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焊接材料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中国焊接材料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中国焊接材料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全球焊接材料行业发展分析1

第一节全球焊接材料行业发展轨迹综述1

一、全球焊接材料行业发展历程1

二、全球焊接材料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1

三、全球焊接材料行业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2

第二节全球焊接材料行业市场情况2

一、2008年全球焊接材料产业发展分析2

二、2009年全球焊接材料产业发展分析3

三、2010年全球焊接材料产业发展分析3

第三节部分国家地区焊接材料行业发展状况4

一、2009-2010年美国焊接材料行业发展分析4

二、2009-2010年欧洲焊接材料行业发展分析4

三、2009-2010年日本焊接材料行业发展分析4

四、2009-2010年韩国焊接材料行业发展分析5

第二章我国焊接材料行业发展现状6

第一节中国焊接材料行业发展概述6

一、中国焊接材料行业发展历程6

二、中国焊接材料行业发展面临问题6

三、中国焊接材料行业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7

第二节我国焊接材料行业发展状况10

一、2008年中国焊接材料行业发展回顾10

二、2009年我国焊接材料市场发展分析11

三、2010年我国焊接材料市场发展分析11

第三节2009-2010年中国焊接材料行业供需分析12

第四节2010年焊接材料行业产量分析12

一、2010年我国焊接材料产量分析12

二、2011-2015年我国焊接材料产量预测13

第三章中国焊接材料行业区域市场分析14第一节华北地区焊接材料行业分析14

一、2009-2010年行业发展现状分析14

二、2009-2010年市场规模情况分析14

三、2011-2015年市场需求情况分析15

四、2011-2015年行业发展前景预测15

五、2011-2015年行业投资风险预测15

第二节东北地区焊接材料行业分析16

一、2009-2010年行业发展现状分析16

二、2009-2010年市场规模情况分析16

三、2011-2015年市场需求情况分析17

四、2011-2015年行业发展前景预测17

五、2011-2015年行业投资风险预测17

第三节华东地区焊接材料行业分析17

一、2009-2010年行业发展现状分析17

二、2009-2010年市场规模情况分析18

三、2011-2015年市场需求情况分析19

四、2011-2015年行业发展前景预测19

五、2011-2015年行业投资风险预测19

第四节华南地区焊接材料行业分析19

一、2009-2010年行业发展现状分析19

二、2009-2010年市场规模情况分析20

三、2011-2015年市场需求情况分析20

四、2011-2015年行业发展前景预测21

五、2011-2015年行业投资风险预测21

第五节华中地区焊接材料行业分析21 一、2009-2010年行业发展现状分析21

二、2009-2010年市场规模情况分析21

三、2011-2015年市场需求情况分析22

四、2011-2015年行业发展前景预测22

五、2011-2015年行业投资风险预测22

第六节西南地区焊接材料行业分析22

一、2009-2010年行业发展现状分析22

二、2009-2010年市场规模情况分析23

三、2011-2015年市场需求情况分析23

四、2011-2015年行业发展前景预测23

五、2011-2015年行业投资风险预测24

第七节西北地区焊接材料行业分析24

一、2009-2010年行业发展现状分析24

二、2009-2010年市场规模情况分析24

三、2011-2015年市场需求情况分析24

四、2011-2015年行业发展前景预测25

五、2011-2015年行业投资风险预测25

第四章焊接材料行业竞争格局分析26

第一节焊接材料行业集中度分析26

一、焊接材料市场集中度分析26

二、焊接材料企业集中度分析26

三、焊接材料区域集中度分析26

第二节焊接材料行业主要企业竞争力分析27

一、重点企业资产总计对比分析27

二、重点企业从业人员对比分析27

三、重点企业全年营业收入对比分析28

四、重点企业利润总额对比分析28

五、重点企业综合竞争力对比分析29

第三节焊接材料行业竞争格局分析30

一、2008年焊接材料行业竞争分析30

二、2009-2010年我国焊接材料市场竞争分析33

三、2011-2015年国内主要焊接材料企业动向34

第五章2011-2015年中国焊接材料行业发展形势分析37

第一节焊接材料行业发展概况37

一、焊接材料行业发展特点分析37

二、焊接材料行业投资现状分析37

三、焊接材料行业总产值分析38

四、焊接材料行业技术发展分析38

第二节2009-2010年焊接材料行业市场情况分析38

一、焊接材料行业市场发展分析38

二、焊接材料市场存在的问题40

三、焊接材料市场规模分析40

第三节2009-2010年焊接材料产销状况分析40

一、焊接材料产量分析40

二、焊接材料产能分析40

三、焊接材料市场需求状况分析41

第四节产品发展趋势预测42

一、产品发展新动态42

二、技术新动态46

三、产品发展趋势预测48

第六章2008-2010年中国焊接材料行业整体规模分析51

第一节2008-2010年中国焊接材料行业总体数据分析51

一、2008年中国焊接材料行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51

二、2009年中国焊接材料行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54

三、2010年中国焊接材料行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55

第二节2008-2010年中国焊接材料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57

一、2008年中国焊接材料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57

二、2009年中国焊接材料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58

三、2010年中国焊接材料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58

第三节2008-2010年中国焊接材料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59

一、2008年中国焊接材料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59

二、2009年中国焊接材料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59

三、2010年中国焊接材料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60

第七章焊接材料重点企业发展分析61

第一节四川大西洋焊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61

一、企业产销规模分析61

二、产品结构分析61

三、产品价格分析61

四、盈利能力以及利润率分析62

五、生产布局与产能扩张62

六、市场营销区域分析63

七、主要客户分析63

八、技术现状、趋势及革新能力分析63

九、成长性分析63

十、公司战略规划分析64

第二节天津市金桥焊材集团有限公司65

一、企业产销规模分析65

二、产品结构分析65

三、产品价格分析65

四、盈利能力以及利润率分析66

五、生产布局与产能扩张66

六、市场营销区域分析66

七、主要客户分析66

八、技术现状、趋势及革新能力分析67

九、成长性分析67

十、公司战略规划分析67

第三节天津大桥焊材集团有限公司67

一、企业产销规模分析67

二、产品结构分析68

三、产品价格分析68

四、盈利能力以及利润率分析69

五、生产布局与产能扩张69

六、市场营销区域分析69

七、主要客户分析70

八、技术现状、趋势及革新能力分析70

九、成长性分析71

十、公司战略规划分析71

第四节天津三英焊业股份有限公司71

一、企业产销规模分析71

二、产品结构分析72

三、产品价格分析72

四、盈利能力以及利润率分析73

五、生产布局与产能扩张74

六、市场营销区域分析74

七、主要客户分析75

八、技术现状、趋势及革新能力分析75

九、成长性分析75

十、公司战略规划分析76

第五节株洲特种电焊条有限公司77

一、企业产销规模分析77

二、产品结构分析77

三、产品价格分析78

四、盈利能力以及利润率分析78

五、生产布局与产能扩张78

六、市场营销区域分析79

七、主要客户分析79

八、技术现状、趋势及革新能力分析79

九、成长性分析79

十、公司战略规划分析79

第六节上海焊接器材有限公司79

一、企业产销规模分析79

二、产品结构分析80

三、产品价格分析80

四、盈利能力以及利润率分析80

五、生产布局与产能扩张81

六、市场营销区域分析81

七、主要客户分析81

八、技术现状、趋势及革新能力分析81

九、成长性分析82

十、公司战略规划分析82

第八章焊接材料行业投资策略分析83第一节行业发展特征83

一、行业的周期性83

二、行业的区域性83

三、行业的上下游83

四、行业经营模式84

第二节行业投资形势分析85

一、行业发展格局85

二、行业进入壁垒85

三、行业SWOT分析86

四、行业五力模型分析87

第三节焊接材料行业投资效益分析87 第四节焊接材料行业投资策略研究88

第九章2011-2015年焊接材料行业投资风险预警90

第一节影响焊接材料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90

一、2010年影响焊接材料行业运行的有利因素90

二、2010年影响焊接材料行业运行的稳定因素90

三、2010年影响焊接材料行业运行的不利因素91

四、2010年我国焊接材料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92

五、2010年我国焊接材料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92

第二节焊接材料行业投资风险预警93

一、2011-2015年焊接材料行业市场风险预测93

二、2011-2015年焊接材料行业政策风险预测93

三、2011-2015年焊接材料行业经营风险预测93

四、2011-2015年焊接材料行业技术风险预测93

五、2011-2015年焊接材料行业竞争风险预测94

六、2011-2015年焊接材料行业其他风险预测94

第十章2011-2015年中国焊接材料行业发展趋势分析95第一节2011-2015年中国焊接材料市场趋势分析95

一、2009-2010年我国焊接材料市场趋势总结95

二、2011-2015年我国焊接材料发展趋势分析95

第二节2011-2015年焊接材料产品发展趋势分析95

一、2011-2015年焊接材料产品技术趋势分析95

二、2011-2015年焊接材料产品价格趋势分析96

第三节2011-2015年中国焊接材料行业供需预测96

一、2011-2015年中国焊接材料供给预测96

二、2011-2015年中国焊接材料需求预测97

第四节2011-2015年焊接材料行业规划建议97

第十一章焊接材料企业管理策略建议101

第一节市场策略分析101

一、焊接材料价格策略分析101

二、焊接材料渠道策略分析101

第二节销售策略分析101

一、媒介选择策略分析101

二、产品定位策略分析102

三、企业宣传策略分析102

第三节提高焊接材料企业竞争力的策略102

一、提高中国焊接材料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102

二、焊接材料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方向103

三、影响焊接材料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及提升途径103

四、提高焊接材料企业竞争力的策略104

第四节对我国焊接材料品牌的战略思考105

一、焊接材料实施品牌战略的意义105

二、焊接材料企业品牌的现状分析106

三、我国焊接材料企业的品牌战略106

四、焊接材料品牌战略管理的策略106

【报告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

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本文将通过对中国产同文化的概述及对现状的分析,重新解读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理顺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预测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以便更好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应对措施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为人类留下丰厚的宝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包括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穆斯林文化,基督教文化,儒家文化,中国民族文化,哲学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建筑园林文化,节日文化,中国性文化,中国中医药文化等,是东方整体观念、普遍联系、综合思维模式的典范。 它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它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在今天改革开放的时代,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时期,对每个人来说都存在着一个对传统文化的理性选择问题。当人们站在文明转折点的立交桥上重新审视这个文化世界的时候,既会有对未来的展望,又会有对过去的眷恋;既会有欢乐的憧憬,又会有痛苦的牺牲,历史的转折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近百年来,国人对以传统文化的态度可谓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 中国文化是开放的文化,是海纳百川的文化。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在不断地包容并融合外来文化。一切外来的思想文化,都经过了也都必将经过已有的中华文化体系的熔炼,其精华被吸取之后,又将生发出全新的更加灿烂博大的中华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现状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中外交流,这无疑对我国国民视野开阔和思维开放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但在此同时,国外文化及文化产品也随之进入我国,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美国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和近年来韩流的席卷。自打美国电影进入我国境内后,一系列大片已在中国人心中打上深深烙印,而国产电影则受强烈冲击。外来文化的进入程度较高,但明显也为其带来巨大的经济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展望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前景预CE 世界上的地位,世界人民见证着我们的点滴成长是不争的事实。在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之前,中国的GDP总量早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更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在各国经济都在衰退的时候,我们的经济在增长。虽然我国还有很多未完善的体制,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我们一定可以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实现中国经济的腾飞。毛主席说: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最终还是你们的。现在世界就要交到我们手上了,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实现祖国经济的腾飞。 正文 1、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成为中国未来经济的三大主线。 新华社经济分析师们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对未来十年人民币国际化、能源产业、粮食安全等十方面经济趋势进行了预测。预测显示,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将贯穿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进程。 1.1、经济国际化 经济国际化明显地反映在新兴市场的金融和资本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深度与广度上。分析师们认为,未来十年人民币将加快国际化步伐,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国际储备、外汇交易中的比重都将明显提高。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 分析师们对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作出预期,预计到2020年,上交所上市的境外公司比率将达15%左右,约为1000家,其中世界500强至少有50家;B股市场将有可能与A股合并。中国国债将成为外国央行外汇储备资产的一部分,企业债也将成为大型金融机构全球资产组合的组成部分。 1.2、产业高级化 产业高级化表现在新产业的拓展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提升两方面。金融危机之后,新能源将支撑全球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周期。分析师们预测,到2020年,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比例将从目前的70%下降到60%以下,相对清洁高效的油气比例将从23%提高到近27%,非碳基能源比例将从7%提高到15%甚至更多。同时,新能源汽车可能把中国带入汽车强国。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拥有各类新能源汽车最多的国家之一。 产业高级化还表现在,十年之后,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占国内市场比例将提高到60%;物联网将在消费电子产品中广泛应用;文化创意产业将迅速崛起;科技进步对粮食单产的贡献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十年我国粮食增产将超过10%。 1.3、市场深度化 市场深度化表现为银行提供金融服务和产品的“百货公司”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格局的形成,同时也表现为实体经济外延扩大化和服务高端化。分析师们认为,到2015年,我国新车销售市场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但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仍将较大落后于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将不及世界平均水平。十年之后,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占国内市场比例将提高到60%,出口将占我国汽车产量比例的20%。 未来十年,作为传统产业的纺织工业的增长点及对社会的贡献将主要体现在产业用纺织品上。产业用纺织品市场规模将急剧扩张,覆盖交通、铁路、水利、机械、医药卫生、军工等领域。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也将充分释放装饰用纺织品、床上用品等家用纺织品市场需求。 人民币加快国际化步伐,新能源汽车把中国带入汽车强国,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银行走向“金融百货公司”。由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崛起,“物联网”把网络生活推向新阶段,粮食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资本市场趋于国际化,城镇化率接近60%。 2、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的发展趋势 2.1、趋势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人民币难成自由兑换货币,稳健升值是大势所趋。 未来10年,将是人民币加快走向国际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 15%。到2020年,在美元没有出现崩溃性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在4.2:1左右,年均升值约4.5%。今后10年,人民币

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十大发展趋势 希望对你有帮助 1,趋势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 人民币难成自由兑换货币,稳健升值是大势所趋 未来10年,将是人民币加快走向国际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到2020年,在美元没有出现崩溃性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在4.2:1左右,年均升值约4.5%。 今后10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更多地受到我国经济和外贸持续较快增长的推动,人民币加快国际化将推动我国利率汇率改革、资本市场扩展、货币监管调控水平提高。 相对于我国经济规模和外贸占全球总量的比例,目前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已明显滞后,但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一直受制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金融监管水平。本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和现有主要国际货币尤其是美元的冲击,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预计今后1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8%,至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75.7万亿元左右,按目前汇率计算,大约相当于11万亿美元。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届时我国经济规模可能接近美国水平,超过日本一倍,相当于全球GDP总量的20%。 贸易方面,我国进出口也将年均增长8%,仍将快于全球5%的平均增速。由此,我国外贸总额至2020年将达到6.4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占届时全球贸易总额的13%。并且我国外贸将由顺差转为逆差。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例将大致与我国外贸占全球贸易的比例相当,而人民币在储备资产中的比例或许更高。 人民币国际化的羁绊依然存在。首先,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贸易和投资的双顺差阻碍了人民币的输出,而这是本币国际化的首要条件。即使外贸和投资全部以人民币结算,出口和投资双顺差也将吸干通过进口支付和对外投资流出的人民币,造成境外人民币流通的短缺,或只能以大幅增加外汇储备来支持人民币国际流通量的需要,即以美元等外汇的流入换取人民币的输出。 人民币走出去的过程还将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和拓展,为境外人民币持有者提供较充分的可供投资的“资产池”。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形成机制也将更加市场化,使得持有人民币的风险降低。资本项下的资金进出管制将放松,以满足人民币资产投资者对投资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流动性要求。 这些趋势都将推动我国货币金融调控手段的完善。 10年之内,人民币依然难以成为自由兑换货币。但人民币稳健升值则是大势所趋。预计至2020年对美元将累计升值60%以上,先慢后快,年均升值约4.5%。 2,趋势之二:新能源助中国成汽车强国 在中低端汽车市场上将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大众品牌 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仍将较大落后于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将不及世界平均水平。 汽车市场高速成长带来的能源和环保压力将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很可能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缩小与汽车强国之间差距的一个契机。

中国社会发展趋势

21世纪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新趋势 21世纪是一个“文明大转换”的世纪。21世纪的中国社会在变革:社会成分日益复杂,社会结构再度调整,社会利益重新分配,社会生活急剧变化。在社会职能不断转变与完善的过程中,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里涉及到在包括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的生活、医疗、教育、服务、调节等广泛领域中去实现人与社会和谐一致,促进社会进步的专业与实践。社会工作研究与实践者,面对社会变革带来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必须去了解、去适应、去解决。 中国社会工作政策研究上的新发展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具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产生之日起,各国的社会制度如社会保障制度等都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的掌握专门知识的人去具体实施,并使社会福利等朝着社会工作研究指引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作为活动的准则、作为调动和约束人们行为规范的社会工作相关政策,有了长足进展。政策理论研究,亦结合各国的实际正逐步深入。中国的社会工作开展尤其是政策的研究,自20世纪初,中国的欧美留学志士,就对社会工作开展及政策作了探索。但牵涉面是局部的,发展是缓慢的。新中国成立尤其是80年代以来,在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保障、教育、保健、服务、行政等社会工作政策上,一方面注重对个性的政策规定,另一方面更重视诸多方面的政策理论研究。发展意味着在现实基础上的提升。随着社会各层面的深度改革,稳定、和平、公平、效率等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弱势人群追求,这促使社会稳定机制的必然完善,更意味着作为有效机制的社会工作新政策、新制度的必然安排。根据社会工作的鲜明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针对我国社会工作现状远远不能满足客观需求的事实,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模式和政策研究水平,21世纪,中国社会工作在政策上必将有一新发展。 一是根据不同内容,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工作保障体系。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社会保障体系“在…九五?期间,要加快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初步形成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今后15年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城乡差别的社会救济制度将向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在21世纪,社会互助政策、法规将臻于完善,工作机构和运用体系趋于完整,形成规范化的社会互助制度。加强社会工作考量及服务评估制度。确立社会工作者应有的职业定位,在法律(制度)保证下开展工作,制定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规划规则等等。 二是鉴于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现实,采用灵活的政策制定形式。从东部到西部,从城市到海岛、到农村、到山区,我国社会工作的开展与发展是很不平衡的。而我国各项政策面向法制化,是21世纪一个发展趋势。在利用现有的政策资源,在引进、消化、本土化的过程中,社会工作政策可以制定比较规范的法律、法规,以国家行政机关颁布的形式固定并实施。社会工作政策也可以针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存在的差异性,以全国性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制定实施范围相对限制的相关政策。社会工作政策还可以注重专项政策的研究与制定,如结合社会工作资源与特点,民间群众团体制定一些适用于团体内部的条例、规定、指示,具化为符合社会工作对象特点,操作性强的要求、方法与措施,并在实践中完善。如中

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产业,简而言之,即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 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等,这些都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具体对象。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它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产业的形成、发展和调整,也研究和分析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关系。 它既涉及了偏向宏观的经济问题研究,如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等;也涉及微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如企业的定价理论、企业的兼并、技术创新等。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欧美产业经济学中即为产业组织,研究的是市场运行,主要关注企业行为,其与市场结构和市场演变过程具有密切关系,涉及相关的公共政策。我国50 年代受苏联的影响,产业主要指计划经济中的行业和部门,没有明确的产业经济学名称。改革开放后受日本的影响,强调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80 年代末,欧美主流的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中国,使得以产业组织和公共政策为主的欧美和以产业结构与政策为主的日本体系相结合。针对产业经济本身所具有的不同层次的具体行为规律,产业经济学又有不同的具体研究对象,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产业政 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结构通过对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探求过度竞争或有效竞争不足的形成途径及消除方式;发现规模经济的形成原因及优点等等,从而根据不同的产业,分别制定正确的产业组织政策。研究产业经济学也有利于有效的产业组织的形成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合理均衡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而产业结构的升级则更是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寻找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成因,并以此制定有效的产业结构政策、调整产业的结构,也是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所在。进一步而言,研究产业经济学,探寻产业升级的规律和带动经济起飞的主导产业,利用合理的产业政策加以保护和扶持,便可以实现产业结构向更高的水平演进,以增强整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寻找产业合理布局的基本原则 也是促使产业经济学研究进一步深入的动力之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传承以及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传承以及发展 高二(1)班张慧 提要:所谓传统文化,就是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经过长期历史 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过去;发展;传承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笔者简要地探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作了思考。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传统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是个庞大的有机体,可以从多方面去解读,加上解读者视角和认识的差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乃是正常现象。愚见以为,从社会变迁的角度看,陈寅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解很值得注意。他的见解概括起来有这么几个要点: 1.中国文化可分为制度层面和非制度层面。“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

1949年以后的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及趋势

1949年以后的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及趋势 在1949年后的几十年中,中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相对应,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也发生了显著的嬗变。在建国后的前三十年,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政治运动实现了对中国社会的改造和整合,也使中国人的传统社会心理在分化变动之后走向高度同一;在建国后的后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打破了僵化和保守的意识形态,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在经历了一系列波折之后发生了积极的嬗变。经过几十年的变迁,中国人的价值观与社会心态变得越来越理智和成熟、越来越开放和多元、越来越主动和积极,也越来越具有全球意识。新中国几十年的“革命”和改革实践带给中国人的主观感受和心理积淀,在精神层面上赋予了中国独特发展道路以完整的价值和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国共产党工作中心的转移,我国的社会建设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第一,改革开放前的以“政治导向”为特征的阶段;第二,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的以“经济导向”为特征的阶段;第三,21世纪以来的以“民生导向”为特征的阶段。新中国社会建设的发展变迁过程启示我们:社会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构建和谐社会是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一个基本要求。而社会建设要顺利进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与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 现在中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为了达到共产主义这一终极目标。首先要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往的经验来看,计划经济的方法在中国现阶段已经不符合实际情况。所以,把经济由内向型转变为外向型,由以前的国有制经济转变为现在的以国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的局面,不管世界上那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律基本都是一样的。都是由开始的农业国过渡到有更有利于发展经济的工业国,最后发展到以信息工业为主的国家,现阶段的中国与印度的情况有相似之处,都是人口大国,农业发展水平比较相似,工业化程度与第一世界国家仍有很大差距。 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现状及趋势新一届中央领导确立后,中国社会政治生活耳目一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随着共产党的建设,共产党的总体素质和执政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将更进一步得到稳固,这就为政局和社会的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政府体制改革将得到彻底推进,政府和市场作用将科学明确,市场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一个科学的政府体制将现在中央领导第二届任期内得到实现。现在推进的简政放权只是政府改革的序幕和前奏,政府权力更多地交给市场,政府的职责更多地由市场分担,政府廉政建设、官员责任的加大将使机构更加精简,人员更加减少,从而也带动整个社会就业观念等转变,届时人们将会看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政府,看到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看到更为精简、更为廉洁的政府,政府公务人员不再是人们追逐的热门职业,只是作为一种普通的职业选择。政府不再直接管理企业,政企将彻底分开,市场经济主体将有充分的自由和发展。 第三、对全体人民福利的关注进而惠及残疾人,政府、社会及各界对残疾人事业的关注、扶持力度将与日俱增,各项法规、政策将日趋完善。作为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福利企业将得到特殊的关注和扶持,未来在残疾人事业领域的发展空间将无限宽广。 12级统计学一班 张峥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十大发展趋势(精)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十大发展趋势 2010-11-30 04:25:22 1,趋势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 人民币难成自由兑换货币,稳健升值是大势所趋 未来10年,将是人民币加快走向国际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到2020年,在美元没有出现崩溃性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在4.2:1左右,年均升值约4.5%。 今后10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更多地受到我国经济和外贸持续较快增长的推动,人民币加快国际化将推动我国利率汇率改革、资本市场扩展、货币监管调控水平提高。 相对于我国经济规模和外贸占全球总量的比例,目前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已明显滞后,但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一直受制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金融监管水平。本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和现有主要国际货币尤其是美元的冲击,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预计今后10年,我国GDP 年均增长8%,至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75.7万亿元左右,按目前汇率计算,大约相当于11万亿美元。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届时我国经济规模可能接近美国水平,超过日本一倍,相当于全球GDP 总量的20%。 贸易方面,我国进出口也将年均增长8%,仍将快于全球5%的平均增速。由此,我国外贸总额至2020年将达到6.4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占届时全球贸易总额的13%。并且我国外贸将由顺差转为逆差。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例将大致与我国外贸占全球贸易的比例相当,而人民币在储备资产中的比例或许更高。

人民币国际化的羁绊依然存在。首先,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贸易和投资的双顺差阻碍了人民币的输出,而这是本币国际化的首要条件。即使外贸和投资全部以人民币结算,出口和投资双顺差也将吸干通过进口支付和对外投资流出的人民币,造成境外人民币流通的短缺,或只能以大幅增加外汇储备来支持人民币国际流通量的需要,即以美元等外汇的流入换取人民币的输出。 人民币走出去的过程还将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和拓展,为境外人民币持有者提供较充分的可供投资的“资产池”。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形成机制也将更加市场化,使得持有人民币的风险降低。资本项下的资金进出管制将放松,以满足人民币资产投资者对投资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流动性要求。 这些趋势都将推动我国货币金融调控手段的完善。 10年之内,人民币依然难以成为自由兑换货币。但人民币稳健升值则是大势所趋。预计至2020年对美元将累计升值60%以上,先慢后快,年均升值约4.5%。 2,趋势之二:新能源助中国成汽车强国 在中低端汽车市场上将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大众品牌 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仍将较大落后于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将不及世界平均水平。 汽车市场高速成长带来的能源和环保压力将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很可能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缩小与汽车强国之间差距的一个契机。 过去10年,我国汽车生产和市场以超过GDP 增速近一倍的高速度成长,私人消费成为推动我国汽车市场快速增长最大的动力。10年之后,汽车在我国城市的普及程度将像今天的彩电一样,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大城市家庭拥有两部或多部汽车将非常普遍,汽车也将大规模地进入农村地区,一些即可用作代步工具又可作为生产资料的车型,如轻卡、皮卡和越野车等,将在农村开拓出广阔的市场。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对它的认识与评价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 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方兴未艾,引起人们对经济以外诸如政治、文化等问题的思考,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将导致文化全球化。诚然,经济全球化会加强各个地区文化的联系,对文化交流有一定影响,但是不可能消除各地区文化的民族特色,更不会导致文化全球化。每个国家和民族在政治上是独立的,在文化上也是独立的,各民族应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文化只有样式不同,才能更丰富。丰富多彩、百家争鸣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景,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于文化而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如今全球化越演越重,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已经成为民族研究与工作中的重大课题。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对国家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力和影响力。文化资源、人文环境和民族素质,也是一个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将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丰富的经济生长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对待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时,应该持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以“周易”文化为中心发展出来的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文化。更实际地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应当说是以“道释儒三教为中心的十多种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部分的内容具有很强的价值,可以世世代代继承和发扬下去。优秀的文化传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强不息。《易传》中提出“自强不息”,也称为“刚健”。中国从19世纪初就受到外国的侵略,在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中国人民就表现出了一种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今天,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中国人民表现出来的同样是一种自强不息、永远向前的精神;二是“和谐”。春秋初年,史伯提倡“和”,“以他平他为和”,意思就是,对于不同事物要肯定它的不同的特点,这样事物间才能保持平衡。而“和”即“和谐”。 但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封建主义和小农经济的背景下产生出来的。它的确包含一些陈腐的内容,如专制主义传统、惰性等。这些内容是为适应封建社会和小农经济的社会背景而产生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内容我们不能够全盘照搬,不能够全盘继承和弘扬,我们应该通过合理的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比,西方文化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一是西方文化传统中讲究逻辑推理,所以,西方的逻辑学发达。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注重分析,而中国自古就缺乏分析方法。二是西方的自然科学相对发达。例如在数学方面,虽然中西在数学方面各有特点和贡献,但尤其在几何学方面中国却不如希腊。三是西方文化的文化创新速度要比中国快。 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不同文化间的碰撞,面对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张岱年先生运用哲学的方法提出了“文化综合创新论”。 “文化综合创新论”就是要运用唯物辩证主义的思想来对待文化问题。文化的综合创新,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点结合起来,在根植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基础上而努力有所创造。如今,我们的任务就是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它包括先进的自然科学和先进的人文社会科学。 科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使国家、民族之间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更多了。我们在对其他民族文化兼容并包的同时,也应该采取主动回应的策略,向世界人民展示我们优秀的文化,同时传递我们由于进行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欣欣向荣的信息。加快文化交流和发展的步伐,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单就现阶段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开展的文化交流来看,我们似乎“拿来”的多,“送去”的少。近年来,国家也搞了一些对外文化宣传活动,如:中国文化美国行、中国文化法国节等等。但这种“送去”的工作还不够。在“送去”的同时,“拿来”的工作也还要继续做。世界上各地区间在文化方面应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中国传统文化向西方可以借鉴的就是民主制度。民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的内容,儒家追求“天下为公”,道家的“无为”都是民主的思想内容。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主,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实践,在这种条件下,就需要对西方的民主文化进行借鉴,然后再逐步发展中华民族的民主文化。 经济的全球化加强了各国家、各民族之间文化上的联系,但绝不会消除各民族的各种样式文化的特色。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吸取西方文化的成就,同时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是综合创新。我们必须坚持以唯物辩证主义思想指导文化研究,既反对全盘西化,也反对保守主义。因此我们要综合中西文化之长,创造新型的中国文化。而它的前提是,正确理解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这样才能具有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才能具备文化进步的基础。同时,还要看到中国文化在近代落伍了,必须吸取西方文化的先进成就,尤其是民主与科学。建设新文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离开了它,就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有学者曾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即发扬自觉性、坚持前进精神,以和为贵、宽容博厚精神。这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核心。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文化。新的时代,必须建设新的文化。新的文化有自己的一些特点:第一,新的文化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将更加深刻;第二,新的文化必然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要使命;第三,新的文化必然大力弘扬人的价值和尊严,尊重人的合理需求;第四,继承、借鉴与创新,并主动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国今后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文化就是生活,文化就是创造; ——传统存于现在,我们的传统就在于我们的现实;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趋势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趋势 趋势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 人民币难成自由兑换货币,稳健升值是大势所趋 ? ? ? 未来10年,将是人民币加快走向国际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到2020年,在美元没有出现崩溃性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在4.2:1左右,年均升值约4.5%。 今后10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更多地受到我国经济和外贸持续较快增长的推动,人民币加快国际化将推动我国利率汇率改革、资本市场扩展、货币监管调控水平提高。 相对于我国经济规模和外贸占全球总量的比例,目前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已明显滞后,但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一直受制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金融监管水平。本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和现有主要国际货币尤其是美元的冲击,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预计今后1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8%,至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75.7万亿元左右,按目前汇率计算,大约相

当于11万亿美元。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届时我国经济规模可能接近美国水平,超过日本一倍,相当于全球GDP 总量的20%。 贸易方面,我国进出口也将年均增长8%,仍将快于全球5%的平均增速。由此,我国外贸总额至2020年将达到6.4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占届时全球贸易总额的13%。并且我国外贸将由顺差转为逆差。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例将大致与我国外贸占全球贸易的比 例相当,而人民币在储备资产中的比例或许更高。 人民币国际化的羁绊依然存在。首先,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贸易和投资的双顺差阻碍了人民币的输出,而这是本币国际化的首要条件。即使外贸和投资全部以人民币结算,出口和投资双顺差也将吸干通过进口支付和对外投资流出的人民币,造成境外人民币流通的短缺,或只能以大幅增加外汇储备来支持人民币国际流通量的需要,即以美元等外汇的流入换取人民币的输出。 人民币走出去的过程还将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 开放和拓展,为境外人民币持有者提供较充分的可供投资的“资产池”。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形成机制也将更加市场化,使得持有人民币的风险降低。资本项下的资金进出管制将放松,以满足人民币资产投资者对投资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流动性要求。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一)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一)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传承论文提要: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干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笔者简要地探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作了思考。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尊重”,“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近代中国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建设策略在价值取向和技术选择上的理性趋势。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趋势

趋势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 人民币难成自由兑换货币,稳健升值是大势所趋 未来10年,将是人民币加快走向国际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到2020年,在美元没有出现崩溃性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在4.2:1左右,年均升值约4.5%。 今后10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更多地受到我国经济和外贸持续较快增长的推动,人民币加快国际化将推动我国利率汇率改革、资本市场扩展、货币监管调控水平提高。 相对于我国经济规模和外贸占全球总量的比例,目前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已明显滞后,但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一直受制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金融监管水平。本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和现有主要国际货币尤其是美元的冲击,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预计今后1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8%,至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75.7万亿元左右,按目前汇率计算,大约相当于11万亿美元。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届时我国经济规模可能接近美国水平,超过日本一倍,相当于全球GDP总量的20%。 贸易方面,我国进出口也将年均增长8%,仍将快于全球5%的平均增速。由此,我国外贸总额至2020年将达到6.4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占届时全球贸易总额的13%。并且我国外贸将由顺差转为逆差。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例将大致与我国外贸占全球贸易的比例相当,而人民币在储备资产中的比例或许更高。 人民币国际化的羁绊依然存在。首先,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贸易和投资的双顺差阻碍了人民币的输出,而这是本币国际化的首要条件。即使外贸和投资全部以人民币结算,出口和投资双顺差也将吸干通过进口支付和对外投资流出的人民币,造成境外人民币流通的短缺,或只能以大幅增加外汇储备来支持人民币国际流通量的需要,即以美元等外汇的流入换取人民币的输出。 人民币走出去的过程还将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和拓展,为境外人民币持有者提供较充分的可供投资的“资产池”。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形成机制也将更加市场化,使得持有人民币的风险降低。资本项下的资金进出管制将放松,以满足人民币资产投资者对投资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流动性要求。 这些趋势都将推动我国货币金融调控手段的完善。 10年之内,人民币依然难以成为自由兑换货币。但人民币稳健升值则是大势所趋。预计至2020年对美元将累计升值60%以上,先慢后快,年均升值约4.5%。 趋势之二:新能源助中国成汽车强国 在中低端汽车市场上将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大众品牌 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仍将较大落后于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将不及世界平均水平。 汽车市场高速成长带来的能源和环保压力将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很可能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缩小与汽车强国之间差距的一个契机。 过去10年,我国汽车生产和市场以超过GDP增速近一倍的高速度成长,私人消费成为推动我国汽车市场快速增长最大的动力。10年之后,汽车在我国城市的普及程度将像今天的彩电一样,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大城市家庭拥有两部或多部汽车将非常普遍,汽车也将大规模地进入农村地区,一些即可用作代步工具又可作为生产资料的车型,如

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分析

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分 析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与提高,中国人民的建设事业取得空前的成就。但是,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是不均衡的,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东西南北、城市农村的经济、文化差异较大,在社会改革转型过程中,社会现象较复杂,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挑战与问题。我们遇到哪些问题?我想围绕几个突出问题进行分析。 社会问题在各时代反映的内容各不相同,我个人觉得最突出的社会问题是:人口问题、生态环境问题、腐败问题。 人口问题是全球性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是当代许多社会问题的核心。虽然它在不同国家的具体表现各异,但其实质主要表现为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失调,人口增长超过经济增长而出现人口过剩。以中国为例,当前社会生活和发展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无一不直接地或间接地与巨大的人口压力相联系。首先,人口压力使社会在提供现有人口生活条件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突出表现为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需品短缺。其次,人口压力造成消费与积累比例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降低等。 强大的人口压力,城市工业的飞速发展,农村乡镇企业的迅猛崛起,引发了我国严重的生态平衡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它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重大障碍。预测未来社会问题的主要矛盾

将集中到生态环境上。如不及早解决,它将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甚至是全球性的、毁灭性的破坏。 可持续增长受到资源、能耗和环境的严重制约。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万元GDP的总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另外,污染物排放总量长期居高不下,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一些流域、城市的水和大气污染十分严重,部分地区的生态破坏程度还在加剧。有关测算结果显示,这些年来我国因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每年都在2800亿元以上。 改革开放中,中国经济得到巨大发展,但是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行政权力对经济的干预,造成了中国目前的官员腐败行为,其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人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腐败所造成的恶果是一言难尽的。造成国家财富的大量流失,充分认识官员腐败的危害性,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开展反腐斗争,意义重大。 我国官员的腐败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成功做法,努力探讨中国特色惩治和预防腐败机制。此外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加大案件查处和司法打击力度是有效措施。 我国是人口大国,各种问题总是存在,但只要我们一起努力,总会找到解决措施,建设美好家园。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3级阿卜来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