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记得住乡愁

记得住乡愁

记得住乡愁
记得住乡愁

记得住乡愁”是旅游发展的重要原则

□杨元珍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种充满诗意的表达岀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公报中,引起了不小的社会反响。时至今日,仍余音绕梁,赞声不绝。笔者认为,“记得住乡愁”,不但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也是旅游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

一、何谓“乡愁”

“乡愁”一词,笔者没有查到出处,它多出现在离乡游子的思绪里,出现在文人墨客的诗句中。所谓“千里作远客,五更思故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都是“乡愁”的代表作。最有名的恐怕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它激起无数海外游子的思乡爱国之情。

关于“乡愁”的解释,辞典里只有一句话,即“怀念家乡的忧伤心情。”这种解释有简单化倾向。“乡音亘古今,乡愁暖人心”,说的就不是忧伤。笔者认为,“乡愁”是一种复杂的感情,有忧伤、有苦涩、有甜蜜、有温馨。“乡愁”是乡音、乡情、乡文、乡俗、乡景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乡愁”是一种怀古、怀旧、怀乡的情结,是一种对逝去岁月、逝去情景的思恋。“乡愁”是远去的记忆,“乡愁”是亲切的乡音,“乡愁”是浓浓的亲情,“乡愁”是人的情感世界中最敏感、最柔弱的部分。

“乡愁”,既抽象,又具体,既朦胧,又真实。它有丰富的物质载体,也有许多精神层面的东西。“乡愁”因每个人的出生居住地域、成长经历不同而不同,“乡愁”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年龄越长,“乡愁”越深。

“乡愁”之“乡”,不仅仅指农村,它是家乡、故乡、原乡的泛称,它包括了城市,是城乡的统称。“乡愁”,不仅是乡下人的情结,只要离开家乡的游子,包括城里人都会有。

二、旅游产业是让人们“记得住乡愁”的重要载体

1.追逐“乡愁”:人们心中难以抑制的冲动。人的“乡愁”,有各种各样的精神动因和物质动因。有的思念亲人,有的牵挂家乡的祖屋,有的怀念那熟悉的环境,有的难忘家乡的口味,有的虽然去的不是自己的家乡,但他要找的就是那种感

觉。所以,“乡愁”是每一个人根深蒂固的情结。这种“乡愁”,虽然有的埋藏得很深很久,但随时都在萌动,一有机会,它就冲腔而出。这也就是中国人一到节假日就想回家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人总想叶落归根的根本原因。

2.难觅“乡愁”:人们难了“乡愁”情。近年来,中国有点“乡愁”难觅了。由于片面地追求高速度、高增长,过分地依赖土地经济、房产经济,加上理念上的盲目西化,规划设计上的盲目崇洋,使城市千城一面。许多地方拆旧城,建新城,建的是全世界都有的高楼大厦,拆除的是别人永远没有的古街古巷古建筑。有的地方拆除真文物,建造假文物。使本土文化、本地特色、城市个性迅速消失。在农村,由于过度地追求城镇化率,盲目地赶农民进城、追农民上楼,使我国的自然村快速锐减,据有关部门统计,从2000年至2010年的十年间,全国自然村减少了90万个,平均每天消失近250个,今人触目惊心。而这些自然村,不但青山绿水,环境幽静,而且一村一貌,有的还有丰富的文化遗存,是许多人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是许多人魂牵梦绕的地方。千城一面的城市,快速消失的村庄,使多少游子感到故乡难寻,古土难回,乡情难觅。

3.记住“乡愁”:旅游业的历史责任。“乡愁”难觅了,怎么办?除了纠正城市化发展的方向,大力开展文物古迹的保护,减缓村庄的消失外,旅游应当承担留住“乡愁”的历史责任。首先,旅游业的产业特性决定了它应该承担起让人们记住“乡愁”的责任。旅游最核心的价值观就是以游客为本,以游客的需要为需要,最大限度地吸引游客,增强吸引力。“乡愁”就是旅游吸引力的核心。融入更多的“乡愁”元素,让人们找到“乡愁”,了却“乡愁”,是旅游产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其次,旅游业的产业优势决定了它能够承担起让人们记住“乡愁”的责任。旅游产业分布面广,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其中许多都带着“乡愁”;旅游产品不断丰富,新的业态不断推出,特别是一些古村古镇的开发,乡村旅游的发展,“无景点旅游”的推出,使一些消失的“原乡”得以重现,失去的记忆得以找回,内心深处的“乡愁”得以了却。

4.留住“乡愁”:旅游吸引力的灵魂。这几年,乡村旅游热,古村古镇热,就是人们追逐“乡愁”的集中表现,因为这几种类型的旅游,都较多地集中了“乡愁”的元素。这一现象进一步说明,旅游能够留住“乡愁”,反过来也说明,只有做出“乡愁”,留住“乡愁”,旅游才有强大的吸引力,才能吸引游客,留住游客。因为,留住了“乡愁”就留住了记忆,留住了情感,留住了文化,留住了个性。

三、旅游怎样才能做出“乡愁”

旅游做出“乡愁”是历史责任,是自身发展的需要。那么旅游怎样才能做出“乡愁”?

首先要做到“四个尊重”。

尊重自然少破坏。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始终对自然怀有深深的敬意,

尽量保持其原有的生态面貌,少搞开山填土,不搞移山填湖,更不能破坏它的山形走势、天际轮廓。

尊重原貌少拆旧。在开发古村古镇、古街古巷类旅游资源时,要尽量尊重原貌,充分体现“原乡”原真性,切莫因图奢华搞大拆大建,更不能搞整村搬移使原乡消失殆尽。

尊重历史少发挥。开发建设有历史积淀、文化底蕴、史实依据的旅游资源时,要把充分尊重历史作为一条基本原则。特别是开发关系到重大历史事件、我党我军的发展历史、名人伟人的重要活动的资源,更要科学严谨、一丝不苟。不能随意更改,更不能无原则地发挥。

尊重个性少共性。一个城市、一个村庄、一个景点,之所以能分出你我他,是由它的个性决定的。一个人之所以有“乡愁”,能够记得住“乡愁”,也是某一特定的东西,即它的个性决定的。这种个性,有的表现在文化上,有的表现在风格上,有的表现在建筑形态上,有的表现在地理位置上,有的表现在某一特定的标志性物件上。搞旅游开发,建景区景点,就要抓住这些能够引发人们“乡愁”,引起游客共鸣,拨动人们心弦的个性化的东西,少搞不搞千篇一律、“大家都有”的东西。

其次要坚持“三去三存”。

一是“去伪存真”。要善于鉴别哪些是原生态的,哪些是后来才有的;哪些是本土文化,哪些是外来文化;哪些是本村、本乡、本城特性的东西,哪些是移植的东西。在鉴别的基础上,把原生态的、本土的、特性的,能让人们记住“乡愁”、留下“乡愁”的东西做足做好。

二是“去繁存简”。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似象”、“不像”等问题,往往是不尊重它的现实,片面地追求完美、追求奢华、追求体量,人为地增加好多不应有的东西,把事情搞得太繁杂,使产品失去原真性。殊不知,大美若简,简单的才是真实的。所以,要善于跳出传统思维,懂得从简单中保持真实,从真实中体现美感。

三是“去形存神”。这里的“去”要作为“少”来理解,即旅游产品要让人留得住“乡愁”,不但要形似,更主要的是神似,要少注重形式,多注重内容。所以,要挖掘文化,做足文化,深邃内涵,靠文化引发人们的思考,用故事拨动人们的心弦,使产品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四、旅游让“乡愁”留在哪里1.留在规划设计的理念里。在选择合适资源的基础上,把好规划设计这个总开关。规划设计者要有强烈的尊重自然、尊重生态、尊重原貌、尊重本土文化的意识,把让游客能够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愁”作为规划设计的根本指导思想,并把它贯穿在旅游规划的理念、旅游发展的思路、旅

游建设的产品、旅游营销的口号等各个环节。

2.留在景区建设的细节里。现在人们去旅游,一般还是冲着景区去的,所以景区建设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非常重要。如一个以古村落为基础建设的景区,首先要做出它原貌的外形和体量,其次要遵循它原来的建筑风格,再次要在用材上尽量使用与原建筑相同或相近的材料。特别是在保留本土文化方面更不能有丝毫马虎。

3.留在景区周边的环境里。景区建设固然重要,景区周边环境也不容忽视。人们记起的“乡愁”,往往都是远去的东西,而倒回几十年,其生态环境和现在是不一样的。因此,做旅游项目,千万不能忽视做周边环境。

4.留在标志性的物体里。人们的“乡愁”,往往跟一、两件标志性的物件有关系。就像电影《原乡》里婺源那棵大樟树和石拱桥。这种标志性物体是最能让人记住“乡愁”的。因此,在建设旅游景区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留或恢复这种标志性的建筑。

5.留在旅游活动的项目里。很多“乡愁”是靠活动勾引起来了,因此,旅游景区要设计编排一些反映当地文化、风俗的表演项目,如北方人的猜灯谜、南方人的打年糕等。特别是要挖掘那些失传的、当地特有的项目,这样的项目会让人大感意外,又倍感惊喜。尤其要多设计一些游客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的项目,如简单的农事活动、家务劳动等。

6.留在导游的讲解里。“乡愁”,除了让游客能看到外,也要能够听到。游客听得最多的是导游说的话。为此要精编导游词,把那些最能打动人、最能反映当地特色的人、事、物编进去,把当地最能引以为傲的事编进去,把当地脍炙人口、代代流传的故事编进去,还要深入挖掘普通人的趣闻轶事。

席慕容诗集精选

一棵开花的树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 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 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於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那是我凋零的心 七里香 溪水急著要流向海洋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 在绿树白花的篱前 曾那样轻易地挥手道别 而沧桑了二十年後 我们的魂魄却夜夜归来微风拂过时 便化作满园的郁香 山路 我好像答应过你 要和你一起 走上那条美丽的山路

你说那坡上种满了新茶 还有细密的相思树 我好像答应过你 在一个遥远的春日下午 而今夜在灯下 梳我初白的发 忽然记起了一些没能 实现的诺言一些 无法解释的悲伤 在那条山路上 少年的你是不是 还在等我 还在急切地向来处张望 出塞曲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 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景象 谁说出塞曲的调子太悲凉 如果你不爱听 那是因为 歌中没有你的渴望 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 像那草原千里闪著金光 像那风沙呼啸过大漠 像那黄河岸阴山旁 英雄骑马壮 骑马荣归故乡 抉择 假如我来世上一遭 只为与你相聚一次 只为了亿万光年里的那一刹那一刹那里所有的甜蜜与悲凄 那麽就让一切该发生的 都在瞬间出现吧

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 让我与你相遇 与你别离 完成了上帝所作的一首诗 然後再缓缓地老去 初相遇 美丽的梦和美丽的诗一样 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常常在最没能料到的时刻里出现 我喜欢那样的梦 在梦里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 一切都可以慢慢解释 心里甚至还能感觉到所有被浪费的时光竟然都能重回时的狂喜和感激 胸怀中满溢著幸福 只因为你就在我眼前 对我微笑一如当年 我真喜欢那样的梦 明明知道你已为我跋涉千里 却又觉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好像你我才初初相遇 雨中的了悟 如果雨之後还要雨 如果忧伤之後仍是忧伤 请让我从容面对这别离之後的 别离微笑地继续去寻找 一个不可能再出现的你 青春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麽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後的群岚

《关于方言》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个观念;只有用自己最熟悉的母语,才能精确表达人们内心最深处、最复杂的情感。没有乡音,无以慰藉乡愁。任何一种方言都是一种知识体系,都是特定的族群在特定的地域生活多年之后文化风貌的呈现。一个多元的社会,应该允许人们用方言来表达情感。 方言能极大增强同一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但也会在人们跨地区交往中造成一些困难。随着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方言间的差异性减小、普通话影响扩大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考虑到方言的价值,我们希望方言不要以这么快的速度退出社会生活,而是能在更长的时间里以一定形式得到传承。 据统计,世界上大部分人口,都使用不止一种语言。因此,我国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没必要将方言保存保护与普通话推广对立起来,双语双言、多语多言应是社会之常态。我们在完成不同的社会交际功能、适应不同交际场合时,完全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进行。 (摘编自姚羽《保护方言与推广普通话并不对立》,2017年5月19日《新华每日电讯》)材料二 最近,重庆市育才中学的4名高中生写下万字论文,探讨重庆方言在青少年中的认知及使用情况,并呼吁关注重庆方言的传承。这份论文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还获得了由清华大学主办的“登峰杯”全国中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复赛一等奖。这篇万字论文的主题契合了当今社会人们对方言传承乡愁的期待。城镇化加速推进,社会流动日益频繁,方言及其对应的方言文化的式微,几乎是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必然代价与表征之一。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保卫方言”的声音、行动近年来屡屡进入公共舆论空间。不过,仍然存在不同意见的交锋。如语言学家周有光曾指出的:“大都会比如说纽约,每天进入的人口是1300万,所以大都会不可能通行本地方言,必然有一种共同语,在中国就是普通话。” (摘编自朱昌俊《保护方言是对多元文化的尊重》,2017年第8期《决策探索》)材料三 “学校规定,除了每年开学典礼,其余时间必须讲苏州话。”苏州评弹学校校长孙惕介绍,标准的吴语发音是评弹表演的基础,可苏州孩子几乎没人能讲好苏州话。近两年,该校入学考试不得不降低标准,入学之后再继续学习矫正。 江苏省语言学会理事、南通市通州区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陶国良主编了一本录有1.1万条词目、共计66万字的《南通方言词典》。“写这本书就是想为南通话留下属于它自己的

申论范文精选:城镇化建设要记得住乡愁

申论范文精选:城镇化建设要记得住乡愁 乡愁是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牵挂;乡愁是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的无奈;乡愁是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孤独……乡愁始终是古代文人骚客笔下的重要元素。但近年来,快速的城镇化节奏,已经让很多人失去了乡愁。乡愁作为维系人们和乡村之间的情感纽带,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乡愁有助于增强人们的归属感,有助于增强人们的幸福感,有助于增强人们的凝聚力。正因如此,我们才要重拾乡愁,让人们回得去故乡,进得去城市。 记得住乡愁,有利于增强归属感。乡愁的本质元素在于情,有了情才有了牵挂。此处的情感源于人,或源于山水,或源于那片土地。有了这些,长年漂泊于外的游子才有归家之所;有了这些,那些浮萍才有生根的方塘;有了这些,飘荡的落叶才有歇脚的地方。“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是贺知章的无奈,而故乡不再有小桥流水的美景是我们这代人的无奈。城镇化的进程快节奏,使得故乡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青山绿水不再,鸟兽鱼虾难觅,倘若城镇化的建设继续像这样只追求速度和质量的提升,乡愁从何处拾起?漂泊的心将何处安放?

记得住乡愁,有助于增强幸福感。乡愁凝结于人们的记忆之中,故乡始终是那个温暖的地方。许多城市务工者都感叹他们虽进入了城市的壳,但依然进不了城市的心。为城市建设出力最多,却无法扎根于此;不仅备受委屈、劳累、危险,无人关心,甚至还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这个城市让他们感受到的只有心酸、冷漠和陌生。他们是城市里的“边缘人”,但他们的故乡却不会如此待他们,每一次回乡都是他们一次温暖的旅程;每一次回乡,都是一次抛弃烦恼的旅程。因此,城镇化的进程,应在“故乡逻辑”中进行,不能使他们寄托心灵的故乡沦陷为陌生的他乡。只有这样,才能保留住故乡带给他们的幸福,温暖他们的心。 记得住乡愁,有助是于增强凝聚力。故乡的召唤,使得像杨振宁、黄大年这样的优秀人物放弃国外的优渥条件而归来报效祖国。“外面的世界再怎么美好也是他乡,家乡再怎么差也是自己的归处”,这是我的长辈经常跟我提及的一句话。家乡的魔力在于,不管你漂泊于他乡还是扎根于他乡,它始终是你的牵挂。城市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际交往出现巨大的陌生性,你可能永远不知道住在你对面的住户叫什么名字,但你永远都会记得所有唤你乳名的街坊邻居的名字。这便是乡愁的凝聚力,它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使人们凝聚在一起。在新时代的当下,我们也要发挥新乡贤

初中八年级语文:席慕蓉《乡愁》教学设计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席慕蓉《乡愁》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Xi Murong "Nostalgia"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席慕蓉《乡愁》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内容 学生活动 内容 媒体 使用 时间 设计 意图 一、导入 二、诵读、分析 三、应用 席慕蓉的故乡,在她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出生,也不在那儿长大,更不能

回故乡去看看(直到1989年在她46岁时,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在遥远的海岛上,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是她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她只有在梦中,在诗中,寄托无限的乡愁。 老师范读。 学生思考: ◆1. 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 ◆2. 诗人把乡愁比作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 讨论问题。 小结要点: 这首诗大致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第二节写离别时,表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惆;第三节写离别后,表现对故乡绵绵无期的思念。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用月夜的笛声来营造整个诗的凄清的氛围,把人带进梦幻般的意境中。“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把故乡的面貌比喻成一种模糊的惆怅,类似于通感,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独特而有新意,诗人的思乡之情耐人寻味;接着把故乡的“面貌”和那种“怅惆”的心情比作“雾里的挥手别离”这一非常具有画面感的场景,使读者进一步体会乡愁的滋味;最后诗人点出乡愁,又用了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比喻“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诗人用

席慕蓉的诗

席慕容的诗歌 1、《一棵开花的树》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 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 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於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那是我凋零的心 2、《无怨的青春》 在年青的时候 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 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她 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那麽 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暇的美丽若不得不分离 也要好好地说一声再见 也要在心里存着感谢 感谢她给了你一份记意 长大了之後你才会知道 在蓦然回首的一刹那 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 如山岗上那静静的晚月 3、《七里香》 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 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 在绿树白花的篱前 曾那样轻易地挥手道别 而沧桑了二十年後 我们的魂魄却夜夜归来 微风拂过时

便化作满园的郁香 4、《山路》 我好像答应过你 要和你一起 走上那条美丽的山路 你说那坡上种满了新茶 还有细密的相思树 我好像答应过你 在一个遥远的春日下午 而今夜在灯下 梳我初白的发 忽然记起了一些没能 实现的诺言一些 无法解释的悲伤 在那条山路上 少年的你是不是 还在等我 还在急切地向来处张望 5、《出塞曲》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 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景象 谁说出塞曲的调子太悲凉 如果你不爱听 那是因为 歌中没有你的渴望 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 像那草原千里闪着金光 像那风沙呼啸过大漠 像那黄河岸阴山旁 英雄骑马壮 骑马荣归故乡 6、《抉择》 假如我来世上一遭 只为与你相聚一次 只为了亿万光年里的那一刹那一刹那里所有的甜蜜与悲凄那麽就让一切该发生的 都在瞬间出现吧 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让我与你相遇 与你别离

高考语文热点时文素材——方言保卫战:莫让乡音成乡愁

方言保卫战:莫让乡音成乡愁 编者按: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通过诗文表达了对乡音特殊的情愫,也许是由于乡音中蕴含亲情、寄托和乡愁的缘故吧。然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加快,受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影响,县域乡镇方言正趋于濒危,方言岌岌可危。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活化石,一旦失传,便不可再生。诚然,推广普通话是必要的,但我们对方言的保护也

【时代警语】 方言保护不光是学界的事情,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既要学界热,更要社会热。学界可以做好方言的记录保存,而方言的长期生存和健康发展,则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和推动。 要大力做好社会宣传,让地方政府和社会大众充分认识到方言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感,主动参与,群策群力,积极支持方言保护,充分激发方言活力。只有全社会重视和参与方言保护,方言的保护才能切实得到保障,才能真正见到成效。 【思维串联】 【考点精练】 1. 下列句子中和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新生代可以听懂方言,但有的小孩不说或根本不会说方言,这是目前县域、乡镇方言处于的 境况之一。 B. 方言不像地下矿藏,可以定格固化,永久保存;如不及时抢救,科学保护,将会成为永远消 失的历史,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C. 随着普通话的推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际交往频繁,语言生活活跃,城镇化进程加快, 都给方言带来了深刻影响。尤其是县域及乡镇的弱势方言,变化尤为显著,面临消亡的境地。 D.方言的传承,既要有国家语言政策的强力支持,也要有具体可行的规划和措施。除了方言的使用、方言的学习与教育,大众传媒也是传承方言的有效方式和重要阵地。

余光中《乡愁》赏析

余光中《乡愁》赏析 《乡愁》是游子深情的顾盼,是一曲清婉而柔美的回忆。自古游子远游,都会情不自禁的触景生情,吟上那么一首乡愁之诗。乡愁是人患上的一种毒药。 余光中以“乡愁诗人”着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乡愁》一诗的广为流传;大众对于《乡愁》相当熟悉,它之所以得以流行,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它结构简单,且对诗人不同时期的、内涵不同的乡愁通过四个不同的意象做了高度的概括;而“大陆在那头”一句煞尾,更使这首诗顿上一个境界 读《乡愁》这首诗,从而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诗人心中那种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盼望民族统一的思想感情。对于我们常人而言乡愁就是对故乡的思念,家人的想念,不会有那么高的高度去思考。 显然,这首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顺承的,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标示时间的短语,都明确出现在这首诗每一小节的第一行。 我们可以看出,诗的每一小节,实际上都对应着人生的某个阶段。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每个阶段的乡愁找了一个具体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成年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诗至此处,读者不禁会想,世间还有什么样的离情比死别更令人断肠有,那就是乡愁!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那一方小小的邮票承载了诗人的思念,在互通音讯中诗人获得了母亲的安慰。一张窄窄的船票承载了诗人对爱人的相思和依偎;在来来往往中,诗人填补了感情的缺口,其中滋味自在不言中。一黄土割断了诗人和母亲的相见。或许我们都太年轻,没经历过生离死别的痛苦,不能真正的体会其中的痛。但我们一样能体会到思乡思家的苦。 诗人的心归往何处那乡愁竟是不能圆的梦了!“这头”和“那头”终于走向了沉重的分离,诗人的心一下子沉入了深深的黑暗里。诗人在这强烈的情感中转入对现在的叙述。现在,那湾浅浅的海峡,竟成了一个古老民族的深深伤痕,也是诗人心中的伤痕,是和诗人一样的千千万万中华子孙的伤痕。诗的意境在这里突然得到了升华。那乡愁已不仅仅是诗人心中的

2015年天津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参考解析(下半年)

2015下半年天津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 1.A县这座曾经一顿饭工夫就可以横穿的小县城。现在环线有了、广场大了、楼多了、街宽了、灯亮了,处处显露着向大城市看齐的雄心。短短几年间,A县城面积由不足10平方公里扩至近20平方公里,人口由不足10万增至近20万。变化如此之大,以至于不少人从外面回来,迷失在楼群车流之中,找不到回家的路。 一位种了几十年水稻的新市民说,进城不只是换个地方,更是换个活法。村头闲聊变成广场漫步,坐便取代蹲坑,大超市冲击小卖部,城镇化的时代洪流一改农村长期封闭、单调的生活状态,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对于这种变化,乡亲们也有各种“吐槽”:规划落后、交通拥堵、环境脏乱、学校人满为患、公厕难找、停车不便……。从中我们体会到“城市病”正在向一些中小城市和新兴城镇蔓延。 如果说种种“城市病”反映城市功能不全、百姓生活不便,那么城市发展的误区则挤压着人的发展空间。城市建设铺摊子、摊大饼等做法还较有市场,不少基层干部面对大片“有奠基无下文”的项目用地也是忧心忡忡。相比城市资源的空置,群众权益的“悬空”更让人忧心。 专家指出:我们的城镇化必须从“速度型”转向“质量型”,由“物的城镇化”转向“人的城镇化”。而人的城镇化中的“人”,既泛指全中国13亿人口,又重点指的是8亿具有农民身份的国民,尤其是长期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的2.6亿农民工群体。谈及城镇化只论及农民的城镇化,实际上是不全面的。因为人的城镇化要求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这种一体化本质上是“城里人”和“乡下人”互化的过程,“乡下人”

到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加快了城市的繁荣,“城里人”也理应带着资金技术到“乡下”经营农业活动,给农业农村输血补钙。只不过“城里人”是自建国以来凭借城市户籍享受了“剪刀差”等带来的比“乡下人”更多更久的公共产品等社会福利的既得利益群体。例如,“乡下人”曾向“城里人”免费提供了几十年的“商品粮”、“商品棉”、“统筹提留款”等农副产品和资金供给。为了支持城市发展,农民 …… 作答要求: (一)根据材料1谈谈对“谈及城镇化只论及农民的城镇化,实际上是不全面的”的理解。 (二)材料6中,假设你是一名市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在“中德土地整理与农村发展合作实验区”项目合作之初,请以市政府的名义写一个工作计划。 (三)根据材料8总结巴黎城市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四)结合材料2-5中关于“乡愁”的表述,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席慕容最经典的八首诗歌

席慕容最经典的八首诗歌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席慕蓉,散文家,诗人,画家。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初相遇/席慕容美丽的梦和美丽的诗一样,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常常在最没能料到的时刻里出现。我喜欢那样的梦,在梦里,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一切都可以慢慢解释,心里甚至还能感觉到,所有被浪费的时光竟然都能重回时的狂喜与感激。胸怀中满溢着幸福,只因你就在我眼前,对我微笑,一如当年。我真喜欢那样的梦,明明知道你已为我拔涉千里,却又觉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好象你我才初初相遇。抉择/席慕容假如我来世上一遭只为与你相聚一次只为了亿万光年里的那一刹那一刹那里所有的甜蜜与悲凄那麽就让一切该发生的都在瞬间出现吧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让我与你相遇与你别离完成了上帝所作的一首诗然后再缓缓地老去与你同行/席慕容我一直想要和你一起走上那条美丽的山路有柔风有白云有你在我身旁倾听我快乐和感激的心我的要求其实很微小只要有过那样的一个夏日只要走过那样的一次而朝我迎来的日复以夜却都是一些不被料到的安排还有那麽多琐碎的错误将我们慢慢地慢慢地隔开让今夜的我终於明白所有的悲欢都已成灰烬任世间哪

一条路我都不能与你同行莲的心事/席慕容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莲多希望你能看见现在的我风霜还不曾来侵蚀秋雨还未滴落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我已亭亭不忧亦不惧现在正是最美丽的时刻重门却已深锁在芬芳的笑靥之后谁人知我莲的心事无缘的你啊不是来得太早,就是太迟回眸/席慕容前世,我频频回眸挥别的手帕飘成一朵云多少相思多少离愁终成一道水痕送我远走今生,我寻觅前世失落的足迹跋山涉水走进你的眼中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我用一千次回眸换得今生在你面前的驻足停留问佛:要多少次回眸才能真正住进你的心中佛无语,我只有频频回首像飞蛾扑向火可以不计后果可以不要理由回眸再回眸千次万次你在我眼中也在我心中我频频回顾着期待你的温柔我频频回顾着渴望长相厮守前世我在舟中回眸莲叶一片一片连成我眼中的哀愁今生佛成全我的思念让我走进你的眼中我寻觅了很久累了只想在你怀中停息只想让你的手揩去我脸上的泪痕只想让你的体温温暖我冰凉的双手不要问我为何今生千里迢迢将你寻觅我没有喝孟婆汤心中牵挂着你不要问我为何哭泣我没有喝孟婆汤仍记得前世离别时心底的绝望说我喜极而泣吧泪落在你的襟上前世的种种哀愁开成一树繁密的丁香我只想与你携手在树下看那一朵开成五瓣向我们预言幸福今生我仍旧频频回望今生我仍旧不喝孟婆汤来世我还会千里迢迢将你寻觅来世我还会和你手牵手寻找五瓣的丁香一棵开花的树/席慕容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

中国现代诗歌大全:席慕容诗选

中国现代诗歌大全:席慕容诗选【页底】【索引】 席慕容诗选 席慕容(1943- ),出版的诗集有《七里香》(1981)、《无怨的青春》(1982)、《时光九篇》(1987)等。 一棵开花的树七里香山路出塞曲抉择初相遇雨中的了悟青春信仰前缘为什么盼望送别接友人书野风悲歌渡口无怨的青春乡愁爱你与你同行 暮色莲的心事请别哭泣树的画像禅意(一)禅意(二)雾起时历史博物馆 一棵开花的树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 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 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於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那是我凋零的心 七里香

溪水急著要流向海洋 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 在绿树白花的篱前 曾那样轻易地挥手道别 而沧桑了二十年後 我们的魂魄却夜夜归来微风拂过时 便化作满园的郁香 山路 我好像答应过你 要和你一起 走上那条美丽的山路 你说那坡上种满了新茶还有细密的相思树 我好像答应过你 在一个遥远的春日下午 而今夜在灯下 梳我初白的发 忽然记起了一些没能 实现的诺言一些 无法解释的悲伤 在那条山路上 少年的你是不是 还在等我 还在急切地向来处张望出塞曲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 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景象 谁说出塞曲的调子太悲凉 如果你不爱听 那是因为 歌中没有你的渴望 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 像那草原千里闪著金光 像那风沙呼啸过大漠 像那黄河岸阴山旁 英雄骑马壮 骑马荣归故乡 抉择 假如我来世上一遭 只为与你相聚一次 只为了亿万光年里的那一刹那一刹那里所有的甜蜜与悲凄 那麽就让一切该发生的 都在瞬间出现吧 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让我与你相遇 与你别离 完成了上帝所作的一首诗 然後再缓缓地老去 初相遇

那一抹浓浓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细细读来,余光中的乡愁在心里悄悄弥漫着一种叫乡愁的情绪,带着淡淡的忧伤,浅浅却力大无比侵袭藏在胸口里面,那颗热血澎湃却非常柔软的心。中国人“根”的观念根深蒂固,尤其是人一步入老年的行列,落叶归根的思想就越发的深。一个人小时候忙于学业,为了将来更好的发展,不惜花费大部分的时间;年轻时离开家离开父母,为了生活四处奔波到麻木不仁;到老了,想回到生自己养自己的家乡,因为家乡是唯一的精神上的寄托。自从国民党战败,退居台湾,那一抹浓浓的乡愁就牵动着海峡两岸人民的心,占据了台湾文学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了独树一帜的乡愁文学。就算是听到一声乡音,暖暖柔柔的方言,足以使你泪流满面,原来活着就是生命里最大的感动。那暖暖的乡音里得到了释放,像是父亲温暖的大手在抚摸那颗疲惫的心,像是母亲微笑着温暖的怀抱流浪已久的游子。或许,死后骨灰不能埋葬在自己的家乡是那个时代最大的憾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古人的佳作中也洋溢着浓浓的乡愁,那一抹浓浓的乡愁在诗人的笔下充满了意象美与人情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那是羁旅漂泊的游子对家乡的深深哀思,“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那是故乡的水对游子的依依不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那是重阳佳节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人的万千思念,“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那是家书中情意盎然对浮云游子的牵动,“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那是南飞的归雁寄托了游子的别绪乡思。其实,那一抹浓浓的乡愁一直在我们的生活中酝酿着,只是缺少发现它的慧眼。乡愁或许就是我母亲亲手做的豆腐酿,快乐时想你入口清甜醇香,新鲜脆嫩。又或许每一次回家,母亲都会用古井里的水,自己种的黄豆,用石磨做水豆腐酿迎接自己,十几年来自己从没缺席过。乡愁或许就是母亲亲手做的苦瓜酿,又或许悲伤时想自己苦涩后那份浓浓的的爱意,那份浅浅的苦涩后绵长甘甜,那张透过泪水仍然清晰微笑的脸。乡愁或许就是母亲亲手种下的黄皮果树,又或许每一年的盛夏,黄皮果飘香的季节,母亲就会守候在黄皮果树下,数着日子,等最枝头上的果子熟透,就是进家门的时刻到了。盛夏的六月,怀有一份对遥远的家乡淡淡的念想。静静的给自己倒杯清水,透明的玻璃杯里荡漾着透明调皮的精灵,在小小的杯里自由飞舞。薄薄的水气袅袅升起,慢慢的慢慢的朦胧我的视线,笼罩我的脑海。人是很容易怀旧的感性高级动物,不知不觉一路走来,恍然发现已消耗了不少的时光,轻轻的留念一段岁月,搁浅生命里那些青春年华,感动生命是如此的安好。 岁月的潮水涨上了记忆的河滩,而沾满青苔的往事重新又萦绕脑际。风又飘飘,雨又潇潇。逝去的日子一如过眼云烟,总让人顾首流连。为了谋生,这许多年一个人一直漂泊在外——这决不是故作沧桑。经历过坎坷泥泞,品味过辛酸苦辣,在融入污杂的同时,那纯朴灵净的乡情,已经变得越来越淡。泥土原始的芬芳,只在脚下默默地伸延,却嗅不到最初的弥漫.有一种感觉,一直都在藏在心底,惆怅中微带一点点忧伤,却又有着涩涩的甜蜜。时常在梦中奔跑,朝着一个方向,脚步坚定而矫健。然而,无论怎样努力地奔跑,却始终无法抵达。每次醒来,都能触摸到深深的遗憾和被眼泪浸湿的脸。那一抹浓浓的乡愁牵动着这一切。 乡愁是故乡的那栋老屋,那里留下年少时的欢声笑语,一转身一回首,一个若有所思的凝眸。如花的年华,还有绽放在年华里的青春梦想也都失落在了老屋,如今这些只能在记忆里寻找。老屋是温馨的回忆,是梦里的惆怅,是故园的思恋。老屋承载了我多少团圆的期盼,是午夜梦回的召唤。 乡愁是故乡那条小河,它蜿蜒着在山下婉转迂回,清清凉凉的河水啊日夜奔流不息,漂泊着思乡的愁绪夜夜梦回故里。乡愁是故乡的月,依然皎洁,在每一个月缺月圆的日子牵引游子的视线,凝望家乡的方向,心中不知不觉的低吟浅唱明月千里寄相思的感伤。

记得住乡愁——福安后垅古厝考察报告

记得住乡愁——福安后垅古厝考察报告 宁德市民族中学高一(4)班小组成员:缪冰钰、郑璐琪、张添颖、缪恒浩、刘鸿宇 指导老师:全建华郑华杰 (后垅古厝) 引言: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中提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福安正在打造山水园林城市,城市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对市区中散落的古民居的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古建筑展现了福安辉煌的历史,体现了古代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保护古建筑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责任。 意义:古建筑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古建筑是文化精神的载体,通过古建筑,可理解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城市“历史记忆的符号”和“城市文化发展的链条”,它们见证了这个城市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

的沧桑变化,一旦破坏,就再难以恢复和延续。记录历史,展示文化,载托灵魂,正是古建筑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将古建筑的历史因素进行完整的传承与表达,便是今天古建筑保护的真正意义。 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和实地考察法。 研究计划:2014年9月—2014年10月初确定选题 2014年10月中旬—2014年11月中旬收集资料 2014年11月下旬实地考察并撰写研究报告 2014年12月—2015年1月完善研究报告,交流汇报 研究结果:在先期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我们对后垅古厝进行了实地考察,结合当地居民的介绍,总结了后垅古厝的社会历史价值和面临的严峻考验。 一、古厝依然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历史价值: 1.后垅古厝经历了两三百年的历史,目前绝大多数都能维持居住的基本要求,建筑整体结构保存较为完好。据我们调查,不少居民反映,住在古厝不仅仅没有高楼大厦的约束隔阂,还能有冬暖夏凉的舒适体验。 2.后垅古厝曾经历过风霜岁月、各种运动的冲击,虽然受到了不少破坏,但仍有一些精髓被保留了下来。在考察中我们就见到了许多精美的雕刻工艺品,有木雕有瓷雕,采用了圆雕、浮雕、镂雕等雕刻技艺,无不向我们展示着古代艺术之精美。 3.后垅古厝的建筑结构设计精美巧妙, 遵循中国人传统的对称分布格局,安全 防护措施也十分到位。前厅、后院的分 布,左右厢房对称的布局,体现了我国

席慕容《乡愁》原文

席慕容《乡愁》原文 《乡愁》这首诗写了故乡的歌谣,故乡的景致,古树的年轮,作者从浓浓并且熟悉的乡音入手,再从熟悉而又模糊的故乡曾经的景致续写乡愁,最后从内心绵延不绝的乡愁的形象化作大树的年轮。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席慕容《乡愁》原文,欢迎大家阅读。 席慕容《乡愁》原文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席慕容《乡愁》英文翻译 The song is a native flute quiet and remote Always sounded the night the moon The face of home is a vague wistful

Waving goodbye as if the fog After parting Homesickness is a tree without rings Never to grow old 席慕容《乡愁》赏析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席慕蓉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高考必备时文素材【时文选粹】方言保卫战:莫让乡音成乡愁

【时文选粹】方言保卫战:莫让乡音成乡愁 编者按: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通过诗文表达了对乡音特殊的情愫,也许是由于乡音中蕴含亲情、寄托和乡愁的缘故吧。然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加快,受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影响,县域乡镇方言正趋于濒危,方言岌岌可危。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活化石,一旦失传,便不可再生。诚然,推广普通话是必要的,但我们对方言的保护也不容忽视。最是乡音解乡愁,没有了乡音,便无以慰藉游子漂泊的乡愁。 莫让方言成为消失的历史题目即观点,运用祈使 句,旗帜鲜明。 ①语言是国家的重要资源,方言是地方文化的丰富宝藏。保护语言资源,无论对中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还是对语言生活的丰富、语言研究的推进,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开篇点题,指出保护语言资源的重要意义。 ②如今,方言变化速度加快,弱势方言趋于濒危,已是不争的事实。随着普通话的推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际交往频繁,语言生活活跃,城镇化进程加快,都给方言带来了深刻影响。尤其是县域及乡镇的弱势方言,变化尤为显著,有的面临消亡的境地。比如湖北大冶的金湖方言,“父亲、母亲、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原先叫“父、阿爹、阿母、家公、家婆”,现在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一变化无疑是在向普通话靠拢。大冶方言的变化只是汉语方言变化的一个缩影。方言不像地下矿藏,可以定格固化,永久保存;如不及时抢救,科学保护,将会成为永远消失的历史,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紧迫性分析。以湖北大冶的金湖方言为例,由个例到普遍,指出弱势方言趋于濒危,亟待抢救。 ③方言保护要特别关注县域方言,尤其是乡镇方言。在南方方言区,特别是在方言复杂的地区,“十里不同音”很常见。湖北东南部是赣语区,县域内乡镇与城关、乡镇与乡镇之间,方言 都有区别,有的差异显著。对于方言的保护,过去往往比较重视的是上海、广州、厦门、武汉等大城市的强势方言。其实,县域、乡镇方言更能反映方言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目前,县域、乡镇方言有的处于两种境况:一是受普通话和强势方言的影响,变化速度在加快;二是新生代可以听懂方言,但有的小孩不说或根本不会说方言。县域、乡镇方言这种迅变、衰微的趋势,使它们面临着更大的消亡危险,因此更需要加大保护力度。现实性分析。指出县域、乡镇方言面临着迅变、衰微的趋势,更需加大保护力度。 ④方言保护要在科学性上下功夫。一方面,要通过科学手段,全面准确规范地记录方言事实,保存方言面貌,并做到有效开发 利用。就目前实施的“语保工程”而言,可谓成效显著,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既跟现实条件、调查方案及技术要求有关,也跟有些点调查人员的专业素养有关。现在设计的调查方案(《中国语言资源调查手册·汉语方言》)仅调查了1000个单字、1200条词语、50条例句,这只是一种概略性的调查,只能反映方言的基本面貌,并不能全面深刻反映方言事实。有的调查人员因为专业素养有限,调查培训不足,在方言记录和描写上难免出现一些误差。另一方面,要切实有效地维护和优化语言生态,营造方言使用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换句话说,要着力保护方言赖以生存的环境,激发方言活力。这种环境或氛围,就是全社会尊重方言,爱护方言,容许在非特定场合自由地使用方言。相对于方言的记录和保存,这方面的工作显得更加困难,更为艰巨。必要性分析。论述方言保护要在科学性上下功夫。

余光中乡愁赏析

余光中乡愁赏析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群星璀璨的诗海中,《乡愁》可以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余光中将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倾注在诗作之中,感情上继承了古典诗歌念亲、恋乡的传统,又融入了千千万万台湾人民对大陆深深的依恋,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诗作难以比拟的历史感和民族感。而笔者作为一个身处异乡之人,对绵长的乡关之思,体会尤甚。 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余光中《白玉苦瓜》序)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读者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情感,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将之呈现在读者眼前,其蕴绵长。 本诗又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

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诗歌的音韵之美,是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言有尽而意无穷,思乡之情固然愁,然个中滋味实在耐人深思。最后我也作首小诗,也算是一舒胸中乡关之思。 登高 秋日登高,遥望乡关,怅然之感不觉涌上心头。不自意露于笔尖,得七律一首: 千里南粤初见秋, 欲览风光上高楼。 乡关北望九连外, 烟雨西风使人愁。 负笈他乡长作客, 山南山北身迹留。 徒羡飞雁生双翼, 偷闲小归亦难求。

中公第三轮模考申论参考答案副省级(乡愁)

“乡愁”参考答案 一、结合“给定资料1”,对故乡让我们感到陌生的原因进行概括。(10分) 要求:全面准确,分条归纳。不超过150字。 【参考答案】 故乡让我们感到陌生主要是因为故乡已经物变人非,正在逐渐失去特色。物变方面:一是故乡景象荒凉,变得毫无生气,道路、房子破败不堪;二是河流污染严重,河水不再清澈,鱼虾绝迹。人非方面:一是故乡缺少文化生活,精神信仰缺失;二是人情冷淡,少了互助,邻里关系淡漠,而且变得更加物质。 二、“这是语言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保护语言的最坏时代。”请结合“给定资料6”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5分)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不超过250字。 【参考答案】 这句话表明普通话不断盛行的同时,方言却面临消亡危机。一方面,由于人口空间大跨度的流动、国家对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加之个人发展的需要,普通话盛行,很多人对普通话运用自如;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学校对方言的恶意排斥、人们对方言的保护意识不强,各地方言存在消亡的趋势。方言是地方文化的主要载体,它若消亡,不仅乡音不再,乡情无所寄托,一大批地方文化戏剧也将消亡,中华文化将失去重要的支撑。因此,我们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要善待方言,使方言和普通话协调共存和发展。 三、“给定资料5”提到,很多人在评论《舌尖上的中国》时,都说观看的时候“一边流着口水,一边流着泪水”。请结合“给定资料”,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见解。(15分)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深入。不超过350字。 【参考答案】 《舌尖上的中国》所展示的诱人美食让人垂涎欲滴,而其中的人物故事却使人泪水涟涟。各式各样的美食不仅引发了观众的食欲,触动了观众的味蕾,还与观众达到了情感上的共鸣,传递了一种温暖与感动:第一,城市化进程加快,在高强度的工作方式下,快餐文化盛行,《舌尖上的中国》让观众回忆起了小时候的记忆,让观众回想起了家庭的温暖、家乡的风貌,美食的味道,这些都勾起了观众内心深处的思乡情。第二,在谈食色变的年代,《舌尖上的中国》唤醒了观众对中国美食的骄傲和感动,同时也让国人爱国之情油然升起。第三,食物背后那些平凡小人物的命运故事让观众

余光中与席慕容同名《乡愁》诗歌的比较分析

余光中与席慕容同名《乡愁》诗歌的比较分析 这两首诗的相同点: 1.作者的时代背景相同 2.抒发的思想感情相同 3都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4.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词方法 这两首诗的不同点:1.余光中的《乡愁》感情朴实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席慕容的《乡愁》比较含蓄。 2.余光中的《乡愁》是抒情诗,而席慕容的《乡愁》是散文诗。 解析: 从表达上看余诗用多节来表达主题,而席诗则短小,一节包含了所要表达的主题;余诗的节奏分明,每一节结构匀称,而席诗则没有这样的限制;余诗在表达上用时间来作为线索,而席诗则以意象为主来体现主题。 余光中的《乡愁》诗用衬托的方式,从远到近,从小到大,由浅入深,一层又一层铺叙出乡愁之浓.如果说余光中的《乡愁》为大家讲述了一个个的小故事,那麽席慕容的《乡愁》则为大家描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女诗人用超凡的想象力,新奇的比喻,缠绵的情思,细腻的表现了乡愁的主题。 同题《乡愁》都把无形的魂牵梦绕的乡愁,描写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愁思之重。这两首诗的作者有着相似的背景。我们知道,余光中是在抗日战争中随父母逃难到江苏、上海等地,而后随家到香港,1949年赴台湾的,是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席慕容是个生活在台湾的大陆人,她的故乡在大草原上,后来赴台生活。故乡时时在她的梦里。俩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现实对故乡的渴望都存在于空间阻隔的纷繁中,还存在于旷远的时空中,只有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在诗中,都体现了一个主题,家始终是每个人的归属,身处异地、他乡,家是心中唯一的挂牵,思乡、念乡之情决不会随时间而变淡,只会日益增添,永难相忘,只会眷恋着故乡的一切一切,至纯至真的乡情哟。 这两位诗人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余光中在诗中把乡愁比喻化为四种具体的事物,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写进书信寄给家人,故把乡愁喻为邮票;长大后,与家人分居两地,船是与家人团聚的媒介,是乡愁的寄托,所以把乡愁喻为船票;后来,母亲的离世,与至亲的阴阳两隔,让作者失去了支撑的力量,于是作者就把愁绪比作为坟墓;而现在,由于政治原因,两岸人民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统一的那种强烈的渴望。全是随着时间的变迁,感情也一步步加深、升华。 席慕容的《乡愁》中,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四季中有多少个晚上没有月光,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不刻怀乡之情;离别家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随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用雾里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别后对故乡绵绵思念,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心间“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情感。表达了作者的乡愁无法消解、永无尽时。比喻生动形象,又别出心裁。 两位诗人在结构方面都按时间的推移写出乡愁,结构严谨。“‘小时候’ ---‘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有月亮的晚上’---‘挥手别离’---‘别离后’”这些表现时间的词像一条线贯穿于全诗,层次的渐递有模糊逐渐鲜明,流露出诗人深沉的愁思。两首诗意蕴深刻,思归之情浓烈满逸着深深的“中国情结”。在内容上都是有故乡过渡到离乡,承上启下,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笛声、月亮、雾中别离、没有年轮的树这些具体的可感知的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表达了作者的乡愁之醇烈以及渴望与亲人团聚的思乡跃然于诗中。然而,两诗又不尽相同。首先,他们的侧重点不同。余

保护方言,留住乡音

保护方言,留住乡音 中文二班刘小燕 1712703 引言:在我们的情感中,总有一种乡愁,是属于语言的。从我们牙牙学语之日起,语言就植入了我们的记忆。语言,既是日常沟通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方言保护与普通话推广之辩,俨然已成为一种现象。“方言式微”俨然成了公认的事实,但是推普和保护方言真的不能同行吗? 摘要:本文通过查找文献简略描述了方言如今的处境,并从自己的角度分析了造成其现状的原因。同时提出保护方言的意义,并联系现实提出了一些保护方言的措施。也许观点并不新奇,但是表达了笔者发自内心的对保护方言的期望。 关键词:方言,现状,原因,意义,措施 方言的现状 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方言虽然表面上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各类方言节目层出不穷,打着保护方言的旗号大热,而实际上很多方言却濒临消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受教育程度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人不会或不愿意说方言,现在方言的使用人口主要是农村或近郊的留守老人,部分少数民族特色方言到现在为止只有年过古稀的留守老人在使用,至于年轻人,几乎不再使用方言交流,更有甚者连听懂自家方言都成了一件有困难的事。保护方言已经刻不容缓。 造成方言现状的原因 1.国家的政策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人们纷纷学习普通话,给方言带来巨大的冲击。当美国动画片《猫和老鼠》的方言译制片在全国热播时 ,国家广电总局针对这种用方言配音的境外动画片的播出日渐增长的趋势 ,出台了《广电总局关于加强译制境外广播电视节目播出管理的通知》以“ , 不利于普通话的推广”为由 , 紧急叫停了这种方言版本动画片在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播出。②针对有些官员在接受电视采访时使用方言 ,教育部有关官员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样做影响不好 , 将和有关部门进行磋商 ,提出要求让官员说方言不要出镜”。方言译制片叫停与说方言的官员不得出镜接受媒体采访让方言似乎成了“过街老鼠”。 2.人们的选择 使用方言有诸多不便,尤其是在南方地区,往往一个地区存在多种不同的方言,这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随着越来越多农民进城发展,无论是在生活,工作还是学习上都离不开普通话的使用。城乡结合化的深入发展,很多年轻人主动或被动地放弃了家乡话,而选择了说普通话。 3.人们对方言的认识不足

相关文档