices, particularly where it appears that such prices may be significantly above the competitive price, for example, because of an exclusionary abuse of dominance or an anticompetitive agreement; and

(7) With regard to Article 11, the Sections note the fact-intensive nature of price discrimination markets and recommend that they be used sparingly.

2. The Draft Guidelines state in Article 2 that “defining a relevant market is a prerequisite for analysis of competitive conduct, an important step in anti-monopoly enforcement efforts.” Defining the relevant market is an essential discipline and a helpful tool in competitive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918889548.html,ments on Article 2

5 5 Many U.S. courts have considered market definition helpful in order to assess competitive impact, and often market definition is a central and threshold issue. See, e.g., FTC v. H.J. Heinz Co., 24

6 F.3d 708, 715 (D.C. Cir. 2001); F.T.C. v. Whole Foods Market, Inc., 2009 WL 47019 (D.D.C. 2009). See also ABA S ECTION OF A NTITRUST L AW , A NTITRUST L AW D EVELOPMENTS 549-620 (6th ed. 2007).

Market definition provides a good foundation for understanding the character of the economic activities being analyzed and better equips the enforcement authority to predict the effects of the concentration or conduct in question. However, market definition is only one step in the process

designed to achieve the ultimate goal: assessing the competitive effect of concentrations and other types of competitive conduct.6It is not always essential, however, to be completely certain about market definition before one is able to make reasonably sound and fact-based judgments about competitive effects. Often, one can and ought to analyze a transaction under alternative market definitions, provided each alternative is both plausible and supportable. If the market is defined narrowly, the competitive constraints exercised by products excluded from the definition may nevertheless be considered at a subsequent point in the analysis, such as in the evaluation of entry and expansion or in the competitive effects analysis.

Moreover, market definition is a matter of degree, and reasonable judgment must be exercised when drawing the boundaries of the relevant market. It is frequently very difficult to gather enough information to perform an analysis with the type of precision that leads to clear and unambiguous judgments about market definition, especially within the timeframe required for efficient agency or judicial review. Nonetheless, parties sometimes present a market definition with an unjustifiable degree of conviction and certainty. This approach may be used because how a market is defined can make a substantial difference in measures of concentration and, in turn, concentration levels and changes in concentration levels often play a role in the competitive effects analysis.

7 6 The U.S. enforcement agencies and courts do not rely exclusively on market definition and market concentration, but rather consider all available evidence to assess potential competitive harm. See, e.g., U.S. Merger Guidelines § 1.52; United States v. General Dynamics Corp., 415 U.S. 486 (1974).

Conversely, products included in the market under a 7

For example, see discussion of market definition in the Carnival-Princess cruise line merger, Statement of the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In the Matter of Royal Caribbean Cruises, Ltd./P&O Princess Cruises plc and Carnival Corporation/P&O Princess Cruises plc” (Oct. 4, 2002) available a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918889548.html,/os/2002/10/cruisestatement.htm (noting that while land-based vacations provided some competitive threat, the relevant antitrust market was likely a narrower market for oceanic cruising, recognizing a relatively high industry elasticity. See also , Joseph J. Simons, Dir. Bureau of Competition, Fed. Trade Comm’n., Keynote Address to the Tenth Annual Golden State Antitrust and Unfair Competition Law Institute: Merger Enforcement at the FTC (Oct. 24, 2002), available a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918889548.html,/speeches/other/021024mergeenforcement.shtm.

broad definition nevertheless may have limited effects in disciplining the likely future behavior of participating firms. These considerations are appropriately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ultimate analysis of competitive effects.

Experience and thoughtful economic analysis show that the uncertainties of market definition should be acknowledged and the degree to which a conclusion regarding competitive effects may be sensitive to the choice of market definition should be explicitly taken into account. Excessive focus on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rket – i.e., the effect of the transaction on concentration measures – can lead to overemphasis on market definition and can detract from the broader and ultimately more important judgment regarding competitive effects.8 The better course is to acknowledge the importance of each part of the competitive analysis, but to avoid overemphasizing structural aspects. This approach is particularly appropriate in those situations where there is other direct evidence regarding competitive effects. Where there is reliable direct evidence, market definition and concentration measures can play a lesser role.9

In conclusion, the Sections propose that the following language be added to the end of the first paragraph of Article 2: “Although market definition should be the first step in a competition analysis, it is important to recognize that a market cannot always be defined with complete precision. In that case, the competition analysis may be conducted using alternative market definitions, as long as these alternatives are both plausible and supportable. Moreover, when

8The U.S. Merger Guidelines at § 2 consider other market factors that pertain to competitive effects. See also Whinston, supra note Error! Bookmark not defined., at 2395-96. Other authors have pointed out the importance of a market for used goods and multimarket contacts between firms. See Dennis W. Carlton & Robert Gertner, Market Power and Mergers in Durable Goods Industries, 32 J.L.&E CON., 203 (1989); B.

Douglas Bernheim & Michael D. Whinston, Multimarket Contact and Collusive Behavior, 21 RAND J. of E CON.

1 (1990).

9See, e.g., Jonathan B. Baker, Market Definition, in ABA S ECTION OF A NTITRUST L AW,I SSUES IN C OMPETITION L AW AND P OLICY 315 (W. D. Collins, ed., 2008).

there is direct evidence regarding competitive effects, market definition and concentration measures may play a lesser role in the analysis.”10

3. The last paragraph of Article 3 mentions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markets.” This concept has proved to be difficult to implement in practice and therefore is controversial in the United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918889548.html,ments on Article 3

Article 3 states, “[i]n the relevant geographic market dimension, the conditions of competition are basically homogeneous and are appreciably different from other geographic market.” This statement could be clarified by stating instead that “in a relevant geographic market, prices and other competitive variables are determined by competition among enterprises within that geographic area, rather than by competition from enterprises in other geographic areas.” Use of the term “homogeneous” may suggest incorrectly that differences in prices or other competitive variables imply an absence of competition, whereas the key concept is that such variables are determined by firms in the relevant geographic market rather than by firms from outside that market.

11 10 When faced with evidence of likely competitive effect, U.S. courts have relied less on market concentration data. Instead, U.S. courts have used market definition as a starting point from which to launch a broader inquiry into competitive effects. See, e.g., United States v. Baker Hughes Inc., 908 F.2d 981, 984-85 (D.C. Cir. 1990) (quoting Brown Shoe Co. v. United States, 370 U.S. 294, 323 (1962)); United States v. General Dynamics Corp., 415 U.S. 486 (1974); In re Evanston Healthcare Corp., 2005 FTC LEXIS 146 (FTC 2005), aff’d 2007 FTC LEXIS 95 (FTC 2007). See also Orley Ashenfelter, David Ashmore, Jonathan B. Baker, Suzanne Gleason & Daniel S. Hosken, Empirical Methods in Merger Analysis: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Pricing in FTC v. Staples , 13 I NT . J. OF THE E CON . of B US . 265 (2006).

11

See , e.g., Dennis W. Carlton, Market Definition: Use and Abuse, 3 C OMPETITION P OL . I NT . 3, 24-25 (2007). In its 2007 “Report and Recommendations,” the U.S. Antitrust Modernization Commission recognized that there remains a need for additional learning regarding innovation. A NTITRUST M ODERNIZATION C OMMISSION , R EPORT AND R ECOMMENDATIONS 67 (2007), available a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918889548.html,/amc/. Although the current merger enforcement policy is flexible and no substantial changes are necessary, the Commission recommended that the agencies give substantial weight to evidence demonstrating that a merger will increase innovation. Id. at 49. One concern in this area is that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re inherently uncertain, which makes the definition of markets based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ctivities more speculative. There is also a vigorous debate in the economics community about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ompetition, innovation,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products, which suggests further difficulties in defining “innovation”.12 Accordingly, we urge caution in the use of the “innovation markets” concept. The Sections suggest that a sentence be added to the last paragraph of Article 3: “In some situations, it may be appropriate to consider the impact of concentrations and conduct on innovation and quality of goods and services instead of defining an innovation market.”

4. Article 4 indicates that while substitutability in demand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relevant product market definition, supply substitution also may be considered. There are various approaches to the consideration of supply substitution in defining markets. As most frequently applied, the U.S. Merger Guidelines base market definition generally on the demand-side factors only, and address supply-side considerations when analyzing competitive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918889548.html,ments on Article 4

13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Market Definition Notice and the Australian Merger Guidelines are explicit about the manner in which supply elasticity may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the market definition process.14 12 Compare, e.g., Richard T. Rapp, The Misapplication of the Innovation Market Approach to Merger Analysis , 64 Antitrust L.J. 19 (1995), with Richard J. Gilbert & Steven C. Sunshine, The Use of Innovation Markets: A Reply to Hay,Rapp, and Hoerner , 64 Antitrust L.J. 75 (1995), which followed on a more detailed review of the economic literature on the effects of competition on innovation and how innovation can be incorporated into merger analysis in Richard J. Gilbert & Steven C. Sunshine, Incorporating Dynamic Efficiency Concerns in Merger Analysis: The Use of Innovation Markets, 63 A NTITRUST L.J. 569 (1995).

13 U.S. Merger Guidelines at § 1.0.

14

Commission Notice on the Definition of Relevant Market for the Purposes of Community Competition Law , Official Journal C-372 (Sept. 12, 1997) ?? 20-23, available at http://eur-lex.europa.eu/LexUriServ/LexUriServ.do?uri=CELEX:31997Y1209(01):EN:HTML. It may be helpful to emphasize that even if certain types of supply side considerations -- such as ease of new entry -- are taken into account not during but after defining the relevant market, they will be considered and given full weight in the competitive

effects analysis.15 The Sections therefore suggest adding a sentence to the end of Article 4: “Supply substitution may also be considered fully during the analysis of the competitive effects of a concentration or course of conduct.”

5. The Sections recognize that there are different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the bounds of a relevant market, and some methods may be more appropriate or feasible than others in particular circumstances. Where one of the feasible alternatives is the SSNIP test, we suggest that it be applied, because it has a long established history of success in other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918889548.html,ments on Article 7

16We also suggest that a sentence be added to the end of Article 7: “Direct evidence of competitive effect may supplement the definition of a relevant market.” Therefore, we suggest that the last sentence in the first paragraph of Article 7 be revised to: “The methodology of “Hypothetical Monopolist Test” (see Article 10 for details) generally should be employed to define the relevant market.”

17 This highlights and is consistent with the ultimate goal of assessing the competitive effect of conduct. In addition, we suggest that the phrase “may not deviate from the fundamental attributes of the product” in the last sentence of Article 7 be clarified or deleted. Its meaning is unclear to the Sections.

6. The Sections suggest that the first sentence of Article 8 be revised to: “When defining the relevant market from the demand perspective, information on the actual switching behavior of Comments on Article 8 15 See U.S. Merger Guidelines at § 3.0. See also, Gregory J. Werden & Luke M. Froeb, The Entry-Inducing Effects of Horizontal Mergers: An Exploratory Analysis , 46 J. OF I NDUS . Econ. 525 (1998); Timothy F. Bresnahan & Peter C. Reiss, Entry and Competition in Concentrated Markets , 99 J. OF P OL . E CON 977 (1991).

16 See , e.g., Gregory Werden, The 1982 Merger Guidelines and the Ascent of the Hypothetical Monopolist Paradigm , 71 Antitrust L.J. 253 (2003).

17

For example, U.S. courts have considered evidence of competitive effects such as pricing behavior to supplement the definition of a relevant market or as practical indicia of a submarket. See, e.g., FTC. v. Staples, Inc., 970 F. Supp. 1066 (D.D.C. 1997).

从美国经验看反垄断法的改善

从美国经验看反垄断法的改善 美国反垄断法宽恕制度的价值 分析评价一项法律制度,必须对该制度设立时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和功能进行明确,将制度本身在运行过程中实现目标和履行功能的情况作为思考判断的标准。反垄断法实施制度的目标和功能主要有三个,分别是:实现对理性行为主体的最佳威慑,为垄断行为导致的危害后果提供救济,以及解释、明确反垄断法针对对象所涵盖的具体范围和反垄断法实施标准。反垄断法实施制度的救济目标和功能包括对竞争秩序的恢复和对受害者的赔偿两个方面。在实现反垄断法实施制度的功能方面,公共实施与私人实施一样具有解释、明确反垄断法和恢复受损的竞争秩序的作用。而就公共实施而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在实现最佳威慑效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2]。作为反垄断法公共实施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宽恕制度存在的价值,也主要在于其是一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最佳威慑效用实现的工具。法律实施制度所意图实现的威慑效用,主要是指对违法行为的法律制裁所能够产生的对理性行为主体的行为导向与遏制效果。法律实施产生威慑效用的作用原理主要在于,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对当事人来说是一种成本,当经由法律实施调整过后的成本效益分析使行为主体得出从事违法行为成本大于收益时,自然会打消

从事的念头,这时威慑效用就起作用了。就反垄断法领域而言,经济分析法学派的最佳威慑理论,构成了反垄断法实施制度最佳威慑效用概念的基础。最佳威慑理论认为,对垄断违法行为设置什么形式以及何种程度的法律责任,能够以最小的社会成本达到最佳的威慑效果,是分析评价反垄断法实施制度的威慑效用所要讨论的核心课题。反垄断法的实施过程意味着人力、物力等社会资源的成本投入,相关制度设计应努力实现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佳的威慑的目的。最佳威慑理论最基本的前提性假设是“处罚的目的……是在于威慑无效率的违法行为,而不是有效率的违法行为”[3]。该理论所追求的不是最大威慑,而是介于威慑过度与威慑不足之间的一种最佳状态。在制裁垄断违法行为这一问题上,威慑过度会压制市场经济发展活力,干扰市场主体正常的经营决策,减缓社会福利的增长;而威慑不足则会纵容违法行为的发生,破坏市场竞争秩序,最终也会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科学的规则设计使得美国反垄断法宽恕制度在实现对理性行为主体的最佳威慑方面的基本价值得到了充分发挥。一方面,宽恕制度通过扩展反垄断法公共实施机构的信息和证据来源渠道,在有效节约实施成本的同时,增加垄断违法行为被发现的几率,也增加了不合作的垄断违法行为主体受处罚的可能性,从而客观上加强反垄断法实施的威慑效用;另一方面,宽恕制度对垄断违法行为主体可以起到很好的分化作用。在

东财《律师法与律师实务》在线作业二(随机)-0008

东财《律师法与律师实务》在线作业二(随机)-0008 律师作为被告人的辩护人,如果他对一审判决不满 A:可以单独提起上诉,无需被告人同意 B:可以提起上诉,但要征得被告人口头同意 C:可以提起上诉,但应当得到被告人的特别授权 D:在任何情况下都无上诉权 答案:C 律师执业必须取得 A:法律硕士毕业证书 B:法律职业资格证书 C:律师执业证书 D:律师资格证书 答案:C 民事案件当事人王某于2004年1月5日接到人民法院送达的调解书。10天后,王某持该调解书及该调解书违反其意愿的证据向张律师咨询应当如何处理。依照法律规定,张律师应当告诉陈某 A:提起上诉 B:另行起诉 C:申请再审 D:请求重新调解 答案:C 李律师在办案中知悉了A公司的管理经验和销售网络,根据有关规定,他A:不得以任何形式泄露 B:可以在课堂上引用

C:可以在律师事务所研讨时介绍 D:可以在A公司内部宣讲 答案:A 下列关于律师与律师协会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律师可以加入所在地的地方律师协会 B:既可以加入地方律师协会,也可以根据其意愿加入中华全国律师协会C:凡是执业律师,就是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的会员,也是当地律师协会的会员D:加入地方律师协会的律师,才能申请加入中华全国律师协会 答案:C 在诉讼活动中,如果律师代理当事人接受调解结案, A:无须委托人特别授权 B:只须委托人口头授权即可 C:只有与委托人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后,才能决定是否接受法庭调解 D:须取得人民法院的同意 答案:C 关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郑某在律师事务所实习期间,就可以以执业律师的名义从事业务活动B:郑某若没有完成一定的业务量,是不能够申请律师执业证书的 C:郑某两年前被开除公职后,又通过了律师资格考试,所以他不能够领取律师执业证书 D:在郑某考取律师资格证书前,曾经有过过失犯罪,所以他最终不能领取资格证书。 答案:C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令2012年第2号公布《商业特许经营信息披露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令2012年第2号,公布《商业特许经营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发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发布文号】商务部令2012年第2号 【发布日期】2012-02-23 【实施日期】2012-04-01 修订后的《商业特许经营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已经2012年1月18日商务部第60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2年4月1日起施行。《商业特许经营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商务部令2007年第16号)同时废止。 部长:陈德铭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三日 商业特许经营信息披露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维护特许人与被特许人双方的合法权益,根据《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展商业特许经营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关联方,是指特许人的母公司或其自然人股东、特许人直接或间接拥有全部或多数股权的子公司、与特许人直接或间接地由同一所有人拥有全部或多数股权的公司。 第四条特许人应当按照《条例》的规定,在订立商业特许经营合同之日前至少30日,以书面形式向被特许人披露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信息,但特许人与被特许人以原特许合同相同条件续约的情形除外。 第五条特许人进行信息披露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特许人及特许经营活动的基本情况。 1.特许人名称、通讯地址、联系方式、法定代表人、总经理、注册资本额、经营范围

以及现有直营店的数量、地址和联系电话。 2.特许人从事商业特许经营活动的概况。 3.特许人备案的基本情况。 4.由特许人的关联方向被特许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应当披露该关联方的基本情况。 5.特许人或其关联方过去2年内破产或申请破产的情况。 (二)特许人拥有经营资源的基本情况。 1.注册商标、企业标志、专利、专有技术、经营模式及其他经营资源的文字说明。 2.经营资源的所有者是特许人关联方的,应当披露该关联方的基本信息、授权内容,同时应当说明在与该关联方的授权合同中止或提前终止的情况下,如何处理该特许体系。 3.特许人(或其关联方)的注册商标、企业标志、专利、专有技术等与特许经营相关的经营资源涉及诉讼或仲裁的情况。 (三)特许经营费用的基本情况。 1.特许人及代第三方收取费用的种类、金额、标准和支付方式,不能披露的,应当说明原因,收费标准不统一的,应当披露最高和最低标准,并说明原因。 2.保证金的收取、返还条件、返还时间和返还方式。 3.要求被特许人在订立特许经营合同前支付费用的,该部分费用的用途以及退还的条件、方式。 (四)向被特许人提供产品、服务、设备的价格、条件等情况。 1.被特许人是否必须从特许人(或其关联方)处购买产品、服务或设备及相关的价格、条件等。 2.被特许人是否必须从特许人指定(或批准)的供货商处购买产品、服务或设备。 3.被特许人是否可以选择其他供货商以及供货商应具备的条件。 (五)为被特许人持续提供服务的情况。 1.业务培训的具体内容、提供方式和实施计划,包括培训地点、方式和期限等。 2.技术支持的具体内容、提供方式和实施计划,包括经营资源的名称、类别及产品、

美国反垄断法的几个典型案例

美国反垄断法的几个典型案例 来源:作者: (一)AT&T与柯达胶片冲印一体化案的比较 如何区别反竞争的一体化和竞争性一体化,AT&T与柯达公司的案例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在1982年AT&T解体以前,A T& T公司实行包括提供长途、市话服务,以及通讯设备制造和研究开发在内的一体化经营。A T&T通过设计专门的技术标准,并保守网络标准信息,以排除其他制造企业。当司法部反垄断处受理此案时,AT&T在申述中举出柯达公司的例子。柯达公司开发出一种新的胶卷,这种胶卷只能用柯达公司自己制造的设备才能冲印,而且柯达公司对冲印其照片使用的化学试剂进行保密,从而形成胶卷生产和冲洗上下游一体化。最终,司法部判A T&T的行为是反竞争的,并未判柯达的行为是反竞争。 A T&T和柯达的一体化的主要区别:一是行业特点不同。1982年以前的电讯设备下游市场几乎都被AT&T垄断,可以说AT&T是电讯设备的垄断买主。而胶卷行业的用户是分散的竞争性买主。二是柯达公司开发了一个新的产品,尽管柯达产品的开发导致其他厂商(主要是Berkey)的成本增加,但是他们仍然可以生产新的产品。实际上,柯达的行为促进了其他胶片生产厂商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和技术进步;而AT&T是按其设备标准设计公共网络的标准,如果其他制造商不采用A T&T的标准,其设备就无法与公共网络连接。 因此,可以说柯达公司是利用竞争优势,而AT&T公司是滥用市场力量,其一体化和保密是反竞争的。由此可见,一体化行为是否违反反垄断法,主要判据是一体化企业是否滥用市场力量,关键要分清滥用市场力量和发挥竞争优势的区别。 (二)波音与麦道的合并案 波音和麦道公司分别是美国航空制造业的老大和老二,是世界航空制造业的第1位和第3位。1996年底,波音公司用166亿美元兼并了麦道公司。在干线客机市场上,合并后的波音不仅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商,而且是美国市场唯一的供应商,占美国国内市场的份额几乎达百分之百。但是,美国政府不仅没有阻止波音兼并麦道,而且利用政府采购等措施促成了这一兼并活动。其主要原因是:首先,民用干线飞机制造业是全球性寡占垄断行业,虽然波音公司在美国国内市场保持垄断,但在全球市场上受到来自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的越来越强劲的挑战。面对空中客车公司的激烈竞争,波音与麦道的合并有利于维护美国的航空工业大国地位;其次,尽管美国只有波音公司一家干线民用飞机制造企业,但由于存在来自势均力敌的欧洲空中客车的竞争,波音公司不可能在开放的美国和世界市场上形成绝对垄断地位。如果波音滥用市场地位提高价格,就相当于把市场拱手让给空中客车。 由此可见,美国政府在监管企业购并时,不仅仅根据国内市场占有率来判断是否垄断,还要考虑在整个市场范围内是否能够形成垄断。对全球寡占垄断行业,需要分析全球市场的条件,而不局限于本国市场范围。同时,还要考虑国家整体产业竞争力。因此,在执行反垄断法时,美国政府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为了提高美国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支持大型企业的重组和并购。 (三)家具连锁店的合并案 在进行并购案分析中,市场集中度只是一个参考指标,关键要看合并后企业对市场的纵能力。1998年美国两大办公家具连锁店(STAPLES与OFFICE DEPOT)的合并案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家具市场是一个极具竞争性的市场,其中有成千上万的零售商。如果按照传统观点,监管机构对家具商店的合并不应存在疑问。但是,联邦贸易委员会的经济学家通过对这两个销售商的每一种商品的销售价格和销售数量进行非常细致的观测,发现在同一城市中,STAPLES的价格要比OFFICE DEPOT的价格低,但是,在没有OFFICE DEPOT 的城市里,STAPLES的价格要贵一些。经济学家由此得到一个充分的证据:STAPLES与OFFICE DEPOT并购后,很可能提高价格。因此,法院没有批准这个合并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 【法规类别】律师综合规定与机构 【发文字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七号] 【修改依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的决定(2001) 【发布部门】201 【发布日期】1996.05.15 【实施日期】1997.01.01 【时效性】已被修改 【效力级别】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六十七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于1996年5月15日通过,现予公布,自1997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 1996年5月1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 (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律师执业条件 第三章律师事务所 第四章执业律师的业务和权利、义务 第五章律师协会 第六章法律援助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完善律师制度,保障律师依法执行业务,规范律师的行为,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发挥律师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的律师,是指依法取得律师执业证书,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 第三条律师执业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恪守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 律师执业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律师执业应当接受国家、社会和当事人的监督。 律师依法执业受法律保护。 第四条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依照本法对律师、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协会进行监督、指导。

第二章律师执业条件 第五条律师执业,应当取得律师资格和执业证书。 第六条国家实行律师资格全国统一考试制度。具有高等院校法学专科以上学历或者同等专业水平,以及高等院校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经律师资格考试合格的,由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授予律师资格。 律师资格全国统一考试办法,由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制定。 第七条具有高等院校法学本科以上学历,从事法律研究、教学等专业工作并具有高级职称或者具有同等专业水平的人员,申请律师执业的,经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按照规定的条件考核批准,授予律师资格。 第八条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申请领取律师执业证书:(一)具有律师资格; (二)在律师事务所实习满一年; (三)品行良好。 第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颁发律师执业证书: (一)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 (二)受过刑事处罚的,但过失犯罪的除外; (三)被开除公职或者被吊销律师执业证书的。 第十条申请领取律师执业证书的,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申请书; (二)律师资格证明; (三)申请人所在律师事务所出具的实习鉴定材料; (四)申请人身份证明的复印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的工作职责

1. To formulate the strategies, guidelines and policies of developing domestic and foreign trad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draft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governing domestic and foreign trade, foreign investment in China, foreign assistance, overseas investment and foreign economic cooperation, devise relevant departmental rules and regulations. To study and put forward proposals on harmonizing domestic legislations on trade and economic affairs as well as bringing Chinese economic and trade laws into conformity with multilateral and bilateral treaties and agreements.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modern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give proposals. (一)拟订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战略、政策,起草国内外贸易、外商投资、对外援助、对外投资和对外经济合作的法律法规草案及制定部门规章,提出我国经济贸易法规之间及其与国际经贸条约、协定之间的衔接意见,研究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合作、现代流通方式的发展趋势和流通体制改革并提出建议。 2. To advance the structural readjustment of distribution industries, guide the reform of distribution enterprises,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 and trade services, as well as community commerce, put forward policies and proposals for promoting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commerce and trade areas, and promote distribution standardization and such modern distribution modalities as chain store operation, franchising, logistics and e-commerce. (二)负责推进流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流通企业改革、商贸服务业和社区商业发展,提出促进商贸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推动流通标准化和连锁经营、商业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的发展。 3. To formulate development plans for domestic trade, foster and develop urban and rural markets, study and put forward the policies guiding domestic and foreign capital to flow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market system, to guide the program of bulk commodities retail markets and the planning of urban commercial networks,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ercial system, advance rural market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organize and implement modern rural distribution networks. (三)拟订国内贸易发展规划,促进城乡市场发展,研究提出引导国内外资金投向市场体系建设的政策,指导大宗产品批发市场规划和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商业体系建设工作,推进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组织实施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 4. To lead the coordination work for rectifying and standardizing market economy order, formulate policies for standardizing market operation and distribution order, promote credit building in commerce sectors, give guidance to sales based on business credit, construct public service platforms based on market credibility, and supervise and administer the special distribution industries according to relevant rules. (四)承担牵头协调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责任,拟订规范市场运行、流通秩序的政策,推动商务领域信用建设,指导商业信用销售,建立市场诚信公共服务平台,按有关规定对特殊流通行业进行监督管理。 5. To organize the adjustment of market of major consumer goods and regula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of major means of production, institute an emergency management mechanism for the market supply of life necessities, monitor and analyze market activities and commodity supply and demand, study and analyze the commodity information to make forecasts, issue early warnings and provide guiding information. To be responsible for important consumer goods reserve management and market regulation in line with its assignments. To supervise and regulate refined oil distribution in accordance with relevant regulations.

律师执业管理办法2020

律师执业管理办法2020 律师执业管理办法全文最新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律师执业许可,保障律师依法执业,加强对律师执业行为的监督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以下简称《律师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律师是指依法取得律师执业证书,接受委托或者指定,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 第三条律师通过执业活动,应当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第四条律师依法执业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害律师的合法权益。 司法行政机关和律师协会应当依法维护律师的执业权利。 第五条司法行政机关依照《律师法》和本办法的规定对律师执业进行监督、指导。 律师协会依照《律师法》、协会章程和行业规范对律师执业实行行业自律。 第二章律师执业条件 第六条申请律师执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二)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 (三)在律师事务所实习满一年;

(四)品行良好。 实行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前取得的律师资格证书,在申请律师执业时,与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具有同等效力。 享受国家统一司法考试有关报名条件、考试合格优惠措施,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的,其申请律师执业的地域限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申请律师执业的人员,应当按照规定参加律师协会组织的实习活动,并经律师协会考核合格。 第七条申请兼职律师执业,除符合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从事法学教育、研究工作; (二)经所在单位同意。 第八条申请特许律师执业,应当符合《律师法》和国务院有关条例规定的条件。 第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员,不得从事律师职业: (一)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 (二)受过刑事处罚的,但过失犯罪的除外; (三)被开除公职或者被吊销律师执业证书的。 第三章律师执业许可程序 第十条律师执业许可,由设区的市级或者直辖市的区(县)司法行政机关受理执业申请并进行初审,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行政机关审核,作出是否准予执业的决定。 第十一条申请律师执业,应当向设区的市级或者直辖市的区(县)司法行政机关提交下列材料: (一)执业申请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关于原产于欧盟的进口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反倾销调查的初步裁定

附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关于原产于欧盟的进口X射线安全检查 设备反倾销调查的初步裁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的规定,商务部(以下称调查机关)于2009年10月23日正式发布立案公告,决定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以下简称被调查产品)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该被调查产品归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税则号:90221910。 调查机关对被调查产品是否存在倾销和倾销幅度、被调查产品是否对中国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产业造成损害及损害程度以及倾销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的规定,调查机关做出初步裁定如下: 一、调查程序 (一)立案。 2009年8月28日,调查机关收到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代表国内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产业提交的反倾销调查申请,申请人请求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进行反倾销调查。 调查机关审查了申请材料后,认为申请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十一条及第十三条和第十七条有关中国国内产业提出反倾销调查申请的规定。同时,申请书中包含了《中华

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的反倾销调查立案所要求的内容及有关的证据。 根据上述审查结果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十六条的规定,商务部于2009年10月23日发布立案公告,决定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倾销调查期为2008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产业损害调查期为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 (二)倾销及倾销幅度的初步调查。 1. 立案通知 在决定立案调查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十六条规定,调查机关就收到中国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产业反倾销调查申请书一事通知了欧洲联盟欧洲委员会驻中国及蒙古国代表团。 2009年10月23日,调查机关发布立案公告,并向欧洲联盟欧洲委员会驻中国及蒙古国代表团正式提供了立案公告和申请书的公开部分,请其通知其所在国家(地区)的相关出口商和生产商。同日,调查机关将本案立案情况通知了本案申请人及申请书中列明的国外企业。 2. 登记应诉 根据公告要求,自公告发布之日起20天的登记应诉期内,史密斯海曼有限公司(德国)(Smiths Heimann Gmbh)和史密斯海曼有限公司(法国)(Smiths Heimann S.A.S)向调查机关登记

世界各国反垄断立法概况

世界各国反垄断立法概况 反垄断法目前在我国还是一种全新的法律制度。但美国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颁布了这种法律。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随着全国铁路网的建立和扩大,原来地方性和区域性的市场迅速融为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大市场的建立一方面推动了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垄断组织即托拉斯的产生和发展。1879年美孚石油公司即美国石油业第一个托拉斯的建立,标志着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企业兼并浪潮的开始,托拉斯从而在美国成为不受控制的经济势力。过度的经济集中不仅使社会中下层人士饱受垄断组织滥用市场势力之苦,而且也使市场普遍失去了活力。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在19世纪80年代爆发了抵制托 拉斯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 大规模群众运动,这种反垄断思潮导致1890年《谢尔曼法》(Sherman Act)的诞生。谢尔曼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反垄断法,从而也被称为世界各国反垄断法之母。美国最高法院在其一个判决中指出了谢尔曼法的意义,即“谢尔曼法依据的前提是,自由竞争将产生最经济的资源配置,最低的价格,最高的质量和最大的物质进步,同时创造一个有助于维护民主的政治和社会制度的环境”。从谢尔曼法问世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期间除美国在1914年颁布了《克莱顿法》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法》作为对谢尔曼法的补充外,其他国家的反垄断立法几乎是空白。然而,第二次大战一结束,形势产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在美国的督促和引导下,日本在1947年颁布了《禁止私人垄断和确保公正交易法》,德国于1957年颁布了《反对限制竞争法》。1958年生效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第85条至第90条是欧共体重要的竞争规则。此外,欧共体理事会1989年还颁布了《欧共体企业合并控制条例》,把控制企业合并作到为欧共体竞争法的重要内容。意大利在1990年颁布了反垄断法,它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颁布反垄断法最晚的国家。现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所有成员国都有反垄断法。发展中国家反垄断立法的步伐比较缓慢。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尽管有联合国大会的号召,联合国贸发会还就管制限制性商业实践提供了技术援助,但是颁布了反垄断法的发展中国家仍然不足12个,它们包括亚洲的韩国、印度、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发展中国家当时对反垄断法普遍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国家的许多产业部门或者主要产业部门是由国有企业经营的。为了维护国营企业的利益,国家自然就会在这些部门排除竞争。此外,当时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不允许企业间开展竞争,这些国家自然也没有制定反垄断法的必要性。我国也是这种情况。因为我们当时认为计划经济是最好的经济制度,把竞争视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无政府状态,认为竞争对社会生产力会造成严重的浪费和破坏,我国当时也完全不可能建立一种崇尚竞争和反对垄断的法律制度。8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政策总的导向是民营化、减少政府行政干预和反垄断,各国反垄断立法的步伐大大加快了。这一方面表现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纷纷制定或者强化了它们的反垄断法,另一方面表现在苏联和东欧集团的国家也都积极进行这方面的立法。到1991年,中欧和东欧地区的绝大多数国家包括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克罗地亚、爱沙尼亚、哈萨克斯坦、立陶宛、波兰、俄罗斯、匈牙利等都颁布了反垄断法。近年来,随着这些地区的许多国家积极地申请加入欧盟,它们又都根据欧共体竞争法进一步强化了自己的反垄断法。据统计,世界上目前颁布了

东财《律师法与律师实务》在线作业一(随机)-0018

东财《律师法与律师实务》在线作业一(随机)-0018 自诉案件的被告人委托辩护人的时间为 A: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 B:自法院审理案件之日起 C:自被侦查机关讯问或第一次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 D:随时 答案:D 张某当选为某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任期3年,在此期间,张律师依法A:不得从事律师业务 B:可以从事律师业务 C:只能办理非诉讼法律事务 D:可以担任辩护人或代理人,但不得以律师身份 答案:B 在行政诉讼中,被告的代理律师依法享有 A:起诉权 B:反诉权 C:请求调解权 D:举证质证权 答案:D 某公司总经理陈董找到某律师事务所王律师,请王律师代其打官司。这种情况下,王律师应如何处理? A:可以不通过律师事务所直接受理 B:应先由律师事务所收案再指派王律师代理诉讼 C:王律师事先收案再补办手续

D:王律师经法院批准可以直接代理案件 答案:B 李律师作为被告人张某的辩护律师出庭辩护。在庭审过程中,发现张某隐瞒了本案的重要事实。依照《律师法》的有关规定,李律师应该怎么办?A:拒绝辩护 B:继续按张某的要求进行辩护 C:要求张某如实交待犯罪事实,争取从轻处罚 D:请求法庭对张某训诫 答案:A 下列关于律师执业的限制说法不正确的是 A:律师不得同时在两个以上律师事务所执业 B:律师只能在户籍所在地的地区申请执业 C:国家机关现职工作人员不得兼任执业律师 D:没有取得律师执业证书的人,不得以律师名义执业 答案:B 我国律师参加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省、自治区、直辖市律师协会及市区的市的律师协会的方式是 A:法律规定必须参加 B:批准加入 C:选举加入 D:自愿加入 答案:A 我国律师法对律师性质的界定是 A:自由职业者

反托拉斯法

反托拉斯法 1914年的克莱顿法和联邦贸易委员会为了加强谢尔曼法和澄清“合理的准则”,制定了两个法案,1914年的克莱顿法禁止许多非常特殊的活动。首先,它认为附带条件的合同是非法的,这样一种合同限定消费者必须购买一种产品才能得到另一种产品。其次,它限制“本质上削弱竞争或倾向于产生垄断”的合并。第三,它禁止价格歧视,即由于除了成本变化或同竞争对手的价格对抗之外的各种原因,对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为了调查从事州际商业的公司的“组织、企业行为,经营和管理”,联邦贸易委员会(FTC)获得广泛的权力。同时,建立联邦贸易委员会的法案又增加了另外的措辞含糊的禁止条文:“商业上不公正的竞争方式是非法的。”但是,什么构成“不公正”行为只有由委员会来决定。法案还赋予联邦贸易委员会在发现违法行为的地方发布“停止命令”的权力。 然而,1914年立法的重点集中在行为上,因此,在法院上所有反托拉斯行为的中心仍然是“合理的准则”。 从行为到结构:1945年美国铝业公司案 1911年以后的一系列案件中,法院再次肯定单纯作为垄断不违反反托拉斯法。例如,虽然美国钢铁公司已发展到足以支配钢铁市场,但它不能强迫剩余的竞争对手或者图谋决定价格,因此,它没有不合理的行为。正象法院所说的:“法律不认为单纯规模是违法的,也不认为未行使的支配力的存在是违法的。”简言之,一种仁慈的垄断不是违法的。

直到1945年这都是法院的基本立场,但1945年,“合理的准则”在重大事件美国铝公司案件上受到了挑战。美国铝公司(Alcoa)受到责难,它被指责垄断了近来的精铝市场,违反了谢尔曼法的第二条,争论主要在美国铝公司控制了粗铝市场90%的事实上。 法院并不认为任何特殊表现或行为本身是违法的,美国铝公司靠此达到了它的垄断地位的。实际上,法院认为,美国铝公司使用了“正常的、精明的,但不是掠夺性的商业经营……这些包括远超过需要的建设能力。”宁可是市场结构本身使法官勒尼德·汉德做出了支持美国的裁决,并命令美国铝公司拆散。 没有垄断者会垄断他没有意识到的正在从事的事。因此美国铝公司在这里意欲保持并确实保持了对铸块市场的完全和专有的控制。这就是“垄断”那个市场,然而在其他方面它做的是无害的。 另一个案件值得在这儿简要地提一下,当谢尔曼法在美国铝公司案上被解释为适用于象垄断者一样行动的寡头以后,它又进一步扩充了谢尔曼法。1946年,美国提出对三个最大的国内卷烟生产者的诉讼。虽然判决承认没有勾结的特别证据,但法院仍判定厂商似乎考虑了在制定价格上的相互的行为,从而犯有暗中勾结罪。实质上,这个案件扩充了法律,既包括了公开的的勾结,也把暗中勾结包括了进来。 其他立法继克莱顿法之后制定了一系列其他涉及特殊问题领域的立法。1921年,威利斯·格雷厄姆法从反托拉斯角度出发正式解除了电话行业的兼并(本章后面将更详细地讨论电信行业)。电话行业是一个被政府实质上宣布为一种自然垄断,并认定与其解散它,不如对它进行调节的为数极少的行业之一。

美国反垄断案例

美国反垄断法的几个典型案例 文章来源:中顾网作者:佚名点击数:更新时间:2009-6-27 13:52:37 美国反垄断法的几个典型案例,如何区别反竞争的一体化和竞争性一体化,AT&T与 柯达公司的案例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在1982年AT&T解体以前,AT& T公司实行包括提供长途、市话服务,以及通讯设备制造和研究开发在内的一体化经营。 推荐阅读: 美国反垄断法的几个典型案例 (一)AT&T与柯达胶片冲印一体化案的比较 如何区别反竞争的一体化和竞争性一体化,AT&T与柯达公司的案例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在1982年AT&T解体以前,AT& T公司实行包括提供长途、市话服务,以及通讯设备制造和研究开发在内的一体化经营。AT&T通过设计专门的技术标准,并保守网络标准信息,以排 除其他制造企业。当司法部反垄断处受理此案时,AT&T在申述中举出柯达公司的例子。柯达公司开发出一种新的胶卷,这种胶卷只能用柯达公司自己制造的设备才能冲印,而且柯达公司对冲印其照片使用的化学试剂进行保密,从而形成胶卷生产和冲洗上下游一体化。最终,司法部判AT&T的行为是反竞争的,并未判柯达的行为是反竞争。 AT&T和柯达的一体化的主要区别:一是行业特点不同。1982年以前的电讯设备下游市场几乎都被AT&T垄断,可以说 AT&T是电讯设备的垄断买主。而胶卷行业的用户是分散的 竞争性买主。二是柯达公司开发了一个新的产品,尽管柯达产品的开发导致其他厂商(主要是 Berkey)的成本增加,但是他们仍然可以生产新的产品。实际上,柯达的行为促进了其他胶片生产厂商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和技术进步;而AT&T是按其设备标准设计公共网络的标准,如果其他制造商不采用AT&T的标准,其设备就无法与公共网络连接。 因此,可以说柯达公司是利用竞争优势,而AT&T公司是滥用市场力量,其一体化和保密是反竞争的。由此可见,一体化行为是否违反反垄断法,主要判据是一体化企业是否滥用市场力量,关键要分清滥用市场力量和发挥竞争优势的区别。 (二)波音与麦道的合并案 波音和麦道公司分别是美国航空制造业的老大和老二,是世界航空制造业的第1位和第3位。1996年底,波音公司用166亿美元兼并了麦道公司。在干线客机市场上,合并后的波音不仅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商,而且是美国市场唯一的供应商,占美国国内市场的份额几乎达百分之百。但是,美国政府不仅没有阻止波音兼并麦道,而且利用政府采购等措施促成了这一兼并活动。其主要原因是:首先,民用干线飞机制造业是全球性寡占垄断行业,虽然波音公司在美国国内市场保持垄断,但在全球市场上受到来自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的越来越强劲的挑战。面对空中客车公司的激烈竞争,波音与麦道的合并有利于维护美国的航空工业大国地位;其次,尽管美国只有波音公司一家干线民用飞机制造企业,但由于存在来自势

律师的四大基本属性

律师的四大基本属性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颁布十周年。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律师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律师和律师制度,在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促进经济繁荣,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的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律师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律师执业风险的法定化;其二,律师行业自律的形式化。这些困难和问题的产生,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行立法原因。 因此,在《律师法》修改提到议事日程的今天,笔者希望通过对律师基本属性一些探讨,给律师一个恰当的角色定位,以提高律师的职业自尊和自信,减少社会对律师的误解和偏见,进而期待对律师法修改有所帮助。 一、我国律师的法律定位 198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暂行条例》第一条规定:“ 律师是国家的法律工作者,其任务是对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人民公社和公民提供法律帮助,以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维护国家、集体的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由此可见,该暂行条例将律师定义为“国家的工作法律工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以下简称《律师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的律师,是指依法取得律师执业证书,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该法确立了新中国的现代律师制度,第一次明确律师属于社会法律工作者,第一次体现律师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人格。这在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保障人权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律师法》颁布以来,公权力部门对律师的误解、偏见甚至打压并未减少,社会公众对律师的诚信度评价未见显著提高。形成这种认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行律师法对律师定位的不全面,对律师属性界定的含糊。 二、我国律师应有的基本属性。

谢尔曼反托拉斯法

谢尔曼反托拉斯法 概述 谢尔曼法是1890年,美国国会制定的第一部反托拉斯法,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授权联邦政府控制、干预经济的法案。该法规定:凡以托拉斯形式订立契约、实行合并或阴谋限制贸易的行为,均属违法,旨在垄断州际商业和贸易的任何一部分的垄断或试图垄断、联合或共谋犯罪。违反该法的个人或组织,将受到民事的或刑事的制裁。该法奠定了反垄断法的坚实基础,至今仍然是美国反垄断的基本准则。但是,该法对什么是垄断行为、什么是限制贸易活动没做出明确解释,为司法解释留下了广泛的空间,而且这种司法解释要受到经济背景的深刻影响。 简介 美国联邦第一个反托拉斯法,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授权联邦政府控制、干预经济的法案,是1890年国会制定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因由参议员约翰·谢尔曼提出而得名,正式名称是《保护贸易及商业免受非法限制及垄断法》。该法是美国反托拉斯法中最基本的一部法律,全文共8条,其主要内容规定在第1条和第2条中。第1条规定,以托拉斯或任何类似形式限制州际贸易或对外贸易者均属非法,违者处以5千美元以下罚金,或1年以下监禁,或二者兼科;第二条规定,凡垄断或企图垄断,或与其他任何人联合或勾结,以垄断州际或对外贸易与商业的任何部分者,均作为刑事犯罪,一经确定,处罚与第1条相同。《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奠定了反托拉斯法的坚实基础,但该法的措辞极为含混和笼统,诸如“贸易”、“联合”、“限制”等关键术语词义不明,为司法解释留下了广泛空间,而且这种司法解释要受到经济背景的深刻影响。所以,该法颁布后执行不力。此外,该法还常常被法院用以反对工会组织,镇压工人运动,仅1890年到1897年,联邦最高法院就据此作出了12项不利于工会的判决。 正文 第一条任何契约、以托拉斯形式或其它形式的联合、共谋,用来限制州际间或与外国之间的贸易或商业,是非法的。任何人签订上述契约或从事上述联合或共谋,是严重犯罪。如果参与人是公司,将处以100万美元的罚款。如果参与人是个人,将处以不超过100万美元的罚款;如果参与人是个人,将处以10万美元以下罚款,或三年以下监禁。或由法院酌情并用两种处罚。 第二条任何人垄断或企图垄断,或与他人联合、共谋垄断州际间或与外国间的商业和贸易,是严重犯罪。如果参与人是公司,将处以不超过100万美元以下罚款;如果参与人是个人,将处以不超过10万美元以下的罚款,或三年以下监禁。也可由法院酌情并用两种处罚。第三条任何契约、以托拉斯形式或其它形式的联合、共谋、用来限制美国准州内、哥伦比亚区内,准州之间、准州与各州之间、准州与哥伦比亚区之间,哥伦比亚区同各州间,准州、州、哥伦比亚区与外国间的贸易或商业是非法的。任何人签订上述契约或从事上述联合或共谋,是严重犯罪。如果参与人是公司,将处以不超过100万美元的罚款;如果参与人是个人,将处以10万美元以下的罚款,或三年以下监禁,或由法院酌情两种处罚并用。 第四条授权美国区法院司法管辖权,以防止、限制违反本法;各区的检察官,依司法部长的指示,在其各自区内提起衡平诉讼,以防止和限制违反本法行为。起诉可以诉状形式,要求禁止违反本法行为。当诉状已送达被起诉人时,法院要尽快予以审理和判决。在诉状审理期间和禁令发出之前,法院可随时发出在该案中公正的暂时禁止令或限制令。 第五条依据本法第四条提起的诉讼尚在审理中时,若该案的公正判决需其它人出庭时,不管其它人是否居住在该法院所在区内,法院都可将其传讯。传票由法院执行官送达。 第六条依据本法第一条的契约,联合、共谋所拥有的财产,若正由一州运往另一州,或运往国外时,将予以没收,收归国有,并可予以扣押及没收,其程序与没收、扣押违法运入美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乙醇胺反倾销措施期终复审产业损害调查问卷中国大陆进口商调查问卷

保密版□ 公开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乙醇胺反倾销措施期终复审产业损害调查问卷 中国大陆进口商调查问卷 公司名称: 地址: 联系人:联系人职务: 联系电话:传真: 邮政编码:电子邮件地址: 答卷递交时间:年月日(收到答卷时由调查机关填写) 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反倾销措施期终复审调查问卷(中国大陆进口商调查问卷) 案由: 抚顺北方化工有限公司和吉林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代表中国大陆乙醇胺产业于2003年4月1日对原产于日本、美国、德国、伊朗、马来西亚、台湾地区和墨西哥的进口乙醇胺提出反倾销调查申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以下简称商务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决定自2004年11月14日至2009年11月14日对原产于日本、美国、伊朗、马来西亚、台湾地区和墨西哥的进口乙醇胺征收9%至74%的反倾销税。 该反倾销措施实施期间,商务部发布2008年第3号公告,依法对措施进行了调整。 本案是由嘉兴金燕化工有限公司、抚顺北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和茂名实华东升化工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于2009年9月7日代表中国大陆乙醇胺产业正式提出反倾销措施期终复审调查申请,商务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的规定,于2009年11月13日正式公告立案,决定对原产于日本、美国、马来西亚和台湾地区的进口乙醇胺所适用的反倾销措施进行期终复审调查。 被调查产品 1.名称:乙醇胺 2.税则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口税则》中的税则号列为:29221100、29221200 3.产品描述:本次复审产品范围是原反倾销措施所适用的产品,与商务部2004年第57号公告中的产品范围一致。 以上税则号仅为方便及海关措施的目的而提供,关于调查范围的书面描述对确定 被调查产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你公司是否在调查期内进口过被调查产品? ()否(请在以下申明书中签字,并立即把这一页答卷及申明书寄回问卷上页指明的地址) ()是(请仔细阅读说明,在以下申明书中签字,完成所有的问卷后寄回问卷上页指明的地址) 你公司是否支持本次期终复审调查? ()是 ()否—请简述理由。 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